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舞蹈音乐论文

舞蹈音乐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6:56

舞蹈音乐论文

舞蹈音乐论文例1

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音乐教育专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开展第二课堂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笔者院校音乐系舞蹈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制订出了音乐专业舞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参照北京舞蹈学院教材,从实际出发,将芭蕾基础训练、古典舞身韵、民族民间舞组合训练及编舞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耐心细致地组织教学,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以口传身授与主体参与相结合,示范与模仿相结合,讲解与探讨相结合,建立起“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根据学生状况安排教学计划

音乐教育专业的生源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生来源于中等师范音乐专业和幼师专业的毕业生,入校前接触过舞蹈课,虽基础较差,但对舞蹈有一些了解;还有一部分学生来源于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入校前从未接触过舞蹈,面对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就要从最基本的训练开始。

第一学年教学重点:芭蕾基础训练和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针对学生现状,选择一些基础的、技术难度适中的、动作多样的组合练习,如:站立的姿态、手臂的舒展度、腰的柔软度、腿的外开度以及与呼吸的配合等组合练习,使学生身体素质、柔韧性、软开度和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控制能力等方面得到开发和提高。

第二三学年以中国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为教学重点。选取舞蹈素材典型、舞蹈风格突出的组合进行教学,首先讲解民族舞蹈的基本知识,然后进行舞蹈组合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民族风土人情,准确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进行动作元素的学习和组合训练,丰富舞蹈语汇,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第四学年以舞蹈编导和作品欣赏为教学重点,以艺术实践为指导方向,以编舞能力为培养目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改革教学内容注重组合学习

音乐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要改变以往长期以基础训练的技能技巧动作为主,而以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性组合为辅的状况,实践证明,这些基础技能技巧动作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差距太远,在有限的课时内是完不成这些基础技能技巧训练的,更何况我们培养的又不是专业演员,而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音乐专业舞蹈课程应以各民族民间舞蹈组合、艺术实践和舞蹈编导为主要内容,构建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课程结构。在舞蹈组合的学习中要注重综合性组合和表演性组合的学习:综合性组合是将若干单一基本动作或单项小组合,通过具有艺术表现的连接方法,组合成连贯性,多项统一的完整动作,并通过动作的分解和整体示范,对学生进行分组和整体训练,如:藏族的“颤踏动律”“尤子巴母”“库玛拉”综合训练组合、蒙古族的“肩部训练”“硬腕训练”“马步训练”综合组合、胶州秧歌的“正丁字拧步训练”“推扇训练”综合组合等等。通过综合训练组合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各部位的灵活度,加强了四肢的密切配合,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统一;表演性组合是根据一段乐曲或歌曲的意境及氛围设计动作连接成的组合。训练学生时,要以乐曲或歌曲所蕴含的特有意境和与这种意境相吻合的某种美的景象,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完成动作组合。如:东北秧歌的“小看戏”组合、云南花灯的“春到茶山”组合等都富有很强的表演性。通过学习,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东北秧歌“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风格,掌握云南花灯“无崴不成灯”的特点。又如维吾尔族的“绣花帽”“齐克提麦”和“摘葡萄”组合,要求学生的身体各部位动作同眼神密切配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传情达意,从头、颈、肩、腰、臀到脚趾都有动作,昂头挺胸、立腰拔背是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特点,通过动与静的结合、大与小的对比,流动性绕腕、摇身点颤、旋转闪腰、动脖子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了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表演性组合的学习,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欲望,增强他们自觉投入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根据培养目标加强教学能力

音乐专业舞蹈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满足中小学校对舞蹈教育的需求,这和培养演员既有性质上的不同,又有要求方面的差异。因而,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为终极目标,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舞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对舞蹈课程目的、意义、教育功能以及价值的认识,使学生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牢固专业思想,从而增强音乐专业意识和献身教育事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思维与肢体活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用心灵和情感去感悟学生,启发学生理解掌握各项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学习自觉性强,精力易集中,理解记忆能力强,这些是训练中的有利因素,要发挥他们的优势,尽快掌握动作要点和教学方法,熟练组合的连接,培养传授知识的能力。如:学习了藏族舞的“屈伸动律”综合训练组合后,让学生将组合中的三步一靠动作,分解开进行讲述并示范,先讲上身的体态、步伐中“屈”与“伸”的连接,最后讲手臂与体态、步伐的协调配合,并反复示范——练习——再示范——再练习,使动作逐渐完美化。又如:在讲解维吾尔族绕腕动作时,当学生学会“绕腕”这一基本动作后,启发引导他们发展动作、延伸想象,进行时间、空间、节奏、力度等变化创作,产生出比教学更新颖、更独特的绕腕动作,如三位绕腕、双摊手绕腕、右手左侧上方绕腕、左手右侧上方绕腕、转身四位绕腕等等,可让一组学生表演,另一组学生将即兴创作出的动作进行评议总结,与示范的“绕腕”动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改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明确作为一名未来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转化知识的过程中,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表现能力,还要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不仅要具备组织能力、创编能力,而且还要具备提问能力、示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重视艺术实践提高编舞能力

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运用的实践意识,将关注的焦点投放到实践的情景中,营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笔者所在院系成立了艺术团舞蹈队,为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通过排练和演出,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形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特点的地域、气候和风土人情等原因,加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了解和热爱,提高综合审美能力,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领略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如在排练藏族舞蹈《高原春风》时,就从藏民族的服饰、生活习俗讲起,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历史传统、、舞蹈创作的感情来源等。作品将“踢踏”“旋子”“锅庄”融合在一起,丰富的舞蹈语汇,一幕幕生活场景在舞蹈中栩栩如生,每一次队形变换,仿佛如诗的画面,涌现出水草风美,牛肥马壮,在高原春风吹起的那一刻,一切美好的希望和祝福传播到千家万户。又如排练回族舞蹈《盖碗情思》时,从编舞的角度给学生讲起。该舞的编导从传统的回族舞蹈及其日常生活习俗中,精心揣摩、提炼、发展、创造了舞蹈语汇和体态造型,大胆运用了现代舞的编舞手法,把传统的回族舞蹈和现代舞蹈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使得回族舞蹈又有了一个新的起点。舞蹈通过清新、优美的造型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勤劳智慧、热情好客的当代回族妇女的舞蹈形象。手捧香甜的盖碗茶,挺胸、半立脚尖、碎摇头,台步的移动及白盖头飘舞的动感运用,舞台上大幅度的穿梭调度,丰富的舞蹈语汇,多层次的结构变化,加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使舞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这样一边排练一边讲解,使学生受益匪浅,在多次演出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编舞能力的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可选择一段音乐,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构思编排,以两个八拍节奏为基础,不断发展,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也可选择一首歌曲,启发学生根据歌词内容构思编创,再给予指导纠正,并让学生相互观摩学习,取长补短,逐步提高编舞能力。还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如《苦菜花》《少女之春》《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等,使学生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对舞蹈作品的动作造型、队型流动、演员表情变化以及风格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和学习。最后把课堂教学、考试内容、舞蹈表演及学生创编的节目录制下来,让学生对自己的舞蹈动作、表演能力和创编节目进行评价,找出差距和不足,增强训练效果,提高编舞能力。

