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新技术研究

创新技术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19 11:31:15

创新技术研究

创新技术研究例1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

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都对技术进步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国家的富裕在于分工,而分工之所以有助于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有助于某些机械的发明,这些发明将减少生产中劳动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某些机械的发明”的论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技术创新”的含义。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他关于“没有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资产阶级是不可能产生的”这一结论充分体现了这一点[1]。

技术创新理论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一些学者对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不满[2]。其发展是从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无视技术创新和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弊端进行批评开始的。尽管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等重要经济学家都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都没有对其进行系统论述,而熊彼特将创新作为其一生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最终使创新得到了其在经济分析中本来应有的地位。

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于1939年和1942年分别出版了《经济周期》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提出“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对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它包括五种类型: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采取一种新的组织方式[3]。

熊彼特对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熊彼特的分析结果相对于他所研究问题的层次和内容而言是合理的,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没有摆脱对均衡状态的依赖;撇开了生产关系;未能以大量实证经验为基础,没有统计分析;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变量来考察其对经济增长以至社会变迁的影响作用,但是却把与企业紧密相关的制度视为给定的外部条件,使创新游离在制度层面之外;忽略了创新在扩散过程中的改进和发展,也忽略了渐进和组织创新的重要性等等。尽管存在很多局限性,但它毕竟为技术创新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后的经济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之后,由于受到同时期的“凯恩斯革命”的理论影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长达近20年的高速增长“黄金期”,这一现象已不能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加以简单解释。西方学者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产生了兴趣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技术创新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纵观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可以将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分成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个学派。

二、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

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以索洛(R.Solow)等人为代表,运用了新古典生产函数原理,表明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技术创新。他区分出经济增长的两种不同来源:一是由要素数量增加而产生的“增长效应”,二是因要素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水平效应”的经济增长。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述评》一文中,索洛提出了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的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和发展。这种“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1957年,索洛在其发表的《技术进步与总生产函数》一文中,推算出1909—1949年间美国制造业总产出中约有88%应归功于技术进步,索洛残差[注:“索洛残差”是指经济增长率扣除资本和劳动贡献率之后的余值。]索洛(1957)把这一余值归结为广义技术进步,即是由除资本和劳动之外的其他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又被称为“索洛黑箱”。是技术进步的结果[4]。在继续深入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同时,新古典学派还开展了技术创新中政府干预作用的研究,提出当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供给、需求等方面出现失效时,或技术创新资源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时,政府应当采取金融、税收、法律以及政府采购等间接调控手段,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干预,以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新古典理论仍采用正统经济理论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因此也不能反映技术变化和创新处于时时动态的经济现实,没有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中技术和制度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为了尽可能接近并反映现实世界,自然不应该抽象掉对于制度和技术研究至关重要的动态特性,制度与技术经济理论研究必须以演化的、发展的眼光,对制度和技术的动态性及创新、变迁的过程予以特别关注,才能使得该理论在更加科学的方向上得以不断推进和突破。因此,对于一些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如决定企业生产率水平高低的因素是什么,决定企业间生产率差异的因素又是什么,新技术的产生、筛选、扩散过程怎样,仍未能给予充分的回答,这说明新古典理论与现实存在严重脱节。另外,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是将技术创新过程看成一个“黑箱”(blackbox),他们本身并不关心这个黑箱内部的运作,这与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过程进行研究,研究“黑箱”内部运作机制的新熊彼特学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三、技术创新的新熊彼特学派

新熊彼特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南希·施瓦茨等,他们秉承经济分析的熊彼特传统,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主要是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重视对“黑箱”内部运作机制的揭示,并在分析这样一个过程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技术创新模型[5]。研究的主要问题有:新技术推广、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等等[6]。

曼斯菲尔德对新技术的推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新技术在同一部门内推广的速度和影响其推广的各种经济因素的作用,并建立了新技术推广模式。他提出了四个假定:①完全竞争的市场,新技术不是被垄断的,可以按模仿者的意愿自由选择和使用;②假定专利权对模仿者的影响很小,因而任何企业都可以对某种新技术进行模仿;③假定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新技术本身不变化,从而不至于因新技术变化而影响模仿率;④假定企业规模的大小差别不至于影响采用新技术[7]。在上述假定的前提下,曼斯菲尔德认为有三个基本因素和四个补充因素影响新技术的推广速度。这三个基本因素为:①模仿比例,模仿比例越高,采用新技术的速度就越快;②模仿相对盈利率,相对盈利率越高,推广速度就越快;③采用新技术要求的投资额,在相对盈利率相同情况下,采用新技术要求的投资额越大推广速度就越慢。而四个补充因素具体包括:一是旧设备还可使用的年限,年限越长,推广速度就越慢;二是一定时间内该部门销售量的增长情况,增长越快,推广速度就越快;三是某项新技术首次被某个企业采用的年份与后来被其他企业采用的时间间隔,间隔越长,推广速度就越慢;四是该项新技术初次被采用的时间在经济周期中所处的阶段,阶段不同,推广速度也不同。

尽管曼斯菲尔德的理论填补了熊彼特创新理论中的一个空白技术创新与模仿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变动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技术模仿和技术推广的解释,但其理论假设的前提条件与实际相差太大。比如,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而新技术出现的初期一般都处于垄断状态,只是维持时间长短而已,因此模仿者根本无法自由使用,而使用是要付出很大代价和成本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风险;专利权是受法律保护的,企业如要使用也是要付出成本的,因此也会直接影响模仿者的选择;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只有不断地创新与变革才能保持其生命力,所以新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是需要持续不断去完善的,因此也会直接影响模仿比例;企业的规模大小也会直接影响其是否采用新技术,毕竟采用新技术存在很大的风险等等。由此可见,曼斯菲尔德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是有限的。

卡曼、施瓦茨等人从垄断与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把市场竞争强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强度三个因素综合于市场结构之中来考察,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提出了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模型。卡曼、施瓦茨等人认为:竞争越激烈,创新动力就越强;企业规模越大,在技术创新上所开辟的市场就越大;垄断程度越高,控制市场能力就越强,技术创新就越持久。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缺少足以保障技术创新的持久收益所需的控制力量,而且难以筹集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同时也难以开拓技术创新所需的广阔市场,故而难以产生较大的技术创新。而在完全垄断的条件下,垄断企业虽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但由于缺乏竞争对手的威胁,难以激发企业重大的创新动机,所以也不利于引起大的技术创新。因此,最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所谓“中等程度竞争的市场结构”[6]。

卡曼、施瓦茨的研究成果是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熊彼特是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整体要素来研究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没有对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等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与阐述。卡曼、施瓦茨的研究层次虽然仍偏重宏观层面,但更深入、更具体,对技术创新原因或动力问题的解释更有说服力。卡曼、施瓦茨的研究虽然揭示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关系的实质,但缺乏对每一种市场结构具体的分析,按照经济学上对市场结构的划分来看,“中等程度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理解为包括两种市场结构,即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对在这两种市场结构下,技术创新有何不同,以及这两种市场结构比较,哪种市场结构更容易引发技术创新,他们没有作进一步分析阐述。实际上,在寡头垄断市场下,寡头垄断者依靠垄断势力能够获得更多垄断利润,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开辟市场的前景更大,但一旦寡头垄断者之间形成某种默契或现有产品存在高额利润的前景时,就会阻碍技术创新的进行。而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下,企业虽有一定垄断程度,但占有市场份额相对较小,无论在资金、技术力量还是在开辟市场能力等方面,一般达不到寡头垄断企业的实力,因此技术创新的程度相对较低,但一旦有了技术创新,企业就会马上组织生产,抢占市场,获得垄断利润,因此在这种市场结构下,技术创新发生得会更频繁、更活跃。

