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8 11:46:43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15-02

一、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法学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模糊,通常采用“社会主义法制事业接班人”、“高素质、高层次”之类的模糊概念描述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术界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往往争论不休,有的主张“素质教育”、有的主张“通识教育”、有的主张“职业教育”、有的主张“精英教育”等等众说纷纭。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在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之间存在断层,切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必然联系,使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一方面法学院校越来越自给自足,自我办学、自我完善和自成一体,中国法学教育学院化成为主流,法学教材上理论性的探讨越来深入。另一方面中国的法律职业难以形成专门分工,法律从业人员难以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也难于适用市场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有一大批受过高等法学教育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从事立法、行政执法的职业法律人,更需要大批在一线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法律相关工作的法律人才,诸如法律顾问,法律秘书,从事内部规范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合同管理、账务管理、劳动管理工作的人员等。法学专业目标定位不适应新时期法律职业对法律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应加以改革。

(二)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形式化

法学实践性课程教学活动趋于形式化,如模拟法庭和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问题较为突出,模拟法庭的实训过程,老师导演,学生被动参与,模拟过程就是在背台词,缺乏角色意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训练过程没有有机地结合案情本身的需要进行设计。学生很难体会作为法官、检察官或律师审理案件的感受,也不能运用其掌握的知识灵活地处理问题。毕业实习更是有名无实,由于实习往往安排在大四下半学期,而此时多数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开始考研的准备、找工作,实习管理不到位,实习对于许多学生来讲只是“找个单位盖章”的代名词。教学安排与实际情况完全分离,导致教学安排形同虚设。

(三)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担任实践性法学课程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法学教师必备的法律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实践能力,有办案的实际经验,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除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讲授执业技巧、职业道德、关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前在我国的法学院校中,兼职从事法律职业的教师比例虽然不低,但实践能力强并能将实务操作能力应用于实践教学的教师却很少。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但是教师本人更多注重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经验,有些甚至缺乏相应的从业资格,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国外法学实践教学

(一)美国法学实践教学

美国的法学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学生入学后主要进行职业训练,注重法律案例分析,以教授分析问题的技能、口头辩护以及语言表达的技能为主要形式。因为学生将来的培养方向为执业律师,所以美国法学专业对法律实践教学尤为重视。开设诊所课程培如:家庭法、移民法、行政法等培养学生实际办案的能力;开设民事法案例课堂实践训练、争议解决的选择方式、多方协商训练等课程培养学生分析、辩论解决问题能力;开设法律职业规范和伦理课程培养学生未来的执业意识。

(二)德国法学实践教学

德国的法律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基础教育,学制四年,学习法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学生通过各州进行的考试成绩达标以上者即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的资格,结束第一阶段的专业学习。这一阶段通过设置专题讨论课程、练习课程培养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能力。2003年法学教育改革后将谈判理论、辩论、调解纠纷和听证等实践课程加入法学教育中,作为法律专业学生附加的技能。第二阶段是见习期,为期二年,在法院、检察院和政府机构等部门进行,每个学生可以在不同部门实习,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法律实务工作,培养学生具备法官、检察官等的职业能力。

(三)日本法学实践教学

日本的法学教育侧重理论训练,是一种通才式教育即普及式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因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仅仅想成为职业律师,还想成为国家公务员、记者和公司经理人等。同时法律考试通过率极低仅为2%~3%,教师教导学生时是站在法官的角度看待法律。但在上世纪90年代,法学实践教学的理念渗入法学教育中,日本各公立和私立大学均将公司法、会计法等课程纳入课表之中,通过其起到职业培训的作用。

三、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的设计与选择

(一)专业认知式的实践教学

1.专业认知实习

通过专业认知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国家立法、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等相关机构的性质、设置、任务、职责等,明确法律职业(律师、法官、检察官、公证员、企业法律顾问等)的特点、种类、任职资格、工作范围、内容等。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明确目标,为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奠定基础。

2.课堂案例教学实训

课堂案例教学是老师根据教学进度和需要精选案例。也可以聘请优秀的法官、检察官或律师为客座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设案例课,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推理、分析技能和法律实践能力。

(二)理论应用式的实践教学

1.模拟法庭实训

模拟法庭教学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的实地检验与训练,推行模拟法庭教学,实现学生之间模拟角色的轮换互动。模拟法庭是一种系统的全过程的专业技能的训练。教学目的是通过审判实务的模拟,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是将法学通识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手段。

2.法律辩论实训

法律论辩实训是指法学专业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职业语言和思维,根据案件事实进行论证、辩驳以说服对方及裁决者的技能,是其语言表达、逻辑思辨等能力在法律业务中的具体运用。掌握严谨的说理技术、雄辩的口才对律师等法律职业者来说无疑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技能。

3.诊所式法律实训

诊所式法律实训强调职业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如何去做律师工作,树立律师的职业责任心,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主要是把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也是对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的检测,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期工作准备。

4.企业法律事务实训

企业法律事务实训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法律顾问事务实体与程序的基本问题、难点问题及操作实务中的有关问题。了解企业基本法律实务的特点、种类和基本内容。了解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的设立、职责业务范围、工作程序。培养学生处理企业法律事务的实践动手能力。

5.毕业实习

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是法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与教育中的一个主要教学环节,是法学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教学过程,也是法学专业学生走出校门、适应社会、顺利就业的排演和前奏。根据毕业实习的性质目的与任务,结合本次实习实行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实习单位有法院、检察院、政府机关、企业单位、高校事业单位等不同性质单位的特点,学生在实习中存在具体的岗位差别,学院对学生的实习内容只作必须与法律事务和行政事务有关的统一要求,对每个学生的具体实习任务不作统一的具体要求,每一个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内容由实习指导单位和指导教师具体指派。

(三)理论研究式的实践教学

1.法律问题调查实训

法律问题调查实训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法律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力,同时也为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提供选题思路。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关键或焦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圆满完成学习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2.学年论文实训

学年论文综合实训的基本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法律逻辑思考法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为将来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毕业论文实训

对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实训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运用知识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外语能力以及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懂得如何围绕选题进行调查、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掌握如何利用图书馆收藏的资料,如何检索文献资料,如何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毕业论文实训是进行科学研究学习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它不仅有教师的指导与传授,学生本人还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训练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法学专业人才既要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又能发挥无限的创造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综合实训可以有效地检验以往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例2

社会需求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现代社会对高端技能型文秘人才的急需,决定了高职文秘教学必须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强化动手能力,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这种模式从根本上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加强了实践训练,让学生置身真实的工作环境,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得到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入的训练。“2+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到解决的办法,使之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一、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深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前两年在校内进行秘书职业群所必需的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最后一年进入企事业顶岗实习,在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的同时,检验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真正踏进社会做好充分准备。由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需用一年的时间进行专门的顶岗实习,而在校学习的两年中,也进行了配合理论教学的校内实训,这就造成了理论教学时数不够,致使学生对秘书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牢固,从而无法深入理解领会相关的理论知识,更没时间深刻体悟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直接后果是前两年理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完全割裂。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较难找到相应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解决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二)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安排学生实践实习难度较大,顶岗实习管理工作难以到位

