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现代园艺论文

现代园艺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0:06

现代园艺论文

现代园艺论文例1

2城市园林设计概述

园林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城市园林具有强大的功能表达性与较深层次的艺术性。城市园林设计作为一门综合的科学,目的在于能在现代园林中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出艺术特色,如空间布局、城市绿化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视角已逐渐向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生活空间艺术等方面转变。目前,城市园林设计的重点在于城市形态及空间布局,通过优化设计这两个方面,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并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对促进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3.1空间布局的应用: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空间布局艺术性的核心在于布局的美观性与合理性,这就要求要重视空间的灵活运用及园林的动静分区、相互融和。城市规划建设往往需要占用较大的面积,且需要涉及园林建筑、植物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建筑、植物等内容合理划分园林空间,能使园林更加错落有致。在进行城市园林空间布局时,必须要保证园林建筑、植物等内容布局的合理性、协调性,不仅要考虑到这些内容摆放的具置,还要考虑到整体空间布局效果。另外,在园林选址上,必须要掌握整个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平面场地,才能结合实际进行园林场地的合理布局,以提高园林的美观性。同时,还要考虑城市园林的比例、节奏变化等内部格局,才能保持园林环境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在园林中充分体现出现代艺术价值。

3.2植物绿化的应用:

植物绿化是现代生态园林设计的精髓所在,其在满足植物生长的同时将园林植物与山石、水体等要素配合起来,以发挥植物的形态、色彩等特点。在现代园林艺术中,植物绿化能发挥着丰富、美化空间的效果,而大部分的园林景观都与植物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植物种植设计和停车场的结合,能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空间特色。在设计形式上,将竖向的常绿植物配合横向圆形突起地形,可形成树阵式排列,使其形式别具一格。而在植物种类的配合时,常绿植物和地被植物之间的结合,能起到很大的景观效果。园林植物造型艺术形式较多,如配植、花卉、草坪等造型形式。在园林设计中,可从植物的造型用途、美学原理及当地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考虑,以充分体现出园林植物绿化的艺术价值。

3.3小品艺术的应用:

硬质小品伴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在现代城市的各个场合中应用,如在城市公园、广场等。现代艺术品具有着独特、新颖的造型,并以简洁、流畅的外观体现出其自身内涵,且与一个独特的方式展示出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各种事物。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优秀的小品艺术能给不同类型的园林带来不一样的空间、特色,且内涵往往需要人们用心去交流、思索,使人们在思索中更好地感受园林独具特色的小品艺术性,使园林各具时代特色。

3.4雕塑的应用:

雕塑作品作为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要素,其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广州雕塑公园,通过在公园中应用不同形式、不同时代的雕塑景观,不仅能更好地展示园林的艺术性,也能充分体现园林的时代特性;如公园中的百米浮雕,能很好体现岭南地区几千年来的经济文明发展史;又如“吮田螺”、、“荔枝”、“鸡公榄”等独具广州风情的雕塑作品,能体现出昔日广州人民的风情习俗;公园中的雕塑与园林艺术相结合,并集历史、文化及社会等要素为一体,能充分体现园林的艺术性及时代特性。如今,随着雕塑造型所采用的材料越来越广泛,且造型越来越丰富,并结合了现代及古典要素,能充分体现出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而且,还可以园林植物上进行雕塑,既能体现现代环保艺术,也具有较好的养身及审美价值。

3.5绘画艺术的应用:

绘画艺术同样是现代园林设计的重要因素,其自身线条、色彩容易被转化成平面设计图中的要素。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设计者往往能从现代绘画艺术中获取更多的灵感。对于园林设计者而言,现代艺术不仅是现代城市园林建设重要的思想源泉,也是设计最根本的形式源泉。在园林设计中,设计者应应用抽象绘画的构图形式,以抽象、无规律的曲线样式作为设计框架,通过结合深浅不同的植物色阶作为基调,通过比较醒目的色彩,并采用简约、整洁的构图设计手法,以组成自由的色块形式,使园林景观能获得强烈对比下的和谐统一。

现代园艺论文例2

二、借景手法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最具典型性的造景手法之一,它能突破空间的限制,为园林增添意想不到的美感,使人们在近观、远眺、仰视、俯瞰园林景致时,获取到更多、更为丰富的景观。在现代园林艺术中,设计师可借鉴传统造景手法中的借景法引导游人的目光,美化园内环境。下面笔者就分别从内容和操作方式两方面详细分析其具体应用。首先来看借景的内容。我国传统借景手法中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借形、借声、借色、借香等。在现代园林艺术中,设计师大都选择借形和借色两种借景方式,借形主要指借助建筑、山石、水体等有形事物装点景观,增加景观的可看性,借色则主要指借助天空、植物等自然物象对园林色彩进行丰富。以广州市兰圃为例,整个景观虽然以兰花为主,但设计师却引入了香水草、洋甘菊、七里香等植物对其色彩进行搭配和衬托。这不仅调和了兰花色彩的单调感,更为花圃增添了馥郁香气,达到了借色又借香的完美效果。其次来看操作方式。在选定了借用对象后,设计师要以一定的形式将其融入到景观中来,方能最终实现“借”的效果。一般来讲,传统造景手法中借景的方式大致有远借、近借、仰借、俯借几种。远借指在开阔地域对山体、建筑等大风景的借用;近借指在面积较小的园林内对植物等小风景的借用;仰借指对高层建筑、大型树木、碧空、繁星、飞鸟等高程较大的景观的借用;俯借则是指海拔较高的景观对一切低于其高程的景物的借用。设计师在实际设计中要综合考虑景观的序列、立意、布局等对操作手法进行选择,以最大限度发挥所借景物的效力。以北京奥体中心玲珑塔为例,其作为远望北京城与奥运村的最佳场所,以其较大的高程成为了奥林匹克公园中轴景观的仰借对象,位于其四周的奥林匹克公园则又以丰富的植被环境、多样的景观造型成为了玲珑塔的俯借对象,二者互为借景,有效突破了景物的空间限制,大大提升了这一区域的观赏度。

现代园艺论文例3

2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空间布局的应用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空间布局艺术性的核心在于布局的美观性与合理性,这就要求要重视空间的灵活运用及园林的动静分区、相互融和。城市规划建设往往需要占用较大的面积,且需要涉及园林建筑、植物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建筑、植物等内容合理划分园林空间,能使园林更加错落有致。在进行城市园林空间布局时,必须要保证园林建筑、植物等内容布局的合理性、协调性,不仅要考虑到这些内容摆放的具置,还要考虑到整体空间布局效果。另外,在园林选址上,必须要掌握整个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平面场地,才能结合实际进行园林场地的合理布局,以提高园林的美观性。同时,还要考虑城市园林的比例、节奏变化等内部格局,才能保持园林环境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在园林中充分体现出现代艺术价值。

2.2植物绿化的应用

植物绿化是现代生态园林设计的精髓所在,其在满足植物生长的同时将园林植物与山石、水体等要素配合起来,以发挥植物的形态、色彩等特点。在现代园林艺术中,植物绿化能发挥着丰富、美化空间的效果,而大部分的园林景观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中现代艺术的应用刘 瑾(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山东 淄博 255130)都与植物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植物种植设计和停车场的结合,能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空间特色。在设计形式上,将竖向的常绿植物配合横向圆形突起地形,可形成树阵式排列,使其形式别具一格。而在植物种类的配合时,常绿植物和地被植物之间的结合,能起到很大的景观效果。园林植物造型艺术形式较多,如配植、花卉、草坪等造型形式。在园林设计中,可从植物的造型用途、美学原理及当地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考虑,以充分体现出园林植物绿化的艺术价值。

2.3小品艺术的应用

硬质小品伴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在现代城市的各个场合中应用,如在城市公园、广场等。现代艺术品具有着独特、新颖的造型,并以简洁、流畅的外观体现出其自身内涵,且与一个独特的方式展示出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各种事物。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优秀的小品艺术能给不同类型的园林带来不一样的空间、特色,且内涵往往需要人们用心去交流、思索,使人们在思索中更好地感受园林独具特色的小品艺术性,使园林各具时代特色。

2.4雕塑的应用

雕塑作品作为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要素,其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广州雕塑公园,通过在公园中应用不同形式、不同时代的雕塑景观,不仅能更好地展示园林的艺术性,也能充分体现园林的时代特性;如公园中的百米浮雕,能很好体现岭南地区几千年来的经济文明发展史;又如“吮田螺”、、“荔枝”、“鸡公榄”等独具广州风情的雕塑作品,能体现出昔日广州人民的风情习俗;公园中的雕塑与园林艺术相结合,并集历史、文化及社会等要素为一体,能充分体现园林的艺术性及时代特性。如今,随着雕塑造型所采用的材料越来越广泛,且造型越来越丰富,并结合了现代及古典要素,能充分体现出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而且,还可以园林植物上进行雕塑,既能体现现代环保艺术,也具有较好的养身及审美价值。

