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新技能培训

创新技能培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3 08:57:23

创新技能培训

创新技能培训例1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全面推进,标志着我国的高速铁路已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由于我国高速铁路从建设、运营以及到管理,采用了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管理理念,要确保列车运行绝对安全,这就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高速度、高标准、高技术含量工作需要,全面掌握高速列车运营维护技术的技能人才队伍。因此,我们在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训练方面,应注重针对高速铁路与既有普速铁路条件下职工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需求的差异,创新培训模式,采取多种培训模式的优化与组合,不断提高高速铁路技能人才的培训实效,切实为现场源源不断地输送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

一、技能人才的培训原则

1.内容实用、贴近现场的原则

培训内容不但要注重与本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岗位作业标准、操作技巧、故障判断与排除等,还要兼顾相关岗位和邻近专业(工种)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训内容应随着铁路现场的技术、设备、规章等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既要体现实际、实用、实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导向性。

2.突出技能、全面提高的原则

高速铁路技能人才培训,应注重提高职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运用专业技术熟练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具体表现为:(1)具备“四个能力”,即标准化作业能力、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设备故障判断处理能力和运用四新技术进行再创新能力;(2)具备“一岗多能”的综合技能,即在精通本岗位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掌握本专业(工种)或邻近专业(工种)相关岗位的一般操作技能,一是提高运用交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适应工作岗位变动的能力,满足高速铁路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并重的原则

高速铁路由于列车运行速度非常之快,所以铁路运输的安全风险要远远大于普速铁路。为了确保列车的运行安全,不仅要靠过硬的设备和技术,还需要职工高度的责任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保障。所以,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与训练。使职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安全和标准至上的理念、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优秀品质。同时,作业人员要具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稳定能力,工作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各种突发险情和非正常情况的处理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判断准确,方法得当,措施有效,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秩序。

二、技能人才的培训模式

(一)专业理论培训

1.校企合作培训模式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共享平台,发挥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组织关键岗位作业人员或知识密集、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作业人员到院校,接受系统的、高层次的专业理论培训。院校根据作业人员的岗位特点、专业要求等设置培训课程,根据作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编写培训教材,培训课程由院校教师担任,采用先进的培训手段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构建作业人员科学有效的知识结构。

2.厂企合作培训模式

利用设备厂家的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将使用和维护新设备的岗位作业人员送到生产厂家进行委托培训,或请厂家技术人员到现场培训指导。采用“岗位导向、学练一体”的培训模式,作业人员在掌握设备结构和原理的基础上,熟悉设备的正常使用情况,牢记理论上的常见故障、判断方法以及处理技巧等。并可以通过以老带新、以师带徒、以会教不会的方式带动其他没有参加培训的职工的学习,使职工的技术水平实现同步提高。

3.企业内部自主培训模式

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的使用与维护涉及的专业较多,同一专业包含的工种较多,不同工种或同一工种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站段、车间、班组三级教育网的功能,以及培训基地的培训职能。站段抓关键人员和关键点的培训,车间抓具体岗位作业标准的培训,班组要结合作业要求逐人逐项抓好标准的落实,可以由班组技术骨干进行岗位作业示范,也可以结合作业进行相互帮教。这种内部培训应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建立不同阶段的能力模块,实施阶段性能力培训,形成“分段培训、能力递进”的自主培训模式,促进技能人才的素质不断攀升。

(二)专业技能培训

由于不同的岗位或工种,作业人员的作业特点、作业标准、作业环境、作业中有可能遇到的突况不同,所以,对职工的技能培训,应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合以及能够满足本专业或本岗位培训需求的技能培训模式。

1.模拟与上线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对于动车组司机、动车组机械师等这些高速铁路运营人员的最重要岗位,技能培训是重中之重。如果受现场设备使用和正常行车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对于设备各种故障的设置和排除、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故障处理、突发状况下的心理素质训练等技能培训,不能在现场完成的,可以使用模拟仿真训练装置(室外)、仿真操作室(室内)或计算机模拟操作等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这些关键岗位人员到机务段、动车客车段、动车检修基地等现场上线操作,确保他们素质达标,安全行车。

2.提前介入与现场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在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施工和设备安装阶段,安排工务、电务、供电等专业的设备使用与维护人员提前介入,参与施工和检查,摸清线路和设备的具体情况。提前介入期间,一方面可以通过设备的安装、检测、调试阶段,尽早熟悉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操作要领,掌握设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对设备故障的检查、判明与故障排除等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对线路的检查,对不符合规章要求的方面,向施工单位提出并要求整改,在现场可以很方便地学到施工单位对病害的原因分析和整治措施,为线路开通运营后作业人员尽快进入角色创造了条件。

3.联调联试与模拟演练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充分利用高速铁路开通前联调联试和试运行时机,组织各专业、各工种相关作业人员参加综合模拟演练,提高各工种协调配合及实战能力。在这一阶段,作业人员可以对设备的常见故障、故障原因分析、故障处理程序、实际操作要领以及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故障处理方法、经验等进行总结,提炼成简单实用、易学易练的对策措施,编制成案例或课件,便于单位及时组织补强培训。

4.技能演练和技术比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为全面提高作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开展全员参与的技能演练和技术比武活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技能演练和技术比武活动可以采取由点到面、由小范围逐步扩展到全路范围进行高层次的技能大赛。不同地区之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交流经验,增强作业人员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操作技巧,强化作业人员的专项技能。通过大力度的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和奖励,调动职工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学练结合,以练为主,以练促学,使高速铁路技能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壮大。

另外,技术比武一方面要侧重高速铁路主要工种和关键岗位,另一方面比武项目应特别重视提高高速铁路各岗位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注重高速铁路各站段联合处理突发故障救援能力的训练,培养通晓运输一线主要岗位工作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及指挥者,提高作业人员在不同环境下的救援能力,促进优秀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

5.分散培训与远程网络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由于作业现场点多线长的特点,每次组织集中培训相当困难,因此,为了适应人员分散的特点,可以运用远程网络开展技能训练。根据新设备的使用情况,可以研制网络设备故障演练平台,作业人员在工区通过局域网登陆到站段网站上就可以进行实地的故障处理模拟演练,极大地方便作业人员的学技练功,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现场作业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作业人员对设备标准、检修工艺和现场作业安全关键点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岗位标准化作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设备的维护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有力地保证了安全生产。

6.一专多能和一岗多能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打破专业,开展综合技能训练。高速铁路对基础设施维护人员的管理将逐步打破专业的局限,要求基础设施综合维护人员在精通本专业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还应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逐渐成长为“一专多能”、“一岗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形成一支专业技术精湛、综合技能较高、运转高效的基础设施维护队伍,使专业之间、岗位之间的合作更加协调顺畅,促进高速铁路管理实现最佳的优化与组合。

总之,高速铁路技能人才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采用多种培训模式的最佳组合,更好地促进作业人员专业技术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不断反复中得以成长,使作业人员在现有的岗位上表现得更加出色,可以胜任更多的工作、承担更大的责任、满足高速铁路现场更高层次的要求。

