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体育心理学论文

体育心理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7 16:48:26

体育心理学论文

体育心理学论文例1

在大学生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的指导下,“教育健康”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研究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极为迫切。高校体育教育课堂正是学生们放松心情、自我调节、满足兴趣、增强自信心、克服某些心理障碍的场所。所以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特点,适时、适地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营造和谐、友善的教学氛围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

友善、活跃的教学气氛,必须建立在师生相互理解、亲近、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活跃的课堂教学无形中给学生创造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学习环境,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在愉快教学情境中消除紧张、压抑、焦虑、恐惧、痛苦等不良心理因素,同时使他们逐渐朝着朝气蓬勃、勇于创新、主动积极的心理素质方向发展。

1.关心帮助学生。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交往形成了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两者的和谐默契主要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帮助上。这种关心和帮助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料”,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例如,在排球教学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因完不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考试标准而产生了厌倦、恐惧、自卑、焦虑的心理,尤其是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为了解决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困难,消除她们紧张的心理,及时和学生一起分析存在的技术问题,在课内外单独地辅导和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学生们从那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考试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种进步不仅仅是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关爱,使学生们对学习有了信心和动力。

2.理解尊重学生。理解和相互尊重是师生具备健康心理的必要条件,也是师生双边活动和谐融洽的心理基础。学生需要理解,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学过程没有理解、尊重、信赖、平等的环境,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得不到发展,即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某些不当行为,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原因所在。诸如学生没能按照教师布置的练习和方法去认真完成任务,纪律涣散,有时甚至和教师发生冲突。一旦发生这些情况,教师应冷静地分析,尽可能地运用友善和蔼的语言去说服他们,尊重他们的自卑心,消除隔阂,使他们感到教师的真诚相待是一片爱心和温情。反之,若用挖苦或过于严厉的语言训斥,甚至进行体罚,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其紧张的学习心理就难以消除。

二、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教学过程具有时空性的特点,它由过程的开始、发展、结束三部分组成。整个过程所采用的组织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蕴藏着诸多的心理健康因素,只要教师能及时地抓住这个机会,无形中可使学生的心理障碍得以缓解乃至消除。

1.利用开始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调动内需。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是在学习中存在着一定的运动动机障碍,其根本原因是教师仅注意知识技术的传授,而缺乏动机激发的意识和手段,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需力,致使他们对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时机,这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较为明显。教师可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等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内在需要感,也使一些原来不愿参加活动或对体育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消除某些主观干扰,逐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一般应采用诱导学生情绪的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积极心态,利用考试标准作为学习的杠杆,给学生制定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达到了目标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样,学生们的自信心就会被激发出来。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积极的表情,良好的情感,活跃的教学气氛来诱发学生内在的动因,引发学生的欲望与兴趣。

2.根据教材特点,运用与创设情境,减轻心理压力。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教材内容大部分沿用旧的传统的运动竞技项目,一般以田径、球类项目为主。这些教材竞技性强,技术难度大,对一些从未从事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来说是难以轻松愉快掌握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运动性心理障碍。为了减轻因教材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根据教材特点:一是有针对性地利用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媒体中的相关资源,创设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情境,从不同角度的信息传递去刺激和感染学生。如在教学生正确掌握篮球“跳投”技术时,利用教学录像带、多媒体教学片,让学生重复多次地观看对照,了解该复杂技术的结构、重点以至动作的各个细节,启发思维。又如,在健美操和艺术体操的教学中,教师们把音乐和技术动作完全地融合在一起,创设了一种轻松快乐、赏心悦目的教学情境。二是教师有目的地、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在游戏、小组竞赛、分析讨论等多种课堂情境中去体验学习体育的乐趣。3.采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合理使用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消除运动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般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状况,将学生按一定层次水平,进行分组教学,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由低到高,使绝大多数中、下水平的学生能在这些具体目标的引导下,满怀信心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采取的办法是:多安排练习的时间和锻炼机会,在他们学习有困难时,及时给予辅导帮助,使其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达到教学的目标。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使较高水平的学生也不至于过分骄傲自满,从而培养他们勇攀高峰的精神。

4.用诱导联系的方法可以缓解学习中紧张害怕的心理。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可知,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初始阶段,对那些结构严密、难度较大而肌体一时不能适应却又不易分开的动作,一般采用诱导练习。使动作的难度降低、强度变小,容易消除学生紧张害怕的心理。如: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篮球行进中传接球技术,在教学中,首先,在原地做传球动作;然后,在做行进中侧身跑传球的模仿动作,并逐步过渡到用较慢速度的跑动传接球;最后,在中等速度的跑动中完成整个技术过程。又如,排球中防守教学,对大学生来说要完成好防守动作谈何容易,原因是害怕心理占了主导地位。为了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尽快使学生掌握技术,我们常选用抛球、轻扣球等;最后,做完整的防守教学过程。这一系列的诱导性练习,能够缓解学生的害怕心理。

5.在游戏中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教学中的游戏和比赛不仅是学生的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更是双方心理、智慧、意志等综合素质的较量。其特点是:有一定的情节和思想性,并具有竞争中的娱乐性;能充分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才智和创造力。它还可以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技术技能的能力。显然,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选用一种结合学生热身的活动,编制轻松愉快的游戏内容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抢球和护球”的游戏,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或发展某方面的身体素质,它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对抗性;再如“进攻与防守”对抗性的游戏,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对抗性比较强的情况下,利用身体素质和已掌握的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意志品质。这种方法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强烈而复杂的心理波动,让他们感受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

