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儿童英语论文

儿童英语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2:36

儿童英语论文

儿童英语论文例1

一、从理论基础上来探寻

小学外语教学具有双重教育功能,即工具功能和培养功能。工具功能:儿童通常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样的程序来学习外语。这一程序在所有的外语课和语言练习中都会出现。培养功能可以解释为对认知能力和语言行为发展的促进。语言教育具有这样的目的:即文化的相对性及在对待他人的态度选择上的重要性。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能够成一种特定现实的体系。每个人在构成这一现实时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结构方式。这给了我们一种作为了解世界的语言教育新观念。外语有助于揭示语言文化的相对性,揭示语言本身的人际和社会习俗。也就是说语言的培养功能涉及文化内涵。外语的学习和实践是以该语言所表达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想和意识活动为依据的。所有这一切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学或民俗这一类知识,而在于起到一种作为学生精神财富的主要作用,以便能获得这种观念:宽容和尊重与己不同的东西。

在学龄时期,也即七八岁时,儿童会显露出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有时会相当明显地改变他的个人生活。改变其与他人及与整个外界的关系。对他周围比较接近的人而言,这种能力可以称为“中心偏移”。正由于这种中心偏移,儿童才能设身处地的像他人那样来观察事物、思考事物。这对他是一种重要的发现。他学到了社会文化的相异性,有人恰当的把这称为“另一个世界”。它发现了与他自己的及它所处的环境中的行为不一样的各种行为。通过别人的行为,他发现了与他自己的行为有联系的各种文化风俗习惯。

我们回顾沃尔夫·萨皮尔的著名论断:

1语言决定了一个语言团体的成员观察世界的方式;

2.每一种语言以其独特、明确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3.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习了一种世界观。

早在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讨论会上对早期外语教育表述下列一致的观点:外语教师不仅应立当解决实际交际任务,而且应当促进儿童整个个性的发展。语言对于儿童来询立当是反映社会文化现实的一种方式。语言是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说多学习一种语言,就多一番人生。由此丰富了知识,充实了思想,而且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即使处在低年级,也有必要向学生提供有关国家的社会文化现实的专门知识。我们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我们的教育目的:

1.信息传递。我们应传递那些有关一种陌生的或鲜为人知文化信息。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提供的信息很平淡,其提供的概况与操该语言的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方式相距甚远。以英国为例:英国就是伦敦雾都,莱茵河,伊丽莎白女王。像这类静止不动的图像与现实并不吻合。教师需要浏览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经济等材料,电视、报刊、广告来准备文化信息知识,以便让学生从语言、意识形态、生活风格、和集体生活的表现方面来瞥见内部的各种差异。

2.对一个国家内部差异的体会和辨别。这是对一个国家文化采取更新颖更现代的方式进行观察的结果。意在帮助学生辨认、确定有关国家和文化的内部差异。我们可借助外语或母语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其目的不在于语言训练,而在于理解操这一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合理安排、正确选用报刊、电视图像、电影、诗歌、通讯报道、采访、招贴等真实材料也很重要,这些都能代表如文化这样的复杂现实。

二、教学体验

我的主要方式是使用卡片,因为卡片好制作整理,使用也方便灵活。每张卡片又附带一些图片。随着年级的升高卡片的内容也逐渐复杂,这些卡片按系列集中组合,其中六组的分类标题如下:

第一系列:介绍

我爱英国(美国)—您好!—根据想象画出一英美儿童,一张英美餐馆的菜单,一幢英国的房屋,一张美国的明信片—我是中国人

第二系列:地理概况

中国的形状是怎样的?—英国(美国)的形状是怎样的?轮敦、华盛顿、北京的位置—从北京联想到轮敦、华盛顿的情况一一美国(英国)我来了—‘英国(美国)著名建筑,佳肴一览

第三系列:语言与文化

谁讲英语?—英语在全世界—英语的兴盛—英国的莱茵河—美国的硅谷—英美名人录

第四系列:英国(美国)的小学

小学简介—英国(美国)小学生的一周——假期——小学生的一天

第五系列:重大节日

New Years Day新年,元旦

St.Valentine’s Day圣瓦伦T节(情人节)

All Fools’s Day or April Fools’s Day愚人节

Easter复活节Mother’s Day母亲节

Independence Day美国独立念日

Hallowmas万圣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

Christmas Day圣诞节

英国国庆日:国王的正式生日为国庆日

—去哪度假?—英国(美国)的体育

第六系列:烹调

英国(美国)的美食—菜谱卡片—英国的“开胃酒”,“饭中酒”,“餐后酒”。美国人的朗姆酒,威士忌。

卡片内容涉及英美社会文化与生活的大部分特有的风貌,这些卡片除了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以外,对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促进学习动机还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卡片无论是在提供信息或是观察思考方面都提出一些有趣的概念。关于信息,涉及地理、历史、语言、社会等各方面。对于七至十二岁的孩子确实提供了大量信息材料。观察与思考方面则经历了感知、想象、比较、评估、择优几个阶段。以观察和思考为目的的卡片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话、提问、对比来转变成新的概念。例如在给六年级的学生讲traffic(交通)一词时我先让学生看交通系列的中国公交车和英国公交车图片,然后组织对话:

T: Try to find out differeces between British bus and Chinese bus.

(对比一下中英公交车的不同)

Which one is better?Why?(哪个设计的好?为什么?)

S;The British is better .I can find the place putting bag-gages and baby carriages

游国的好,有放行李和婴儿车的地方)

T: Please pay your attention to red push button in pole.what does the British do with it?

(注意扶杆上那个红按钮,它是干什么用的?)

S:How to speak“紧急”?用英语怎么说“紧急,’?

T: Emmergencyo

S:Emmergency button。紧急按钮

T: Passenger informs the driver with it to get out。 Britain does not have bus stop。

是乘客用来通知司机在哪下车的。英国没有公交车站。

让儿童尽可能早接触外国文化好处很多。我在给学生提供英美文化的卡片时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得出的效果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确认我们是正确的:

1.激发学生就步及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学生对介绍的情况会作出各自反应,并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

3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普通文化知识。

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儿童在课堂上体会到:要了解别人庆国人,美国勾,则意味着从他们的个性及社会的表现来更好的理解他们。而在更好弟熟悉和理解他们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场合尊重他们。

给五年级学生讲nature(性格)时,我给学生展示一个美国人和英国人相识的图片,英国人介少自己时加了一长串的祖宗姓名和头衔,美国人只说:I am the bestseller author(我是这部畅销书的作者).

T:Whick one do you like ?Why?

你喜欢那国人?为什么?

S:I like the Amenrica, he is成功的by his hard working,the British only has a good family.

我喜欢美国人,他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而这个英国人只是有个好家庭。

儿童英语论文例2

一、从理论基础上来探寻

小学外语教学具有双重教育功能,即工具功能和培养功能。工具功能:儿童通常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样的程序来学习外语。这一程序在所有的外语课和语言练习中都会出现。培养功能可以解释为对认知能力和语言行为发展的促进。语言教育具有这样的目的:即文化的相对性及在对待他人的态度选择上的重要性。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能够成一种特定现实的体系。每个人在构成这一现实时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结构方式。这给了我们一种作为了解世界的语言教育新观念。外语有助于揭示语言文化的相对性,揭示语言本身的人际和社会习俗。也就是说语言的培养功能涉及文化内涵。外语的学习和实践是以该语言所表达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想和意识活动为依据的。所有这一切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学或民俗这一类知识,而在于起到一种作为学生精神财富的主要作用,以便能获得这种观念:宽容和尊重与己不同的东西。

在学龄时期,也即七八岁时,儿童会显露出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有时会相当明显地改变他的个人生活。改变其与他人及与整个外界的关系。对他周围比较接近的人而言,这种能力可以称为“中心偏移”。正由于这种中心偏移,儿童才能设身处地的像他人那样来观察事物、思考事物。这对他是一种重要的发现。他学到了社会文化的相异性,有人恰当的把这称为“另一个世界”。它发现了与他自己的及它所处的环境中的行为不一样的各种行为。通过别人的行为,他发现了与他自己的行为有联系的各种文化风俗习惯。

我们回顾沃尔夫·萨皮尔的著名论断:

1语言决定了一个语言团体的成员观察世界的方式;

2.每一种语言以其独特、明确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3.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习了一种世界观。

早在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讨论会上对早期外语教育表述下列一致的观点:外语教师不仅应立当解决实际交际任务,而且应当促进儿童整个个性的发展。语言对于儿童来询立当是反映社会文化现实的一种方式。语言是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说多学习一种语言,就多一番人生。由此丰富了知识,充实了思想,而且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即使处在低年级,也有必要向学生提供有关国家的社会文化现实的专门知识。我们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我们的教育目的:

