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诚信政治论文

诚信政治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5:27

诚信政治论文

诚信政治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76-01

一、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提出

国内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问题的研究:一是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考察;二是对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考察;三是大将学生诚信缺失作为道德考察、道德建设的研究。纵观国内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历史考察,不排除这样几个内容的诚信研究:一是政治诚信,二是经济诚信,三是文化诚信。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德育教育的薄弱是大学生诚信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从大学生诚信内容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生诚信的学校教育不应仅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入手,更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作用,使学生树立诚信自律意识。

国外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较早,许多国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拟定诚信行为内涵,构筑诚信行为基石,倡导学术诚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规范惩戒失信的程序,确保制度合法性;注重制度公正性,建立惩诫机制,严惩失信行为。同时建立多角度诚信监督体系,完善诚信行为管理制度。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表现,与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若看其表现及原因,集中反映以下内容:

首先,对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充分认识,盲目估计学习生活中事物的发展趋势,解决问题时常常表现主客观不一致。例如,在学风方面存在功利主义思想,出现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等不诚信行为。这一倾向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角度分析,一是违背唯物辩证法。主体不能依据事物发展的过程,对事物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二是违背了认识论。诚信要求坚持真理,知行统一。三是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诚信”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社会制约性,大学生中制造虚假履历的不“诚信”行为违背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社会制约性,造成社会关系中的不公正现象。

其次,对诚信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存在,小到抄袭作业和试卷,大到制造假文凭。如果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角度分析,一是忽视了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个人成才的基础。二是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发生是法制观念淡薄的重要反映。

再次,对诚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缺乏充分认识。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中从不缺少诚信的内容,如《大学》中认为,治国应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又以“诚意”为本。孔子也曾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今天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有“诚信友爱”的表述。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踏。

三、面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对策建议

当前面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归纳起来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诚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建设:

首先,在经济诚信方面。教师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介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时,有针对性地介绍诚信对于市场体系建设,各类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性,突出诚信缺失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从微观到宏观,从企业到国家乃至到世界,了解诚信缺失对社会经济体系的破坏,使学生从当今国内、国外发生的事件(例如全球金融危机),亲身感受失信的危害。

其次,在文化诚信方面。教师在《近代史纲要》中,从历史的角度介绍我国诚信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诚信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从德育的角度,讲授诚信的重要性,强调诚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诚”,什么是“信”。“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诚实做人做事的品质,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

诚信政治论文例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信息化发展的全面推进,多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呈现出多元文化互存的状态。多元文化表面上体现出文化形式和风格上的多样性,实质上是不同文化主体的价值观不同。多元文化的发展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体地位,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对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形成了挑战。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事关党的前途和未来,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忠诚教育,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培育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和党的事业的强烈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准确把握其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意义

在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对于坚定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需要

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文化在整个社会处于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多元文化不断发展,西方的各种价值理念、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甚至反马克思主x的思想文化相继袭来,并在高校青年大学生中迅速传播,不断冲击和弱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主体地位,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加强政治忠诚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党员对党的宗旨目标、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等有全面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党员对党的归属感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党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辨析能力和认知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时刻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高度统一,从而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一直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忠诚教育,能进一步坚定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不断培育大学生党员的爱党、忧党和护党意识,引导大学生党员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和价值取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三个倡导”融人日常学习、生活中,引领营造良好的校风和社会风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

(三)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需要

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既是的要求,又是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引领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当前,各种文学作品、音像视频和网络信息等传播着多种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念,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弱化着大学生党员宗旨观念和“三个代表”的角色意识,削弱了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忠诚教育,强化党员先锋模范意识,增强其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党员主动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对党的责任感、忠诚度,时刻牢记自身的党员身份,自觉肩负起党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发挥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朋辈作用和表率作用,用实际行动激励更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需要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标准的人才为主要目标。然而,面对多元文化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与时俱进,教育结构、内容和方法滞后,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既是高校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又针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从广度和深度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并形成一个新的、专门的教育子系统,增进高校党组织、党务工作者与大学生党员之间的交流,为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现状

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此,高校党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高度关注,并积极将政治忠诚教育纳入了党员教育的体系中。但通过走访调查表明,高校对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重视程度、方法举措、机制体系等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

(一)对政治忠诚教育的认识不足

高校虽已将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但不管是教育的主体,还是教育的客体都存在思想认识不足、应对新问题滞后的情况。一方面,高校党组织和教育工作者对迅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和不断涌现的多元文化观、价值观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教育过程中内容更新不及时、方法不够灵活、针对性不强,导致教育效果不好,不能有效消解多元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政治忠诚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党员,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自身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不足,对多元文化对理想信念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冲击认识不够,防范意识不足,主动参与政治忠诚教育的意识不强,造成大学生党员意识弱化,党性观念淡化,不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二)政治忠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滞后

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一般停留在政治理论教育的层面。中央提出加强政治忠诚教育以来,高校虽比较重视,但在教育实践中仍然沿袭传统教育的模式,尚未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内容和方法。

首先,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内容不够与时俱进。现阶段教材中关于政治忠诚教育的内容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的宣讲,缺乏能够给大学生党员真实感受和体验的材料,教学内容更新较慢,缺乏时代感和吸引力。