三、重视学习情况反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体育心理学论文例2

2数据分析及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羞怯感(SHS)的基本情况

参加测试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学生在实验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体验,说明目前女大学生羞怯感普遍存在,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羞怯感的平均值都不低(34%左右),与相关研究对国内其它地区的女大学生羞怯研究结果十分相近,没有表现出国内女大学生的羞怯水平的地区性差异;此外,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羞怯感整体上相近,从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实验前的羞怯感(SHS)没有显著性差异,t=-0.23,p=0.792>0.05,说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前具有高度相似的同质性此外,将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羞怯感(SHS)进行整体上的对比分析发现,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羞怯感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t=5.23,p=0.000<0.01,实验组学生的羞怯感水平非常明显地低于对照组.

2.2实验前后对照组的羞怯感(SHS)对比分析

对照组学生的羞怯感在实验前后没有显著性的差异,t=-1.28,p=0.323>0.05,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的羞怯感并没有发生显著性的变化.在对个案样本进行实验前后对比分析时,部分学生在部分维度上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但这可能只是偶发事件,也有可能受生活上其它事件的影响.说明一般意义上,体育教学从整体上对女大学生改善羞怯状况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2.3实验前后实验组的羞怯感(SHS)对比分析

实验组实验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实验组实验后学生羞怯感比实验前有了非常显著的降低,t=-6.47,p=0.000<0.01.这一结果与研究设计的假设高度吻合,实验数据说明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将“改善羞怯”的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其中,可以帮助女大学生克服羞怯感,有效降低其羞怯感水平.此外,研究还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并没有遇到“学生反感”之类的阻力,反而激发了学生参与该课程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丰富了课程的内容.评教中学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性上给予了高分.

2.4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的两组间对比分析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表3),整体上来看,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t=5.70,p=0.000<0.01,实验组实验后羞怯感比实验前降低12.79,而对照组实验后羞怯感比实验前只降低0.16.同一位老师执教的2个组,在其它条件基本保持相同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学生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的显著性特征,可以认为这是实验组教学加入“改善羞怯”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果.

3讨论

选取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以“改善羞怯”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最初的研究设计只是为了在保证样本符合研究条件的同时,使实验更方便和有效(课程的强约束力、稳定的时间和场地,确保了实验样本预定实验的顺利完成),但实验发现,这种实验教学丰富了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不断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将主题团体心理辅导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有三大天然的优势,具有全面推广的价值.

①团体心理辅导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它们都属于健康范畴,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密性,这种亲密性使其结合不易出现排异性反应;

②两者都是一个教育、引导、帮助的过程,但区别于个体心理咨询和私教、训练等,它们都是一个小集体、小团队;

③身体活动、游戏等本身就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手段,而诸如“勇敢”、“坚强”、“合作”等心理素质一直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内容之一.心理健康不仅是校园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和不容忽视的问题.除了思想上重视、构建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心理健康中心、开设心理必修课等措施之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实现还必须依靠更广泛的平台,这些平台包括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服务育人等多个方面.体育教学具有天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优势,将主题团体心理辅导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整合有限的校园教育资源,达到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优化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效果.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主题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结合体育课运动项目的特点和任课教师的特长,而信任与合作能力培养、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都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较适合的主题.为了避免霍桑效应,保持体育选项课程的自然性,课程计划在体育教师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共同商讨下完成,每一次课程结束后双方进行总结和调整.但体育教师毕竟不是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缺少心理辅导的临场判断、分析和专业手段,后期研究我们拟通过由心理健康教师与体育教师共同开设小班公选课,在选课说明中公布课程性质和形式,选取现实中存有“改善羞怯”需求或者困境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后续研究.此外,作为心理干预实践,本研究在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与不同体育项目之间搭配和协同等方面还存在局限,这也是课题组未来的研究方向.

4结论

1)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与改善女大学生羞怯呈正相关,可以降低女大学生的羞怯感水平,而正常的体育教学从整体上来说,对女大学生改善羞怯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2)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还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教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

体育心理学论文例3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代中国大学生,为出生在“80”后的独生子女,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期望值很高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强,社会阅历却比较浅,紧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业难度的增大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造成心理发展并不成熟,非常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发展为心理疾病,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泼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价值:

(1)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

(2)能提高独立性;

(3)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学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时从实质上加强体育与卫生工作的相结合;三是处理好与德育的关系,既不能用体育中德育代替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体育中德育。

(一)教师应具备较高心理素养水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研究新课标,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能胜任新的教学任务与要求,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能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

体育课有自身的特点,它能使教师学生广泛接触,学生在活动中能把自身的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状况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注意师生交流的时机和过程,使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溶,心理上互动,创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三)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1、正常的认识能力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3、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4、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1)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

(2)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

6、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四)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

