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资金核算论文

资金核算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6:59

资金核算论文

资金核算论文例1

一、目前自筹工程资金会计核算现状

(一)自筹工程资金没有归口核算。自筹工程建设资金是适用于基本建设和营房大修的资金,按照规定应归口在“基本建设费”科目统一核算,对于个别没有上报审批的营房维修项目也可在“营房管理费”科目核算。现在实际情况是建设单位按照经费性质的不同分别在相应事业经费科目核算,用于油料设施建设的在“油料管理费”中核算,用于道路建设的在“军事交通费”科目中核算,用于训练设施建设的则在“训练费”科目中核算等等,还有的单位直接在“家底”经费中开支或预算外科目中核算,未能根据年度预算或相关批件将事业经费转入“基本建设费”科目,没有统一归口核算,这样不能对工程建设经费进行统一管理和考评,不能反应一个单位年度工程建设的全貌。(二)竣工结算不够规范。有的建设对没有达到审批上报的自筹工程项目,就凭工程预算和施工单位发票或收据,无工程量记录和其它资料,没有经过工程结算审计,直接报帐;还有的单位只有发票或收据,再无其它资料;有的单位连质保金都不预留,工程结算算还不够规范。(三)使用科目较多,造成核算科目无法平衡。在这里要分建设单位和上级管理部门分别说明。一是建设单位自筹资金会计核算情况。第一种情况,建设单位在上交本年度自筹工程建设资金时,记入“暂付款”科目,在收到上级拨入自筹工程建设资金时,则在“拨入基本建设费”科目核算,在上级下达自筹工程建设资金预算或决算时,就不知道怎么去平衡“暂付款”科目了;在上级不下达自筹工程预算或决算时,则“暂付款”和“拨入工程建设费”两个科目不能直接平衡。第二种情况,建设单位上交资金时在“暂付款”科目核算,收到上级拨入的自筹工程建设资金时,冲平了“暂付款”科目,在上级下达工程预算或决算时,预算或决算记不了帐,因为记帐了,“拨入基本建设费”科目平衡不了,必须违背正常帐务处理办法,进行倒帐才能平衡。第三种情况,上交自筹工程资金时,根据年度预算将有关经费转入“基本建设费”科目,并通过此科目上交,上级拨入经费时,记入“拨入基本建设费”科目,但是会计处理没有统一规范,当上级不下达决算或预算时,不知怎么去平衡“拨入基本建设费”和“基本建设费”科目。二是上级管理部门会计核算情况。第一种情况,在收到所供单位交来、再向上级交纳、再收到上级的拨款及再向下级拨出自筹工程建设资金时都通过“暂收款”科目核算,此科目是平衡了,但在收到上级下达的预算或决算时,则本级无法以预算或决算记帐,也不能对《工业审计与会计》2014/1工程审计下核销,只能把决算文件当成一个暂收款的附件,不能启用“拨入基本建设费”和“基本建设费”、“拨出基本建设费”等科目对自筹工程建设资金进行会计核算;如果将此预算或决算记帐,则本级“拨入基本建设费”和“拨出基本建设费”科目又不能直接平衡,还会造成上下级拨入或拨出的科目帐目对不上。第二种情况,在下级交来自筹工程建设资金时,记入“暂收款”科目,对下拨款时记入“拨出基本建设费”科目,在对下达决算或预算时,就会造成“暂收款”和“基本建设费”科目不能直接平衡,要想平衡,只能将这两科目进行倒帐。这样,帐务处理又不符合要求,仅是平衡帐务而已,没有实际意义。第三种情况,收到和对下拨款都记入了“暂收款”科目,在上下级会计核算办法不一致时,下级要求上级下达预算或决算,则本级“拨出基本建设费”和“基本建设费”科目就不能直接平衡了,要想平衡,本级预算或决算只能不记帐。总之,自筹资金核算帐务处理方法不尽相同,而且不符合帐务处理的要求。

二、自筹工程建设资金会计核算办法

针对上述自筹工程资金会计核算帐务处理比较凌乱的状况,在处理自筹工程资金会计核算时,要严格按照军队会计核算的要求处理帐务,并对竣工工程结算文件要认真审查,做到资料齐全,按照施工队伍设立明细科目,按照工程预算预付工程款,并要求预留保质金。对已经上交的自筹工程项目,上级管理部门要下达预算或决算,利用“拨入基本建设费”、“拨出基本建设费”、“基本建设费”等科目组织会计核算,确保自筹工程建设费帐务处理进一步规范化。(一)建设单位自筹工程资金核算办法。建设单位根据当年预算或相关批件,将有关经费转入“基本建设费”科目,然后上交,利用“拨入基本建设费”、“拨出基本建设费”、“历年经费结余”等科目进行全程核算,其会计分录如下:1、根据当年预算或相关批件,将有关经费一次性转入“基本建设费”科目,并在预算执行情况的“弥补经费”栏反映。借:历年经费结余—明细科目在关事业经费科目贷:基本建设费2、根据要求,上报自筹工程特殊项目审批单、申报表及验资表,同时将自筹资金上交。借:基本建设费贷:银行存款3、工程开工后,向上级申请工程进度款,上级接到申请后下拨自筹工程资金。借:银行存款贷:拨入基本建设费4、工程开工后,根据预算预付施工单位工程款。借:拨出基本建设费—按施工单位设立明细贷:银行存款5、工程完工后,工程项目经上级结算审计后,与施工单位进行结算,并报销偿还,付完剩余工程款,按照规定预留保质金。借:基本建设费贷:拨出基本建设费—按施工单位设立明细银行存款暂收款—质保金6、年度终了,上级下达工程建设预算或决算借:拨入基本建设费贷:基本建设费7、由于项目变更,导致工程建设超支,由“家底”经费或其它事业经费进行弥补(如果节余,转入“家底”或事业经费,借:基本建设费,贷:历年经费结余或有关事业经费)。借:历年经费结余—明细科目有关事业经费贷:基本建设费(二)上级管理部门自筹资金核算办法。当下级通过银行交来自筹工程建设资金时,记入“基本建设费”科目,通过对下拨款和下核决算进行会计核算。1、收到上级交来的本年度自筹工程建设资金借:银行存款贷:基本建设费2、对下拨款借:拨出基本建设费—供应单位贷:银行存款3、年度终了,对下下达预算或决算借:基本建设费贷:拨出基本建设费—供应单位这里要说明的是,下级单位上交经费时之所以通过“基本建设费”科目核算,是为了上下级核算一致,因为上级管理部门要对下下达预算或决算,必须将在关经费记入或转入“基本建设费”的贷方,才能下达预算或决算。上述自筹工程资金会计核算办法,仅是本人的一点工作总结,可能还有其它好的核算方法,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摸索和探讨,会总结出一套自筹工程建设资金会计核算方法。

作者:张万斌张海钧单位:内蒙古军区后勤部财务处

资金核算论文例2

【关键词】集团;财务;监控;措施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随着集团规模不断扩大,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增强对下属公司的管理,集团总部应不断加强财务管控方面的建设。集团的财务控制是集团控制的基本手段,任何一个子公司,无论其业务贡献有多大,也不论其经营管理层能力有多强,集团总公司都应该对其财务活动进行监控。为更好地发挥财务控制职能,需要逐步完善集团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对集团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制定集团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下属子公司的财务行为,以实现对子公司财务活动的有效控制;同时建立一体化的财务信息系统用来支持财务管控;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用来监督评价控制是否有效。 作文 /zuowen/