顶岗实习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复杂工作,学校、企业、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参与其中,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交通、生活与安全等问题也不得不考虑。而且由于学校与顶岗实习单位的目标不一致,缺乏共同利益面,管理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对于文秘专业,因为企业秘书岗位较少,一个企业很少能一次性地接收全班学生的实习,一般只有一到两个岗,如果接收数量较多的学生,只能给他们安排不对口的岗位。实习分散极不利于安排,也不利于实习的管理。而学校所建设的校外实习基地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这就使得安排实践实习存在较大困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实习岗位难以落实,顶岗实习几乎处于“放羊”状态,有的学生则不得不经常变换顶岗实习单位,这样就无法真正达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目的。无奈之下,很多学生只能自寻实习单位,这就给教师的指导带来了较大困难,由于不是签约的实习基地,学校在管理上较难与实习单位沟通,大多只能通过学生自己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指导和管理。另外,由于顶岗实习是以学生的身份进入单位的,在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单位也没有转换意识,对学生的实习工作仍以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提出要求,存在过于宽容等现象,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顶岗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岗位层次过低,实习效果不理想

首先,由于文秘专业顶岗实习时,同一单位文秘岗位有限,为了便于管理,一些学生只能被安排到相关或相近的岗位实习,就没有机会循序渐进地进行对口岗位的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学生的专业技能就难以得到培养和提高。如我院文秘专业的学生,在1年的顶岗实习中,就有做客服的、做超市播音员的,还有一部分学生从事的是销售、酒店服务等工作,而非文秘工作。

其次,虽说是顶岗实习,但由于秘书岗位处于一个单位的中枢地位,不管是出于保密需要还是对学生能力有质疑,又或者是为了自身的效益,大多数企业并不能让学生真正顶岗,能提供给学生的往往是技术含量不高,简单重复性劳动多,层次较低的工作,根本谈不上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教育。

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举措,顶岗实习被寄予厚望,但是,高职院校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事实上,企业担心经济效益受影响,正常的经营秩序被打乱,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以致实习效果不理想。

(四)实践活动自主反馈机制缺失,顶岗实习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将顶岗实习环节安排在最后一年,这时,理论教学已全部结束,对于学生而言,顶岗实习完成通常意味着整个高职阶段学习生涯的结束,而学生在顶岗实习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与指导,实践反馈环节的基本缺失,学生通过实践得到更大的提高的初衷就无法很好实现。

而对于学生校外一年顶岗实习,学校在考核评价时,通常根据的是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时上交实习报告并进行毕业答辩,指导老师综合报告与实习表现的情况予以评定。我院虽然对文秘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提出要定期上交实习周记,实习结束还要提供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情况的鉴定,供专业指导老师了解实习情况并及时指导,但专业教师仍缺乏实际的监督和指导,这样就无法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评定,也难以全面公正地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更难以考察学生的实习效果。

二、改进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革新高职文秘专业教学方法

高职文秘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减少了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可能造成学生对秘书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针对这种情况,在文秘专业的教学中,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全面革新,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可操作的技能。可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情境结合起来。如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目的。情境模拟教学法能使学生在仿真性极强的情境中,学习并实践专业理论知识,做到理实一体化,深入掌握文秘专业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建立模拟仿真的校内实习公司已成为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新形式,也成为高职文秘专业“2+1”模式中顶岗实习的前导。模拟仿真的校内实习公司按照校内实训基地要求建设,模拟实体公司的工作场景及运作与管理模式,所有职位都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竞岗获取,不同的是办公时间要放在课余。由于校内实习公司的工作流程都是模仿实体公司进行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办文、办会、办事操作等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在实践教学方面有随时性、方便性、显效性、连续性等优势。在建立健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定数量和规模且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在高职院校文秘专业“2+1”模式中,实践教学最集中、深入的是顶岗实习阶段。顶岗实习与校内模拟仿真相比最大优势是学生置身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达到了工作与学习真实的融合。因此加大力度建设学校、企业、学生互利共赢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当务之急。如果能实行订单式办学,那么企业获得了人力资源供应,学校对实践设备的投入减轻,学生能顺理成章地就业,就能真正达成共赢的结局,这是我们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建立健全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实习管理

为切实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工作,首先,应成立(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86页)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由系部组织构建并负责实施。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可由专业系领导、专业教研室主任、企业管理人员构成。其次,应建立一整套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规范对指导教师、实习学生的管理。如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行校企双重管理,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态度、业绩、业务学习、安全情况等方面实行严格管理,杜绝一切管理漏洞。再次,加强实习教学考核。考核的对象可分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实训指导教师的考核可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反馈评价、专业系实践教学质量检查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行量化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可综合企业专家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依据学生实习报告、实习过程、实习态度,综合学生在实习中的行为表现及熟练程度等进行分数制的评定,并记入学籍档案。最后,建立实习单位档案。将实习单位名称、联系方式、联系人,在该单位顶岗实习学生情况,如人数、学生姓名、学生联系方式等都纳入存档内容,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四)重视实习后评价,建立反馈机制

顶岗实习应建立反馈机制,不仅要重视实习前指导,实习中期的指导,更要抓好实习后的总结评价环节,这样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劣势,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时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学校顶岗实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

(五)加强指导老师团队建设

为了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指导老师队伍建设非常重要。首先专业指导老师应该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有强烈责任感的老师担当,他们能随时对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进行专业的指导。其次,实习管理教师可挑选沟通交际能力强,工作勤恳认真的班级辅导员承担,以便全程跟踪掌握学生实习情况,负责跟实习单位沟通联系。只有建立业务精湛、工作负责的实习管理团队,才能使顶岗实习达到预期效果。

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教学改革成果,也是对文秘专业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新事物总有发展完善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革新,“2+1”人才培养模式才会日臻完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文秘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萍.关于新形势下高职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

[2]苑玉洁.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探索[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3]解浩.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12(8).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54-02

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草案中,强调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各个培养幼师师资力量的院校要以此为依据培养幼儿教师。这些年,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学校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给予了空前关注,与此同时,却弱化或忽视了理论课程的学习,使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成为幼专乃至所有高师学生学习的“瓶颈”。为此,笔者进行了“关于幼专生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任选在校的2011级幼专生中双语、早教、管理、音舞方向的学生共100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和学习的看法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幼专生忽视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原因,探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其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开展幼专院校专业理论课程的有效教学、健全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提供参考,为这一序列的进一步的专业理论课程改革提供事实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1.调查目标

(1)教师和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学习的态度和认识;

(2)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解决目前困境的策略。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样本采用随机取样法,采用百分比进行对比分析。

三、调查结果和结论

1.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意义认识及学习情况

(1)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认识:有3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6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有63%的学生认为对今后工作“非常有帮助”,33%的学生认为“有帮助”,2%的学生认为“没帮助”,2%的学生回答“不知道”。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专业理论课程对将来从事幼教工作的价值,且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开设和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2)幼专生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情况:从学生课堂来看,有31%的学生专心听课、认真记录;43%的学生学别的科目、做其它科作业;26%的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63%的学生从没有过旷课;33%的学生偶尔旷课;4%的学生经常旷课。从总体上看,尽管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很有必要,但课堂上能认真学习的学生却只有少部分,旷课的现象较严重,课余时间很少有人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2.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满意度

(1)对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从数据统计看,认为教材偏重理论过于枯燥的占75%,对课程不感兴趣只为了考试的占70%。可见,学生对专业理论课授课内容满意度不高。

(2)对专业理论课的授课方法的满意度:调查显示:4%的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非常满意”,70%的学生表示“较满意”,25%的学生“不满意”,1%的学生“非常不满意”。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或持比较满意的态度,但不满意的比例也不小,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3.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态度

