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19:44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例1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批评

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丁(J.Austin)于1962年首次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指出语言的功能除了陈述、描写、说明外,还可以实施某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之所述,言之所为,以及言之后果。其中,言之所为是该理论的研究重点。通过施为动词(,!performativeverbs)、祈使、疑问及陈述三种句型来表达命令、请求、疑问及叙事的是直接的言之所为;间接言之所为是指通过实施一个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行为。听话人对言语行为的理解主要依据常识及一般推理能力,评价言语行为则要通过适合条件。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在语言学界引发巨大反响,继而成为语用学的基础核心理论之一。此后,美国语言学家舍尔(Searle)进一步把适合条件归纳为:根本条件、命题内容条件、前提条件和诚意条件。他还把言语行为放在一组对话交际中分析,比较充分地考虑到了语境因素,并进一步将言语行为分为五个大类: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及宣告类。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国外许多学者对该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的可行性作了深入的理论性研究:玛丽·普兰特(M.Pratt)指出用来研究普通语言的理论可以用于文学批评中;范代克(VanDijk)建议“将文学当作具有自己的恰当条件的一种具体言语行为”,并区分出文学作品中决定整个语篇的宏观言语行为和语篇中单个句子所执行的微观言语行为。我国学者朱小舟认为,“宏观言语行为实际上是指作者通过文学作品与读者所进行的交流,即作品的主旨;而微观言语行为则指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所执行的言语行为。”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反讽

反讽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文学作品中惯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平均每4页就有一例反讽。文学作品中的反讽不仅体现在语言的修辞技巧上,也隐含在人物刻画、情节安排和主题表现上。反讽的使用属于间接言之所为,其言外之意是对其命题内容的对立、否定或矛盾。海佛凯特(Haverkate)特别指出“对诚意条件的反讽性的操作是实施任何反讽性的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

三、《傲慢与偏见》中宏观上的反讽言语行为

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继承了欧洲文学的反讽传统,为读者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反讽艺术。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在讲述青年男女迂回曲折的爱情故事的同时,用反讽手法批判了19世纪初英国中上阶层一味追求金钱和地位的婚姻观。

作者在小说一开场就通过反讽点明主题。“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作为卷首第一句话,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无疑会影响读者的认知思维,进而博得读者的广泛认同。但随后的一句“这样的单身汉……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又不动声色地了上文的“真理”——不是有钱的单身汉想娶太太,而是尚单身的女儿非要嫁个有产业的男子不可。这便将句中“人们”的代表人物班纳特太太的真实心态表露无遗:一心要把五个待在闺中的女儿嫁给有钱人。经过“真理”的陈述及,讽刺意味一目了然,令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不禁为作者含蓄展现其智慧魅力拍手叫好。在小说结尾,书中的“智者”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等人都受到了现实的嘲讽,而可笑的“愚人”班纳特太太、科林斯先生等却被证明是正确解释了这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奥斯汀通过形式多样的反讽抨击了当时英国中上阶层错误的婚姻观,这既是这部小说的主旨,也是作者所执行的宏观反讽言语行为,为整个语篇定下了反讽的基调。

四、《傲慢与偏见》中微观上的反讽言语行为

文学作品中,微观上的言语行为主要体现在人物对白中,由小说人物执行。反讽作为《傲慢与偏见》中最出彩、最显着的语言艺术手段,在人物对白中贯穿始终。小说人物的反讽言语行为不仅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与整部作品的反讽基调相得益彰,令读者回昧无穷。

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反讽也可分为五种类型,即:阐述性反讽、指令性反讽、承诺性反讽、表达性反讽和宣告性反讽。反讽言语行为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主要见于阐述类。

1.阐述性反讽。阐述性言语行为主要包括陈述、描绘、报道、说明等。其目的是说话人保证所表达的命题是真的,适应方向是言语到世界,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信念。舍尔指出阐述性言语行为的根本条件是,“说话人(在不同的程度上)对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性做出承诺”。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说话人在不相信命题真实性的情况下仍然发出话语,则该话语就含有言外之意,具有反讽意味。

当班纳特太太得知有钱的单身汉彬格莱搬到了附近,便匆忙将此消息告知丈夫,并敦促他即刻去拜访这个新邻居。班纳特先生不堪其烦,故意气她说:“我不用去。你带着女儿们去就得啦,要不你干脆打发她们自己去,那或许倒更好些,因为你跟女儿们比起来,她们哪一个都不能胜过你的美貌,你去了,彬格莱先生倒可能挑中你呢?”“我的好老爷,你太捧我啦。……”

班纳特先生假意赞美妻子的美貌,是希望班纳特太太能依据语境或句子的语义结构从反面领会其言外之意。然而,班纳特夫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丈夫的嘲笑,反而信以为真,令读者忍俊不禁。 2.指令性反讽。指令性言语行为主要包括建议、要求、请求、命令、邀请等。其目的是说话人试图让听者去做某事,适应方向是世界到言语,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愿望,命题内容是让听者做某事。它的言之所为是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去做某事。当说话人发出一句话语要求或命令听话人做某事时,如果听话人根据语境认为命题内容不合情理,他会依据关联原则从命题内容的反面去判断说话人的真意。此种情形下,话语就具有了反讽意味。

班纳特先生故意不断地提到彬格莱,不明真相的班纳特太太感到厌烦,迁怒于咳嗽的女儿。但是,当她得知丈夫已经拜访了彬格莱,立刻兴奋异常,对丈夫说道:“你真是个好心肠的人,我的好老爷!……”“吉蒂,现在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咳嗽啦。”

班纳特先生一面说,一面走出房间"“。班纳特先生的回答就是一个指令性反讽。该言语行为并非针对女儿吉蒂,而是对一心只想着把女儿嫁给有钱人、智力贫乏、喜怒无常的妻子的嘲讽。

3.承诺性反讽。承诺性言语行为主要包括允诺、答应、打赌、发誓、保证等等。其目的是说话人保证做某事;适应方向是世界到言语;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意图;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做某事。它的先决条件是说话人对所承诺的行为有能力去完成。通过许诺,说话人就自觉承担起做某事的义务。如果交际双方都知道说话人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而又主动承担义务,承诺便赋予了反讽的含意。

班纳特太太听说有钱的单身汉彬格莱先生租住了附近的内瑟菲尔德庄园,急于抢先结识,便试着说服丈夫尽快去拜访他:“……你的确应该去一次,要是你不去,叫我们怎么去。”“你 实在过分心思啦。彬格莱先生一定高兴看到你的;我可以写封信给你带去,就说随便他挑中我哪一个女儿,我都心甘情愿地答应他把她娶过去……”。。

班纳特先生所说的“写封信给你带去”,承诺性反讽言语行为。由于受到当时社会习俗的制约,班纳特太太是不可能去拜会那位新邻居的,班纳特先生的许诺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毫无诚意的口头许诺,其实是对班纳特太太一门心思寻找有钱婿的挖苦讽刺。

4.表达性反讽。表达性言语行为主要包括感谢、祝贺、道歉、欢迎、哀悼等。其目的是表达由真诚条件说明的心理状态,这种表达式无适应方向。此类表达式所表达的命题的真是预设的,命题内容的真实与否是判断话语是否具有反讽性的前提。

