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8 15:06:11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例1

通过我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感觉到目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之所以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很广泛,我分析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课件。对开发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工作者的水平要求较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还需有较高的体育理论水平,即有运动生理学、某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法以及体育常识和对我国年龄段身体水平情况的了解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还必须懂得体育教学。因此,一个完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需多方面的努力协作才能够完成。

2.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某些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一味的身体练习和单调的课堂理论课上,不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或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当然,身体练习仍然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学易懂,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从事身体练习。

3.屏幕显示。目前,国内较先进的电教室基本上已经配备了大屏幕液晶显示器或投影仪和一套完整的电子教学系统。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大屏幕液晶显示器价格昂贵。如今大多数学校用于教学的计算机屏幕较小,这对于一个50人以上的教学班来说,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

4.课件匮乏。由于研究人员对体育科目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重视不够,致使在众多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体育教学课件却极为匮乏。

二.多媒体技术引入体育教学初试

我毕业于河北师大体育系,在校期间开始接触多媒体电脑。当时我接触的体育方面的软件多是游戏性质的,但多媒体电脑游戏不同于普通的电子游戏,它具有较高的智能性,且画面生动、逼真。

我从事体育教学后,在一次篮球课上讲到传切、空切、联防等篮球战术配合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篮球基本战术知之甚少,因此学生在配合教师进行战术示范时表现迟钝、紧张,结果花费了许多时间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又组织学生看录像,由于没有专门的篮球赛进行讲解,结果学生往往被录像中的扣篮等精采场面所吸引,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战术配合上,教学效果自然不容乐观。图解法教学不直观且繁琐,与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不吻合,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总结几次对篮球战术配合教学的失败教训,我开始尝试运用多媒体游戏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我采用由广东一家电脑公司制作的“篮球”多媒体游戏光盘,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一一表现出来。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致。课外活动时许多学生主动模仿练习,并且在班组篮球赛中能够作出精彩的战术配合。

三.对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的探索

为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我首先请教师大体育系的专家、教授提出课件设计,编写创意程序;然后聘请一名高级程序员专门从事编程工作,将编制出的软件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加工直至定型。经过逐步的实践,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运动生理。展示运动后的生理反应,如:血液循环、吸氧量、心率等。将抽象的生理反应制成课件,此时,立体动画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促进了学生对运动后出现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发热等生理现象的科学认识与理解。

2.模拟裁判。将球类的比赛场面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作裁判,利用键盘对画面中出现的犯规情况进行裁决,在规定的时间内电脑会对裁判员的水平进行打分。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教师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球类裁判法的了解。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例2

1.热爱学生,拉近师生距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人由衷的关怀,就是教育的血与肉。”他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真心,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让教师走近学生,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尊重与信任,这样学生自然也会对体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

2.灵活教学,形成教师特色。

一般化的事物对学生来说并没多大的吸引力,而富有特色与个性化的事物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参与动机。教学也是如此。教师的教学趋于一般化,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淹没。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不断地武装自己,灵活教学,创个性化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这样更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换来学生对教师的敬重和对体育学科的热爱。

3.现代教学,增强教学趣味。

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动态感与趣味性。将其运用于体育学科中,更能展现体育学科原本的活力,将那些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寓于直观的动作之中,并配以动听的背景音乐,辅以逼真的画面效果,这样更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思维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之上,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

二、创造宽广的参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创造

初中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精神,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参与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来展现这种个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

1.自主创编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是体育训练或比赛前的前奏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热身活动可以打破人体静止状态下的生理惰性,调动人体各系统活力,让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起来,既可以避免在体育训练中受伤,同时又可以活跃身体器官,为更好地参与打下基础。但是在以往,热身活动内容单一,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地完成,这必然会影响到训练效果,学生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而通过学生自主创编热身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去创造,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潜能,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正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手段。

2.自制体育练习器械。

体育主要以室外身体训练为主,需要用到许多的体育器材。而大多学校所配备的器材有限,实用性不强,且不能做到人手一件。为了增强体育训练的趣味性与实效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我们可以让学生来自制体育器材,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激励学生创新。如用硬纸片做飞碟、用易拉罐装上沙子做哑铃、用旧报纸等做接力棒等。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让学生更加努力

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并不是体现在某一次活动或是某一节课中,而是需要体现在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中,体现在整个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这就需要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进行主动训练,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这就是评价的功效。为此在体育活动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做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以评价来增强学生的信心,提升学生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更充分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1.加强过程性评价。

不只是要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的积极性、团队的合作性,以及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与各项比赛的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价,这样才能对学生做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针,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客观看待自我,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例3

引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改革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年):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培养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可持续发展[1]。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二、初中语文多媒体主要教学方法