据调查统计,上课专心听课、认真记录的学生占31%,学别的科目、做其它作业的占43%,做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的占26%;偶尔旷课的有33%,经常旷课的占4%;而在课堂上经常主动地发表自己看法的学生占25%,教师点到时才会站起来回答问题占40%,自己心里有想法、但不主动回答的占35%。可见,幼专生中虽然知道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很有意义,但学习态度并不积极和认真,忽视专业学习和厌学现象严重。从上述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存在严重的厌学现象,相对于其它学科形成了严重的瓶颈。

四、分析

1.造成专业理论课学习瓶颈现象的原因

(1)教学时空封闭、形式和手段单一,无法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来刺激学生学习热情。学习资源的获得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基本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在时间上,理论课时间缩短为一学期。在空间上,目前在幼师院校中专业理论课的学习都是以合班的大型教学集体形式进行。据此,学生的思路难以打开,学习热情几乎为零。

(2)学生自身文化水平低,缺乏学习兴趣和职业追求。调查中发现,占58.4%的学生不是自己选择的专业。在毕业后是否会从事幼教工作的调查中,有28.9%的学生答“不”,36、6%的学生答“不知道”。可见,在学生对专业并不认可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有专业追求的。如果没有主观学习的意愿,甚至连将来做什么都不知道,努力学习专业理论有无意义对自己并不可知,更何况专业理论本身并不有趣,积极性就无从谈起了。

(3)大环境的负面影响,造成“学习不是最重要的、理论学习更不重要”的想法。许多学生受社会消极舆论的影响,认为学习成绩和未来工作并没有直接关系,学习过程和考试结果也并不成正比、和就业更非直接挂钩,这些都给学生传递了负面的信息,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及其对工作、学习的态度。

2.建议

(1)提高国家幼师院校招生标准,严格师资培养入门关和出门关。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幼师院校几乎是兜底招生。要想将一批素质不高的新生培养成优秀的学前教师,难度可想而知。教育毕竟不是万能的。所以,第一要务就是提高幼师乃至师范所有学校的招生标准,达不到标准不能入门。

(2)改变社会不良影响,让尊师重教从方针呼吁到现实落实。为了提高国家的竞争力,通过教育输送优秀人才,真正重视教育,选拔最优秀的、最有专业理想的人来从事教育工作,把教育看成很神圣的事业,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今天,国力增强了,从表面上看,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了,但从事教育的人的基本素质却在不断降低,尤其体现在学前基础教育上。现在,国家开始特别关注学前教育问题,作为抓教育的根本,可谓幸事。凡事不造假、不空谈,教育更容不得造假,否则将遗害子孙万代。

(3)利用多种渠道彰显专业理论课学习的重要价值。教育理论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书本上的文字,一种是实践中的技术。一旦打通文字与技术的通道,就打开了教育力量的大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多挖掘周围的教育因素,让学生认识到教育理论的价值所在。

(4)切实优化教学形式和手段,丰富课程资源,工学结合,从做中学。课程目标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和运用水平。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充满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的学习内容。其次,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幼儿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增强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改变教材重体系、重逻辑、重理性分析的状况;突出课程与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联系、学生的从教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特点,为幼专生面临的角色转换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孟庆国.论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4,(31).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例4

中国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高校专任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成功素质。随着知识经济与终身教育的到来,高校专任教师只精通专业的传统观念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教学是高校专任教师的中心工作,一般可以分解为“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如何提高教的水平”四个方面。“教什么”,实际是教学内容问题,主要涉及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怎么教”,关键是教学方法问题,主要涉及高校专任教师的教育素质;“为什么这样教”,实质是教学价值问题,主要涉及高校专任教师的人文素质;“如何提高教的水平”,总体是教学发展问题,主要涉及高校专任教师的学习素质。因此,高校专任教师的成功素质主要应包括专业素质、教育素质、人文素质、学习素质,其中,专业素质是基础,教育素质是本质,人文素质是灵魂,学习素质是保证,四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素质整体。

一、专业素质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性。高校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决定了高校普遍按照学科专业组织教学,十分重视教师的专业素质,并把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习惯称为专任教师。专业素质是高校专任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可以分为专业理论素质与专业实践素质。

(一)专业理论素质

在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中,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已经普遍形成了重视专业理论素质的优良传统,专业理论素质是成为合格高校专任教师的必要条件。高校专任教师只有精通所教专业理论,具备专业理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时把握专业前沿问题,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素质,才能在教学中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达到教学目标。正因为如此,高校在招聘、培养高校专任教师时普遍重视专业理论素质,高校专任教师所接受的教育与培训也主要是专业理论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因此,高校专任教师大多数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素质。

(二)专业实践素质

专业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是知识的根本,也是能力的根本。没有专业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很难提高专业能力。高校专任教师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能力的学生。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不仅是理解专业理论的基础,而且影响专业知识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呈现等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高校专任教师只有参加专业实践,体验实际工作,才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目前,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素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如许多教行政管理的教师,根本没有行政管理工作经验;许多教企业管理的教师,根本没有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类似的情况有很多。没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怎能教出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呢?现在许多大学生、乃至研究生毕业后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只有理论,不会实践,如学了管理不会搞管理,学了经济不会理财,学了新闻写不好报道,学了教育不会讲课,学了物理装不了电灯,学了生物五谷不分等。正如学游泳,如果只懂游泳知识,在岸上比划练习,从不下水训练,永远学不会游泳。高校专任教师只有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加强专业实践锻炼,才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教出有实践能力的学生。提高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素质,需要教师本人努力去参加社会实践,更需要政府、高校以及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素质。

专业理论素质与专业实践素质都是高校专任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不从事高校专任教师职业的行政管理专业研究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等,与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高校专任教师一样,都必须具有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专家未必为良师,良师必须是专家。仅仅具备所教学科专业素质的高校专任教师,还不能算真正合格的高校专任教师。高校专任教师还必须具备教育等其它方面的素质。

二、教育素质

教育素质是高校专任教师素质的本质内容,是指用什么教学原理与教学方法来教,教育基本理论、学科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经验等都属于“怎么教”的范畴。概括起来,教育素质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素质与专业教学素质。

(一)教育基本素质

教育基本素质是在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具备基本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素质。高校教学的特殊性在于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懂得怎样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把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教育基本素质是教育素质的基础。目前,中国高校专任教师的岗前培训主要是教育基本素质的培训。一般来说,高校专任教师的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实习、教育科研方法等。除了教育基本理论外,高校专任教师还应具备基本教学能力。基本教学能力是不同学科专业的高校专任教师从事教学工作都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如自我调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课堂应变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传授知识的能力、社交与合作能力等,不管是行政管理专业还是经济管理、法学、数学等其它专业的教师,都应具有这些素质。由于高校专任教师有许多并非师范类毕业,只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其教育基本素质很难满足高校教学工作需要。因此,高校专任教师只有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补充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结合专业教学,加强实践磨练,才能不断提高教育基本素质。

(二)专业教学素质

专业教学素质是某个特定学科专业的高校专任教师特有的教学素质。如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素质,而不是要求具有文学或数学等其它学科专业的教学素质。提高专业教学素质,需要学习和研究实用性、专业性的教学知识,加强专业教学实践磨练,提高专业教学的“备”、“教”、“辅”、“改”、“考”、“研”等专业教学能力。“备”就是备课,是根据专业教学实际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设计与准备,是教学的前提;“教”就是讲课,是专业教学的实施环节,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等;“辅”就是辅导,是对学生遇到的专业学习问题进行答疑辅导;“改”就是批改,是对学生的专业课程作业进行批改;“考”就是考评,是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价;“研”就是研究,是专业教研室组织同一专业的教师开展专业教学研讨活动,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总结与研究,不断提高专业教学素质。