1、因势诱导,消除学生畏难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分析、判断想出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学生要正视困难,明确做任何事,不会一帆风顺,而是要经过长期艰苦磨难。教师也应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要鼓励他们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努力克服困难,品尝胜利的喜悦。具体教学中,教师良好的示范,鼓励的语气,及时的纠正,正确的帮助和保护都能给予学生信心和勇气,这样,学生能够消除畏难心理、消除顾虑,有信心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2、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与学的中心都是学生。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教师在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教材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当他们运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针对学生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诱导其自主设置较高的学习目标,调节情绪,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而针对身体素质较差,心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则应恰当的帮助其设置较低的标准,鼓励其树立自信,培养坚强意志。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体育是身心教育合一的特殊性,我们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要让他们时时感受成功体验。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从不会到会,从难到易,从失败到成功,从畏难到喜欢等等经历,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在学习中思考问题,练习中想出方法,创造性地学习,有所学,有所悟,乐于学,学中乐,养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动作,参与游戏,群体竞赛等等莫不有困难出现,教师一要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自信;其次,要千方百计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并尝试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好的去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参考文献:

体育心理学论文例4

体育教学中有理论课的教学和活动课的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如笔者在一次理论课中提问:“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健康,大家知道怎样才算是健康的吗?”学生抢着回答“身体健康,不生病”“精神好“”有强壮的身体”……笔者随即出示多媒体画面:两个男生发生争吵,其中一个身体强壮的男生把刀子捅向了同伴。笔者问:“持刀的男生健康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健康!”笔者接着提问:“为什么不健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再回答。”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从中深入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从而正确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做个身心健康的人。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其个性特征,合群或孤僻、好动或好静、善斗或怕事、粗暴或文静等。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状况等,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比较,尽量做到对每个学生都心中有数。教学时,则要做到因人施教,特别是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冷漠、不合群的学生,教师更要关心、帮助他们,让其身心往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笔者所教班级中有个长得较胖的男生,他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害怕同学取笑自己的体型,所以在体育课上基本不参与训练活动。笔者了解情况后私下找他谈话,并在一节体育课上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动员他积极参加。结果该生与同组队员共同努力赢得了比赛,笔者趁机表扬了他。从此,他在体育课上再也不找理由请假,各项训练活动也都能积极参与。

三、树立正确而健康的成功观念

青春期学生的意志、情绪、态度等转变得特别快。在体育教学中,对课堂上不能很好完成训练任务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而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消除其恐惧心理,鼓励他们不要放弃练习。如在一次跨越式跳高教学中,笔者先示范与讲解,再让学生自主练习。结果,大部分学生刚跑到跳高杆前就停下来了,只有少数胆子大的学生能够越过去,但是动作都不够规范。为了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笔者进行自我反思并改正教学方法。笔者先向学生讲述跨越式跳高的历史、优秀跳高运动员的事迹等,让学生产生学习跳高的欲望,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在杆前停下来。有学生提出是因为“害怕”,笔者就此引出“恐惧”的定义:“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危机的逃避情绪。”跨越式跳高练习确有危险因素,不小心可能要摔跤。笔者问:“怎样才能既不摔跤又能越过去呢?”学生思考后答“用橡皮筋代替横竿”“降低高度”“两人一组直拉橡皮筋”“斜拉不会摔跤”……笔者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同学们的想法很棒,让我们分组尽情地跳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了跳高的练习。笔者指导学生边练边想,互相提示、互相纠正,一个个漂亮的越竿动作就展示在大家眼前。

体育心理学论文例5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97年我校参加了北大儿童心理学系许政援教授主持的《学习困难儿童心理因素的研究、鉴定与培养》。在许徐教授和中科院心理所专家的指导下,对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智能、认知、个性、社会交往等70项测试与调查,对个别心理障碍明显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咨询和训练。我们还建立了充满温馨气息的心理咨询室--"向大自然敞开心扉"。

在70项测试的基础上,我们又和美国宾法夕尼亚大学合作,在俞大维博士的指导下,筛选出48名同学,征得本人和家长的同意,分为四组,由我校两位经过培训的年轻教师从98年9月11日开始"乐观人生课程"。经过半年的培训,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同学明显感到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水平提高,开始能够进行一定的情绪调节。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看到了心现健康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生机,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心理健康教育仅对一部分发现问题的学生有点为时已晚,应面向全体,防患于未然。心理地健康教育光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一、研究的目的与具体目标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自我控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2、学会正确的认知自己,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3、学会自我激励,了解兴趣的来源及其产生的神奇效果。

4、学会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了解一些评价他人的技巧。

5、学会和谐地与人沟通,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培养良好的个性。

6、学会调节自己的心境,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

二、设计研究方案

1、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学校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针对自己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性地选择教材内容,开展组内研究。

2、根据年龄段,选择切入点。由于学生的年龄段不同,面对的心理问题也就各个相同。因此,我们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为基础,以心理导向教材为依托,我们选择了低年级:《你能坚持多久》、《聪明的我》。中年级:《了解兴趣》、《怎样看待他人》。高年级:《尊重他人》、《寻找快乐》这六课书进行了全校的专题研究。