新熊彼特学派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发展。该学派虽然坚持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传统,但所关注的是不同层次的问题,熊彼特忽略了创新在扩散过程中的改进和发展,而新熊彼特主义者的着眼点则在于创新的机制,包括创新的起源、创新过程、创新的方式等内容。另外,还有一些新熊彼特学派的理论研究,这里没有一一概述,总之,新熊彼特学派通过系统的、科学的研究和探索已经初步搭起了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但没有得出更多深层次的理论规律。

四、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

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以美国经济学家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等人为代表,戴维斯和诺斯在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革与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制度创新理论。他们认为,所谓“制度创新”是指经济的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方式的革新。该学派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一般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方法,在对技术创新环境进行制度分析后,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是设定一种能对个人提供有效刺激的制度,该制度确立一种所有权,即确立支配一定资源的机制,从而使每一活动的社会收益率和私人收益率近乎相等;产权的界定和变化是制度变化的诱因和动力,新技术的发展必须建立一个系统的产权制度,以便提高创新的私人收益率,使之接近于社会收益水平;一个社会的所有权体系若能明确规定和有效保护每个人的专有权,并通过减少革新的不确定性,促使发明者的活动得到最大的个人收益,则会促进经济增长等。戴维斯和诺斯把制度创新的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8]。

以戴维斯和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了制度安排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发展了熊彼特的制度创新思想。但制度创新理论中所说的制度是指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如金融组织、公司制度和工会制度等,而没有包括作为背景的社会政治环境。另外,戴维斯和诺斯的制度创新理论是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展开的,所提出的市场规模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发展和预期收益的变化等促进制度创新的三要素是外在于制度创新过程的,是一个重要的隐含假定。实际上忽视了市场规模扩大和技术进步本身是制度的函数,即制度安排是决定市场规模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另外,对于制度的研究,制度创新学派坚持局部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越来越向新古典范式靠拢(如契约理论),而且由于作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交易成本和产权都是很模糊的概念,使得经验实证方法很难运用。

五、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学派以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夫·弗里曼、美国学者理查德·纳尔逊等人为代表,该学派认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功劳,也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4]。国家创新系统是参与和影响创新资源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的行为主体、关系网络和运行机制的综合体系,在这个系统中,企业和其他组织等创新主体通过国家制度的安排及其相互作用,推动知识的创新、引进、扩散和应用,使整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

20世纪80年代弗里曼在考察日本企业时发现,日本的创新活动无处不在,创新者包括工人、管理者、政府等。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国家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追赶和跨越,必须将技术创新与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创新系统。由此,弗里曼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即前者包括国民经济中所涉及引入和扩散新产品、新过程和新系统的所有机构,而后者则是与创新活动直接相关的机构。

纳尔逊以美国为例,分析国家支持技术进步的一般制度结构。他在1993年出版的《国家创新系统》一书中指出,现代国家的创新系统在制度上相当复杂,既包括各种制度因素和技术行为因素,也包括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研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中负责投资和规划等的机构。纳尔逊强调技术变革的必要性和制度结构的适应性,认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制度安排应当具有弹性,发展战略应该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

弗里曼和纳尔逊的研究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人们认识到国家创新体系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上的重要作用,尤其可以更好地指导政府如何通过制定计划和颁布政策,来引导和激励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加快科技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和应用。但弗里曼和纳尔逊的研究是集中在对一国创新体系结构中各组成部分效率和结合的研究,没有对各国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因此对不同国家支持技术创新的组织和机制,国家之间的异同和这些异同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差别能在何种程度上以什么方式来解释各国不同的经济绩效等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

六、结语

亚当·斯密和马克思没有对技术创新进行系统和明确的阐述,熊彼特开拓性地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为后续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古典学派研究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度问题,但仍把技术创新作为外生变量进行研究,因此对一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仍未能给予充分的回答。新熊彼特学派对技术推广与扩散、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由于其假设的前提条件与实际相差较大,因而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有限。制度创新学派阐述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但所研究的制度是具体的制度,忽视了市场规模扩大和技术进步本身是制度的函数这一现实,研究方法仍采用传统的局部均衡和比较静态分析,因此经验和实证方法很难运用。国家创新系统学派认为技术创新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国家创新理论体系的提出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创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战略性地位,但仅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没有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对创新生成和运作机理的影响,没有构建一个完整的自主创新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毛凯军.技术创新:理论回顾与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55-59.

[3]彭纪生,刘伯军.技术创新理论探源及本质界定[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101-103.

[4]李永波,朱方明.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3):188-191.

[5]余志良,谢洪明.技术创新政策理论的研究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3,21(6):32-37.

创新技术研究例2

Abstract: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forestry in the process of forestry change actor very important rol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forestry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and change we must fully effective play the role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Fore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the key is to establish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innovation regulations, and to the reform of enterprises, the key is to more in the basic research of the forestry as the fundamental for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for the center. This paper fore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some analysis and research.

Keywords: fore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estry economy

中图分类号: 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对林业技术创新的认识

1. 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理解

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但技术创新的结果不应该全部是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为市场, 而实现市场价值的途径有很多, 技术创新包括发展高科技, 但也应该包括发展常规技术。实现产业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但产业化的巨大投入与我国目前的物质基础是不相适应的, 即技术创新的结果也不一定是实现产业化。所以, 三者是三个不同的各自独立完整的概念。而要想发展高科技, 只有技术创新。在这一点上, 三者可以被有机地统一起来, 技术创新则意味着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

2. 对林业技术创新的认识

对于林业的技术创新现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本文从两个方面来叙述它的作用:

(1) 有利于林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林业技术的创新不仅要重视数量的不断增长,还要重视就业质量的提高,只有实现了林业管理的高收入,才能使得林区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2) 保证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所需求,更要注重的是长久持续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国林业经济长久良性的发展。

二、林业技术创新的重点

1. 从长期看:

第一, 创建合理的林业技术创新体系。林业技术创新若要顺利实施, 必须建立正确合理的林业技术创新体系。林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林业企业为核心, 以林业科研机构、林业教育培训机构为辅助, 借助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基础设施等社会力量, 实现学习、革新, 创造和传播新技术的功能的一个体系。

第二, 林业技术创新法规的设立。新修订的5森林法6中增加了两条, 第六条: 国家鼓励林业科学研究, 推广林业先进技术, 提高林业科技水平; 第十二条: 在林业科学研究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所以, 我国应尽快设立只有法律约束力的有关林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法律法规。

第三, 深化国有森工企业改革。国有森工企业是林业企业中的主力军。所以, 必须深化国有森工企业的改革, 促进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2. 从短期看:

第一, 集中力量研发1~ 2 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生物技术革命是现代技术革命的最新成就之一, 下个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 所以以生物技术为中心展开现代育种技术和生物医药技术的研究, 必然大有发展。

第二, 开发/ 林业新产品。我国林业科研力量薄弱, 短期内在1~ 2 项产品上有所突破难度较大。所以, 从林业实际情况出发, 开发/ 林业新产品0是林业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大量开发林业新产品是林业技术创新的重中之重, 只有这样的林业技术创新才能在短期内发挥林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第三, 开发满足社会需求的新服务项目。新的林业服务项目也应具备/ 林业新产品0的一项或多项特征, 以市场为导向, 挖掘市场的潜在需求, 立足林区现状, 最好不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而进行服务项目的开发, 最终达到扩大林区就业, 提高林区人民收入, 促进林区经济快速增长的目的。