现代园艺论文例4

前言

现代艺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风景园林设计是人类发展的要求。现代艺术存在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尤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甚大,园林设计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对现代艺术有着很大的需求,正是这种需求,促进了现代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不光是思想,在形式上更是体现了现代艺术的内涵,使园林设计成为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园林设计图在建设前和建设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张优秀的园林设计图不仅会为人们打造出一个身体和心灵都能得以休憩的场所,更能将现代艺术带入人们的生活,逐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一.现代艺术和园林设计的内涵

现代艺术是由成千上万种视觉风格组合而成的,正是因为没有固定的艺术方式,才打破了艺术家、艺术品和欣赏者之间的区别,使艺术真正地进入现实生活,影响人类生活。利用人的思想和社会存在,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普通大众可能会感觉艺术离自己的生活很远,是普通人欣赏不了也接受不了的一种文化。可是现代艺术却打破了这一想法,成为了广大人们思想的总汇,用最科学,最生态的方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人类物质生物质生活越来越得以满足的基础上,现代艺术也为人们的精神升华提供了场所。

园林设计是将艺术和技术相结合,利用大自然和人类活动,使园林渗透出生态和谐的现代思想。园林艺术不是简单的设计花草树木的种植分配,而是综合了生物、艺术和文学等各种学科知识。其最终目的是创造出一个生态和谐、健康文明的游憩地点。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不仅让人类对物质文明得到一个高质量的提升,心旷神怡的环境和流连忘返的美景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建设有了新的要求。在园林设计方面更是明显,由一个休息地逐步发展到了旅游景点,现代艺术的指导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比如宽阔平坦的道路两旁,不再是整齐又过于死板的树木和草坪,取而代之的是一下有造型的草丛和灌木丛,不仅用另一种环保的形式美化了道路,也使行人心旷神怡。

二.现代艺术和园林设计的关系

现代艺术在园林设计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理念,以大众的审美观点为基础,用当代的艺术思想结合最先进的技术来指导园林建设,不仅提升了园林的质量,也让人们有了美的享受。现代艺术在以一个抽象的形式在融入到园林建设中,设计者用自己的方式将现代艺术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园林设计中,使其具体化。这样一来,园林设计在现代艺术的指导下,使大自然和人类达到了一个最完美的结合。并且打破了只有艺术家才懂艺术的状态,如今的普通大众身处园林享受美景时,也是对现代艺术的一种理解和肯定。

现代艺术操的作方法在园林设计中得到了良好的采用与实现。无论是在平面还上还是立体上,园林建设的最后成果大多数实现了现代艺术的要求。比如苏州园林,切实的给人了一种“如在画中图”的欣赏效果。游客无论在哪个点上观赏,都会看到一幅完美的图画。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很是讲究亭台轩榭的布置格局和近景远景的层次感。而人工的假山和池沼,更是根据现代艺术的要求,进行最自然的配合。除了人工建设中渗透着现代艺术,花草树木的映衬更是锦上添花,使整个园林达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堪称园林设计中的精品。如今在各个国家,都很讲究园林设计,所以越来越多的应用也无形中要求现代艺术的大众性和多样性。现代艺术和风景园林设计相辅相成,逐步优化和发展的现代艺术充分的利用在园林建设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建设的质量。

三.现代艺术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现代艺术和园林设计的关系密切。现代艺术对园林设计的影响是广泛的,大到整个园林的空间布置,小到园林一角的花草树木,园林设计者和建设者将现代艺术转化为实在的社会存在。现代艺术,不是传统化古典化的艺术形式,而是以大众思想为主的变化多端的形式。并且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进化的。园林建设正是以此为契机而得到快速发展,只有充分的利用现代艺术的思想,才可以以一个和谐统一的形象为城市建设做贡献,为人类生活带来方便和享受。

对于城市建设中的空间设计,在现代艺术的指导下,会打造出一幅既科学合理又展现艺术美的空间设计图。例如巴塞罗那的北站广场,就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广场,空间虽然很大,但是却不是空空如也。设计师利用城市网格和简洁的方式完美的打造出了一个艺术和城市相结合的空间,作为一个广场,也具备公园的各种功能,使一个历史文化广场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充斥着现代艺术气息。所以现代艺术的存在在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是有所涉及的,并利用平面和立体的视觉效果,打破了大空间的空荡和小空间的拥挤,使城市建设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具有一定的欣赏性。

现代艺术中的绘画部分,本身具有不同风格的线条和颜色,在城市建设中,特别是园林设计,很容易利用现代绘画的元素,甚至说园林设计就是一幅立体的现代绘画。主要以植物颜色为基础元素,通过柔和的颜色过渡和鲜明的颜色对比,达到大自然中最和谐的统一。除此之外,还有现代艺术中的雕刻艺术,也广泛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道路两边的草坪造型,是原本平面化的陆地变得立体起来,同样是一种生态的手段达到保护环境等目的,可正是因为利用到现代艺术中的雕刻艺术,才是我们的生活如此充满色彩,如此美好。

四.小结

城市园林设计从现代艺术中得到的启发是多个方面的,现代艺术和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的。现代艺术不仅在园林的外表样态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扩展和填充了园林的表现空间。园林设计和现代艺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在普通群众生活中的广泛利用,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对现代文明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现代艺术对园林建设的指导,也在无形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使人们以后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素养进入一个优质的良性循环当中,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现代园艺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园林设计概述

园林作为城市标志性要素,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设计时,能够深刻表现整个城市的特色和注重其功能的表现。城市园林设计就是把建筑、美术、雕刻、文化等多个艺术与自然完美融合一体用于园林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园林的分部格局、绿化方面、所用材料以及装饰品等方面。目前,城市的园林设计更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环境的文化艺术处理等,其关键内容是对空间的规划布局和对整个城市形态的表达,根本目标是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存质量以及促使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

2、 现代艺术对城市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

作为装点生活的必要元素之一,现代艺术具有渗透力强、发展迅速、内容多、范围广、多种多样的特点,所以在建筑、美术、绘画以及雕塑等方面得到了深入的应用。现代艺术的广泛应用正是人们对生活对艺术高要求的体现,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了更好地设计城市园林,可在其设计中合理融入现代艺术,与多种艺术科学如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等有机结合,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使人们身心愉悦,享受美好生活。其对城市园林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艺术观念

现代艺术观念可指导城市园林的设计与布局的规划。作为艺术语言思维基础的一种,现代艺术观念向城市园林设计渗透的时候,要有一个步骤。现代设计理念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常用的有如多角度多视点观察的观念、有关秩序法则建立基础的抽象派的逻辑形式观点等等。园林布局作为一种艺术,需设计者细心的想象思构以及合理地安排层次,运用现代艺术让城市园林更加让人们身心愉悦。例如在有限的空间内怎样合理对亭子、假山、花草、座椅等进行布局,采用什么措施让它们更具层次感与静态美等都是设计者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最后要考虑城市园林的建设地址,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设计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有鲜明个性的现代园林来[2]。

2.2艺术语言

对于艺术语言影响方面,在表现方式和技巧方面上城市园林设计要尽可能地借鉴并加以合理应用。在设计城市园林层次设计方面,要注意应用平面层面和空间层次的方式,让二者统一结合,充分达到现代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艺术成效。

常见的平面层次设计方法有秩序设计法和动态构成设计法两种。以简洁线条构划分层次地表现十分丰富现实内容的设计方法就是秩序层次设计法;为更好地开拓与延伸空间,就可采用以钢琴线、锯齿线等曲线构划的动态构成法。而在规划设计立体空间时,应注意园林整体布局的形象,清除空间内的障碍,亦可在某个网络体系中加入特殊的规划对象,让布局的整体具有逻辑性及无限性。城市园林设计的拔高需要一定的艺术语言,这是设计者进行设计的基础前提,我们在观赏城市园林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艺术语言带来的独特魅力。

3 城市园林艺术的设计手法

3.1 空间布局的运用

城市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规划绿地空间面积大小不一,所含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如花草树木、假山土石、楼阁湖水、景观雕塑小品等等,这些元素的组成分割了整个园林的布局空间。基于这个论述,在城市园林设计时就要考虑到整个园林空间布局是否合理,该如何布置才能达到整个空间规划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还要照顾到这些元素的具体的空间位置,详细了解城市园林的平面场地与空间结构,对每个细节都了然于心,如配合比例的大小、静态与动态的变化、良好和谐的节奏等等,按照实际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设计,以便调节好城市园林空间内部的和谐一致,让整个场地布局合理、美观,最终能够将现代艺术的特殊本质完美地与整个城市园林设计融合在一起,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3]。

图1中山岐江公园(局部)

3.2雕塑的运用

我们在游赏城市园林的时候,看到雕塑作品,就觉得眼前一亮,身心愉悦。作为现代艺术的常用表现形式之一,雕塑艺术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具有完美的点缀效果,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园林的设计效果。目前雕塑作品各种各样,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老少咸宜的艺术特质,在城市园林规划中体现出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去除精神烦扰。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用现代雕塑,既美观又环保,还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图2 雕塑图片(主题雕塑、现代雕塑、仿真雕塑)