一、建立集团资金结算中心 毕业论文

资金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中心,因为资金是一个企业的血液,建立集团资金结算中心是为了强化母公司对集团资金流转的控制,谋求财务资源的聚合协同效应,结算中心是根据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在集团内部设置的资金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结算、筹措、管理、规划、调控资金。在行政上是企业集团设立的负责集团资金管理的职能机构,主要为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及整体利益服务。结算中心作为企业集团理财的职能部门,受企业集团委托,代表企业集团执行与财务、资金管理有关的各项业务活动,其管理目标与企业集团目标高度一致。财务结算中心的具体功能有:融通资金、加强内部监控、提高整体信用,降低财务风险。 毕业论文网

(一)建立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的意义 论文

在集团内部,有些子公司效益好,资金周转快,而某些子公司资金相对匮乏,通过财务结算中心可以把集团内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贷给最需要资金的子公司或分公司,提高集团内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内部资金的相互调节。资金结算中心可以对子公司资金运作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对其实施必要的监控和管理,防止子公司利用自主经营权挪用集团内部资金,使集团内部资金管理失控。财务结算中心成立后,集团公司可以整体融资,增强了实力,提高了信用等级,同时,内部资金的相互调节减少了外部融资,也相对降低了财务风险。 毕业论文网

(二)建立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的措施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1.摸清家底,调查清楚集团所属企业的银行开户账户及现有存款余额和借款余额。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2.选购一套专门针对结算中心设计的软件系统,同时请软件公司帮助建立资金管理的业务流程。 论文网

3.设立开放式结算柜台。临柜设立接票岗位,负责票据及印章的审核,并记账;后台设立复核岗位,对临柜岗位的账务进行复核,只有经过复核的账务才能入账。 作文 /zuowen/

4.结算中心统一到银行开立结算账户,实行一个账户多个户名(其户名为结算中心的成员单位),用于对外结算。 论文

5.结算中心为每个企业在结算中心内部开立结算账户,用于日常企业与结算中心的结算。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6.除基本户外,所有企业将账上余额全部转到结算中心在银行开立的账户上,并且将原账户撤销。 作文 /zuowen/

7.整个集团所有收入全部进入结算中心账户,然后由结算中心分发到各企业;其原始凭证作为结算中心记账的依据,结算中心制作特种转账传票,作为收款企业的记账依据。 毕业论文

8.除零星费用外,所有付款由结算中心统一对外支付。 毕业论文

9.由结算中心统一对外融资和还贷,对每笔借款结算中心进行明细核算。 论文

10.企业需要资金,先向结算中心申请,由结算中心向企业发放,结算中心对每笔放款进行明细核算,结算中心按照银行同期利率收取利息。 作文 /zuowen/

11.结算中心负责与银行对账,生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作文 /zuowen/

12.企业成员单位将原来与银行对账改为与结算中心对账。 作文 /zuowen/

二、建立统一会计核算制度 毕业论文网

会计制度是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鉴定、分析、归类、登记和编报方法,明确各项资产和负债经营管理责任的业务规范。目前集团总部对各下属子公司在会计核算上,缺乏统一的制度和规范,核算存在较大的差异,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一)建立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意义 论文网

资金核算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F55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力改善公路交通状况,从而使公路物流运输的地位日益提升。那么是否关注过公路成本核算与效益投入问题呢。作为笔者所在的公路局不仅承担着公路设计、施工的任务,还面临着道路养护、运营等事项。由此,能否在公路建设、养护中形成内部资金投入机制,将有助于减少社会资源的投入。

梳理现有文献可知,诸多作者在针对公路项目展开讨论时,往往把成本核算与效益投入两问题进行分割,从而形成了单向度的研究思路。然而借助资本循环公式G—W—G`的内在逻辑,当这三个阶段循环往复的构建起资本周转后,G`数量的部分将用于对公路维护等方面的经费开支,而本文所关注的便是资金的使用监管问题。

为了使本文的讨论更为具体,以下将以公路养护成本核算与养护资金(来自于公路的经营效益)投入为考察对象。

一、公路成本核算问题分析

对于公路养护工作而言,可分为定期养护和针对性养护。但无论存在着哪种养护活动,都存在着成本发生的问题。根据会计核算的内涵界定来看,其表现为对投入经费的事后统计,进而形成了养护工作的成本数量。可见,这种事后经费统计的工作形态,往往会弱化对资金投入的过程监管效力。在这里主要谈谈公路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主体的问题分析

显然,成本核算主体应指向会计人员。实践表明,公路局会计人员一般根据原始凭证来开展成本核算工作。这种模式虽然符合会计规范,但确无法完全获知凭证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而出现成本核算偏差。从部分核算结论来看,这种偏差往往表现在成本数量呈现出虚高的现象。

(二)成本核算客体的问题分析

成本核算客体则指向开展养护工作中的经济事件,而这种经济事件又远离会计人员的视线。另外,针对公路项目所开展的养护、维修等活动,其表现出距离长、工期长,以及人力物力投入数量大等特点。这样一来,针对该事件开展精细化成本核算似乎难度很大。正如最近国家统计署公布了对山峡工程的审计结果,通过14年的审计工作发现有将近8亿元的资金违规使用。同样作为国家工程项目,公路成本核算也可能出现虚高的现象。

二、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以上分别分析了成本核算主体和客体存在着问题,且这些问题某些在短时间内将难以解决。因此基于可操作性原则下,需要根据目前资金投入现状进行反思,从而找到成本核算与资金投入之间的平衡态势。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现状反思:

(一)项目资金预算方面

在资金专项使用的情况下,针对公路养护活动需要开展资金预算活动。然而,目前针对该事项的资金预算一方面来自于养护部门的申报,一方面是借助以往经验给予估算。这样一来,会计部门就被动的执行着资金预算工作。

(二)资金使用监管方面

资金使用监管主要发生在公路养护的过程中,这一阶段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实践表明,在成本核算中所发现的数量虚高现象,往往来源于该领域的资金使用监管缺位。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大规模的养护活动也为资金使用监管带来了难度。

(三)资金效益评价方面

通过经营公路路权而获得的收益,如何能合理的投放到公路养护中去,还需要建立起资金效益评价,而这一活动在公路养护资金投入中似乎被忽略了。对此,还应在审计工作的主导下来给予完善。

以上三个方面的现状反思表明,成本核算与效益投入之间平衡机制的建立,关键在于优化财务流程。

三、反思引导下的财务流程优化措施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财务流程优化措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项目资金预算方面

建立起有效的项目资金预算机制,将成为强化成本核算保障资金投入效益的前提。实践表明,项目资金预算首先由养护部门提供,并由财务部门和管理层进行审批。但在整个流程中,财务部门并没有发挥出资金约束的职能。因此,公路局应创新资金预算审批模式,通过引入多部门协同和专业人员加入,来最大化的减小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影响。

(二)资金使用监管方面

资金使用监管是目前较难优化的领域,这一现状直接与公路养护工作的特点有关。在不改变现有监管模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合理授权的形式,通过增大养路人员与资金节约之间的关切度,来使他们主动形成成本控制的意识。对此,可以将养护资金适度下放由项目负责人管理,并配合有业绩考核指标的约束。这样一来,就能建立起成本核算与效益收入间的平衡。

(三)项目资金结算方面

资金结算是保障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后保障,也是增强成本核算准确性的保证。为此,需要引入审计工作。由于公路局作为国家单位,因此需要引入第三方审计活动,从而保障审计工作的客观性质。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本文所展开的讨论和所得出的结论,同样适用于公路局其它项目的需要。