目前,多数高校专任教师只重视专业研究而不

重视教学研究,这是因为高校专任教师评聘职称时,评聘政策对专业论文有硬性要求,而对教学论文则没有这种规定。因此,政府和高校应当完善职称评聘政策,在适当减少高校专任教师专业论文数量标准的同时,规定一定数量的教学论文,以促使高校专任教师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专业教学素质。高校专任教师只有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锻炼,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素质。

三、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人文教育,是教学生做人、做事的教育。要教学生学会做人,高校专任教师必须自己先懂得如何做人。人文素质是高校专任教师素质的灵魂,其内容十分广泛,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二个方面。

(一)人文修养

人文科学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个学科群,包含许多专业。提高人文素质并不是要高校专任教师学习所有的人文科学,而是要懂得人文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围绕专业教学的需要不断加强人文修养,在教学中教书育人。懂得人文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的高校专任教师,能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懂得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专任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多交流,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教学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引起学生模仿学习,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懂得关心别人、尊重别人。

(二)职业道德

高校专任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搞好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而且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教育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重大影响。高校专任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教学道德与学术道德。教学道德是教书育人的道德,是传播真理的道德,主要表现为高校专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是否坚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是否有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学生没有爱心、耐心和信心,绝不可能成为合格的高校专任教师,也不可能完成好教学任务。学术道德是进行科研活动时应该遵守的学术研究准则。高校专任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遵守学术规范。高校专任教师通过学术自律和学术他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客观需要,也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

四、学习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社会与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专任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精选教育内容,改善教育方法,提升教学价值,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专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自己要先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素质。学习素质是高校专任教师的素质保证,也是高校专任教师的必备素质。

(一)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要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价值符合时展的要求,高校专任教师必须坚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更新知识。只有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教育知识、人文知识,才能提高专业素质、教育素质、人文素质,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专业知识方面,应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和研究专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把最新的专业知识教给学生。在教育知识方面,应不断加强教育基本知识学习,掌握和研究教学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最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在人文知识方面,应不断吸收人文知识,加强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把人文关怀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提升教学价值。

(二)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素质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例5

[作者简介]李隆琼(1964- ),女,重庆人,西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重庆 401120)

[课题项目]本文系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实习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ZD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59-02

一直以来,在我国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法学专业实习被当作是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法学专业实习越来越形式化。当前,一些高校在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习基地是增强学生实际运用法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学生接触并了解社会实践情况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将梳理、总结我国高校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必要性及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希望对法学专业实习研究有所裨益。

一、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必要性

1.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是改善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需要。根据2009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我国高等法学院系30年增长了一百多倍,但法学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文科毕业生中位列最低。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法学教育脱离实践、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通常要积累较长的工作经验后才能适应实践需要,这是有些单位不愿接收法学毕业生的缘故。法学专业本身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法学理论必须联系司法实际,方能解决错综复杂的司法实践问题。为改善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必须着力解决法学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要有效解决该问题,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加强法学专业实践教育。

2.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是有效实现法学专业实践教育的需要。法学专业实习模式通常有两种:一是自行联系模式,即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二是统一组织模式,即由学校统一联系实习单位,组织安排学生定点实习。在统一组织模式中,高校通过与实务部门达成协议,在实务部门建立实习基地,每年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单位则为学生指定指导教师,同时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相对而言,自行联系模式难以监管,部分学生为了有更多时间复习考研、找工作,对实习敷衍了事,托关系盖个章应付学校检查,使实习流于形式。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可为学校管理学生专业实习提供便利条件。

3.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是实现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院式教学法是我国长期实行的法学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将法学专业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足够丰富的法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当的法律运用能力,而在学院式教学法中,单调刻板的抽象理论无法与丰富具体的实践需要实现有效衔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实践部门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法学人才,成为困扰国内外法学教育专家的普遍性问题。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使学生有稳定平台接触、了解社会实践,对提高其实践能力有实际意义。

二、当前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存在的问题

当前,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不到位。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成效。如今,大部分高校对实习基地的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使法学专业实习基地难以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主要体现为:(1)部分实习单位出于其自身利益考量,乐于将实习学生当作免费劳动力使用,安排学生的工作随意、简单,对学生实习目标的实现没有益处,而高校对此缺乏相关的应对办法。(2)思想上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学生不是单位的正式员工,实习单位一般不愿投入过多经费,而高校方面,一直不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经费投入十分有限,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②实习基地的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相应的实习效果显然会大受影响。(3)高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双方没有建立常态化联系,合作内容仅限于学生实习,较为单一。(4)为不影响学生顺利毕业,高校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走过场,流于形式。(5)实习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法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年需参加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而实习由于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般也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与前述相关考试的复习时间存在一定冲突,导致学生想方设法在实习问题上“偷工减料”。

2.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不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务问题,需要高校教师为其及时释疑解难。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法学专业教师缺乏法律实务经验,难以帮助学生解答实践问题。我国高校的法学教师基本上一直从事某一特定专业的教学、研究,对其他专业基本不涉足,知识面较窄,且以理论见长,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高校法学教师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的弊端,成为制约法学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一大瓶颈。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急需一支实务教学能力较强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

3.实习基地数量偏少。前些年,由于高校扩招,全国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而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数量并未成比例地增长,导致很多高校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部分高校只好退而求其次,通过增加学生自行联系实习的比例来缓解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偏少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管理制度。高校应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法学专业实习基地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使实习基地的建设更加规范化。(1)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实习基地建设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增加经费投入,合理规划实习时间,切实保障实习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2)带队实习的工作指引,规范法学专业带队教师对实习学生的指导,促进实习有序开展。(3)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来评价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并严格落实奖惩机制,强化对学生实习的管理,避免实习形式化。(4)加强论证,框定高校与法学专业实习单位之间的协议内容,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促使双方积极履行义务,同时保障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5)加强对已建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考察、评估。应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协调解决,督促相关管理规范的落实执行,保障学生的实习质量,实现实习效果的最大化。

2.建立一支实务教学能力较强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法学专业实习基地资源,培养、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1)合理规划实务教学能力培训的流程。为确保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应充分论证、合理制定法学专业教师实务教学能力培训的培训计划与流程:首先,安排实习单位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骨干引导法学专业教师参与具体案件的办理,锻炼其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其次,组织法学专业教师与实务骨干进行跨部门、跨专业的讨论,要求专业教师对在参与办案过程中所发现的具体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撰写高质量的学术文章,以巩固、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2)采取高校与实习单位双向交流的方式,提高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一方面,考虑到实践部门的部分业务精英在长期的办案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一些个人的思考,可以在校内开设实务讲座或专题研讨会,将这些实习单位的业务精英“请进来”为教师、学生传授实务经验、个人积累,使法学专业教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获得更多实践工作的信息、经验。另一方面,加强与实践部门的沟通、协调,将法学专业教师“派出去”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使其通过实际参与办案,对司法实践有切实了解。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将法学专业教师在实务部门的挂职情况与其年底评优、职称评定等进行挂钩,激发其参与实践办案的积极性。高校还可以与若干实践部门合作,设立教学科研实践点,采取物质报酬、精神奖励等方式鼓励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与教师共同申报、研究课题,合作调研,以提高课题文章解决实务问题的针对性。这种“请进来” 和 “派出去”的交流方式,促进了法学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业务精英之间的互动,对建立法学专业教师实务培训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具有积极意义。(3)健全培训机制。对教师实务教学能力的培训进行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是避免实务培训“走过场”的前提条件。为提高培训实效,建议采取以下管理措施:一是与实习单位建立常态化的互动交流机制。选派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法学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的业务精英结成“对子”,双方互助、互补,在课题申报、研究,案件讨论,撰写调研论文、报告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二是建立专业教师参与实务培训的奖惩机制。为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实务培训、提高实务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建议在年度评优、职称评定时,将专业教师参加实务培训的情况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同时,对不参加实务培训或违反实务培训管理规范的专业教师,给予一定的惩罚,确保实务培训的质量。

