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债券投资市场分析

债券投资市场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4 08:37:39

债券投资市场分析

债券投资市场分析例1

我国的债券市场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其规模、品种,还是债券市场的发育程度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中美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

(一)债券市场的发行规模比较分析

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债券市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债券品种发展也比较成熟。其规模也远远大于股票市场。美国每年发行国债的数额占gdp的比例为100%。且市场可流通的债券品种丰富,既有国债,市政债券,也有公司债券,联邦机构债券等。

我国的债券和美国相比差距较大。每年发行总量也不过占gdp的15%左右,且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有国债、中央银行债、政策性银行债等为数不多的几种。

(二)债券市场投资品种比较分析

美国的债券市场主要是以工商企业和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为主。政府短期债券占政府发行量的40%。除此之外,不少的地方政府、地方公共机构也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些债券被誉为安全性仅次于“金边债券”的一种债券。工商企业发行的债券产品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且种类繁多。

在我国债券市场中,政府债券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国库券和央行票据占债券市场的比重达到近70%,且大部分为5-10年的中长期债券。企业债券占的比重非常小,而且地方政府不允许发行债券。

(三)债券的流通市场比较分析

美国的债券流通是以场外交易为主的交易市场。同时,电子化交易系统的普遍应用也大大促进了流通市场的活跃。债券市场的日交易量是纽约股票交易所日交易股票数量的13倍之多。政府债券及政府支持机构发行的债券十分活跃。

在我国债券流通以沪深证券交易市场、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和证券经营机构柜台交易市场为主。交易量比较小,整体换手率也仅是美国债券市场的1/10。

(四)投资者结构比较分析

美国国内债券投资者主要以银行、基金、个人、保险公司、国外和国际机构投资者等为主,各类投资者持有债券比例比较平衡。而我国债券市场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机构等。市场参与度数量虽然众多,但债券持有比例极不均等,外资机构参与度较低。

二、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积极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促进债券市场品种的多样化

从中美两国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与美国债券市场的规模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美国的证券化产品在金融市场中超过80%,我国还不到10%;债券余额,美国相当于gdp的二倍,我国也仅接近30%。因此积极扩大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是满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积极促进债券市场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发行主体的融资需要。诸如积极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扩大和引导发行企业债券;增加短期债券及短期回购品种;建立基准国债及衍生产品等。

(二)完善做市商制度,促进市场的流通性

从国外的经验看,做市商制度能够活跃证券交易,保证市场有较高的流动性,这已被许多成熟证券市场广泛采用,在发达证券市场已有较好的市场基础。我国银行间市场虽然已经开始推行双边报价商制度,但是目前批准成为做市商机构的均为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相近,对市场走势预期趋同,导致双边报价偏离市场价格较远、价差较大,难以对市场价格起到稳定作用,更何况其参与二级市场交易的意愿不强,导致这些双边报价商的市场份额存在下降的趋势,远没有发挥促进增强市场流动性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作用。

因此,在大力推行双边报价商制度时,必须采取核准制双边报价商资格,扩大双边报价商范围、允许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成为双边报价商,以解决目前双边报价商投资偏好趋同的问题。在推动做市商制度的同时,在债券市场上推行经纪商制度,以进一步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经纪商信息发达、灵通,可以有效集中市场需求信息,沟通债券买卖双方,提高成交效率。

目前交易所新推出的降低债市现券和回购交易手续费的政策也将大大降低从事债券套利交易者的成本,提高市场的流通性,鼓励了中小投资者介入债市,有利于改善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和投资机构投资者博弈的格局。

(三)促进投资者结构合理化

我国债券持有者主要集中商业银行,特别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其他机构和个人债券持有量很少。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的投资群体,增加金融机构之外的企业及事业单位以及外国机构投资者购买、持有债券的比重;增加参与柜台交易的成员,除商业银行外可以增加证券商成员;增加柜台市场的可交易品种,活跃柜台交易,提高市场流动性;也可广泛吸引其他广大的投资群体。

另外还可以逐渐引导社保基金、外资机构、中外合作基金、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外资参股保险公司、外资银行、三资企业、外国投资者,储蓄存款分流等资金进入债券市场。这些资金进入债市将有利于扩大债券市场需求量,也可平衡投资者债券持有比例。通过多方面、大范围地促进投资者多元化,依靠国债市场巨大的流动性,可以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发现国债价的格功能,也可最终建立起一条稳定与可靠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四)加快债券市场统一化建设步伐

随着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分割问题解决已经显得迫不及待。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允许可流通国债既可在银行间市场流通转让,又可在交易所市场上市交易;同时允许部分资信较好,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在两个市场之间进行套利活动,以促进市场的流通性,发现债券市场价格,为全面统一所有债券市场作准备。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全国统一、面向所有金融机构及企业法人和个人投资者的开放的,公开的市场以及一个品种多元化、流动性充分化和功能健全化的中国债券市场。

【参考文献】

债券投资市场分析例2

我国的债券市场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其规模、品种,还是债券市场的发育程度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中美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

(一)债券市场的发行规模比较分析

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债券市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债券品种发展也比较成熟。其规模也远远大于股票市场。美国每年发行国债的数额占GDP的比例为100%。且市场可流通的债券品种丰富,既有国债,市政债券,也有公司债券,联邦机构债券等。

我国的债券和美国相比差距较大。每年发行总量也不过占GDP的15%左右,且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有国债、中央银行债、政策性银行债等为数不多的几种。

(二)债券市场投资品种比较分析

美国的债券市场主要是以工商企业和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为主。政府短期债券占政府发行量的40%。除此之外,不少的地方政府、地方公共机构也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些债券被誉为安全性仅次于“金边债券”的一种债券。工商企业发行的债券产品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且种类繁多。

在我国债券市场中,政府债券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国库券和央行票据占债券市场的比重达到近70%,且大部分为5-10年的中长期债券。企业债券占的比重非常小,而且地方政府不允许发行债券。

(三)债券的流通市场比较分析

美国的债券流通是以场外交易为主的交易市场。同时,电子化交易系统的普遍应用也大大促进了流通市场的活跃。债券市场的日交易量是纽约股票交易所日交易股票数量的13倍之多。政府债券及政府支持机构发行的债券十分活跃。

在我国债券流通以沪深证券交易市场、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和证券经营机构柜台交易市场为主。交易量比较小,整体换手率也仅是美国债券市场的1/10。