1.内容呈现法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完全依赖板书和口头讲述来呈现本节课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一方面,老师上课负担较重。一节语文课下来,不仅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内容,还要不停地进行知识讲解,相当累人。有时候由于课程安排,需要几节课连着上,这就更让人吃不消了。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板书和普通话有较高的要求。对于老教师来说,板书等基本功较为扎实,但在普通话方面就有所欠缺;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普通话基本过关,但板书、粉笔字等又有了相应的问题,尤其是在现在电脑应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第三,由于时代的进步,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师讲述内容较多,体现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易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且没有经过自身实践的知识,掌握起来始终不过踏实。同时,在多媒体技术如此发达的情况之下,板书这种单一模式对于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而这些,都导致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问题。

而采用多媒体语文教学,教师可以直接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出来,这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与课堂效率的提高都有较大的益处。

2.情境创设法

通过多媒体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图画、音乐、视频等资源,将不同时空的事物或情景呈现在课堂上,以创设一些逼真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这种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弥补学生生活经验和主观想象力的不足,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较繁杂的课文内容的理解[2]。

三、语文多媒体课件评价指标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具有交互性,形象性,情境性等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参与、体验,有助于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培养情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课件的评价包括课件内容、课件结构、练习与反馈、技术水平、交互效果等五个方面,根据每个指标体系的再次进行细分:

多媒体课件内容:教学目标清楚明了;重点、难点突出;教学内容正确,富有内涵,具有引导、启发作用,能激发学习兴趣,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呈现内容留有余地,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实践,言简而意赅,量少而质高。

多媒体课件结构:思路清晰,主次分明;导航合理、使用方便;问题设置与教学引导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学生思维同步并循序渐进;课外拓展有利于学生积累,并能提高学生的相应能力。

练习与反馈:练习要注重语文教学常规的落实,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提高,并适应初中学生的学段目标,反馈应及时,客观公正,且能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保有语文学习的兴趣。

技术水平:课件安全可靠,页面设计简洁大方;但能吸引学生目光;不同的文体教学,风格不一,采用的多媒体手段多样且富有变化,符合课程实际。

交互效果:交互响应及时,能满足师生不同的需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参与性高、思维敏捷;师生沟通融洽,学生主体体现,教师辅导到位。

四、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问题。因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认识的局限及相关理论理解的不透彻,在教学理念上往往容易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实施方法上走入技术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误区,影响了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形式,笔者调查了学生对语文对媒体教学的看法,情况如图一所示。

调查所示,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1.缺乏新意,形式代办,仅是框图式总结;2. 没有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辅质,忽视语文学科特点,多媒体的应用没有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转变观念。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目光,更无从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运动现代多媒体技术。但为了应用而应用,只套用最简单的单一形式,这只能是一个糟糕的开始,当然不会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课堂效率的提高当然可望不可即。但同样地,仍要走出一个误区――以多媒体教学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正如“尽信书不如无书”,全然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全部呈现,没有问题的阶梯性,没有引导的循序性,教学模式仍旧单一,教学效果依旧低下,那运用多媒体的最初目标都无法达成,更何况是其它更高层次的目标了。

2、掌握技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听、说、读、写是基本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你可以引用视频、音频,你也可以插入课堂相关图片,你还可以制作动画、配上音乐??而这一切,没有一定的技术是不行的。通过技术培训,掌握多种方法,才能综合性地灵活运用各种技能,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

五、结束语

与时俱进,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主题。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只有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中,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才能满足新生代的学生需求,而多媒体的应运而生,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可以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图文并茂、声情益彰的形式促进课堂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结构,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例4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展开,“黑板+粉笔”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学生仅仅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不同,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且又迎合了信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摒弃了传统的语文教学信息不足的弊端,可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于是,多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信息,生动活泼的界面,以及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比抽象为生动形象的表现力,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不少语文教师的青睐。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1、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的课文距学生的现实生活较为遥远,没有生活实际作为参照的课文学生理解起来就显得困难。虽然常规教学也利用语文学科、教师本身的条件因素来或多或少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回响在学生的耳边、荡漾在学生的心中,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激起他们无与伦比的兴趣。

