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预防技术论文

预防技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8 11:46:58

预防技术论文

预防技术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 TE8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铁路运输安全研究体系

铁路运输安全问题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关注,也是至今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铁路运输事故频繁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近年来,虽然我国铁路在监控技术、管理技术方面,技术装备方面和行车安全因素方面做过一系列的研究,但是没有提出一个比较完整的铁路运输安全体系结构。如何进行铁路运输事故的预测和预防,如何从发生的各种事故中归纳出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规律,从而进行技术层面的预防是铁路安全运输的根本问题。本文对铁路安全运输的研究分为保障体系、预防体系和事故处理体系三部分。事故的预防体系是铁路安全运行的中心问题,起到了整个铁路的安全运输的保障作用。

2铁路运输安全预防体系

2.1铁路运输安全预防理论体系。安全预防理论体系是针对铁路运输事故发生的特性,提出的一种预防事故的机制的理论体系,包括技术开发体系和管理体系理论:一是危险源辨识机理,是从微观的角度铁路运输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产生的条件,建立事故可能发生的模拟事故发生机理;二是风险效应机理,是指在铁路运输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以及事故的影响范围,对事故发生的几率和严重度进行评价,科学的整改事故投入与预防性投入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投资结构;三是预防机理,事故发生的类型、发生的概率以及造成的损失大小,根据不同的事故类型采用不同的防御措施,使事故的发生率和损坏率降低到最小程度是预防机理的主要目的。

2.2铁路运输安全预防技术体系。安全预防技术体系包括安全规划技术、安全预测技术、安全评价技术和安全设计技术构成。安全评价技术和安全预测技术是铁路运输系统的评估技术,铁路运输系统的安全目标非常明确。铁路运输安全规划技术与设计技术则是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进行规划设计的。

2.3铁路运输安全预防管理体系。铁路运输安全预防管理体系是对铁路运输安全的点预防、线预防、面预防的综合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安全教育体系、安全监督体系、安全标准体系和安全机制协调体系。一是安全标准体系。铁路运输安全标准体系用来评价铁路运输安全系统的安全状态、进行安全教育和对安全体系进行监督;二是安全教育体系。安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从人的角度防御事故的发生,保护人的财产生命安全;三是安全监督体系。安全监督是预防铁路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使铁路安全管理顺利进行;四是安全协调机制。要求在铁路系统各种设置全面、系统的管理组织网络体系,合理配置人员和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3铁路运输安全保障体系

3.1铁路运输安全保障理论体系。一是职业适应性机理。人在铁路安全运输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也是系统中不稳定的因素。研究铁路系统中岗位和职业的稳定性,有利于运输系统中人员的选拔与培训;二是设备可靠性机理。机车、轨道、信号以及其他设备的良好运行是实现铁路安全运行的必须条件。设备的可靠性机理研究主要包括设备性能的可靠性、结构可靠性等,这是铁路运行最基本的理论条件;三是子系统的配置机理。铁路运输系统包括车务、机务、工务和车辆等构成,铁路安全运输只有各个要素系统达到合理的配置才能减少铁路运输中发生的事故。

3.2铁路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体系。铁路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直接参与运输安全保障,重点强调安全保障的实时性、联动性和系统性。保障系统有感测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构成。感测技术和控制技术是铁路运输系统的外部接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则对采集的信息进行传输和再处理,实现铁路运输系统的实时监测与控制,有效地保障铁路运输安全。

3.3铁路运输安全保障管理体系。铁路运输安全保障管理体系是安全保障理论体系、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在安全培训、安全规章制度以及安全考核激励机制方面的有机整合。安全培训保障机制是铁路运输安全保障管理体系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机制,是实现运输安全有序可控目标的最基础保障。安全规章制度机制是铁路运输安全保障理论、技术以及管理体系在安全保障应用方面成功模式的制度化、标准化。安全考核激励机制是根据当前运输安全状况、事故的益本比分析等确立的一套科学考核机制,是运输安全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保障。

4铁路运输事故处理及救援体系

4.1铁路运输事故处理及救援理论体系。一是救援预案理论。救援预案根据铁路运输事故的损失情况、发生位置、救援设备的布局,设计不同的救援预案,提高事故救援的应急能力及救援效率;二是联动调度理论。联动调度是在事故发生后,各部门和人员应该积极的响应事故的救援要求,包括事故的通报、救援队伍的指挥和行动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三是事故再现理论。就是研究事故在现时防御技术开发,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4.2铁路运输事故处理及救援技术体系。救援列车技术就是救援设备、人员配置和分工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编达到最大的救援技术水平。线路开通技术就是根据线路损坏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抢修线路、开通线路和实现通车。事故勘查技术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对事故现场进行侦查,为事故的分析搜集资料。

4.3铁路运输事故处理及救援管理体系。事故档案管理就是对以往发生的事故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建立事故档案,使救援人员的训练、救援资源的配置和事故的管理有章可循。救援资源管理是救援设备的购置、维护和管理,救援工作的实施必须要考虑到当时的环境、事故的类型、列车的种类以及其他资源的配置。事故应急管理是根据生命特征、救援预案和联动方式等临时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预防技术论文例2

成立松阳县预防医学会,这是松阳县广大预防医学工作者盼望已久的大事,也是县预防医学史上的大事。

浙江省预防医学会、丽水市预防医学会和青田、遂昌等兄弟县市预防医学会以及我县民政局、科协和卫生局领导,对松阳县预防医学会的成立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对松阳县预防医学事业,为人民健康事业作出贡献的预防医学专家及战斗在卫生防疫保健事业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县民政局副局长周兆金宣读了准予成立松阳县预防医学会的批复。县科协主席林传伟会上作了同意成立松阳县预防医学会的文件、贺词及希望。

省预防医学会丛黎明常务副会长从全省的高度全面深刻地从技术角度,阐述预防医学会的业务工作指导性,提高业务技能的重要性,多方面分析,指导性强。祝贺我县成立预防医学会,希望发挥协会的特长,为百姓健康服务。市疾控中心常务副会长梅少林在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松阳县成立预防医学会,是松阳公共卫生界迎来的重大盛事。今后学会要积极开展活动,开展会员业务技术交流,普及健康科普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会议审议通过了《松阳县预防医学会章程》和理事、常务理事及会长、副会长选举办法;选举产生了学会第一届理事成员29名,并召开了第一届理事及常务理事会议;选举松阳县卫生局副局长潘伟新为会长、松阳县疾控中心主任赵永伟为副会长、松阳县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楼明贤为秘书长的7名常务理事。

松阳县预防医学会是预防医学工作者和单位自愿结成并依法登记的学术性、非盈利性、公益性的法人社会团体,是发展我县预防医学科学与技术事业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是松阳县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

松阳县预防医学界主要由疾控、妇幼、卫生监督及乡镇防保人员组成。这支队伍为全县防病事业默默无闻,奋斗不息,为人民群众的防病事业辛勤忙碌着。这样一支队伍,需要一个行业协会来协调管理机构,沟通业务人员提高业务技能。在这样一种新形势下,县卫生局领导大力支持,县疾控中心承担预防医学会的日常管理工作。腾出房子作为办公场所。起草《松阳县预防医学会章程(草案)》。准备资料到科协、民政部门报批。