(四)投资者结构比较分析

美国国内债券投资者主要以银行、基金、个人、保险公司、国外和国际机构投资者等为主,各类投资者持有债券比例比较平衡。而我国债券市场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机构等。市场参与度数量虽然众多,但债券持有比例极不均等,外资机构参与度较低。

二、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积极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促进债券市场品种的多样化

从中美两国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与美国债券市场的规模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美国的证券化产品在金融市场中超过80%,我国还不到10%;债券余额,美国相当于GDP的二倍,我国也仅接近30%。因此积极扩大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是满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积极促进债券市场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发行主体的融资需要。诸如积极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扩大和引导发行企业债券;增加短期债券及短期回购品种;建立基准国债及衍生产品等。

(二)完善做市商制度,促进市场的流通性

从国外的经验看,做市商制度能够活跃证券交易,保证市场有较高的流动性,这已被许多成熟证券市场广泛采用,在发达证券市场已有较好的市场基础。我国银行间市场虽然已经开始推行双边报价商制度,但是目前批准成为做市商机构的均为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相近,对市场走势预期趋同,导致双边报价偏离市场价格较远、价差较大,难以对市场价格起到稳定作用,更何况其参与二级市场交易的意愿不强,导致这些双边报价商的市场份额存在下降的趋势,远没有发挥促进增强市场流动性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作用。

因此,在大力推行双边报价商制度时,必须采取核准制双边报价商资格,扩大双边报价商范围、允许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成为双边报价商,以解决目前双边报价商投资偏好趋同的问题。在推动做市商制度的同时,在债券市场上推行经纪商制度,以进一步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经纪商信息发达、灵通,可以有效集中市场需求信息,沟通债券买卖双方,提高成交效率。

目前交易所新推出的降低债市现券和回购交易手续费的政策也将大大降低从事债券套利交易者的成本,提高市场的流通性,鼓励了中小投资者介入债市,有利于改善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和投资机构投资者博弈的格局。

(三)促进投资者结构合理化

我国债券持有者主要集中商业银行,特别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其他机构和个人债券持有量很少。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的投资群体,增加金融机构之外的企业及事业单位以及外国机构投资者购买、持有债券的比重;增加参与柜台交易的成员,除商业银行外可以增加证券商成员;增加柜台市场的可交易品种,活跃柜台交易,提高市场流动性;也可广泛吸引其他广大的投资群体。

另外还可以逐渐引导社保基金、外资机构、中外合作基金、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外资参股保险公司、外资银行、三资企业、外国投资者,储蓄存款分流等资金进入债券市场。这些资金进入债市将有利于扩大债券市场需求量,也可平衡投资者债券持有比例。通过多方面、大范围地促进投资者多元化,依靠国债市场巨大的流动性,可以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发现国债价的格功能,也可最终建立起一条稳定与可靠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四)加快债券市场统一化建设步伐

随着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分割问题解决已经显得迫不及待。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允许可流通国债既可在银行间市场流通转让,又可在交易所市场上市交易;同时允许部分资信较好,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在两个市场之间进行套利活动,以促进市场的流通性,发现债券市场价格,为全面统一所有债券市场作准备。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全国统一、面向所有金融机构及企业法人和个人投资者的开放的,公开的市场以及一个品种多元化、流动性充分化和功能健全化的中国债券市场。

【参考文献】

债券投资市场分析例3

自1843年世界上出现第一张可转换债券至今,可转换债券己经存在和发展了一百多年。虽然,可转债在我国的出现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衍生金融工具,对其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众多学者和市场的关注。在如今的资本市场刚经历了07至08年“过山车”般的行情走势后,许多股票型基金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可转换债券做深入的研究,探讨其投资价值与投资策略。

一、可转换债券的定义与基本特性

可转换债券(convertiblebond,简称可转债或转债),是指发行人按照法定程序发行,赋予其持有人在一定时间内依据约定条件将其转换成一定数量股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发行公司的股票)权利的公司债券。其持有人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债券按既定的转换价格和转换比率转换为相应公司的普通股;但在持有人不执行转换权利之前,公司必须按时支付利息,如果可转换债券到期持有人仍然不愿转换,则公司必须全额偿还本金。可转债具有债券和股票的双重特性,是一种混合型金融工具,可以大致认为是固定收益的债券和以发行者股票为标的的认股权证的组合。

可转换债券的债性体现在,它与其它企业债券一样,规定有票面利率、发行期限、付息方式等条款。一般来说,可转债的票面利率会低于同期的、相同评级的公司债券的利率,发行公司通过可转债这种筹资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的固定收益特性向其提供了价值保护,使得他们可以获得固定的利息收入,并在期末取回全部本金,同时可转债属于公司负债的一种,当公司破产时其受偿权高于优先股和普通股。

可转换债券的股性体现在,它赋予持有者按照约定的价格将其转换为标的股票的权利。对于发行公司而言,可转债的转股通常是逐步进行的,可以缓慢稀释公司股本,避免了公司股本短期内急剧扩张的压力;同时,可转债内嵌的股票看涨期权使得投资者可以充分分享股票价格上涨的收益。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可以简单视作普通债券的纯债价值和标的股票的看涨期权价值两部分之和。可转债的纯债价值是投资者的保底价值,其变动主要决定于市场利率的变化;而股票看涨期权的价值则取决于标的股票价格的走势。研究表明,市场利率变动对可转债价格的影响程度较小,可转债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标的股票的价格。因此,在市场上交易的可转债,其价格往往随标的股票价格的上涨而同步上涨。但是,由于可转债债性的存在,为其提供保底的收益,当标的股票价格下跌时,可转债的价格下降幅度要相对较小,其抗跌性强于普通股票。正是因为可转债的上述特性,使其兼具筹集资金和规避风险双重功能,可转换债券已经成为当今金融市场上广受欢迎的金融产品,其市场发行和成交量也在不断扩大。

二、可转换债券的投资价值分析

可转换债券的价值主要来源于纯债券价值和期权价值,对于投资价值的分析也就相应从这两个部分展开。投资者对于可转换债券除考虑风险外,最感兴趣的是未来不确定性最多,上涨空间最大的期权价值部分,只有这一部分能给投资带来丰厚的收益,而纯债券价值只能给投资带来保底的收益。因此期权价值的投资分析成为成投资价值分析的重点。

(一)纯债券价值的投资分析

纯债券价值作为投资者的收益底线,其未来的波动主要来自于市场利率的变化及到期年限的缩短。在预期进入加息周期的情况下,国债和企业债券价格有下跌的趋势,市场利率上升,纯债券价值下降。到期年限的缩短,减少了折现的时间,纯债券价值上升。对于不同的企业可转债来说,是否采用浮动利率,以及不同的票面利率、利率补偿率都会对纯债券价值的衡量产生影响。浮动利率能削弱升息对债券造成的负面影响,增加价值。较高的票面利率和利率补偿率能提高债券价值。

