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体育论文

高校体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8 15:06:19

高校体育论文

高校体育论文例1

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育人理念不能一以贯之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育人理念来看,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没有,二是不能一以贯之。有的学校在短短的十几年当中,光体育口号就变了好几次。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客观的原因。譬如,几所学校合并在了一起,原来的学校各有各的校训,只好再定一个新的。但如果换一任校长,改一次校训,体育理念就没有了核心和特色。过去是全国通用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现在是“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清华大学从建校之初就有自己的体育育人理念。从“完全人格”、“全面发展”到“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从“业余赶专业”到“体脑平衡,追求卓越”,虽然时间跨越了百年,校领导换了几代,但培养人的宗旨保存了下来,体育在育人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因此,一以贯之的体育理念,是学校体育文化的先导,不可或缺。

(二)体育理念没有与学校精神文化融为一体

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从某种程度上扮演着领导和管理的角色,它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学校体育理念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者应该融为一体。譬如,“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是清华的体育精神之一,它是1957年蒋南翔校长提出的。这个体育理念源于清华的整体文化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核心理念,它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体育精神与校训一脉相传,作为清华人,要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有一个强健的体魄。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理念与学校的精神文化存在着脱节、“两张皮”的现象,两种文化没能形成合力,影响了育人效果。

(三)体育文化没有形成制度

体育制度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它是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体育制度文化是由外在形式(制度)和内部体验(态度、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文化,包括各种成文的条理化的和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规约,还包括人们形成的对待体育的方式与态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历史原因,我国高校体育缺乏相应的制度,导致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竞赛等不重视,把体育看做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包括体育经费的投入带有随意性。缺乏制度的约束,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也就大打折扣。

三、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创设健康向上的体育生态圈,优化育人环境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学校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那就要有和谐向上的校园生态圈,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体育环境。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做到和谐育人,又谈何容易。“只具有知识精神,不具备人文精神的人,称之为是‘半个人’”,这是梁启超先生早年所担忧的。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还属于“半个人”。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教育的过程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的获取”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改变这一格局的突破口还是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育人中的作用是其它途径无法代替的,特别是在精神层面的塑造上。因此,通过体育生态圈的建设,使得生活在学校中的师生参与体育的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最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一构想也是贯彻落实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通知精神的具体体现,即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水平。

(二)以校本体育为抓手,使高校体育工作有序化和科学化

要想成事,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朝哪个方向去;另一个是要有“抓手”,也就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目标。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要想落到实处,也要有一个“抓手”,那就是校本体育。校本体育涵盖了学校体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6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具体的负责部门或负责人。譬如群众体育竞赛由学生会中的体育部负责,有竞赛计划和详细的实施方案,竞赛项目做到全覆盖,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需求,能够做到体育的全员育人。从人际协调效应看,校本体育涉及到“主导与主体”、“核心与成员”、“集体与个体”3个层次的关系,有利于体育工作的协调。校本体育为什么是抓手?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首先,它是由本校教师集体构建的,在构建过程中,传承了本校体育的一些好的传统,摒弃了糟粕性的东西,带有本土性,符合学校的实际。其次是结构完整,它包括从目标到评价一系列环节,既能评定学生又能考察教师和组织部门的工作效果。再次,这一体系构建的主动权在学校,校长可以操作,体育教研室(体育部)、学生部、团委等可以把握实施,中间不经过繁琐的环节。

四、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校本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依赖和保障,涉及到体育活动的组织、体育教学等方面,除全面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种法规、条例、规章之外,还涉及到以下内容。

1.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工作,有体育考试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课程管理与建设制度,排课、调课管理制度,教研教改制度等。

2.体育员工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勤制度、评教制度、业务培训制度、优秀教职工评选制度、场地器材管理制度等。

3.体育科研管理制度。包括体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制度、课题经费审批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育科研培训制度等。

4.体育竞赛制度。包括学生竞赛制度、教职员工竞赛制度等。

5.高水平有特色的运动队建设与管理制度。高水平有特色的运动队是学校体育的一面旗帜,也是学生情感寄托之所,通过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调节单一的生活方式是很必要的。

6.体育经费投入制度。包括每年追加的科研经费、体育设施更换经费等。

(二)校本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体育风貌的优良体育传统、校风校训、体育精神等。作为学校文化中的观念文化之一,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体育目标。体育目标是学校集体体育观的集中体现,一个学校的体育目标决定了学校的体育工作方向、工作策略和工作标准,是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方向,也是体育工作评价标准之一。

2.体育理念。体育理念是学校为实现体育目标而在教学、课外活动、管理等方面持有的基本信念,是学校领导、体育教职员工对教育方针、体育锻炼标准、教育策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它是在学校长期的体育实践中总结、积淀、提升、概括形成的,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可和接受的体育思想。

3.体育特色。体育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质而独特的体育风貌。学校体育目标、体育理念、体育模式、体育环境的复杂性和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巨大差异,为学校形成不同的体育特色提供了可能。学校间追求卓越、谋求最优化发展的竞争态势,是学校形成鲜明体育特色最好的环境。

4.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学校教育观念、体育理念、传统习惯、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体现了一个学校师生的体育风貌,是支撑师生挑战自我、发奋进取的心理召唤,也是学校师生有意识地培养和倡导的精神依托。体育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人为编造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总结和提炼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体育道德。体育道德是指学校在长期体育活动中积淀形成的体育价值观、道德观。体育道德与体育制度虽同属行为准则和规范,但体育制度带有强制性,体育道德具有自律性。体育道德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体育道德就其内容结构来看,主要强调调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几方面的关系。

6.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是体育教学的课外延伸,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净化学生的心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势必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竞赛。从道德发展和形成规律来看,体育活动和竞赛更注重于体验教育,是学生道德水准提升的重要路径,符合知、情、意、行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学校体育活动包括课外辅导、课外训练、业余训练等,体育竞赛包括学校综合性运动会、单项对抗赛等。

(三)校本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物质文化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根本保证。让学校物化的东西都会说话,是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校本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主要起到物质保障、环境熏陶、文化传承的作用。根据学校体育物质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学校建筑。包括体育馆、运动场、体育活动室、绿地、学校景观等建筑性设施。

2.学校环境。包括电子显示屏、橱窗、报栏、雕塑、凉亭、假山、喷泉、园林、花坛、标语、口号、文化长廊、墙壁设计、花草树木等,以及经过建设和改造形成的其它景观。

3.体育教学设施。包括舞蹈室、排练厅、体育厅、篮球场、足球场、跑道等;办公教学仪器设备,如:多媒体、桌椅橱柜、教学器材、体育器材等。

五、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注意事项

(一)组织实施

校本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规划、组织和落实时,首先要成立一个校本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并以此为框架制定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

1.工作分工。校长是校本体育文化设计的总工程师,也是核心,主要任务是给学校体育文化“定调”。主管体育的副校长和教研室主任(体工部部长)、学生会主席等,是中间力量,主要是敦促、实施各项具体工作。体育教职员工、学生会、团委等,是具体方案的执行者。体育专家和相关科研人员,是外在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对实施中出现的偏差,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2.实施步骤。在实施的过程中开动员会,明确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意义、工作计划、任务分工、工作要求。主管领导根据动员会的精神召开工作落实会,把任务分配到具体的科室(人)。中层科室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在这期间,中期汇报会(每学期一次)由主管领导组织召开,主要了解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工作效果。年终总结会由校长主持,主管校长和中层负责人参加,主要是听取汇报,布置下一步整改意见等。

(二)注意事项

1.合法合理,顺应时政。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做到合法性与合德性。譬如,校本体育制度不能和国家法律相冲突,校本体育制度必须是道德的,必须顺应时代的伦理精神。而且,体育锻炼要充分考虑到天气状况,在黄色雾霾预警的情况下,不要进行户外运动,更不能组织各种户外体育竞赛和运动训练。

2.集思广益,充分论证。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为目标,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代表并体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使各项规定更符合实际,更容易被师生接受。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物质条件,不要一味地追求新、奇、特。物质条件不足,可以创造条件,让现有的硬件设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走入校园,从建筑上了解学校的体育理念、体育文化等。新学校,建筑是新的,但原有的有纪念意义的体育器材不要扔掉,老的传统校应该开办一个展室,让传统体育文化代代相传,使之构成一个立体育人系统。

高校体育论文例2

近些年我国高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目的就是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素质教育,更加突出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健全和完善人才人格的培养,使大学生学会做新时代人才的教育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人文教育达到让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促成维系社会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它是离不开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的人文教育.以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人文精神,从总体上反映了人文精神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主体内在的精神特征.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的主体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的主体价值的精神.