预防技术论文例3

2009年新一轮“医改”在我国全满展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新医改”的重要内容,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全面实施,这势必对公共卫生工作员的专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1]。为了培养适应我国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本研究特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者进行了调查,为相关高校优化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

本文以基层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地域为单位,分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关中东地区和关中西地区,即一市十县。此次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61份,回收率达到94.71%。本次调研单位以县级疾控中心为主(115人),此外还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者。

2 结果

2.1 预防医学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

表 1 预防医学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表1可看出,基层工作人员认为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中56.52%认为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实践合理安排。其次是没有以就业为目标,学非所用占26.09%。有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反映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建议多以就业为目标选择课程,且还应增加实践学时,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促进学生在进入就业单位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2.2 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问题上,71人认为边讲边练易于学生接受,占44.1%,调查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公共卫生服务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已不能较好的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知识,边讲理论边让学生动手实践,尽可能增加实践操作机会更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在未来实习及工作中能尽快适应工作,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其中有53人认为现行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法较好,占32.9%; 35人认为课堂少讲理论多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占21.7%;2人认为课堂更应注重自由探索,占1.2%。

2.3 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有78人(占48.45%)认为注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能够达到就业后岗位要求; 46人认为一般重视,占28.57%;只有29人认为非常重视,占18.01%;其中8人认为不重视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占4.97%。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基本可以满足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岗位要求,但是在局部还应改进、优化。

3 讨论及建议

3.1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次调研有近57%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认为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实践合理安排。因此在优化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应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教学质量的提升,切实提高学时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2 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应精简文化基础课所占课时,提高专业课程比例。以培养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为方向,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多开展间隙教学、模拟演练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等形式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从而提高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2]。

预防技术论文例4

二、安全生产工作的内涵、属性及其重要性

三、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失效学的内涵、与安全生产工作和其它学科发展的关系及其“认识论”

引言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稳定、健康的基本保证,安全生产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基本条件,而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则是转失败(或失效)为成功(或安全)的关键技术领域。

因此,安全、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和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失效学)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本文以“安全、安全生产和失效学的内涵、外延及其相互关系”为题,就如下三个方面进行粗略的讨论。

一安全、公共安全的内涵、外延和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学科设置设想

(一)安全的内涵和外延

(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科设置构想

(一)安全的内涵和外延

安全的内涵

无危则安,无损则全。“安全”顾名思义,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没有受伤,完整无损,平安健康。安全的反义词是灾害。灾害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造成危害性后果的各种变异现象的总称。

从科学的含义上看,“安全”可以认为是一种状态,是指满足人和物不受损伤、身心健康和完整完满的一种环境、物态和状态;

也有人认为,“安全”是一种能力,是指人类对自身利益——包括生命、健康、财产、资源、生存空间(领土、领海、领空)、信息、无形资产、商业机会、传统、文化、社会结构、运行机制和秩序等——的捍卫、维护和控制的能力。

将上述“状态论”和“能力论”相结合,安全是通过“能力”达到的一种“状态”。

安全的外延可分为:

窄义的安全(又可称为传统的安全)

广义的安全(又可称为非传统的安全)

窄义的安全包括国家安全(即国防安全)、社会安全和公共安全。

国家安全是指在国家、民族、领土层面上的安全,侧重于在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中捍卫国家利益问题;

社会安全是指社会秩序、运行机制层面的安全,侧重于社会犯罪、破坏和威胁中维护社会利益问题;

公共安全是指不发生公共突发事件的状态和能力。公共突发事件主要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事件)等。

生产安全是指在生产经营层面上的安全,侧重于对安全生产事故的控制、预警和预防问题。

广义的安全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由于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的新的安全问题,包括环境安全、技术安全、城市安全、经济安全等。

环境安全又可分为生态、人口、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矿产)、气候等相关的安全问题,环境安全的本质是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发展的问题;

技术安全是指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包括生物技术、基因技术、新的化工产品及大型工程给人和自然构成的风险和威胁问题;

城市安全是由于城市规模和生产的集约化发展带来的突出的安全问题;

经济安全则是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社会经济的关联性、依赖型和“脆弱”性大大的增加带来的附加的安全问题,例如动力安全(核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等。

公共安全的内涵

公共安全是不发生公共突发事件的状态或能力。

公共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和对全国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公共突发事件的性质、发生过程和机理,公共突发事件主要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其中,事故灾难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则是指不发生重大生产事故灾难的正面表述。因此,安全生产是公共安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科设置设想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设置

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11月1日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中,提出了“安全科学技术”(620)作为一级学科的建议,但未被教育部接受。我认为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考虑。

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设置的设想

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1.安全学(灾害物理学,灾害化学,安全系统学等)

2.安全工程(爆炸,火灾和消防,失效学,安全评价,安全检测和仪器等)

3(职业卫生工程)(待定)

4.安全工程管理(安全法学,安全人文学,安全经济学,安全管理学等

(二级学科)

几点认识

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学科设置拟粗不宜细。基本上分三种类型:一类是偏应用理论基础类的二级学科,即安全学学科,它初步包括灾害物理学、灾害化学、安全系统等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

二类是安全工程类学科,分安全工程和职业卫生工程二个二级学科,其中安全工程中包括爆炸、火灾和消防、失效学、安全评价、安全检测与仪器等,职业卫生工程因与医学类学科交叉,其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待定;

四类二级学科是安全工程管理,包括安全法学、安全人文学、安全经济学、安全管理学等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这个建议只是初步的想法,还要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和论证。

原则上看,安全科学与工程是政府进行安全生产工作的科学技术基础。这就是说,从根本上看,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要依靠安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要依靠劳动者安全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水平和素质的提高,要依靠全民安全文化、安全伦理、安全意识、安全科学技术理论和知识的提高。这是使我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安全生产大国、甚至于成为安全生产强国的治本战略方针。

当前我国已有46个大学设有安全科技和工程专业的本科或大专,每年已有一万名左右的毕业生。已有11044名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质认证人员,工作在安全管理和企业安全工程的第一线,但是一方面是人数少,二是学位层次低,三是人员不稳定;另一方面安全生产的投资少,欠账多,安全硬件严重落后;

第三方面是如何将安全生产提高其科学技术水平,如何提高到依靠劳动者素质上来还缺乏有力的措施,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一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科技意识不强,也缺乏方法和途径,因此,如何开好这次会、提高安全科技规划的水平,对今后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安全生产工作的内涵、属性及其重要性

(1)安全生产的定义或内涵

(2)安全生产工作的属性

(3)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一)安全生产的定义或内涵

安全生产工作是对产品(或商品)的

中的

进行达到的

制造(含设计),储运,销售(和)使用

(全过程)??范围

隐患,风险,事故(和)救援

(多类型)??对象

评价,分析,预测(和)预防

(多层次)??内容

健康,安全,可靠(和)优质

(多目标)??目标

监察,监督,管理(和)科技

(全方位)??手段

说明:

安全生产工作是由范围、对象、内容、目标和手段等组成的一个矩阵,矩阵中20个元素是紧密相连的,它们之间用少数几个字相连就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定义;

安全生产工作的范围是涉及生产经营活动中产品的制造(含设计)、储运、销售和使用的全过程组成的;

安全生产工作的对象是由安全隐患、安全风险、安全事故和安全救援等多类型分对象所组成的;

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容是由安全评价、安全分析(或事故分析)、安全预测和安全预防多层次分内容所组成的;

