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2 09:03:50

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例1

较早系统提出战略产业问题的是王小强先生。

“如果我们说某一个产业是战略产业,也就是说,该产业不是从个人、企业、地方或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而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少数产业(空中客车是典型范例)。这类企业的存亡,不仅关系到利润,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关系到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事务中的战略行动能力。国家不能放任本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自生自灭。”

“……我们这样一个超大型发展中国家,如何界定,什么产业应该在什么意义上和什么程度上保持民族工业的形态。有必要认真研究,我国中期发展的内外部约束条件(资源、技术和市场),根据发展的需要,找出若干关联产业,分析不同产业可能采取的发展方式……为综合国力的概念充实更具体的战略内容。”[1]

“十五”计划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重点。有文章概括国有经济需要保持控制地位的行业和领域:

“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造币工业、重要军事工业等。需要国有经济经营,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

“自然垄断的行业:电信、铁路、电力、煤气、自来水等。在管理体制上,政府与自然垄断企业的关系是规制与被规制的关系,即企业在获得垄断经营权的同时,必须承担价格、服务等方面的义务;

“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大型水利设施、环保设施、城市公共交通、金融、保险等。这类行业具有显著的外部性,政府及其国有企业有足够的理由发挥作用;

“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大油气田、大矿山、大钢铁、大石化、汽车集团、重要的电子企业等。就总体情况而言,私人资本和乡镇企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技术要求高,投资需求量达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重点竞争性行业中,它们还难以成为主导力量,还难以取代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经济发展阶段和转轨时期的特征,决定了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应保持足够的控制力。”[2]

这些行业之所以需要国家保持控制力,是由于他们具有以下特点:一、有国防意义的产业或新兴科技行业,在这些领域,西方国家对我实行技术禁运或限制,不能依靠外国,必须用自己的力量开发;二、支柱产业,即产业关联度强、企业规模巨大、市场利益巨大,不宜让外资(或私人)控制的产业;三、具有外部性和自然垄断性,国家必须进行管制的行业(公共设施、金融)。

这也可以认为是广义上的“战略产业”。本书讨论的重点在第一和第二类。尚有存疑的是,一些高度竞争性的产业,如装备工业,同样对综合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但国家政策对此不明朗。我们对“关联度强”的汽车工业实行多年高关税保护,同时又将装备工业早早抛进国际市场,值得注意和反思。

总结:战略产业是对提高综合国力有至关重要的利益的、国家必须保持控制和支持的、不以短期利益决定取舍的产业群。也有作者提出大国“超级产业”概念。[3]

在这个领域,简单把企业推向国际竞争市场“优胜劣汰”,将无力抵御跨国公司的强力竞争,企业的会导致国家的全局性损失。在这里讲的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战略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不能单纯依靠金钱,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百折不挠、顽强实干的进取精神和拼搏精神,以及相应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实现。[4]

跨越“技术本国化”的门槛

由于涉及国家安全、涉及“支柱”的产业,很多涉及高科技的问题。这里有必要从科技进步角度,就国家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结构的一些问题,作一些说明。

技术本国化的障碍和国际压力:上面已经讨论过,发展本国现代工业,走依靠合资为主的道路,不可能获得先进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开发能力。不是发展战略产业的路子。

日韩式道路的核心,就是以“技术本国化”和本国产业的迅速升级为基本目标,“本国化”的基本手段和过程,就是高效率地进行技术引进—消化—扩散。

但是,一般来说,后进国家要实现“技术本国化”和产业升级,无一例外地面临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这几大障碍。不同行业情况各有不同。尤其是高科技产业,资金门坎越来越高,半导体芯片加工设备价格,平均4-5年翻一番,8寸晶片生产线价值10亿美元。一个飞机型号的研制费用20-50亿美元。技术飞速发展,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尤其严重的是,后进国家开放市场,必然对本国上游产业形成强大竞争。“顾客是上帝”,而上帝崇拜洋货,不愿意支持民族产业。开放市场对发展中国家的设备工业、国家科研力量的冲击,往往是致命的。

这里的困难在于:如完全放开市场,冲击力过大,则本国的上游产业(如加工设备、民机、轿车)可能被彻底冲垮,永无翻身的可能(如我国的数控机床、感光材料工业,见附录),但完全保护则又在保护落后(如“普桑”1990年代初的情况)。所以,市场的开放度,要有利于战略产业在有限保护下逐渐成长。这对政策的制定和行业、部门间的协调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办合资企业依靠外商,这四个障碍当然都可以比较顺利地解决(对局部来说,这叫作合资使“技术得到提高,市场有了销路”),但前面说过,这种“轻松过关”的代价,就是堵死了“技术本国化”的道路。

必须遗憾地承认,20年来,在市场开放的冲击下,我国的“技术本国化”机制,大大退步了(有不少人说20年来科技没有进展,其实科技水平总是在进步,问题是科技进步的机制在“拉美化”)。地方部门分权,助长了崇尚短期的、局部的利益,不顾大局的行为,削弱了技术协作攻关的能力。在一些关键产业部门(航空、电子、汽车……),决策效率、内部协调效率降低、企业引进消化效率降低,技术扩散缓慢。

面对国际竞争对手强大技术优势和对后进国家技术进步努力的有意打压,这种技术本土化自身的低效是致命伤:

“当我们还没有开发出某一项技术的时候,他向我们封锁;一旦我们千辛万苦开发出来,他又会开放他的技术,并将其一部分下游产业转移给我们。这种梯次转移,抑制了发展中国家的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所以,在全球化条件下,开放的经济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有抑制作用的。结果是:投资无回报,研究无成果,开发无市场”。[5]我们的微电子设备技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被搞垮的。

如果市场保护不力、再加上技术本国化效率太低,对来自外部的技术竞争的压力将无法招架,“四大门槛”就跨不过去。自己的技术队伍、自己的企业和自己的品牌就培育不起来,于是就一轮接一轮引进技术、引进设备,这被称为“引进陷阱”。

“引进陷阱”的本质,是后进国家的主观追赶努力、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落后于国际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步伐。20多年来,在汽车、电子、飞机、装备……等行业,对这种“引进的陷阱”我们已经是司空见惯,对提出这样的问题反而会大惊小怪。“引进陷阱”被西方冠以漂亮的名称:“雁行模式”。如果我们安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就可能永远被“锁定”在“发展中”状态中而不得自拔。

跨越“门槛”的最低限度条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进国家摆脱“雁行模式”的努力,取决于整体经济运行效率(企业、行业、国家效率的综合)的竞争。要做到这一切,决非一个简单的市场机制、或单项措施可以奏效。要求有效动员本国的各项经济技术资源(资金、科技力量、组织、政策…),缩短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周期。需要国家意志和组织作用,需要完整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需要合理的企业规模和产业组织,需要各层次组织的高度经济活力和高水平的管理。这是跨越“门槛”的最低限度条件。

国家的意志:国家目标、贯彻目标的意志和能力。

政府主导作用:各产业部门的市场前景,技术路线,单个企业往往无法看清,需要国家来决定大的战略方向和产业发展规划。

合理的规划:后进国家财力有限,科研实力弱,仅靠民间企业和科研机构层次的决策,门坎过高,无力承受风险。政府的支持不仅在财力方面,也有必要在技术路线的层面参与战略规划。“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由于技术密集程度高,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大,如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会长期落后,受制于人。”[6]

企业规模和产业重组:行政性的分权所造成的条块分割,企业规模过小、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在战略性的产业,如再不及时进行产业整合,在跨国公司大举进入的形势下,对各地方争相和国外合资、置全局利益于不顾的局面,中央就没有了调控手段。

“过去,我国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如行业分工与产品调拨)通过计划体制实现,工业部门既是政府部门,也是大托拉斯。割断这种技术联系,分散的单位往往不能成为独立生存的企业,自负盈亏”。“这种条件下,散兵游勇式的分散合资,被动地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体系,对中国产业的长期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值得研究”。

“日本特别是韩国的经验也证明,后进国家以民族工业的发展实现赶超,参与国际竞争,必须组建非常巨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以负担昂贵的研究开发费用),并辅之以动态的政府保护和扶持政策。我们显然不应该把已经细小得难以成为独立企业的企业越分越小。当前的紧迫课题是,尽快重新组合,形成与已有生产能力相匹配的企业,组成面对国际强手有能力自负盈亏的企业,已成当务之急”。[7]

“我们原来各大部委,承担的主要是应用研究前期的工作。按现在的办法,这个研究就要基本解体。要求我们的集团公司来承担起基础、前期研究的工作,目前我们的企业集团没有这个能力。这就会形成一个空白。所以(把产业部门拆散的做法),受害最大的并不是企业,而是科研机构”。“我们是后发展国家,中国的科研体制,稍微没有一点政府的强制性措施或者是鼓励性措施,根本就发展不起来。你完全按平等竞争的话,那么所有清华毕业的,北大毕业的大学生都要去美国。你要把这部分人吸引下来,必须超越经济的利益。”[8]

组织行业级攻关,培育技术合作机制:有人强调自主开发困难重重,没有科技实力,没有钱。自主开发投资太大。外国开发一个轿车要20亿美元。我们怎么拿的出来?怎么办?合资。合资拿不来,再想法买。自主开发,提高国际竞争力?你唱什么高调。什么年代了,还讲自力更生?[9]

我们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了,似乎企业之间只有竞争的关系。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西方在许多领域,企业之间也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典型的就是半导体的国际协作组织(见半导体篇)。空中客车,超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法德英西四国财政支持20年,形成共享技术和品牌,都是现成的例子。

日本曾在半导体领域,在基础性、共性的技术方面,由政府出面组织各企业,集中技术力量,共同攻关,取得了骄人成就,为电子工业一度称雄世界打下了牢固基础。

“1970年代末,日本为打破美国在集成电路的一统天下,组织企业,联合攻关上集成电路制造工业(2-3微米级)。通产省出面组织四家公司(富士通,NEC等),每家出30名研究人员,都是20-30岁有才华的年轻人,共120人。然后通产省出一个所长,每公司出一名室主任,4个研究室。分解了30多个课题,包括设备、工艺的各个方面,计划3年拿下来,结果3年不到,这些课题全部解决。成功后,形成共享性基础技术,各企业回去用此开发自己的产品,形成竞争。谁的质量好,成本低,谁可占领市场”。[10]

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你死我活,也要讲合作机制。如今经济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规模经济和超越企业范围的组织效率,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我们很多人,把市场片面理解为“原子式竞争”,把我们原来的全行业、全国协同攻关机制(见航空工业篇)的巨大组织效率,片面斥之为“计划经济的残余”,是走到另一极端,也是属于无知。

今天,我们要让合资企业整合起来进行技术自主开发,创民族品牌,已根本没有可能。唯一可能的是,就是以现有的大型国有企业为依托,效法日本经验,组织行业级技术攻关。我国一些国有骨干企业经过20多年技术改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按照行业机构组织、风险共担、技术共享、利益格局不变的原则,是完全可以把力量集中起来,搞出成果的。

对外保护,对内竞争:在把握开放度和产业发展的配合的同时,要提供适宜的体制环境,鼓励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不是低水平的竞争所能获得,而是“硅谷机制”。科研开发和产业竞争的“无缝结合”。人才的国际化竞争,灵活的筹资机制和融资环境。企业经营管理的灵活高效。

首先要在精神上挺起腰杆,奋起自强

最近,有学者尖锐指出: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会容忍外资控制本国经济、摧垮民族产业,都会努力将其纳入本国发展战略并加以控制,这与开放与否无关。当前普遍盛行的不加分析地赞美跨国公司、把引进外资数量当成宏观经济分析的重头指标、把合资作为“国企改制”的“理想途径”的观念,实际上是牺牲中国明天的前途来换取眼前的短期增长,在政策上是近视眼,在思想观念上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目标本身,这已经构成新的教条、成为思想解放的真正障碍。

近20年来,我们对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开放程度,始终估计过高。从崇拜西方、看不起自己力量,发展到对民族产业的虚无主义态度。片面强调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机械“拿来”西方观念中甚至是最消极的部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会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民族精神的矮化是可怕的。崇洋自卑,苟安短视的风气在滋长,民族自尊自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局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优秀传统正在失落。

这种不健康的精神状态,正在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在经济政策上,始终对西方对我开放的程度、对洋人的力量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又助长了精英层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降低了政府运作效率、助长了不正之风,削弱了用高尚的精神感召力将国家发展目标贯彻到底的能力。长此下去,我国经济发展就难以避免“拉美化”前途,就会长久处于国际舞台的边缘地位,就无法贯彻捍卫国家的意志。

几十年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发展国家经济,靠洋人是靠不住的。我们当然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外援,但国家的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现在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战略产业,最缺的是什么?是精神,是志气。就是敢于跟跨国公司竞争的志气和勇气。发展战略产业,首先要做的是大力弘扬正气、振奋民族精神。

今天,“两弹一星”的辉煌历史,已经成为激励人民的伟大精神力量。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科技、工业发展道路,尤其应该提倡。要知道,原子弹的上马,是在1960年代初空前困难的时期、被赫鲁晓夫讥笑为“中国人三个人穿一条裤子,喝大锅清水汤”的时代。当年对是否上马还是下马有大争论,如果真的下马,那就前功尽弃。统一认识,咬着牙挺住不下马,才有今天的辉煌。

今天,我们的航天科技工业界,继承了两弹一星的光荣传统。载人宇宙飞船以常人想象不到的速度,取得了了不起的突破,20世纪末再创辉煌,为21世纪我国航天事业、国防事业带来了美好希望。这个成就的背后,有多少呕心沥血,多少不眠之夜,有多少默默无闻奉献国家的感人故事!王铁人说“国家要有民气,军队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骨气”,这就是民族的骨气,这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这充分说明,自力更生、集体主义、自我牺牲、无私协作的两弹一星传统,在普遍崇尚物质利益的今天,照样是克服困难、赢得成功的法宝和宝贵的精神力量。这才是全球化的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工业赶超机制和发展方向。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科技界取得的许多成就,都是振奋民族自强精神的成果。我国的船舶工业,80年代就打进国际市场,现在占世界上份额,差不多占了20%。我们的程控交换机,原来基本被外国占领。90年展很快。巨大中华,接近国际水平,占领新增市场的大部分。

我们的汽车工业,这困难那困难,难道造汽车比造载人宇宙飞船还难?