3.建设多类型、多层次的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如前所述,当前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数量偏少,满足不了学生的实习需求,增加实习基地数量、优化现有实习基地资源势在必行。(1)扩大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律师事务所是传统的法学专业实习基地。随着我国法治事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也越来越宽泛,高等院校选择实习基地时应开阔思路,扩大合作范围,与政府法制部门、人大机关、司法行政部门以及公司法律事务部门等加强沟通协调,在这些单位也建立实习基地。(2)建立校内实习基地。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在校外的拓展较为缓慢,高校可以将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充分挖掘上。当前,部分高校设立了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这样的对外机构,可考虑在这些机构设立校内实习基地,招录学生协助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或参与法律咨询服务,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当前,司法行政部门专门设立了法律援助基金,高校可积极争取,为学生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提供交通补贴、伙食补贴等,解决部分学生的后顾之忧。(3)在层次上拓展实习基地建设。基层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基层单位是实习基地的通常选择。这主要是因为基层单位案多人少,更需要实习生帮忙。但实际上,层级较高的单位,包括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等,也有招录实习生的需求,高校可与之沟通协调,建立实习基地,实现双赢。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例6

二、高等法学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在动态的教学程序方面,以教师主动为主,师生互动为辅。从教学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来划分,教学模式分学生主动型、教师主动型、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是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个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达到个人学习的最佳效果。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虽然较为理想,但由于学生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实际上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全面推进。由于教学资源和条件所限以及教学传统的惯性,当前我国高等法学教学模式基本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动地位,学生被动接受,仅有部分院校和教师在有意识地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2.在动态的教学方式方面,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答疑为辅。根据教学实施的具体方式来划分,教学模式可分为教师讲授型、学生讨论型、问答解疑型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型即以教师为主导,单方面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讨论型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基本还是属于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问答解疑型从理论上要求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在遇到问题和难题时由教师予以指导和释疑解惑,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钻研问题,但也容易出现放任自流情况,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基本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也在不断调整方式,尽量让学生参与,同时辅以讨论和答疑。

3.在静态的教学结构框架方面,以应试教学为主,职业训练为辅。高等法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应是素质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服务。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和高校学生获取毕业资格和升学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基本还是以忙于应付考试为主。在教学方式上,即使不是单纯地为学科考试而应付教学,也没有脱离学生考研、升学、参加司法考试等与考试相关的现实,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主要是围绕在考试中如何获取高分服务。考虑到教学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大部分要就业走向社会的实际需要,各高等法学院系也在不断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4.在静态的教学内容方面,以理论灌输为主,实习实践为辅。法学教育之所以成为可能,就是因为法理的存在,这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有相同之处。专业不同,但学理相通。所以,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文科专业教育,特别注重理论灌输。在高等法学教育中,这一点尤为明显。高校法学教师一般都是学术科班出身,自身拥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其传授理论知识提供了天然条件,满堂灌输理论知识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法学教学的主要模式,实习实践环节基本是为完成教学培养方案的规定动作而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点缀,甚至为应付检查和督导出现走过场搞形式的不良现象。

三、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语境下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1.创建学生参与式学习课堂,融合人文教育、学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参与互动的教与学的过程,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理论灌输的高等法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不能为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提供良好的保障,迫切需要改革。在我国现有国情下,不能完全放弃教师的主导和主动地位,只能在现有资源和条件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改革教学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创建学生参与式学习课堂是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之一。

2.提高学生实习实践环节比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职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法学作为专业学科之一,理论教学环节不可缺少,这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但是,要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环节的关系,合理分配好比例,并注重实习实践的实效性。据调查,大部分院校法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规定法学专业本科学分在170学分左右,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在25学分左右,实习实践教学比重明显偏低,十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是要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保障学生拥有宽厚的知识视野和基础,确保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知识有机衔接。二是要加大实习实践环节比重,着重将高等法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保障。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不断调整高等法学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认识法学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实习实践环节在教学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围绕如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

四、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视角构建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新模式

1.在教育教学结构方面,开设人文社科知识课程,加强通识教育,培养人文素质。当前,高等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基本是以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为主要结构框架,这种结构本质上是以专业学科为轴心,围绕专业必修课展开,这对学生全面学习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是有益的,体现了专业课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面对日益市场化的社会需要,纯粹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它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储备,以便能够与相关专业衔接。为适应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高等学校应该创造条件,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提供平台,在保障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广泛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对理工科学生是尤为必要。在教育方法上,鼓励采用通识教育,比如对于本科学生,在前两学年以通识教育为主,后两学年以专业教育为主,这样基本能够保障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开展体现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不仅有利于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

2.在教育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学科理论知识讲授,加强专业教育,培养学术素质。高等法学作为专业学科,专业知识的教育是重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完备的教学结构体系;其次要有科学的学科内容安排。由于法律学术素质是法科学生必备素质之一,是法律人在从业和工作过程中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保障,也是大学生继续深造发展的基础。在高等法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应有意识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比例,并且要有良好的教学保障。一是教师自身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二是教师要跟踪理论前沿,熟悉学科知识理论动态,理论知识储备上做到与时俱进;三是教师要掌握学术训练的技巧,能够对理论知识娴熟地把握和运用,促进学生理解和吸收;四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法科学生进行学术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考钻研能力,激发学生学术研究的兴趣和潜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质。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例7

大学学习三四年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就业、就好业,那么学生一入学就应首先对所学专业的方向、内容、目标等有所了解和认知,就应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所规划与设计,这种清晰的专业认识与正确的学习思路来自于《专业导读》课程。而初步的职业思想和计划来自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就应对“就业”有明确的认识,就应明了就业形势,就应掌握找工作的基本技能,如:就业简历的书写与投放;面试的方法与技巧;应聘的礼仪等。这些知识的习得与掌握来自于《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增设《专业导读》《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这三门必修课,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就业方向,进而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例8

目前,渭南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学生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重视技术课程,而忽略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表现为对实践课比较感兴趣,对专业理论课重视不够,导致旷课、事假、病假增多,以及课堂上不注意听讲、考试作弊等现象泛滥。目前,关于体育专业学生专业理论课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层面的研究,而对学习专业理论课环境、教师教学、课程设置、学生学习及教学评价的研究并未涉及。此外,也未发现从行为层面对体育专业学生专业理论课学习情况进行系统的调研。而对学生专业理论课学习资源的使用、课堂内外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等情况的调研有利于更清晰、具体地认识体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情况,更有利于指导学生的改进与提高。本文通过对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专业理论课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体育学院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1级、2012级与2013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在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万方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查阅并收集了近五年的有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并在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资料搜索。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结合研究内容,按照体育科研方法和调查方法及有关问卷设计的要求,制订问卷并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其中,回收194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93%。

(3)访谈法

在校调研期间对从事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专业理?课教学情况的看法。

(4)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运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与分析