安全生产工作的目标是由职业健康、职业安全、装备(或工具)可靠及产品优质等分目标组成的;

安全生产工作的手段分别由监察、部门(省市)监督、企业管理和有关的科技活动等全方位的手段组成的,而安全科技活动则是上述三层手段的科技依据或重要内涵。因此,安全生产科技是全过程的、多类型的、多层次的、多目标的和多方位的综合交叉的新兴的科技领域。

安全生产工作的定义和内涵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安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抓安全生产工作,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依靠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上来”的原则,体现了“国家监察、部门(省市)监督、企业管理、群众参与”、“法律依据、科技保障”的工作路线和指导思想。

根据矩阵的特点,可以将安全生产工作的总矩阵分成各种分矩阵,如对“制造安全”就是对产品(或商品)生产制造(含设计)过程

中的

进行达到的

隐患,风险,事故(和)救援

(多类型)??对象

评价,分析,预测(和)预防

(多层次)??内容

健康,安全,可靠(和)优质

(多目标)??目标

监察,监督,管理(和)科技

(全方位)??手段

的分矩阵。

(二)安全生产工作的属性

1、安全生产是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向大自然索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前提??它具有“基本”的性质;

2、在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具有“绝对”的性质;

3、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各不相同,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手段、设备和工艺不断地复杂化,安全工作的内容和重点也各不相同??它具有“时代”的性质;

4、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和发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科技含量不断增长,安全生产工作也将进入高科技、高新科技的范畴??它具有“与时俱进”的性质;

5、安全是系统工程,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涉及各个相关学科??它具有“系统综合”的性质。

(三)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安全生产工作是减少事故损失(负效益)的有效手段,它是国际经济贸易市场准入条件,是循环经济、经济持续健康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2、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安全生产工作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它是以人为本(人权)的重要内涵,它是社会稳定,形成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3、从政治改革的角度来看:安全生产工作是执政为民的重要工作,它是国家政权性质的本质要求,它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4、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安全生产工作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失效学的内涵、与安全生产工作和其它学科发展的关系及其“认识论”

(一)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的内涵

(二)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三)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与其它学科发展的关系

(四)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的“认识论”

(一)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的内涵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内涵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对产品(或商品)的

中的

进行达到的

制造(含设计),储运,销售(和)使用

(全过程)??范围

隐患,风险,事故(和)救援

(多类型)??对象

评价,(或评定)分析,预测(和)预防

(多层次)??内容

健康,安全,可靠(和)优质

(多目标)??目标

监察,监督,管理(和)科技

(全方位)??手段

可以认为,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救援)+(监察、监督)安全生产工作,或者说,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安全生产(对象)工作中的基础性(手段)的技术工作之一。

失效学的内涵

失效学是研究产品(或商品)失效的

达到的

诊断,预测和预防

范围

方法,技术和理论

内容

补救,控制和根治

目标

失效学体系雏型

失效学

(一)失效诊断学

1.模式诊断

2.原因诊断

3.机理诊断

(二)失效预测学

1.安全状况预测??状态诊断和安全评定

2.寿命预测??剩余寿命预测和安全寿命预测

3.可靠性预测

(三)失效预防学

1.失效工程预防

2.失效设计和制造

3.数据库,案例库和专家智能系统

可以认为,失效学是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深化和提高,是它的应用理论基础,并已成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中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二)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它们的属性相同或相似都具有“基本”的性质

安全生产

安全是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向大自然索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前提,??它具有“基本”性质;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失效是人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互脱离的结果,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人们深化客观事物认识的知识源泉,??它具有“基本”性质

都具有“绝对”的性质

安全生产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具有“绝对”性质;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中无限的,因此失效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它具有“绝对”性质;

都具有“时代”的性质

安全生产

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不同。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手段、设备和工艺不断复杂,安全工作的内容和重点也各不相同,??它具有“时代”性质;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内容、重点、技术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它具有“时代”性质;

都具有“与时俱进”的性质

安全生产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和发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科技含量不断增长,安全工作也将进入高科技的范畴,??它具有“与时俱进”性质。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的发展己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发展的主要关健和依托,高科技的发展更需要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技术的进一步强化,并将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列入高科技领域,??它具有“与时俱进”性质。

都具有“系统综合”的性质

安全生产工作是系统工程,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新兴分支学科

它们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在社会生活上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安全生产

是社会稳定、文明的重要因素

是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体现和提高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本质内涵。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是促进安全、保护生产力的有效武器;

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保证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社会生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在经济和管理上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安全生产

是减少负效益(增加正效益)的必由之路

是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

是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指标

是打破和通过国际经济贸易中“绿色壁垒”或“技术性贸易壁垒”市场准入条件的必不可少的“通行证”。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是防止失效事故的再发生、减少经济或人员伤亡的必由之路;

是对国内外经济纠纷进行仲裁或判决、索赔的科学技术依据;

是创建优质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

是为各级领导提供反馈和进行技术经济规划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工程技术上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安全生产

是国家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

是国家安全科学技术理论、技术、工程和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结果。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是机电产品维修工作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

是可靠性工程的基础技术工作之一;

是发展和完善安全工程技术的重要实践基础;

是修改和完善产品和技术标准的科学实践依据。

安全生产

是在科技进步上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发展和完善安全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反映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声誉的重要体现;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是认识客观世界事物本质的重要知识源泉;

是发展新学科、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重要窗口和“产婆”;

是发展科学技术,包括发展高科技的不可避免的机遇和挑战;

是从失败入手着眼于成功和发展的科技领域;是从过去入手着眼于未来和进步的科技领域;可以认为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三)失效分析预测预防与其他学科发展的关系

断裂事故和断裂学科的发展

疲劳断裂事故和疲劳断裂学科的发展

航空空难事故和航空器的发展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结构材料的发展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机械设计方法的发展

航空空难事故和航空器的发展

廿世纪三十年代英国蛾式歼击机的9次大速度空中解体事故飞机在亚音速时机翼的颤振问题的突破

廿世纪四十年代,超声速飞机的空中解体事故突破了超音速时的“音障”问题

廿世纪七十年代,美国707-300型客机水平尾翼的折断事故发展了飞机的损伤容限设计新概念

世界各国的航空航天器是在不断出现事故中发展起来的。没有早年的失败和对失败事故的分析研究,也就没有今日的成功和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材料学科的发展

严寒地区构件的冷脆断裂à耐寒钢

海洋平台构件焊接热影响区的层裂àZ向钢

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的脆裂à低碳针状铁素体和微珠光体高强度钢

化工设备构件的晶间腐蚀断裂à“超低间隙元素”的铁素体不锈钢

宇航构件的脆裂和超重à高强高韧材料:包括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机械设计方法的发展

静强度设计方法

动强度设计方法

断裂力学设计方法

损伤容限设计方法

耐久性设计方法

可靠性设计方法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转失败为成功的关键

因此,重视失效学这一分支学科的发展,有意识地运用它已有的成就来分析、解决和攻克相关领域中的失效(失败、故障)问题,是人们走上成功、科技发展少做弯路的捷径之一。

(四)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认识论”

失效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

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历史长河来说,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失效是人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互脱离的结果,失效发生与否是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失效是绝对的,而安全则是相对的。