最近15年来,我们的民用飞机产业是一部伤心史。了解内情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我们没有能力,缺乏高科技的“比较优势”,否则我们的大型民用喷气飞机是怎么上天的?是用洋铁皮敲出来的?15年徘徊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行业内的部分人员,放弃了以我为主的发展方针,缺乏自信心和自力更生的勇气,看不起自己的科研成果,一味依靠洋人的结果。国家不止一次作出决定支持上马,就是说自己干不了,非要拉一个外国人当拐棍。没有外国人就没有了主心骨。先拉新加坡合作,新加坡不干。后来又拉南韩,人家总统一换就黄了。最后看准了空客好。人家一转眼又把我们甩了。最后什么也没有干成,白白丧失了20年时间。20年,消磨了自己的锐气,损害了行业的信誉,成了扶不起来的天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国庆,我们的加油机编队(轰6)飞过天安门,多少人欢呼雀跃。懂行的人们,却为此而叹息、悲伤!

新的世纪,我们会继续开放,能拿到的东西要拿,毫无疑问。但是我们的立足点,无论如何要总结20年的教训,要转向自力更生为主,要以我为主,自己先站起来。然后别人才尊敬你。自己站不起来,别人就永远把你看成矮子。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在民族面临生存危机的转折关头,我们要弘扬正气,弘扬民族自尊自强,敢于斗争,勇攀高峰的气概,要用振兴民族产业、振兴战略产业的大义,加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留给我们的准备时间是很有限的,奋起自强才是出路。

注释

[1]王小强:《产业重组,时不我待》,1998年。

[2]冯飞:《“十五”产业政策要点: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国研网,2000年8月25日。

[3]赵英:《大国世纪》。关于超级产业:超级产业以国防产业为核心;需要巨大投入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寡头垄断,产业组织高度集中,少数大企业居主导地位;上什么产业,非单一的市场经济利润导向,要考虑综合国力和综合利益,进行综合选择,需要政府决策;成为主要国家综合国力和战略能力的主要来源与体现;和进入大国俱乐部的门坎,是国家在世界大博弈中的战略工具。超级产业的国际合作也在迅速发展。“21世纪,全世界只有10个左右的国家有能力发展超级产业。包括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和印度。”(转引自杨帆《大国间的产业竞争:21世纪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与定位》,《产经新闻》2001.5

[4]王小强,1998。

[5]房宁,2001年。

[6]马宾,1996年。

[7]王小强,1998年。

[8]丁宁宁,1999年。

[9]科技部研究中心金履忠认为:关于我国技术开发的资金障碍的问题,普遍的情况是,自主开发所需费用比国外同等项目少得多。

蜂窝式移动电话设备,国外开发用8亿美元。我们共花了7000万,不到他的2%。

我国巨龙公司开发的04机(最早开发的程控交换机型),开发费用1000万元。国外同类设备开发费用1亿美元,我们是它的2%。

长3甲火箭。国防科工委宣布,开发费用只占国外的几十分之一。具体数字没有讲。

羊绒分梳机,我们自己开发的费用,是从意大利进口价格他的1/10(人民日报)。

产业发展战略例2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主体的逐利性导致的短视行为。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主体,必须依靠企业的商业化运作才能将这些产业变成现实,但企业“通常并没有打算要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促进了这种利益至何种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因为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信息不对称及分配不平等原因存在“市场失灵”,加上我国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主体欠发育和市场分割的现状,企业、部门等发展主体极易产生一系列的短视行为。

2.“利益割据”。与企业一样,其他主体参与的目的也往往是满足其利益需要。既为利益,互相之间就难免有矛盾甚至冲突,所以相关各方利益割据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还很严重。2009年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进入相关各方的视野,尤其是新能源产业,被注入极大热情。许多地方政府加速出台发展规划,密集推出扶持政策。2009年12月,江西省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2010年2月,辽宁省提出《辽宁省新兴产业指导目录》。同年3月,山东省正式提出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幅在20%以上的目标。同年4月,湖北省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技术领域目录”。虽然各种规划、政策相继出台,但正如一些学者所分析的那样,“由于涉及多技术、多业务、多部门和多地区的分工协作,价值链分布交错而伸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的利益之争正悄然升温。

3.形式主义。一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貌似节能环保型,实则未必。一种产品是否做到节能环保,不仅要看它的使用过程,还要看它在制造过程,以及生产这种产品所需要的生产技术本身;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节能环保而节能环保,忽略了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衷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如果像美国生态经济学家Herman Daly说的那样,人类活动要符合稳态经济模型,要取得繁荣,就必须使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物质流量最小化,生产能力应保持在最低可能的水平以避免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这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是一些落后产业的死灰复燃;三是某些地区、行业、部门等不顾自身实际大搞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果得不偿失。

4.产业发展不协调。资源有限且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所以必须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其虹吸效应,把过多的资源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致使其他产业得不到有效的资源支撑,发展不良甚至萎缩。比如产业间的智力外流,即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从业人员盲目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靠拢、转移,或者盲目的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生搬硬套地发展自身产业,造成浪费。这其中当然有市场的原因,但也有政府的原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产业的智力外流不仅损害了智力流出产业的发展,最终也不利于智力流入产业的发展。

5.风险性较高。风险就是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在产业成长初期,面临着技术、产权、市场、战略、政策等方面众多的不确定性,这些严重影响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二、解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国家和政府的科学调控。这里的科学调控是指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如立法、政策制定、产权划分等领域适当的发挥政府的作用,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既不能无端干涉参与者尤其是企业的正常经济活动,也不能对参与者的短视行为置若罔闻,更不能“该管的地方不管,不该管的地方瞎管”。不仅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还要理顺政府、企业、产业、部门等相互间的利益关系,严防“利益割据”,使参与各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优势互补。

2.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确定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我们应当参考、借鉴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的产业的发展实践,摸清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发展经验和发展问题,同时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阶段的发展实际,做到洋为中用。此外,还要研究怎样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怎么处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社会事业的关系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不同产业的价值链的构成不同,同一环节在各行业中的位置和权重也不同。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就来自这些“战略环节”,产业的优势同样源于该产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抓住了这些“战略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但是,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则可以通过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在相关行业中进行扩散和移植,从而提高其竞争优势。所以要研究清楚不同战略新兴产业各自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是什么。

3.选好匹配战略。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与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其他行业比是应该的,但不能盲目地乱比,应根据自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统筹考虑未来发展趋势、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资源禀赋等实际条件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要注意从整个产业链出发判断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切不可一哄而上。虽然竞争优势=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机会,但并非所有的机会都是机会,只有那些符合自身条件尤其是自身优势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还需引起注意的是,可得性、独占性是战略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某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发展主体而言可望而不可得,或者不具备一定程度的独占性,抑或较容易被别人替代、模仿,那么,这种产业就不是该发展主体的战略性产业。

4.协调不同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产业关联度大而且产业链长,如果孤军深入,则很容易被其他产业围猎,也容易导致本产业链价值缩水,难以为继。只有各相关产业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理的产业集聚,才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必需的产业环境;才有形成外部经济,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本;才能推动战略性新兴技术、项目的传播扩散,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产业化分工协作,推进产业整体优化升级。

5.降低不确定性,减少风险。提高制度安排、政策制定、法律法规等的前瞻性,保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比如产权问题,就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矿藏开采中的资源严重浪费现象,是矿藏资源的价格被扭曲,没有真实反映资源的真实价值,如承包权太短、资源产权不明确、政策时常变化、地租过低等,致使人们采取竭泽而渔的方式开采。我国能源中使用的低效率,与我国长期对能源价格的高度控制密切相关。各地对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或使用中的低效率,是水资源的定价过低,没有反映其真实稀缺程度的结果。”所以,一定要把相关的责权界定清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发展的可行之路和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加强理论研究,大力支持发展,就一定能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战略例3

较早系统提出战略产业问题的是王小强先生。

“如果我们说某一个产业是战略产业,也就是说,该产业不是从个人、企业、地方或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而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少数产业(空中客车是典型范例)。这类企业的存亡,不仅关系到利润,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关系到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事务中的战略行动能力。国家不能放任本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自生自灭。”

“……我们这样一个超大型发展中国家,如何界定,什么产业应该在什么意义上和什么程度上保持民族工业的形态。有必要认真研究,我国中期发展的内外部约束条件(资源、技术和市场),根据发展的需要,找出若干关联产业,分析不同产业可能采取的发展方式……为综合国力的概念充实更具体的战略内容。”[1]

“十五”计划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重点。有文章概括国有经济需要保持控制地位的行业和领域:

“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造币工业、重要军事工业等。需要国有经济经营,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

“自然垄断的行业:电信、铁路、电力、煤气、自来水等。在管理体制上,政府与自然垄断企业的关系是规制与被规制的关系,即企业在获得垄断经营权的同时,必须承担价格、服务等方面的义务;

“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大型水利设施、环保设施、城市公共交通、金融、保险等。这类行业具有显著的外部性,政府及其国有企业有足够的理由发挥作用;

“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大油气田、大矿山、大钢铁、大石化、汽车集团、重要的电子企业等。就总体情况而言,私人资本和乡镇企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技术要求高,投资需求量达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重点竞争性行业中,它们还难以成为主导力量,还难以取代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经济发展阶段和转轨时期的特征,决定了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应保持足够的控制力。”[2]

这些行业之所以需要国家保持控制力,是由于他们具有以下特点:一、有国防意义的产业或新兴科技行业,在这些领域,西方国家对我实行技术禁运或限制,不能依靠外国,必须用自己的力量开发;二、支柱产业,即产业关联度强、企业规模巨大、市场利益巨大,不宜让外资(或私人)控制的产业;三、具有外部性和自然垄断性,国家必须进行管制的行业(公共设施、金融)。

这也可以认为是广义上的“战略产业”。本书讨论的重点在第一和第二类。尚有存疑的是,一些高度竞争性的产业,如装备工业,同样对综合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但国家政策对此不明朗。我们对“关联度强”的汽车工业实行多年高关税保护,同时又将装备工业早早抛进国际市场,值得注意和反思。

总结:战略产业是对提高综合国力有至关重要的利益的、国家必须保持控制和支持的、不以短期利益决定取舍的产业群。也有作者提出大国“超级产业”概念。[3]

在这个领域,简单把企业推向国际竞争市场“优胜劣汰”,将无力抵御跨国公司的强力竞争,企业的会导致国家的全局性损失。在这里讲的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战略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不能单纯依靠金钱,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百折不挠、顽强实干的进取精神和拼搏精神,以及相应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实现。[4]

跨越“技术本国化”的门槛

由于涉及国家安全、涉及“支柱”的产业,很多涉及高科技的问题。这里有必要从科技进步角度,就国家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结构的一些问题,作一些说明。

技术本国化的障碍和国际压力:上面已经讨论过,发展本国现代工业,走依靠合资为主的道路,不可能获得先进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开发能力。不是发展战略产业的路子。

日韩式道路的核心,就是以“技术本国化”和本国产业的迅速升级为基本目标,“本国化”的基本手段和过程,就是高效率地进行技术引进—消化—扩散。

但是,一般来说,后进国家要实现“技术本国化”和产业升级,无一例外地面临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这几大障碍。不同行业情况各有不同。尤其是高科技产业,资金门坎越来越高,半导体芯片加工设备价格,平均4-5年翻一番,8寸晶片生产线价值10亿美元。一个飞机型号的研制费用20-50亿美元。技术飞速发展,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尤其严重的是,后进国家开放市场,必然对本国上游产业形成强大竞争。“顾客是上帝”,而上帝崇拜洋货,不愿意支持民族产业。开放市场对发展中国家的设备工业、国家科研力量的冲击,往往是致命的。

这里的困难在于:如完全放开市场,冲击力过大,则本国的上游产业(如加工设备、民机、轿车)可能被彻底冲垮,永无翻身的可能(如我国的数控机床、感光材料工业,见附录),但完全保护则又在保护落后(如“普桑”1990年代初的情况)。所以,市场的开放度,要有利于战略产业在有限保护下逐渐成长。这对政策的制定和行业、部门间的协调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办合资企业依靠外商,这四个障碍当然都可以比较顺利地解决(对局部来说,这叫作合资使“技术得到提高,市场有了销路”),但前面说过,这种“轻松过关”的代价,就是堵死了“技术本国化”的道路。

