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产业发展概况

产业发展概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6 09:00:03

产业发展概况

产业发展概况例1

泰山乡地处南秦岭北缘,位于两当县东南部,与国家4A级景区云屏三峡首尾相接,距县城45公里,乡域面积56.8平方公里,属典型的深山林区乡。全乡辖8个行政村,22个村民小组,共346户1024人。泰山乡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 ℃,降雨量充沛,日照适中,土壤气候条件适宜蜜蜂生存、采蜜、繁殖,是发展土蜂养殖不可替代的前提条件。多年来,区域内生态环境优美,动植物群系繁多,生物多样性混杂,是发展土蜂养殖的天然资源宝库。

一、产业发展现状 

发展中蜂养殖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短平快”的项目。近年来,泰山乡把中蜂养殖产业作为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大力引导贫困群众群众发展中蜂养殖。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农业专业技术员,在开展贫困户产业发展调查摸底的同时大力宣传引导贫困农户发展中蜂养殖产业,把中蜂养殖编入“一户一策”,并组织落实。截止目前全乡成了土蜂养殖专业合作社7个,累计发展土蜂7000余箱,2018年新增1400余箱,蜜源植物种植1700余亩,落实奖补资金30余万元。农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

二、产业发展思路

泰山乡多年来在土蜂发展上总结经验,形成发展土蜂要形成蜜源好、蜂种好、技术好、品质好最终达到收益好的“五好”发展思路。首先蜜源要好,蜜蜂采蜜要有蜜源,泰山乡地处山区蜜源众多,且无环境污染,有上百种开花植物,在此基础上,泰山乡大力发动农户种植油菜、油葵、荞麦等蜜源植物,既保证了蜜源充足,本身又能产生经济效益,政府还给予一定的补助,群众种植积极性高。

其次是蜂种要好,泰山乡发展土蜂优选中蜂,优点:适应性强中蜂最大的优点就是适应性强,尤其是对我国山区的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同时中蜂既耐寒也耐热;中蜂的采集能力强,尤其是对零星蜜源的利用率远远高于其他蜂种;中蜂的抗病能力强,尤其是在对蜂螨的抵抗力方面,在饲养的中华蜜蜂中很少有感染蜂螨的;中蜂的繁殖力强,一昼夜可产800~1300粒卵,年产卵总数可达10万粒以上。

第三是技术要好,为了解决蜂农养殖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的现状,我们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我乡邀请土蜂养殖专家,土蜂养殖大户以及结合相关企业养殖技术开展农户土蜂养殖技术培训,开展土蜂养殖技术培训及技术交流会10余场,有效提高蜂蜜产量,提升农户养殖积极性。

第四是品质要好,我们摒弃了过去用圆木棒养殖土蜂的方法,采用新式活框箱,即卫生产量也高,再加上蜜源多样,环境无污染,保证了蜂蜜的品质 。这样以来最终收益才好。

三、产业发展措施

我乡在土蜂产业发展模式上提出了1包2扶3帮4带的“1234”发展思路。一包是包销路,在农户养殖土蜂扩大产量的同时,我们联系相关企业、合作社对农户的蜂蜜结合市场保底收购,让农户的蜂蜜有了去处,一年的辛苦有所回报,让农户坚信有付出就有收获,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产业发展概况例2

——杏园乡马铃薯产业发展概况

杏园乡地处安定、陇西、通渭一区两县交界处,位于安定区东南部。最高海拔2505米,最低海拔20__米,距安定区城区41km,310国道、红马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总流域面积10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300亩,人均耕地5.77亩。辖9个行政村,76个生产合作社,1990户8454人。20__年人均产粮486公斤,人均纯收入1747元。

马铃薯在杏园乡种植历史悠久,生产量大质优,是重要的高产粮菜兼用型农作物,在全乡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杏园乡党委、乡政府立足乡情,遵循自然规律,紧扣农民增收,坚持“市场拉动、龙头牵动、协会带动、政府推动”的原则,按照“四提四扩”即“提升规模,扩大面积,提升品质,扩充良种,提升品牌,扩大市场,提升加工,扩大贮藏”的总体思路,扩规模、建基地、引良种、扶龙头、活流通,扩贮藏,生产与销售齐抓,品质与规模并举,全乡马铃薯产业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__年种植面积2.6万亩,平均亩产800公斤,总产量达到2万吨,总产值1248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今年,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万亩,人均3亩以上。建成规模示范点2个,示范面积2万亩,其中万亩点1个。预计平均亩产将达到1000公斤,预计产业总产量将达到3万吨,预计总产值将达到1950万元,预计马铃薯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500元。

一、健全机构,突出领导,以组织抓产业。近年来,面对马铃薯种植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工作强度高,处理事务多等实际,乡上成立了由政府乡长为组长的行政领导小组和由科技副乡长为组长的技术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处理涉及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各项事务;专门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协会,配备懂农业技术、有农业经验、责任性强、有吃苦精神的农科干部专抓马铃薯种植,运用政策和行政的手段积极引导农民种植马铃薯,花大气力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把农户及地块焊死靠牢在每个干部身上,并实施与干部的工资挂钩、与年终考核挂钩的工作责任制。全乡各级干部坚持早出晚归,创造性、超常规地开展工作,确保了马铃薯种植及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项目的全面完成。同时,乡上党政一把手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对地块落实、工作进度以及干部到位情况进行督查,强化了组织领导,确保了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二、强化宣传,力求到位,以效应促产业。近年来,国家面向“三农”制定出台了诸如粮食直补、帖息贷款等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措施和政策,特别对农村特色产业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和支持。我乡抢抓政策良机,采取多种宣传措施和方法,力求引导农民产生“听、感、看、想、算、干”六种宣传效应。一是以自然村为单位,采取“以会代传”的方式,将中央1号文件以及区、市、区、乡有关惠农政策贯彻落实、传达解读到村组农户乃至到人,让农民去“听”、去“感”,听到国家关于发展农业特别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大决策,从中感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农业发展特别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二是以交易市场为载体,利用马铃薯收购高峰季节和反季节销售时期,让农民去“看”、去“想”,看到来来往往的运输车辆和忙忙碌碌的销售场面,想到以前五斤换一斤的土洋芋现在成了随挖随卖随时就能变成钱的“金豆豆”;想到原来没人要的土洼洼如今成了你争我抢的“银罐罐”;三是乡村干部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采用与农民拉家常、谈收入的方法,有意识渗透农作物“经济对比帐”,让农民去“算”、去“干”,算在同样年景,同等条件下,马铃薯的亩产收入远远高过了种植其它农作物收入,从中激发农民“干”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以上宣传措施和方法,产生的整体效应是:第一 农民会有意无意地成为马铃薯产业的“宣传品”,能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宣传效应,强化了宣传队伍,扩大了宣传面,节约了宣传费用,提高了宣传效率;第二 农民会自愿地种植或大面积种植马铃薯,自主或自发地组织经营马铃薯,有利于形成“户户有产业、人人干产业”的良好格局,扩大了产业规模,夯实了产业基础,提升了产业速度,推进了产业进程。

三、推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争取项目,以补贴助产业。今年,乡上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种植作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提升马铃薯品质和推广旱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采取财政补贴、项目整合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并将农资补贴重点向示范片带倾斜,确保物资配套到位。在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种植重点片带,在省、区亩均补助项目资金20元的基础上,乡上每亩再增加补助25元,使补贴资金达到所需地膜资金的一半,切实解决了群众自筹资金困难的问题。同时,根据全膜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为了加大种植密度,提高种薯产量,在去年调运200吨陇薯3号一级种的基础上,今年又调进陇薯3号一级种30吨,农户相互兑换、自筹良种100吨。

产业发展概况例3

一、引言

曾几何时,中国有着一大批优秀的动画作品,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有《神笔马良》《阿凡提》为代表的木偶剧类型;有《鹬蚌相争》《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为代表的水墨画类型;还有《海螺姑娘》《红军桥》为代表的剪纸画类型等等,中国动画业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繁荣景象。另外《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曾受到世界瞩目,为中国动画赢得了国际声誉。然而,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的国产动画业跌入了低谷,发展迟缓,逐渐淡出社会大众的视野。目前,中国动画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但作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中国的本土动画业界从未放弃过努力,尤其在3D动画领域,佳作不断,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景象。据统计,2007年全国制作完成的国产电视动画片共186部101900分钟,比2006年增长23%。近年来,原创国产动画企业围绕动画片大力开发图书、音像、玩具等衍生产品,品牌增值效应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优秀国产动画片通过参加展会、合作合拍等方式,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影视动画开拓发展空间、壮大自身实力,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国际影响力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中国动画产业发展概况