其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系统性不够强。目前,高校政治忠诚教育尚未作为一个较独立的体系进行,一般穿插在党员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缺乏应有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整体性。

再次,由于专门的政治忠诚教育提出较晚,发展不成熟,关于政治忠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对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成果不多,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足,导致在教育过程中仍采用单向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教育效果不佳。

(三)政治忠诚教育队伍和平台建设不够

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需要依托一定的教育队伍和平台保证其正常开展。就当前大学生党员政治忠\教育的情况来看,高校在政治忠诚教育队伍和平台建设上投入的资金、资源有限,还没具备专业的教育队伍和专门的教育平台,政治忠诚教育原动力不足。

首先,政治忠诚教育队伍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升。政治忠诚教育者大部分由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担任,专门针对政治忠诚教育的理论学习、培训和研究较为缺乏,教育者的视野比较窄,教育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薄弱,有效开展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不足。

其次,在教育平台方面一般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如课堂教学、讲座、板报、宣传栏等开展政治忠诚教育活动,而针对多元文化,利用和建设网络信息平台方面比较滞后,因此,发挥新媒体平台在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方面的作用显得必要而且紧迫。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路径

多元文化的发展,促使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力度。要立足于政治忠诚教育的现状,从理论、制度、内容、平台、实践等方面下功夫,提升教育的实效。

(一)强化思想武装,形成文化自觉

“理论武装越彻底,理想信念就越坚定,思想就越敏锐,行动就越自觉;理论武装上不去,信仰信念就容易动摇滑坡。”政治忠诚教育要强化思想武装,提升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和思想境界,形成忠诚于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首先,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组织大学生党员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学习,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党员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领悟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强化他们的理论自信,增强其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思想文化的能力。

其次,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积极用党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智慧方法、价值追求去培养学生党员,让学生党员铭记苦难和辉煌,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兴党使命。

再次,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先进典型教育。积极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和优秀典型教育资源,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资源熏陶学生党员,使他们从革命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着力开展优秀党员典型事迹宣传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学生党员从正反两方面增强对党的政治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自觉,在思想上夯实其文化自觉和自信。

(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联动机制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强化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要完善制度建设,形成保障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有序进行的联动机制。

一要建立经常性学习制度。进一步严格党支部“”制度,强化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把握,强化学生党员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二要完善考核制度。引导高校结合实际制定对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实施细则和考核标准,细化对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组织领导、方法举措和实践推进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推动各高校和基层党组织主动开展好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

三要健全监督制度。进一步规范和执行群众测评、党员互评和领导点评以及党务公开等制度,着力强化党内和党外力量对学生党员言行的有效监督,防止失范行为产生,形成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外在推动力量。同时,要建立高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党委其他部门协同配合,各基层党组织主要落实的党员忠诚教育联动机制,形成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制度保障。

(三)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

政治忠诚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的灵魂,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一是推进政治忠诚教育内容的传承与创新。要将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一方面,积极把中华传统优秀的忠、孝文化引入教育之中,引导他们领悟忠诚文化的历史根基,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党员追求新知的实际,积极关注全球发展的前沿进展,组织他们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了解世界发展竞争的态势,增强创新意识和忧患意识,强化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使命感。

二是深入挖掘与政治忠诚教育相衔接的内容。要着眼实际,深入实践,主动用学生党员身边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他们,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引导他们形成见贤思齐、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思想;要组织学生党员定期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切身感受先辈们对党、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同时,要积极将学生党员感兴趣的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等资源融人政治忠诚教育中,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三是重视挖掘网上信息,开展政治忠诚教育。当前,网上信息非常丰富,既有许多有益于政治忠诚教育的正向内容和信息,也有不良的思潮和观念,高校要善于利用正向信息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还要组织学生党员对不良信息和思想进行剖析,提高他们对多元文化的思辨能力,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的洗礼中更加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党的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四)拓展教育平台,改进教育方式

教育平台是学生党员开展活动的重要阵地,更是传承和传播政治忠诚的重要载体。要突破传统教育平台的界限,打造更多有效的载体,促进政治忠诚教育朝新的方向发展。

诚信政治论文例3

社会诚信体系理念共识的形成,伴随的是政治现代化和文明化的进程。在最初的观点形态中,诚信有两个鲜明的发展阶段,从隐蔽暗示到鲜明主张,是革命话语向政治话语转变的过程。直至社会诚信体系理念被官方所认可,政府治理失信才进入正式的议事议程。 

(一)革命与改革话语体系中的诚信观点 

诚信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之中,同样,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也渗透着诚信的理念,构成法治诚信的思想基础。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政治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发展,这本身就是诚信理念的体现。在具体实践进程中,特别是在“革命”向“改革”主题转变过程中,诚信理念得到真切体现,这也是我党认识问题的重要方法,是保持生命力的重要砝码。 