3.3植物绿化的运用

植物绿化艺术,就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在植物如乔木、灌木、花草复层植物群落结构等得到良好的生长的同时,更要让绿化植物与四周的特性建筑、园林小径、水流山石等园林景观高度协调一致,让绿化植物的形体结构、外观线条、色彩效果等特点尽可能地展现,从而达到城市园林的整体美观,既满足了人们的身心需求,更突出了城市园林设计的独特魅力。在规划城市园林中,对绿化植物进行选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特性、地理、人文、当地人的 生活习性等特征,全方位调查后进行合理采用。如在城市园林的建筑与四周花草说木的高低配合方面,设计时要注重它们的颜色是否搭配,怎样规划才能体现建筑和植物各自的特性与精神[4]。

图3

作为城市园林设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绿化艺术是非常必要的,不容忽略的,其对整个园林的布局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艺术与人们普遍的审美意识密不可分,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更是占有重要的应用地位

4 结语

基于以上论述,随着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它在城市园林设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设计方案中提出现代艺术的构想,全方位地提升城市园林设计的整体效果,使人文与自然环境高度和谐统一,在满足现在人们的生活要求和精神审美的需求的同时,为更好地规划现代化的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LUAN Zhi-qiang,FU Ze-tian.Park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For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A]. 2005年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 2005

现代园艺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07-01

因各门类艺术存在共性,艺术各门类之间原本就存在着联系,这种联系是往往是哲学观念等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园林、文学等各艺术领域,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又互相影响,尤其是同类艺术之间的影响更为广泛。图形与园林艺术设计同属于造型艺术领域,两门学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1 图形设计是现代设计的基础课程

20世纪初随着工业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工业中艺术与技术对峙的矛盾十分突出,大量工业产品被流水线生产出来,丑陋粗糙的工业产品催生了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诞生。包豪斯对设计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基础课,它最先是由伊顿创立的,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1923年包豪斯举行了第一次展览会,展出了设计模型、学生作业以及绘画和雕塑等,取得了很多成功,受到欧洲许多国家设计界和工业界的重视和好评。在包豪斯学院里,伊顿、康定斯基都是教导学生单项或综合的研究造型的基本元素,伊顿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研究了造型形式中有规律性的东西,他教学生分门别类或综合地研究形―― 点、线、面、体(方、三角、圆),色彩,明暗、质地的特征中找出规律而加以应用。尔后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也致力于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造型元素和表现的设计探索,并发展出高效率、次序化极强的系统设计。在设计教育中注重对造型元素的表现技巧的研究以及各种理论的培训与教育。1923年伊顿辞职,纳吉接替他负责基础课程。纳吉是构成派的追随者,他将构成主义的要素带进了基础训练,强调形式和色彩的客观分析,注重点、线、面的关系。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地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上。这些就为工业设计教育奠定了三大构成的基础。自此现代设计学科成为继传统绘画之后突飞猛进的造型艺术门类。设计教育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样深刻的影响着绘画领域和园林艺术设计领域。现代设计的基本造型语言是二维空间的点线面,点线面色是构成图形的基本要素。一切造型设计都是以点线面色构成的图形语素作为基本语言的。包豪斯三大构成的设计基础课研究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是奠基性的,奠基了现代设计诸门类的基础思维方法。

2 图形是艺术设计造型基本语素

图形使视觉语言世界化,故素有“世界语”之称。图形不仅仅是作为承载信息的载体,而且在追求信息传播效率、效益上,在跨越民族与地域、跨文化对话与交流上发挥着更大作用。图形能够准确、生动、直观地反映出社会关注的问题,在传播结果上不仅起着引导受众的结果,而且在指示、教化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图形是运用视觉造型语汇来记录、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经验、警示等等,使可感受的视觉形象在易理解、易感动、易煽情、易诱惑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图形是一种视觉语言,有意味的形式,是设计作品中敏感和备受关注的视觉中心。而现代园林艺术设计是同样具有寓意化、调动视觉来激发心理层面,并传递文化信息、沟通碰撞情感的作用,更因其艺术目的具有共同之处能够为其他门类包括园林艺术设计提供创意的思路和素材。由此可见图形设计的语言和形式在现代园林艺术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人们60%以上的信息是从视觉系统直接获取的,人类对情感的交流除了文字语言之外,那么就是图形语言符号了。图形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如果对它的研究范畴各组成部分进行解析,包括了“形”以及“形的构建规律”。具体说,包括了“原形、要素、结构、新形”四个部分。空间是以形态的方式而存在的,因而是可以按照二维变化规律为基础的。随着现代园林艺术和现代哲学等思想的发展,图形语言在园林设计中成为了必要语素,在表达情感传达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传播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图形设计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但二维图形的点线面色的构成本质使图形成为造型基本语素,进行何种门类的现代设计都首先要解读图形的构成原理。

3 现代主义园林设计语言要素具有图形化趋向

在过去100年艺术设计思潮的发展过程中,艺术设计造型元素和表现从现代主义走到后现代主义,发生了很大变化[2]。西方的园林设计在现代派艺术的影响下,产生了与传统全然不同的构图方法与设计语言。图形设计对现代园林艺术的影响体现在现代主义诸流派中,无论是布雷・马克斯的曲线花床,和他用植物叶子的色彩和质地的对比来创造出美丽图案,还是巴拉甘鲜明的构成特点,无一不体现了图形的构成方式对园林要素的构成方式的影响。继现代主义园林之后,图形特征对园林艺术的影响在后现代主义园林设计上表现为平面化、符号化语言的应用。这种变化正是平面基础符号在设计艺术形式上的合理应用,这种应用肯定了现代主义景观平面化、符号化语言方法在设计及思维发展中具有的重要性。后现代主义园林具有丰富的设计语言和丰富的意义信息,和现代主义园林有着较大的区别,其设计语言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根据价值体系、哲学基础、规划设计方法论和园林观或设计风格的不同,可把后现代主义园林划分为重构性后现代主义园林、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园林和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园林。其中重构性后现代主义园林又可分为:(1)重构性后现代主义园林―― 结构主义学派后现代主义园林―― 后现代主义类型学园林;(2)重构性后现代主义园林―― 解释学派后现代主义园林―― 后现代主义现象学园林;(3)重构性后现代主义园林―― 解释学派后现代主义园林―― 后现代主义符号学园林。按照皮尔斯的符号分类法,把后现代主义园林的造型要素分为图象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和象征符号(Symbol)三大类。[4]由于园林规划设计的特殊性,在皮尔斯的符号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设计风格、符号来源和功能等因素进行二级分类把图象符号分为历史性图象符号、地方文化图象符号、大众文化图象符号;象征符号划分为惯用性象征符号、表现性象征符号、叙事象征符号和色彩象征符号。而这些语言很大一部分要依赖于图形语素得以表达。

图形设计是创造新形的学科,研究图形与现代园林艺术设计的关系对将图形理论应用在园林艺术设计理论中具有积极意义,对促进园林艺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宏.图形语言的数字化解析[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06.

现代园艺论文例7

1.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灿烂的古代文化衍生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而园林艺术就是这众多艺术形式宝库中一个璀璨的明珠。

它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其类型之丰富、内容之广泛、规模之宏大、数量之众多涉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的传统园林艺术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通过对我国园林艺术特别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学习,可以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2.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立体造型艺术形式,与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艺术关系密切。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造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诸如殿的庄重、堂的豁达、亭的闲逸、榭的风雅、窗的憧憬、舫的从容、阁的潇洒,组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同时,中国古典园林虽然“宛如天开”,但它不仅是自然的镜子,也是心灵的镜子,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饱含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发现了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掌握了构成山水美的组合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他们把这种对自然山水美的认识带到园林艺术的创作之中,把对自然山水及其美的感受予以外化[2]。正因为如此,《园林艺术》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解读对构建提高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

市面上出版的介绍园林艺术的各类书籍虽然不少,但多是面对普通民众的科普教育型书籍,适合用作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本科教学的教材很少。近几年,各农林本科院校最常采用的《园林艺术》课程教材便是中国农业出版社于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园林艺术》(过元烱编著)一书。但该书从1996年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20年,而这20年来,世界园林和我国园林发展迅速,涌现了各种新的园林设计思潮和理念,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现代园林作品。虽然该书的作者在园林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但该书编著的年代过于久远,书中许多章节的内容过于陈旧,且该书主要偏重于古典园林历史、造园手法的介绍,对于现代园林发展历史、现代园林的类型、现代园林的造园理念和手法等介绍很少。而且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园林行业发展的观点不太一致,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该书出版时间距今过久的客观原因,现代园林行业的许多热点问题也未能涉及[3]。