动画产业被称为是21世纪文化经济的核心产业、最具有潜力的朝阳产业。它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支主力军,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项融科技、艺术、出版、玩具制造、商业传媒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型绿色产业。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球动画业的产值约为5000亿美元,并且还在上升,这表明动画产业在全球文化产业以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而言,动画产业已不仅仅是创新性理念,而是一个可以创造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型领域。

中国既是最早开发动画片的国家之一,一度也是动画大国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动画市场急遽萎缩,几年才出产一部动画片,国产动画片年产量仅为日本的1%左右。由于中国动画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急剧增长的需求,于是外国动画乘虚而入。影院市场屡遭《狮子王》等重磅炸弹的轰击;电视市场国产片的比例也只有10%左右;音像市场里的国外卡通占到80%以上;印刷品市场里,热销的卡通读物大多是舶来品或其翻版,文具、玩具、儿童服装等衍生产品市场以及漫画书吧、卡通吧、电玩等到处都是国外品牌。中国巨大的卡通消费市场正被外商蚕食,每年造成直接损失数十亿元之多。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我们认真反思。

三、中国动画产业存在的问题

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02年到2006年,全国动画制作机构从120多家猛增到5400多家,目前动画机构仍在不断扩充。然而,中国动画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受利益驱使,一些条件不够的企业蜂拥而上。造成动画企业良莠不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只是凤毛麟角。原创电视动画年产量超过1万分钟的动画制作机构,仅有宏梦卡通和三辰卡通这两家,双方现已完成交叉持股,合计年产量占全国的25%。绝大部分动画制作机构的原创动画年产量只有几百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有盈利能力的动画企业甚至不超过1%。从2007年度全国电视动画片制作发行情况来看,湖南、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5个经济发达的省(直辖市),合计动画产量占全国的79%;长沙、广州、上海和杭州等十大城市合计动画产量占全国的86%;2007年全国原创电视动画片生产机构前八强合计产量占全国的51%。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一定要理性对待,避免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要坚持原创性,提高核心竞争力。

首先,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我们有很多创作者而没有经营者,尤其是缺乏具有成功运作动漫市场的经营者,使国内动漫产业链的经营环节已经出现了一个极大的缺口。可见,动漫经营者的缺乏就是国内动漫市场发展滞后的症结。在国外,动漫制作――播出――衍生产品开发――收益――再制作,形成完整的产业循环链。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最大的娱乐产品输出国美国,每年的动画产品和衍生产品的产值达50多亿美元。日本则通过动画片、卡通书和游戏三者的商业组合,创造了年营业额超过90亿美元的惊人佳绩。而同属亚洲的韩国,作为动漫产业的后起之秀,在大力发展本国动画事业的同时,也特别重视汲取世界民族文化精髓,其动漫产业产值也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生产量占全球的30%,几乎是中国的30倍。

据分析,在国外,动漫创作首先考虑的就是能不能做出优秀的衍生产品。动漫产业运作的真正成功,得益于其产业链的整体策划、合理分布等。相比之下,中国的动漫作品多关注人性,重视教育培养,当然这样的优良传统应继续发扬。但是由于市场意识淡薄,尤其忽视销售环节,从而造成动漫开发意识不强,并对相关的动漫衍生产品缺乏开发的主动性,动漫产业缺乏赢利模式,产业链断裂,导致动漫产业尚未进入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关人士曾尖锐指出,国内动漫产业是“一流的画技、二流的故事、三流的经营。”相关资料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每年文具的销售额为人民币600亿元,儿童食品350亿元,玩具200亿元,儿童服装900亿元以上,儿童音像、图书100亿元;此外,动漫的消费者、爱好者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在动漫展衍生产品区,小件挂饰、卡通T恤、文具、闹钟、抱枕……动漫让这些产品更显别致,从听看说唱、吃喝玩乐到衣食住行,到处都能感受到动漫的身影,这个巨大的市场充满了无限商机。

其次,动漫市场整体发展滞后。“2001年亚洲卡通漫画展”期间的调查显示,中国14―20岁的观众对日本韩国动画节目的欢迎程度为82%,对欧美动画节目的欢迎程度为81.5%,而对国产动画节目的欢迎程度仅为44.5%。另据统计,在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我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明显落后于国外动漫产业的发展步伐。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现代动漫产业快速而健康发展,既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又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就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指导性和鼓励性政策。目前由于我国动漫产业尚处在成长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长远战略往往容易被短期行为所阻隔,即国产动漫产品因缺乏品牌竞争力而采取低成本回收;同时,国外动 漫产品靠品牌延伸优势再加上低价倾销,正抢占着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这种状况如若不及早改变,势必会影响我国动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播放和制作体制不完善。动画包括制作――播出――产品开发等环节,其中播放收入是整个动画的主业。动画业要发展成健全的市场,只有建立在主业兴旺――即动画的播放能有可观收益的基础上。播放收入并不是动画收入中最多的,但只有播放渠道的通畅,才能带动其他相关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不尽如人意,一般来说,动画播出费最多只有制作费即成本的1/10。与如此低廉的播出费相比,是高昂的动画制作费,中国平均每分钟动画需要成本大约是1万元。然而,相比低廉的播出费,如此高昂的制作成本,放在世界上却又是最低廉的,只相当于日本的1/6,美国的1/9。

可见,播放收入低远不能填补制作成本高形成的巨大亏空,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日本的播出费约占制作费的7/10,美国通过几个卡通收费频道播放就能达到制播大体持平,再加上动画的衍生产品和音像制品收入,动画在这些国家想不赚都难。中国动画迟迟盼不到外来资金的投入,不断萎缩,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片子赚不到钱,就没人来投资,没人来投资,动画的投入就不可能高,动画的投入不高,就难出佳作,难出佳作,就没人愿意看,没人愿意看,就更赚不到钱――这样每一次循环,都在加剧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状况的恶化。而所有问题的症结都集中在一点――播出费过低。可以说播出费的问题不解决,中国动画发展很难走出困境。

四、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前景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时代。作为文化产业生力军的动漫产业更是异彩纷呈、欣欣向荣,展望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笔者认为应着力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打造民族动画产业核心工程。我们要积极动员业界和学界等各方力量,鼓励大家多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动画精品,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让国产原创动画精品真正成为国内市场的主流。

第二,努力培育强大的产业集群。动画和游戏产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链条,如果说以动画为起点的话,动画可以说就是一个运动的漫画,而游戏则是一个互动的动画,构成一个产品链条上的两个核心环节。与此相关的是音像动漫的出版行业、广播电视台的播出行业及有关延伸产品市场销售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也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但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许多个人的工作室或者说小型企业都在为欧美、日、韩等国动画企业进行代工生产,从事一些产业链低端的工作,产品完成以后又回到中国市场销售。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也成为世界的市场。但是只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和中端,销售在中国,加工在中国,利益却在国外,形成这样一个畸形的格局。所以,中国必须下大工夫打通自己的产业链,培育自己的产业集群,开发自己的原创的民族动画产业经济。

第三,着力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当前我国动画企业有很多,但是规模小且分散,我们需要整合各方资源,需要把政界、业界和学界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建立有关的产业孵化基地、教学培训基地以及国际交流基地。同时要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状况。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如果每一个地区都在发展动画产业,必然会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我们应该选取若干重点城市,建立国家动画产业振兴基地,以此来推动这些地区的动画产业优先发展。

第四,继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在最初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中国动画曾经有过辉煌,但只有产品并没有产业。如果我们继续把动画作为事业去发展,它显然难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也难以占领本土市场。因此我们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破只有产品没有产业的这种现状,打破这种“计划为体、市场为用”的体制格局,让动画从此走进市场走向产业,更好更快地健康发展。这是我国动画发展振兴的道路,同时也是我国动画产业崛起的道路;同时逐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培育出一个强大的产业集群,共同推动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从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行完善的公共技术服务政策和人才培养政策,为广大动画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培养高质量的创意人才和技术人才。

产业发展概况例4

据国际国内统计综合分析,目前世界草莓年生产量已超过450万吨,栽培面积已超过30万公顷。在世界各大洲中,亚洲草莓产量最多,约占世界的42%,主要分布在中国、土耳其、日本、韩国、伊朗、以色列等;其次是欧洲,产量约占世界的28%,主要分布在西班牙、波兰、意大利、俄罗斯、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英国、南斯拉夫、奥地利、罗马尼亚等;第三是北美洲,产量约占世界的21%,主要分布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非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摩洛哥、埃及等,南美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智利、哥伦比亚等,大洋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三个洲草莓总产量所占比例不足世界的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草莓产业蓬勃发展,栽培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栽培面积已达8万公顷以上,总产量已达188万吨以上。中国草莓产量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安徽、浙江、四川、河南等省。草莓单产最高的省份,是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安徽,其中山东、河北、辽宁草莓平均单产均在30吨/公顷以上。