1.2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关系

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封闭式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育,存在诸多明显的弊端,过分强调机体,强调训练,忽视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势必造成以肤浅的概念代替体育本身,最终导致肉体与精神的分离,单纯注重人的肢体培养与锻炼,忽视人的灵魂的净化与升华.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培养和体育精神的陶冶几个方面来实现的.体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实质上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首先,人文精神和体育精神都依赖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体育精神表现的是外在求实,人文精神追求是内在的善、美,两者结合体现的是高品位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其二,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也是体育与人文都十分关注的重点.人文中充满着体育的基础与珍璞,体育中蕴含着人文的精神与内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是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其三,在人类活动中存在着真理与价值的两大原则,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所反映的正是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它所表露出来的原则和准则正是整个人类实践认识活动的发展所包含的内容和充分体现.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从于高校教育的前提下,既表现出高校体育在培养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特殊功能,同时高校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创新、进取、坚毅不拔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等方面与人文教育目标相吻合,高校体育与人文素质二者在高等教育中相互融合共同完成高等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2实施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一个既具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价值取向.它既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体育学科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在高校实施过程中,应更新体育思想,树立人文体育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1树立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

在高等教育中推进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既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现代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更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选择.只有牢固树立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接受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育的同时,不断领悟人本身存在的意义,让学生在知识获取和积累的同时,具有生命体验的能力.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突出“重实践、重情感、重直觉、重自悟”的教育理念.要转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求塑造现代学生的思想,把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人格的完善结合起来,从而确立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促进人文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相互融合.

2.2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的体育教学体系

构建创新性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就是要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挖掘体育教育的资源,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更新教育观念,扣紧素质教育的主题.构建完善的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体系,配合其他教育共同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标.首先,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规划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布局,优化体育学科结构,使人文教育与体育学科协调发展.其二,根据高校体育的功能,拓展其在健身、娱乐、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不断优化体育课程实践内容,从而构建创新型的高效体育教学体系.其三,逐步开设国防军事教育课程、体育史学、奥林匹克学等课程,强化学生的体育知识和爱国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强化科学健身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展体育休闲、体育娱乐等领域,提升高校体育的人文性、趣味性.例如大力推行武术健身、攀岩、少数民族体育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文化,使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吸纳多种体育文化,渗透体育人文精神教育.

2.3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中

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成果,教师的学识水平是关键,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应先行.自身的人文修养是大师的灵魂,运用优秀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是铺垫.师长一言一行对被教育者的潜移默化影响,远远胜过书本上的说教.首先,高校必须重视师德的培养,提倡无私奉献和责任感,对具有师德高尚楷模的教师要大力宣传.同时要有计划地对体育教师进行轮训,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研究,还要不断扩大知识面,使之盛满知识的水桶,活水长流.其次,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加强实施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自觉性,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始终.发挥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性、组织性、条理性,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对文化素质的养成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高校体育论文例3

人文体育教育内容体系是以建立以人为本、注重健身、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形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新内容体系,它要求在不轻视体育生物功能的同时,重视体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和文化传递功能。人文体育教育内容的构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宣扬“人文奥运”理念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人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途径,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大学生人文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思想道德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文体育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内容包括: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的我国历史与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摈弃民族自卑感,认识体育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宣扬北京“人文奥运”理念,用北京“人文奥运”的“文化”、“文明”、“人文精神”、“人本”、“人道”的理念教育学生,发掘奥运会中的教育因素,弘扬以人为本,通过奥运会用中国优秀的体育思想,缓解奥林匹克的“人文危机”,实现它向人文精神的回归。同时传播、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利用其中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思想去培养大学生的竞争和公平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体育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体育道德风尚;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欣赏、体育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2淡化竞技,突出健身理念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现代体育运动,注重体育给自身带来娱乐的功能,突出体育的健康价值和美的追求效果。强调人人都能愉快地参加体育活动,而并不在乎谁能在竞赛中取胜获奖的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出淡化竞技、注重健身,以健身运动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为课外健身锻炼服务,注重科学健身理论与科学健身方法的学习。在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实施心理健康、卫生保健、文化与娱乐等内容的体育文化素养教育,使他们了解体育保健与康复,了解营养、环境、不良行为等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掌握锻炼身体的形式和方法,这种指导思想显现出体育教育深厚的知识容量和文化底蕴。

3调适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

加强大学人文教育是解决目前大学生精神危机、调适心理状态的有效手段。体育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对每个人来说,不但机遇与挑战同在,而且往往成功与挫折并存,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体育锻炼是排除心理障碍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卫生措施。运用形式多样的、富有趣味的集体性体育活动调控情绪,可使人忘却烦恼,振作精神。由于大学生学习、生活节奏加快,容易造成身心过于紧张,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需要休闲娱乐,需要在运动中去放松,按摩其心理,增进心理健康。在体育活动中人与人接触频繁,心理刺激出现的频率高,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4扩大交流,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采用跨年级、跨专业、跨班选项式教学模式,扩大了学生的人际交流面,为学生拓展了人际交往的平台,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学生深切体验到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各种情感体验,在集体练习中,使他们感受到对集体的信赖感和依托感;在体育竞赛中,使他们体验到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胜利与挫折的情感历练;在小组练习中,使他们体验到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成功感,通过以上内容,使学生体验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感,收获到与人交往的成果,提高他们团结互助、战胜困难、经受挫折的能力和勇气,使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得到得提升。

5重视人文体育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和运用

如果把学校整个地看成是一个书本、一本教科书的话,这本书有两块内容:一是显性的,即大学教师传授的知识;一是隐性的,现在教育学把学校看成是另外一门课程,即隐性课程。隐性文化教育是更强有力的人文教育,亦可称为强有力的人文课程,它是通过心灵传递的课程。隐性文化通过静态和动态来形成,它是一种观念文化。隐性课程是区别大学水准、大学档次的根本标志,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

在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现代体育发展的真正内涵和人文需求,往往只停留在手把手的技能传授显性课程教育上,而忽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隐性课程教育。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隐性课程的开发重视不够,远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加大隐性课程开发的力度,应当成为深化教学改革,实施人文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实施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路径

大学人文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大学确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人文体育教育,是进行人文体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1在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体育理论知识有着极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诸如“人文奥运”、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文件、法规教育,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史等。因此,要充分利用并发挥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作用,有针对性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以提高人文教育的效果。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人文体育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同时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参与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展示,知识经济的社会,尤其强调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的知识创新,体育运动恰恰为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平台。作为个性化教育的体育,一方面通过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因材施教,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塑造了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一定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反复感觉成功与愉悦,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磨练了个性。从而使学生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

展。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权、个性、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促进他们自由、全面发展。

3加强适应环境、适应生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人文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生存智慧,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是决定其事业成功的关键。体育能促进人们和平相处、处处体现自由平等,体现付出与收获,培养人们崇尚知识、崇尚人才的理念,在体育竞争中以实力获胜,在竞赛中最体现公平,体育的竞争最能锻炼参与者遭受挫折和失败的适应性,对提升大学生的生存意识和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人的沟通能力、社交技能、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都能在体育运动中得到提高。以开展野外生存,野营训练,登山,攀岩等项目来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较好的效果。