2.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重复。

由于《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多,和园林专业的其他多门课程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和交叉。如果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沟通的话,极有可能出现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复讲授,比如《园林艺术》课上会对园林基本造园进行讲解和介绍,后续的《园林规划设计》课上也会对园林基本要素进行讲授;《色彩》、《设计初步》这两门课上会进行点、线、面、形、色彩、质感等园林造型要素的介绍,而《园林艺术》课上往往也会对其进行讲授;在《中外园林史》这门课上会对园林发展历史进行详细介绍,在《园林艺术》课上也常常会有1~2个学时对中外园林发展历史进行讲授;在对道路、园林建筑、园林小品等内容的讲授上常常和《园林建筑》课的相关内容重复。类似的情况在《园林艺术》课的其他章节还会出现。不同课程间内容不必要的重叠占用了有限的专业课课时,使其他教学内容被压缩,造成有些内容学生已经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听过,有些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却没有课程提及,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在听课时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同时也容易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影响。

3.教学的侧重点与农林类院校特色结合不足。

地形、建筑、植物、水体作为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在以往《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介绍完园林基本理论后,便会对这四个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分章节讲授,而这时很多农林类院校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多是均匀分配,地形、建筑、植物、水体艺术各按1章内容讲授。而作为农林类院校的学生,他们不仅要了解园林艺术共性的内容,同时也应在植物这一现代园林最重要、最丰富多彩,同时也是唯一具有生命力和诸多生态功能的构成要素的配植上了解更多知识,掌握更扎实的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林类院校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强化和突出他们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4.评价方法单一。

课程考评是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掌握情况的一种评价方式。所以评价方法应该科学、合理、全面。以前许多老师在进行《园林艺术》课程考评时,要么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对这门课称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标准,要么以快题设计作为评价学生掌握这门课程好坏的主要标准,这两种考评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期末考试可以比较全面的考察学生对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但不能评判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而快题设计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但无法全面考察学生对整个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

三、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及时更新授课内容。

鉴于目前适合《园林艺术》课程本科教学的教材匮乏的现状,我们建议以屈永健主编的《园林艺术》(第4版)为参考教材。但授课内容又不要仅仅局限于该教材,可以在基于该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简化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或相似的内容,增加该教材中涉及较少的现代园林案例。

2.协调相关课程间的授课内容。

《园林艺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没有过于高深的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应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积极与本学院或教研室其他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适当调整园林艺术课程中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按照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必要时也可修改教学大纲),区分不同课程中这些内容的侧重点,做好与不同专业课程间的衔接,尽量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或遗漏。通过与《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任课教师的交流探讨,《园林艺术》课程上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侧重于植物配植中艺术原理的应用,而《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上侧重于植物配置方法的介绍。

3.优化教学方法。

如前所述,《园林艺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学工具和软件带给我们的便利,以图片和视频展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为辅,同时建立课程网站,相关授课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共享于课程网站、师生交流群或教师个人网站等。图片讲解、视频播放等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园林艺术的魅力,加深学生对园林基本理论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例如在讲解园林造景手法时,如果教师空洞地讲解对景、障景、借景、框景、透景等造景手法概念和特点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必然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如果通过具体图片展示造景手法的话,学生将非常容易理解园林造景手法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课程网站的在线交流栏目可非常方便的布置学生作业,进行疑难问题答疑和相关知识点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配合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重点章节挑选1~2个专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进行分组讨论,其他的专题则以课前布置,课后完成作业的方式进行。专题讲授和讨论的授课方式可以引发学生对园林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园艺论文例8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步伐也逐渐加快,能够提供一个让大家娱乐休憩、放松心灵的地方,是十分具有价值意义的,现代风景园林的出现,不仅提供了一个放松休息的地方,加上构成艺术元素的融合,更给人的营造了一个心旷神怡的场所(见图1)。其中将构成艺术元素有机的融入到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与传统园林设计相比较,有了很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园林整个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以及在园林中的构成艺术设计方法上。与此同时,构成艺术元素成功应用,使的现代化风景园林建设在观赏性以及生态性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也正好与中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匹配。所以,不断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融入构成艺术元素,能够大大提高现代风景园林艺术品位,更能满足现在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2构成艺术基本概念

创作艺术的核心思想主要是以抽象的形式来表达艺术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构成艺术注重几何抽象造型的表达,极其注重独立形式价值。风景园林艺术隶属于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构成艺术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是所有艺术设计的基础,属于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了情感与理性思想。构成艺术在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的前提下,对基本要素进行合理的组合,最终达到满足感性的视觉艺术效果。现代景观设计师在构成艺术形式上获得更多灵感以及理论基础依据,探讨在空间结构和形态上的景观设计的形式,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景观的视觉表达形式。在整个现代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构成艺术元素主要体现在整体结构布局,色彩以及形体表现上,园林景观与构成艺术设计有效结合,呈现出的色彩、立体感等等,满足人们对于园林景观功能需求以及审美标准。

3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之间的关系

现代风景园林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根本问题是塑造空间。主要强调可操作性的“空间结构”和形态表现方式。构成艺术应用到现代风景园林中体现在形的构造规律、抽象美的形式。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切合点。形式角度进行分析,要掌握好其运行规律,就必须在形成概念性的归纳视觉特征的基础上,具体了解园林形式基本构成情况以及其视觉特征。构成艺术为此提供了一种合乎艺术规律的思考方法,进而更好地把握园林设计中的形态、空间、美感等。

4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构成艺术要遵循的原则

整体和谐,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时应该从两方面保持设计的整体、和谐。风景园林作为一个整体,首先需要将其内部各要素做到和谐统一;以此作为基础,达到园林整体风格的整齐和谐。即在宏观方面和微观细节方面都能够达到和谐一致;“人本”中心,在进行现代园林设计时,要全力做到人们的审美标准与园林的功能相一致,要通过融入结构艺术元素理论达到两者的统一,使园林设计展现出更多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特色鲜明,在进行现代园林设计时,不能够将原有的环境风格完全摆脱,而需要结合实际人文环境等情况、就地取材,将地方特色融入到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增强园林艺术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艺术表现力。除此之外,还应不断进行艺术风格的创新,跟上时代步伐,有效将时代气息和社会潮流与设计艺术结合起来,使园林风格别具特色和韵味。

5现代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元素的应用情况

构图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专业基础,是科学创造的提高,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就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而言,构成艺术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主要表现在艺术形态、色彩、材料以及空间等多个方面,从视觉体验中提供各种可能的设计形式,丰富并且完善了整个现代园林表现形式。现代风景园林主要是根据设计理念,将各种元素有机组合,并合理使用室外空间等不同环境,体现出更具人性化、现代化、审美化、艺术化的风格形式。研究如何合理的利用室外的空间,包括从艺术的角度将理性的空间环境安排的更加合理美观,将景观概括为简单抽象的点、线、面、体和色彩等,巧妙运用造型,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在进行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展现一定的视觉艺术语言,进行视觉形式美法的再创造。

5.1点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之形态基础

一切事物都是由点组成的。在设计领域,点不仅只是表示一般意义的点,主要代表的是所有相对较小体积的艺术形式。在艺术设计过程中,点为设计师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点可以拥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比如风景园林中的一处盆景、某个艺术雕塑,或是花园中耸立的重要景观植物等等。点作为所有艺术设计中最基本的元素,设计师将点运用更合理化,能够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够吸引观赏者的关注和钦佩,与此同时,也为重点的园林景观做了强化表达,起到了比较强的引导作用。点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能够强化园林艺术美的动态化,为园林创造出极佳的视觉效果。

5.2线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之视觉语言

线由一个个点组合而成,无数的点即视为线。线以曲线和直线两种常见的形式为主。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直线又被分为斜线、垂直线以及水平线,曲线则以自由曲线、几何曲线为主。在设计中,将线以不同的变现形式呈现出来,会给人带来各种不同的视觉感受。比如在风景园林中加入直线设计,往往会给人壮观宏伟的感觉,对轴线加以强化,还会带来庄重感以及仪式感。

5.3面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之整体效果

面有点、线组合构造而成,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面的形态以点、线的具体表现所体现。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引入面的设计,将会直接影响整个风景园林的设计效果,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形式主要包括具体景观物体的小面设计和大面设计。在进行大面景观设计时,要了解风景园林的区域以及实际规划面积,结合景观园林的具体要求以及功能要求制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可以采用将园林中要素分配组合的形式,加上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将整个风景园林的景观面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艺术整体,展现园林景观的整体艺术视觉效果。因此,在应用构成艺术中的几大基础元素时,一定要结合不同的规划设计,呈现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效果以及美观形式。

5.4体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之三维状态

体作为点、线、面共同形成的三维形态,给观赏者更好的空间视觉感观。将其应用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更能够第一时间吸引住人的眼球。比如,在园林中心位置设置标志性建筑或独特的植物造型都能表达出风景园林的核心文化。有几何形体抽象得到的体,常见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都能展现出稳定的视觉美感。园林设计中很多造型都是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来的。

5.5色彩的构成

人们认识事物、对事物产生兴趣的第一印象就是颜色,色彩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一处地方。色彩不单单只是丰富物体的颜色,更能够增加人们的情感。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色彩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能够体现出民族文化、信仰等。不同色彩还可以采用远近、软硬、冷暖的感觉,通过调和色彩增添环境中的空间感。当空间相对较小时,可以用蓝灰、绿灰等色彩饱和度较低的颜色,进而增加空间延长性,还可以采用强烈色彩对比,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遇因此,在设计中要根据不同区域文化、人群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色彩。

6结束语

作为重要的休闲景观,现代风景园林对于人们放松身心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及人们生活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享受品质生活,人们对于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的要求日渐多样化。由于构成艺术在现代艺术领域具有十分积极的应用效果,因此将构成艺术有效的融入其中能够有效地提高现代风景园林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表现力,也是符合现代社会审美需求的必然趋势。构成艺术以其兼顾个性之美与共性之美的审美特征及多元素运用的艺术表现形式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周际.平面构成艺术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蒋湘琴.亭台楼阁界画的山水美学思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9(9).