四、ERP系统下财务流程优化措施

在构建信息化平台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还应增强ERP系统下的财务管理措施。

(一)ERP环境与公路局环境的融合

ERP环境的建立依托于计算机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建设不仅将耗费公路局大量的资金;同时,其所发挥的经济功能也需要在长期内获得体现。因此,建立与公路局环境相融合的态势十分必要。在具体实施路径上:(1)应将ERP建设规划以及可能达到的效果,书面提交给公路局管理层;(2)在管理层批准建设的前提下,财务部门负责人应与外包方进行充分沟通,主要就财务流程所期望达到的效果进行阐述;(3)ERP环境建立后,应在一周期时间内进行财务流程管理的试运行,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平台进行最优化调整。

(二)围绕流程为中心的信息处理

随着ERP环境的建立,紧接着就面临着具体的应用了。由公路局运转形态可知,其呈现出以财务管理部门为圆心,其它业务部门做围绕圆心的同心圆运动。这就直观的表明,应形成围绕财务流程为中心的信息处理形态。因此,在ERP功能设计上首先须满足这一点。然后,在公路局内部局域的架设上也应形成这种信息传输模式。这样一来,财务管理就能改变传统流程只能事后分析、控制的弊端,而建立起了全过程控制的技术手段。若公路局受到资金约束难以实现全面的同心圆信息传递形态,那么至少物资采购、施工、运营等三个部门应采取这种形式。

(三)建立财务流程的外部信息网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当前公路局竞争表现为各自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供应链的节点位置来看,生产性公路局往往处于中上游环节,且大都以核心公路局的地位而存在。这就意味着,面对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处于不确定性的状况下,实施商业信用难免成为核心公路局维系供应链稳定性的手段。因此,应建立财务流程的外部信息网络。通过将外部客户需求信息纳入到ERP环境中,从而促进公路局财务流程的柔性化管理需要。

(四)ERP环境财务流程绩效评价

基于动态视角来考察ERP环境下的财务流程优化,其ERP本身也面临着不断优化、再造的过程。或者说,财务流程具有程序性、制度性,然而作为技术支撑的ERP系统则需要根据公路局的发展战略进行适时调整。因此,应建立定期的ERP环境财务流程绩效评价机制。通过效率评价、准确性评价等方式,来衡量现有ERP系统的完善程度。当然,建立在外包基础上的ERP平台构建,将容易实施功能调整与再造的工作。

五、小结

本文认为,借助资本循环公式G—W—G`的内在逻辑,当这三个阶段循环往复的构建起资本周转后,G`数量的部分将用于对公路维护等方面的经费开支,而本文所关注的便是资金的使用监管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可围绕着:项目资金预算、资金使用监管、项目资金结算等三个方面展开优化。

具体而言,公路局应创新资金预算审批模式,应引入多部门协同和专业人员加入;通过增大养路人员与资金节约之间的关切度,来使他们主动形成成本控制的意识;引入第三方审计活动,从而保障审计工作的客观性质。

参考文献:

资金核算论文例4

1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概念

事业单位预算主要是指事业单位根据自身职能,为了事业的顺利开展,按时完成上级单位下派的年度工作任务为目的,来进行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预算。它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反映了事业单位一个会计年度财务收支状况。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是采用国家的财政资金为改善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服务,落实惠民政策,解决民生问题。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是将财政资金的有限性,发挥无限的作用,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普遍纳入财政的预算管理系统,这为各级政府集中财力办实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预算管理工作已经在整个政府履职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对开源节流,增强人民意识,提升资金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财政非常重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这也使事业单位越来越健康地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经济体制中的一员,预算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事业单位的运营和发展。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为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的提升,事业的稳步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可见,构建完善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预算管理工作作为当下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推动了财政资金的运用,也为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应的支持。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将会推动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实现创新性发展,进而倒逼事业单位每个项目的实施都要进行高效的管理机制。这也使事业单位利用财政资金为社会提供服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影响。

3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3.1预算项目论证不足,影响资金的使用价值

现在每年开始预算制定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明年上级的任务是什么,明年要开展什么工作,然后苦思冥想,到处找依据,找材料,找上级的文件。而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应该把为社会提供服务放在首位,从上级找文件、材料上规划的预算,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对要开展的工作进行充分的论证,这将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不会精准地用于服务对象,只是泛泛而谈,这将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效果。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的前期论证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预算的编制;预算编的精准与否,直接影响着项目的实施。在实际工作中,预算前期论证的准备应该注重平时工作中的资料收集、整理,同时需要对单位的各项资产数量、质量、使用状况、维修时间、维修保养等工作做到心中有数。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对基础工作的准备不足,对资产状况、情况摸得不清、不准,从而导致预算编制与年度工作计划脱节、与年度重点工作脱节的情况屡见不鲜,对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的预计、资金的使用效果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3.2预算申请论据不充分,影响资金的审批力度

资金的申请需要对项目的执行提出有力的依据,并测算资金的金额,对项目的执行提出预期达到的效果,为项目完成进行绩效考核提供依据。我们对项目的申请往往考虑不够全面,申请资金时,对达到的效果预期的过于大、宽,测算的资金数目比较多。但是财政对资金的使用将遵循“谨慎性”原则,往往批复的资金数额与申请的资金数额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对于项目的考核还会按照申请资金时达到的效果去考核,这就使我们的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有限的资金难以完成过大、过宽的既定工作任务。项目结束后,绩效考核难以通过,这将直接影响下一年度该连续项目资金的申请。

3.3预算的执行不到位,影响预算绩效的考核程度

预算的执行进度,时时刻刻牵着每个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的心。预算的执行进度是检验预算制定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为了让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充分显示它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我们在制定预算的初期就要制定出预算的执行进度。然而事业单位至今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年底突击花钱”,对于为了花钱而突击的进度,将会大大降低资金的使用价值,项目本身的预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影响资金绩效的考核程度,造成资金的浪费与闲置,并且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奖惩和考核制度的推行与实施也是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旦缺乏相应的预算考核制度,预算管理工作将难以正常开展,更是无法充分有效地发挥出预算工作的实际作用。然而就目前而言,事业单位内的预算绩效考评在实施力度上稍显不足,更多表现出对核心项目评审不够重视,没有发挥出预算考评的作用,导致预算的实效性较差。监管意识不强、监管力度不足、监管不到位不全面,导致预算考核实施缺乏应有的效力。预算的执行程度直接影响着绩效的考核结果。

4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4.1事前做好调研,论证充分归口统筹管理

一个好的项目、一个得民心的项目、一个能够精准使用资金的项目,必须事前做好充分调研,找准、找足论据。在做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项目的执行计划。每一个项目的计划都要做到合并报送,统筹管理。例如,事业单位的业务部室要举办的培训,在各自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培训计划和预算,然后报送到培训部门来进行统筹安排。事业单位在研究立项的时候将会和本单位下一年度工作的大盘子进行对接,安排资金和项目,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接受培训部门的监督。项目执行完毕后,财务部门负责整个项目的资金审核,培训部门负责整个项目的绩效考评。项目的事前调研和归口统筹管理大大提高了项目的可行性,也为项目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依据。

4.2预算金额贴近实际,确保项目审批

项目的资金申请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应慎重地测算出贴近实际的资金数额,在能达到项目预期目的前提下,将考核的目标制定的精准、详细,避免制定过于宽泛的目标,这样对项目的审批更具有积极的作用。项目资金的落地关系到整个项目的实施,也关系到惠民政策落实的效果,项目资金的测算会很大程度地推动项目进行。

4.3严把绩效考核关,确保预算执行到位

资金核算论文例5

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过程。会计核算对象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少到多的漫长过程。

综观西方会计核算对象的发展史,从意大利簿记开始算起,佛罗伦萨会计核算的对象仅仅局限于债权债务,热那亚会计核算的对象则从债权债务扩展到商品和现金,威尼斯的会计核算对象则进一步扩展到损益和资本。