在革命年代,诚信观念主要体现于革命的立场与策略之中,主要是革命理论与具体情况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p.109)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也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道理。”[2](p.797)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则强调:“以往革命的发动者,往往是起初用欺骗的手法骗得民众信任,随后革命成功,掌握政权,后来又逐渐让人民认清了他们的本来面目,丧失了民众的信任,‘盗贼之行……为虎作伥,惟利是嗜,又焉有丝毫计公益,恤民隐之心?以此欺人,夫谁信之!’”[3](p.459)除此之外,《反对党八股》、《为人民服务》等众多文献也不乏诚信的思想。正是在实事求是精神的指引下,取信于民,依靠人民的支持,革命才走向了胜利。诚信成为引导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诚信在政治理论体系中越发受到重视,贯彻到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在推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邓小平的诚信思想对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积极意义。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专门提到了“经济与信用”的关系问题,“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竞争”[4](p.366)。在具体经济工作中,邓小平反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要求“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和行政司法工作,都必须实行信誉高于一切,严格禁止坑害勒索群众” [4](p.366)。在解决香港问题时,邓小平阐明了中国坚守诚信的立场:“人们担心中国在签署这个协议后,是否能始终如一地执行……要告诉全世界的人:中国是信守自己的诺言的。”[4](p.102)邓小平的诚信思想得到了贯彻和继承,后来的领导人对此多有论述。江泽民指出,“互信”是安全之本,“互信就是以诚相待、言而有信”。胡锦涛也要求以诚信的态度对待政绩,否则“势必严重削弱我们党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战斗力,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最终妨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sup>[5]</sup>。则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在本质上都是诚信理念的体现,推动着诚信由隐蔽走向明确,成为独立的政治主张。 

(二)社会诚信体系共识的形成:从“观点”到“体系”的变化 

诚信政治论文例4

诚实守信是道德的基础,“诚”就是诚实、真诚、不欺人、不掩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信”就是守信,不论是对他人还是自己,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自己的诺言,诚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把“明礼诚信”纳入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在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也把“诚实守信、严于律己”作为一项基本要求。面对来自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素质、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诚实守信的现状不容忽视。高校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为实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际,以理想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提高诚实守信教育的有效性,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探究大学生诚实守信的问题也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要责任。结合高校实际,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努力提高思政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不仅是诚信行为的践行者,更是当代大学生诚信精神的倡导者。因此,在高校一是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按照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做诚实守信的模范,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建立一支有一定数量和相对稳定的具有高尚品质、关爱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责任心强的辅导员、班主任专业队伍,才能胜任日益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二、营造诚实守信的教育环境。树立环境育人的理念。

大学生诚信教育离不开高校教育环境,营造诚实守信的育人环境,是高校思政工作的组成部分。在思政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通过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为学生诚信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引领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通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各种演讲、辩论、征文、讲座、主题班会、讨论、文艺等活动,努力营造师生人人讲诚信的教育氛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让学生在活动中关注诚信,明白诚信,坚守诚信;三是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如宣传橱窗、校报、广播、校园网络等)大力宣扬诚信教育,特别是应加强网络诚信教育阵地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运用网络的能力迅速提高,网络已成为学生关注社会、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发表观点的重要媒体,因此,占领网络诚信教育的阵地,通过网络渠道对诚信教育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端正用网动机,文明使用互联网,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面对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思想品德的关注日益提高,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要不断创新,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一是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价值鉴别和选择能力,自觉抵制和反对消极错误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将政治与现实、言论与行为统一起来:二是教学中将诚信文化的积淀与伦理学、职业道德、专业发展、综合素质、法律意识等传统与现实的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诚信教育进行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引导学生用先进的道德审视社会,审视自己:三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诚信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树立学生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理念。

四、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诚信度。

身体力行是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诚信教育中要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组织地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组织中要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指导、有总结评价,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全面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对社会经济发展中诚实守信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使学生明白现代社会对新时代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从而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诚实做人。

五、充分利用党团组织的先进性、凝聚力、号召力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中国共产党人在入党的时候都曾在党旗下庄严宣誓,这既是一份政治誓言,一份忠实承诺,一份责任担当,也是作为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必须时刻牢记和遵守。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至率领中华民族取得今天伟大成就的历史表明:取信于民,对人民诚实守信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今天新时代的大学生担负着承前启后,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扬光大的重任,因此在高校应大力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诚信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党课、团课和精心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党团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道德培养得到升华,通过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和模范带头作用感召学生,不断壮大学生党员队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大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

诚信政治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025-02

一、政府诚信与法治

政府诚信与法治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政府产生的合法性基础是公众通过选举制度授权给政府, 从而在公众与政府之间形成一种政治契约关系,公众与政府的关系建立在政治信用的基础上。契约的出现是约束执政者的行为,是保障公民意志的实现的,执政者必须诚实遵守契约,一旦违反信用, 破坏公意或损害公共利益,人民就有权取消授权。政府失信于民通常会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社会稳定性降低等严重危害。由此可见,政府诚信是政府自身合法存在的根本,也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我国政府诚信缺失表现

政府政策稳定性缺失。当前我国一些政府及部门政策朝令夕改、脆弱多变,最突出的就是“新官不理旧事”,特别是由于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工作变动,往往会给行政工作的连续性带来潜在的破坏,时常出现“一届政府一朝政策”的现象。政府政策的不稳定性导致了政府公信力严重下降,公民对政府政策的信任和期望降低,政府政策的朝令夕改同时也会浪费大量的政府资源以及政策资源,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