现代园艺论文例9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U;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0-0093-05

Natural Interest and Elegant Plain,Art Characteristic of Tang Dynasty Literati Garden

ZHANG Jian-yu(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China )

Abstract :The tang dynasty literati garden is a meaningful cultural symbols and artistic forms,it also is a kind of the poetic space of the literati ideology. The tang dynasty literati garden fits personality value and the aesthetic taste in the unique form.Every component of the garden and its spatial form by them composition reflected each other,as a result, the garden refracted the literati life consciousness,spiritual pursuit and way of life consciously.By the tang dynasty,the literati garden has undergone a long and complex evolution process.In the end,it forms a highly unified system of culture and art.In this article,we through analyze the "metaphysic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terati and centralized system and the theory of reclusion,its purpose is to find that the “within shape”--the artistic techniques of the garden,the principles of space and methods,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literati garden.Finally,we hope this paper will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landscape.

Key words :literati garden; gardening technique; space principle; thinking mode; art characteristic

Internet :.cn

唐代是中国封建政体的极盛期,其特殊的社会形态致使文化呈现出涵容一切的特点,为士人园林的发展和普及提供有利条件。士人园林以社会形态为导向,在唐代展现两种不同意趣的空间格局:初盛唐时期,对魏晋时期的士人园林从功用和艺术两方面进行总结和再造,形成明确的艺术原则和模式――对写意山水园林的积极探索;中晚唐时期,士人园林则由尽收天地风华的欢愉格调转向寻常之内的趣味沉溺和精微辨析――“壶中”的园林景观系统。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士人园林的研究颇多,从不同视角以相异的方法进行分析,阐述各自的观点。本文把唐代士人园林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由里及表地分析论述社会形态特征的变迁与士人文化的重要载体――园林之间的关系,再到对造园主旨流变凸现出的艺术特征的总结。我们从表象形式看,初盛唐园林是魏晋南北朝向中唐园林的过渡,彻底完成由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的转变,成为凑泊无间、富于诗情画意的艺术整体。中唐至晚唐的园林则发生极大转向,追求“以小观大”的艺术旨趣和“天地氤氲”“宇宙运迈”的境界。从构园技法看,置石、叠山、理水和莳花养木技艺日臻成熟,出现完备的园林景观体系。从深层发展机制看,士人园林是士人阶层基于社会形态特征而产生的主体意识、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的物化实体,是封建集权政治在对士人绝对控制的前提下产生的有明确阶层性、普遍性和文化性的完整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唐代士人穷尽其造园技艺,力求自然意趣的凸显,保证此种陈旧的艺术形式发挥全部能量,继而维系其存在的价值,对后世园林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今人所熟知的苏州园林也不过是唐代士人园林的遗绪。

一、唐代社会与士人概述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不仅体现在“大而统一”的集权政治和辽阔疆域、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繁荣,更为重要的是其开放的社会环境孕育出的“涵容一切”的灿烂文化。统治者视“华夷如一”的心理意识决定唐代的社会形态必然有别于其他朝代,这种区别集中体现在封建集权与士人阶层的关系上,也是本文所要考察的唐代士人园林的立足之点。初盛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一切皆繁荣”的景象中呈现出开拓创新、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风貌,透射出唐人掌上观文的自信和经纬天地的胸怀;中晚唐时期则发生极大的转变,这个转变深深地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面目,再也看不到初盛唐尽收天地风华的社会格调。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中唐”亦是古今百代之中,非唐代所独有,也暗射出中国封建历史的社会历程。

士人作为相对独立(受皇权的绝对控制)的阶层出现在东周以后的历代社会中,逐渐成为皇权与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间的双重代表――一方面,士人是连接皇权与“溥天之下”“率土之滨”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士人又是抑制皇权专制、平衡阶级利益、维系社会秩序和保证社会机制运转的核心力量。封建集权的正常运转需要士人阶层的双向调节,这就要求士人把自身相对独立的“知”和“力”在集权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到极致。士人的“知”可理解为通过具体的文化内容表现出的社会理想、宇宙观和人格价值,其核心是对“道”“仁政”的追求;“力”则是代表“道统”的士人对集权的抗衡和抑制。事实上,士人是社会文化主要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占有者,并把“士志于道”自觉为自身的历史使命,士人比任何阶层更懂得国家的意义。在此看来,士人的相对独立是社会形态所必需的因素,而相对独立的程度又非常有限,其结果必然使士人寻觅和创造一种高度发达且间接和消极的方式――隐逸文化(或称为隐逸理论)。士人园林是隐逸文化重要的承载方式,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特征,并被士人所必需。但是,中国封建集权制度决定经济、政治、伦理和文化艺术等社会形态因素皆被置于皇权的绝对控制之下,隐逸文化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产生、发展、成熟起来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类型。

时至唐代,以上论述的士人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中的作用更为明晰,其主要原因是科举制度的实施迅速壮大了士人阶层,士人的双向调节力量在历代社会显得尤为强大,促使封建集权制度的成熟――皇权与士人阶层间的稳定关系。隐逸理论和稳定的关系(皇权与士人阶层)正是影响士人园林发展轨迹的“形而上”的根源所在,士人自觉地把其融合在造园技法、空间处理等“形而下”的方面。诚然,士人以隐逸文化为精神归宿,但是他们更需要得以生存的实体形式――园林。

二、士人园林在唐代的两个阶段

士人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的重要门类,集中体现了传统造园的基本理念和艺术技法。士人园林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并不断演变,缘于其自身凸出的功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首先,它是集游赏、居住、艺术创作和聚会交友的多功能场所;其次,它是被艺术化的人居环境,是士人借以创造、传播文化,维系、彰显社会理想、人格追求、审美情趣的基本方式,这些都取决于士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初盛唐是中国士人园林“历时性”过程中的重要时期――魏晋南北朝至中晚唐、宋代的过渡。士人园林从东周发展至此,已经趋于成熟。不论天地南北、官阶差异,园林已经彻底融入士人的生活,成为士人特有的文化载体,映射出士人对人生和宇宙的认识。在具体的造园理论和技法方面,全面继承魏晋以来山水园林的成就,并将其广泛应用于造园实践,出现了“写意”的山水园林,最终形成高度统一的理论体系。初盛唐士人园林的成熟为中晚唐、宋代和明清士人园林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且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发挥作用。善于在“方寸之间”创造和寻找更多意趣,这本是魏晋南北朝园林的要求,唐代士人以极大的外延热情把这种要求变得更为清晰,并把“自然”“写意”自觉为明确的艺术原则和效仿的艺术模式――以山水、植物为要素,表现自然形态的景观组合,曲径幽深的空间布局,诗、画艺术与园林的糅合。

中晚唐是中国士人园林的转型期――空间格局和创作手法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并决定了两宋、明清时期士人园林的基本面目。若把中国封建文化“由盛而衰”当作中晚唐士人园林的转变动因,不如归因于文人宇宙观念的深刻转变。对“狭小空间”的琢磨始于南北朝时期,刘宋时期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记述“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①即在有限空间中表现无限深广、幽深清寂的空间意境。以此为据,盛唐时期的士人园林出现“以小观大”的格局。在此需要明确,“以小观大”只是盛唐士人园林的一面,与之共存的是恢弘壮阔的另一面。但是中晚唐士人园林对于狭小空间的“偏爱”折射出的是士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壶中天地”亦成为士人生存状态的写照。白居易《小池二首》“有意不在大,湛湛方丈余。”②487不仅是对中晚唐士人园林的描述,也暗射出士人人生观和哲学观的转变。

士人园林作为士人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其阶层紧密相连,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借用法国文艺理论家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精神气候”概念――“由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制度、精神文化等因素产生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③唐代士人的两种“精神气候”在士人园林两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造园手法的继承与创造

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必然有其自身的艺术语言和组合形式。士人园林把隐逸理论和社会形态特征作为“形而上”的理论基础,把置石、叠山、理水、莳花养木作为构建园林“形而下”的艺术技法,择用石、土、水和植物等自然要素作为构成语言,营造出凑泊无间、富于诗情画意的生活环境。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了以山水、植物等自然要素为主体的士人园林体系,但是唐代使这个体系更加完善和统一。