从我国传统会计核算对象的发展来看,《周礼》中的会计核算对象是国家的若干收支项目;秦汉时期的“簿书”主要核算谷物和钱等;唐朝时期产生的“四柱清册”也是以钱和物为核算对象的;而到明清时期,我国会计核算的对象就大大扩展了。如“龙门账”的核算对象就包括收入(“进”)、支出(“缴”)、资产和债权(“存”)以及资本和债务(“该”),核算的对象已经很完整,接近于了。可见,随着会计的发展,会计核算对象越来越复杂、内容越来越多。这主要是因为会计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导致会计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会计核算对象越来越复杂的原因

(一)会计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

1.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早期的会计,其核算的经济业务是很简单的。如商人只核算钱和物,银行只核算贷款、存款和转账,政府会计只核算财政收支或钱、谷的变动等。后来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活跃的商品交易要求会计核算购买、销售、收入、费用;广泛的商业信用要求会计核算应收、应付;融资和投资、合伙和股份制经营要求会计加强资本及利润分配的核算。

2.企业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早期的商人,其经济关系很简单,其经营活动完全是自己的事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组织的复杂化,企业的经营活动日益关系到多方利益。现代企业已经成了一个多方合作谋利的场所,已经成了一个利益关系的焦点和中枢。会计核算的对象不能再局限于商人自身财产的变化,而应扩展到对各方利益关系的全面反映。

(二)会计的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任务经过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内部到外部,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1.企业经营发展使会计的任务扩展。早期的商人一般只对自己负责,其经营与关系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营活动越来越离不开市场交换、商业信用和资本融通,企业逐渐成为一个法人。企业作为一个民事主体,必须承担民事责任,必须维护自身的民事权利。会计不仅要做商人的记录工具,更要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权利和责任,以使企业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

2.管理对会计的要求不断提高。早期的会计仅仅帮助商人记录一些比较重要的经济业务,进行一些简单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人越来越要求会计评价其经营的效益、反映经营的进展、参与经营决策,于是会计人员由单纯的记账员变成了重要的参谋人员。

3.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会计所要反映的已不仅仅是经营问题,还要反映经营者受托责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不仅要对经营者负责,还要对所有者负责。

4.现代企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利益综合体。规范化的公司制企业不仅要对经营者和所有者负责,还要对政府、债权人、社会、职工、供应商、客户以及各种生产要素提供者负责。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都关系到各方的利益,牵动着各方的神经。可以说,现代企业是多方生产要素投入者获得投资收益的场所。因此,现代会计应以企业及各方的利益为核算对象。随着企业职能的变化,会计的核算对象也必然发生变化。

三、现代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经济利益

会计直接产生于商业活动的需要,具有强烈的性。会计产生伊始,就直接为商人服务,帮助商人了解和维护其经济利益。反映和保护一定主体的经济利益是会计固有的特征。将本求利、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报酬是经济活动的本质要求。债权人投入借贷资本以求得到利息;股东投入股本以求得到红利;出租人投入物品以求得到租金;员工投入人力资本和劳动以求得到报酬。而要实现所有这些人的要求,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企业要取得利润。所以企业的本质是获利,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要管理好一个企业,就必须持续不断地经营获利、处理好利益关系、做好利益分配工作。

经济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谋利活动,经济关系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利益关系。经济利益有的可以用货币计量,有的不能用货币计量。会计作为一门以经济活动为依托并与之紧密关联的学科,核算的内容从本质上看就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利益。理由如下:

1.会计职能发生了变化。早期的会计是商人记录的工具、管理的手段。而现代会计的职能却由内部扩展到了外部。如果说,传统的会计以企业的资财为核算对象,以服务于财产和资金的管理为职能的话,那么,现代会计已经不局限于为内部管理服务了。现代会计已经成了“通用的商业语言”,要为企业外界的债权人和股东等提供财务信息。债权人和股东与企业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与各方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每一项经济活动都会到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可见,现代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经济利益。

2.核算的越来越多。随着的,会计核算的内容不断增多,人们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认识越来越概括、抽象。会计核算的对象已经不能用“财产”来概括,也不能用“资金”来概括了。除财产、资金外,还要核算更多的东西。例如负债,就不属于资金。因为资金是的一种资源,它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而负债则是企业的责任,与资源正好相反,不仅不能带来利润,还会导致未来的现金流出。只有资产具有资源的性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不具有资源的性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没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大体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相对应的那一部分被称为“资金来源”。由于“资金来源”未被明确为责任,因而把“资金来源”视为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的资金运动也还是说得过去的)。所以,用“资金运动”一词已经无法概括现代会计的核算对象了。

会计核算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要想给会计核算的对象作一个概括越来越困难。用“财产”、“资金”这样具体的词来概括会计核算的对象已经不够了。众所周知,会计核算的内容事实上就是资产和权益。由此,我们可以从资产和权益中抽象出会计核算对象的本质。资产和权益虽然性质相反,是一对矛盾,但二者有一个共同点:都直接企业的利益。资产会导致利益的增加,权益则导致利益的减少。所以可以说,会计核算的对象就是经济利益。

随着会计核算对象的复杂化,人们对会计核算对象的理解不断由具体走向抽象,认识不断深化。实际上,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会计核算的对象是经济利益了,如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的解释就十分清楚:①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②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③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④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⑤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每一个会计要素都与企业经济利益相关。可见,会计核算的对象从本质上说就是经济利益。

四、如何看待“资金运动论”

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认识,我国会计界有“再生产过程论”、“财产论”、“财富论”、“劳动量论”、“价值运动论”、“经济活动论”、“产权论”和“资金运动论”等观点。其中“资金运动论”影响最大。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主要“资金运动论”。

笔者认为,作用一门,会计核算的对象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会计模式,二是会计任务。

1.会计模式决定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会计模式决定了会计能够核算什么。大家知道,会计最基本的(也是最有特色的)运作模式就是簿记。运用账簿就可以处理大量的数字信息,能反映和模拟核算对象的增减以及存量、流量的变化。会计的账簿模式决定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可以对各种事物的数量变化进行反映,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而具体对哪些事物进行核算,则取决于会计的任务。

2.会计任务决定了会计需要核算的对象。会计模式决定了会计核算的对象的可能性,会计任务则决定了会计核算的对象的必要性。“资金运动论”是否科学,取决于它是否符合会计的任务。不同时期会计的任务是不同的,因而会计核算的对象也不同。例如,早期会计的任务很简单,主要是记录经济业务、保护财产安全和核算经营是盈还是亏,因而会计核算的对象只是钱和货物而已;后来企业变成了作为民事主体的法人,用货币表示的全部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成为会计核算的对象;再后来企业又成为了一个受托经营主体,资本保全、将本求利的要求又使资本成为了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现在企业成了一个众多生产要素提供者谋利的场所,成了一个利益的中枢,现代会计就应该以用货币表示的经济利益为核算的对象。企业职能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导致会计任务的变化,从而导致会计核算的对象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资金运动论”与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的任务是相符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任务是严格按计划生产并严格按计划使用资金。企业的资金主要由国家拨付。会计的任务就是保护财产安全,保证资金切实做到“三段平衡、专款专用”。也就是说,会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向政府报告企业是否按计划取得资金、按规定使用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的核算对象应该是资金运动。会计等式“资金占用=资金来源”就是“资金运动论”的具体表现。

资金核算论文例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276)