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他那傲慢的神情和居高临下的口吻令对方感到反感,以致遭到拒绝。当伊丽莎白以犀利、刻薄的语言历数他所犯下的罪恶时,达西再也不能保持沉默:“这就是你对我的看法!”达西一面大声叫嚷,一面向屋子那头走去。“你原来把我看成这样的一个人!谢谢你解释得这样周到。这样看来,我真是罪孽深重!’,达西所说的“谢谢你……”就是一例表达性反讽。凭借其优越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达西一向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当他决定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丝毫不曾料到会遭拒绝。此刻突遭意料之外的指责和拒绝,达西内心的震惊和沮丧是不难想像的,但他毕竟是有教养的绅士,不便有过激的言行,于是他在房间里飞快地来回走动,并以这缺乏诚意的“感谢”来表达他当时的心情。这一反讽言语行为使得这一幕成为小说开篇以来最强烈的冲突。

5.宣告性反讽。宣告性言语行为主要包括任命、辞职、命名、解雇等。这种言语行为与诚意条件的联系不是特别密切,因而较少出现由于违反诚意条件而实施的反讽言语行为。但是,海佛凯特强调指出“宣告性言语行为如果违反了合适性条件,同样可以表达反讽”。实现宣告不仅需要语言规则,还必须有超语言惯例——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条件的人。另外一个适合条件就是可接受性,即交际双方都清楚说话人所承诺的行为将给听话人带来益处,所以听话人从内心愿意接受说话人的承诺。如果违反了该条件,话语就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所谓的“宣告”变成了实质上的“威胁”。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H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文学不仅仅只是一门艺术,它同时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乃至于是一种生命现象。乡土文学是中国社会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更是中国社会生命延续的写照。乡土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根,也是传统文化存在的根基,乡土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无论时代如何变革、城乡差异如何巨大,乡土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直占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时代社会一直都在关注贫瘠落后的农村和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如今作家们以其敏锐的眼光、作家的责任关注到了时代变革中的农村和农民工。

一、自给自足经济下

回顾历史,当城市仅作为政治中心的存在,城乡在经济上差异很小时,我们国家处在小农经济体制中。自给自足的经济现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几乎每家每户都以田地为谋生手段,也没有将农民独立成特殊群体的说法。那么,不难想象当时的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如何了。封建社会地主阶层猖獗,变换手段压榨百姓。加之国家征收赋税严重,自然民不聊生。诗人通过写诗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怒,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之类的这些在当时很常见,诗歌体裁也多种多样。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

鸦片战争为开端,外国侵略者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社会格局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殖民地大多在城市,而乡村还保留封建社会的剩余势力,两者分化已经很明显了。外国人将商品经济引入中国,中国被迫放弃原先的自然经济。加之中国的一些实业家创办的民用企业,都在加速着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变革。此时,城乡出现二元化经济,这是直接导致了农民大军向城市转移的原因,很多进城农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他们在城里以其他方式谋生。从此,城乡的单向流动的状况鲜有变过。

三、建国后

在“五四新文学”诞生后,文学作品量日益丰富。许多文人开始关注农民工进城这一社会现象,并创作出许多思想深邃的文学作品,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文人对于这类“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群,似乎有着强烈而执着的兴趣,几乎成为了现当代文学中孜孜不倦探讨的主题。分析下不难看出关注“农民工进城”的意义:(一)他们是社会的弱者,关注他们的生活有社会意义;(二)他们是传统的剩余,大多文化素质不高,研究他们在社会巨变下,思想轨迹的转变很有价值;(三)他们中的大多人的结局都以失败而终,究其原因将引发社会深思。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较早的描写“农民工进城”的小说。有如潘训的《乡心》,小说讲述了在农村衰败后,主人公阿贵成为较早一批由农村来到城市的代表。原本以为从此幸福生活降临,没料到来到城市后,人生地不熟,勉强维持生计都还算困难,阿贵最后灰心意冷。还有王任叔的《阿贵流浪记》也有类似的描写。处于由殖民经济和市场经济占主导的社会形势下,农村的自然经济必然破产。而多年处于传统安逸下的这些农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在身心上都难以接受。即使他们许多渴望着“城里人的生活”,但没有意识到在“城里生活”所需的转变,这必然导致失败。20世纪30年代,作家吴组缃、王统照、老舍等人,对这种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描写。在长篇小说《山雨》里,主人公奚大也是被逼进城。老舍的《骆驼祥子》很有名,祥子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的身上拥有着中国人提倡的传统美德,但最终还是以幻灭结尾。这种结局的实质原因,首先是社会环境不好。而来到城市打工的人,全部都因家乡经济破产来到城市寻求谋生。但城市的环境又不能适应,个人本身素质就有限,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能让生活牵着走,失败是必然的。看着文学作品里的主人公,发现他们身上都有可爱之处,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际却也无可奈何。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由于没有过渡和引导,对乡村和农民来说,被迫转变没有准备,无法消化,只能不断造成身体和心灵上的困苦。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流趋于稳定甚至停滞。其原因很复杂,大致有:城市的户籍制度的建立,阻挡了农民从乡村涌入城市。这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以农村为题材的描写不再像原先那样对农村的破败突出描写。此时,“农民工”在文学视野中的形象是欠缺的。

21世纪初到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更大。农村的建设走入瓶颈。户籍制的略有松动,造成大批人口从乡村向城市流动。社会现状的变化,给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时期作品有如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以写农民陈奂生的视角,来看城市生活的变化。小说《哦,香雪》写了现代都市文明的文明成果对一位乡村少女的吸引程度,借乡村少女形象,来写出无数的乡村人对城市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后,社会由于过多的农民工进城引发了诸多问题,使得一部分不得不弃城返乡。这时的文学作品描写的重点仍是以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渴望和想方设法进城的故事。如中篇小说《到城里去》,还有小说《城市里的一颗庄稼》讲述的是名叫崔喜的农村姑娘,为了进城,不惜嫁给死了老婆的30多岁的城里人宝东。小说《富萍》讲了农村姑娘富萍来到城市后,对城市生活产生了留恋,为了留在城市,她婚变后选择了嫁给城里的一个残疾人。有些小说从另外的角度来写农村人进城,它们以进城后的农村人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展开描写。农村人来到城市生活,需要适应城市的环境,从生活方式到价值取向都要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却不容易,小说《北京候鸟》讲述的是来北京谋生的外地人就像候鸟迁徙一样,虽然来到了北京,却不能及时适应都市环境、文化。还有的一直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的这些农民工重返家乡,城市生活的岁月成为了一段记忆。文学作品中有较多的返乡者形象,如小说《归去》、《蒙娜丽莎的微笑》、《上海一夜》、《异乡》、《紫蔷薇影楼》等等。看似他们的重返是原地踏步,其实不然。在城市生活的经历对他们将造成一生的影响,城市的生活资料丰富,生活水平很高,生活节奏很快。这些有可能给他们带来正面的影响,亦有可能影响是负面的。

如果说在“农民工”小说中,中国乡村女性与乡村男性一样在时代大潮下抛别乡村走人都市,成为等值的城市民工和城市文明的创造者,这显示出历史之手在善恶纠缠中对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推动力和助力作用,因为大批乡村妇女进人城市,对广大农村妇女的社会化和现代文明化具有值得肯定的意义。当下小说在城市社会的背景下,通过对乡村女性在城市的被工具化、欲望化和客体化存在的揭示,以及她们依然被压抑的性别地位和由此造成的心理与情感的焦虑,展现了作为农民工的乡村女性复杂的命运图景,其价值意义远非一般的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所能涵盖。

参考文献:

[1]逢增玉,苏奎.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J].兰州大学学报,2008,(1).