必须遗憾地承认,20年来,在市场开放的冲击下,我国的“技术本国化”机制,大大退步了(有不少人说20年来科技没有进展,其实科技水平总是在进步,问题是科技进步的机制在“拉美化”)。地方部门分权,助长了崇尚短期的、局部的利益,不顾大局的行为,削弱了技术协作攻关的能力。在一些关键产业部门(航空、电子、汽车……),决策效率、内部协调效率降低、企业引进消化效率降低,技术扩散缓慢。

面对国际竞争对手强大技术优势和对后进国家技术进步努力的有意打压,这种技术本土化自身的低效是致命伤:

“当我们还没有开发出某一项技术的时候,他向我们封锁;一旦我们千辛万苦开发出来,他又会开放他的技术,并将其一部分下游产业转移给我们。这种梯次转移,抑制了发展中国家的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所以,在全球化条件下,开放的经济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有抑制作用的。结果是:投资无回报,研究无成果,开发无市场”。[5]我们的微电子设备技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被搞垮的。

如果市场保护不力、再加上技术本国化效率太低,对来自外部的技术竞争的压力将无法招架,“四大门槛”就跨不过去。自己的技术队伍、自己的企业和自己的品牌就培育不起来,于是就一轮接一轮引进技术、引进设备,这被称为“引进陷阱”。

“引进陷阱”的本质,是后进国家的主观追赶努力、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落后于国际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步伐。20多年来,在汽车、电子、飞机、装备……等行业,对这种“引进的陷阱”我们已经是司空见惯,对提出这样的问题反而会大惊小怪。“引进陷阱”被西方冠以漂亮的名称:“雁行模式”。如果我们安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就可能永远被“锁定”在“发展中”状态中而不得自拔。

跨越“门槛”的最低限度条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进国家摆脱“雁行模式”的努力,取决于整体经济运行效率(企业、行业、国家效率的综合)的竞争。要做到这一切,决非一个简单的市场机制、或单项措施可以奏效。要求有效动员本国的各项经济技术资源(资金、科技力量、组织、政策…),缩短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周期。需要国家意志和组织作用,需要完整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需要合理的企业规模和产业组织,需要各层次组织的高度经济活力和高水平的管理。这是跨越“门槛”的最低限度条件。

国家的意志:国家目标、贯彻目标的意志和能力。

政府主导作用:各产业部门的市场前景,技术路线,单个企业往往无法看清,需要国家来决定大的战略方向和产业发展规划。

合理的规划:后进国家财力有限,科研实力弱,仅靠民间企业和科研机构层次的决策,门坎过高,无力承受风险。政府的支持不仅在财力方面,也有必要在技术路线的层面参与战略规划。“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由于技术密集程度高,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大,如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会长期落后,受制于人。”[6]

企业规模和产业重组:行政性的分权所造成的条块分割,企业规模过小、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在战略性的产业,如再不及时进行产业整合,在跨国公司大举进入的形势下,对各地方争相和国外合资、置全局利益于不顾的局面,中央就没有了调控手段。

“过去,我国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如行业分工与产品调拨)通过计划体制实现,工业部门既是政府部门,也是大托拉斯。割断这种技术联系,分散的单位往往不能成为独立生存的企业,自负盈亏”。“这种条件下,散兵游勇式的分散合资,被动地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体系,对中国产业的长期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值得研究”。

“日本特别是韩国的经验也证明,后进国家以民族工业的发展实现赶超,参与国际竞争,必须组建非常巨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以负担昂贵的研究开发费用),并辅之以动态的政府保护和扶持政策。我们显然不应该把已经细小得难以成为独立企业的企业越分越小。当前的紧迫课题是,尽快重新组合,形成与已有生产能力相匹配的企业,组成面对国际强手有能力自负盈亏的企业,已成当务之急”。[7]

“我们原来各大部委,承担的主要是应用研究前期的工作。按现在的办法,这个研究就要基本解体。要求我们的集团公司来承担起基础、前期研究的工作,目前我们的企业集团没有这个能力。这就会形成一个空白。所以(把产业部门拆散的做法),受害最大的并不是企业,而是科研机构”。“我们是后发展国家,中国的科研体制,稍微没有一点政府的强制性措施或者是鼓励性措施,根本就发展不起来。你完全按平等竞争的话,那么所有清华毕业的,北大毕业的大学生都要去美国。你要把这部分人吸引下来,必须超越经济的利益。”[8]

组织行业级攻关,培育技术合作机制:有人强调自主开发困难重重,没有科技实力,没有钱。自主开发投资太大。外国开发一个轿车要20亿美元。我们怎么拿的出来?怎么办?合资。合资拿不来,再想法买。自主开发,提高国际竞争力?你唱什么高调。什么年代了,还讲自力更生?[9]

我们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了,似乎企业之间只有竞争的关系。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西方在许多领域,企业之间也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典型的就是半导体的国际协作组织(见半导体篇)。空中客车,超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法德英西四国财政支持20年,形成共享技术和品牌,都是现成的例子。

日本曾在半导体领域,在基础性、共性的技术方面,由政府出面组织各企业,集中技术力量,共同攻关,取得了骄人成就,为电子工业一度称雄世界打下了牢固基础。

“1970年代末,日本为打破美国在集成电路的一统天下,组织企业,联合攻关上集成电路制造工业(2-3微米级)。通产省出面组织四家公司(富士通,NEC等),每家出30名研究人员,都是20-30岁有才华的年轻人,共120人。然后通产省出一个所长,每公司出一名室主任,4个研究室。分解了30多个课题,包括设备、工艺的各个方面,计划3年拿下来,结果3年不到,这些课题全部解决。成功后,形成共享性基础技术,各企业回去用此开发自己的产品,形成竞争。谁的质量好,成本低,谁可占领市场”。[10]

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你死我活,也要讲合作机制。如今经济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规模经济和超越企业范围的组织效率,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我们很多人,把市场片面理解为“原子式竞争”,把我们原来的全行业、全国协同攻关机制(见航空工业篇)的巨大组织效率,片面斥之为“计划经济的残余”,是走到另一极端,也是属于无知。

今天,我们要让合资企业整合起来进行技术自主开发,创民族品牌,已根本没有可能。唯一可能的是,就是以现有的大型国有企业为依托,效法日本经验,组织行业级技术攻关。我国一些国有骨干企业经过20多年技术改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按照行业机构组织、风险共担、技术共享、利益格局不变的原则,是完全可以把力量集中起来,搞出成果的。

对外保护,对内竞争:在把握开放度和产业发展的配合的同时,要提供适宜的体制环境,鼓励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不是低水平的竞争所能获得,而是“硅谷机制”。科研开发和产业竞争的“无缝结合”。人才的国际化竞争,灵活的筹资机制和融资环境。企业经营管理的灵活高效。

首先要在精神上挺起腰杆,奋起自强

最近,有学者尖锐指出: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会容忍外资控制本国经济、摧垮民族产业,都会努力将其纳入本国发展战略并加以控制,这与开放与否无关。当前普遍盛行的不加分析地赞美跨国公司、把引进外资数量当成宏观经济分析的重头指标、把合资作为“国企改制”的“理想途径”的观念,实际上是牺牲中国明天的前途来换取眼前的短期增长,在政策上是近视眼,在思想观念上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目标本身,这已经构成新的教条、成为思想解放的真正障碍。

近20年来,我们对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开放程度,始终估计过高。从崇拜西方、看不起自己力量,发展到对民族产业的虚无主义态度。片面强调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机械“拿来”西方观念中甚至是最消极的部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会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民族精神的矮化是可怕的。崇洋自卑,苟安短视的风气在滋长,民族自尊自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局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优秀传统正在失落。

这种不健康的精神状态,正在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在经济政策上,始终对西方对我开放的程度、对洋人的力量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又助长了精英层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降低了政府运作效率、助长了不正之风,削弱了用高尚的精神感召力将国家发展目标贯彻到底的能力。长此下去,我国经济发展就难以避免“拉美化”前途,就会长久处于国际舞台的边缘地位,就无法贯彻捍卫国家的意志。

几十年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发展国家经济,靠洋人是靠不住的。我们当然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外援,但国家的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现在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战略产业,最缺的是什么?是精神,是志气。就是敢于跟跨国公司竞争的志气和勇气。发展战略产业,首先要做的是大力弘扬正气、振奋民族精神。

今天,“两弹一星”的辉煌历史,已经成为激励人民的伟大精神力量。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科技、工业发展道路,尤其应该提倡。要知道,原子弹的上马,是在1960年代初空前困难的时期、被赫鲁晓夫讥笑为“中国人三个人穿一条裤子,喝大锅清水汤”的时代。当年对是否上马还是下马有大争论,如果真的下马,那就前功尽弃。统一认识,咬着牙挺住不下马,才有今天的辉煌。

今天,我们的航天科技工业界,继承了两弹一星的光荣传统。载人宇宙飞船以常人想象不到的速度,取得了了不起的突破,20世纪末再创辉煌,为21世纪我国航天事业、国防事业带来了美好希望。这个成就的背后,有多少呕心沥血,多少不眠之夜,有多少默默无闻奉献国家的感人故事!王铁人说“国家要有民气,军队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骨气”,这就是民族的骨气,这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这充分说明,自力更生、集体主义、自我牺牲、无私协作的两弹一星传统,在普遍崇尚物质利益的今天,照样是克服困难、赢得成功的法宝和宝贵的精神力量。这才是全球化的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工业赶超机制和发展方向。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科技界取得的许多成就,都是振奋民族自强精神的成果。我国的船舶工业,80年代就打进国际市场,现在占世界上份额,差不多占了20%。我们的程控交换机,原来基本被外国占领。90年展很快。巨大中华,接近国际水平,占领新增市场的大部分。

我们的汽车工业,这困难那困难,难道造汽车比造载人宇宙飞船还难?

最近15年来,我们的民用飞机产业是一部伤心史。了解内情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我们没有能力,缺乏高科技的“比较优势”,否则我们的大型民用喷气飞机是怎么上天的?是用洋铁皮敲出来的?15年徘徊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行业内的部分人员,放弃了以我为主的发展方针,缺乏自信心和自力更生的勇气,看不起自己的科研成果,一味依靠洋人的结果。国家不止一次作出决定支持上马,就是说自己干不了,非要拉一个外国人当拐棍。没有外国人就没有了主心骨。先拉新加坡合作,新加坡不干。后来又拉南韩,人家总统一换就黄了。最后看准了空客好。人家一转眼又把我们甩了。最后什么也没有干成,白白丧失了20年时间。20年,消磨了自己的锐气,损害了行业的信誉,成了扶不起来的天子。

产业发展战略例4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8-0040-08

一、导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要素禀赋结构的急剧变化与传统比较优势的消逝将严重影响中国的产业发展及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产业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转型已经不可阻挡,这一转变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中国长期的经济稳定发展。更严重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政策后遗症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问题加剧了中国经济问题的复杂性。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企业走出危机实现生存之路,更是关系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我国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低碳产业成为关注的重点问题。就在这纷繁芜杂的讨论中,人们似乎认为,低碳经济已经到来,中国已经步入产业升级之路,应当抛弃传统产业,主导发展高新产业,本文认为这一认识有待进一步商榷。

低碳产业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自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低碳产业”的概念后,低碳产业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低碳产业是以低消耗、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发展低碳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和必然要求。我们应当深刻意识“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判断。如果盲目发展低碳产业,中国将很大程度上丧失自己的竞争优势,不能保持稳定的高速发展。本文以产业升级为目标,以非平衡发展理论为基础,得出“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螺旋交替上升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之路”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产业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二、产业升级实现途径的理论发展与争议

1 产业升级实现途径的微观视角:线性与非线性升级方式

从升级类型来看,产业升级可以分为线性升级和非线性升级。①线性升级包括产业内升级或产业间升级。Humphrey和schmitz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提出了产业升级的四种方式: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跨产业升级,其中前三者属于产业内升级。从全球化的视角鸟瞰产业价值链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分销及对最终消费者的支持服务。全球价值链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直至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包括所有参与者及其价值、利润的分配,Gereffi同时将产业升级的概念引入全球价值链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HIlrrlphrey和schnlitz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提出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四层产业升级分类(如表1所示),即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其中,跨产业升级,把从某个特定环节中获得的能力应用于新的领域或转向一个新的价值链,也称为链升级,企业的产业升级就直接表现为企业在一个价值链中顺着价值阶梯逐步提升的过程(如图1所示)。

无论是Humphrey和SchInitz提到的产业升级,还是EmBt提出的产业升级都是产业线性升级。但产业升级可能是非线性,产业在升级过程可能产生分岔,即表现为产业内升级与产业间升级的交叉进行。非线性产业升级,又可以分为产业内升级优先分岔和产业间升级优先分岔。产业内升级优先分岔,就是优先实行产业内升级,当产业内升级达到一个高的水平后,再跳入到另一个产业,实现产业间升级。当一个国家产业内升级达到较高水平时,在产业间升级中就可以跳入到一个较高的位置。产业间升级优先分岔则是指,优先实现产业间升级,在实现产业间升级后,再实现产业内升级。