政府政策透明度缺失。当前我国政府在决策制定及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公开还是政策透明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就其应主动公开的信息而言,许多政府部门把它手中掌握的信息当成一种权力,愿意公开就公开,不愿意公开就不公开,没有意识到向公众提供权威性和指导性信息服务是自身的一项责任;而有些行政部门利用其对信息的垄断地位,隐瞒事实真相,则将其掌握的信息当成营私舞弊、谋取私利的工具,大搞暗箱操作,为熟人开后门,将普通百姓置于千里之外,严重挫伤了人民与政府之间的感情,损害了政府形象。就其应被动公开的信息而言,一些政府部门没有为百姓铺设良好的咨询渠道,没有相应的窗口和职员专司公开政府信息事务,政府工作人员缺乏为公众提供政府信息的服务意识,这都会降低政府行为的公信度,从而影响政府信用。而在公众一方,由于不能及时、快捷地获得信息,就会对政府屏蔽信息的行为进行各种猜测,进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去获取信息,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滥用权力、腐败等各种现象产生,进一步破坏政府形象。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民大众的迫切愿望。

政府政策实效性缺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步推进,各级政府在改善自身政府形象上动足了脑筋,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以及一起打包出台的各类政策。这些政策的共同点都是缺乏实效性以及可行性,政策的出台往往都是政绩工程的需要,缺乏经过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过程。政策出台后又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使其在实施过程中又大打折扣,降低了政策的有效性,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我国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一是政府权力的特殊性。政府权力的强制性和执行性使得政府可以对管理相对人直接赋予权利或施加义务, 或者对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出处理。政府权力的这种特殊性使其最容易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二是政府的双重性。在国家权力的具体运行中, 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 又是政策的执行者、监督者, 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双重角色必然导致政府作为经济人的自利性膨胀, 加上公众和政府之间地位不对等、信息不对称, 使政府因自利和寻租追逐额外利益, 损害公众利益, 从而失信于民。

三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不可回避性。儒家文化重视最高统治者的道德示范作用,把整个社会信用主要维系于统治者的道德水准和身体力行之上,这是不切实际,也是相当危险的;孔孟思想在重视道德仁义的作用同时却忽视了法律的作用;韩非子虽强调了法制的作用,但却忽视了法律对君主的约束,客观上使君主得以“专意一行”,“独制于四海之内”。总体来说,传统诚信的理想色彩过浓,且基本上属于人生道德和政治伦理。传统文化主导下而发展起来的以血缘、地缘、人情为纽带的诚信体系,由于缺乏法律制度和发达的商品经济作为支撑,也必然就难于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政府诚信缺失必然对国家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只有加大法治化建设,使法治成为诚信的坚强后盾,才能真正建立政府诚信。

一要积极完善法律体系,建立法治政府。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成为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诚信就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依据宪法、法律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同法律一样也是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也必须严格执行。作为执行主体的政府,只有严格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才能得以实现,政府行使权力才能得到公民的认同和支持,真正做到令行禁止。现代政府只有严格执行了法律、法规和规章,法的权威才能真正树立起来,法的指引功能才能发挥作用,法治政府才会有深厚的基础。

二要提高公务员的诚信意识。公务员作为政府行政过程中的人,其基本素质直接决定了政府行政效率的高低,公务员自身的诚信意识直接影响到政府诚信形象,因此提高公务员自身的诚信素质,是提高我国政府诚信的根本保障。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可以将公务员诚信素质作为公务员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设定诚信素质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可分为小组讨论,民主评议等方式,明察暗访地进行考察,充分了解公务员的诚信素质。对不合格的公务员要进行诚信素质培训,杜绝同类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三要完善公民的法治观念,提高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是政府诚信建设的另一种催化剂,政府各级机关应当广泛宣传法治观念,培养公民的监督意识,提高公民对于政府行政行为的关注度。同时也应该广开言路,通过网络或媒体开设各种形式的监督专栏,充分听取广大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逐步完善政府诚信建设。

参考文献:

[1][美]潘恩.马清槐译.常识[M].商务印书馆,1961.54.

[2] 金太军.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0,(5).

[3] [美]伯尔曼.梁志平译.法律与宗教[M].三联书店,1991.53.

[4] [法]莱昂・狄骥.郑戈,冷静译.公法的变迁[M].辽海出版社.

[5] 刘莘,邓毅.行政法上之诚信原则刍议[J].行政法学研究,2002,(4).

[6] 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下册[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549.

诚信政治论文例6

2.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

诚信政府的构建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政府信用的好坏对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政府失信将导致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无法建立。因此诚信政府的建立十分有必要。

万.诺伊研究了西雅图为实现选举的诚信,如何在立法和执法方面降低金钱对选举和政府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公共财政实现制金钱影响唯一成功的工具。

姆斯.柯林斯在《企业不败》中提出,诚信的背后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平等原则。但相当一部分公务员没有这种诚信理念,对担负的工作从未想过还应该向人民承诺,还要负违约的责任。

冯伟在《诚信政府》中提出,诚信政府体现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郑新政府更进一步地体现了政府的合法性。

王开莉在《论政府诚信》中提出,当前,政府失信主要表现为政府外部失信和政府内部失信。政府的内外失信不利于最大化的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利于巩固政府合法性的基础、维持政府形象、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