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既占有空间又占有时间,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化、历史、地域文化等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在音乐教学中,要在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更深层次学习舞蹈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了解多种艺术,了解舞蹈以外更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舞蹈音乐论文例2

随着时代的进步,编创者思维方式的拓展,舞蹈作品打破了从开始到结尾都用音乐的传统模式,出现了在作品中音乐休止、无伴奏的状态,让观众想象力空间得到无限的发挥,舞蹈得以个性化的发展。音乐休止、无伴奏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能形成一种节奏的对比和内心的冲击,更能够深刻地表达感情,引起观众的共鸣,具有一种传情达意、以此物幽彼物和寄托隐含意念的比喻和寓意的功能。同时,它是前面一系列动作所要表达的“结果”,也是后面某些动作所要表达的“原因”,为舞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编舞中,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这种无声的艺术,那将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一、为舞蹈创造“意境”美

“意境”来自于文学艺术中的专业术语,是作者得于心、观众会于意的产物。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很精辟地论述了这个观点:“意境就是景与情的交融,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意完善结合。”从审美欣赏角度来看,艺术意境的创造是靠审美创作者和审美欣赏者共同完成的。在无音乐伴奏的状况之下,作品给予编导和表演者更大的创造意境的平台。在无声的环境中,舞者对作品的控制力来自于内心真实感受,舞者内心的音响带动他的肢体语言牵动了欣赏者的情绪,制造出作品用音乐无法表达的意境。想要这种若有似无的意境能够更充分地展现在舞蹈作品里,我们不能单纯只靠音乐与舞蹈一成不变的组合,更多的是需要音乐与舞蹈的多元化结合,不仅仅在作品中注重流动的音乐与舞蹈结合,同时也注重音乐休止、无伴奏手法在舞蹈中的运用,给作品营造高境界的“意境美”。

贾作光的《海浪》在舞蹈动作的处理上,开端是以静止的形式出现,演员背向观众,坐在平台上,伏腰低头,慢慢地张开双臂,像要把整个大海拥抱起来,这里没有音乐。当音乐慢慢响起,一只只海燕在海面上飞舞,让人感觉一种浩大的气势,忽而海燕展翅,忽而波浪起伏,这两种形象互相配合而且有机地连接起来,赋予了整个舞蹈诗的意境。

二、让作品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品《读梁祝》中,编导在这部6分20秒的作品中,在剧目的开端整整1分30秒没有使用任何音乐。这1分30秒所占的是全剧时间的1/4左右,给人唯一感觉就是寂静,舞台上灯光昏暗,只看到一人在捧书夜读,周围的一切都很平静,正是这种安静衬托出他不安逸的思绪,从而带动观众的情绪时起时伏。正是由于这里的“静”,才能使欣赏者用心去探究表演者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情绪;作品一开始就给了表演者和欣赏者无限的遐想。当音乐响起时,舞者的表演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观众的情绪也为之一振,随即进入另一个想象的空间,去探索新的韵味。在这样的情景下,观众和舞者都已完全沉浸到作品中。

此作品的编者抓住了观众善于想象的特点,来引导观众对这一时段无声作品的兴趣不减。无音乐伴奏的运用,在整个舞蹈欣赏的过程中,改变了观众被动欣赏的心态,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后面有声的部分。虽然是无声的,但是笔者相信每一位用“心”的观众都会知道此时的无声是相对的,其实在每个不同的欣赏者心中都赋予了它不同的声响、不同的乐音,这样的音乐才是最有意义、最美妙动听的音乐。三、赋予舞蹈作品人性化

舞蹈作品《我心中的世界》,主要是表现一个盲女心中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渴望。剧目的开头无音乐伴奏,一个看不见东西的人,周围的世界即使再喧闹,对她来说依旧是寂静的,编导用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反映盲女的生活状态,给这一剧目定下了哀伤的基调。音乐响起,盲女尽情享受着自己心中所想的世界,原本以为自己也能感受到和其他人一样的快乐。可音乐再次消失了,盲女又陷入了绝望当中,她要面对的依旧只是那黑暗无声的世界。剧目的尾声没有了音乐,没有了任何声音,也没有了女孩的笑容,只剩下内心永远的落寞。这个剧目的音乐编排巧妙恰当,前后呼应,使得剧目的整个情节生动感人,人们在欣赏时容易进入角色,和女孩一起感受人生的坎坷与无奈。“静”在舞蹈作品中运用得恰如其分,赋予作品更深的人性化内涵。

四、使舞蹈作品更具灵性

舞蹈剧目《出走》,青年编导万玛尖措把蒙古族传统舞蹈语汇与现代舞相结合,体现了他对新民间舞的认识和探索,在这部作品中编导应用了音乐这一要素作为他达成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表演者跳到中段时音乐戛然而止,但舞蹈里节奏律动仍在继续。音乐停了似乎也预示着舞蹈的停止,但是恰好相反,编导正是以这时的休止给欣赏者一个缓和的倾听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对欣赏者听觉疲劳的一种解放,这样的解放客观上促使了欣赏者对后面的作品产生强烈的关注欲望,也就在另一个层面加大了此作品的灵性。我们欣赏舞蹈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木然地去面对这一切。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音乐影响情感的方式很特殊,音乐突然袭击我们,它比任何其他艺术更快,更强烈地影响我们的心情。只有经过戛然而止,才能感受到突然袭击;只有经过无声的舞蹈,才能感受到有声的强烈。一切含蓄的思考与表达都可能在无声中获得更深层的领悟,赋予作品灵性,给予作品更强的生命力。

舞蹈音乐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039-1.5

满族在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重大贡献的少数民族。其远祖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满族人民不仅能征善战,还以爱说好唱、能歌善舞的“礼仪之邦”而著称。纵观满族音乐的历史,满族民间舞蹈音乐随着历史发展的曲折、文化形态的多元而不断变化。