据《中国果树志·草莓卷》记载,中国草莓品种已达246个,其中从国外引入的品种近200个,中国选育的品种30余个。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从国外大量引进草莓品种,一些优良新品种很快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并成为中国的主栽品种。中国草莓栽培是各种栽培方式并存,主要作型有:露地栽培、小拱棚半促成栽培、普通大棚半促成栽培、塑料日光温室促成栽培和普通大棚抑制栽培。另外,还有普通大棚促成栽培、塑料日光温室半促成栽培等。

中国草莓市场主要是国内鲜销和冷冻出口。生产中保护地草莓绝大多数用于产地城镇和周边城市的鲜销鲜食,而大部分露地草莓和少量保护地后期小果则用于冷冻出口与加工成其他产品。保护地草莓上市由于正处于淡季,加上近年品质明显提高,个大形美,香甜可口,色泽艳丽,富有光泽,备受消费者喜爱,价高、销量大。山东《烟台日报》曾从2010年3月15日开始,推出了一组春来草莓红系列报道,对烟台草莓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集中报道,于是烟台的草莓风行国内,远销海外。烟台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目前,年种植草莓面积0.5万~0.7万公顷,占全国的6%~9%;年出口量3万~4万吨,占全国的23%~31%;年总产值达20多亿元。红红的小草莓,甜透了农民的心,也映红了烟台草莓这个冉冉升起的大产业。目前,烟台普通大棚半促成栽培的草莓,2月中下旬采收,品质极上,供不应求,每亩产量最高可达4000~5000千克,每亩收益可达5万元以上。

全世界草莓年进口总量在50万吨左右。世界上草莓进口最多的国家是德国,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产量的26%,其次是法国、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荷兰、瑞士、墨西哥、葡萄牙、日本、丹麦等。中国冷冻草莓出口量在出口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年出口冷冻草莓13万吨以上,占出口果品的6.8%以上。中国果品出口量最多的是苹果和梨,其次是柑橘类,冷冻草莓居第三位。

二、我国草莓产业发展对策

1. 实行草莓良种秧苗规范化

中国草莓品种选育工作开始较晚,在许多方面还落后于先进国家,主栽品种仍为国外品种,应采取常规杂交育种、种间杂交育种、化学诱变多倍体育种,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等育种手段,加强中国草莓育种工作,培育出适宜中国不同生态气候条件的保护地专用型、加工专用型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境等新品种。同时,应继续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具有特色的品种,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生产实际加快筛选。

草莓很容易感染病毒病,侵染草莓的病毒有20余种。在优良品种推广进程中,应首先为生产培育出高档种苗。在草莓主产区,应建立省、地或县级草莓脱毒繁育中心,不断完善种苗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及时为生产提供品种纯正、高档健壮的脱毒苗。

2. 加强草莓安全优质生产

草莓是柔嫩的浆果,不易冲洗,更需加强食品安全。为此,草莓园应处于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无论是加工用草莓还是鲜食草莓,都应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的标准进行生产,以确保草莓产品安全优质进入市场。

提高草莓生产效益,靠的是品质、单产和淡季上市,应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推广新品种配套技术、不同作型技术规程、节能型保护设施、保护地环境调节、病虫害无害化防治和促花育苗、北苗南栽等技术,进一步提高果实品质和单产,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周年化生产,争取创名牌创高效;冷冻草莓生产应实行企业、农户联合,及时更新品种,壮大生产规模,规范技术规程。

3. 优化草莓土壤条件

草莓保护地栽培保护设施固定,很容易产生连作障碍问题。生产中应大力推广增施无害化处理的优质有机肥、日光土壤消毒、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等技术,及时优化草莓土壤条件,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病虫害,提高抗重茬能力;同时,采收结束后,应及时揭膜淋雨,清除草莓植株,轮作其他作物,避免加重连作障碍。

4. 注重开拓草莓市场

草莓市场开拓是中国草莓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品牌宣传、信息沟通、市场研究不够等问题,应通过草莓节、观光园、国际交流等活动大力传播草莓文化,宣传草莓产业品牌,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沟通信息,加强生产和市场信息化。

产业发展概况例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23-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已走进数字信息化的时代。当前,我国正在处于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大幅提升的关键时期,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创意产业和创意文化在各大中城市孕育而生,创意产业基地、创意产业园更是遍地开花。从设计教育者的视角,分析创意产业的内涵,探寻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势在必行。本文在对广西柳州的创意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后,提出了要重视地区自主创新能力集群化、区域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引起设计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一、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

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和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起,创意产业开始席卷全球,并全面影响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创意指的是“源于个体创意、技能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就业机会的产业。”包括广告、建筑、绘画、艺术及古董市场、设计、电影、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网络等行业。其主要特征具有创造性、集群化、强融合性、高附加值、强辐射力、可持续性等。与我国通常所说的文化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更加注重创意源头的作用,更加注重产业链的意义,更加注重文化对经济的整合、推动和提升的作用。

创意产业集群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创新设计教育一直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棘手问题。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作为高校教师应更多的去关注教育阶段性的特征,真正把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真正意义上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健康发展。

广西柳州地处西南重工业区,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广西处于绝对的优势。北部湾经济区是西南钢铁及东盟自贸区物流的大通道。可见北部湾经济区的设立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而且是为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作前沿性基地。这些都给该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该市创意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跟不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课程体系的设置影响到优秀设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侧面上反映出一个地区的设计教育文化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情况。其次需要通过对区域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共享,对最新的知识和讯息进行交流和分享,来构建新的课程知识体系,使教育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随时代变化的更符合科学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最后,大力加强对设计教育软硬件的投入。

二、完善设计教育体制建议

(一)注重人、产品、机器、社会的和谐统一

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下,地方学校对设计学科进行改革,但是在真正的意义上讲还只是学科领域界限的划分清楚,由领域细分到融合的重复改良和重组构建。柳州市在2013年已相继开通城市BRT城市快速公交、柳州到区内、全国的动车组,广西已进入信息化和高铁时代。城市功能划分越来越显现,如何提高城市文化质量的培养符合时代需要和社会需要。社会环境的变化让我们更加注重人、产品、社会三者的和谐统一。对于未来设计人才的需求,柳州市则不断巩固和提高原有汽车工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增强创意文化创新成分。

(二)课程进行科学理性的划分

学校要按照社会需求对于学生的基础性、专业性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专业课、实践课、专业公共课等进行科学理性的划分,保证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使得学生能在学习中实现对未来工作需要某方面知识的提前涉猎学习。以柳州汽车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工业博物馆等为实践基地,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课时,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提升。

(三)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文化教育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其中设计教育尤为重要,设计教育的改革也是教育改革的部分。柳州市的工业发展史要求我们要创新发展,必须改革设计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善设计教育教学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也是社会和时展的内在需要。

三、建构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

在柳州市,从工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可以看出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一样重要,设计教育为培养更多的优秀设计师打好基础,反过来,优秀的设计师可以从设计实践中得出很好的经验反哺设计教育者,为教育者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来源。夯实其设计理论依据,为设计教育发展产生良好的互动和一定的促进作用。

针对柳州创意产业中既有新兴产业也有传统产业,分析得出:

(1)以柳钢、柳州汽车城等经济机会作为主要的创业驱动,创意产业为辅。

(2)创新导向和价值导向作为目标,联系各院校以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增长,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北部湾港口物流的建设、广西12个千亿元产业集群等等的发展,都可以整合利用共同的资源,使共间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节约,又使群体问相互组成一个个有效的结构体。柳州已经形成了钢铁、丝质等产业集群。

创意机会的出现往往与创新增长点联系在一起。对于柳州的创意产业,政府应着力理顺产业体制和加强创意成果产业一体化的机制,形成积极的文化创意氛围以及加紧形成设计产业集群的新型工业城市。

四、总结

在未来的发展中,柳州市则不断巩固和提高原有的工业优势,增强文化创新创造力,不断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更大的活力。充分利用东盟自贸区和博览会对外开放的优势,建立完善的专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及特色的文化发展体系,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的实现文化艺术知识的继承和传播发扬。力争打造广西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作为设计教育者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推动良好的设计教育教学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概况例6

21世纪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发展时期。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而且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提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水平,需要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为了进一步学习和借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本文以英国为比较对象,对中英两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概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概况

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总体来看,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概况如下: 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为573亿英镑(其中不包括工艺和设计行业数据),占国民增加值的6.4%。1997~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为4%,其中,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影与录像分别以8%和6%的增长率高于创意产业内其他行业的增长率。2006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出口额为160亿英镑,其中增长最为迅速、出口规模最大的是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其出口额为由1997年的1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49亿美元,占当年创意产业出口总额的31%,年均增长13.35%。2008年,英国文化创意企业注册数为15.74万家,其中,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的企业数最多有7.5万家,占2008年创意企业总数的47.65%。而文化创意企业在1997~2008 年增长最快的是电视广播行业和建筑行业,年均增长分别为9.11%和8.69%。2007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为197.82 万人,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和出版业就业人数居前,分别为64.09 万人和27.58 万人。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在世界上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并稳步发展。《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尽管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文化创意产业仍然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从就业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了更多从业人员,有助于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从进出口情况来看,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含服务)出口规模实现逐年连续增长。根据赛迪顾问调查研究的预测,考虑到影响中国创意产业的经济环境、政策因素、技术因素等,2010年中国创意产业总规模可达到2010亿元人民币。