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而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而可以延伸到社会、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进行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真正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实现语文教学“小课本,大课堂”的目标。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为“苦”之者大大多于“乐”之者。致使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可以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们可以在课前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美丽旋律、动人画面的同时,寻找春天的足迹,春天的画面,春天到来的气息,为我们学习《春》打下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又如执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诗的意境相近的课堂氛围,选择钢琴曲“星空”,并用powerpoint展示几幅城市夜空灯火闪烁的图片和暗夜星空的图片。再自定义动画使诗句字幕式的出现。在一幅城市夜空与星空相互辉映的图片上,此时要求学生不用看书,只需注视画面倾听范读。学生很容易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这种学习氛围是传统的讲和读所无法实现的。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学生的整个精神力量都受到了激发。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点。在这种人机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所以课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其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学生的情绪一般说来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多媒体教学人机交互的特点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三、多媒体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减轻教师负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案上注明难点,并寻找材料,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启发思维,攻克难点重点,加快课堂进度。同时多媒体的容量非常大,制作好的课件里标明了需要注意的地方,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在这有效的时间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其他环节的讲述,也可以化作有效提问。这样一来,就把以往时间不够用的课堂变成绰绰有余的课堂,而且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容量大等特点,还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预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状态,设计出问题写在课件中,这样就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强调和板书的时间。一些重点、难点的问题,在课件中采取闪烁、特殊颜色等方式来提醒学生注意,也避免了学生容易忽视的现象。同时将一些意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富含哲理的话语标示在课件中,无需学生在课本上特殊标记,也节省了书写在黑板上的麻烦。这样一来,将不必要的时间转换为学生思考的时间,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也在无形中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综上所述,将现代电教媒体引进中学语文课堂,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让电教手段更好地为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服务,这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例5

重视学生习惯性习惯性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习惯性,可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育课的常规教学方式,大多由集合、报数、实践上课内容组成,当集合、报数这些步骤结束后,再进行上课内容的实践,这就会浪费了不少的课堂时间。然而,让学生养成在体育课时,习惯性的集合、报数,这样便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另外,教师还可以以身作则,带领学生不迟到、及时整队等,通过这些细节的改进,以此来节省时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手段的实效性

采取实效性的教学手段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选择上面,教师应该讲究其实效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帮助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体育课中跳远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直强调学生的姿势,向前上方腾空跳起,充分展体,落地时,收复,举腿,小腿往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往后摆动,落地缓冲。但是教师这样只是一味的强调标准,学生只存在概念上的认知,并没有完全的动作印象,以至于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面,教师可以将跳远的动作,进行分解,并作出示范,利用这样实效性的教学手段,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在初中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体育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羽毛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进行一场小型的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教授学生羽毛球的运动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和学生互动,通过这样的互动性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还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体育教学的理念中,教师们应该明确互动性的重要性,充分将互动性教学融入到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性是初中体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概念,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创造出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这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关键。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例6

二、利用赏识教育造就阳光心态,激发中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青春发育期,初中学生性格开始内敛,体育课上部分女生扭捏、放不开,尤其是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更是不敢当众练习,缩手缩脚,对老师的督促,表现得不情愿;部分男生觉得学动作没意思,缺乏学习的动机和热情。体育教学的主线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这个过程如果是师生之间的单项传递,体育教师以教材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者自居,无视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忽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那么即使运用游戏法、竞赛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中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尤其是批评指责、贬低体罚,更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和逆叛的心理。采用何种方式才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其热情呢?我认为改进学习的关键是改进教学方法和观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体育已建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体育观,体育教师应该从竞技体育框框中走出来,体育课不是教师的表演秀,而是学生的舞台。围绕一个教学内容,学生是主体参与者和表现者,体育教师的任务是根据知识点,因人、因地、因时地安排适宜强度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身体活动,并分析这节课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课的流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内容单一、有难度的内容,积极引导,师生共同讨论练习形式和方法,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行为赞赏鼓励和语言赞赏鼓励同样重要。语言赞赏鼓励在各类教学中运用得最广泛,体育课也不例外,学生较好地完成某个动作时,教师应该用“太好了、非常漂亮、进步真大”这类激励性语言。学生的练习信心不足时,教师应用“加油、坚持住、你能行”这类鼓舞性语言。体育教学在操场上进行,以身体练习为主,空间大,经常分组分项。这时,一个赞许的手势和眼神比语言表扬更具有张力。针对一些初中生内敛、害怕的心理,体育教师可辅助其完成动作,并顺势做出成功或加油的手势,对学生继续完成动作起着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赏识教育应体现年龄特征

正确的赏罚能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培养上进精神,而不当的赏罚只能破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一旦受挫,就会失去信心,无所作为,空洞的说教只能使学生乏味、麻木。因此,赏识教育必须因学生的不同特点而有所改变,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不一样的赞赏方式。

1.初一年级学生需要具体的赞赏

初一年级学生刚进入青春期,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仍占优势,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在体育课中好学、好动,有很强的表现欲,体育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应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运用游戏和竞赛,为他们提供各种参与机会,并把赏识教育细节化,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小组之间相互找优点,形成自我肯定和相互欣赏的意识,老师针对具体情况,激励之余,引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培养适应能力。

2.制造赞赏初二年级学生的机会

初二学生已形成一定的自律性,但普遍较敏感,个别学生做动作放不开,完全是应付式的。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教师的赞赏对其同样有效,但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不会像教师所期望的那样理想,特别像健美操这类教材在初二年级的开展尤为困难。女生难为情、怕动;男生协调性差,不愿做。对于这种情况,我教了学生一套趣味棍操,学生很快接受了。一根体操棒在手,大家很感兴趣,熟练之后,我加快练习节奏,并逐渐用音乐代替口令,效果不错。再把学生学习棍操动作和态度中的优点大加赞赏,分析趣味棍操和韵律操的异同点,提出韵律操的律动性,用棍操体会身体感觉。这样,一套别有情趣的持棍健美操就水到渠成。对于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教材,同样可以设计成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让他们主动探索、发展。教师只需把关爱和欣赏及时传达给学生,为他们引路、护航。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例7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例8