一、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的民间舞蹈音乐

挹娄、勿吉、靺鞨可以说是肃慎的后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满族的先世肃慎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古老民族。在汉代以后至晋朝,肃慎被称为挹娄,有些史书明确地说挹娄,是“古肃慎之国也”。而勿吉族称史见于南北朝,《魏书》、《北史》中均有记载,并称之为肃慎、挹娄的后裔。北齐以后,勿吉又称靺鞨。但他们的传承不等于一成不变的相沿,而是一个多民族融合进化的结果。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的社会风俗、风土习俗、社会制度基本相同。在群体生活的原始社会,人们从狩猎、采集野果、挖掘植物茎块等获取生活资料的劳动中,从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情达意的呼声中,孕育了歌舞的因素。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时期乐舞多由狩猎、战斗活动演化而来,带有“引弓之民”的原始生活风貌。另外,在范晔《后汉书》中就曾记述了满族先世挹娄人祭天祭神的歌舞情景:“昼夜会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可以看出这时的歌舞众人相随,音乐简单,节奏鲜明。

在靺鞨七大部中,粟末靺鞨是先进部分。8世纪初,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吸收了一部分高丽人及其他部的靺鞨人,形成了新的共同体——渤海。满族虽不是粟末靺鞨的直系后裔,却是统一祖先。渤海时期是满族先世文化的第一个高峰。音乐舞蹈形式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渤海实行文化开放政策,渤海乐对高丽乐、日本音乐和我国中原音乐有过较大影响。据史料记载,公元740年渤海使臣己珍蒙在日本宫廷演奏“渤海乐”之后,“渤海乐”便成为日本宫廷雅乐,与唐乐、吴乐、三韩乐并列。女真人继承了渤海乐,金代宫廷也设置了“渤海乐”。

二、女真民间舞蹈音乐

五代时,靺鞨改称为女真。女真并非是靺鞨在五代时期简单的称谓改变,它是黑水靺鞨人与渤海遗民及其他部落或部族错居杂处、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女真人以能歌善舞著称。歌舞是女真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凡是婚嫁节令、聚会宴饮、萨满祭祀、朝廷礼仪都离不开歌舞,而且不分君臣贵贱、男女老幼,皆可同歌同舞。元杂剧中曾多次提到女真人善歌舞,还有不少歌舞如《四国朝》、《鹧鸪舞》等被元杂剧吸收、运用。金院本中也有很多都采用了女真歌舞。女真著名舞曲《鹧鸪舞》不但成为元杂剧的插入性歌舞,同时也经常在勾栏里同杂剧交叉演出。

女真入主中原后,这些民间歌舞也传到了中原,并且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和竞相仿效。陆游在诗中写到:“中原驿中捶画鼓,汉使作客胡作主;不记宣和装,庐儿尽能女真语”。诗中所写的“”为汉族艺人,却能用女真语表演女真歌舞,可见乐舞在汉族影响之大。由于和中原汉族的交往频繁,中原的歌舞和乐器也传到了塞北,至金太宗时,乐器已经由原来的鼓、笛曾至芦管、琵琶、筝、笙、箜篌、拍板等十余种,演出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另外,萨满歌舞也在女真民间流传。金朝女真的《萨满舞》与清朝满族的《萨满舞》几乎一致。

三、清代满族民间舞蹈音乐

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在1616建立了奴隶制政权——后金。这是我国历史上由女真人建立的第二个王朝。后来由皇太极改为大清,1635年皇太极宣布废除女真称号,定族名为满洲。从此,满族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在满族这个共同体形成发展中,主体部分是女真人,同时,她也融合和吸收了部分汉族、蒙古族、锡伯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成员。

元灭金后,女真文化遭到破坏,有些歌舞已失传,但仍有一些在民间流传下来。至努尔哈赤崛起,歌舞又重新兴盛起来,除了继承其先世女真歌舞外,又创作了一些内容和形式倶新的歌舞。每逢年节或重大活动必饮宴歌舞,连努尔哈赤在宴请部落酋长时,也“自弹琵琶,耸动其身”,众人环立,拍手唱曲,以助酒兴。这时的歌舞音乐,大体分为祭祀舞蹈音乐、筵宴舞蹈音乐和民间舞蹈音乐三类。

满族进入中原后,民间舞蹈音乐和筵宴舞蹈音乐接受了较多的汉族影响,祭祀舞蹈音乐则保留了更多的民族特色。满族民间祭祀称为家祭,是满族崇拜祖先神的集中体现。凡举行此种仪式都是歌舞相伴。歌舞是祭祀的手段,借以达到娱神娱人的目的。虽然这些祭祀歌舞存在着满族生产力不发达阶段对神灵的崇拜,但也真实地反映了满族人民祈求吉祥幸福、健康长寿的淳朴愿望,表达了他们对先人崇敬、怀念和对后人的期望、激励。

满族民间歌舞和筵宴歌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有广泛的群众性。在民间凡年节及喜庆等活动,都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满族传统秧歌有别于汉族,有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柳边纪略》有明确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作前导,伴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从中我们可知这是一种歌舞分家的秧歌,并用“伞灯”、“尺许两圆木”作舞具,舞蹈音乐以打击乐器锣、鼓伴奏。随着时代的发展,满族民间歌舞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歌舞形式,如《笊篱姑姑舞》、《太平鼓》、《五魁舞》、《狩猎舞》、《祝寿舞》、《战神舞》、《腰铃舞》、《铜镜舞》、《拍水茶茶妞》等,其音乐节奏还是为传统歌舞音乐的“老三点”。

满族的民间舞蹈音乐是世世代代满族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近百年来由于满汉杂居、通婚、以及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等情况,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满族的民间舞蹈音乐已濒临消亡的边缘。本文通过对满族民间舞蹈历史文化演变的梳理,希望可以推动满族舞蹈音乐作品的创作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满族歌舞音乐独特的风格和民族特色,服务民间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舞蹈音乐论文例4