关于中国经济的非线性升级与线性升级的讨论中,国内学者张其仔与赵西三曾做过讨论。张其仔认为,中国的产业升级主要是通过产业间优先升级路径取得的,产业间优先升级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后进国家又不会面临升级路径的信息不足问题。因此,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跟随战略,沿着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路线实现产业间优先升级路径。赵西三认为,产业间优先升级路径的实质是基于StephenRedding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即一个国家可以发展在未来某个阶段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所谓“产业赶超”。赵西三坚持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调整产业和产品技术结构,产业升级的前提是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

2 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平衡与非平衡发展理论的纷争

究其本质,产业升级属于发展战略范畴,是发展经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传统中,一直伴随着两类发展理论的争论,即平衡发展理论与非平衡发展理论。对这两类发展模式的认识,是进行产业升级实践的基础。对发展战略理论的错误认识可能引导国家(或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选择违背现实要素禀赋结构发展战略。

平衡发展理论以哈罗德一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平衡发展理论认为,由于各经济要素间的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一味地侧重某一个部门或地区的投资影响了相关部门和地区的发展,由于落后的部门和地区的阻碍作用,所有的部门和地区都不会得到发展。因此所有的经济部门和地区应该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平衡发展理论以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理论”及罗格纳・纳克斯(Ragna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为典型代表。

Rosenstein-Rodan提出了“大推进理论”,并在1943年论文中做了进一步阐述。“大推进理论”认为通过平衡发展,同时创建各种企业,规模经济效益才能实现,产生正外部效应。“大推进理论”的理论基础是要素配置总是存在的最优比例,单一的要素安排难以达到福利最大化状态。“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Nurkse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之

所以存在长期的贫困,不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源不足,而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和反作用,并使穷国维持贫困状态的“多种力量的循环集”。在这个多种力量的循环集中,最重要的障碍是经济落后国家资本积累的循环集。资本的供给为储蓄能力和愿望所左右;资本的需求则受投资刺激支配。这两方面的原因使资本形成陷人了两个难解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纳克斯因此得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

图2给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概略框架。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带来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使得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难以提高生产率,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不断循环,形成一个“低收入导致低储蓄能力引致低资本形成进而达到低生产率再到低收入”的链条。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带来低购买力,低购买力使得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难以提高生产率,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不断循环,形成一个“低收入推动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导致低资本形成达到低生产率再到低产出与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核心是资本缺乏,导致“贫困恶性循环”,资本形成不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此,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就必须大力储蓄和投资,促进资本的形成。

非平衡发展理论是根据地区和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主张国家应将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集中配置在某些产业部门和地区,首先使这些部门和地区得到发展,然后通过投资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间、地区间的联系效应与驱动效应,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和地区的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经济的增长。主要思想:由于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原因,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而应当选择合适的重点产业进行投资,然后通过关联效应和诱发性投资等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后达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确实可以发现各部门(产业)在不同时点确实呈现几近相等的平均发展速度。但是,事实上,发展本身实质上是由某些产业或者部门主导,从供给上先向前一步,从而带动产业增长的。从静止图像上看到的平衡增长现象,是由一个个先后发展动态的图像复合而成。如果某一追随产业发展超过其目标,将引发其他产业进一步的发展。这一轮流“坐庄”的发展模式,与各行业“齐头并进”相比,更能给“诱导性”投资决策留有充分余地,可以得到资源节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决策。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由于价格机制与利润动机的存在,非平衡发展并不是一种发展均衡,难以实现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失衡。对非平衡发展理论的另外一些学者担心,“市场力量”不能充分迅速的发挥作用,“调整机制”由于现实中种种障碍不能实现,主张从一开始就应当实行平衡发展策略。

3 产业升级的现实选择:两类发展模式的综合运用

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了最终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论证了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机制的分析,揭示了经济起飞阶段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但是,平衡发展理论在理论上也受到了较多的批评,在实践中表现出其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有限的前提。在要素受限下,经济中各部门并非一定呈现互补性,替代与竞争有时才是问题所在,没有把握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实质。发展中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储蓄率不足,资本供给缺乏弹性,而不是该理论认为的“市场狭小限制投资”问题。

非平衡发展理论正是在对平衡发展理论的批评中成长起来的,因而非平衡发展理论有效的解决了平衡发展理论的缺陷。该理论描述了实际的经济发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内在关系。非平衡发展理论将经济发展的过程描述为是由一系列的不平衡所组成的,即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这样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非平衡发展理论与平衡发展理论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在一定程度上相通的。非平衡发展理论实质上是将不平衡增长作为达到平衡增长的手段。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辩证的关系。非平衡发展战略并不否认实现平衡增长的必要性,并仍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样,平衡发展战略也不否认采取不平衡增长的必要性。在对平衡增长机制的分析和对“供给创造需求”这一论题的阐述中,纳克斯等人就强调了供给超过需求的必要性。并且,平衡发展战略和非平衡发展战略都强调了整体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的重要性。

因此,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当将平衡发展与非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以非平衡发展为基础,以平衡发展为目标。强调非平衡发展,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要兼顾平衡发展的需求,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三、产业升级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产业升级应当采取非平衡与平衡发展相结合、以非平衡发展为主要途径的发展战略。实践中,非平衡发展则要依托主导产业,形成主导产业带动作用,各产业循环交替上升发展态势。主导产业的概念最初在HirschmaJl的文章中蕴含。Hirschman主张,在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他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标准”。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选择这些产业作为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主导产业,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ao$iow首次明确提出主导产业系统概念。Rostow的主导增长产业定义强调主导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及创新的力量。2010年,我国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并强调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非平衡发展战略(理论)为支撑,有效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依托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理论,推动产业升级及经济整体发展。在理论界,主导产业的研究占据主流位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还鲜有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首先是主导产业,而且是前沿的主导产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是由于创新引进新的生产函数,带动产业结构转换的产业。其不仅具有创新的特征,而且通过关联效应,将新技术扩散到整个产业系统,引起整个产业的技术基础的更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带动产业结构转换,为经济增长建立新的潜力和可能性,从而推动经济进人新的发展时期。因而扩散效应与创新效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别于其它产业的最重要的特征。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可总结如下:创新,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它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扩散作用。扩散效应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如图3所示):一是回

顾效应,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根据其技术特点,会对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这些投入品的发展。这些投入要素可能是物质的,如原材料和机器,也可能是人力,如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甚至可能是制度方面的,例如铁路的发展刺激了更大规模地从社会动员长期资本的方式和规则。二是旁侧效应,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会引起它周围的一系列变化,其中涉及到按技术等级制度建立起来的有纪律的劳动力队伍,处理法律问题和服务市场关系的专业人员,城市先行资本投资,银行和商业制度,以及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三是前瞻效应,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活动创造了能够引起新的工业活动的基础,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可能性,有时候甚至为下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台阶。

(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能够产生新的社会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升级的引导产业,具有极大的关联及扩散功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为未来产业发挥前瞻效应的同时,可以为未来产业创造新的需求。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发展,伴随着结构总量的扩张。斯密的“市场容量限制劳动分工”论断在产业升级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开发社会需求,扩大市场容量,产业升级的目标的才能实现。

(3)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多的附加值。产业升级是有序进行的,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需求,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要实现这一目标,提升效率是必然的,而科技成果的引入是关键。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升级的“领头羊”,必然要求其具备吸收科技成果的能力,并通过扩散效应,不仅使其本身得以发展,又能通过技术进步改变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波及其他产业,促进整个经济系统技术升级,达到整体的产业升级目标。

2 产业升级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有多种模式:一是依靠市场机制,不需借助外力的干预与协调,以美国为代表。这一看法与古典经济学倡导的自由经济传统相一致。即,市场的竞争与供给关系足以促进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发展,产业协调问题也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机制来实现,政府没有必要进行规划并给予其扶持政策,政府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并不如市场更具权威性。还有一种以前苏联与东欧等国为代表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完全可以依据国家政策而无需依靠市场机制。第三种模式则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发挥市场自发调节能力的同时,政府积极进行干预,主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如今的发展理论更加倾向于第三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模式,但是,这一模式本身,也只是提供一种思路与导向,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事实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应当依托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升级,否者产业升级将是一个空谈。①竞争优势理论是由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到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持续的“创新”活动,主要用来解释要素禀赋结构相似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和行业内贸易现象。充分地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是地区创造和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应当依托竞争优势理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或者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

3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基准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是进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关系着整个产业升级以及经济整体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时可以通过市场力量自发形成,有时也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与扶持。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既要考虑市场的调节力量,也要兼顾经济的长期发展目标。如果任由市场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扩散作用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交替发展的局面将遭遇很多障碍。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基准,本文认为这一标准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筱原三代平认为,“需求收人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是两个最基本的选择标准。“需求收人弹性基准”从需求的角度着眼,表明了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商品的社会需求增加的幅度,即说明了市场需求的大小。对正常商品而言,需求收人弹性系数愈大,则市场容量愈大,产业发展的潜力也就愈大。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是需求收人弹性系数高的产业。“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是指以各产业综合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作为选择标准,选取综合生产率提高得快的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综合生产率上升较快的产业,也就是技术进步较快的产业,能够促进国民收人的较快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学者周叔莲曾经提出了诸如“瓶颈基准”、“平衡发展基准”、“协调基准”、“货币回笼基准”、“就业与节能基准”、“高附加值基准”、“技术进步基准”、“边际储蓄率基准”等基准。在纷繁的基准标准下,几乎每一个产业都可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实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只要遵循几个原则,结合具体的地区特征灵活应用就足矣。

(1)坚持技术前沿与适宜性的统一。技术前沿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要选择能代表技术进步与发展方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仅关注技术前沿性还不够,必须考虑技术基础与要素禀赋特征,有效发挥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市场容量。市场容量即市场总需求是决定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假设一个产业由于政府的指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是却没有市场前景,长期以来,这个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政府以及社会的包袱。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选择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业进行支持。产业收入弹性大于1则其需求增长率快于人均国民收人增长率,随着国民收人的增长,这些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3)产业关联效果基准。产业关联效果是指该产业与其他产业联系程度的大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有很大的产业关联度,才能对整个产业体系有足够的带动和推动作用。

(4)产业集群。现代产业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已不是单个产业部门,而是几个产业共同起作用,罗斯托称之为“主导部门综合体”。现代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产业部门就能发挥主导作用的。必须是一组部门。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不是孤立的一个部门,而是一组产业部门。

应当说明的是,在具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中,以上各种原则是相互渗透、作用的,不能单从一个方面衡量,而应当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低碳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

低碳已经成为媒体、官员、企业、学者的每日必谈题目。一时间给我们一种感觉:低碳产业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张

其仔在博客①中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进入到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个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基本完成。第二个阶段是从污染型向环保型转变。有些人认为这两个阶段应该并在一起,然而,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并不意味着环境的改善,资源节约能力的提高。这个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西方经济进入第三次转型,那就是低碳化。”

不可否认,低碳产业将是未来转型的一个主要方向,但不代表当前产业升级的目标就是要立即走低碳产业。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有数亿农业劳动者须向非农产业转移。而且,也因为中国劳动人口众多,在生产竞争中可以形成劳动密集的比较优势。通常,劳动密集型产业均是低附加值、效率底下的产业。通过使用高级生产工具,资本密集度越高的产业越发达,这是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这一趋势是长期发展的结果,是西方世界经历一定发展阶段,在要素禀赋结构不断变化的基础上才形成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将技术、知识密集程度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是最有价值的。西方学者的选择是基于发达经济体的现实背景假设:产业等级较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区域间要素禀赋结构相近。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正是决定规模经济差异的基础。于是发达国家将战略性产业定为高新技术产业。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要素禀赋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因而决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研究结论,指导中国实践。

1 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为着力点,实现产业升级

要素禀赋结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产业升级的基础,中国若想实现产业升级,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必须首先在要素禀赋结构上实现升级。波特在钻石体系别强调高级人力资本和研发的重要性,这是和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有关。发达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物资资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处于新技术前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或各个产业中的新产品研发区段。在这些产业和产业区段中的生产和研发活动,需要有高人力资本的人才,才能较好地克服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鉴于中国的产业结构与要素禀赋,必须实行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战略,然后集中优势力量进行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研究与开发,重在提高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尽管需要有意识地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而随着技术进步,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特点之一。

2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优化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

只有充分地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形成。或者说,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与必要性条件。要素禀赋结构告诉我们,中国不可能以不发展工业的方式来解决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其实也不可能以不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发展。现代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工业化的道路具有必然性,而工业化的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资源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较快增长的过程。只有经历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才能继续推进下去,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发展瓶颈现象。

其实,资源密集型产业与浪费资源并不是一回事。“资源密集型”是指这类产业的性质是大规模地实现地球物质的形态转化。而这类产业是否“浪费”,或者不合理地“高消耗”了资源,则取决于工业技术水平。如果工业技术水平低下,资源密集型产业就会是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而如果工业技术水平高,资源密集型产业完全可以成为低消耗和低污染产业。而且,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一种创新的激励机制。只有当资源密集型产业仍然有发展的必要,同时资源供应由趋向更为稀缺的条件下,节能和能源替代技术的重大进步才有经济激励的基础。可见,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同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进步具有内在互补性,而不是简单的相互替代性。

产业发展战略例5

关键词:

