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研团队管理

科研团队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5 10:53:38

科研团队管理

科研团队管理例1

一、科研团队中的信任概念

信任是社会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都对这个问题表示了关注。由于研究角度不同,不同学者对信任的定义也是纷繁芜杂。社会学对于信任问题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古典社会学家迪尔凯姆(Durkheim)对“契约”、“团结”(Solidarity)进行的分析,[2]以及韦伯(MaxWeber,即维贝尔)对“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的区分。[3]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信任才被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门课题来进行研究。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卢曼,他对信任的系统研究集中体现在《信任与权利》(1979)以及《熟悉、信赖、信任:问题与替代选择》(1988)等书籍和文章中。他认为,信任(Trust)应该主要被理解为与风险(Risk)有关的产生于现代的概念。就信任而论,个人在决定进行某一特定活动时,总是在心中揣摩着其他可能性。一个不考虑其他可能性的人所怀有的是信心,而那意识到种种可能性又力图避开风险的人所怀有的则是信任。[4]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则认为信任是对普通的和日常的道德世界的持续、规则、秩序和稳定性的期望。[5]日裔美国学者福山从个人角度提出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6]虽然西方学者对于信任的本质有不同的阐释,但他们的基本取向是一致的,即都把信任看成是一种个人或私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行为。

根据斯蒂芬·罗宾斯和卡曾巴赫等人对团队的界定,[7~8]我们认为科研团队是以科学研究为内容,由技能互补,围绕共同愿景和科研目标而承担一定责任的科研人员所组成的正式群体。由此可以看出,科研团队中的信任主要是指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互动过程中,科研人员之间在一定认知、判断基础上形成的对对方履行职责和义务以达成科研目标所应采取的正确行为的预期。

二、信任在科研团队中的作用

科研团队的组织结构特性和团队人员特性决定了信任在科研团队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一,科研团队作为一种学术组织,有其不同于政府或赢利性组织的结构特性。正如伯顿·R·克拉克所说:“在学术界,工作等级是极为平坦的,联合方式也相当松散。长期以来,一种由各部分松散联合的平坦结构一直是主导模式,理解这一点需要一个那种在操作方面类似于联邦甚至联盟的学术组织概念,而不是像人所共知的官僚组织的那种单一体制。”[9]科研团队的扁平化、松散化结构使得其管理方式不能完全采用官僚制的做法,而只能用一种学术成员平等共事的方式,即信任的方式来管理。这是因为,信任降低了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它通过弱化自己与团队其他成员在行为、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来消除摩擦,并且把对以成员间互不信任行为为特征的官僚结构的需求最小化,促使团队协调且顺利运转。

其二,从科研团队的人员特性来看,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具有不同年龄、不同研究经验、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知识结构的专家、学者,这些人为了共同的科研目标而自愿走到一起。因此,科研团队成员之间实际上并不存在特定的上下级关系,传统的层级制管理显然不适用于这样的研究群体。换言之,科研团队应该强调学术平等,强调成员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惟有如此,才能充分激发每个成员的创造力和责任感。

有学者指出:“从业者和学者都提出如果组织,无论是赢利性的还是非赢利性的,想要生存在21世纪,必须用信任作为核心要素来开发和管理组织的新范式。”[1]科研团队同样如此,信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信任能促进团队的知识共享

科研团队组建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团队优势,在国内外重大科技创新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因此,在团队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尽量达到知识、技能方面的互补。事实证明,不同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才更有可能迸发出创新性的思想火花。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与传播速度非常快,这意味着知识的老化速度也在加快,团队成员拥有的知识如果不进行有效共享,一旦过时,就会丧失应有的价值,势必造成知识的浪费;另一方面,知识不同于资金、土地等物质资源,会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而减少,相反,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团队成员可以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从中获得启发,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或创造出新知识,而且使用得越多,创造的新知识也越多。

科研团队成员之间如果缺乏信任,没有团队学习的氛围,就会出现信息流动不畅,更谈不上有效的知识共享。在缺乏信任的团队中,每个人紧紧抓住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不愿将自己以很大代价获得的知识与他人分享,害怕丧失自己的竞争优势,只注重个人奋斗,最终必然导致团队的低效率和低效益。因此,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信任这一核心价值观上,团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相互信任的团队氛围,才能很好地实现知识共享。

2.信任可提高激励水平,进而促进团队绩效

在一般团队研究中,通常认为高信任导致高绩效,但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非一定产生高绩效,因为信任对绩效的作用是间接的。如Dirks(1999)的研究表明,信任是激励方式对绩效作用的缓冲变量,他认为激励决定努力的程度,在高信任群体中,激励转化成群体努力进而提高绩效。[10]反观物质奖励、职位升迁等传统的激励方式却大都是外在激励,表现为控制反馈模式,通过控制进行激励,而不是强调唤醒自我和激发自控意识。而信任所产生的奖励作用是一种内在激励,是一种从内部自我升华的激励,这种力量能有效提高团队成员工作的动机水平,影响他们的合作意愿,进而促进团队绩效。近年来,从参与管理到团队合作,再到自我管理,激励方式与方法已显现出基于信任的激励的发展趋向。[11]

3.信任可以增进成员间的沟通与合作

沟通与合作是科研团队成功的关键,这是毋庸置疑的。缺乏沟通与合作,整个团队就犹如一盘散沙,矛盾、冲突不断,进而产生离心力,这会极大影响科研团队整体效能的发挥。我们认为有效的沟通要以相互信任为前提,它可以增进沟通的效果,提高沟通的质量,高质量信息的自由传递必须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信任与沟通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内在逻辑关系,即在成员目标(利益)取向一致时,随着沟通的增加,成员间信任程度上升;而相互信任的结果,又使他们能够产生有效沟通。

同时,以相互信任的情感状态作为团队合作的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信任是合作关系发生的前提,也是合作成功的重要推动力。Morgan和Hunt(1994)发现由信任激发的合作行为的工作关系减少了冲突,增加了组织认同度,并降低了员工离职率。[12]首先,信任有助于团队成员对合作关系的投入,高程度的相互信任有助于增强合作者的信心,愿意投入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资源,从而创造更多的合作收益。其次,信任还可增强合作关系的灵活性,如果合作双方缺乏信任,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往往会出现合作双方对环境变化后果的判断不一致而导致的相互猜疑,从而使合作关系受到损害。

三、信任在科研团队发展中的动态模型

一般团队中的信任模型普遍认为,信任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信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团队成员长期的共同工作经历使得他们相互学习和评价,从而形成关于彼此的能力、诚信、态度、情感等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信任关系。Shapiro,Sheppard和Cheraskin(1992)在考察商务背景下人际关系如何产生时,指出在商务关系产生过程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信任模式:威慑型信任(Deterrence-basedTrust)、了解型信任(KnowledgebasedTrust)和认同型信任(Identification-basedTrust)。威慑型信任基于行为的一贯性——人们将按他们所说的那样去做。这种行为的一贯性因害怕受到惩罚(如人际关系的破坏)而得以维系。了解型信任是基于行为的可预测性——对于他人行为选择的可能性判断。当一个人掌握了关于他人足够的信息并可准确预测他们可能的行为时,便会产生了解型信任。认同型信任是基于对其他当事人的愿望和意图的心领神会,是由于认识到其他人在价值观和个性特征上的相似性而建立的,它通过完全认同对方的愿望和需求来维持。[1]Lewicki和Bunker(1995)在随后的研究中也提出了三种类型的信任,其中,后两种信任类型与Shapiro等人的分类一致,但是他们将第一种类型的信任称为谋算型信任。在他们看来,威慑型信任不仅是基于对破坏信任所遭致的惩罚的恐惧,而且源自维持信任所带来的收益。所以Lewicki等人认为在这一阶段信任是以市场为导向并经过谋算的,信任的确定通常是基于信任存在所带来的收益及信任被破坏所带来的威胁。

这些信任类型的划分为我们探究科研团队中信任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但科研团队中成员间的合作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科研目标,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非为了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就不存在成本、收益和风险方面的权衡,这点有别于商务过程中交易双方的合作关系。可见,科研团队成员间的合作与商务交易中的合作的基础是不同的。据此,我们认为科研团队中的信任应是由最初基于声誉的信任,逐步发展为了解型信任,最后达到信任发展的最高阶段——基于认同的信任。

1.声誉型信任

在科研团队组建之初,团队成员相互之间并不熟悉,只是凭借着对科研的热情和对团队带头人声誉的信任走到一起的。团队带头人以其卓越的科研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和引领着身边的科研人员,他的这种声誉会通过由他的朋友和其他伙伴构成的关系网而得到传播。出于对团队带头人声誉的信任,人们才愿意加入该团队并接受他的领导,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工作。同时,团队成员在合作之前也可能不了解对方的情况,就更谈不上建立情感纽带,同样是基于对他人过去的行为和声誉的了解而决定是否给予信任,比如具有良好科研能力、乐于合作声誉的人就很容易较快得到别人的信任,进而与之进行无保留的交流与合作。所以,我们认为在科研团队初始阶段的特定关系中,信任的形成并不包括太多体验的成分,而是基于对成员以往声誉的认知。