三、进行教学研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研讨,我们达到了这样一种共识: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是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潘东辉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放起轻松优美的音乐,然后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款款而谈:"同学们好!伴着悦耳的音乐,非常高兴,我们又来到了轻松愉快的小学生心理导向的课堂,谁愿意把你最喜欢做的事或最喜欢的学科告诉给大家,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你的欢乐……"这样,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老师。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如六年级的《寻找快乐》一课教师播放了一段配乐故事《国王与农夫》,听后引发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国王"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而一贫如洗的农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却觉得非常快乐呢?这正是这节心理健康课要讨论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文,反复思考得出:国王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它欲求过高,而农夫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经常想着那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从而使学生悟出了寻找快乐的第一种方法--"降低欲求"。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是非评价极其不稳定,老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引起争论,可帮助学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讨论中明辨道理。如在四年级《怎样看待的人》一课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了这一方法。首先教师播放了一段录像,然后让学生针对片中的"小刺头"对小组长小明的评价:"臭美,不关心同学,不爱帮助人,批评人粗鲁、骄傲。"展开激烈地辩论。正方、反方各自举出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也是各抒己见,相持不下。那么到底哪种意见是正确的呢?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来到"智慧泉"边的森林里看看小动物们是怎样给即将报考杂技学校的小猴子写评语的。(小动物们给小猴子写鉴定,既看优点,也看缺点)这时再引起学生进行第二次的讨论:"小刺头"对小明的评价有没有片面、偏激的地方呢?经过讨论,孩子们的认识像无数条上溪汇入江河一样走到了一起。从而得出:①评价他人要从事实出发,既看优点,也看缺点。②不能从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别人,要客观、公正。启思明理水到渠成。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实话实说"这一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扮演主持人、特约佳宾、观众,模拟生活情景,实话实说,坦白内心。孩子们那一句句热情洋溢的赞美与致谢;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歉意与忏悔,催人泪下。这一课在五年级连讲了三个班,每到这个环节都出现了高潮,引起了学生感情的共鸣,都有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泪花,真正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小品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了观念,接受了心理训练。四年级《尊重他人》和五年给《寻找快乐》的教学中都运用了这种方法。同学们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品表演总结出了一条条评价他人的技巧:宽宏大量,善于原谅别人;宽容大度,从别人的失败中看到成绩;热情赞扬别人的长处,使人悔悟自己的过错;用赞美的评价去改变有缺点的人。找到了寻求快乐的心理防卫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换个环境;降低欲求;幻想成功;肯定自我;转移注意等等。使学生明确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界上不少事,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快乐是一种自我选择,快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如: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的最后,老师安排了写谢意卡和歉意卡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们朝夕相处的五年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别人热情的帮助,让我们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温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那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写张谢意卡,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别人的事,仍让你感到很后悔,那么,来,就让我们写张歉意卡,表达你深深的歉意。让我们在这千禧之年到来之际,把忧愁、烦恼留在旧的一年,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境,朝气蓬勃,携手走向新世纪。通过"写卡--读卡--送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7、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寻找快乐》一课中,一个男孩子勇敢地讲述了自己心中最隐秘的故事,他说:"我父母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婚了,可是他们一直瞒着我,前几天才告诉我。听了以后,我非常地恨他们,躲进了自己的小屋不理他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快乐与不快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况且离婚是他们俩大人的事,并不说明他们不爱我,再说还有大姑疼我,我生气又有什么用呢?"听着这个孩的内心独白,老师热泪盈眶,充满深情地对他说:"你真是个敢于面对生活、勇敢、善于调节自我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今后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都会勇敢乐观地面对,蔡老师和全班同学都愿意做你永远的朋友!"全班同学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坚信,这一刻将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老师真挚的话语,同学热烈的掌声将永远激励他战胜困难的勇气。

8、精心设计的结束语,升华、启思、充满激励

精彩的结束语不仅仅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常用的有以下四种形式:

①总结式。例:《怎样看待他人》"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这是我们合作的基础。一位曾有几千名科学家参与的登火星计划中承担重任的华人科学家说过:"人才最重要的是合作精神。未来社会的创造,需要我们在各方面与他人合作,发挥各自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他人,正确地看待自己。"

②期望式。例:《尊重他人》"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日寒。"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交往中尊重他人,以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赢得更多的朋友,人人做受大家欢迎的人。

③启发式。例:《了解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同学们,现在的学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实现我们自己理想的基础,让我们注意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并把兴趣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出示投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趣作舟。④祝福式。例:《寻找快乐》(伴着"祝你平安"的乐曲)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的不平之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你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你就要降低欲求,寻找快乐;当你不被别人理解受到委屈时,你就要转移注意,消除烦恼;当你考试没考好时,你就要对自己说,不要紧,下次再努力。这样你就会心里充满阳光,脸上绽出甜蜜的微笑。请记住: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老师衷心地祝愿同学们: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愉快健康地成长!

四、总结与讨论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心理健康课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如: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的最后,老师安排了写谢意卡和歉意卡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们朝夕相处的五年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别人热情的帮助,让我们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温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那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写张谢意卡,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别人的事,仍让你感到很后悔,那么,来,就让我们写张歉意卡,表达你深深的歉意。让我们在这千禧之年到来之际,把忧愁、烦恼留在旧的一年,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境,朝气蓬勃,携手走向新世纪。通过"写卡--读卡--送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体育心理学论文例6