[2]樊星.当代文学中的“农民性”问题[J].文史哲,2009.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例3

    一.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类型

    1.英美文学中新批评理论

    新批评是英美文学活动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批评。它是由美国的学者提出来的,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新批评最基本的主张是文学本体论,它认为文学作品就自身而言就存在价值,主体论主张对文学作品本身做出科学的客观的研究[1]。另外,新批评中尤其重视对文学语言含义的挖掘,对作品的语言方面进行语义的分析。在分析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联系语境,这里的语境主要包括:作品的上下文、当时的写作环境以及历史的积累。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关键词[2],例如:隐喻、张力、悖论。例如英国诗人蒲伯在《论人》这首诗中就采用了悖论的手法。

    2.英美文学中社会历史批评理论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的是对文学批评是否有价值做出评判,它要求对作品要从真实性、倾向性及社会效果上多个方面做出评判[3]。具体来说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的生活画面、艺术形象以及表达的情感要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符。并且在作品中要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某种评价,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并且这种观点和立场还要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批评方法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美国着名的文艺理论家在《文学理论》这本书中强调了社会历史批评理论在文学作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英美文学中文化学批评

    文化学批评方法是从文化的方面来分析某些文学现象,全方位的研究文学的文化内涵的批评方法。文化学批评的核心是文化。英国文化学家泰勒以及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都提出过他们自己对于文化的见解。文化学批评强调文化整体上的关系,把文化和其他人类社会的各个层次进行比较分析。这种批评方法在英美文学中也是被广泛使用的。

    二. 英美文学作品中文学批评的特点

    1、批评文学与多种学科紧密相连

    在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一个很显着的特点就是与其他各种学科紧密相连。在英美文学作品当中文学批评涉及了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方面,其中的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学批评、文化学批评中就分别包含了哲学、心理学、人类学方面的内容。除此以外,其中还涉及到了相当数量的专业名词,如:张力、悖论、隐喻、本我、自我。

    2、提高了对文章与读者的关注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改变以往的过分关注作者的分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作品更加关注的是对文章本身以及读者。作品中对文章语言的分析也更加透彻,例如在英美作品中被广泛采用的文艺学批评,强调了对文章语言的分析,针对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文体分析中的细读法也要求要了解词的所有的直接意义以及内在的意义,并且还要注重词与词之间的联系。除此以外,也加强了对读者的重视程度。在社会历史批评中,评判作品价值的标准之一就是社会效果,它要求的就是作品对社会大众,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读者在作品中的地位。

    3、先进的批评方法及理论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例4

作品分析、文学解读,就是以文学解读现象为研究的对象,探讨文学解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本文对作品分析的观念和方法的操作性问题展开研究。

一、解读文学经典的价值观念问题

文学经典是和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到底什么是人文精神,如果真的要给其下一个缜密的定义,那是很困难的。解读文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国传统的文论,没有给我们提供系统的理论。整个20世纪,我国曾经几番大规模引进西方文论。然而,无论引进多么新异的西方文学观念,那都是西方人根据他们的文学经典和文化传统进行的抽象化。有了冲突该如何解决?方法有二:一是教条主义的态度,成全西方文论;二是修改、完善、发展西方文论。

1.真实性和假定性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然而,这种反映并不是简单、机械、被动的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写实,它的出现已经在作者的头脑中经过了精神的陶铸,灌注了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同时,为作家的审美理想所照亮。

2.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的概念是指文学能够通过自身的艺术美,能够满足人类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精神需求,能够滋养和提升人类心灵,推动人类对自由的不懈追求,促进人类的健康、和谐发展。

3.文学价值观念

文学价值观念的内部结构核心不是单一的,它是多维的、综合的;其内部结构特征与文学价值的多层面结构特点相对应。

二、通过还原和比较进入分析

长久以来,分析文学作品,尤其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分析,难度很大。究其因,在于直到目前,对于是否存在永恒的艺术性和文学性,从纯粹理论上,仍有分歧。文学评论要以最基本的艺术分析为基础。然而,最基本的艺术分析要落实到作品当中去,就必须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法,根据笔者多年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证明和证伪

一般论证的基本原则是“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也就是说论者根据自己的论点,去组织与论点相关的材料去证明。然而,这种证明是不具有说服力的,因为这种做法,意味着是在排除异己材料。

2.应该这样写和不该那样写

一般的论者,都把对论点的肯定当作论证的主要任务,这自然不能说错,但也不能算完全对。

3.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规范的比较

要弄清“不该那么写”,凭借文学大师的修改稿自然是一条捷径,非常可惜的是这样的资料凤毛麟角,因而这种方法很难直接实现。但是它是如此有诱惑力,以至于人们很难完全放弃。于是许多经典评论家往往采取间接的办法,例如: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评希腊著名雕塑“拉奥孔”时,创造了一种办法,那就是从相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作品中寻求对比。

4.艺术感觉的“还原”

选择相同题材、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其不同点、相同点,进而探究艺术的奥秘,这种方法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尤其是对一些经典作品来说,不管是中国历史、传说,还是西方《圣经》、神话题材等都曾三番五次地被加工成不同形式的体裁。然而,即便如此,这种适应性也不见得广泛,它不仅不适用于大多数现代和当代作品,还不适用于许多古典作品,偶或即使适用,也可能因手头缺乏翔实材料而不能进行很好的分析。

5.情感逻辑的“还原”和比较

艺术家和科学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的感觉不同。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经过了作者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臆造”。正是由于“臆造”过,要进行深刻的分析,不能离开还原的方法,因为我们知道,方法比经验更全面、更深刻。

6.审美价值的还原和比较

只有把人物和作家的感觉糅合起来,人生体验和思想才可能成为文学的主题。许多作家的经验是要善于记住感觉,以记住情绪。现实中,并不是一切感觉对情绪的记忆和表达都是有益的,有些感觉则不利于情感的自由发展。

7.历史的还原和比较

针对这一点,在分析作品内容时,我们要进行历史的动态分析,这就要更高级的分析办法,那就是历史还原。历史还原法就是在研究一些文论时,我们要把它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就是通常所讲的“就事论事”,只有这样,作品分析才能科学、深刻、实际。

8.流派的还原和比较

上一点所讲到的“就事论事”说法比较宽泛,不太具体。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语境,都是历史的审美语境。一切审美语境都与形式和流派是密不可分的。

9.风格的还原和比较

我们分析作品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分析它的特殊点,也就是说某篇作品有什么独特之处,有哪些闪光点,而它的这种闪光点在别的作品中又不能体现。亦即不是和其他作品的相通点。

参考文献:

[1]钟友军.文本细读与教学策略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师,2009.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68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s of Literary Works

HUANG Jun, YU Yongyang

(Jiangxi Provincial Education Examination Author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literary works, it i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 main aspect of literary activities. Literary evaluation is the way to make the charm of literary works.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the perception, understanding, experience, and resonance of literary works. The literary criticism is based on the 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analysis and review of literary works.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and evaluation are indispensable in literary activities.