1.体育专业理论课硬件设施状况

渭南师范学院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和渭南地区普通高校最大的图书馆,为体育学院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专业理论课的条件。但是这些远远不够,现阶段仍然无法满足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简陋,缺乏专业课实验室,例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课程没有条件进行实验。如果不做实验的话,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因此,体育专业理论课硬件设施的匮乏,是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长期存在的一大软肋。

2.课程设置状况分析

调查显示(见表1),学生对当前理论课实用性的基本评价中66%以上的学生认为当前理论课实用性一般或脱离实际,这表明部分理论课教学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学生认为目前的理论课学习实用性差,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访谈中了解到,认为课程实用性一般或脱离实际的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理论课在实践中根本用不到,或者由于研究的不透彻,造成张冠李戴的现象,在教学训练中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损伤。

3.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1)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的数量状况

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3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7人,讲师7人,教辅人员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2人。他们主要承担体育教育专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以及全校17000余名学生的群体工作。体育学院在校学生279人,每位专业理论课老师不仅要为体育专业学生上理论课,平时还要给非体育类专业学生上公共体育课,专修老师同时兼任体育专业课程和公共体育课程,可见理论课教师的工作量之大,任务之重。

(2)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教学内容状况分析

对选取教学内容的调查显示,有65.1%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理论课知识为教材内容。绝大部分课程都是采用高教出版社统编的教材,几乎所有的理论教师都按照教学大纲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随着各学科内容的扩展,所授内容越来越多,教材越来越厚,加上学生本身知识基础不扎实,造成学生拿到教材就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国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使得专业理论课教材篇幅受课时所限,教材内容不能展开讲解,学生对理论课产生乏而无味的感觉,因此教材形式应向多样化、主体化的方向发展。另外,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验课时占的比重为零,致使学生的技能训练明显不足。

(3)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教学方法状况分析

经过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查,有83.4%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采用的是结合教材内容的讲解法和结合多媒体教学法。由此看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基本上以讲解为主,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或实验安排较少。教学中除投影仪运用较为广泛外,其他手段运用不多,如体验法、启发教学法等。在教法上教师讲、学生记、课下背,其结果是学生费劲不小,理解不透,记不牢,特别对一些抽象、烦琐、复杂、枯燥的内容,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育专业学生性格直率、好动,课堂表现有热情,对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较感兴趣,表现为对技术课重视,对理论课轻视。部分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存在专业理论学不学无所谓的错误看法。而且,学生在理论课学习中,没有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另外,由于体育专业的特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是理论课和技术课并重开设。学生在技术课学习中,体力消耗比较大,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磨合时间。因此,表现为学生在上理论课时精力不足,如果理论课教学方法单调,就更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影响了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4.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1)学生对学习专业理论课的态度分析

?{查显示,有21.2%的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课,13.1%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却有65.7%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专业理论课。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理论课不够重视。笔者在与部分不愿意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学生交谈中得知,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专业理论课认识偏差或不足所致,他们普遍认为无需学习专业理论课,只要学好实践课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是因为入学前文化课基础比较差,对于有些体育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比较吃力,而造成厌学现象。

(2)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是指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调查显示,有47.8%的同学学习的动机是为了应付考试,37.6%的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是为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而以考研和其他方面为动机的学生分别占10.8%、3.8%。由此可见,将近一半的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是为了通过考试,最终能够毕业。在访谈中了解到,应付考试的学生大都是由于学长们给灌输的大学考试很容易过,平时不用学等思想,致使学生从入学就出现倦学的思想;为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和考研的学生则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

(3)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的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上课认真听课的学生仅有23.1%,而77.9%的学生没有认真听课。通过观察发现,认真听课的学生大都坐在教室的前面,而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大都坐在教室的后面,玩手机、聊天、睡觉等,且睡觉的居多。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仅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而且还会影响老师上课的情绪,使课程无法正常进行。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平时不需要听课,只要在考前认真复习,考试就能通过或者根本就不想学习专业理论课。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专项课后上理论课,身体疲劳,无法认真听课。

从专业理论课逃课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见表2),学生逃课现象很普遍,83.9%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逃课现象。在整理数据时发现逃课现象呈明显的年级阶段性特点,三年级逃课现象严重。通过访谈了解到,造成体育专业理论课学生逃课现象严重的原因与其他专业理论课逃课现象有共同点,但又有自身的特点,主要原因如下:来自学生方面的原因(体育理论课无用论;学生本身理论基础太差;纪律松散、贪玩、厌学等)、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学手段传统落后;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不足;课堂常规管理不严等)和来自其他方面的原因(专业理论课与体育实践课冲突;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等)。

(4)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分析

从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见表3),有超过3/4的学生在考试中有过作弊行为,不能做到诚信考试,在考试中只有不到1/4的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到诚信考试。考试作弊是不诚信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试想一下,一个学习认真的学生考试成绩还没有一个平时只知道玩耍的学生的成绩高,学习认真的学生会怎么想?这种不公平的竞争可能会导致一个不作弊的学生也开始作弊。在访谈中了解到,凡是作弊的学生都是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没有积累下知识,考试前又不认真复习,但是迫于毕业的要求,不得不选择作弊。

5.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评价分析

(1)评价方式分析

通过对评价方式的调查(见表4),可以看出84.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评价方式是以考试或者考试+考核形式进行的,而其他形式的评价方式,如闭卷、半开卷、开卷、论文、口试、实验、研究报告等很少使用。这种单一的形式根本无法将各学科的特点在考试中体现出来,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科研方法》《运动训练学》等,这些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也不相同,采用统一的闭卷考试是无法完成不同课程的不同目标和任务的。期末结束学校会一次性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笔试有形式统一、试题范围广的特点,对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具有较好的作用,但其题型陈旧呆板,客观题多而主观分析少,出现了一些学生临时突击、机械背诵或抄袭作弊的现象。通过访谈了解到,每年体育专业理论课考试题好多都是上届或者前几届考过的试题,因此,很多学生钻了笔试考试的空子。这样就很难准确、客观地衡量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在评卷方式上,采用的是谁监考谁阅卷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简单却存在严重的弊端。首先,对于一些理论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等),有些老师对相关内容了解并不十分透彻,所以在评卷的客观性上存在问题。其次,由于评卷过程中没有密封试卷,所以评卷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人情因素,甚至有些时候出现擅自篡改试卷的现象,所以在评卷的公平性上也存在很大的漏洞。

(2)评价内容分析

从评价内容调查一览表(见表5)可以看出,有73.1%的学生认为评价内容为纯理论知识,有21.5%的学生认为评价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这说明了评价内容过于单一,考什么和怎样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在现实的考试中,利于考核知识记忆而不利于能力的考核现象普遍存在,这主要表现在客观题比例较大。一般来说,客观题解题答案标准单一,且解答方法简单,加之问题设计方式侧重于“会与不会”,不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即使是主观题,由于教师在评卷时主要是依据书本或讲授内容给分,学生发挥的余地不大,容易造成教师教什么,考试就考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有一句话“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应该是对当前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评价制度的最好写照。结果造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思想上不够重视,直到考试前一两周临时“抱佛脚”。这种考试的结果只能使学生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结 论

1.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专业理论课教学硬件设施优良,为师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但没有体育专业理论课的相关实验设备,是影响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因素。

2.课程设置欠佳,专业理论课课时安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3.学生人数多,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实际需求。教师选取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手段单一、滞后。

4.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态度不端正,动机不积极,兴趣不高,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5.专业理论课教学评价不完善,评价内容灵活性不高,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的掌握程度,评价方式存在单一且不合理的现象。