1.信息传递。我们应传递那些有关一种陌生的或鲜为人知文化信息。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提供的信息很平淡,其提供的概况与操该语言的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方式相距甚远。以英国为例:英国就是伦敦雾都,莱茵河,伊丽莎白女王。像这类静止不动的图像与现实并不吻合。教师需要浏览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经济等材料,电视、报刊、广告来准备文化信息知识,以便让学生从语言、意识形态、生活风格、和集体生活的表现方面来瞥见内部的各种差异。

2.对一个国家内部差异的体会和辨别。这是对一个国家文化采取更新颖更现代的方式进行观察的结果。意在帮助学生辨认、确定有关国家和文化的内部差异。我们可借助外语或母语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其目的不在于语言训练,而在于理解操这一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合理安排、正确选用报刊、电视图像、电影、诗歌、通讯报道、采访、招贴等真实材料也很重要,这些都能代表如文化这样的复杂现实。

二、教学体验

我的主要方式是使用卡片,因为卡片好制作整理,使用也方便灵活。每张卡片又附带一些图片。随着年级的升高卡片的内容也逐渐复杂,这些卡片按系列集中组合,其中六组的分类标题如下:

第一系列:介绍

我爱英国(美国)—您好!—根据想象画出一英美儿童,一张英美餐馆的菜单,一幢英国的房屋,一张美国的明信片—我是中国人

第二系列:地理概况

中国的形状是怎样的?—英国(美国)的形状是怎样的?轮敦、华盛顿、北京的位置—从北京联想到轮敦、华盛顿的情况一一美国(英国)我来了—‘英国(美国)著名建筑,佳肴一览

第三系列:语言与文化

谁讲英语?—英语在全世界—英语的兴盛—英国的莱茵河—美国的硅谷—英美名人录

第四系列:英国(美国)的小学

小学简介—英国(美国)小学生的一周——假期——小学生的一天

第五系列:重大节日

new years day新年,元旦

st.valentine’s day圣瓦伦t节(情人节)

all fools’s day or april fools’s day愚人节

easter复活节mother’s day母亲节

independence day美国独立念日

hallowmas万圣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

christmas day圣诞节

英国国庆日:国王的正式生日为国庆日

—去哪度假?—英国(美国)的体育

第六系列:烹调

英国(美国)的美食—菜谱卡片—英国的“开胃酒”,“饭中酒”,“餐后酒”。美国人的朗姆酒,威士忌。

卡片内容涉及英美社会文化与生活的大部分特有的风貌,这些卡片除了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以外,对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促进学习动机还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卡片无论是在提供信息或是观察思考方面都提出一些有趣的概念。关于信息,涉及地理、历史、语言、社会等各方面。对于七至十二岁的孩子确实提供了大量信息材料。观察与思考方面则经历了感知、想象、比较、评估、择优几个阶段。以观察和思考为目的的卡片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话、提问、对比来转变成新的概念。例如在给六年级的学生讲traffic(交通)一词时我先让学生看交通系列的中国公交车和英国公交车图片,然后组织对话:

t: try to find out differeces between british bus and chinese bus.

(对比一下中英公交车的不同)

which one is better?why?(哪个设计的好?为什么?)

s;the british is better .i can find the place putting bag-gages and baby carriages

游国的好,有放行李和婴儿车的地方)

t: please pay your attention to red push button in pole.what does the british do with it?

(注意扶杆上那个红按钮,它是干什么用的?)

s:how to speak“紧急”?用英语怎么说“紧急,’?

t: emmergencyo

s:emmergency button。紧急按钮

t: passenger informs the driver with it to get out。 britain does not have bus stop。

是乘客用来通知司机在哪下车的。英国没有公交车站。 让儿童尽可能早接触外国文化好处很多。我在给学生提供英美文化的卡片时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得出的效果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确认我们是正确的:

1.激发学生就步及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学生对介绍的情况会作出各自反应,并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

3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普通文化知识。

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儿童在课堂上体会到:要了解别人庆国人,美国勾,则意味着从他们的个性及社会的表现来更好的理解他们。而在更好弟熟悉和理解他们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场合尊重他们。

给五年级学生讲nature(性格)时,我给学生展示一个美国人和英国人相识的图片,英国人介少自己时加了一长串的祖宗姓名和头衔,美国人只说:i am the bestseller author(我是这部畅销书的作者).

t:whick one do you like ?why?

你喜欢那国人?为什么?

s:i like the amenrica, he is成功的by his hard working,the british only has a good family.

我喜欢美国人,他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而这个英国人只是有个好家庭。

儿童英语论文例3

英语学习在广泛受到关注的同时,儿童英语学习更是为家长所注重,面对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班,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在儿童英语学习方面迷失了方向,更有甚者,以成人的目光来看待孩子,忽视了儿童的天性,是英语学习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负担。环美英语独特的英语教学模式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英语,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儿童对所有的事情却充满着好奇,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采取填鸭式教育,只要采取引人入胜的方法,就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环美英语的“妈妈模式”教学,从兴趣入手,采取游戏的方法,鼓励每一个孩子参与其中,不给孩子灌输太抽象的东西。

例如,在教授英文认读的时候,环美采用一种先进的方法——自然拼音法,可不必借助国际音标而通过字母本身就可以基本掌握单词的拼音方式、拼写方式,做到看字读音,听音拼字。这种方法通过运用简单的发音规律来认读陌生单词,可以帮助记忆和提高学习兴趣。这种方法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化,便于记忆,这是有魔法的自然拼音。另外,环美还推出TPR教学法,这种方法的英文全称叫——TotalPhysicalResponse,即全身肢体反应教学法,通过直观教学方法让孩子直接反映出英语,免去中英切换过程。孩子根据教师的肢体语言指令下反应或做动作而不必开口说,语言重复率高,有利于形成英语的直线思维模式,这样一来,输出存储的英语就很容易了。

英语的学习在于应用,环美结合生活场景,精心设计,让每一个学生在环美学习英语时,边学边用。从日常生活中,如:打招呼、去洗手间、课间喝水等,从社会实践中,组织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和英文教学活动,避免枯燥的学习,提高英文交流和应用能力,让孩子们从实践中增强语言能力。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一英文学习实践越来越能发挥它的作用,是英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就是我们全英文活动的掠影。如:在市内各大超市举行的快乐美语购物团、在音乐厅举办的俄罗斯人民艺术家钢琴演奏会、空军基地及杨村小世界美语夏令营、一年一度的大型美语圣诞嘉年华游园会、天塔亲子游、世界童话之旅、麦当劳点餐、自然博物馆和动物园英文教学互动游等等。。。这些场景教育模式的推出,赋予孩子具有站在国际舞台上的自信。

环美英语的英文老师结合孩子的特点,每天花大量的精力研究出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每一堂课表现出来的是一位老师,而每一位老师展现出来的是整个环美教学团队的创新精神和整体的教研水平。环美深信:课程都可以模仿,但教学质量决不可替代!!!

儿童英语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58-01

儿童的语言学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儿童的语言天性、年龄和心理特质、环境等。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儿童天生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儿童遭遇的语言材料是有限的,这些语言材料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起着“触导”作用,教师的主要教学职能是唤醒、显发、弘扬儿童的言语潜能。显然,这样的观点是偏颇的。因为在汉语言大环境中,儿童的英语学习绝不仅仅基于儿童的自我习得,也应该是儿童的语言学得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语法传授。但我们不可否认,“习得理论”重视儿童对语言的自我组织,重视发挥儿童言语学习的主动性,重视营建启动儿童英语思维的教学情境等诸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它可以启发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将抽象的语法知识融入对英语的语言运用(语用)、语篇感悟(语感)。

基于儿童英语的“习得理论”,笔者将儿童英语“习得性教学”表征为如下操作范式:英语学习热身――言语材料输入――英语语言操练――英语语法总结――英语言语输出(语用)。不难看出,语言运用(语用)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游戏活动,盘活儿童的言语潜能

儿童言语学习离不开语言情境。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语言学习情境,让儿童无意识地学习言语,渗透语法知识。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卡片、实物等,运用动漫、歌曲、角色扮演等让儿童的多感官协调运作,启发儿童感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表演、观看,将儿童的眼、耳、手、脑调动起来,让言语思维更活跃。例如,通过“听音猜动物”和“听音猜人”的游戏学习“Who's he /she ?”,通过“蒙眼摸动物”的游戏学习“What is it ?”等句型。游戏活动的开展,既让儿童在学中找到了乐趣,又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二、丰富材料,积累儿童的言语存量

儿童的言语存量例如单词的识记、语法的规则领悟等不仅仅依靠儿童的有意识记,也依赖儿童通过语言材料对言语的无意识记忆。因此,在英语言语的输入环节,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向儿童提供生动的、有趣的、贴近儿童生活的材料,让儿童无意识地吸收含有目标词汇、含有目标语法的输入材料。例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 《Hobbies》时,这一单元的话题是兴趣爱好。为此,笔者让学生们自己搜集喜爱的颜色、科目、动物、季节、食物、衣物、玩具等词汇,操练动词“like”,运用句型“I like...”分享兴趣爱好,或者运用句型“He/She likes...”介绍他人的兴趣爱好。

