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产业发展规模

产业发展规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9 09:06:05

产业发展规模

产业发展规模例1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224

1 基本概念及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1.1 农业产业化及规模化概念及其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主要依靠市场的导向,重点开发主导产业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等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由于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而实行农业的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的合作经济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和问题。

1.2 国外典型案例

日本模式:日本是温带季风气候,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人多地少,跟我国在农业经济客观条件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在此经济条件基础上,通过专业化、组织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实行区域专业化生产,建立农业产业区,并以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为主体,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形成一条小农背景下的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之路。

俄罗斯模式:普京所推动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尝试,在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方面,有显著成效。

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选择主要依据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制度只有与农业发展相匹配才能有效的释放劳动力、激活生产力。农业技术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支撑,政府的引导和调控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外援保障。

2 单纯的农业规模化不适合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

2.1 从经济学角度看

我国的农户经营规模不应该迅速扩大。我国耕地资源稀缺,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并且在耕地方面融资不足,加上充足的劳动力,人均收入少,不适合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由于农业活动的非标准性,使得农业雇工的监督成本很高,从管理成本这个角度来讲,就不能大规模的雇工,所以得用自己的劳动力,所以农业规模不可能很大。

土地流转难。目前土地大都集中在众多分散的农户手中,难以有效地流转。建设用地紧张。国家土地政策严格,农业企业很难取得建设用地。

2.2 从技术角度看

我国科技水平尚低,以目前的农业技术设备,实行单纯的农业规模化是不太可能的,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带来规模效益的同时,仍无法避免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甚至有可能把风险也一并“规模化”了。因此,单纯的农业规模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受到了人多地少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要切实发展适度的规模化。

3 农业产业化必须与适度规模化相结合

3.1 单纯的产业化存在的弊端

单纯的产业化将使得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无法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乡镇企业与农业生产无法协调发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脱节,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高但自身效益却低,这就影响了农业稳定发展。

3.2 适度推进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适度规模经营是开放式中国的大趋势和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我国农地规模太小,和现有技术水平、机械化使用根本不配套,农民经营收入很有限,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适度规模经营非常重要。

农业产业化中会遇到小农制分散经营等问题。无论是单纯的适度规模化还是单纯的产业化都无法走出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困境, 只有把农业适度规模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 走农业产业规模之路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根本之路。

4 如何把农业产业化与适度规模化结合起来

4.1 大力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加强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知识水平,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也能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合格的人才,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4.2 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扶持政策,探索产业化资金投入新机制

农业产业化源头是农户、终端是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及时传导市场信息,带动农户规模化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4.3 通过分工、专业化生产等手段来增加专业化组织的收益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劳动分工有3项明显的优点:可以挖掘生产者的潜能,发展其原有技能;当工作有变化时,可以节约其人员调动而损失的时间;有利于从事专项作业的劳动者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

产业发展规模例2

2存在问题

2.1产业总产值偏低

2009年全省林业总产值197亿元,仅为全国林业平均产值(547亿元)的三分之一,与林业发达省份如福建(1473亿元)、浙江(1368亿元)相比差距还很大。林业产业总产值仅占全省GDP的2.4%。而福建占12%,浙江占6%。其主要原因是林业第二、三产业不发达,产值偏低,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不大。

2.2产业结构不合理

2009年林业一、二、三产业产值结构比例为86:8:6,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呈典型的初级产业结构特征。2009年全国林业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41:50:9。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用材林速生造林树种少,林分结构单一,小径材多,大径材少;针叶材多,阔叶材少;低质材多,优质材少在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在加工方面,主要还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精细加工少。在服务业方面,主要是森林旅游,其他服务业发展滞后。

2.3林地产出率低

全省林地年平均每公顷产值1635元,在全国位居第26位(全国平均5715元),用材林地平均每公顷活立木蓄积只有60m3,是全国平均水平(5.73m3)的69.5%,在全国位居第14位。核桃等五大干杂果经济林是我省具有特色的五大优势资源,但低产林面积大,良种利用率低,核桃平均每公顷产仅150kg左右、红枣平均亩产3000kg左右。人工林以生态树种为主,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森林质量相对较低,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发展对木材的需求。

2.4产业经营水平低

一是企业规模小,缺乏大的龙头企业。涉林企业主要集中在种植业领域,涉林加工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经营规模小,特别是缺乏带动能力大、产品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红枣加工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t,全省人造板企业总规模仅为30万m3,不如外省一个大型企业的产量。二是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没有形成产业链,资源利用率低。三是林产工业产品整体档次不高,附加值低,缺乏知名品牌和市场竞争能力。四是产业聚集度不高,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吸引和承载大型加工企业的能力不足。

2.5科技贡献率不高

林木培育实用技术开发研究不够,能够做到适地适树、大面积造林、速生丰产的树种不多,有的经营技术模式尚不成熟,难以适应商品大发展的要求;林业科技推广成效不大,林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学、研缺乏良性互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利用程度差。新兴产品和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与国内发达省份和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

3发展布局构想

全省林业产业发展按照“四区五带”架构,整合资源、聚集资本,板块推进、集约经营,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建设四大特色林业经济区。

3.1陕南秦巴山区林业产业经济密集区

发挥秦巴山区物种资源多样性优势,培育特色干杂果经济林基地、生态旅游基地、优质木材基地、野生动植物养殖培植基地、森林绿色食品基地、富硒茶基地、蚕桑基地、中药材基地、苗木花卉基地、生物质能源林基地等十大产业基地,形成以种质资源为基础,干杂果经济林为龙头,加工业为支撑,生态旅游为纽带的高效林业生态经济体系。

3.2关中平原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

发挥土地、科技、资本、劳力资源优势,突出林产工业、精品高效果业和休闲观光林业,大力发展人造板和高档时令干鲜果,培育林产工业示范基地、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种苗花卉示范基地、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扩大林产品加工贸易规模和科技含量,打造国家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

3.3陕北黄土高原复合林业经济区

发挥土地面积大、光照热量足的优势,把荒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行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园区化开发,大力发展红枣等干杂果经济、生物质能经济、长柄扁桃及中药材为主的沙地经济,形成产业与生态更加和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产业格局。

3.4城镇高效精品林业经济区

以大中城市、重点集镇为依托,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市场、资本、人才等优势,突出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业、高效设备林业、苗木花卉业、园艺产业、现代服务业,建设资源整合、资本集聚、科技集成、产业集群的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林业产业基地带动区和现代林业经济先导区。

3.5渭北旱塬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带

充分利用光、热条件优势,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产业,依托黄龙核桃、韩城花椒以及富平柿子的规模和知名度,扩大生产规模,发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开展核桃、花椒、柿子多用途、多层次、系列化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带。

3.6秦岭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带

以西宝高速、陇海铁路、西安环山公路以及汉江沿岸交通干线为横线,以西汉高速、西康高速、西商高速、西康铁路为纵线,充分发挥沿线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密集分布的优势,整合景点、农家乐等资源,开辟森林旅游热线,实施森林旅游联盟经营,打造环形旅游经济开发带。