作者简介:李金华(1962-),男,湖北汉川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3-0114-07收稿日期: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资产负债表,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结构,反映国内主要经济体资产与负债状况的核算表。它以一系列界定清晰的概念和一整套科学严密的数据处理方法,以表格呈现整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结构,是一国经济总量的重要表现,是摸清国情家底,监测国家债务风险的重要工具,也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要“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这更凸显了国家资产负债表在统计实践和政府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①素来就对其有过详尽论述。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面世过4个版本,即1953年出版的国民账户体系(SNA1953)、1968年修订的国民账户体系(SNA1968)、1993年再次修订的国民账户核算体系(SNA1993),以及2008年第3次修订的国民账户核算体系(SNA2008)。最早的SNA1953就已论及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功能,彼时,一些国家就已对资产与负债的核算做了研究,建立了本国的部门资产负债表。而SNA1968,则正式引入资产负债表,开始对一个国家的一个部门或若干部门进行国民经济的资产负债(存量)进行反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经济现象愈来愈复杂,国家资产与负债的地位更加突出,对现金、资金的核算日显重要,于是SNA1993即有专章②(如第13章)论述资产负债表,并辅之有相应的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其他变化账户等。而最新的SNA2008(联合国,2008)在承袭了SNA1993关于资产负债表描述的基本结构外,在内容上则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国内学术界,对于资产负债表有过一些成果,如陈敏等(2010)论述了中国资产负债表的发展与变迁,他们从会计学的角度,阐述了资产负债表从1992年起的演变背景、演变历史以及发展前景,分析了1993年~2000年我国《会计准则》、2007年我国新《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直接影响。李慧等(2007)从资产负债表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利用其进行风险分析的可行性途径和方法。周海涛(2011)分析了我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和构成,他们利用1999年~2009 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简),剖析了1999 年以来,我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的规模和结构,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与国民经济规模不协调,其在全部资产配置中的比重过高,建议全面评估货币当局资产负债项目的安全性、成本和收益,提高货币当局资产负债的质量,这是典型的资产负债表应用实证。凡此成果,都是学者对资产表研究、应用的学术探讨,显见的是鲜有关于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框架、逻辑结构的理论研究。

国家资产负债表要求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相当丰富齐全的基础资料,特别是它要对历史形成的各项资产和负债按当期市场价格进行重新估价,这成为横亘在统计实践中的重大难题,故而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能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配合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践,国家统计局就已做过国家和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设计和编制研究,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这些成果在大都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真正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并未推出。近年,特别是2013年以来,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被提到空前的高度。2013年12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召集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相关专家研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国内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如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银行等机构研制了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并研究结果。由于编制方式、结构上的差异,自然据此分析的结果不同,不过这也开创了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与应用的先河。目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正组织力量全面开展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研制工作,以期中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早日面世,为党和政府的宏观决策作参考。这也充分表明了对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鉴于此,本文拟对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组合元素、元素的逻辑关系等进行探讨和思考。

二、资产负债表的构建元素

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是世界各国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理论依据,其最初版本SNA1953就有关于资产负债表的论述,最新版本SNA2008更是对资产负债表有多达近百页③的专章和辅论述。按照SNA2008,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构建元素是核算的主体和核算项目,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首先要确定核算的主体,界定核算的项目。

资金核算论文例7

资本,实际上就是指长期资产或者固定资产;而资本预算,既是有关资本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所涉及现金流量及其风险程度分析的预算。按照现代财务理论的基本架构,资本预算应当属于财务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没有科学的资本预算,便没有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最大化,也就没有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一、油田企业资本预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油田企业传统的投资管理是由计划部门负责,资金由总公司直接划拨给分(子)公司的资金管理中心,再由资金管理中心根据各投资项目的需要进行资金分配,项目结束之后,账目转到财务管理部门,由财务管理部门直接转成固定资产。通常各投资项目的资金数额巨大,对于大笔资金计划部门没有一套完整的预算、核算、控制、考核体系,导致资金使用缺少监督,效益低下。

(二)存在问题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油气开采企业的资本预算管理从理论到方法都有了很大发展,但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油田企业现行资本预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预算管理中成本与投资不协调;在观念和认识上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全面;预算内容与方法不够合理、科学;预算执行、控制及评价制度不完善;预算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等。

二、油田企业资本预算制度编制的原则和思路

(一)原则

1、投资成本一体化。油藏经营管理要求以管理区块为对象进行描述与评价,因此,过去将总投入简单划分为成本与投资的方式已不再适用于油藏经营管理,过去也经常发生投资与成本互相侵占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资金运行效率。采取油藏经营管理之后,应该打破这种限制,无论成本还是投资只是资金管理方式的不同,并不影响资金发挥作用,重要的是投资效果。因此,应将成本与投资作为一个整体编制预算,再按照油气成本的核算办法对资本化成本和费用化成本进行区分;然后根据各类油气成本支出与其相关驱动因素分别制定预算,再汇总编制资本预算。

2、制定科学的资本预算管理办法。油藏经营和资本预算都要求以项目为中心进行评价,因此,首先通过分析油气田企业生产特点对项目进行分类;其次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对项目的投入和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归集;最后一定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对项目方案的形成、数据的测算、评估与决策、实施与后评估进行管理。

3、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资本项目的决策评价指标可分为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两种方法,即非折现评价方法和折现评价方法。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评价指标有投资回收期指标、平均会计利润率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有净现值指标、内部收益率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数等。

(二)思路

根据油田企业长期投资的功能,油田企业资本预算的对象主要包括勘探支出、稳产支出、地面设施与辅助设施4个方面。

1、勘探支出资本预算。勘探主要工作量是地震勘探工作量和钻井工作量,与地震勘探工作量有关的费用有物化探费用(主要是二维地震勘探和三维地震勘探),与钻井工作量有关的费用有探井钻井费用。其他费用主要是与固定资产有关(如设备购置)和与工程量有关(如探区建设费用)的费用。油藏经营管理要求以开发管理单元(区块)为对象编制资本预算,因此,勘探支出资本预算形式如表1所示。

2、稳产支出资本预算。稳产支出资本预算主要包括新区产能建设、老区改造预算。(1)新区产能建设资本预算。新区产能建设资本预算要求以区块为对象,具体项目包括钻井投资、新井投产、抽油机安装、集油管线、注水管线等,编制预算时依据各项目的预算工作量和相应的定额分别制定,然后再汇总编制。具体预算形式如表2所示。(2)老区改造资本预算。老区零散井资本预算也是以区块为对象编制,主要是针对老区块整体技术改造部分支出的预算,具体内容包括更新井项目、长停井项目等。编制预算时依据不同项目的预算工作量和相应的定额制定,每一个大项都具体包括若干小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定额标准,关键是为了实现稳产相关工作量的预算。预算形式如表3所示。

3、地面设施资本预算。地面设施主要包括管网、泵站和电网,预算形式如表4所示。

4、辅助设施资本预算。辅助设施主要指为生产提供辅助服务的设备和设施,包括资产更新改造维护的一部分、安全消防设施、城市规划迁建等,预算形式如表5所示。

三、建立资本性支出的预算、核算、控制和考核一体化管理体系

(一)建立资本预算管理机构

保证资本预算管理的权威性,油气田企业还应建立专门的资本预算管理委员会,从组织体系上保证资本预算体系的完整建立,对资本性支出预算和成本费用预算的规划、执行、监督与管理负全面责任。

(二)建立与预算口径一致的数据、指标核算体系

首先,要细化成本费用核算。按照一定原则形成新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后,对油藏单元进行资本预算就需要会计核算体系细化到成本核算单元。

其次,要充实成本核算内容。满足应用的灵活性,体现成本分类特征,细化成本核算对象,完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报告系统。

再次,完善成本核算办法。在现有的油田成本核算办法基础上,制定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核算办法,详细地规定成本、费用归集和分析方法,从制度上规范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的核算范围、核算对象、核算方法和报告体系。

(三)完善预算考核机制,确保预算管理体系真正发挥效益

预算管理委员会对资本预算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分析,对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存在的差异,不论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都要认真分析其成因,找到管理中的强项和弱项,分析主观和客观原因,总结经验与教训,制定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管理体系真正发挥效益。

(四)加强资本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

应加强资本预算管理的制度建设,规范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以及分析考核工作业务流程;抓好预算编制人员队伍管理,加强预算业务知识培训;抓好预算编制和执行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完善资本预算报表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油气田企业生产成本定额、工作量标准的制定工作,建立标准成本费用体系,为资本性支出的预算、控制和考核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祝燕.对进一步完善油田企业预算管理体制的思考[J].经济师,2002(5).