三、言语操练,催生儿童的语言表达

语言学习离不开反复的言语操练,儿童语法的学习也应在练习中深化。但是,儿童的言语操练形式应该丰富多彩,以便让儿童的言语知识学习与儿童的言语技能学习有效融通。在儿童对言语的不断说、听、写过程中,催生儿童的言语表达,让儿童在言语操练中形成言语技能。教师置身于儿童的合作性学习之中,将自己视作儿童合作伙伴。如此,让儿童表达时心里安全和自由,对儿童表达中的错误予以反馈和纠正,活化了英语教学。

四、灵活语用,形成儿童的跨文化意识

儿童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言语交往,是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运用语言。因此,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力避机械的单词学习、抽象的语法学习、单调重复的检测,而应将言语知识与言语运用紧密结合,在儿童的语言运用中促进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9 《The English Club》时,笔者着力打造“读者剧场”,让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人进行英语对话,掌握询问对方姓名、语言、国籍等方法。然而,笔者发现学生们的对话缺乏逻辑性,他们由于缺乏跨文化意识,有时候的对话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但容易给外国人以唐突、莫名、僵硬、不可思议等感觉。为此,笔者适时调整,将原先的教学内容搁置,加入“talking skills”。重点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外国人的习惯、礼仪等,诸如一般的外国人谈话时总是先介绍自我,外国人恰当的体态语如拥抱等,同样是“对不起”,在外国人那里,“Excuse me”与“Sorry”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是一种为了儿童灵活英语语用的跨文化意识的培植。

立足儿童立场,儿童英语的语言习得可以理解为儿童主体精神的诞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英语的读音、词义、语法等浅表化的层面,也应该透过英语言语交际,让儿童体悟英美国家的习惯、习俗、文化、传统等,让儿童减少语言运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引领、催生儿童英语语言的准确表达。

儿童英语论文例5

新课程改革对英语课程的性质、目标给予详细规定,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实施途径。以往“哑巴英语”教学现象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教师过多关注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但是忽视了听说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此,改革中尝试以阅读英语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儿童阅读兴趣[1],并且对英语教学者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这一发展趋势,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必须重视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明白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主动提高英语儿童文学教学能力。

一、儿童文学素养概述

儿童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概念:一是专门作为一门学科的儿童文学研究;二是作为一个门类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一概念的界定考虑到儿童理解力的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和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生理特征及成长规律的阅读等多个方面,暗示了主体读者是儿童,并且能够为儿童带来乐趣的文学作品。因此基于儿童不同年龄特征和理解创作力,儿童文学的标准及分类各有不同,包括了童谣、童诗、图画故事、寓言、儿童小说等多种体裁[2]。根据儿童文学延伸出儿童文学素养的含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角度认为儿童文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阅读和研修儿童文学作品,从而全面认识儿童文学并且准确理解和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主要涉及儿童文学理论素养和阅读素养两方面,但是对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这两方面远远不够,同时还要具备借鉴儿童文学作品组织教学的能力,掌握阅读技巧,运用儿童文学作品提升自我阅读能力,这些综合的、全面的组成才是儿童文学素养的总内涵。因此,儿童文学素养培养要求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能够全面把握作品表现与内涵,利用儿童文学作品组织高效教学设计,顺利开展教学。

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英语儿童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一)架构与儿童交往的桥梁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未来面对的儿童学生,身处交往的两端学生对儿童世界了解不多,但是学生想要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必须加强对儿童的了解,这时就需要儿童文学素养发挥作用。首先儿童文学面对的是儿童,其中文学作品中包含大量儿童日常行为活动和生理成长特点,教学活动中借鉴作品描述加强对儿童的观察,利用儿童文学来了解儿童,并且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儿童文学的创作对象是儿童,其内心世界往往不被成人所理解和重视,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儿童文学逐渐引起重视,并且纳入到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体系中。儿童文学作品主题大都涉及母爱、大自然等[3],作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理解儿童淘气顽皮行为来领悟到内心世界,在交往中充分表现出承认和尊重,加深对儿童的理解和包容,让儿童自然成长,释放出童真和天性,为师生交往架构起中间桥梁。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先生强调在儿童文学中必须注重儿童本位的文学地位,不以成人世界的法则和观点来约束儿童,而是发现儿童的长处,将开启儿童文学大门的钥匙交到儿童手中,发挥出自身的引领作用,因此英语专业学生要站在儿童独特的思维角度和理解能力上感受儿童文学,接受儿童的感受,并尝试去理解。

(二)加深对儿童思维特点的了解皮亚杰提出了教育中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四个阶段,而儿童文学的创作也是针对不同阶段儿童主体进行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要掌握并且熟练认识四个阶段儿童的智力发展现状,在第一阶段(0~2岁)儿童感知运动阶段中,培养儿童初步认识世界的方法,让儿童通过感知和运动两者的关系来获得动作体验,在脑海中形成低层次的图式;在第二阶段(2~7岁)儿童前运算阶段中,逐步扩大儿童的认知活动范围,发展其表象和思维,开始利用语言和抽象方式理解事物,但是无法对认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形成概念,抽象运算活动不能开展;在第三阶段(7~11岁)儿童具体运算阶段中,儿童已经获得了抽象概念能力,能够进行简单逻辑运算推理,并且凭借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但是无法进行独立抽象运算;在第四阶段(12岁以上)儿童形式运算阶段中,儿童思维渐趋成熟,其智力水平逐渐和成人接近,对于抽象逻辑运算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4]。这四个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经过程,其顺序必然不可颠倒,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和拓展,儿童在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不同的思维特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培养儿童文学素养,加深了对儿童思维特点的了解,明确在不同阶段利用不同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更快地发展抽象思维,通过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更能直观感受不同阶段儿童成长规律,从而形成敏锐的鉴赏力。

(三)适应儿童语言学习的需要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而当前我国英语教育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不被重视,因此对儿童开展英语语言课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儿童文学阅读,让儿童获得更好地阅读体验,从认知阶段便开始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必须要求其指导者具备丰富的文学阅读经验,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文学阅读经验。朱自强先生曾说:“文学作品研究先于语文教材研究,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5]。文学作品阅读是培养个人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最大化发挥出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传授给儿童限定的文化知识,同时潜移默化影响儿童的文学情感和阅读情操,让儿童深刻感受当今世界。

三、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策略

(一)稳固儿童文学课程地位,培养儿童文学素养首先,注重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期间英语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准确定位英语儿童文学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儿童文学学科课程体系,让学生意识到儿童文学课程对日后走向岗位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去学习英语儿童文学课程,课下阅读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学校应当保证课程学分和课时安排合理得当,鼓励学生开展儿童文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提升儿童英语教育教学队伍质量和专业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学会自我反思,发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其次,丰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儿童成长包括四个不同阶段,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类型包含多样,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内容中要考虑到英语课程本身特点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可鉴赏性[6],不仅要重视儿童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而且主动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掌握阅读技巧,更好地指导学生。

(二)积累更多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培养儿童文学素养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儿童英语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首先,应当养成自身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积累更多儿童文学阅读经验,才能为指导儿童阅读做出努力,在阅读中养成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喜爱,从中找寻培养儿童文学鉴赏力的土壤,掌握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技巧。其次,英语专业学生在初步阅读儿童文学时可能代入感困难,这是由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截然不同决定的,但是学生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体会儿童文学作品的美感,领悟纯真之美、欢乐之美和想象之美,理解儿童固有的纯真与稚拙天性。最后,扮演隐含读者,感受乐趣。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定的阅读主体是儿童,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扮演隐含读者,结合儿童的身份去体会文中描述的语言知识、幻想世界和文学知识,然后为利用儿童文学作品做好英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儿童英语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2-0073-04

策略是“一种目标导向的、为能促进心理及行为表现而进行的认知操作”。而阅读理解是“读者同时提取信息和建构文章意思的过程”,是阅读中较高水平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是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英文阅读材料时,为准确、有效地提取文章信息和理解文章意思,相应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步骤,是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英语阅读能力是儿童进行英语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奠定儿童未来学习、成长发展的基石。“如何教”以帮助儿童掌握有效的阅读理解策略,成为小学英语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几种主要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是指以师生间的交互对话为背景,在真实的阅读任务中培养儿童灵活运用阅读理解策略,并有效提高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由佩林卡萨(A.S.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的。交互式教学充分吸收了专家支架、预期教学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现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之一。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着眼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培养儿童掌握“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下文内容)”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主张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提示和支架。交互式教学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重要的步骤。

第一,教师解释阅读理解策略并进行示范。教师先呈现要阅读的文章,并提供一定的线索激发儿童的背景知识。然后,在儿童默读完一段文章后,教师具体示范“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是什么,如何将它们应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水平积极参与其中,并给儿童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师生间进行“交互”对话是重要环节。“交互”对话特点如下:师生都应明确教学目标;对话应有主题、方向;灵活地利用儿童的理解,把它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应帮助儿童就对课文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只作字句的重复;教师对儿童的发言所作的评价能引导学生更积极地作出建构性的反应。