债券投资能否安全回收也是纯债券价值投资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稳健是公司偿还债务的保证。国内目前对可转换债券已经实行了信用评级制度,绝大多数可转债有商业银行等担保机构进行担保,且大多数可转债在条款设计中也说明了出现偿还现金不足时代为偿付的机构和方式。因此,国内的可转换债券在偿还方面风险不大。从实际来看,目前没有出现不能偿还的安全。但投资者,尤其是可转换债券中长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结构、收入和现金流、偿债能力等方面的分析仍不能忽视。这些方面除影响企业的偿付能力外,也对企业未来的股价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可转债的投资价值。

(二)期权价值的投资分析

股票价格是影响期权价值的重要因素。股价的上涨使期权价值增加,进而推动可转换债券价格随之上涨,特别是在超过转股价格之后,距离转股价格越远,则可转债越表现出股性,波动率也越接近于股票。对于股票价格未来趋势的判断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有效市场假设理论认为股价已经充分反映了现有的信息,因此根据现有的信息不可能对股价做出预测。B-S理论也是建立在股价是随机波动假设的基础之上,股价未来的波动是随机的。但也有很多理论努力尝试寻找股价的运行规律,如属于技术分析的道氏理论、波浪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股票价格未来价格走势的判断起到辅助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可转换债券不属于短期品种,特别是对于新发行的可转债至少在半年之后才进入转换期,应当从中长期来把握股价的预期。基本面分析通过评估股票的内在价值,将未来现金流用合适的折现率折为现值,以判断当前的股价是高估还是低估。基本面分析注重股市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资金供求、行业状况、及前景、公司财务状况等基础性因素,揭示这些因素对股市的综合作用及对中长期趋势的影响,适合于可转换债券价值的分析。基本面优秀的公司,未来存在更多的发展机遇,能够保持业绩的增长,获得投资人的青睐,从而增加可转换债券的投资价值。遵循价值投资的理念,上市公司行业景气度的提升能带动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进而拉动上市公司股价的上涨,推动转债价格上扬。

对于股价波动率的考察可以参照历史的波动率,结合公司基本面分析和市场热点,来推断未来股价可能波动率。历史上波动率高的公司,得到较多投资人的关注,未来可能持续这一趋势,因而历史波动率可作为参考。若公司未来存在较多的利好消息,而且很有可能成为市场热点,则股价正的波动性就大,这将提高可转债的期权价值。另外,从市场经验看,小盘股和低价股具有相对较大的波动率,也就存在更多的机会。

到期年限较长的公司,股价有较多的上涨机会。近几年国内证券市场波动较大,每年都会上涨的行情。选择到期年限在1年以上的可转换债券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对于1年以下,由于未来股价上涨的机会相对不多,一般不必考虑。

三、可转换债券的投资策略分析

可转债投资的选择原则:从长期看,发行公司的基本面是首要考虑因素;其次,在具体时点上,通过对可转债股性、债性的分析,按照收益及风险区分可转债;最后,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选债的侧重点会有不同。

(一)关注公司的基本面

从中长期来看,投资可转债获利主要得益于正股股价的上涨,而长期股价走势与公司所处行业、公司在行业的地位等基本面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通常研究公司的基本面主要从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分析入手,研究未来影响收入的因素以及公司盈利面临的风险,最终判断公司的盈利能力。一般情况下,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质地较好,债券信用等级超过AA。所以,应当运用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来衡量公司的基本面,同时考察公司预测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高,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强;净利润增长率高,说明公司较具成长性;预测市盈率合理,说明公司股价没有高估。概括而论,一个行业前景看好、公司成长性高、股东权益收益率稳步增长、财务稳健、现金流充沛以及管理层坦诚又理性的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债应作为重点投资对象。

(二)基于矩阵分区的可转债分类

依据可转债最重要的两个特征:股性和债性,对市场上的可转债进行分类,可以使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快速的找到对应的可转债组群,从而缩小选择范围。一般选择债性指标,即纯债溢价率和股性指标转股溢价率来作为横纵轴,以此对可转债进行分类。处在纯债溢价率较高、转股溢价率较低区域的可转债,其股性较强,适合偏好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者;处在纯债溢价率较低、转股溢价率较高区域的可转债,适合中低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若纯债溢价率和转股溢价率均处在相对低位,这时股票价格一般处于转股价格附近区域,这类转债品种既具有安全性又具有进攻性潜力,是投资者优先配置的对象。

(三)不同市场环境的可转债选择

在市场环境较好,股价有持续上涨预期的时候,选择股性较强的可转债,就相当于投资股票,分享到股票上涨的收益。同时,应重点关注对应正股基本面良好的可转债。这是因为:此时正股和可转债的相关性相当高,影响正股价格的因素,也就是影响可转债价格的因素。另外,在股价持续上涨的环境下,要特别注意赎回条款,一旦股价达到赎回条件,因为赎回条款的存在会使可转债的价值下降。

在市场环境恶劣,股市处于低迷的时期,选择债性较强的可转债。此种可转债受正股价格的影响较小,抵御正股持续下跌对可转债价值的侵蚀。同时,应重点关注那些可能触发向下修正条款的个债。这是因为降低转股价格,无疑会提高可转债的价值,一旦股市上涨,转股的机会和溢价更大。修正条款在股价低位时无疑会提升可转债的价值。

四、结语

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进可攻、退可守投资工具,其风险收益的特点适合于厌恶风险,却又想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者。目前国内发行可转债的绝大部分是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与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相比,市场规模要小很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股权分置的弊端使得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和投机性较高,而可转债作为具有保底特征和可以向下修正转股价格的投资品种,其价值将越来越被市场所认同。而经过股改波折的影响和投资者对可转债这一投资品种认识的深入,我国的可转债市场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刘立喜.可转换公司债券[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斯蒂芬A.罗斯,罗德尔福W.威斯特菲尔德,杰弗利F.杰富.吴世农,沈艺峰,等译.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林义相.可转换债券投资分析和运作[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债券投资市场分析例4