2.了解型信任

随着科研团队的进一步发展,成员间在互动合作过程中逐步加强了解,彼此的熟悉性不断增强。这时信任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成员间不再以他人以往的声誉为依据来判断这个人的能力、品格和行为方式,而是以自己对他人的了解来预测其可能的行为。所以,这一阶段的信任就称为了解型信任。在了解型信任中,常规交流和不断增强了解是关键性过程,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在合作攻关中经常性的交流有助于他们形成对彼此的能力、诚信、情感、态度的认知,从而决定增进或削弱彼此之间的信任。通常情况下,基于了解而产生的信任关系比较稳定,因为这种信任不但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融入了情感成分。

3.认同型信任

任何科研团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即共同愿景。如果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将团队目标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他的意愿或理想就很容易被团队中其他成员所认同,基于这种共识所产生的信任就是认同型信任,也是团队信任的最高阶段。认同型信任并不能轻易产生,这需要成员对相互间意愿、行为及价值观念的高度理解与认同,需要成员能够真正站在团队立场上设身处地考虑问题。建立了认同型信任的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将是非常牢固的,他们不仅相互了解和认同,而且会将对方的需求和偏好视为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偶然的突发性事件并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合作。

上述三种类型的信任随着科研团队成员之间交往的加深而不断发生变化,其动态发展模型如图1所示。

科研团队管理例2

一、概述

团队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目标、基本的技能、相互的信任、良好的沟通、明智的领导等。团队的个人目标和业绩与团队的目标和业绩是一致的和统一的,即团队不是简单的1+1=2,而是1+1>2,团队不仅需要营造与构建,更需要管理。

而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由为数不多的专业技术互补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创新群体。科研团队具有如下的特征:第一,具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目标。第二,成员之间的能力具有互补性。第三,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第四,团队领队人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协调能力和战略眼光,团队能不断产生科技成果。第五,团队注重学习与探索,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加强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科研院所是以科研和科技创新为主的实体,其科技创新的程度决定着科研实体的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新的重大科学研究靠单兵作战和简单合作已很难实现,团队攻关已成为现代科研活动的内在要求。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科研实体创新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科研院所现行的主要科研组织结构是以研究室为单位的科研基层实体,其人员相对固定。对于跨学科具有重大创新性的科研项目,科研院所也在探索组建科研团队进行重点攻关,但在组织运行管理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1)人员层次不尽合理。由于是以完成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科研创新为目的组建的科研团队,因此组建时大多数是高学历人员为主,人员学历层次、职称层次及年龄层次不明显,很多人都愿意去做关键性的重要的具有指导意义和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工作,导致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无人愿意去做。

(2)人员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科研团队是由本学科和本机构人员组成,其知识结构、学科背景、科研经历等都相似,专业结构上无法互补,使团队缺乏交叉学科的融合思维,导致横向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3)人员类别不尽合理。在科研创新团队中,同类知识、相同个性的人员较多,善于沟通,具有创新性的复合性人才偏少,直接造成学术氛围沉闷,学术思想僵化,相互学习、沟通少,团队缺乏和谐和亲和力,创新能力不够。

(4)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匮乏。由于实验条件、科研发展基础、人员待遇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人才引进制度的滞后,团队带头人的选择范围有限,引进高水平的带头人相对较难,导致带头人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有限。

2.学习、沟通与合作不畅

(1)学习与交流障碍。由于团队内部成员的性格特征、观点不同、知识水平的差异,导致共同学习的意愿不够强和知识共享的实现程度较差。

(2)团队合作障碍。由于团队成员的学历层次较高,所拥有的知识较密集,自主科研的能力较强,各自为战的传统意识较深,加之成员的性格迥异,导致了团队成员相互合作的意愿不强。

3.科研团队的管理滞后

(1)管理理念和方式不适应现实要求。目前,许多科研机构对创新团队的管理仍然按照科研院所科研室的管理方式进行,其团队的组成、运行方式都是既定式管理,难以跳出固有的模式,缺乏灵活的符合实际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等。

(2)团队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由于创新团队组建的背景不同,科研院所针对科研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科研创新团队,由于制度的滞后,会导致科研团队在管理上缺乏科学性,阻碍了团队成员潜能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与管理策略

1.创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

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关键的因素是团队成员的构成。构建一个人员学历层次结构合理、专业结构、人员类别结构、年龄结构互补和遴选一个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是科研创新团队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

(1)合理的科研人员层次结构。这里所说的层次是指科研人员的学历层次、年龄层次或职称层次。在一个创新型和跨学科的科研项目中,需要各种层次的科研人员。每一个层次的人员都有其自身的优势,高学历的博士、硕士理论基础扎实,本科生基础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强,高职称人员、年长者科研工作经验丰富,中年科研人员年富力强、年轻科研人员勇于进取。因此,科研创新团队组成中,成员的学历、职称、年龄层次结构要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和团队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要有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高难度的科研工作和基础科研工作都能够很好地协同完成。

(2)互补的科研人员专业结构。来自同一学科的科研人员,在科研上有着相同的研究方法、思维习惯,易沟通和建立信任,但专业技能上无法互补,因此,要吸引跨专业人员进入创新团队,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和互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研究体。同时,不同学科的成员之间的技术背景,可以使成员的认知结构相互影响,所获取的知识、信息以及成员的研究方法通过一定形式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互补,进一步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团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3)多样的科研人员类别。科研人员的类别包括成员的性格、特长等。科研人员的性格、特长决定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度、和谐度和认同度以及亲和力,同时也决定了其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借用英国管理大师汉迪的“三叶草组织”说法,创新团队并非垂直的两片叶子,而是圆形的三片叶子:第一片叶子是目标明确且包容他人的管理者,第二片叶子是极具创新精神的怪才,第三片叶子是极具亲和力的人才。因此在创新团队的组成中,需要引进不同性格和特长的成员。多种类别的人员的组合形成具有亲和力、协调力、创新力的综合的科研创新团队。

(4)遴选和培育优秀的创新团队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的学术思想,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知识渊博、思想活跃、品德高尚、客观公正。在科研院所首先应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相关机制,要根据创新团队的特点及目标,敢于打破常规,在更大范围内,不拘一格地选拔团队领军人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和完善带头人负责制;同时,给予其一定的权力,掌握一定的资源配置权,使责权利相结合,更好地运作创新团队。

2.打造学习进取、沟通合作、和谐高效的创新团队

(1)构建学习交流平台。创建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相互学习的平台对创新科研团队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习促进知识的融合,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二是建立学习制度,以学术讲座或学术讨论的形式定期开展学习与交流。学习要取得成效,需要注重以下三点:一要进行启发式学习,在交流学习中互相启发、互相触发感应,促进成员的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二要进行解决问题式的学习,围绕特定的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学习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获得成长;三要进行超越式学习,学习要打破已有的知识屏障,实现知识的超越与进化,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构建平等的合作攻关平台。集体攻关最重要的是团队成员要进行无障碍合作。一是针对团队成员的性格特征,建立具有亲和力的组织氛围。这种具有亲和力的组织氛围,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性格,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促进不同意见的交流融合,发掘不同性格及不同观念所蕴藏的创造力。二是针对成员知识冲突建立交流机制,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在一起进行团队式科研协作,由于成员之间知识类型、知识结构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冲突导致合作障碍,团队需要梳理成员之间知识差异的程度,构建知识互补的结构体系,利用其适当的知识冲突,建立交流机制,激发各成员的知识兴趣,逐步实现异质性知识的共享与传递,形成知识能量集聚,促进科研合作,产生大量基于知识冲突和知识交叉的创新研究成果。三是营造良好的科研合作的内部环境。科研团队具有协同、挖掘集体知识的优势,要促进团队的交流与合作,需要营造民主的学术氛围、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创造平等沟通的微观环境。

3.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打造高绩效的创新团队

(1)创新团队是基于科研创新取得创新成果而组建的,对其的管理需要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首先,要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对固有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其次,科研院所要加强宏观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外部支持,获得所必须的资源、知识和人才。第三,科研团队的内部管理上,要向柔性化、多样化、扁平化方向发展,拓宽管理幅度,建立“平面化”管理模式。