第二,儿童进行讨论与练习。教师要安排儿童轮流做小组(4~6人)的“老师”。在组员都默读完一段文章后,“老师”要像教师那样带着大家进行“总结文章内容、提问、阐释疑难、预测下文内容”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师生的自由对话和讨论中进行的。学生参与讨论的形式主要有:详细阐述和评价他人的总结;提出其他问题;评价他人对下文内容的预测;请教别人,要求澄清疑问;帮助他人消除对文章的误解。

最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儿童能够内化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认识,独立应用策略进行阅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会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小。

(二)直接解释教学模式

直接解释教学指教师以直接外显的方式教授儿童一种或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最先是由罗勒(L.R.Roehler)和达菲(G.G.Duffy)等研究者提出的。它的研究与发展也受到了支架式教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强调教师的直接示范作用,以使儿童能“模仿”教师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将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解释与运用密切结合,以便使策略性的心智活动能在阅读文章中得到立即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教学程序或步骤。

第一,教师直接解释与示范要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师选取并向儿童介绍要阅读的文章或文章段落,一般应用出声思考的方法向儿童示范怎样应用一种阅读理解策略,使儿童能比较直观地观察到成功的阅读者利用这种阅读理解策略进行理解文章的心智加工过程。

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支架式练习。儿童按照要求就教师选定的其他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练习。教师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会随着儿童对策略应用的逐渐掌握而相应减少。

第三,教师说明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迁移性。教师也还要对所教授的阅读理解策略在其他类型文章中的应用进行解释说明,以促进儿童在各种阅读语境中对所学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

(三)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是普雷思雷(M.Pressley)等人提出的一种以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为“媒介”,实现师生、生生间对文章意思的共同建构理解的教学模式,强调读者与文本及师生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各自反应会影响他们的理解。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聚焦于对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实施周期较长,它要融入到整个学年甚至数年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强调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关注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以此协调儿童之间的“对话”和对文章意思的建构理解;要求教师具体示范怎样在不同的语境下灵活组合应用“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多种阅读理解策略。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教师的解释与示范。在教学开始,教师首先解释并示范上述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包括对各种阅读理解策略的不同应用语境的说明。

第二,儿童的练习。儿童练习使用阅读理解策略,教师对怎样有效使用阅读理解策略给予指导,并在儿童需要时给予必要的暗示。

第三,讨论、交流。在小组中,儿童轮流通过出声思考方法来使他们理解监控文章的过程外显化,向其他儿童呈现并解释他们是怎样利用相应策略去理解文章的。具体来说,儿童要向他人说明他们是怎样将文章内容与先前知识进行联系的、说说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总结过程、描述一下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故事景象以及预测的下文内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儿童会各自建构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大家可以“头脑风暴”,并就各自的理解进行交流

和讨论。

第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强调阅读理解策略的作用,并根据需要不时地向学生明示各种策略怎样以及应何时何处使用。

二、对三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上三种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都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比较强的一致性,如:它们都吸纳了支架式教学思想,认为要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恰当提示与指导;都强调教师的有效示范作用,主张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示范与解释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都重视儿童对阅读理解策略的练习。但在一些方面它们又有不同。

第一,教学内容有区别。交互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对“总结”“提问”“阐释”以及“预测”等四种理解策略的教授,要求实现儿童对这几种策略的掌握和迁移应用;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则适用于各种不同的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但它在同一时间内只关注单个策略的学习和运用;交互建构策略教学则主要以“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策略的综合及灵活应用作为教学内容。

第二,对“交互”的关注点不同。交互式教学模式重视师生间的对话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影响;直接解释教学模式主要侧重教师的指导和支架作用,强调了师生间的“交互”;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重点强调阅读者与文本的交互建构作用,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儿童在三种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不同。与其他两种模式中儿童的主体性地位相比,直接解释教学较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教师身上,对儿童的关注较少,这也是它最大的不足之处。交互建构策略教学中儿童的参与讨论形式相对灵活,不同于其他两者的严格的教学程序和步骤。

三、给教师的教学建议

以上三种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是研究者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而研究发展起来的,相关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交互式教学在小学特别是四年级以上儿童的英语教学中有显著效果,对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影响;直接解释教学也能帮助小学儿童掌握阅读理解策略,促进他们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交互建构策略教学可以使二年级的儿童更多地意识到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的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儿童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深入分析我国儿童的英语学习特点和规律,恰当选用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我国儿童的英语学习处在本族语背景下,儿童学习英语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有研究表明,汉语儿童英语语音意识的发展水平也对英语阅读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其发展过程基本上遵循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的发展过程,并受到了汉语学习经验的影响;作为初学者,儿童在开始学习英语阶段,“通常听和说的比重要超过书面语言,进而逐步增加书面语言的输入(即阅读)”;汉语儿童的英语口语词汇与阅读学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汉语儿童的英语口语词汇对英语阅读学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教师在选用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要在儿童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音意识和口语词汇的基础上,适时、适当程度地进行英语阅读的教学,并根据儿童阅读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二)教师的有效示范是儿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有效示范是交互式教学、直接解释教学和交互建构策略教学这三种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儿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小学阶段,儿童学习英语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模仿,教师的有效示范有助于儿童阅读理解策略的学习。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掌握阅读理解策略知识,并且要以“外显”、具体的方式将应用各种策略的完整过程示范给儿童。例如,想让儿童掌握“总结”的要领,教师就要对什么是“总结”和怎样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等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还应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自己是怎样进行“总结”的讲给儿童听。对于英语故事的阅读教学,教师可用when、where、who、what和how等引导儿童抓住故事内容。而“总结”其他类型文章的内容,怎样从文中寻找关键性的词汇、短语和主题句子以及怎样将这些词汇和句子“组合”起来,就成为教师示范的重要内容。

(三)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有效组织儿童讨论与练习

儿童英语论文例7

词汇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语音和语法的载体。没有词汇,语言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更好地交流,人们还需不断拓宽词汇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词汇的掌握又是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能力的基础。对英语词汇学习应该引起英语学习者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中国学生而言,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背单词,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词汇习得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热门。

近年来,在二语习得领域,围绕学习者个性因素差异及母语和二语习得差异的研究也逐年争夺,一度成为了研究的新亮点。本文拟从词汇习得的角度,着重针对儿童这一特定人群,展开文献分析研究,主要选取近10年发表在中国中文期刊上的文献,对其进行对比研究和总结分析。我期望能够从中找到消除中英文两种语言差异的合适办法,以及提供适合两种语言词汇习得共同原理的最佳途径。

1.研究现状分析

在已公开发表的有关儿童词汇习得研究的论文中,集中起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1研究对象缺乏系统性。

陈燕琴(2006)研究了儿童英语词汇中的负迁移,从形式、意义、用法三方面讨论了汉语对词汇习得的负迁移,提出了有效利用负迁移搞好儿童英语词汇教学的构想。[1]杨晓虹(2008)则探讨认知范畴理论对汉语及外语词汇习得能力的交叉影响,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试图找出汉语词汇习得中的等级习得顺序是否同样适合二语的词汇习得。[2]黄小平(2005)及曹丽娜、陈红平(2010)则分别将图式理论[3]及注意理论[4]运用到儿童英语词汇研究及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曾衍桃、蔡蔚(2002)对儿童词汇习得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述评,主要理论假设包括花园变化学习理论、制约原则论及社会语用理论。[5]杜映(2003)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个儿童从8至18个月间的词汇发展进行了追踪调查,探讨了儿童词汇习得尤其是词义获得的有关规律。[6]邹欣欣(2007)、张元元(2008)及张廷香(2010)三人分别从中国儿童母语词汇量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7]影响中国儿童英语词汇习得的因素,[8]以及采用语料库[9]的方法探寻中国3―6岁儿童汉语词汇研究。纵观以上涉及的研究对象,多为采取理论假设、依据理论进行相应实验跟踪的办法,围绕儿童词汇习得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缺乏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再从研究面上来看,从事有关中国儿童词汇习得的研究者,大多没办法很好地把握研究对象汉语词汇掌握情况及其对英语词汇习得能力的作用,从而更加难以探寻出汉语词汇能力高低与其英语词汇习得之间的相互关系。

1.2研究方法较多以理论假设为主,实验性及实证性研究较少。

任何一项研究成果的取得和完善都需要经过理论假设―实验论证―总结规律的过程。要认清楚中国儿童对英汉两种词汇习得的差异,并发现其中的影响因素,势必需要一个漫长的论证过程。但从目前所涉及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研究者仅能依照国外某些心理学家所提供的一些心理学习理论及依托相关假设,并逐步尝试进行一些单一的英语或者汉语词汇学习,这其中所采用的方法多为语料库研究方法,而非实验性论证。冯毓媛(2008)、黄小平(2005)及井世洁(2001)等分别从运用原型范畴理论[10]、图示理论及整体假设原则[11]等理论层面出发,探讨这些理论对儿童词汇习得的教学作用。因此,在探求影响儿童英汉词汇习得差异因素的道路上,要想所取得突破,显得难上加难,同时也是越发可贵的。