3.7秦巴山区森林绿色食品药材产业带

以汉江、丹江沿线交通道路为轴线,汉中盆地、月河谷地主要城镇为中心,依托森林动植物、食用菌、中药材、蚕桑、茶叶等优势资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打造面向陕西、辐射全国的森林绿色食品药材开发带。

3.8黄河沿岸红枣经济产业带

产业发展规模例3

一、理论依据

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另一种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即外部规模经济。

从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角度来看,亚当・斯密作为规模经济理论的创始人,他在国富论中做出了以下论述:劳动生产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以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为切入点,进一步揭示了生产率提高的原因:分工使得每一个工人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都得到了提升,节约了生产过程中由于变换工作步骤而浪费的时间,同时促进了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由于劳动分工的基础是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因此,斯密的理论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古典规模经济理论。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理论起源于美国,它揭示的是大规模生产的内部与外部经济性,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得・马歇尔、张伯伦、罗宾逊和贝恩等。

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我国的汽车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六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至1978年,这是我国汽车工业的起步阶段。1953年,我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汽车工业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之后,我国的汽车工业由于体制问题等原因,发展十分缓慢,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一阶段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较为落后,产业规模较小,基本不具有规模经济性。

第二阶段,1979年至1993年,这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成长阶段。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制度,经济体制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市场对于汽车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我国汽车产业的规模迅速壮大,到1992年,我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达到106.2万辆,在世界各汽车生产国中排名第11位。该阶段中国汽车产业在取得了显著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汽车产业投资混乱厂商林立,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厂商生产规模有限,距离国际公认的汽车产业规模经济产量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这是我国汽车工业调整改革腾飞的阶段。1994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颁布,我国汽车产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大量进入我国汽车产业,合资模式广泛开展。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资本的注入,因此,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我国厂商技术仍然处于落后水平。到了2008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了961.6万辆,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国。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2300万辆,创全球历史新高,连续6年蝉联全球第一。这些事实标志着中国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了汽车生产大国。

三、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发展,虽然中国汽车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也实现了从汽车小国到汽车大国的转变,但是,中国目前还并不是一个汽车强国,我国汽车产业仍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模经济性。

汽车产业属技术与资金密集型行业,通常情况下资产专用性较强,因此汽车企业对规模经济具有很高要求。最近几年,我国汽车产业不断引进国外优质资本与关键技术,资本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使得汽车企业的产能和劳动率得到显著提升,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性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汽车产业仍然保持着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产业格局。

目前,汽车经济规模的国际公认标准为200万辆。全国大多数汽车企业生产批量小、专业化水平低、规模小、布局分散、自主开发能力差的问题十分突出,造成的结果是产业集中度低、规模不经济。根据2014年全国汽车生产企业排名来看,在全国153家整车厂中,年产量200万辆的仅有5家,在50万辆至200万辆的仅有3家,绝大多数年产量在50万辆以下。由此可见,我国汽车产业的规模是相当的小,距离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策略

1、推行兼并重组,扩大各厂商规模

为了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车企兼并重组战略,以此来调整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从而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具体的方式有收购、兼并、重组、参股等,通过强弱兼并,强强联合,既可以减少企业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又能形成一批具有高度规模经济性、竞争实力强大的汽车企业集团。

2、扶持自主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虽然我国汽车产销量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当前市场中,中国自主品牌的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还比较小,而且还存在着下降的趋势。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自主品牌却没有一家进入前十。这就意味着,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仍然需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策略。因此,进行技术升级,提升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的自主品牌所生产的汽车,在设计、核心技术应用、制造等一系列的环节都还存在很多不足,很多的设计都是借鉴外国厂商的现有资源。因此在消费群体之中的认同度很低,自主品牌给人留下的印象始终是价格便宜但是品质低劣。我国车企需要加大对自主研发的投入,避免一味的抄袭模仿国外厂商,加快技术升级,通过开发新技术来减少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从而提高自主品牌在消费群体之中的认同度。

3、抓住发展机遇,探索新能源汽车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新宠。新能源汽车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格局尚未形成,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应抓住此次机遇,积极同国外厂商开展竞争,大力研发新能源汽车,尽早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通过抢占市场先机来吸引顾客,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争取在这一新兴市场中取得领先的行业地位。(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文超.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2).

[2] 秦远建.改善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2008(6).

[3] 柳旭.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4] 何元贵.中国汽车企业规模经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

[5]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7.

产业发展规模例4

“工业是武汉的最大市情。抓住制造业,就抓住了武汉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这是市委书记陈训秋经常说的一句话。

作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投入巨资兴建的老工业基地,武汉市积累了逾千亿元的工业家底,培养了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建国初,国家就在这里投资兴建了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一批大型制造企业,在制造产业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10月,市委书记陈训秋到武钢、武烟、神龙、武汉有机实业等大型企业,以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山、洪山、武昌、汉阳等城区调研中强调,要强化区域观念,突出特色,把握重点,采取超常规措施,促进武汉经济快速发展。要着力壮大钢铁、汽车、光电子、烟草、酿酒、石化六大优势产业,提高全市新型工业化水平。

正是由于抓住了武汉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使武汉现代制造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2004年,全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7.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38.89亿元,剔出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21.7%,为近几年来最高增长水平。制造业完成国家税收114.6亿元,占整个税收总额的65.98%;增收额为23.99亿元,增幅达26.48%。

拉长产业链,充分发挥产业聚集的规模效应

钢铁是武汉的优势产业。然而,年钢产量达 800多万吨的武钢,只有10%的产品消化在武汉。武昌造船厂、神龙汽车等钢材消耗大户,很少采购武钢的产品。武船年消耗钢板约12万吨,采购武钢产品不到2万吨。

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调研,武汉人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实质,那就是:武汉的工业配套环境欠佳,产业链太短,产业关联度不高。

2003年12月24日,在武汉市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陈训秋强调,要打开思路,壮大、拉长产业链。他说,“产业集中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有产业特色才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才有竞争力。当前,产业集聚优势已超过其他因素,成为我们吸引投资特别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力量。国际跨国公司来汉投资,不仅仅是看我们的政策是否优惠,更重要的是看我们的产业配套能力,是否能有效地降低营商成本。”

近年来,武汉市从产业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和效益,围绕“钢车机(光机电)、烟酒药(药化工)”等产业,培育、延伸、拓展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打造产业群。

汽车业、造船业是钢铁业的“下游”产业。作为武汉工业“老大”的武钢,通过上马汽车板材生产线,扩大船舶板材市场,取得了较好成效。 2004年,武钢有序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钢材产量、销售收入、利税等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以光通讯、光电子产业为主体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延伸产业链成为其快速成长的发动机。目前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企业──武汉长飞,在位居国内干线光缆市场优势地位后,将市场重点移到了终端光缆上;激光产业也在探寻产业结构的大跨越,由能量激光产业向应用激光产业转变,将市场触角延伸至医药、农业等更宽广的领域;消费类电子产业的发展也正在加速。正是凭借产业链的延伸,武汉“中国光谷”在世界光通信产业严重萧条的形势下依然挺立潮头。 2004年,武汉“中国光谷”工贸总收入、财政收入分别达580亿元和15.02亿元,增幅均超过20%。