二、钢琴伴奏与舞蹈艺术的交叉原则

(一)音乐与舞蹈相互依存

舞蹈和音乐的本质决定了它们是要相互依存的。它们拥有浪漫抒情和不善于叙事、以抒情为主的特性,其在抒情上的共同点也就决定了它们从构想、构成到表情都是浪漫夸张的,这又使其激发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灵魂产生共鸣。舞蹈以形、音乐以声分别将人物内情与外在情感与肢体动作融合,将音乐的旋律与人物的浪漫夸张情感结合。音乐和舞蹈都是动态艺术,不同的是,音乐是时间艺术,舞蹈是时空艺术。舞蹈是所有时空艺术中最具动态感的艺术,其独特的形体动作性恰好与音乐这种时间艺术贴近。再加上音乐无形与舞蹈无声产生的相互之间的补充、需要、吸引,进而达到声形兼备的效果,是人类艺术完美的追求。也因为它们互相依存,所以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一个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要表里相符。音乐是舞蹈重要的灵魂支柱,许多共通的体裁形式,如变奏曲、浪漫曲、小步舞曲、回旋曲,乃至交响性舞蹈等,都体现了音乐与舞蹈的互通。也就证明了音乐与舞蹈互为血肉、相互依存的关系。

舞蹈音乐论文例5

在“黑非洲”这个以部落或部族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大陆,舞蹈作为非洲人民最古老、最普遍、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舞蹈成为非洲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非洲居民,男女老幼都非常喜爱跳舞。每逢婚丧嫁娶或者欢庆佳节,他们常常要通宵达旦地跳舞。舞蹈成为青年男女爱情的纽带。居住在尼日尔境内的富尔贝人中,博罗罗族人每年举办“热尔窝舞周”,它是一个大型集体婚礼活动。入冬时节,博罗罗族人穿上漂亮的衣服,从各地聚集到萨赫勒地区。婚礼活动开始是合唱,然后是化了妆的男子歌舞。青年女子们在一旁围观,她们从舞蹈的男子群中精心挑选心爱的情人。经过七天的歌舞活动,姑娘们选中了心上人,便结为夫妻。①在萨赫勒,丧葬活动与舞蹈也紧密相关。坦桑尼亚的马孔德人,在人死后对死者进行祭礼,祭祀礼仪上,悼念者要不停地唱歌跳舞,歌词和舞蹈的内容是祈求各种鬼怪神灵不要伤害死者。在黑人传统社会里,亲属向死者致哀悼词,由村里的妇女们以合唱形式表达出来。合唱时,音乐是用手鼓伴奏,曲调凄婉动人。②

舞蹈是非洲黑人感情的宣泄和力量的源泉,与舞蹈如影随行的音乐诠释着他们的肢体语言,将他们宣泄的情感主题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向世人展示非洲民族独有的内涵和风情。那么,归纳非洲黑人的舞蹈音乐有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强烈的节奏感是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突出特征之一。他们对节奏的敏感度是任何国家的舞蹈艺术所不能相比的,这种节奏可以说是舞蹈动作的声乐化,“任何一个基本音乐的思想基础都是动作和声音动机的一致,首先是节拍、节奏动机的一致”。③这种音乐节奏异常复杂。最典型的节奏是高度发达的节拍交替和节奏交替形式。在非洲各个民族的舞蹈中,大家都可看到节奏与动作的紧密联系性。如加纳北部南多姆族的“塞克佩雷”舞中,音乐由木琴演奏,节奏部分用鼓、铃和铁制响板,并由舞者自己演奏。但各组舞蹈之间的过渡信号则由负责的节奏线结合起来。④在伊卓人的“埃塞尼”舞中,动作按照一首歌曲的节奏线而定,而不按照伴奏的打击乐器而定,并随歌曲的重复而重复。加纳安洛——埃维人的阿格贝阔舞,它包括多种舞蹈步型,每种都由领鼓击出恰当的节奏音型引出,并用那种音型继续下去。每种音型都不间断地重复多次,并用另一组动作同下一种音型联系起来,使舞者达到一个新的起点,可准备跳下一步型。以上这几种舞蹈都是需要演员在公演之前的排练中掌握好的;还有一些舞蹈有更多的即兴表演,舞者可以对基本动作作出不同的加工处理,但要和舞蹈的领鼓手或其他器乐家演奏的节奏线相一致,因为整个舞蹈受这种节奏线的支配。由此可见,鼓在非洲黑人舞蹈音乐中起着引领舞曲节奏的重要作用。它决定舞蹈的韵律,也决定着舞蹈的风格特点。非洲黑人舞蹈表演用的鼓有上百种:木鼓、水鼓、战鼓、葫芦鼓等等。表演时用的小鼓可用手握,大的鼓要使人站在凳子上敲打。鼓的周围常装饰有铃铛等饰物,更增强了舞蹈音乐的节奏感。律动性强是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又一特点。他们的动作粗犷有力,感情炽烈,善于以夸张的形体动作抒发自己的感情,舞者常常剧烈地甩动头部、起伏胸部、屈伸腰部、摆动胯部、扭动臀部、晃动手脚、跺脚等。南部非洲祖鲁族的“跺脚舞”,就是以强烈的腿部的律动来表达情感的;加纳弗拉人的“迪阿“舞,每个舞蹈者右踝上戴一串蜂音器,右手还握一把剑。当演唱时,演唱者在音乐的强拍上用右脚跺地,在弱拍上用左脚快速地轻踏一下。当右脚跺地时,身体稍向右倾侧,然后弱拍是摆向左边。以腿部动作表现节奏的舞蹈还有“踢踏舞”“大跨步舞”(索托族)等。在加纳的达戈姆巴人的“恩英多古”舞中,主要用腹肌,而加纳的洛比人则强调上半身的动作,可以有旋转或肩的上下运动,或用某些手臂动作和肩胛的收紧放松动作来伸展前胸。还有像尼日利亚的卡拉巴利人的舞蹈,臀部有各种细微的动作。因此,这种大幅度的身体动作造成的强烈的律动感成为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又一特色。

群体性和模仿性是非洲黑人舞蹈的常用形式,体现了非洲黑人舞蹈音乐具有乡土气息的特点。在他们的舞蹈中,很少看到独舞的形式,舞蹈反映的内容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舞者往往是围成一个半圆、圆圈或排列成行表演,动作主要模仿农事、狩猎、战争等活动。一位探险家对刚果的战争舞这样描述:“一千个脑袋仿佛是一个脑袋似的,起初他们同时仰起来,显出昂扬的气魄,然后同时低垂下去,发出凄切的哼叫声……”⑤

非洲黑人的舞蹈音乐中舞者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有时可以决定舞曲时间的长短。音乐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为了让舞蹈者培养感情。序歌就起到这样一个作用。音乐家常常在演出开始时用序歌或一组这类歌曲来达到培养感情的目的。序歌可以用自由节奏演唱,并可以用一两件乐器伴奏而无需全体合奏,也可以不用声乐引子,而用器乐的前奏曲。在加纳西北部用木琴为舞蹈伴奏的地方,在跳主要舞蹈之前常用木琴演奏一小段前奏曲。同样,乔比人组成大型的木琴乐队,以乐队的引子开始“恩戈多”舞蹈。也可用声乐和器乐结合的引子,如在阿肯人的“凯泰”舞中,序歌可由一两个独唱者演唱,并交替加进笛子重奏,这种人声和笛子的交替一直持续到领唱者引进合唱为止。

总之,在非洲黑人的舞蹈音乐中,音乐和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为舞蹈营造适当的气氛或情绪,能激发起舞蹈者以富于表情的动作来表现表演者的强烈欲望。而舞蹈将音乐的内容表达出来,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终让人深刻感受到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独特魅力!