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1吉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在节能与环保的双重压力下,吉林省电动汽车项目起动较早,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电动汽车的计划和行动。纯电动客车于2007年底开始立项研制。项目由一汽客车公司、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源彤坤公司共同承担;一汽集团一直都在进行有关电动汽车项目的开发及课题研究,长春市基本具备混合动力汽车的部件和整车开发能力。汽车电子形成集群发展。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在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的整车集成技术动力系统集成技术以及动力总成关键零部件技术方面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同时也在专利战略和技术标准平台建设方面为自主知识产权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难看出吉林省现已具备发展电动汽车的技术、市场、人才、环境等综合产业优势。但将科技成果进行商品化与产业化转化过程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相当差距,竞争力仍然较弱。另外,吉林省在混合动力轿车、客车和纯电动客车的开发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力量和生产基础,2009年年末,20辆锂源纯电动车供应给辽源市,作为城市公交车及往返长春的客车。这是吉林省首次批量下线的电动车辆;2012年,华奥纯电动公交车已于去年在长春开始运行,创造出电动公交车在世界最高纬度、高寒地区运行的纪录;2014年7月,欧朗纯电动轿车下线,欧朗EV的成功下线,不仅使一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产品线更加完善,同时也是吉林汽车产业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的重要行动之一。虽然吉林省在电动汽车产业取得一定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或小批量试制阶段,距离成熟的批量化生产尚有一定距离。

2吉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吉林省电动汽车行业目前发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应该清醒地看到该行业目前尚存在以下问题:

2.1研究的单位、企业较少,缺乏协作,信息交流不畅

目前,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商发展电动汽车由于合作主体与技术路线的不同,可能形成若干个不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以及相应的新能源汽车标准。各个联盟之间应该能够通过竞争与交流,实现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的全面提升,拉动产业升级。吉林省在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方面,涉足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企业很少,支持力度不足。国内主要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生产企业均分布在江浙、广东和北京等地区,吉林省在这方面处于明显弱势,在吉林省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中仅有辽源雷天从事锂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并且与一汽的合作仅限于电动客车领域。本地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配套企业不完备的问题将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研发进程,也将成为吉林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一大瓶颈。

2.2研发起点较低,与国内外尚有差距,并且存在重复研究,现有资源没有合理配置和使用从汽车企业来看,除一汽集团外,省内绝大部分企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从产品来看,自主品牌产品尚在培育之中;零部件企业的配套产品开发仍依赖主机厂或购买国外技术,开发手段落后,周期较长,技术人员比重较低。在国内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中,包括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在内的长春本地研究机构,实际上被排除在国内第一集团军之外,上海和北京的一些研究机构抢占了足够的先机,在经费支持、人才准备方面,吉林省内的研究机构与京沪两地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3跨行政区划的产学研合作较少目前,跨行政区划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还很少。实际上,东北三省及上海和广州等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各具优势,但高校与高校,科研机构与科研机构,企业与企业,科研院所与企业,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也都有较强的互补性,存在较大的跨区划的产学研合作空间。

3吉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完善吉林省电动汽车产业创新机制科技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体,目前吉林省企业由于投入不足和人才紧缺等原因"导致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以往的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基本处于被动接受成果的地位。成功的实践证明"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新型产学研联盟"学科链结合产业链"通过全方位的战略合作能够有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发展战略例6

近几年来,传统工艺美术业所承载和蕴含的巨大价值,日益被社会认可,被政府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业被整体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蜀中之宝的蜀绣在各级政府持续的关心和扶持下,在蜀绣从业人员的坚持和努力下,已经逐步走出生存危机,虽然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更应看到希望和机遇。我认为蜀绣产业不能等,不能靠,不能老是眼睛盯政府,蜀绣企业自身要“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积极适应现代市场环境,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内练一口气,这口气就是练蜀绣技艺,技艺是蜀绣生存发展的根本,千年蜀绣技艺一直靠口口相传,很多针法由于没有完整文字记载,已经面临失传,现在我们要重视对蜀绣的传承保护,首先希望在政府的组织和帮助下成立一个非盈利的蜀绣研究和保护机构,专门负责收集蜀绣精品,挖掘蜀绣题材,整理总结蜀绣历史资料,建立起完成的技术档案。蜀绣要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带出徒弟,培养好接班人,有了这些技术理论基础,才能使技艺传承,正规化、系统化,综合化、规范化,这样蜀绣才能真正的生根发芽、繁衍生息,才能避免蜀绣变成假模假式的表演形式(唐小飞,2005)。

所谓骨,就是蜀绣企业要重视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不能觉得做手工艺的不是大规模机器生产,就不需要管理。比如这两年我的公司引进一些管理人才,同时开始尝试一些现代经营管理模式,比如生产流程控制,生产成本控制等等,事实证明,这些方法确实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增加了收入,所以我觉得蜀绣企业应该结合实际,积极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

说到筋,就是蜀绣经营模式,蜀绣既是工艺品也是艺术品,生产上不能一味强调数量、规模、速度等方面的多、大、快;而要着力重视质量、形态、品味等方面的好、妙、雅;使之在代表传统文化精神和工艺作风方面具有表率性、典型性和高端性。另外蜀绣想要进入市场,还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目前蜀绣题材选择范围狭窄,大部分产品仍然停留在广为人知的题材上,老内容、老形式,简单复制,而通过与客户沟通、交流,近年公司设计、制作的《川剧变脸》系列,以及采用油画素材的蜀绣产品都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充分证明蜀绣的设计创作要海纳百川,善于吸收,敢于创新,勇于突破。

讲到皮,就是蜀绣要注重品牌宣传和品牌保护。

蜀绣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打破作坊式生产、经营、管理思维,整合资源,树立蜀绣龙头机构,走品牌与创新之路。开展品牌经营,通过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和有力的营销手段,推进蜀绣产品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唐小飞等,2010)。创建蜀绣品牌就是一个将蜀绣文化充分展示的过程。此外。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蜀绣知识产权的保护,现在市场上到处都充斥着质量低劣的所谓蜀绣,蜀绣应该正本清源,树立行业龙头品牌。

应该看到,与工业生产方式相比,基于手工生产方式的蜀绣产业不仅有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等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还有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地域优势、扩大就业机会、丰富产品形态等社会人文方面的优势。我们应该把振兴蜀绣与国家发展战略相联系,从发展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等多角度来研究,我坚信蜀绣的前景是乐观的,蜀绣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战略例7

综观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历史,分析当前环保产业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己经走过了初级阶段的发展历程,完成了量的扩展,全国约有8000多家环保企事业单位,但是这种规模是建立在质量不高的发展基础上的。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技术比较先进、管理质量较高。生产能力较强、具有较大规模的环保企事业单位不足总数的20%,而绝大多数都是低水平的重复,这就使我国环保产业呈现点多面广、规模小、水平不高、资金分散。规模效益不明显的特点。这种现状继续下去,显然不利于我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实力的增强,那么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就只能是付之空谈。

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质的提高,而不是搞千军万马齐上阵,大家一哄而上抢市场。要走高技术。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逐步形成一大批基础好。竞争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环保产业高科技骨干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支撑我国环保产业的中坚力量。那些技术落后、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将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被自然淘汰。只有这样,我国环保产业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和壮大。

为此,应从不同的角度努力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尽快向集团化。规模化。高科技方向发展。

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军工企业向环保产业转化。这是因为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军工企业,具有比较先进的生产设备,优秀的技术人才 较高的管理水平,很强的生产加工能力。但是由于机制不活、任务不足,生产潜力发挥不出来,经济效益受到影响,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急于需要向新的产业转化。因此,只要创造条件,加以下确引导,使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军工企业转向环保产业。从事环保产业技术的开发和设备的生产,必将会成为环保产业的骨干力量,可加快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进程。

要积极引导现有的中小环保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众多的中小环保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难以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等方面有较大的投入。因此,市场竞争力不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要引导这些中小环保企业走集约化经营之路,以市场为中心,以技术为先导,以利益为纽带,逐步形成若干个环保企业集团。集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服务于一体。这样可以克服单兵作战各自为阵、相互竞争的弱点,发光整体力量和规模优势,增强抗市场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带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要根据不同的产业基础和实际情况,选择一批比较好的企业作为环保产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加以扶持。在目前资金和市场还有限的条件下,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向重点企业给予必要的倾斜,特别是在政策、市场、资金等方面给重点骨干企业以优惠,使它们的实力不断地增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它们的知名度,为它们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要通过表彰奖励、技术推广等激励手段促进骨干企业的发展,使之成为环保产业的名牌企业。

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通过树立名牌产品,带动环保产业骨干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已有一些技术先进。质量优良的产品,但是山于过去名牌意识不强,没有对这些产品进行广泛的宣传,因此,至今没有树立起中国的名牌环保产品,应该说这是很大的损失。因此,应采取措施加大对优质产品的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也要鼓励环保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质量管理,努力生产优质产品,创造名优品牌,塑造企业形象,从而推进环保企业自身的发展。 开辟资金市场 增强发展实力

多年来环保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不足。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环保产业没有纳入国家的计划,也没有计划内资金的投入,主要是一些乡镇企业靠自己的有限投入,搞起了环保产业。而这些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在转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由于环保潜在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转化,现实市场还十分有限,对环保产品设备的实际市场需求也是有限的。因此,市场调节也不能完全解决环保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这是影响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近儿年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育和完善,融资渠道的拓宽,为不同门类产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资金。同样,环保产业也不例外。证券市场的发育完善,为解决环保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参与资金市场的运作,必将能集中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于环保产业,增强其发展实力。

从去年开始,环保系统己正式在中国证监会开列了企业上市户头,并推荐了全国第一家环保企业沈阳特种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向社会募集资金。应该说环保系统向融资市场己经迈进了可喜的一步。今后应该从总体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如何充分地开辟和有效地利用资金市场,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不应该仅仅是简单地推荐一两个企业上市,把它看成一般化的工作。

从长远考虑,应以推荐环保企业上市为契机,努力开辟环保资金市场,建立起稳定的环保资金渠道,以增强环保产业和整个环保事业发展的凋控能力。

可以选择具备条件的环保企事业单位,进行资产重组,建立全国性的环保产业(集团)公司,推向股票市场,向社会募集资金。这样可以形成环保系统自己的产业队伍,从而加大对环保产业管理的力度。也可以考虑将现有的若干个较好的环保企业通过改制,资产重组,环保系统的企事业单位参股,设立上市公司,进入融资市场,使这些环保企业能在目前上市企业数目有限的情况下能尽早上市,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

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设立环保信托投资公司,积极参与社会投资活动与资金市场的运作。这一方面可为环保发展积累资金,同时也可从经济上为实现环保系统的管理目标提供一定的保证。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立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其资金来源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国家财政拨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这条资金渠道应该是可能实现的,因为无论从国家对环保工作重视的程度,还是从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国家财政对环保事业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的趋势看,都是可能的。二是通过社会集资,由热心环保事业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捐赠。三是可考虑从排污收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应集中使用,重点投入,支持骨干环保企业集团的发展,或者用于支持环保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要充分地运用经济杠杆,加大对环保产业发展的调节力度,通过开辟资金渠道,参与资金市场运作,完善环保投资体系,使环保资金渠道成为一汪源源不断的流水,在金融市场中不断积累扩大。这样,环保产业乃至整个环保事业将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加兴旺蓬勃地发展。  立足国内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那就是众多的企业只注重国内市场的竞争,而忽视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从主观上来看,是受过去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许多企业根本就没有到更大范围的市场中竞争的意识。从客观上来看;确实出于我们在技术实力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没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大门,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了世界,观念因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大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中国的环保产业界充分地认识到加入世界经济大市场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对中国环保产业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认识更清楚了,这种要求也更迫切了。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个别领域,我国环保产业已经缩小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具备了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环保产业市场竟争的实力。从环保产业发展本身的要求来说,也有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因为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如果只着眼于国内市场,不走向国外发展,毕竟国内市场是有限的,要求得到更大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环保产业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求得更快更大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事实上,已有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环保企业加入了国际市场竞争的行列,在东南亚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为我国环保产业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这些企业缺乏统一的市场战略,各身为阵,互相争夺市场,竞相压价。从长远看这对我国环保产业走向国际市场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国环保产业要走入国际市场的竞争行列,应该采用立足国内市场,逐步拓宽国际市场的战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国家应对环保产品出口制定统一的战略,对企业进行引导,避免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各自为政,相互竞争,最终导致不利的局面。各企业应相互协调行动,着眼于全局的利益,共同创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可以利用环保系统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公司,统一经营和环保产品的进出日业务,这样可以充分地了解国际环保市场的需求信息,随时调整我们的环保产品出口战略,最大限度地开辟国际环保产业市场,同时也有利于采取统一的措施和手段,协调行动,维护我国环保产业整体的利益。

要结合名牌战略的实施,促使环保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积极引进。吸收、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努力缩小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产品的质量,生产名牌产品,增强自身的竟争实力,努力扩大我国环保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要积极为我国环保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国家应制定有利于我国环保产品出口的关税政策,鼓励环保产品出日创汇。同时要利用外经贸系统向国外宣传介绍我国的环保设备和产品,做好对外牵线搭桥的工作。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服务机构,加强国际市场需求和动态的分析,以便环保企业能随时调整市场策略,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要鼓励有条件的环保企业,不但要完善国内市场信息网络,也要完善国际市场信息网络,到国外建立营销机构,甚至开办产品生产企业,建立跨国公司,形成遍布世界各地的信息、生产、营销网络,真正使我国的环保产业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走向世界,傲立于世界环保产业之林。