为了拉长产业链,武汉市以优化产业环境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运用市场手段配置各种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以武汉钢铁集团为龙头、以武昌造船厂、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建筑钢材市场等钢材消耗大户相依存的钢材产业链;以东风日产、东风本田和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为主体,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跟进”的汽车产业链;以武汉邮科院、长飞光纤光缆公司、 NEC公司、多普达公司等企业组合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以武汉烟草集团为龙头,包括与之相配套的印刷、包装企业等迅速崛起的烟草产业链;以武汉百威、华润啤酒为代表,并带动塑料、玻璃、商贸物流等产业兴起的酿酒产业链;以武汉石化集团为重点的石化产业链。6条产业链,犹如6条卧龙,构建成武汉工业的筋脉。六大产业共完成产值1336.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的79.7%。

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的支撑作用

企业兴,城市兴。有了发达的企业,才会有发达的现代城市。

近年来,武汉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企业营造服务高效的政务环境。一是强化部门与大企业挂钩制度,把倾听反馈大企业呼声、改进为大企业服务水平,作为各部门考核目标任务。二是提高大企业的社会政治地位,对在经济发展、解决群众就业、支持社会事业中贡献大、造福一方百姓的企业家,给予更多的政治待遇和参政议政的机会,增强他们加快发展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

正是由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振兴,使武汉市的大企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2004年,全市年产值达亿元级的工业企业数量扩大,由上年的165户增加到197户,其中10亿元以上19户,百亿元以上2户。亿元级以上企业完成产值比上年增长26.6%,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82.8%。同时,大企业的支撑力不断增强。2004年,武钢比上年净增利润43.17亿元,全年实现利润70.00亿元,增长160.9%,武钢的利润占全市的60%。武烟集团实现利润8.03亿元,增长57.8%,净增利润2.94亿元。石化由上年同期的亏损255万元转为盈利9040万元,净增利润9296万元。武汉NEC净增利润1.2亿元,百威净增利润1.37亿元,武汉东风本田汽车公司净增利润1.49亿元。

产业发展规模例5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政推动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核心,强化服务管理,培育产业链条,打造大企业,创立大品牌,促进黄牛产业上规模,龙头企业上档次,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l、年底,力争全县黄牛存栏16万头以上,出栏6.4万头,良种牛比率达90%。

2、围绕养殖小区、育肥场和良种繁育等环节,扶持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瀚森荷金来肉牛集团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力争其2008年迈入部级龙头企业行列。

三、主要措施

(一)着力扶持瀚森荷金来肉牛集团有限公司。

县政府力争每年协调一定数额的贴息贷款,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研发新品种,做好深加工,抢占国内国际市场。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一步整治企业周边环境,创优发展平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展示企业形象和经营理念,宣传养牛效益,调动广大农户养牛积极性,力争在全县上下营造家家想养牛、户户愿养牛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养殖小区建设。

养殖小区机制灵活,利于优质资源集聚,是广大农民发展规模养殖的重要形式。每乡镇至少要抓好5个养牛专业村(60%以上农户养牛的村)、50个养牛重点户(养牛5头以上的户),在全县范围内形成100个黄牛养殖专业村、1000个重点户,带动全县半数以上农户养牛。其中,韦集、黄湾、向阳、娄庄、灵城、虞姬、禅堂、冯庙、杨疃、大庙等10个重点养殖乡镇要把小区建设作为黄牛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建设黄牛养殖小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指导。小区养殖规模要达到300头以上,养殖方式可实行分户饲养与集中育肥相结合。

(三)尽快建成集中育肥场。

有关部门要扶持、引导瀚森荷金来肉牛集团有限公司尽快建成存栏总规模5000头以上、年出栏不低于1.5万头的优质肉牛育肥公司和育肥场。原有黄牛育肥场的乡镇,要配合瀚森荷金来肉牛集团有限公司创新利益链接机制,采取承包、租赁、联合经营等方式,盘活经营权,争取2007年底之前原有的育肥场全部启动生产。

(四)加强黄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优质肉牛品种改良体系和标准化生产体系是黄牛产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县畜牧部门和黄牛产业化办公室要积极推广、引进国内外优良黄牛品种,并对全县能繁母牛建档立卡,选优淘劣,不断提升品种档次;进一步完善全县畜牧改良站点功能,规范品种繁育途径,坚决杜绝自配,确保全县良种牛比率于2008年达到90%;要组织人员制定黄牛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全程指导黄牛生产;结合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完善监测手段,建立疫情测报制度,做好动物疫情监测工作,为黄牛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县政府每年拿出3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黄牛品种改良。

四、保障措施

产业发展规模例6

我镇位于东岸,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当地农民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在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工作中,我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贫路子。总的规划目标是:利用3年时间使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实现户均一个棚、人均七分菜、增收三亿元、人均收入过万元,全镇经济社会各项指标跃居全县前列,全镇2416户、7584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4160元增加到10050元,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

(一)搞好土地流转。发展蔬菜特别是大棚菜,土地调整是关键性工作,土地承包后,地块分散,走向不一致,不利于大棚建设。一是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土地流转领导小组,制订了土地流转实施细则、工作制度和土地流转程序。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外出参观、以会代训、利用宣传车、发放明白纸和办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让广大农民认识到搞好土地流转、发展大棚蔬菜的现实意义。三是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群众做好土地流转服务工作。以镇经管站为依托,投资10万元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大厅内配备了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电子显示屏,设立6个服务窗口,配齐了土地流转信息联络员、收益评估员、合同鉴证员等工作人员。到目前,已流转入地3780亩,为发展大棚蔬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一是扶贫开发的重点村利用扶贫资金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解决蔬菜发展的水、电、路配套建设。到2012年底,在扶贫开发重点村已累计投资3325万元,新打机井303眼,架设农田供电线路12000米,修生产路9000米。二是对贫困户进行适度的资金扶持。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引子”作用,对凡是有能力建设大棚而缺乏资金的贫困户,每户给予2000元的补助,同时由政府出面协调信用社1万元以内的贷款。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发展大棚的热情,直接带动群众投资3000多万元,实现了“扶贫资金投资125万元,带动投入3000万元,菜农增收1个亿”的目标。三是利用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帮助非重点村的产业发展。我们选择北部丘陵有产业基础的3个较贫困的村成立了3个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协会,发展会员633名,筹集互助资金71.55万元,到目前已为农户发放借款32.5万元。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2012年全镇新发展冬暖式大棚蔬菜3000亩,拱形棚800亩,露地菜1000亩,使全镇大棚菜达到8000亩,中小拱形棚2000亩,露地菜8000亩。