1.3研究空间较大,但需注意研究方法。

既然前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存在着诸多不足,这同时恰好表明,儿童英汉词汇习得研究领域仍有继续研究探讨的空间。不过,需要明确一点的就是,往后研究的方向应是抓住影响两者词汇习得中所存在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所有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论证,从而找寻出各因素间存在的差异,从而为今后中国儿童母语词汇及英语词汇习得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2.目前研究中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及评析

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效果差异的因素,归结起来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差异、能力或者说学能差异、受个人学习动机、焦虑感、自尊心及创造性影响产生的差异、学习风格及学习策略差异、年龄及性别差异等。而在目前所涉及的针对英汉两种语言词汇习得效果产生的影响分析探讨情况来看,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2.1学习者内部因素。

谈及影响学习者英汉词汇习得能力的差异,自然会让人想到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在张元元(2008)的儿童词汇习得研究中指出,儿童词汇习得难免要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理状况、年龄、智力状况、个性和性别等五个方面。邹欣欣(2007)在中国儿童母语词汇量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和学习策略训练的研究中,将学习者母语词汇能力的语言迁移作为主要影响儿童二语词汇习得能力的主要因素。她认为,中国儿童母语词汇量的增加对英语词汇习得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又存在负迁移;相适应的词汇习得策略的运用有利于促进儿童母语对英语词汇习得的正迁移,大大减少其负迁移。

针对儿童学习者个人因素这一方面,通常涉及两大方面。

一是儿童自身的年龄、智力发育情况及性格等。这些因素在章依文等(2002)及罗增让、彭志启(2002)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章依文等(2002)指出,对2岁儿童的词汇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增长;对2―3岁儿童语法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增长、增加动物名称词汇量、食物名称词汇量、形容词量、时间名词量、介词量、疑问词量和否定词量,而方言的增加则对语法发展呈负面影响。[12]同样,罗增让、彭志启(2002)认为,儿童的年龄是影响儿童词汇学习的因素重要因素之一,儿童无意学习词汇水平的改善发生于3―5岁,进一步提高出现于幼儿园到12岁之间。[13]

至于性别因素,前人的研究认为,在儿童词汇习得过程中,性别差异并不明显。不管是国外学者的研究,还是国内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性别因素对儿童词汇习得起作用,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一是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更易习得词汇,并且掌握更大的词汇量,但是只针对产出性词汇的习得,且不具有连续性。二是研究表明,在某些语言社区中,女孩存在优于词汇习得能力的倾向,而在其他语言环境中则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性别因素的影响不能以一个持续性的方式体现,且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语言学者应该善于发现和引导,尽可能最大程度上促使性别因素起到正面指导作用。

个人因素中的第二大方面在于儿童学习者的母语词汇对第二语言或者外语词汇习得的作用。这主要体现为母语对外语或者第二语言学习的迁移作用。针对母语迁移作用的问题,邹欣欣(2007)指出,很多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已表明:儿童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随着中国儿童学英语热的不断升温,较系统地研究汉语尤其是汉语词汇量对中国儿童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和习得策略训练就显得尤为迫切。多年来,外语界在儿童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大部分专家只强调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面作用,而忽视了母语的积极作用。在探讨汉语词汇量对儿童英语词汇习得的正、负迁移上的研究就更少了。

针对语言迁移问题,大多数研究者仍旧集中于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负面作用。陈燕琴(2006)指出,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或已习得语言)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似或者完全一致时,往往会出现正迁移;而当母语(或已习得语言)的某些特点与目的语相异或者不完全一致时,学习者若借助于一些规则作为工具,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这势必会让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儿童在已经掌握了一定汉语词汇的前提下进行英语词汇的学习受到负面的语言迁移作用。陈燕琴(2006)曾将汉语对英语词汇习得的负迁移归结为形式、语义、用法等三个方面,同时,也提出诸如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适当使用汉语,以及为儿童创造逼真的英语学习环境等教学建议。

2.2学习者外部因素。

影响儿童学习者英汉词汇习得的因素,除了自身性格、生理状况、年龄及治理状况和母语干扰等自身因素外,固然也存在一系列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及社会因素等三个方面。

在章依文等(2002)的研究中就曾指出,经常教孩子模仿说话与词汇量的发展是负相关的,以及母亲与孩子分离对词汇量的负面影响的结果。并且家庭环境中有几种方言对儿童的语法发展呈负面影响。同样,在李丹(2007)的4―6岁儿童词汇量发展与口语短时记忆关系研究中谈到影响词汇量发展的因素问题时指出,家庭因素和早期发育对儿童词汇量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同时年龄是影响其词汇发育的主要因素,特别是16―30个月期间,每增加一个月龄,词汇量将增加几十到上百个。[14]针对这些阻碍儿童英语词汇习得的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中的成员,尤其是父母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重视起来,尽力减少父母迁移的作用,若是可能,提倡父母与孩子一道养成日常英语会话交流,至少每周定期开展全家集体学习英语的活动,等等。总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低是前提,加上掌握合适的指导方式,从而能给为孩子的语言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毋庸置疑,学校学习环境因素对儿童词汇习得的作用是直接而重大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十分明显,这要求学校教学计划的执行者能够认真领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指导作用,从大局的高度认识到语言学习规律对语言习得,尤其是对英汉词汇习得的影响。在中国,英语学习是一门外语学习,之前曾有过诸多譬如“中国孩子学习英语是不是越早越好?”等争论。这无疑刺激了学界诸多学者的敏感神经。对于中国的儿童而言,母语对作为外语学习的英语学习来说,存在诸多不利的负面作用。为此,除了家庭环境外,学校的课堂学习是他们接受英语学习,尤其是掌握英语词汇的第一现场。学校教学的老师们应力求使用两种语言的对比,以致让初学的儿童混淆,产生干扰。正确的做法是尽量抛开母语的干扰,创设英语学习的情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英语读物、课堂会话等形式真正掌握英语词汇的习得途径。

当然,人是社会的人。为此,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就难免会受到社会因素的作用。罗增让、彭志启(2002)的研究表明,词汇量与阅读理解能力、识字能力有关,同时也受社会情景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时建议,儿童英语词汇习得应该重视家庭中父母的引导和其自身母语词汇量的扩展。其实,现在正处于一个网络时代,社会的大环境正在日益得到改变。为此,若儿童词汇的学习,尤其是英语词汇的学习,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帮助及多媒体教学的辅助,那么,其引导作用自然是很大,而发展空间也是可以预见的。

我从前人已有研究中挖掘影响中国儿童英汉词汇习得的因素,尽管零散、不成体系,但已经渐渐形成学习者自身因素,以及外界的家庭及社会等因素的两大研究方向。那么,到底该如看待这些存在因素的作用,又该如何克服它们的负面影响呢?这势必要求儿童学习者、学校英语词汇课程的教学者及家庭孩子教育的辅助者父母三方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较少负面作用,让儿童词汇习得变得更加简单、易学。

3.讨论和出路

3.1把握语言习得关键期,逐步发挥母语词汇对英语词汇习得的正面迁移作用。

既然在前人已有的研究中已经证明了年龄因素和儿童学习者自身母语词汇能力对其外语或者二语词汇习得起着直接作用,那么语言研究专家及教育学者就不妨完善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儿童学习外语的指导方案及培养计划。同时,针对母语对二语的迁移作用问题,应尽量让学习者利用其相似的方面,促进语言学习的互补,而不是因其负面影响而越发得到阻碍。当然,在国内所涉及的理论及实证性研究中,此类探索相对较少,故而必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一旦教育学者能够很好地把握儿童词汇习得的关键期,并对其母语词汇习得进行科学的指导,那么儿童二语习得的促进势必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针对学习者自身因素的研究,可以侧重于探讨儿童词汇习得的最佳年龄及性别因素起作用的长效追踪实验,以便提供一个指导性强的学习方案。同时,加强汉语词汇能力对英语词汇习得的正迁移作用研究也是研究者有待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

3.2齐心协力、多方联动,为儿童词汇习得提供一个更加真实、信赖的语言环境。

学习者之外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及所处的社会情境等多方面均能对他们的词汇习得起到较大的影响。首先,家庭因素历来都不曾被研究者所遗弃,但是现有研究者所发现的成果较少触及儿童学习者主动向父母或者其他家人寻求学习上遇见困难帮助的探讨,大多只涉及父母的主动性,主要包括与孩子交流、给孩子讲故事、陪同孩子看漫画书并解答疑问等,而缺乏对学习者在家庭学习中主动性的研究。试想,如果让儿童学习者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求助,学习势必能够事半功倍。其次,针对学习者学校学习,特别是研究者对儿童学习者的课堂观察和研究,大多采取了词汇测评、英汉词汇能力相关性分析等方式进行探索,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执行者教师的作用。为此,今后的研究应加大教师教学方式对儿童课堂词汇习得,尤其是其产出性词汇习得起作用的研究。在中国的学习环境中,英语始终是一门外语,课堂教学历来就是重中之重,为此,今后的探索方向势必要求研究者将教师授课及教材编写等方面纳入研究的新核心。再者,社会情景因素的作用也越发被人们所重视。身处网络时代的孩子们,其学习动机正面临新的挑战,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也有了新的变化。一直以来,人们始终认为,幼儿的心灵是纯真而充满稚气的。然而,在当今主流价值观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时,儿童的学习尤其要预防互联网时代某些不良因素带来的危害。为此,家庭、学校和有关部门要联合起来,为儿童的学习环境剔除不良因素,创造一个促进儿童学习的绿色新天地。

尽管儿童词汇习得的研究一直都被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者所重视,但在国内迄今未能寻找到一些较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近年来,大批身处教学岗位的一些教学工作中也加入进来,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长亟待得到重视,社会群体中的其他人也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儿童语言能力,当然也包括词汇习得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有必要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重视。

参考文献:

[1]陈燕琴.论中国儿童英语词汇习得中的负迁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2).

