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儿童康复的训练

儿童康复的训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25 10:47:24

儿童康复的训练

儿童康复的训练例1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迄今为止,它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清楚。儿童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社交障碍、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及刻板行为和怪异动作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对于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治疗,普遍采用行为矫正和特殊教育训练。笔者近年来对部分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包括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的孤独症儿童采用针刺治疗,并与单纯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进行疗效对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将2004―2006年期间经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量表及图片词汇测验(PPVT)等测评并结合其临床表现而诊断为“儿童孤独症”后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40例按接受训练及治疗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年龄2.5~8岁,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均行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量表中文修订版(C-PEp)E1 7测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和C-PEP发展总分上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针刺治疗

主穴取神庭、百会、四神聪、脑户、强间、内关、神门、劳宫、足三里、复溜、太溪、语言二区、语言三区、感觉区、精神情感区、视区、晕听区、额五针(前额发际上2cm处,左右大脑外侧裂表面标志之间,由前向后共刺5针,5针间距相等)。配穴:多动加后溪、支沟、列缺、太冲、冲阳、飞扬;喜静而喃喃自语、疏懒加丰隆、太冲;声音嘶哑或声音不扬加鱼际、照海、廉泉、哑门;不寐加照海、申脉。每次治疗时选取主穴,随症选取配穴,针刺每日1次,留针25分钟,间歇5分钟行针1次,每周治疗5次,30次为一疗程,共治2~3个疗程。

(2)康复训练

采用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各训练45分钟,共训练90次。

ABA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将行为分解为细小的、可以测量的单元进行系统教授,小到注视别人,大到复杂的互动交往行为及社会交往互动,都被划为若干个步骤。在教授每一个步骤时(通常以一对一的教学开始),都伴随有提示和指令,有时要从手把手开始;教授活动要重复多次,直到患儿达到要求,将患儿已学会或已消失的行为记录下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巩固性练习,并注意将在课堂上学会的行为技巧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应用;教学活动从一对一开始,逐步变成小组上课和集体上课,增强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引导式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内容包括体能、智能、语言、性格、社交等;学习的内容是互相关联的,即知识、语言和动作是连在一起的;通过习作分析或称动作分析,将复杂的动作分成简单的步骤,并用节律性的语言(如儿歌游戏)贯穿起来,让儿童容易掌握动作中的每一个小节;采用节律性的语言来增强儿童在时间上的接受能力,让儿童容易记下语言内容,并纳入自己的思想中;实践时间与空间的贯彻性,学习机会可以是每时每刻,而任何空间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地方。

感觉统合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在实施感觉统合治疗前应对患儿进行感觉统合检测,以了解患儿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根据感觉统合检测结果制定出感觉统合训练计划,选择合适的训练器械和训练量进行训练,让孩子们在玩乐中通过各种感觉统合训练器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体、视觉、触觉、听觉系统,使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感觉信息的整合得到改善,由于感觉统合失调而出现的各种情绪、行为、语言发育、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2.2 对照组

每天行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各1次,训练时间和训练次数同治疗组,不进行针刺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

采用C-PEP量表测评:C-PEP量表由一套玩具及游戏活动组成,在测试的同时,对患儿的各种反应按一定的评分标准作记录,C-PEP之功能发育量表能提供患儿在模仿、知觉、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手眼协调、认知表现及口语认知等功能领域发展水平的信息,所有接受观察的患儿(包括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和训练前后均进行C-PEP量表测评。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16分;显著进步: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8~15分,但仍

3.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3.4 治疗结果

(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见表2。

表2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X2=7.03,P

(2)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在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上的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对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尤其是治疗组,其组内训练治疗前后差异性较对照组而言更为显著;将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在发展总分、模仿、口语认知项目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ABA训练法,也称应用行为分析法,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心理系伊瓦洛瓦斯教授率先探索、发展和运用的一种专门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方法体系,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矫正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

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而引起的不当行为。引导式教育是1945年由匈牙利Peto教授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方法体系,它通过一系列仔细策划的活动,使儿童在运动机能、言语、智能、社交及情绪等各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引导式教育最初只施行于有运动功能障碍者如脑瘫儿,以后逐渐扩展施行于因中枢神经受损而引起多类弱能的成人及儿童。ABA训练和引导式教育一直以来在国际上被普遍认同为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有效方法。感觉统合训练是基于感觉统合理论,针对感觉统合失调而设计的一套通过游戏和各种玩具器械来提高或增强感知运动各器官协调发展的一种训练方法。由于孤独症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和前庭平衡觉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因而感知觉运动方面的训练也是推动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感觉统合训练也因此而成为孤独症儿童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儿童康复的训练例2

首先,让每位任课老师都参与进来,对班级中患有孤独症的儿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而给他们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对这些儿童实施个别化教学,确定各自的训练方法。这样,孤独症孩子在课堂上就会始终被老师所关注,处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没有那种被冷漠、被边缘化的感觉,这一点对患有孤独症孩子的康复训练尤为重要。人际交往障碍、语言发育缺陷是孤独症儿童的重要特征。他们往往独自一人活动,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旁若无人。让这些孩子身处在班集体氛围中,本身就是为患有孤独症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例如:我在课堂上教学生读“牙刷”一词时,也有意地要求一位姓王的孤独症孩子和同学们一道读,虽然他是被动的、不情愿的,但还是勉强的站起来把小嘴动了几下。尽管是这样,我还是表扬了他,并用手轻轻地抚摸了他。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用同样的方法让他尽可能地参与进来,鼓励他说话。渐渐地他表现的主动多了。

二、利用活动课和游戏课增强训练力度

游戏这类集体活动课本身对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特别是对患有孤独症儿童显得更加重要。在活动课中,让同学们在一起进行滑滑梯、荡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这对他们行为、语言交流的康复有较好的效果。老师要充分利用活动内容强化活动效果,然而孤独症儿童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对周围的事物没有任何兴趣,要培养他们做游戏的兴趣,全靠老师的细心和耐心来系统的引导。有一次,我带学生进行感觉统合的康复训练时,其他同学都按要求进行各自的康复训练活动,只有患孤独症的小王站在一旁,目光呆滞、不愿参与、漠不关心的样子。这时,我就走过去把他带到滑梯旁,并且拿出棒棒糖来引诱、刺激他,还让其他同学表演给他看。最终,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也能坐在滑梯上玩了,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我就立即用手摸摸他、拍拍肩的方式来亲近他。后来,我在上活动课的时候总是有意识地强化他的参与,尽可能地让他和同学们一起活动。就这样不断地进行康复训练,最令我欣慰的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活动他也能参加了,他和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三、利用科学成果强化康复训练

在学校里,我们运用教育医学领域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的研究成果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各任课老师明确任务,对这些孩子,见缝插针地强化训练。针对孤独症儿童存在的人际交往障碍和语言缺陷等,我采用了“目光接触”训练和“呼名应答”训练的方式,经常地、不分场合地找机会训练。这些孩子从不和别人正视,感情木然,为了唤醒这些孩子交往的意识,我就用目光接触的训练式强化对他的康复训练。一开始,任凭你怎样呼唤,他总是不看你。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强行拽着他,让他看着我,直到目光正视着我为止,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强化训练,他渐渐地有反应了,虽然要呼唤几次,他才看我一下,但毕竟还是有起色了。同样,我用呼名应答的训练方式强化了呼喊他姓名让他应答,也取得了—定的进步。

四、利用“家长学校”完善训练成果

儿童康复的训练例3

智障儿童的智力远远低于正常儿童,他们的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感知记忆短暂,思维活动简单,因此在学习上就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肢体发育不良,身体活动能力有障碍。针对学生智力和肢体活动能力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早日适应社会生活,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感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来调节和补偿学生肢体的活动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了体育康复训练和教学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对肢体残疾的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效果非常明显。

一、融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

我校有低中高三个年段,有部分学生肢体障碍很严重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不便,两条腿发育不一,在上下楼梯时只能扶着把手慢慢行走,不会跑,不会跳,而且胆子特别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尽量把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愉快的活动,不知不觉在快乐愉悦中掌握知识。例如,在低年级学习“双脚连续向前跳”这一动作时,先启发学生小兔是怎么向前跳动的,让学生去自由模仿兔子跳跃的动作,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学生心情都很放松,教师再启发学生说,起跳时两脚要同时用力蹬地使身体向前上方跃起,身体稍微前倾,落地时要屈膝缓冲。在游戏比赛中,设计了小兔子采蘑菇的环节,把新学的动作在游戏中加以巩固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分组开展康复训练

