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5 10:53:49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例1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河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种:

本:

国际刊号:1673-1069

国内刊号:13-1355/F

邮发代号:18-169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例2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10 -02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在培育新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带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促进此类企业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管理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最具潜力和最为活跃的群体,是国民经济中的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主力军,普遍存在科技含量高、初期建设耗资少、建成周期短、决策机制灵活等一般特点,还具有高研发投入、高成长性、高风险性、获利能力强、竞争优势强、技术创新强等具体特点;但受资源不足的限制,也存在融资难、市场集中、生命周期明显、发展举步维艰等特殊的经营特点。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而言,其特征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规模和投资较小,机制和业务相对较为灵活,管理与生产成本低,满足市场需求的地区性与多样性,组织结构简单、职能缺乏明确性,管理创新上过于保守和盲目冒进并存,忽视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改进,更加关注中短期目标,家长制管理作风明显,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或滞后。企业管理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开展不同程度和水平的管理创新,才能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不断成功。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结构缺陷,忽视管理创新及成果应用,创新绩效差

科技型中小企业中“一股独大”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技术权威、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合一使得其决策非常迅速及时,并能够以非正式的方式在企业得到认可和执行,如遇决策环境变化,管理者能够轻意更改之前决策,因而其管理具有明显的家长制作风,不受特定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制约,不利于科学决策。也有一些企业为了留住技术人才和激发创新的活力,将股权分散于各技术骨干,因其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或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造成管理控制弱,影响企业重大决策。另一方面基于“科技型”典型特征,企业主要管理者多是技术型人才出生,重视技术创新、强化科技,轻视管理作用、弱于管理;在实施创新管理的过程中,有时局限于只关注单一或有限的要素,未能有效整合与协同各要素,造成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脱节化,创新管理片面化,从而束缚了创新绩效,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导致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效益不高或存活率较低。

(二)产品研发生产受限,情况复杂,管理控制弱

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产品研发设计模式上看,如涉及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企业围绕既有的核心技术,不断开展纵向和横向拓展性的研究和开发,往往前瞻性研究不够导致竞争优势削弱;如与配套企业合作设计,由于合作企业提供整体技术顶层指标,企业进行拆分细化为产品技术指标,则受合作企业影响较大。从采购模式上看,如材料进行自主采购,采购价格按市场价格确定,企业利益能得到保证;而在进行指定采购时,是按各合作企业的具体要求采购相关的原材料及零部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从生产模式上看,如果企业产品种类较多,标准化程度低,产品的种类和供货量往往面临着较大变化,因此采取订单导向型生产模式,根据客户的订单组织产品生产,成本控制难。

(三)营销受限,客户集中,市场风险大

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借助大型企业的优势来发展自身,配合与大型企业取长补短,形成中小企业围绕大型企业共同发展的方式开展营销活动。从营销模式上看,采取直接面对客户进行销售,在国内市场,主要通过招投标或直接商务谈判等方式获得销售订单。带来的客户较集中,赊销政策难严谨,有效催收手段少,导致应收账款较多、兑现难、呆账率高。由于主要客户的相当集中,一旦一两家主要客户流失就会对企业业绩造成重创。而且有些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如遇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企业的市场占有、销售业绩和盈利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

(四)受限资金瓶颈,资金匮乏,融资困难,财务风险大

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风险防御能力弱,经营体制不健全,信誉度低,融资困难问题较为突出,一般主要依靠企业自我滚动发展,发展艰难;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投入不断增大,占比走高,同时人才待遇优,薪资水平也较高,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已很难满足,面对企业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经营风险倍增。在已有较高资产负债率情况下,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进行外部融资筹集资金,^续扩大的债务融资规模将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资金瓶颈既约束了企业产能的扩大,又影响了企业在研发及产业化方面的投入,影响企业收入,增加财务风险。

(五)资产浪费,投资效率低,营运能力水平低。

由于企业负责人技术出身较多,缺少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未把财务管理融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导致财务管理丧失其应具备的功能。部分企业过多存有现金,未及时参与生产周转,现金闲置严重;部分企业应收账款周转迟缓,占比较高,资金回收难,严重影响资金周转效率和满足业务所需;部分企业不能科学合理安排,超限购置不动产,不能妥善应对经营资金需求,使企业坠入财务困境;存货控制也存在短板,发生问题没人追究,致使企业资金呆滞或损失,造成严重浪费。众所周知,同时具备“存货占比过高、应收账款高和资产负债率高”的“三高”已是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不同程度的负影响;造成企业“三高”的直接原因很多,企业营运控制弱的问题较为突出。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促进思路

(一)树立全面创新理念,尤其重视管理创新及应用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企业业务、人员、资产等方面的规模显著扩大后,在市场开拓、人力资源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及时完善与其发展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及时引入发展所需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完善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才能不断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和业绩,才能促进其快速发展。因此企业要树立全面创新理念,正确理解管理创新过程包含的多种活动,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管理、渠道创新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更要重视组织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文化创新管理等。在树立先进理念的同时,企业要重视并加快管理创新的应用,优化配置创新管理各活动所需要素,促进要素间有机组合,发挥协同创新作用,不断摸索和改进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升企I持续竞争力,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二)改善股权结构,优化治理结构,健全组织结构

企业要有效地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利于企业发展的股权结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职业经理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在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中,应构建股权多元化、股权制衡等治理机制监督约束控股股东;同时增加信息透明度,保证中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有效防止大股东自利行为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充分重视管理与技术人才,可对此两类人才同时采用股权激励等方式,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治理环境。要健全组织结构,积极采取与其他中小企业不同的管理创新模式,逐渐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机构统控全局,丰富和发展管理内涵,有效地协同与整合创新活动,充分挖掘各部门对创新管理的绩效潜能。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重新搭建企业组织架构,缩减信息传递层次,突破传统的管理层次过多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能够使指令畅通无阻、高效传递,提升管理效率。

(三)拓展业务范围,扩大客户群,创新市场

摈弃“以产品和厂商为核心”,片面强调规模化的生产模式等传统企业管理理念,树立“以顾客为基础,开放、共赢,融合顾客需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新管理理念。努力拓展业务范围,扩大客户群。借助大型企业的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寻找并占领大企业没有发现或者无法灵活占有的市场,不断拓展目标市场来发展和壮大自身;联合众多中小企业,在共生过程中相互学习与交流,彼此借鉴,充分发挥各企业的自身优势,共同追逐市场经济的浪潮,实现在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中的整体价值扩大化,促进企业进行营销创新,扩大市场占有。

(四)重视财务管理,创新财务监管,降低财务风险

加强财务管理的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企业要实现中长期目标,就必须优化资本结构,创造良好的信用潜力,在挖掘企业内部财务资源的同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完善资金管理体系,防止资金被挤占挪用,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断加强财务监管活动的创新,堵住财务黑洞,定期实施财务分析,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强化财务管理观念,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时处理工作中产生的各类新问题,为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保驾护航。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借鉴大型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依据环境变化而不断丰富自身内涵,不断改革、创新管理模式,保证自身管理理念和措施符合发展需求,塑造核心竞争力,助力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基于成长理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研究-天津市东丽区为例[D].天津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5.

[2]张建华,曹悦,郭小敏,赵亚敏.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循环改进机制[J].科学管理研究,2016,(01).

[3]王维,郑巧慧,乔朋华.基于内生性视角的股权结构与中小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5,(07).

[4]杨淑娥.浅析新常态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J].科技风,2015,(16).

[5]蒲冰.市场营销创新和风险管理在新时期中小企业的实施[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

[6]龚芳英.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局限性与发展创新[J].商业经济,2015,(01).

[7]金雷法.创新管理循环改进机制在中小型科技企业中的应用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6,(10).