Key words literary works; literary appreciation; literary analysis; analysis methods

文学欣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活动让读者借助作品的文学语言,具体地认识形象及其反映的社会本质,进入由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在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都或多或少地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但是从理论上讲,怎样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析,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1 文学作品的欣赏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文学活动被称作文学欣赏。从性质上看,文学欣赏首先第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包括对文学作品形式、风格、语言的认识与理解;也包含着对作品中的题材意义、主题思想的认识与理解。文学欣赏的发生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主观条件,即是我们所说的读者;二是客观条件,即文学作品。这两个条件之间互相影响和渗透,读者所要欣赏和评论的对象为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也能够为读者带来享受和愉悦。文学作品中不仅仅只包括感性特征,其中还包括诸如道德、真理、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等理性的内容,文学作品的这些理想特征要求欣赏者将理性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充分把握文学作品。文学欣赏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1 知觉阶段

欣赏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最初能感知到的是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形象。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形象,读者进行文学欣赏时就是对文学形象的再现。文学欣赏的知觉阶段中对形象和形式的感知首先通过文字语言,语言是对形象的刻画。如《红楼梦》里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短短几句话便能透出林黛玉的体态特征和人物性格,语言的描绘使得欣赏者在看到这几句话时便在头脑中生出林黛玉的形象。所以欣赏文学作品时,必须先仔细品味语言表达出的画面与形象,弄懂里面各词句含义,然后再通过积极的思考,借助于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方法,将间接的艺术形象再建为完整的生活画面,由此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这样便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1.2 理解阶段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可视的对象还是理解的对象。欣赏者不可能在一块白板的状态下,在没有一点前理解的基础上去理解艺术作品。文学的语言和作者的背景、历史积淀、人文修养、个人体验等等相关。阅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就要对作品进行充分的理解,将语言转化为有色彩、画面、人物、动作的形象。一部文学作品也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要理解文学作品,必须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1.3 体验阶段

在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最高级的阶段是体验,它最能与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相吻合的接受方式。欣赏者在知觉,理解的过程中,建立在反思、间接理解基础上的,体验的过程包含着对作品中内涵的深刻把握。作品内容在体验中被完全升华为有意味的形式,同时也散发出意蕴和意味的光芒。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作者的主体都被文学作品中的主体、自我所代替,无法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主体和自我。通过体验的过程,文学作品与欣赏者达到了亲密无间,相互融合的同一。在体验的过程中,欣赏者在文学作品中感到自我,文学作品的整体意味也在体验中显现出来。

文学欣赏经过知觉、理解和体验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被文学作品感染。把握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净化接受者的心灵,让人们在其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意义和价值。

2 文学作品的评析

文学作品评析是读者在文学欣赏和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寻找灵感和共鸣,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并对其中的语言、人物、思想进行解剖。文学作品的评析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小处着眼,结合实例

一部文学作品包括内容和形式,其中欣赏者可以评析的内容也很丰富,如主题、思想、人物、场面、氛围、语言、风格特色、文学家创作等等,但在评析时,最好从小处着眼,不能选题太大,如果太大涉及较多只能泛泛而论,评析就会空洞不够深入。如:评小说 《三国演义》,题目太大并且不具体,往往不知从哪里写起。应该从小处着眼,从《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点或一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或是整体的主题思想、或其典型风格特征、或某个人物形象,或某种现象等,不能大面积撒网,全面涉及,缺乏重心。必须抓住重点和要点以及特色鲜明的地方,也就是作品的闪光点和突破点,或者给人造成冲击的部分,循序渐进、有层次地剖析,呈现其独特之处,品味其感人之处及其深隐的意蕴。另外,评析文学作品,既要呈现出理论,还要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要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相互印证互为支撑,评论观点要紧密结合作品材料,不能仅表达出评论观点,而没有通过实际案例作为支撑材料,也不能仅堆积一些案例材料,而没有鲜明的观点,必须将叙述和议论结合,评论要讲究专业性,在评论的过程中进行分析,才能与作品产生共鸣,层层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内在意蕴。

2.2 独特的角度与观点

就文学评论而言,“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人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比如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有的人关注的是当时人的生存状态,有的人想要挖掘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还有人会看到里面的男女主人公经过时间的变迁发生的改变。所以,在进行文学评论时,要有独特的视角,选取作品最凸显的角度,忌讳人云亦云,跟风现象。一个人说这一点好,然后一百个人也跟着说好的文学批评现象并不少见。要想做到,文学评论能够引人注目,必须选择新颖和独特的角度,别人已经阐述过很多遍的点,并不是没有可写之处,这就要选择不同的材料来加以论证,或者在别人浅显论述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更为专业的分析。同时还应该由自己的观点,在欣赏作品时用自己的眼光尽情地自由地欣赏,自由地享受,抛开前人对它的限制,去欣赏作品的内在意蕴。然后可以在结合理论,提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并能够做到论证自己观点时,有理有据,自成体系。

2.3 感性与理性相互渗透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结合体。而文学作品的感性和理性通过文学语言来实现。比如在一部小说中,虚构和夸张的手法便是文学语言的一种形式,它用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这种形式的文学语言又能将文学形象呈现出来,所以既是形象的又是感性的,又能通过文字的组合构成可以理解的意义,从而达到可以讲述深刻的理性内容的目的。从评论者的角度来看,必须能够领悟这种文学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用感性形式和形象来显现真理。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就采用了夸张、反讽的手法,将孔乙己塑造成一个可怜而又可笑的人,这只是对孔乙己的感性认识。而鲁迅先生通过这些揭示了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中“吃人”的本质。《孔乙己》中有着强烈的对比,一边是看客,一边是孔乙己。看客身上彰显着“快活”,也反衬着孔乙己的悲剧性。这便是感性和理性结合,在感性形象的背后蕴含着理性的内涵和哲理。评论家要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以便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体悟文学语言的独特性所彰显的艺术魅力。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评论者如同一个优秀的文学创作者一样,对于自己的评论对象或表现对象,既要有生动的情感想像力,又要有敏锐的理性剖析力。

2.4 注重想象与情感

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例如艺术手法、故事情节等,对作品进行想象性的再创造。在想象的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来感受这一瞬间所暗示的丰富的内容。文学家将自己内心具有标志性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所以在进行艺术欣赏的时候势必要投入情感,在文学评论中,情感是最重要的,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是因为不论是从文学创作和欣赏的角度看,文学家通过文学语言要表达和欣赏者从文学作品中体验到的,都已经不可能是文学家和欣赏者个人的私人情感,而是通过文学语言符号化、客观化、普遍化的人类共同的情感。

3 结语

文学评论作为文学接受的一种方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层次。文学欣赏是一种欣赏性的接受,欣赏性接受是一种直觉性、主观性和享乐性都较强的接受方式。而文学评析则是一种理性的探究,要求理论性,也要求从一个观点和立场出发,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挖掘出作品的深层意蕴;对作品内部的各要素,以及作品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分析、阐释作品中包含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作为文学评论家要做到,对作品精度的基础上,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与作品产生共鸣,也要不断扩展自己的阅历,增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在文学评论中将自己的观点诉诸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注重自身的感受,并将作者的情感和想象,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再现出来,做到赏析结合,评析有理有据,独到、新颖。

参考文献

[1] 江林.怎样欣赏文学作品.高师函授,1984(2).