2、赵业卫,崔士斌.现代油藏管理[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资金核算论文例8

第三条政府投资建设工程,是指经政府职能部门批准立项,由各级各类财政性资金全额或部分投资,或用财政性资金作为还款来源的借贷性资金建设的项目,包括政府全部投资和部分投资的项目。主要包括:

(1)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基本建设项目

(2)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项目

(3)财政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安排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基本建设项目

(4)由财政负责采取各种形式融资的基本建设项目

(5)其他财政性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

具体的工程建设项目包括政府投资的房建、市政、水利、路桥、园林绿化、农业开发、土地整理、供电工程等。

第四条为确保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审核工作顺利进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预算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预算办)负责项目预算审核日常工作。

第五条预算办的工作职责:

(1)建立社会中介审核单位数据库,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员依法开展预算审核工作

(2)在规定时间内出具预算审核报告。自建设单位工程预算资料送达之日起:投资在200万元以内的,7个工作日之内审核完毕;投资在200—500万元的,12个工作日之内审核完毕;投资在500一1000万元的,15个工作日之内审核完毕;投资在1000一3000万元的,20个工作日之内审核完毕;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30个工作日之内审核完毕(特大型建设项目,审核工作日可适当延长),并上报工程预算领导小组会议审定。

(3)参与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签证、隐蔽工程计量的相关工作

(4)做好相关资料的归集、存档、和保管工作

(5)参与工程预算审核相关的其他工作

第六条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预算审核的主要内容是:

(1)建设项目工程预算价是否控制在概算之内,是否经济合理

(2)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合理

(3)定额的套用与换算是否准确、合理

(4)费用和费率的计取是否准确、合理

(5)材料、设备订购取价是否合理

第七条工程预算审核的程序:

(1)建设单位提交完备的预算资料并提出申请,预算办正式受理工程预算审核;

(2)指定方案:根据受理预算审核项目的技术特点和具体情况,委托或聘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员采取竞争方式对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预算审核;

(3)由聘请的社会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员对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预算初步审核;

(4)建设单位对预算审核初稿进行核对并书面反馈意见;

(5)根据预算审核初稿及建设单位反馈意见,社会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员进行核对并确定审核结论书;

(6)预算办根据社会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员提交的工程预算审核结论书,由预算办、社会中介审核单位、预算编制单位三方在审核后的预算审核结论书上签字确认,并经县政府分管领导签署相关意见后,提交县工程预算小组会议审定;

(7)预算办根据县工程预算领导小组会议审定意见,确定工程预算审核定稿结论书;

(8)下达预算审核定稿结论书给相关部门和单位。

第八条工程预算审核的主要依据:

(1)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设计图

(2)国家和地方统一制定的建设工程预算定额、估价表及费用定额

(3)上级有关部门颁布的人工、材料价格调整文件

(4)其他有关的计价取费规定

第九条建设单位在接受预算办对建设项目进行预算审核的过程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按要求完整的向预算办提供工程建设项目预算相关资料,且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

(2)对预算审核中涉及需要核实或取证的问题应积极配合,不得拒绝、隐匿或提供虚假资料;

(3)应积极配合预算办开展工作,拒不配合或提供虚假资料干涉预算审核工作的,预算办暂停办理预算审核。

第十条建设单位送审的工程资料应包括:

(1)建设项目工程已设计审查的施工设计图及电子文档

(2)工程预算书及电子文档

(3)工程量计算书

(4)其他与预算审核有关的文件、资料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必须取得工程预算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准的工程预算审核结论书后,方可在工程预算审核结论书的投资限额内进行发包工程。

资金核算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项目管理实现资金高效使用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控制手段贯穿于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并发生积极作用。此过程中,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的方式是加强投资监管,实现项目按预期资金建成的关键所在。

一、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现状

在工程建设领域,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逐渐加强,经验与方法逐步成熟。审计在工程设计、招标、实施、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投资风险控制、监督过程、对造价及建设各个管理环节进行监督并提供咨询服务,重点关注的投资控制方法日益完善,但在目前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内部监督与专业审计脱节

目前全过程审计一般是建设单位选择具备资质的工程造价审计机构进行项目审计,内审部门对审计中介机构进行日常管理与工作协调。在此过程中,内部审计往往负责对中介审计的业务约定,监督中介审计履约过程中是否按约定要求提交审计成果,至于审计成果质量情况,则甚少关心。虽然中介审计对审计成果付法律责任,但发生问题后再追责罚款会使项目投资控制较为被动。

(二)项目概算控制与标段投资控制脱节

概算的作用是在施工立项前对工程的总体建设费用进行预算,以便更好的完成业主对项目投资风险的控制。但在部分项目中,有为“完成”而完成概算的现象存在。以某园林项目为例,设计概算为2300万,招投标后签订合同金额为997万,预计投资与实际投资偏差之大使得设计概算失去了实际性作用

二、全过程审计模式与投资控制的优化思路

根据上述情况,提出全过程审计模式优化如下:

全过程审计优化模式

主要审计模式 造价咨询单位专业审计,内部审计程序监督、复核成果

主要目标 做好项目总投资控制

做好项目具体施工合同投资控制

做好项目施工合同中过程支付款项控制

主要审计点 概算审计

招标控制价审计

施工变更及工程进度款审计

结算审计

管理的咨询与建议

依照上述模式,得出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的主要思路:

(一)开展内审与外审配合的全过程审计

在审计方式优化时可以考虑在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跟踪审计时由内审部门确定专门的造价管理人员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内审部门不仅对审计中介机构审计程序的合规性,公允性进行监督,还对造价的合理性进行复核。实施投资审计时,要使内部审计与中介机构活动流程流畅贯穿始终。同时考虑审计工作内容与部门职能的联系性,加强各方的良性互动,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业务部门为审计部门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及时与审计监管交流意见,提高控制体系运作效率。

(二)开展从“面”到“点”的全过程审计

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将项目建设周期为主线,风险预测作为导向,梳理各项经济活动流程,查找可能发生的风险点及评估影响程度,明确关键控制节点和控制要求。早期介入,以控制项目总体概算为内控目标,将项目预见建设规模、标段划分金额分配的监管时间前移,使全过程审计对将要发生的具体活动运作审核更加充分主动。项目招标时,以概算金额匡算招标项目控制价,进行合理调整,做到进出平衡、分配有序。工程实施时,严格审核进度款项支付是否超支及变更项目的合理性等,确保付出资金在实际完成建筑价值内。

三、优化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的实践讨论

(一)做好项目投资控制表

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表是一张统筹全局的整体性表格,设计表格可以将应用于一般项目实施时的“成本测算表”与项目前期匡算设计指标的概算内容相结合,表格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采购方式、合同单位、概算金额、招标控制价金额(概算与控制价差值)、合同金额(概算与合同金额差值)、变更金额(变更金额与合同金额和值)、已支付进度款(支付进度款占合同金额与时间完成工程量的比例)、结算金额等。