4利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竞争的人文精神

体育活动中的公平竞赛原则,本是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反映,而那些为使各项活动有章可循的各种体育规则和裁判方法,更是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规范的模拟和缩影。人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认识和遵循体育活动的特定规则和原则,创造成绩受奖,违反规则受罚,这是对社会契约精神及其文明生活方式的了解和学习过程。在体育活动的教育和熏陶下,增加了人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行为的自我控制力。因此,对参与体育活动的人而言,体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社会适应性的过程。美国著名黑人田经运动员杰西・欧文斯说过: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参加体育竞赛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尊重他人。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不断竞争、不断追求、不断向极限挑战,使生命在人文价值的关怀中走向辉煌。

5

改进与完善体育教学的组织方法

体育教学的组织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经和实施办法。在实施人文体育教育时应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重视隐性课程的教学作用,以隐性促显性。重视对学生体育态度、情感、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体育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因此,人文体育教育应把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营造人文体育环境和氛围。人文教育思想认为,学生要发展和提高,必须将知识经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素质,这个内化需要主动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如小群体教学法、层次教学法、合作式学习法等,把枯燥的技能学习过程转变为轻松有趣的活动过程,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人文体育教育的内容体系突出了人文体育内涵,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化,符合大学生认知水平、自身发展特点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实施人文体育教育的实践活动,弘扬了人文精神,启迪了学生的生存智慧,深化了学生对人生价值的反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也使学校体育找到了自己的根基,成为复归体育教学人性化的家园。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论文例4

二、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体育教学内容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我们体育教材的设计到体育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是由男性主导和规定的,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构建的,注重的是男性所关注的领域和议题,涉及女性及与女性相关的内容往往较少。体育课程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体现了体育是一门男性的科学。在形式上,各种技术示范插图几乎都是男性形象,女性很少,一般只出现在健美操、体育舞蹈等画面上。在内容上更是反映了男性化的特征,如田径、篮球、足球等较多强调的是参与者的力量、速度、对抗与竞争性。再加上在这些项目上缺乏女性形象和女性榜样,极易导致女生不自觉中对这些项目的疏远与回避,无形中也增加了女生学习这些项目的难度,更加强化了女生运动技能接受差的刻板化印象。教材中男女两性形象比例的不均衡性、运动项目上的性别刻板印象,都是对女性经验和感受的一种忽视,都在有意无意地向人们传递这样的信息:体育是男人的世界,因此无形中造成了女生对体育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判断的边缘化。当前普通高校大一公共体育教学大多以发展学生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的身体素质为主,但教师在课堂组织上倾向于选择更吸引男生和更符合男生的兴趣和学习特点的内容。如我们课堂教学所用的器材大多是篮球、足球和排球,而羽毛球、乒乓球、跳绳、呼啦圈、毽子等深受女生喜欢的器材却较少,因而当男生们在运动场上尽情享受运动的乐趣时,绝大多女生只能坐在树荫下聊天、听音乐、玩手机等,这无形中也迎合了女生“好静懒动”的刻板化观念。而且现行的学校体育教学提倡的是更适合男生的教学方式———竞争的方式。有研究表明,女生在提倡合作互动的课堂气氛中感觉更舒服、表现得更好[2]。可见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女生在体育学习上的劣势和弱势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从教材的设计到教学内容的选取都是对女性的一种忽视,女生在享受与使用体育教学资源的权利以及在获取与自身发展的条件与机会上是不公平的,男女两性应该享有相同的学习机会以及享受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内容。

(二)课堂互动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平等的互动,以及性别隔离与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表现出来。笔者通过深入体育课堂进行观察,发现教师们与不同性别学生的互动机会是不均衡的,对男女学生的关注、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给予指导时间是有性别倾向的:他们更喜欢上男生的课,与男生的情感距离更容易拉近;给予男生指导的时间、注意力以及关注程度较多;会经常让男生示范动作,要求也更严格,且也更可能表扬、批评或纠正他们的动作。而对于女生,教师们与其交流互动是有限的,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因为教师们普遍认为女生文静柔弱、身体素质较差,女生怕苦、怕累、怕脏,不爱运动,接受和领悟动作能力较差,女生体育课不好上以及女生麻烦等作为与女生关注并互动较少的原因。很多女生反映“教师喜欢和男生交流,女生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教师这种对女生体育学习、体育经验以及体育情感的忽视和错误评价不自觉中增加了女生掌握体育技能的难度,也使她们为自己不爱运动找到合理的借口:女生天生体育就差。我们的教师对女生动作掌握不好往往不是认为其身体素质较差,就是认为其训练不努力,很少认真反思其他原因,这显然不利于女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教师们这种有性别偏见的互动往往使女生获得的关注、期望、学习与表现机会不如男生,最终导致男女两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的不平等以及享受体育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女性主义者认为,女人和男人应当享有平等的民主和权利,课堂是构建男女平等的社会基础,但正是因为性别偏见的存在导致了女性在体育教育中处于了不利地位。另外生生互动也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偏见。生生互动指的是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在体育课堂生生互动中,男女生自愿选择性别隔离现象比较普遍。例如我们常常会看到体育课上男生参加的是踢足球、打篮球等运动,在树荫下聊天、跳绳、踢毽子、打羽毛球等的主要是女生,健美操、瑜伽课上基本是女生。男女生在项目的性别隔离,使人们普遍认同篮球和足球是所谓的“男性项目”,健美操、瑜伽是“女性项目”,表面上看,男生和女生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完全是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但从社会现实来看,女性主导的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处于弱势地位,不是因为师资原因就是场地设施的限制,因而这种自我选择的结果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却是女生在体育教育中遭遇性别歧视的反映,女生在体育教育资源分配以及在获得与自身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上的是不公平的。

(三)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不仅使学生养成好的锻练习惯和体育意识及掌握科学的锻练方法,更能使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以及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我国学者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划分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和校园体育行为文化4个指标体系[3]。本文将重点从校园物质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隐形课程的重要部分,这里往往容易受忽视,但正是因为容易被忽视以及又是同时面向所有的学生,应该是不会存有性别不公平现象,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却存在着极大的性别不平等。

1.体育物质文化

女性主义认为,教育资源分配中存在着性别偏见,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表象下存在着严重的、广泛的不平等[4]。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体现了校园丰富多样的体育教育资源,它包括校园内的各种体育设施和器材、体育图书和体育宣传栏等各种体育教育资源。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学校修建的运动场所都是田径场和三大球场,学校的体育杂志图书和体育宣传栏面向的是所有的学生,满足的是全体学生的锻练需要,体现的应该是体育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但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我国高校的校园体育教育资源却存在着广泛的不平等。众所周知在学校教育费用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对体育活动费用的投资如修建篮球场、足球场和田径场,却是以男生关注的领域为主,而形体房、健美操房、艺体房的配备却很少,也很少向非体育专业学生开放。笔者通过与所教健美操公选课的女生了解到,她们平时很想跳健美操,但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只好放弃,有些女生因担心考试过不了关只好选择在宿舍或走廊上练习,但因为空间太窄而坚持不久,很难形成锻练的习惯。因此她们迫切地希望学校能为她们配备一间健美操房,供平时上课和课余时间使用。另外女生比较喜欢的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但往往离宿舍较远且场地较少而影响锻练的积极性与持久性。而很多高校学生宿舍区没能很好地被利用起来,如能修建一些简易球台或活动区,就能很好满足学生尤其是女生就近就便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以此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可见在校园中,校园的体育设施配备不能很好地照顾女生的体育特殊需求,男生占用了大部分运动场地,女生在校园里体育活动范围较小,加重了女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不利处境。学校管理层在对校园体育设施决策布局时由于缺少女性视角而忽视了女性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女生体育活动的空间和使用机会,从而造成了女生获取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不平等。还有学校体育图书的配备情况。在推进体育的普及与发展过程中,体育报纸杂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报纸杂志了解体育,热爱体育,参与体育。但是学校图书馆的体育报纸杂志的种类主要是《拳击与格斗》、《扣篮》、《足球俱乐部》、《搏击》、《足球世界》、《篮球》、《武魂》等,这些杂志在版面编排上明显以男性形象为主,强调的是肌肉与力量,充满了对抗与竞争,往往很少能引起女生的关注和喜欢。而偶有以女性为主角的新闻画面中,对女性形体美的关注却远远超过了其新闻价值本身。可见在体育传媒中女性地位完全是从属的,女子运动是被忽略的。另外体育宣传栏作为学校固有的体育文化载体,对体育文化的宣传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进校两年多的时间里注意到学校针对宣传女子运动卫生知识、女性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图片以及女性体育明星的宣传较少或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对女性的性别忽视现象尽管大多不是有意行为,但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即男性体育的重要程度高于女性,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女生对体育的兴趣,削弱着女生对体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束缚着女生的体育价值观念和意识。