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市场的制度约束特征非常明显,无论是最初的迅猛发展,还是急转直下的快速萎缩,直至最近出现的可喜抬升势头,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也正是由于政府对市场的强势干预,才造成了企业债券市场自身的约束性制度无法形成,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和互动模式表现出极大扭曲。深入研究企业债券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策略行为选择,是我们认识不同的约束性制度安排对市场构成不同影响的关键。本文正是试图在博弈论分析框架下,探讨不同的约束性制度安排是如何影响企业债券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的,并基于分析得出结论:只有从约束制度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即从政府约束制度向市场约束制度转换,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企业债券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模式,从而推动企业债券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导论

本文的约束性制度分析框架是建立在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内涵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即制度是与具体行为集密切相关的规范体系。本文所谓的约束性制度安排是在制度抽象内涵基础上的具体化,是为了研究特定问题而做的有目的性的概念框定。所谓约束性制度,是指针对特定的目标和约束对象,由一系列规则(包括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参与人及其实施机制所构成的制度均衡。根据定义,我们可以明确约束性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特定的约束目标和约束对象(即被约束的客体)、规则(包括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组织或个人(即实施约束的主体)以及制度实施机制。不同的约束性制度安排会对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引起市场运行效率的差异。就企业债券市场来说,约束性制度安排是为了保证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有效,从而对企业的发债行为实施必要的制度约束,以减少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约束性制度安排最重要的实施机制,就是能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做出很好的鉴别,从而保证市场债务契约的有效执行,既要保护投资者的投资利益,同时又不能因噎废食把信用良好的企业拒之于市场之外,阻碍企业债券市场的正常发展。

本文依据约束性制度安排的规则(包括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博弈参与人及其策略行为选择的不同,进而形成的不同制度实施机制,将企业债券市场的约束性制度分为两类,即政府约束制度和市场约束制度。至于是否存在其他可行的约束性制度安排,本文不做深入探讨。同时,本文的研究有两个基本的假设前提:(1)假设对债权人保护的法律能够得到严格执行,发债主体的债务责任存在法律的硬约束,即如果出现逾期不能偿债付息,发债企业将面临法定的破产清算;(2)假设两种约束制度具有相同的目标,即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以保证企业债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有效,这一假设是为了消除政府多元目标对模型研究的可能影响。

二、企业债券的政府约束制度分析

企业债券市场的政府约束制度分析的前提是,假设政府具有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动机,以实现企业债券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的充分有效。为实现此目标,政府通过制定行政法规,运用政府管理手段对发债企业的发债资格、债券发行价格以及发行数量实施严格限制,从而对可能的高违约风险企业构成市场进入限制,以保护投资者的投资利益。由此,政府的行政法规,以及由政府、企业、投资者和信用评级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构成的动态博弈过程,就形成了政府约束制度的实施机制。市场参与主体依据各自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条件来选择最优的策略行为,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化收益。

事实上,投资者也不会根据信用评级信息去判断某一企业债券的潜在市场风险。更何况,政府还对债券的发行价格实施管制,信用评级信息不可能从根本上影响企业债券的定价。这样所导致的后果就是,本应服务于投资者的信用评级机构却转变为以服务于发债企业为导向,从而造成本应作为第三方监督者而存在的信用评级机构,现在却完全成为发债企业的附庸,其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约束职能根本无法得到发挥。政府约束制度扭曲了整个信用评级行业的运行机制,使信用评级机构不可能在债券市场中内生地成长起来,从而导致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三、企业债券的市场约束制度分析

在企业债券市场的市场约束制度分析中,本文假设市场机制内生地存在与政府约束制度相同的目标,即最大化地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以保证企业债券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有效。之所以作如此假设,是因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的前提,如果出现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将会导致企业债券市场的萎缩乃至最终消失,而这一结果就使研究失去了意义。但是在市场约束制度下,企业债券市场的各参与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政府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约束主体而存在,而只是作为保证契约执行的仲裁者。在此种情况下,对发债主体的行为约束就不是由单一的市场主体来完成,而是由发债企业、投资者和信用评级机构三者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来实现。市场约束制度本身所构成的激励与约束环境,将使博弈参与人选择不同于政府约束制度下的最优策略行为。

在市场约束制度下,政府对发债企业的资格审批将不复存在,而这一企业筛选过程将由市场各参与主体的互动机制来完成。企业能否进入债券市场,能不能按照既定价格顺利地发行债券,完全是由投资者根据所披露的信息判断之后的购买行为决定。市场化的筛选机制对试图发行债券的企业不会构成不合理的人为歧视,而是以企业所能提供的市场收益和风险为标准,所有的企业都处于平等的市场地位。在这种筛选机制下,进入债券市场的企业,由于没有了“准政府”性质的信用担保,也就必然面临更多的信用约束。因为低效率的资本运行只会增加其破产清算的风险,硬预算约束机制可以有效激励企业提高资本的运行效率,这也是企业能够持续经营的必然选择。

市场约束制度不仅可以促进企业提高资本的运行效率,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证券市场融资结构。因为,在市场约束制度下,债券的发行价格是由市场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决定的,因此,企业只是根据不同融资方式的财务成本差异来选择债券融资还是股票融资,或者是其他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也就是说,企业所面对的融资成本一般都是显性的,很少存在由于不确定性的人为因素所引起的隐含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种融资市场都不可能过度膨胀,金融市场内在的资源配置的价格机制可以有效抑制单一市场泡沫的产生。证券市场的融资结构由市场自身的规律决定,而不是由某种人为的主观意志决定,这样的市场结果必然是遵循效率原则的。

在市场约束制度下,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必须自己承担投资决策失误的风险责任,从而有利于促进成熟投资者和成熟证券市场的形成。分析到这里,我们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任何债券市场都必然存在投资风险,并不是没有违约存在的企业债券市场才是健康的市场,重要的是风险和收益的最终承担主体是谁。在政府约束制度下,政府实质上承担了最终的市场风险,因此,投资者只能获得低风险收益。而在市场约束制度下,政府不再承担市场的筛选责任,债券价格也由市场来决定,这时的投资者就必须自己承担债券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也可以获得与风险相对应的收益。在此种情况下,投资者在进行企业债券投资时,就必然时刻关注企业的动态信用评级信息,搜集、分析并鉴别不断变化的有关企业的各种相关信息,以便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这样一个理性的投资决策过程,不仅可以让投资者深刻认识债券市场的风险属性,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而且还可以不断提高投资者的信息搜集、分析和鉴别的能力,促进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趋于成熟,进而促进整个证券市场走向成熟。