投资控制表在实际运用中不仅是一张数据统计表格,更是可以使项目实施、监管人员掌握项目投资实时情况的“晴雨表”。表格由项目实施人员每月更新数据,内部审计部门及中介审计共同研讨可用资金是否充裕,并以此为根据发出资金紧张的预警或建议项目部门适当重新分配各标段间的可用资金。

(二)开展“背靠背”控制价审核

“背靠背”控制价审核模式是在目前招标清单及控制价审核模式上的优化。在操作过程中,由招标公司根据设计图纸编审工程量清单及计算控制价,社会中介审计单位同步进行此工作。招标完成后,中介审计对的工作成果进行复核,并共同讨论确定控制价,以此减少清单漏项,提高控制价精度。同时,也对招标的工作质量进行考评。内部审计则根据中介审计的编制初稿及最终控制价的差异程度考核中介审计工作质量。

以某机电安装施工项目为例,招标公司编制控制价初稿金额18353万元,全过程编制控制价初稿金额16073万元,最终核对金额16910万元,核对发现清单漏项金额1037万元,核对审减询价过高材料费用1728万元,有效地减少了控制价的误差。

(三)进行变更论证与分部分项结算

变更论证是指在项目发生重大设计变更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由于工程设计变更而产生的资金变化在前期投资控制时是无法预料的,因此有必要对大额变更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严格控制变更费用。在变更事由明确后,由设计院、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研讨若干个可行的备选技术方案,再由中介审计分析成本,使变更方案做到经济最优。实践中,考虑产生备选方案需要的时间对施工进度造成的影响,可将技术经济论证同步实施,即审计列席技术讨论,参与过程中完成各方案的成本测算。

另外,分部分项结算也是大型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方式。施工实施阶段,单项工程按形象进度划分阶段进行结算,阶段性工作内容完成验收后,由施工单位在原合同进度款支付基础上编制调整价格提交项目实施部门审核签认,以此作为造价结算的中间依据文件,提高结算效率。除此之外,过程结算资料还表达了工程不同阶段造价的确切投资,可以作为项目后续投资调整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宋燕冰.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评价及审计实务【J】.财会信报,2012(4);

资金核算论文例10

关键词:赤壁市;财政四项改革;问题;建议

前言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南部,北倚省会武汉,南临湘北重镇岳阳,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有着1700多年沿革的蒲圻撤县设市。1998年6月更名为赤壁市(县级市),现有人口52万,2004年财政收入3.1亿元。本文结合赤壁市近几年来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对县(市)财政四项改革工作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赤壁市财政四项改革现状

近几年来,根据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赤壁市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收支两条线等财政四项改革,实现了预算内外资金一块进“笼子”,市直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一起进中心,各项收入和支出财政一起管的财政资金运行新格局。从运行的实践看,各项改革运行平稳,不仅达到了增收、节支和规范的目的,而且对缓解县(市)财政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改革财政预算编制方法,全面推行部门预算。

1994年,赤壁市开始酝酿综合财政预算改革,1996年编制和实施了第一个综合财政预算。2004年起,按照上级要求,开始部门预算改革。

1、改革部门收入预算编制。将部门所有收入全面、完整地在部门预算中反映,并按财政部门核定的支出数额和项目填报。具体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等类收入。

2、改革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部门支出预算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等两大类。

(1)基本支出预算,具体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①人员经费:按编办核定的编制内实有人数和工资政策据实安排。②公用经费:实行单项定额办法,分明细开支科目,逐项确定开支标准和定额,按单位编制数计算安排。

(2)项目支出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对单位人员、公用经费之外的资金需求,分项目进行申报,按轻重缓急排队。在优先保证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前提下,结合项目建设实际,报市长办公会讨论审定安排。

(二)改革资金收付管理办法,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从2004年开始,赤壁市开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工作。当年,在市直8家单位进行试点。2005年6月1日起,本着“边改边完善,过改边规范”的指导思想,分三批逐步将全市市直所有预算单位纳入范围。

1、重新调整股室间职能。一是重新调整了对口管理预算单位。按照“一个预算单位归口一个股室管理”的原则,重新调整了各业务股室对口管理预算单位,做到预算单位的预算内外所有资金全部交一个业务股室管理,既方便了预算单位,又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监管。二是重新确定了财政资金拨付流程。按照改革要求,打破了原有财政资金拨付惯例,重新确定了新的财政资金拨付流程。

2、抓紧业务培训。从6月1日起,按照“每增加一批预算单位,就组织一期业务培训”的要求,先后举办了3期培训班,累计培训人员800多人次。

3、增强服务意识。赤壁市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虚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解决部门的实际困难,取信于单位。如在设计新的财政资金拨付流程时,坚持“减少中间环节,方便单位用款”的思路,将原来的多道环节,统一简化到两个环节,即单位使用财政资金只需要2道环节:一是每月月初向财政局对口业务股室上报分月用款计划;二是每月中旬向国库收付中心申请用款。

(三)改革采购管理方法,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我市政府采购制度启动较早,从1994年开始,自发在汽车加油、维修、保险等领域,试行定点采购。2000年,大力阔斧地推行了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2005年,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相应组织编制了政府采购预算。在此基础上,根据编办批复的政府采购机构管办分离方案,配备5名工作人员,组建了政府采购执行机构——政府采购中心,由市财政局暂时代管。同时,配备2名工作人员,将原来政府采购中心改为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政府采购管理股,实现了政府采购机构的管办分离。

(四)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建立规范的管理框架。

根据上级要求,从2000年起,赤壁市严格按照“统一管理,捆绑使用,一个流向”的操作规程,在管理上采取“三个统一”、“两项监督”措施,引导预算外资金有序增长,合理流向,实现了所有权归国家、调控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财政的“三权”到位。

1、“三个统一”。一是统一专户储存。取消各单位收入过渡户,由财政部门统一在各专业银行设立财政专户,用于对预算外资金收支的统一核算和集中管理,收取的预算外资金直接缴存财政专户,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二是统一预决算制度。坚持“核定收支、量入为出、综合平衡、一年一定”的原则,除保证单位经常性支出和部分建设性支出外,其余资金由政府统筹用于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三是统一票据管理。实行“凭证购票、限量发售、以旧换新、票款同行”的管理办法,建立收费票据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把好票据印制、发放、使用、核销、检查等五个关口。

2、“两项监督”。一是实行日常稽查制度。对单位预算外资金日常收支及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和抽查,对预算外资金的收取、缴存、使用进行跟踪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管理漏洞。二是实行专项检查制度。1998年以来,每年都由监察局牵头,财政局、审计局、物价局配合,对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组织专项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严肃了财经法纪,杜绝了私设小金库、滥支滥用资金等违纪问题的发生。

二、财政四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改革和实践,赤壁市财政四项改革工作逐步规范,保证了机关正常运转,支持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当前在推进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编制的弊端

1、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和完整性。目前,预算编制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没有很好地将预算编制与经济预测结合起来,并以经济预测为基础,通过对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的发展变化及收支结构的调整。

2、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削弱了预算的严肃性。一般在上年12月下达预算编制通知,次年3月就开始由人代会讨论预算草案,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对项目的充分论证,很难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加上预算编制留有硬缺口,在执行中只得频繁追加,频繁调整,出现了“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状况。

3、预算编制方法不尽科学。目前预算编制基本上采用“基数+增长”法,即在编制下年度支出预算时,以上年度实际支出为基础,并考虑下一年度财政收入状况和各种增支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的支出确定一个增长比例,从而确定预算。这种编制方法虽然较为简便,易于操作,但明显不太合理。