2.体育行为文化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指标体系,包括学校举办的体育文化节、运动竞赛、体育社团以及学生的各种体育参与行为等。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从“课余时间每周参加体育锻练的次数”来看,男大学生情况明显好于女大学生,在“从未锻练”的选项上女生为20.6%,而男生只有9.1%。在与部分女生访谈了解到,女生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社团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希望能成立女子体育健身社团,多开展一些女生喜欢的体育社团活动,如女子防身术、体育舞蹈、形体练习、瑜伽等时尚健身类项目。在“您平时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中男生主要集中在跑步、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女生主要是跑步、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在“您喜欢参加的体育项目”中,篮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男生选择的较多,健美操、形体练习、体育舞蹈、瑜伽等选择的大多是女生。由于女生比较喜欢的项目需要专门的艺体房以及专业的教师指导,而大多数普通院校因场馆设施和专业教师的限制而无法普及,因此大多数学校女生主导的运动项目处于明显弱势。在“影响您参加体育锻练的客观因素”的调查发现,56.2%的女生认为缺少场地器材,39.7%的女生认为学校运动氛围不浓,另外还有33.5%的女生认为缺乏技术指导,25.8%的女生表示没有适合自己的项目,18.3%的女生认为学习压力大,没时间锻练。“学习压力大、没时间锻练”也是影响女生锻练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对于女性就业多少还存在着一些隐性歧视,这显然会给女大学生带来不小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女生只好在学校课余期间忙于参加各种培训,忙于拿到各种证书,因此无形中挤压了女生课余参与体育锻练的时间。另外还有一些用人单位针对女性提高了就业“门槛”,增加了一些额外的附加条件,如身高、相貌、身材等方面的要求,使得部分女大学生为了将来的就业很想选择一些能塑形美体的项目如健美操、形体练习、瑜伽等。为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学校每年会定期开展一些社团比赛和单项运动比赛。但体育类社团和单项运动比赛主要是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赛事,竞技性较强,技术技能要求较高。从访谈了解到多数女生对开展的运动会不太感兴趣,觉得竞技性太强,比较感兴趣的是一些时尚健身类项目:健美操、拉丁舞、搏击操、街舞、体育舞蹈、形体舞等,喜欢参加一些娱乐性、趣味性较浓的体育文化活动如踢毽子、跳绳、游艺活动、趣味竞赛等。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很多体育比赛中,几乎都是男生参加,女生更多的是作为拉拉队员或旁观者。学校体育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吸引学生尤其是女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练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在组织活动中的性别盲点,在教育经费、活动空间、教学设备、师资配备等资源因素上忽视了体育锻练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女生的体育需求,因而造成了女生运动资源的占有与使用机会明显低于男生,因此男女学生在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中表现出性别的不平等。

三、推进两性平等的体育教育的改革措施

性别平等的教育并不是为所有的学生提供相同的机会,施以相同的对待,这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平等。真正的性别平等是一种有差异的平等,是重视人的自然属性的差异的教育平等。因此今天的教育在给予学生均等的待遇和机会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学生性别的差异性和不足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以使男女学生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中实现平等的教育。[5]

(一)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体育教育决策主流的措施

为了推进妇女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北京行动纲领》提出: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1]259。我国政府在2001年通过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明确指出:“在课堂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同时通过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规定:“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体育教育决策主流,不仅要保证教育决策者拥有一定的性别意识,懂得相关的社会性别知识,更要对现行的体育教育政策法规进行审视,确保教育的社会性别公平。一是审视、清理和修订体育教育政策和法规中的性别盲点方面的内容,制定一些特殊可以细化的政策,如将性别平等的议题纳入课程纲要,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二是在女性参与体育教育管理和进入学术机构方面,应该规定一定比例的女性,让更多的女性参与体育决策机构,拥有女性的视角和声音;三是要借助政府的特殊支持,对在体育教育中处于弱势的女生予以特殊的支持政策,如修建女生喜欢的健美操房和艺体房等,引进一些相关专业的教师以确保这一群体的体育需求。

(二)建立无性别歧视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

无性别歧视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应该是一项包括教材、教法、教师行为态度、教师培训、校园体育文化等一系列的变革内容的教育教学模式。第一,在教材和课本的改革方面,编写者和制定者要树立社会性别公平意识,用性别公平的视角编写和审查体育课程的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有一定的女性形象;同时教材编审者应有一定的女性比例。第二,教师是课堂性别平等的主要建构者,因此在培养和训练教师的示范教育方面,要使教师了解和认同社会性别公平的理念,具备较好的性别意识,增强他们/她们的性别敏感能力。如了解男女生差异和差别形成的原因,了解课堂一般常见的性别角色活动,使教师能自觉地控制性别观念对男女学生的影响,特别在教学中多采取互助合作的课堂学习方式,减少竞争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得男女生尤其是对女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作用。第三,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和行为方面,要淡化性别的刻板观念,重视培养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的性别反思。如在语言的使用上,对女生应避免使用“女生不爱活动”、“女生体育课不好上”等之类的语言;在组织教学时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分组教学;在指导和评价学生时,也尽可能避免“女孩应该怎样”、“男孩应该怎样”的性别模式;在指导学生选择体育项目时,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加以指导,而不是以学生的性别为主要指导的依据,并给予女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同时鼓励男女学生去尝试认为是异性占优势的项目,例如多鼓励女生去选修篮球、足球等对抗类项目,鼓励男生参加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等方面的项目。第四,在学校体育教师的构成比例中,增加女性体育教师的比例;同时要在改革中充分发挥女性体育教师的影响力和榜样作用,并鼓励和支持女体育教师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让女性体育教师把在课堂上获得的真知灼见应用于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上。第五,在校园体育文化方面,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领导和管理者要有性别意识和性别敏感,如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设施的配备、体育师资的引进、体育课程的设置、各类体育比赛的开展、体育社团的组建以及体育文化节的举办等方面应重视女性的情感和体验。

高校体育论文例5

通常人们以数量指标来衡量某些或某地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之所以把人、财、物等资源的增量作为衡量学校教育发展的尺度,是因为数量指标是硬件,容易测定,也因为数量的扩张和规模的膨胀给人的感受更直觉、更可观也更急功近利。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教育资源的丰富,也可以为学校教育实践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数量的增长不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根本,它不能直接导致质量的提高,数量增长反映的只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表层,属于“外延式发展”。而质量的提高才是反映学校教育发展的深层,属于“内涵式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须转移工作重心、健全工作机制,要把工作的重心全面转移到“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上来,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2]。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没有无数量的质量,也没有无质量的数量,数量增长是基础,质量提高是目的,没有数量增长就没有质量的提高,但有了数量的增长不一定能提高质量,没有质量保证的数量增长是没有意义的,质量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本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3]。

