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1 10:32:20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57

所谓的新型职业农民,其实就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管理技能,并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从业人员,其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加强对该类人员的培训,则能为我国粮食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保障,并能有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标

孝义市位于吕梁山脉中段东麓,辖区内有379个行政村,人口约49.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31.9万人。全市拥有3.578万hm2耕地,粮食播种面积约2.79万hm2,产量达27927.6万斤,全市农民人均收入12244元。从2014年开始,孝义市开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2014年及2015年分别制定了341人和200人培育任务。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要,当地政府以孝义市农民培训中心和孝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希望通过培训完成生产经营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打造,以便为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推动孝义市农业经济的发展。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措施

2.1 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孝义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上以“固定课堂”为主,同时采取“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等多种培训方式。通过采取“固定课堂”培训方式,则能组织专家进行理论授课和集中答疑,以确保人员培训质量。通过采取“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等培训方式,则能使培训从课堂延展到田间地头。目前,孝义市已经完成了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实训基地,并组织学员在这些基地进行实习操作。此外,目前孝义市实行“农学结合”分段培训,即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培训工作,以确保理论教学能够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进而达成学习、生产“两不误”的目标。而通过采取传统授课、多媒体教学、现场讲授等多种培训方式,并完成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备,则使培训效果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2.2 为培训提供多重保障

为确保培训质量,孝义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出台了培训对象遴选标准,通过开展深入摸底工作进行培训申报人员把关,以免盲目进行受训人员选择;孝义市培训机构在征求农民意愿和结合当地产业实际的基础上完成了培训内容的制定,为培训学员提供了包含公共课和专业课在内的多种教材;在师资力量上,通过加强与涉农院校的合作,当地指定培训机构吸纳和聘请了大量农业方面的专家及技术能人,完成了层次多样和专业齐全师资队伍建设[1];为确保培训效果,培训机构结合培训专业完成了合理培训时间的制定,确保引领带动型和生产经营型学员授课时间分别不少于100课时和60课时,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学员授课不少于35课时。

2.3 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上,孝义市培训机构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到了一起。在理论培训上,紧密围绕生产实际和农业生产所需进行培训内容的讲述,并通过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员提问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运用距离,以确保培训内容能够被切实有效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教学中,则采取了教师示范、学员相互交流与学员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不仅组织学员进行实习基地观摩,还在基地指导学员进行实践操作,以便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术。在培训内容上,则对农业项目申报、农产品认定、支农惠农政策等与现代农业生产密切有关的内容进行了讲解,所以能够更好地帮助学员掌握产业动态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4 确立长效培训机制

为确保得到培训的人员能够长期保持较高的素质水准,并且能够做到保持技术过硬,孝义市培训机构还完成了长效培训机制的确立。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学校在培训结束后进行了QQ群、微信群等多个平台的建立,以便为学员学习新技术和了解农业生产信息提供平台。借助该平台,学校也能完成学员的产前、产中与产后跟踪,以引导学员实现科学的生产经营。

3 结论

从孝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情况来看,连续3a当地的培训中心都顺利完成了培训任务,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生产经营型农技人员,从而为推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1 前言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为方向,以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水平及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为 主旨,进一步加强农民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一支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主体力量。

2014年下9月初,根据达州市达川农发【2014】69号《关于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及培训教学计划报送要求的通知》,我站培训承担培训任务,并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增收这一重点实施开展新型职业培训工作(也称为民生工程培训工作)。

我站在达州市达川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总体目标要求,如期开展专项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完成4期215人新型农机类的新型农民培训任务,创新了培训模式,让每个参加培训的职业农民不但掌握新型农业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为职业农民朋友创业致富创造必要的技术基础条件,也更有力地推动全市农机化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培训过程中,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我站选择确定了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种植与养殖大户等共4批培训对象,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制订了详细的针对性强的培训方案,组织优秀的由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与研究生组成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选取结合本地实际的实用培训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培训,同时精心组织实施培训,严把培训质量关,关心学员培训期间的生活,培训后受到学员一致赞评。

2 培训新方式

我站在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的新方式方法式详细介绍如下:

(1)分级细化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站长为培训工作组组长、分别成立培训小组、管理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每个小组都明确责任目标,多次召开会议,制定培训工作方案,分解落实每位培训成员的工作任务和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任务,实行分工负责制,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障培训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2)健全培训体系

落实了培训师资队伍,课程由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研究生学历人员任教,上级指定的理论培训教材,往往介绍的是大平原地形上广泛使用的大型农机,而我市属于典型的山区丘陵地形,往往需要的是中小型农机,因此在组织授课内容时结合了本市实用农机,还将本市最新农机类科研成果融合到授课内容中,制定详细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教案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讲义资料,满足培训教学需求,将教案课件刻成光盘,发给需要的学员,或将教案课件以邮件方式发给需要的学员,并开通了新型职业农民网络课堂。

(3)重实训,学员参与式教学

与以往的培训不同的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但重视理论上的教学,更注重实训教学,课程设施符合本地职业农民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实训活动多样化,重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如象我站的“农机操作与维修技术”培训班就是4天理论学习课程,8天实训操作课程,把学员组织到新型农机制造厂去让工厂的技术人员给讲解新农机具的设计原理,组装过程,故障排除与维修等内容,并让学员动手实际操作,还安排学员到新农机具使用现场(用户)处现场操作,由用户现场解答学员提出的各种问题。

(4)注重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我们以往的培训比较注重农机方面的培训内容,这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我们不但将本市本单位最新农机具新技术融合到教学内容中,还特地聘请了农艺专家来讲授新农艺技术。如我站的“农机操作与维修技术”培训班,就请我市农艺专家讲授“高产优质蔬菜栽培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还有的一堂课由农机农艺两方面专家来共同授课,如象“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新型喷灌技术”、“食用菌机械化生产技术”就是有农机农艺两方面专家共同组织课件材料并同台授课,使授课达到高质量高水准。

(5)注重政策法规与管理等内容的培训

我们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也讲授了“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农户经营管理”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内容,这些正是新型职业农民所需要的知识。

(6)培训生源的科学组织

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好处,是新型职业农民朋友积极主动自愿参加培训,通过与区乡农业技术站了解掌握职业农民的分布状况,培训需求等。

(7)妥善落实培训资源

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场地、专业设备以及新型实用农业机械。建立班级及学员培训档案,为学员详细准备了学习所用的各种资料,为培训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8)加强宣传,营造良好培训环境,激发学员培训热情。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公示与悬挂横幅标语等,介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内容、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激发学员学习技能的热情。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使广大新型职业农民充分了解党和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关心、支持,有效推进再创业工作。

(9)创新思路,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成功率。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认识到培训要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要求。同过去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从事高效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每年脱产学习一段时间,是完全有可能的;二是认识到培训要讲实用技术、理论知识和管理知识。过去我们的培训着眼于实用技术,现在,新型职业农民有了发展的要求,不但要重视实践,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重视管理方面的知识;三是力抓培训质量,上好第一堂课。在培训中,达川区培训办领导亲自上了第一堂课,传达了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宗旨,市农业局农机化科领导宣讲了达州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须知,增强了学员的培训热情;四是专家和专业老师亲临授课及现场指导。培训老师深入现场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教学,手把手地教各种操作技巧,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在互动问答中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能; 五是注重培训成效。培训学员通过培训后感触颇深,非常希望得到更多培训机会,有很多学员向我们谈了他们培训的感受:第一,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找到求教的人,避免请人花钱的尴尬。第二,参加培训中把问题反映给老师,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学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员,实打实让科技在我们的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10)规范日常管理,正确处理矛盾,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