三、中英两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一) 市场规模。

1.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成熟,早在2001年,英国13项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就已达到1120亿英镑,占英国GDP的8.2%。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73亿英镑,占英国GDP的比重为6.4%。2007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为4811亿元人民币,占中国GDP的1.93%。与英国相比,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较低,差距十分明显。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例很高,而中国则很低,但是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逐渐提高。

2.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

根据英国政府统计,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增长率为6.4%,1997~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4%。200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7600亿元,产值增长率为18.5%,占GDP的比重为2.53%,比2006年的2.45%提高了0.0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二) 产业内部结构。

在英国,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占居第一位,约占产业总体的40%;出版业则居第二位,占到产业总体的20%左右,且近年有上升的趋势;游戏产业一直饮誉全球,根据英国BBC日前公布的数据,2007年英国游戏产业大幅成长,收入达15.2亿英镑,成长幅度为25%。可见,英国的出版(包括电子出版)、软件和计算机、游戏属于强势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英两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出版业在两国文化创意产业中都占有较大比重。所不同的是,英国的软件、计算机游戏和电子出版行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占有绝大比重;而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新兴文化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网络游戏业、文化信息业、文化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但是发展潜力巨大。

(三)科技水平。

目前,高新科技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中以数字技术支撑的传媒、出版、影视制作、动漫、娱乐产品业十分发达,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英国对高技术的运用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虽然也关注高科技水平的应用,如数字化在出版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推出了ebook电子产品等,少数单位已经着手建设了各类专门的数据库。这使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市场竞争能力差。

小结

通过与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比较,本文发现中国创意产业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比起英国的创意产业,中国的创意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应提高动漫行业等新兴行业所占的比重,促进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业务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也具有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历史文化悠久,多民族的文化构成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不可多得的优势,各地要根据自己的潜在优势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产业发展概况例7

前言

中国的煤层气产业,目前只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幼稚产业,因此还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扶持和帮助。为切实保障政策建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必须对煤层气产业的特点、国内外煤层气产业发展概况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以指导煤层气产业政策研究。

1、煤层气产业的构架与特点

1.1煤层气产业的构架体系煤层气产业是以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为目标的能源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庞大的产业系统。从产业层面看,煤层气产业包括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领域;

1)煤层气产业上游

煤层气产业上游以勘探、开发为主要任务,根据资源状态、开发条件和开发产品的不同.将煤层气开发分为两大类即:原始储层煤层气资源的地面开采和煤矿区煤层气资源的开采

2)煤层气产业中游

煤层气产业的中游主要是煤层气的管道输送和销售,是煤层气开发和利用的桥梁;中游的主要职责是建设长距离煤层气(天然气)输送管网,将煤层气从煤层气田通过长输管网输送到用户端,再将煤层气销售给每个用户。

3)煤层气产业下游

煤层气产业下游主要是从单煤层气加工和利用的行业,包括居民生活用气、发电、作化工原料、作工业用优质燃料等。

1.2煤层气产业的特点

资源属性(自生白储、以吸附态为主赋存形式、需要排水降压才能采气).

决定了煤层气产业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煤层气是一种典型的自生自储式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2)煤储层是一种典型的多孔隙介质,与常规油气储层有着显著的差异

3)煤层气是以吸附态为主要赋存状态

4)煤层气具有独特的产出机理与开采生产工艺

2、国内外煤层气产业发展概况

2.1美国煤层气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美国煤层气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无疑取决于其丰富的煤层气资源。美国的煤层气主要分布在15个含煤盆地,美国本土煤层气资源总量达(11―19)*1012m3(不包括阿拉斯加州的煤层气资源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落基山脉中―新生代含煤盆地中,其次是分布在东部阿巴拉契亚和中部石炭纪含煤盆地。

美国本土自1953年在圣胡安盆地试验第一口煤层气井[产量为(0.21―1.2)x104m3/d],在此后的30年时间里,由于技术、经济等原因,煤层气的开发一直没有明显进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采用常规天然气开采技术开采煤层气,并在阿拉巴马州的黑勇士盆地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煤层气田。在科技进步、税收优惠政策和中小独立油气开发商参与的联合推动下,促进了美国煤层气产业的迅速发展。美国的煤层气产业在优惠扶持政策的激励下,吸引了一批大石油公司参与煤层气开发,进一步加快了美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2.2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现状

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并发利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煤矿井下瓦斯抽放。当时出于对煤矿瓦斯的治理、1952年煤炭部首先在辽宁抚顺矿务局龙风煤矿进行了井下瓦斯抽放试验并获得成功,随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各高瓦斯矿区。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184座国有大型煤矿建立了并下抽放系统和地面输配气系统,年抽放量(纯甲烷)达8.6*103m3,其中抚顺和阳泉矿区年抽放量均超过1*108m3,晋城矿区寺河煤矿将在近年突破1*l08m3。自1990年起,中国井下煤层气油放量基本呈上升趋势。

3、蓬勃发展的世界煤层气产业

3.1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煤层气勘探与外发最活跃的同家之一,澳大利亚的煤层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昆上兰州的博温席地、劳拉盆地和新南威尔士州的悉尼盆地等,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1)煤层气含量高,埋藏深度浅;

2)煤层厚度大;

3)煤层气气体组分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4)瓦斯爆炸事故频繁。

3.2英国

英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勘查程度较高,几乎全部经过勘探和评价、英国煤炭总可采储量为25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0.2%。

3.3俄罗斯

俄罗斯煤炭资源丰富,其探明可采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2%,预测储量超过50000亿吨。

结语

开发利用煤层气对改善煤矿安全生产、减少大气污染、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等方面都大有稗益。

产业发展概况例8

1东北亚文化产业相关概念的厘定

1.1东北亚的界定

从地理意义上讲,东北亚指的是亚洲的东北部地区。本文东北亚的概念涵盖地理和政治两个方面,主要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美国和蒙古等七国,侧重于中、日、韩三国文化产业合作研究。

1.2文化产业的定义1.2.1“文化产业”的词源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形态和文化现象发端于美国,是伴随着西方新经济兴起的一种文化经济现象。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阿多诺和霍克海默首次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了“文化产业”一词。

1.2.2文化产业的定义

“工业标准”体现了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批量和规模化,侧重于文化生产中的专业化、程序化的物化劳动,忽视了文化产业中精神劳动部分的模式化、标准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正确定义文化产业,必须兼顾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层面。

(1)从理论上要认识到文化产业具有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种属性,文化产品物质形态具有独特的服务特点:主要表现:服务的易逝性;服务的无形性;服务的需求决定性;服务的异质性;服务的即时性。

文化产业意识形态属性的特点:文化产业的产品是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文化产业产品创造无形资产,积累品牌效应;文化产业是通过创造供给来培育和创造消费需求的;文化产业的生产具有创造性和个性;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必须是具有创作才能的脑力支付者;文化产业具有共生性和融合性。

(2)弄清楚文化产业的内涵,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个子概念,它是一个涵盖文学艺术业、新闻出版业、音像制品也、文化娱乐业、文化信息也、策划创意业、文化旅游业、体育竞技业、在内的广大的社会产业系统。

我们所指的文化产业不仅仅是指物化劳动过程市场化和企业化,也不仅是文化活动的创收和营利问题,而是指文化生产的各个系统和环节有机并联并达到社会化、规范化、模式化的程度。

2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及主要特点

2.1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日本从20世纪末开始,开始从“经济强国”向“文化强国”过度,从国家层面提出“文化立国”战略。日本在该战略指导下,高度重视并发展本民族文化产业,通过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推介本国文化产品等方式,加大文化产业出口。

目前,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远远超过在国际具有竞争力的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文化产业大国。日本主导文化产业有影像业、音乐业、游戏业、出版业。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画制作与输出国,日本动漫作品占整个出版物的40%,漫画杂志有350多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65%出自日本,全球电子游戏90%的硬件,一半以上的软件来自日本,日本占全世界62%的动漫市场的份额。

日本文化产业一直保持着健康、平衡、快速的发展趋势,即使是在日本经济表现低迷时,文化产业也呈持续增长状态,产值位居世界前列,在提升日本软实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2.2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2.2.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1)制定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日本在战略上制定“文化产业”立国,具体表现为制定知识产权立国和观光立国战略;采取国家直接投资、鼓励民间投资、吸引海外资金相结合,辅助国家财政补贴、贸易保护政策;振兴、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鼓励文化产业合并和横向合作,注重不同文化业种之间相互联系,协同发展。