(二)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影响体育教育发展的元素很多,但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反映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指标。例如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来看,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而内涵式发展则是指学生的身心、个性、能力等内在品格和机能上的质的变化。从学校体育工作过程看,学校在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场地器材建设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均表现为数量,而体育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管理体制、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则表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从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内容看,体育教学内容或课时的多少、组织群体活动或竞赛的次数多少、参加体育社团或运动队训练的人数多少等都表现为数量,而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的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等则表现为影响内涵式发展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体育教育结果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毕业率、运动成绩高低以及奖牌榜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数量,而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综合素养的提高、良好的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行为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则直接反映出影响学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质量和效果。所谓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是抓住体育的本质属性,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育人”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切入点,拓展体育教育范畴和教育内涵,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持续发展过程。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改革思路和对策

(一)正确把握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目标人的发展是学校教育自始至终追求的目标,促进人的发展既是学校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归宿。“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正确把握体育教育目标,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育人的基本功能,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但就目前我国高校现状来看,在部分高校中存在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偏离国家教育方针,脱离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极端现象。首先,高校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明确,教育目标偏低且单一,使多数学生失去了体育教育特有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动机。其次,高校体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重复,教学缺乏文化育人和个性培养。第三,受各种因素影响很多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成为短期解决问题的形象工程或手段,缺乏科学的、长期的规划和发展对策,致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因此,要正确把握高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在教育教学目标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育人和思想、个性、智慧的培育,根据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把握高校体育的发展战略目标、发展定位、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发展目标,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二)以育人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要把高校体育回归到教育层面,以育人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模式,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高校体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挖掘潜能,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品德,磨练意志,启迪智慧,提高能力。

(三)加强改革创新,确保体育课教育教学质量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既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也是内涵式发展的目标[4]。创新是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源泉,要转变教育理念,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质量提升为核心,要大力推动学术创新[5]。因此,高校体育应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着眼素质、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培养特长”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行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确保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四)加强文化教育,强化文化育人学校不仅是传播文化的场所,也是发展和创新文化的园地。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精神文化包括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无形资产,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竞争为特殊手段,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财富的总和,是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创新的源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高校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6]。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在文化育人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教学中重技能传授、轻文化内涵教育现象比较普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整体文化素养有待提升等。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积极拓展教育教学范畴和文化内涵,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文化教育,强化文化育人,促进内涵式发展。

高校体育论文例6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文化领域的一分子,具备文化所特有的相关属性。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高校体育文化即是在高校现有的校园环境里,全体师生员工在与体育相关的学习、教育、比赛、研究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所有体育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而狭义上的高校体育文化指的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以校园为载体,以体育活动为手段所创造出的体育精神、体育氛围和体育力量。

1.2高校体育文化的构成

参照文化的构成划分,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有以下三部分构成。首先是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指的是具有高校印记、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基本体育精神、体育信念、体育价值观等。体育精神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是让体育文化建设迸发激情与能力的内在动力。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校园精神文化在体育领域的展现。其次是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在组织和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时所制定与实施的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包括竞赛规则、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方法等。体育制度文化是高校体育活动有序开展的保证,也是规范高校师生体育活动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最后是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指的是高校现有的体育场馆、器械器材、体育象征性建筑等相应的体育基础设施。体育物质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开展的载体,也是体育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上三者共同构成高校体育文化这个有机整体,其中体育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灵魂;体育制度文化处于中间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保证;体育物质文化处于最外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石。

2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2.1高校体育意识不够

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影响,重视文化教育,轻视体育教育现象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考分为大的思想始终占据着高校师生的脑海中,而体育育人的口号则被抛之脑后。这种狭隘的认识往往让人们忽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让高校体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其次高校的管理者也存在着对高校体育文件建设的片面认识,仅将其理解为体育竞赛、体育活动等形式而会草草敷衍了事。高校战略层的局限性认识就会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地位大打折扣,特别是体育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更是难以得到重视与提高。

2.2高校体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普遍缺乏一个整体的发展战略,对长远的规划定位模糊不清。建设缺乏科学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措施不够规范。高校体育相关部门缺乏科学化的管理意识与思路,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够科学合理。此外,我国高校在推动校园体育建设方面的制度保障力度不够,高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进度明显放缓。

2.3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在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有效的作用。受传统观念与现实原因的较大影响,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经费投入较为匮乏,进而导致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严重缺乏。尤其是近些年高校招生扩大后,学生数与体育设施的比例正逐年扩大,有限的校园体育资源与不断增长的学生体育需求日趋扩大,亦为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增加了新的难度。

3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

3.1增强高校体育意识

高校战略决策者应转变思维方式,加强对体育教育的全面理解与领会,将其真正纳入到高校的教育中去,让体育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块拼版。高校管理者还应加强对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看法,让学生意识到体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此外,还应通过各项体育理论与实践活动,让高校学生在思想上有了转变,才能让高校体育意识深入人心。

3.2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部门应积极配合校战略层,制定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战略支撑。还应针对高校师生的实际情况,提出21世纪高校师生体育锻炼大纲,建立健全高校各项体育管理制度与方案,完善高校师生的体育锻炼数据库。此外,还可借鉴国外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加以吸收消化,研究出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文件建设的新模式,为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3加大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

高校应将相关体育设施的规划纳入到学校的长远规划中去,根据学校实际人员数量,科学计算出体育建设专项经费,并划拨使用。相关体育部门应加强对高校体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环境,保障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高校体育论文例7

本文作者:高勇杜永庆赵晓凤工作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

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对体育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增强高校体育自主发展的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校体育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然而,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我国高校体育自主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的健康发展.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的在校生规模迅速增长,高校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日渐突出,而高校体育经费,仍然停留在主要依靠上级行政部门的拨款的初级阶段,使得高校体育发展活力严重不足.大力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繁荣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市场,不断拓展高校体育的经济来源,高校体育可以摆脱以前那种“依赖式”的发展模式,变依赖拨款为自负盈亏,调动一切有助于高校体育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优化高校体育资源,实现高校体育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高校体育经济基础的增强,可以促进和保证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为高校体育文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高校体育文化反过来,可以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高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提高高校体育的地位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具有特殊的意义,但由于受几千年来“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高校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然不能和智育、德育相提并论[2],虽然国家领导人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三令五申,但同工不同酬、重智育、德育轻体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传统思想的影响因素固然存在,但根本仍然原因是高校体育自身的发展不足,使其对学生的影响力大打折扣.高校体育产业的繁荣,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有助于高校体育自身功能的充分发挥,从而使体育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得到显著增强,逐步改变学生和整个社会对于高校体育的片面认识,最终提高高校体育的地位.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改善高校体育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础,高校教育活动必须依靠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够得以实施,高校体育同样如此.高校体育物质条件,包括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器材、体育教学设备、体育雕塑等等.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2008年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但我国高等教育仍处于并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体育物质条件不足的问题仍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体育物质条件匮乏的矛盾仍然比较尖锐,成为高校和谐发展道路上的不稳定因素.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靠政府和高校自身加大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走高校物质条件产业化道路,依靠高校体育产业自身发展的力量.改善高校物质条件,政府投入和高校体育产业二者缺一不可,特别是后者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显著增强,最终形成以高校体育产业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全新格局.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促进高校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课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根本保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文化知识的丰富、体育习惯的养成、课堂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变等方面都必须以高质量的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基础[3].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繁荣,同样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体育文化资料的印制、课外体育器材的更新、体育讲座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等都要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撑,经费短缺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瓶颈,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使高校开展高质量的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繁荣、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可能.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推动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是高校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水平的竞技人才、振奋学生的精神、增强高校的凝聚力、塑造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在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成都体育学院学生共获得4金5银2铜的好成绩,尹靖同学获得第25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10米栏冠军,孙文良同学获得第十届世界武术锦标赛52公斤级散打冠军;素有“西北王”美誉的太原理工大学男子篮球队连续十一次获得CUBA西北赛区冠军,并多次在CU-BA总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都在高校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高校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体育热潮.经济基础是高校竞技体育的血液,以太原理工大学男篮为例,其2003年的经费开支已经超过百万,没有经济支持,没有高校体育产业的高度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的开展和优异成绩的取得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职责是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活动,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主题之一,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高校体育发展的根本因素[5].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8月5日,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共54992人,仅占全国高校教师总人数的4.33%,教师总数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个学科中排名倒数第一,其中正高职称2533人,仅占总人数的2%;副高职称15734人占0.5%,副高以下职称36723人.无论从数量和质量,高校体育教师均存在严重不足,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一定数量的经费投入,行政资金的投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才是必由之路.