本文作者:袁广锋工作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调查全国1000名中学体育老师,回收有效问卷639份,其人口学特征见表1。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量表该量表为作者自编(2006),共有55个条目,分为5个维度:教学信念知识(7题)、教学反思知识(16题)、教学内容知识(17题)、教学策略知识(11题)、教学评价知识(4题)。采用5级评定。总量表CronbachAlph系数为0.9544,教学信念、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CronbachAlph系数分别为0.7665、教师教学动机量表该量表(辛涛,1996)将教师的教学动机分为三个维度:内在动机定向、外在动机定向、外在内化动机定向。本量表有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定。本量表中内在动机分量表CronbachAlph系数为0.7789,外在动机分量表CronbachAlph系数为0.7226,外在内化动机定向分量表CronbachAlph系数为0.6033,总量表CronbachAlph系数为0.8443[5]。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简表型)教学效能感(辛涛,1996)共分两个维度: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本量表共有10个条目,采用4级评定。一般教学效能感分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6768,个人教学效能感分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6588,总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6977[5]。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量表(吕国光,2001)由教学满意、环境满意、升迁满意、收入满意、管理满意5个维度构成,共有30个条目,采用6级评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6]。教师自我学习准备度量表该量表(刘加霞,2003)由自主监控性、喜爱渴求性和创造探新性3个维度构成。此量表共有28个项目,采用5级评定。自主监控性分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8794,喜爱渴求性分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8896,创造性分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8564,总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9418[5]。应用以上量表,调查了全国1000名中学体育教师,调查之前对一些术语进行了解释说明,明确要求调查对象做出唯一选择,回收有效问卷639份。数据均转化为标准Z分数,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1.5和Amos4.0在微机上进行数据收集和储存。首先分析了4项个人心理因素与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相关性,接着以体育教师教学知识与其个人心理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为基础,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通过进一步分析结构模型的通径系数推断不同心理因素对教学知识影响的重要程度。

结果与分析

教学动机、教学效能感、工作满意度、自我学习准备度与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相关关系研究了4项个人心理因素与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相关性,结果如表2、表3、表4、表5所示。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4项个人心理因素均与与其教学知识5个维度均存在着显著或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个人心理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影响的结构模型以上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与其个人心理因素的相关关系。但由于相关分析自身的弱点,它不能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相关分析的结果可能掩盖了体育教师教学知识与其个人心理因素之间的真实关系。基于以上原因,以体育教师教学知识与其个人心理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为基础,对由逻辑分析得到的“个人心理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影响的理论结构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取得了模型的各项参数(图1),各项拟合度指数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表6),这说明笔者模型是可以接受的。由图1可知,4项个人心理因素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不仅有直接影响,有些还有间接影响。通过进一步分析结构模型的通径系数(表7),影响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教学动机、自我学习准备度、教学效能感和工作满意感。其中教学动机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最为重要,不仅有直接影响,而且它还通过影响自我学习准备度、教学效能感和教学工作满意度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产生间接影响,这种间接影响比直接影响更强。自我学习准备度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直接影响较强,通径系数达0.53,它通过影响工作满意度对教学知识产生的间接影响较小。教学效能感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有直接影响,它还通过影响自我学习准备度对教学知识产生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对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仅有直接影响,影响程度较小。上述研究结果证明,教学动机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最为重要,自我学习准备度次之。因此,当前体育教师教育机构应加强体育教师教学动机的形成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调控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关注如何培养和提高职前和在职教师的教学动机和自我指导学习准备度。动机是驱动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力,对个体行为具有发动性、维护性和调节性作用[7]。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动机的表现形式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态度以及教学行为。同时,教师教学动机的定向又决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采取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7]。因此,研究教师教学动机对提高教师素质具有理论方面的指导意义。鉴于自我学习准度度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重要影响,各级学校在安排教学工作量的时候,应注意为教师的自学和提高留出一定的时间,使教师逐步具备自我学习的精神与方法,使学校成为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最佳环境。尽管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性小于与教学动机和自我学习准备度,但毕竟与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国外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教改的欲望、课堂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另外,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动机显著相关。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预测变量,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强,学生的学业成就越大[8]。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出勤率与流动率的重要因素[6]。从本文的研究结果看,教师工作积极性又是影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和提高的关键因素。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决定了学校管理者只有在了解教师工作满意状况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引起教师工作不满意的问题,才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其教学知识的提高。认为今后教师教育机构应加强对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的监测及其形成机制、干预手段等的研究。目前我国对教师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只是学术界的一种研究,其应用价值还远未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重视,国外对这些方面的监测已成为常规性的工作[8-10]。

体育心理学论文例7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学校体育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体育后进生的厌学心理,主要是指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行为和能力。缺发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技能时屡遭挫折,在心理上形成失败情绪,并因此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同时有些体育教师只重视如何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考虑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和快乐体验。其结果,往往是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低人一等”的消极心理,对成功丧失信心。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自尊心,自信心。

那么如何矫正后进生厌学的消极心理呢?