第四, 扩大林业技术创新的视野。我国目前林业经济的研究应该由林业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转向林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以及跨学科研究为重点, 如林业、教育、旅游相结合等, 在拓宽研究思路的基础上, 寻找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促进林业的振兴与发展。

三、林业技术创新运作的关键措施

1. 建立以林业企业为主体的林业技术创新体系。

林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林业企业。依目前状况看, 虽然林业企业不能作为研发主体, 但它完全可以是技术创新全过程的主体。

2. 科研以基础研究为根本, 以应用研究为中心。

林业企业科研机构调整的思路就是以基础研究为根本,要以应用研究为中心,这样要不断的加大实验研究的力度,最终实现产业化,如果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就能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一定的生产力,当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的时候经济效益就有了相应的提高。再则还能够不断的推进林业的基础研究,这样才能够让林业的技术创新向着良性的方向循环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林业企业家。

林业技术的创新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的林业企业家,只有具有相关意识的企业家才能使我们的林业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企业家必须具备这些特点:要长远的发展眼光、能够意识到潜在的利益、具备一些林业基础知识、有胆识、敢于大胆冒险、有很好的组织能力、有执行力、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只有这些要素合理有效的结合才能让林业长远良性的发展。所以, 林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工作者也应该朝着自己转化自己的科研成果方向发展, 在实践中将自己造就成有创新精神的现代林业企业家。

4. 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

林业技术的创新要重视对专利文献的应用,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开发、节省时间、精力和经费的同时, 能够确保高起点。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增长,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林业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技术创新在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过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科学合理的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和转变就必须充分有效的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林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就是要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法规,不断的深化企业改革,更为关键的就是要以林业的基础研究为根本以应用研究为中心。只有这样传统林业才能更加有效的转变为现代林业。

参考文献:

[1]张忠凯.美国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1).

创新技术研究例3

一、市场需求引力

市场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拉动和牵引企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的主要外部动力。企业家福特曾经有一句景点的表述,不管消费者需要什么颜色的汽车,我只有一种,黑色的。福特对于市场的差异化需求,采取的是“不反应”策略,而同时采用了大量创新。福特所关注的是市场对于低成本和廉价汽车的需求,福特汽车公司采取的创新策略包括:简化汽车结构,零部件生产的标准化和专业化,采用流水线的方式生产汽车等等。企业技术创新正是要把握市场需求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满足需求的同时又会诱发新的需求,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技术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一种本能反应。而从全球来看,对于高效、节能、环保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开发具有较高技术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立足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二、政企推力

国内外多数国家的实践证明,政府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推动者。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如果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而获得较高的竞争优势,则不仅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持续的税收收入,而且可以解决一定量的就业问题。在IBM公司开发商业电脑是,美国政府曾经主动要求提供资助,后来被IBM公司拒绝了。从这一点来说,政府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已经不限于一般的诱导了。

三、技术推力

技术创新往往是是以新技术投入为特点的,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大型机械的发展,而电子技术的投入,推动了机器电子工业的发展。新技术既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惠普公司的碳粉加工技术,推动了其打印设备的创新,可见科技进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而理光公司曾经在光学成像领域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实力,当它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照相机的生产,形成了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强大变革动力。技术推力之所以能够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动力,一是因为技术总在不断发展,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二是因为技术具有可被利用于新产品的内在特征,从而具备了推动创新的应用价值;三是因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往往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所以,技术推力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竞争压力

市场竞争属于外在动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受到技术推动,往往还与市场竞争相关。Intel公司曾在芯片生产技术上形成了丰富的储备,却没有立即形成新的产品,直到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比如AMD公司更快地推出创新性产品。市场竞争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甚至形成一定的压力感。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Intel公司为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加快了推出新产品的速度。市场竞争对企业产生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会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竞争压力是市场机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外部力量。若果说技术推力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基础,那么竞争压力就起到了近乎催化剂的作用。

五、风险阻力

技术创新是一项具有较高不确定性的活动,国外有关研究表明,不论企业还是其它科研单位的创新活动,都只有少数或者是极少数获得了成功。企业的技术创新以渐进式创新为主,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相对较高,但技术创新风险依然存在,创新风险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而强大的阻力。应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方法主要有:

(1)加强技术创新立项的审查,控制高风险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但同时会限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

(2)同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借助其基础研发力量,?@是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有关技术创新的产权问题需要明确,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活动可能要承担较多经费。

(3)与竞争性企业合作研发,共担风险。

创新技术研究例4

中图分类号:TD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388-01

1 林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含义

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究其本质来说,创新是推动一个民族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著名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层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到关于技术上的创新的具体定义。技术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如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也包括将这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市场上得到实现。依此,林业技术创新就是要实现林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并体现出规模效益。林业的建设要实现公益性、社会性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因此林业技术的创新必须要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实现环境的生态保护,保证国土安全,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妨碍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

2.1 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在传统的观念中,林业的经营一直被当做“靠天吃饭”的产业,这种消极观念严重的阻碍着林业技术的创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推进林业的发展,有无技术、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普遍忽视林业科技投入、研究开发与应用。

2.2 林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科技经费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一直依靠与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然而这种方法不能使技术的创新与企业的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以后的林业科技创新上,应当以企业作为主体,使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生产的需要保持一致,推进林业技术的不断前进。

2.3 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据有关研究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低于农业,只有34%;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

3 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策

3.1 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林业科研机构相对力量分布较散,主要以行政区域设置,个数多,力量薄弱,科研课题少,经济也相对困难,发挥不到林业科研机构应有作用,对其发展调整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对于林业科技力量来说,应将其划分成总体与局部的发展关系,总体是指加强我国林业队伍的建设实力和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其成为林业科技发展的龙头,而局部就是在国内各省、各省区域内设立专业的林业科技研究所。

3.2 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

在林业技术的发展改革中,须对林业科技的体制进行大幅改革。在改革中,本着“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善精神,对于一些非盈利性和公益性的科研机构改革则需遵循分类指导的改善原则。在改革中,切实做到科技攻关,稳定一部分专业的科研人员来重点从事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再对于一些具有开发能力的部分组建科技开发公司,将其直接面向市场,加快科研成果的转换,从而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来开发带动科研的新机制。

3.3 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由于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的面对面性,其在工作中都与当地农户直接交流,因此,科技推广员的工作业务素养是林业科技进步的过渡和转折,科技推广员工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发展。作为最受地方农户欢迎和尊敬的推广员,在面对机构的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对工作的认识,要把深切的认识统一到国家对于农村农业的意见、政策上来。

3.4 努力抓好各类林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在对于如何发展林业技术创新问题的长效机制中,培养一只高素质和适应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也是必不可缺的。在对于管理人才的选拔上,本着造就一支高学历、专业性强、职称结构合理的综合型技术队伍,形成一支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和以林、农技术专业人才为骨干的林、农队伍。若想实现此目标,则需拓宽人才的培养渠道。首先,在现有的队伍中以现有的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培养对象,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各种培养教育学校来通过学习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和产业人才。最后,是在对于农民技术人才的培训上,对其重点培训农、林业实用技术以及退耕还林等相关技术的培训上,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林业技术意识和了解正确的林业技术知识。