[8]齐春微.新常态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04).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例3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管理系统遵循创新基金的管理要求,采取政府部门决策和监督、专家咨询和指导、基金管理机构组织和实施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实现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紧密结合、决策监督与管理实施相对分离,各尽其责、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管理特点和运行机制。

通过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强化电子政务能力,实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贴近服务;进一步规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的申报、评审及后期管理,减低材料制作难度,简化申报流程,增强地方管理部门的参与程度和管理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一、系统目标

借鉴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系统的经验,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实际管理情况,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管理系统,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从项目申报、审核、受理、评审、监理、验收等全过程一站式业务流程网上办理。为加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建设原则

(一)遵循安全性、可靠性原则

系统支撑较大并发用户同时进行浏览、交互、检索文档等与数据库的交互式的操作,并且相对占用较少的硬件资源。当意外事件发生时,能通过快速的应急处理,实现故障修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避免丢失重要数据。系统建设将充分考虑系统运行时的应变能力和容错能力,确保系统在运行时反应快速、安全可靠。

(二)实用性和易用性原则

系统具有一致的、友好的客户化界面,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使用户能够快速掌握系统的使用,用户终端全部采用浏览器方式。具有快速部署、零客户端维护、操作简便的特点,具有易用性。

(三)成熟和先进性兼顾

在项目管理系统的技术选择上,始终兼顾成熟和先进性,选择当前国际上先进、成熟而又实用的技术,在满足系统各项功能稳定运行基础上体现技术创新,不盲目、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

(四)可扩展、易扩展原则

系统采用标准的SSH软件开发架构,严格按照表现层、逻辑层、数据层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方便日后代码维护以及新功能模块的植入。在数据的扩展上,利用系统后台可视化的工作界面,进行数据的增加,或通过数据库管理工具,创建新的数据库、词典。在应用的扩展上,具有良好的外接接口,将来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充,整个系统中能够方便地添加新的业务模块。

三、系统用户分析

项目管理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类用户:

(1)领导用户。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数据、合同数据、监理数据、验收项目、历史项目,掌握统计分析数据。

(2)管理用户。主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据各自职能及管理员分配的权限,在系统中进行审核管理、评审管理、立项管理、项目推荐、合同管理、项目监理、验收管理、信息查询、汇总、统计分析等操作。

(3)市(县)科技管理部门用户。负责辖区内企业申报项目推荐、合同数据的审核、项目监理(半年报、年报)、组织项目验收及验收数据审核等工作。

(4)专家用户。负责评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根据评审要求、评审时间,阅读项目材料、填写评价表、打印、签字、提交,完成评审或项目验收工作。

(5)企业用户。全省范围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用户,可在线填报项目申请材料,立项后填写合同书,项目执行过程中可以定期在线填写项目监理半年报、年报,项目建设完成后可以在线填写验收材料。企业用户是本系统用户的主体。

四、系统功能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管理系统实现统对一般创新项目、科技小巨人项目、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三大类项目进行申报、评审、监理、验收管理等一站式业务流程网上办理。

(一)项目申报管理

通过项目申报管理,企业可以申报新项目、修改项目、删除废项目。申报项目确认不再修改后,提交给管理部门审核。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的项目,可以打印正式纸质材料。

(二)申报项目认证

企业将填写完毕的申报材料发送后,管理部门对企业申报的项目附件材料进行核实、查验。同时,对企业填写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对于申报材料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指导企业调整并完善申报材料、打印申报材料正式版本。最后,对认证过的项目填写认证意见,并将项目发送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

(三)项目受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用户将在项目受理环节查看到这些项目。在受理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用户可做形式审查等方面的工作并给出相关结论,依据这些结论,项目转发到对应的角色进行处理。根据工作要求,处理结果分为:受理通过、发送至评审环节,受理暂缓,受理不通过、项目退回,不予受理、项目不符合相关要求。

(四)项目评审管理

受理通过的项目进入评审管理环节,完成评审项目确定、专家选择、专家评审项目、查看专家评审意见,处理重复申报项目等有关项目评审管理方面的内容。

(五)项目立项

项目管理通过后,进入项目立项管理,由管理部门填写立项意见、立项金额。立项后的项目才能进行合同签订。

(六)项目合同管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部门组织企业完成立项合同签订工作。一是合同信息的填写,由企业完成项目合同的填写;二是合同信息审核,通过信息查看合同内容情况,审核、协助企业完成合同的签订工作。

(七)合同变更

合同生效,项目进入监理期后,如果需要修改合同内容,则需要启动合同变更流程。

(八)项目监理

企业在项目执行期内需要上报半年报和年报。在半年报与年报执行期间,项目执行企业通过项目管理系统将项目的执行情况上报到市(县)科技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按照企业项目原来的执行进度,检查、审核企业所报材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并将审核结论及立项企业上报数据与材料提交到管理中心。

(九)项目验收

企业在项目合同到期前2个月启动项目验收的工作。企业填写好后提交验收申请表,科技管理部门逐级审核企业提交验收申请材料并给出审核意见。验收会后进行专项信息的录入、审核。

(十)专家信息管理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例4

作者简介:王晓梅(1968-),女,天津市人,天津职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

基金项目:2011年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战略研究”(编号:11ZLZLZF03000),主持人:刘文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20-04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支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群体,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长处主要在于有众多的学科门类、稳定的科研队伍、丰富的信息资源、完整的研究设施和先进的分析仪器;其短项在于对市场了解不足,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经验较少,因而研发的科技成果常常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很低。相对而言,企业的强项是熟悉市场的需求,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并有一套比较严密的生产管理制度;不足的是基础理论比较薄弱、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及知识更新相对较慢。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和企业正好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手,联合攻关,较快较好地攻克一些技术难题。尤其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实现自身的价值,服务于社会,对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目前,高职院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尚属初级阶段,存在着合作层次低,对合作认识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双方关系不稳定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逐渐培养高职院校对校企关系的开发和管理能力。借鉴被企业长期研究并实践的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理论,应用于产学研合作管理研究中,建立适合产学研合作的CRM机制。

美国著名的IT研究组织Gartner Group将客户关系管理定义为:“通过围绕客户细分来组织企业,鼓励满足客户需要的行为,并通过客户与供应商之间联系等手段,来提高盈利、收入和客户满意度的遍及整个企业的商业策略”[1]。

企业应用CRM初衷是通过整合客户信息资源,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挖掘、维护和争夺有价值的客户,从而获取最大的利润。对高职院校而言,虽然获利并不是校企合作的目标,但了解作为客户的企业需求,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以实现良好地合作关系,是高职院校追求的最大利益。所以,产学研合作关系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的思想理念和原则方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首先,两者在“以客户为中心”、“以人为本”、“改善服务”的理念上是一致的;其次,成功实施CRM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拥有良好的客户资源,对企业来说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对于学校来说,不仅可以实现学校利益的最大化,也可以实现客户利益的最大化,达到“双赢”的效果,有助于改善产学研合作关系。

二、高职院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的要求也愈加迫切,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多年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产学研合作认识上的偏差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大都是学校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希望与企业建立“客户关系”。但企业对这种“关系”的建立并不感兴趣,常处于消极和被动的状态,使这种“关系”保持在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产学研合作没有学校需要的实质的合作内容,只能流于形式,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企业对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存在质疑;另一方面企业在“关系”中得到的利益不足以对其形成引吸力。

所以,转变观念,从追求个体利益向追求双方利益转变,给企业以较为强烈的利益刺激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需求了解不足

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广泛、密切、直接的参与和支持。因此,高职院校要一切从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把学院的学科建设与科技研究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但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方向与科技型中小企业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由于对企业的科研方向、生产运作、组织管理、发展战略等缺乏统筹考虑,对企业的要求分析不足,使企业对高职院校满意度不高,所以,了解企业科研需求应是产学研合作过程始终被关注的问题。

(三)忽视合作过程的信息反馈

在产学研合作初期学校和企业会针对合作的内容、目标、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论证和协商,通常会形成产学研合作计划。但由于企业面临着市场巨大的压力,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的经营管理上,忽视对产学研合作过程的管理,使学校不能及时了解企业科技研发与战略目标的变化;同时缺乏过程中阶段性的监督与评价体系,不能及时修正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导致不能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改进。

三、构建基于CRM理论的高职院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

(一)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从“以学校需求出发”转变为从“以企业需求出发”,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在首先满足企业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同时实现学校价值的最大化,才能扭转产学研合作中企业被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1)构建战略联盟。通过校企共建联合技术开发中心、科研生产联合体、相互兼职、合作研究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与企业“外在性”合作向纵深发展成为“内在性”联合体,如建立“技术入股、联合公关、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形成。

(2)人力资源互补。推进产学研合作,必须坚持以人才为本。产学研合作必须强调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优势互补。逐步建立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产业链需求培养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鼓励高职院校从企业招聘教师和科研人员,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到学校进修,加强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交流,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3)信息资源互通。产学研合作是学校了解、深入把握市场动态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联席会议、专家指导委员会、职业教育论坛等形式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学校经常请企业科技人员为师生介绍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市场需求情况,企业请学校领导、老师交流办学思想、技术操作指导等。同时学校参与行业的信息服务与交流,开展行业的共性技术研究和专业化协作,建立产学研间的沟通渠道和信息交流平台,使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2.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满足企业的需求变化。反馈机制就是连接学校和企业的桥梁,通过这一桥梁,校企双方能够更好地沟通信息、及时修正合作过程的偏差。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的方法很多,如学校公开自己的电话号码,并在学校内部设立独立的机构处理客户的反馈意见(如前面提到的客户服务中心)。另外形成制度,定期派人主动接触企业,获取他们的反馈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分析,帮助学校发现和开拓新的市场[3]。

(五)建立CRM软件系统

CRM软件系统(简称CRM系统)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所以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应用模式,可以借鉴一般企业建立CRM系统的经验,结合高职院校的特性,建立学校CRM系统。

CRM的目标是改善面向客户的商业流程,它驱动企业的市场、销售和服务流程环节的操作自动化和集成化;同时,也提供对客户状况的实时分析[4]。

高职院校建立CRM系统的目标是为了建立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全面完善的学校管理体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利用先进的IT技术:数据库技术、Internet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作为手段,以学校业务流程及组织机构的调整为保障。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CRM系统应该实现以下功能:对企业信息的分析、了解企业的现实和潜在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信息反馈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等。