[2] 邹积艳.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析方法探究.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2).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例6

引言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的海明威作品译本,有关海明威作品及海明威本人的研究论文也到处可见。海明威及其作品在中国读者群和学术界能引起如此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专题。作为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师,我们在讲授某个作家的作品时,总希望尽可能搜集到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及对作品文本简释性的评论,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切更全面的把握。但是,当我们翻检所搜集到的各种评论资料时,发现真正能用于课堂作品评析的东西并不太多。如何使学生从作品本身(甚至作品原文)体会到人物的塑造过程,情节的发展脉络,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以及作品的修辞特色,通过文字语言这一可视媒介体现出来的呢?我们认为这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凡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情节预设,以及冲突的安排与修辞手段,无一不是通过选词、句法、节奏、比喻、象征及篇章结构得到实现。文学作品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作品,必须重视对其作品文本本身的研究和改进研究方法,运用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论。

一、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

世界文学研究出现两种重要趋势:一是语言学分析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文学分析中;另一个就是现代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文学与语言学的融合形成了独立的语体学学科,应用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研究。语料库的应用从最初的版本学研究,发展到为各种文学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及参照。英美文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关系引起了语言学、文学界研究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和实验证明:文学批评是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而语料库方法则是量化的、描述性的,以概率为基础的语料统计分析。二者的结合能够使文本的分析描述更系统,也更为可靠。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工具,使人们对文学作品可以进行更详实、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研究不仅可以从理念、假设到事例分析,还可以从文本实证入手,通过特征分析建构假设和理论。由于文学语料库可以包括单个作家所有作品,构成某个作家的语料库,也可以包括多个作家的作品语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也可以建成英汉两种平行文本的语料库。从作品语料中人们可以得到充分的例证,以验证或说明某一文学批评理论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利用文学作品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工具,以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用词分布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情节分析等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拓展传统的文学研究,提炼文学修辞、文学叙事的规则,考察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鉴别作品的真实作者。主要分析手段包括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该作品要表达哪些主题,反映何种思想内涵。

二、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意义

笔者多年来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笔下硬汉形象颇感兴趣,一直想探索出一种先进的方法来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海明威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以往,我们通过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文学批评,从海明威的作品的人物中的“硬汉式”人物身上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群体特征。我们发现,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最后,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是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海明威笔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综上所述,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以及海明威的创作艺术是一个永远不尽的研究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研究内容。

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著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对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将会对海明威作品文本分析,文学理论的验证、构建,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进行文本解读和语料检索与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构建海明威“硬汉式”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体系,并试图把文学作品分析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文学教育中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方案可分为三步:(1)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的搜集、整理,形成规范的电子文本格式;对作品的创作时期和体裁进行标注,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语料库;选择适当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文本解读和语料库参照分析检查和验证相关的结论,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3)探讨和研究这种分析和研究之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途径。

海明威一生都在创造code hero,该文学形象贯穿海明威各个重要时期的多部作品,其基本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

体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该形象的变化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研究中要突破的重点。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索引软件,通过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等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挖掘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我们还可以用语料库语言学量化的、统计的、描述的方法,从文本着手,发掘‘硬汉’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这一主体形象的产生和塑造,论述海明威的“硬汉式”主角在桑提亚哥身上的基本归宿。

【参考文献】

[1]wang shouyi; “hemingway’s linguistics style and art”, foreign languages 2, no 48(april): 41-45, 1987.

[2]robert p. weeks; “hemingwa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2.

[3]philip young; “ernest hemingway: a reconsideration”,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6.

[4]robert .o. stephens; “ ernest hemingway: the critical”, new york, burt franklin, 1977].

[5]james nagel;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in context”,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52.

[6]carol. s. baker;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

[7]jeffrey meyers; “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8]miles donald “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9]charles molesworth; “ hemingway's code:the spanish civil war and world power”, salamagundi, no.76-77 (fall--winter): 84-100. 1987.

[1]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2]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9。

[3]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4]李宜,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5]龙毛忠,颜静兰:《.英美文学精华导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吴然.: “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 (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

[7]李文中:语料库索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洛阳: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例7

    引言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的海明威作品译本,有关海明威作品及海明威本人的研究论文也到处可见。海明威及其作品在中国读者群和学术界能引起如此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专题。作为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师,我们在讲授某个作家的作品时,总希望尽可能搜集到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及对作品文本简释性的评论,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切更全面的把握。但是,当我们翻检所搜集到的各种评论资料时,发现真正能用于课堂作品评析的东西并不太多。如何使学生从作品本身(甚至作品原文)体会到人物的塑造过程,情节的发展脉络,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以及作品的修辞特色,通过文字语言这一可视媒介体现出来的呢?我们认为这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凡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情节预设,以及冲突的安排与修辞手段,无一不是通过选词、句法、节奏、比喻、象征及篇章结构得到实现。文学作品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作品,必须重视对其作品文本本身的研究和改进研究方法,运用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论。

    一、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

    世界文学研究出现两种重要趋势:一是语言学分析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文学分析中;另一个就是现代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文学与语言学的融合形成了独立的语体学学科,应用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研究。语料库的应用从最初的版本学研究,发展到为各种文学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及参照。英美文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关系引起了语言学、文学界研究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和实验证明:文学批评是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而语料库方法则是量化的、描述性的,以概率为基础的语料统计分析。二者的结合能够使文本的分析描述更系统,也更为可靠。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工具,使人们对文学作品可以进行更详实、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研究不仅可以从理念、假设到事例分析,还可以从文本实证入手,通过特征分析建构假设和理论。由于文学语料库可以包括单个作家所有作品,构成某个作家的语料库,也可以包括多个作家的作品语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也可以建成英汉两种平行文本的语料库。从作品语料中人们可以得到充分的例证,以验证或说明某一文学批评理论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利用文学作品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工具,以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用词分布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情节分析等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拓展传统的文学研究,提炼文学修辞、文学叙事的规则,考察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鉴别作品的真实作者。主要分析手段包括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该作品要表达哪些主题,反映何种思想内涵。

    二、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意义

    笔者多年来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笔下硬汉形象颇感兴趣,一直想探索出一种先进的方法来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海明威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以往,我们通过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文学批评,从海明威的作品的人物中的“硬汉式”人物身上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群体特征。我们发现,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最后,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是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海明威笔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综上所述,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以及海明威的创作艺术是一个永远不尽的研究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研究内容。

    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着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对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将会对海明威作品文本分析,文学理论的验证、构建,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进行文本解读和语料检索与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构建海明威“硬汉式”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体系,并试图把文学作品分析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文学教育中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方案可分为三步:(1)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的搜集、整理,形成规范的电子文本格式;对作品的创作时期和体裁进行标注,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语料库;选择适当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文本解读和语料库参照分析检查和验证相关的结论,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3)探讨和研究这种分析和研究之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途径。

    海明威一生都在创造Code Hero,该文学形象贯穿海明威各个重要时期的多部作品,其基本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该形象的变化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研究中要突破的重点。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索引软件,通过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等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挖掘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我们还可以用语料库语言学量化的、统计的、描述的方法,从文本着手,发掘‘硬汉’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这一主体形象的产生和塑造,论述海明威的“硬汉式”主角在桑提亚哥身上的基本归宿。

    【参考文献】

    [1]Wang Shouyi; “Hemingway’s Linguistics Style and Art”, Foreign Languages 2, no 48(April): 41-45, 1987.