(2)政府和民间组织相结合,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依靠政府和民间组织协调作用发展起来的。官民结合、互相协作表现在:设立“文化产业调查会”延伸政府职能,及时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找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通过战略会议、恳谈会、审议会等机构制定具体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政府相继制定和颁布了《IT基本法》、《著作权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日本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2.2在坚持发展国内特色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加强海外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

(1)注重发展地方特色文化,鼓励表彰突出贡献的优秀作品。一是政府重视挖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祭司等,通过设置“地域振兴课”,对地方特色文化实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贷款、政府担保等综合财政援助政策。二是对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作品,如漫画、随笔、杂文、插图、写真、书籍装帧设计、画册、科学出版等各领域的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和奖励。

(2)重点发展优势民族文化,积极借鉴对外交流,吸取外国文化精华。日本文化产业发展重视吸取其他文化产业大国的成功经验,在借鉴交流中寻找本国优势,弥补本国文化产业发展缺陷。文化产业发展中注重特色文化与高科技的有效融合,文化交流中注意采用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向消费者介绍外国的文化。

2.2.3政府助力,财政倾斜,共同开拓国外文化产业市场

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投入巨资,通过财政补贴、综合原著、财政基金、财政投资、财政采购等方式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

(1)日本建立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财政拨专款支持该机构在国外的文化贸易和维权活动;

(2)政府财政拨款购买本国动漫播放版权,然后无偿提供给国外电台免费播放,以此帮助本国企业占领国外市场。

2.2.4注重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的结合,积极引进文化产业人才

国家建立产、官、学、研相结合政策,鼓励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对创新产业、高科技产业实施给予补贴、信贷优惠等政策,积极从国外引进创意性文化产业人才,并注重海外文化产业市场的开发和拓建,促进日本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3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及主要特点

3.1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伴随着美、日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的脚步,世界各国陆续提出自己的文化战略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韩国也不例外,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把文化产业定位为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于一九九八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策略。先后制定了系列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如《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文化产业前景》、《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等,先后修订完善《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等法律。

韩国文化产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电影、电视节目、游戏、出版印刷、动漫、互联网等。其中网络游戏和影视剧成为韩国文化产业龙头。

3.2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3.2.1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由政府保驾护航

主要表现在国家战略高度重视,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建立完备管理机制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局,游戏综合支援中心、游戏技术开发中心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文化产业振兴院等机构;制定完善法规,先后出台《文化产业振兴法》、《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部分或全面修订《著作权法》、演出法》、《广播法》等法律法规。

3.2.2倡导做大做强企业理念,坚持“一源多用”,鼓励走出去

韩国文化企业通过工业化发展、信息化发展、创意化发展相结合的规模效益提升竞争力。注重文化产品的综合开发,通过给成功的文化产品追加少量的费用生成多种收入的模式,创造出附加值高的高效益文化产业业种,形成跨媒体的文化产业集团。利用国际市场加速韩国文化产业资本回流,文化产业成为韩国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相关统计显示,二零一一年的韩国文化产业出口约八亿美元,比二零一零年增长四分之一。

3.2.3文化产业交流发展中重视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

韩国文化产业在美日文化大国的入侵下极大地激发了韩国民众的危机意识,正是这种危机意识和爱国精神促发了韩国民众发展文化产业的斗志。他们重视引进和吸收美日文化大国的先进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同时也坚持本国文化的独创性和民族性。

3.2.4韩国重视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韩国实行教育高投资政策,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

3.3日、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的几点启示

(1)理念上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在“文化立国”战略指导下,国家制定颁布发展文化产业政策,制定、修改、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我国要借鉴日韩经验,选准文化产业突破口,改善国内经济环境,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扶持,让中国特色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亮点。

(2)注重文化体制改革,财政倾斜扶持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是实现“文化立国”战略的制度保障。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颁布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行综合财政政策,鼓励优秀文化走出去,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国家、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合力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日韩两国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呈现多层次、多渠道化。青年人青睐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就业取向青年人占30%排在第一位,民间存在的动画工作室、艺术工作室、设计工作室等,他们完成文化产品的前期创意,然后由大公司包装推广,是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创造的主要渠道。

参考文献

[1] 安宇,田广增,沈山.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6).

[2] 彭南林.发展文化产业与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主体探索[J].中国软科学,2004(10):143.

[3] 石源华,胡礼忠.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产业发展概况例9

赤峰市设施蔬菜栽培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但是规模较小,发展较慢,至1995年设施农业面积仍不足800 公顷。1996年开始,赤峰市成立了菜篮子工作办公室,主抓蔬菜生产,发展以日光温室蔬菜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建设。2003年,赤峰市委市政府决定把设施农业作为赤峰市农业生产主动防灾避灾的重要措施来抓,提出:自2004年开始,在全市南部7 个旗县区实施重点专项推进。在一系列政策带动下,截至2011年底,全市设施农业基地面积达4.73 万公顷,设施农业总产蔬菜45 亿千克,总产值83 亿元。全市农牧民增收1430 元;全市蔬菜产地批发市场30 处,市场带动农户近22 万户,蔬菜瓜果经济合作组织57 个,蔬菜经纪人达到6000 人,蔬菜加工企业发展到17 家,蔬菜贮藏保鲜库15 处,带动生产基地1667.5 万平方米。蔬菜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多个省市,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

预计到“十二五”末,赤峰市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6.7 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年产蔬菜65 亿千克,总产值130 亿元,实现增加值78 亿元。全市农牧民人均从设施农业中获得收入2300 元,占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4以上。

赤峰市当前设施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

不时栽培或反季节栽培是设施蔬菜生产的最重要特点,冬春、秋季设施栽培是主要栽培形式。当前,赤峰市蔬菜设施栽培的主要应用类型是机建厚墙体日光温室,占设施栽培总面积的70%以上[1]。

机建厚墙体日光温室是北方地区独有的温室类型[2]。室内不加热,仅依靠太阳光来维持室内温度水平,以满足蔬菜作物生长的需要。赤峰地区冬季寒冷,日光温室内的气温和地温相对较低,昼夜温差大,有效光照时段短,易导致蔬菜幼苗根系活动能力较弱,植株营养生长势不强。赤峰市冬季的持续低温天气或者春季的倒春寒现象还常常使设施内的蔬菜产生冷害或冻害,使蔬菜植株生长速度缓慢,落花落果严重,植株生长严重受损,甚至引起植株死亡。此外,由于秋冬、冬春期间北方光照强度较弱,加上设施本身、覆盖物、灰尘等的影响,设施内光照强度不足,很多蔬菜的生长发育和花芽分化等都受到影响,低温弱光胁迫已经成为蔬菜反季节设施栽培中限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赤峰夏季蔬菜保护地栽培的主要形式是大棚越夏茬栽培,大棚的结构简陋,环境可调控性差。因此,品种的耐热性和抗病性成为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因素,蔬菜越夏生产面临着热胁迫的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赤峰市设施蔬菜发展迅速,但设施逆境已成为制约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适于长季节栽培,耐低温弱光或高温、可抗多种病害、耐贮运的设施专用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是解决设施逆境、促进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国设施蔬菜专用品种选育及应用概况

设施蔬菜专用品种的选育研究在设施蔬菜产业发达的国家由来已久,如法国、保加利亚、荷兰等将耐低温、弱光,耐贮运,多抗作为番茄设施品种的主要育种目标[3-5]。

中国的设施专用蔬菜品种选育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家根据设施栽培迅速发展的需要,将该项研究列入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选育番茄、黄瓜、甜(辣)椒适于节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用的专用新品系或新组合。1991~1995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等12 个单位共同协作攻关,育成‘中杂7号’、‘佳粉15号’、‘申粉3号’、‘9197’等9 个保护地专用品种(组合),这些品种均通过省、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6]。经过多年努力,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已经成功的选育出一大批适用于设施专用栽培的蔬菜品种。

番茄设施专用品种

保护地专用品种应具有高产、优质、耐低温弱光,抗当地保护地栽培主要病害等特性。朱为民等对耐低温弱光材料的评价指标进行多年研究,结合抗病筛选和杂交组合比较,育成早熟、抗病毒、适宜设施栽培的专用品种‘申粉8号’[7-8]。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在大量引进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将耐低温、弱光,耐贮运,高抗叶霉病、兼抗TMV作为育种目标,展开了番茄设施栽培专用品种选育的研究,经多年努力,育成了多抗、耐贮运、较耐低温弱光、优质、丰产的设施栽培专用品种‘浙粉202’。2000~2002年,在浙江、山东、吉林、内蒙古等多个省市种植后,表现突出,反应极佳[9]。2004年,黄婷婷等[10]选育的保护地专用粉果番茄‘粉莎1号’通过青岛市科技局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赵统敏[11]等利用从国外引进的材料育成长势强、早熟性好、耐低温的父母本材料,选育出适宜南方大棚和北方日光温室栽培的中熟番茄一代杂种‘苏粉8号’,在江苏、山东、四川、浙江等地示范推广。2004~2010年,中国育种单位选育出‘美丽莎’、‘中杂101’、‘冀东216’、‘冀东218’、‘晋番茄6号’、‘东农715’等一大批保护地专用番茄品种用于生产推广,经济效益显著[12-17]。