我校有一部分学生肢体残疾较重,活动能力低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教师应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康复计划,针对每个人安排训练内容,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分组教学个别辅导,及时调节补偿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例如,低年级贾××刚入学的时候,独立行走都有困难,上下楼梯需有人搀扶,在平道上走步都不敢迈步,动作极慢,看到部分学生的这一特点,我感到对智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是矫正他们身体协调能力的一条途径。我就开始对全校学生进行分组,三个人一小组,制订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通过课堂体育教学及间操时间,每天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训练学生的自然行走,肢体的形态,动作的协调性,要求学生在训练中能认真对待,动作要做到位。训练内容有:上下肢活动、头部、腰部运动,康复器械辅助练习,各项训练都根据学生身体能接受的负荷而定,对行走特别困难的学生从走直线开始,逐渐开始每天练习上下台阶,各项活动每天轮换做,运动负荷逐渐增加,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效果很好,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康复训练中培养意志

意志是调节人的行动的心理过程,智障儿童本身就缺少自信心,情绪变化较快,对什么事情都是随意性大,不能自觉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不善于向自己提出要求,缺乏耐心,不能坚持不懈的完成任务,而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提示督促,在训练时经常有始无终,碰到困难就退缩。在这种条件下,活动中我就特别注重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地介绍体育活动的内容及方法,并跟游戏结合在一起,先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并在体育项目训练内容设计中,逐渐增加难度,让他们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完成,同时意志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训练结束时我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康复训练中培养团结协作

残疾儿童由于自身的不足,不会主动去交流,不会跟同伴玩耍,更不会相互配合,都是自己独自活动,多数学生都比较依赖老师,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就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四人一组等,让他们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去配合完成康复训练动作,经过多次的融合、接触,学生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愿意跟同伴们在一起做游戏,相互配合完成学习的任务,提高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儿童康复的训练例4

文章编号:1005-0019(2013)01-0070-03

【摘要】目的探讨弱视儿童有效的训练和指导方法。方法对508例弱视儿童采取遮盖疗法(包括完全遮盖和部分遮盖)、红光闪烁刺激、精细目力训练法、光栅疗法、后像疗法、增视多媒体技术应用、穴位按摩等方法,观察训练前后视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有388例患儿弱视得到治愈,100例患儿视力得到明显的提高,20例患儿的视力经过3~6个月的弱视综合训练没有明显的提高甚至下降。结论对于弱视儿童,临床医师的早期诊断配合有效的弱视综合训练和护理指导可以比较明显的提高患儿视力。

【关键词】弱视儿童;康复训练;护理体会

弱视指在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引起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者。按程度分为轻度弱视(视力0.8~0.6)、中度弱视(视力0.5~0.2)、重度弱视(视力低于或等于0.1)。婴儿出生时,视力不及人的1%,5岁以内是视功能发育的重要时期,弱视发病愈早,其程度就越重。按照《眼科学》教科书的标准,8岁以下儿童的矫正视力一旦降至0.9以下,即可被诊断为弱视。现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重新定义弱视:3岁以下儿童矫正视力低于0.5,4~5岁低于0.6,6~7岁低于0.7。研究认为早发现、早治疗、配合恰当的护理措施是弱视治疗成功的关键。我院自2006年1月-2012年8月对508例弱视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508例(755只眼)弱视儿童,男235例,女273例。单眼161例,双眼347例。年龄3~15岁,平均5.6岁。弱视程度:轻度(0.8~0.6)117例(196只眼),中度(0.5~0.2)243例(352只眼),重度(≤0.1)148例(207只眼)。经眼科医师检查无其他眼疾、眼外伤及眼部手术史,双眼均采用阿托品散瞳验光后遵循配镜原则给予戴镜矫正。

1.2训练方法

1.2.1遮盖疗法遮盖疗法根据患儿年龄大小和弱视程度等特点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完全遮盖和部分遮盖。

①完全性遮盖疗法:

用于单眼中度或重度弱视,两只眼的视力相差悬殊的儿童。方法是将优势眼完全遮盖起来,即将健眼彻底遮盖,光线完全不能射入眼内。抑制优势眼,训练弱势眼,促进弱视眼发育,达到治疗弱视眼的目的[1]。

②不完全遮盖疗法:

用于弱视眼的视力接近正常,或者两只眼的视力比较接近的时候。遮盖优势眼的时间逐渐减少,每日放开1小时或数小时,或者每周放开1天或数天。目的是消除由于刺激主眼而造成对弱视眼的抑制,可以提高弱视眼的固视能力,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

1.2.2红光闪烁刺激主要用于视觉发育敏感期内的中心注视性弱视,儿童白内障术后的视力恢复或其它治疗方法无效的弱视。红光发光源峰值波长630bm,光谱纯正,可以直接达到黄斑中心凹,对黄斑中心凹的锥体细胞刺激力度大,以提高视锥细胞敏感度,提高弱视眼固视功能,促进视功能恢复。每日2次,每次8~10分钟。

1.2.3精细目力训练法目的是在做精细动作的过程中让弱视眼使用起来,消除大脑对弱视眼的抑制,促使弱视眼视功能的充分发育,从而提高视力。根据儿童的兴趣,由针孔组成各种图案的插板,让患儿逐个插落,或穿珠子、描图等,图案从简单到复杂,速度由慢到快,每天1次,每次10~15分钟,从而达到训练效果[2]。

1.2.4光栅疗法又称CAM(视觉生理基础疗法)疗法,CAM视觉刺激疗法是采用不同频率的黑白条栅板作为刺激源,由于条栅板的旋转,使得弱视眼在各个方位上受到不同空间频率和对比度的光栅刺激,从而使弱视眼中受累的大多数皮质细胞受体得到确切地刺激,使它们恢复功能,达到提高视力的目的。视觉刺激法适用于旁中心注视的中、轻度弱视儿童的治疗。此法简单易行,疗效好,见效快,对屈光不正引起的弱视,疗效尤佳。每天2次,每次5分钟。

1.2.5光刷疗法通过注视光刷激活黄斑部锥体细胞,使旁中心注视逐渐抑制中心凹处,同时眼肌随旋转光作周期运动产生物理按摩作用,增强了眼肌调节功能,从而提高视力。光刷疗法既可用于旁中心注视弱视眼的治疗,也可用于异常视网膜对应的治疗,临床有效率可达50%~70%。每次单眼固视10~15分钟,每周2~3次。

1.2.6后像疗法人的视网膜被强光照射后可形成一后像,产生后像的过程可使眼底黄斑区的抑制得到不同程度的消除而使视力提高,相对黄斑中心锥细胞兴奋性提高,黄斑通道强度增加,使高级视觉中枢脱离抑制,从而纠正偏心固视,提高视力。儿童散瞳后,用强光(6V,15W)照射20~30秒[3]。

1.2.7增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应用先进的电脑多媒体技术,根据神经系统早期干预理论,通过各种刺激模式,激活视觉通道,增强双眼视功能[4]。增视能光盘使儿童能边玩电脑边提高视力,增加了儿童弱视训练的趣味性。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钟。

1.2.8穴位按摩按摩眼周围穴位(鱼腰、攒竹、太阳穴、睛明、四白、承泣)可以舒经活络,调和气血,增进眼球及其组织的气血运行。按摩是一个辅助的慢过程,需要持之以恒。我院通常是在一系列的弱视训练结束后对训练儿童进行一次简短的放松按摩,以缓解视力训练带来的眼部疲劳。

2结果

弱视疗效评价标准:

①无效:患儿弱视眼视力退步、不变或仅提高一行者。

②进步:视力增进2行或2行以上者。

③基本痊愈:视力恢复到≥0.9。

④痊愈:经过三年随访,视力保持正常者[5]。

本组共治愈388例,占76.4%,进步100例,占19.7%,无效20例,占3.9%,总有效率>96%。

3讨论

弱视是较为常见的儿童眼病,发病率为3%左右。弱视的发病机制是视觉剥夺和双眼相互竞争的作用。早期发现弱视、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尽快进行弱视训练是弱视治疗的最佳手段。弱视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提高疗效,需要医生、护士、家长、患儿及教师的共同合作,其中护理工作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儿童的训练效果,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是确保儿童训练高效的关键。