    [2]Robert P. Weeks; “Hemingwa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2.

    [3]Philip Young; “Ernest Hemingway: A Reconsideration”,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6.

    [4]Robert .O. Stephens; “ Ernest Hemingway: The Critical”, New York, Burt Franklin, 1977].

    [5]James Nagel;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in Context”,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52.

    [6]Carol. S. Baker;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

    [7]Jeffrey Meyers; “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8]Miles Donald “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9]Charles Molesworth; “ Hemingway's Code:The Spanish Civil War and World Power”, Salamagundi, no.76-77 (Fall--Winter): 84-100. 1987.

    [1]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2]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9。

    [3]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4]李宜,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5]龙毛忠,颜静兰:《.英美文学精华导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吴然.: “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 (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例8

引言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的海明威作品译本,有关海明威作品及海明威本人的研究论文也到处可见。海明威及其作品在中国读者群和学术界能引起如此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专题。作为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师,我们在讲授某个作家的作品时,总希望尽可能搜集到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及对作品文本简释性的评论,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切更全面的把握。但是,当我们翻检所搜集到的各种评论资料时,发现真正能用于课堂作品评析的东西并不太多。如何使学生从作品本身(甚至作品原文)体会到人物的塑造过程,情节的发展脉络,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以及作品的修辞特色,通过文字语言这一可视媒介体现出来的呢?我们认为这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凡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情节预设,以及冲突的安排与修辞手段,无一不是通过选词、句法、节奏、比喻、象征及篇章结构得到实现。文学作品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作品,必须重视对其作品文本本身的研究和改进研究方法,运用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论。

一、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

世界文学研究出现两种重要趋势:一是语言学分析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文学分析中;另一个就是现代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文学与语言学的融合形成了独立的语体学学科,应用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研究。语料库的应用从最初的版本学研究,发展到为各种文学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及参照。英美文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关系引起了语言学、文学界研究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和实验证明:文学批评是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而语料库方法则是量化的、描述性的,以概率为基础的语料统计分析。二者的结合能够使文本的分析描述更系统,也更为可靠。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工具,使人们对文学作品可以进行更详实、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研究不仅可以从理念、假设到事例分析,还可以从文本实证入手,通过特征分析建构假设和理论。由于文学语料库可以包括单个作家所有作品,构成某个作家的语料库,也可以包括多个作家的作品语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也可以建成英汉两种平行文本的语料库。从作品语料中人们可以得到充分的例证,以验证或说明某一文学批评理论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利用文学作品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工具,以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用词分布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情节分析等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拓展传统的文学研究,提炼文学修辞、文学叙事的规则,考察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鉴别作品的真实作者。主要分析手段包括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该作品要表达哪些主题,反映何种思想内涵。

二、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意义

笔者多年来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笔下硬汉形象颇感兴趣,一直想探索出一种先进的方法来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海明威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以往,我们通过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文学批评,从海明威的作品的人物中的“硬汉式”人物身上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群体特征。我们发现,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最后,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是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海明威笔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综上所述,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以及海明威的创作艺术是一个永远不尽的研究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研究内容。

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著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对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将会对海明威作品文本分析,文学理论的验证、构建,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进行文本解读和语料检索与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构建海明威“硬汉式”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体系,并试图把文学作品分析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文学教育中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方案可分为三步:(1)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的搜集、整理,形成规范的电子文本格式;对作品的创作时期和体裁进行标注,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语料库;选择适当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文本解读和语料库参照分析检查和验证相关的结论,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3)探讨和研究这种分析和研究之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途径。

海明威一生都在创造code hero,该文学形象贯穿海明威各个重要时期的多部作品,其基本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该形象的变化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研究中要突破的重点。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索引软件,通过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等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挖掘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我们还可以用语料库语言学量化的、统计的、描述的方法,从文本着手,发掘‘硬汉’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这一主体形象的产生和塑造,论述海明威的“硬汉式”主角在桑提亚哥身上的基本归宿。

【参考文献】

[1]wang shouyi; “hemingway’s linguistics style and art”, foreign languages 2, no 48(april): 41-45, 1987.

[2]robert p. weeks; “hemingwa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2.

[3]philip young; “ernest hemingway: a reconsideration”,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6.

[4]robert .o. stephens; “ ernest hemingway: the critical”, new york, burt franklin, 1977].

[5]james nagel;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in context”,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52.

[6]carol. s. baker;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

[7]jeffrey meyers; “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8]miles donald “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9]charles molesworth; “ hemingway's code:the spanish civil war and world power”, salamagundi, no.76-77 (fall--winter): 84-100. 1987.

[1]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2]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9。

[3]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4]李宜,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5]龙毛忠,颜静兰:《.英美文学精华导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吴然.: “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 (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例9

引言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的海明威作品译本,有关海明威作品及海明威本人的研究论文也到处可见。海明威及其作品在中国读者群和学术界能引起如此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专题。作为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师,我们在讲授某个作家的作品时,总希望尽可能搜集到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及对作品文本简释性的评论,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切更全面的把握。但是,当我们翻检所搜集到的各种评论资料时,发现真正能用于课堂作品评析的东西并不太多。如何使学生从作品本身(甚至作品原文)体会到人物的塑造过程,情节的发展脉络,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以及作品的修辞特色,通过文字语言这一可视媒介体现出来的呢?我们认为这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凡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情节预设,以及冲突的安排与修辞手段,无一不是通过选词、句法、节奏、比喻、象征及篇章结构得到实现。文学作品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作品,必须重视对其作品文本本身的研究和改进研究方法,运用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论。

一、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

世界文学研究出现两种重要趋势:一是语言学分析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文学分析中;另一个就是现代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文学与语言学的融合形成了独立的语体学学科,应用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研究。语料库的应用从最初的版本学研究,发展到为各种文学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及参照。英美文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关系引起了语言学、文学界研究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和实验证明:文学批评是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而语料库方法则是量化的、描述性的,以概率为基础的语料统计分析。二者的结合能够使文本的分析描述更系统,也更为可靠。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工具,使人们对文学作品可以进行更详实、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研究不仅可以从理念、假设到事例分析,还可以从文本实证入手,通过特征分析建构假设和理论。由于文学语料库可以包括单个作家所有作品,构成某个作家的语料库,也可以包括多个作家的作品语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也可以建成英汉两种平行文本的语料库。从作品语料中人们可以得到充分的例证,以验证或说明某一文学批评理论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利用文学作品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工具,以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用词分布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情节分析等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拓展传统的文学研究,提炼文学修辞、文学叙事的规则,考察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鉴别作品的真实作者。主要分析手段包括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该作品要表达哪些主题,反映何种思想内涵。