参考文献

创新技能培训例2

2008年1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从构建和谐江苏这一高度出发,提出了"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工程",为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创出了一条新路子,这本身就是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也是江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和理论发展。对退役士兵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退役士兵安置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是改进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重大创新。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一技甚至多技在身,用技能充实了他们的人生,提升了素质,再加上已经经过部队这所大熔炉的洗礼,使其成为社会上各类企业单位的"抢手货"。因此对退役士兵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能有效促进广大退役士兵实现充分稳定就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城乡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做为区第一批承训学校,在培训过程中,坚决贯彻落相关文件精神,并自觉地肩负起探索培训规律的责任。退役士兵技能培训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理论或经验可循,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何做好退役士兵学员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教学工作?是当前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这要求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通过踏实认真的探索,总结规律,逐渐形成相应的教育管理理念。近两年来,我们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结合我校退役士兵学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际,从承训单位的角度,探讨进一步做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恳请广大退役士兵技能培训教育工作者、有关专家学者、相关政府部门批评指正。

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实践和经验问题

1.培训实践概况

针对2009级和2010级退役士兵学员的培训工作, 我校考核培训部门联合相关专业办公室制定了:面向两年制学员的《退伍士兵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二年弹性学制)》和《退伍士兵计算机及应用实施性教学计划(二年弹性学制)》;面向短期学员,侧重于动手能力培养的《退伍士兵数控车(铣)中级工短期培训计划》和《退伍士兵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级工短期培训计划》。专业办抽调教有余力的教师负责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考培办抽调教师负责班主任管理工作。具体情况如下表: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我校的培训计划实施情况良好,其中2009级学员将进入推荐就业阶段。

然而,对退役士兵技能培训这一项新生事物而言,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找出相关规律,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退役士兵实际的培训之路。

2.培训过程中发现、总结出的问题或经验

(1)现行培训只对当年的退役士兵给于培训减免,不包括往年的退役士兵。而实际上,那些未参加过技能培训的退役士兵,通过外出就业感受到一技在身的重要性后,更需要也更能够认真参加培训,但却未能同当年的退役士兵一样享受生活费补助和技能培训补贴,这既引起了这部分退役士兵的不满;对承训单位而言,也限制了这一培训项目形成规模效益(对教学而言)。

(2)虽然省级财政加大了支持力度,但地方财政没有预算培训经费或很少,对于经济不好的地区仍有较大缺口,尚不能满足退役士兵就业所需的全部技能培训的各项费用需要;这也使得承训单位未能将该培训工作独立出来,经常是挂靠某部门,抽调工作量不大的教师予以实施的原因之一。

(3)因为以上规模和经费的原因,承训单位无法有效做到“因材施教”。而细分受教育者(退役士兵):义务兵,初、中级士官(其中有的年龄较大,已有家庭,有的家庭实际困难多,认为现在找工作比较实惠等)是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相应的培训实施计划的。

(4)培训日常管理方面的问题:见下表

对于上述在实践中发现和归纳出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出一些新办法、新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模式,正在初步形成相适应的教育管理理念,也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姑且抛砖引玉……

方法创新与政策建议

1.培训日常管理制度不断创新,逐渐完善

针对退役士兵学员的社会化、成人性特点,一是要体现出制度的可操作性,新制度的实行应充分考虑学员能否接受和推行,在具体做法上我们注意与相应的学员多加沟通,或试行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再修正施行。二是体现出人文关怀,因为通过一年多的教育实践,我们感到大多数学员能够尊敬老师,组织纪律观念较强,理性处事;不少人工作积极主动,好学上进,求技心切;从制度的制订上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对退役士兵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形成良性互动。三是在惩罚性的制度制订上,要以“预防性”为主要目的,体现出“预防”为主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强化制度的引导和教育效能。我校在制订退役士兵培训日常管理制度时,由于充分考虑这三个方面,既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促进了退役士兵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达到了相关任务目标。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大胆创新,逐步完善

根据退役士兵学员的不同特点,我校在教学模式上,逐步实现“一体化”、“课题化”教学模式。把全部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揉合到“课题化”教学中去,实现“师傅带徒弟式”的“一体化”教学,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数控专业逐步实验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学员反映良好,提高了他们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正在推广。

3.精心选择培训专业,优化职业技能培训

我校一方面准备因地制宜,试行创业培训,把具备较强开拓创新和社会交往能力、有意愿有条件的退役士兵组织起来,开办创业培训班,帮助他们掌握相关政策法规知识,请有经验的成功人士完善创业设计,使更多的退役士兵成为 “小老板”、“商”或“农场主”。另一方面准备开展联合培训,如与其他承训学校在培训专业设置上,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与金融、保险、公安联合培训保险代办员、保安、辅警等。另外,也要注重学历教育,充分协调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做好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复读和部分退役士兵对高学历的求学工作。

创新技能培训例3

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科学研究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引导,使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代表前沿科学研究的图片、案例、视频等内容,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科学研究感兴趣;然后让学生参与进来,就教师所展示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问,教师也要尽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具有创新性。这样通过“案例教学”及“讨论式教学”,在课堂中引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维。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自行结成研究小组,进行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等。最后,每个研究小组进行总结答辩,阐述研究过程及观点。

1.2高年级的创新训练

科研创新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中进行学生创新引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与创新创造力的主要环节。培养与训练对象主要是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引导环节下提出的科研创新目标的大前提下,又具体制定出科研创新课题的主要内容,由参与的学生研究具体可行的试验方案和内容,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把关指导后,推荐参加学校及省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平台评审。科技创新训练项目被审核通过准予立项后,学生们就开始进行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研究工作,一般研究周期为一年。在此期间,指导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创新试验训练中的思维方向,在关键环节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也要定期向指导教师进行阶段汇报。由于大学生首次参与科研项目,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软件使用方面势必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这时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对大学生思维及能力进行训练。这样的科研训练模式使学生克服盲从性和被动性,真正自主的完成科研任务,体会到创新思维带来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学术问题思考的客观性和多样性,促进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深刻性方向发展。

1.3毕业生的科研活动

在这个环节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引导,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大四的学生即将走出校门,此时的创新实践是决定着他们未来能否适应社会职业的新的要求与挑战,为社会做出他们最大的贡献。大四的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完善,并且具有自动知识的思维与能力,也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和提高创造能力的基础,这些为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在自主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可以锻炼毕业生的勇于探索能力、积极创新能力、抵抗压力能力,使他们在面临挑战时有更大的自信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做科学研究,在进行毕业生科研活动的时候,要进行双向选择,即,学生有创新意向要求与课题指导老师根据情况进行筛选,必须确定参加毕业科研活动的学生经过艰苦努力后能够完成创新研究活动。在选择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时,首先选择在上一个环节参加创新训练并完成较好的学生,重新选题或者将之前进行创新训练时的项目进行深化研究。例如,在2010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笔者指导的一组学生进行“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5名同学中有2名为大二学生,另3名为大三学生,经一年的研究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顺利结题。此时有3名学生进入大四,开始着手毕业设计,经讨论研究后,这3名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此项目是“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的深入研究。因为已经有参加科技创新训练的经验和过程,3名毕业生的科研项目也进行得比较顺利,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但都得到积极努力的解决。同学也学会了在正常教学中没有学到的3种软件,为加强自身知识体系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

创新技能培训例4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1-2374-04

Innovating Knowledge and Training Mode to Promote the Servicing Skill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the Grassroots Level

HU Ji-hong1,LIU Shan-de2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in Hubei Provice,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By implementing the training project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for grassroots agrotechnicians,and exploring the coaching modes such as topic lectures, classified training;interactive communicating,doubts solving training; teaching visiting,field training;distance education,network training;follow-up service,life-long training,the agricultural service ability of agrotechnicians was upgraded,the creativ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technical personnel was inspired;the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chievement was accelerated;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by science was promoted.