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具体途径

成立高校体育产业集团1999年,教育部等六部委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各高校先后成立了后勤服务集团,高校后勤迈上了社会化发展的道路.10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高校体育产业要想发展,也必须走高校体育产业集团的路子[6].高校体育产业集团要改变以往高校体育依行政部门拨款的局面,形成高校体育产业和高校体育文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高校体育产业集团应游离于高校的其他部门,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完成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的调研、开发和相关经营活动,同时必须为高校体育服务,始终将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当然,高校体育产业集团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在法律制度、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完善,但其适应了高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途,是高校体育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体育产业集团的发展目标,是高校体育的所有经费,包括体育场馆的建设维护、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竞技体育的发展、体育教学科研设施的改善等,将全部由体育产业自给自足,不再需要行政部门的拨款,同时,伴随着高校体育产业的高度发达,甚至有可能为高校其它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发展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体育需求日益旺盛,目前啦啦操在各高校的火爆就是最好的证明.发展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是满足大学生体育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发展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体育专业人力资源丰富,高校体育教师都是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的知识分子,其雄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社会体育健身俱乐部所无法比拟的;其次,高校体育市场潜力巨大,2008年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2021万人,如果按照每人消费100元计算,体育产业的总规模将达到200亿左右,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第三,健身人群相对稳定,高校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主要面向本校学生,健身人群的流动性相对较小,有利于其稳定的发展.高校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组建和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所开设的健身项目,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健身需求,能够体现高校自身的特点,并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方式,真正体现“以学生文本”的思想.开展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大学生有强烈的体育赛事观赏需求,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机构提供的收视率调查结果,第五届CUBA男8强、女4强赛9场转播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8,最高达到1.3.另根据CUBA组织机构的统计,第六届联赛比赛场次为2700场,观众人数达190万,电视收视率甚至超过了最后一届中国足球甲A联赛.这说明,高校的体育竞赛表演事业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空间.高校体育竞技赛事的经营,一方面,要引进高水平的商业比赛,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运动员和运动团队参赛,2009年8月8日国际米兰队和拉齐奥队之间的意大利超级杯足球赛创下7000多万元人民币的票房奇迹,如果我们高校也能组织这样的商业比赛,其经济收益是非常可观的;第二,承接国内外的专业体育比赛,不但可以增加高校自身的知名度,而且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第三,组建高校自身的高水平体育竞技比赛,使高校竞技形成“有自己的竞赛、有自己的明星、有自己的赛事文化”的全新局面,在这方面,CUBA联赛和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推动体育场馆设施经营开发根据2005年全国第5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现有体育场地中,分布在学校的有54965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7.7%.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是为高校体育教学服务,课余时间的闲置率较高,造成了体育资源的浪费,推动体育场馆设施经营开发,不仅能够解决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自身维护和建设的经费问题,也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大学生体育需求的供需矛盾.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开发,应与高校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竞技表演事业相结合,使二者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同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发展高校体育配套产业高校体育产业,不仅仅大学生是体育健身和体育观赏的需要,还包括高校体育配套产业的发展,体育器材、体育用品、体育食品、体育书籍、体育音响制品等体育产品的高校市场需求同样巨大.发展高校体育配套产业,一是建立大型的体育用品专门超市,考虑到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应立足于中、低档消费品为主、高档消费品为辅的原则,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产品,有条件、多校区的高校还可以尝试建立体育用品连锁超市;二是与社会体育厂商联合,本着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以股份制企业的形式,在高校开设体育用品专门商店.

高校体育论文例8

1.2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不高,忽略学生主体地位根据某高校的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比例中,很感兴趣的占47%左右,兴趣一般的占42%左右,不感兴趣的占11%左右。由此可见,兴趣一般的比重还是较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学校缺乏兴趣,致使高校体育教育效果不理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新型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从而使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体育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给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带来极大影响。

1.3忽略学生自我健身意识的培养,没有体育锻炼习惯根据某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调查来看,经常参加锻炼、偶尔参加锻炼和极少参加锻炼的比重相差不多,学生的自我健身意识没有得到有效培养,致使高校学生没有养成较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偏重于增强体质,提升体育技能,没有将“健康第一”放在首要位置,致使人文体育教育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给高校体育教育水平提升造成一定阻碍。

1.4不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成为影响高校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提升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情感意志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在社会品行、积极乐观主义上的培养效果很差,最终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

2人文体育观的确立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的影响

2.1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是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人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力大展体育教育,对于创新我国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增强学生的意志,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是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使人文主义教育教育价值和人文精神价值得到充分展示。

2.2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指明了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体育教育事业得到了高度重视,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相关讨论和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和体育社会化作为重理论与方法探索体育教育要指导思想,为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提高我国全面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2.3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是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理学保障现展中,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成为了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而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人文体育馆的确立,有利于培养思维敏捷、工作效率高、综合技能强的人才,使人处于和谐发展状态,为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理学保障。

2.4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提供了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础体育锻炼在人的一生中有着无可代替的功能,是维持人正常生活的基础,与人的长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现代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观的确立,在思想、意志和体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从而促进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思想意识等得到不断提升,为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基础。

3人文体育观确立与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

3.1明确教学目标,增强高校体育教育人文性现代化建设中,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必须注重“以人为本”,以人文教育观为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目标,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总结原有的优秀教学经验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增强高校体育教育人文性,从而使高校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自由、高效、和谐和全面发展,推动高校学生人格素质不断提升。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以积极向上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有注重人的发展,才能将人文的基本内涵充分展示出来,使高校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对于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2注重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理论知识讲解由于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增强体质方面的知识讲解的比较多,而大部门理论知识没有得到充分学习,致使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始终处于低层次阶段,给学生体育综合技能提升带来一定影响。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中,人文体育观的确立,必须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使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3.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人文体育观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可靠保障。通过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保持较好的状态,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开展工作等提供较好的身体基础,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创新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

3.4营造积极、活跃的人文体育教育学习氛围想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人文教育和体育运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营造积极、活跃的人文体育教育学习氛围,以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不同形式的体育项目比赛、静坐和技能表演等,丰富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人文体育环境。

高校体育论文例9

2.兴趣的概念。兴趣是人们对于事物所持有的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一种较为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在选择某件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时,所显现出的心理认可及情绪的积极趋向。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维系与保持对实践活动具有较为强烈参与意识的重要基础。关于兴趣的含义,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即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包括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两种,而兴趣隶属于精神需要的范畴。当人们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需要心理时,就会对事物产生主动的接触与观察,对活动产生自主的参与意识,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对事物或活动的内在含义进行探索与研究。兴趣的产生与认识和情感具有极为密切的相关,只有对事物或活动达成足够的认识,才能够付诸情感,进而产生兴趣。兴趣对人的认识发展和行为取向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有利于提高实践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效果。兴趣的产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兴趣具有不同的特点。