辣椒设施专用品种

在设施辣椒专用品种的选育方面,自1992年起,安徽农业大学以早熟辣椒自交系H-90-1为母本,早熟甜椒T-88-3为父本,选育出极早熟、大果型棚室栽培专用新品种‘淮椒3号’。1998年5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列为2000年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推广项目[18]。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培育的节能日光温室专用品种‘陇椒6号’彩色甜椒,耐低温寡日照,熟性早、产量高,近年来在全国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2007年,青岛市科技局针对国内缺乏耐低温弱光、持续坐果能力强的设施栽培专用品种等问题,先后从日本、韩国、以色列、荷兰以及中国台湾亚蔬中心等国家和地区收集了近200 份辣椒材料,选育出多个具有耐高温或耐低温弱光的自交系,利用这些优良自交系育成了‘宝剑1号’和‘宝剑2号’。目前,这两个品种已在山东的平度、寿光、青州以及河北等地进行示范推广,品种优势明显[20]。此外,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农业科研单位选育出的‘宋椒1号’、‘江蔬1号’、‘苏椒16号’、‘苏椒5号博士王’、‘津椒18’等一大批日光温室、大型连栋温室专用辣椒品种,为中国设施园艺提供了更新的发展空间[21-25]。

其他蔬菜品种

时至今日,设施栽培的种类和专用品种已经越来越多,黄瓜、茄子、西甜瓜、叶菜、中药等很多品种都实现了设施高产栽培和周年供应。黄瓜保护地专用品种如‘山农5号’、‘津优30号’、‘北京101’和‘北京102’、‘津优31号’、‘中农21号’、‘202号’等[26-31];西甜瓜保护地专用品种‘农科大5号’[32]、‘农科大4号’[33]、‘晋早蜜二号’[34]等;茄子保护地专用品种‘辽茄7号’、‘茄杂7号’、‘航茄6号’[35-37]等;苦瓜保护地专用品种‘旭升1号’[38];大白菜品种‘春抗-50’[39],茼蒿品种‘茼02-1’和‘茼02-2’[40],白萝卜品种‘天正春玉1号’和‘天正春玉2号’[41]等一系列品种均已应用于生产,保证了中国蔬菜产量和种类的平衡供应。

赤峰地区设施专用品种应用情况

目前,选育的设施品种多集中在南方及中原地区,内蒙古设施蔬菜专用品种的选育研究起步较晚。2007年,呼和浩特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育成的辣椒新品种‘呼椒1号’、‘呼椒2号’在设施内栽培表现为长势中等,产量高,单株结果多,品质佳,抗病能力较强,适宜在保护地内栽培,可作为保护地专用品种应用[42,43]。包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出保护地番茄品种‘星宇201’、‘星宇203’[44,45],但推广面积不大。赤峰市目前设施栽培品种仍以国外进口种子为主,辣椒如‘日本长剑’、荷兰瑞克斯旺的‘37-74’、‘37-76’;番茄主要为‘普罗旺斯’、‘印第安’、‘欧盾’、‘美粉宝石’、‘西奥多’、‘汉姆一号’,这些国外品种虽然商品率高、长势强,但种子价格昂贵,且往往生育期偏长、抗病性较差。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通过20 年的研究,现已成功选育出适合设施栽培的‘绿将军’、‘红宝石’、‘亮剑’等3 个辣椒品种应用于生产,但远未能解决设施品种单一问题。赤峰属于北方高纬度寒冷地区,在辣椒品种的栽培过程中,很多在其他地区表现极好的品种往往受品种抗逆性的影响而难于推广。

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赤峰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效益。随着赤峰市设施蔬菜面积的增加,设施类型向着多元化、大型化的趋势发展,对设施专用品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受纬度、栽培季节、种植习惯等影响,国内很多科研单位选育的设施栽培品种市场占有份额都不多,面积偏少,因此培育出具有耐低温弱光胁迫、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强的设施蔬菜专用品种是赤峰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王旭.赤峰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196-197.

[2] 林利龙,陈志强,苏敏莉,等.内蒙古自治区丘陵山区机建厚墙体日光温室的建造及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28(3):313-316.

[3] 杨振民,郭家珍,李佩华.保加利亚的番茄育种[J].中国蔬菜,1990,(1):50-52.

[4] 陈新伟.法国番茄育种研究概况[J].中国蔬菜,1996,(2):53-55.

[5] 屈冬玉,胡鸿.中国蔬菜产业展望[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6] 高振华,李树德,徐悌维,等.“八五”国家科技攻关番茄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专题育成的新品种(系)简介[J].园艺学报,1997,24(1):57-62.

[7] 朱为民,朱龙英,陆世钧,等.光合特性作为番茄设施专用品种选育指标的效应[J].上海农业学报2001,17(4):45-48.

[8] 朱龙英,万延慧,杨志杰,等.设施栽培专用番茄新品种申粉8号的选育[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1):55-58.

[9] 杨悦俭,王汉荣,周国治,等.设施栽培专用番茄新品种浙粉202的选育[J].浙江农业学报,2002,14(3):163-166.

[10] 黄婷婷,刘炳禄,刘淑芹,等.保护地专用粉果番茄粉莎1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05(6):32-33.

[11] 赵统敏,余文贵,徐鹤林.保护地番茄新品种苏粉8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05(10/11):37-38.

[12] 黄婷婷,刘炳禄,王长义,等.保护地专用番茄“美丽莎”的选育[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7):295-297.

[13] 杜永臣,高建昌,王孝宣,等.保护地番茄新品种中杂101的选育[J].中国蔬菜,2005,(10/11):35-36.

[14] 毛秀杰,王久兴,王巨媛,等.保护地栽培专用鲜食小果型番茄新品种-冀东216[J].园艺学报2007,34(1):265.

[15] 毛秀杰,张慎好,武春成,等.保护地专用番茄新品种-冀东218[J].园艺学报2009,36(1):150.

[16] 王永珍,张剑国,番茄设施栽培专用新品种晋番茄6号的选育[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7):647-649.

[17] 张贺,李景富,康立功,等.番茄新品种东农715的选育[J].中国蔬菜2011(2):110-112.

[18] 朱世东,王家春,宋开颍,等.棚室专用型辣椒新品种-淮椒3号[J].园艺学报2001,28(4):380.

[19] 程鸿,王兰兰,陈灵芝.日光温室辣椒新品种-陇椒6号[J].西北园艺,2003,8:32-33.

[20] 设施专用鲜食辣椒新品种选育与示范[OL].青岛农业科技网. http:///ReadNews.asp?NewsID=764.

[21] 宋开颖,陈玉美.超早熟大果形棚室专用型辣椒新品种─宋椒1号的选育[J].安徽农业科学,1994(2):371-372.

[22] 刘金兵,王述彬,潘宝贵.早熟大果辣椒新品种江蔬1号的选育[J].长江蔬菜,2003(10):45-46.

[23] 王述彬,刘金兵,潘宝贵,等.辣椒新品种“苏椒16号”[J].园艺学报2011,38(6):1209-1210.

[24] 孙月轩,钱勤英,董莉,等.设施辣椒新品种苏椒5号博士王[J].上海蔬菜,2007(3):32-33.

[25] 刘文明,王利英,石瑶,等.抗病、耐热设施甜椒新品种津椒18的选育[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13-115.

[26] 曹辰兴,张启沛,郭红芸,等.保护地黄瓜新品种“山农5号”[J].园艺学报,2001,28(3):280.

[27] 马德华,李淑菊,霍振荣,等.日光温室越冬黄瓜新品种津优30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02(2):22-24.

[28] 张峰,王永健,张海英,等.温室专用黄瓜品种北京101和北京102的选育[J].中国蔬菜,2001(6):22-24.

[29] 李加旺,张文珠,王疆.日光温室黄瓜新品种津优31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04(5):16-18.

[30] 张圣平,顾兴芳,王烨,等.日光温室黄瓜新品种中农21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06(9):27-28.

[31] 刘桂军,王秀峰,尚涛,等.越冬温室黄瓜专用品种202号的选育[J].吉林蔬菜,2007(2):59-60.

[32] 马建祥.西瓜新品种农科大5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10(14):85-87.