Key words: training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servicing skill;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chievement

湖北省粮食生产多次经受了暴雨洪涝和冰雪低温等特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连续7年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一直稳定在全国前10名,什么力量导致大灾不减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以下简称“三新”)等科技抗灾救灾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农技人员功不可没。从近几年全省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实施情况来看,农技人员的科技服务本领在关键时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批农业“三新”成果迅速推广应用到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综合效应。

1实施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和背景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十分迅猛。据资料,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知识总量翻一番需要150年;而在今天,知识总量翻一番只需要3~5年。一个人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是短暂的、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不够的,“学历”只代表过去所获取的知识,要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只有不断获得新的知识。近些年,农业发展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农业的“三新”及经营管理方式方法与传统农业有着天壤之别。农业的效益不再仅仅是由土地产出多少来衡量,建设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需要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农技人员在生产实际中不断传播新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打铁还要自身硬”,农技人员需要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节奏,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满足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需要,知识更新至关重要。

国家十分重视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作,199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鄂发【2009】20号文件)决定从2009年开始,“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三年内完成一轮对乡镇在岗公益性农技服务人员业务培训”。从此拉开了湖北省率先在全国开展的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序幕,当年完成7 000人在岗乡镇公益性农技人员培训任务。到2010年底,政府共支出1 700多万元,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3 000人,涉及种植、畜牧兽医、水产、农机、能源、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行政执法等行业和专业。按照规划要求,2011年将进行三年一轮最后一年的培训,还将培训8 000乡镇在岗公益性农技人员,而且将谋划新的一轮知识更新培训工作。

知识更新培训工作在全省实施,深受基层农技人员欢迎。我省基层农技人员有23 010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 446人,占6.3%;大专学历的有

7 797人,占33.9%;中专学历的有10 443人,占45.5%;中专以下学历的有3 324人,占14.9%。年龄主要集中在40~55岁,多数是在80年代毕业的大中专生,毕业后一直在农技推广第一线工作,常年活动在田间地头、鱼池和圈舍中,再也没参加过在职继续教育,他们渴望拓宽视野,更新知识,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长阳县植物保护站的一名老技术干部动情地说:“我1976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就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一干34年,从没走出过县城集中时间系统学习,平时不懂的都是在网上查找,很多东西网上介绍的不透不全面,找不到理论依据,不敢大胆给农民推荐,这次好了,省农业厅和省财政厅拿出专项资金让我们免费参加学习,我不仅可以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与各地的同行一起交流,还可以跟老师面对面讨论问题了,许多疑问就会明白了”。

2知识更新培训的主要措施

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机会来之不易,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院校积极参与,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和农技人员“可口”的培训套餐。湖北省农业厅制定了合理可行的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方案,分3年实施,第一年主要对种植业人员进行培训,第二年、第三年主要对畜牧兽医、水产、农机、能源、执法等人员进行培训。在此过程中,省农业厅制定了详细的培训实施方案,做到“四落实”,即培训落实到人、落实到班、落实培训时间和培训院校。市、县农业部门按要求及时组织农技人员参加培训。同时,根据相关要求并考虑到地域情况,选定了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湖北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综合实力较强的院校承担培训任务。承担任务的院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势,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授课。以上各方面的配合,使得湖北省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稳步推进,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保障。

2.1创新培训模式

培训院校坚持教育为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根据我省产业特点、主推技术和参训学员的实际需求,大胆创新,积极实践,探索了“专题讲座,分类培训;互动交流,解惑培训;教学参观,现场培训;远程教育,网上培训;跟踪服务,终身培训”的五大培训模式,调动了参训学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2.1.1专题讲座,分类培训根据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和服务产业,我们安排了粮油班、果茶班、水产班、农机班、能源班、畜牧班、行政执法班等专业班,每个班人数控制在70人以内。分时、分期、分批、分院校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承担培训的高等院校选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熟练实践操作技能,最贴近农技人员,最了解农民需要的专家、教授授课,通过教授的专题讲座,让学员不仅感受到高等学府的学习氛围,还掌握最新最前沿的农业新技术、新技能、新模式和新方法。五峰县牛庄乡农技中心的一名农技人员对“专题讲座,分类培训”感受很深。他说:“我们以前只能在报刊电视上见到的大专家和教授,现在走上讲台给我们亲自授课,而且将每个行业目前最前沿的问题给我们讲得既生动又透彻,有些问题我们以前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彻底明白了。”

2.1.2互动交流,解惑培训成人教育不是对小学生那种灌输式的教育,互动交流很重要。在7 d的培训时间内,学员们结合各自的工作,交流心得和做法,大家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在课堂上,每讲完一个专题,学员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学员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一起探讨;有些学员还与老师在台下“切磋”,气氛热烈,效果好。英山县孔家坊乡一名农技人员在指导大棚蔬菜生产时,发现西红柿根部发黑,逐渐死去,虽然使用了多种药物,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在网上查询,对照实施也没能解决问题,学习期间,与授课老师和同行共同探讨,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治好了西红柿病虫害。他深有感触地说:“与教授们交流,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们将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教授们一起探讨,收获很大,启发很多,而且还让我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今后的工作更有底气了”。

2.1.3教学参观,现场培训在教学参观,现场培训中,组织学员到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生产基地参观学习,让学员们现场感受现代农业生产方法、设施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业展示园区。长阳县贺家坪农技服务中心的一名技术人员说:“这些先进技术,我们只能在书本上看见,看到这些技术,我们的差距太大,我们一定加倍努力,使这些技术在我们那里生根开花结果。”

2.1.4远程教育,网上培训近两年,湖北省还探索了远程教育培训农技推广人员的新模式,学员根据所选专业,按照规定的课程和课时,通过网上视频学习,掌握学习内容。每学完一门课程必须通过无纸化考试,及格后方能进入下一模块学习,否则将无法取得专业合格证书。远程教育网上培训达到了学员学习、工作两不误的效果。

2.1.5跟踪服务,终身培训各培训院校结合实际,将“专题讲座,分类培训;互动交流,解惑培训;教学参观,现场培训”等内容进一步丰富,并成立专家服务团队,将“跟踪服务,终身培训”做实,与培训学员建立长期跟踪联系,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及时帮助他们解惑。

2.2创新工作机制

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四个一”的工作机制狠抓培训环节的落实,即培训一批、服务一批、跟踪一批和包干一批。省农业厅科教管理工作人员一人分抓一个区域,服务一个区域、跟踪一个区域,对每个区域和院校开班前后及时跟踪,按照“三堂课”要求进行抽查,及时了解学员到课情况,了解培训对象对老师讲课的反映,评选“你心中最为理想的老师”,了解学员学习成效,评选优秀学员。

通过这些培训措施,使知识更新真正做到“入心入脑”,学员“真学、真懂、真用”,自觉把它内化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华中农业大学果树二班的一名学员感慨地说:“通过知识更新学习,对果树行业有了新的认识,过去是重数量,轻质量;重技术,轻文化;重生产,轻销售。今后要以稳面积、调结构、增品质为发展目标,主要做好创建标准果园,推进基地管理,做好试验示范,推进科技创新,搞好品牌创建,拓宽销售市场等工作。”