(2)建立和完善创新团队的管理机制。要在科研院所对其科研室的管理机制的大框架下更加灵活和更有针对性。第一,人才引进机制。科研院所要给予科研团队极大的自,而科研团队内部要根据需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又动态开放的系统,成员的引进和退出要充分满足团队创新发展的需要。第二,激励机制。马洛斯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不是所有的奖励都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只有那些能不断满足人们需要的尤其是高层次需要的因素,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激励机制包括考核评价、奖励等机制。其一,考核机制包括科研院所对创新团队的考核和创新团队的内部成员的考核。科研院所对创新团队的考核评价主要考核一定时期内团队的创新力、凝聚力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质量等方面,对团队内部成员的考核评价,在团队考核的基础上还需要从团队成员在集体攻关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做出的贡献上来进行评价。其二,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动态的薪酬奖励机制,对科研院所统筹的奖励或团队的科研项目奖励,一方面要考虑整体利益的分享,以团队整体绩效为基础进行平均分配,另一方面要考虑不同成员贡献的差别,对有重大贡献的成员进行特别奖励。其三,科研院所对科研创新团队在岗位津贴的发放,各种奖励、职称晋升、科研环境的改善、科研投入等方面应实行优惠政策。其四,对创新团队成员实行分层次激励。

参考文献

科研团队管理例3

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由具有知识、技能交叉互补特点的,并且愿意为共同目标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组成的群体[1]。随着我国科技工作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要求的提出,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具有交叉学科、跨学科及跨单位等特点的科研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已逐渐成为科技工作开展的主要形式。高校科研团队由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及年轻后备力量组成,这种学术梯队组成不仅为科研提供人力,而且能培养新生科研人才。因此,做好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对团队的整体发展以及学校、学科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团队绩效管理,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也一直在不断地研究与探讨[2-6],但国内目前尚无一套完善、适用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办法及标准。

绩效管理的内涵

什么是绩效?绩效就是行为[7],科研绩效就是科研行为。但在进行具体的绩效管理时,所说的绩效往往包括行为和结果两方面,以科研绩效管理而言,就是既要管理科研人员或团队的科研行为,也要管理科研工作的实施与开展,以及管理科研结果,如项目、成果等。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的过程[8],首先要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继而针对目标进行管理,通过绩效考核来检验管理的成效,并使用有效的激励政策强化管理的结果,同时根据绩效考核的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绩效目标。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内涵

1.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

高校科研团队是“团队”这一概念中的一个分类,是以高校为基础、高校科研人员为主要成员建立起来的,因此有其区别于其他组织或团队的特点[9]。一是合作性。高校科研团队的成员在加入团队前,都是独立的研究个体,甚至已有自己相对稳定的研究工作。因此,这就要求成员们要有高度的合作性,以团队为整体共同开展研究工作。二是有序性。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可能来自多个学科领域,甚至有来自合作企业或其他研究院所的精英,他们在研究工作中各有所长,因此能否在团队带头人的带领下有序开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创新性。在“协同创新”“京津冀一体化”的今天,“科技创新”已不再只是一个名词,而是所有科研工作者不断努力追求的共同目标。高校科研团队有雄厚的学术资源作为基础、青年科研人员及研究生的活跃思维作为动力,其创新性是不可小觑的。四是可发展性。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不是仅为申请某一重大项目,或攻关而临时拼凑,它的存在一定是要为学科建设及学校自身发展服务的。因此,团队一定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内涵

高校科研团队不仅有区别于其他群体组织的特点,也有基于其特点所产生的绩效[10]。一是队伍建设情况。团队是由众多科研人员共同组成,包括团队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科研人员以及在读研究生。团队在建设时,必须让所有类型的研究人员达到合理的比例,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队伍建设情况好,也说明团队的合作性好。二是科研投入。主要指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团队的活动都是基于科研项目开展的,多承担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攻关项目对于成员的成长、团队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三是科研产出。团队承担了科研项目,就要有相应的科研成果产出。团队产出的原创性成果越多,质量越高,证明该团队的创新性和可发展性越高。四是平台的搭建。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除服务科学研究外,还要为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服务。因此,团队不仅是探究科学问题的组织,更是学科发展的支撑和优秀科研人才的培育器。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现状

综上所述,有效的绩效管理是目标制定、管理绩效、绩效考核、绩效激励这几个环节不断循环的过程[11]。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则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具体实施和开展。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对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还沿用既往的人事政策、将更多精力放在绩效考核与绩效激励上,对于绩效目标及管理绩效关注不够、过多强调了团队成员的个人成绩。例如:看重论文作者排序、个人承担项目情况等,并未能以团队为整体对其队伍建设、投入产出、学科发展等方面进行有重点的管理。随着国家科研水平的发展,既往的这种绩效管理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下科研工作的要求,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著。

1. 缺乏合理的团队绩效考核标准

一是缺少基于团队特点的绩效考核指标。目前,许多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和考核还是沿用人事考核的相关指标。这些指标的制定是基于对个人科研绩效的考评,通过科研项目、成果产出及排名等对个人贡献进行评定,并没有针对团队贡献的相关指标。这样不仅不能很好地体现团队的科研绩效,同时也会出现成员间因个人利益的竞争导致团队合作性及有序性的降低,影响其长远发展。

二是考核标准过于单一化,没有突出学科特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都是以学科为基础,由本校或者不同高校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组成[12],目的是服务学科、促进发展。现有的绩效考核标准大多没有进行具体的学科划分,而是采用所有学科的平均水平,甚至作为统一的标准“一刀切”。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各学科发展水平是极不均衡的,有些学科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可能长期处于标准之下,此时再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对该学科的科研团队进行评价是不全面、不客观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影响团队的发展。

2.缺乏合理的队伍建设管理

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一个内涵就是队伍建设,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团队成员[13],成员包括带头人、学术骨干、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后备人才(年轻教师、研究生)等。目前,高校科研团队对于成员的管理及考核的重点还集中在个体上,即对个人科研项目、成果等方面的考核,而缺乏针对团队人才梯队建设的管理。团队成员的学科、知识层级、技术能力等各有不同,他们各有所长,对团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构建不合理,必然会引起团队内部的矛盾,影响长期发展。

3.绩效管理范围比较局限,重结果轻过程

科研绩效是参与科研活动的人员在学术研究中的投入、产出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其管理应该贯穿整个科研活动的始终。但在实际科研管理工作中,往往只集中在对科研业绩的数据收集和评价,也就更加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导致这样情况的发生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全程管理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在科研工作的每个阶段都对团队的绩效及时了解和掌握,需要占用一定的人力资源。二是针对科研进程的每一阶段进行管理,就需要及时了解相关信息,这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积极配合。但如果较为频繁征集信息,又会给科研团队带来额外的负担,配合度降低,进而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和后续管理工作开展。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的问题,高校在进行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时,应结合其自身特点及内涵进行管理,如将资源配置(即投入与产出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在人事聘任政策中,加入团队绩效考核因素,突出团队带头人的“领头羊”职责的管理、以学科特点进行团队管理、建立团队激励政策等举措完善绩效管理及考评体系。

1. 强调团队整体性

合作性和有序性是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因此必须将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所有成员在团队中进行的科研活动及其产生的成绩都应以团队计算,在绩效考核时,尽量淡化个人利益;同时在职称评定时,对于成员在团队中的贡献,除署名第一的成果外,其他模糊排序位次,最大程度上降低因个人利益而产生的分歧和矛盾,提高团队凝聚力。

2. 建立团队带头人的“带头”绩效管理

加强科研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首先就要做好对团队带头人的管理。带头人是一个团队前进的“领头羊”,他的研究方向是否稳定,管理能力的高低都决定和影响着团队的定位及发展。因此,针对带头人的管理和考核,特别是其“带头”作用的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学院(系)对于团队有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可建立年终汇报制度,即每年年终团队带头人向所属学院(系)汇报本团队现有的科研方向、研究进展、科研产出、团队自评等情况,并与上一年的工作预期进行比较,如未完成预期需分析不足,提出改进措施。这样不仅能督促团队带头人对工作及时进行梳理总结,同时也有助于单位对团队带头人的“带头”绩效情况进行考评。学院(系)将本单位团队考评情况报送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如有团队特别是带头人的考评结果不理想,科管部门应与相关学院(系)协商结合团队、学科及学校的发展,对带头人进行必要的调整。

3. 将投入与产出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指标

高校团队科研绩效管理就是对团队科研投入与产出进行管理。科研投入主要是指人、财、物的投入,即团队人员的组建、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及科研场所、设备等的投入;科研产出主要是科研论文、知识产权类成果以及所培养的青年人才情况等。有持续稳定的科研投入是支持团队前进的动力,不断有新的成果产出是团队有科研活力的证明,两者都是团队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缺一不可。因此,除在团队建设初期需大量投入外,对于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团队来说,将“投入产出比”作为指标引入绩效考评中,较之原有单纯使用某一两个指标进行考核更加全面和客观。当科研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小于或者等于1的时候,即显示该团队拥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

4.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绩效管理

目前,我国的基本学科有13大门类,各门类下一级至三级学科有上百种之多,每个学科的发展基础和状况都各有不同。因此,对于在各学科基础上建立的科研团队间进行比较,相对统一的通用标准是很必要的,如科研质量、成果产出、团队长期生存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对科研团队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平台搭建(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建设)等方面对于本学科的贡献和作用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管理。

5. 给予适当的团队奖励

团队奖励是对科研团队工作进行的奖励,能够有效地促进团队的积极性。团队奖励可以是对整体绩效情况的奖励,也可能是对某一突出业绩给予的奖励[14]。适当的团队奖励不仅是对团队科研经费的一个补充,更是对团队科研工作的肯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以本校的奖励制度为基础,根据团队的绩效情况合理计算出奖励额度,同时对在团队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技工作的发展,科研团队已成为主力军。但高校科研团队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组织和群体的特点和内涵。因此,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要根据其特点,从绩效管理内涵的四个环节入手,依据团队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和方法,才能真正做好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炳君,姜雪. 高等学校科研团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63-66.