4 总结

综上所述,林业的良性发展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盛世兴林,科教为先进,只要我们本着扎实工作、积极进取的向上工作精神,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创新之路,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创新技术研究例5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是在高兴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新工艺和新产品研发过程中投入的物力和财力获取的经济效益汇报的判断,主要作用是用来评判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在高新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在正确认识技术基础上,把握技术,对技术创新进行经验总结。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对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发展、把握高新技术发展规律都有着重要意义。

1 分析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绩效的因素

1.1 组织因素

企业中的企业家、营销人员、技术人员都会对高新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领导者,不仅对技术的创新有着主导作用,而且需要对整个监督环节进行监督;营销人员需要在技术创新前捕捉到准确的市场信息,将市场需求反映给企业,从而使企业开发的高新技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技术人员是高新产业技术的核心,技术人员要及时的发现新技术。此外,企业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的控制系统有着决定作用,决定了企业分权和集权程度,从而影响一个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力。企业的组织结构过于僵硬、组织分散、个人独立性差都会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下降。

1.2 经济因素

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只有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入市场后,有购买者愿意出现购买企业的产品,才表明企业的创新被人们所接受,创新为企业赢得了经济效益。一些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后就忽略了危机感的存在,并没有将产品投入到市场中,而其它企业先将产品投入到市场中,导致企业的创新技术失去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市场的需求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了故障都可能会导致最终结果失败。因此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创新技术的过高估计,或因为企业自身经济实力问题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1.3 技术因素

高新技术产业在创新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与技术有关的问题有,整体技术水平和技术结构两方面。(1)整体技术水平推动着企业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整体技术水平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整体技术水平主要包括:组织管理技术和物化技术,其对企业技术的进步有着重要影响,只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才能使企业处于同行业企业的前沿。(2)技术结构主要包括:一是技术创新活动,主要有辅助技术、关键技术、销售技术等构成,企业在高新技术创新过程中,只有对技术的构成进行明确,才能缩短技术由实验到生产过程的时间;二是技术创新的配备,技术创新需要将技术与经济进行合理结合,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面临实验或技术设计难题,而且还要对生产和销售进行合理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术得到快速提高。

2 提升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合理意见

2.1 加强交流

高新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企业要想单独完成技术创新难度较大,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竞争企业之间的交流,使本行业的知识和信息能够得到共享,这不仅会降低技术创新成本,而且可以大幅度的缩短技术创新周期。高新技术创新产业在加剧企业之间竞争的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使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能够相互帮助,弥补对方的技术空白,使先进的经验和知识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得到合理应用,通过交流降低高新技术创新的难度。

2.2 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

部分企业在高新技术创新上没有取得到期望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导致企业无法针对技术创新建立一套合理的信息管理体制,技术创新取得的业绩较差,我国企业在高新技术创新过程中,开发资金投入、实验设备投入、创新设备投入都不高,这制约了企业的产生经营。此外,因为高新技术创新的投入都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等特点,这使得部分企业在资金上无法支撑高新技术创新,从而导致企业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放弃许多技术创新项目。在这种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许多对自主创新模式进行改变,使企业融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企业也可以与风险投资企业进行合作,对资本市场进行合理利用,从而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2.3 加强对信息的掌握

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在制定风险决策时,信息的质量和信息数量对风险决策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在掌握的信息越准确、越多,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就越高,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小。尤其是现代经济市场变化快,信息的掌握程度对于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有着重要作用。信息工作主要通过减少高新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因素,降低高新技术创新中的风险。信息工作对技术创新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而在进行信息创新过程中应当建立一个高效、灵敏的信息系统,从而降低技术创造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的几率,使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够获取到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3 结束语

目前我国多数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但总体发展趋势还较为乐观。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没有达到行业的前沿的原因大体相同,主要就是受到组织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的制约。因此高新技术创新企业需要加强在这三方面的研究,为高兴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袁城.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带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0(04):21-22.

创新技术研究例6

关键词:科技;人才;创新;共同体

著名科学社会学家Robert K.Merton在几十年前就提出了科学共同体的理论,并研究了它的运行机制与方式。他把科学这个系统看做是“一个由科研人员组成的、能够自我控制的共同体;科学共同体被一种强烈而鲜明的精神气质所治理。这种精神气质包括信息共享的原则、拿证据来怀疑的精神以及探索真理的强烈信念”①因为科学活动主要是在大学、政府和产业这三个部门的研究机构进行的。所以,可以粗略的将科学划分为三种类型:学院科学、政府科学和产业科学。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的类型是产业科学。曾多次强调,科技兴则民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而一国科技的发展水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的技术水平是其中之一。从全球范围来看,科技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这其中产业科学为我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产业科学内部,一流的科技人才享受一流的待遇。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就曾指出,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依然还很薄弱,在许多领域里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尚未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这就需要国家在政策上对其加以调节,并将政策落到实处。阿伽西说:“当代社会需要把科学技术的公共政策研究置于公共议程的优先位置,借此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又控制科学技术所孕育的权力。”②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这凸显了科技发展与国家政策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用公共政策来引导和规制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性。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企业来说,资金和人才的不足是制约其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产业科学家进行技术创新周期长、风险高,那些企业管理者往往认为,把资金、人力投入到带有很大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自主研发上,还不如直接购买国外技术。这也使得很多大企业不愿投入太多资金给科学家进行技术改造,而很多创新型中小企业又缺乏金融资本的支持,难以留住高科技人才。而且,产业科学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也不容易。这些问题的存在迫使国家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政策时,要考虑到企业科学家的切身利益,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来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进行技术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基础制度,为产业科学家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来提高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需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鼓励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让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一流贡献得到一流报酬。还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作用,使产业科学家不因科研仪器而受干扰。例如北京的同步辐射装置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它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去认识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的科学装置。同步辐射装置每年为来自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一百多个单位的五百多个课题提供服务。

曾指出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③“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④“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⑤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来提高产业科学家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企业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始终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第21页.

②阿伽西:《科学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298页.

③《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中国青年报,2013.10.2(01).

④《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中国青年报,2013.10.2(01).

⑤《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中国青年报,2013.10.2(01).

参考文献:

[1]刘立等译.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创新技术研究例7

技术创新无论对一个国家或是对一个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国家来说,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对企业来说,技术创新能够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在这个环境中求生存、发展,必须依靠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海尔是我国家用电器制造业成长最迅速、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个企业集团,在海尔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海尔技术创新活动始终遵循三条原则:“课题市场化”、“成果商品化”、“目标国际化”。

一、海尔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

1、海尔技术创新的总体战略模式

(1)发展初期模仿创新战略。1984年,在“起步晚,起点高”的思想指导下,青岛冰箱在青岛市经委的指导下,从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引进4星级冰箱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在这个阶段,其研发活动的重点在于对引进技术的掌握,为此,海尔委派技术人员赴德国利勃海尔公司接受培训。通过学习、消化,海尔突破了内部技术瓶颈,并进行模仿创新,推出了亚洲第一台4星级电冰箱。此后,海尔进入其他的家电领域时,也采用同样的做法,如1993年与意大利梅洛尼公司合资,生产滚筒式全自动洗衣机。随着产品的逐步系列化,海尔拟以低或本、高质量扩大本地市场,并打开海外市场。此时海尔步入了改进创新阶段,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同时,其管理焦点向降低成本转移。在这一阶段,海尔德研发活动的重点在于生产工艺的创新和零部件的国产化。为更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海尔通过反求工程进行工艺创新,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开发出了适合国情的门冰箱,并通过了美国UL认证,逐步与国际接轨。