3.1训练室护士须经过专业知识培训熟知弱视相关知识及各种训练方法的原理、特点等,并具有高度的爱心、责任心和耐心。我院斜弱视训练中心采取定期向家长发放问券调查表,争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让家长评出最满意护士等措施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3.2营造宽松的训练环境为提高趣味性、防止枯燥、消除患儿的恐惧和厌烦感,训练室要布局合理,室内装饰要迎合儿童喜好,如五颜六色的动物图案,活泼可爱的卡通等。

3.3确保儿童训练的有效性大多数患儿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与持久,自我约束能力差,我们护理人员会采取热情和蔼的态度,针对不同患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指导,耐心细致的讲道理,多多鼓励患儿。训练之前,嘱患儿做好充分准备,告知在训练中的注意事项,使患儿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配合训练治疗。因在暗室中训练,应解除患儿的紧张情绪,让患儿取舒适坐位,并在心理上放松,集中精力,配合训练。每次训练后,在给患儿穴位按摩时多与患儿进行交流,拉近距离,使患儿与护士亲近、对训练感兴趣,以消除抵触情绪。我院专为患儿准备了小礼物、小奖章等奖品,适时给予奖励以提高儿童的兴趣,鼓励其积极配合训练,保证治疗时间及质量。

3.4重视对家长弱视知识的宣教首先应让家长对弱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弱视训练过程是缓慢的,矫正视力需要逐渐提高,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耐心、信心。应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视力是不一样的,正常儿童的视力发育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完善的。视觉发育存在关键期,一旦弱视训练错过了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其治疗效果明显降低。因此一旦发现孩子弱视,要立即进行训练。我院定期举办弱视家长学习班,讲解弱视相关知识,鼓励坚持治疗,树立信心。

综上所述,对于弱视患儿早期进行诊断同时配合系统完善的弱视综合训练,对弱视儿童视力的提高效果肯定而且明确有效。

参考文献

[1]吴乐燕.自制卡通眼罩在弱视儿童遮盖疗法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7,21(8B):2129.

[2]李桂妹.怎样治疗弱视儿童[J].全球医院网,2009,06.

儿童康复的训练例5

2. 说做结合。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边做边说,把语言和实际联系起来。如,扫地时就教“扫地”,开门时就教“开门”,关窗时就教“关窗户”,天天坚持这样做,渐渐地就学会说了,并牢牢地记住了这些词。

3. 图意相融。称呼在生活中是经常会用到的,我就出示一些照片,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同时教称谓“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阿姨”、“叔叔”等,先让他们发准这些音,然后再向他们说明这些词的意义,逐渐丰富他们的词汇。

4. 词性活用。教会学生正确理解与使用动词。如,教举、挑、扛、端、摔、摘、提、踢、吹、拍、打等词时,我先自己边做动作边说这些词,然后教给学生做这些动作和说这些词,训练后,再让个别学生模仿动作大家来猜,这样既理解了动词的含义又学会了说这些词。

正确使用数量词启发学生联想,说出物品名称。如教他们《量词歌》:一头牛,两匹马,三杯牛奶四碗茶;五双鞋,六顶帽,七条金鱼八只鸭;九棵树,十朵花,量词用对顶呱呱,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和说的能力。

5. 图物强化。结合实物或图片进行强化,建立图片、实物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名、物、图对应,听名字对应实物,也是训练语言的一种办法。如,让儿童听“香蕉”一词,拿香蕉给他们看,再将“香蕉”图片和实物对应起来。经过多次练习后,当他听到“香蕉”的发音时,就能指出图片和实物中的香蕉,再叫他看香蕉的实物或图片说出“香蕉”的音,能看图、实物说出名称,这样语言就上升了一个水平。

6. 词句搭配。开始教汉字时,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反复教,要说得慢,次数多,一个字念会了,让他连着读两个常见的字,尤其是生活中常见的字。有的智力落后学生汉字组词困难,往往只能说一个字。如,“苹”、“苹”、“果”、“果”。然后教师突然将“苹果”连在一起,他也往往会跟着连说“苹果”了。这时教师要大大表扬。当学生能说一些字词后,就要学组句,但智力落后学生往往在短时间内无法记住一句话,要结合实物、图片,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并可将一句话分解成几部分说,再连起来说。也可在教词后,设计一些生活中问题,引导他们把句子扩展开来,说自己熟悉的事情。

儿童康复的训练例6

Case Study on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Participation of Parents for a Child with Cerebral Palsy

Abstract: A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participation of parents.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of his motor func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abilities and speech, an inp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plan was made for he, including motor ability , selfcare skill and speech, and intervention parents was emphasized(insisted in treating at home).After 12 month training, he has improved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rea to different level.

Key Words: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Family; Children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称脑瘫,是指小儿从出生前到出生后的1个月内,因为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1,2]。中国0岁~6岁儿童CP患病率为1.86/1 000,全国目前有31万0岁~6岁CP患儿,并且每年新增加4.6万例。这样就形成了专业康复医生少,CP儿童多的局面,每天仅靠专业医生短暂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对于CP儿童的康复与教育,家长的参与十分重要[3]。

1 研究对象

患儿小明,男性,2002年7月在母亲26岁时出生,1胎1产,足月剖宫产,出生时体重为3 000 g,有脐带绕颈,窒息缺氧,刚生下时不会哭,有新生儿黄疸史。残疾类型为小儿CP,窒息为主要的致病因素。2岁时可坐、爬,3岁学说话,至今不能独立行走,腰软、颈软、流口水、只可发“爸爸”单音,发音不清楚。有斜视、斜颈、协调能力差、胆小易惊、注意力不集中、计算能力差、动作迟缓、大小便不知、智力低下、耸肩膀、肌肉软弱无弹性、上下肢运动障碍、吃手指头或东西、进食时饭粒洒地。头部MRI显示:脑外积液、尖头畸形、右乳突炎、胼胝体发育不良,患儿于2005年7月3岁时来本康复活动中心进行治疗。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着重对在家长参与下的CP儿童康复训练进行探讨,将CP儿童的康复训练的训练场所中康复机构与患儿家庭紧密结合,强调患儿康复过程中家长的干预,增强患儿的康复效果,力争使患儿达到较大程度的康复。

3 研究过程

3.1 评估诊断 该患儿的诊断及临床分型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CP座谈会所定的标准[4],为痉挛性小儿CP,系由于锥体受损所致。患儿活动困难,当患儿头部体位变换时,其肌肉僵硬可从身体的一个部位移向另一个部位,其姿势亦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被动运动阻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运动功能:双下肢肌张力增强,姿势控制障碍,平衡及协调能力差,头部控制能力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运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分值为15分,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经沈阳市儿童医院检测,智商为64,属精神发育迟滞。流涎为经常成线地流,符合教师流涎分级法Ⅳ级[5]。

3.2 康复训练 在家长的参与下医生与各专业治疗师组成的康复治疗小组对小明进行初期评估,通过评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据此选择适宜的活动,在训练过程中随时记录患儿的进步情况并随时调整训练活动。注意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改善平衡能力,改善头部控制能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矫正大动作,诱发正确的精细动作。运动量及幅度由小到大,减轻流涎并注意智力开发,让家长了解患儿的病情,坚定信心,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3.2.1 训练计划 制定康复训练12个月后预期实现的目标,预期实现运动功能、姿势矫正的改善,语言交往能力提高,生活活动能力增强。针对小明的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依据“训练评估”表确定的训练项目为站、转移、步行、上下台阶、进食、穿脱衣服、洗漱、入厕、交流、参加集体活动。让家长学习的训练指导材料有《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的音像制品》、《康复训练普及读物》、《康复指导丛书》,训练场所为康复中心及患儿的家庭。根据小明的主要障碍进行分析,制定出个性化的训练方案,3个月为1个疗程。