加强监督管理

规范市场运作

在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诸因素中,市场的不规范、无序运作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对任何一种产业来说,广阔而有序的市场是其发展的先决条件,否则这种产业就是没有生命力的。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市场比较混乱,运作不规范。主要表现为: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未能很好体现;不正当竞争行为比较严重;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盛行;面向全国、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环保产业市场体系尚未充分建立。这些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环保产业的正常发展。

导致我国环保产业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于:(1)环保产业市场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监督管理的手段和措施不力:(2)环保产业市场监督管理队伍体系不完善,力量不足,使得对环保产业市场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都极为有限:(3)环保产业市场运行的基本准则,如市场行为中一些必要的形式。程序、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制约规则和手段等,都没有比较全面的形成;(4)个别企业或单位极端的狭隘的局部利益观念严重。

上述问题的存在,应该说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在所难免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监督调控体系的建立,政府对环保产业管理行为的规范化,环保产业市场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在现阶段,环保产业管理的重点是规范环保产业市场。主要是通过制定环保产业市场管理规章,建立环保产业市场行为规范,确立环保产业市场运作的基本准则,完善和强化环保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使环保产业市场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管理环保产业的职能部门,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本辖区环保产业管理的职责。要逐步加强和充实环保产业管理队伍,加强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特别应加强对环保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为环保产业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环保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环保产业产品市场的管理。国家环保局已于最近颁发了《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中必须使用经国家认定的环保产品,对达不到环境保护认定技术条件的产品不准进入环保产业市场。应该说这个管理办法对规范环保产业产品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已有318个环保产品经过了国家认定,各地环保部门应该严格按国家环保局的规定,认真做好环保产品认定及其监督管理工作,特别是对己认定的产品进入市场后的监督管理,要进行经常性的跟踪检查,对达不到认定技术要求的产品,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限制其进入环保产业市场。

环保产业工程市场的管理。目前,环保产业工程市场的管理还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因此,环保产业工程市场的无序和不公平竞争现象也是十分天出的。要规范环保产业工程市场,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环保工程招标制度和环保工程质量监理制度,使环保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杜绝环保工程承包及施工中的不正当竞争和粗制滥造行为。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环保工程招投标公正性和施工质量的监督,保证环保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

环保产业设计市场的管理。环保产业设计市场的管理,国家环保局已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主要是对环保工程设计资质的管理。这对提高环保工程设计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这两年实践看,效果是明显的。今后还应加强对设计市场行为的管理,如明确环保工程设计的权利、义务、责任及相关的行为准则、监督制约机制等,这样才更有利于环保工程设计市场向规范方向发展。

环保产业技术交易市场的管理。随着近几年环保产业技术市场的发育,技术交易活动的增多,加强对环保产业技术市场和技术交易的管理已日趋必要。应根据国家关于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既促进环保产业技术市场及技术交易活动的发展,又切实地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在环保产业的技术交易、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推广、技术交流及其中介活动中的行为,引导环保产业技术市场不断发育完善和技术交易活动的正常开展。 强化管理和投入  促进潜在市场转化

随着我国“九五”及2010年环境保护目标的确定,以及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和污染物总量控制两大举措的实施,国内国外普遍看好中国的环保产业市场。许多环保企业,乃至一些非环保企业都跃跃欲试,以图在中国的环保产业市场上有所作为。社会各界也给予环保产业的发展以极大的关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环保产业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经济理论界人士认为环保产业是我国下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社会科学界也有人认为环保产业即将成为我口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进行了调整,把环保产业列入了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应该说环保产业热潮的兴起,是基于世界范围内对保扩环境的重视,同时造就了环保产业巨大的需求市场。对国内而言,政府的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目标的确立,以及两大举措的实施,对环保产业热潮的兴起,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有强烈市场经济意识的人们,看到了政府强化管理,将会带来环保产业需求市场的广阔前景。对此,要因势利导,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正确引导,使环保产业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避免发展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避免众多企业蜂拥而上,重复生产,争夺市场,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影响环保立业的正常发展。因为中国的环保产业市场,目前还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即污染治理任务很重,潜在的市场需求极大,但管理和投入力度不足使现实需求市场又有限,而潜在需求市场转化成现实需求市场还需付出较大的努力和一定的时间。

环保产业市场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是像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市场那样的主动需求市场,而是一种被动需求市场。也就是说,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地自觉地治理污染,只有在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下才会采取措施治理污染,从而提供环保产业需求市场。因此,在环保产业潜在市场和现实市场间还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环保产业发展必然会受到有限的现实市场的制约。

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化,与诸多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一是与环境执法及管理的力度相关。强化管理,加强执法力度,会使环境污染治理的进程加快。二是与全民的环境意识高低相关。公众环境意识高,就会自觉地采取措施保护环境。三是与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关。经济技术发展了,才会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提供保护的手段。

因此,在目前全民整体环境意识还不太高、经济技术条件又有限的情况下,强化政府管理,提高执法力度,是在较短时期内加快环保产业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由此可以看出,发展环保产业,政府行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环保产业,推动环保产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除了要重点规范产业市场的运作以外,还要不断推动环保产业市场的建立和发育。完善和发掘市场潜力,促进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的转化,能够为环保产业发展开启广阔的现实需求市场。

首先,应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及时地制定符合当时情况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并加大对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执法力度,促使排污企业达标排放,从而加快污染治理进程,扩大环保产业需求市场。

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加大对环境污染防治的调节力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使之略高于污染物处理费用,加强环境污染经济处罚措施,对环境保护好污染防治得力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促使排污企业采取措施治理污染,为环保产业提供需求市场。

再次,在社会经济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加大政府、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促进环保产业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的转化。最后,要充分利用行政手段,加强对企业领导人的业绩考核,把环保工作列入考核内容,对治理污染不力或不治理污染的企业领导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的完善,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的进程将会越来越快,政府管理力度加大,环保产业本身将在现实市场的不断扩展中而发展壮大。 适应市场需要  完善服务体系

环保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是我国环保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之一。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服务体系不健全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还不十分突出,人们也没有认识到服务体系的建设对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以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服务体系对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由于服务体系不健全,对环保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时,人们对尽快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的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了。

那么,环保产业的服务体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保产业信息统计体系;环保产业风险投资体系;环保产业政策和市场咨询体系;环保产业技术和信息交易体系等等。

由于环保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对环保产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啊是多方面的。(1)信息统计不畅,对全国环保产业的即时状况难以掌握,特别是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规模、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等都难以准确了解,这不利于政府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难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环保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提出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使环保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2)环保产业的技术开发和成果的产业化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人们往往不愿意冒这个风险,所以有些急需技术的开发谁也不愿投资,即使开发技术出了成果,也没人愿意投资实现产业化,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环保产业风险投资体系不健全,使得环保产业技术进步缓慢,技术成果产业化率很低,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展。(3)环保产业政策和市场咨询体系不完善,使得广大的企业不明确国家环保产业政策、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及重点发展领域、相应的政策措施、环保产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等情况,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和方向,从而影响环保产业整体的发展。(4)环保产业技术和信息交易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影响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使国外有技术合作交流愿望的企业,不知道国内的需求,难以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同样,国内希望寻求国外技术或资金合作伙伴的企业,也感到无从下手,难以遂愿。另一方面,也影响国内技术的交流和传递。一些成熟的技术、先进的工艺 优质的设备,找不到需求市场,难以推广。反之需要这些技术、工艺、设备的单位由于信息线索不灵,也难于找到所需求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导致双方都盲目地去寻求市场和所需,结果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效率极低。

过去,有的地方曾进行过建立环保产业服务体系的尝试,比如在温州市曾建立了环保产业技术交易市场,力图为环保产业技术的交流提供服务,可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分析失败的原因,根本在于这个市场是一个集市贸易型的市场,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运作机制上,都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去采取主动,服务于环保产业的大市场,而是仍按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运行,坐等需求者找上门来买产品。因此,路子越走越窄,最终为市场机制所淘汰,这也是必然的结局。

曾经有过的失败,并不能表明建立环保产业服务体系是不可能的,高不可攀的,而是为今后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进厅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应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采取措施加快环保产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环保产业的宏观管理、技术交易、产品流通、国际合作。市场的规范和完善提供全面的服务。

要完善环保产业信息统计体系。应把环保产业信息统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纳人环境保护统计工作之中:统计的范围可由少到多、由窄到宽,逐步扩大覆盖面,全面地反映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为环保决策服务。

要建立环保产业风险投资体系。环保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在现阶段它的发展壮大,还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应建立环保产业风险基金,用于一些急需的环保产业技术设备的开发,由国家和有关的单位共同分担环保产业技术设备开发的投资风险,这样可以调动一些企事业单位投资环保产业开发的积极性,有助于环保产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应建立环保产业政策和市场咨询体系。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环保产业的市场情况,是环保企业发展的重要导向。环保产业政策和市场咨询体系的建立,为环保企业提供政策和市场信息服务,使企业能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和国内外市场状况,从而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以适应环保产业市场的需要。

应建立环保产业技术和信息交易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环保产业技术和信息交易市场建设的试点,就环保产业技术和信息交易市场的功能、管理、运作。服务方式等进行探索,取得成功经验并进行推广。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络联网,准确、及时、全面地收集国内外环保产业发展的状况和市场动态以及技术需求,同时提供有关的技术信服务,从事技术信息交易的中介活动,促进国外技术进入我国市场,也促进我国的成熟技术走向世界市场。

政府部门也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掌握环保产业发展动态,完善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导向性政策,明确在一定时期内环保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战略方针及措施,加强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服务。

转贴于 合理调整结构 促进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结构不太合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环保产业结构中,污染治理设备的开发和生产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三废综合利用占有很大的比例,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自然生态保护、环保型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等领域都比较薄弱:二是在污染治理设备的生产方面,又是以除尘和水处理设备的生产为主,而有毒有害气体的净化设备,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设备等都比较薄弱。我国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是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增长方式密切相关的。

众所周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粗放经营为基本模式,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十分严重。在这样一种经济背景下,保护环境不可能一开始就从清洁生产入手,去注重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因此,保护环境的主要任务只能是治理环境污染源,这样,也就决定了我国环保产业以末端治理为着眼点,尤其以污染最为严重的大气和水体污染的治理设备生产。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领域,久而久之,就必然地形成了我国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在促进两个转变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育和完善,经济以稳定的速度增长。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环境保护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国家明确提出了本世纪末和 2010年的环境保护目标,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把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以及酸雨控制区的污染作为国家治理的重点,其他类型的污染治理也陆续全面启动。在这样的情况下,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满足不了我国大规模治理环境污染的需要。因此,无论从我国环境保护治理污染的需要方面来看,还是从环保产业本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环保产业的覆盖面,使环保产业得以全万位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在加强全方位治理污染的问时,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已提上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自然生态的保护也不断发展,这为环保产业进行结构调整都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机遇。

进行环保产业结构调整,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进行政策引导,充分运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和导问作用,通过税收、价格、财政、信贷等手段,促进引导和扶持环保产业各方面的发展,使环保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 进行环保产业结构调整,要积极启动环保产业市场,以市场为导问,为环保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一个有利的市场环境。历史和现实己充分证明,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巨大的市场,环保产业全面的发展,也必须依赖于市场的发育和形成。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等手段,促使环保产业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咨询服务领域、技术交易领域。自然生态保护领域以及清洁生产领域等需求市场的开启和扩大,以市场需求带动环保产业各领域的全面发展,从而推进环保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环保产业的结构调整,要与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资源结构、环境及其污染特征结合起来考虑。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在不同的方面发展环保产业。如商业发达地区要重点发展环保产业技术市场和信息咨询服务业;技术力量强,工业基础好的地区应重点发展环保治理技术和产品开发;能源开发地区应重点发展洁净能源技术和节能技术:矿藏开发地区应重点发展矿山复垦和植被恢复以及尾矿渣综合利用技术;农业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等,各不同的行业部门应针对各自不同的特证,发展不同特点的环保产业技术领域,通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我国环保产业的新格局。

环保产业的结构调整,应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逐步把现在的末端治理为重点转问以清洁生产工艺和绿色产品的开发利用为重点。在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太高的一定阶段,环保产业发展局限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是与现阶段的环保技术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相适应的,但从节约资源。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评判,这又是不尽合理的。因此,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环保产业必须进行合理调整,逐步由侧重于污染的治理转问侧重于实施清洁生产。努力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全面推广应用,使生产过程做到减量排放或零排放,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此外,还要大力发展绿色无污染的环保型产品、污染环境物质的替代产品以及废旧物的资源化技术,使环保产业的涵盖面更加广泛,结构更加合理。 中国需要环保企业家群体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应该说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成绩是是显著的,不但形成了自己的环保产业队伍,涌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经营状况好、竞争能力较强的环保企业或企业集团,而且还锻炼出一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一定现代管理思想和能力、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的环保企业家。这批环保企业和企业家,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样的企业家在环保产业队伍的整个群体中,还为数不多,还没有形成中国环保产业企业家队伍的主流。他们离真正有胆有识、具有有战略远见、能驾驭市场,在市场的风浪中熟练自如地纵横驰骋的企业家要求还有很大距离。高素质的环保企业人才的不足,使得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速度受到制约。因此,中国环保产业的大发展,还必须要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管理技能的高素质的环保产业企业家群体,才有可能变为现实。由此可见,处于新旧世纪交替的中国环保产业,面临着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就是尽快地造就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形成中国高素质的知名的环保企业家队伍。