士人园林在初盛唐时期的成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综合造园技法的应用,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叠山手法的进步能在狭小的空间内叠建出复杂的“自然山体”,使空间的层次和关系表现出深远的意境。此时,构“山”的材质已与传统旧法不同,而采用叠石替代筑土的做法,正如“当阶耸危石,殊状实难名。……云峰临栋起,莲影入檐生。”④的诗句描写。从中也看出士人有意把“山体”与水体、植物和建筑进行组合,这种做法大大提高山体在园林中的价值。其次,士人对“天然水体”形态的关注,能动地利用天然的川、泉布局出颇具匠心的人工水体。“引泾渭之余润,萦咫尺之方塘。……叠风纹兮连复连,折回流兮曲复曲。”⑤87折射出士人对水体的水源、大小、形状、路径的关注,印证此时理水手法的成熟。最后,构建景观组合的能力,即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同时设置多组景观组合。从王维《辋川别业》“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⑥的记述中看到士人构建景观组合的能力达到惊人的高度。

中晚唐时期士人园林向着“壶天”发展的趋势已成必然,如何在“壶天”中构建出士人向往的“天地”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事实上,士人在“壶中”营建出丰富且完整的园林景观系统,这些得益于构园技法的进步。韩愈的《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序》记录“此宅园有新亭、流水、竹洞、……柳巷、花源、北楼、镜潭、方桥、月池诸景。”⑦证实中唐时期士人园林中景观的丰富性,并延续初盛唐时期园内布局多个景观组合的惯例。此外,在技法层面,置石、叠山、理水、莳花养木更加凸显“天工乃见”的高超技艺。首先,园中置奇石成为一种风尚,特别是对太湖石等南方奇石情有独钟。尽管在晋宋时期开启了园中置石的前奏,但对奇石之形态、石质入微的品析是从中唐开始的。如《右溪记》中所载“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⑧127奇石以怪为上,成为耐人品味的观赏对象。奇石自身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对整个中唐时期士人园林的营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叠山技法更加成熟,大大强化“壶天”的格局。叠山追求“终南山”峰峦起伏、意态万千的形体变化,士人要在方寸之间构建出如此形态并非易事。然而,以山石为基材的假山却把“终南山”的磅礴态势和体量表现地尽致无余。白居易“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②3971的诗句正是对“山”的艺术形态、叠构方法的说明。叠构的石山形态自然,相比筑土为山显出更大的优势,迎合士人的审美需求。再次,注重理水与山景的融合互映,追求沧溟之势。置石、叠山推动理水手法的运用,可在“假山奇峰”间呈现水体激流、回旋、潺潺的韵味。正如“峰石若鳞次,欹垂复旋回。”⑧47的描述,以形态多变的“山体”形成“欹垂复旋回”的水体,也突出叠石对理水的重要作用。中唐的理水善于在狭小空间表现自然中“水”千变万化的形态,最突出的成就体现在精微的细部处理手法,“叠瀑”成为典型的代表。刘禹锡的诗句“石坚激清响,叶动承余洒。前池明月中,见是银河泻。”⑤2378足见中唐士人对水的钟情和理水技法的成熟。最后,莳花养木在中晚唐时期得到士人的高度重视,对花木的色彩、形态、种类和寓意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植物景观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得到重视,因其符合士人崇尚自然的审美要求和满足寄人格于植物的需求。《旧唐书・牛僧孺传》中叙“木之奇者有天台之金松、琪树,稽山之海棠、榧、桧,……白苹洲之重台莲,芙蓉湖之白莲等。”⑤4743可见此时士人园林中植物种类的多样性,透射出士人对植物景观的重视。“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②1495和“竹似贤,何哉?……故君子多树之为庭实焉。”②3450白居易的诗句说明中唐士人在构建植物景观时对其自然形态的把握和对寄情于花木的深刻理解。植物除满足士人的精神需求,在构园中也有很强的空间围合、延展作用――用植物进行内部空间的划分和与外部环境的呼应。此外,盆景等微景观在中晚唐时期也得到士人的重视,暗射出对“壶天”观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这也是中晚唐时期植物景观成就的另一体现。

由上看出,不论初盛唐还是中晚唐时期,士人对园林的理解绝不是在某一方面、某一局部的把握,而在于对园林整体、统一的构思和处理。通过有效且成熟的手法把水、石、植物、建筑与地形、地貌的特征相融合,构建出满园“自然”的生活环境,表达自身对宇宙的理解和自然的审美情趣。

四、士人园林的空间原则与手法

社会形态的变化和隐逸理论的发展促进士人对“宇宙”和“自然”的思辨和亲合,这不仅是士人园林“形而上”的思想根源,也是造园技法和空间布局等“形而下”的技法主旨。事实上,士人园林一直在跟随“形而上”理论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具象形态,不仅是士人在某一具体社会时段中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而且是士人理想中“宇宙”的再现。我们掌握士人园林的空间原则必然要对传统宇宙观的内因和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学习士人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也必须要明白士人所追求的意境。士人园林的空间原则和手法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一种普遍的空间理论。

(一)士人园林的空间原则

士人园林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借以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为介质,结合具体的地形、地貌特征对空间形态进行塑造,园中各要素及其组合关系必然以一定的空间原则和组织序列来展现园林之美。士人园林的空间原则遵循士人对“宇宙”的理解,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多元的漫长感悟过程:商周之际人们对天地、山水和植物的认识与祖先神的崇拜结为一体,赋予了它们普遍的宗教和哲学意义,在这种原始崇拜中孕育出“天人之际”的萌芽。时至战国,老子、庄子、墨子、孟子和荀子等学派共同构建出一个空前庞大且完整的宇宙模式(宇宙观)――天人之际,影响秦汉、魏晋南北朝至宋明,奠定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念。在一切传统艺术中,士人园林对天人之际宇宙观念的诠释是最直接和生动的,是士人的宇宙模式在大地上的“投影”。换句话讲,士人的园林空间体现士人对“宇宙”的理解。

初盛唐时期国力之强大、气魄之雄阔、文化之包容、情调之高昂无不对士人的宇宙观产生深刻、直接的影响,他们不仅对巨大空间的把握和处理举重若轻,同样可以在狭小空间中找寻无穷的意趣。对士人而言,无论空间大小都能与己恰得其所,与时代风格相映生辉。士人自南北朝时期开始追寻狭小空间的意趣,“五寻百拔,十步千过”⑨道尽北魏士人园林的空间格局和艺术旨趣。至盛唐时期,士人自如地在狭曲空间内设置包蕴万象、吞吐山海的景观内容,正如“山水之状则高低秀丽,……其近也若逼人而寒,其远也若极天之尽。”⑩所描述。盛唐士人在狭小空间中构建体天象地、俯仰乾坤的景象反映自身对宇宙的认知,表现出前朝与后世都绝难见到的雄豪壮阔之气和宏阔境界的开拓精神。中唐以后,士人园林无力支撑初唐盛时期士人庞大的宇宙观,而转向“庭际山宜小,休令著石添” 的境界。士人自觉地放弃对宏阔境界的开拓,力图在极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深广的天地和丰富的自然形态。中唐士人借用《后汉书・方术传下》中的神话故事――《壶公》来告慰曾经的宇宙理想,也以“壶天”隐喻自己的生存环境。“壶中天地”的空间原被正式确立并得以强化,迅速形成全新的空间观念。同时,士人对清寂幽深的境界向往成为园林最普遍、最基本的艺术追求――“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⑤6900一切景观要素趋向细微和平淡。中晚唐士人构建的“壶天”原则奠定了明清士人园林的发展方向,如钱起《尺波赋》记述:士人沉溺在“方寸之余”的趣味和“寻常之内”的精微辨析。

士人园林是士人宇宙观念的艺术模型,承载士人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彰显士人的审美情趣。唐代士人善于在狭小的空间中表达对宇宙的认知,其对园林的追求由“天地风华”的欢愉格调转向“清寂幽深”的悲怆境界。初盛唐和中晚唐时期的士人园林虽然都可以用“小中见大”进行描述,也都体现着士人的宇宙观念。但是,前者以“无限广大”“涵盖万物”“内外相融”为空间原则;后者则体现士人“壶天”的宇宙认知,以“壶中天地”为明确的空间原则,宇宙观的变化完全表现在园林的空间形式上。

(二)“引”“造”结合的空间手法

士人园林以山、水、花木和建筑为构成要素,着力表现景、物与人三者的和谐关系。园中各构成要素按照“自然”的空间秩序进行组合,构建出“曲有奥趣”的空间形式。唐代士人把众多异质景观要素以“曲折得宜”的组合关系与一个极为有限的空间进行融合,进而展现完整的宇宙模式并非易事,必然出现各要素之间、众多要素与有限空间之间的复杂“矛盾”。这些“矛盾”必须通过极为有效的空间手法进行协调,才能维系园林艺术的持续存在。