参考文献:

[1]杨莉惠.客户关系管理实训[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例5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支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群体,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长处主要在于有众多的学科门类、稳定的科研队伍、丰富的信息资源、完整的研究设施和先进的分析仪器;其短项在于对市场了解不足,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经验较少,因而研发的科技成果常常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很低。相对而言,企业的强项是熟悉市场的需求,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并有一套比较严密的生产管理制度;不足的是基础理论比较薄弱、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及知识更新相对较慢。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和企业正好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手,联合攻关,较快较好地攻克一些技术难题。尤其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实现自身的价值,服务于社会,对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目前,高职院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尚属初级阶段,存在着合作层次低,对合作认识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双方关系不稳定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逐渐培养高职院校对校企本文由收集整理关系的开发和管理能力。借鉴被企业长期研究并实践的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理论,应用于产学研合作管理研究中,建立适合产学研合作的crm机制。

美国著名的it研究组织gartner group将客户关系管理定义为:“通过围绕客户细分来组织企业,鼓励满足客户需要的行为,并通过客户与供应商之间联系等手段,来提高盈利、收入和客户满意度的遍及整个企业的商业策略”[1]。

企业应用crm初衷是通过整合客户信息资源,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挖掘、维护和争夺有价值的客户,从而获取最大的利润。对高职院校而言,虽然获利并不是校企合作的目标,但了解作为客户的企业需求,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以实现良好地合作关系,是高职院校追求的最大利益。所以,产学研合作关系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的思想理念和原则方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首先,两者在“以客户为中心”、“以人为本”、“改善服务”的理念上是一致的;其次,成功实施crm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拥有良好的客户资源,对企业来说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对于学校来说,不仅可以实现学校利益的最大化,也可以实现客户利益的最大化,达到“双赢”的效果,有助于改善产学研合作关系。

二、高职院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的要求也愈加迫切,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多年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产学研合作认识上的偏差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大都是学校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希望与企业建立“客户关系”。但企业对这种“关系”的建立并不感兴趣,常处于消极和被动的状态,使这种“关系”保持在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产学研合作没有学校需要的实质的合作内容,只能流于形式,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企业对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存在质疑;另一方面企业在“关系”中得到的利益不足以对其形成引吸力。

所以,转变观念,从追求个体利益向追求双方利益转变,给企业以较为强烈的利益刺激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需求了解不足

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广泛、密切、直接的参与和支持。因此,高职院校要一切从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把学院的学科建设与科技研究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但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方向与科技型中小企业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由于对企业的科研方向、生产运作、组织管理、发展战略等缺乏统筹考虑,对企业的要求分析不足,使企业对高职院校满意度不高,所以,了解企业科研需求应是产学研合作过程始终被关注的问题。

(三)忽视合作过程的信息反馈

在产学研合作初期学校和企业会针对合作的内容、目标、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论证和协商,通常会形成产学研合作计划。但由于企业面临着市场巨大的压力,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的经营管理上,忽视对产学研合作过程的管理,使学校不能及时了解企业科技研发与战略目标的变化;同时缺乏过程中阶段性的监督与评价体系,不能及时修正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导致不能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改进。

三、构建基于crm理论的高职院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

(一)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从“以学校需求出发”转变为从“以企业需求出发”,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在首先满足企业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同时实现学校价值的最大化,才能扭转产学研合作中企业被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转变观念,重视对产学研关系的“管理”,一方面是学校在没有关系时要想办法“找关系”,有关系时应培养和发展这种关系并使关系永久化;另一方面,学校要利用最大资源去发展和维持最有价值的产学研关系,即要区别对待价值不同的关系,而不是面面俱到。

(二)建立产学研合作管理机构

由高职院校牵头组建产学研合作管理机构,如产学研合作管理委员会(或办公室),该委员会成员主要由行业主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者、学院领导、系负责人等组成,其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统一协调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委员会下设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单位的项目组(或事业部等),主要由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和学院的专业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教师等组成,其基本职能是根据企业及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提出科研方向;调整学科设置;确定科研内容、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等。同时设立客户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市场信息的调查,企业信息的收集、整理,接待企业来访、来电等(见图1)。

(三)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开发管理

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发,就是学校对企业客户的开发,就是学校将目标企业客户和潜在企业客户转化为现实客户的过程。

对于目前的高职院校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吸引和开发企业客户,不断地壮大企业客户队伍。

1.对企业信息的收集、管理工作。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企业信息资料,建立统一共享的企业资料库,不断更新、完善资料库内容,便于把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连接起来,对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收集企业资料。获得客户资料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应用传统的收集方法,二是利用“电子”本文由收集整理手段的现代办法。从获得资料的途径来看,一部分是在与企业合作中获得的,一般通过与企业人士面谈、进行市场调查、电话联络等方式取得。另一部分是通过第三方获得的数据,如:通过行业协会,咨询机构、网站等获得的。

通常将企业的内容归纳为四类:基础资料、企业特征、业务状况、合作现状(见表1)。

(2)建立企业资料库。建立企业资料库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将企业的各项资料加以系统记录、保存,并分析、整理、应用,借以巩固双方的关系,从而提升合作价值。

企业资料库一般包括客户原始资料、统计分析资料、学校投入记录三个方面的内容。

2.识别企业价值。在产学研合作中不同的企业给学校带来的价值是不同的,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不再简单地追求企业的“数量”,而是更多地寻求企业的“质量”。在对企业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后,了解哪些是最有价值的企业,应用学校有限的资源,赢得、扩大和保持高价值的企业群,吸引和培养潜力较大的企业群。

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价:

(1)获得企业资金方面的支持,改善科研设备,全面提高学校科研条件;

(2)为学校提供科研的实践平台,使学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解决实践问题,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

(3)通过企业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科研动向和对技术的最迫切需求,从而找到研究项目,甚至得到企业经费资助,增强学校研究能力。

3.合作关系的开发策略:

(1)以优秀的资源吸引企业。首先,创建具有高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在胜任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具备较高的专业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问题,与企业共同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其次,发挥专业设施优势。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专业设备,进行实训室或实训基地的建设。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凭借设施优势,引进企业资金,进行企业化运作,使实训基地不仅发挥育人功能还能成为科研转化产业化基地。

(2)以特色专业群吸引企业。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群构建时应以服务产业为目标,通过对某个产业链科研、技术等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构建与该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形成链条式专业群。在专业群中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确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通过品牌专业促进其他专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由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相互支撑的专业群结构。以此来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吸引企业的合作[2]。

(3)以良好的社会形象吸引企业。一是内在形象建设。学校管理者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业务水平、敬业精神、为人处事的准则等,对学校形象的建设起着引领的作用。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树立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支持和鼓励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学校形象。教师在教育人、培养人与塑造人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教师应发扬严谨治学,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教育精神,发挥在学校社会形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学术型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师生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所以通过创建重视学术研究,鼓励理论联系实际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激发师生对科学研究的积

极性。二是外在形象建设。加强对外宣传力度,通过合理运用有关媒介提高高职院校知名度,包括:宣传学校开展的各种科技活动及结果。展示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取得的成果;组织参观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学校教师典型形象个例和学生典型形象个例的宣传;政府对学校评价的结果和嘉奖、人大政协等各部门人士及外国友人视察学校及其肯定,以及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先进经验等;寻求科技名人效应,聘请当今科技界知名人士来校指导及开设讲座。以实事求是的宣传,帮助企业了解学校,从而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四)产学研合作关系的保持管理

客户关系保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客户的忠诚,特别是要避免优质客户的流失。校、企关系的保持不仅要使合作关系保持在现有关系水平上,而且要驱动关系水平不断升级发展。

1.建立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我国目前大多数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这种机制是产学研合作的最初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因此,必须注重构建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

(1)构建战略联盟。通过校企共建联合技术开发中心、科研生产联合体、相互兼职、合作研究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与企业“外在性”合作向纵深发展成为“内在性”联合体,如建立“技术入股、联合公关、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形成。

(2)人力资源互补。推进产学研合作,必须坚持以人才为本。产学研合作必须强调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优势互补。逐步建立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产业链需求培养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鼓励高职院校从企业招聘教师和科研人员,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到学校进修,加强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交流,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3)信息资源互通。产学研合作是学校了解、深入把握市场动态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联席会议、专家指导委员会、职业教育论坛等形式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学校经常请企业科技人员为师生介绍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市场需求情况,企业请学校领导、老师交流办学思想、技术操作指导等。同时学校参与行业的信息服务与交流,开展行业的共性技术研究和专业化协作,建立产学研间的沟通渠道和信息交流平台,使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2.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满足企业的需求变化。反馈机制就是连接学校和企业的桥梁,通过这一桥梁,校企双方能够更好地沟通信息、及时修正合作过程的偏差。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的方法很多,如学校公开自己的