二、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确立的基础

新形势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切实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为其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提供保障。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择取学习动机、规范学习的行为方式、建立起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体育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同时对于提高学生体育的认识能力,提高其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意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丰富其知识构成体系、拓宽其思维界限与理论视角;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之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对驱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有效地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坚持持久性参与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期的相关行为能为满足下一环节的需求提供保障。终身体育思想是通过对体育运动不间断地参与、体验与感悟,对感性认知与实践经验不断地总结与积累,最终达成理性认知的升华而形成的。其形成的过程亦是需求层次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具有极其重要的维系与促进作用。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够有效地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参与体育学习的自觉性,有效地促进其自身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进而为其今后的体育实践行为提供有利的条件。体育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好奇心理,促使其通过不断地参与、体验与思考,探求体育的真谛,明晰体育深邃的内涵,进而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的有机转变,使其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有效的促进与发展,使之自觉地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恒久意识。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加以维护与保障,使之能够持久性地发挥驱动与促进作用,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确立的重要基础。

三、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需求层次理论的实质是一种激励机制,引导人们从原始的生存需求到安全需求、再到情感归属需求、最终实现自我表现需求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理念、价值观、人生观实现逐步的提高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求层次理论在促进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实现完美进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与促进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引入需求层次理论,合理地运用其激励机能,将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1.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原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形成,遵循好奇体验兴趣的发展原则。依据需求层次理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体育兴趣形成的不同阶段与环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进行不同层次的唤醒与激发,最终形成体育学习兴趣。首先,通过对体育运动机理及作用的讲解,培养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好奇心,使之初步形成参与的欲望。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融入体坛风云人物的事迹介绍,经典传奇故事的讲解等,充分发挥名人效应的吸引与榜样作用,使学生在充满好奇的状况下,对亲身参与体育运动形成强烈的期盼,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其次,在学生好奇心理被有效地唤起后,应通过有效的组织手段,加以有机引导,促使学生参与到体育实践活动当中,通过亲身的体验来满足其好奇心理。这种基于好奇心理驱动的体验活动,具有较为明显的主动性,是学生自主意识的有效发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体验的理解,进而产生进一步体验的愿望。第三,在学生由好奇心理驱使而进行亲身体验后,再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进行深层次激励,使之能够及时地对体验进行感悟与理解,形成理性化的认知发展,切实理解与体会体育运动对于人体健康发展所具备的特殊功效,使之形成更为强烈的参与意识,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能够凸显学生学习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重要导向。在体育学习伊始,其学习行为完全是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的,此时的学习动机以满足好奇心为目的。而促使学生深入学习的手段是激励机制的导入与运用,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需求层次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激励与促进,其作用机理在于循序渐进、层层导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引入马斯洛理论,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有效的激励与促进,使其实现由初级的满足好奇向不断满足自主发展需求的转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有效地修正与调整学习目标,实现由学习初期的了解向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逐步发展。这对于学生理解与认知体育运动的机理、内涵、功效,进而实现自主地从事与参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理念的影响。学习理念是在学习过程中所持的观念或观点,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学习理念的形成是学习兴趣下的参与、体验与感悟。学生的体育学习理念的建立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得以形成与发展,学生的学习理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对教育改革理念由浅表的感官认识逐步转变为理性的感悟,进而达成学习理念适用性的有机转变。学生在建立体育学习理念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发挥强力的支撑与引导作用,避免盲目与盲从。而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理念由初级阶段逐步引导为适应体育教学发展、满足学生自身需求、迎合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具有适用性的全新的学习理念。在此转变与发展的过程中,需求层次理论的激励机制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高校体育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4-0155-02

高等学校作为文化教育单位,它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文化活动都包含于高校校园文化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与现代体育两大文化体系的交会点,既是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加强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打开大学校园壁垒,拓展体育教育的功能,推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表象内容,还包括体育风尚、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价值等深层内涵,它是在高校校园这一特殊环境中,为校园群体共有共享的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涵盖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基本文化形态,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第一要义,不仅反映校园体育器材设施、学生体质健康等物质层面成果,还反映知识、技术、规则和制度等非物质层面成果,更要反映智慧与精神层面成果。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具有高校校园特色和健康生活气氛的一种大众文化,具有较高的层次和品位,它集健身、消遣、娱乐、传播文化等功能于一体,是大学生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时代性、渗透性、客观性、动态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同时具备教育、健身、调适和育人等功能。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意指通过在校园内开展的一系列体育文化活动促进具有共同价值理念的校园体育精神的传播,使得体育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体育道德,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的正确走向,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

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物质保障缺乏

体育场所、设施等的建设状况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教育能力重要指标,高校体育物质基础是高校体育文化得以开展的根本。体育场所、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体育建筑等活动场地和器械是高校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根本物质条件,是大学生进行校园生活的基础设施保障。

然而目前许多高校体育经费不足,体育设施、场地严重不足、师资队伍薄弱,尤其是高校扩招以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现有的体育资源与学生的需求严重失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2.2学生的体育意识薄弱

体育意识决定人们进行体育行为的指导性因素,是人们在心理素质、智力和道德以及在健身、娱乐等方面所形成的体行价值的认识态度。观念引导行为,学生体育意识形成好坏直接影响其体育行为开展如何。

当代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总体上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与高校体育目标相去甚远。由于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因此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还没有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更不用说在体育方面进行健康投资。

2.3制度的滞后性

从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法规数量上看,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从内容上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统一的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体系,原则性表述较多,可操作性不强。而且,不少学校体育法规没有明确法律责任,没有明确的罚则,即使有明确法律责任的,对违法行为制约不够。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

从高校自身制度建设看,学校管理体制完善、有力与否和学校体育规章制度的健全、规范与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校园体育管理规范、科学,则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井然有序而又充满生机,同时也给体育活动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及心理意识提供了依托。完善、健全的高校管理体制与规章制度对各部门、各个工作人员的责权利有了明确的规定,对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体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现有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体育活动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及参考依据。目前各种细化的体育管理规章制度方面尚不明确,不能有效的为学校各种体育文化活动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的历史过程和系统工程。本文立足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着重从解决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3.1加大高校体育设施建设

校园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影响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这些有形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通过科学布局,美化高校体育物质文化环境;精心设计体育人文景观,提升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品位等措施,加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不仅能烘托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而且让学生一踏入校园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应逐步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从物质方面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和质量,以满足师生们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使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要的和谐统一。

3.2加强高校体育制度建设

高校的和谐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保证学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体育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科学化管理。通过建立健全高校体育规章制度;以人为本,力求高校体育制度人性化;责任到人,切实发挥高校体育文化部门职能等措施,加强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整合现行各项体育工作。学校各级行政职能部门要重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首先要对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做出总体发展设计,据各部门的职责进行分工,分别指导与落实。在开展高校体育文化活动时注意坚持教育性、创造性原则,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

3.3增强高校体育意识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系统,要求其建设也要多层次多角度展开,要使学校体育文化平衡发展,就必须从体育价值观等精神层、行为制度层到实际的物质文化层进行适应学校发展的构建。应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不仅是一种时尚,而且是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课堂内外向学生介绍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卫生保健及体育欣赏等知识,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健身原理、科学的锻炼方法等,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的历史过程。它除了与高等教育等的大环境有关系,还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校园环境以及教师、学生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这些因素中,有些是体制性的,有些是观念性的,有些是操作性的,如此等等,无一不在说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富有意义又具有难度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袁大任.也定义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3):28.

[2]刘伟,王殿国.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4(1):90.