3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实施的初步成效

经过两年的时间,湖北省有59%的基层农技人员参加了知识更新培训,服务本领明显提升,他们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大显身手。

3.1在科技抗灾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夏季连续的阴雨天气,给湖北省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在灾害面前,全体农技人员发扬抗洪救灾精神,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部署和省农业厅要求,积极摸索灾后恢复生产的方法和途径,深受农民朋友欢迎。在灾害较重的洲湾,通过实施“六抢”技术措施,改种补种秋杂粮34 hm2,落实早翻秋413 hm2,中稻再生稻1 213 hm2,最大限度地挽回灾害损失。农技人员郭联喜说:“过去在灾害面前,我们束手无策。如今,通过专家教授们上的抗灾救灾课,按照省里的要求,我们做到了心中有数,救灾有办法,恢复生产有措施。”农技人员及时抗灾救灾,为湖北省农业生产实现连续7年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时任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察看了洲湾灾后恢复生产的现场后对农技人员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3.2在新模式推广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宣恩县畜牧兽医局总兽医师姚良明2009年11月在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养殖重点班的培训,回到工作岗位后,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组织宣恩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养殖户培训十余次,培训1 000多人次,培训内容包括标准化规模养殖与“4450”模式(一个农户建设40 m2生物发酵床猪舍,饲养母猪4头,年出栏肥猪50头以上)养猪技术、动物防疫、动物繁殖(生猪人工授精技术)、肉牛养殖、动物性食品安全技术等,并深入规模养殖户现场技术指导127次,为农户解决了畜牧养殖、防疫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将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与项目实施和惠农政策落实相结合,例如,将“4450”养猪模式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结合,每个贫困村安排1.5万元,支持建设5户“4450”模式养猪户,2010年累计支持61个贫困村,扶贫资金达91.5万元,提高了全县规模养殖户、技术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转变了思想,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3.3在新品种推广示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12月下旬,笔者在枣阳市鲍庄村调查秋冬种时,9组科技示范户董仁林手捧晶莹透明的大米笑呵呵地说:“今年我的这种稻谷质优价高,每千克卖到2.54元,比别的品种高4角多,我种了1.7 hm2,每公顷产量达10 125 kg,卖了4.3万元。而2009年种的稻谷单产不到7 500 kg。我们村的农民都到我的田间参观,全村2011年准备再种这个品种。这要感谢农技人员刘俊波”。枣阳市农技推广中心的刘俊波告诉我们,他2009年参加了华中农业大学培训点粮油二班知识更新培训,了解了“深两优5814”的特性和种植技术,2010年春季省农业厅的主推技术和品种中刚好有“深两优5814”,农技中心组织了一批种子,在鲍庄村推广,对示范户免费提供了种子和250元肥料补贴,集中培训种植技术,统一采取旱秧抛撒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取得了较好收成。

4对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思考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笔者认为下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认真贯彻《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抓好当前的培训工作,积极谋划新一轮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为湖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保障。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培训规划。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形势与新要求,深入院校、乡镇、农户田间地头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就培训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等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制定培训规划,打好“十二五”开局的第一仗。

二是规范项目制度管理,促进工作健康发展。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要求,继续推行各项制度,完善相关管理措施,严格资金监督管理,确保培训的实效性,促进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三是加大宣传引导,增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培植和挖掘典型,认真总结经验,利用各种媒体对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社会影响,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促进科教兴农和现代农业发展。积极争取做好 “十佳基层农技服务之星”评选表彰活动。

参考文献:

创新技能培训例5

中国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215-02

当今,人们在世界各地都能轻而易举地买到“中国制造”的产品,因此世人纷纷惊呼“中国是世界工厂”!

在看到大好形势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的产品虽多,但真正“中国创造”的产品所占的比例少之又少。大批“中国制造”的产品销售出去往往只能赚取微量的加工费,主要利润大都落人洋人的腰包。某些“中国制造”的产品,也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因此“中国制造”的商品往往因科技含量不高、工艺欠精或其他原因成了“低档品”的代名词。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让“中国制造”如同“德国制造”那样被世人认可,要做的工作很多很多,其中培养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能工巧匠是我们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教会学生掌握一些传统的生产或加工技能,如学车工的就只要求学生学习加工端面、内外圆、锥度、台阶、螺纹;学钳工的就只要求学生学习錾、锉、锯、铆、攻套螺纹等。由于在技能学习或训练的过程中,没有或很少融入创新、改革、改造等项目的学习与训练机会,因此学生毕业后创新意识欠缺,工作适应性还不强,这显然与能工巧匠的要求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教会学生使用工具、设备、掌握前述的基本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还有必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这些设备和工具的潜在性能,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根据生产需要对设备进行合理的小改动或制作一些小部件,并利用这些小部件与现有设备的配套,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对现有设备功能的拓展,提高加工生产效率,变不能为可能。下面举两个实例。

1 改装板牙架夹具

在维修设备时,或在小改小革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些特殊螺纹(螺杆),而这些螺纹(螺杆)往往身边没有,一时又难以买到,所以钳工通常要自己动手制造。制造螺杆通常的做法是选用符合要求的金属杆再在其身上用板牙套出螺纹,此外有时也会用车床车出螺纹。后者要先磨好车刀,调好转速及进刀量等经多次加工方能车出符合要求的螺纹。这种方法效率低,成本高、有一定技术难度,一般不用。用板牙套螺纹可以一次完成,但却有如下几个明显的缺点;其一是耗费体力,而且螺杆(纹)的直径越大加工者越费力;其二是速度慢,这种靠体力用人手的办法是无法做到又快又好的;其三是加工后螺杆会变形,因为扳动板牙架的两个手柄时,不可能时时保持双手用力相等,所以套出螺纹后,螺杆会出现蛇状,还会出现螺纹深浅不一的现象。

针对人工套螺纹的缺陷,笔者在实习课时采用自制没有手柄的板牙架,并把它焊接在钻头套的端面上(焊接时钻头套孔与板牙架孔保持同心)。套螺纹时,把板牙用螺钉固定在板牙架中,板牙架装在车床的尾座上,待套螺纹的金属杆固定在车床的卡盘上,即可通过车床进行套削加工。用这样的方法与传统手工套螺纹相比,既省却了繁重的体力消耗,又消除蛇状形变及螺纹深浅不一的现象,并大大提高了加工质量和加工速度。如图所示:

2 自造车削成形面夹具

用普通车床车削成形面(零件表面不是平直的,而是由曲面组成)正常情况下是难以加工的,如果进行成形面加工先靠人工走刀车削毛坯,再用成形刀进行人工走刀精加工。这样的加工方法效率很低且难以保证加工的精度要求。如何用现有的普通的车床又好又快的加工出符合要求的成形面?我带领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并自制了一个加工成形面的夹具。如图6所示。

用成形面夹具进行车削内弧的加工步骤如下:

(1)夹具固定在刀架上,并将对应的刀具装在夹具上固定。

(2)通过大刀架或横刀架把刀具调整在即将加工的弧线中心点上。

(3)每次的进刀量均由横刀架或小刀架来控制。

创新技能培训例6

河南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1.1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以学生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工程综合、科技创新完整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

工程认识课程教学采取了由工程问题导入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的方法,强调形象思维和真实感,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技术的认识能力。

工程实践课程教学,采用了独立训练单元组合方式,即在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工艺能力的培养又突出了技能的培训,进而达到工程素质的培养目的。