市场约束制度下的信用评级机构,必然是以投资者的需求为导向的,并由此能够与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同步获得内生性成长。因为,在市场约束制度下的企业债券市场的各参与主体的动态博弈过程中,评级机构将深知市场信誉对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评级机构只有向投资者提供独立、客观、准确的信用评级信息,才可以在投资者群体当中不断积累信誉资本,获得更多投资者的信任,进而增加对其信用信息产品的需求。而如果只是一味地满足发债企业的筹资要求,那么,在市场重复博弈过程中就可能根本无法生存。市场约束制度下的企业债券市场必然会形成这样的逻辑,即发债企业只有选择拥有雄厚信誉资本,得到投资者认可的评级机构,才有可能顺利进入债券市场,而这本身就构成对发债企业强有力的约束。虽然,这种约束机制完全不同于政府约束制度,但是,这样的约束机制会促使信用评级机构向投资者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用评级信息,而且投资者也迫切需要这样的信用信息产品,从而促使信用评级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和成熟。

债券投资市场分析例5

    (一)债券市场的发行规模比较分析

    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债券市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债券品种发展也比较成熟。其规模也远远大于股票市场。美国每年发行国债的数额占GDP的比例为100%。且市场可流通的债券品种丰富,既有国债,市政债券,也有公司债券,联邦机构债券等。

    我国的债券和美国相比差距较大。每年发行总量也不过占GDP的15%左右,且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有国债、中央银行债、政策性银行债等为数不多的几种。

    (二)债券市场投资品种比较分析

    美国的债券市场主要是以工商企业和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为主。政府短期债券占政府发行量的40%。除此之外,不少的地方政府、地方公共机构也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些债券被誉为安全性仅次于“金边债券”的一种债券。工商企业发行的债券产品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且种类繁多。

    在我国债券市场中,政府债券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国库券和央行票据占债券市场的比重达到近70%,且大部分为5-10年的中长期债券。企业债券占的比重非常小,而且地方政府不允许发行债券。

    (三)债券的流通市场比较分析

    美国的债券流通是以场外交易为主的交易市场。同时,电子化交易系统的普遍应用也大大促进了流通市场的活跃。债券市场的日交易量是纽约股票交易所日交易股票数量的13倍之多。政府债券及政府支持机构发行的债券十分活跃。

债券投资市场分析例6

随着我国全面实施巴塞尔新协议目标期的日益临近,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上市银行正通过多种渠道来补充资本以达到监管的要求,而发行次级债券就成为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最优路径。

由于次级债券的发行对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强烈发行次级债券的冲动,特别是一些资产质量较差的地方性商业银行,纷纷将其作为提高资本实力的一道捷径;与此同时,市场对次级债券的认同感也较强,特别是出于政府隐性担保的考虑,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均将次级债券作为投资级债券来看待,商业银行、基金等投资机构大量持有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特别是各大商业银行之间互相持有。因此,我国次级债券发行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不论是发行总量还是投资者数量自2006年短暂调整后都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但是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次级债券的偿付顺序较为靠后,隐性风险较大,因此,对于次级债券发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次级债券发行及定价中的风险因素就成为了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自身重点关注的课题。

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主要特征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次级债券的发行能够快速补充资本和提高资本充足率,但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也并非无风险负债,对于发行银行而言主要存在发行失败、成本高企和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等方面的风险。而这些风险的存在又导致了商业银行在确定次级债券利率时面临两难境地:如果发行利率过高,将加重商业银行自身的债务负担,影响盈利能力;但如果利率过低,又会存在发行失败的风险。对于市场投资者而言,他们是次级债券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如果次级债券利率并未完全体现风险因素,存在低估,一旦发行银行出现财务危机,必将给投资者造成较大损失。但从我国已发行次级债券的定价整体情况来看,发行利率并未真正体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风险溢价因素考虑不充分。

(一)我国次级债券发行利率水平较低

从次级债券的性质来看,它的发行期限一般不低于5年且清偿顺序是优于股本权益低于公司一般债务,因此,次级债券的这种期限长、无担保、索偿权靠后的特点,决定了其利率必然高企。国外次级债券简易定价方法一般是在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基础上加上金融债券的信用补偿溢价(我国目前一般为30-40BP),因次级债券的“次级偿还”性,还要加上次级风险溢价,大约也是20-40BP。如果按照这一方法,目前5年期国债利率为6.1%,则次级债券的利率应在6.9%左右,而我国已发行利率水平最高的浦发银行次级债券也只有5.94。我国次级债券发行利率偏低很大程度上是与商业银行互相持有次级债券有关。因为,商业银行之间互相持有次级债券,出于个性的理性考虑,商业银行在制定发行利率时往往会压低发行利率,从而使我国次级债券发行利率整体偏低。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发行利率相同、购买金额相同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相互持有次级债券可能变成一个账面上的数字游戏,商业银行之间无需发生实质的资金转移,而同时提高了资本充足率。 因此,银行之间相互持有次级债可能引发的巨大系统性风险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其中任何一家银行出现偿付危机,都可能引发金融恐慌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我国次级债券利率并未体现评级的差别

对于投资者而言,分析发行银行的财务状况以及还款能力存在较大的调查成本,因此,人民银行对于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金融债券都要求由第三方独立的评级机构给出投资资信等级,投资者以资信等级为基础来进行投资策略。由于我国资信评级机构普遍规模较小,专业性不强,评级结果权威性不够,导致社会接受程度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次级债券留下了隐性信用风险。从目前已发行的次级债券的资信等级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信等级要高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主要依据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国家的隐性担保主体资信等级较高。较高的资信评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倾向于低利率策略发行次级债券,降低发行成本。同时较高的评级结果也会误导投资者认为次级债券是低风险投资品种,而降低了风险意识。而且我国次级债券的资信等级差别并未在发行利率上得到充分体现。

(三)次级债券的发行会导致商业银行财务负担加重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一般经营情况良好、具备较强盈利能力的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暂时不足时采取发行次级债的方法补充资本,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还非常有限,是否有承受次级债券高成本是发债银行必须考虑的问题。我国目前次级债券发行总量为2000多亿元,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利润每年将减少80多亿元,因此,导致盲目发债可能会加重银行的成本负担,恶化银行的经营状况。

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风险因素分析

在对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风险分析中,笔者发现债券的信用等级、债券的选择权以及其他金融子系统的回报率对次级债券的利率产生影响。为了检验上述因素对次级债券利率影响程度,本文选取从2004年7月到2007年12月41期评过级的商业银行金融债券为实证样本,通过实证数据来分析影响次级债券风险溢价的因素。