[2][13]曾海燕,黄慧玲. 国内外科研团队的研究综述[J]. 发展研究,2013(3):12-16.

[3]吴志明,武欣. 知识工作团队中组织公民行为对团队有效性的影响作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8):92-96.

[4]刘慧群.高校科研团队协作关系治理模式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3):124-128.

[5]汤超颖, 朱月利, 商继美. 变革型领导、团队文化与科研团队创造力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2011,29(2):275-282.

[6]卢苇. 国内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比较研究[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4(6):73-77.

[7][8][11]仲理峰, 时勘. 绩效管理的几个问题[J].南开管理评论,2002(3):15-19.

[9] 余可锋. 我国大学科研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8.

[10] 张喜爱.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225-227.

科研团队管理例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建设创新型社会,越来越重视国家科研能力的提升,而作为主要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的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的创新水平、甚至是综合实力。而一个高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则要受到高校科研团队的影响,因此不少高校纷纷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很多优秀的科研团队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来贡献。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科研团队的绩效还不令人满意,如何充分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的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科研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

1高校科研团队的定义

“团队”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质量管理小组”管理风行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而关于“团队”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乔恩R卡曾巴赫把团队定义为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高校科研团队也是就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团队,它是指在高等学校中由有着共同的愿景、技能互补、围绕着共同的科研目标和任务并且拥有团队精神的相互协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一般来说,科研团队的组建是学校为了培育和发展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吸引人才、凝聚人才,以培养高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工作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最终目的的。

2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

2.1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都是以重点实验室或者研究中心为依托的,例如湖南大学的汽车整车技术研究团队就是以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的。

2.2研究方向多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由于受到自身科研基础和科研条件的限制,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学、物理等基础和应用基础领域。

2.3高校科研团队成员之间比较熟悉

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一般是由本校内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他们或者本来就属于同—个领域并且已经使用共同的研究方法,或者彼此之间早已比较熟悉,因而能使高校科研团队尽快地对科研目标或共同方法等达成共识,使科研团队缩短成员之间的磨合期,从而能迅速地出成果、创佳绩。

2.4高校科研团队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都是以国内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为带头人或者骨干,并且有3-5名核心成员,他们有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使得科研团队成员间能够优势互补,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3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

一个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提升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水平和科研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团队健康良好运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建立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体系,其目的是通过对科研团队进行绩效指导、考核、奖励和发展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团队的绩效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设定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计划、记录团队成员的绩效表现、绩效考评、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及合理运用等内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四个部分。

3.1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就是设定科研团队的目标和工作计划,通过目标设计来界定科研绩效,对于高校科研团队来说的话绩效计划的设计可以是一个全员参与和讨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将每一个科研人员的个人目标和科研团队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科研团队的总体目标,并把科研团队的目标进行分解,分解到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实际工作和研究中,并由全体科研团队成员进行相互的敦促。

3.2绩效计划的实施

高校科研团队在制定绩效计划以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要对绩效计划进行实施,科研团队的绩效计划其实质就是科研计划,如何制定和实施科研计划这是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高校科研团队可以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承担的各类资助项目等进行设计,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科研计划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应该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更,以使绩效计划能够趋于完善。

3.3绩效考核

(1)明确考核主体和客体。在这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考核时,仅仅是对团队中的单个成员进行考核而忽视了团队总体层面的考核,或者仅仅重视团队的绩效而忽视团队成员中成员间的差别。因此高校科研团队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科研团队的整体绩效,又要考虑作为个体的团队成员的绩效。

(2)明确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要明确科研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最重要的就是要制定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要力求全面、量化、操作性强。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和实际工作高校科技工作中发现,要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进行考核,其中有五大重要指标必须进行考核,它们分别是: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制度建设和平台建设五个方面。高校科研团队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来设计相应的考核指标来对科研团队和个人进行绩效考核。

(4)确定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时间。一般来说,对于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考核应该以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周期为基础,根据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周期来确定考核时间,也就是每完成一个科研阶段进行一次考核。当然在这其中,也可以进行月度或者季度考核,记录科研团队和团队成员进行考核的所有信息,在过程中进行全程的监控与考核,从而提高科研效率。

3.4绩效反馈

绩效考核完成以后并不代表绩效管理的终结,它还必须对团队成员绩效情况、考核结果反馈改科研团队成员,使得被考核者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并重新制定自己的发展与科研规划,从而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效率。

一般来说绩效反馈有助于被考核者提高工作技能和改进工作绩效,也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完成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以后,绩效管理工作也还需要继续,因为这个时候绩效管理并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运用,考核好的成员与考核不好的成员如果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话,那么整个绩效考核都是失败的,因此这个时候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是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合理应用。

一方面要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制定合理的奖惩方案,使得绩效考核的结果能够得到强化的作用,奖励考核成绩好的团队成员,处罚考核成绩差的成员;另一方面要根据考核的结果重新制定科研团队成员的发展计划和科研计划,甚至可以重新考虑科研团队成员的人选。

总之,高校科研团队对于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意义重大,但是高校科研团队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我们在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不能全盘的运用与企业中对工作团队进行绩效管理的办法,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应该更加注重团队所有成员的参与,注重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尚水利.团队精神[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2]尼基海斯.成功的团队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科研团队管理例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建设创新型社会,越来越重视国家科研能力的提升,而作为主要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的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的创新水平、甚至是综合实力。而一个高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则要受到高校科研团队的影响,因此不少高校纷纷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很多优秀的科研团队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来贡献。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科研团队的绩效还不令人满意,如何充分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的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科研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

1高校科研团队的定义

“团队”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质量管理小组”管理风行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而关于“团队”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乔恩•r•卡曾巴赫把团队定义为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高校科研团队也是就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团队,它是指在高等学校中由有着共同的愿景、技能互补、围绕着共同的科研目标和任务并且拥有团队精神的相互协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WWw.133229.CoM一般来说,科研团队的组建是学校为了培育和发展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吸引人才、凝聚人才,以培养高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工作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最终目的的。

2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

2.1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都是以重点实验室或者研究中心为依托的,例如湖南大学的汽车整车技术研究团队就是以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的。

2.2研究方向多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由于受到自身科研基础和科研条件的限制,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学、物理等基础和应用基础领域。

2.3高校科研团队成员之间比较熟悉

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一般是由本校内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他们或者本来就属于同—个领域并且已经使用共同的研究方法,或者彼此之间早已比较熟悉,因而能使高校科研团队尽快地对科研目标或共同方法等达成共识,使科研团队缩短成员之间的磨合期,从而能迅速地出成果、创佳绩。

2.4高校科研团队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都是以国内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为带头人或者骨干,并且有3-5名核心成员,他们有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使得科研团队成员间能够优势互补,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3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

一个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提升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水平和科研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团队健康良好运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建立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体系,其目的是通过对科研团队进行绩效指导、考核、奖励和发展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团队的绩效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设定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计划、记录团队成员的绩效表现、绩效考评、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及合理运用等内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四个部分。

3.1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就是设定科研团队的目标和工作计划,通过目标设计来界定科研绩效,对于高校科研团队来说的话绩效计划的设计可以是一个全员参与和讨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将每一个科研人员的个人目标和科研团队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科研团队的总体目标,并把科研团队的目标进行分解,分解到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实际工作和研究中,并由全体科研团队成员进行相互的敦促。

3.2绩效计划的实施

高校科研团队在制定绩效计划以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要对绩效计划进行实施,科研团队的绩效计划其实质就是科研计划,如何制定和实施科研计划这是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高校科研团队可以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承担的各类资助项目等进行设计,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科研计划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应该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更,以使绩效计划能够趋于完善。

3.3绩效考核

(1)明确考核主体和客体。在这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考核时,仅仅是对团队中的单个成员进行考核而忽视了团队总体层面的考核,或者仅仅重视团队的绩效而忽视团队成员中成员间的差别。因此高校科研团队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科研团队的整体绩效,又要考虑作为个体的团队成员的绩效。