失效分析是人们深化客观事物认识的知识源泉

失效分析是人们认识客观物理本质和规律的逆向思维探索,是对正向思维研究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是变失效(失败)为安全(成功)的基本关键,是人们深化客观事物认识的知识源泉。

安全科学与工程发展史、人类的科技发展史是人们与广义的“失效”作斗争的历史

失效分析、改进提高、再失效分析研究、再提高发展,如此往复循环、螺旋上升、发展飞跃,就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乃至于社会发展历史的全过程,因此,广义地说,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史、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就是与广义“失效”不断作斗争,变失效(失败)为安全(成功)的历史。

应进一步强化对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研究和应用

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发展的主要关键和依托,而高科技的发展也依赖于高科技发展中的失效分析预测和预防,因此,高科技的发展更需要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技术的进一步强化,并将“大型机械装备重大事故的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关键技术研究列入“十一五”计划和中长期公共安全科技发展规划中。

结束语

鉴于安全的内涵及其外延不断的深化和扩大,安全的概念成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带有关键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安全应与资源、人口和环境一样应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预防技术论文例5

近年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紧紧围绕畜牧强市战略目标,致力于畜牧兽医技术研究与推广,动物疫病防控规划和计划的制定,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与控制,动物疫病测报网络建设与疫情预警预报,规模养殖场场址选择与规划,动物防疫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动物防疫队伍人员素质的提高,动物疫病诊断监测实验室的建立与管理、防控手段的完善与提升等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使全市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水平有明显的提升,提高了畜牧业生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连续被评为省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先进单位、省辖市级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试验优秀单位;被市文明委评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市畜牧局、省动物疫病预防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为中心,以实施新《动物防疫法》为契机,以创新方法机制为动力,以强化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动物防疫规范化管理示范乡镇建设、动物防疫监测网络建设等工作为重点,强化和规范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1、加强技术咨询与培训,提高动物疫病防控的科技水平。一是对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配备的防疫专干,进行了集中培训,受训人数达208人,显着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二是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村防疫员选聘工作结合,对村级动物防疫员和养殖场(大户)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全市受训人数达1868人,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防控意识。三是举办了全市第七届猪病综合防治新技术培训班,对各县区入网的规模养殖场(户)、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及负责人400多人进行了培训。四是深入基层举办培训班、技术咨询等,全年共发放科普资料2.5万份;组织培训35期,受训人员3000多人、技术咨询上万人。五是积极创造条件让业务骨干到上级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研讨会,受训30人次以上。

2、采取多项措施,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利用科技人才优势为畜禽场制定科学的防疫措施;建立高效的防疫和管理体制,为规模养殖场提供科学、准确、快捷的服务;按照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分析其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相应级别的预警,为全市养殖场户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科学评估防控效果、正确分析和把握动物疫情动态,为指挥决策防控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有病不流行、有疫不成灾,为我市的畜牧业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预防技术论文例6

二、文献综述(要归纳总结,把看的文章相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归纳总结出来,下面1-5是我能想到的大点,如果你还有其他的可以进行补充或者删减)

1. 损伤的解剖学结构基础(研究目的里面既然写了要阐述结构基础,下面的行文就必须要体现) 补充内容

2.损伤频率较高部位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中,牛振华分析:“在踝关节损伤部位调查中发现:外踝韧带损伤者占54.2%;其中踝关节软骨病者占27.7%;其它损伤者占8.4%;内踝韧带损伤者占6.0%;胫腓骨伤撕脱骨折者仅占3.6%”。补充内容,如某某认为损伤的高发部位是什么.(一个大点下面要有3个以上作者的分析)

3. 损伤程度的研究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中,牛振华分析::轻度损伤较为多见,占68.7%,中度损伤占22.9%,重度损伤较为少见,仅占8.4%”。

4 .运动损伤发生原因的研究

5.篮球运动员踝关节运动损伤预防的研究

在《运动损伤康复学》中,张笃超和李湘奇指出:“在我国,篮球运动是一项开展较为普遍的体育项目。比赛中双方争夺激烈,局面瞬息万变,要求运动员发展全面,训练有素。互相冲撞,技术动作不当可能造成损伤。最常见的创伤是由于跌倒、跳起抢球落地不正确,如踩在别人脚上或脚被别人踩伤,运动中的急转、急停和冲撞、场地不平或过滑均可引起的急性损伤,如果处理不当可演变成慢性疾患,经常疼痛而妨碍运动。”

孙涛和胡师在《论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治疗与预防》中指出:“由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是滑步,防守进攻、急停、踏跳和上篮等,要求关节处于半蹲位时微屈伸和扭转运作,其负担量较大;踝关节是人体最远端的大关节,几乎支持着人体全部重量,其外踝比内踝长,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强,内翻比外翻容易,而且活动幅度大。距骨体前宽和后窄,当足跖屈时,踝关节较不稳定,在场地不平及起跳与落地身体失去平衡时,易使踝关节损伤”。在《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及处理》中,张云霞指出“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大多为急性损伤,受伤程度以中度损伤的最多,篮球运动损伤大部分是由于急性损伤所致,当首次没有治疗彻底很可能转为慢性。篮球队员和篮球爱好者由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其技术和身体素质都存在不足,在一定强度和激烈的训练比赛及活动中受伤情况很可能发生,可以用一些积极措施避免轻伤,而一旦受伤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度和重度了。”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中,牛振华分析:“在踝关节损伤部位调查中发现:外踝韧带损伤者占54.2%;其中踝关节软骨病者占27.7%;其它损伤者占8.4%;内踝韧带损伤者占6.0%;胫腓骨伤撕脱骨折者仅占3.6%”。而踝关节损伤程度的调查结果:轻度损伤较为多见,占68.7%,中度损伤占22.9%,重度损伤较为少见,仅占8.4%”。

针对引起踝关节损伤的主要因素,王寿秋,郑蕊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成因及预防》中指出“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学生的生理状态不良,动作粗野或犯规行为,训练水平不够”。李翔,画伟在《篮球运动踝关节损伤的预防》中指出“踝关节损伤的预防措施:正确的技术和科学的用力顺序,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落地缓冲的自我保护动作,做好专项准备活动为了有效地预防这类扭伤的发生,加强踝部肌肉韧带的力量与伸展性,注意疲劳后的训练过度”。曲绵域和于长隆在《实用运动医学》中分析了踝关节损失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临床表现:踝关节前外侧和前内侧疼痛肿胀,踝关节背伸活动受限,并伴有疼痛。每于活动较多和剧烈运动后症状明显加重,休息后又能部分缓解。治疗:多为保守治疗和关节镜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制动休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可的松类药物封闭治疗以及踝关节康复训练。如果是保守治疗3—6各月无明显效果,则应关节镜手术治疗(最终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进行关节清理术,切除增生滑膜和受撞击的软组织团块。”

我认为: 学生的运动损伤发生率高却令人担忧.运动损伤轻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者有损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探索篮球运动损伤的规律,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的发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进度

3.1研究对象

3.2研究方法

3.1研究内容

踝关节的解剖结构,篮球运动中造成踝关节损伤原因的分析,踝关节损伤性质、症状及类型分析,踝关节损伤的预防措施,踝关节损伤伤后应急处理及治疗方法(不要)。

3.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在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上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且将这些文献资料中的观点和自己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进一步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从而(?)