一是成立班委会。建立班级管理制度,严格考勤,加强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对各位学员在我站的培训情况及时反馈到区培训办,对培训期间表现好的个人,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增强了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约束力。二是处理好生产与学习培训的矛盾。实行“产后”培训,在生产后开展培训,让农民带着问题参加培训,参与讨论,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从而不断提高发展生产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训时间安排调整,大大提升了培训效果。三是认真搞好培训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好培训台帐。严格资金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用。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今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通过对学员的走访调查,我们现阶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不尽如人意,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培新型职业农民训工作后续政策跟进不及时,长大12天的长班学员不容易组织,学员培训的积极性还有待于提高。

(2)在确定培训实训内容上,还应将实训技术与创业技巧紧密结合起来。

(3)建议上级领导定期组织培训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师的培训水平,尤其是实训教师的水平。

4 今后培训的打算

(1)及时总结经验,推介成功典型,搞好宣传报道和信息上报工作,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要做到将上期培训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及时进行图文并茂的跟进报道,上一期的先进典学员给下一期学员现身讲解,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网络答疑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将培训信息及时准确地上报给上级相关部门,并实行网络衔接,上级部门可以对培训实现动态管理与指导。

(2)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是培训的着眼点实现从个体培训到群体培训的转变。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对农民群体的培训。一是实用技术培训,以传统农业为主;二是创业培训,就是培训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组织领办人,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高能力;三是新型农民培训,就是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就业本领,顺利实现就业,并能小创业;第二个转变是培训主体实现了从单一到综合的转变。努力整合各种农业教育资源,把单一的农业部门进行的培训,转变为农业科技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社会力量参加的培训体系。组织一个农业科技讲师团,让讲师团常年活跃在农村。让身边人来讲身边事,新型职业农民更容易接受。

5 结束语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有较高生产技能、较强创业意识、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培育创业型的现代专业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活力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几点思考[R].科技与企业,2012(3)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例3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迫切的要求。新农村的 经济 建设、 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要落脚到新型农民的培养上。培养好新型农民,首先就要研究培养新型农民的制约因素。

1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历史因素

1.1我国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期的封建专制最终导致农民的性格只能是封闭和内向的人类具有的那种对自然、对社会、对现实世界的抗争精神被泯灭,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同时,由于农民居住地域的分散性,形成了他们安于封闭式的生存现实,从而养成了

2.2 农村 教育 投资 不足也限制着新型农民的培养无论是农村义务教育还是 职业教育 ,在师资力量上,在硬件投入上,和城市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在农村许多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学校校舍陈旧,危房多,教学设备条件差。图书仪器缺乏,许多中学生没有条件做 物理 、化学实验,有的中学甚至连演示实验都无法做。教师待遇差,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低,许多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的 文化 程度[2]。

2.3 农业 技术的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的薄弱是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直接原因对于已经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村劳动力来说,接受 基础教育 的阶段己过,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农村技术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经营 管理 技能的直接和有效手段。然而,据笔者在商丘 调查 发现,农民科技培训参与率低,接受培训的时间短。2007年参加过各种形式科技培训的农民不到20%,且在参加过培训的农民中,累计参加科技培训所用时间大多在5天以下,只有很少部分累计参加培训的时间在10天以上。而当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行科技培训时,就会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笔者曾经采访商丘市睢县河集乡田胖村一名青年,目前在睢县县城开一家门面,给顾客做各式窗户,算是有了一技之长。他今年24岁,初中毕业之后就跟随父母在洛阳市做生意,后来就在一家建材店里当学徒,给人做窗户。对这个行业熟悉之后,现在选择回到家乡做生意。当问到是否愿意留在洛阳时,他回答说不是不愿意,而是在那里没有亲朋好友,没有归属感,房价又太贵,所以就回到了家乡。而当问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时,他回答说在家乡从来没有,现在的手艺都是在打工时候学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匮乏。从商丘市农调队对农村2389名就业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情况来看,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只有500人,占20.93%,而其中由政府组织的培训农民的参加率只有4.60%;未受过培训的人数为1889人,占79.17%,而认为不需要的占15.53%,愿意接受培训的人数是1571人,占总就业劳动力人数的65.76%。这就说明我国农民素质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培训规模小;二是相关人员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三是农业科技人员少;四是 财政 对农民科技培训投入不足;还有就是培训内容的问题。这同时也说明我国农民素质培训工作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例4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省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全县计划培训人员750人,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1、职业农民培训550人。培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40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5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00人。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并经认定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认定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率达到60%以上。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人才(以下简称“电商人才”)培训20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

(三)奖补标准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奖补资金实行直补培训机构的办法,具体奖补标准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按人均3000元、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均按人均1000元,电商人才培训按人均2000元。奖补资金的具体拨付、使用和管理要求,按照省财政厅、省农委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四)实施范围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在全县各乡镇实施,重点培训范围是美丽乡村中心村、贫困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各乡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分解情况见附件1。

二、重点工作

(一)确定培训对象

1、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培训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生产经营型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涉及茶叶、猕猴桃、中药材、高山米、蔬菜、笋用林、畜牧等七个产业;专业技能型主要培训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工人和雇员;专业服务型主要培训统防统治植保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有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其中生产经营型培训对象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以上,且产业达到一定生产规模(见附件3)。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农发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发委确定的程序择优确定。2014、2015年已培训的职业农民今年不再培训。

2、电商人才培训。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中,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已开展或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愿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基础。培训对象遴选由县农发委按照职业农民遴选程序择优确定。电商人才与职业农民培训对象不得重复。

(二)确定培训机构

根据《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择优确定县农广校作为全县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见附件2),同时将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农民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共同组织培训。县农广校负责学员整个培训期间教学实践管理,制定培训计划,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台账,职业学校负责制定学员理论教学期间管理办法,全程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三)明确培训内容

按照农业部推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课程,培训内容要符合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广泛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需求,鼓励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点单式”培训。培训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部分。

1、职业农民培训。公共基础课重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素养、涉农政策法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生态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营销、“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等内容。专业技能课重点培训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攻关模式、良种良法配套、农信农机农艺融合、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技术技能。

2、电商人才培训。公共基础课参照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安排。专业课重点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网络店铺建设、产品包装、客户服务、网络店铺营销等内容。

(四)创新培训方式

1、职业农民培训。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参与式、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为提高培训效果,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农时季节和农民对技术需求等,分时段培训,每段培训时间不超过2天;注重实践技能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按1:2安排;做到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

2、电商人才培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5天、参观学习2天。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五)做好考试考核和认定发证工作

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县农发委审定。对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按照省农委皖农科[2015]125号文件要求,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对培训合格的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电商人才进行统计造册。

三、进度安排

按照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按照以下步骤有序推进实施。

(一)精心制定方案(3月中旬前)。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及时分解落实培训任务,认真制定整体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实施方案报省农委、省财政厅及市农委、市财政局备案。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由县农发委牵头组织县农广校和产业专家等共同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方案要按规定时间(15天或7天)和分阶段(7次或3次)培训要求制定,主要明确每期培训班的培训机构及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工作要求等内容,以便培训机构实施。分专业培训方案及培训机构承担任务情况报省市农委备案。三是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县农广校、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培训方案,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管理方案。方案主要反映组织领导、学员名单、教学计划、培训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报经县农发委批复后实施,做到“一班一案”。