市场的竞争依靠实力的较量,而实力又来自于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必须抓住时机,为培养和造就一支庞大而合格的中国环保企业家队伍不懈地努力。

要有计划地对环保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管理知识、现代企业制度等有关知识,使他们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意识,提高他们的理论素质和市场观念,逐步向现代企业家过渡。

环保企业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要掌握国家的各项经济、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学会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及时准确地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不断提高市场应变能力。环保企业管理人员要在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充分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和市场机制指导自己的实践,提高管理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同国外的交流,定期组织环保企业的管理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司时也要组织环保企业问的相互观摩与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要为环保企业家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一是应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不埋没、压制人才;二是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使其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三是对卓有成效的企业家给以必要的支持、宣传和鼓励,提高知名度,塑造国际国内著名的环保企业家,使其人才资产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并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完善管理体系 加强宏观指导

环保产业是一个特殊门类的产业,它不像其他产业那样自成体系,而是分散在各个产业部门,呈现跨越多个行业的特点。以至于当今国际国内的学术理论界对环保产业的概念难以准确界定。环保产业包括的具体范围也依各国的情况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环保产业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政府机构中不像其他产业那样有专门的主管部门,环保产业综合管理的职责不明确,有关的政策体系也不健全,在产业类别中没有列入环保产业,在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年度统计工作中也都没有环保产业的内容。尽管如此,环保产业却在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进程中,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而无声无息地发展壮大。时至今日在面对环保产业发展到有数百万人的队伍,数千个企事业单位,数百亿元产值的情况下,环保产业这个特殊的产业门类己被社会广泛的承认和接受,并且随着世界各国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特别是在目前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人们纷纷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转折时期,许多企业把目光投向了新兴的环保产业。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如果环保产业还保持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那种发展模式、疏于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放任自由发展、资金投入分散、企业小规模多数量、产品生产低水平重复。市场不平等竞争等,显然己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市场经济的规范性、有序性,要求环保产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因此,把环保产业纳入国家政府部门的管理之中,加强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己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从总体上看,国家对环保产业的监督管理和扶持的力度是不够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环保产业综合管理的职责和部门还不够明确,协调配合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有关的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尚不完善,环保产业管理体系也不健全,环保产业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系统还不完备,这都使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宏观指导、调控手段和调控力度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应该努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改革开放,加快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环保产业的职责,全面健全和完善我国环保产业的管理体制,把环保产业纳入国家的有序管理之中,形成环保部门、综合部门和有关行业部门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管理新格局。

产业发展战略例8

    国家在构架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规划之后,要不断科学设计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布局,实施有效的对策,把电子信息产业当成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推入国际市场,由战略的高度对电子信息产业之发展构架出整体规划。认真执行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与走新型工业化途径之方针,树立以人为本,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快速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与电信服务业。突破约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及产业跨越发展之重点技术,开发构架出为新兴产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需要之技术。增添电子信息产业整个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争取早日迈进电子、电信强国之列。

产业发展战略例9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发展战略。要实现海南产业超前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发展是重要的突破口。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为海南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制药产业、汽车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石油化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据了解,截止2008年底,海南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27家,初步形成了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现代交通与先进制造、新材料与油气化工、电子信息和现代农业等产业为主体的具有海南资源特色和生态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推动海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取到了重要的作用。应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懈努力,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进入了迅速成长并日益成熟的发展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成就与问题

1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目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正向产业集群趋向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大幅度增强;大企业、大项目占据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半壁江山,成为推动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领头羊和主力军;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与日俱增;高新技术产业的从业人数明显增多,从业人员素质显著增强。

2 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目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很弱,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实力偏弱,竞争力不强;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成为制约海南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依然不足,投融资渠道堵塞;产学研相对脱节,科技成果市场开发滞后,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等问题。另外,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这其中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海南产业超前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机遇与挑战

1 面临着良好的机遇。海南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区位优势、卓越的资源优势、特区的体制优势,以及国际旅游岛的人气优势和政策优势,都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和环境。总书记和总理视察海南时都曾强调海南要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这本身也符合海南自身的实际和发展战略目标,因此,海南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借助国家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海南可以大力发展信息和文化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资源与环保产业等符合环保要求和海南资源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另外,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海南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为海南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契机,这也为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2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对海南的经济增长和城乡就业冲击甚大。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经营压力逐渐增大。由于海南的高新技术产业大都规模较小,实力不强,资金不足,抗击风险能力较弱,在这次金融危机影响之下,融资困难,出口受阻,内销下降,经营举步维艰。

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遭到来自周边省份的挑战。海南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这里是中国经济和亚洲经济最具经济活力的高地。海南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起云涌,速度惊人,竞争激烈。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那些弱点,也正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软肋。在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过程中,海南的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当务之急是“苦练内功”,做大做强,否则就有被逐渐边缘化的危险。

二、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高新技术产业对海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巨大而深远。针对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海南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挑战,勇于创新,扬长避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扶强做大,使之成为带动海南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引擎,成为海南产业超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目标体系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海南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发展趋势,也是实现海南产业超前发展的根本途径。海南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和环境优势,选准海南高新技术发展的领域和方向,制定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鉴于此,海南可以重点发展光伏产业、微电子产业、航天技术、海洋资源产业、生物制药产业、新材料和新能源、文化产业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与符合本土资源优势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

另外,由于传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和海南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海南如果再参与传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显然已经错过有利时机,但海南可以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立足自身资源特点和资源优势,努力寻找新领域和突破口,优先发展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前沿高新技术产业,发挥海南的后发优势,弥补海南的薄弱环节,实现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海南要适应当前国内自主创新加强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以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化危为机,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和目标,制定科学的合符海南实际和发展趋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体系。

(二)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要以企业为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或削弱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的管理作用,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的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

1 作为政府管理部门,要有超前的战略目光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要看准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选择集中突破的重点领域和产品,实施正 确的产业化技术路线,搭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平台,协调和整合相关部门的关系和业务,为企业营造良好的促进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2 理顺管理关系,防止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不良现象发生。为了防止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敷衍塞责、扯皮推诿导致出现“管理真空”的消极状况,海南可以成立专门的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协调、指导和监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组织体制机制上理顺管理关系,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动态管理,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监管和服务环境。

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海南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理顺各方主体的关系,建立政企分开、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科技管理体制,改变海南当前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企业鲜有自己的科研部门等产学研相对脱节的不利境况,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

4 加强科技计划引导和项目管理。加强引导,为企业的项目研发提供方向性的引导和支持;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和鼓励研发在海南的优势领域具有原创性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省内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申报国家高新技术攻关项目;加强管理,完善项目立项专家评审咨询制和重大科技项目招标制,做好在建项目的跟踪监督和服务工作。

同时,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服务和监督作用,保障高新技术行业的竞争环境规范有序。

(三)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海南的高新技术产业却依然逆势而上。统计显示,2008年,127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4.2亿元,比2007年增长11.4%。这其中的关键正在于这些企业都非常重视研发投入、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面对金融风暴用自己的特色产品占领市场,从容应对,化危为安。因此,要推动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继续坚持:

1 全面提升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技术为支撑、人才为保障、创新为动力,市场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发展策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推动海南医学院、海南大学等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2 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进产学研结合。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助推器,是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海南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和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3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树立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的意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和速度;强化高新技术园区孵化器功能,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创办企业孵化中心,逐步形成覆盖全省、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全方位多层次高科技企业孵化网络;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的维权意识和能力,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联盟,共同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4 大力加强高新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海南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实力企业的交流合作,引进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技术成果,增强海南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率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拓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加强国际科技的交流合作,建立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实现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间国际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加强海南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海南大学、海南医学院等高校的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服务于企业经济发展,利用企业的雄厚资金和实践基地促进高校科研发展,实现互惠共赢;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横向经济联合和科研合作,共同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攻关,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5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是制约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是政府、企业、高校的当务之急,海南要进一步完善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将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有机结合,形成一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良好的氛围,营造一个适合科技人才创业的社会环境;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高新企业的联合,依据企业的实际要求培养适合的人才;在科技人才的培养和资源开发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防止科研与市场的脱节;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

(四)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扶持体系

1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管理部门要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赋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惠的政策待遇,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软硬条件,充分调动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政府要在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投融渠道拓宽、知识产权保护、项目审批和用地、税收和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给予高新技术产业更多的政策优惠,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

2 大力发展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基地。在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再可以考虑增加基地建设,在海南西部工业走廊高新技术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划拨地块,给足政策,建立新型的工业基地,并力争上升到省或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原有的工业基地进行优化整改,充分发挥工业基地的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产业发展战略例10

【 作 者】张跃西【作者简介】张跃西(1964~ ),男,副教授。金华大学经贸学院旅游系,浙江 金华 321007【 正 文】贵州省是一个后发展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明显滞后。贵州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已经具备雄厚的资源优势[1,2]。它现在正面临着六大机遇:第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第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所带来的机遇;第三,新经济浪潮带来的机遇;第四,借鉴东部地区的经营管理经验的机遇;第五,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第六,假日经济的机遇等。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观念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与机制、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旅游促销和区域产业发展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后发展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 战略定位1.1 实施“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这是贵州人民的明智选择。这三大战略中,“科教兴省”是根本,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治穷先治愚”,大力提高贵州人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贵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裕;“可持续发展”是目标,贵州是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带,发展旅游产业等,必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和发展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放带动”是手段,通过全方位改革开放,创新机制与体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借鉴外地的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实现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腾飞。1.2 后发制人中共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无疑对贵州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但如果只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走传统的资源导向型的经济道路,势必重蹈高投入、低产出,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恶性循环,继续处于落后的传统经济境地。因此,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贵州省旅游业要以知识化、信息化、数据化和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历史定位,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实施以人才为本的旅游科技创新战略,以更新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为本的旅游开放带动战略,以资源、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和技术升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跃式大发展。后发展地区,要想后来居上,就必须“敢为天下先”,创造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只有通过创新体制与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才能有效地解决资金与人才等问题。想当年,深圳特区、海南省成立之时,吸引了多少人才,形成迁移大潮,势如“孔雀东南飞”,不就是因为人们看中了其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吗?再如浙江省的温州、义乌、永康等地的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不也就是因为其具有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吗?因此,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创造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对于后发展地区的贵州省来说,尤其重要。要实现后发展地区的后发制人,就必须与东部地区广泛合作,借鉴其改革开放的经验,应用其已经取得的成果,吸取其失败的教训,最大限度地减少“摸石头过河”消耗的成本和时间,实现后来居上。我们承认,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教育。但后发展地区经济条件不优越,不可能投入很多资金来发展教育,更何况今天的教育投入,不可能马上转变为区域的经济产出,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这也正是落后地区为何教育投入严重滞后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固然重要,但对于社会经济后发展地区来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不然的话,培养的人才大量流失,后发展地区要后发制人,就是一句空话。贵州省如何创造制度和体制新优势?笔者认为,在众多产业中,旅游业关联度最大,开放程度又最高,因此有条件在制度和体制方面实现跨越,率先与国际接轨、与东部地区接轨。如实现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人事制度等,改革投资体制实现多元化投资体系,大规模吸收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人担心,西部地区观念落后,改革会遇到预想不到的困难。我们承认观念落后是一个问题,但我们决不能等待观念转变,换句话说,没有阻力的改革是不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观念的转变是只有靠强制性的。国家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说,制度 与体制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2 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2.1 再造本底文化,形成优势品牌贵州的本底文化并不优越,如“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这很不利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再造贵州本底文化,形成优势品牌。要结合西部大开发,创造体制与机制新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千方百计积聚人才,实现人杰地灵;要及时发掘与创造贵州的闪光点,结合“遵义会议”、“茅台酒文化”等优势资源,运用文学创作等手段塑造贵州的形象;结合“黄果树”等著名旅游资源精心创造旅游精品和旅游示范工程,形成优势品牌。2.2 寻求切入点,择优开发精品与优势黄果树瀑布——世界瀑布博物馆:世界上的瀑布景观不少,贵州黄果树瀑布是世界第二大瀑布,但要形成无可替代的吸引力,就必须创造特色,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系统、图片展览、夜游项目,通过软件建设,创造世界瀑布集锦,成为世界一绝。织金洞、龙宫洞、天生桥——建设国家岩溶公园:黔中地区石灰岩分布集中,岩溶地貌类型齐全,这是贵州的一大优势。可考虑利用国家正在实施地质公园计划的大好时机,精心设计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列入首批国家地质公园计划,建设成为“世界岩溶地貌观止”,早日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集科教、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基地。红枫湖——高原避暑胜地、民俗博物馆:贵阳气候得天独厚,气温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素有“春城”和“南方的北戴河”的美誉。我们认为“贵阳春城”比“昆明春城”更加宜人。因为昆明的海拔比较高,紫外线较强;而贵阳的紫外线相对较弱,如今太阳黑子增多,紫外线异常强烈,“贵阳春城”更加迷人。红枫湖,湖光山色,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建设红枫湖部级风景名胜区,可以考虑利用其岛屿较多和贵州少数民族多的优势,实施“一岛一族”,建立民俗博物馆,充分展示贵州真正的民俗文化。舞阳河、习水自然保护区——世界最大的高原生态博物馆:由于交通、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这里目前仍然属于潜在的旅游资源,还不具备大规模的开发条件。舞阳河、习水自然保护区作为科学考察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首要的任务是发展教育,提高经济水平,强化保护意识,将其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高原生态博物馆。我们认为,只有区域人口素质、经济、交通及管理等相关条件具备了,舞阳河、习水等地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大众化旅游。目前讨论发展大众化旅游业,为时尚早。3 旅游促销3.1 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是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如上所述,贵州的品牌优势重要在于瀑布、岩溶、气候、民族等,因此其吸引对象应该是度假避暑的都市人群,国内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为主,国际则以热带和亚热带的大都市为主。在此区域范围内,又以与中华文化有渊源关系或对中华民俗文化向往的人群为主。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服务,是发展贵州旅游业成败的关键。贵州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千万不可不分主次先后,盲目草率开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根据目标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要不断转换卖点,实现有效供给。3.2 优化宣传与促销系统宣传与促销,是直接关系到区域旅游品牌创建和旅游市场开拓的大问题。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如何抓住新闻热点和目标市场的注意力,进行营销策划、宣传与促销策略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太阳黑子增多,紫外线强,夏季酷暑难熬,宣传贵阳春城热忱欢迎来避暑度假;利用国家建设地质博物馆的时机,针对高等学校等目标市场大力进行贵州岩溶博物馆的宣传与促销,热忱欢迎旅游者来贵州考察修学。抓住时机,利用电视、电台、报纸对细分的目标市场进行有效宣传和科学报道,把贵州的特色全方位展示出来,把更多的旅游消费者吸引到贵州来,不断拓展贵州旅游市场,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4 整体开发与协调发展4.1 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城镇,发挥集聚效应,降低旅游产业成本和风险旅游产业是综合性和依托性强的第三产业,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城镇,建设和发展旅游设施,可以较大幅度降低旅游投入成本,减少旅游业发展的风险。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集聚效应,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促进城镇发展,实现城镇的辐射效应,通过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旅游业发展目标。4.2 转变观念、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文化贯彻实施“三大战略”,全方位开放。充分利用 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积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转变观念,“筑巢引凤”,借鉴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创新体制与机制,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扩大合作领域和资源共享,加快旅游商品、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形成贵州特色菜系,丰富和发展贵州酒文化、岩溶文化、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十分重要,除了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教育与培训外,还必须建立健全机制(如上岗证),要求企业不断强化员工的培训,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发展教育产业,努力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文化水平及服务水平,扩大旅游市场的有效供给,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努力增加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进而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交通业是贵州社会经济发展,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贵州要尽快研究创建新的交通投资机制,大力引进资金,借鉴浙江省金温铁路的经验,加快发展股份制交通业。我们认为,贵州的旅游交通业应以发展高等级旅游公路为主,适当发展支线旅游飞机。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宾馆业要完善结构,提高质量,形成特色。贵州宾馆业不要盲目发展高星级宾馆,要针对国内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大力发展中低档宾馆,完善结构,增加有效供给;贵州宾馆业要设法加强管理和营销,实施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绿色饭店,尽快提高质量,并形成特色。努力使宾馆业成为贵州省的一大品牌,成为贵州重要的避暑度假旅游吸引物。旅行社要完善管理体系,提高效益。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贵州省旅行社可以考虑试行西方的旅行社垂直分类体系,尽快与国际接轨。最大限度地开拓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不断发掘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提高旅游促销水平,强化市场竞争力,提高旅行社经济效益。5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后发展地区贵州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要的问题是战略定位,在实施“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的基础上,创新体制与机制。其次,要发展贵州的旅游业,就必须更新观念,在确保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面向目标市场,加快景区精品建设,创建品牌,并不断转换卖点,实现有效供给;优化旅游宣传和促销系统,不断开拓旅游市场,扩大有效需求,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系统的健康快速发展。另外,发展旅游产业还要注意整体开发与协调发展,将发展旅游业与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特别是与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保持区域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努力改善旅游设施,尽快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大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我们坚信,贵州省的旅游产业必将获得迅速发展,并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