3.3进度计划

20XX年11月—12月:相关资料的收集;

20XX年12月—20XX年1月: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2月—20XX年3月:正式写论文并完成初稿; 20XX年4月—20XX年5月:完成论文的修改并定稿; 这个论文必须要有调查问卷,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四、参考文献

[1] 孙涛,胡师,论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治疗与预防,科技导向,2010,(33) [2] 张云霞,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及处理,中国学校体育,2

008.12(S1) [3] 方勇,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的方法,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13) [4] 王寿秋,郑蕊, 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成因及预防,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 (4) [5] 周秉政, 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原因及预防,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

005.1021(5) [6] 朱亚男,葛超, 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研究, 湖北体育科技, 2

001.30, (2),

[7] 李翔, 画伟, 篮球运动踝关节损伤的预防,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

010.8 ,22 (4) [8] 牛振华, 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内江科技体育科技 ,20XX,(10),

[9] 刘传海,浅谈大学生篮球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成因与预防,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

010. 9, 27(5)

[10] 刘颖,李洪涛,篮球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辽宁体育科技,20XX(2)

[11] 朱国权,篮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

[12] 蒋桂凤,张平,黄祁平, 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好发部位的特点及预防,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5)

[13] 蒋桂凤,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预防,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

003.6, 17(2) [14] 彭律成,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原因及预防,健康与生物医药中国科技信息,2009(24)

预防技术论文例7

(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调整全国白蚁防治中心机构规格的通知 无

政策法规

(4)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的通知 无

(6)关于印发全国白蚁防治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无

(11)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白蚁防治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 无

(14)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财政厅、环境保护厅、审计厅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白蚁防治示范项目后续管理有关工作的意见 无

领导讲话

(16)在全球环境基金中国白蚁防治氯丹灭蚁灵替代示范项目总结大会上的发言 无

论文综述

(17)试论我国城市害虫的管理策略 谭速进

(30)白蚁的化学防卫物简介 王余霞 李功春

工作交流

(36)成都房屋建筑发现新中华散白蚁(reticulitermes neochinensis li et huang)危害 谭速进 王思忠

王志明 陈文

(37)嘉兴觉海寺白蚁危害调查与防治方法 陈海江 张中达 刘锦生 郭建强 龚跃刚

(39)散白蚁诱杀技术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故居的应用 吴一多

(42)白蚁对天麻的危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刘丹碧

培训动态

(45)第二期全国白蚁防治所(站)长继续教育研讨班暨《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 戴青峰

(45)浙江省《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在温州市、奉化市成功举办 文清

(46)湖南省《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在长沙市举办 无

(46)广西白蚁防治技术岗位培训暨《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宣贯培训圆满结束 无

(47)四川省《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顺利召开 无

(48)江西省《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在南昌成功举办 闫宜萍

(48)湖北省举办《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 无

(f0002)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白蚁防治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白蚁防治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 徐冬

预防技术论文例8

近年来,随着突发事件发生日益复杂化和频繁化,世界各主要国家不断加强对应急管理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应急管理实践,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美国多年来一直深化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加强了突发事件预警与防范系统、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建设,还在应急法制建设、应急资源保障、应急教育和培训等很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保障了全球领先的应急管理能力;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也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建立了较完善地紧急事态专业处置机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应急平台体系,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在国内,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武汉大学防灾减灾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安全预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一直自立于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在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应急管理专家宋英华博士的《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研究》、《湖北省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研究》等相关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研究成果,丰富并深化了应急管理科技支撑领域的研究。虽然近年来国内已越来越重视高端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但是,总体上讲,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先进高端应急管理技术体系支撑,应急管理整体能力不强,应急管理效率不高,目前国内外的应急技术与管理的研究已远远滞后于应急管理实际发展的需要,应急管理已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角度来研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以期进一步构建与完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提高应急管理整体能力。

一、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概述

1、应急管理过程论概述

应急管理过程论是关于在应急管理过程中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实施的应急预防、应急预警、应急决策与处置、事后恢复全过程行为的应急管理理论,应急管理过程包括应四大活动,囊括了应急管理的全过程。

应急预防是防止、控制和消除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对人类生命、财产的长期危害所采取的行动,目的是减少事故、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应急预警是在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前采取的行动,目的是提高应对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行动的能力及其应急响应的效果;应急决策与处置是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即将发生或发生期间采取的行动,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并有利于灾后恢复工作;事后恢复是使生产、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或进一步改善的行动,事后恢复的目的是尽快创造人们生产、生活的物品,减轻灾害的损失。

2、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内涵

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指的是为了给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坚实可靠的科技支撑,全面增强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而运用先进的应急管理技术手段,构建紧急事态预警与防范科技体系、信息监控科技体系、决策指挥科技体系、紧急事态专业处置科技体系和事后恢复支撑体系等五大体系组成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

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是运用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将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按照应急管理流程划分为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四大应急管理科技支撑子系统,通过四大科技支撑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及有机运行,增强应急管理整体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效率,有效地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或减少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3、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要素构成

通过上述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内涵分析,本文认为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是由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四大应急管理科技支撑子系统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见图2所示)。

在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中,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依次贯穿应急管理流程始终。其中,应急预防科技体系是有效支撑并增强应急管理预防能力,提升应急管理预防效率的科技基础,并为应急预警科技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预防科技支撑;应急预警科技体系是实现应急管理预警能力高效实施的科技支撑,并为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预警科技支撑;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实现应急管理科学决策、高效处置、迅速救援等一系列应急决策与处置活动的科技支撑,并为事后恢复科技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决策与处置的科技支撑;事后恢复科技体系是实现科学高效实施事后恢复一系列活动的科技保障。通过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的有效地运行,实现了高端先进科技技术支撑应急管理体系,增加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效率,将有效地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或减少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分析

1、突发事件日益复杂性和国际化增加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促使突发事件发生的诱导因素有了国际化关联性,造成了突发事件发生的日益复杂,并连带有国际化因素,对整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要求不断地加强高端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来支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应急管理能力,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性、国际化的突发事件之需要。

2、应急管理高效化增强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

目前,面对复杂性和国际化的突发事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不是重在加强应急管理中的“管理”职能建设,而是侧重在加强应急管理中的“应急”职能建设,就是说要不断提升应急管理高效化,以便减少社会损失,维护社会稳定,这就要不断运用高端科技,建设高端科技支撑体系来增强应急管理高效化,实现对复杂化突发事件的高效应对。

3、应急管理科学性强化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

目前,除了要求应急管理高效化外,还要求要实现应急管理科学化,就是说应急管理活动中的每个活动过程要求尽可能的实现科学化,尽量避免经验主义造成的应急管理资源的浪费,这就需要建设高端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支撑应急管理活动,在应急管理活动不断运用高端应急管理先进技术,努力实现应急管理科学化,实现应急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当前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一案三制”的保障下,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基本建成,有效地支撑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或减少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虽然,我们在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应急预防科技体系技术落后,没有完善的安全监测与控制体系,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技术系统不科学;应急预警科技体系不完善,高科技含量的综合性公用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应急预警的信息报告与体系不科学,应急监测预警机制不完善;高端决策与处置技术支撑的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缺失,造成应急决策与处置能力系统低效化;事后恢复科技体系的科技含量不高,缺乏高端恢复技术支持和先进的善后处设备支撑,事后恢复能力不强。