电话号码,并在学校内部设立独立的机构处理客户的反馈意见(如前面提到的客户服务中心)。另外形成制度,定期派人主动接触企业,获取他们的反馈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分析,帮助学校发现和开拓新的市场[3]。

(五)建立crm软件系统

crm软件系统(简称crm系统)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所以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应用模式,可以借鉴一般企业建立crm系统的经验,结合高职院校的特性,建立学校crm系统。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例6

烟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管理。优化管理的实现需要依靠优秀的管理方法与科技创新。通过两者结合,将能够促进烟草企业提高生产能力,降低运营成本,培养人才队伍,实现烟草企业资源的合理优化。但如何使优秀的管理方法与科技创新相结合,转化为烟草企业发展的推手,需要慎重的思考与研究。为此,本文的相关分析与研究将为近年来蓬勃开展的QC小组活动与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一、QC小组活动促使烟草企业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烟草企业能够通过科技创新管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回报,但仍需要不断健全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不仅用于保障烟草企业科技进步创新管理的发展,亦能够使烟草企业各方面资源、资金、人员等得到良好的配置和规划,提供有效的管理体系依据。

QC小组活动,是一种让员工吸收新知识、灵活应用老知识,发挥创造力和潜能的活动,通过交流,集思广益,启发思路,创新改革,对完成的课题进行总结归纳,实现共同的目标。烟草企业推行QC小组活动能够对质量问题进行预防和改进,以点带面促使企业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二、QC小组活动完善烟草企业科技创新运行机制

烟草企业当前的科技创新机制还不完善。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能力不足原因非常广泛,宏观、微观、外部、内部、政策、体制等方方面面。因此,完善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就是构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这是完善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和提高烟草企业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

依靠统计方法在QC小组活动中的应用,通过对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现有管理机制的数据采集进行科学分析,逐步形成了系统性、开放性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在QC小组活动中跨单位、跨部门的运行方法,能够将企业内各个单位、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共享,使用QC小组活动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科学、合理的分配运行,综合实施能够为烟草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注入新鲜的血液。烟草企业推行以员工为主体的QC小组活动能够迅速的深入到各个管理环节,全面提高烟草企业的科技管理运行理机制。

三、QC小组活动规范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经费管理

在烟草企业的发展历程中,烟草企业能够通过科技创新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烟草企业在科技创新管理方面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支持。虽然烟草企业对固有的资金和其他项目资金能够进行良好的管理,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发展特点等进行科学的分配与规划,但是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经费管理的有效利用率一直不高,如何加大科技资金的利用率,是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QC小组在活动中,遵循PDCA循环,强调用数据说明事实,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确定要因、制定对策,直到解决问题,不能仅凭“想当然”或个人经验取代全部过程。通过QC小组活动的深入推进,从企业历年来科技创新经费管理利用率着手调查,从获取的历年科技创新经费管理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查找管理漏洞,通过分析原因,确定主因,制定对策,按对策实施等一系列QC小组活动,进而改进科技创新经费管理办法,细化科技创新投资经费管理方法,固化科技创新经费管理流程,采用第三方审计等方法,解决现有的科技创新投资管理漏洞。通过QC小组活动实现规范科技创新经费管理的目标。

四、QC小组活动畅通烟草企业人才成长通道

烟草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通道还不够畅通,烟草企业的科技创新是否成功,科技创新的成效是否卓越,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才成长通道是否畅通。烟草企业缺乏适合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健康机制和良好氛围。

QC小组是一种尊重人、开发智慧、调动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活动,通过QC小组活动的深入开展,其提倡自主性,自觉自愿的围绕各自岗位存在的问题开展改进活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激发烟草行业科技创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QC小组活动的开展,完善了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综合管理、科技创新开发研究、科技创新技术支撑的创新小组分级管理。通过多种多样的培训学习、指导实践、交流研讨、成果推广分享,增强现场员工的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烟草企业员工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跨级别、部门的交流研讨与成果推广分享,打破了烟草企业原有的行政管理藩篱,在提高员工个人素质的同时,创造了新的员工展示平台,激发了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的创新热情。畅通了烟草企业创新人才成长通道。

综上所述,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发展,必须将优秀的管理方式与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理念相结合,QC小组活动不仅健全了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完善了烟草企业科技创新运行机制,规范了烟草科技创新经费管理,畅通了烟草科技创新人才成长通道,还更新了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方式方法。通过QC小组活动的不断深入将为烟草企业最终改变科技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例7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在管理思想方面,由于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是技术人员出身,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理论的训练,因而不太精通经营管理之道;加上这类企业受规模和财力等条件的限制,几乎不能外聘到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经理人,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容易陷入困境。

2. 在管理制度方面,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受产权不清和制度不健全之苦。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主要靠自筹资金建立起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曾经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安全感和获得公平的经营环境和优惠的政策而纷纷挂靠国有或集体单位,造成产权不清并进而导致责权不明和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此外,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会、分配、劳动人事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管理很不规范,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常处于混乱状态。

3. 在管理方式方法方面,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泰勒式”、“军队式”等管理方法。这类方法在企业成长的初期可能会有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它们具有的先天性缺陷就逐渐显现出来了,成为发展的桎梏。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我国著名学者芮明杰认为,“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管理创新至少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基于这一观点,再结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管理创新。

1. 走依靠技术创新发展之路,积极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手段和方式。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受资金短缺、技术实力不足、风险防范能力弱、缺乏创新动力机制等诸多不利条件的制约。(1)关于资金短缺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依靠自有资金滚动积累来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二是善于利用外部资金,具体办法有:争取科技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自然科学研究发展基金;申请国债贴息的政策优惠;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给予高新项目的低息贷款;出售产权再租赁融资;吸纳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争取上市发行股票债券筹资等。(2)关于技术实力不足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来利用好并留住现有人才和招揽新的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使企业具有原创性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财力允许并经过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进而消化吸收、改进提高,实行改进型创新;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展与其他企业的联合攻关及加大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的合作来提高自身技术实力。(3)关于技术创新的风险防范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增强技术实力、搞好信息收集和创新项目的事前调研论证工作等途径来规避和降低风险。(4)对于主要因产权问题造成的企业缺乏创新动力这一难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借鉴四通、联想等企业解决产权问题的成功经验,结合企业实际,在时机成熟时果断地加以改革;同时,那些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等手段来激发创新人员的创新激情。

2. 推动企业内部成员学习,探索建立学习型组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知识尤其有关技术、技能的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要求企业积极推动内部成员的学习行为,建立 “学习型组织”。从整体上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企业中所有或一部分人共享的知识,如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共有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另一部分是个体成员的知识储备,保留在成员的头脑中,并可以再分为两部分:与组织有关并直接为组织所用的部分以及潜在的难以被组织调动和利用的部分。因此,为了使组织中的知识尽可能多地被利用和发挥作用,企业可采取以下几种途径:(1)扩大共享的部分。具体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个人先进的经验、工作方法和观念等广泛推广宣传,使之上升为共识;二是借助信息沟通过程和决策过程把个别、零散的知识综合加工成为系统知识。(2)扩大个体成员储备的知识。这一途径是基于“分配比例不变而总体增大同样能增加各分配方利益”的原理。鼓励企业成员学习并为之创造条件是该途径的具体实施方法。(3)扩大个体成员知识储备中能为企业所用的部分。具体方法是借助有效的激励手段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改变个人对企业的态度和加大个体与企业的一体化程度。

3. 建立健全企业各项制度,实施规范的制度化管理。鉴于目前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的仍是“家族式”、“泰勒式”管理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通过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来实行制度化管理。其实质是以科学的制度规范作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其实施的前提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完善的制度体系并承认这些制度规范的权威性;其优越性不仅体现在克服了以往管理方式的随机性、易变性、主观性等弱点,使管理具有了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由于制度化管理依靠的是一整套严密而科学的制度体系,从而充分发挥了管理的科学性。但是,由于纯粹的制度化管理只强调规律、科学和理性,在实施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好以制度化管理为基本手段,同时辅以文化管理等其他手段。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控制手段,它起作用的力量来源于人们对于归宿感和认同感的需要。具体而言,企业文化是通过一套价值标准来规范成员行为的,由于惧怕受到其他成员的孤立和谴责等惩罚,企业成员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企业的价值观。这就使得依靠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可以弥补纯粹的制度化管理的不足,实现制度化与人性化的平衡,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绩效。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找到为大多数人普遍珍视的、适应企业管理需要的基本价值观,并将其与时代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汇与兼容,最终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将其用作一种有效管理手段。

4. 重视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实行人本管理模式。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拥有各种技能和技术的“知识工作者”,对这类人的管理具有特殊性。加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工作已不再单纯的是谋生手段,同时也是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积极推行人本管理模式,在充分重视人力资源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围绕满足个体需要和促进个体发展来展开管理活动。一般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实行人本管理模式时,可采取以下措施:(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其所能提供令成员满意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及创造和谐的企业文化以满足企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2)通过多种形式的员工参与来激励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行员工持股制、员工董事制,组建自律性工作小组等让企业中的人员在不同层次上参与管理的方法正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被实践。(3)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促进企业成员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所有人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需要和实现自身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保持和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也必须对其成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在岗教育培训、工作轮换、半脱产培训、脱产学习等是企业培训的常见手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培训方式。