(二)认真开展培训(3月中旬至11月中旬)。县农广校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和教学管理方案开展培训,严格培训时间进度和质量。遴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授课教师,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一名省级专家。电商人才培训师资主要聘请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讲师团成员,并根据需要扩大聘请师资范围。认真选择教材,并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公共课教材10种以上和专业技能课教材3-5种)。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每期培训班建立5项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确定一名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课制度(每期培训班县农委安排人员上第一堂课,宣讲政策,并了解培训机构培训工作安排和学员需求等情况);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实行学员每天签到);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最后一堂课,县农委安排人员组织学员开展满意度评价,了解培训实施效果),培训台账制度(建立培训台账、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

(三)验收总结阶段(11月下旬-12月底)。抓好验收工作。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任务后,要及时向县农发委提出验收申请,县农发委会同县财政局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验收报告,对存在问题的待整改后再验收,直至合格;抓好认定工作。培训结束后,及时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并为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档案,落实跟踪联系服务和扶持政策;抓好总结工作。县农发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绩效评价的部署和要求,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农业、财政、人社、教育、职业学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组(见附件4),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发委,统筹协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落实解决培训工作遇到的问题,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二)注重培训质量。依托与安农大的校县合作平台,聘请安农大、省农科院、合师院、合工大等相关专业教师为外请专家,职业学校、县农发委中级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为培训骨干老师,县内乡土人才和龙头企业负责人作为培训辅导员,共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建立以部、省统编教材为主,其他正规出版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为补充的教材使用格局,保障教材质量。支持培训机构将实训基地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企业基地等结合,确保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增强实践实训能力。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例5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155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有近9亿农民居住在农村,要实现我国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要关注“三农”发展,重视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1]城镇化发展是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重点在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齐头并进,在实际发展中,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培育具有现代化素质的新型农民;稳固农业发展基础,为实现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扎实的劳动力基础。因此,全面有效地对农村农民进行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培养,构建适合我国农业发展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1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就必须要重视对农民的素质培养,关注农村职业技术人力资源。具体而言就是对生活在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人员进行职业方向的培育,包括对农民的农村专业教育、农民素质教育、农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在内的教育培训。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将农民培育成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素质、懂得现代农业生存技术、具备农业管理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教育培训让农民充分认识到针对农村的发展政策,并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实施开展的各项政策,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储备,接受适合当下农村发展的新思想,改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帮助农民其他各项素质的形成。首先,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农民认识现代农业生产的优势,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尽早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加快农村的发展速度,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其次,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教会农民正确地判断农业市场的发展走向,把握市场的运作规律,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农业生产与销售渠道,确保农民农业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经济基础;最后,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后,可以加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地开展农业生产参与到市场经营活动当中,为我国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好人力资源基础。[2]

2当前农村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

21教育培训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随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的扩大和深入,农村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对农村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目标定位整体偏低,忽略了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给农民带来的有利影响,将目标定位在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上,简单地把新型农民培育当作农村劳动力培训,对职业农民的认识观念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在教育培训中,缺乏对农民“农业生产”本质培训,而是重视农民对农产品深度加工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在这种定位下,不利于我国农村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影响农业和农民的增产增收。

22教育培训的结构和资源不足

受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农村劳动力也在向城市D移,相应地农业生产资金和产业也在向城镇转移,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结构被压缩,教育培训优势无法集中。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严重匮乏,表现有两点:一方面,教育培训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很多地方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都是由普通中学直接改制次年改成的,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3]另一方面,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弊端,师资构成文化课教师多,专业教师少;理论教学多,实践培训少,相比城市环境,农村教学环境、医疗水平、社会保障相对落后,无法吸引专业高质量的人才,也很难实施高水平、高效率的职业教育教学。

23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我国农村地域分布较为分散,人员集中性较差,很难保障有效的职业教育培训的统一性,再加上保障机制的不完善,更加剧了农村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实施难度。一方面,没有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保障教育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农民本身存在着自觉性差、自我提升能力较弱的特点,在没有强制的规章制度的规范下,很难将职业培训长期有序地实施。另一方面,教育培训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在没有稳定教育资金来源下,教育培训规模缩小,力度减弱,职业培训效率低下,已有的培育层次落后,严重制约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发展。

3基于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策略31转变观念,从身份农民转变成职业农业

在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时,消除社会对农民的偏见是创设职业农民培育氛围的首要条件。要发挥职业农民在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就需要认识到农民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打破传统观念中对农民的认识局限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4]同时,农民也要正确地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认识到农民并非是一种身份象征而是职业分类,积极地融入到培育过程中,通过培育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成为新一代现代化职业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懂得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也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尽一份力。

32财政支持,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任何一项造福于社会的发展计划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支撑,新型农民培育政策也不例外。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情况的影响,农民普遍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不高,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对该计划的财政支持。首先,政府应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当成本地职业教育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支出,通过财政资金的支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的可行性;其次,对积极参与到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农民提供相对应的农业岗位,增强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并及时地反馈到职业教育当中;最后,合理利用政府投资的财政资金,确保资金的正确利用,落实资金利用工作,避免出现资金滥用和资金浪费,也能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平和质量。

33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对培育工作的督查

确保农村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有效性,政府在培育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有效的督查和管理,为农村职教发展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建立健全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政策法规,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有序进行,完善已有的部分法律法规,将培育工作进行细化,既要重视对农民文化知识、农业生产方面的理论培训,也要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对正在实施的培育工作进行有效的督查,通过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责任人进行相对应的思想教育,对培育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嘉奖,保证培育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34体系保障,构建适合农业发展的培育体系

我国农村在地域环境、气候风貌的影响下,南北差异、季节差异较大,在对不同地区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育中,需要紧贴农村发展建设需要,根据农村当地发展实况安排合理的教育培训课程,并逐步地完善教育培训课程,增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5]利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优势,结合现代化农村发展要求,注重对职业农民专业化、现代化、素质化的培育。另外,优化培育师资队伍,保证职业农民的培育质量和效率,建立稳定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教育团队,提高师资队伍的薪资待遇,吸引优秀农业技术人才进入农村,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当中,强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35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产生了固定的模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如今,在农业转型的同时,农民这一职业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农民已经向职业化过渡,需要转型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因而农民需要不断地培训学习,那么,可以借助社会资源对新型农民进行职业培训,比如:政府、学校、企业、民间机构等。

同时,新型农民这一职业的发展也需要分工合作,形成集约化的生产,就需要新型农民掌握相关的技能,如:发展生产经营型、培养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职业农民。并对不同技能层次的农民需要采用不同程度的教育,研究农业的基地可以形成农业学校,或者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发展中心,让农业学校走进农田,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让新型的职业农民能在发展过程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且也能在新型社会形成产业链生产模式,提高职业农民的分工协作能力,从而提升农业种植效率。

4结论

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农业发展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加强对农村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实现“农科教结合”,改变过去农村发展中单一的文化教育或者单一的农业技术培训,立足于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根据不同地区农民实际需要的不同,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丰富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开展素质和技能全方位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培训,能有效提升农民素质水平,实现我国高质量、高效率的城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莉敏,马建富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44-48

[2]杨道衡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开发与培训开发――以湖南衡阳为例[J].品牌,2015(6):59

[3]杨燕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培育[J].职教通讯,2014(16):62-65

[4]陆俊杰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58-62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例6

 

序言

当前我国从整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历史阶段,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应当就是新型农民。