本文选择国债作为无风险债券,以次级债券的发行利率与无风险利率之差来确定其风险溢价。在确定每一期银行债的风险溢价后,将尝试用一系列变量去解释风险溢价的构成。

首先,设定参数变量。对公开评级结果进行分类,以A-为基准构造虚拟变量。RATE1代表A+,RATE2代表AA-,RATE3代表AA,RATE4代表AA+,RATE5代表AAA。以选择权为基准构造两个虚拟变量:发行人选择权(OPTION1)、投资者选择权(OPTION2)。以浮动利率为基准构造1个虚拟变量:FLOF代表浮动利率。为衡量债券市场上资金的供给程度,本文采集了债券发行当月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率(DRG)作为变量。同时采用股票市场的收益率来衡量金融市场其他子系统的收益率,而股票市场的收益率是以较有代表性的上证指数的月平均指数的增长率(SIG)来描述。另外,本文还考虑了通货膨胀对次级债券利率的影响,采集了自2004初年至2007年8月的CPI同比增长率作为样本数据。

通过上述分析,将每一期银行债券的风险溢价作为因变量,上述所描述的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构建了如下方程:

对上述方程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经过一系列调试,剔除非显著性变量发行人选择权(OPTION1)、投资者选择权(OPTION2)、月平均指数的增长率(SIG)、每期债和CPI同比增长率,得到以下只包含显著变量的基准模型,在解释变量中,回归的显著变量为评级机构给予的级别、债权优先级别、付息方式以及存款准备金变动率。模型解释了76%的商业银行债券风险溢价的波动。

风险溢价 = 0.017-0.0042*RATE2- 0.0057*RATE3-0.0068*RATE4- 0.0069*RATE5-0.009*TYPE1- 0.0088*TYPE2+0.048*DRG- 0.0041*FLOF+ ε

从表1来看,评级结果与商业银行债券的风险溢价显著相关。当评级机构给予的级别越高,市场所索要的风险溢价越低。其中,当债券级别为AA-时,利差相对于A-级债券下降41个BP(Basis Point);级别为AA时,下降57个BP;级别为AA+时,下降68个BP;级别为AAA时,下降69个BP。但是市场对A+级债券与A-级债券所索要的风险溢价并无显著不同。在考虑了债券评级结果后,市场仍对债权的优先级别有反应:市场对债权优先级别更高的金融债、次级债所索要的风险溢价显著低于其对混合债索要的风险溢价。其中,次级债的利差比混合债的利差低90个BP;金融债的利差比混合债的利差低88个BP。通过系数限制测试,发现次级债特征与金融债特征对利差的贡献程度并无显著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市场认为混合债的违约损失程度并未被充分考虑,因而进一步拉开混合债与次级债、金融债之间的风险溢价差距。如果发行人发行浮动利率债券,将会显著降低市场对债券索要的风险溢价。浮动利率债券与无风险债券的利差比固定利率债券的利差小40个BP。投资者投资债券所面临的一大风险来自市场利率的波动,浮动利率债券有效地降低投资者对利率波动的风险暴露,因此投资者索要的风险溢价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债券发行的风险溢价有显著影响:当央行上调准备金率时,债券的风险溢价显著上升。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因此利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由于银行是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银行可动用资金的充裕程度对债券市场的资金供给有相当大的影响。一旦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债市中的资金供给很可能下降,这将导致资金的价格上涨,最后导致利率上涨。结果显示,不仅利率整体上涨,风险的价格也随着资金供给的下降上涨。

我国发行次级债券的对策建议

在上述实证分析中,评级机构给予的级别、债权优先级别、付息方式以及存款准备金变动率是影响商业银行次级债券风险溢价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应关注这些因素对风险的影响,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要求,不断完善科学定价体系,创新设计多样化的债券交易品种。

首先,要加快评级机构建设。从“次贷危机”事件可以看出,评级机构在债券投资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风险的最主要把关者,因此,在控制和防范次级债券的风险过程中,必须加快评级机构的建设,通过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合作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竞争力。

其次,要精心设计发债方案。特别是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的最佳总量以及其对总资产的比例水平。发行的总量过高, 无疑会增加银行成本, 而发行总量过低又会导致价格信号失真, 不能有效地发挥市场约束作用。《巴塞尔资本协议》对次级债券的发行要求是, 其比例最多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50%, 并应有足够的分期摊还安排。发行次级债券的总量成为银行应维持多少资本这个更宽泛问题的不可避免的部分。当前各大银行及银行持股公司已发行次级债券的水平, 大多维持在风险权重资产的1.7%到4.0%之间。国外的实证分析也表明, 2%到3%的总量要求可能对提供一个有关银行财务状况市场评价的清晰信号是足够的。

最后,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要加强机构投资者的业务创新,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大力发展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现代金融业务,将机构投资者从独自承担风险的泥潭中彻底解脱出来。同时降低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门槛,允许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投资次级债券,同时允许资金雄厚的企业和个人以委托交易的方式进入银行间市场,降低银行间互持次级债券的比例。规范证券交易的登记结算制度,防止虚假交易和过度投机。

参考文献:

债券投资市场分析例7

所谓“债券基金”,顾名思义就是以各种类型的债券包括国债、金融债、可转债以及国际债券等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它是基金管理公司为稳健投资者而设计的,通常又被称为“固定收入基金”。和一般基金相比,它具有分散投资、专业管理、收益稳定、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等特点。

债券基金的风险收益分析

最近,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完成了宝元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产品设计工作,首只债券基金即将面世。该债券基金的设计思路是以债券投资为主,股票投资为辅,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资金比例将不超过30%,其余部分将主要投资于国债、金融债与可转债等固定收益类证券,并保留少量现金,在保持投资组合低风险和充分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基金资产长期稳定增值。

那么,债券基金究竟有没有投资价值呢,我们应根据债券基金投资的具体对象,从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下面以美国的债券基金为例做一简单分析。

美国的债券基金按具体投资对象可以进一步分为政府公债基金、公用债券基金、公司债券基金、政府公债基金和国际债券基金。政府公债是直接或间接由政府担保的有价证券,包括国库券、国库本票、政府公债及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这些证券都由政府直接或间接地予以担保,因此安全性好、流动性大。投资者投资这类债券完全能够在保本的情况下通过基金投资公司的运作,获得最大收益。所以,投资政府公债基金的优点是本金安全性相对比较高,流动性好,适合当作缓税的退休储蓄。当然,基金的收益率会随市场利率波动而变动。公债到期时间越长,付出的利息也就越高,但相对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