作者:周明尧(长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各级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信仰、理想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初等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具有启蒙意义。加强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青少年马克思主义观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贯穿于我国各级教育体系的始终,其中初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起步阶段,也是青少年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第一站,其所包含的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对初等教育的基础和内容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奠定初等教育基础

人是一个文化、价值、意义的存在。价值观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现象,关涉文化价值的选择、传承、发展和创新,没有文化价值参与、没有文化价值根基的价值观教育,注定是一种“无根”的教育,“无根”的价值观教育也注定了是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1]61-65。初等教育面对的学生处于人生起点,既是健康成长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帮助青少年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并且利于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最终促进青少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同时,良好的初等教育,能够保障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需要初等教育体制和初等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提供适应其接受能力的教育方式。因此,以价值观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初等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青少年由于思想意识形态尚未成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不确定性,加之其对自身的纪律约束能力较差,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的督促,难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价值观教育能够辅助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文化、认识兴趣,将学习的外在动因转变成内在驱动,从而为初等教育奠定学习动机基础。其次,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培养团队精神。马克思主义始终将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将青年作为劳动者的主要部分;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学校变成了锻炼青少年团队精神的主阵地。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理解分享、服务、平等,从而促进青少年在初等教育阶段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其文化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二)信仰教育丰富初等教育内容

当前社会信仰领域中的现状,致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尽管马克思主义信仰被作为当代中国主流的信仰,但是,由于社会受到多元化倾向的腐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正被那些落后的文化观念所腐蚀[2]172-175。初等教育是青少年信仰形成的第一阵地,其从教材、教师、教学等环节得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信仰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青少年信仰教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丰富初等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初等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和信仰教育相辅相成,依靠信仰教育提供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从根本上实现德育与文化教育的融合。首先,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德育内容。青少年德育是初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信仰教育与德育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德育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以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其次,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文化内容。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前人创造了优秀的思想成果,铸造了中国特色的信仰风格,如果青少年缺乏对民族精神的信仰,就会将文化教育当做一种知识,而非一种修养,失去了初等教育的文化传播意义。通过信仰教育使文化、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融为一体,既能减少青少年的思想障碍,又能使青少年接受共性理解,促进其文化学习进步。

二、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薄弱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要做空谈书面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而是能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思想的主导、行动的指南,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而能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3]88-91。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针对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资源少、人才少、政策少等三方面。初等教育通常被视为青少年基础教育,表面上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以文化教育为主,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比重少、教材少、手段少,从而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长期处于落后阶段,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理论研究资源保障,造成当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仍然借助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不能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文化、社交等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使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部分来自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另一部分来自其他专业的教师。由于中小学学生数量相对高校较少,所以招聘的专职教师数量非常少,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可能肩负着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造成思想政治教师既不能与同专业的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又不能实时掌握学术动态,最终造成了初等教育专业化、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政策支持关系密切,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初等教育既没有专项基金支持,又没有校内政策倾向,导致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始终停留在自主坚持状态,从而使初等教育中暴露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包括口述、板书、多媒体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是指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整体看,又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发生在教室或学校内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发生在课堂外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和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讨论、演讲、扮演等实践教学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改变过去该课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其优点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脱节,容易组织实施,实践形式丰富多样[4]53-57。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一方面表现在创新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教材缺乏针对性。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去验证,并需要稳定的教学团队去钻研,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依靠教材手段,尽管是一门基础课,但是学校在师资力量分配方面仍然偏向于文化课程,这样就进一步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青少年对社会问题关心较少,自学能力较差,他们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学手段越单一,思想政治内容距离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越遥远,造成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枯燥、乏味等负面印象。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材当前面临两个尴尬局面: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太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理解困难;另一方面思想理论太浅,又起不到思想政治引导作用。两种困境的根本是对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传播缺乏明确的定位,如果长期以理论学习和笔试为教育手段,必定引起青少年的抵触,而如果以社会实践为主,又难以找到与青少年思想政治相吻合的切入点。所以,探索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创新,是今后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低龄化