5. 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针对产权不清这一难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加快企业制度改革步伐,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即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如:财会制度、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以及企业的各种制度环境(如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职能的转换等)的统称。其中,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是企业制度的核心,需要企业给予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以四通、联想等为代表的一些科技型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各种类型的股份制企业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的解决产权问题的好方法。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在结合实际建立起明晰的产权制度后,企业的利益、管理者的利益才会清晰,企业才有长远的发展动力,进而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组建出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表现为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员职责和功能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其本质是企业产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制度归根到底只不过是提高经营效率的手段,其本身并不值得作为追求的目标。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制度建设应该从实用出发,应该着重内容,而不是纠缠于形式,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环境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既使已经在形式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也不等于这一制度就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行为应该是时机成熟时的水到渠成之举,而不应该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盲目之举。

目前,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进行第二次创业,它是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产业规模化、组织集团化、资产股份化、融资多元性、管理现代化、运营国际化为目标的群体创业实践。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前提、以技术创性为途径、以管理创新为保证,通过运用好这驱动企业发展的3只轮子来实现二次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例8

目前,我国现存的几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人事管理模式的禁锢,且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模式运作的具体条件也没有过多的加以考虑。面对企业内外环境的激烈变化,中小科技型企业要想长久保持竞争优势并逐渐壮大,建立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一、我国中小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

1.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认识不足

当前,大多中小科技型企业还不能真正认清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往往把资金和技术作为发展的惟一动力,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引进技术和吸收资金来进行,而人力资源并不被视为企业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之一。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许多企业主尝试着制订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努力加以贯彻执行。但从中小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看,更多的以规章制度为主,企业制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其内容分析,大都是就员工考勤、奖惩制度、工资分配、工作规则等方面对员工加以限制,而不是从“以人为中心”、如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发,来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以求得员工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3.缺乏与企业战略规划相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不少中小科技型企业也开始注重引进战略管理,但由于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淡薄,大多数中小科技型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并没有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其相配合。

4.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不足

中国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在观念滞后和人力资源战略失衡的双重作用下,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功能定位不清,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且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配置很少或没有。

5.薪酬体系与激励机制不科学、不完善

在人力资源激励上,相当多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单纯以物质激励为主,过于强调员工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物质报酬这一实用主义观念。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激励措施或行为随意性较大,常根据老板的心情或感觉来做,往往使下属无所适从,员工更加茫然,激励行为达不到预期目的。

6.缺乏人才培训机制

多数中小科技型企业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由于企业规模小,固定的培训经费,场所和时间都难以保证,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从总体上仍以实际工作锻炼为主,专业培训缺乏,培训内容也多以企业的应急需求为主,只进行浅层次的上岗培训,少有人才的发展培训。

7.忽视企业的人文因素,企业文化不成熟

中小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和企业管理观念低下,意识不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仅仅将员工作为“经济人”来进行管理,而忽略了人的“社会人”的属性,不能通过积极的企业文化将人力资源团结凝聚到企业的目标上来,从而达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协调统一。

二、中小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展的几点建议

1.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中小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在企业管理中形成“战略地位”。人力资源部门必须结合企业战略的实施予以人力资源的支持和保证。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应以战略目标出发,以战略为指导,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因此,中小科技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免遭淘汰,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2.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凝聚力

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凝聚力,以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来引导员工。任何企业里,管理制度总有管不到位的时候和地方,而企业文化则无孔不入。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的性格和习惯,它不但可以有效的引导员工的工作行为还能充分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讲,企业文化的建设将是中小科技型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

3.规范健全和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在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企业发展的成效所取决的因素可能不一样,但是任何时期,企业发展的成效都受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层面上讲,尤其是市场越健全,行业发展越健康,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高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企业管理水平、效果的竞争,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先进性、有效性、实施效果等的综合竞争。因此,建立健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中小科技型企业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4.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

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岗位管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目前我国中小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看,并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理念和思想,但却十分缺乏将这些理念、思想体现、外化出来的规范化技术。

无论任何企业,要想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建设都完美无缺是不可能的。作为我国中小科技型企业,因为其具有规模不大、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各种制度和流程不像大企业那样齐备、规范,而且结构、制度、流程等处于动态、快速的变动之中的特点,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过程之中更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首先将核心技术规范化,并努力在企业实施,才有可能健全和完善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同时使企业的薪酬体系与激励更加完善和科学化。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例9

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是指以科技开发人员为主体,主要从事科技成果的研发与高科技技术产品生产与经营的经济实体。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但是,我国的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人才和技术上的不足,从而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为此,这类企业必须加快财务管理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切实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就将针对我国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目的和意义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创新能力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的创新包含很多方面,例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与其他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具有生产效益高、发展潜力大、经营风险高等特点,而其财务管理模式也与一般的企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性对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而言具有更大的意义。

(一)加快财务管理创新有利于提高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是促进企业长期发展,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要素。但我国的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上却普遍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一些大型的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自身面临的生产经营风险就更大。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主要从事的是高新科技相关的产品和技术开发,例如电子科技、生物工程、新型材料、新能源等。这些产品的生产对技术的要求较高,而由于技术的创新需要的资金成本高,而且不确定性大,在加上科技产业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导致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风险很高。而中小型企业缺乏科学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通常是依据经验做出投资决策,经营行为有明显的短期化倾向,缺乏长期的经营策略,投资的随意性大,甚至存在一定的投机行为,导致这一类企业的破产率一直以来都较高。其次是资源上的匮乏。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的建立的初期多数都是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的,并且实现向着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方向发展的,但是有中小企业自身的资金和技术能力有限,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以扩大企业规模为最主要的出发点,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分散投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规模的过度扩张却往往产生相反的作用,严重时甚至可能会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导致企业的一些经营活动无法正常的进行,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了优势。第三是管理上的混乱。由于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从事的主要是高新技术的研究,在企业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例很高,技术研发所需要的投入也较高,并且需要有持续稳定的人员、资金上的支撑。但由于企业规模较小,资金的供给难以维持稳定,再加上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也较大,导致企业难以进一步的发展扩大。中小企业在管理上通常采用扁平式的管理结构,这些管理模式的效率低、效果差,并且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无法真正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正是由于存在上述的这些问题,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才必须尽快进行财务管理上的创新,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加快财务管理创新可以促使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产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科技型企业虽然在技术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但是随着整体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型企业在技术上的优势也会逐渐减弱,企业面临的技术创新难度将进一步上升,技术创新的成本也会有所增加。科技创新涉及到诸多的因素,如资金、人才等。我国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各个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一步。财务管理的创新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以人为本,要确保资金筹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确保在科技创新上投入充足的资金,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和开发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创建一个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的潜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财务管理创新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灵活、最具有生机的组成部分,很多发达国家都将中小型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例如美国政府就针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减少了大型企业对中小型企业的垄断,促进了产业的公平合理竞争,降低了中小企业运行的风险等。日本也通过对科技型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和支持,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活力。近年来,我国也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方针策略,有效的推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提高了本国经济的活力。但由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能力、竞争力等缺陷明显,在短期内无法完全改变这一局面。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重点进行财务管理上的创新,完善资金链,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促进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

二、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特征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拓展

在一般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最终的目标,也就是强调财富值的最大化。但是对于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来说,实现其良好发展的要素不仅仅一定数量的经济收益,还有科技创新能力等要素。因此,在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经济效益不再是唯一的目标。

(二)财务管理对象的拓展

一般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以企业的物质资源为管理对象的,强调的是以物质管理和资金管理为基础的财务管理,具体的内容包括货币资金、存货、应收款项、长期投资等项目,而知识和技术则被看作是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附加产物,不是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重点。但在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知识和技术是管理的核心要素,由此产生了知识资本这一概念。由于管理对象上的这一特点,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象必须进行一定的拓展,也就是说要将知识资本作为财务管理的重点对象。

(三)财务管理环境的特殊性

财务管理的环境是企业一切财务活动开展的平台,对这些财务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果也有着极大的影响。财务管理的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在外部环境方面,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具有特殊的外部财务管理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当前,有许多国家都将发展的重心放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并将这些企业看做是促进产检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例如在美国超过70%的专利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在创新能力上,中小企业的平均水平在大型企业的2倍以上。在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超过66%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82%以上的新产品也是有中小企业推出的,可以说,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产业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的成本也较大,在企业资本结构上与一般的企业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这也影响了其财务管理的特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包括风险性、扩张性、阶段性等。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资金链的安全性和财务管理的规范性方面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三、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比较

发达国家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和起步较早,美国和日本作为东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这两国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上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的意义。