公用债券基金是一种免税基金,也称之为市政债券基金。基金所投资的公债,是由州政府、地方市政府所发行的。公用债券的利息收入可以免缴联邦所得税,在有些州也同时免除州或市所得税。由于免税公债的供应量不多,而且其他债券几乎都不能免税,因此,这种投资基金便成为一种很好的避税投资,特别适合于那些高收入、高税率的投资者进行分散投资的需要。公用债券基金的报酬由股利和利率变化所引起的债券变动部分组成,报酬与债券的升值成正比。承担的风险有三个:一是它与其他债券一样,价格受发行期限的影响;二是债券品质的高低也影响利率水平;三是发行公债的机构到期不一定有偿还本金或按期付息的能力。

公司债券基金把6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公司债券。按其投资的策略不同,可分为投资于高级别公司债券或免税地方政府债券基金,专门经营政府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房地产投资信托债券或私募债券的基金,以及投资于债券和货币市场的基金。投资者投资于这种基金,主要是为了获取当期收入。因为公司无法偿还本金和利息风险要比政府高得多,因此,投资公司债券的利息收入通常要比政府公债高。投资者投资公司债券基金,可以实现不必花太多的钱就能间接投资于债券市场的目的。因为投资者自己直接购买债券,公司债面额至少是1000美元,政府公债的最低面额是10000美元。假如投资于债券基金,投资者就可以花1000美元间接地投资于数十种债券,不仅他负担得起,而且能借此分散风险。

国际债券基金是以外国货币广泛地投资于外国公司或政府,这种基金的安全性不仅依赖于所投资的外国公司或政府的品质,也依赖于所投资国家的经济、政治气候。

从美国债券基金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风险性方面,不论是政府发行或担保的债券,还是公司发行的债券,不仅要按照规定支付利息,而且最终还要归还本金,再加上债券基金更注重资本的保全,更注重风险的分散,因此,总体而言,投资债券基金比投资股票基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波动较少。一般来说,债券基金的平均期限越短,其价格就越稳定,投资风险也就越低。但是,由于投资的地区和投资债券的信用高低不同,不同类型的债券基金,其风险大小也各有差异,再加上债券价格对利率的涨跌极为敏感,因此收益越高的债券基金往往风险越大,这对那些选择债券基金的投资者来说,同样也面临着如何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的问题。

在流动性方面,由于债券的品种较多,在期限上有短期、中期和长期之分,投资者可以按照资金的流动性期限结构的要求,进行不同期限的债券投资的资产配置,比如可以将短期闲置资金投资于短期债券基金,这和投资股票基金相比,风险大大降低,并且比投资货币市场基金具有更高的收益率。一般而言,中长期的债券的收益率比较高,所以可以把只有中长期流动性需求的资金投资在中长期债券上,以获得更高的收益。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期限限制,基金经理人可以连续频繁地进行交易活动,因此,债券基金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当投资者在遇到紧急情况或是更富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时,它还可以提供必要的现金储备。

在收益性方面,和股票基金相比,债券基金的投资回报率虽然要低一些,但投资收益却十分稳定。这对那些追求低风险性的投资者,尤其是像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这样的“大户”来说,无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债券基金还便于将投资收益再投资,而对于单个债券而言,将投资收益进行再投资要困难得多。假定将1000元投资于20年期债券,每年获得6%的利息。在这20年里,最初的1000元投资可以使你每年得到60元的利息,利息总共是1200元。但是,投资债券基金的总收益可能将超过2200元。超额的部分收益是来自将每年的利息进行再投资,得到了这部分利息的利息。另外,由于债券基金将利息收入并入净值中,不分配给投资者,而净值增加的部分,被视为资本利得,投资者不需要缴税,因此,债券基金成为资金富有者以及一些机构的避税天堂。

债券基金的投资管理策略

债券基金的投资管理策略可分为积极的策略和消极的策略。积极的策略包括:利率预测、价值分析、收益率差分析和信用利差策略。消极的策略有:买入并持有策略、指数化策略与免疫策略。

积极的投资管理策略主要应用以下方法:

(1)利率预测。应该说在所有的债券管理方法中,利率预测是风险性最大的一种,因为预测利率所依靠的是远期利率的不确定性预测,当预测到利率可能往上走的时候,就应该尽量使手中的资本保值;当预测到利率可能下降的时候,就尽量多获得一些资本利得。实现这些目标通常是通过调整投资组合的久期来实现的,预测到利率要下降的时候,尽量使投资组合的久期更长;而当预测到利率要上升时,尽量减短投资组合的久期。而一旦利率变动方向预测错误的时候,投资的损失是巨大的。比如当前,投资国债的债券基金短期内上升的幅度估计不大,原因是债券的资本增值主要来自利息率下调,然而,由于当前的减息空间已很有限,利率向下调的机会减少,债券价格上升的机会不大。因此,债券基金要重视对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和可转债的投资。

(2)价值分析。价值分析是指通过分析债券的内在价值,用以挑选债券。通过比较各种各样债券的存续期、收益率等因素,发现市场上同类债券中哪些是被市场低估的,哪些是被市场高估的,然后进行投资。

(3)收益率差分析。收益率差分析的一个基本假设为,不同种类的债券之间存在一个合理的利率差(比如长期国债与短期国债之间的合理差距),因此债券基金经理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出现,就立即抓住时机进行调期。不同期限之间的利率差主要通过利率曲线的形状来体现,利率曲线上的间断点往往成为投资调整的对象。收益率差的变化一般来说与经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为了刺激经济,短期利率往往很低,而在经济扩张期,为了对付通货膨胀,短期利率往往较高。

(4)信用利差策略。由于债券基金的投资范围广泛,投资的品种较多,因此可以利用不同债券之间的信用利差做出投资策略。比如在我国,开发行债和进出口行债,在很多情形下,其与国债的收益利差也有很大的波动,因而会有很多投资机会,信用利差策略就有用武之地。

当然,由于税务安排上和流动性方面的差异,国开行券与国债必然会有明显的利差存在,但如果利差在短期内发生很大的变化,则可以解释为信用利差的变动。因此信用利差策略,也应成为积极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极的投资管理策略主要应用以下办法:

(1)买入并持有策略。买入并持有策略为最简单的投资组合策略,债券基金经理只需要根据资金条件,寻找一些期限与资金投资期较为相近的品种来减少价格与再投资风险,他并不需要考虑进行积极的市场交易来获取更高的收益。这种策略可以避免债券二级市场风险。许多成功的债券基金经理将此策略进一步发展为“改进的买入并持有策略”,那就是在买入债券之后,当发现该品种有较为有利的价位时,增加其持仓量。对应于此种策略,投资者主要考虑短期债券。这种策略的缺点是资金流动性较差。