(三)扩大产业覆盖面。在产业化扶贫工作中,我们不仅搞好重点村的产业开发,同时还注重重点村以外的村的产业开发,把产业化扶贫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大局来谋划,使主导产业覆盖全镇,达到村村有蔬菜、户户有大棚。

(四)搞好科技扶贫。根据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方案的总体规划,制定了详细可行的扶贫开发科技培训工作计划。从2012年10月份起,利用冬闲季节,对项目区扶贫开发重点村进行全面培训,使广大农民全面掌握蔬菜生产技术,到目前已举办6期培训班,培训人员1500余人次,无偿分发给广大菜农《沂南县扶贫开发蔬菜产业化培训手册》5000册、VCD光盘3000份。在培训形式上,采取逐层推进的方式。首先,组织重点村干部群众到寿光进行参观学习,增加群众的感性认识,坚定群众发展蔬菜的信心。其次,聘请专家教授讲课,先后聘请农业大学、农业大学的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国内、国际先进的蔬菜生产发展趋势、方向,解放思想,提高蔬菜生产的品位、水平。再次,聘请本县专业技术人员授课,采取集中授课和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并在仕子口村建立了一处占地1000亩的示范园,为广大贫困群众发展棚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二、着力建设产业市场

产业规模上去了,市场的开拓就成了拉动产业发展,增加菜农收入的关键。(一)建立市场销售网络。每年瓜菜上市之前,镇政府都组织批发市场20多名业务人员,分赴东北三省、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城市,深入市场,了解信息,宣传推介产品,吸引客户前来采购。(二)规范市场秩序。瓜菜销售季节,镇政府从派出所、工商所、综治办等职能部门抽调6名工作人员,成立市场督查办公室,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行为,有力避免了卖菜压级压价现象发生,保护了客户和菜农的合法权益,使广大客户增强了对苏村蔬菜批发市场的信任感、安全感,每年来我镇收购瓜菜的客户都在6000人以上,其中固定客户300余人,都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三)完善后勤保障。批发市场在沂南、莒县、设有接洽处,对前来采购的客商安排车辆接送。投资36万元建设了客户接待中心,提高了食宿档次,每个客户都能得到细致周到的免费服务。四是在搞好市场开拓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20万元建设了鲁中蔬菜批发市场,市场占地280亩,总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营业面积25000平方米,有固定摊位300多个,临时摊位200余个,设有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中心、农药残留检测中心、业务结算中心。年交易蔬菜达到15亿公斤,交易额达到22亿元。

三、着力发展产业龙头

扶贫开发整乡推进的核心在于产业的拉动,一个产业的形成和壮大没有龙头企业的拉动是不可能完成的。(一)搞好农田设施建设,吸收企业到扶贫开发项目区建立基地,发展产业。重点搞好项目区内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区蔬菜产的发展和龙头企业发展生产基地奠定基础。(二)镇政府在土地流转、税收政策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在优惠政策的引导下,2012年有两家企业在扶贫开发项目区内建设1000亩有机蔬菜基地。基地不仅可以给当地村民提供80余万元的土地租赁费用,还解决200多村民的就业问题,实现打工收入120万元。(三)政府积极指导推动,让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到企业化的经营中来。企业同菜农签订严格的承包种植合同,管理上实行“四统一”,即: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质量上采取五户联保、植保员定点、关键时期控制等系列技术措施。企业不仅可以在提升产业档次和规模上发挥作用,还可以为规模种植户提供技术、生产设施提升等方面的支持,缩短了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转化的时间,实现了农户增收与企业增效的双赢。目前,全镇已发展合同种植面积3000亩,其中,青果食品发展2000亩,鲁中蔬菜批发市场发展1000亩。(四)整合各项资金,壮大龙头企业。镇党委、政府积极为企业搞好各类服务,积极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12年,在国债投资项目已投入300万元的基础上,整合有关资金把沂南县鲁中蔬菜批发市场进行改扩建成为“省十大蔬菜批发市场”。从而实现以龙头促规模,以规模兴产业,活跃一方经济,带动项目区农民增收致富。

四、几点体会

在产业化扶贫整乡推进的工作中,主要有以下五点体会:

(一)上上下下要形成基本共识。特别是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认识要提高,全镇上下要认识到整乡推进对于振兴农村经济是大好机遇,抓住这一机遇,统一思想认识,以产业化扶贫为契机,把全镇经济发展推向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二)要有明晰的工作思路。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路明确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乡推进的工作中,要跳出扶贫抓扶贫,把扶贫工作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谋划。只有选准选好主导产业,产业化扶贫才能健康快速推进。

(三)只有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产业开发的积极性,才能使整乡推进成果得以巩固。扶贫资金是有限的,我们把这有限的资金作为引子,作为催化剂,带动广大农民积极投资投劳,千方百计发展蔬菜,想尽办法增加收入。只要群众的热情激发出来了,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目标就能够实现。

产业发展规模例7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工业总体上经历了繁荣―低落―振兴_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曲折前进式的发展历程。先是以“珠江水、广东粮、岭南服”等日用消费品为代表的“广货”畅销大江南北,使广州工业步入繁荣发展期;其后由于结构调整缓慢而逐步丧失了以“彩电、冰箱、空调”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发展的黄金期,加上电子工业发展的滞后和“标致汽车”、“广州乙烯”的投资失利,令整体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陷入低潮;“九五”后期以国企脱贫改革为契机,经“二次创业”,工业部门再现生机,高加工度工业和重化工业迅速崛起,广州工业从整体上获得全面振兴。

本文立足于广州地区规模以上的工业产业,从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结构、产业外向度四个方面对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一、产业实力

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的实力在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905.22亿元,比上年增长22.29个百分点,2001―2007年年均增速达21.18%。200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4.85亿元,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600.22亿元,2001-2007年年均增长21.96%。产业集中度是衡量产业实力的重要指标。2001-2007年,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业集中度在缓慢提升,平均增速只有0.04%。2007年产业集中度为74.77%,即规模以上工业产业所属全部企业中大中型企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4.77%。

但是,与国内几个主要城市相比,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总量(总产值)、增速都偏低。

近年来,部分国内主要城市加大招商引资和工业投资的力度,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超过广州市,广州市工业与部分生产规模较大的城市的差距在扩大,与部分生产规模较小的城市的差距在缩短。2007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905.22亿元,分别比上海少13033.41亿元、比苏州少7009.47亿元、比天津少1169.85亿元、比北京少570.32亿元、比无锡少39.89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2007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20.3%,高于上海4.2个百分点、高于北京3.6个百分点,但是低于天津0.1个百分点、低于苏州3.0个百分点、低于无锡3.3个百分点。

二、产业效益

近年来,广州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的效益总量水平不断攀升。2001年,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资金利税率分别只有10.72%、10.76%,2007年则达到16.40%、20.11%,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5.68个和9.35个百分点;2001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领域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只有69917元/人,2007年则达到145783元,人,年均增长13.11%。(见表1)。市场占有率体现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从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几乎在逐年下降。2001年为3%,2006年只有2.31%。2007年略有回升,但也仅为2.57%,比2001年下降0.43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