3.2.2 训练方法 治疗手法采用以Bobath法为主的运动疗法,在抑制了异常的运动后,运用促进技术,按运动发育程序,从低级到高级进行训练,促使正常运动功能建立,即在抗痉挛模式下诱发正常运动模式。按照儿童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抬头翻身坐跪站走训练,根据不同病情进行头部控制以及双上肢、手、双下肢、躯干等各种平衡功能训练。训练肢体的粗大动作,如:上举、摆手、拍手、迈步、提腿、弯腰、转向。动作由被动到辅助到主动,由粗大到精细,由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反复强化,引导完成动作,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1次/d,40 min~5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对家长进行培训后,运动治疗由家长进行,2次/d,15 min/次;作业治疗:选择性的进行作业活动训练。重点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家长应侧重患儿的日常能力训练,游戏、启蒙教育等方法。传授简单的日常生活知识,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针对患儿自身特点,进行了清洁脸部训练,擦口水训练,穿脱衣服训练,进食训练等。训练手脚的精细动作,如:操作玩具、小物品、摆放、踢球。 1次/d,40 min~5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言语治疗:根据患儿的语言障碍的类型、程度制定出相应的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包括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语言表达训练、认知训练,2次/d,15 min~2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感觉统合训练:训练包括提供前庭、本体和触觉刺激的活动。活动要求患儿对感觉输入作出适应的反应即成功的有组织的反应。在指导活动目标的过程中,重点放在自动的感觉过程上。感觉统合训练过程有训练人员的指导,为患儿获得1个肯定的成长经验而设计训练内容,包括平衡板训练、拍球训练,设定游戏气氛,让患儿愿意参与,在训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2次/d,20 min~3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心理辅导:针对患儿自闭、自信较差等特点,制定出相应的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让患儿家长认识患儿的运动障碍,使之多理解,给予更多的满足患儿的需要,促进患儿潜能发展[6]。1次/周,3个月为1个疗程,对于康复方法、目的、原则、手法、技巧、家庭训练措施及游戏,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家长讲解,让家长在训练场地实际观察学习,使他们对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理解操作,并灵活应用。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取得点滴进步应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鼓励,循序渐进,多多表扬,如:运用语言、手势、物质奖励,可避免训练的单调与乏味,寓训练与教育于游戏和娱乐之中,让孩子在鼓励中学得更快更好。

4 结果

在4个疗程的康复训练结束后,对患儿的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功能(头部控制、翻身、爬、坐、膝手卧位、站、走、平衡、手部功能)、自理动作、社会适应等项目进行评定。注意力测验的错误率在治疗后明显下降,识别、记忆、理解、思维能力提高,可完成简单的插板拼图,听跟踪、视跟踪达到正常,能完成唇舌操,舌部运动功能功能改善,熟悉常用的手势语交流,可发单音。自发语中有“再见”出现,并可配合手势语使用,流涎为小量,偶尔流,符合教师流涎分级法Ⅱ级。下肢可进行部分主动运动,姿势稳定性开始提高,坐姿稳定性提高,能独站2 min,能靠助行器帮助慢速行走。上肢可主动抓玩具,将食物送进嘴里,可支撑,需要家长帮助完成穿脱衣、洗脸、擦口水,在家长的保护下,可扶护栏完成上下楼梯。经过心理辅导患儿自闭、自信较差等特点改善,乐于与其他小朋友共同游戏,自信心增强,恐惧被抛弃心理消除,能主动的运用手势语与他人交流,发育商提高10%。肌痉挛减轻,肌耐力增强,手眼协调能力、拇指对合能力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值为40分,比训练前提高25分,有训练效果,对于运动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具有一致性。

5 讨论

25%~35%的CP患儿伴有不同程度流涎症,流涎的主要原因是咽喉发育不良,吞咽困难所致。吞咽活动由口腔、咽、喉和食管肌肉一系列复杂而连续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组成,一般分为口腔、咽期和食管期三个时期。吞咽过程的协调一致受制于脑干网状结构里的吞咽中枢,X线发现,伴流涎的CP患儿吞咽活动的咽期和食管期与正常儿童无差别,但其口腔肌肉协调功能明显障碍,使吞咽过程的起始至口腔期受阻,吞咽动作常无效和不协调,口唇闭合缺乏同步性。应用口操经过对口唇、舌、颊部功能的反复训练,能有效的增强运动功能的协调能力[7]。该CP患儿伴有言语障碍、视觉障碍、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以及心理障碍,要因人而异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全面检查评定患儿的功能障碍及康复潜在能力及个体差异,按时间要求及每一阶段的目标及任务。训练中定期考核,评估训练效果,随时改进方案及治疗措施。CP患儿的治疗体现在“早、长、全”。“早”即治疗时间越早越好[8],故在正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家长的参与将利于疗效巩固和提高,也为今后的家庭康复打下基础;“长”即意味着CP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治疗时间主要是在家里,而不是在医院,治疗师只能起指导作用,家长才是患儿康复训练成功的关键。“全”是指患儿在接受躯体功能障碍治疗的同时也需要接受启蒙教育,和正常儿童一样拥有游戏、玩耍和喜爱音乐的天性,应注意康复治疗的同时兼顾教育、游戏和音乐的重要性。CP患儿需要游戏, 游戏是儿童正常成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儿童的身体、心理发育是离不开游戏。游戏是CP患儿的基本需求之一,家长应尽量满足他们的这种要求,与满足他们的其他基本需求(如吃饭、穿衣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应把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去,保证患儿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科学的训练与治疗,家长做功能训练,患儿容易配合,更易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必须教会家长掌握基本的训练方法和原则,了解CP的患儿治疗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家庭康复的优点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855.

[2] 蒋骊,江琴娣,张爱芬.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081109.

[3] 常俊玲,徐艳杰,孙波.家长参与与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158159.

[4] 林庆.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5] 许世跃,郑路.阿托品治疗脑性瘫痪流涎症的临床观察[J].现代康复,1999,3(2):180181.

[6] Gobbi G,Pulvirenti L.Longterm treatment with clozapine in an adult with autistic disorder accompanied by aggressive behavior [J].J Psychiatry Neurosci 2001;26(4):340341.

儿童康复的训练例7

Abstract:Autistic children have been marginalized as a vulnerable group for a long time in China. At present, the relevant relief policies for this group are not perfect, and the social attention and help to this group are not enough and insufficient.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e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of "Loner planet" was created, and the related popular science articles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ethods were provided through the platform, which provided certain help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autistic children. At the same time, we hope to get more social attention, so that more groups can support them and make them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rehabilitation.

Keyword:Autistic child; WeChat public platform;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ocial concerns;

0 引言

自闭症(Autism)也叫作孤独症,作为一种症候群是一类日益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具体临床症状因个体化差异具有不同的表现。其核心的三大表现被概括为:社会性障碍、想象障碍与交流障碍,通俗地讲即沟通困难、社交障碍以及重复、刻板的单一动作。不容乐观的是,这一疾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呈增长趋势,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统计美国8岁儿童的数据,从2012年到2020年孤独症患病率由1/68升高到1/54,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在中国内地做出的统计,孤独症的流行率是1.53%[1].有关调查数据表明自闭症现已成为导致儿童精神残疾的重要疾患之一。随着发病率的不断升高,这一疾病已经并将在未来持续给患儿家庭甚至是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经济负担[2].

1 我国自闭症儿童康复现存的问题

1.1 家长发现时间晚、进行干预时间晚

自闭症的相关典型症状出现时间其实是较早的,在婴儿三个月到六个月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些异常的行为特征。如:婴儿的行为很刻板,喜欢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果家长和婴儿说话,婴儿不会和他们进行互动;当家长逗弄婴儿时,婴儿的表现淡漠,很少会做出相关反应;对父母的离开没有明显感情应答,难以接近。当孩子在早期出现这些疾病相关症状时,许多家长很难及时将孩子的异常行为与自闭症联系起来,并且由于这种疾病具有个体差异有些孩子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这也是导致家长忽略的重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的行为问题愈加明显,被家长意识到时,已错过了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3].