[2]杨晓虹.认知范畴理论对母语和外语诃汇习得的交叉影响――项外语词汇习得的实证性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3]黄小平.图式理论在儿童英语词汇习得中的运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曹丽娜,陈红平.注意理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0,(41).

[5]曾衍桃,蔡蔚.儿童词汇习得理论述评[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院学报,2002,(2).

[6]杜映.儿童最初词汇的习得及其词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3).

[7]邹欣欣.中国儿童母语词汇量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和学习策略训练[D].湖南师范大学,2007.

[8]张元元.儿童词汇习得[D].中国石油大学,2008.

[9]张廷香.基于语料库的3-6岁汉语儿童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0.

[10]冯毓媛.原型范畴理论对于学龄儿童词汇教学的启示[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

[11]井世洁.论儿童词汇习得中的整体假设原则[J].许昌师专学报,2001,(4).

儿童英语论文例8

1、引言

在英语的空论元(Chomsky, 1981)习得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不对称现象:英语国家的儿童在习得母语时漏掉的主语多于宾语。

Hymes和Wexler (1993)把英语国家儿童在空论元(Chomsky, 1981)方面出现的不对称现象归因于话题化。本文认为这似乎不妥,因为话题化不仅与宾语有关,而且与主语同样有关。本研究尝试在统一竞争模式框架下来解释这个句法习得现象。

2、空论元

在许多语言中(包括汉语),由于有一定的语言环境的帮助,有些句子的主语可以省略。这被省略的主语叫空主语。如:在下列对话中:

A: 张三干什么去了?

B:(e)看电影去了。

第二句话就省略了主语“他”,但由于有第一个句子的“照顾”,并不影响理解这个“无主句”。

A:谁打的电话?

B:李四打的(e)。

在上面对话中的第二句省略的就是空宾语。

在语言(包括一语和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把句子的主语和宾语称为论元,空主语和空宾语则被称为空论元。

3、统一竞争模式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是MacWhinney提出的统一竞争模式(the Unified Competition Model)(MacWhinney,2002)。MacWhinney提出竞争模式来解释在实际语言使用中,学习者进行信息处理时所运用的是何种知识。后来又提出统一竞争模式,把一语和二语习得纳入同一个认知系统来研究。MacWhinney认为,人类语言学习的能力与其他能力都同样依靠相同的认知体制,学习者对目标语语法的把握是语言输入与认知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的任务就是找出目标语中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匹配。语言输入给学习者提供了四个方面的线索,即语序、词汇、形态和语调,而每种线索是否有用由可靠性、可获得性和竞争效度来决定。

4、英语儿童空论元习得的非对称性分析

4.1独特的学习策略

儿童的较小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交际中关注的是语言的意义而不是复杂的语言形式。从这种意义上说,儿童是意思中心(meaning-oriented)而不是形式中心(form-oriented)语言学习者。所以英语儿童在用母语表达时很可能在不影响交流的情况下不太注意语言的标准。英语的主语一般不能省略,即英语是“非空主语”语言。但对英语儿童来说,英语的“主语非空”性线索在他们的表达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强化,这也就形成了英语儿童在用母语表达时漏掉的主语比较多的一个原因。

英语儿童在用母语表达时漏掉的宾语较少也和他们的以意义为中心的学习策略有关。他们不在意形式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口头交流。他们对于反复重复的内容(包括动宾词块)简直太熟悉了,所以英语儿童在用母语表达时漏掉的宾语较少。动词和它的宾语容易形成词块,和它的主语则不易形成词块。因为宾语从结构上说在动词短语的内部(温宾利,2002)。因此,宾语被叫做动词的内论元,而主语被叫做动词的外论元。

4.2 欠发达的认知能力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推理、分析和归纳能力较弱。因此,英语祈使句的存在可能给英语儿童一个错觉:只要不影响理解,英语句子可以省略主语。本来谓语动词的曲折形式和主语形成一个线索,但欠发达的认知能力可能使英语儿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去注意这一线索。

4.3 特殊的习得环境

英语儿童在纯天然的习得环境中习得母语,很少有人会要求儿童注意语言形式。儿童周围的成人在他们的“照顾式”语言中可能省略一些主语。儿童之间的“无主句”也造成了互相强化。这些都是不利于英语“主语非空”线索获得性的因素。

在纯天然母语习得环境中,英语儿童主要接触的是口语素材,使得他们没有机会更好的注意有限的英语动词曲折语素,而动词曲折语素与英语主语非空线索的可获得性密切相关。

总之,英语儿童的以功能为中心的独特的学习策略、欠发达的认知能力以及他们特殊的学习环境导致了他们在习得母语主语方面的劣势,大量的练习有限的口头素材是动宾线索可获得性的强化剂。

5、结语

从统一竞争模式的角度去探索英语儿童母语空论元习得非对称性在中外语言习得研究中还是第一次,为论元习得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丰富了语言习得理论。

参考文献:

[1] Chomsky, N.(1981).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Dordrecht: Foris.

[2] Hyams, N., & Wexler, K. (1993). On the Grammatical Basis of Null Subjects in Child Language. Linguistic Inquiry 24, 421-59.

[3]MacWhinney, B. (2002). Extending the Competition Model. In R. Heredia & J. Altarriba (Eds.). Bilingual Sentence Processing. Armsteedam: Elsevier.

儿童英语论文例9

中英文化有显著差异,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导致两种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总会存在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障碍。因此,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儿童英语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文化意识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成功儿童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儿童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

(一)儿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无论是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还是从英语教学需要的角度,或是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文化教学都是英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学习行为呈现如下阶段性:意识、关注、反应、实践和互动。文化意识培养是文化教学的首要。奥尔森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论,将文化之间的学习分为不同阶段,其中与儿童相关的阶段为:"3 _ 8岁,儿童可以意识到与自己不同的文化;;9一10岁,儿童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般的认识;11一14岁,儿童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中的内在逻辑,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只要按照其发展的阶段性进行统筹安排,儿童学习英语文化是完全可行的。

针对儿童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应主要指两个方面:1.培养对受各自文化影响产生的英汉语言差异的意识,初步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2.培养对所涉及语言文化现象进行初步思考的能力。对于儿童英语教学来说,文化意识培养实质上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儿童通过与语言相关的各种体验活动,从具体的语言、对话交往等刺激中形成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二)儿童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儿童英语教学作为学习者一生中英语教学的初始阶段,与语言配套的文化教学显得十分必要。儿童英语教学 目的是以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发展初步英语交际能力为重点的,文化意识培养不仅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素,同时也是促成上述目标顺利实现的手段。在这一阶段文化意识培养对儿童英语学习以及儿童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儿童英语学习兴趣和成效。

文化作为英语教学有机组成部分,能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和语境,使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并摆脱单调的符号学习的形式,变得真实并充满生活气息,从而提高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英语语言学习本身也是文化学习的重要手段,英语的交际实践可以给予儿童尝试跨文化交际的亲身体验。将儿童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进行,不仅能提高儿童英语交际能力,而且符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这一最终目标需要。

2.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降低母语负迁移作用。

中国儿童在汉语环境中成长,已经初步成为具有本族语言和文化身份的人。汉语语言和文化会对英语学习带来负迁移作用,导致中国式英语出现,“越是初学者,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也就越大”。但如果能在儿童开始接触英语时逐步引人对应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让儿童学会对不同的语言现象加于关注和思考,养成良好语言学习习惯,将有助于降低母语语言和文化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3.有助于使儿童英语教学趋向完整。

传统英语教学注重语言能力培养、忽视文化教学的倾向源于对文化与语言密切关系的忽略。这让儿童只学到了语言表层的知识,而潜伏于语言符号中的文化信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日后语言交际障碍。只有在教学中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让儿童接触到全信息的语言,才能使英语教学目的得到完整实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教学。