江苏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农民教育创造了很好的契机,农民教育卓有成效。很多地区形成了县乡甚至村都办学的多级体系,推动了农民现代性的提高。但是,总体上有限的教育资源较为分散,教育投资效率缺损,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民现代性缺乏,特别是精英化和大众化的教育显得不足,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农业论文,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6年江苏省政府将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列入“十一五”期间为农村办的新五件实事之一,提出每年要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创业培训10万人的目标任务。着重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三种类型的培训。为培养今后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江苏省还实施了“村村大专生培养计划”、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绿色证书”培训。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及政策推进新型农民培训事业的展开与发展,但农民是否能够接受并积极参与到培训中去,从源头上决定了培训能否有效的展开。苏南地区作为江苏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其农村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对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城市的苏南地区11个村的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本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4份,本文将在此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农民个体特征、农民家庭特征和农民对培训要素的选择等方面分析农民培训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深入探讨农民培训意愿问题。

一、农户参加农民培训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西方经济学假设经济人是理性的,追崇个人利益最大化。进一步,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理性小农学派”认为小农也是理性的,其会在权衡长、短期利益后作出有利于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同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更明确地指出“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农民参加培训就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一个过程,因此,农民是否愿意参加素质培训取决于培训能否实现其利益最大化。

随着农民培训活动在国内的普遍开展,农民所作出的反应并不相同。部分农户积极响应,愿意参加,部分农户则持消极态度不愿意参与,分析之,农户的参与意愿既受到主观因素和非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农户参与意愿的形成具有系统复杂性、多因素关联性、区域差异性和特殊性等方面的特征。

本研究采取规范分析方法系统构建出农户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并运用苏锡常农村农户调查数据通过引入多元统计观察统计分析中的二项式Logit模型,对农户参加农民培训的意愿进行计量研究,进一步揭示农户参加农民培训行为决策的影响机理。

二、研究假说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加快,农民逐渐开始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旦失去土地,农民也同时失去了就业岗位、居住房屋、生活保障以及集体资产等农业论文,更重要的是失去了难以以金钱计算的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所以,农民同时面临着参与素质培训的压力和潜在的激励,他们会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是否参与素质培训。

笔者经过分析,对农民参与素质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下假说:

(一)农民家庭特征变量对农民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有影响

1、家庭人口总数代表了家庭规模,一般家庭人口数越多,家庭生活负担与经济压力也越大,生计的压力迫使农民更倾向于参与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家庭生活。

2、家庭中劳动力人数较多,劳动力面临的寻找工作的压力就很大,素质培训有利于提高劳动力在找寻工作工程中的竞争力,因此家庭劳动力人数与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成正相关。

3、土地被征用的农民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的保障,生活压力对其而言更大,为了更好地找寻工作,农民会倾向于参与素质培训。

4、家庭收入对农民是否愿意参与培训也具有一定影响。当家庭收入较高时,农民家庭的生活压力相对而言就比较小,危机感相对较弱,对素质培训的参与意愿就会不强烈,因此家庭收入与农民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成负相关。

(二)农民个体特征变量对农民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有影响

1、年龄是农民是否愿意参加素质培训的影响因素之一。年龄越小的农民,其对未来生活质量的期盼度就越高,并且对新鲜事物与知识的关注度与学习能力也较强,因此,年龄与农民愿意参加素质培训成负相关。

2、从性别的角度看,男性面临着更大的维持家庭生计的压力,这也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男性总是在家庭中扮演着支柱角色,所以,作为男性,其对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更为强烈。

3、已婚与否对培训意愿也有一定的影响。已婚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家庭牵绊与负担,接受培训不是很方便,顾忌较多农业论文,因此,培训意愿较弱;反之,未婚的农民较少家庭复旦,更乐于参与素质培训。

4、受教育年数与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成正相关,即文化程度高的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对文化知识的认可度较高,视野也较开阔,所以,受教育年数越多的农民越倾向于参与素质培训。

5、以前是否接受过素质培训与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成正相关。以前参与过素质培训的农民,对培训的某些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有所肯定,并且意识到了学习新知识为其带来的人力资本提高的好处,所以,他们会倾向于继续参与类似的培训。

将这两部分变量纳入模型中,建立如图1所示的失地农民培训意愿的理论决策模型。

图1 农民培训意愿的理论决策模型

三、实证模型、样本情况以及变量设定

(一)实证模型

本文研究的是农民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其含义为农民是否愿意参与素质培训,包括愿意和不愿意两种情况。根据前面的假设,农民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受以下两大类因素的影响:农民个体特征、农民家庭特征。在此,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纳为以下函数形式:

农民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F(农民个体特征,农民家庭特征)+随机干扰项

本文以农民是否愿意参与素质培训作为因变量,即0-1型因变量(愿意参与,定义为y=1;不愿意参与,定义为y=0)。设y=1的概率为P,则y的分布函数为:

(1)

本文采用二元选择Logit模型,将因变量的取值限制在[0—1]范围内。Logit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2)

(2)式中,Pi是农民愿意参与素质培训的概率,i为农户编号;βj表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j为影响因素编号;m表示影响因素的个数;Xij是自变量,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种影响因素;α为截距;u为误差项。

(二)样本情况

本文对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城市的苏南地区11个村的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农业论文,调查时间是2008年7月。本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484份。

(三)变量设定

本文在调查农民是否愿意参与素质培训时,主要选择农民家庭特征变量和农民个体特征变量来考察。农民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家庭总人数、家庭劳动力人数、土地被征用情况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农民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年数、以前是否接受过素质培训。模型变量解释见表1。

表1变量解释

 

自变量

变量含义

变量定义

X1

家庭人数

家庭人数

X2

家庭劳动力人数

家庭中年龄≥18的劳动力人数

X3

土地被征用情况

土地被征用=1,土地未被征用=0

X4

家庭年均收入

家庭年均收入

X5

年龄

年龄

X6

性别

男性=1,女性=0

X7

婚姻状况

已婚=1,未婚=0

X8

受教育年数

受教育年数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例7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的系列指导政策出台,更是为“职业农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能创业”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职业素质之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教育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一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教育,在微观上利于提升职业农民的创业素质,促进职业农民的职业发展,在宏观上有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研究统计

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为关键词,搜索日期截止到2017年8月1日,共搜索到相关文献633篇,其中期刊论文50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59篇。根据文献检索数据,绘制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文献数量分布图(见图1)。从研究文献分布上看,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的研究逐年上升,2011~2015年研究数量增速较快。

二、创业教育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有关创业的研究就受到了西方学者的关注。柯林•博尔于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创业教育”,他认为接受“创业教育”对未来的人来说是必要的,人们通过创业教育能获取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创业教育正式提出后,学者们对其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创业教育的内涵研究、价值研究和模式研究等。在内涵研究上,Jones&English(2004)提出创业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创业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创业所需的观察力、知识和技能,最终提升其创业能力[1]。在价值研究方面,Israel(2003)认为创业教育在帮助年轻人成功把握生活和工作中各种机会的同时,还能促使年轻人为自己工作[2]。在模式研究方面,Béchard&Grégoire(2005)提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在教授技能的同时教授管理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创业,并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学生得到创业技能训练[3]。

(二)国内相关研究。近些年,在我国全民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国内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不断涌现,就内容看可以分为四类。

1.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对于个人能力素质的培养、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创业教育十分必要。郑月珍(2004)提出开展创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广泛开展创业教育是为了迎接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等教育的新挑战,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4]。李慧慧(2015)提出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三层意义:高校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5]。阮俊华(2016)认为面向工程类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有助于推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助于全面提升工程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激发出更多基于技术进步和发明创造的创业[6]。