四、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构建与完善

针对当前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应用应急管理过程论,构建由科学高效的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如图3所示)支撑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整体能力。

1、建立与完善高效、综合的预防科技支撑体系

要依托科研院所,建立应急技术与管理综合研究基地和各类突发事件专业研究中心,加强预测分析模型、方法与预防技术的研究,并将技术研究成果运用于预防活动中,增强预防活动科技支撑程度;要建设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培训;要建设以应急信息平台,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公众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应急管理的数字化智能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信息预防监控科技支撑体系;要运用风管理管理理论,建设科学的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技术支撑系统。

2、建立与完善先进高效的应急预警科技体系

要建立自然灾害预警综合系统、重大事故灾难灾害隐患源监测预警体系、和金融风险等社会安全事件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重点工程的反恐体系等重点紧急事态领域的预警系统工程建设,增加监测点密度和监测覆盖面,改进和提高监测预警与防范技术和手段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完成网络化的风险隐患自动识别与排查,构建综合预警系统,提高各类紧急事态预警防范和综合分析能力。要完善突发事件预警的信息报告与体系。建立健全情报信息汇总和研判机制,实现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预警信息共享,提高对预警的反应能力;建设完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公众媒体的信息传播渠道,重点完善偏远高风险地区广播、电视、报警器、宣传车、手机短信等紧急事态预警与防范信息手段建设。要建立立体化的突发事件监测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监测预警机制。

3、建立与完善先进高效的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

要培养决策指挥专业人才,提升政府和各专业职能部门的决策指挥能力;要构建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实现职守应急、信息集成、事态跟踪、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功能;要以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难组织等为主体,整合现有专业救助力量,研究建立复合型、多功能的专业应急救助队伍以及队伍组织运作体制、应急处置协同机制等,完善专业应急救助队伍装备体系,健全队伍人员的培训机制与模式,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以加快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救助队伍;要建立易管理、易扩展、可控性强、安全性强的应急管理专家队伍信息数据库;要加强应急管理的综合应急技术集成、系统平台研究与建设、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建设。

4、建立与完善先进高效的事后恢复科技体系

要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遥测系统等技术对灾后损失开展图像化绘制工作,为决策层提供第一手真实灾后损失的图像;要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建立科学高效的灾后评估技术系统,加强对灾后损失的评估,为灾后重建提供依据;要在科学的处理方法的指导下,运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开展灾后救援、处理、恢复等各项工作;要通过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网络等渠道,加强与大众社会权威媒体良好合作关系,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参与灾后重建工作;要运用先进的公共医学卫生技术,对个人开展心理援助,弥补灾害对人性造成的心理创伤。

五、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突发事件“突发期”,突发事件发生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加强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来支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运用先进高端应急管理技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效率,有效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或减少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宋英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导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 庄越:安全事故应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预防技术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S47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生物防治是指通过采取一些无污染、无农害的生物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抑制的手段。随着我国政府对生物农药产业的重视,生物防治手段将逐渐发展成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最主要手段,并将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维护生态环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有:有害生物预报工作基础薄弱。对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生产企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展,与当前较为严峻的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不相适应;病虫害防治的测报、检测手段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使预警能力低下;病虫害检测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病虫害预防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使病虫害测报、检测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很难发挥这两项工作应用的作用。新技术的研究与成果推广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使人们不能充分认识到病虫害防治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科技力量投入相对不足,防治手段较为落后,科技研究开发与实际生产应用严重脱节,使研究成果不能充分转化成生产力,致使我国现阶段的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仍然不能迈入正常运行轨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致使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如造林的只负责造林、而育苗的只负责幼苗培育,甚至有些地方在进行植物种植规划过程中不对生物防治手段进行认真考虑分析,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生物防治手段一直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防治经费不足,致使抗灾减灾能力低下,使正常的生物防治手段不能落到实处。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不足、缺乏一些必要的监测仪器设备,导致新的科技研究成果与现行生物防治手段不能正常连接。同时,加上生物防治手段见效时间缓慢,再加上大部分农民没有充分认识到生物防治以及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意识与需求,使生物防治手段很难在农村推广。

2 生物防治防御措施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防御应当首先采取预防措施,为了做到未雨绸缪,结合有害生物发展趋势预测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际情况,应强化防治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物防控能力技术储备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有害生物预防工作。进一步提高防控能力,从而为搞好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和生态建设提供保障。结合无公害农业对植物保护研究的新要求,大力发展微生物农药,使微生物农药及其配套使用技术在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建立以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为基础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体系。各地根据国家对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标准站建设的要求,加大对实验室、标本室、仪器设备、通讯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目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生产上也将以化学防治为中心的应急防治作为控制病虫危害的主要手段。推进生物农药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药剂选择观念,把选择性、生态安全性、农产晶(品)质量安全等作为选择药剂的主要指标,逐步建立以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高生物农药在整个防治中的比重。

2.2 强化基础研究,重视预防技术研究,加大研究力度

发展微生物农药,政府必须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首先应组成一支微生物农药科研队伍,建立省级微生物农药研究基地或工程中心,围绕当前生产上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开展生物防治的研究。其次要加强微生物农药作用机理的研究,可根据其作用位点和活性中心反推导,指导菌种选育,创制新农药,更新剂型,合成新农药的先导化合物。积极研究与推广各项科技项目,为有害生物预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科技支撑。重点工程开展预防技术研究工作。从预防工作需要出发,把解决有害生物预防工作中的重大和疑难技术问题,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将生物预防技术、预测预报方法、无公害预防技术、检疫除害处理技术等实用技术研究作为重点课题,深入研究和探讨。

2.3 加强生物灾害预测预报

对于生物灾害预测工作而言,能够在充分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实地调查等手段,并充分结合历史观察资料,对病虫害的发生地点、可能发生的数量、规模等进行动态分析,进而对病虫害的发展趋势进行及时预测,并及时通报有关单位以及农民做好防御工作。

2.4 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提高思想认识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有害生物预防工作的需要,生物防治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全社会参与方能奏效。需要充分动用电视、网络、报纸、召开会议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大舆论宣传,让广大林农切实认识到积极防治病虫害的好处和意义。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更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从生态大局着想,出台一些鼓励政策比如给防治林农适当补贴等,变被动为主动。改善农业有害生物预防工作发展环境,应始终把舆论宣传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有关生物防治的防治方针、防治技术等,使各级政府与农民充分认识到病虫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升广大农民的病虫害生物防治积极性,为落实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总之,生物防治对衣业害虫的防治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又具有不杀伤天敌、对生态链影响小、无公害等优点。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森防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广大农民思想意识,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农业保驾护航。

预防技术论文例10

我会始终将组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工作计划,落实各项措施,积极完成工作任务,督促、检查各专业委员会按照章程开展活动。不定期地召开预防医学会办公会议,商讨和部署近期的主要工作。

二、学术交流

发挥学会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努力促进学科发展,是学会的办会宗旨。我会结合全区卫生防病工作实际,围绕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注重学科与专业领域科技成果的行进性,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指导卫生防病工作。主要开展了以下学术交流活动:

1、举办了全国卫生管理工作研讨会,参加人数100余人;

2、举办了全国免疫预防的进展和应用研讨会,参加人数100多人;