(2)中期至今合作创新、自主创新。在实现了产品的多样化以后,海尔走上了合作创新、自主创新之路。海尔集团联合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8家具备一流技术水平的公司建成了海尔中央研究院,拥有环境、电磁兼容等10个国际一流水平的超前技术实验室和11个超前技术研究所,并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优势在国内外建立了48个科研开发实体。这些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及与国际一流科研开发机构的合作,确保了海尔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创新手段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在自主创新阶段,海尔研发活动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对现有技术的整合创新,如把变频技术运用到冰箱中,开发出变频冰箱;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冰箱中,开发出网络冰箱;另一方面,力求紧密跟踪世界前沿技术,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

2、海尔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方式

(1)坚持自主创新,确保技术创新顺利开展。企业要想做到自主创新,最重要的是必须掌握对技术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打出自己的技术品牌,创造自己的产品市场。海尔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开辟了海尔在国际市场上的牢固地位,提高了海尔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为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榜样。海尔“爱国者I号”和海尔“爱国者”的研制成功,都充分体现了海尔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自主的品牌。

(2)加快研发速度,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加快技术创新速度,意味着提高企业创新效率,抢先于对手占领市场,从而最终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的同时赢得顾客。因此,海尔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时,着重强调要加快研发速度,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主张以最短的速度实现技术创新,从而取得绝对的市场优势。

(3)集中力量,提高自主创新产出。衡量企业自主创新产出的指标主要是专利、新产品和标准。通过对海尔自主创新能力的产出指标的考察,可以看出,提高自主创新产出,是海尔实施其自主创新战略的最重要的方式。专利。专利是衡量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专利申请则是对企业新产品的技术创新进行全方位法律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内外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在海尔,对技术开发成果都必须获取法律保护,没有获得专利的新技术,其研发就没有结束,专利申请与技术研发成果之间是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关系,也即是要求对每一项技术创新方案都要申请至少一项专利,实现100%的专利申请率。2008年,集团申请专利912项,其中发明专利525项,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2项发明专利;截止到2008年,海尔已累计申请专利8795项,其中发明专利2261项(数据来源:海尔官方网站,省略)。新产品。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开发独特的产品、发展独特的技术。2003年的“非典”让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消毒杀菌概念产品上,海尔敏锐扑捉到了蕴藏的巨大商机,依托其卓越的技术创新体系迅速开发出抗菌杀毒系列家电产品,如空调“杀菌防毒墙”防菌系统、“抗菌1号”中央空调、XQ855-78保健“双动力”洗衣机等,创造了独享的市场蛋糕。标准。海尔是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到2008年为止,海尔主持或参与了192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订,其中8项获得了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制定行业及其他标准439项。另外,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海尔已参与15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其中3项国际标准即将实施。早在1992年,海尔就在全国家电行业率先通过了IS09001认证,1996年8月,海尔冰箱又通过了IS014001环保认证。在过去近20年里,海尔先后通过了美国UL、德国VDE和GS、加拿大CSA和EEV、澳大利亚SAA、中东SSA、欧盟TUV和cE、日本S-Mark等十几项认证,取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海尔技术创新战略的核心体系

1、以战略创新为方向指导

战略创新决定了海尔20年的发展方向。期间,海尔共经过了三次大的战略创新:名牌战略(1984-1991)、多元化战略(1991-1998)、国际化战略(1999-)。在利润丰厚、对手均忙于冒进快上的时期踏踏实实专做冰箱,不以量胜,而以优质创名牌;在树立坚实的品牌基础后,短时期内大范围实施相关及不相关多元化,并多数在业内取得优势地位;在其国内知名度如日中天、国外同行业间竞争激烈之时大胆跨出国门争创世界名牌。每次的战略转变对于海尔乃至全行业都是影响巨大的创新之举。

2、独具特色的技术研发队伍

在一般企业,设计人员只分段操作,只管开发,不管市场,而海尔创新实施了“型号经理”机制,海尔的科研人员变成“型

号经理”,要求他们一切要对市场负责――必须从市场和用户那里找课题,到市场和用户那里验证开发成果。所以,科研人员的着眼点必须是用户需求,而满足用户需求的超常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科研机制下,海尔高端产品的开发,如双动力洗衣机、宇航变频冰箱、P7笔型手机等的开发,在国内外市场上均收到良好效果,为企业创造了高附加值。型号经理机制激发了海尔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潜力,增强了所开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海尔对研发人员的激励采用“赛马而不相马”的动态激励机制,使每一位员工成为自我经营的SBU(策略事业单位),主要措施如下:逐步实行科研人员股份制、股票期权;为研发人员提供不断学习的条件和氛围,如邀请专家讲座、派员工参加国内外技术和学术研讨会等;设立用户难题奖、源头创新奖等。这些激励措施极大的调动了海尔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为海尔的产品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开发队伍。

三、海尔技术创新战略的支撑体系

1、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确保战略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技术创新战略重要的支撑体系之一。海尔的管理创新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创造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管理法。这项管理方法要求每个职工在完成好当天的工作外,还必须以每天提高1%的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质量或增加数量,或降低成本,改进工艺,革新技术。现在“日清日高”变成了每个员工的岗位职责,成为全公司的行为准则,每个班组都张贴有每日、每周、每月的进展情况,将每个员工的奉献以“岗位明星、改进明星、革新明星、创新明星”等称号公布于众,并给予物质奖励。第二,海尔从1999年开始,根据外部市场的要求,创新管理机制,实行“索酬、索赔、跳闸”的内部“市场链”制度,即T--个工序是上一个工序的用户的“海尔内部市场链”管理体系。这套管理系统是以海尔文化和“日清日高”为基础,以订单信息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运行,达到“三个零”(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零运营成本)为目标的业务流程。它激励员工创造并完成有价值的订单,使员工人人对用户负责,“绝不对市场说不”,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新飞跃。

2、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是一切行动的根基。其重点在于:第一,实行事业部制。在20世纪80年代,海尔同其他企业一样实行的是纵向一体化的“工厂制”。集团成立后,从多元化经营和规模扩大的需要出发,实施“事业部制”。集团由总部、事业本部、事业部、分厂四层次组成,分别承担战略决策与投资中心、专业化发展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职能。海尔称其为“联合舰队”体制。第二,重视物流、资金流与商流。海尔成立了物流、资金流、商流(分国内商流、国外商流)四个本部,统一调配全球的供应资源和全球的用户资源。海尔的商流本部成立后,建立了科学有序的客户管理系统:1万多个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城乡,30多个电话中心24小时运行。只要用户打一个电话,点击一下海尔网站,就可得到产品开发、制造、售前、售中、售后、回访6个环节情况的回答和完善的服务。

3、文化创新

创新技术研究例8

摘 要: 为进一步的增强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不得不对现今社会的地质勘探技术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手段。同时勘探工程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现代建设工程的基础施工及基础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纵使以往勘探方法是如何快捷,先进,仍然不能摆脱一定程度上的约束,进行施工时仍有很多的劣势。所以为将经济效益提升到最大,实现共同盈利的目的,需要对以往传统方法进行总结和整合,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之形成一种最新的且最科学的创新技术手段。针对如何创新,如何进行整合改进,做出如下讨论。

关键词: 地质勘探;技术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P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920095—01