总体来看,广州地区的工业产业是以资金密集型为主,且大多属于劳动成本较多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并显现出以下的结构特征:一是生产规模大,生产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结构以最终需求型工业品为主,但产品深加工程度低,档次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二是对外产品流通量大,贸易结构以国外为主,输出多为轻纺产品,输入原材料和重工产品较多;三是高技术行业产业比重偏小,特征不显著,增加值率低,有些高技术行业产品相对落后。

从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看,目前,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产业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后期。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28.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7‰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比重(按工业总产值现行价计算)由2006年的36.0:64.0调整为2007年的34.6:65.4,重工业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但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来看,广州规模以上重工业比重还不是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深圳市轻重工业比例就达到31.7:68.3,2007年山东省轻重工业比例为34:66,上海轻重工业比例为28:72。

加快现代工业化进程要求有高新技术的支撑。广州地区规模以上工业的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不断扩大。2001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为21.59%,而2007年达到32.1%,高于重庆但低于苏州。2007年,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重庆为25%。

广州工业产业“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广州需要继续大力完成现代重化工业、机械装备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布局。广州市近年来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产业结构高科技化带动重型化,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化进程步入较高级的发展阶段。

产业发展规模例8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5.02

中图分类号:F121.3;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5-0006-05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ty Size and Urban Economic Performance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Spatial Econometric

CAO Congli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model to analyze the synergy effect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city size on urban economic performance. Based on urban panel data from 2003 to 2013 in China, it estimates the marginal benefit of speci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under a constraint of urban scale, the optimal city size for a given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or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spillover range of specialization. It finds that: only when a city scale surpasses 129 million can diversification pattern enhance economic performance; as the population size increases,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experiences an inverted U structure and the marginal revenue of urban scale increases a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shift from specialization to diversific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specialization index of industry shows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 on the industrial efficiency of surrounding cities, and this spatial spillover performs more strongly around 100 kilometers and 400 kilometers.

Key words: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city siz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conomic performance; spatial econometric

S着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正从增加投资转向技术创新和提高经济效率。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经济活动呈现出愈加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大约超过总人口的60%,而相应的面积不超过5%[1]。2015年中国以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达到56.1%,在城市人口不断集聚,中国面临经济减速、驱动转换的现实挑战下,城市产业发展如何选择合适的生产模式,从而更好发挥空间和地理上集聚经济的溢出效应,进而带动整个经济体效率的提升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1 文献评述

对于集聚经济和城市生产率,国外学者最早倾向于从城市规模的视角来考察。许多关于“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研究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城市生产率可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倒U型转变[2,3]。另外,早期的相关研究通常假设城市的最优规模是唯一的,忽视了城市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和内在功能等城市特征的变化对城市效率规模的动态影响。Abdel-Rahman 和 Anas,Capello等否定了单一最优规模,认为在构成城市体系的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经济效率会随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4,5] 。柯善咨研究发现从制造业向生产业转型中提高效率的门槛规模大约为43.5万人,以2008年生产业与城市制造业的结构比例1.437来测度,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是245万人[6]。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功能等特性的变化,城市具有动态非唯一的最优规模。

随着集聚经济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从专业化和多样化经济的视角研究集聚经济和地区生产率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共识。Henderson 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本地化经济集聚效应将逐渐消失[7],而Duranton则观点不同,认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产业走向成熟,城市应从综合性城市体转变为专业化高度发达的特色城市,通过地方化生产模式以获取更大收益[8] 。这些分析表明专业化、多样化生产模式以及带来的外溢效应可能与城市规模协同发展,共同作用城市的经济绩效,如果割裂两者的协同影响单独研究可能会忽略某些重要因素。

纵观已有文献,由于缺乏一个共识的综合框架,对城市产业发展模式的综合检验相对缺乏,以往对城市规模、产业发展模式和城市经济绩效的大部分研究是独立的,在计量方法上也很少考虑基于距离的空间外部性。鉴于此,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①在分析视角上,考虑了城市发展方式和人口规模的协同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考察城市规模的倒U型特征。②在研究方法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考虑了基于距离的经济体间的空间互动。③在证研究上,进行了城市产业发展模式、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绩效提升的综合实证检验。

2 计量模型

2.1 计量模型设定

全要素生产率(TFP)被定义为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本文用全要素生产率表示城市经济绩效。根据前文已有文献的研究,建立可供检验的计量模型,在回归模型中用一次项、二次项表示经济绩效随人口规模变动的倒U型结构;产业发展模式和城市规模具有协同发展的特性,使用产业发展模式(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规模的乘积项表示两者的协同作用;根据Anselin的研究[9],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存在空间相关性,因而建立模型时需要考虑空间因素和溢出效应。本文借鉴于斌斌和金刚的方法[10],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lnTFP代表城市经济绩效,RZI和RDI分别代表城市产业的专业化指数和多样化指数,N表示城市人口规模,交叉项RZI×lnN 和RDI×lnN分别表示专业化或者多样化与城市规模的交互影响,X表示其他控制变量,主要选取产业结构、政府作用和人力资本,W表示空间权重矩阵,εkt表示误差项,αk表示个体效应,γt表示时间效应。

当λ=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DM模型),定义为模型1和模型2;

当θ1=θ4=λ=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滞后模型(SAR模型),定义为模型3和模型4;

当θ1=θ4=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交叉模型(SAC模型),定义为模型5和模型6;

当θ1=θ4=ρ=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误差模型(SEM模型),定义为模型7和模型8。

2.2 相关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经济绩效(lnTFP)。参照张浩然、蔡伟毅等学者的处理方法[11,12]。此外,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以2003年为基年,将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本存量分别用城市所在省区生产总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数进行平减处理。

(2)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专业化、多样化指数:借鉴Duranton和Puga的方法[13],城市的专业化发展模式用RZI 指数测量,多样化发展模式用RDI 指数测量。RZI计算公式为RZIk=Max(sjk/sk),RDI指数计算公式为RDIk=1/∑jsjk-sk,其中sk表示所有j 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全部城市就业人数的比值,sjk表示城市k中,j 产业的就业人数和该城市总就业人数的比值本文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选择了主要的产业,包括制造业、生产业、生活业和公共服务业。在14个服务业行业中,生产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教育;消费业为: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公共业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专业化指数体现了城市的MAR外部性,多样化指数体现了城市的Jacobs外部性。事实上,RZI指数和RDI指数并不绝对相斥,某些多样化水平较高的城市,某一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也可能具有较高的水准。

城市人口规模用市辖区年末总人口来表示。由于城市非农业人口数据从2009年起停止,本文使用市辖区年末总人口来表示人口规模,使得数据统计口径一致。

交叉相乘项。专业化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交叉相乘项(RZI×lnN):该交叉相乘项用以考察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专业化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多样化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交叉相乘项(RDI×lnN):该项用以考察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绩效的作用。