4.有助于提高儿童综合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认知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促进语言教学的同时通过儿童英语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让儿童接触到更多的感知和认知模式,扩大视野,增强理解事物的灵活性和多维性。

(三)儿童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儿童英语教学目的中针对听说、读唱、拼写等项目指标都有比较明确的描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是,就语言文化教学而言,这一目标框架缺少了相应的细化措施。虽然目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的发展纳人了教学目标,但它主要还是围绕语言本身的教学来制定的,文化意识培养没有达到其在语言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在没有大纲约束和指导的情况下,儿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教学仍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二、儿童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策略

(一)在英汉文化间架构桥梁,具体直观地体现语言文化差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容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学习者对所学东西的感知”。儿童在学习一种陌生的语言和文化时,不会主动地去感知目的语独有的文化信息。在可以与外语教学结合的文化教学模式中,跨文化模式更适合儿童阶段英语教学:跨文化模式的出发点是不同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和共性。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已有的母语文化体验,在两种文化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从熟悉的母语文化知识人手,将儿童的注意力引向目的语文化刺激,帮助他们对其进行感知和理解。

通过将英汉文化的关系纳人教学并进行有意识的比较,能让儿童注意到英语文化息,并联系母语文化和个人体验进行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比如,在学““uncle”,“aunt”两个单词时,通过对比汉语中的“伯、叔、舅、姑、姨”,可以让儿童体会到英语称谓语使用和家庭观的不同。只有通过贯穿于语言学习的文化比较,才能对让儿童对两种文化和语言差异有形象、深人的了解,逐步具备文化意识。

跨文化教学模式应用到儿童英语教学过程中时,应结合儿童的语言学习需要、认知、情感发展水平和已有的母语文化经历、经验,从与儿童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实用主题人手,尽量采用形象具体的实物呈现方式介绍英语文化。在进行文化比较时,还应注意到英语内部英美语言文化差异,英语在美国和英国形成许多各自的特点,如果缺乏这一意识,在理解和表达时同样会产生错误。

(二)合理使用现有英语教材,形成文化主题的螺旋式反复

传统儿童英语教学存在忽视语言文化学习的现象,但同时被忽视的还有文化学习层次与教学阶段的相关性。文化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受到学习者年龄影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一规律。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语言、认知水平、文化经验不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组织就不能是简单的文化知识堆积,而应该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文化主题筛选,在不同教学阶段对同一主题展开螺旋式推进,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文化意识的发展。比如,“家庭(home )”是一个普通却又重要的概念,儿童英语教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一文化主题。针对不同年龄儿童,这一文化主题在教学目的、内容和活动上应该做不同层次的侧重。年幼的儿童初次接触英语文化,这时的教学可以结合教具讲述一些适龄的英语小故事,让他们了解中外家庭的共通特性,比如家的安全保护作用,这也吻合小龄儿童的语言、智力及心理水平。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以家庭文化差异为中心,通过多种形式让儿童了解英美家庭特征。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儿童对自己家庭的认识来进行“家庭树(f11ily tree )”活动,藉此让他们了解中西家庭结构差异。“家庭”的概念在前一阶段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得以扩大和深化,活动中对语言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儿童英语文化意识培养应该在现有英语教材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语言内容为表线,文化主题为暗线,交织作用,对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科学、系统的教学组织。

(三)创造文化氛围,通过体验式学习促进语言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儿童英语论文例10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民学习英语的起始年龄也降至小学甚至幼儿园。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是适合我校学情的一种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这个课题是在新课标背景下伴随着基础教育外语改革的探索提出的,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在儿童双语教育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有效的父母参与能够促进儿童各方面更好的发展。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准备阶段,由负责人向成员介绍课题实施的大体情况及课题现状。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分析儿童心理及语言发展规律,总结儿童学英语的特点和方法.加深对课题的理性认识。共同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课题实施方案,明确分工任务,建立家庭档案,设定初步实施方案。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主要从问卷调查、活动指导和实验对照三方面入手:

1.设计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的调查问卷,总结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活动的现状以及家长参与研究的可能性,形成调查报告。

我们在对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活动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儿童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但家长们普遍都认识到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占受访总人数的91%。从参与水平看,大多数家长对参与孩子的英语教育活动都较为被动,停留在检查日常英语作业或让孩子参加英语兴趣班之类的方式,属于低水平参与。家长参与英语活动的意识不足,表示自已没有时间的占49%,担心自已英语不过关的占77%。家长希望学校和老师能经常指导家长进行英语教育,家长有参与活动的愿望,占受访人数的86%,这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2.选取实验班和普通班,指导家长参与英语教育实践性研究。

(1)选取三年级学生作为课题研究实验班,加强家长培训。

①组织家长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英语新课程标准》,学习“语言习得理论”,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转变教育观念。

②定期组织家长培训会,学习简单的英语日常交际用语,和家长进行日常口语对话,培养家长的英语综合素养。同时组织家长学习《校园英语》、《江苏教育》等杂志上有关英语教育方面的文章,浏览相关儿童英语教育的网站,参与儿童英语教育的学习和研究。

(2)开展一系列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的指导活动。

①在课题实施初期带领实验班家长观看家庭英语教育方面的光盘和影音资料,例如省教育部实施的英语共享资源,小学英语空中课堂和迪斯尼英文动画儿歌等。定期观摩学校优秀教师的英语教育展示课,与儿童一起参与游戏活动,老师与父母彼此交流好经验,来共同帮助儿童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②指导实验班的家长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适合儿童年龄发展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的英语教育内容,遵循趣味性和渗透性原则,深入家庭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英语教育环境,让家长作儿童英语学习的决策者、鼓励者、陪伴者,鼓励儿童多读、多说、多看、多活动。运用游戏教育法、情景教育法等多种手段,积极参与到儿童英语教育有效方法的实践中。

③定期开展实验班家长教育专题研讨活动,安排家长介绍家庭英语教育的好方法以及存在的困惑,及时处理和反思,借鉴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和英语教育方法。使家长共同围绕“家长有效参与”的课题展开实践研究,避免研究走弯路。

④在课题实施末期对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学习英语情况进行比较,形成对照表格,总结切实有效的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认真进行反思,及时做好经验总结,形成资料,鼓励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案例。

3.对照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实验前后的教育效果。

两年多的实验班级和普通班级的比较性研究表明,我们用不同手段,不同侧面指导儿童的家长在家庭中创设英语听说环境,实践和探索有效的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效果是显著的。实验后大部分家长能有效引导儿童用第二语言作为工具和人开展交往,在儿童学英语遇到困难或有疑问时给予必要帮助。在实验中有80%以上的儿童能大胆开口说英语及在日常生活中能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显示了实验前后儿童学习英语态度的转变。家长感到儿童最喜欢最亲切的是与父母开展亲子游戏,对儿童英语听说能力提高极有帮助。

“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活动”是我校一项全新的“家校共育”活动,我们要做到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结合,必须为儿童的成长努力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也是为了更好的贯彻课改精神,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研究中取得的良好效果和宝贵经验,是与家庭配合的默契,以及广大家长的关心和学校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今后的实践中,将进一步做探索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促进家长参与儿童英语的可持继性发展。通过我们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余珍有 《试论幼儿园双语教育》(载唐淑主编《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

儿童英语论文例11

在这次研讨会上,共有三个报告涉及双语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Geva教授介绍了她对多伦多市12所学校中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所作的六年追踪研究。研究表明,在词汇发展方面,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词汇发展的起点高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但是,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词汇发展的速度要比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快。在语音加工能力发展方面,两组儿童的发展水平均为逐年提高,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在词语阅读技能发展方面,在词语辨认能力和假词解码两个方面,两组儿童的发展水平也均为逐年提高,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拼写能力的发展方面,两组儿童没有明显差异,而且口语的发展状况与拼写技能的增长不相关。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中,阅读困难儿童在整体情形上非常相似;在拼写和词语阅读方面有困难的儿童,在语音意识、快速认读、快速命名、记忆和流利阅读以及写作方面同样有困难。

Geva教授还从其关于双语儿童语言和阅读能力发展的研究结果出发,对中国的双语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例如:汉语和英语是不同类型的语言,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区别;英语的阅读与口语发展之间有许多相互关联的成分,因此英语学习需要同时考虑口语和阅读两方面能力的发展,但教给双语儿童口语和阅读技能应该适度,等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闫嵘副教授等人对半浸入式课程模式下的汉英双语儿童语音意识与词汇认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对双语儿童的语音意识和词汇认读能力进行了双向测查,以探究在汉语表意文字和英语表音文字之间是否存在独立的语音和词汇加工过程,两者是否具有跨语言的迁移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双语儿童在两种不同语言水平的语音意识和词汇认读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在对英语和汉语词汇认读能力的预测中,汉语音节辨认和英语音素识别成为重要的指标,表明语音意识对词汇认读能力具有跨语言的双向预测作用;双语儿童语音意识与词汇认读之间存在跨语言的多重相关。