2.创业教育的国际借鉴研究。李悦(2006)总结了美国创业教育的特点:有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重视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社会机构和大学创业教育基金大力支持创业教育的发展等[7]。周纪昌(2012)指出日本高校通过培养灵活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开拓全方位的创业实践实习机会、开展众多的创业教育讲座、举办多样化的创业计划竞赛、促进国际创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等多管齐下、多方培养实施途径,保证了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创业人才的不断涌现,值得我国借鉴[8]。谢峰&贾萍(2016)总结出国际高校创业教育具有三大趋势,即学科化路径与科学化发展、政府介入与政策驱动发展、全球化与多元创新发展,进而提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需要以高校和政府为主体,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本土化、政策结构化等方面制定发展策略[9]。

3.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许进(2008)以某高校的创业教育为例,介绍了普及性创业教育、以创业先锋班为龙头的系统性创业教育培训和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10]。卢俊义等(2011)认为我国创业教育模式普遍停留在以课堂创业课程教育为主,以学生少量的社会实践为辅的阶段,并没有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的全面参与,因此,我国高校应转变创业教育思路,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大创业教育资源投入,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创业教育,推动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业者,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11]。王焰新(2015)结合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体划分为科研项目孵化模式、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模式、专业实践模式和综合模式四种,并对这四种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解读[12]。

4.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顾剑秀、方鹏(2012)提出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以资源整合为导向,形成学校统一指导与学院专职辅导相结合的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以普遍参与为宗旨,划分合理的创业教育阶段;建设高水平的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以专业平台为依托,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活动系统化[13]。刘小廷(2014)指出在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课程渗透是核心,教师影响是关键,机构协调是保证,政企体系支撑是动力。只有在这四个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将创业教育有效开展并取得理想的效果[14]。杜文婷(2015)提出要加强创业目标的正确引领,合理规划创业教育路径,加强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保障机制[15]。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教育研究

由于农业发展路径和阶段的不同,国外并没有新型职业农民的提法。在农民的教育培训这一研究领域,国外学者主要是以人力资源理论为基础展开研究的,如Zuzek&Wielewska(2015)、Fane(1975)、Panda(2015)、Schreinemachers&Wu(2016)等。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我国的农业需要不断转型升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我国的农民也需从传统农民逐渐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新型职业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明显的行业性、现代性与高素质的特点[16](朱启臻,2013)。创业能力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一个重要素质。国内学者也纷纷展开了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

(一)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的意义及价值研究。熊辉(2015)指出政府针对知识、技术、管理等方面对创业者提供系统、标注化的教育培训,能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17]。吴易雄(2017)提出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机制,一切尊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和意愿,发挥他们的创业精神,在决策力、领导力和创造力上政府要给予大力培育,让他们有技能创业[18]。

(二)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的现状研究。冯振兴等(2016)的研究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由政府与职业院校合作兴办,培训内容以实用技术与技能类为主,培训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授课教师以技术专家为主,存在着培训效果较差,职业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有限,政府在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中投入的经费较少等问题,并分析了分类分层+理论授课、参观考察+讨论交流、经验分享+示范带动、跟踪回访+集体问诊这四种创业培训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19]。武贵秀等(2016)从创业角度分析了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头人、家庭农场主等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和优势,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推动农民创业就业[24]。

(三)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模式及路径研究。郑丹等(2015)提出在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培训中,应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需求,科学设计培训内容、合理安排培训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融合多渠道培训资金,切实有效地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培训的发展,提升农民创新创业的效果[20]。熊辉(2015)指出加强科学创业培训,一是要加强培训团队建设力度,高水平培训团队是提升培训效果的基础,是提升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的关键;二是不断优化创业培训模式,追求高质量培训效果;三是要加强对后续跟踪服务工作的重视,帮助学员解决实际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难题,以提高学员创业成功率和稳定性,以巩固培训成果[21]。姜家献等(2015)介绍了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三段式”创业培训模式,即:集中培训、考察实习和企业规划设计,具体做法包括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提升培训服务能力、完善培训基地建设、强化自主招生形式、创新培训管理模式、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注重丰富培训手段、建立培训工作机制、加强培训考察实习、实施培训督导制度、搭建后续服务平台、加强培训资金管理、注重培训档案管理、强化培训总结宣传等[22]。苏敬肖、焦伟伟(2017)在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胜任素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素质提升工作的开展、基于创业胜任素质模型建立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意识,倡导自主创业、引进创业实践课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3]。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例8

一、终身教育理论及其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关系

终身教育最早由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提出,它是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2]。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终身教育部部长E?捷尔比进一步丰富了终身教育理论:“终身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和,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人(包括儿童、青年、成人)通过社区生活实现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3]进入21世纪,终身教育被赋予更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4]。可见,终身教育过程中,不同类型学习者在其一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需要,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场所、通过向不同教育者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职业技能,获得人力资本提升。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他们对教育者、教育方式和内容、教育时间和场所等各方面的需求都是多元的。通过这种多样化和持续性的终身学习,学习者努力谋求自身的职业进步和人生发展。同时,学习者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从事职业和产业的相应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和转型。

终身教育理论同样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终身教育的理论视角看,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是成人阶段超越正规教育的继续教育[5]。从本质上来说,其是终身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之一,其能克服传统农民固有的教育背景较差、生产技能较低的先天劣势,让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继续教育,获得自主生产、经营和管理农业生产的新技能,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中具有关键性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呈现多样化的需求。在培育过程中,农民受到自身职业身份、教育背景、经济水平、居住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对职业培训提出多样化的需求。这不仅是终身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又一重要体现,也是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其政策转型的必要依据。

二、太白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背景

太白县位于陕西西部、宝鸡市东南,地处秦岭腹地,全县总面积2780平方公里,辖7镇66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2014年年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71079万元[6]。县内大陆性季风气候与高山气候交汇的特征,使得太白县以蔬菜种植、旅游业为特色产业。2013-2014年,太白县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结合全县主导产业发展状况,推进“培养职业农民,着力增产增收”的政策实施,举办“千名职业农民” 大培训活动,相继开展了农资经营户培训,农家乐经营户培训班,并开办中式烹饪培训班等培训活动。

然而,太白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仍存在预期培训对象与实际相差较大、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无法满足培训者需求等问题。例如,以种植无公害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太白县塘口村为例,有相当部分的农户、打工者等群体没有纳入培训主体范围。同时,培训内容也比较单一,仅限于农业技能,缺乏经营、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这导致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户很难做出及时、正确的经营决策。因此,如何根据农户的多样化需求,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转型路径,在现实中显得极为迫切。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中、高的寺院村、塘口村和梅湾村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和访谈,发放230份问卷,回收213份,回收率为92.6%。调查对象中18岁以下占总样本的1.0%,18~30岁占19.9%,31~55岁占70.0%,55岁以上占8.5%。从职业类型看,农民占70.0%,打工占23.2%,经商占5.8%,村干部占1%。从调查对象的经济背景来看,家庭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为12.3%,5001~15000元为30.3%,15001~30000元占29.7%,30000元以上占27.7%。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多样化特征