工程综合课程教学强调真实的工程环境和技术资料资源的丰富,学生通过真实的命题加独立的思考,综合锻炼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1.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将启发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在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点面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培养新途径。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增加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节。

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强调现代教学方法(设备仪器、实物、录像片、CAI课伟的综合运用,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1.3完善工程训练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①结合多年评教实践经验,制定更为合理、全面的学生评教项目及评定标准,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

②增加教学资料检查评比环节。(进行实习报告批改情况检查、教学日志检查评比等)

③增加管理人员评教环节。

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教模式,克服以往评教中出现的偏差,结合中心的奖惩制度,切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4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此高校要推行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德技双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巩固发展根基,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高校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制定和颁布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师职业成长的全过程。同时,高校要结合高校建设及专业发展的需求,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定期邀请国内教育界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界成功人士来校讲学和进行业务指导,为老师们就教学管理、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传授知识,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班主任和各专业青年骨干教师赴高校或行业协会培训班进行业务提升学习,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和专业技能水平。

2加强学生后续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工程训练中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对口人才培养,增加工程训练中心选修课的比例,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举办工程训练技能竞赛,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

2.1开设工程训练中心选修课

训练中心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在课余组织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所,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发明、创新和创造;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设计具有更强的实用水平和说服力。

训练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钳工小制作、车工创新制作、趣味电子基础制作、机械创新制作、语音遥控越野车等12门创新性课程;开设数控加工技术、机械产品装配技术、台式钻床的电气系统安装、单片机课题设计制作等18门综合性和基础性课程。

2.2积极组织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是展示自我、展示学校形象的平台。通过竞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几年来,训练中心积极组织开展了电子工艺艺术设计、车工技能、钳工技能、轨迹车等项目的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积极组织参加部级、省级技能竞赛,在第五届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参赛作品分获河南选区预赛一、二等奖、部级二等奖的好成绩。

2.3开展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 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成为训练实习课程结束后进行后续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素质,增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又可以减少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的见习时间,尽快的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要求。

创新技能培训例7

1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1.1提高节目播放的自动化程度

随着信息化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自动化设备应运而生,因其具有使用成本低、工作效率高的优点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同时也为电视节目制作自动化技术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比如,运用自动化检测设备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与顺序进行调整和控制,能够保障电视节目顺利、有序地播出,如果自动化检测设备在广播电视节目播放过程中发现播放程序出现问题时,就可以提前对节目内容和播放过程进行预处理,保障电视节目流畅性和精准性。另外,工作人员可以运用信息化电子网络技术构建局域网,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从而简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流程,提升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效率和节目质量。

1.2实现节目的远程播出和现场编辑

将网络技术运用到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时,能够降低节目播放和编辑中对时间和空间的要求,程序开发者可以按照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放的要求,运用网络传输将相关资料下载到节目编辑系统中,然后再合并至编辑中心,完成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因为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对时间和地点都有具体的要求,因此很多电视节目在录制中因为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影响不能够及时的向公众传播,导致节目的播放出现滞后性,影响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效率。为了解决广播电视节目中存在的播放不及时问题,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的线性编辑系统,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来下载和收集相关信息,根据广播节目播出的最优时间和地点来完成节目内容的最终编辑工作。这种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同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相比,信息收集流程更加简化,同时也大大节约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时间成本,而且也显著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远程播放效率。1.3促进信息传播与共享网络技术应用到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推动了行业内网络资源共享和优化利用的整体目标,而且显著提高了信息和资源共享的速度和效率。因为广播电视台功能区域很多,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缺乏统一的系统规范,导致信息传输的效率不高,各个工作室与计算机之间相互写作的效率有待提升。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信息传输效率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将网络信息传输技术应用到每个工作室的节目制作过程中,能够提高工作室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水平。另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电视广播节目播放中的应用,人们寻找和获取自己需要的电视资源更加简单和便捷。

2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实践应用

2.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自动化制播系统中的运用

广播电视节目需要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统筹管理,在其自动化播放管理方面,主要涉及管理广告库、节目库与网络权限等。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往往能够更加顺利,可将意外控制在范围之内。具体来说,因为采用了网络技术,保证了节目的编审与播出,所以后期的管理压力就会骤然减少。除此之外,采用网络技术后,工作站工作人员可以按照预期的节目串联单,对节目进行调整,以此使得播放形式更加灵活,不仅能够保证节目正常播出,还能够提升整体的安全性。

2.2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方面的应用纵观近些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计算机系统编

1技能大赛培训教育实践培训教学过程的动手能力培养技能大赛培育教育指的是围绕教育教学目标,以举办比赛活动的形式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由此达到一种寓教于乐的目的。如今该教育模式已经在我国各高职院校中广泛推广应用,成为高校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方法[1]。《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教程》《光伏电子工程与实施》以及《风力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技能培训的兴趣课程,一共计设了10个实践教学项目,其中校内4个、校外3个。校内的“电力拖动技术实训”“S7-200PLC编程实训”“光伏电子工程与实施实训”“风力发电系统技术实训”,通过实施使学生的系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能动性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2技能大赛培训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技能大赛培训教育涉及范围较广,不仅包含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还涉及教学活动的组织、比赛主题的制定等。相比较日常专业课程教学,在流程上更为繁复,并非是简单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开设就能够实现的。专业培训教育能力的获得是建立在学生日常专业课程知识积累、创新思维及能力的日常锻炼,以及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取等基础之上的。因此,高职院校在对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育的过程中,必须将专业技能培育贯穿于日常专业课程教学整个流程当中,着力开展创新教育,通过技能大赛活动的举办,在高校中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在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专业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教程》《光伏电子工程与实施》以及《风力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的技能培训兴趣小组,将15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工作内容全部聚集在了“理实一体化”、“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对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重新拆分,最终整合为5~8个教学项目。并且每个项目都包含有1到2个极具启发意蕴的教学问题,以1到2个课时的时间完成。在讲授环节,首先以教师对课程教学主体内容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在进行到1/4课时,属于学生动手操作时间,由学生围绕教学问题自行设计方案,最后利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间,由教师组织学生对每个方案进行逐个评价、讨论、总结。整个课堂教学流程较为紧凑,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思维活跃、有条不紊地逐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维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育。

3技能大赛培训教育开展技能小组活动,提升创新能力培养

技能大赛培训教育能够为日常专业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效应,可以作为第二课堂的形式,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为充分发挥技能大赛人才培育教育积极效应,高校管理者要对相关活动的组织、布设、参与给予高度的关注,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活动资源支持,另一方面更要对参赛的学生予以积极鼓励。由此可以使学生在不断摄取新知识、培养新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专业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其今后在就业过程中展现出超强的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教程》《光伏电子工程与实施》及《风力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专业课程,共成立了4个不同的技能兴趣小组,分别为光伏电子工程与实施兴趣技能小组风力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兴趣技能小组、风光互补电站系统技能兴趣小组和智能微电网系统技能兴趣技能小组。