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是青少年儿童,他们与高校学生相比在理解力、社会实践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传播对象,其低龄化特点对传播媒介要求更高。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分为“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学”是指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广泛采用“灌输式”方法,重“教”轻“学”的现象十分普遍[5]20-23。青少年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接触更快,一旦采用强制性的方式进行灌输,就容易抹杀青少年的思维自由性。根据青少年的思维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目前的“教”和“学”都偏离了青少年这一中心,教学内容没有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相融合,教学手段没有与青少年的信息接受方式相结合,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青少年而言是一个记忆、背诵的课程,靠这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难以使青少年进行主动思考,更难以使理论内容深入青少年内心,也就无法转化成他们的世界观。这种始终停留在表面上的传播方式引发了表面上的接受方式,极易造成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形式化,失去了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教育意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的低龄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青少年既是身体成长的阶段,也是思想和信仰初步形成的阶段,低龄化特点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特别是青少年对思想理论体系和社会发展成就的浅显理解,如果不能采取多样化、有效性地教育手段,极易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初等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应该具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然而当前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异常突出。思想政治课并不是语文、数学这类文化课程,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教师,并且多由一些主课教师兼任,对这些教师的评价,通常不会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察标准。而且,尽管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行笔试,但是仅仅从试卷上很难准确地确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反观当前初等教育中存在的评价体系现状,其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初等教育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待,在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下,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的文化成绩优异,以考取一个好的高层次学校;学校也默默接受了家长们的寄托,将教学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文化成绩学习上,而没有集中力量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尴尬地位。其次,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体系没有对应的实践内容,作为一项完善的考核体系,通常会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考核指标,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仅具有考试成绩这一实际指标,只能对其进行定量评价,而对于学生是否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水平,根本无从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评价。最后,评价的有效性缺乏有效的检验。尽管当前绩效评价在各行业中都进行了大量应用,在中小学的管理中也出现了少量的绩效评价实践,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素质密切关系,而思想又容易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所以仅仅对学生在校时间内的状态进行评价,很难科学地权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

基于当前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特点,探索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从初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构成看,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和青少年三方面;因此,对其创新模式的探索,也从教师培养、教学手段、青少年社会实践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思想政治教师培养长效化

教师是初等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核心,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初等教育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理论研究现状,必须建立对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使教师培养和教师教学始终共同推进,这样才能保障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快速成长、大胆创新。

第一,依靠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觉悟。师德教育是对教师的思想品德进行的培养和教育,其教育内容和培养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将二者合为一体,既能发挥优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又能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获得更加系统的培养。师德是伴随一名教师终身的品质,依靠师德教育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时刻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将传统的学校培养逐渐转变成教师的自我修养,在自主学习中逐渐向思想政治的前沿理论研究拓展,为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依靠远程教育提供优质培养资源。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高校相比明显不足,远程教育可以弥补这一劣势。目前远程教育在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中都有大量应用,而对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的远程教育目前还比较少,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开展思想政治远程教育已不是一件难事。目前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为远程教育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这就需要国家根据思想政治学科在全国的地域分布,建立完善的网络授课教师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水平高、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远程教育与初等教育教师进行交流,进而弥补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劣势。

(二)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形象化

初等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与高校学生差别大,必须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消除其对思想政治的心理抵触。第一,寓教于乐。玩耍始终是青少年的天赋,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道理、一种理念、一种信仰,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特点看,将大道理、大理论融入到青少年熟悉、喜欢的娱乐活动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通过情景剧、讲故事等方式,让青少年在富有情节的活动中获得最形象的感悟;寓教于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将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思想进行高度抽象提炼,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又可能走向了娱乐的极端。第二,改善课堂气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无论对青少年还是对高校大学生,都是一门看似乏味的课程,要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必须改善课堂气氛,使青少年由强制被灌输的对象转变成主动提问、主动求索的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实是在讲述一个道理,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对这个道理提出问题、进行辩论;因此,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将拘谨的课堂变成互动交流的课堂,通过讨论加深青少年对看似大道理的理解,最终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三)思想政治实践环节多样化

目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具有一些实践环节,包括革命根据地参观、烈士陵园扫墓、英雄报告会等,但是当青少年走出校园后,如何保证其按照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关键在于实践环节的多样化。当前中小学开设了多种家校联合活动,使家长、学生、学校共同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学习效率,而且能够与家长达成思想政治方面的一致,为青少年减少来自家庭方面的干扰。此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民族兴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爱国主义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爱国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中,科学地插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理论,可以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四)思想政治评价指标差异化

中小学生的年龄不同,思想的差别就非常大,同时,地区教育水平、学生家庭背景等因素,都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要科学地对初等教育进行评价,必须采取差异化的评价方法。首先要按照年级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思想差别显著,在不同年级中设计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够克服年龄因素的影响,又能够增强对教师的评价公平性。其次,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与传统的文化课程教学不同,他既要对学生的现有思想水平进行测评,又要对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的影响,还要追踪学生成长进程中的思想政治变化,这就需要调动多个年级、多个地区的教师进行协同研究,还要最大程度上鼓励家长参与该项研究,从而获取最全面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数据。第三,要构建基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化指标体系,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必然产生教育水平差距,教育水平的差距必然引发学生思想政治获取质量的差距,针对这种客观差距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贡献力。