(一)培训主体多样化

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超越传统农民的更广义概念,其要求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适应新时期城乡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者[7]。因此,基于其广义涵义,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的多样化是必然的,他们在职业类型、文化程度、学历背景、年龄层次、经济背景等方面均存在多样性特征。首先,从职业类型来看,愿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比例分别是:务农者占61.6%,打工者占19.7%,经商占4.9%,村干部和教师分别占1%和1.5%,其他职业占2.0%,见图1。其次,从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样本群体更愿意参加职业培训,占到总样本的41.3%;中职中专或高中样本群体占26.0%;而小学及以下和大学及以上样本群体分别占到19.9%和4.6%,见图2。第三,从年龄来看,18岁以下、18~30岁、31~55岁、55岁以上愿意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比例分别占到总样本的1.00%、17.8%、65.0%和 7.6%,见图3。第四,年收入5000元以下、5001~15000元、15001~30000元和30001元及以上的人群愿意参加培训的分别占到了总样本的9.8%、27.3%、27.9%和27.8%,见图4。可见,总体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是多样化的,其中,务农者、初中学历群体、18~30岁群体、收入较高群体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愿更强。

(二)培训目的多样化

培训目的是培训对象对“培训能产生怎样的结果、具有怎样的效用”这一问题的预期估计。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包括务农者、打工者、经商者、村干部和教师等多元群体,他们在培训目的上也呈现多样化特征。调查表明,各类职业群体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最主要的目的是增加收入,分别占到各自样本群体的44.5%、47.1%、52.9%、50%、33.3%和30.0%。其次是“提高技能”,分别占各自样本的36.0%、34.5%、23.5%、50.0%、33.3%和40.0%。而将“获得政府支持或补贴和获得学历证书”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的的群体比例很低,见表1。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的主要以增加收入和提高技能为主。

(三)培训内容需求全面化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观念也逐步转变,他们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农业新品种、农业技能、农业市场营销技能和经商技能。上述五类需求占各自群体比例分别为13.9%、14.5%、42.1%、10.3%和19.2%。可见,培训内容需求是全面和多样的。同时,不同职业类型人群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42.6%的务农者最愿意接受农业技能培训;28.3%的打工者最希望获得文化基础知识培训;50.0%的经商者希望获得经商技能培训。可见,新型职业农民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全面性,他们逐渐意识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增强,希望通过学习农业技能和经商技能来提高自己,从而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四)培训方式需求多样化

新型职业农民对培训方式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调查显示,样本群体愿意接受定点培训、发放学习资料、观看农民教育专题片、宣传活动和示范园基地参观的比例分别为45.2%、3.5%、9.2%、11.4%和30.7%。此外,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农民、打工者、经商者和村干部更愿意接受以定点培训的方式进行培训,分别占到各自样本总数的51.8%、42.6%、36.4%和50.0%。此外,20.6%的务农者、34.0%的打工者、18.2%的经商人员、50%的村干部希望通过示范园参观的方式进行培训,见表3。可见,由于受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影响,农户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定点培训方式。同时,新型职业农民也希望到示范园区进行参观学习,原因在于他们希望通过直接体验、观察来学习新技能和经营管理方式。

(五)培训时间及培训频率需求

新型职业农民对培训时间以及培训频率的需求是多元的。首先,从培训时间看,调查样本群体更愿意接受一个月以内的培训。数据显示,调查样本愿意接受一周以内、一月以内、一季度以内和一年以内培训比例分别为30.6%、33.0%、26.2%和10.2%。此外,务农者、打工者、经商者和其他职业选择“培训时间为一个月以内”的比例分别占各自样本群体的34.1% 31.3%、41.7%和16.7%。村干部选择培训时间为一周的比例为该样本群体的100%,见图5。另外,从培训频率看,调查群体中40.7%的人群愿意每隔半年接受一次培训,38.1%的人群愿意每隔一季度参加一次培训,而21.1%的人愿意一年参加一次职业培训。务农者、打工者、经商者和村干部选择“培训频率为半年一次”的比值分别占各自样本群体的43.5%、31.1%、50.0%、50.0%,见图6。可见,短期培训可以减少机会成本,不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半年一次的短期培训。

(六)培训地点及费用需求多样化

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在经济条件、职业类型、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对培训地点和费用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首先,从培训地点看,新型职业农民更倾向于将培训地点设在自己村庄。数据显示,务农者、打工者、经商者和村干部选择“培训地点设在自己村庄”的比例,分别占到各自样本群体的67.6%、46.8%、58.3%、100%。与村庄相比,乡镇政府和县市一级政府作为培训地点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见图7。其原因在于,在自己村庄组织培训可以节省食宿、交通等成本,更加便利。其次,从培训费用需求看,愿意接受“100~300元”、“300~500元”和“500元以上”分别占到总样本的65.9%、27.3%和6.8%。可见,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更愿意接受成本较低的培训。从不同职业看,务农者、打工者和村干部愿意接受100~300元培训费用的比例均较高,分别占到各自样本群体的71.7%、62.5%、100%,这说明,上述三类群体对于培训成本更加在意,其原因在于他们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另外,在300~500元的培训费用等级中,村干部的选择比例占到100%,说明村干部对培训费用不存在压力,见图8。

五、基于多样化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转型建议

(一)对农民进行筛选分类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主要包括农业劳动力、农村基层干部、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等。基于培育主体的多样性,应根据培训对象的文化程度、年龄段、职业背景、培训意愿等基本情况进行分类培训。相关研究者也指出,合理筛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是进行培训活动的前提,精准瞄准培训对象,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使有意愿参与培训的人群能够获得所需培训[8]。因此,在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之前,应该加强农民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培育对象、并根据其特征和需求进行筛选、分类,以提升培训效果。

(二)培训内容和形式应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

不同职业类型的人群对培训内容和形式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一方面,培训内容应坚持“能用、有用、够用”的原则,突出“易学、实用、度浅、面广”的特色,重视农民科技素质、就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训[9];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应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满足农民终身学习愿望和需求。因此在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条件,挖掘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平台,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

(三)培训时间应以短期,半年一次为宜,地点应遵循就近原则

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群体多为留守群体,他们同时承担家务劳动。因此,培训直接成本(主要指交通费,食宿费等)和机会成本(因参与培训无法开展正常的生产生活从而导致的损失)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短期和地点就近培训,时效性、实用型较强,能最大限度迎合农民的需求。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也指出:“对于正在从事耕作而不能上正规学校的成年人来说,农闲期间的短期训练班、传授新耕作法和家庭技术的示范以及不定期对农民进行教育的会议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10]。因此,培训时间应以集中短期培训为主,半年培训一次为宜。培训地点设置在村或乡里最佳。

(四)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的投资体制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例9

一、引言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从业者。目前,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大类。自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概念以来,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在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其视作提升农业发展内在动力、推进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党的“”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经历了从政策提出到实践探索的过程,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结合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学术界对培训工作的理论研究也深入开展。截至2018年7月1日,在网络上共检索到552篇文献。研究发现,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着农民培训积极性低、培训协调机制不足等问题,理论研究方面基本是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进行研究,并没有提出系统理论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此,十分有必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引入项目管理理念,以项目管理的优势来填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相关漏洞,让政府在公共治理中更好的发挥作用,高效开展培训工作。