4组织技能大赛,激发学习创新热情

对于学生而言,技能大赛形式、内容的多样化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多元化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其个人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展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技能大赛的举办以及师生的参赛结果,都可以作为评判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高职院校教学实力的集中表现。每年各高职院校都会在教育部门的倡导下,依托校内各种兴趣小组选拔表现优异、能力突出、素质较高的学生代表以组队的形式进行参赛集训,并代表高职院校参加国内各种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江西能源科技职业学院从技能培训兴趣小组中先后选取多名表现突出的学生,参加了由各行业协会组织筹办的各种校级、省级、部级职业技能大赛。这些赛事包括了“光伏电子工程与实施”(校级、省级)、“全国风力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大赛”(省级、部级)“全国风光互补电站系统装调与维修技能大赛”、“全国智能微电网系统装调与维修技能大赛”(行业)及“世界可再生资源省技能大赛”(行业)等多个赛事,并屡次在赛事上荣获团体及个人大奖。在对该校育人成果进行集中展示的同时,更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认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良好平台,更为高职院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5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助力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我校建设了校内技能大赛实训基地,并每年给予22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经过多年的不断积累和坚持,如今江西能源科技职业院校已经建成了价值千万元的实训基地,为大量学生就业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支持,在很大程度上辅助其成功规避创业风险,促进创业成功率的提升。

6结语

综上所述,技能大赛培训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人才培育工程存在,无论是对于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还是思维素养的培育都是极为有益的。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要积极做好对技能大赛培训教育工作的研讨工作,充分发挥“以赛促教”的导向价值,以此来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创新技能培训例8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6-0077-02

【Abstract】 Objective:To improve the overall new nurses quality,guarantee nursing safety,for clinical provides the practical nursing talents.Method:From July 2011 to July 2014,346 graduate nurses skills were trained four weeks,the differences in nursing theory,operation examination pass rat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ere compared.Result:New nurses’ roles change rapidly,technology practice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business level nurses and self-confidence,nurses learning initiative,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had also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three bases’ theory and operation of the examination pass rate in 2010 was 96.00%,increased to 100% in 2014.Patient satisfaction from in 2010 was 95.62%,rose to 98.88% in 2014.Conclusion:New nurses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kills training,help new nurses changing role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to ensure the care and safety of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Key words】 New nurse; Pre-service training; Operation skills

First-author’s address:Hechi City People’s Hospital,Hechi 547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16.042

医院建设与发展,人才是根本、是关键,而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永恒的任务。护理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护士知识的更新和技术创新[1]。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开放床位1200张,年出院患者4.3万人次。近两年每年新增护士人数近百名,针对新护士存在的自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和沟通能力不足等[2],2011年7月-2014年7月新分配346名护士通过加强岗前培训及规范带教、定期督查等措施,提高了新护士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1年7月-2014年7月新分配护士346名,其中本科50名、大专280名、中专16名;男18名,女328名,年龄18~25岁。

1.2 创新培训方法

1.2.1 培训时间的创新 过去传统的技能培训方法以院内讲课和操作示范为主,培训时间为1周,3年来笔者将培训时间延长至3周,并充分利用双休日和晚上时间进行培训,确保培训连续性和系统性。

1.2.2 培训设备的创新 成立医学培训中心及技能培训基地、启动培训专项基金250万元,充实操作技能培训设备,确保技能培训的顺利实施。

1.2.3 培训项目的创新

1.2.3.1 护理礼仪和护理服务规范流程的培训 包括:接听电话护理服务规范流程、护送患者检查护理服务规范流程、办理出院患者护理服务规范流程、接待新入院患者护理服务规范流程、接、送手术患者护理服务规范流程、接待门诊患者护理服务规范流程、床头交接班护理服务规范流程、急诊危重患者接诊护理服务规范流程。

1.2.3.2 急救知技能培训 膈下腹部冲击法、环甲膜穿刺、止血、心肺复苏(成人,使用简易呼吸器、胸外心脏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1.2.3.3 基本技能培训 手卫生、无菌技术、生命体征监测、口腔护理、鼻饲法、导尿术及护理胃肠减压术、灌肠术 氧气吸入术、雾化吸入、血糖监测、口服给药法、密闭式输液、密闭式静脉输血、静脉留置针技术、静脉采血技术、静脉注射法、动脉血标本的采集、肌内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物理降温法、经鼻/口腔吸痰法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法、心电监测技术、输液泵/微量输注泵的使用技术、轴线翻身法、患者搬运法、患者约束法、痰标本采集法、咽拭子标本采集法、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患者入/出院护理。

1.2.4 培训方法的创新

1.2.4.1 基本技能培训和急救知技能培训 运用目标管理模式实行新护士规范化操作培训,首先集中学习《55项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结合观看光碟和院级示教员的分组分批示教训练操作,进行统一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

1.2.4.2 护理礼仪和护理服务规范流程的培训 由个人自学医院出版的《护理服务规范手册》,结合观看光碟,示教训练采取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法[3],让学员不仅操作中掌握了护理服务规范技能,便新护士对护理服务规范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训练中能够能做到换位思考,主动、熟练的运用规范服务礼仪与技巧,从患者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今后工作增进护患沟通奠定坚实基础[4]。

1.2.5 具体示教培训分组和培训时间安排

1.2.5.1 示教培训 示教培训项目分4个周期进行,每个周期时间为一周,培训项目有8~10项,每个周期统一示教2 d,放在星期一和星期二,分两个组即A组和B组进行,由4名老师具体负责示教。

1.2.5.2 分组强化练习 练习按报到顺序分10小组进行练习,每组8~10人,每个实验室安排一个准备用物的负责人。在操作练习中以小组为单位,组员间互相监督纠错。通过小组进行练习。小组成员在完善自我临床操作的同时监督、帮助其他成员共同进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日后进入临床时的护理技能操作和团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小组合作性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动机激发及决策技能有着积极的影响[5]。在练习临床操作时,通过组员间的监督和评价,使我们不断反省自己,进而克服学习上的懒惰思想,进而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加之在肯定他人付出的同时,还需不断反省自己的成败,以指导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积极改进学习策略,学会学习,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6]。同伴的榜样示范和学习行为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过程可产生重要的影响[7] 。

1.2.5.3 操作考核方式 每示教培训一个周期即8~10个项目后,选择临床常用操作项目在星期六采取抽签形式进行考试。若考试成绩不合格给一次补考的机会,补考时间另行安排工作,且需要重新选择临床操作项目。补考再不及格就不聘用。

1.3 观察指标

比较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理论、操作考试合格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差异。

2 结果

护士的整体业务水平和自信心、学习主动性、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大专以上学历由2010年的192名,占62.74%,增加到2014年的520名,占全院护理人数550名的94.54%;截至2014年12月增加本科学历122名,占22.18%,研究生学历3名;本科在读132名,占24.00%;“三基”理论和操作考试合格率由2010年的96.00%,提高到2014年的100%,患者满意度由2010年的95.62.00%上升到2014年的98.88%。

3 讨论

随着临床操作项目的增多和复杂,学生练习操作和互相监督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如小组其他成员在练习操作时,剩余成员不纠正练习者的错误;老师在课堂上随机考核时,发现一个小组成员对于细节操作犯同样的错误,而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帮助纠错[8]。通过规范化的岗前培训,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对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及时巩固实训课所学的技能操作[9],进一步规范新分配护士的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技能,较好的帮助新护士尽快进入角色,使他们分配到科室后,短时间内既能投入工作,提高护理队伍服务水平,保障质量和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实现“提升服务、提升信誉,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受到了用人科室的好评。

通过护理礼仪和服务规范流程培训和考核,使新护士不仅在训练中和考核中重视规范操作流程,还更加重视学习与患者沟通技巧以及加强对患者的告知指导配合,注重把规范化护理服务知识及人文关怀知识运用到流程操作全过程中,达到增强了护理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使护理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服务言行,耐心微笑的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以良好的仪容、仪表和精神面貌来塑造医院的形象,为医院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和等级医院的复审验收取得更好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培训,临床护理质量得到提升,让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充满仁爱之心对待每例患者,全心全意做好护理工作,加强护理工作的人文关怀,尊重患者的人格与尊严,提供人性化的专业服务[10]。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开展“百针穿刺”竞赛、“护士之星”评选、以人为本的“四个一”(即对新人院患者送一声问候、一杯水、一张人院宣教单、一张祝福卡)的人性化服务活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凤清.我院护理人才培养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7,7(8):48-49.