林活力在《以德治国与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中提出,新闻媒体应为政府的诚信建设大声疾呼,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宣传,使“诚信应成为政府根本的准则”和“成也道德、败也道德”的真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章的研读,不难发现,中外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政府诚信缺失的现象,因此做这一研究十分有必要。要真正找出解决适合我国的对策就要结合国外经验,并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

3.指出课题难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等:

课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深入分析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关键问题是找出政府诚信缺失的解决办法。

采取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做这个课题研究时要多精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细化,比较国内外的不同之处,再利用综合分析法,找出适合我国的对策。

4.参考文献:

[1]冯伟、论诚信政府、硕士论文、2004

[2]闫尔宝、政府诚信论纲、北方法学、2008、04、66

[3]罗建文、政府制度选择的道德核心范畴、广东行政学学报、2004、02、03

[4]黄敬林、政府诚信与诚信政府、经纪人学报、2006、03、11

[5]赵杨、论地方政府诚信建设、商业研究、2006、16、12

[6]卢汉桥、地方政府行政诚信建设研究论纲、求索、2003、06、45

[7]林活力、以德治国与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1、47

诚信政治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D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068-02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就是正确的思想与言行相一致,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真诚而讲求信义、信誉、信用。诚,就是真实不欺,尤其是不自欺,它主要是个人内持品德;信,就是真心实意地遵守履行诺言,特别是注意不欺人,它主要是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准则和行为。从二者关系来看,诚实是守信的心理品格基础,也是守信表现的品质;守信是诚实品格必然导致的行为,也是诚实与否的判定依据和标准。

诚信政治论文例8

法治政府是有公信力的政府,而公信力是建立在行而有诚,言而有信的基础上的。法治政府只能是和必然是诚信政府,它不能不以诚信作为其治事理政的基本准则。因为法即是以诚信为前提的,诚信是法的内在本质。无论是以文字表现的法,还是以惯例、原理、习俗表现的法,无论是硬法,还是软法,无论是私法,还是公法,其精神和灵魂都只能是诚信。没有诚信,就没有法,就没有法治。民无诚信,即为刁民、奸民,何谈法治社会。政府无诚信,即为专制政府、无赖政府,何谈法治国家。

我国早在上世纪后期就已经启动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工程。*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定以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工程启动后,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但是,同样毋容讳言的是,我们也还有不少地方、不少部门、不少领域,其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仅停留在会议、口号和外在形式上,其治事理政的基本风格仍是人治、权治、专制。这些地方、部门、领域的政府和政府官员要求老百姓守法,他们自己却可以不受法律约束,随心所欲,任意所为;他们要求老百姓讲诚信,自己却可以不受自己的承诺约束,今天可以对自己昨天出台的政策,的红头文件不认账,本届政府可以对上届政府出台的政策,的红头文件不认账,甚至为创政绩不惜对自己的“臣民”实施欺骗、胁迫。

像河北省曲阳县自*年以后执政的历届政府、政府首长和政府官员,他们在会议上,在文件上不可能不讲“法治”、不讲“诚信”,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呢,与法治、诚信的距离可能就相差太远。关于债券发行、关于集资、摊派、关于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我国法律、法规是有一系列明确的规定的呀,他们是不知道呢,还是视而不见?

关于债券发行,《预算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证券法》第四条规定,证券发行,交易活动的当事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应当遵守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五条规定,证券的发行,禁止欺诈;第十条规定,非公开发行证券,不得公开劝诱。

关于集资、摊派,中共中央、国务院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即了一系列禁止乱集资、乱摊派的文件和法规,如1992年国务院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即明确禁止任何政府机关、组织向企业的乱集资、乱摊派行为,对任何政府机关、组织向企业的乱集资、乱摊派行为,企业有权拒绝,有权检举、控告。

关于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公务员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任何机关不得扣减或者拖欠公务员的工资。《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任何用人单位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当然,这些法律、法规有些是河北省曲阳县政府*年实施发行债券集资行为时尚没有的,是国家以后才制定和的。但是,即使是这样,即使当时所有这些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都不存在(当然有存在的),河北省曲阳县政府的行为也是明显违反法治的原则和精神的。因为:

其一,政府的行为(特别是对相对人不利的行为)不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是法无授权即不能为。河北省曲阳县政府*年扣发教师和公务员的工资,强行让他们购买政府发行的债券有何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呢?如无法律法规明确授权,即为违法。

其二,退一步讲,河北省曲阳县政府发行债券的行为即使有法律法规根据,但其明确承诺*年全部还本付息却到现在仍赖着分文不付的行为又有什么法律法规根据呢?再退一步讲,即使法律法规有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规定,且法律法规没有关于政府要兑现向老百姓作出的承诺的规定,但承诺的意义政府官员不可能不懂吧。如果不懂,其是不是有义务在承诺前查查辞典,或询问一下自家上学的孩子关于承诺的涵义呢?