一、消除疑惧与对抗情绪

体育教学是一项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关系和谐,相互接纳的情况下才能上好体育课,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上好体育课的基础。大多数教师对后进生易反感,厌弃,而后进生更渴望得到谅解和信任。因此,教师要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认识和情感障碍,给他们注入更多的爱心,从情感上亲近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心理上理解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以赢得他们的拥护和信任,对体育教师转变看法,增强向师性。

在具体课堂中,恰当的运用师生共同完成的体育游戏,比如“喊数抱团”、“猫逮老鼠”、“大海网鱼”等。通过这些游戏能很快的消除师生之间的疑惧与对抗情绪,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

二、 平等对待教育论文,增强自信

实践表明,教师对体育后进生的轻视是存在的,这种轻视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自我评价也会随之降低,他们往往表现出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执拗反叛等性格特征。以至于逃避学习,习惯于以异常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

1、集体教学时,尽量照顾后进生,位置一般放在中间,前后左右都安排好的学生,已尽量使学生看到老师同学的规范动作和听清讲解为原则杂志铺。

2、分组教学时,要尽量培养一些骨干学生,帮助后进生学习,同时也培养了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教师在个别辅导时,要抓两头带中间,不要忽视后进生,使他们感到每辅导一次就有一次进步,增强他们学好的信心。

4、通过心理暗示法,使体育后进生克服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执拗反叛等性格特征。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自信心。可采取,“呐喊法”老师喊:“1、2”,学生喊:“3、4”;老师喊:“3、4”, 学生喊:“嗨、嗨”;老师喊:“嗨、嗨”,学生喊:“嘿、嘿”; 老师喊:“谁最棒?”,学生喊:“我最棒!” …… 老师每次发出口令,要要求学生也喊出口令同时完成动作,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时多灵活运用“呐喊法”,提高体育后进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激情。

三、利用成功体验,提高动机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提高成就动机,淡化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隐蔽意图,针对体育后进生的个性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调动体育后进生内心的积极心理因素,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有利时机。如要换练习方法,改变动作的某些要素(方向、力量、速度、节奏)适当降级器械的高度、重量等,使体育后进生也能获得成功和喜悦的情感体验。这样,通过不断地强化,不仅可以消除后进生心理上的消极防御机制,密切师生关系,而且有助于激发奋发向上的愿望,逐步提高动机水平。

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调查学生的体育兴趣所在,根据学生的期望选取教学内容,比如,每节课可以教一些学生喜欢的“健美操”、“武术散打”、“篮球”动作作为热身运动。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四、借助心理补偿,克服自暴自弃

所谓心理补偿,是指人们在心里失衡失时,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掩盖或抵消自己的弱点的不足,以维持自身心理平衡。心理学研究表明,补偿自卑心理的最好武器,可以给自卑意识强烈的人提供成功的精神力量,从中获得自尊、自信、自爱。为此,教师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后进生并非样样都差教育论文,有的后进生跑得慢,却投的远,有的后进生投的近却跳的高等等。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利用“闪光点”鼓励后进生发挥优势,由强到弱,再由弱变强,从而认识自己的价值,逐步改变消极的自我认识。

在具体教学中多评论体育后进生的优点所在,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都是了不起的。比如评论不完美的动作,说:“这个动作很有潜力!”、对于错误动作,说:“有点紧张,不过很矫健”,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还是有优点的。从老师的认可中获得自尊、自信、自爱。

五、区别对待,注重个别教育

体育心理学论文例8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学校体育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体育后进生的厌学心理,主要是指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行为和能力。缺发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技能时屡遭挫折,在心理上形成失败情绪,并因此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同时有些体育教师只重视如何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考虑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和快乐体验。其结果,往往是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低人一等”的消极心理,对成功丧失信心。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自尊心,自信心。

那么如何矫正后进生厌学的消极心理呢?

一、消除疑惧与对抗情绪

体育教学是一项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关系和谐,相互接纳的情况下才能上好体育课,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上好体育课的基础。大多数教师对后进生易反感,厌弃,而后进生更渴望得到谅解和信任。因此,教师要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认识和情感障碍,给他们注入更多的爱心,从情感上亲近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心理上理解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以赢得他们的拥护和信任,对体育教师转变看法,增强向师性。

在具体课堂中,恰当的运用师生共同完成的体育游戏,比如“喊数抱团”、“猫逮老鼠”、“大海网鱼”等。通过这些游戏能很快的消除师生之间的疑惧与对抗情绪,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

二、 平等对待教育论文,增强自信

实践表明,教师对体育后进生的轻视是存在的,这种轻视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自我评价也会随之降低,他们往往表现出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执拗反叛等性格特征。以至于逃避学习,习惯于以异常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

1、集体教学时,尽量照顾后进生,位置一般放在中间,前后左右都安排好的学生,已尽量使学生看到老师同学的规范动作和听清讲解为原则杂志铺。

2、分组教学时,要尽量培养一些骨干学生,帮助后进生学习,同时也培养了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教师在个别辅导时,要抓两头带中间,不要忽视后进生,使他们感到每辅导一次就有一次进步,增强他们学好的信心。

4、通过心理暗示法,使体育后进生克服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执拗反叛等性格特征。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自信心。可采取,“呐喊法”老师喊:“1、2”,学生喊:“3、4”;老师喊:“3、4”, 学生喊:“嗨、嗨”;老师喊:“嗨、嗨”,学生喊:“嘿、嘿”; 老师喊:“谁最棒?”,学生喊:“我最棒!” …… 老师每次发出口令,要要求学生也喊出口令同时完成动作,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时多灵活运用“呐喊法”,提高体育后进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激情。

三、利用成功体验,提高动机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提高成就动机,淡化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隐蔽意图,针对体育后进生的个性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调动体育后进生内心的积极心理因素,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有利时机。如要换练习方法,改变动作的某些要素(方向、力量、速度、节奏)适当降级器械的高度、重量等,使体育后进生也能获得成功和喜悦的情感体验。这样,通过不断地强化,不仅可以消除后进生心理上的消极防御机制,密切师生关系,而且有助于激发奋发向上的愿望,逐步提高动机水平。