二、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

(一)项目简介。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项目,主要是以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农村局为负责单位,以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支撑,利用竞争性磋商方法进行综合评分选出培训负责机构,再由选出机构开展培训,政府辅助监督的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以2019年为例,在准备阶段,该项目预算投资额13.95万元,主要用于培训机构支出。在实施阶段,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53人,培训时间累计14天,其中包含课堂教学、生产实习和参观考察。在总结阶段,结束后对培训机构进行验收,合格后通过电话问询或实地走访等形式开展后续跟踪服务。在通过实地走访政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相关管理人员,了解学员反馈后,发现雨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在培训机构选拔、课程安排方面做的比较好。同时,培训工作仍具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的普遍代表。(二)雅安市雨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1、重点不突出,培训专业性不足。培训内容应符合培训对象,加强培训专业性。雅安市培训工作没有细分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领域,而是开展普通培训。培训农民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技术领域接受信息较少,对于公共领域知识的接受兴趣又不高,最终便造成了重点不突出、培训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如,在参与培训农民的筛选方面,上级政府下发培训通知后,各乡镇政府转发通知并让有意愿的农民上交报名表审核,在此过程中并不对培训农民的专业领域进行初步甄选。最终,参与培训农民的行业涉及茶叶、猕猴桃、生猪、石蛙等多个领域,对此培训机构并不能做到全面兼顾和专业深入。2、供需不平衡,农民培训积极性低。据有关数据统计,近年来雨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报名人数呈递减趋势,已由以前的一百多人递减到现在参与培训的几十人。按照当前相关政策要求,已参与培训农民不能再次报名,若农民想要转型也不能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培训。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的供需不平衡,极易挫伤部分转型农民的培训积极性。就培训安排分析,造成农民培训积极性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培训时间安排问题;二是培训内容安排问题。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农民所从事的农业产业、生产时间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都存在差异。雅安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上没有考虑农业产业差异、劳动时间差异以及农民素质差异、技能差异和观念差异,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参与的积极性。以茶农为例,若培训时间集中在茶叶采摘阶段,即使茶民有很强的意愿参与培训也会因时间冲突而放弃。目前,雨城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14天为单位培训周期,同时培训必须到城区参与,考虑农村交通便捷性及长达半月农民不能管理家庭农业发展等问题,让很多农民望而却步,最终影响培训报名的积极性。此外,在培训开展中培训内容过多过杂,也不符合农民的相关特殊需求。3、资源配置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全。一项好的培训工作,需要有合理的激励机制,保障培训效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培训组织机构、培训教师和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各方积极通力合作才能成功推进。在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对各方的激励机制是较为不足的。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现有激励措施只是在所有培训项目合格后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据统计2018年雨城区共发出新型职业农民证书106份)。对于培训机构,面向它的激励是暂缺的。虽然政府针对培训机构设计了相关的考核评分标准,但这更偏向于监督,没有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对于政府,下级政府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时更具有机械性,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完成任务,当然这和基层政府的任务繁重有一定关系。

三、项目管理体系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

(一)项目管理概述。项目管理,是指通过项目单位的努力,将知识、技能等应用于项目活动,对项目及资源进行管理,实现项目目标的管理模式。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培训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实现目标优化、过程管控、效果评估,进而有效提升培训质量。项目管理包含五大组织过程,包括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一个项目循环过程中的五个实际管理过程之间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活动,它们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各个阶段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互相重叠。例如不一定是一个阶段完成后再开始下一个阶段,而是各个具体阶段在不同的时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互相重叠,造成跨越阶段的相互影响。项目管理是一项十分具有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它的9个知识领域包含了39项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分布在5个过程组中。其中9大知识领域基本囊括了培训管理工作中的关键要素,如时间、费用、人力资源、质量等。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中,也应更有侧重的关注质量、时间和费用等关键要素,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项目管理理论。表1为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表1)以昆明市杨林镇失地农民订单式培训为例,该地政府借鉴项目管理理论中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五大过程,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培训模式中,把杨林镇失地农民订单式培训工作作为一个项目来进行操作和管理。这不仅为企业培养了“适销对路”的员工,同时也很好地解决附近企业“招工难”和失地农民“就业难”的这两个主要矛盾,对政府、企业及失地农民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将项目管理理念实践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可以更好地进行系统性科学化的管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提供有效参考。(二)项目管理体系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设计与应用。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各个阶段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想做好培训工作,从中央文件下发启动,到培训设计规划、培训执行,再到培训过程中的控制监督及最后的项目验收反馈,都可应用项目管理的五大组织过程,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管理流程的主体框架如图1所示)。接下来便结合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际情况,应用项目管理知识,抓住各阶段的核心点,对培训工作给出一定的参考对策。(图1)1、启动阶段:培训需求分析。项目启动阶段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第一环节,需求分析是培训全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培训项目系统的根基。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供需不平衡,农民培训积极性低。因此,政府应该从政府、培训组织和新型职业农民三个分析对象出发,充分利用好测验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市场发展需求,进行需求分析,保障培训效果。2、计划阶段: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计划阶段需要完成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培训内容及拟定培训流程等工作,其中的一个重要工作便是项目时间管理。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时间冲突的实际情况,做好项目时间管理工作要充分应用子项目和周期培训理念。依据项目管理理论,将长期培训项目科学地划分为若干个短期培训子项目,每个子项目负责人分别按计划完成预期目标,综合达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结果。同时,坚持“化长为短”、固定总时间和灵活调整相结合的周期培训原则,尽量化解培训与农民时间冲突问题,保障完成培训项目和提高培训质量。3、执行阶段:项目质量管理。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在执行环节要做到质量实施保证,为此需要有合理的质量评估方式及先进的管理方法。目前,雅安市政府针对此问题对培训机构和培训农民制定了相应的职责和守则,如职业农民培训台账、签到册、成绩登记表等,落实下去都可一定程度保障培训质量。此外,可实行培训与技能考核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保障机制,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起到整体规划、督促完善作用。要想有效提高项目培训质量,政府也应有先进的管理方法,扮演好协调者角色,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保障质量提升。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政府可以有效引入互联网因子,构建“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推荐购入相关学习平台,让农民根据自己需求进行学习,在满足部分农民特殊需求的同时也有效地扩大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受众面。4、控制阶段:项目费用管理。培训项目费用管理,主要便是费用预算和费用控制,培训中做好费用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跟踪和捕捉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所有费用使用信息。费用预算方面,通常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专项资金。若经费不足,政府在进行培训经费筹集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取部分地方财政参与,或是接受社会力量的资助。同时,政府可以遵循“政府出资、项目管理、个人配套、社会实施”的原则,也就是政府的农民培训资金主要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分配和管理,通过培训项目来调动社会培训资源和个人配套资金。这不仅可以扩大经费来源,而且可以通过项目形式有效利用资金。费用控制方面,政府可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可以设置独立的监督专员,实时跟踪经费使用情况,若费用使用异常则立即进行资源调配,以便将资金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如解决农民的特殊需求及激励方面。5、收尾阶段:项目评估。收尾工作是项目管理的最后阶段,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便是进行评估工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的评估,应该以政府、培训机构和农民为评估对象,采用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培训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流程上,应按科学程序对评估信息进行分析、测量、整合、评定,对培训状态和价值进行判断,从而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也为下一阶段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如在内部评估方面,政府应该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方法,通过多条渠道多种形式全面地搜集有关信息,以评估标准为依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对培训机构和农民进行评估。以雅安市为例,政府可利用互联网、线下问卷等渠道,对培训满意度、培训技能收获等指标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培训项目存在的优缺点,进而为来年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外部评估方面,可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使其独立于政府和培训机构之外,加强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和专业性。李克强曾经强调过,要用第三方评估促进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政府简政放权的趋势,以市场化模式运行的第三方评估机制,能够有效弥补内部评估的不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例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特别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2008年底总人口991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3.97%,培育新型农民的任务更加重要,为了促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必要构建一种能够推动农民和相关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使之成为启动农民主体内部动力的源泉,激励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