二、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意义

笔者多年来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笔下硬汉形象颇感兴趣,一直想探索出一种先进的方法来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海明威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以往,我们通过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文学批评,从海明威的作品的人物中的“硬汉式”人物身上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群体特征。我们发现,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最后,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是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海明威笔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综上所述,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以及海明威的创作艺术是一个永远不尽的研究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研究内容。

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著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对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将会对海明威作品文本分析,文学理论的验证、构建,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进行文本解读和语料检索与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构建海明威“硬汉式”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体系,并试图把文学作品分析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文学教育中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方案可分为三步:(1)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的搜集、整理,形成规范的电子文本格式;对作品的创作时期和体裁进行标注,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语料库;选择适当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文本解读和语料库参照分析检查和验证相关的结论,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3)探讨和研究这种分析和研究之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途径。

海明威一生都在创造code hero,该文学形象贯穿海明威各个重要时期的多部作品,其基本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

体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该形象的变化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研究中要突破的重点。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索引软件,通过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等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挖掘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我们还可以用语料库语言学量化的、统计的、描述的方法,从文本着手,发掘‘硬汉’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这一主体形象的产生和塑造,论述海明威的“硬汉式”主角在桑提亚哥身上的基本归宿。

【参考文献】

[1]wang shouyi; “hemingway’s linguistics style and art”, foreign languages 2, no 48(april): 41-45, 1987.

[2]robert p. weeks; “hemingwa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2.

[3]philip young; “ernest hemingway: a reconsideration”,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6.

[4]robert .o. stephens; “ ernest hemingway: the critical”, new york, burt franklin, 1977].

[5]james nagel;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in context”,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52.

[6]carol. s. baker;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

[7]jeffrey meyers; “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8]miles donald “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9]charles molesworth; “ hemingway's code:the spanish civil war and world power”, salamagundi, no.76-77 (fall--winter): 84-100. 1987.

[1]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2]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9。

[3]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4]李宜,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5]龙毛忠,颜静兰:《.英美文学精华导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吴然.: “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 (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例10

20世纪人类在政治、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尼采、康德等哲学家从各自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出发,对文学创作阐述了不同的观点与主张,成为西方文学思潮的重要思想源泉;l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以非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思潮在欧美国家粉墨登场,形形色色的批评流派精彩纷呈,形式主义、新批评理论、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解构论等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来去匆匆,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西方文坛。

在这股声势浩大的西方文学思潮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以其独特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对西方文坛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分析、解读文学作品中发挥出十分独特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虽然该理论存在一些诸如泛性主义等不足之处,但总的束说,它对西方文学批评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1精神分析法的主要理论建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为文学与心理学架起了桥梁,人们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它对文学批评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点:(1)赋予文学意象更多的象征意义;(2)心理学概念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借用与引入,开拓了文学批评家的研究视野;(3)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类型模式”与“心理过程结构模式”的思想为文学批评家对作品人物进行精神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4)他的有关生死本能论有助于分析作品中的死亡主题;(5)他提出的人本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剖析作家传记的传统思路框架。网

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是白启蒙思想运动以来最大的人文解放,综观该历史时期的文艺批评,我们可以发现,精神分析法尽管面对像结构主义、现象学与原批评论等众多文艺思潮的不断冲击,它依然蓬勃发展,影响众多义学大家的创作,除了精神分析法本身的理论魅力之外,还得益于丁弗洛伊德的许多弟子,他们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了导师的学|兑,并为精神分析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精神分析法对文学批评的贡献

精神分析法为文学批评开辟了全新的研究维度,为长期困绕文学研究的许多难题提供了耳目一新且令人信服的解释。它对文学批评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20世纪西方文论虽然流派纷呈,但是大体上有一个共同点:注重文本解读。根据弗洛伊德解读法,文学作品里存存着普遍的象征意义,其中许多象征还与性有关。譬如,精神分析者大多把作品中凹陷、圆形的事物比作子宫。更有甚者,他们倾向干把一座空房予比作是女性生殖器,躲在空房子里的人则象征着试图寻求母性保护;同时,精神分析者通常还把作品里出现的像树干、塔、蛇、高山等意象看作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剧烈的运动,诸如骑马与飞翔,都被看作是性快乐的体现。

20世纪西方的主要作家在创作中或多或少无不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学批评家们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可以更好地挖掘出作品里的象征物及其内涵,有助于透彻地理解作品。

例如,象征主义大师、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也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别了,武器》(A Farewellto Arms)就是借用象征手法创作的杰作。他富有象征意义的书名中的arms一词,不仅表示“武器”,而且象征着“拥抱、搂抱”,也就是“爱情”。此外,小说还自始至终交织地表现了两种主题:一方面揭露战争的残酷、主人公的厌战情绪,另一方面描写爱不断遭遇的挫折经历。

但是,弗洛伊德式的解读法并非无懈可击,其中的对文学美学功能的忽略及其语言媒质的缺省是两大软肋,为此,该理论常常受到一些批评家的责难。西尼曾说过,文学是给人“教育与娱乐”的媒体。

搴缪尔主张,写作的目的是教育,诗歌的目的是寓教于乐。由此可见,文学的美学功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且,语言在文学作品中还起到组织结构的作用。

批评者从“自恋”(self—eroticism,即表示儿童对自己身体的欲望)以及“阉割情结”(castration complex)等表示原始的生物需求等概念中找到更多的象征意义。

其实,弗洛伊德式的很多象征意义往往太随意、太主观,因而经不起深入推敲,有时难以置信。网

第二,弗洛伊德关于“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独到论述,对于评论者剖析作家牛平与作品母题之间的关系大有陴益。根据弗洛伊德思想,其情结理论揭示了人类精神领域一个重要的渐变阶段,即自我、超我的出现,人格的发展,从家庭(自然)走向更广阔的背景(文化)。而且,弗洛伊德认为,外在的权威意识与内在的道德感将影响人的一生。由此可以推断,弗洛伊德理论并;限于个体的存在,它还指向更深远的外部世界。

弗洛伊德最早在他的巨著梦的解析》里提到了“恋父情结”这个概念,他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论释,称它为“想实现某种愿望的掩饰性表达”。梦的解析》是一本对“两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著作。

弗洛伊德通过对索佛克劳斯的俄底浦斯国王》与莎土比亚剧作哈姆莱特》进行独具慧眼的研究分析,创立了“恋父情结”理论。国内学者王宁(2ooo年)认为,“恋父情结”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是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法做出的最杰出的贡献,也是20世纪莎士比亚研究的一大突破。在弗洛伊德之前,评论家们对哈姆莱特迟迟不肯实施复仇计划,对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众说纷纭。他们禁不住要问:哈姆莱特真的疯了吗?他是不是装疯卖傻?著名英国精神分析学者厄内斯特·琼斯是第一位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莎土比亚作品的研究者。他在题为论运用恋父情结解释哈姆莱特之谜(19l0年)的论文中做出如下的惊人结论:正是凶手克劳迪休斯使哈姆莱特痛下决心报了弑父之仇,解除了童年时代的郁闷情结。为此,琼斯还列举了许多事实,力图证明哈姆莱特在实施报复计划的关键时刻犹豫不决、亢满矛盾与迟疑的心理状态。虽然哈姆莱特最终报仇雪恨,但他还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另一为名叫诺曼·霍兰的学者运用“恋父情结”论从其他的角度来分析哈姆莱特。霍兰认为,根据精神分析治疗的临床病例,每个儿童的潜意识里都有“恋父情结”,即使在其成长过程中,这种情形也依然存在。根据这个理论,哈姆莱特之所以迟迟下不了复仇计划,是因为他无法解开自童年时代就郁结的那个情结,其次是为他不能释放自己潜意识里聚积起来的欲望能量。所有这一切都为评论家们试图解释哈姆莱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设置了许多障碍。简而言之,用弗洛伊德(1899年) 的话来说,恋父情结所描绘的是一幅经放大、夸张了的儿童画版本。