(一)美国的财务管理模式

美国的企业通常都会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进行企业日常财务资金的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工作。在财务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上,通常会在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下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一般称为财务副总经理或首席财务主管(CFO)。CFO主要负责整个公司的财务工作管理,其工作情况受到首席执行官的监督和管理。在CFO下通常还会在设置专门的资金主管和会计主管。资金主管主要负责对企业运行资金的管理和调动,会计主管则负责会计核算工作。资金管理的内容包括现金管理、资金预算、信用管理、财务计划分析、保险管理、税收管理等;会计核算工作包括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数据管理、财务报表管理、预算编制等。

(二)日本的财务管理模式

日本企业的董事会通常采取的是执行机构和决策机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董事会的组成人员大多是企业内部的高层及中层管理人员,股东代表的数量较少。此外,在董事会中,一般会有1名以上的公司主银行主管,当股东对公司的业绩不满意时,可以召开股东大会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罢免。日本的企业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和逐级提升制度,因此员工的工作是相对稳定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也较为和谐。日本的企业在制定决策时会充分的考虑员工的利益,这样有利于维持公司内部环境的稳定,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日本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企业与银行保持着密切且稳定的联系,当企业的资金周转临时出现问题时,银行会通过贷款等方式帮助企业。还有很多银行持有企业的股权,也可以看做是企业的股东之一。正是由于日本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这种双重关系使得银行和企业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日本政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较为严格的管理,尤其是对于企业的长期生产计划和投资方向等会进行一定的干预。通过美国与日本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对比可以发现,以英美等国为代表的欧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和以德日等国为代表的财务管理模式,无论是在利益关系、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美国的企业财务管理中,股东在财务决策的制定过程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其他的利益关系人,如政府、职工等对财务决策产生的影响很小,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美国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从股东的利益出发,以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为管理的目标,而股东经济利益的增加是通过股价的上升而实现的;在日本的财务管理中,股东、职工、政府等在企业的财务决策制定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日本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考虑各方的利益,并充分的评估投资的风险和价值,是以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为基础的,实现企业总价值的最大化。

四、提升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融资的能力

融资能力的不足是限制我国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经营者的经验不足,再加上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的规模较小,企业资产少,融资所面临的难度进一步增加。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要向有效的解决融资难这一问题,就要首先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为此,企业的经营者必须进行定期的学习,及时掌握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技能,更好的掌握科技型农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对市场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使有效的资金和资源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提高资金的循环利用率。民间资本是资本市场中灵活性和活跃性最高的部分,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本,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更多的民间投资,从而有效的解决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制度

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因此制定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对于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而言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制度时应当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的目标,以财务管理预算为基础,对市场情况和农业R&D风险等进行有效的评估。在企业日常的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实行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帮助企业的经营者指定更好的经营计划,对各项风险指标进行更加全面合理的分析。

(三)发挥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

许多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中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却没有发挥出审计部门的作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也就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要向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从长远的发展计划出发,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做好财务风险的预防,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言,应当从长期的发展出发,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杜绝会计信息虚报等短期的投机行为。

(四)引入现代化成本管理机制,提高成本效益

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的成本管理存在管理范围狭窄、忽视产品设计等问题,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还存在错误的成本管理观念,认为只要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就是成本管理的唯一目标。事实上,成本管理并不是一味的压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因为一味的压低成本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这种落后的成本管理观念会限制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必须进行及时的调整。现代化的成本管理理念是从资源的优化配置出发的。它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最终的目的,成本管理的过程也不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是贯穿于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言,则应当及时的树立其现代化的成本意识,了解现代成本管理的内容,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的遵循成本管理的理念,在确保生产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作为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应当改善财务管理的环境,加强内部和外部的监督管理。企业经营者应当根据企业的规模、财务状况、投资风险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张喜娟,张启文.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财务管理提升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0):62-64.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例10

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约90%以上,在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一员,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技术性强,有良好的成长潜力等特点,是中小企业中的优秀代表。可以说,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作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近年发展中出现了研发投入、盈利能力和创业资本弱化的趋势。在我国深化改革、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和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很多,尤为突出的是融资困难。科技型中小企业长期受到资金抑制的困扰,影响了创新成果的研发和产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包括福建省科技厅在内的各机关部门,积极利用创新基金等手段,带动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升级与市场推广等方面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投融资方面,仍存在资金供应紧张,融资渠道有限、生存压力较大等问题。因此,如何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依托科技投融资平台创新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现状与问题

1.1 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现状

图1和表1显示,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金投入的规模数量上比重较低;福建省科技活动经费大部分来自企业(主要是大中型企业)资金,而包括小型企业在内的其他资金投入比重明显较低。

*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07R0014 )研究成果。

1.2 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融资市场化水平较低

由于规模小、风险高、不确定性大,大银行从防范风险角度对企业贷款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提出较高要求,对其一般不发放信用贷款,只发放抵押担保贷款,要求贷款企业提供合格的抵押品和担保人。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不规范,缺乏优胜劣汰机制等致命缺陷,难以塑造吸引投融资的良好形象。这些因素普遍表现在:企业资产规模小,抵押物一般价值较低,大部分企业缺乏可抵押的资产;成立时间短,缺少良好的信用记录和赢利记录;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意识不强,财务数据不实,资信水平较低,政府管理部门及商业银行不能全面了解其财务状况,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三查原则”的要求,不符合银行和金融机构规定的贷款条件。就银行而言,因民营企业业务比较分散,不易调查评估,从而导致银企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信用关系扭曲。作为把资金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的银行,是不愿对其大量贷款的。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创业者对商业化运作缺乏经验,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其破产率远远高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也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与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对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制度不健全,没有完善的信用监督机制,一些企业存在假破产,真逃债,通过“母体裂变、债务重组”等方式悬空银行债务的情况,也影响了金融安全,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加大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困难。

1.2.2 融资渠道单一

第一,内部融资乏力。内部融资是从企业内部利润积累中筹集资金,这是企业最基本的融资方式,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前期研发、生产投入很大,企业积累很少,这就使得企业不能从内部筹资,发展后劲不足,特别在外部融资遇到种种困难时,企业不能通过“自生能力”筹资而处于窘迫状况。第二,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外部融资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形式,从直接融资渠道来看,有发行债券、股票等渠道,但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中小企业根本进不了股票债券市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高风险、高收益性质,迫切需要风险投资的参与。但是,我国风险资本总体规模偏小,而且缺乏完善的风险资本运作与退出机制。因此,较难真正实现风险资本的功能。其次是风险资本的行政导向强,大部分的风险投资公司具有政府背景而不按市场规律运作经营,所以风险资本使用效率低。再次,很多的风险投资公司从自身的安全角度出发,一般把资本投资于那些已经或即将具备上市条件的科技企业,以尽早摆脱风险。而对那些处于成长期急需风险资本介入的科技企业却避而远之,以至不能很好地发挥风险业应有的作用。另外,风险投资公司的专业性不强,对风险企业所在的行业也不很熟悉,自然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回报。

1.2.3 资金供需结构失衡,融资耦合度不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贷款资金的需求主要是流动资金和技术改造资金贷款,但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往往有用途限制,使企业的资金需求与银行的资金供给在期限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结构上不平衡。另外,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融资基本上与风险投资公司的股权融资处于隔离状态,不仅不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系列化、配套化的金融服务,也使银行信贷资金无法分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额回报。

1.2.4 间接融资体系不完善,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间接融资主要包括各种短期和中长期贷款,贷款方式主要有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等。直接融资是指以债券和股票的形式公开向社会筹集资金的渠道。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往往以间接融资为主要。这是因为我国融资体制正处在改革之中,制度的转换具有时滞性,由此造成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融资体制创新中的不对称,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我国商业银行受现行体制影响,垄断格局为主体。这就造成资金借贷市场上常常供不应求。银行为了实现对储户还本付息的承诺,必须在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盈利性,但导致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从正式金融体系获得资金支持,不得不从非正式金融市场寻找融资渠道。但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不高,这种民间融资活动基本处于地下状态,缺少法律和制度的规范,高利贷等违法活动普遍,难以发展成真正市场化的融资活动。

1.2.5 融资社会化支撑体系不完善

尽管包括福建省科技厅在内的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为了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了包括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社会化的支撑措施。但从总体上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社会化程度仍然较低,突出表现为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融资中介机构不规范、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等。

2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发展

2.1 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意义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关系到福建省未来经济发展格局,基于福建省产业发展特点而全面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将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发动机。科技投融资平台的创新发展有利于“科技强省”战略的实施,也将较好地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我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

2.1.1 有利于产业的升级与换代

目前,福建省多地都在积极加强产业升级与换代,特别是近年来,招商引资、工业集聚、交通改善等成效明显,一批重点项目已经或即将在各地顺利开建。福建省积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资,有助于培育科技产品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1.2 有利于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