1.2 学校教育与康复机构的不协调

有研究表明,对一些招收自闭症学生的特殊学校来说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相关专业经验的康复师资不充足、自闭症相关康复设备器材缺乏、经费缺乏、以及缺乏对教师有针对性地培训[4].学校老师注重于对孩子的文化教育而缺乏康复训练,康复机构只单一注重于对孩子的康复训练。学校和康复机构呈现出一种各司其职的模式,明显缺乏的统一性可能会使部分患儿家长疲于奔波于两者之间。这种不协调不统一的教育模式,使对孩子的治疗干预缺乏连续性,还会削弱教育与康复的有效性。这种不协调甚至会为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极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1.3 社会的关注度不足及相关政策不完善

对广大群众缺乏足够的社会宣传和概念普及,导致大众对这一疾病的认知是极其模糊的。许多人对自闭症的概念尚停留在对病名的字面意思理解,还有一部分人的认知来自影视作品。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被社会认知也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毫无疑问这些认知都是片面又局限的。我国在针对自闭症群体的教育产业、医疗政策、社会帮助方面的现状为:措施相对不足且相关体系不够成熟。与其相关的行业与发达国家比起来较为落后,如美国已形成了以特殊学校为基础集合多学科、多方法的康复训练方式的教育模式,通过融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领域和多方力量的撑持,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全面具体的专业化、产业化的康复训练模式[5].

2 微信公众平台具体建立措施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智能移动设备的使用逐渐广泛化,人们从以往通过电话和短信的通信方式已逐渐转变为应用微信等社交软件。不同形式和类型的公众平台向相关微信用户提供着不同的信息资讯和优质内容。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国民对健康生活的重视度以及对健康信息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公众号也因此在提升公众医疗健康素养上慢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背景创建了"Loner星球"微信公众号,以期在自闭症患儿的康复训练中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2.1 主题与风格的确定

通过对大量科普及健康医疗类公众号的浏览,公众号设计相关书籍、视频资料的学习,在推文内容及版面设计方面找到了合适自身能力的定位和方向。以对科普类公众号"局部气候调查组"的推文内容及主题研究为例,其长图漫画的设计风格及优质的原创内容具有整合知识、吸引读者的优点[6].自闭症的相关概念对大众来说过于陌生与生硬,其中涉及的专业名词及概念过于晦涩,纯文字性文章缺乏明确记忆点,可能导致用户缺乏浏览推文的兴趣,即使浏览过后也对自闭症相关概念理解不深或记忆欠缺。而且对于当代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来说,人们更偏向观看简单直观,带有幽默图画、小故事或短视频等形式来展现的文章,所以具有这些特点的内容将重点进行推送。

2.2 相关内容的设计

第一板块主要科普疾病相关知识及专业研究进展、相关文艺作品如书籍影视作品等,管理者定期筛选内容进行使用户了解到相关内容,后期通过阅读量、用户反馈、专业人员建议进行主题调整和内容优化。在前期通过对微信平台进行宣传,获取一定的受众群体(例如,患儿家长、相关教育人员、康复技师、志愿者等),最主要的是希望能够得到专业医生团队和康复机构的关注,能够对微信平台的建设提供意见和建议,对内容进行指导解答。也可以对普通群众进行宣传,引起他们对自闭症相关知识了解的意愿,关注我们的微信平台。

第二板块在获得稳定的阅读量和用户后,收集自闭症家庭的故事投稿和自闭症患儿家长的交流心得,经过内容筛选和整理后推送给用户。既能给不同的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提供交流联系的机会,也能使更多人了解到自闭症患儿的家庭背后的故事。

3 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起到的作用

3.1 对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帮助

管理者通过对国内外多平台、多信息、多种训练方式进行汇总。利用平台的便利性,自闭症患儿的家长可以在家里自行学习,了解如何更有效地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遇到特殊情况如何有效化解等。并且浏览平台的康复训练方法,使患儿家长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对孩子的日常康复教育中,促进他们更好地和自己的孩子相处。除此之外,微信平台开放留言功能,能使患儿家长看到社会各界的鼓励与关心,使他们能够得到心灵上的慰藉,给孩子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包容,这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也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自闭症康复中心和学校也可以借平台看到更多最新研究进展与不同康复训练方法,结合优质的内容和经验交流改进自己现有的康复方法,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康复训练服务,也可以将自己的康复训练经验进行分享。

3.2 改变公众对自闭症群体的认知

利用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对疾病的发病机理、特殊临床表现如态度淡漠、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目光躲避、模仿行为、相处困难、对事物情绪的不正确表达等专业内容进行,使更多人走出以往的不合理认知误区,正确认识自闭症。使大众了解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中的生存现况,明白自闭症家庭的不易,能使更多人在公众场合对这一群体不再持有排斥与抵抗态度而对他们更加包容,甚至是在遇到患儿情绪激动的状况时,知道如何安抚他们的情绪,并主动进行关怀,使社会环境对自闭症患儿的态度更加开放包容。

3.3 使更多人向自闭症群体和家庭提供帮助

由于自闭症缺乏特效药只能进行康复治疗,这意味着自闭症会伴随患儿的一生,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未来发展。自闭症家庭需要承受极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经过对当地福利学校的走访,社会对这一方面的扶持力度依然欠缺,学校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患儿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并且成年的自闭症患儿也缺乏走向社会岗位的机会。利用微信平台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可以呼吁更多个人或公益机构关注到这一问题,能够为福利学校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方式或资金支持。使患儿能够得到更好更规范有效的康复治疗。对于成年的自闭症患者,在其智力、体力、操作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减少其家庭经济负担。甚至能够给患儿父母提供一定的心理疏导或定期举办相应活动使他们有效缓解身心压力,学习到关于自闭症孩子的专业教育方法,更好地处理和孩子的关系[7].通过激起更多人的同情心和对公益事业的热情,使他们能够主动帮助这些孩子。社会个人与团体提供的帮助,不但增强了个人社会责任感也体现着社会的凝聚力。

4 总结与展望

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孩子其实并没有很大差别,他们只是思维方式不同,对事物缺乏兴趣,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微信平台建设与宣传,一方面能建立起不同自闭症家庭联系交流的纽带,另一方面给自闭症儿童提供规范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法,同时又可以呼吁更多人深入了解这一群体,主动给予身边的自闭症患者有效的帮助,对自闭症家庭进行关注与关心。然而此微信平台尚处于建立的初级阶段,仍有较多需完备之处,还需要更为专业的技术团队和医疗卫生团队的支持。在未来的发展壮大中一定会更好发展,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潇雨中国自闭症儿童家长教育服务模式探析--对现有 模式的反思和再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 2016,187(1):36-41.

[2]段云峰,吴晓丽,金锋。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5,45(9):820-844.

[3]向友余,张晓霞,王叶,等。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模式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社会福利(理论版) , 2019(5):24-28.

[4]邓猛,黄伟,颜廷睿,等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现状与思考[J]残疾人研究, 2014(2):37-42.

儿童康复的训练例8

Simulation horse-riding treatment to be restored to health in training application paralysis child resolute

Wang Shuyi

Abstract:The horse-riding treatment in domestic emerges quietly as the brain paralysis patients new method of treatment,because this method of treatment needs the massive manpower and the physical resource support,still was “the aristocrat therapy” difficulty with to popularize.At present,in the market condition appeared the simulation horses to walk with the movement high simulation electrically operated rides the hoist,it could imitate the horse-riding treatment enable the brain paralysis child to obtain the profit which the horse-riding treatment brought.This article from aspects and so on movement principle,training content,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elaborated emphatically the simulation horse-riding treatment is restored to health in the training application in the brain paralysis child.

Keywords:The simulation Horse-riding treatment Brain paralysis Recover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33-01

随着马术治疗在国内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马术治疗能给脑瘫患儿带来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要想在培智学校开展马术治疗则是难以想象的。电动骑马机的出现,脑瘫儿童的康复就抛开马术治疗的种种困难,让马术治疗的形式在培智学校开展变得简单易行。

1 脑瘫及马术治疗的定义

1.1 脑瘫又称脑性瘫痪,在港澳地区称脑性麻痹,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个综合征,作为人为概念,国内(1988年佳木斯小儿脑性瘫痪学术研讨会)把脑瘫定义为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其症状在2岁前出现。脑瘫最主要的表现是随意肌活动障碍,同时伴有智力低下、感觉、性格及行为异常等现象。

1.2 马术治疗,2003年美国马术治疗协会将马术治疗定义为,运用马的运动开展物理、作业或者言语治疗的康复治疗手段。

2 仿真马术治疗改善脑瘫肌张力的运动功能原理

脑瘫学生普遍存在肌张力异常,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差,从而影响坐、站、行等功能。由于骑马机能模仿马匹的“8字形动作”,为身体提供不同方向的重心转移,脑瘫学生坐在骑马机上为了不掉下来,就会主动动用身体的各个肌群来维持身体平衡,例如,脑瘫学生为保持上半身平衡避免跌下,便把双腿合拢,这时就可以锻炼大腿内外侧肌肉及腹斜肌,当坐垫向右边移动时,则锻炼左侧腹肌、左边及左背肌肉,在重心的不断转移过程中,肌肉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刺激和锻炼,从而改善学生的异常姿势。