(2)明确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要明确科研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最重要的就是要制定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要力求全面、量化、操作性强。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和实际工作高校科技工作中发现,要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进行考核,其中有五大重要指标必须进行考核,它们分别是: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制度建设和平台建设五个方面。高校科研团队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来设计相应的考核指标来对科研团队和个人进行绩效考核。

(4)确定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时间。一般来说,对于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考核应该以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周期为基础,根据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周期来确定考核时间,也就是每完成一个科研阶段进行一次考核。当然在这其中,也可以进行月度或者季度考核,记录科研团队和团队成员进行考核的所有信息,在过程中进行全程的监控与考核,从而提高科研效率。

3.4绩效反馈

绩效考核完成以后并不代表绩效管理的终结,它还必须对团队成员绩效情况、考核结果反馈改科研团队成员,使得被考核者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并重新制定自己的发展与科研规划,从而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效率。

一般来说绩效反馈有助于被考核者提高工作技能和改进工作绩效,也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完成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以后,绩效管理工作也还需要继续,因为这个时候绩效管理并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运用,考核好的成员与考核不好的成员如果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话,那么整个绩效考核都是失败的,因此这个时候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是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合理应用。

一方面要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制定合理的奖惩方案,使得绩效考核的结果能够得到强化的作用,奖励考核成绩好的团队成员,处罚考核成绩差的成员;另一方面要根据考核的结果重新制定科研团队成员的发展计划和科研计划,甚至可以重新考虑科研团队成员的人选。

总之,高校科研团队对于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意义重大,但是高校科研团队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我们在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不能全盘的运用与企业中对工作团队进行绩效管理的办法,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应该更加注重团队所有成员的参与,注重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尚水利.团队精神[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2]尼基•海斯.成功的团队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科研团队管理例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建设创新型社会,越来越重视国家科研能力的提升,而作为主要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的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的创新水平、甚至是综合实力。而一个高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则要受到高校科研团队的影响,因此不少高校纷纷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很多优秀的科研团队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来贡献。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科研团队的绩效还不令人满意,如何充分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的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科研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

1高校科研团队的定义

“团队”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质量管理小组”管理风行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而关于“团队”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乔恩•R•卡曾巴赫把团队定义为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高校科研团队也是就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团队,它是指在高等学校中由有着共同的愿景、技能互补、围绕着共同的科研目标和任务并且拥有团队精神的相互协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一般来说,科研团队的组建是学校为了培育和发展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吸引人才、凝聚人才,以培养高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工作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最终目的的。

2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

2.1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都是以重点实验室或者研究中心为依托的,例如湖南大学的汽车整车技术研究团队就是以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的。

2.2研究方向多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由于受到自身科研基础和科研条件的限制,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学、物理等基础和应用基础领域。

2.3高校科研团队成员之间比较熟悉

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一般是由本校内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他们或者本来就属于同—个领域并且已经使用共同的研究方法,或者彼此之间早已比较熟悉,因而能使高校科研团队尽快地对科研目标或共同方法等达成共识,使科研团队缩短成员之间的磨合期,从而能迅速地出成果、创佳绩。

2.4高校科研团队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都是以国内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为带头人或者骨干,并且有3-5名核心成员,他们有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使得科研团队成员间能够优势互补,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3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

一个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提升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水平和科研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团队健康良好运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建立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体系,其目的是通过对科研团队进行绩效指导、考核、奖励和发展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团队的绩效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设定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计划、记录团队成员的绩效表现、绩效考评、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及合理运用等内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四个部分。

3.1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就是设定科研团队的目标和工作计划,通过目标设计来界定科研绩效,对于高校科研团队来说的话绩效计划的设计可以是一个全员参与和讨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将每一个科研人员的个人目标和科研团队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科研团队的总体目标,并把科研团队的目标进行分解,分解到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实际工作和研究中,并由全体科研团队成员进行相互的敦促。3.2绩效计划的实施

高校科研团队在制定绩效计划以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要对绩效计划进行实施,科研团队的绩效计划其实质就是科研计划,如何制定和实施科研计划这是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高校科研团队可以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承担的各类资助项目等进行设计,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科研计划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应该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更,以使绩效计划能够趋于完善。

3.3绩效考核

(1)明确考核主体和客体。在这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考核时,仅仅是对团队中的单个成员进行考核而忽视了团队总体层面的考核,或者仅仅重视团队的绩效而忽视团队成员中成员间的差别。因此高校科研团队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科研团队的整体绩效,又要考虑作为个体的团队成员的绩效。

(2)明确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要明确科研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最重要的就是要制定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要力求全面、量化、操作性强。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和实际工作高校科技工作中发现,要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进行考核,其中有五大重要指标必须进行考核,它们分别是: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制度建设和平台建设五个方面。高校科研团队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来设计相应的考核指标来对科研团队和个人进行绩效考核。

(4)确定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时间。一般来说,对于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考核应该以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周期为基础,根据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周期来确定考核时间,也就是每完成一个科研阶段进行一次考核。当然在这其中,也可以进行月度或者季度考核,记录科研团队和团队成员进行考核的所有信息,在过程中进行全程的监控与考核,从而提高科研效率。

3.4绩效反馈

绩效考核完成以后并不代表绩效管理的终结,它还必须对团队成员绩效情况、考核结果反馈改科研团队成员,使得被考核者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并重新制定自己的发展与科研规划,从而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效率。

一般来说绩效反馈有助于被考核者提高工作技能和改进工作绩效,也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完成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以后,绩效管理工作也还需要继续,因为这个时候绩效管理并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运用,考核好的成员与考核不好的成员如果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话,那么整个绩效考核都是失败的,因此这个时候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是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合理应用。

一方面要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制定合理的奖惩方案,使得绩效考核的结果能够得到强化的作用,奖励考核成绩好的团队成员,处罚考核成绩差的成员;另一方面要根据考核的结果重新制定科研团队成员的发展计划和科研计划,甚至可以重新考虑科研团队成员的人选。

总之,高校科研团队对于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意义重大,但是高校科研团队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我们在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不能全盘的运用与企业中对工作团队进行绩效管理的办法,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应该更加注重团队所有成员的参与,注重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尚水利.团队精神[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2]?尼基•海斯.成功的团队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科研团队管理例7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206-02

当前,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迅猛发展的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在我国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问题上,团队创新逐渐成为其明显的决定性因素。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都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加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最活跃的核心资源及最具创造性的驱动因素就是科研人员。如今,经济学界、管理和科技界关注的重点转变为怎样管理科研团队,从而有助于团队成员获得有效激励,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1 科研团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考评体系不科学

针对科研活动,考评体系具有非常明显的导向作用,健全激励机制的基础是合理的考评体系,关系到能否使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促进团队和谐、有序的运作。

有很多科研团队的考核周期较短,评价制度呆板,营造团队科研创新氛围的柔性机制较为缺乏,使团队的研究工作不太系统,而对于虽然意义重大但周期长的基础研究,科研人员都不愿意承担,研究工作就很容易停留在“小打小闹”的水平,造成重大学术成果很难产生[1]。

1.2 忽视团队文化建设

目前,团队文化逐渐成为科研团队赖以生存与发展壮大的土壤,科研团队若要有传承与发展的根基,就必须形成团队文化。而对于科研团队文化建设来说,最重要的是构建以人为本的理念,创建一个合作互助、互相激励、共同学习、和谐宽松的氛围。现如今,团队文化建设在很多高校的科研团队都不被注重,团队凝聚力若缺少团队文化的支撑就很难形成,对于团队成员研究潜能的充分发挥也是不利的,终将会使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受到影响[2]。没有团队文化的科研团队,也很难长久健康的发展。

1.3 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有的科研团队为了满足考评指标,盲目追求和出版专著的数量。有的科研团队不尊重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没有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的科研团队学术成果过多的集中在少数几个学术带头人身上,队伍结构不合理。

2 科研团队管理中的敬天

2.1 何为敬天爱人

日本企业界的“经营四圣”,也就是日本战后经济崛起中最卓越的四位企业家,分别是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和日本京瓷集团的稻盛和夫。稻盛和夫是“经营四圣”中目前唯一健在的,享有“当代松下幸之助”的美誉。

“敬天爱人”是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核心,也是京瓷的社训。

“敬天”是指做事依照事物的本性,“天”指的是客观规律,即事物的本性。坚持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始终是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所谓“爱人”,就是“利他”[3]。

2.2 敬天在科研团队管理中的内涵

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看,团队成员成才的过程与科研团队的成长过程是高度统一的,在团队成长过程中,当团队成员持续不断地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时,也就很容易达到团队成员的成才目标了。其成长机制如文献[4]给出的图1所示。

因为创新活动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也一直允许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可以是失败的,经过艰苦的努力,科研团队也有可能得不到成果。创新实践一旦经历失败,可能会使有些团队走向自生自灭。而团队只要有共同的愿景,在经历多次思想碰撞后,肯定可以在某一时刻,擦出火花,创新思想随之迸发出来,创新性成果也就触手可得了。