[33] 马建祥.西瓜新品种农科大4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12(14);102-104.

[34] 田如霞.设施栽培小型西瓜新品种晋早蜜二号的选育[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9):943-945.

[35] 张伟春,何明山,春唐萍.茄子新品种辽茄7号[J].中国蔬菜,2008(增刊):123.

[36] 潘秀清,武彦荣,高秀瑞,等.大棚茄子专用品种茄杂7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08(增刊):46-47.

[37] 李亚利,王福全,丁耀宏,等.北方地区保护地专用茄子新品种航茄6号[J].中国蔬菜,2011(8):104-106

[38] 徐贱根,张天伦.苦瓜保护地专用品种旭升1号[J].农家顾问,2002(08):25.

[39] 周存国,齐志文.春结球大白菜保护地专用品种―春抗50[J].蔬菜,2003(4):12.

[40] 曲士松,孙晋斌,黄宝勇,等.保护地专用筒篙新品种―茼02-1、茼02-2[J].山东蔬菜,2003(2):46.

[41] 徐文玲,王淑芬,郎丰庆,等.保护地萝卜专用品种―天正春玉1号、春玉2号[J],山东蔬菜,2001(3):42.

[42] 吕立峰,苏利民,庞琢.辣椒新品种呼椒1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03(4):30-31.

[43] 吕立峰,苏利民,庞琢.辣椒新品种呼椒2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05(10/11):53-54.

产业发展概况例10

研究表明: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在整体发展上呈现如下特点。

1.销售业绩:行业领先优势持续扩大,销售业绩再创新高

在政策调控逐步深入的背景下,2010年,百强企业的经营绩效继续领先同行企业,表现出良好的持续发展势头。从销售业绩来看,百强企业全年销售总额达14360亿元,销售面积14488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45.6%、19.1%。与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8.3%的增长率、销售面积10.1%的增长率相比,百强企业销售额与销售面积的增长率分别领先27与9个百分点。在市场环境的变化中,百强企业以更快的反应速度、更完善的业务们局、更灵活的资源整合能力,有效地分散了市场风险,从而取得引领行业发展的增长速度。

2.规模性:业务模式拓展促规模增加,总资产同比增长52.1%

2010年,百强企业总资产52.1%的增长速度引人注目,总资产均值达到了358.9亿元,近五年的年度复合增长率达到32.6%。与之相比,净资产均值为96.0亿元,同比增长21.8%,增速逊色于总资产,说明负债增长仍是推动百强企业资产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3,盈利性:盈利水平持续提升,净资产收益率接近20%

在上年销售业绩结转及2010年良好销售业绩的带动下,百强企业的盈利水平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百强企业2010年营业收入均值同比增长48.2%,达到100.5亿元;净利润均值16.3亿元,增长速度较上年虽然略有放缓,但仍高达47.0%,维持近年来的高位。从数量分布来看,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百强企业有27家,较上年增加11家;其中净利润超过30亿元的百强企业有13家,万科、保利、中海、SOHO中国等企业表现出色。

盈利质量方面,百强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ROA)为5.6%,同比仅增加0.1个百分点,ROA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扩张较快,期末总资产的增速略高于净利润的增长。百强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同比则有所提高,达到19.8%,提升了1.7个百分点。ROE的提高一方面是受益于2010年良好的销售业绩,企业资产周转效率较快,销售利润提高;另一方面源于百强企业费用控制能力提高,销售管理财务三项费用率较上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

4.成长性:成长性指标表现良好

2010年,百强企业多项成长指标表现良好:房屋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9.1%,领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率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5.7%;净利润同比增长47.0%。从新开工面积来看,百强企业2010年的新开工面积总值为18480万平方米,占全国房地产企业全年新开工面积的比重为11.3%,占比较上年的7.8%提高近4个百分点。但从新开工面积的增长率来看,百强企业的这一指标为36.1%,落后于全国房地产企业新开工面积40.7%的增长,从侧面反映百强企业应对市场调控变化、主动调整开发节奏的反应速度快于行业平均水平。

5.稳健性:经营现金流净额由正转负,经营稳健性面临挑战

2010年,百强企业销售状况良好,预收账款均值达到68.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3.6%,为企业2011年的营业收入结转打下良好基础。

经营现金流净额方面,百强企业2010年的该指标均值再次转为负值,-5.1亿元的均值接近2008年的水平;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正值的百强企业个数由上年的81家下降到52家。土地购置和新开工项目上的大量投入,是百强企业经营性现金流趋紧的主要原因。

6.融资能力:融资能力优势明显,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增长58.6%

产业发展概况例11

大卖场:西欧来自外国的大卖场数量很少 (1.54水平),除了南部国家如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法国显然是这种业态最大的输出者。然而, 也需要关注沃尔马在德国和英国的强势进入。

微弱: 11个国家

中等: 一点也不

强劲: 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

而外国大卖场则广泛进入中东欧国家,主要来自法国(2.26)

大规模自选市场是外国零售商进入这些国家最主要的零售业态。

微弱: 罗马尼亚,俄国和乌克兰

中等: 一点也不

强劲: 捷克,匈牙利,波兰,斯洛维尼亚和土耳其

超市:总的来说,外国连锁超级在西欧国家进展缓慢,但这种已经持续几年的态势正在向越发有力的国际化趋势转变。

微弱: 10个国家

中等: 爱尔兰, Italy ,西班牙和英国

强劲: 奥地利

中东欧国家则各不相同。

微弱: 罗马尼亚,俄国,斯洛维尼亚和乌克兰

中等: 一点也不

强劲: 捷克,匈牙利,波兰和土耳其

过去两年我们目睹了企业合并或接管,跨国零售巨头实际上拥有零售业态的选择权:从300平方米的折扣店到2万平方米的大卖场。这些因素使得我们可以预测在将来在超市这一层次上(包括食品分销商),国际化浪潮将更强劲。

折扣商店:不同国家折扣商店的市场份额差异极大。举例来说,在德国,这种业态(Aldi,Lidl)处于首要位置,而其他国家则不尽如此。在西欧,外国折扣店的出现分化了市场格局,让国内从事其他业态的食品分销企业选择进退,如超市和大卖场,他们执行的也是一种低价策略。

微弱: 芬兰,德国,爱尔兰,挪威,瑞典和瑞士

中等: 比利时,丹麦,法国,希腊,荷兰和英国

强劲: 奥地利,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

从对超市的影响来看,折扣店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则不尽相同。

微弱: 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文尼尼亚和乌克兰

中等: 捷克和土耳其

强劲: 匈牙利和波兰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各处还有相当的空间来发展折扣店业务。 因为他们占地面积小,因此容易获得建筑许可。他们是自选市场和大卖场主要的竞争对手,这是因为他们集中在有限的品种上,并提供极具竞争性的价格。另外,由于他们集中在居民集中区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替代了社区购物中心。

总体上,由于新的连锁企业的进入,这两年在副食品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沃尔玛的加入。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一些公司采取了合并或者加强收购的策略以和沃尔玛竞争。

举例来说,如家乐福(Carrefour)和Promodes就进行了合并,另外荷兰的的阿霍德Ahold也继续推进其并购战略。

其他的连锁企业也正在寻求合作伙伴,以增强市场地位,以免被挤垮,如Sainsbury、麦德龙Metro和Tengelmann。 就整体而言,欧洲零售业,特别是食品超市业正在进行着变革,同时加快了国家化的步伐。

对于购物中心的开发者,这些变化意味着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计划数量正在下降,上述情况使得新项目的招商余地缩小。

此外,大型食品超市强大的资金实力可以确保其在中东欧国家迅速发展,而这些国家是重要的潜在市场。

自我动手商店:在西欧一半国家中,国外企业自建连锁店的动作很小,主要是由于存在强大国内的连锁企业。不同的是,在欧洲南部,国外连锁体有强劲的拓展,特别是法国连锁企业和英国的翠鸟集团的Castorama。

微弱: 8个国家

中等: 奥地利、瑞典和瑞士

强劲: 丹麦、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

一半的中东欧国家由于经济还不够发达,海外势力的拓展还不明显。然而,当地潜力巨大,未来看好。奥地利和德国的自营连锁店已经成功进入。

微弱: 罗马尼亚、俄国、土耳其和乌克兰

中等: 无

强劲: 捷克,匈牙利和波兰

在自我动手商店连锁领域,大集团已经形成。特别是英国的翠鸟集团,其下属零售体有B&Q百安居、Castorama 、Brico-Depot、 Dubois Mateiaux、Screwfix以及在加拿大的Reo-Deot和在波兰的NOMI。

大盒子专业零售商:在西欧各国情况不一。最大的专业中心,如IKEA宜家、Conforama、MediaMarkt等家居和电器中心是非常成功的。 其他的如美国“R”玩具商店,则经营困难,在许多国家已经歇业。