诚信政治论文例9

“中庸”思想与主流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庸”思想塑造出的“至诚”、“致中和”、“时中”、“慎独”的至高境界与价值取向,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品鉴的珍贵思想资源。①“中庸”思想的精髓内核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之道,在“中庸”思想的观照下践行“中庸”之道、追问“中庸”之道的应然价值,从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中庸”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目标上的内在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认知模式、价值导向、目标选择上的耦合重叠,进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的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培养人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完善的人性,达致育人、育德、育心的价值期许,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目标定位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赋予受教育者社会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整建构是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任务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价值是诚信、善良、责任等维系社会秩序、实现自我发展的道德准绳,以及与其密切关联的政治理想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包含着道德形而上的内蕴与道德践履的内在要求。“中庸”思想在政治哲学中包含两重性,既含有超越时代的真理性认识,也有相当成分的局限性认识。“中庸”思想曾遭遇了全盘否定的的对待,被曲解为乡愿先生的折中主义、顽固派的保守主义,因此对“中庸”思想的借鉴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在道德、哲学、政治等层面阐发“中庸”思想的合理之处以及现代价值,从而为目标选择、价值取向与哲学思维方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重要借鉴。“中庸”思想既是道德践履的原则规范,也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思想阐发了立诚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归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发人性至诚之道的应然素养与价值追问,思想政治工作即是明诚,在求诚致诚上狠下功夫,塑造完整独立的人格,光耀不息,普照四方。“中庸”思想作为珍贵的思想资源具有永恒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积极挖掘的文化宝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廓清思想迷雾就必须要加强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以“中庸至诚”作为目标选择建构共同的价值观,使社会群体普遍的把“中庸至诚”奉为待人处世的圭臬,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在“点点入地”中凸现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价值追寻上具有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道德具有现实批判性力,是反思、批判社会转型期诚信缺失、道德沦陷现象的价值判断,是拯救道德危机的良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要义与关键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着力点与重点是诚实守信,充分发挥诚信在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上的基石作用,为构建共同的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搭建诚信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应在诚信建设中充分发挥导向功能与凝聚功能,把诚信价值原则深入人心、融入血液,夯实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文化与人文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应在诚信建设中发挥转化功能和挖掘功能,把诚信价值原则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转化为受教育群体的意识与行为,彰显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与现实价值。与“过”与“不及”相较,“中”就是均衡的意思,即相反相成、和谐共生,是万物处于协调与均衡状态的理论表征;“庸”在儒家的诠释范式中与天理融合在一起而被赋予了平常之理的涵义。因而儒学意义上的“中庸”即是“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中庸”本身的涵义具有两重性,含括本体论意义上的“中道”与方法论意义上的“时中”。“中庸”之道就是至诚至德,诚是“中庸”思想的核心范畴,诚的道德形而上意义的申说奠定了儒家道德本体论的基础,正如《中庸》所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的思想结构阐发了道德的普遍性意义以及道德践履的非凡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是庞杂的,是包含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的大德育。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日渐显化,道德教育日益紧迫,道德教育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以诚信为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需要根植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诚信、责任、担当、善良的普遍价值诉求,需要充分挖掘“中庸至诚”的思想宝库,为培养诚实守信的社会集体意识夯实传统文化基础。③

二、“中庸”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路径原则上的内在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铸成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与基本准则,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阶段。坚持和运用正确的原则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中庸”思想蕴藏的“致中和”、“时中”、“慎独”的路径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路径原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致中和”的思想原则就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趋向和谐的路径取向,如《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适度原则、和谐原则。适度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刚与柔、宽与严的管理模式,达到刚柔相济、宽严有度的最佳平衡点,实现功效逻辑与情感逻辑的有机统一,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谐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对和谐的追求作为终极价值追求,考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现实状况,尊重个性的发展,达到规避风险、均衡利益的工作境界,建立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扫清人为障碍。“致中和”原则可以理解为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统一原则的凝练表述,是在全面剖析纷繁复杂社会矛盾体的前提下对以人为本价值导向的坚持,体现了对人的多样化需求的尊重,顺应了多元化发展趋势,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构。

“时中”的思想原则就是把握时机、顺应时势、与时俱进的辩证原则,如《中庸》所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随时而中、圆融变通。圆融变通的前提是唯道是从即遵循相应的原则、把握相应的形势,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客观环境,因人、因事、因地、因时的适应新的变化了的客观环境,灵活变通的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调整习惯性的固化工作模式,成效显著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时中”原则可以理解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原则的凝练表述,是在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艺术基础的必然要求,深谙“时中”、圆融、变通的的哲学意蕴与实践价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更加注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人本回归。

“慎独”的原则就是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修身原则,如《中庸》所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自警、自律原则。自警自律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追贤希圣的理想人格为内在要求,严谨自重,自查自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品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言行一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遇到的复杂棘手问题要勇挑责任、敢于担当,在与思想政治教育间接关联的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之事或生活作风处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发挥人格感召的巨大教育力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说服力。“慎独”原则可以理解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互动原则的凝练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立足于自我反省基础上的主体性审视,从而更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理想目标,对于探讨网络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如何由道德的他律变成道德的自律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呈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④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主流思想经受了多元文化浪潮的普遍性洗礼,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与意识形态多样化倾向的日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达成和谐有序的价值期待中具有导向性意义,思想政治工作逻辑与现实变化的契合理路要与时俱进、适时创新。当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就是效法唯变所适的“中庸”之道,对社会转型保持理论自觉与批判反思,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筑牢主流价值体系。“中庸”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架构,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交融、实践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中庸”思想内涵丰富精深,含括了“中和”理念、“时中”原则、“慎独”精神、“忠恕”思想、“至诚”境界等诸多意义上的境界诉求与践行理念,这些超越时代的真理性认知对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庞大理论课题与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探究这一重要课题的现实路径选择具有多样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汲取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品鉴“中庸”思想蕴涵的要义精髓对于实现“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极为有益的启发和借鉴意义。⑤

引文注释

①时琳.《中庸》思想关照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2.