一、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概念及内涵

动力,原指机械做功的各种作用力,在实际生活中常被比喻为顺利推动工作、促进事业发展的力量。人类任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也是如此。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方面,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阐释,对本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张鸽盛、孔霁认为,农村劳动力培训动力是指有关培训的因素由其自身生成机制与外部条件结合产生的驱使力,它们引导资源有效集中并产生作用,且相互激发、共同推动培训工程的进行,以实现培训目标。他们将培训涉及的各方力量划分为政府、培训机构、企业、农村劳动力自身和市场五方,并认为由于需求各异,必须平衡并综合五方力量,才能协调进行培训工程。其中市场参与培训工程的内驱力是根源之力,由市场拉动,政府、企业、培训机构配合需求,产生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动力,是直接之力。而离开传统农业、进入市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受诸多外力因素和自身需求促使,更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动力系统的重要推动力。

李凌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视角出发。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开展是多方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和结果。各个参与谈判的利益主体各自需求的强弱、占有资源的不同、话语权利的表达途径及强弱等因素决定了利益分割的结果,最后以有形的政策方式体现出来。因此,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动力机制要从政府的动力、农民的动力、教育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动力多视角逐一分析研究,才可以得出合适的结论并指导我们的实践。

巫建华等认为,加强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关键在于机制创新,逐步形成规范的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评价机制和政策支持机制。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部门、培训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积极运动参与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根据培训规模、培训质量等指标,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降低贷款条件或者予以贴息;二是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人员在职评、进修、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切实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对作出突出贡献者予以表彰和奖励;三是要对农民参加教育培训进行补贴,降低收费标准,借鉴国外经验,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对获得培训证书的农民给予配套扶持,从而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形成刺激农民培训需求的内在动力机制。

徐薇和张鸣鸣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进行一系列创新性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政府推动型培训机制问题、培训机构体系建设问题、被培训农民的参与度问题和财政资金支持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梯次培训体系、政策支持以及保障措施等六个方面构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长效机制。

从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均认为农民教育培训十分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必须从多方面调动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是农民和相关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原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方面。也就是说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需求和外部压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内部动力主要体现为参与培训的主体强烈的培训愿望、明确的培训目标、正确的培训态度、满意的培训效果等。这种内在动力是人们积极主动从事或参与教育培训的源泉,能够不断激发农民的兴趣,坚定他们的信心。外在动力与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密切相关。社会竞争越激烈,培训压力就越大。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转化。从这一视角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农民和相关培训机构从事和参与教育培训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有机结合。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一旦形成。它不仅使人们对所培训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且所形成强大的动力能够使培训主体在培训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和兴趣水平,因而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产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二、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意义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是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推动全社会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达到预定目标提供激励的一种机制。当前,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也要看到,现阶段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还大大落后于城市地区。政策的着力点除了通过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增强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能力之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培训意识,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不仅对于农民群体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首先,从心理学视角看,任何一个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来推动。而人类活动的动力总是和主体的需要相联系的。需要是个体生理上的一种匮乏状态,能够驱动社会和个体采取行动的一种内在力量。这是启动活动的原始动力,也是推动活动发展的持续动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和物质活动一样源于人类的需要。因此作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就包括农民个体对培训的需要和社会有关机

构参与培训的需要两类,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展开。

其次,从社会生活发展看,建国60年来,特别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正不断向纵深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正从小康向富裕迈进,对生活的要求已经从为满足基本温饱而谋生的“民本型”和追求生活质量和价值的“文化型”,并正在向追求全面发展的“自我实现型”转化,农民参与培训的需求既不再拘泥于掌握一些简单的技能,也不是拘泥于学历的提高,而是追求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教育培训已经超越了传统培训的工具性价值,体现出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相结合的新的价值内涵,现时代农民需要的这种转变也要求我们顺应时代变化,积极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不断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培训需要。

再次,从农民教育培训实践看,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保障和推动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教育培训思想还不能真正转化为农民深入持久的培训行动。一是认识不足,氛围不浓,教育培训还没有成为农民一种内在需求和普遍的思想认识;二是培训面狭窄,针对性不强,培训形式单调,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培训效果不佳;三是培训部门对劳动力就业市场需求的调查和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培训内容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四是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尚不能依法通过评价和奖励,激励农民和有关培训机构积极主动参与培训。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推进中的这些不足也揭示了构建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思考

(一)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导向机制的构建

任何人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存在的,这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心理学有关激励理论认为,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的推动力,合适的目标会诱发人们想达到该目的的成就需要,对人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目标是人的一种奋斗方向,是一种外在的诱因,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曾归纳了一个著名的公式:激励力量=目标价值x期望值。这一期望理论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选择目标时往往受到目标效价的影响,目标的效价越大,其激励作用也越大。对于新型农民培训而言,导向机制的构建首要的是注意提高人们对教育培训目标价值的认识。这就要求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参与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说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树立一种正确的导向,才能形成一种积极参与培训的氛围。为此,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大众媒体,加强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的宣传。使全社会认识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教育培训舆论环境。在增强新型农民培训意识的同时,不断激发农民对教育培训的内在需求,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把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另外,要形成一种正确的导向,还需要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通过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提升农民的内生需求,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可以说,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入宣传报道,有助于扩大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社会影响,使新型农民培训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的构建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例11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主要面对的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大学生、中高职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等,他们跟普通的在校学生有着很大不同。首先年龄跨度大(从18 ~ 55 周岁不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差异较大,其次他们又是边生产边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同时他们有一定实践经验,但缺乏技术指导。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这个特殊群体,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传统的概念、作用、特点、应用、练习等程序式的教学模式,实行边学习,边实践,边致富、农闲时间集中上课,农忙时兼顾学习和生产的组织方式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实践与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经过长时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大竹特色的教学模式。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学方法

2.1 根据学情不同,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方法常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新型农民培养必须按照不同阅历、不同经验、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根据培训的内容、目标、时间的不同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2.1.1 培育内容不同,培训的教学方法不同。

培训的内容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例如在培训水稻种植技术的时候,可以由专家对水稻的栽培技术进行详细讲解,市场营销、合作社账务管理等课程由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对于种植技术讲解的时候可以采用实地参观、具体操作的教学模式,出现问题立刻解决,直观性强,容易理解。

2.1.2 培训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不同。

培训的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培训的目标而发生变化。例如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及社会服务型的侧重点不同,教学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教法。生产经营型主要采用考察及经验交流的方式来学习管理和市场操控知识;专业技能型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掌握生产技能;社会服务型主要侧重学习沟通和做好服务,以实训课程为主。

2.1.3 培训的时间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

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情况,农闲的时候学习理论知识,集中上课;农忙的时候,兼顾生产,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培训的时候尽量把培训地点设在农民的家门口,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又可以及时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2.1.4 根据学员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学员的年龄、基础、文化层次、理解能力都不一样,在学习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区别对待,比较集中的问题课堂上统一讲解,个别的问题及时做好课后辅导。还可以采用相互帮扶的学习方法,年轻的、理解能力强的学员在课后帮助年龄偏大、学习能力差的学员,直至掌握为止。考虑到学员中以妇女居多,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会穿插一些养生保健及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怎样与孩子沟通、如何科学饮食、黄瓜的腌制技术等知识,大家既感兴趣,又觉得非常实用,还有利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2.2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