对策与建议

1.加强专业理论课教学的软硬件建设

继续加大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增加专业理论课教师数量与质量;完善实验设备,合理安排实验课,提高实验室使用率。

2.优化课程结构,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要求标准,选择实用性较高的课本教材,做到不脱离实际。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尽量避免技术课和理论课的冲突,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氛围。

3.教师教学改革

精简课堂授课内容,加强教学手段的改革,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分离教学。

4.端正学生态度,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例9

 

行政管理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然而,地方经济较为不发达甚至贫困的现状掣肘了当地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就业环境的优化,也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激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1、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前期工作

1.1了解学习群体的特征。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其所在地方,一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关于行政管理的认识较为肤浅和落后,在填报志愿时甚至开学就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清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习目的是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专业调剂或者家长填报志愿才就读该专业,本身对该专业就缺乏热情和兴趣,因此学生学习较为盲目,学习热情也不高。

1.2分析专业教育与就业。行政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科理念落后,政治学倾向严重,管理学、经济学知识匮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教学方法机械、单一等多种问题,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实际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文秘、酒店服务、机关事务等其他专业的工作,供给和需求出现严重“错位”。地方高等教育有限的财政投入、相对滞后的教育改革、比较严峻的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也间接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有效提升。

2、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具体实施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 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自觉,主动,愉快,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尝试通过理清学生的学习目标、改革课堂教学等步骤来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进步,学生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感受愉悦的体验,从而促进学习兴趣的深化和丰富,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2.1理清学习目标,点燃学习热情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并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学习的需要来自于对学习意义,目的的认识和认可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中国学术期刊网。因此,要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该专业的性质、主要课程、培养方案,从而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就业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相对于中心发达城市的学生或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职业发展方向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公务员、研究生、公司职员、教师、自主创业等五个方面,因而要根据不同职业方向的特色,结合学生的性格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改革教育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2.2.1教学观念。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主导与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通过对话式和启发式教学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求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改变“以知识为本”或“以任务为本”的教学观念,树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2.2.2教学方法。行政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因此要鼓励和大力提倡采取科学的、灵活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双讲”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换位教学等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环境,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教学中有所收益、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从而达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目的[2]。

2.2.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够创造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行政管理学科知识和行政管理教学信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帮助,这是其他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要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的及时更新与优化组合,以更快的速率、更丰富的内容、更生动的教学手段,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又提高其学习兴趣,实现行政管理的教学目标。

2.2.4教学内容。行政管理专业不仅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相对更加重要。如果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实践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仅有感性认识而缺乏理性思考,总感觉好像都学过,又好像都不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不能形成很深的印象,长久如此就可能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3]。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比例,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二要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新形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对教学中期的认识实习、教学后期的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紧抓不放,探索出见习、参观、岗位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相结合的新路子;三要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如让学生深入到实际工作部门中去接触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了解实际工作部门的基本情况以及适应工作需要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如适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教会学生用文献检索、网络检索、实践调查等方式收集材料,善于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3、学习兴趣激发策略与成效

3.1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克服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局限性的掣肘,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一些教学策略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1需要激趣策略。让学生理解行政管理专业为什么方兴未艾,明确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等,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对该专业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3.1.2立志生趣策略。教师不仅要激发学习兴趣,还要将学习兴趣与崇高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即志向)结合,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跨越有趣、乐趣到志趣阶段,以志向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3.1.3内容激趣策略。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将枯燥的知识以新颖的形式表述出来,如图文并茂的内容结合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1.4变化激趣策略。教学的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方法的使用都会给学生造成某种刺激。单调乏味的学习会使学生反应消极,学习兴趣逐步淡化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中国学术期刊网。因此,教学应注意刺激变化,经常给学生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语音、语调和表情的变化、课堂组织形式、内容、问答方式、作业形式的变化等。

3.1.5活动激趣策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组织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兴趣。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专题讨论、辩论、想象、抢答等课堂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采风、见习、参观等课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1.6成功激趣策略。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的成效与兴趣是成正比的。张正东教授认为,稳定的兴趣来自'学有所得。当学生在不感兴趣的学科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时,就会孕育兴趣。因此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各自制定一个恰如其分的目标,既是可以达到但又要有挑战性,既有近期的,也有远期的。当学生达到了目标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对一时未达到目标的同学,要帮助分析原因,指导正确归因。

3.2学习兴趣激发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尝试后,笔者对所在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多次随机访谈。访谈学生普遍都认为,老师们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的、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对提高学习主动性比较有效,使学生们尽快摆脱高考后学习目的比较盲目、学习状态比较放松的局面,尽早进入新的学习战斗中;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在语言表达、实践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都有显著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采取的学习兴趣激发措施和策略是卓有成效的,这对进一步探索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4、结语

站在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角度,我们一方面是面对行政管理专门人才较欠缺且总体素质偏低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专业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已经落后于时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从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与方法中探索属于自己学科特色的教育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红霞.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0(1):60

[2]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中国行政管理, 2005(2):58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25-03

中药学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地位。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将所学到的各门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程知识全面地、综合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各种基本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得到加强和提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中药学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1]因此,科学规范中药学类专业毕业实习过程管理,对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要强化毕业实习的过程管理,需分别做好毕业生实习前期准备工作、毕业实习阶段和实习考核的管理。并通过工作反馈总结与过程评价,监控管理中药学类专业毕业实习的每一环节。

一、毕业生实习前期准备工作

1.实习前开设综合性实验

在毕业实习之前,通过多学科通力合作,使学生系统地完成某一研究或生产的全过程或主要过程片断,[2]将各门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有机地结合,将孤立的各学科操作技能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整体观。为毕业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行毕业实习准入制

实习前加强实验技能培训及考核,完善毕业实习准入制。根据中药学类专业特点,实习中要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涉及到大量的基本实验操作。综合性的训练较少,实验操作规范

细节部分学生不够熟悉,有必要在实习前进行实验技能集中强化培训,包括实验基本技能、大型仪器设备的各种基本实验操作,并进行考核,成绩合格者允许进入毕业实习,经再次培训仍不合格者,取消毕业实习资格。

3.讲座

(1)科研讲座。本科应届毕业生已经学习了大量基础课程,但对于如何着手撰写毕业论文仍感到茫然。为此,实习前聘请各学科专家开展相关专题讲座,从而保证取得良好的毕业实习效果。讲座内容须包括开题报告的结构、内容和写作方法;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如何从文献阅读中发现论文写作的创新点;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注意事项、基本结构、写作方法、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及论文修改的思路方法。

(2)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的就业指导讲座。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常常在找工作期间处于迷茫状态,不了解有哪些就业方向,也不知该如何着手。[3]因此聘请学校就业管理部门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就显得很有必要了。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等。为学生今后理性择业、顺利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就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架起毕业实习与就业的桥梁,以实习促就业,建立良性就业平台。学生接触社会之初,不了解工作单位的部门设置、岗位职责,面对求职介绍上的岗位需求,却不知工作内容性质,面试中无法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可聘请实习单位大型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让毕业生了解公司待遇、招聘具体要求、招聘流程、职位发展空间等问题。

(4)精心挑选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的管理质量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稳定的实习基地,[4]具有丰富的实习管理经验,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带教经验丰富并具有一定资质的教师,能提供高水平讲授的实习讲座,等等,可为实现实习效果提供坚实的保障。因此,在前期准备阶段,学校应狠抓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精心选择操作规范,以带教能力强的药厂、研究单位、医院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学生圆满完成毕业实习要求的各项内容。并且可以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意向单位。