产业发展战略例11

【 作 者】张跃西【作者简介】张跃西(1964~ ),男,副教授。金华大学经贸学院旅游系,浙江 金华 321007【 正 文】贵州省是一个后发展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明显滞后。贵州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已经具备雄厚的资源优势[1,2]。它现在正面临着六大机遇:第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第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所带来的机遇;第三,新经济浪潮带来的机遇;第四,借鉴东部地区的经营管理经验的机遇;第五,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第六,假日经济的机遇等。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观念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与机制、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旅游促销和区域产业发展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后发展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 战略定位1.1 实施“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这是贵州人民的明智选择。这三大战略中,“科教兴省”是根本,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治穷先治愚”,大力提高贵州人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贵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裕;“可持续发展”是目标,贵州是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带,发展旅游产业等,必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和发展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放带动”是手段,通过全方位改革开放,创新机制与体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借鉴外地的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实现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腾飞。1.2 后发制人中共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无疑对贵州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但如果只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走传统的资源导向型的经济道路,势必重蹈高投入、低产出,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恶性循环,继续处于落后的传统经济境地。因此,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贵州省旅游业要以知识化、信息化、数据化和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历史定位,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实施以人才为本的旅游科技创新战略,以更新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为本的旅游开放带动战略,以资源、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和技术升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跃式大发展。后发展地区,要想后来居上,就必须“敢为天下先”,创造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只有通过创新体制与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才能有效地解决资金与人才等问题。想当年,深圳特区、海南省成立之时,吸引了多少人才,形成迁移大潮,势如“孔雀东南飞”,不就是因为人们看中了其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吗?再如浙江省的温州、义乌、永康等地的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不也就是因为其具有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吗?因此,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创造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对于后发展地区的贵州省来说,尤其重要。要实现后发展地区的后发制人,就必须与东部地区广泛合作,借鉴其改革开放的经验,应用其已经取得的成果,吸取其失败的教训,最大限度地减少“摸石头过河”消耗的成本和时间,实现后来居上。我们承认,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教育。但后发展地区经济条件不优越,不可能投入很多资金来发展教育,更何况今天的教育投入,不可能马上转变为区域的经济产出,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这也正是落后地区为何教育投入严重滞后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固然重要,但对于社会经济后发展地区来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不然的话,培养的人才大量流失,后发展地区要后发制人,就是一句空话。贵州省如何创造制度和体制新优势?笔者认为,在众多产业中,旅游业关联度最大,开放程度又最高,因此有条件在制度和体制方面实现跨越,率先与国际接轨、与东部地区接轨。如实现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人事制度等,改革投资体制实现多元化投资体系,大规模吸收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人担心,西部地区观念落后,改革会遇到预想不到的困难。我们承认观念落后是一个问题,但我们决不能等待观念转变,换句话说,没有阻力的改革是不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观念的转变是只有靠强制性的。国家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说,制度 与体制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2 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2.1 再造本底文化,形成优势品牌贵州的本底文化并不优越,如“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这很不利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再造贵州本底文化,形成优势品牌。要结合西部大开发,创造体制与机制新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千方百计积聚人才,实现人杰地灵;要及时发掘与创造贵州的闪光点,结合“遵义会议”、“茅台酒文化”等优势资源,运用文学创作等手段塑造贵州的形象;结合“黄果树”等著名旅游资源精心创造旅游精品和旅游示范工程,形成优势品牌。2.2 寻求切入点,择优开发精品与优势黄果树瀑布——世界瀑布博物馆:世界上的瀑布景观不少,贵州黄果树瀑布是世界第二大瀑布,但要形成无可替代的吸引力,就必须创造特色,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系统、图片展览、夜游项目,通过软件建设,创造世界瀑布集锦,成为世界一绝。织金洞、龙宫洞、天生桥——建设国家岩溶公园:黔中地区石灰岩分布集中,岩溶地貌类型齐全,这是贵州的一大优势。可考虑利用国家正在实施地质公园计划的大好时机,精心设计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列入首批国家地质公园计划,建设成为“世界岩溶地貌观止”,早日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集科教、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基地。红枫湖——高原避暑胜地、民俗博物馆:贵阳气候得天独厚,气温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素有“春城”和“南方的北戴河”的美誉。我们认为“贵阳春城”比“昆明春城”更加宜人。因为昆明的海拔比较高,紫外线较强;而贵阳的紫外线相对较弱,如今太阳黑子增多,紫外线异常强烈,“贵阳春城”更加迷人。红枫湖,湖光山色,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建设红枫湖部级风景名胜区,可以考虑利用其岛屿较多和贵州少数民族多的优势,实施“一岛一族”,建立民俗博物馆,充分展示贵州真正的民俗文化。舞阳河、习水自然保护区——世界最大的高原生态博物馆:由于交通、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这里目前仍然属于潜在的旅游资源,还不具备大规模的开发条件。舞阳河、习水自然保护区作为科学考察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首要的任务是发展教育,提高经济水平,强化保护意识,将其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高原生态博物馆。我们认为,只有区域人口素质、经济、交通及管理等相关条件具备了,舞阳河、习水等地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大众化旅游。目前讨论发展大众化旅游业,为时尚早。3 旅游促销3.1 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是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如上所述,贵州的品牌优势重要在于瀑布、岩溶、气候、民族等,因此其吸引对象应该是度假避暑的都市人群,国内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为主,国际则以热带和亚热带的大都市为主。在此区域范围内,又以与中华文化有渊源关系或对中华民俗文化向往的人群为主。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服务,是发展贵州旅游业成败的关键。贵州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千万不可不分主次先后,盲目草率开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根据目标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要不断转换卖点,实现有效供给。3.2 优化宣传与促销系统宣传与促销,是直接关系到区域旅游品牌创建和旅游市场开拓的大问题。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如何抓住新闻热点和目标市场的注意力,进行营销策划、宣传与促销策略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太阳黑子增多,紫外线强,夏季酷暑难熬,宣传贵阳春城热忱欢迎来避暑度假;利用国家建设地质博物馆的时机,针对高等学校等目标市场大力进行贵州岩溶博物馆的宣传与促销,热忱欢迎旅游者来贵州考察修学。抓住时机,利用电视、电台、报纸对细分的目标市场进行有效宣传和科学报道,把贵州的特色全方位展示出来,把更多的旅游消费者吸引到贵州来,不断拓展贵州旅游市场,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4 整体开发与协调发展4.1 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城镇,发挥集聚效应,降低旅游产业成本和风险旅游产业是综合性和依托性强的第三产业,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城镇,建设和发展旅游设施,可以较大幅度降低旅游投入成本,减少旅游业发展的风险。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集聚效应,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促进城镇发展,实现城镇的辐射效应,通过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旅游业发展目标。4.2 转变观念、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文化贯彻实施“三大战略”,全方位开放。充分利用 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积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转变观念,“筑巢引凤”,借鉴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创新体制与机制,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扩大合作领域和资源共享,加快旅游商品、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形成贵州特色菜系,丰富和发展贵州酒文化、岩溶文化、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十分重要,除了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教育与培训外,还必须建立健全机制(如上岗证),要求企业不断强化员工的培训,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发展教育产业,努力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文化水平及服务水平,扩大旅游市场的有效供给,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努力增加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进而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交通业是贵州社会经济发展,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贵州要尽快研究创建新的交通投资机制,大力引进资金,借鉴浙江省金温铁路的经验,加快发展股份制交通业。我们认为,贵州的旅游交通业应以发展高等级旅游公路为主,适当发展支线旅游飞机。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宾馆业要完善结构,提高质量,形成特色。贵州宾馆业不要盲目发展高星级宾馆,要针对国内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大力发展中低档宾馆,完善结构,增加有效供给;贵州宾馆业要设法加强管理和营销,实施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绿色饭店,尽快提高质量,并形成特色。努力使宾馆业成为贵州省的一大品牌,成为贵州重要的避暑度假旅游吸引物。旅行社要完善管理体系,提高效益。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贵州省旅行社可以考虑试行西方的旅行社垂直分类体系,尽快与国际接轨。最大限度地开拓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不断发掘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提高旅游促销水平,强化市场竞争力,提高旅行社经济效益。5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后发展地区贵州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要的问题是战略定位,在实施“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的基础上,创新体制与机制。其次,要发展贵州的旅游业,就必须更新观念,在确保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面向目标市场,加快景区精品建设,创建品牌,并不断转换卖点,实现有效供给;优化旅游宣传和促销系统,不断开拓旅游市场,扩大有效需求,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系统的健康快速发展。另外,发展旅游产业还要注意整体开发与协调发展,将发展旅游业与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特别是与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保持区域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努力改善旅游设施,尽快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大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我们坚信,贵州省的旅游产业必将获得迅速发展,并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参考文献】虞孝感,曹文宣,陈吉余等.专家论坛:西部大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129~140.江厥中.可持续发展的贵州风景名胜事业[J].风景名胜,2000,(2):20~21.张跃西.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模式的探讨——兼论旅游城镇的布局与发展[J].人文地理.1996,11(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