(二)预算单位账户清理难度大

目前,赤壁市单位尚有三种类型的账户游离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之外。第一类是部分未与主管部门脱钩的二级单位账户。第二类是部分在业务上实行垂直管理单位的收入过渡户。这类账户单独设置,直接将其收入划转上级部门,支出由主管部门直接拨付到单位账,管理漏洞较大。第三类是有贷款单位的账户。按照银行有关规定,凡在银行申请贷款的,须开设独立账户。目前,部分单位依照这一规定,在银行开设有独立账户。由于体制、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账户清理难度较大,特别是后二类账户,预算单位和银行阻力都较大。

(三)预算单位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理解改革政策

有的预算单位所有收入并没有直达国库或财政专户管理,申报分月用款计划还比较混乱,不能严格按照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范围操作;有的部门对财政资金,特别是专项资金,片面理解是自有资金,认为无须市政府审批;有的怕政府采购程序麻烦,将应纳入政府采购的资金,作为一般公用经费填报,自行组织采购,逃避财政监管;有的单位认为改革后资金拨付慢,程序多。这既有软件限制及政策规定程序的原因,也有单位自身未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及流程操作等各原因,预算单位支持、理解还有一个过程。

三、深化财政四项改革的对策研究

推行财政四项改革,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县(市)要尽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必须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理论的内在要求和改革的实践,继续深化财政四项改革。

(一)推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实行综合零基预算

部门预算是部门在一个预算年度的全部预算收支计划,它是由主管单位本级预算和所属单位预算组成。从其资金来源看,既包括预算内资金,又包括预算外资金和单位自有资金;从其支出内容来分,既包括经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经费预算。部门综合预算应选择“零基预算”的方法进行编制。即在支出预算上,实行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指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不考虑上年支出基数,一切从零开始即对原有的新年度增加的各项开支都要重新进行审核和论证,而不仅仅是修改上年部分。在审核和论证过程中,可以对上年的不合理安排做出修正,将资金重新分配给重要计划和项目,年度预算编制到具体项目。其具体做法是:

1、在预算编制中,实行因素法。对各类支出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以及跨年度的大型建设项目的年内各项支出做出科学的测算,从而编制完整、详细预算。

2、实行零基预算。对各项支出定额进行认真核定,不留缺口。预算确定后,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一般情况下,财政部门不接受预算追加报告,特殊情况确需追加的,先由财政部门对追加报告进行集体研究和审核,再送政府预算编制论证委员会研究决定。

3、加强预算论证,并成立政府预算论证委员会。预算论证委员会的成员组成,包括主要党政领导、人大财经委和宏观经济部门代表、财政部门有关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财政部门拿出的预算草案,先由预算论证委员会分析、讨论和修改,预算论证委员会通过后,再提交人大常委会批准执行。

4、在编制预算时,公开预算的编制原则、程序、方法、定额标准等,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

(二)规范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

结合政府采购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将单位符合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的项目,严格按照人大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全面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其资金原则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直接到位中标单位和个人,切实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此外,进一步规范收支两条线改革,重点要落实“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分离,财政统管”的管理模式,打掉部门创收机制。

(三)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制向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工作

会计集中核算制虽然可以强化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但会计核算中心集核算、监督、服务为一体,不仅整天忙于报账、算账、记账、保管整理会计档案,向单位和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等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而且还有常常使自己陷入矛盾焦点的旋涡中,承担名誉、行政、法律等多种风险,存在许多弊端。因此,在条件成熟时,会计集中核算制应逐步向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具体做法为:

1、会计核算中心先由办理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轨。核算中心仅对单位的报销凭证进行审核,审核确认后,加盖中心审核专用章,并从统一账户中办理支付手续,报销单据退回单位,由单位自行进行会计核算。

2、会计核算中心可逐步转换为财政国库部门的支付执行机构。核算中心原有的统一账户可改为零余额账户,承担具体支付和与国库结算业务;核算中心原来为单位开设的内部账户,可以转换为单位零余额账户,承担单位的委托支付和与国库结算业务;单位的小额、零星费用仍然采用备用金制度。

3、核算中心原有的工作岗位可转换为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内设部门。核算中心原有的单位会计核算岗位可以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支付审核部,承担管理单位预算指标,审核单位提出的用款计划和支付申请,审核单位的报销单据,登记单位的支出明细账等业务。原有的资金会计和出纳岗位可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资金会计部,承担管理国库资金、支付机构零余额账户、单位的零余额账户和小额现金账户,签发国库支付令,账户与国库之间的结算工作等业务。原有的稽核岗位则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稽审部,继续履行稽核职能。原有的信息系统只要稍加改进则可以直接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信息系统。

(四)强化财政监管,为财政四项改革保驾护航

深入宣传,坚持贯彻落实《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严肃财经纪律,继续抓好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扩大财政监督范围,建立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新机制。一是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监督检查,加大欠税的清缴力度;二是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督;三是开展对“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强化财政收费票据和单位银行账户的监督管理,严厉查处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四是完善投资评审制度。对重大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要实行全过程的监督,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将监督检查与深化财政四项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结合起来,着力推进依法理财,规范财经秩序。

参考文献

《湖北省财政厅2001-2004年财政年鉴》

资金核算论文例11

1 会计核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科目的设置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虽然考虑了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的一般规律,对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可能出现的对外投资、非独立核算等内容也做了相关规定,但是有时候却忽略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服务市场资金运作的特殊规律,结果造成了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上的某些空白,结果也会导致部门资金评价效果的缺失,不利于真实地反映单位本身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益。

1.2 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的失真

我国会计制度中有关固定资产的核算仍然不够全面。在取得固定资产时只是按照实际成本价值入账,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但固定资产在后续使用时则没有核算磨损价值和计提折旧,由于在单位实际业务成本核算时没有考虑折旧费用,就会使得成本核算不到位,进而出现会计核算失真的现象。这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式就直接虚增了单位的资产总额,所以单位的资产核算状况也不能得到真实准确地反映。

1.3 会计报表信息不够准确

企业的财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组成,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主要是由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组成。此种负债表的财务平衡公式是:资产+收入=负债+支出+净资产;将财务状况信息和业务信息合在一起,混淆了时期和时点会计信息。再者,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使得单位现金收支情况无法得以准确反映,不利于单位领导依据会计信息来进行决策管理,也容易使外部使用者对单位财务状况和信息做出错误判断。

1.4 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会计监督职能缺乏有效保障的问题日益突显。在监督过程中一些有关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概念的模糊,都造成了会计监督的削弱。另外,内部监督制度的不健全,对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不严密,也导致会计监督过于形式化,甚至可以说是形同虚设。这样一来,单位的经济活动及会计工作本身也就处于监督无力的状态,从而出现大量违纪现象。另外,部门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转贴于

2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完善的措施

2.1 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通用财务软件及网络结构建立各自的会计核算信息网络,从而实现会计核算信息化已是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不仅包含事业单位核算,还包括各项专项资金的核算。在会计核算方法上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凭证填置、会计账簿登记、成本计算到会计报表编制,都能逐渐过渡为计算机处理。

2.2 固定资产折旧核算

针对当前事业单位核算不配比的情况,应该建立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制度。购置固定资产时不必按照资金来源列支,应该直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在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总之,要借鉴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成熟方法来客观准确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以更科学的方式合理反映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2.3 完善财务报表制度

事业单位应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依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这部分内容去掉,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充分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全面反映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另一方面,也应该高度重视现金流量表的作用,要知道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反映单位会计期间内事业活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对现金资产的流入与流出产生的影响。报表使用者可获得直观准确的会计信息,预测单位现金流量。所以,随着今后单位的快速发展,增加现金流量表更能够科学有力地评价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

2.4 健全会计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