(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例9

2初中体育足球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满足学习需要,实现课程基本理念初中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为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构建富有选择性和多样性的课程。在初中体育基本理念引导下,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探索体育奥秘和认识体育的教学环境,选择恰当的足球理论教学知识点,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不同模块体育知识体系,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另外,在初中体育足球理论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建设初中体育教学全新资源,在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开展初中体育足球理论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教学,也是实现初中体育课程理念的基本途径。丰富教学资源,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初中体育是一门运动知识学科,具有极强的技能性。学生受自身体能和知识限制,难以真正认知不同体育知识,制约了对体育运动知识的学习。初中体育足球理论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了解足球知识的源头和背景,理解和掌握足球知识、技能。同时,由于初中体育足球理作者:董艳丽,寿光市稻田镇第一初级中学,从事初中体育教育与研究(262706)。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教学内容,实现可视化初中体育足球理论教学,利于改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关注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因个体差异而存在学习能力的区别。在初中体育足球理论教学中,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灵活性优势,结合自身体能和学习能力需求,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学习资源,自主自由地控制学习进度。初中体育足球理论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打破学习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巩固知识。初中体育足球理论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很可能受相关因素限制,面临较大学习困难,应用信息技术将足球理论知识点中的学习重难点进行分割,以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转变师生角色,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初中体育足球理论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可视化,逐渐转变教师单纯讲授和动作示范的角色,转变学生被动听讲和接受地角色,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和思考者,打破了初中体育足球理论教学的时空局限,丰富了教学内容和资源,灵活的教学方式,趣味性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构建学习足球理论知识的情境,促进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3初中体育足球理论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汇集文字、图像、图形、视频、音频等手段于一体,在初中体育足球理论教学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真实感,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的足球理论学习中,兴趣是一种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和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求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引,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足球理论教学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优势,刺激学生学习兴趣,让体育课堂充满活力,高效集中学生注意力,快速调整体育课教与学的状态。如在讲解足球理论知识时,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以图片或视频的教学形式,展示足球运动理论内容,将枯燥乏味的足球知识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眼球,教学内容变得一目了然,直观呈现足球运动知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足球运动技术动作,激发他们学习足球运动理论知识的兴趣,加深对足球运动知识内容的掌握。创设逼真情境,呈现直观足球教学信息技术能够将文字、图像、图形、视频、音频等信息手段汇集在一起,在教学中具有直观性,能够实现图文声像并茂,实现动静结合,达成教学视听并用。在初中体育足球理论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将足球运动中复杂的、难度大的动作,以视频的形式进行慢动作播放,为学生呈现出直观的足球运动逼真情境,学生可以在观看中,听清楚、看清楚,在情境中观看足球运动逼真表现,帮助他们建立足球运动动作表象和要领,掌握正确的足球运动动作概念。如在讲解足球运动技术分析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足球运动的技术动作进行直观呈现,让学生观看图片和视频,学习足球运动技术动作要领和结构。教师还可以找到优秀足球运动员的视频,分解运动员足球技术动作,通过动作分解讲述,让学生直观理解足球动作概念,掌握足球技术动作。又如在足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讲述中,教师可以将比赛场上裁判员的各种执法手势或各种判罚,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明确认识各种手势的含义,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助力学生对足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理解和掌握。答疑解惑,突出足球重点、难点在初中体育足球理论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形象表现抽象枯燥的体育理论,突出教学重难点,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如在足球动作技术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动作分解讲述,让学生掌握足球动作结构和要领,但是需要更加重点地讲解足球技术动作原理,突出足球技术动作原理的重难点,让学生了解技术动作原理,直观地观看视频中的动作分解和具体示范,正确掌握足球技术动作,结合动作技术原理,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让他们在学习中围绕“原理问题”去分析解决问题。足球竞赛和裁判法中关于越位、犯规的判罚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体育教师一味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给学生进行理论讲述,学生很可能将相关知识点混淆,在实践中出现误判或错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真实再现足球竞赛中越位、犯规等情形,结合相关判罚的情况分析,就会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准确理解越位、犯规的判罚,掌握足球运动中越位与犯规的判罚重难点知识。调动感官学习,促进足球知识获取在初中体育足球理论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刺激的不再是学生单一的感官,而是多感官的综合刺激。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视听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足球运动中的相关动作和规则。如在足球传统教学中,教师可能简单讲述越位概念后,会在黑板画图,讲解足球场中越位的出现情况,显得抽象乏味,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或者在理论上掌握了,却难以真正准确应用于足球比赛实践。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寻找相关足球竞赛中越位规则经典判罚的视频,给学生在课堂播放学习,学生可以结合真实比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刻理解足球比赛的越位规则。此外,在初中体育足球运动教学中,因运动条件限制,学生很难准确检查自我学习情况,很多时候仍然依靠教师反馈学习效果,而教师则是采取课堂运动观察和记录来分析和纠正。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察和记录中,真实准确记录学生所有的信息,但是在传统教学手段中这是存在很大局限的,可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信息失真。而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在很大程度弥补了这一缺陷,教师可以用电脑等载体,拍摄学生的足球运动动作,在课堂播放动作视频,结合足球理论讲解和分析,对学生足球运动动作进行分析,寻找学生进行足球运动存在的动作差距,帮助学生纠正动作,实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利于后续教学改进。延伸课堂教学,扩大足球教学信息在初中体育足球理论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高密度、大容量的信息处理和知识讲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教学汇集图文声像等优势,包含更大的信息量,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延伸原有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如在讲述足球运动的渊源时,包括的具体内容有古代足球运动、现代足球运动、男子足球运动、女子足球运动、国内足球运动、国外足球运动等,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都可以为学生呈现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足球运动历史和发展历程。讲述不同时期足球运动采取的战略战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动态地展示足球运动演练过程,让学生在课堂接触到更多的足球运动知识,打破教材或传统课堂的教学局限,在信息技术助力下,可以学到更多的足球知识,扩大体育课堂信息容量。