②刘宏伟,王圣宠.重新审视“中庸”―兼论思想政治工作对中庸的借鉴[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3):59.

③秦琳.诚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J]. 前沿,2013(8):112.

诚信政治论文例10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切道德品质的基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是社会的普遍要求,也是大学生群体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诚信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依然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诚信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理论研究滞后

高校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对于日益严重的诚信问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体系缺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依然停留在园里的灌输和规则的阐述上,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理论研究缺乏针对性。高校大学生存在着入党动机不纯、考试作弊、求职履历“掺水”、学术造假等现象。另一方面,当前的诚信理论缺乏时代性。思想政治工作一直以“奉献精神”、“自我牺牲”当作道德教育的核心,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思想实际和心理年龄。这些脱离实际的内容在当代社会面临新的状况下,难以收到实效,甚至会引发大学生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

2.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个别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缺乏良好的教学水平,缺乏人格魅力,影响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更为严重的是,存在着知行分离、言行不一的现象。如个别教师科研、学术浮躁心理严重,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学术腐败严重;个别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评选学生干部、学生奖学金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和弄虚作假现象。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

多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开展相关活动进行,工作手段和方式相对比较单一,流于形式,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同时,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习惯居高临下,只是从社会需要方面对大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较少考虑大学生的自身需求、特点,而无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缺少对大学生个体应有的关注,更没有进行个性化教育,忽视大学生个性品格、意志等心理情感因素的培养。这种不分对象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大学生对诚信教育的反感、甚至抵触,使教育适得其反。大学生诚信教育形式化倾向,直接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普遍存在“诚信行为缺失”

当今,国民的思想正是水平、思想道德发展并没有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达到应有水平。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制度和法律的漏洞,相应的道德诚信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致使社会不文明、不道德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以‘诚信危机’为中心的道德危机”。一方面,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政治领域的不正之风很容易蔓延到高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引发了人们诚信缺失。“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极大的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领域和认知领域带来了负面影响”。

2.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诚信教育重视不够

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着重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理想层次的教育,希望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准则,来达到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相对忽视规范层次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诚实”、“守信”这种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教育。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建议

1.逐步形成大学生诚信教育理论体系,有效提高诚信教育针对性

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理论进行丰富和完善,在党中央、国务院号召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指导下,建构一套科学、合理、规范、切实可行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从而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乃至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对大学生政治诚信教育、经济诚信教育、学习诚信教育、就业诚信教育等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

2.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发挥其表率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大学生诚信精神的倡导者、诚信契约的议定者、诚信规则的阐释者、诚信行为的践履者、诚信公民的塑造者。思想政治工作者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更应身体力行。高校要关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发展,不断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创造多渠道的发展空间,提高其角色的认同,增强其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诚信教育中的表率作用。

3.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应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转变:第一,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型转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大胆引入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从时代要求、道德伦理、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理论知识、行为规范、法制纪律等多个角度提升大学生的诚信认知。第二,从“授课型教育方法”向“授课和辅导相结合型教育方法”转变。针对不同情况的大学生诚信问题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可以集中教育,也可以个别谈心教育。第三,从“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方法转变。除了显性的课堂等教育方法之外,还可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诚信环境影响大学生,从“大张旗鼓”走向“润物无声”。第四,从注重道德认知走向注重活动体验。要充分利用大学生课外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特别是年级的辅导老师,依靠大学生的各种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

4.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

人是社会的人,正如马克思而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大学生诚信教育也是在高校环境下进行的,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要营造优良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首先,营造优良的高校校园诚信环境。利用校园横幅、展板、橱窗、电视等宣传工具,宣传守信用的学生优秀事迹;其次,营造优良的高校网络诚信环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诚信教育尤其要占领网络阵地,发挥校园网的作用,重点推出诚信教育栏目,力图做到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形成一种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大家普遍认同的诚信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诚信氛围,使大学生耳濡目染,不断趋向群体认同,自觉地改变不符合诚信标准的行为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1).

[2]靳诺,郑永廷.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6.

[3]仇妙芹.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与对策[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9-11.