香港浸会大学幼儿教育部的邱素娥、卢婉娴等对汉语幼儿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的研究也为我们了解汉语儿童的英语学习和发展规律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从上述研究中,我们获得了以下启示:(1)双语学习未必会阻碍儿童语言的发展。(2)双语儿童两种语言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3)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儿童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语言学习的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二、我国幼儿园双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在这次研讨会上,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对我国幼儿园双语教育的现状作了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选用了四套在国内流传较广的幼儿园英语教材,从教材的平均语句长度、教材的语言内容分布与教材的语言认知内容三个方面对现有的幼儿园双语教材的语言教育水平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从平均语句长度的变化趋势与年龄阶段的适合性方面看,这四套幼儿英语教材中英语学习内容的难度普遍偏低,各个年龄班教材中使用的最长语句均来自儿歌和歌曲,但儿歌和歌曲的语法不够规范,不适宜作语言学习材料。(2)从教材的语言内容分布上看,四套教材各个年龄段的英语学习内容中,认知性语言(reference language)、社交性语言(social language)和叙事性语言(narrative language)三种语言的分布明显不均衡,叙事性语言所占的比率明显高出社交性语言和认知性语言。这说明在幼儿园英语教材中,对儿童语用方面的关注不够。(3)从教材的语言认知角度看,这四套英语教材所覆盖的内容只占汉语主题活动内容的很小一部分,也就是说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与汉语学习的内容之间缺乏系统的联结,幼儿园英语教材中覆盖的主题范畴非常狭窄,这是教材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这项研究为幼儿园选择和使用幼儿园英语教材提供了理论指导。它告诉我们,在选择和使用幼儿园英语教材时,既要选择和使用符合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教材,还要考虑英语教材与幼儿园课程以及幼儿当前经验的关系。同理,教材的编写也要考虑这些因素,以避免教材编写的盲目性。

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和浙江师范大学的学者就部分省市的幼儿家长对幼儿英语学习的期望、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看法以及幼儿园英语教师的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香港维多利亚教育机构孔美琪校长对香港和上海两地幼儿英语教育的状况作了比较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周敏副教授则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教师在英语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这些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我国幼儿园双语教育现状,具体表现为:(1)家长对幼儿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高,幼儿双语教育存在低龄化趋势。(2)幼儿园和家长对幼儿学习英语的期望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具备简单的听说能力,幼儿园也普遍重视双语情境的创设和游戏在英语活动中的运用。(3)幼儿园英语教材繁杂,缺乏统一的选择标准,有的不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的缺乏配套教具;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水平较低,既具有良好的英语专业水平又懂得幼儿教育规律的师资匮乏;英语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现象突出,与幼儿园其他课程不能很好地融合起来;英语教育环境创设形式化,英语教育的情境创设和英语教育融入儿童日常生活存在很多问题;偏重英语语言学习,忽视英美文化的介绍。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幼儿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园英语活动设计和组织的基本规律

英国迪蒙福特大学金立贤教授在其主题报告中指出,幼儿园英语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也应当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将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目标之一,要处理好语言表达技能的学习与语言创造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转变向儿童传授语言技能、让儿童模仿的教学方式,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逐步发展第二语言的表达技能。金立贤教授介绍了由她和Cortazzi提出的双语教学中发展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然后以发展幼儿叙事性语言能力为例,说明了这种教学模式在幼儿园英语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金立贤教授介绍说,在组织幼儿第二语言活动时,教师可以将幼儿熟悉的故事按照情节顺序制作成一系列卡片。教师利用这些卡片组织幼儿运用第二语言开展各种讲述活动,比如组织小组讨论,描述每张图片的内容,将图片进行排序,说明排序的理由,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故事,比较不同版本的故事,进行总结,阅读故事,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词汇和语法,自己编写故事,等等。利用故事卡片和信息卡片发展幼儿讲述能力的活动,有利于幼儿建立第二语言与他们熟悉的故事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循序渐进地丰富词汇,提高表达技巧和表达能力。也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意识,培养幼儿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往的意愿和信心。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语言运用情境,而且能培养幼儿用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运用第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参与、创造性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系余珍有副教授介绍了他对幼儿园英语活动过程中师往所作的实证研究。该研究以教师不同类型的语言输入作为教师语言指导策略的指标,以幼儿在交往过程中的平均语轮长度(Mean length of turn)、语言复杂程度(Mean complicacy of turn)、参与交往的认知水平(Mean cognitive level)以及使用的交往策略等作为幼儿学习过程的指标,探讨了教师的语言输入对幼儿英语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教师的真实性提问能够激发幼儿较高的认知活动的参与和生成往策略的使用。教师的真实性提问会促使幼儿产生新的信息,促进师幼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利用幼儿的语言反馈或真实性后续提问比教师单方面的诱发行为对幼儿学习过程的影响更大。

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系张磊等就浸入式双语课程模式下的认读教学法对儿童词汇认读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该项研究采用整词认读法、音标认读法和字母拼读法这三种教学法开展英语词汇认读教学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在传统汉语认读教学条件下,不同的英语认读教学法对早期半浸入式双语儿童两种语言的词汇认读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拼读教学条件下,儿童英语词汇认读水平显著高于音标认读与整词认读;整词认读教学条件下,儿童汉语词汇认读水平显著高于拼读与音标认读条件;传统音标教学条件下,两种语言词汇认读水平均最低,说明传统音标和字母教学并不适合学前儿童,而且可能会对其母语认读水平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研讨,大家认为,这些研究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1)幼儿园英语活动不应当以牺牲母语的发展为代价,也不应游离于整体课程之外,而应成为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活动的目标、内容还是具体的组织方法都应当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2)幼儿英语能力的发展不是通过操练记忆教师教授的单词、句子的结果,而是通过运用简单的英语游戏、交往等习得的。(3)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借鉴组织汉语活动时的一些有效方法,注意激发和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引发幼儿围绕真实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互动。

四、 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实践

尽管幼儿双语教育在我国还存在很多争议,但十多年来幼儿双语教育的实践从未停止过,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实践范例。在这次研讨会上,陕西师范大学赵微教授和赵琳副教授分别介绍了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模式,北京市第一幼儿园附属实验园冯惠燕等老师则介绍了他们开展幼儿园双语整合课程的实践探索成果。

赵微教授首先介绍了英语浸入式教学的背景和理论依据,然后介绍了他们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实施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模式的过程。英语浸入式(Immersion)教学强调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教师不但用英语教授英语,而且用英语讲授其他部分课程。浸入式教学以语言与学科融合、语言习得、全英语、听领先和活动性等为教学原则,在小学阶段,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以主题为中心整合学科内容,以单元为形式组织活动,以活动为载体组织教学。一、二年级综合的学科包括英语、品德与生活、艺术,三至六年级用英语教授的主要学科包括科学、品德与社会,七、八年级用英语教授的主要学科包括科学与生活、社会。经过几年的实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双语班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班学生,而他们的语文和数学成绩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赵琳副教授介绍了“幼儿英语浸入式整合课程”。该课程的内容按幼儿学习活动的相对范畴划分为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又根据幼儿习得语言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建构了涵盖文学与语言、科学与社会、健康与生活、艺术表现、游戏与娱乐、环境创设等方面具有粗浅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课程内容。幼儿英语浸入式整合课程的学习重点是使幼儿在情境化的活动中理解英语,学习用英语表达意愿,描述事物,发表见解,为幼儿形成直接的英语表达和英语思维能力打下基础,而不是直接学习单词和语法。

冯惠燕等老师介绍了北京市第一幼儿园附属实验园开展幼儿园双语整合课程的实践探索成果。幼儿园双语整合课程以“主题活动网络图”为基本框架,将中、英文的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即将各领域的教育目标相互分解,教育内容相互渗透,双语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手段。“英汉整合”体现在教育目标的整合、教育内容的整合、教育活动方式的整合和幼儿英汉经验的整合等四个方面,同时,注重良好的双语教育互动情境的创设,一日生活中双语教育内容的渗透,以及社区和家庭中各种有利因素的利用。

这些成功的实践范例表明,在中国的集体教育条件下,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和实施习得的语言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但是,在师资、教材、教学评估等方面,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和采用习得的教学方式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两天的研讨活动为大家了解目前国内外有关双语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相互交流和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大家也清楚地意识到,目前国内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加强对幼儿园双语教育的理论研究,比只停留在讨论是否可以在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意义更为重大。我们要鼓励和支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加强对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的理论指导,而不是对幼儿园的英语教学活动视而不见,任其自生自灭,以便将不科学的英语教学实践对幼儿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与会代表普遍感到收获丰厚,对这次研讨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研讨会始终洋溢着热烈的讨论气氛,有时甚至发生激烈的争论。直到研讨会结束,大家仍然感到意犹未尽,希望以后能定期举办这样的理论研讨会。

Strengthening Research in Early Childhood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hina

――A Briefing 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