1 地质勘探概述

1.1 地质勘探内容

“地质”在文学方面又被称为“地质学”,但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了“地质”的叫法,所以一直延续下去。地质学是七大自然科学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主要是研究地球的发展史及其地势变化。地质学在现今社会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泛,主要应用地震预测、矿产勘测和地势分析等等。在生活中,地质学的运用随处可见。比如建筑在地面上的物体在建筑之前,都要搞清楚地下的情况,要了解是否是水的源头或者土壤是否疏松等问题。但地质勘探是当今社会最具备技术含量的应用。地质勘探主要用来寻查地表或岩层是否有矿产资源,并对勘测到的资源进行开采,为工业的发展提供矿产能源。地质勘探人员利用勘探技术对特定环境的地质进行勘探研究,为教科书提供地质资料。而勘探技术可分为多种,其中“物理勘探”简称为“物探”,主要是研究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通过采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对一些特殊的地球物理地质进行勘测,并对多勘测的结果进行研究,由此得出地势变化的推测。而常见的勘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根据不同地质的情况而采用不同的勘测方法。同时物探涉及的工作空间有多种,可以分别的在地面、航空、海洋和矿井进行作业[1]。

1.2 地质勘探方法

主要有坑、槽探、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

1)坑、槽探

通过人工或者机械对表层进行挖掘,凿以坑、槽、洞、井,并对施工的岩土层进行考察研究,以便直接观察到岩土层内部结构,并能够直接取出结构样本。

2)钻探

通过使用钻机在地表层进行钻孔,用来区别和划分地势的各个地表层次。同样可以利用钻探技术在地底下层次进行取样。钻探是现代工程地质勘查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勘探方法,其可以有效的勘测到深层,为我们提供地质资料。

3)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其主要用来探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并通过研究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做出有用的推测。常见的勘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2]。

2 地质勘探技术现状

虽然我国测勘探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勘探制造能力,我国勘探技术和装备的研究水平和制造水平与国际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储备技术少,成果转化慢,综合性研究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可以说,我国勘探技术和装备水平与国外相差一代,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自主研发的成像勘探设备,所以仍需要发展和改进。

近些年来,在地质勘探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亲身的工作经验对国内地质勘探进行了总结,并对新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1)合理安排人事人员,注重人才的培养,做好每一个工程项目,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做到不分级别,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项工程。工作人员对待要积极乐观,有激情,及时完成对各个区域的地质勘探工作,善于发现问题,完善国内外的勘探技术;2)遵照地势分布及自然环境规律,合理的进行勘探开采工作;3)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应善于发现周边环境的差异,找出工作内容重点,运用恰当的操作方式,对地质进行勘测,努力提高勘探精度、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应时刻关注国家勘探技术的发展形势,不断地进行改进,从而使我们的勘探范围更加广泛。4)结合最新科学技术,与勘探工程项目密切联系,加强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不管在工程作业还是在个人素质拓展都要有一定程度的进步,走科学并全面发展道路,跟紧社会步伐。对待任何大小问题,要严谨,坦然面对。努力改善以往工程中的不足,合理规划工程项目,以科学知识为理论指导,高效的进行工程作业。努力发展技术人员,将每一位作用发挥到最大,使之成为出类拔萃的技术人才[3]。

3 地质勘探技术创新研究

综合应用现代技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将传统勘探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以地质勘探为基础,对勘探中遇到的难题逐一解决,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增强经济效益为目的,逐步突破更多的开发领域。尤其是改进找矿方法,用现代技术取代传统技术,同时使用各种精密的物理仪器进行勘测,获得较为全面且较为精确的数据。以高可靠性、高集成度成套勘测装备的研究开发为目标,带动相关应用基础和勘探资料解释方法的研究,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勘探核心技术和装备。

3.1 “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技术方法

现在勘探行业所使用的勘探方法主要适用于地势较为复杂的地区,而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技术方法更适用这种区域,且其效果更加明显。但是这种技术也仍处于测试阶段,目的就是发现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而且其存在的缺点仍会影响着施工效率,所以还是不容忽视的。这种新型的勘探技术对现代勘探行业有很大的影响,其被应用在各种非常规的地球勘察工程中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能很好的结合地理、物理和化学三门科学进行勘测,是先进勘探技术的一个伟大突破。虽然现代先进的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准确的确定地表层的结构,但是却仍然没有办法确定矿产的准确位置。而这套技术虽然有些缺陷,但是还能够确定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异常。而实践证明,只要对矿山工程和地下水资源的进行研究和创新,就可以准确的定位地下资源的具置。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从而致使技术人员的工作受到了影响。因此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仍然需要一些新型技术作为支持后盾[4]。

3.2 对新技术的简要分析:射线荧光技术

通过试验证明,这种新型方法准确性高,能够精确确定地下资源的具置。

虽然这项技术在作业时,会受到外界的一些因素影响,但是其仍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准确性,而且随着勘探的难度增加,其能够更好的利用勘探深层次地质,并保证精确度。同时甚低频电磁法就是在这种技术的支持下产生的,也新型技术的产生也提供了理论基础。这项技术为勘探人员节省了很多的精力,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做好一切工作准备。

3.3 采用GPS感应系统采集信息

这项新型技术在勘探行业被广泛使用,且主要地质勘测方面。其拥有一套较为特殊的系统,而且系统的功能强大,能够将所有的信息进行集中,为勘探人员提供有用的信息。其具备着特殊的功能,弥补了那些传统勘探仪器功能。采用GPS感应系统能精确定位地下矿物资源位置,同时可以判别地质中是由哪些矿物组成,为勘探行业的发展迈出很大的一步[5]。

4 结语

总而言之,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经进入到了现代化的社会,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应该遵循科学技术的创新,因为最新的科技已经切实的为我们带来了优势。然而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我们也不得不这样做,重视科技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而就仅仅针对地质勘测这一方面的工作来说,我们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数据理论来支持已经被确认可行的科技探测方案,运用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地质勘探工作,足可以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定武,煤田地质与勘探方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04).

[2]唐建益,煤炭采区实用地震勘探技术[J].煤炭工业,2011(03).

创新技术研究例9

从经济增长的未来道路来说必然要从以人类自我欲望为中心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向以整体生态系统为中心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转变。只有这样的增长才是科学的增长理念,因为科学的增长从经济哲学意义上说也是建立在生态科学技术创新、生态伦理学进步与经济低碳增长模式的和谐与统一之上。

2能源利用循环系统与经济可持续增长战略能源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被喻为经济增长的“血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人类目前利用的能源分类来看,当前世界对能源的依赖主要还是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如果没有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那么这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将是极大的挑战。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经济增长快速所表现的矛盾已经相当严峻。结构问题,还是结构所造成的后果更重要?为了分析这种后果,有学者以罗默的“增长阻力”作为分析框架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分析能源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阻力效应,结果发现能源禀赋对三个不同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阻力各不相同[4],这种不同造成的后果主要有两个:一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而且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二是由于这种阻力的存在影响能源的利用效率,不利于能源技术的创新与扩散,造成的后果将是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资源禀赋不同必然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一种非行为性阻力,在考虑生态平衡与供需平衡的问题,从战略的高度引导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协同机制相当重要,这种协同机制可用相关的变量来衡量并得出相应的协同系数,作为能源战略实施的绩效评价,具体原理可参考图1的区域能源战略的协同机制作用路径[5]。3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理性增长的框架变量理论和实证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本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性增长视角提出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系统框架,创新能源经济增长的理念。构建的研究框架就是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应用到能源技术创新中去就是能源经济理性增长的方向。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理清能源经济增长系统框架内核心变量的作用机理,从而找寻相对应的制度设计与治理措施以利于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84研究表明当前中国能源结构矛盾根本在于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资源禀赋约束下能耗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和经济增长对油、气的需求不断上升。这种矛盾所造成的结果已在近年来煤炭过剩开采所激化安全事故、油价的不断上升和全球气候加剧变暖的趋势中得到显示。尽管这种趋势造成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深化检验,但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增长方式。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唯一出路是调整供给结构,通过减小煤炭比重,加大油、气比重,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达到实现能源供求平衡、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利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但是能源替代效应实质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系统破坏,因此这种能源的替代所形成的能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可能是有利的,但并不符合科学的经济增长理念。这是否是最优的实现的经济增长路径也值得讨论。