4结论

在初中体育足球理论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逼真情境,呈现直观足球教学,答疑解惑,突出足球重点、难点,调动学生多感官学习,促进足球知识获取,延伸课堂教学,扩大足球教学信息量,帮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足球知识,实现足球知识理论和实践学习的有机结合,在正确理解和掌握足球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足球实践反馈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开展足球教学。

作者:董艳丽 单位:寿光市稻田镇第一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例10

本文试着对初等教育学研究进行了思考,探讨了初等教育学的定位以及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粗浅的认识。

 

目前,我国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正逐渐愈向纵深方向发展,怎样更深入地研究适合于现实需求的初等教育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受到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初等教育学及其研究方法,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初等教育学研究的思考

 

(一)初等教育学的定位

 

近年来,国内的初等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对什么是初等教育学,以及是否应该在普通教育学之下单独建立和研究初等教育学,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观点。

 

针对初等教育学,一个亟待重视并去解决的重要性问题就是我们在定位上应如何对初等教育学进行正确定位。有的学者提出,应参照教育科学学科分类,以教育类别、教育对象的不同,可将普通教育学分化、建立为初等教育学与中等教育学,由此与探讨教育基本理论和一般性问题的“普通教育学”区分开来,以竖立初等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地位。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们应该立足于当下普通教育学的根基之上,来实行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特定研究,厘清初等教育的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正确掌握初等教育的性质特性、发展脉络、价值意义与目的任务。

 

(二)初等教育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目前的教育研究中,初等教育学还只是一个相对稚嫩的学科,初等教育学正恰恰处于漫长的研究过程中的刚刚起步阶段。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较为正面积极的影响,但是不得不承认,初等教育学的许多理论与实际问题仍有待用心进行梳理,加强研究上的深度与力度。在初等教育学的未来研究中,以下问题亟待进行解决。

 

1.加强初等教育从业人员科研方面的意识。在初等教育学的研究中,一个紧要的问题就是应注重增强初等教育从业人员(包括初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初等教育一线教师)科研方面的意识。对于从事在一线的小学教师来说,受制于重而多的工作任务、职业压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他们对自身所从事的初等教育科研方面的意识是非常缺欠的。在此情况下,我们应当拥有深远的视野,立足于战略性的高度以提升一线教师对初等教育科研问题的认知。显然,科学的研究绝不会立见成效,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科学研究有其长远的积聚效应。在施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所以我们必然要加强初等教育学的科学研究。所以,初等教育学可以适时适应21世纪需要的前提就应是以初等教育科研为前导。

 

2.增强研究力度,重视实践研究。小学教育是初等教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初等教育学的理论和知识来自初等教育实践活动。从现行的初等教育学教材来看,虽然编著体系参差互异,但是统一呈现的问题却是:重思辨、重移植,轻实证。因为所得理论不是从初等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没有反映出初等教育特色,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性。所以,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无疑应从封闭的书斋中走出,加强与小学的合作与联络,在实践中去探索、去研究,从而才能有效避免为理论而理论、从理论到理论的尴尬境地。

 