唐代士人对魏晋南北朝和隋代的空间手法进行强化和创新,形成与园林空间高度匹配的手法。园林由各构成要素及组合通过穿插、交替、互补、转换形成串联多变的空间整体,关注“此空间”与“彼空间”的关系。其空间手法可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从空间构成讲,体现在主从、虚实、对比、渗透的多重空间关系;从序列组织讲,强调空间序列的引导暗示和景观序列的蜿蜒曲折在园中的作用;从景观要素讲,注重相互间深浅和疏密、起伏和错落、交替和映衬的细节处理。通过概括梳理,士人的空间手法有引景、障景、借景、对景、抑景和框景六种,我们可把以上手法归纳为“引”和“造”两类:前者体现视点与景观的相互关系,即视点与景点的对应和制约。视觉不是等量地在园中存在,而是受到与其相对的景观位置的影响,包括引景、借景和对景;后者强调景观之间的关系,即通过构建一个景观或空间达到强化、突出另一景观或空间的目的,障景、抑景和框景属于此类。在唐代造园实践中两类空间手法是综合运用的,共同促使园中一切“矛盾力量”相互转化,进而达到平衡与和谐。“引”的手法通过“远景”对视线的引导作用,使远近、内外的景观相互关联而产生丰富的视觉变化,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出深远意境。“造”的手法利用景观之间的相互遮障、分割,空间关系的“欲扬先抑”,营造多层次的空间和景观效果。士人用“引”“造”结合的手法将众多异质要素进行排列,形成多个景观组合,同时把多种空间形态融合、交织在一起,呈现浑然一体的“自然空间”。

综合论之,唐代士人园林的空间手法是在“既定的”空间原则下产生的,是维持园林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士人选择不同的构成要素与周围环境、地形相融,运用不同手法使空间呈现虚实相生、藏露得宜、气象万千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正如凯文・林奇所说:“中国园林关注人的序列体验,每一个空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似曾相识的感觉,同一个场所因视角不同而形成对比,大大提高观者穿过空间的愉悦感和惊奇感。”

五、高度统一的艺术特征

士人深埋于封建政治和文化之中,受宗法制度、周易理论、儒家学说和宗教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种范式化的辩证思维模式――“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基本问题。 从体察宇宙万物到观照现世行为,影响士人的方方面面,从而使我们看到士人园林中的各种构成要素、景观组合、空间形态呈现高度统一的艺术特征。唐代的士人园林虽然有“形而上”的理论基础和“形而下”的构园手法,但是人士的艺术思维是连接“上”与“下”的重要环节。对于唐代士人园林艺术特征的概括,首先从艺术思维谈起,以便把握其与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层关系和具象形态产生的原因。

(一)士人的艺术思维

中国自先秦以来形成“辩证”的思维模式――重视事物的整体、关联和矛盾,渊源于《周易》发轫于孔子和老子。 一方面,整体思维体现在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任何现象和事物都是关联存在的,是构成“宇宙”的有机部分,以抽象的思维去把握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从而构建出宇宙的图式。周易理论奠定了整体思维的范畴,“阴阳”引伸为事物的两极,“五行”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儒家将“阴阳五行”与“道德伦理”结合,用阳主阴次、阳尊阴卑和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去论证自然、社会、人的规律、秩序和性质,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唐代士人园林中使用的“暗喻”“主从和谐”“比拟自然”等艺术手法都可以从上述理论中找到依据。另一方面,矛盾思维把事物看作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为前提。“阴与阳”“五行相生相克”就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差别和对立,矛盾思维与整体思维表现出互补的关系。因此就出现了“虚与实”“疏与密”的对比手法。对于唐代士人园林而言,无论是儒家学说还是道家思想都有深刻的体现。辩证思维是士人的思维范本,园林的艺术创作还需要另一种极其感性的方式――意象思维。即通过意象来认识、表现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是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高度融合。意象,包括主观抽象的“意”与客观具体的“象”两个方面,是“意”与“象”在语言符号中的和谐交融与辩证统一。事实上,中国古代思维始终以意象的直观把握为基本形式,与玄学、禅宗、心学和写意的思维方法如出一辙。 因此,唐代士人可以在狭小空间构建出“体天象地”“天人和谐”的人居环境。

(二)园林的艺术特征

唐代是士人园林发展历程中的衔接、过渡和定型阶段:衔接魏晋和明清时期的士人园林;完成“自然山水”到“写意山水”园林的过渡;明确“以小观大”的旨趣和格局。唐代士人园林的艺术成就归于造园技法的成熟、空间原则和手法的明确和完善、艺术构思的缜密精巧,体现鲜明的艺术特征。

1.自然为尚、含蓄为美

士人通过自然的观照和人生的沉思,参悟人与自然、社会的三者关系――士人的人格价值与“自然”的统一。山水传情含意,士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无以复加,将此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相融合。儒家“比德”思想将山水、花木与人的精神品质相连,迎合士人“托物言志”“寄情于物”的审美取向。唐代士人园林的山水格局和植物配置体现鲜明的“比德”色彩,表达士人人格与自然的统一。此外,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概说经孟子的阐释赋予广泛、普遍的哲学意义。唐代士人正是沿着孟子所指的方向,以山水为媒介将自己的人格上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传示与自然比德、崇尚自然的价值观。

唐代士人艺术取向含蓄、隐晦的创作方法――婉约,其意为婉曲和隐约。 士人追求含蓄之美,为使园林表现出深邃意境,故采用“欲显而隐,欲藏而露”的手法把精彩的景观深藏于幽深之处。从而使园林避免一览无余、坦露于外,体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旨趣。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出耐人寻味的境界,正是“含蓄美”的集中体现。

2.天工乃见、虚实得宜

道家思想对唐代士人园林的影响,体现在“自然”审美与艺术技法的结合,即人力营造出富于自然气息的空间。士人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必然通过艺术手段再现自然的形态,才能使园林呈现浑融凑泊的艺术整体。唐代士人以构石成壑、培树成林、叠水成瀑等高度艺术化的手法使“自然”再现于园林,体现“人力至极”的天工造化。唐代士人园林最鲜明的特色在于“自然之美”,即通过人之力创造一种自然的境界。此外,士人园林构成要素的自由组合形成变化莫测的空间系统,而自由的空间结构也强化“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造园主旨,传统园林艺术中所推崇的“有法无式”即是唐代士人园林空间的最好注解。

唐代士人园林是虚实辩证的统一体,注重“虚实并举、以虚寓实”,渗透在每个细节之中。“虚实”在此既是一种艺术手法,又是一种艺术境界。“实”是园林的形式,“虚”是形式的升华,为求得丰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虚实”往往通过具体的形态来表现。就山水而言,山表现为实,水则为虚;就建筑界面而言,门、窗、洞为虚,界面形体为实。道家讲虚、佛家谈空,虽然神俗各异,但都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相融,得以体会天道,感受宇宙生机。士人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照,摆脱世俗羁绊,进入虚空的神游境界。

3.以小观大、质朴归真

唐代士人基于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明确提出“以小见大”的艺术旨趣。园林的“以小见大”是士人通过形象思维对“自然”的创造性概括,体现精神与自然的契合,士人与宇宙的统一。因此,出现叠石构山体现山川万里之势,池水蕴万顷波涛的概说。狭小的空间中构建山川具备、翳然林水的艺术效果,只能依靠平面的曲折、竖向的起伏,通过丰富空间层次、增加视觉变化来获取“以小见大”的空间感。

“返朴归真”是道家的核心思想,通过自身的观照使生命回归至自然的状态。致使士人在构园思想上推崇“自然”,行为上极力表现“自然”,也使园林呈现出亲近自然、人与自然合一的面貌。山水自然成为士人追求纯朴率真之趣的现世依托,表现为园林的山水宛如自然之态,凸显士人的山水纯朴之野趣。

唐代士人园林蕴含的艺术特体现士人与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多层互通,表现出士人阶层共同的审美情趣。士人的人生追求、人格价值、宇宙观念和社会理想都与“自然”产生深刻联系,通过艺术思维对自在自然进行提炼和概括,借用艺术技法和自然要素构建出士人独有的艺术形式。

六、结语

通过以上的梳理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士人园林在初盛唐时期是全面和广泛的成熟,中晚唐时期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士人园林的面目。士人园林后经两宋至明清,从“壶天”到“芥子”的演变是士人对人生理想锲而不舍的追求和对生活环境精雕细镂的结果,艺术上穷极变化的追求,致使士人园林的面目猥琐不堪。但是,士人园林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人生理想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是人在现实世界和精神理想中获得的满足与快乐。我们不禁感慨发问――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能否用现代的艺术理论进行重构和再现?通过何种方式在当代社会借鉴其艺术成就?本文认为:在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重新审视与反思,借以新的艺术语言和技术条件加以表达,是传承和延续传统园林精髓的有效途径。对中国当代景观设计而言,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已成为必然,用辩证思维去分析传统园林与当代景观,才能使传统园林艺术在当代社会获得新的生命。

注释:

①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29.