在脑瘫学生仿真马术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常用四种训练模式:第一种是程序模式。骑马机以“8字形动作”为基础,坐垫向前后倾斜摆动,集中刺激了脑瘫学生的腰部和臀部肌肉,从而抑制躯干屈肌痉挛;第二种是腰部模式。机器主要向前倾斜,锻炼腰部,这个模式以坐垫向前倾斜为中心,配合水平及后倾的动作,主要锻炼腹肌,抑制伸肌痉挛;第三种是臀部模式。机器主要向后倾斜,锻炼臀部:这个模式以坐垫向后倾斜为中心,配合水平及前倾的动作,主要锻炼臀部和腹部肌肉,从而抑制髂腰肌和大腿内收肌的痉挛。第四种是运动模式。机器随机组合前三种模式,综合锻炼了学生的臀、腰、腹部三组肌群,提高躯干运动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3 仿真马术治疗的训练内容

在康复训练的实践中,仿真马术治疗要注重不同类型脑瘫学生的症状特点,给予不同的训练模式,同时为脑瘫学生创设一种自然和有趣的训练方式,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

3.1 痉挛型脑瘫学生的训练内容。

痉挛型脑瘫学生的肌张力较高,躯干及肢体的运动比较僵硬,欠协调,训练时多数选择“程序模式”菜单,这种模式兼顾腹部、背部肌群的训练,能改善躯干前后肌群的肌力平衡,提高协调性,骑马机的摆动强度可以从弱到强,让痉挛型脑瘫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有利于降低肌张力,训练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

3.2 徐动型脑瘫学生的训练内容。

徐动型脑瘫学生的不随意动作比较多,肢体的稳定性控制较差。训练时通常选择骑马机的运动模式菜单,该模式能提供较多方向的重心转移,从而加强了身体稳定性的刺激,有利随意动作的控制。时间控制在15分钟,摆动强度可以调到中等强度,这种短时高强度的刺激方式有利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4 仿真马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4.1 仿真马术治疗应侧重游戏化。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为儿童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环境,让儿童在游戏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解除各种困扰,使其发展。近年来,随着游戏治疗在特殊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游戏疗法能给特殊儿童创设一种温和及完全的自由环境,让他们主动、积极地活动。因此,训练时要针对不同的脑瘫儿童设计不同的马背游戏内容。年龄较小,肢体功能较差脑瘫儿童设计马背上唱儿歌,在唱儿歌的时候,融入引导式教育的节律性语言,让脑瘫儿童在欢乐的歌声氛围下进行锻;对于年龄大一点,功能程度好一点的脑瘫儿童,则设计马背上的棍棒操、套圈、投篮、抛球游戏,通过游戏提高学生在马背上锻炼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加大训练的强度。

4.2 治疗必须是安全的,符合脑瘫儿童身心负荷。

在游戏治疗的过程中,脑瘫儿童所处的环境应该是安全的、自由的,在这个环境中他们不用担心自己摔倒了会怎样。所以,游戏治疗的环境应该在软草地或木地板等较柔软的地面进行。根据运动生理学最大心率的计算公式:HRMax=(220-年龄)+10-12次/分钟,脑瘫儿童的最大心率应该控制在85%的预计最大心率。在治疗的过程,对于年龄小且瘫痪程度较重的学生,必须要有教师在学生身边进行保护,保护时,教师可以站在学生后方,双手握住其腰部,对于身材较小的学生则可以两人同坐骑马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训练室可以配备播放音乐的设备,用轻松舒缓的轻音乐来消除学生的紧张。

对伴有智力障碍的脑瘫学生而言,传统的牵拉和徒手肌力练习难以提高他们的训练兴趣,仿真马术治疗在脑瘫学生康复训练中的应用则可以改善这种状况,使康复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9

[2] 陈云英.培智教育课程需求调查,2004年

[3] 王辉.国内脑瘫儿童康复研究的现状及趋势.中国特殊教育.2004,2:85-90

[4] 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

儿童康复的训练例9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063-04

1 前言

“注意”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功能之一,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某种特定对象的指向或集中[1]。众所周知,注意缺陷是阻碍智障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适应社会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之一[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康复设备已经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成为智障儿童康复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如何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康复设备对智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改善智障儿童学习认知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对象

小苏(化名),男,2006年6月出生,脑瘫,智商61,能自理。他在上课时坐不住,经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做作业时,边做边玩,常有漏题漏字等现象;在开火车游戏中经常出现卡壳;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丢三落四,爱打岔或抢话;有自卑情绪,存在注意缺陷。

3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A―B―A实验设计:基线期1(A1)、处理期(B)和基线期2(A2)[3]。四项测验指标为:舒尔特方格(16格)测试用时,用以评估注意力的广度[4];数字划消测验一、二、三的净分值,用以评估注意的稳定性、分配和转移[5]。舒尔特方格(16格)测评时通过智能手机下载手机软件“舒尔特方格1.0(手机版)”进行。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基线期1数据采集在第1~4周内进行,每周2次;处理期数据采集在第5~12周内进行,每周1次;基线期2数据采集在第13~16周内进行,每周2次。在两个基线期均未对该生进行注意力康复训练。

仪器设备及软件 实验所采用的评估康复训练设备为“Dr.Brain-1 认知能力测试与训练仪”等;采用的评估康复训练软件为“注意力训练软件V1.06”和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的免费软件“脑力训练程序v3.0 Beta绿色免费版”“舒尔特V2.1.4手机版免费游戏软件”等。

4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训练内容和过程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舒尔特方格训练 舒尔特方格训练通过笔记本电脑安装的“脑力训练程序v3.0 Beta绿色版”进行康复训练。训练时要求小苏在“9格、16格、25格、36格”4个难度级别中选择“16格”,点击“随机排列”按钮,使用鼠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点击1~16的数字,同时诵读出声,错点或漏点都不能结束游戏,以此反复。训练结束后,程序会自动以统计图表的形式记录小苏的训练结果,以便教师做好监控和评估。康复训练不但可以提高注意力,还可以提高视觉的稳定性、辨别力和定向搜索能力。家庭训练通过智能手机下载手机软件“舒尔特方格1.0”进行康复训练。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划消训练 划消训练通过笔记本电脑安装的“注意力训练软件V1.06”进行康复训练。软件中的“视觉分辨―划消”分为“图标划消”“数字划消”“汉字划消”。“图标划消”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乐器、交通工具、食物等作为划消材料;“数字划消”以数字0~9和汉字“一~十”作为划消材料;“汉字划消”以一些简单易混淆的汉字作为划消材料,适用于认知水平不同的孩子。根据小苏的情况,选择从“图标划消”开始。训练时让小苏点击相应的图片,找完后点击“确定”按钮,系统会自动出示成绩“用时XX秒”;如果出现错点或漏点,系统会提示“错误重新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升级到“数字划消”和“汉字划消”训练,以此来提高小苏注意力的各项品质。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视觉追踪训练 视觉追踪训练通过笔记本电脑安装的“Flash注意力训练软件”进行康复训练。软件中的视觉追踪游戏有“看图连线”和“走迷宫”。“看图连线”训练时,让小苏点击“级别”选择难度,点击“开始”按钮,找出左边的数字通过曲线与右边的那个字母相连,并点击相应的数字和字母,用时越短越好。游戏完成后,软件会根据成绩出示“yeah!你真棒!用时XX秒”等激励性的评价。通过视觉追踪游戏训练锻炼其追视、检视物体的能力,培养视觉敏捷性和专注性,提高视觉注意力水平。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听觉注意力康复训练 听觉注意力的康复训练通过笔记本电脑安装的“注意力训练系统”中“听觉分辨”“听觉排序”“听觉记忆”进行康复训练。“听觉分辨”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让小苏选择正确的答案。如播放“狗的叫声”,同时出现“狗、羊、牛”的图案,让其选择听到了哪种声音。“听觉排序”通过播放3种不同的声音,让其按照先后顺序依次选择正确答案。“听觉记忆”通过播放儿童故事,让其根据故事内容回答问题选择答案。通过对听觉注意力游戏训练,发展有意注意,提高听觉注意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注意力晋级游戏训练 注意力晋级游戏训练通过“Dr.Brain-1认知能力测试与训练仪”进行康复训练。训练时选择“注意力训练”,在“自定义模式”中选择从第一级到第五级的训练,每一级的训练内容包括走迷宫、听声音找物体等10个小游戏,进入每个游戏后会有语音和文字提示。如“找一找红色的水果有哪些”,提交答案后系统会出示“对了!你真棒”等激励的话语。训练时让小苏从第一级开始,如果能够顺利通关,则进入下一级,否则继续进行该级别的训练。通过训练锻炼视觉注意、听觉注意及视听结合三方面等能力,提高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能力。