(1)科研团队形成期。

团队成员只有在有一致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下,科研团队的创新行为才有可能产生。科研团队在成长初期,团队成员尚没有清晰的共同愿景,共同价值观在团队文化的引导下有可能有助于形成共同愿景;这种共同愿景一旦形成,团队成员的行动就可以由其指导。因此,科研团队在团队形成初期建立一个统一的共同愿景是亟需的。

在这一个时期,团队负责人应该以其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让团队成员产生“无论如何也要办到”的迫切愿望,否则科研团队很容易夭折;只要团队成员能够接受并认同所赋予工作的意义,就很容易能够自发地产生工作热情,主动挑战更高的工作目标。

(2)科研团队成长期。

创新文化氛围在科研团队成长期就已经比较浓厚了,也已形成团队成员的共同愿景,两者共同作用,成员的行动受两者约束,促使科研团队产生创新合力。从而使整个科研团队逐步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确定合理的激励制度,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使科研团队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是最为重要的。

(3)科研团队继存期。

由于学术带头人在科研团队继存期的名声就已比较显赫了,学术带头人的权威也可能会使创新文化和共同愿景的作用被弱化;学术带头人引导着团队成员,获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有新的小创新团队衍生出来,进而由小创新团队产生出新的共同愿景。图2为科研团队成长轨迹,是由文献[4]给出的,非常明晰的给出了科研团队各时期的特征。

在这一时期,团队的管理者需要更高的艺术。高超的团队管理艺术,能够使科研团队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很强凝聚力的创新型科研团队。否则,科研团队成员也很容易分道扬镳。

同时,也遵循科研工作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5],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延误时机。坚持用当其时,对于最佳成材期,能够正确认识与把握,而对于各类优秀人才,能够及时发现并大胆启用,在黄金时期,使人才充分施展才干。坚持公平公正、竞争择优,坚持竞争成才,让各类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开发潜能、增强动力。坚持实践成才,真正让人才在科研一线建功,在实践中锻炼,在社会里成长[6]。

在启用各类优秀人才的过程中,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科研学术自由,只给他们定目标压任务,不过多的针对具体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进行指导,鼓励他们自主创新,真正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是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最重要的是要把“责权利”全部交给他们,让他们有完成科研任务的责任,有决定研究方案的权利,还要让他们“名利双收”。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比学术带头人更需要学术成果的支撑,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学术带头人作为师长,也有责任主动关心他们培养他们。

3 科研团队管理中的爱人

3.1 稻盛和夫的爱人哲学

“爱人”,暨“利他”,对企业来说就是“利他经营”。广义上讲,这个“他”是指客户。从“企业本位”转向“客户本位”,就是客户服务,一切问题的考虑都是从客户的角度,满足他们的要求。在为客户创造了价值的同时,企业也可以从中分享价值,对员工和社会来说也是如此。稻盛和夫解释说:“这里所说的利他,不仅是一种方便的手段,本身就是目的,为了集团,也是为了让大家都能幸福的目的。只有这样,利他的目的,才具有普遍性,才能真正赢得大家的共鸣。任何利己的目的,最多只能引起小部分人的共鸣,加上利他,才能有普遍性,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要想真正搞好经营,就必须是利他经营。”他认为,要做到“利他”,必须能够做到“为了帮助别人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

3.2 薪酬激励政策

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80项影响员工生产率的激励方式中,对生产率水平提高的贡献最大的是报酬激励,为30%[7]。目前我国的个人收入水平不够高,而经济因素依旧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经济因素的激励效果更加显著。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人的潜能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只能发挥出20%~30%,剩余的70%~80%的潜能能够通过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将其充分发挥出来[7]。

如果学术带头人能够放开手脚,把开展研究工作所需要的经费让年轻人自由支配,只要他们的开销复合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就不做任何干预。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学术带头人的管理层次也就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这样的科研团队肯定能够良性发展。如果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奖励,或者是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专利,就一定要按照国家的有关鼓励创新的管理规定[8],不折不扣的给予奖励,甚至可以给予本单位的配套奖励,这种做法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是最明显和最有效的。

4 结语

作者认为,做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我做事,只是机械的执行者;第二个层次是我要做事,自己能够发挥主动性,积极主动的做好事情,但是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第三个层次是忘我做事,做事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团队。毫无疑问,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只有能够达到第三个层次,才是称职的。

最后,借鉴稻盛和夫先生的敬天爱人哲学,与各位科研团队负责人共勉:惟敬天爱人,始能天人合一;惟以人为本,方可物心两荣;惟利他管理,才能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 孙晓杰,李晓明,牛英才,等.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1(5):592-593.

[2] 张艳玲.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15-18.

[3] 陈华蔚.敬天爱人,以德经营[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75.

[4] 张海燕,王江,李鑫,等.人才学视角下的高校科研团队成长机制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

20-26.

[5] 马卫华,肖丁丁,许治.大学学术团队核心能力成长的“平台―台阶”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2):

146-150.

科研团队管理例8

科研团队是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替代个体研究,以科研团队为平台进行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主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的集体性、开放性给科研管理带来了挑战,以往的研究小组的组织形式难于适应新的变化和挑战。同时,由于受到国际科研竞争的压力,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科研成果产出、提升高校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

高校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开发研究为内容,由技能互补且具有共同科研目标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科研人员组成。高校科研团队与其他工作群体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高校科研团队一般是为了从事部级、省部级或学校自身的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研究、工程化研究等科研活动而组建的,而从事的科研活动具有创造性、风险性和长期性。

科研活动以揭示自然界或是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发展应用途径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主要任务,具有极高的创造性。而科研活动的创造性需要从事科研活动的科研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学术水平,也具有活跃的思维能力、高度抽象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好奇心。因此,培养科研工作人员获取、归纳知识的能力,保持和激发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探索力是保证科研活动成果开展的前提。

科研活动是对规律的探索,而探索的过程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且受到科研工作人员本身知识储备和研究经验的制约,因此科研活动的过程具有极高的风险性。科研活动的风险性就意味着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不能仅仅建立在任务的完成度上,而忽略了科研活动过程中科研工作人员所付出的努力。

科研活动对客观规律的探索性和探索过程的风险性决定了科研活动具有长期性。并且科研活动的成果的积累往往与投入时间呈指数关系,即科研活动开展的初期是知识积累和尝试的过程,随着活动的推进,成果才能逐渐取得。许多获得重大科研成就的人员和团队都有很长的很久周期。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也要求科研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超强的毅力。因此,科研活动的长期性要求对科研团队的评价不能仅从局部时间点上去着眼,且应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从而给科研人员创造自由的学术环境。

第二、高校科研团队的成员大体上由本校或不同高校相关学科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组成,由优秀的中青年担任科研带头人,由青年科研工作者担任研究骨干负责具体科研活动的执行。而青年科研工作者往往面临着谋生、自身发展的要求等多方面的压力。

青年科研工作人员往往踏入社会不久,如何谋生以保障自身或家庭的衣食住行是其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所以能够为中青年科研工作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科研活动开展的基本前提。

青年科研工作人员往往处于其个人科研事业的初期,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依然存在增强知识储备、提高科研素养、扩大科研交流范围的需求。因此,在制定科研评价体系、推进科研活动的同时,也应注重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培养和激励,使其维持对科研的热情。

第三、高校研究团队一般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原创性和成果的转化应用,团队的每个科研人员都具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各个成员间快速的交流与反馈,因此高效研究团队的组成结构往往为扁平式,需要体现人员的平等性且便于不同领域科研人员的沟通与交流。

二、现有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团队在任务性质、人员组成、组织结构等三个方面具有以上的特征,只有针对以上特征建立健全管理、考核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的科研潜力,完成科研任务。然而,现有的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往往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1)团队分工不明确。有些科研团队建立后,管理责任不明确,团队负责人或是成员纠缠于一些日常管理实务,是的科研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有些团队负责人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经验,使得团队人员配置不合理,缺乏相互协作,导致团队绩效不佳。

2)学科交叉不畅通。科研团队中的人员往往来自于不同学科、学院、高校。然而,F有制度往往没有建立一个畅通的跨单位合作平台,使得各项资源在使用时存在困难,阻碍了团队成员的交流合作。

3)考核方案不科学。现存普遍的对科研团队的考核制度还主要是整体考核,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忽略了对承担不同职责人员的分类考核,忽略了对团队人员合作的考核,不利于激发所有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促进团队成员间的合作。

4)激励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科学的激励与评价机制,现有的机制还是以个人为导向,科研绩效考评与职称级别评定挂钩,把竞争引入到了团队激励中去,极大的打击了部分团队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导致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相冲突,影响了团队建设与发展。

三、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方法与激励机制

基于上述对高校科研团队特点与现有管理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根据自身体验,从团队分工、平台建设、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几个方面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团队分工