② 白居易,著.朱金城,注.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③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2.

④ 易小平.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篇目及作者索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65.⑤ 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⑥ 染瑜霞,师长泰.王维研究[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265.

⑦ 韩愈.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973.

⑧ 孙望校.元次山集[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1960

⑨ 杨f之著,周祖谟注.洛阳伽蓝记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87.

⑩ 王去非.试谈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问题[J].文物:1980(12).

11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5720 .

12凯文・林奇著,黄富厢译.总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87.

13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02.

现代园艺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19世纪工业革命期间,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设计和现代艺术开始结合,人们开始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创造美妙的建筑和物品。从此,大量艺术家投身于设计中,现代城市园林设计应运而生。由于时代和城市园林联系日益密切,城市园林设计不管从形式还是观念中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从设计水平来看,园林景观设置是城市园林设计成果的主要因素,对艺术享受、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实际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将空间布局、绿化小品切实有效的融入现代艺术中,让整个园林设计科学合理的同时,散发更多的艺术韵味。

一、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以及现代艺术

(一)现代城市园林设计

城市园林作为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结合的学科,包括生态学、现代艺术、建筑学、自然科学以及城市规划。目前,现代艺术已经逐渐扩展到设计者时间范围,进而在不断推动园林设计的同时,深入园林设计领域。作为当代都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居民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它融合了当代书法、绘画、雕塑、文学、美学等独特的艺术,是各种艺术和自然的综合体。在园林绿化植被、空间设置、小品材料等方面都能体现着当代艺术的独特性,它和城市发展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目前,由于居民生活水平快速发展,城市园林设计逐步向生活空间和环境关系方面转变,以城市空间布置、形态展现为具体内容,进而不断提高居民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园林绿化中,由于艺术形式不一,在形式选择中,必须根据历史文明以及环境特色进行正确选定;如:建筑表现中,可以通过小品、雕塑、铺装等低矮植物进行塑造。在绿化植被配置中,为了表现个性和多样的美学思想,必须根据植被特征,在条件允许的环境下,通过配置花灌木、小乔木,达到花灌木、乔木的完美结合,进而不断展现园林层次性。

(二)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作为当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很快的发展速度和渗透力。在不同的时代领域,具有不同的文化气息,进而塑造了形式多样的现代艺术;如:北京雕塑公园、艺术工厂等都是现代艺术的瑰宝。在内容上,现代艺术包括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受人体工程、心理学影响,具有很强的应用特性,它涉及美学、哲学、诗歌、文学、建筑学等很多不同的形态;现代艺术的典型人物有:阿尔瓦.阿图、费兰克.赖特等,他们不仅奠定了当代艺术理念,同时对世界设计也有重要影响。在设计中,当代艺术要求遵循求变、求异、求新的规则,让设计艺术脱颖而出,进而为大中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在现代艺术中,城市园林设计和小品、色彩、绘画、雕塑艺术很多内容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现代艺术作为非古典、非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容,对园林设计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从园林设计情况来看,园林设计经历了你我不分的年代,在古代建筑中,打造园林建筑的大多是文人雅士;如:为避“安史之乱”的杜甫草堂,目前草堂总面积已经达到五十多万平方米,唐代大诗人、大文学家在芦山西北方莲池畔修建的草堂,曲径通幽、繁花似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园林艺术和设计逐渐形成不同的专业派别;到今天,现代艺术和园林设计又逐步形成了新的融合。

(一)城市园林中的空间布局艺术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设计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设计推旧出新的力度,通过自然环境以及应用领域特征,将审美观念融合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在城市园林空间布局中,园林具有很大的空间,为了保障良好的设计成果,必须将建筑、山石、树木、山水进行有效的空间界定,从而在凹凸、交错、层叠、起伏的方法中,不断形成空间层次。空间布局作为园林设计的重要环节,在结合地势环境分析的同时,得出合理、科学、有效的土地利用方式。

在艺术形式中,空间布局包括布局美观性和合理性,在空间结构灵活运用的过程中,根据动静结构,进行分区设计。如:美国西雅图某高速公路绿地设计中,根据公园长方形绿地以及流水造景,在繁忙的洲际公路中,配置绿色长青植物;水景中通过设置休息平台,充分发挥了动静结合的优势,为人们带来了舒适、恬美的感觉。

(二)城市园林中的绿化艺术

在园林绿化植被设计中,为了保障设计效益和植物生长需求,必须选用恰当的植物类型和城市园林的各种山石、建筑、湖水搭配,在充分展现植物味、色、形态的过程中,满足视觉需求。在这过程中,植物设计作为生态园林设计的重要载体,是现代艺术和园林设计结合的精髓。因此,在绿化设计中,设计者必须根据当地环境以及历史文明特征,将感情和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不断深化园林绿化主题和环境特征,让空间设计更加丰富。在形式设计中,园林设计可以利用横向地形和竖向植物结合,从而不断形成阵式排列结构;在植物搭配中,让地被植物和常绿植物混合种植。

另外,还可以根据多样的园林景观造型,丰富景观美;如:花卉造型、树木造型、草坪造型等。在树木配植造型中,又包括:几何、象形、自然、抽象方式;在花卉造型中,包括花镜、花坛、立体形式;在草坪造型中,包括游戏、观赏草坪等。由于植物材料造型多样,为了满足观赏需求,还可以根据社会风气、造型用途、美学原理进行研究、分析。

(三)园林设计中的小品艺术以及现代雕塑

在当代城市园林设计中,硬质小品作为城市园林设计的重要方式,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得到了普遍使用,如:绿地、公园、广场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已经融入居民生活。现代艺术品,通过亮丽光鲜的色彩以及独具一格的造型,展现艺术意蕴;在设计中,设计者将普通的事物,在夸大的过程中,进行加工展示;在布设中,根据有条理的布置,点缀城市园林空间艺术,让人们在体会、思索中得到空间艺术设计寓意。

从雕塑发展历程来看,现代雕塑和文明基本上同时诞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对园林景观设计具有重大影响。从形式层面来看,雕塑具有独具一格的材质、空间语言以及构造形式,在为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的同时,可以从不同方位、角度感受设计气势、活力,让人们得到愉悦的心情。从内容来看,现代雕塑具有丰富的结构,如:激光、焊接、风动雕塑等,都能给人在视觉触动的同时,让人领悟到当代生活趣味。

结束语:

城市园林和现代艺术在两门相通的学科,为了保障当代艺术作品质量,不仅要正确分析现代艺术和城市园林设计特征、要求;同时在二者紧密结合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创造美、发现美的作用,不断完善现代园林艺术。

参考文献:

[1] 张春嘉,王立君,韩晶宏等.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运用的讨论[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238-242.

[2] 马士法.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运用的讨论[J].现代园艺,2011,(19):56.

现代园艺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68-03

高等院校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园地和文化中心,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主阵地之一。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的集中表现,尤为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强化素质教育及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等教育使命的提出与实施,作为高校发展的灵魂,校园文化建设愈发为各高校所重视。其中,大学生艺术团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承载功能和素质教育作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一、高校艺术团发展现状及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定位

高校艺术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理念不断进步的产物。1989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全国高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为高校艺术团的成立提出了要求;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进一步为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契机。大学生艺术团的纷繁成立,既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赋予的时代重任。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管理,全国各地高校艺术团已形成一定规模,在领导机制、团队管理、师资配备、活动内容以及保障设施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领导机构上,大多数学生艺术团行政挂靠于校团委,受校党委领导、由校团委直接指导与管理;部分艺术团则隶属于校园文化指导中心,受其指导开展工作;此外还有受学校副校长或副书记分管领导,实行团长负责制,相对独立开展工作。在团队管理方面,从近百人的小型艺术团到几百人的大型艺术团,基本上都建立了一套建设自身组织机构与管理团员的章程和体系,管理模式趋于规范化。艺术师资方面,由原来的团长负责制独立开展活动向由专职艺术指导教师任教和训练转变,许多高校为艺术团聘请校内艺术老师或校外有关专家进行业务指导和日常训练,有效提高艺术作品的质量。活动内容上,艺术活动向创新性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娱乐性、教育性、思想性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新颖,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气息。艺术团建设与管理的理论研究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尽管在实际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如发展定位不明确、资源保障措施不力、缺乏奖惩机制、考评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然而研究工作日趋细致、深入,随着高校艺术教育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等理论成果的不断涌现,高校艺术团的建设和管理将逐步走向成熟。

高校艺术团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大背景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大学生艺术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反之,艺术团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亦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学校人文精神的象征。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的,并为其成员所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浓厚的精神氛围”[1],主要包含着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2],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究其本质则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的三个维度中,高校艺术团集德育、美育、智育、体育等功能于一体,是具有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团体,属于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校风、学风的表现形式以及校园文化的抽象和升华,艺术团活动融合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实质,对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传承高校优良传统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艺术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