中国能源生产利用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向受政府调控明显,煤炭产业为主的生产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3],如果能源结构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路径依赖一旦锁定,产生的马太效应将是加倍的后果。于是,我们要问,能源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是否仅仅是能源产业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图2研究框架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具体的概念框架与变量如图2所示,框架内的核心变量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电耗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电力消费量作为基础变量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和单位GDP电耗。为了使能源可持续增长系统能够良好运行,这些核心的内生变量必须存在协整的关系,如果这个循环的系统之间重要变量偏离了协整,必须加以修正,使之良好运行。同时,也要研究变量间的具体机制,找到它们之间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利于系统的优化。84研究表明当前中国能源结构矛盾根本在于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资源禀赋约束下能耗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和经济增长对油、气的需求不断上升。这种矛盾所造成的结果已在近年来煤炭过剩开采所激化安全事故、油价的不断上升和全球气候加剧变暖的趋势中得到显示。尽管这种趋势造成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深化检验,但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增长方式。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唯一出路是调整供给结构,通过减小煤炭比重,加大油、气比重,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达到实现能源供求平衡、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利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但是能源替代效应实质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系统破坏,因此这种能源的替代所形成的能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可能是有利的,但并不符合科学的经济增长理念。

这是否是最优的实现的经济增长路径也值得讨论。中国能源生产利用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向受政府调控明显,煤炭产业为主的生产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3],如果能源结构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路径依赖一旦锁定,产生的马太效应将是加倍的后果。于是,我们要问,能源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是否仅仅是能源产业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图2研究框架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具体的概念框架与变量如图2所示,框架内的核心变量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电耗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电力消费量作为基础变量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和单位GDP电耗。为了使能源可持续增长系统能够良好运行,这些核心的内生变量必须存在协整的关系,如果这个循环的系统之间重要变量偏离了协整,必须加以修正,使之良好运行。同时,也要研究变量间的具体机制,找到它们之间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利于系统的优化。研究框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方面:一是找到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二是检验它们在一定时期内相互之间是否存稳定的均衡或协整关系;三是能源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不是符合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变量之间是否形成优化的能源经济系统;四是通过理清这些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从而实施符合能源产业可持续增长的制度设计与治理政策。

4能源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中国目前正处在重要经济与政治体制转型时期,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资源禀赋、制度条件、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也是极大不同。总体来看,中国能源利用总效率并不高,也就是能源技术的水平有待进一步创新,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经整理得出)。鉴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从理论意义上来说借鉴某些能源资源禀赋较好同时经济增长比较快的区域的经验做法尤为重要,东部经济增长较快和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域是可以优先作为经验研究的对象,利用区域能源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涓滴效应,完善相应的技术信息流渠道,以利于借鉴和模仿,拓展能源技术创新与新经济增长的研究领域,创新新经济增长的理念,丰富能源经济可持续增长理论,服务人类的整体财富的增长。生态经济是时展的主流,技术创新是核心力量。同时必须立足具体国情,加强信息和技术交流,改善与其他国家政府和组织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借鉴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能源利用的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表明生态经济是必然趋势[6~7]。生态经济发展一方面受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政治制度、民主观念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生态经济发展需参与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和借鉴创新。中国能源消费水平高和能源效率水平低是两个主要制约经济理性增长的最大挑战。如图3所示[8],能源经济系统表现在能源经过非能源产业部门的转化成为家庭消费,产生的污染治理和废物回收和废弃物回收部门都产生5结语综合前面分析,理性经济增长系统需要兼顾能源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结构及相互之间的协同效应。能源技术创新实质利于可持续增长系统,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表现为能源消费结构问题及其产生的经济行为后果。

创新技术研究例10

1、引言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IT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更是成为了一个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提高企业产品中的技术含量,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早已确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巩固,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这对于我国的企业,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技术型企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而且缺乏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根据对我国传统企业的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的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都是采取简单的仿造进行产品的研发,然而,这种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在针对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研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是企业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发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1)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技术创新不仅决定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同时对于企业的命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正确的贯彻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当属日本企业,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模式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在与欧美企业的竞争过程中,日本企业选择将技术创新的思路主要集中于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方面,即通常所说的技术融合的创新思路,其在对欧美技术产品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同时加入了本国的元素,使得其产品具有更好的性能,这些技术创新思路都为日本企业的快速崛起起到了推动作用。以目前的智能手机研发为例,智能机的快速崛起和发展给手机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然而,在智能机的研发过程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那就是智能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十分快,而且对于外观和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技术创新的模式在智能机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对目前智能手机市场的研究发展,虽然我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巨大,但是其在整体性能和技术创新层面与国外大品牌还有着较大的差距,针对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因此,要想使得我国的智能机在整个国际化竞争中获取优势,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技术创新的模式建设,要加大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并且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产品的技术发展路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获得长远发展。

(2)企业发展发作用于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需要对其他企业的率先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和借鉴,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的技术创新模式有所不同,导致了企业的研发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因此可以说,无论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选择哪一种创新模式,对其技术能力研发能力都有着很大程度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具有独立开发能力的企业更是如此,同时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在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合理评估,要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选择较为适宜的技术创新模式,这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模式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企业研发能力判断不准确往往会导致企业选择错误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第二,要根据企业的资金能力进行选择。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高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然而这部分资金投入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资金投入能力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模式;第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发展进程对于技术创新同样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讲,在小型企业中容易产生一些技术层面的新思路和构想,然而在一些大型的企业,由于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技术创新能力被无情剥夺,对于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3、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根据对我国目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发展,其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即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以及合作创新。

(1)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即企业进行率先的技术创新,在一种缺乏技术引导的情况下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其主要依靠的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关的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攻关和研讨,并且最终完成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生产的过程。自主创新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泄密风险,然而资金和技术实力是自主创新面临的重要难题,这主要是由于自主创新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企业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技术实力,还包括后期的拓展市场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门槛。

(2)模仿创新。模仿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与自主创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采取的是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跟踪和,然后企业通过引进整套的技术设备,并且在此基础上组织本企业内的相关技术人员技术进一步的技术创新,结合实际的需要进行技术的完善和再次创新。通常情况下,模仿创新对于中小型企业较为适合,这主要是由于其较低的技术创新危险和成本决定的,然而,模仿技术创新模式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企业需要被动的接受技术先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我国,目前模仿创新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许多大型的技术创新性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合作创新。合作创新主要是企业通过与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的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主要的经济学原理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采用合作创新的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实力,推动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采取合作创新的模式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和风险,而且还可以有效缩短企业技术创新的周期。

4、结束语

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做好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的实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技术开发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永红.中小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模式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7年10月

创新技术研究例11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1-27-4

Research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Guo Yan Yang Xiao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ing,Zigong Sichuan 643000)

Abstract:At pres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rapidly every day, the enterprises’ competition is more and more reflected on the competi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gh-tech enterprise is the carri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 transformation, so systematically research on innovative capability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is the foundation for enhancing high-tech enterprises’ core competitiveness.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high-tech enterpris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capability’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high-tech enterprises, innovative capability’s influence on high-tech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nd some other releva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deficiencies, and the developing prospect in the future is expected.