从学校层面,应简化科研事物办理流程,并为科研团队指定财务等专业指导人员,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投入,将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及团队成员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才能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

加强团队负责人的培养,使其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尊重团队成员,学会合理授权及分配任务,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并与成员一起完成项目规划,明确内容、要求和预期结果,制定阶段性检查工作。

2.平台建设

打破学科、学院、学校间软硬件资源使用的壁垒。现有资源往往存在重复购置、某单位长期闲置而需要的单位无法使用的情况,亟待发展远程资源使用技术,建立规范的资源共享制度。

建立人才信息库,构建内外信息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不同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相互了解、学科碰撞的机会。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将国际交流从现有的简单的邀请外籍专家做报告发展成包含在校授课、学生交换、科研合作等方式。特别需要注重团队青年研究人员的输出和培养,以快速提升团队的科研实力

3.考核制度

从以论文、项目为导向的考核目标转变成兼顾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和经济效益的考核目标,针对不同性质的科研团队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消除一刀切试的考核方法,实现综合考评。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考核指标,对从事战略性科学研究的科研团队及其科研人员适当延长考核年限,给予宽松的发展氛围,全面评估。

高校对科研团队的考核应该兼顾整体与个人的评价,建立公平公正的科学评价,消除团队中的带头人为主的考核政策,明确团队中个人的贡献,对促进个人科研工作的热情起到积极作用。

4.激励机制

科研团队的科研进展与每个科研个体息息相关,因此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多元化激励机制尤为重要。

经济收入的分配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避免简单分类或者一刀切的分配方式。对于具有特殊贡献的工作,应当建立经济奖励制度,对于严重违反团队基本原则的建立经济惩罚方案。

配合物质激励,注重精神激励。培养团队负责人与团队成员间的良好关系,并通过表演、鼓励等方式提升团队成员在科研项目工作中的成就感,保持并提高每个科研个体的研究热情。

对青年成员,着重成长激励。关注青年成员的个体成长,提供个体发展机会,综合考虑成长发展需求在成果方面给予适当的优先安排与考虑。

四、结束语

本文以科研团队这一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主体,首先分析了研究高校研究团队在研究任务、人员构成和组织结构方面的重要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分析了现有高校研究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的经验提出了高校研究团队管理与激励的几点建立。期望通过文本的讨论,为高校研究团队的管理方案和激励机制制定人员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江翠翠. 基于科研F队特征的高效科研激励模式探讨[J]. 科教文汇,2010(1): 1-2.

科研团队管理例9

团队是企业中一个由少数成员组成的,主要通过其具备相辅相成的知识或技能成员的共同努力产生积极协同作用,为了某一特殊任务而相互协作的正式群体。雷锋精神是新时期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发挥成员的主人翁精神,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一、用雷锋精神指导科技管理团队建设的意义

雷锋精神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有利于弘扬雷锋精神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雷锋是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的一位平民英雄。1963年,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一个群众性学雷锋热潮在全国兴起。40多年来,群众性的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雷锋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无数的人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

2.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于文化。”他还曾经说过:“三流的企业靠生产,二流的企业靠营销,一流的企业靠文化。”同样,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其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识。各国管理大师们关于校园文化的论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快地被翻译介绍到国内,许多知名企业的文化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推广着。因此,用雷锋精神指导,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高

企业学雷锋,用雷锋精神指导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和正在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改造社会环境,倡导移风易俗,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去。要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像雷锋那样,满腔热忱地帮贫济困,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创造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更加祥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当前我国科技管理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的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精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科技管理团队建设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些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不积极主动,甚至漠不关心,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态度。而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地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崇高而伟大的奉献。

2.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已经成为当今这个时代的标志和潮流。有些员工缺乏创新欲望,习惯于顺其自然,从来不多想,也从来不敢标新立异,只愿模仿,依葫芦画瓢,不会另辟蹊径。员工的这种心态是阻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坚决克服。

3.缺乏精诚合作精神

科技管理人员缺乏合作精神,做事主动性不够,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弱,对最新知识不够了解,遇事没有主见,有想法也不直接说,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合作精神。不同部门、不同职级的员工间沟通交流机会少,尤其是部门之间对话的渠道不畅通,导致对本部门以外的其他岗位的劳动缺乏认同,工作配合中易产生误会。有的本位主义思想严重,部门间存在隐形壁垒,工作难以协调。

三、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的构想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国家新型人际关系孕育的产物,雷锋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激发人们的进取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可以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凝聚力,增强科技管理部门的活力。

1.学习雷锋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打造忠诚科技管理团队

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是雷锋精神实质在事业上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把个人溶于集体和人民的事业中,具有服从性、平凡性的特点,主要是表现服从国家分配,热爱本职工作、自觉忠于职守,甘居平凡岗位。从表现形式来看,“雷锋精神”同计划经济的人才配置相适应,反映了个人志愿与国家社会需要发展的一致性,成为计划体制下鼓舞人们热爱本职,尽职尽则,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忘我劳动的精力量。同时当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时,恰恰需要服从性。因此,今天的“螺丝钉精神”体现着服从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他要求人们做到把个人的自主择业与服从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做到甘居平凡岗位而不能安于现状、甘于平庸,提倡岗位竞争而不能忘记勤勉敬业、忠于职守。

2.学习雷锋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塑造现代科技管理学习型团队

用“挤”和“钻”的“钉子精神”,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刻苦钻研业务和技术,苦练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是雷锋精神的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突出写照。当今世界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钉子精神”所具有的时代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勤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刻苦钻研现代本职业务,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尤其要把“挤”和“钻”的“钉子精神”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上,自觉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学习雷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建立现代科技管理创业团队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是雷锋精神极具特色的本质内容。他秉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民族精神,光大了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革命传统,体现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我们鼓励科学的合理消费,对人们求富求美求乐的需求已不再简单否定,也不再套用过去的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但这与艰苦奋斗精神并不矛盾。在市场经济越发展,消费水平越提高的条件下,越需要提倡厉行节约、艰苦创业。今天我们提倡的艰苦奋斗,是要反对那种过度的超前消费,那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尤其是那种挥霍奢侈的腐败作风;是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富国富民富家的科技创业、产业创业、服务创业等新时代的创业精神,自觉克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

4.学习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的合作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和谐团队

科研团队管理例10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研队伍;创新与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单位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趋势。而单位进行改革创新最为关键的要素就是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作为高素质群体的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下创建具有创新意识的团队,对于自身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基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现代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进行了研究。

一、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和主要特点

创新团队建设已经不是一个新课题,世界各国都对此有过深入研究,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结合多年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所谓的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就是由本行业、本领域内的专家、骨干牵头,建设一支具有共同的创新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工作志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团队中所有成员都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的精神,具备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团队中每名成员都能独当一面,在自己擅长的专业中进行创新研究,并能将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推广普及。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其实就是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库,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整体性和稳定性。创新团队一定是人才聚集的集体,它常常以一名优秀人才作为领导者,有良好的组织机构,有明确的制度要求,成员自我约束能力强,关键是具有自我创新意识和能力。团队是一个整体,重视创新潜力的开发,资金和人力投入上要具有连贯性和持久性,更要注重团队的集体成效,成员会把个人成败与集体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成员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能主动以团队的统一利益的稳定持续发展为前提对外开展科研工作。同时每个成员又是团队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可以为团队的长远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用自我的实际工作维持和推动团队的整体发展和稳定持续性。

2.一致性和互补性。一致性指团队成员有着一致的发展愿景,有一样的团队奋斗目标,有较接近的知识高度和生活品质。团员之间沟通良好,氛围和谐,都能为完成共同的工作目标而发挥自己优势,使得整体上具有非常高的团队执行力。互补性体现在成员之间在专业技术技能、个性特征之间存在着互补,相互之间既有自己的鲜明个性特征,又能够在工作中求同存异,各尽所长。在整体上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工作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合力,具有明显的集体归属感和互相协作的意识。团队内外既可以具有流动性和竞争性,又可以资源共享,共同创新。

3.创新性和核心竞争优势。创新性是创新团队最明显的标志,它要求团队具有具体的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的内容要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研究的问题要有共性。工作中要通过技术创新或者理论创新来进行卓有成效的科技研究活动,以呈现科技创新的巨大价值。团队要以创新为目标,使团队具有鲜明的核心竞争力,整体上提高团队的创新价值,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二、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支撑条件

创建创新团队对于科研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工作实际来看,创建创新团队要具备五个支撑平台:

1.人才平台。农业科研单位因为行业自身的特点,在团队创建中要求有一位学术骨干作为领导,要有一定规模的成员组成,成员要具有比较明显的专业优势。成员之间要团结协作,互补互助,形成联盟体。团队要有领导核心力,有合理的人才结构、专业结构,团队管理要具有专业战略意识。

2.学科建设平台。科研机构创新团队要有学科专业平台,就是要有自己擅长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创造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团队研究目标明确,具有鲜明的专业优势。