[2]梁银辉.现代护士礼仪与素养[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

[3]李一桔.情境教学法在外科护士临床操作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5(3):438-439.

[4]刘伶伶.情境演练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2):455-456.

[5]胡昕,徐静娟,蒋玉宇,等.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与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2008,5(2):93-94.

[6]王俊杰.论合作学习与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华护理教育,2011,8(3):140-141.

[7]汪庆伟.外语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J].理论月刊,2008,12(10):101-103.

[8]李梦,孙亚丽.加强合作性学习意识 提升临床操作技能[J].科技咨讯,2014,28(23):208-209.

创新技能培训例9

近年来,沂水县积极探索失业职工参加技能培训的工作思路,针对失业人员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职业转换能力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在保证失业人员合理流动,促进资源的重新合理配置和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1.关键有效的三个探索

一是制度探索。失业保险制度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集中建立保障资金,对遭遇失业风险而失去收入来源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有两大功能:即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又促进失业者尽快再就业,从而抑制失业。根据失业保险制度的这一目标,为发挥其抑制失业和促进就业的能动作用,该县制订了失业人员与职业介绍衔接的再就业推荐制度,规定只要失业人员不挑不捡,24小时内推荐安置就业,推荐就业试用期内不停止失业金的领取。真正发挥失业保险“社会稳定器”的减震作用。

二是管理探索。针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失业保险覆盖面较窄”“领取失业保险金资格的审查还不够规范”的问题,该县推出了失业人员都要享受失业救济保障的措施,完善失业人员进入救济的程序,扩大保险覆盖面。同时,严格审核失业人员申领失业金程序,对处在劳动年龄,非自愿性失业,失业前有一定时期的连续工作并交纳失业保险费,及时申请失业登记的失业者,给予特殊的通知提示,以免错过失业金申领登记日期,失去享受救济的权利。但对已经隐性就业的坚决查清,停发失业救济,防止有些人一边拥有就业收入,一边领取失业保险金。根据失业职工参加就业培训难以管理的特点,探索推出了《培训协议书》,规定定点培训机构在培训期间与失业职工签订《培训协议书》,明确培训内容、目标、时间、考核等一系列责任义务,对一定时间内学习考核不合格的,免费转入下一期学习。对学习期间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属培训机构责任的,由培训机构承担,属失业人员责任的,又失业人员承担。签订《培训协议》的特点是让培训效果说话,失业职工到课率达到90%以上,培训合格率98%以上,培训合格人员就业率达100%。

三是培训探索。建立失业保险与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在失业金领取期间,参加创业培训并创办项目的,可以一次性将未领完的救济金一次性领取,作为项目启动资金。灵活运用失业救济金申领期间做好各类培训工作,探索了办理失业金领取手续时填写《培训意向书》的做法,让失业职工自己选取培训意愿,参加创业培训还是技能培训。在专业选择上,照顾失业人员的特殊情况,设置了可供选择的驾驶、微机、烹饪、美发、电工、电气焊等专业,每期报名人数都十分火爆,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报名率达99.9%。

2.促进培训让事实说话

一是让失业人员说实话。首先让大龄失业人员说实话。大龄失业人员主要原因是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低,随着现阶段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很多大龄失业人员采取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形式实现就业,事实已不想再参加再就业技能培训,但为了能领取失业金,填写《培训意向书》只是在办理失业手续时的应付,对这类人员要引导参加;其次让低龄失业人员说实话。低龄失业人员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有的想跳槽,有的纯粹为了婚后育婴,有的想通过失业期间学驾驶,获得培训补偿,这部分人也不是想通过学习重新获得再就业机会。

创新技能培训例10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发展保障所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有必要创新培训的模式与内容,从而提升相应的人力资源技

能。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的现状,进而分析了创新型人力资源培训模式所应遵循的原则及创新型人力

资源培训的内容。

关键词:人力资源;技能;培训模式;内容;创新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的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整合了企业的主要目标、政策

及程序的规划或模式。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有助于统合

及分配组织的资源。根据各部门的特殊需求及优势竞争力、外在

环境的变化及竞争对手的行动等做最恰当的安排。因此人力资源

管理可以说是较为长远及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企业在追求

目标时,对其内在与外在环境的适应方式,以解决人力资源相关

问题。

尽管当前很多企业在职工上岗以及就职的时候给予培训,然

而这些培训是不够的,职工还是无法满足市场快速发展以及本职

工作发展的需求;一些企业尚未对培训的最终目标给予合理、有

效的分析,也尚未从长远发展的眼光对培训给予充分关注,对于

培训的质量、师资队伍、日程安排、资金等诸多方面的主要事项

与具体配置,企业都尚未进行详细的计划与安排;而且企业对职

工的培训都是统一的,尚未具体分析各个职工的自身素质与能力

的区别,没有实现个性化的培训。除此以外,企业也尚未科学的

检验培训的成果以及设置培训的具体内容。于是不少公司的培训

成为一种形式,究竟培训后职工收益了多少,提高了多少都不为

所知,因此,职工也丧失了对培训的兴趣与热情。据调查可知,

很多职工普遍觉得培训就是形同虚设,根本没有为职工与企业带

来实质性的帮助。尽管企业在培训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

及财力,然而培训效果并不尽人意。

二、创新型人力资源培训模式所应遵循的原则

在充分分析企业以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同时对企业管

理以及开发人力资源的内外部环境、企业文化创建目标给予科学

研究,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坚持的原则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全面性原则。人力资源培训的根本目标即为提高企业核

心竞争能力,充分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顺利完成企业的战

略性目标。要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核心,积极探索,增强企业人

力资源培训工作的全面化与系统化,从而保证企业培训战略的顺

利实施。二是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社会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的角

度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将优秀的人力资源提供给企

业,从而促进企业的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企业还必须

要不断的引进培训人才,实现培训师资储备,不可以在需要的时

候采聘请培训人才。做到预先的培训人才储备,可以实现师资供

应的可持续与及时性。在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里增加人力资源培

训,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及开发人力资源,这样在实现人力资源

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三是以人为

本原则。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培训的水平,从而使得人力资源构造

得以完善。这样就可以在分析快速发展人力资源以及完成企业战

略目标所必须满足的需求的基础上,提升高质量的优秀人才的数

量与质量,对普通人力资源的数量给予一定控制。借助更多形式

的培训模式以及手段,完善人力资源的技能,从而使得人力资源

的全面质量都有所增加。关注人才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

养,从而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四是坚持管理的灵活性。人力

资源培训工作属于企业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其应该要与

所处的环境相匹配。 目前社会在迅猛发展,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同时企业发展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企业的战略也应