在革新初等教育的进程中,积极地去探究初等教育的规律趋势,以逐渐创造出相对完备和科学的初等教育理论。倘若初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只把研究聚焦在自身学科领域,研究方法滞留在单一的思辨上,进行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概念等方面的移替,那么研究的道路难免会变得越来越窄,视野越来越狭隘。虽然,严谨的理论体系依靠于逻辑思辨来进行构建,可以说,逻辑思辨法在初等教育学的研究中至关重要。但是如若仅仅将研究限于单一的逻辑思辨,缺少严密而多样的实证性研究,理论就会丧失其现实基础、应用价值的土壤。此外,还应注重按照所得理论形成对应的方法与规则,由此将理论回归于实践中,使理论在指导初等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3.初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伴随时代的变化,单一化的逻辑思辨研究法已然不再顺应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改革、发展,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应该具有自身的特色。从现实来看,研究过程中不应呈现某一种研究方法“唯我独尊”,而其他研究方法退居于舞台之后的畸形状况。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应集思广益,唯“我”所用。一般而言,“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方法,如归纳和演绎,实证和思辨,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科学主义的方法和人文主义的方法等等。第二类方法是教育学中常用的具体方法,如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第二类不存在绝对的区别,是相互交叉、联系的”。

 

在初等教育研究中,这些对立的研究方法都可以且均应加以运用。因为从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既不是一门狭隘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也不是一门纯粹意义上的人文科学。所以其研究方法绝不应限于仅可以使用归纳、实证和自下而上的方法,或思辨、演泽和自上而下的方法。初等教育学从确切意义上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研究涉猎的领域包括多种学科,它是在吸收了教育科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和人类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所形成和发展的。为了能从不同侧面、多元角度映射初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初等教育学须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以此构建出多样化的方法体系。

 

二、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实现研究目的的方式,只要研究方法适切、准确,就可较好地达成研究目的,实现研究意义,获得契合于客观现实的认知。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应当从初等教育独特的研究视角上形成新的切合性方法,绝不能简单地、直接地去照搬照套普通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经过综合思考,笔者粗浅地认为,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要特别重视实验法、综合研究法等方法的运用,并要注重多元方法的整体协作。

 

(一)重视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人为的严密控制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操纵实验变量,观测与这些实验变量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探究实验因子与反应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可见,实验法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量化方法,而是一个结合运用观察、问卷、访谈、测量等多种方法,再以统计分析法对实验数据施以处理,获得科学实验结果的综合性研究方法。

 

在当前的初等教育学的研究中,既要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更需要实验法使初等教育学的理论得到检验和发展。不经过实验而提出的任何理论,很难证明它的科学性。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实验,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验证假设理论的真伪,探求初等教育学的规律。同时,初等教育学唯有通过进行实验,才可以进一步揭示理论、应用理论、检验理论,因而发展理论。只有通过实验归纳、揭示的理论才能更具备科学价值和创造价值,这恰恰是初等教育学生命力之所在。因此,在目前缺乏严格实证精神的教育学界,实验法应得到初等教育学研究的特别重视。

 

(二)提倡综合研究法

 

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具有综合性,也就是应以多元学科的研究视角、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来探究初等教育学的现象及其规律。由上述分析可知,初等教育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繁多,各自有各自的利害。单一地采用某种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研究结论不可完全、整体相信。这就必须采取多种方法互相补充、综合运用的方式进行。

 

在初等教育学研究中,可以参照如下几方面的研究方法,加以综合运用。第一,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搭配文献法这类以实践性研究为主的方法,来获得有关小学教育现况的资料信息,在此基础上以发现问题。第二,采用科学预测法,配合专家咨询这类以理论研究法为主的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中,推演出初等教育学的现今功能。第三,将经验总结法与文献法、专家咨询相结合,来进一步选择、增加和组建具有成效的初等教育活动形式、方式和实质。第四,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配合的研究方法,两者相辅相成,以对各类资料、信息进行处理,确保研究项目的有效信度和效度。

 

(三)多元研究方法的整体协调

 

从上述分析可知,多元研究方法的综合性运用在初等教育学的研究中是必然和必须的,那么,多元各样的研究方法之间就需要内互的整体协调。所以,整体的研究进程需要一个总括性的指引思想方案,来引导各种研究方法互相协调,一致配合。唯有这样,在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展开研究的时候,才可以保证所得分析是在正确的方向上。这就需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习得,对于每种研究方法,应根据现实情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多元研究方法的理性运用,可以较好地保证不同方法的协调与一致,避免堕入这样可以,那样也行的折中主义当中。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例11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几点体会

历史教学中信息教育技术应用的体会

浅谈色彩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的亮点

深化对高效课堂中关键问题的认识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程下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文化重建的研究

情境绘画教学在幼儿园的开展与体验

恒成立问题中分类讨论的结果怎么写

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谈课后作业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演进和支撑保障

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策略及研究

探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反思及策略

探析小学数学中的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

初中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是重点

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实践性研究

浅谈小学英语生命力课堂构建的实践探索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探讨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激励性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小议差异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略读课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虚假现象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民间体育进入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探究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及意义

试分析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新教学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理论浅析

高中英语如何通过预习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力运营监测(控)中心的应用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及效率

初中数学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指导

试论写作能力培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基于机械合理化制造与设计技术发展路径的探讨

试论历史活动化教学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广西技工学校开设少数民族体育课程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