(5)做好毕业实习动员。这是搞好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习动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七学期初,召开实习准备会。同时下发实习计划任务书,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通过动员,使学生充分认识毕业实习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学习相关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明确各自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第二阶段:第七学期末,召开实习工作会。聘请相关实习单位实习负责人,并要求相关实习指导教师和全体学生参加。发放毕业实习手册,让学生了解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中应该完成的各个步骤。实习管理教师介绍实习计划、时间安排、实习单位、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实习岗位等方面的情况。[5]特别要强调实习期间安全、纪律方面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务必以安全为第一要务,做到实习安全两不误。

二、毕业实习阶段

1.强化开题报告环节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例11

酒店管理概论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的设立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如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我国的酒店管理高等教育中,传统的酒店管理概论主要是一种以理论为授课基础的教学方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较少进入到该课程的整体教学计划之中。教学模式依旧停留在理论基础上,缺乏感性的认识,且学习目标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提升,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制约。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就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引入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机制的有机结合,丰富并提高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质量,建立我国酒店业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寻找新型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下称“酒管高教”)的改革路径。

一、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中开展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管理学科。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的专业课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践性教学模式不但是酒店管理专业理论探索的重要内容,也是该专业教育关注的重点。酒店管理概论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性骨干课程,如何避免由于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导致的学生学习兴趣低而影响授课效果,是目前我国酒店管理高教质量提升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逐渐被广泛认识,但如何把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和环节纳入到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难点。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概论整体结构中所占比重还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指引。传统方法中教学归教学,实践归实践,两者并未进行很好地融合,甚至时常被割裂开来。即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花费较多时间,但教学效果并未明显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由于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随机性,反而影响到酒店管理概论理论教授进度的正常开展。主要有三个方面难点:一是酒管高教过于偏重理论教学而缺乏实践性教学;二是缺乏实践性教学对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综合作用的充分认识;三是很难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性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二、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中的运用效果

(一)文献综述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尚没有完整且统一的定义,我国还缺乏深层次的比较研究[1],讨论较多的依然还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教学法,一些观点认为主要是指情境体验法、换位体验法、多媒体教学体验法[2]。也有看法是指游戏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学生讲课法[3],或认为体验式教学就是模拟现场法、户外拓展训练法、体验交流法、社会实践法[4]。关于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和效果,有理论提出,以体验为理念进行的教学模式创新,可以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教学的方法也可以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尤其是教学活动从“教”转向以“学”为中心[5]。虽然体验式教学模式是现有一种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但体验式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实质上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广义而言,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可以是酒店跟班顶岗的实习体验,或是课堂、实验室模拟酒店实验场景或是课堂酒店管理案例的分析等具有体验特征的教学方式。从狭义角度看,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就是一种在酒店实际岗位跟班顶岗的实习体验和学习的模式。这种实践性教学模式不但是酒店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内容,而且学习效果上更加接近于实践的现实环节,所学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可以较快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研究的酒店管理概论实践性教学模式主要是指狭义上在酒店不同岗位实习的学习和认知的过程。

(二)运用效果分析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重点课程酒店管理概论为研究内容,结合实践性教学方法,探索实践性教学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概论课程运用中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实践性教学对酒管高教促进作用。调查对象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2014级和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这些学生曾在2016年至2017年广交易会期间在广州文华东方酒店、广州万豪国际大酒店(广州地区5星级豪华型酒店,具有综合的国际商务、旅游接待功能)不同岗位进行实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截至2017年10月15日,共收到有效反馈问卷38份,其中纸质问卷19份,电子问卷19份。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集中在广州文华东方酒店(68.4%)和广州万豪国际大酒店(28.9%)。参加酒店实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二学年的第二学期(44.7%);其次是大三学年的第一学期(39.5%)。在调查受访的学生中,90.9%的学生肯定了酒店实习对提高酒店管理概论的理解和正面作用,并且认为酒店实习对酒店管理概论学习应用实践性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84.2%的学生认为他们参加酒店实习的目的是提高自身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水平。在询问学生关于酒店实习期间是否会为他们在酒店管理概论和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时,受访的学生反映并未如预想的那样突出。一个原因是有较大部分学生(39.5%)的实习是在大三学年上半学期进行的,即修完酒店管理概论之后,所以学生在该课程的理论学习上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但这并不说明现有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不会对酒店管理概论的理论学习带来干扰。例如,在询问酒店管理概论应该在实践性教学什么时间开设效果会更好时,大部分学生(60.5%)认为应该在酒店的实习期开始前开设,少数学生(13.2%)认为应该在酒店实习期间同时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加酒店实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二学年的下学期(44.7%),这个实习时间与酒店管理概论开设的学期重叠。作为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环节,现有的酒店实习时间是否应该和酒店管理概论理论教学的时间分开来,避免酒店实习和课堂教学同时进行对教学整体计划可能带来影响,学生是否在该课程理论学习的完成后再参加酒店的实习会更加有效,这些都是酒店管理概论开设需要考虑和统筹安排的重要内容。目前,酒店作为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偏重需求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无法配合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安排。由于校企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加上许多酒店仅仅将实习学生视为一种低成本劳动资源或旅游旺季的劳动力补给,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因不能适应环境而时常导致实习效果欠佳[1]。首先,酒店更多的是从自身管理和成本的角度出发,校企两者目标的差异导致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其次,酒店管理专业没有自身参与管理的实习型教学酒店,很难按教学计划统一安排酒店管理概论实践性教学的进度。为配合实践性教学计划并满足酒店对学生实习的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在酒店管理概论的教学上不得不放弃正常的教学进度或降低课程教学上的理论要求。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难点突出反映在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有机结合上。如果酒店实习的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概论的同一学期开设,学生对实习选择的自主性、随机性以及校企合作酒店对实习学生选择可能存在的偏好性(例如要求学生的仪表、身高等),造成一部分学生可以参加酒店的实习,但无法进行正常的课堂理论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可以参加正常的课堂理论学习但又无法参加酒店的实习,导致酒店管理概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冲突。

三、促进酒店管理概论实践性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打破酒管高教偏重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性教学的束缚

破除传统思想对实践性教学的束缚,加强实践性教学对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综合作用的认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目前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但只要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变,通过教育与实践不断完善实践性教学的各项机制和步骤,就可以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等教育改革之路。

(二)发挥好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方向保持一致

按我国酒管高教的现状,酒店管理专业大部分没有参与管理的教学型酒店。如何共建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依然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许多酒店管理专业虽然都已建有自己的校企实习基地,但所起到的效果依然有限。探索发挥好现有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目标一致,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完善酒店管理概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性教学计划

将酒店的实习时间统一安排在该课程修完之后进行。建议酒店管理概论统一安排酒店管理专业大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实践性教学计划安排在该课程完成后的一个较近时间进行,统一安排学生在酒店实习的时间为2周至4周。尽量避免因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间隔太长而影响该课程实践性教学效果。

(四)建立科学和全面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评估体系

实践性教学进入酒店管理概论面临的另一障碍即实践性教学效果不易评估。传统的实践性教学依然比较粗犷,没有统一的步骤、格式和评估标准。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概论中的效果,还没有完整的定量与定性的考核指标。酒管高教对酒店管理概论实践性教学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的认识或限制,这也导致该课程在实践性教学有关的教学环节中难于开展。

[参考文献]

[1]黄建伟,罗东霞.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国际比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2]田丽.论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