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调查学生的体育兴趣所在,根据学生的期望选取教学内容,比如,每节课可以教一些学生喜欢的“健美操”、“武术散打”、“篮球”动作作为热身运动。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四、借助心理补偿,克服自暴自弃

所谓心理补偿,是指人们在心里失衡失时,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掩盖或抵消自己的弱点的不足,以维持自身心理平衡。心理学研究表明,补偿自卑心理的最好武器,可以给自卑意识强烈的人提供成功的精神力量,从中获得自尊、自信、自爱。为此,教师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后进生并非样样都差教育论文,有的后进生跑得慢,却投的远,有的后进生投的近却跳的高等等。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利用“闪光点”鼓励后进生发挥优势,由强到弱,再由弱变强,从而认识自己的价值,逐步改变消极的自我认识。

在具体教学中多评论体育后进生的优点所在,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都是了不起的。比如评论不完美的动作,说:“这个动作很有潜力!”、对于错误动作,说:“有点紧张,不过很矫健”,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还是有优点的。从老师的认可中获得自尊、自信、自爱。

五、区别对待,注重个别教育

体育心理学论文例9

97年我校参加了北大儿童心理学系许政援教授主持的《学习困难儿童心理因素的研究、鉴定与培养》。在许徐教授和中科院心理所专家的指导下,对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智能、认知、个性、社会交往等70项测试与调查,对个别心理障碍明显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咨询和训练。我们还建立了充满温馨气息的心理咨询室--向大自然敞开心扉。

在70项测试的基础上,我们又和美国宾法夕尼亚大学合作,在俞大维博士的指导下,筛选出48名同学,征得本人和家长的同意,分为四组,由我校两位经过培训的年轻教师从98年9月11日开始乐观人生课程。经过半年的培训,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同学明显感到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水平提高,开始能够进行一定的情绪调节。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看到了心现健康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生机,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心理健康教育仅对一部分发现问题的学生有点为时已晚,应面向全体,防患于未然。心理地健康教育光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一、研究的目的与具体目标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自我控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2、学会正确的认知自己,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3、学会自我激励,了解兴趣的来源及其产生的神奇效果。

4、学会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了解一些评价他人的技巧。

5、学会和谐地与人沟通,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培养良好的个性。

6、学会调节自己的心境,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

二、设计研究方案

1、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学校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针对自己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性地选择教材内容,开展组内研究。

2、根据年龄段,选择切入点。由于学生的年龄段不同,面对的心理问题也就各个相同。因此,我们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为基础,以心理导向教材为依托,我们选择了低年级:《你能坚持多久》、《聪明的我》。中年级:《了解兴趣》、《怎样看待他人》。高年级:《尊重他人》、《寻找快乐》这六课书进行了全校的专题研究。

三、进行教学研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研讨,我们达到了这样一种共识: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是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潘东辉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放起轻松优美的音乐,然后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款款而谈:同学们好!伴着悦耳的音乐,非常高兴,我们又来到了轻松愉快的小学生心理导向的课堂,谁愿意把你最喜欢做的事或最喜欢的学科告诉给大家,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你的欢乐……这样,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老师。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如六年级的《寻找快乐》一课教师播放了一段配乐故事《国王与农夫》,听后引发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国王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而一贫如洗的农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却觉得非常快乐呢?这正是这节心理健康课要讨论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文,反复思考得出:国王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它欲求过高,而农夫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经常想着那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从而使学生悟出了寻找快乐的第一种方法--降低欲求。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是非评价极其不稳定,老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引起争论,可帮助学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讨论中明辨道理。如在四年级《怎样看待的人》一课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了这一方法。首先教师播放了一段录像,然后让学生针对片中的小刺头对小组长小明的评价:臭美,不关心同学,不爱帮助人,批评人粗鲁、骄傲。展开激烈地辩论。正方、反方各自举出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也是各抒己见,相持不下。那么到底哪种意见是正确的呢?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来到智慧泉边的森林里看看小动物们是怎样给即将报考杂技学校的小猴子写评语的。(小动物们给小猴子写鉴定,既看优点,也看缺点)这时再引起学生进行第二次的讨论:小刺头对小明的评价有没有片面、偏激的地方呢?经过讨论,孩子们的认识像无数条上溪汇入江河一样走到了一起。从而得出:①评价他人要从事实出发,既看优点,也看缺点。②不能从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别人,要客观、公正。启思明理水到渠成。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实话实说这一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扮演主持人、特约佳宾、观众,模拟生活情景,实话实说,坦白内心。孩子们那一句句热情洋溢的赞美与致谢;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歉意与忏悔,催人泪下。这一课在五年级连讲了三个班,每到这个环节都出现了高潮,引起了学生感情的共鸣,都有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泪花,真正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小品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了观念,接受了心理训练。四年级《尊重他人》和五年给《寻找快乐》的教学中都运用了这种方法。同学们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品表演总结出了一条条评价他人的技巧:宽宏大量,善于原谅别人;宽容大度,从别人的失败中看到成绩;热情赞扬别人的长处,使人悔悟自己的过错;用赞美的评价去改变有缺点的人。找到了寻求快乐的心理防卫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换个环境;降低欲求;幻想成功;肯定自我;转移注意等等。使学生明确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界上不少事,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快乐是一种自我选择,快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如: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的最后,老师安排了写谢意卡和歉意卡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们朝夕相处的五年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别人热情的帮助,让我们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温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那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写张谢意卡,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别人的事,仍让你感到很后悔,那么,来,就让我们写张歉意卡,表达你深深的歉意。让我们在这千禧之年到来之际,把忧愁、烦恼留在旧的一年,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境,朝气蓬勃,携手走向新世纪。通过写卡--读卡--送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7、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寻找快乐》一课中,一个男孩子勇敢地讲述了自己心中最隐秘的故事,他说:我父母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婚了,可是他们一直瞒着我,前几天才告诉我。听了以后,我非常地恨他们,躲进了自己的小屋不理他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快乐与不快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况且离婚是他们俩大人的事,并不说明他们不爱我,再说还有大姑疼我,我生气又有什么用呢?听着这个孩的内心独白,老师热泪盈眶,充满深情地对他说:你真是个敢于面对生活、勇敢、善于调节自我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今后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都会勇敢乐观地面对,蔡老师和全班同学都愿意做你永远的朋友!全班同学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坚信,这一刻将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老师真挚的话语,同学热烈的掌声将永远激励他战胜困难的勇气。