3.项目支撑平台。农业科研机构服务的对象是“三农”,研究的成果和推广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这就要求团队创建一定要有实际工作累积,有具体的项目技术,并且已经形成非常稳定而持续的研究领域和项目研究方向,重点是有对未来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项目的研究和创新。因为团队擅长某一专业方面的研究与创新,所以团队成员内部对研究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还可以与其他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自己团队研究项目的深入研究,扩宽研究领域,实现创新价值。

4.实验条件平台(仪器设备)。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条件,投入资金购进仪器设备。农业科研也同样,要有创新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同时因为农业科研项目不仅仅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它还要把科研成果推广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之中,要走入田间地头,要在自然条件下继续进行实验验证,这就更需要有相应的实验条件来保证。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全方位的加以投入,购入需要的设备,改造原有实验室,加快基本设施设备的更新淘汰等。还要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升实验所需的设施设备,为创新团队的科研工作提供实验支撑平台。

5.文化与管理制度平台。文化建设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建设。团队创建过程中,因为成员之间的大的奋斗目标是统一的,所以成员之间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能够认同团队的管理制度。作为科研机构有着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文化内涵和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团队的文化管理支撑。实际工作中要把创新价值观作为团队建设的文化之魂,注重创新文化建设,把创新这一价值观融于整个工作之中,培养成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情感等,使之成为成员潜意识里的行为表达。创设自由、包容的学术研究氛围,形成能耐得住寂寞又能自主积极探究的科研风气,使学术研究与创新的氛围更加浓郁。团队建设中还要培养以人为本的团队人文素养,弘扬合作精神,培养树立团结合作、和谐共赢的团队意识,让成员们具有以世界水准看研究创新,以中西方竞争能力看技术创新,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看科技转化的大格局。

三、农业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科研机构因其自身的原因和特点,在创新团队的创建中,主要形成了三种管理和运作模式:部门运作模式、项目运作模式、部门+项目运作模式。每一种运作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1.部门运作模式。就是以本单位的某一研究部门为主,有稳定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方式,有固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基础,有项目、有人员、有技术支撑。研究行为模式简单,团队管理严格,内部整体性明显,职能化突出,对相关项目具有研究优势。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团队领导往往由部门领导担任,管理上容易形成命令式,而且民主性不明显,这些都会提高项目科研的风险。

2.项目运作模式。就是以科研项目组或者项目研究单位为主体而形成的一种科研运作模式。把研究项目作为连接的关键,成员间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可合作、可竞争,可以求同存异,可以互助互帮。成员间彼此高度信任,并能自觉工作,可以进行协商性工作又可以自主创新。这样容易打破部门界限,成员可以自由组合,人才优势明显。项目主持人可以成为团队的领导者,淡化了管理职能,使项目研究更为深入,成员之间也更容易形成共同意愿,更有利于项目的持续发展和创新研究。

3.部门+项目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介于部门运作模式与项目运作模式之间的一种运作模式,它可以同时具有以上两种运作模式的管理优势,在研究工作中,易于接受外界的有利因素,管理过程中还可以借助部门职能的作用,使完成项目研究的成果优于以上两种运作模式。但这种运作模式因为管理的层次比较多,导致管理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多变。

参考文献:

科研团队管理例11

[中图分类号] G643.0;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51-02

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高校工作的重点更加集中到了提高办学水平上。而提高办学水平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提升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少高校着力进行了平台建设和团队培养,以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提升硬件平台和强化师资力量的同时,教与学的组织关系逐渐成为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更新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在此背景下,构建并发展教育与科研协同的创新型师生研究团队,成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促进科技创新的一个有力措施。

一、师生研究团队的内涵

师生研究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知识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和在校学生共同组成的群体。[2] [3]师生研究团队兼具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功能。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一般由若干名来自实验室内部或跨实验室的教师和学生组成,以统一的名义对外承接项目,财政上进行统一管理,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参与科研活动,可以形成有活力的科研力量,同时也能在真实的科研工作中得到系统地培养。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随着国家科技政策的调整和企业对科技进步依赖程度的提高,各高校普遍重视学科团队和项目团队的组建与整合,以承担特定的科研任务并体现学科力量。与普遍存在的师生研究团队相比,学科团队和项目团队得到的关注和研究较多。但事实上,师生研究团队是后两者构成的基础,是从事具体工作的一线力量。

二、教师与学生的协同组织

师生研究团队是学科团队和项目团队的组成部分,是从事具体科研任务的基层单元。在目前的高校教育系统中,因为研究生指导关系和实验室管理等原因,形成了规模不一的师生研究团队。在师生研究团队中,通常以具体的科研任务为媒介,在展开科研工作的同时,进行着对学生的教育培养。

师生研究团队的科研和教育活动,是以人为本的。从科研的角度来看,团队需要专业科技的引领者和技术中坚;从教育的角度看,团队需要传承知识和技能的导师和学生。师生研究团队中的“师”和“生”成为其构成中的最重要的因素。从师生研究团队的组织与活动来看,导师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在导师身边,聚集了渐次成长的学生梯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日趋多元化,教师的教学不可能只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授,而应该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教师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教育思想。在高校的师生研究团队中,导师的人格魅力、做事原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不但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和技能,亲身感受到研究创新的过程,而且能够领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师生研究团队中的“生”主要指研究生,当然也包括部分参与团队研究工作的本科生。学生为师生研究团队带来了新思想和新活力,是科研创新的生力军。由于加入团队的时间不同和个性特点的差异,学生通常会自然地形成梯队,在群体新老更替的动态循环中,完成个人的培养教育过程。在团队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擅长的领域,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在长期的磨合当中,可以把这些特性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能够不断进行创新的团体。学生在参与师生团队的科研实践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进行完善,在体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团队成员间的协同成长。

三、科研与教育工作中的协同管理

师生研究团队的运作是一个围绕具体科研课题展开的系统工程,需要场地、经费等物质条件的支持。从管理角度来看,团队运作过程中的重点是协同科研与教育间的关系。由于工作对象、任务性质和具体操作过程的复杂性[4],在师生研究团队的运行过程中,需要系统地展开协同管理工作。

(一)明确团队运作的双重任务

师生研究团队具有双重任务,即实现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完成创新性科研研究。在此情况下,师生团队需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科研作风和道德素质。在此基础上,以导师为核心,全面把握专业的前沿研究动态及区域、行业和具体项目需求的重点,确立好科研的研究方向,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项目为突破口,通过科研攻关的实际工作来锻炼和提升整个团队的创新能力。[5]

(二)确保团队成员间的协同合作

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和业务专长,只有通过相互的交流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只有不断地从他人身上取长补短,才能快速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本领。因此,在团队成员的分工合作中,既要考虑课题任务的适当分解,又要结合每个成员的自身情况,从而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把团队打造成能够协同合作、不断进步的集体。

(三)发挥导师“教育、科研、服务”的职责功能

一个团队中需要能够起主导作用的核心成员,这个成员一般是处于引领地位的导师。在师生研究团队中,师生的关系非常重要,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导师要以身作则,灌输正确的学术思想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导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学术素质,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在学生心中树立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形象。此外,导师应能够协调利用现有的硬件资源,在把握整体的研发方向和进度的同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锻炼和培养。

(四)加强师生研究团队的凝聚力建设

师生团队的成员构成具有特殊性。由于毕业和入学等原因,团队成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使团队凝聚力的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何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使每个成员融入团队中,关系到整个师生研究团队的工作效率。这一方面需要导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另一方面,团队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包容,围绕一致的目标不断努力,营造和谐进取的环境,从而不断地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五)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师生研究团队的组织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团队成员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以鼓励和协同每一位成员的进步。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建设性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团队成员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优选措施。同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建设,不仅有助于规范团队成员的言行,还要有助于其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而促进团队工作的协同展开。

(六)形成良性竞争和协同共享的习惯

竞争为创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动力,它能促使团队成员不断进步,取长补短。团队成员在竞争中交流,不仅可以提高研发成果的创新性,还能提高新思想的融合。

此外,随着学术知识的复杂化和技术工作的专业化,资源共享和工作协同在师生研究团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拥有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及专家队伍,师生研究团队在利用学校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相互间的共享和协同,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从而使学生培养和科研过程变得更为有效,进而促进师生研究团队整体的进步。

四、总结

师生研究团队是高校研究队伍的基础性构成单元,是高校科研与教育的一线单位。师生研究团队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学科方向和研究课题,通过资源共享和充分的交流合作,能营造出充满生机的专业学习与研究平台,从而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的协同促进提供基础。师生研究团队中强调协同学生来参与科研项目,这既为教师科研提供了助手,也为构建新形势下人才的创新性培养模式提供了选择。

[ 注 释 ]

[1] 肖晓平,张华,阎世梁,等.师生共建科研创新团队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2):125-127.

[2] 蒋科兵.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科学管理研究,2011(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