高校体育论文例11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外体育期刊、教材、学术专著、以及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相关的参考文献。为撰写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2.2调查法

2.2.1问卷调查法为了了解新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深入各高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获取第一手有效资料,向新疆南北疆地区5所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师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问卷228份,剔除18份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后,问卷有效率为91.3%。采用分层抽样法和整群抽样法,抽取这5所本科院校在校一、二年级大学生各100名,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7份,剔除20份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后,问卷有效率为95.4%。有效问卷在地缘比例、男女比例、民汉比例的分布方面基本平衡。

2.2.2专家访谈法就体育教学环境的结构和概念以及本研究所反映和涉及到的问题向各高校主管领导以及体育教学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积极听取他们对本研究的看法和他们的意见、建议。

2.2.3网络调查法通过互联网查阅这5所高校的主页,详细查看各高校体育部门的体育物质环境情况和其他相关的研究数据。

2.3实地观察法实地观察五所高校17名教师上课的情况,由于南疆塔里木大学路程较长,通过互联网观看了3名教师上课的情况。

2.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和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新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物质环境情况调查从回收的687份有效问卷的统计中我们可以得出,36%的人认为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设备基本能够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33%的人认为不太能够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在体育教学的场馆、器材设施等物质环境方面,师生认为本校的体育场馆照明和室内采光,有30%的人认为较好,58%的人认为一般,6%的人认为较差。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师生对于体育教学场地、场馆和器材设施等物质环境的认可程度多数处于一般及以下,只有少数人认为处于较好及以上。在以上这些调查数据中体育教学的场馆、器材设施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正常运用以及教学内容的正常开展上,有26%的人认为影响较大,44%的人认为有影响。在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影响上,31%的人认为影响较大,53%的人认为有影响,这和上述体育教学场馆、器材设施对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正常运用以及教学内容的正常开展上调查结果基本是一致的。多数人认为体育教学的场馆、器材设施对体育教学的开展是有一定意义影响的。而这五所高校对体育场馆的维护情况上,只有23%的人认为他们学校的体育场馆经常维护,71%的人认为会偶尔维护,在体育器材的更新情况上只有52%的人认为偶尔更新。以上数据表明,新疆普通高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的数量不能够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需求。在体育教学的场馆、器材设施对提高体育课程质量和效果上,84%的师生认为确实受到了影响,这说明他们能够意识到体育教学的场馆、器材设施对体育教学影响的重要性,以及迫切希望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能够得以改善。

3.2新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文化环境状况调查体育教学的文化环境指能表达体育精神的宣传画、体育名人名言、艺术雕塑、指导体育锻炼健身的方法手段以及体育场所(馆)的建筑风格能否反映出当地特色。在对新疆五所高校的调查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19%的教师和学生认为他们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设有指导体育锻炼健身的方法以及手段的宣传挂图,42%的师生认为部分有,39%的师生则认为没有。对是否设有宣传体育精神、推广体育运动的艺术雕塑和体育名人名言,21%的师生认为有,56%的师生认为部分有,23%的师生则认为根本就没有。在对体育场馆建设能否反映新疆当地民族特色的调查中,则有96%的师生认为不能反映新疆当地的民族特色。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也不难发现这五所高校对体育教学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这与学校的体育氛围、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氛围等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在此,也希望能够得到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和改善,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的加快校园体育教学文化环境的建设。

3.3新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社会人文心理环境调查

3.3.1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认识情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86%的教师能够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12%的教师根据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来进行教学,只有2%的教师采用“半放羊式”或“放羊式”。

3.3.2学生对体育课重视情况在对学生体育课重视情况的调查中,21%的学生对体育课非常重视,46%的学生对体育课比较重视,29%的学生对体育课一般重视,3%的学生对体育课不太重视,而只有1%的学生对体育课不重视。促使他们重视体育课的主要因素:6%的学生是因为学校良好的体育氛围;42%的学生是为了强身健体;13%的学生是为了掌握运动技,5%的学生是为了进行奖学金的评比;33%的学生是因为个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可见,大多数学生还是热爱体育课的,也希望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并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

3.3.3新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人际关系状况调查

3.3.3.1教师与教师间人际关系状况通过210份对新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有效问卷调查中,体育教师与体育教师在教学思想能否沟通上,35%的人能、55%的人较能、10%的教师不太能或不能进行教学方法的沟通,绝大多数教师能或较能与教师间进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交流,并能够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协作。这样就能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以及实践水平。

3.3.3.2教师与学生间人际关系状况(1)教师对学生态度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来看能否对学生保持尊重、理解、客观公平的态度上,24.7%的教师能、52.4%的较能、22.9%的较不能;能否与学生沟通与互动,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上,56.2%的教师能、25.7%的较能、16.7%的不太能、1.4%的不能;能否视学生为朋友和知己上,10.5%的教师能、45.2%的较能、37%的不太能、7.3%的不能。因此,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能或较能对学生保持尊重客观公平的态度,并能与学生沟通,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能否与学生成为朋友和知己上,不太能和不能的教师占到44.3%。可以看出,相当多的体育教师在视学生为朋友和知己上,有待于加强提高,尽快改善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2)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情况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态度直接会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的心理环境。通过新疆5所高校477名学生对体育教师态度状况可以看出,能做到认真听讲并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的学生占46.2%,较能的37.8%,不太能的17%;能积极配合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学生占49.3%,较能的41.5%,不太能的6%,不能的3.2%;能视教师为朋友和知己的学生占62.3%,较能的占28.3%,不太能的占6.8%,不能的占2.5%。绝大多数学生能或较能在体育教学上支持和配合体育教师,认真听讲并积极锻炼;而且多数的学生均能和较能视体育老师为朋友和知己。

3.3.3.3学生与学生间人际关系状况学生和学生间人际关系状况是体育教学环境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学生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普遍存在的,学生间团结互助、互相关心、有利竞争等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以及学校学习环境。对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状况调查表明,在上课过程中能否做到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并且积极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的有235人、占49.3%,较能的有198人、占41.5%,不太能的有28人、占6%,不能的有16人、占3.2%。可见,新疆这五所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因此有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3.3.3.4学生所期待的体育教师形象情况调查体育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我国体育教师具有的很重要的六项品质分别为:①能公正、公平、客观地对待学生②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③运动技术扎实全面、具有丰富的知识④对学生有耐心⑤能以积极的方式教育学生的不良行为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负责的态度。从新疆5所高校477名学生的问卷中,学生所期待的体育教师的形象状况调查表明:学生最期待体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高尚的品德,占学生总数的98%;其次为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占96%;扎实的专业技战术水平占84.3%;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占81.7%;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占81.5%;为人师表、态度和蔼、举止行为大方得体占65%;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所占比例最少,为25%。

4.结论

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需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着手。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生存与教育环境。它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主客观条件和力量的整合。优化体育教学环境要遵循五大原则,即整体性原则、个性化原则、简易优化性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自主性原则。

4.1.新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场所数量不太能满足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需求,绝大多数师生能够认识到体育场馆以及设施环境的重要性,部分教师能够根据场地设施进行合理的设计教学,从而能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4.2.新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器材基本能维持体育教学的正常运转,但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体育器材的质量和数量要求也日趋剧增。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新疆高校部分体育器材还是比较缺乏。

4.3新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文化环境状况从调查结果来看,新疆五所普通高等院校对于体育教学文化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的场馆建筑均不能反映出新疆的民族特色,且校园中的宣传画、艺术雕塑、体育名言名语普遍较少。

4.4新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状况从调查结果来看,高校教师的体育教学思想绝大多数能够对体育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且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爱和重视体育课,也希望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并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

4.5新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总体良好,能够对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团队。而在师生关系上,必须加强学生和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促使师生能够互相视为朋友和知己,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互动。在学生与学生关系上来看,总体情况较好。

5.建议

5.1学校加大经费投入,能够积极争取资金来源优化场馆建设的购置和更新体育器材设备,优化体育教学的物质环境。合理利用现有的场馆场地资源与租用、借用、交换相邻高校和社会闲置场馆场地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弥补学校自身设施环境的不足,也可通过各种办法利用邻近的社区体育健身场地以及社会俱乐部场馆场地、器材资源,弥补学校自身设施环境的不足。

5.2在夏季高温、冬季严寒、大风雨雪的情况下,能够解决体育教学正常进行的难题,例如去教室进行理论教学,更换教学内容等,要尽可能的、更好的优化场地周边的环境。新疆风沙大,气候炎热,好的绿化环境能够更好的为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