8、精心设计的结束语,升华、启思、充满激励

精彩的结束语不仅仅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常用的有以下四种形式:

①总结式。例:《怎样看待他人》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这是我们合作的基础。一位曾有几千名科学家参与的登火星计划中承担重任的华人科学家说过:人才最重要的是合作精神。未来社会的创造,需要我们在各方面与他人合作,发挥各自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他人,正确地看待自己。

②期望式。例:《尊重他人》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日寒。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交往中尊重他人,以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赢得更多的朋友,人人做受大家欢迎的人。

③启发式。例:《了解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同学们,现在的学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实现我们自己理想的基础,让我们注意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并把兴趣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出示投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趣作舟。④祝福式。例:《寻找快乐》(伴着祝你平安的乐曲)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的不平之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你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你就要降低欲求,寻找快乐;当你不被别人理解受到委屈时,你就要转移注意,消除烦恼;当你考试没考好时,你就要对自己说,不要紧,下次再努力。这样你就会心里充满阳光,脸上绽出甜蜜的微笑。请记住: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老师衷心地祝愿同学们: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愉快健康地成长!

四、总结与讨论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心理健康课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如: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的最后,老师安排了写谢意卡和歉意卡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们朝夕相处的五年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别人热情的帮助,让我们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温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那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写张谢意卡,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别人的事,仍让你感到很后悔,那么,来,就让我们写张歉意卡,表达你深深的歉意。让我们在这千禧之年到来之际,把忧愁、烦恼留在旧的一年,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境,朝气蓬勃,携手走向新世纪。通过写卡--读卡--送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体育心理学论文例10

二、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足球比赛中,带球进攻要了解队员的位置,学生需要注意的范围比较广,他们既要高速带球又要防止被对方拦截,为了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就需要球员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运动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一系列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友爱、乐观等多种感情。如在有些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会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也有失利时学生之间相互埋怨的,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怯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体育运动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会伤了学生间的和气。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及时地进行疏导,耐心地教育那些比较偏激的学生,让他们正确地看待比赛的成败,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让他们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比赛的结果。这样能有效地调控这些学生的情绪,对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引入拓展训练

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心理拓展训练在我国体育教育教学中应运而生。这就要求高中体育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大胆进行实践,勇于创新,创造出新型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步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有效落实“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有力保证。体育拓展训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克服惰性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还能促使学生学会欣赏、关心、爱护和关注他人,全面促进学生的身体、精神、情感以及智力的和谐发展。

四、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不同的学生在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根据学生间的这些差异性来进行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方案,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体验到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有时候很多学生不能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失败的情况,这样的结果会直接导致他们变得不喜欢上体育课。为此,新课程改革为了满足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分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发展,能够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确保了每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体育心理学论文例11

(1)学校压力因素。师资力量严重短缺,体育教师往往不仅要上体育课,还要兼顾几门语文、数学等文化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学体育教师的负担。

(2)中学体育教师自身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不足。总的来看,影响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与学校等外部因素,教师自身的因素等,都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但是自身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自己要注意、发现、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另外,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自身因素属于内部因素,离不开教师自己的调节。

二、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适

(1)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多多少少遇到一定的挫折和困难,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因此,人人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失常,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这些困难和挫折,偶尔出现的心理失常是正常现象,连续的心理失常才是心理疾病。就像我们常说的心理疾病,它们就像感冒一样并不是特别的可怕,只要通过有效的心理治疗和咨询,就能进行自我调节,并且逐渐恢复。

(2)成立教师心理疏导与咨询中心。学校在教师的心理疏导和咨询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成立教师的心理疏导和咨询中心,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的疏导,真正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在校教师心理所出现的问题,并且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3)教师要增强权益意识,依法保护自己。在加强对教师心理监管的外部条件的同时,还需要教师自己增强权益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在自己的利益、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担心、害怕,以至于出现心理问题,要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维护自己的权益。

(4)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维护心理健康。体育教师要善于建立能够自我疏导的心理优势,面对工作、人际、家庭等所引起的紧张和疲劳,要学会用平常心对待,相信一切会重新好起来而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每一个人、每一份工作,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其生命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