其他控制标量。产业结构升级(third):采用第三产业相应增加值占城市年度总产值的比重反映。外商投资强度(fid):采用根据历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价换算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来反映。政府作用强度(gov):选择政府财政支出占城市年度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人力资本积累(edu):采用每万人中等以上学校教师数衡量。

(3)空间权重矩阵。已有文献中使用的空间结构权重矩阵有经济距离、地理距离等,但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还是基于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采用距离衰减的空间权重矩阵,定义如下:

Wkl,d=exp(-dkl),其中k,l表示不同的城市,d表示距离。

3 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3.1 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选取了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年鉴》、地区统计信息网等。价格指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因为没有各城市的相关指数,所以用各省的指数代替。

3.2 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与讨论

首先进行豪斯曼检验,各模型均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其次根据自然对数函数值(logl) 对四种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判断与选择,由表1可知,SDM模型是实证研究中考虑RZI和RDI效应的最优模型。接下来根据模型1和模型2进行实证分析。

(1)专业化、多样化指数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在方程1中,对专业化指数求偏导数,可得,lnTFP/RZI=0.0551+0.0402W-0.0011lnN,专业化指数RZI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在考察的样本区间,专业化发展模式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但专业化和人口规模的乘积项(RZI×lnN)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专业化效应对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作用在逐步减小。在方程2中求偏导数,得出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绩效的边际效应lnTFP/RDI=-0.0073+0.0015lnN,多样化指数RDI在5%的水平显著为负(-0.0073),表明样本区间内城市的多样化发展模式抑制了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但多样化指数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乘积项(RDI×lnN)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多样化生产模式逐渐开始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这也表明多样化生产方式正向效应的发挥有一定的门槛规模要求,进一步,可以解得城市多样化对经济绩效的门槛规模大致为129万人。2013年我国城市体系中,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29万人的有99个,大部分城市低于城市多样化生产模式经济绩效发挥效应的门槛,所以对于中国大部分的中小城市来说,盲目地发展“小而全”的多样化生产模式是不太适宜的。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中等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此时,城市也需及时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从专业化经济向多样化经济转型发展,激发城市持续增长的潜力。

(2)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从城市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来看,一次项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二次项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城市规模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存在倒U型结构:一方面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产生集聚效益,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知识和信息的溢出,形成模效应,促进城市经济绩效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城市集聚度的不断提升,交通、房价等成本持续上升,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拥挤效应,从而降低城市的经济绩效,抑制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当收益和成本均衡时,城市规模达到最优。同时这一规模随

着城市产业发展结构模式、人力资本、外资情况,政府作用等也在动态变化。利用方程1的估计参数,可以得到lnTFP/lnN=0.0173-0.0011RZI-0.0026lnN,把2013年专业化指数的平均值2.56带入,可以得出具有平均专业化水平的城市最优规模大致为262万人。利用方程2的估计参数lnTFP/lnN=0.0167+0.0015RDI-0.0038lnN,把2013年多样化指数的平均值3.98带入,可得具有平均多样化水平的

城市最优规模为389万人,这与王小鲁等的一些研

究结果类似[14]。比较两个边际效应,可知城市规模的边际收益随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和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由以上研究,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人口规模还远远小于发挥专业化和多样化效应的最优规模,今后在较长一段时间,我国要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加强引导,推动中小城市的人口集聚;而对于一些城市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如北京(1245万人)、上海(1364万人)等则要提升产业多样化的水平,与相应的城市规模相匹配,使城市在专业化向多样化的转变中实现城市经济绩效的有效提升。

(3)空间溢出效应。WlnTFP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1%的水平),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一个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临近城市效率的提升,而且这一技术溢出效应一旦产生会对整个经济部门的增长产生明显推动作用[15]。从RZI和RDI的空间滞后项来看,专业化的空间滞后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多样化的空间滞后项不显著,表明专业化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可能与研究样本区间的城市规模以及多样化水平有关,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规模还比较小,多样化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我国的多样化水平相对不高,部分学者认为多样化水平较高时才能发挥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和对临近经济体的空间溢出。

为了进一步分析随地理距离增加,专业化效应对城市经济绩效的溢出效应,本文使用SDM模型,对空间权重设定100~800千米的距离阀值,分别回归得出空间溢出系数(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专业化效应的溢出效应在100千米和400千米左右较大,在600千米以后逐渐变得不显著。100千米左右较强的溢出效应说明较短的距离(比如临近城市)有助于专业劳动力和产品的提供,可以有效促进知识和技术等创新因素的溢出。400千米左右较强的溢出效应与集聚阴影效应(Agglomeration Shadows)的减弱有一定关系,根据Fujita等的研究[16],当与中心城市距离逐渐增大时,市场潜力函数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呈现“∽”型曲线。在100~400千米之间,随着与中心城市地理距离的增加,市场潜力函数逐渐上升,中心城市的集聚阴影效应逐渐减弱,经济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当距离超过600千米,随距离的增加空间溢出效应迅速衰减,并且逐渐变得不显著,难以对周边城市的经济绩效产生促进作用。

(4)其他控制变量。其他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对本地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并没有显著提升地方经济绩效,反映了地方产业发展中,产业结构虚高而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较低,这种测算的失真使得产业结构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人力资本积累对本地经济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提高教育质量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逐渐替代物质资本成为最重要的投入要素,而且人力资本特有的收益递增和外部性特征提高了其他要素的效率,进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绩效提升。政府作用强度的回归系数为正,显示了在中国式的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绩效的提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地经济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本文认为这可能与外商投资的领域有关,如果外商投资的领域偏重于加工制造业,技术含量低,则对城市经济绩效的作用不显著。

4 结论

本文构建综合实证模型分析经济发展模式、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绩效提升的协同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专业化、多样化对经济绩效提升作用的发挥与城市规模相关,随着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多样化的提升作用逐渐增加,多样化对经济效率提升的门槛规模是129万人。②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经济绩效呈现倒U型结构,而城市规模增大的边际收益随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而增加。以2013年的专业化、多样化平均水平为基准,与专业化水平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是262万人,与多样化水平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为389万人。③专业化具有显著的跨区域空间外部性,空间溢出效应在100千米和400千米时较大,在600千米以后逐渐变得不显著。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设计倾斜政策,引导剩余农业人口和非农产业向规模偏小的中小地级城市集聚,使其成为我国地方性城市群的核心和城市体系的基层结构。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规模还远远小于专业化和多样化经济发挥效应的最优城市规模,扩大中小城市规模可以提{城市的集聚经济效益,同时让更多的人分享各类保障和发展机会。(2)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应根据城市特征实施不同的产业发展战略,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专业化和多样化分工协作。大城市要实施“多样化”为主、“专业化”为辅的“驱动”城市路径,中小城市要实施“专业化”为主、“多样化”为辅的城市路径。我国大部分地级市的实际规模仍未达到产生多样化效应的门槛规模,在大城市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多样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小规模的地级市应结合城市要素禀赋、比较优势,集中人力资源和资本推动当地特色产业专业化发展。(3)城市间溢出效应范围为都市圈的区域规划、产业布局提供了借鉴意义。城市间的溢出范围在100千米和400千米处相对较强,对于东部地区城市群内的城市而言,产业发展应采取功能互补、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重点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对于西部地理距离较远的城市而言,应建立不同区域的市场核心,形成多核发展格局,推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更好发挥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Rosenthal S S, Strange W C. Evidence on the Nature and Sourc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4): 2119-2171.