以上2项学术交流活动全部申请了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为会员的晋升和知识更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3、积极组织本系统卫生工作人员前往台湾、港澳参观考察,赴台湾4人,港澳9人,为我区的卫生工作人员提供了一次学习先进技术和结实朋友的一个好机会;

4、为了增进海峡两岸的友谊,加强双方的学术交流气氛,中华预防医学会与台湾卫生署商定,每年举办一次“海峡两岸传染病防治研讨会”,明年的会议决定在*召开,由我会承办,今年在台湾召开,为了使我区的传染病防治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自治区卫生厅张咏中副厅长、自治区卫生厅卫生监督所陈镕前书记、克拉玛依市疾控中心张义勇主任前往台湾参加了今年的“海峡两岸传染病防治研讨会”,台湾方面免去了他们在台湾的全部费用。

5、9月份参加了中华预防医学会在重庆召开的的全国各省市预防医学会联席工作会议

6、9月份参加了中华预防医学会在杭州举办的国际卫生检验技术与标准化论坛。

三、科普活动:

参与了新市区政府12·1艾滋病宣传日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安全套1000盒。

四、NGO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参加了中国艾滋病防治协会对NGO赠款的项目工作,我会申请的项目为:利用暗娼中同伴教育组织在暗娼中开展安全套推广应用活动,此项目申请资金110400元,时间为一年,已经实施半年,在半年的专家督导工作中,卫生部贷款办的领导对我们前半年的工作非常满意,他们鼓励我们继续申请一个项目,新的项目书正在撰写中。10月份参加了卫生部贷款办在北京举办的“卫生九日本

赠款*NGO预防与控制艾滋病项目行为干预技术及健康教育方法培训班”,此次封闭式的培训,我们学习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一些知识,为以后做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着又参加了中国艾滋病/性病协会在合肥举办的“非政府组织联席扩大会议”,此次会议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非政府组织在防艾工作中的重要性。

向自治区科协申请了“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项目,项目已批准通过,获得资助5000元,此项工作也在进行中;

五、企业验证工作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的“健康金桥工程”精神,我会对湖北绿金子生物工程

有限公司签订验证合同。

六、专业委员会工作

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了*6-2010*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施方案,已报卫生厅;组织专家进行健康教育巡讲活动21场;组织开展高血压日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咨询人数300余人次。

消毒专业委员会召开了一次常务委员会议。

今年拟成立儿保专业委员会,筹备会议已召开,其余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中。其它各专业委员会未交工作总结。

七、兄弟学会之间的交流

分别接待了广州市预防医学会一行16人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一行

20人,交流了双方的工作经验,并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八、学会日常工作

1、转发中华预防医学会、自治区卫生厅、民政厅及*科协下发的各种文件;

2、完成了民政厅对学会的登记年审工作;

3、完成了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机构代码证的年审工作;

4、协助各专业委员会工作;

5、完成了*预防医学会第四届理事推荐工作,换届工作正在筹备中;

6、我会将与明年召开学术年会暨*预防医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已完成了征文工作。

7、积极向全疆征集自治区科协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最后共征集8篇论文,我会已经完成评审工作,现已报自治区科协,还未评审。我会向自治区科协推荐的评委为刘飚同志。

8、协助中心办公室完成一些事务性工作。

九、存在的问题

1、会员发展不平衡,对各专业委员会的指导帮助不够,使部分地、州、市、县对学会工作不重视,观念转变滞后。

2、经费短缺,有许多拟开展的工作,由于经费不足而无法开展。

3、许多专业委员会还没有真正地活动起来。

4、作为省级一级学会,承担政府部门转移的职能较少

在新的一年里,学会将面临新的挑战与压力,我们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改革、发展为主题,团结广大卫生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积极进取,不断推进学会工作向前发展,努力把学会办得更具特色,更具活力,为人类健康、长寿、共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年工作计划

*年以开好全疆预防医学会学术交流会为重点,完善学会制度。加强省内外学术交流及继续医学教育的专业培训,以改革为动力继续探索学会发展之路。

一、组织建设

1、继续做好会员登记工作;

2、做好收取*、*年会费工作。

二、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术繁荣

1、举办*预防医学会*年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

2、承办“第三届海峡两岸传染病防治研讨会”

3、召开*预防医学会*7年联席工作会议。

4、举办3场专题学术讲座。

三、继续做好艾滋病项目工作。

四、做好*预防医学会换届改选工作。

五、继续督促未换届的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工作。

六、督促各专业委员会发挥优势,积极开展工作。

七、继续做好科普宣传工作,认真完成自治区科协每年度的“科技周”活动,继续开展中华预防医学会举办的健康金桥活动。

八、建立专家库,发挥学会人才荟萃的优势,提高科技咨询服务工作。

九、完成各部门学术论文奖项科技奖项推荐评审工作。

十、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委托学会的工作,拓宽学会工作领域。

十一、继续做好艾滋病项目工作,完成卫生部贷款办交给的各项任务,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十二、加强自身建设

预防技术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有56%的煤矿存在自然发火问题,矿井火灾事故是一大突出灾害。当发生火灾时,由于井下空间狭小,通风与巷道的联通关系复杂,人员的避灾和撤离受到了限制,而且井下火灾极易引起瓦斯、煤尘爆炸,使矿井遭受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导致井下工作人员的伤亡。目前,煤炭自燃已成为制约我国煤炭工业高产、高效的主要灾害之一。本文对煤炭自燃的预测预报技术和防治措施的应用及发展进行了总结分析。

一、煤炭自燃预测预报技术

(一)预测技术。预测技术是在煤层尚未出现自然发火征兆之前(潜伏期),采取不同方法对煤炭自燃危险性、易自燃危险区域、自然发火期等重要火灾参数指标做出超前判识的一种技术。

1、煤的自燃危险性预测。煤炭自燃危险性预测技术主要包括煤自燃倾向性实验测试法、综合评判预测法。

(1)自燃倾向性实验测试法。煤自燃倾向性的测试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绝热测试法、着火点温度法、双氧水法(H2O2)、静态吸氧法、高温活化能法、差热分析法(DTA)、热重法(TG)、交叉点法(CPT)。其中,绝热测试法被公认为是最科学、最准确的测试方法,但是由于其耗时长而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采用煤科总院抚顺分院研究并已纳入《煤矿安全规程》的色谱吸氧鉴定法作为法定方法。戚颖敏、钱国胤采用双回路流动色谱法研究煤低温吸附流态氧的特性,将煤的自燃倾向性分为容易自燃、自燃和不易自燃。由于吸氧法不能反映煤自燃的本质,并且煤炭自燃是由煤在不同温度下与氧的反应共同决定的,因此吸氧法测试结果不能全面反映煤的自燃倾向性,与实际有一定误差。

(2)综合评判预测法。陈立文等对影响煤层自燃危险程度内、外因素,进行主观判断、分析评分,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开采煤层自燃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判预测。王省身、蒋军成等人运用神经网络的方法,以影响开采煤层自燃危险性的三个主要因素作为预测指标,预测煤层自燃的危险程度。施式亮、刘宝琛等用防火系数作为预测指标,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煤自然发火预测模型来判断自然发火程度。田水承、李红霞应用煤自燃倾向性、煤层厚度、煤层倾角、煤的固性系数及开采参数运用模糊聚类法对自然发火危险性进行了分类。