中小企业资金严重不足,是长期以来困扰发展的一大难题。单靠企业自身解决或是财政支持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不仅捉襟见肘、难以为继,而且造成资金利用率低,导致恶性循环。严峻的现实迫使政府从新资本运作、经营管理的角度上找出路。通过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整合经营性资产、多元化资金进行科学运营,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有力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进程,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再产出的良性循环。

2.1.3 有利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最终形成新的财政支柱

探索一条“由政府财政支持为基础,金融机构多方参与为支持”的资金运作机制,真正起到政府资金 “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通过联合担保平台功能的发挥,带动、牵引整个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实现,更大程度地发挥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支撑功能和作用。投融资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新增项目为财政提供后续税源,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财政增收、后劲增强,丰富财政来源。

2.2 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情况

2009年,福建省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下发《福建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推进我省的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方案》要求,充分利用省级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业投资,推进科技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项目数据库、企业信息数据库、投融资需求数据库三大基础数据库。《方案》的执行为福建省综合多方面资源,共同保障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1 强化闽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

闽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建成正式挂网运营以来,主要工作有:一是加强平台运行环境建设,已有444家企业进入平台企业数据库,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72家、上市后备企业31家;有775位专家进入平台专家数据库,其中技术专家528人、财务专家80人、投融资专家54人、管理专家113人;注册成为平台用户的共有1114个,其中企业386家、投融资机构16家、行业协会4家、政府部门11家、金融机构10家、商会1家、专家786人。二是与福建华兴创投、上海亿榕创投、上海国浩律师集团、兴业证券、兴业银行等26家投资公司、金融机构、财务和法律中介机构等投融资战略联盟,开展企业战略咨询、商业模式设计、法律咨询、财务咨询等各类服务,服务数量已达300多项次,有力提高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融资能力和融资效率。投融资服务的内容已经成为资金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服务理念逐步由过去单纯的项目扶持转到为科技型企业成长提供多方位的综合服务,服务的团队基本形成,服务的区域也已经覆盖全省各设区市。

2.2.2 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服务

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已有三元达、中能电气、星网锐捷、漳州科能、福建青松等多家科技型企业上市。参与省企业上市办会审推荐了天广消防科技股份、榕基信息等十多家上报国家证监会发审委,会同券商、法律和财务等战略联盟机构,着力培育顶点科技、火炬电子、泽仕通、福龙马、嘉园环保、国通科技、天一同益、华隆科技、三星电控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我省上市后备企业,并努力促其在三年内到创业板、中小企业板或境外上市融资。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福建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在深圳举办了“福建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座谈会”,李川副省长出席并做重要讲话,省科技厅、发改委、省经贸委、教育厅、外经贸厅、省信息化局、公务员局等部门领导、深圳证券交易所和招商证券领导与专家,以及部分福建省科技型上市后备企业、风险投资和法律机构的代表参会。参会的福建省上市后备科技型企业就上市的各种问题请教了深交所和投资、法律机构,互动热烈;同时也充分展现出了福建企业的风采,赢得了深交所和投资、法律机构的青睐,引导和推动更多的福建科技型企业与中介机构的有效对接与合作,实现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

2.2.3 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一是福建银监局、省知识产权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闽银监发[2010]2号)。二是省科技厅与福建兴业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为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争取国家创新基金的贷款贴息项目,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和银行的合作。三是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和科技计划项目质押、科技型企业贷款贴息等新型的金融贷款模式,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能力。以兴业银行为例,为了切实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落到实处,兴业银行重点针对“三高六新”类中小企业,即具备新经济、新服务、新农村、新能源、新材料、新商业模式以及高成长、高技术、高增值性的中小企业,推出了“兴业芝麻开花”中小企业成长上市计划。福建省科技厅与兴业银行联合,重点探索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具有较大成长潜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在技术层面,省科技厅对兴业银行开展指导和帮助,一方面,通过省科技厅的推荐,银行能够与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银企对接关系,扩大兴业银行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另一方面,省科技厅及各地方科技局能够为银行提供科技咨询支持。对于信贷人员较难判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贷款的风险因素,科技专家的咨询指导对银行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指导,兴业银行总结了一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放贷模式,重点通过对非财务信息收集分析和运用,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三品”(人品、产品和抵押品)和“三表”(水表、电表和报关单),在全面了解该企业真实资金需求和偿债能力的条件下,再合理确定小企业授信额度,“只要企业产权明晰、管理规范、信誉度高、拥有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好,都会成为银行重点支持和服务的对象”。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底,兴业银行专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近500家,累计对其发放贷款共计人民币约70亿元。为了共同构建金融服务科技及其产业发展的平台,福建省科技厅与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于2010年12月2日签订了《科技与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关系从此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2.3 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建设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福建省积极建设科技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采用多种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区域内经济、科技、高新技术集群优势,促进风险投资与科技中小企业的对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福建省的风险投资模式相对单一、处于低发展水平阶段,难以满足科技中小企业创业的投融资需求,不能充分实现优质科技项目的市场化发展。

2.3.1 银行仍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特点,在银行信贷筛选中一般处于不利地位。商业银行基于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考虑, 贷款投向上的 “嫌贫爱富” 是其必然的选择。事实上, 即便是在金融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 中小企业也存在银行信贷难的问题。对此, 中小企业应该放大融资的视角, 走多元化融资之路。而在当前,国家财政处在收紧银根,在存贷款利率上升、存款准备金率提升的情况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求生之路,更显艰难。

2.3.2 税收政策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仍觉压力不小

税收优惠是最直接的资金援助方式,有利于中小企业资金的积累和成长。发达国家企业税收一般占企业增加值的40%~50%。在实行累进税制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税负相对轻一些,但也占增加值的30%左右,负担仍较重。为进一步减轻税负,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有:降低税率、税收减免、提高税收起征点和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等。通过各种税收优惠可使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少一半以上,使其赋税总水平由占增加值的30%降到10%左右。我国虽然已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有了税收优惠,这些优惠往往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支持。但整体的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例如: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的“年度应税销售额”偏高,生产型小规模纳税人税赋偏高等问题。现行的税收体制未充分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表现出创新性、风险性、高投入性等生产经营的特点,增值税全部由企业负担,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迅速发展。

3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发展对策

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打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构建有效的投融资平台,使其能获得发展所需要的充足资本。针对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创新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结合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外和其他兄弟省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以管理为先导,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决策管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不断自我完善实现内部资金的良性循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将改革、改组、改造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转换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经济核算,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通过宏观管理的规范和微观管理的提升实现自身能力的发展,为发展保存良好的信用潜力。

3.1.1 宏观管理的规范

政府机关及银行、协会等机构对企业的宏观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信用管理、信息管理、科技研发进度管理等方面的监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成果构建一个公共的信息系统平台,并对中小企业进行规范化分级管理,对技术研发有良好的成长空间、市场化条件成熟、资金帐目清楚、信用等级高的企业采取政策倾斜的措施;反之,对研发成长性不高、市场条件不成熟、资金帐目较混乱、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加强监管,促进企业自身良性变化。

3.1.2 微观管理的提升

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强化企业内部资金、人员、等方面的管理能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改制效果不明显,运行不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导致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较低、银行利益难以保障的现象。中小企业应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坚持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注重科技管理一体化和质量内涵型发展,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与大企业配套服务的管理模式,在专业化合作与社会化竞争中不断提高素质和效益,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内部融资的动力,这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途径。对国有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积极的退出战略,走改制重组道路;对民营企业要引导其向资本社会化方向发展,改变单一家族式管理方式,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对于集体企业要推动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在规范健全财务制度方面,树立信用经营的观念,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商业银行要求,建立全面、准确、真实的财务制度,加强资金管理,保持合理的贷款水平,制定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定期向相关各方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及时还本付息,树立良好信誉,树立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政府机关可以通过引导企业开展经验交流会、开办培训讲座、专家论坛等形式,帮助企业分析现有的管理问题,改善企业管理方式,达到管理健康有效,资金利用多元。

3.2 以发展风投为方向,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有效性

风险投资是一种较理想的投融资方式。因为风险投资和新型资本市场独特的资本性融资,既可以满足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又可以达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目标。这一点已经被世界各国风险投资的实践和新型资本市场的发展所证实。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英国AIM市场、韩国科斯达克市场以及日本几个新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平台。

科技型中小企业可通过参加有关会议,利用中介机构介绍、互联网等方式,主动使风险投资公司了解自己,通过风险投资这一孵化器发展壮大。面对投资的高风险,风险投资公司对项目的筛选是极其严格的,有着一系列的考察程序和市场可行性调查。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引入风险投资,首先,要拥有科技含量高、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科技项目,具有技术创新的潜力,以后能依靠技术或产品优势自主发展;其次,需要培育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批有实力、高水准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其资金来源除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以外,尽快建立“民办官助”的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加速建立促进新技术扩散的风险投资机构,如新技术转移基金等,使新技术由公共研究院向企业转移的过程商业化、标准化,还应该设法鼓励投资银行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参与风险投资,允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投资参与组建风险投资管理公司,鼓励外资成立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再次,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在寻求风险投资之初就为其以后的退出做好安排,明确采取何种退出途径,如公开上市、股份回购、企业兼并、股份转让等;最后,采用股权融资的方式,由政府出部分资金,民间出部分资金,共建一个风险投资公司,专门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由民间机构或私人企业来运作,由专业人士、基金经理来进行投资管理。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份量越来越重,我国的风险投资业也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发展的程度还远不够完善。目前全国也只有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几个经济活力较强的大城市的风险投资氛围较好一些。如南京市近期对于中小企业投资改革的所进行的尝试中,采用多家中小企业联合担保,由几家商业银行共同对特定行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对我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3.3 以建设金融平台为最终趋向,逐步构建科技金融平台