该随之不断改变。所以,企业在设立人类资源培训计划的时候,

必须要保证具有相应的灵活性,要伴随环境的具体改变做出相应

的整顿。五是重点培养三种人才原则。企业应该充分重视对销售

类、专业技术类以及技术管理全能类的人才的培养。根据不同职

工的具体类型进行类别划分,针对不同的类型给予相应的管理与

培训,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对关键的人才培养能够带动整个企业

的发展,同时促进人类资源的总体发展,这样就能够促进企业战

略以及人力资源的不断发展。

三、创新型人力资源培训的内容

(一)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就人力资源开发而言,其主要包含两种主要的工作目标。一

是通过不断刺激员工的工作热情,来对企业现有的各种技术人才

与管理人才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带来最好的效益。与此同时,

还需要严格遵循企业的发展任务,不断的对企业所拥有的人才技

能和知识水平加以充实与提升,确保人才进步与企业的发展相同

步。鉴于此,企业必须不断的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活动,而

这也是当前实践界所普遍认同的帮助员工进行个人技能与知识

开发的工具。二是在对企业未来长期发展趋势加以清晰认识的基

础上,有针对性的储备一定的潜力人才。充分运用各种方式与手

段,招聘到各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技能与管理方面的“潜力股”,

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促进产学交流

针对施工企业的工作目标,邀请具有学产背景的资深技术人

员来开设培训课程。施工企业习惯短期性获利,忽视长期在职培

训的重要性。建议施工企业积极办理公司内部专业人才的在职培

训,鼓励优秀员工至国外相关厂商参观等措施来提升接受培训的

积极性,或参加国际性知名展览,并建立培训或展后报告的回馈

机制。

(三)引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

企业当前所采用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方式主要有专业技术

发展与行政管理发展两种。通过这类两种方式的设计,员工的工

作积极性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这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

力的支撑。要想将这种影响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并取得持续影响

的效力,企业必须做好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工作。企业在不断提

升高新技术人才的总体薪酬的基础上,还必须对于这些人才的职

业生涯发展工作进行规划设计。这种规划设计工作应当按照不同

类别的人才,以及这些人才所具备的不同核心技能,来设计出不

同的职业发展方向与保障措施,并确定这些技能人才的未来出路

究竟是技术型的道路还是管理型的道路。借助于所构建的人力资

源战略性计划,企业还必须发现企业内部的重点发展对象,并结

合其所在工作岗位的发展路径,为其设计出较具个人特色的职业

发展轨迹图,通过相应的培训与换岗锻炼等手段,将员工的自身

潜力不断加以开发,从而保障其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为企业

带来效益。

参考文献:

[1]郭长龙.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抓手[J].现代金融,2011

创新技能培训例11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局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按照“围绕两个需求,做好三个结合,突出四个重点”的工作思路,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措施,不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了技能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极大地拓宽了就业空间,稳定了全县就业形势。

一、围绕两个需求,明确任务,有的放矢地开展技能培训

为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我们着重根据实际需求和县域经济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一是围绕社会需求加强技能培训。每年年初我们都对全县各乡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情况和全县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主题和培训对象,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培训中,我们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目的,按照“使用、管用”和“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实施各类技能培训。今年年初,针对企业招工难现象,我们专门对全县21家规模企业进行了调研,发现企业缺工的一个普遍原因是企业所求与劳动力本身无法形成有效对接。比如卡特重工计划招50名熟练工,虽然月工资开到2000元,但符合条件的工人太少,应聘者寥寥无几。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依托职业中专、现代技工等培训学校开展车工、钳工、电气焊等技能培训,以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增加技能储备,提高就业能力,有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问题。同时,我们积极指导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加强校企合作,自主开展培训,实现人才资源的自我供给。我县常林集团结合其产业特点,先后与***机械技校、***技术学院、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学校联合,培养了车工、钳工等1100名专业技术人才,这些学员大都成长为优秀的技术工人,部分还成为企业生产及管理的骨干。

二是围绕县域行业特点加强技能培训。***县各大特色产业的工人来源主要为当地农民,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技术水平,使其适应现代特色产业升级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成为当务之急。对此,我们针对我县行业特点,有效开展技能培训。比如,结合我县杞柳产业突出的特点,每年依托县职业中专、农广校等培训学校开展柳编技能培训,培养柳编“技术能手”,并且走出了一条“学校+企业+农民”的培训模式,每年柳编技能培训近千人。2010年,我们共培训各类人员2万余人,让劳动者完成了角色转变,成长为技能型工人,促进了就近就地就业。

二、做好三个结合,强化指导,切实增强技能培训的实效

一是在培训主体上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我们充分发挥人社、教育、农业等部门主渠道作用,加强部门联动,积极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凝聚起以政府为主导、公办民办职业学校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教育力量,多层面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工作。重点加强了对县职业中专的培育扶持,促其扩规模上水平,逐步把职业中专办成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前职后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骨干示范学校,切实发挥其在职业培训中的主导作用。目前,该校累计培养合格毕业生9000余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6000多人次,就业安置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近千名毕业生成长为各类企业的技术骨干、厂长经理。同时,在加强公办职校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民办职业学校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经常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各办学单位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管理,全县民办职校已发展到16家。目前,全县共有培训基地30处,形成了“以职业中专为龙头、公办民办互为补充有序竞争”的良好格局。

二是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技能人才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为了把技能鉴定工作做得更好,激发企业和劳动者参加技能鉴定的积极性,我们积极与企业联系,与培训机构联系,使企业和职工了解到上岗必须持证、就业必须先培训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2010年,我县共为5000多人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

三是培训与实现就业相结合。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原则,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培训结束后,免费为培训对象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岗位,努力让他们实现再就业,切实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同时,积极开展首席技师评选、青工岗位练兵等活动,并组织人员参加全市“劳动之星”技能竞赛,达到“以赛代训,以训促就”的目的。去年,我县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200人,培训后实现就业近2000人。

三、突出四个重点,统筹推进,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我们在推动企业加强在职职工培训、指导各类职业学校做好培训、引导民办职业培训健康发展的同时,理清思路,突出重点,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培训服务,并主动把职业教育向企业延伸,向农村延伸,向各类群体延伸。

一是落实“金蓝领”培训计划,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我们根据上级要求,积极向上争取,连续六年在我县开设培训班次,组织人员就近参加培训。先后把常林集团动五车间、金***集团化工车间作为培训实践基地,专门聘请有关院校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依据国家二级技师职业资格标准对学员进行培训。近年来,共培训“金蓝领”746人,363人获得了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和“金蓝领”培训合格证书,5人享受市政府津贴。

二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输出联动工程。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和奖励政策,激发了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热情。同时,不断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把农民工培训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及时清理和打击非法培训机构,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去年,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依托职业中专和农广校等农业技能培训基地,举办了16期农民工培训班,开设种植养殖、林果等多个专业,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16000多人,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技能的提升。

三是积极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我们认真贯彻《山东省失业保险条例》,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为提高培训质量,我们精心设置课程,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授课,制定了培训班考勤制度和学员守则,严格请销假制度。培训结束后,为考核合格者颁发初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免费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岗位,努力让他们实现再就业。2010年,我们依托现代技工学校等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了计算机应用、服装制作、机械加工、汽车驾驶等多个培训项目的再就业培训19期,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