2、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煤自燃危险区域的探测方法主要有:经验统计法、无线电波法、地质雷达探测法、遥感技术、地面物探法、气体探测法。近几年,根据火区产生的能量或放射性气体,如氡气,并逐渐形成了氡气探测法。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太原理工大学防灭火课题组进行了地面同位素测氡法探测煤层白燃火源位置与范围的研究。目前,探测深度可达500m,理论研究可达800~1200m,且能探测出高温氧化点。

3、煤层自然发火期预测。余明高、王清安等人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黄之聪和岳超平等人,根据煤与氧反应的热平衡,建立了最短自然发火期解算模型以及相应的实验方法,准确率达到75%~86%,对现场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邓军等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在确定蓄散热条件下的煤最短自然发火期灰色预测模型,能真实地反映出煤层自燃性与煤的灰分、挥发分、硫分和含氧量等的影响关系,可用于煤自然发火期的定性预测。王大尉提出了基于活化能指标的自然发火期的求法。该方法是先求出煤的活化能,然后结合煤的氧化反应速度方程来确定煤的自然发火期。陆卫东等提出了基于L-M(Levemberg-Marquardt)BP神经网络预测采煤工作面最短自然发火期,并开发了煤自然发火期预测仿真系统软件,为制定预防采场自然发火的技术措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参数。杨永良建立了煤实验条件下最短自然发火期计算模型。该方法实验周期短、用煤量少,应用的参数均来自实测结果,确保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二)预报技术。预报方法主要有标志气体分析法、测温法、光电法、电离法、烟雾法、磁力预测法等。近年来,随着气味传感器的问世,又逐步形成了气味分析法。我国主要采用气体分析法和测温法,并以气体分析法为主。

1、气体分析法。气体分析法是以煤自然发火过程中的气体产物规律来预测预报煤自然发火的过程。八十年代煤矿普及气相色谱分析法,并成功研制了束管监测系统。“八五”期间研制的GC-85型矿井火灾多参数色谱监测系统,不仅提高了分析精度,而且使分析组分扩充为CO、CH4、C2H4、C2H6、C2H2等以及包括SF6在内的矿井火灾的微量气体全组分分析。

2、测温法。测温法可分为两类:①直接用检测到的温度值进行预报或报警;②通过监测点温度的变化特性进行预报。温度监测用的传感器主要有热电偶、测温电阻、热敏材料、红外线等。红外线探测法是利用红外线探测仪进行探测。红外线探测仪有红外测温仪和红外热成像仪,应用最多的是红外测温仪。我国兖州、开滦、徐州等矿区采用红外测温仪测定井下煤壁温度。测温仪表与测温传感器联合测温法,这是目前国内外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兖州矿区东滩煤矿即采用此法测量煤温。

3、气味分析法。2005年日本等国研制成功一种气味传感器。该检测方法不但能有效地预防煤矿内因火灾,而且能及时发现煤矿外因火灾,并且预报早期温度比传统的气体检测法提前20℃~30℃,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无线传感器网络温度监测技术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监测,煤自然发火的新的预测方法。太原电子研究设计院于2008年初就开始了对采空区温度无线自组网传感器监测系统的研究和开发,逐步开辟了煤白燃温度场无线网络监测预警技术的新领域。

二、煤炭自燃火灾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消防并举”是矿井防灭火工作的指导方针,是防治白燃火灾必须遵循的原则。为了防治煤炭白燃,国内外广泛采用注水、灌浆、喷洒阻化剂、注惰气等技术。近年来,又较广泛地采用了凝胶、胶体泥浆、阻化汽雾、泡沫树脂等防灭火技术。

(一)灌浆技术。在20世纪五十年代,灌浆技术成为我国煤矿防灭火技术的主要手段,是一种简单易行、比较可靠的防灭火技术。其具有隔氧,散热、降温,加速

冒落煤岩的胶结的作用。

(二)阻化剂技术。目前,常用的阻化剂主要是氯化物。阻化剂防灭火技术包括:①喷洒阻化剂防灭火技术,是将含有阻化剂的水溶液均匀喷洒到煤体表面,以达到防灭火的目的;②汽雾阻化防灭火技术,是将受一定压力下的阻化剂水溶液通过雾化器转化成为阻化剂汽雾,汽雾发生器喷射出的微小雾粒可以漏风风流为载体飘移到采空区内,从而达到采空区防灭火的目的。此防灭火技术在八十年代铜川矿务局试验成功。

(三)惰化技术。惰化技术就是将惰性气体或其他惰性物质送入拟处理区,抑制煤层自燃的技术。惰性物质主要有黄泥浆、粉煤灰、阻化剂和阻化泥浆等。其中,粉煤灰注浆和阻化剂具有较大优势,可以取自某些废弃物再利用,多用于厚煤层采全高或分层开采。惰性气体技术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德、法、英等发达国家煤矿中大量使用,其实质是向火区注入以N2和CO2为主的惰性气体,达到防灭火的目的。惰性气体泡沫防灭火材料主要是氮气泡沫、二氧化碳泡沫等。该技术避免了“拉沟’现象;适于采空区或煤堆深部的煤炭自燃。但由于泡沫很容易破灭,加上只有液相水,一旦水分挥发,防灭火性能就消失。

(四)三相泡沫防灭火技术。三相泡沫是将不溶性的固态不燃物(如粉煤灰或黄泥)分散在液体(水)中,通入惰性气体(N2)或空气并添加极少量的添加剂(发泡剂和稳泡剂)通过三相泡沫发泡器充分搅拌混合,形成固体颗粒均匀附着在气泡壁上的大量富集的含有气一液一固三相的体系。该技术集注浆、注泡沫、注惰性气体和注阻化剂的综合防灭火功能,又克服了各自技术的不足。

(五)凝胶技术。凝胶材料分为无机凝胶和高分子凝胶,具有固水性、吸热降温性、密封堵漏性和阻化性,因此,通过向煤体裂隙或冒落区中注入凝胶材料,可以降低漏入煤体或冒落区的风量,并吸收煤体氧化产生的热量,从而减缓煤氧化自燃的速度,使已自燃氧化的煤体在缺氧环境下停止氧化。

(六)堵漏风防灭火技术。堵漏风防灭火技术用于采空区密闭堵漏风、隔离煤柱裂隙堵漏风、无煤柱工作面巷道巷帮隔离带堵漏风等多个场合,初期的堵漏防灭火措施主要为灌注黄泥浆、砂浆等,近年来研究成功了各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充填堵漏材料,如无机固化粉煤灰、轻质膨胀快速密闭堵漏材料等。目前,堵漏的主要手段是水泥喷浆和泡沫喷涂,水泥喷浆工作量大,回弹多,抗动压性差;泡沫堵漏性能好,抗动压性好,但其成本较高,高温时分解,释放出有害气体。

(七)均压防灭火技术。均压防灭火技术是采用通风的方法减少自燃危险区域漏风通道两端的压差,使漏风量趋近于零,从而断绝氧源,起到防灭火的作用。该技术能降低大量的漏风,缩小采空区氧化带范围,但工作面两端压差不可能降低为零,因此对工作面顺槽顶煤、上分层采空区、煤柱自燃预防作用不大。我国自20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研究和应用均压通风防灭火技术,先后在全国许多煤矿进行了实践。在煤矿的正常开采过程中均压通风已经成为一项系统的、常规的、成本低并行之有效的矿井防灭火技术措施。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