注释:

舞蹈音乐论文例6

2.内在控制体育舞蹈动作教师在舞蹈教学中会根据音乐传达的感情来进行指导,舞蹈动作的快慢配合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或快或慢、或强或弱。急速旋转的舞蹈动作就配合节奏缓慢、旋律柔和的音乐;但当碰到节奏和旋律都非常紧张、激烈的音乐时,体育舞蹈在外形上也应变换成慢而悠长的形态动作来展开教学,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易于学习者接受,也让他们体会到音乐和舞蹈动作的协调和一致。

3.激发人的情感情感对于舞蹈的重要性如同脉搏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失去脉搏人的生命也将停止,音乐的独特的魅力是无可比拟的,在舞蹈和情感中的位置无可替代。不同的音乐可激发出不同的情感,柔情媚态的音乐使人们笑逐颜开、心旷神怡、心情舒畅,汹涌澎湃的拉丁舞音乐则让人们欢欣鼓舞、心潮澎湃、欢天喜地,悲伤痛苦的音乐则使人黯然销魂、热泪盈眶,音乐不同则会引起人们产生不同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4.有助于意境的展现“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而意境的统一不仅受环境的影响还跟四周的声音有关。公园里面绿树成荫、鱼儿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玩,蝴蝶蜻蜓盘旋在花朵上,此时,林中荡漾的鸟叫声更加烘托出悠然自得、心旷神怡的意境。倘若市集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此时的叫卖声、车轮声和喇叭声则烘托出繁华热闹的意境。由此可看出声音有助于意境的展现。音乐在舞蹈当中同样具有类似效果,舞台上表演除了舞台背景、灯光、舞姿外,最重要的就是音乐,倘若一个舞蹈没有音乐,那就成了哑剧。音乐既增加了舞蹈的色彩,更是对舞蹈意境的创作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二、合理驾驭音乐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培养学生的乐感在体育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中重点讲解每种舞蹈的基本舞步的节奏,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与联系,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乐感,使其正确把握音乐节奏。而对于舞蹈初学者来说,教师应采用舞种风格中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通过击掌、点踏或屈膝弹动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2.培养学生对动作的控制力体育舞蹈除了要求学习者必须动作到位,更重要的是培养音乐与动作配合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体育舞蹈动作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学习者对所学体育舞蹈相对应的音乐的理解能力决定着他们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因为不仅音乐的风格和感情等指引和约束着体育舞蹈的动作,体育舞蹈动作的幅度也能传递音乐中的不同感情。与此同时,在对舞蹈动作进行编排时,教师也要事先认真把握音乐的感情,才能表现出对舞蹈动作更好的控制力。

舞蹈音乐论文例7

音乐和舞蹈的关系,犹如鱼儿和水的关系一样密不可分。在高职学校舞蹈教学的过程中,离开了音乐,舞蹈教学就失去了其内在的魅力,显得形单影只。音乐作为舞蹈的灵魂,以其优美的旋律,始终引导着舞者思维的发散,使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陶冶舞者的情操,同时把舞者的思想境界升华到新的高度,进而创造出更好的舞蹈作品。如果没有音乐,舞蹈课堂教学的形式就会过于单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降低,舞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了。

(二)音乐可以诱发舞者的灵感

音乐具有缓解疲劳,放松心情等方面的作用,舒缓的音乐可以让人保持平静祥和的心情,而激情澎湃的音乐则可以让人热血沸腾,满怀激情。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舞姿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舞者可以随着音乐或强或弱,或重或轻的优美旋律产生更多的联想,诱发舞者的灵感,使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舞蹈动作更加完美,舞蹈的课堂教学气氛将会十分和谐,进而将舞蹈教学提升到新的层次,实现舞蹈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音乐可以促进内在情感的展现

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是照本宣科,老师要把自己内在的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并通过舞蹈外在动作表现出来,使其成为“有感彩的舞蹈”,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表现力。表现力强就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并在音乐的指引下,把优美的舞蹈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更多的乃是内心情感或情绪的释放,音乐可以唤起舞者内心的情感共鸣,激发舞者强烈的情感欲望,达到身心、形体和音乐三者相互交融的境界,对于我们的幼儿教师来说,情感丰富、动作优美的舞蹈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四)音乐可以增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力

任何的课堂教学,如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必不可少的,高职学校的舞蹈教学也不例外。舞蹈是一项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动作要领众多,稍有不专心就有可能遗忘其中的某个动作,导致整个舞蹈动作不协调,影响舞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机械灌输式的教学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专心致志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掌握领会舞蹈的每个动作更是一句空谈,我们未来的幼儿教师又将会把怎样的舞蹈教授给幼儿呢?由于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处在对音乐十分喜欢的年龄阶段,音乐和舞蹈的融合会使舞蹈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加深对舞蹈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推动舞蹈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音乐可以协调学生舞蹈的动作

音乐不但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可以协调学生的舞蹈动作,如果没有音乐,学生的舞蹈动作就只能依靠教师的指导以及自身的感觉来修正,但这对于初学舞蹈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音乐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学生可以随着音乐有规律的轻、重、缓、急音律来掌控舞蹈动作幅度,哪个动作需要舒展,哪个动作需要收缩,哪个部位需要动,哪个部位不需要动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给舞蹈带来巨大魅力的同时,还协调了学生舞蹈的动作,又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增强学生自信,何乐而不为呢?