5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利用专门的单一被试实验数据分析软件对舒尔特方格、数字划消测验设计的四项测验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1~4所示。该生四项测验的三期观察值Br比值的绝对值均小于1,说明各组数据是非自我相关,属于有效数据。经过康复训练,四项测验成绩的三期数据均有变化,处理期、基线期2比基线期1的成绩均有明显提高。

图1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基线期1与处理期有极显著差(P

0.01);处理期和基线期2无显著差异。说明康复训练对其注意的广度的改善有显著效果,且有一定的延时效应。

图2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基线期1与处理期有极显著差异(P

0.01);处理期和基线期2无显著差异。说明康复训练对其注意稳定性的改善有显著效果,且有一定的延时效应。

图3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基线期1与处理期有极显著差异(P

0.01);处理期和基线期2显著差异。说明康复训练对其注意的分配的改善有显著效果,且延时效应显著。

图4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基线期1与处理期有极显著差异(P

0.01);处理期和基线期2无显著差异。说明康复训练对其注意的转移的改善有显著效果,且有一定的延时效应。

6 讨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在康复训练中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提高训练兴趣,保证训练效果。先进的软件系统、仪器设备在测评中让数据变得更为客观有效;现代化的多媒体动画、音效、Flas在训练中能有效刺激智障儿童的感官,提高兴趣;专门的分析软件可以帮助教师随时了解监控康复训练效果。

分析注意力康复训练的过程和结果,注意力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智障儿童的注意力。仔细察看实验数据,该生的四项注意品质测验数据在基线期2波动较大,并均有所回落,说明训练虽然有一定的延迟效应,但效果不够稳定,若能适当延长训练时间,调整一下康复训练内容,有可能将其注意的各项品质保持在一个理想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0.

[2]刘全礼,邢同渊,马积德.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心理学[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76.

儿童康复的训练例10

[中图分类号] R749.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a)-0050-03

孤独症常于婴幼儿时期起病,导致机体广泛性的发育迟缓,目前仍无特效疗法。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这也给临床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有国内研究报道[1],2/3以上的患儿生活不能自理,无法接受常规教育。张颖[2]发现,听力过敏现象在40%以上患儿中均有存在,并且孤独症患儿的语言交流障碍以及部分异常行为均与听觉过敏有关。国际上率先采用听觉统合训练(AIT)治疗听觉过敏,以期达到改善孤独症患儿病情的疗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研究对孤独症患儿实施了基于综合治疗的AIT训练,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5月治疗的孤独症患儿86例,均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的诊断标准,排除听力异常、脑功能障碍、癫痫、中耳充血、高频耳聋、炎症发热、戴助听器的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7例,女16例,平均年龄(5.6±2.1)岁,治疗前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评分(82.8±19.6)分,智商(IQ)评分(58.3±15.1)分;对照组中男25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1.9)岁,治疗前ABC量表评分(83.1±19.3)分,IQ评分(58.7±15.9)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治疗前ABC量表评分、IQ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儿接受综合治疗,包括教育、训练和药物。参照行为分析法,进行理解性语言障碍训练和表达性语言障碍训练。前者主要是家长带领患儿共同做一些指令动作,增进语言理解。后者主要分为构音训练、呼吸训练以及唇、下颌、舌的同步协调训练3个方面。表达性语言障碍训练必须建立在理解性语言障碍训练取得明显效果后进行。由主治医生向家长进行示范,家长负责在家中带领患儿训练。

1.2.2 观察组 患儿在综合治疗前,首先接受AIT训练。研究设备为第3代听觉统合训练系统,包括主机1台,CD播放机1台,无线耳机1套,听觉训练光碟20张,电源线和信号线各2根。患儿每日接受2次治疗,每次30 min,10 d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时,患儿戴上无线耳机,CD机播放听觉训练光碟。

1.3 评价标准

1.3.1 听觉统合训练疗效调查表 包括典型特征、行为、交往、语言四个方面,共计21个症状。每个症状分为5个等级,1~5级依次对应无、偶尔、有时、常常、总是。其中1、2级均可认为症状轻微,具有临床疗效评价意义,故汇总统计治疗前后症状评级结果为1、2级的患儿例数。

1.3.2 智力测验量表 采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实施测验和计算IQ得分均由专业心理测验评定者操作。

1.3.3 ABC量表 从57个项目对患儿情绪语言、行为、语言进行评定,总分超过68分即可确诊孤独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语言交流障碍分布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不爱讲话、不理解指令、缺乏主动语言、词汇量少词语混用、语言障碍症状轻微的患儿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6个月的治疗,观察组不理解指令、词汇量少词语混用、语言障碍症状轻微的患儿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5.628、4.568、4.977,P < 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部分行为特征分布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注意力涣散、主动回避眼光接触、缺乏模仿性动作、缺乏想象性游戏症状轻微的患儿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6个月的治疗,观察组缺乏模仿性动作、缺乏想象性游戏症状轻微的患儿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5.780、3.888,P < 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ABC量表评分、IQ评分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ABC量表评分以及I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6个月的治疗,观察组ABC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I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 = 3.024、3.098,P < 0.05)。见表3。

3 讨论

国外研究报道,87.1%以上的孤独症儿童首诊症状表现为语言障碍[3]。传统的综合治疗对语言交流障碍各项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对部分行为特征效果并不明显。本次研究中,AIT训练后经过6个月的训练治疗,观察组患儿缺乏主动语言、词汇量少词语混用、语言障碍症状轻微的患儿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表明综合治疗前接受听觉统合训练的较能够更好的改善语言交流障碍症状。熊妮娜等[4]认为孤独症患儿的音乐能力具有宇宙性的特点,对音乐的兴趣不同于正常儿童,注意力和感受力较正常儿童更加敏感。对于患儿采用调制的音乐矫正声音处理失调,同时对脑部活动产生刺激,可以促进患儿语言功能的恢复。Bryson等[5]通过对执行语言任务的患儿进行磁共振功能检查,发现患儿右侧额叶活跃度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这表明孤独症患儿的语言优势半球位于右侧额叶。早期对患儿的右脑半球语言功能进行开发,可以显著改善语言交流障碍。此外,观察组患儿经过听觉统合治疗,部分行为特征明显改善,且效果优于对照组。此机制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进行探索。

ABC量表评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评价孤独症症状严重程度的量表,其评分的下降可以较为客观的反应患儿症状的改善[6]。IQ评分的升高则可以客观反应智力发育水平的改善。本次研究中,经过6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患儿ABC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IQ评分明显升高,表明综合治疗前首先接受听觉统合训练的康复效果优于单纯综合治疗。这也与王四美等[7]研究结论相一致。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0~6岁是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其中2~4岁发育尤为迅速[8]。孤独症儿童年龄越小,大脑和髓鞘发育越不成熟,但是其大脑的可塑性越强。因此,孤独症必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期获得良好的预后。同时,个体性差异在孤独症儿童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对于某个患儿有效的疗法应用于另一个患儿,可能疗效并不显著甚至无效[9]。所以,主治医师和家长应该根据孤独症患儿症状的特点,部分调整治疗方法,实施个性化治疗。

综上所述,AIT训练配合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语言交流障碍和部分行为特征,减轻孤独症症状,促进患儿智力发育,近期疗效可靠。

[参考文献]

[1] 薛,徐光兴.孤独症儿童教育治疗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34-535.

[2] 张颖.孤独症的早期干预[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8):741-743.

[3] 李雪,刘靖,杨文,等.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特点及临床症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8):584-589.

[4] 熊妮娜,季成叶,薄宏莉,等.孤独症儿童临床症状及母亲心理状况的应用行为分析干预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0):970-973.