微弱: 德国、希腊、爱尔兰、荷兰、挪威和英国

中等: 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瑞典和瑞士

强劲: 奥地利和西班牙

大型专业商店在中东欧国家的分布则相对稀疏,但增长良好。

微弱: 捷克、罗马尼亚、俄罗斯、土耳其和乌克兰

中等: 波兰

强劲: 匈牙利

在大型专业店中,来自欧洲的两大成功典范是IKEA(在28个国家拥有150家分店)和 MediaMarkt(在欧洲8个国家有180家商店)。

百货商店:百货公司这种业态很难进行跨国连锁。整个欧洲,也只有在土耳其,国外的连锁百货表现尚可。

整体而言,欧洲百货商店的经营相对困难一些。近年英国的马狮克的国际化连锁好坏不一。一些国家的百货连锁比较成功,如西班牙 (El Corte Ingles)和瑞士 (Manor集团), 和英国。

时装连锁店: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时装连锁店是非食品领域业态中进行国际连锁表现最好的业态。在西欧(得分为2.44,最高为3),一般都是处于中等和强劲之间。

微弱: 无

中等: 9个国家

强劲: 奥地利、希腊、荷兰、挪威、葡萄牙、瑞典和英国

另一方面, 在中东欧国家, 外国的时装连锁体系分布稀疏,有一半国家表现平平。

微弱: 捷克、罗马尼亚、斯洛维尼亚和乌克兰

中等: 波兰和俄国

强劲: 匈牙利和土耳其

服装在所有零售业态中是最先输出的,如:班尼顿Benetton, Gap, H&M, Mango, Zara等国际品牌是这股潮流的代表。他们的成功基于重新选择商品品种,并对市场进行精确的定位。除此之外,他们的商店形象在全球保证一致。然而,甚至象Zara这样的公司也进行顾客细分:约70%的商品全欧通用,另外30%则为某一个国家定制。

运动商品店:一半西欧国家中国外的运动品牌专卖连锁店表现一般。在7个国家,则被认为影响微弱。

微弱: 奥地利、芬兰、法国、希腊、爱尔兰、挪威和瑞典

中等: 8个国家

强劲: 西班牙

中东欧则情形改变了。

微弱: 捷克、罗马尼亚和土耳其

中等: 波兰、俄罗斯和乌克兰

强劲: 匈牙利和斯洛维尼亚

在体育商品零售领域,欧洲的市场主要被法国公司Decathlon主导,其年销售高达19亿欧元,是第二大连锁店Karstadt的两倍多。这家公司分布在欧洲最大的7个国家,尤其在法国和西班牙建立了密集的销售网络。

大体上,2000年的调查结果和1998年相似。

奢侈品零售商:毫无疑问,奢侈品领域的贸易在西欧和中东欧呈现继续发展。这一领域的零售商比一般商品的零售商在面对经济危机时,受到冲击更小。有关报道指出,这一领域主要以强势企业的重组、合并、接管等为主。主要的零售集团包括:LVMH, Richemont-Vendome和Prada等均加强了市场地位。PPR集团也决定在奢侈商店领域进行更成功的拓展。奢侈零售贸易是零售中最容易进行国际化的业态,因为其顾客群体就是那些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化的顾客。

未来国际零售商面临的困难

关于有关未来国际零售商面临的困难的评论认为在西欧国家更适合建服装、体育用品连锁店,而不是大卖场、超市和百货商店。受访者的观点是:与1998年相比,在西欧开拓新店的难度加大了,无论何种业态。

然而, 在中东欧, 专家们认为不管何种业态,建立连锁店还是比较容易的。然而,有一点值得重视,就是这些国家的社会安全和市场规则尚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在某些国家如俄罗斯和乌克兰建店要有所控制。

关于发展其他零售渠道的前景

依照受访者意见,在西欧发展其他零售渠道的前景比较清晰。邮购和TV直销将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游客即时销售、服务车站销售 (88%)、特别是电子商务销售(94%)会有强劲的增长。

有意思的是,尽管在欧洲共同体内部免税销售几乎完全消失了,但是游客的消费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在欧盟国家在商品进口政策上的柔性调整,这种消费方式仍将维持,并将有一个增长。事实上,消费者无论是否免费,他们在机场、火车站等地方还是会购买一定的商品,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了。

在中东欧国家,在发展其他零售渠道上,各不相同,主要要依赖于当地私家车的拥有量,电话、电视和电脑的普及程度。大多数人仍然缺乏这些商品。

大体上, 在中东欧国家增长认同高的业态为:车站服务零售 (75%)和电子商务(75%),而邮购销售只有38%,游客销售38%, 和电视直销为25%。

大致上,这些国家可以分为三类:

匈牙利和波兰:其他零售方式均可以分享市场的增长;

罗马尼亚、俄罗斯和土耳其:主要机会集中在车站服务零售和电子商务;

捷克、斯洛维尼亚和乌克兰:预测普遍不看好这些零售方式。

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

电子商务还在蹒跚起步。目前仍然很难预测它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哪些商品领域。然而,所有的专家都同意英特网零售将会增长,特别是在金融和银行服务、旅游、书籍、音乐和电影等领域将有蓬勃的发展。这些领域电子商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更远的前景: 电子商务在西欧的增长潜力将比中东欧来得强劲,因为计算机普及率较高。

欧洲电子商务的市场占有率

整体上而言,欧洲电子商务占有2%的零售份额。

0%—1%: 17个国家

1%—2%: 意大利、荷兰、挪威和英国

3%—5%: 德国

依照阿姆斯特丹Forrester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1999年约 13%的西欧洲有机会接触英特网。全球发行的《PC专家》杂志预计这个比例在2002年将增加到24%。然而,根据《金融时报》的消息,北欧人超过20%的人口上网,超过英国的14%,德国的9%、法国和西班牙的5%、和意大利的4%。

未来的数字将很难估计,而且各个国家和商业领域都有不同的情况。总体上,依照专家的访谈,电子商务的市场份额在西欧将达到3%,而在中东欧将超过2%。

依我们之见,如果在付款安全性问题上解决得让顾客满意,如果可以实现更便捷的上网条件,如果网络零售法规得以出台,那么到2005年电子商务的市场份额将超过目前估计的5%,销售额接近1150亿欧元。

这是保守的预测,Forrester研究中心预计到2004年将达到2320亿欧元,约10%的市场份额,几乎是目前购物中心的地位。因此我们其实是有不同的预测,从3%到10%不等。

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传统商业面对这种情况将将会如何应对这种新的零售渠道?

其次:什么商店将入驻以零售商务和商品服务为主的购物中心,是银行、旅行社机构、电子消费品零售店、书店还是花店?当然,实体零售商和电子商务将形成互补。但是,作为购物中心行业的专业人士,一定要记住顾客的零售支出不是没有限制的,毫无疑问,电子商务将会对购物中心产业构成有力的竞争。

最后,幸运的是购物中心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是人们需要相互联络。没有人仅仅靠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做事,无论这些这些零售网站多么地诱人。顾客还是需要到购物中心去购买商品、会见朋友、参加娱乐活动等等。但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低估电子商务对购物中心产业的影响和竞争。

结论

与1998年的调查相比,2000年的调查的结果都清楚地表明在未来购物中心发展将面临更多的困难,无论是什么业态。

然而, 总体的经济形势和零售发展前景相对良好,特别是在西欧。2000年和2001年,将共有18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在中东欧将投入建设,他们大部份位于郊区。英国将是欧洲的第二大市场,也将有近18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规划面积,但主要在市区。在欧洲北部(德国、荷兰、除了英国外的北欧国家等)计划建设16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面积。在经历了一段非常迅速的发展之后,欧洲南部国家的购物中心产业发展有所减缓,有近12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将建设。而法国则现弱势,在2000和2001年只有40万平方米的建设计划。

从中期考察,购物中心产业在中东欧将继续发展,领头的将是捷克、匈牙利、波兰和土耳其这些国家。下一阶段,如果中东欧的社会安全的问题得以解决,则中东欧作为一个整体,其购物中心产业将会有一个稳定持续的发展。

在所有的西欧国家, 由于新建项目的严格限制,将集中进行购物中心的扩建和再装修。

尽管政府严格限制,但是需要指出购物中心还是普遍受到顾客的欢迎。购物中心的每周访客的数字估计为3.3亿人次。

欧洲的零售业状况已经被新进入的跨国企业的深深影响。合并和集中加速了分销领域的国际化趋势。这种趋势也影响着购物中心行业的产业集中进程,包括发展商和服务提供商等。

大型分销企业数量的减少和零售行业各领域的全球化趋势,对购物中心的租赁业务并非有利。超级折扣商店在未来将继续迅速发展,还包括车站服务中心,这些面对着大众最基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