(六)音乐有助于意境的展现

“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而意境就是这两种情态的统一,即意与境的统一。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以意蕴、情趣取胜。舞蹈是“形动于外而精于内”的表情艺术,作为舞蹈的表演者应了解音乐和舞蹈的深层含义,从而激发内心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勾画出深邃的意境,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身体动作表现出深刻持久的艺术感染力。音乐作为时代气象与情境的描绘者,可以充分表现人的审美感受,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音乐在表现意境方面是无形的、丰富的、微妙的、动人的,音乐虽不能给人以具体美的形象,却能把人带入一种无形的美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遐想万千;音乐还可以其强烈的感彩,打动人心、陶冶情操。

舞蹈音乐论文例8

舞者唱奏,即集歌、舞、乐于舞者一身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类舞蹈音乐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广泛存在,其内容非常丰富、种类繁多。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带有宗教色彩舞蹈音乐中的舞者唱奏

舞者唱奏的表演形式在我国的宗教性舞蹈中有着久远的历史。在原始社会,有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叫“葛天氏”,他们的舞蹈形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八阕’即八首歌,分别是《载民》,歌颂大地;《玄鸟》,歌颂氏族崇拜的图腾;《遂草木》,祝愿草木茂盛;《奋五谷》祈祷五谷丰收;‘《敬天常》,向上天表达敬意;《达帝功》,歌颂天帝的功德;《依地德》,感谢土地德赐予;《总兽禽之极》,盼鸟兽繁殖’”。①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部祭祀天地图腾的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除了歌唱外,还有舞:“三人操牛尾”,同时还有伴奏:“投足”(踏足为节),体现了舞者歌、舞、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这种舞者唱奏的表演方式,如今在我国民间流传的各类宗教舞蹈中仍可以看到鲜活的实例。

萨满舞是萨满(即巫师)在祈神、祭祀、驱邪、治病等活动中表演的舞蹈,俗称“跳大神”。这种舞蹈是随着原始宗教(萨满教)产生的,反映原始狩猎、渔猎生活和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至今,萨满舞在中国的蒙古、鄂伦春、满族、赫哲、维吾尔等北方十几个民族中还有遗存。各族萨满舞的表演依其道具、服饰不同而各有特点,但舞者唱奏这一形式却是各族萨满舞共有的特点。

锡伯族萨满舞使用抓鼓伴奏,有专门服饰,表演内容以模拟动物为主。他们在跳萨满时穿着特制的服装:头戴六股钢盔,胸挂护心铜镜,腰围红、黄、蓝、绿等色布条组成的飘带绣裙。模仿各种动物的形态和追逐、打斗、撕杀的动作。在整个“跳神”活动中,舞者击鼓歌唱伴随始终。不同的场合配有相应的固定曲调。如萨满在穿戴神帽时唱一首短小的《抗耳唱耳》歌曲。在请神敬神时唱《扎黑珠黑》等。蒙族萨满舞,是萨满巫师为人“驱邪治病”从事吟唱韵文,并伴以手舞足蹈的法事的祈祷活动。他们的服饰不同于锡伯族萨满舞,戴有鹰、神树等饰物的法冠,内着红衬裙。衬裙为布质,分左、右两片,每片略呈上窄下宽,用一根布带连接。外罩带有16—24条飘带的法裙,飘带很长,呈上窄下宽状,有些飘带的中间或末梢,分别缀有一只小铃铛和穗。从腰部两侧向后围腰坠有9—12面大小不同的铜镜,称为“腰镜”。舞者舞动时,腰镜互相碰撞而发声。因此,它既有装饰的作用,同时还是充当伴奏作用的乐器之一。萨满“跳神”时,左手持单鼓,柄端坠有小铁环,右手持榆木鼓槌。请神时分四部:一、唱祝祷词,由助手击鼓伴奏,边击鼓边走碎步;二、唱召神词。勃(蒙古族称男巫为“勃”)与徒弟边舞边唱,不时变换舞步图案;三、唱词结束,“勃”进入神灵附体的境界,鼓声激烈,“勃”上身微右倾,鼓面微右偏,分别向左右两侧连续转百余圈;四、送神。常表演踩火炭、舔铁烙等绝技。综上所述,萨满舞是舞者唱奏中具有宗教色彩的典型。此类宗教性舞蹈音乐通常程式性较强,舞者不仅有表演音乐的任务,同时兼有与神灵沟通、驱邪治病等职能。因此,舞者具有多面性,音乐为舞蹈增添神秘色彩,并与当地的民族特色紧密结合。

二、其他类型舞蹈音乐中的舞者唱奏

除了宗教性的歌舞音乐,其他类型如劳动歌舞、娱乐性歌舞、狩猎歌舞等舞蹈音乐中也存在舞者唱奏的表演形式。劳动歌舞的内容主要体现劳动生产。杵歌是民间劳动歌舞的一种,也称舂米歌,流行于黎族、高山族、景颇族等地区。它以木杵敲舂为特点,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以居住在台湾日月潭边“邵人”的杵歌最为著名。表演时,舞者随歌挥杵,高低不同的木杵碰击石板,发出如钟似磬的音响,奏出参差不齐的节奏;伴唱歌曲多是古调民歌和传统的词曲,也有新作,但都充满田园风味。如名为《丰收的喜悦》的歌中唱道:“湖光闪烁着绿影,粟米丰收一片欢欣;父母开镰幼童相助,不怕劳苦协力齐心”,②反映了高山族人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

娱乐性歌舞,如藏族弦子舞,是在乐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歌舞艺术。主要分布在藏族聚居区,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这种歌舞在表演时没有固定场所,院坝、房顶、房间内都可以成为舞场。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弦子舞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迎宾舞,以迎宾、相会为内容;二是赞颂歌舞,以尊敬长辈、热爱家乡为内容;三是爱情歌舞,主要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等内容。藏族弦子舞在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载歌载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拖步”与“点步慢转”是常用的步法,以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则注重突出长袖轻柔的舒展之美。弦子舞伴奏曲调大都高亢嘹亮、粗犷豪放。音乐结构一般为二乐句和四乐句,音域多在十一度和十三度之间,绝大部分为五声或六声音阶,每个曲调都有一套相应的舞蹈动作,歌词即兴性强,常运用比、兴、赋等方法创作,比喻生动、朴素自然。

由上可知,舞者唱奏在我国少数民族舞蹈音乐中是一种较为广泛的表演形式。舞者在整个音乐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多才多艺,传达着整个舞蹈的核心与精髓。各舞种之间交相辉映又各有特色,有些表演是歌、舞、乐并重,有些主要以演唱为主,如佤族玩调等等,都充分地显示出了我国少数民族舞蹈音乐的独特魅力!