[2]OSullivan A. Urban Economics[M]. McGraw-Hill Press, 2007.

[3]梁婧,张庆华等. 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中国城市规模是否过小?――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研究[J]. 经济学, 2015(3): 1053-1072.

[4]Abdel-Rahman H M, Anas A. Theories of Systems of Cities[J].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4): 2293-2339.

[5]Capello R. Recent Theoretical Paradigms in Urban Growth[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3 (3): 316-333.

[6]柯善咨, 赵曜. 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 经济研究,2014(4): 76-88.

[7]Henderson J V. The Sizes and Types of Citie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4 (4): 640-656.

[8]Duranton G, Puga D. 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z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5 (2): 343-370.

[9]Anselin L.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M]. Berlin: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3.

[10]于斌斌, 金刚. 中国城市结构调整与模式选择的空间溢出效应[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2): 31-44.

[11]张浩然. 空间溢出视角下的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绩效[J]. 财贸经济, 2014(9): 51-61.

[12]蔡伟毅, 陈学识. 国际知识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10(5): 52-57.

[13]Duranton G, Puga D. Diversity and Specialization in Cities: Why, Where and When does it Matter?[J]. Urban Studies, 2000 (3): 533-555.

产业发展规模例9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113-03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亮点。但是相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规模化发展而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论从发展规模、企业数量还是从市场需求、消费水平来看都与河北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依赖资源消耗的产业结构,影响了河北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入研究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出破解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难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河北省地域广阔,东接渤海、西邻太行、北及朔漠、南近中原,地势多变,形态各一,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历史悠久,起于商周,兴于战国,绵延及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首届一指的文物大省,既有着体现古代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物质文化,也有着展现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精神文化,拥有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目前河北省内已形成一批具有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共有文化创意产业项目765个。主要包括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山海关影视拍摄基地、石家庄动漫基地、吴桥世界杂技博览园、清朝皇家猎场等众多产业项目。其中,位于石家庄的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由综合商务区、主题商业区和文化产业区三部分组成,旨在建成以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研发为主的现代文化创意基地;以“梦文化”为主题邯郸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邯郸赵王城遗址公园的建设;保定也以河北软件学院为依托,将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规模较大的动漫基地。

2.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企业、从业人数持续上升。据有关统计,截至2008年底,河北省从事文化文物机构个数达到13690个,从业人员达到69524人。如果将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行业从业人员如新闻出版、信息服务、教育卫生、科学研究、文化开发等计算其中,那么从业人员可能超过70万人。据悉,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已至少有37亿元的产值。

3.文化创意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聚集性发展,主要集中在石家庄、保定、邯郸等省会城市或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河北省大型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或项目主要集中于石家庄、保定、邯郸,形成了以石家庄现代文化创意区、保定动漫软件创意区和邯郸历史文化开发区为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并且在国内外影响不断提升。

(二)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尽管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规模、经济贡献、投资数量上,河北省严重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不仅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而且在深层影响着河北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偏小。河北省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无论是文化产业占经济的比重,还是居民文化消费水平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仅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也落后于相邻的河南、山东等省。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左右,其中河南为3.1%,湖南为4.8%,吉林为4.96%,上海为5.7%,而河北仅为2.32%;2008年河北省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为559.8元,比江苏少489元,比浙江少457.2元,比上海少1149.2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250.1元,比江苏、浙江、上海分别少462.9元、482.5元、599.9元。文化消费能力的低下,致使许多企业资本运作困难,企业开工不足,部分建设项目搁浅。

2.市场集中程度较低。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河北省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主体,特别是企业,多属于原国有文化企业,主要由原新闻出版、影视、旅游、科研院所等构成,前身多为事业性单位或财政支持性企业,资本额度小,市场意识薄弱,竞争能力较差,导致企业缺少推进技术进步的实力,进而导致规模化难以继续得以推进。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大型企业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并逐步建立起一些规模较大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示范基础和园区,但是还没有形成以品牌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条,分散经营、短期运作仍然是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上述分析表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当前仍然是一个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的产业,与河北省文化资源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为不相匹配,严重影响着河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制约着河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时期管理体制之间的摩擦、冲突而导致的发展规划、政策体系、激励机制残缺或缺失具有密切关联。

(一)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提升,目前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997年5月,英国政府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于1998年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相继颁布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确立了创意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并以此来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本国或本地区在知识创新时代的国际竞争力。

从国内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也先后制定了适合本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

河北省虽然在国务院颁布《振兴文化产业规划》后,也曾制定了相应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宏观性的计划,缺乏相应的全面、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来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地区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作为参与主体的企业、文化事业单位或创意主体等各方均无法承担起协调和组织重任。因此,其规模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调节,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加强组织和协调。但是,目前河北省各级政府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缺乏现实的支持。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主要还是在纸面上,而缺乏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科学的组织协调。

(二)对原有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不足、支持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才能形成系统的产业链。因此,无论从创意思想到产品化、工业化,还是从创意思想产品化、工业化到市场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否则文化创意产业连正常运作都难以保证,更遑论实现规模化发展了。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其规模化发展之所以难以形成,除缺乏必要的规划外,更缺乏外部金融资本的支持。政府投资力度不足,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成为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的瓶颈。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北省2008年人均文化事业经费7.36元,列全国最末一位。占财政支出比重为0.28%,也是全国倒数第一。2009年人均文化事业费最高的地区为上海市,达93.51元,最低的为河北省,仅为9.60元,两者相差近10倍。

(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匮乏

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而河北省目前仅有少数院校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和演艺人员的培养,不仅在创意产业人才的总体数量上相对偏少,而且在层次和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称得上国际国内文化艺术大家的寥寥无几,而且受现行人事管理体制、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文化创意人才的严重匮乏,成为目前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文化资源所发挥的作用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资源有着强烈的依赖特征。河北省因为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先天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有关数据统计也表明,特殊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资源对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缺乏合理的政策支持,再加之资金的短缺和文化的匮乏,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化的商业运作尚未全面展开,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彰显,具有燕赵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也没有很好地打造出来,只能望宝山而空叹。

(五)缺乏规模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实质上区域企业、政府、民间团体、银行以及自然人等多个主体参与的多要素流动和组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流动和组合,都基于利益至上的原则来进行的。各参与主体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生扭曲和畸变。

从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来看,政府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规范参与主体之间的产权归属、利益分享的比例、利益实现的方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组织、协调各方关系,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持续健康。但从河北省来看,受社会转型的影响,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各种管理体制之间的摩擦冲突也时有发生,缺少此方面具体立法和政策,从而难以保障参与主体之间的合理竞争和利益实现,盲目竞争、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也阻碍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