[5] Bryson SE,Bradley EA,Thompson A,et al. Prevalence of autism among adolesc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J]. Can J Psychiatry,2008,53(7):449-459.

[6] Smith LE,Greenberg JS,Seltzer MM,et al. Symptoms and behavior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autism:effects of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warmth,and praise [J]. Am J Ment Retard,2008,113(5):387-402.

[7] 王四美,龚群,张改巧,等.81例儿童孤独症综合干预对行为异常的疗效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5):419-422.

儿童康复的训练例11

[中图分类号] R7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c)-011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the therapeutical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Methods Forty-eight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dextromanuality) from January to November 2015 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25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mod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he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in addition. The scores of 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 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 and children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scale of two groups were investigated before and after 4 months of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4 months of treatment, scores of CARS [(30.96±5.94) points], ABC [(89.64±15.54) points], DQ value [(65.80±9.94) point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36.17±7.52), (100.04±12.75), (59.65±10.18) point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High frequency model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join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has effects in improving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ereotyped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Key words]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广泛性发育障碍,患病率逐年升高,其较高的终身致残率使该类患儿的生存与发展逐渐成为全社会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目前治疗方法虽较多,但尚无特效疗法,研究发现此类患儿额叶功能存在异常[1],本研究在传统的康复训练模式基础上加入对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的高频经颅磁刺激,增加了疗效,缩短了疗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1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右利手)48例,其中男孩36例,女孩12例,平均年龄(4.09±1.17)岁。患儿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诊断标准:所有入组患儿均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年龄2~6岁,性别不限。②家长自愿选择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能完成4个月康复治疗者;③右利手者。

排除及剔除标准:①有癫痫疾病或脑电图有异常不适宜进行高频经颅磁刺激者;②有儿童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患儿;③治疗期内接受其他治疗者;④颅内有金属异物或颅内手术史;⑤曾接受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⑥合并重要脏器疾患。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模式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同时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则仅进行康复训练。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治疗前1周检查脑电图,对于脑电图正常的患儿进行治疗前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进行发育商(DQ)测评1次。治疗过程中选用英国Magstim公司生产的Rapid 2型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其中治疗组患儿采取仰卧位,刺激部位按照国际10/20系统定位为F3点,治疗模式选取高频重复刺激,通过检查患儿脑电图alpha峰频来确定治疗频率,治疗强度依据患儿个体运动诱发电位强度的100%来确定,常规治疗每天1次,刺激时间为20 min,连续10 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0 d,6个疗程后再次对治疗效果进行1次评估。

1.4 评估方法

评估医师选择2位康复科主治医师,均通过量表使用培训,评估量表选用ABC量表(总分≥31分为自闭症筛查界限分;总分>53分作为自闭症诊断界限分)、CARS量表(总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ARS总分、ABC总分及DQ值总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CARS总分、ABC总分及DQ值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较本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ABC各因子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ABC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ABC因子中交往和躯体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治疗组治疗前后交往和躯体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余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是异常神经发育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其起病于婴幼儿时期,核心症状表现为社交障碍、狭隘的兴趣和刻板行为[2]。该病患病率近年来急剧上升,但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上亦未发现特效药物,而临床治疗方法亦缺少特异性。目前国内外治疗此类患儿的主要手段仍是传统的教育和康复训练[3],这些方法包括:①个性化教育方案(IEP);②结构化教育(TEACCH);③应用行为分析法(ABA);④听觉综合训练(AI,T);⑤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⑥音乐疗法;⑦感觉统合训练;⑧地板时光(floor time);⑨感觉统合训练等,以上治疗多为干预疗法,仅使部分患儿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该类方法和疗效仍存有一定的争议[4],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预后仍较差。

现有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其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可塑性与正常儿童存在一定的差异[5],主要表现为大脑局部皮层的连接性高于皮层间连接性,且以左侧大脑半球为主[6],从而导致信息进入大脑后选择性降低,无法区分有用信息和干扰信息。但正常儿童由于神经元存在一定的可塑性,可以通过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来进一步提高信息输入及辨别能力,从而保持其兴奋水平。Oberman等[7-8]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其皮层可塑性较正常儿童表现得更为异常,因而通过改变局部皮层的兴奋性和可塑性成为治疗孤独症的新选择。目前行为学、尸体解剖及影像学等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额叶区存在明显的结构与功能异常[1],临床研究同样证实,额叶功能受损患者其临床症状表现为执行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9-10],从而提示孤独症患儿社交障碍可能与额叶发育异常有关,而这一研究发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考虑到常规康复训练无法直接作用于大脑局部皮层,仅能起到“治标”的作用,而经颅磁的相关研究证实,经颅磁刺激有深部刺激的特点,可直接作用于背外侧前额叶区域,诱发大脑皮层兴奋性,改善孤独症症状[11],从而在孤独症的治疗手段上找到一种新的方法。

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其应用“∞”字形线圈,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一定的脉冲磁场,该磁信号可以无衰减地穿透头皮和颅骨而刺激到大脑皮层,在脑内产生感生电流,改变皮层相关神经细胞的电活动,通过改变刺激频率和强度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12],进而影响神经活动和精神活动。多研究发现[13-17]在孤独症治疗上通过重复经颅磁刺激前额叶来改善其症状较为明显,但其被试年龄较大,甚至多在15岁以上,也有少量研究者应用于2岁左右的儿童[18-19],但仍无法满足“早发现、早干预”的治疗原则。本研究对象选择为2~6岁儿童,其传统康复训练配合差,疗效多不满意,本次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F3),旨在探究以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效果的方法。本研究发现,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进一步分析治疗组ABC各因子发现交往和躯体运动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分析原因:高频经颅磁刺激(≥5 Hz)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改善局部的兴奋性,增加局部脑灌注,影响脑细胞代谢和神经电活动,并可以提高皮层长时程的可塑性调节[12]。本研究主要刺激背外侧前额叶,而额叶功能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及认知功能,故治疗组较对照组其治疗前后ABC总分、CARS总分及DQ值总分变化明显。同时重复经颅磁刺激不仅刺激作用于局部,还能经神经突触传递,从而使远隔部位同时产生作用[20],并进一步引起神经环路的兴奋性改变,增加神经间的连接而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21-22]。通过分析患儿ABC各因子发现其躯体运动亦较前有明显好转,考虑F3区和初级运动皮层位置近,磁刺激远隔部位也同时产生作用,故躯体运动评估较前好转。ABC中的交往因子改善可以看出大脑的认知功能亦得到改善。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经颅磁可以诱发大脑皮层兴奋性,通过刺激背外侧额叶来改善孤独症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联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症状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及临床实用价值,尤其对非语言障碍引起的交往障碍与躯体运动障碍治疗有效,但本次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较少的遗憾,由于伦理问题未行双盲、假刺激处理,且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Hutsler JJ.Casanova MF. Cortical constructi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columns,connectivity and the subplate [J]. Neuropathology and Applied Neurobiology,2015,8(1):52-59.

[2] 静进.孤独症谱系障碍诊疗现状与展望[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36(4):482.

[3] 席彩萍.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54-157.

[4] 邹小兵.儿童孤独症诊断与治疗新动向[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20(4):294-296.

[5] Enticott PG. A preliminar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tudy of cortical inhibition and excitability in highfunctioning autism and Asperger disorder [J].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2010,52(8):179-183.

[6] 樊越波,彭晓玲,黄丹.自闭症患者视觉信息加工的超常能力概述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5,2(30):53-57.

[7] Oberman L,Ifert-Miller F,Najib U, et al.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provides means to assess cortical plasticity and excitability in humans with fragile X syndrome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 Frontiers in Synaptic Neuroscience,2010,2:26-26.

[8] Oberman L. Abnormal modulation of 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 in adults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J].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2,36(6):2782-2788.

[9] 袁唐津,唐向阳,陈祚胜,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前额叶损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8(48):687-690.

[10] 梁雅慧.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10(30):959-962.

[11] Dell Osso B. Meta-review of metanalytic studies with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J]. Clinical Practice and Epidemiology in Mental Health:CP & EM H,2011,7(2):167.

[12] 颜华.经颅磁刺激在儿童脑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理疗与实践,2015,9(21):1049-1054.

[13] Sokhadze E.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affects event-related potential measures of novelty processing in autism [J].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2009,35(2):14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