3.3.1 建立健全创业引导基金

(1)发展创业引导基金。引导基金以“母基金”方式运作,并通过参股创业投资企业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吸引境内外投资业绩突出、资金募集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私募投资机构等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的机构和优秀管理团队在闽设立或管理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2)构筑起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与创业投资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国务院的《关于实施〈纲要〉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允许证券公司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开展创业投资业务。”“在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许可的前提下,支持保险公司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先试先行,开展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创业投资业务试点,增加创业投资企业的资金渠道。

(3)构建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基金。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基金”,通过对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亏损给予补偿的办法,鼓励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

3.3.2 建立资本市场和科技信贷体系

(1)建立“创业企业股权交易市场”,为民营企业特别是创新型民营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和创业投资的资本退出通道,实现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和资本市场全面良性循环。争取政策支持,吸引台、港、澳银行业机构参与创业企业股权交易市场。创造条件,推进和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

(2)设立科技发展银行。集中大部分财政拨款和贷款贴息资金,成立政策性银行,专门用于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发行金融债、从国际金融机构低息借款等多种方式筹措更多的资金,因而能够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3)加强与商业银行合作,开展商业银行科技创业信贷业务试点。由商业银行选择若干有较好成长性的科技企业,拨出专项资金向其发放风险贷款。待企业成长增值后,银行可通过出售所持有股份或期权获得较高的收益,以弥补对失败企业的贷款的风险损失。推动银行根据《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在福建设立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型、创新性、专业化的银行专营机构,为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4)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与在闽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发明专利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担保体系。

3.3.3 开创科技保险体系

科技保险是用金融手段推动科技创新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也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重要举措。利用科技保险解决科研开发中的风险问题,为研究开发提供风险防护机制和保护体系。鼓励并支持保险公司积极开展中国保监会批准的各项科技保险业务,鼓励并支持保险机构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发保险品种。对参加科技保险并符合科技计划立项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将以保险费补助形式给予支持。

进一步深化科技保险工作,不断丰富科技保险产品,完善保险综合服务,鼓励各地区开展科技保险工作。鼓励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支持保险公司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功能,提高保险中介服务质量,加大对科技人员保险服务力度,完善科技保险财政支持政策,进一步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建立自主创新首台(套)产品风险分散机制,实施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支持开展自主创新首台(套)产品的推广应用、科技企业融资以及科技人员保障类保险。探索保险资金参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投资等支持科技发展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边智群,杨耀峰. 湖北中小企业融资策略浅论[J].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19-21.

[2] 傅博娜.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 科技与管理, 2009, (1): 94-97.

[3] 余朝晖,黄晓.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J]. 企业经济, 2004, (11):170-171.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例11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控制能力及监管能力薄弱

1.账务处理混乱。研发项目核算和费用归集不清晰,影响相关资质和税收优惠的申请。自1988年国家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开始,国家为鼓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陆续出台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的企业所得税自获利年度起“两免三减半”、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软件产品销售增值税即征即退、技术转让和开发收入免征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费用”在管理费用的二级科目中进行核算,有一部分企业将与研发项目无关的管理和销售费用归集进研发费用中,或者有多个研发项目的未分项目进行独立核算,或是多个研发项目共同发生的期间费用没有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项目分摊,还有一些企业的软件产品销售的进销项税金没有独立的科目进行核算等等,这些账务核算的不规范现象最终会影响到税收优惠申请的顺利通过。

2.财务管理控制能力薄弱。财务管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仍然处于初始的记账阶段,对资金活动和资金关系的管理为事后控制的落后模式。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持续性的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因此技术创新投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的主要领域,目前在产品研发的可行性研究、立项、设计等前期阶段,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并未介入技术开发风险的前期防范,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也未对开发项目的实施成本进行控制,事前和事中的控制严重不足,影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盈利水平甚至带来更大的投资风险。

(二)融资渠道不通畅,企业发展受到约束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由于科技领域发展很快,科技型中小企业须持续不断地加大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需求很大,因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企业高速成长又形成了规模生产的资本需求,仅仅靠有限的自有资金无法满足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科技型企业技术投入的高风险性,我国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高,而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门槛也不低,再加上证券市场的容量有限,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另一方面,由于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总资产中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占了较大比例,可用于抵押贷款的实物资产太少,通过银行获得融资贷款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无论是股权性融资,或是债权性融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融资难度大,企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约束。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的流失已严重威胁我国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当前高科技企业间对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由于供需不平衡,高科技企业每年纷纷进驻高校招贤纳士,为招聘到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薪酬标准轮番上涨,但也阻挡不了高毁约率的发生。据统计,2012年科技专业的学生毁约率高达40%。同时,高科技企业互挖人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人才流动率比较高,人才的流失,特别是关键技术人才的流失,不仅使企业在人力资本上的投入付诸东流,而且企业的核心技术也有被带走的可能,企业的竞争力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起步规模较小,为节约成本,大多选择传统的管理方法,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项目评估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而且企业领导者大多是技术人才,企业管理意识特别是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他们往往将精力集中在科技项目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上,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认为财务部门就是负责管理资金和费用报销的部门,忽视科技项目管理中财务人员的参与,导致项目的资金投入缺乏计划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资金使用也没有得到实时监督和控制。由于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企业自有资金、政府拨款和债务性融资。由于企业的自有资金比较有限,而研发场地、研发设备以及吸收高级技术人才的人力成本等前期投入比较大,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往往不足。虽然近几年政府增加了对高科技研发项目的扶持,但科研经费的申请往往耗时几个月的时间,国家拨付的专项经费也要求企业必需配套一定比例的自筹资金,取得的国拨科研经费比较有限。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仍来自银行,但很多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主要原因一是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无赢利记录,经营风险大,信用状况不确定;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总量少,可用于抵押、质押的资产不足;三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资产中拥有较大比重的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等价值评估不确定,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银行机构取得的资金往往很少。另一方面,我国的创业板上市条件过于注重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忽视了成长能力等非财务指标,不利于真正有潜力但盈利金额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股票形式进行融资。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流动率高既有行业特点的原因也有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落后的原因。一方面,与传统产业相比较,科技型中小企业因为经营风险大,在企业初创期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技术人才流动性较大。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员工以年轻的知识型员工为主,通常具有独到的见解,对职业发展有较高的期望值,内心也有较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相对比较落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比较匮乏,对员工的发展和职业规划不够重视,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建立一套留住人才的人力资源政策。

三、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突出财务管理的战略地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规范财务核算制度,严格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制定规范的研发项目核算制度。同时,还必需建立完善的资金活动、资产管理、研究与开发和全面预算等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人员应参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形成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考核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促使企业经营高速稳健运行。此外还必需加强企业财会队伍的建设,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吸收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加强财会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其监督意识。

(二)积极拓展各种融资渠道

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增强自身筹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主要包括:1、规范企业财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使用,优化资本机构和负债结构,提高商业信用,开辟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融资渠道。2、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研究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立项及核算制度,加强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充分利用国家的财政扶持政策,争取国家科研课题、省级科技项目的拨款及创新基金等资金支持。3、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规范企业研发项目的管理和核算,积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项资质,做好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登记及技术开发合同登记备案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取得减、免、退等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减少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4、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盈利能力,首先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然后等条件成熟后再积极争取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

(三)财务管理的理念逐渐从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中,知识已经成为了企业主要的资源,高科技企业的最大特征是智力密集,企业只有不断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才能在市场中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其对于人才的依赖性比传统产业大得多。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中,明确规定了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企业10%以上、生产型高新技术企业20%以上、投资型高新技术企业50%以上。可见,优秀的技术人才能确保企业的技术优势,是科技型企业最大的生产力,也是最主要的资产。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树立起人才价值以及知识效益的观念,将以人为本这一种理财的理念进行强化,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重视对技术人员的管理,建立起将责权利三者相互结合的全新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重视对于人力资源进行的投资,与此同时,还要预防知识资源的外溢,用“绩效股”、“股票期权”、“年薪制”、“利润分成制”等激励机制留住主要的经营管理者和核心科技人才,使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弓锋伟.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财会研究.2008(01).

[2]郑琼.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之我见.湖北社会科学.2008(07).

[3]屈志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下税收筹划的方法及其运用.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9).

[4]周国芹,梁锦玲.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不足及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