三、推进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对策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政府,作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者,更应该从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来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采取合宜政策和方式来推动其规模化的发展。具体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人手。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如前所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不仅涉及企业、政府等参与主体,而且牵扯到经济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金融投资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现、教育管理体制和科研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地方高校、企业、政府功能的改变,而且牵涉到教育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制、科学管理政策、金融投资管理体制等多个领域。因此,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是推动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前提。要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信息传播的功能,强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大意义、作用和成功经验的宣传,使之成为区域内的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管理

河北省内各级政府作为本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应及时跟踪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规划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理顺社会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协调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参与主体之间的竞争、合作和利益分配;建立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多元投资机制,鼓励和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投入

与其他任何产业一样,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样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多元的资本投入机制,鼓励金融行业、投资企业甚至个人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第一,尽快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事业运行和保障机制,根据文化设施运营和文化创意活动的需要,将经费预算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由各级财政予以全额保障。

第二,转变现行投资体制,建立由政府、金融、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从房产等热门投资转向文化创意产业,既可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也可以平衡和稳定社会经济结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加强对河北省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河北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拥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适当集中政府、企业、研究和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同时,重点支持一些具有特殊地域特色的城市或行业。如以打造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发展邯郸赵文化、梦文化的开发;依托河北省特有的吴桥杂技、武强年画、唐山皮影、永年太极等形成优势行业,提高河北省知名度和产业竞争力;依托教育和研究机构,大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不拘形式开发人才,努力挖掘河北省现有人才资源,实现资源优势最大化展现。

(五)发展特色产业,树立地方品牌

任何区域都有着自己特殊的自然禀赋、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立足区域特色,发挥资源、企业的聚集效应,培育打造地方品牌,以地方品牌为龙头,努力形成具体而微产业链形态的规模化发展格局。

河北省应该以燕赵文化为背景,以各地市自身的优势树立河北省特色品牌。如打造邯郸以赵文化为背景的文化交流、出版、旅游的特色文化品牌,石家庄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文化品牌等。当然,各地要依据自身特色,合理规划选择,避免重复和雷同。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提升河北省文化竞争力,而且提升河北省整体区域竞争力,为实现打造品牌河北奠定基础。

注释:

①《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转引自王丽琦《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载于《艺术教育》2010年第12期。

产业发展规模例10

其次,现在各个农场发展的水田面积逐步增大,个人在基层的工作中发现,其实现在作业站的水田面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顶点,虽然种植水田可以增加效益,但是这只是短期的效益,这么大的水田种植,必然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地下水的开采没有节制,这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们子孙万代的利益,不能为了爸爸一辈生活的好点,就让儿子没有水吃啊!这一点应该从全局的长远发展来考虑,种植业调整必须走一条有本地特色,水、旱结合的路子。可以考虑的是特色种植,比如白瓜子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但是也有缺点,就是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市场,在真正的白瓜子的销售过程中,没有发言权。国家的政策是可持续发展,提倡环保理念,我们作为农业发展的先锋,更应该走在前列,走可持续发展,水、旱结合有特色的种植业,才是我们根本的长远选择。

再次,现在的农业生产标准化率已经很高了,但是我们的科技发展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慢的,加大科技投入我们做的不少,但是真正拿到种植户手中转化成既得利益的少之又少。说白了,就是科技不能快速的转化为成果,许多科技总是在推广了又推广,多少年后才被人们认可和实行。这个问题不是存在于管理上,而是存在于农场这一级的科技创新上,一是没有可以实际收到效益的科技成果,一是有了科技成果不能推广到位。这里都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我们实际上缺少科技人才,真正的又能创新科技、又有实际生产经验的才是我们农场生产需要的人才,不能是那种高高的象牙塔,也不能是光埋头地里的苦干家,必须是这两者的结合。这种人才没有现成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培养。从基层工作中看,现行的中、青年管理干部中,加大正规化的再教育(有针对性的,不能什么都学)才是最好的办法。这里非常想建议:比如和某个大学签订设立专门的几个专业培训机构,实行联合办学,学历可以在农场和管理局承认,最好是让大学的某个系直接设立在我们农场或者管理局。这需要很大的决心,也需要很大的资金。虽然不是一下能办到的,但是我们应该下决心办到,对于我们将来的发展肯定会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也说过,科技是第一发展力,我们要可持续发展,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要找科技要。没有科技的支持,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假的,就不可能实现。

产业发展规模例11

新宾县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1998年成立了抚顺红升香菇市场,成为当时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多次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表扬。1995年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会议安排在我县参观学习。目前,全县在15个乡镇均有食用菌生产。其中发展比较好的乡镇有红庙子、永陵、红升、苇子峪等乡镇。2014年红庙子半熟料香菇生产779棚、黑木耳生产70亩;永陵全熟料香菇生产39万棒、黑木耳生产112亩;红升全熟料香菇生产60万棒、半熟料香菇生产28棚;苇子峪全熟料香菇生产82万棒、半熟料香菇生产11棚、黑木耳生产38亩、平菇5万棒。食用菌生产比较好的企业有红升闻玉成,全熟料香菇生产30万棒;上夹河大堡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红木耳生产100万棒;木奇房申村灵芝生产350棚、苇子峪小堡村黑木耳生产70亩;永陵胡凯平菇生产20万棒。全县规模化种植食用菌面积超过3000亩。

新宾县食用菌产业由高潮到低潮,由小家、小户到规模化生产,由单一生产到储存到加工。经历了复杂而痛苦的过程后,已逐渐走向了成熟阶段。一是技术越来越成熟。现在发展食用菌的种植户,都是经历了多年的挫折甚至遭受沉重打击的精英者。他们懂技术,会管理,经验丰富,而且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发展的资金。二是生产模式多样化,有半熟料生产的也有全熟料生产的;有家庭式生产的,也有工厂化生产的。三是既注重生产,也注重加工、销售。四是规模化生产发展加快,联户和生产合作社逐渐占主导地位,工厂化生产已经展露出它的强劲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五是生产单位已实现原始积累。现在发展食用菌的大都是这么多年积累了一定资金的成功者,他们抗打击能力加强了,并且对食用菌这个产业充满了信心。他们是新宾县未来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主力军,食用菌产业必将朝着规模化、现代化的时展。

随着食用菌市场的发展,各种产品价格稳中有升,食用菌生产效益也越来越好,一亩(棚)食用菌生产所需支出成本0.5万~1万元,但产值可达3万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食用菌生产中,从做棒、接种、发菌、倒棒、打眼、进棚管理、采摘、加工等操作,技术简单,男女老少均可从事生产,充分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另外,食用菌生产的废料可以制作有机肥供有机农业的发展或直接做燃料,还可以重复利用生产草腐菌。由此可见,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建议:一要引进适合新宾地区栽培的高产、优质、抗病优良菌株。二是创新栽培模式,改变以往出菇质量差、价格低的问题。三是完善县、乡、村食用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