Keywords:innovative capability; high-tech enterprises; index system; performance

1 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科技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能够持续进行研究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以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展经营活动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新技术发展迅速,深刻影响着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新技术得以实施的载体,它的发展将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水平以及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丰富的实践价值[1]。随着当今科学技术迅速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离不开科技创新。李茜雯提出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起着先导性作用,科技创新在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可以实现技术经济的一体化。科技创新可以改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因而它的研发费用将高于一般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发活动需要大量的设备和高技能人才,因而它需要大量投入资金、人力资本、科技含量。李茜雯总结出高新技术企业是以创新为主要内容的高投入企业[2]。如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产业化不断地发展以至于国际竞争日益加剧。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迎接挑战发现机遇,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Stewart Thornhill 通过对制造业企业的考察发现了产品的销量水平取决于企业的科研实力,企业的科研实力、创新能力显著影响企业的绩效[3]。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科技创新能改善劳动生产率,增加销量从而提高绩效,能够改进原有产品以及创造新产品的角度来研究了科技创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对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保持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理论借鉴。

2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1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作为创新研发的主要经济主体,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R&D持续的投资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条件。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企业,因此它在人力资本运用和价值实现方面优先于其他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要想把人力资本变成企业的核心资本,就要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激励机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中解决人力资本激励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对人力资本产权的激励机制。郭丹通过对全国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他在这些基础之上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人力资本产权激励保障制度,这个制度包括内部保障机制、外部保障机制两个核心[4]。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较好的投资收益率,对企业外部社会具有较强的正向引导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的缺点是存在着高风险,外部私人资本由于惧怕高风险因而对高新技术投资较少,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李文庆认为政府应从财政方面来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例如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财政支出,优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财政支出结构,通过间接的方式加强对企业进行税收减免[5]。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统计,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自主创新能力构成的研究主要包括:创新过程、创新系统、创新行为、创新主体、创新资源。Muller认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是对新产品研发的能力、改进技术的能力、储备能力以及组织能力[6]。Burgel-man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7]。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的实证研究文献中,学者们研究发现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从创新资源的角度看主要有R&D投入、人力资本、政府的财政支持等。

2.2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杨德伟分析了股权结构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发现了终极所有权性质显著影响企业科技创新,民营产权不适用企业科技创新,高层人员持股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企业科技创新不具有统计上的相关性[8]。江珂通过对我国29个省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环境规制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他认为环境规制对我国三类科技创新的影响取决于“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在东部和中部区域环境规制要发挥正向作用,然而环境规制对西部区域的科技创新不发挥作用,因而,环境规制对科技创新存在区域性差异。徐亚静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并认为从全国层面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并未对我国专利申请量产生正向作用。FDI对不同区域的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他强调了制度因素对科技创新有促进作用,如非国有化程度、城市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等[9]。万坤扬采用Moran'sI指数研究了FDI、高校和R&D等因素对区域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的影响。他认为FDI对区域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没有正向作用,反而对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带来负面的影响[10]。在研究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中,学者们分别从股权结构、环境规制、网络关系强度、企业学习能力、制度因素、FDI、R&D等角度来研究,并得出了丰富的结论,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提高和完善指明了道路。图1总结了现有实证研究发现的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

2.3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它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的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一定的原则,即要坚持科学性、综合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吴永林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可以分为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消化吸收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究,发现了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对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影响较大,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消化吸收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11]。王芳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创新投入能力,研发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及创新产出能力,下一层次有12个定量的二级指标[12]。潘霞根据系统整体性、科学先进性、规范可比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动态和静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分为内在竞争力和外在竞争力,下一层的三级指标包括产业投入能力、产业产出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潜力、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支持环境、产业自然环境[13]。陈程把成果转化阶段的指标分为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投入指标包括发明专利数、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年平均就业人员。产出指标包括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产出指标反映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成果,体现了通过采用技术创新措施而带来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结果[14]。杨楠通过对河南省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构建了包括创新实施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核心能力的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4个一级指标,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15]。现有的文献资料大多是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前面的专家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不断完善,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很多文献为了追求全面性,列出了技术创新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但是没有提出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突出影响的关键因素,因而缺少实用价值,需要继续进行完善。

3 创新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影响

高新技术企业绩效是用来衡量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一个概念。目前学术界多从企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技术创新生产率的大小、技术创新生产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方面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胡义东认为研发经费投入对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研发人员的比例与企业绩效没有明显关系,企业的规模程度与创新产出关系显著,员工总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低于企业总资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16]。胡保亮通过对58家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分别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他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能为企业带来营业收入的显著增长,技术创新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上的显著增长,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7]。陈晓红研究了营销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作用,发现了营销能力对于市场绩效有显著影响[18]。王珍义得出了政治关联能够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的结论,并发现政治关联能够对技术创新起积极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外部融资在政治关联影响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效应[19]。郑慕强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来分析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认为本地企业拥有外资企业的横向外溢效应将有更好地技术创新绩效,相对来说纵向外溢效应的影响作用较若,同时FDI技术外溢通过影响本地企业吸收能力来影响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20]。张同斌认为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绩效水平越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各分位绩效的影响越大[21]。通过研究创新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得出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根据学者们的实证研究文献,得出如图2所示的高新技术企业绩效所受影响的图示。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企业绩效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4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刻认识和深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大量的开创性和累积性成果。研究者们从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应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创新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相关的理论成果不仅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而且从逻辑上勾勒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的基本框架。当然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们未来进行研究时还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目前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相关结论和研究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其次,从现有的创新能力研究来看,创新能力与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关系是研究焦点。最后,高新技术企业评价体系的整合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方向,评价体系的准确性将影响企业的决策以及经济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牛冲槐,刘颖祺,牛彤.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差异化分析[J].经济问题,2014(5):78-82.

[2] 李茜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1.

[3] STEWART T.Knowledge,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high-and low-technology regim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6(9):687-703.

[4] 郭丹.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保障制度构建―基于全国200多家企业的实地调研[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2):91-96.

[5] 李文庆,卢钊,崔惠民.政府财政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5):51-53.

[6] Muller S.Endogenous innovation waves and economic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3):1-18.

[7] Frohman Alan L.Personal Initiative Sparks Innovation [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9(3):61-72.

[8] 杨德伟.股权结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11(8):56-60.

[9] 徐亚静,王华.开放条件下的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创新[J].国际贸易问题,2011(2):136-146.

[10] 万坤扬.FDI对区域不同层次技术创新的知识溢出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J].技术经济,2011(3):7-13.

[11] 吴永林,赵佳菲.北京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J].企业经济,2011(3):21-23.

[12] 王芳.企业规模、所有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为例[D].山西:中北大学研究生院,2014.

[13] 潘霞,鞠晓峰,陈军.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29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 (4):65-69.

[14] 陈程,刘和东.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33-137.

[15] 杨楠.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2012(1):27-31.

[16] 胡义东,仲伟俊.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4):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