舞蹈音乐论文例9

舞蹈是一种肢体表现艺术,自产生之日起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表情、肢体动作、音乐节奏中可以了解到,舞蹈艺术中音乐的重要性。舞蹈通过动作表达情感,这种动作情感的表达在音乐情感的诠释下更具魅力,更能够打动观众的心。音乐作为舞蹈的伴奏,提升了舞蹈的感情诠释和艺术魅力。然而,在我国很多高校舞蹈专业课程的设置中,缺少音乐理论的课程,导致一些舞蹈专业的学生不能将音乐与舞蹈相融合,不会用肢体语言诠释音乐的内涵,影响舞蹈效果。本文主要分析舞蹈专业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现状,探讨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舞蹈专业音乐理论教学现状

舞蹈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在舞蹈表演中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展现。近年来,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的音乐理论教学普遍令人担忧。在课程设置上,舞蹈与音乐的教学都比较独立,在舞蹈课堂教学环节中,音乐只是舞蹈训练的一个工具,许多教师没有将学生音乐基本功的积累放在教学的主要内容中,更没有重视音乐在舞蹈中所起的作用。只是在音乐的陪衬下,机械的传授舞蹈,将舞蹈艺术形式单一化、机械化,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舞蹈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利用音乐去激发学生,注重学生音乐理论素养的培养。只有音乐与舞蹈相互融合,实现真正统一,舞蹈表演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高校舞蹈专业忽视音乐理论培养的表现还在于考核方法的单一,舞蹈训练重点倾向于机械的技能训练。高校舞蹈专业如果在考核方式上重技能、轻音乐,忽略音乐与舞蹈相互融合的重要性,只是单纯强调舞蹈技能训练,就会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积极性,进而影响音乐理论素养的培养。

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舞蹈不是机械的肢体的摆动,舞蹈内容要与音乐伴奏相融合,才能够提升舞蹈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舞者只有发自内心的感受音乐节奏,体味音乐的每一段旋律,才能够在舞蹈表演中充分展示舞蹈的艺术感染力。相反,如果舞蹈表演与音乐伴奏不合拍,即便表演的动作再出色,也会给人以一种不适感,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高校舞蹈专业在考核方式上,要改变以往片面和单一的考核模式,在考核过程中,将舞者与音乐的配合也作为一项采分点,这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舞蹈专业音乐理论教学模式应用

(一)培养学生音乐细胞,改善乐理知识的教学风格

在舞蹈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理论教学非常关键。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重视乐理知识对于舞蹈的重要性。肢体的训练一直是舞蹈专业的教学重点,因此,在乐理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实用性为主,重新分类乐理知识,结合舞蹈的学习特点,尽可能将乐理知识学习化繁为简。对于一些重点的乐理知识,如音程、音调、节奏、节拍、旋律等,要结合舞蹈专业的特点深入学习,重点讲解。要让学生具备音乐鉴赏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节拍和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学生只有充分理解音乐的节拍和节奏,在内心产生了乐感,才能够感受到不同的乐曲,体会不同的音乐风格,进而产生不同的音乐情感,为后续的节奏训练奠定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舞蹈训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更好的诠释音乐的情感。

(二)注重节奏训练,节奏训练与舞蹈实践相融合

节奏训练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而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程度,又影响着舞蹈训练。因此,学生能否抓住节奏的规律,并能够准确的听懂节奏,对于舞蹈专业的学习至关重要。在舞蹈专业的音乐理论教学中,节奏的训练属于比较重要的内容。舞蹈作品当中的节奏能够体现不同的风格,诠释不同的情感。如表达淡然或者忧伤的情感,可以用长节奏的舞蹈进行诠释。表达轻快或是紧张的情感,可以用短节奏的舞蹈进行诠释。节奏训练追求学生感官上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和模仿。因此,个人对于音乐的理解,是节奏训练的重点,学生能否准确的把握节奏的规律,听懂节奏,熟练掌握节拍,对日后的舞蹈学习非常关键。

在以往的节奏训练中,教师往往采用听写训练的方式进行授课,模仿多于理解,节奏训练的学习属于一个难点。重复的进行听力训练,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而且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节奏训练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训教学,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音乐试听时,要让学生跟随音乐拍手、跺脚等感受节奏,或者用其他肢体动作感受节奏。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感受情感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肢体协调能力,同时,还可以根据音乐节奏,将节奏训练与舞蹈实践融合,提升了舞蹈的感情诠释和艺术魅力。

结语

舞蹈专业的音乐理论教学,要弱化理论教学,重视感觉培养,摒弃单纯的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要注重节奏训练与舞蹈实践相融合,使理论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增强学生的记忆和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

(注:本文为课题“多元文化视野下舞蹈专业的音乐理论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5)

参考文献:

[1]蔡丽红.浅谈高师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1).

[2]霍岩.舞蹈专业学生音乐课教学探析[J].乐府新声,2011(2).

舞蹈音乐论文例10

2、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的解决办法

2.1加强理论研究

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时间的积淀。首先要解决好理论方面的问题,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无论是哪个民族的音乐,都要搞清楚它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和不同的音符所代表的不同的精神文化内涵,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与舞蹈的统一,在保持原有文化内涵的同时如何为舞蹈音乐注入中国特色音乐等诸多理论问题。这些理论问题不解决,就无法从实践上推进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进程。理论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加强对西方音乐的研究,充分掌握其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其次是要深层次上挖掘中国特色文化,将中国的特色民族音乐发扬光大;再次是努力寻求中西方文化的契合点,将中西方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2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舞蹈音乐专业

目前我国的体育舞蹈音乐专业设置并不是一片空白,国内许多高校均有相关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在这些专业院校中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与专业课相关的体育舞蹈音乐教材内容大多是西方音乐,从教学方法、乐理知识到试唱等均是西方的世界名曲片段。这些内容诚然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是仅仅学习这些西方的音乐内容和音乐形式,反而丢失了自己本民族的音乐精髓,可谓因小失大。西方经典的音乐内容可以拿来学习和借鉴,但更重要的是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因此,在体育舞蹈音乐专业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是专业教材建设。在专业教材中一定要尽可能多地设置民族音乐相关的内容,重视对体育舞蹈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弘扬,从根本上改变体育舞蹈音乐缺少中国元素的现状。

2.3在教学训练中加强体育舞蹈“中国化”的实践

体育舞蹈教学是体育舞蹈中国化的革命前线阵地,是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场所,是传播体育舞蹈文化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专业院校的舞蹈老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舞蹈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以身作则,改革教学内容,创新形式,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充分实施教材内容,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的发生。

(2)社会培训机构要秉承民族特色,以传承民族音乐和文化为己任,自觉地将民族音乐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使舞蹈学习者能够深刻理解民族音乐对体育舞蹈的重要性。