琼斯与霍兰都着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研究哈姆莱特的心理过程,过分强调恋父情结,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剧中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其实,如果脱离特定的社会背景,单纯地去研读文本,那么,文学作品就会沦为一堆心理分析的材料,势必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有三个层次,即前意识、意识与潜意识。三者相互作用,互有重叠,可以转换。后来,他又提出“心理过程的结构模式”。他用“本我”,“自我”与“超我”等术语来表达“本我心理学”与“自我心理学理论。

批评家卡佛尔·考林斯在深入研究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名著《喧嚣与愤怒后指出,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有三大段描写细微、视角新颖的内心独白,就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理论影响的证明。作品中的本杰明的一段自言自语可以看作是源自“本我”的翻版,昆汀的独白反映了他的“自我”意识,加森的自白则是“超我”的表现。由此可见,如果把这三个人物的表白加在一起,就可以对应弗洛伊德有关人格的三个层次理论。虽然文学创作中内心独白的技巧先干弗洛伊德,但是他的潜意识理论无疑为作家充分利用前意识与潜意识而进行文学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卡尔·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他批判地继承了老师的精神分析思想,提出了“体现干原型中”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发展并重新诠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文学批评家的研究视野。如果说弗洛伊德理论有助干文论家探索人物的个体心理,那么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后来,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原型批评论)使得文论家可以后退一步、全景式地解读文学作品,这样,从客观上讲,可以排除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许多障碍,展现作品所隐藏的原型。

借助荣格的理论,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无意识的语言结构。在荣格看来,“法乐士”(phallus)就是一种指代,而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男性生殖器,但是弗洛伊德的不足之处在于他过分强调了“法乐士中心”批评。网

第四,弗洛伊德主张操纵“本我”的能量来自推动满足人类欲望的“本能”。而且,他进一步指出,死亡与爱情是人的本能的两种基本形式,因为死亡促使“恢复万物的早期状态”,即回到生命的起始地点,而爱情表明“保存能量”的另一方面,即“力比多”(1ibido性欲)。

弗洛伊德称“力比多”为“取自情感论的一种表达”,因此,把它“看作是爱情的量化尺度”。用精神分析论的术语说,“这些爱的本能就是性本能”。可是,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们不能容忍这种含有“侮辱性”的称谓,他们批评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时简直是“泛性主义”大行其道。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由历史决定”。

为此,他举例证明自己的主张。他说,有些鱼在产卵期宁可历经千辛万苦,也要把卵播撒在离平时生活区很远的特定水域,自然界的这种奇特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概括地说有三种途径可以释放或者满足“力比多”:(1)直接投射到异性身上;(2)和心理医生交谈有助干减轻性压抑;(3)事业上的成就和精神升华可以一时满足或者平息性欲的冲动。

《著名诗人艾略特的长篇诗作荒原》表达了人类的永恒主题一一爱情。作品开头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生活在荒原上的人们在极度的空虚与绝望中挣扎,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爱与性。

艾略特借助大量的独白、对话、描写与隐喻,诗意地向读者展现现代的人们如何渴求满足本能一一性欲。所以,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如果“力比多”压抑时间过长,就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complex)。

最后一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研究作家传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传统的文学评论家很看重作家生平与创作背景,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为此,他们常常遭到形式主义批评家的严厉批评。然而,精神分析法可以为文学批评开拓崭新的视角:批评家不必置大量生动的人物心理描写干不顾而沉溺干烦琐肤浅的细枝末节。

运用精神分析法研究一些著名的作家传记,可以得出颇为新颖的结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譬如说,有些批评家认为杰克·伦敦只是擅长干写作动物题材的作家而已,于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都倍受批评界的冷落。但是,1977年出版的《杰克·伦敦传记》为杰克“平反正名”带来了契机。批评家们通过细读这本传记,并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惊喜地发现,他的小说里蕴藏着恋父情结。从杰克的传记得知,他的童年颠沛流离,历经r许多生活坎坷,他患过精神紊乱症,达对他以后的性格、情感与创作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批评家们通过解读杰克的传记,重新确立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他既是赫赫有名的小说家,同时又是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当然,运用精神分析法研究作家的传记并非是万能的,不过,只要使用得当,就可能在文论研究里取得新的成果。

3结语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例11

二、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意义

笔者多年来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笔下硬汉形象颇感兴趣,一直想探索出一种先进的方法来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海明威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以往,我们通过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文学批评,从海明威的作品的人物中的“硬汉式”人物身上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群体特征。我们发现,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最后,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是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海明威笔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综上所述,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以及海明威的创作艺术是一个永远不尽的研究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研究内容。

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著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对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将会对海明威作品文本分析,文学理论的验证、构建,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进行文本解读和语料检索与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构建海明威“硬汉式”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体系,并试图把文学作品分析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文学教育中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方案可分为三步:(1)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的搜集、整理,形成规范的电子文本格式;对作品的创作时期和体裁进行标注,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语料库;选择适当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文本解读和语料库参照分析检查和验证相关的结论,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3)探讨和研究这种分析和研究之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途径。

海明威一生都在创造CodeHero,该文学形象贯穿海明威各个重要时期的多部作品,其基本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该形象的变化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研究中要突破的重点。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索引软件,通过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等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挖掘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我们还可以用语料库语言学量化的、统计的、描述的方法,从文本着手,发掘‘硬汉’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这一主体形象的产生和塑造,论述海明威的“硬汉式”主角在桑提亚哥身上的基本归宿。

【参考文献】

[1]WangShouyi;“Hemingway’sLinguisticsStyleandArt”,ForeignLanguages2,no48(April):41-45,1987.

[2]RobertP.Weeks;“Hemingway:ACollectionofCriticalEssay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62.

[3]PhilipYoung;“ErnestHemingway:AReconsideration”,UniversityPark,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Press,1966.

[4]Robert.O.Stephens;“ErnestHemingway:TheCritical”,NewYork,BurtFranklin,1977].

[5]JamesNagel;“ErnestHemingway:TheWriterinContext”,Madison: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52.

[6]Carol.S.Baker;“ErnestHemingway:TheWriterasArtist”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52.

[7]JeffreyMeyers;“Hemingway:TheCriticalHeritage”,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82.

[8]MilesDonald“TheAmericanNovelintheTwentieth-Century”,NewtonAbbot,England:LevidandCharles,1978.

[9]CharlesMolesworth;“Hemingway''''sCode:TheSpanishCivilWarandWorldPower”,Salamagundi,no.76-77(Fall--Winter):84-100.1987.

[1]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2]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9。

[3]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4]李宜,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5]龙毛忠,颜静兰:《.英美文学精华导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吴然.:“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