诚信政治论文例11

“中庸”思想与主流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庸”思想塑造出的“至诚”、“致中和”、“时中”、“慎独”的至高境界与价值取向,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品鉴的珍贵思想资源。①“中庸”思想的精髓内核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之道,在“中庸”思想的观照下践行“中庸”之道、追问“中庸”之道的应然价值,从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中庸”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目标上的内在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认知模式、价值导向、目标选择上的耦合重叠,进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的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培养人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完善的人性,达致育人、育德、育心的价值期许,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目标定位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赋予受教育者社会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整建构是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任务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价值是诚信、善良、责任等维系社会秩序、实现自我发展的道德准绳,以及与其密切关联的政治理想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包含着道德形而上的内蕴与道德践履的内在要求。“中庸”思想在政治哲学中包含两重性,既含有超越时代的真理性认识,也有相当成分的局限性认识。“中庸”思想曾遭遇了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对待,被曲解为乡愿先生的折中主义、顽固派的保守主义,因此对“中庸”思想的借鉴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在道德、哲学、政治等层面阐发“中庸”思想的合理之处以及现代价值,从而为目标选择、价值取向与哲学思维方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重要借鉴。“中庸”思想既是道德践履的原则规范,也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思想阐发了立诚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归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发人性至诚之道的应然素养与价值追问,思想政治工作即是明诚,在求诚致诚上狠下功夫,塑造完整独立的人格,光耀不息,普照四方。“中庸”思想作为珍贵的思想资源具有永恒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积极挖掘的文化宝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廓清思想迷雾就必须要加强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以“中庸至诚”作为目标选择建构共同的价值观,使社会群体普遍的把“中庸至诚”奉为待人处世的圭臬,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在“点点入地”中凸现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价值追寻上具有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道德具有现实批判性力,是反思、批判社会转型期诚信缺失、道德沦陷现象的价值判断,是拯救道德危机的良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要义与关键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着力点与重点是诚实守信,充分发挥诚信在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上的基石作用,为构建共同的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搭建诚信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应在诚信建设中充分发挥导向功能与凝聚功能,把诚信价值原则深入人心、融入血液,夯实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文化与人文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应在诚信建设中发挥转化功能和挖掘功能,把诚信价值原则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转化为受教育群体的意识与行为,彰显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与现实价值。与“过”与“不及”相较,“中”就是均衡的意思,即相反相成、和谐共生,是万物处于协调与均衡状态的理论表征;“庸”在儒家的诠释范式中与天理融合在一起而被赋予了平常之理的涵义。因而儒学意义上的“中庸”即是“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中庸”本身的涵义具有两重性,含括本体论意义上的“中道”与方法论意义上的“时中”。“中庸”之道就是至诚至德,诚是“中庸”思想的核心范畴,诚的道德形而上意义的申说奠定了儒家道德本体论的基础,正如《中庸》所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的思想结构阐发了道德的普遍性意义以及道德践履的非凡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是庞杂的,是包含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的大德育。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日渐显化,道德教育日益紧迫,道德教育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以诚信为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需要根植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诚信、责任、担当、善良的普遍价值诉求,需要充分挖掘“中庸至诚”的思想宝库,为培养诚实守信的社会集体意识夯实传统文化基础。③

二、“中庸”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路径原则上的内在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铸成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与基本准则,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阶段。坚持和运用正确的原则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中庸”思想蕴藏的“致中和”、“时中”、“慎独”的路径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路径原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致中和”的思想原则就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趋向和谐的路径取向,如《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适度原则、和谐原则。适度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刚与柔、宽与严的管理模式,达到刚柔相济、宽严有度的最佳平衡点,实现功效逻辑与情感逻辑的有机统一,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谐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对和谐的追求作为终极价值追求,考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现实状况,尊重个性的发展,达到规避风险、均衡利益的工作境界,建立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扫清人为障碍。“致中和”原则可以理解为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统一原则的凝练表述,是在全面剖析纷繁复杂社会矛盾体的前提下对以人为本价值导向的坚持,体现了对人的多样化需求的尊重,顺应了多元化发展趋势,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构。

“时中”的思想原则就是把握时机、顺应时势、与时俱进的辩证原则,如《中庸》所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随时而中、圆融变通。圆融变通的前提是唯道是从即遵循相应的原则、把握相应的形势,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客观环境,因人、因事、因地、因时的适应新的变化了的客观环境,灵活变通的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调整习惯性的固化工作模式,成效显著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时中”原则可以理解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原则的凝练表述,是在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艺术基础的必然要求,深谙“时中”、圆融、变通的的哲学意蕴与实践价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更加注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人本回归。

“慎独”的原则就是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修身原则,如《中庸》所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自警、自律原则。自警自律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追贤希圣的理想人格为内在要求,严谨自重,自查自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品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言行一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遇到的复杂棘手问题要勇挑责任、敢于担当,在与思想政治教育间接关联的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之事或生活作风处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发挥人格感召的巨大教育力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说服力。“慎独”原则可以理解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互动原则的凝练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立足于自我反省基础上的主体性审视,从而更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理想目标,对于探讨网络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如何由道德的他律变成道德的自律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呈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④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主流思想经受了多元文化浪潮的普遍性洗礼,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与意识形态多样化倾向的日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达成和谐有序的价值期待中具有导向性意义,思想政治工作逻辑与现实变化的契合理路要与时俱进、适时创新。当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就是效法唯变所适的“中庸”之道,对社会转型保持理论自觉与批判反思,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筑牢主流价值体系。“中庸”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架构,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交融、实践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中庸”思想内涵丰富精深,含括了“中和”理念、“时中”原则、“慎独”精神、“忠恕”思想、“至诚”境界等诸多意义上的境界诉求与践行理念,这些超越时代的真理性认知对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庞大理论课题与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探究这一重要课题的现实路径选择具有多样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汲取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品鉴“中庸”思想蕴涵的要义精髓对于实现“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极为有益的启发和借鉴意义。⑤

引文注释

①时琳《. 中庸》思想关照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2.

②刘宏伟,王圣宠.重新审视“中庸”—兼论思想政治工作对中庸的借鉴[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3):59.

③秦琳.诚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J]. 前沿,2013(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