(3)舞蹈老师和教练不仅要意识到体育舞蹈中国化的重要性,还要不断地给自身充电,在了解和掌握西方音乐的同时重点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涵养,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4)作为体育舞蹈专业类的学生和爱好者也要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的过程中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培养对中国特色音乐的兴趣,不断地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2.4将中国元素融入竞技比赛

将中国元素融入体育舞蹈竞技比赛中,是对体育舞蹈中国化所提出来的更高的要求。意味着中国舞蹈将走向世界舞台,接受全世界人民的检验,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良好契机。这不仅仅是一项竞技项目的比拼,还是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重要步骤。目前的体育舞蹈竞技项目大多为西方音乐伴奏,中国的运动员由于文化背景和人生阅历的限制很难对这种类型的音乐有自身深刻的理解,这就需要在比赛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力求在音乐中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把中国特色音乐推向世界,促进体育舞蹈音乐的中国化进程。

舞蹈音乐论文例11

面对新时期社会对基础教育综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的舞蹈专业,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革,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以培养符合教育实践需要的合格的舞蹈学科师资作为自身教育教学的目标,都成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现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细致而重要的系统工程。

高师舞蹈专业是以培养基础教育的舞蹈师资为主导,有别于专业舞蹈院校的教育机制。而过去针对高师舞蹈专业的教学,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大多沿用专业院校的办学模式,侧重于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舞台表演经验的积累,以及系统掌握舞蹈基本理论和研究舞蹈作品的方法等方面,忽略了对学生“师范性”的培养,也与基础教育实践的要求相背离,从而导致了学生就业后不能适应针对中小学学生的舞蹈教学,违背了高师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基于高师舞蹈专业所培养的教学师资要求具有较强师范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学特点,通过合理、适当地开设音乐理论课程,以及开展适合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课教育,重视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1]、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教育前提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思路的不断发展,逐渐完善高师舞蹈专业的教育体系。

1 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加强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针对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应区别于对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具备了解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的内涵、演绎不同形式的舞蹈作品的能力,以及对本专业及其相关艺术形式的内在联系与发展动态能够有所认识。

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曾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戏剧、文学、电影等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同为表现艺术的音乐学科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原始的舞蹈通过身体的律动与敲打的节拍相伴和;还是经典舞剧在管弦乐的配合和衬托下意境得到深化;抑或是现代舞蹈在音乐的帮助下更准确地传递情绪和烘托气氛。舞蹈都需要通过音乐的伴奏来表现美感、交流思想、深化主题,因此,音乐在舞蹈艺术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高师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音乐理论课的比重,强调音乐理论课不仅是高师舞蹈专业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而且通过音乐理论课中的音乐训练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舞蹈表演的能力[2],增强对舞蹈作品的表达和艺术感染力,从而避免因单一的模仿舞蹈动作、追求高难度技巧而造成缺乏对舞蹈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无法完整地展现艺术意境,以及过于专业化倾向等问题。所以,加强高师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理论课的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高,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更好地表现舞蹈作品、提升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能力和艺术素养,为将来的基础教育教学打好坚实基础的有效途径。

2 通过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提高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

舞蹈一般有音乐伴奏,是一种以有节奏的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也是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人体运动表达艺术。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通常在如何与音乐衔接、配合,以及如何准确地表现舞蹈作品的情绪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归其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缺乏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就是“乐感”,以及对音乐基础技能的训练,尤其是对“节奏感”的培养。对于高师舞蹈专业学生所开设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实际操作与运用,意在通过加强学生的乐感与节奏感,达到提高音乐与舞蹈的协调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教学目标。

2.1 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对我院舞蹈专业学生的调查中显示,93%的学生在进校前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技能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识五线谱、没有音高概念,音准和节奏感也较差。普遍存在着因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对音乐学科的基本认识,而不具备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问题。因此,面对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应与其他音乐专业所开设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在授课方法、教学要求上相区别,应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特点,将各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

以《视唱练耳》课程为例,在教学中应避免强调单纯的听音练习、重复机械的技能训练,以及一味要求严格的记谱等。而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为出发点,让掌握对音乐要素听、读(唱)、写的实践技能[3],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运用。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听、唱、写的过程中全面感受音乐的表现作用,掌握和积累音乐语言[4],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时代、风格迥异的各种音乐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尤其对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通过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增强舞蹈表现力和展现舞蹈作品的内涵,是实现自我升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为适应基础教育中灵活多样的舞蹈教学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有的放矢,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舞蹈是一种有音乐伴奏的、以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能力,但这种技巧动作本身并不是舞蹈艺术表现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如果在表现舞蹈作品时,学生只是单纯的运用舞蹈动作技巧,不考虑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不具备良好的节奏感,那样,舞蹈就会缺乏美感、表现力和艺术的完整性,从而丧失了舞蹈所具有丰富感染力的艺术特性。

对于高师舞蹈专业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更应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一方面,学生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节奏感,无论是舞蹈队形、动作、速度、幅度,还是在舞蹈姿态、造型等舞台效果上都会大打折扣,不但舞蹈画面会非常的凌乱,而且也体现不出舞蹈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2];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加强节奏训练,让学生更好地将身体的律动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让他们的舞蹈创编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具备一定的舞蹈编排能力,这也是成为一名优秀舞蹈教师的重要前提。在有关“节奏训练与强化”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设置时,可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这两门课程进行综合与整合,在一年级开设学时均为一学期(共18周,36学时)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并列为专业必修课程。采用因材施教、分类训练、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基础理论与音乐训练相结合,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通过音乐理论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提高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

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舞蹈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艺术学科的内在联系和艺术特性,且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上也有一定的修养[5],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和要求。在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理论课的教学中,应探索如何从丰富学生相关学科知识着手,培养其艺术修养,加强审美能力和提高综合能力,从而起到让学生全面发展、“专业性”与“师范性”并重的作用,这也是提高中小学舞蹈师资培养质量的关键。适当开设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专业选修课,如:《艺术概论》、《中国戏曲赏析》、《音乐与文学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表演艺术鉴赏》、《艺术美学》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与舞蹈、音乐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的内容和特点,并对“学科综合”有所认识,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感受、思考、理解这些互相渗透的艺术材料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加他们的艺术素养,提高其人文素质的综合发展[6]。

总之,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开展的音乐理论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在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同时,将掌握音乐及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作为提升艺术修养、增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并充分考虑高师教育的教学规律及特性,明确教育方向,始终以培养具备一定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作为高师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常娟娟.论高师舞蹈专业中艺术实践课的教育价值[J].西昌学院学报,2010.

[2] 唐可.试论音乐课在舞蹈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

[3] 钱今帼.视唱练耳教学的多元化趋向[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