(2)指数化策略。在有效的市场中,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大多数基金经理不能超过市场的表现,因此许多债券投资组合经理都倾向于将债券资产指数化,也就是说债券投资组合经理选择一种投资组合,使其表现与市场上债券指数(如国债指数)的表现基本吻合。这种情况下,判断一个债券投资组合经理成功与否的标准已不是所得到的收益与风险,而是其投资组合的表现与指数表现的差异,因此在选择指数化策略的时候,参考指数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3)免疫策略。免疫策略的原理是:债券资产组合的久期值如果与既定负债的期限相等,则期间市场的利率波动都不会影响投资目标的实现。这是因为,债券在投资期末的总价值,是由两部分组成:息票的再投资收入与债券的转让收入(资本利得)。当市场利率提高时,债券价格会下跌,但息票的再投资收入却会增加。在市场利率下降时,则同样存在息票再投资收入减少,与债券价格增加的反向关系。但当债券多头的久期与债券空头的久期相等时,不论市场利率上升还是下降,两部分收入的变动恰好相互抵消。如果债券基金每年都设定了最低的收益率目标,如总收益率超过银行存款利率1%,则相当于有一笔设定了最低回报率的负债。而要最为稳妥地达到既定投资目标,债券资产组合的久期值要尽可能接近于1年。

稳定的收入和合理的流动性,债券基金投资前瞻

根据发行方式、投资标的或投资策略的不同,共同基金一般可分成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和混合基金四种。

债券基金的推出符合我国证券市场结构和功能完整的需求

首先,债券基金的推出使证券市场上增加了一个分散风险的投资工具。我国目前没有做空机制,也还没有股指期货等避险工具,多数基金追求的是投资股票的资本利得,面临的风险都来自于同一市场,因此,债券基金推出后,基金经理可以通过不同市场的资产配置来实现风险转换。基金管理公司在管理股票基金与债券基金的同时,基金持有人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转换,在股票市场面临风险时,投资者可以将股票基金转换为债券基金,使得基金管理公司尽可能地减少资产规模的波动,留住客户资源。其次,发展债券基金可以充分发挥债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有助于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并有效地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 开放式基金面对的巨额赎回风险也可以通过债券基金得以缓解。债券基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交易的通畅,债券市场的上涨又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股票基金的赎回压力。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更多国债品种的发行,个人投资者通过商业银行的柜台可以进行自由买卖,大量个人投资者介入债券交易,必然需要专门的债券基金的出现。再次,债券基金的推出满足了市场多样化投资的需求。尽管现有证券投资基金有成长型、价值型、平衡型、优化指数型等类型划分,但从运作的结果来看几乎都是成长型,投资风格存在很强的趋同性,无法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此,加快发展债券基金可以有力促进债券市场的成熟和发展,实现债券投资的专业化、多元化和理性化,满足市场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债券基金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债券投资市场分析例8

随着我国经济及金融的发展,我国债券发行变革得到推进,为企业融资提供了较为便捷有效的途径,也受到企业的欢迎。债券融资不仅能够使企业筹款成本下降,优化资本配置,还能转移和分散投资风险。债券融资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平台。但这种投资平台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要求投资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风险控制及管理能力。本文从企业债券融资现状入手,对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一、企业债券融资现状

债券融资能够为企业筹资提供良好的途径,有利于企业优化融资结构和资本配置,有利于降低企业金融风险。随着金融业及债券融资的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发行量大幅上升,债券品种及发行方式也大幅增加,债券存量及发行规模等也有极大提升。同时,债券融资市场得到完善和不断变革,且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尽管如此,我国债券融资仍处在发展初期,在规避风险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市场作用尚未能充分发挥。当前,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管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只要符合债券发行条件均能发行债券,使债券发行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企业可以以短期债券、集合债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还能够按照债务偿还及融资计划来发行长期、短期及中期等形式的债券。债券发行是可以采用抵押、担保、无担保、经营权、使用权抵押等形式。尽管企业债券融资取得极大成就,但其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不能满足现行市场及企业发展需要。尤其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其交易机制及市场紧密度、参与制度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债券市场运行效率还相对较低。这表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市场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变革,以适应经济及企业融资需求。

二、企业债券投资存在的风险

(一)收益风险

高收益是企业投资债券的主要目的,通常情况下,企业 债券收益明显高于银行存款收益,且相对较为稳定。然而,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多为平台债和产业债,这类债券的融资具有一定公益性,偿债能力存在不足的风险。而此类债券占企业债券存量的90%以上。若从政府融资平台偿还能力上看,该平台的偿还能力非常有限。相关调查显示,将近四成的企业认为企业融资项目收益难以偿还融资债券应付的本息,企业资产报酬率低于债券发行平台的票息率,有些企业的回报率甚至更低。由此可见,企业债券投资的收益也是不稳定的,有时甚至要远低于银行存款利息。作为企业债券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到这点。

(二)政策性风险

以前,平台债券融资中,地方政府成为债券发行企业的担保者,对该企业的偿债可以兜底。国务院在2014年下发文件要求地方政府不再行兜底性担保,要逐渐消化和置换掉平台类企业债券,并极快其转型发展,以增强债券融资的市场化功能。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债券存续期间的监管风险和债券发行中介机构的信用风险。企业债券的发行期限通常时间较长,如果出现信息不对等,披露不规范或不及时,就不能有效地保护债券投资者的利益,进而导致债券偿还风险的增加。这主要是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甚至缺失,进而导致企业债券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导致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加大。此外,债券发行中介机构未能尽职尽责,信用等级不高,存在弄虚作假等现象。这里的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企业信用评级及债券承销商等机构。有调查显示将近两成的债券承销商不定期回访债券企业,对融资项目进展情况、企业偿还能力等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在企业信用评级方面,由于债券发行企业要向信用评级单位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给信用评级留有较大的操作空间,极易出现虚假评级及恶性竞争等现象。

三、应对企业债券投资风险的相应措施

(一)推进企业债券改革,鼓励境外融资

稳定企业债券投资收益就必须不断改革企业债券融资模式,使企业债券融资平台多元化,融资期限多样化。鼓励企业融资走向国际化,并以此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和推进企业发行企业境外债券。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发行审批手续,为企业境外发行债券提供服务。同时,对政府平台企业融资要防范其潜在风险,并构建风险管理及评估的机制,为企业债券投资降低风险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强化金融市场分析,防范债券投资风险

企业债券投资者应关注政策对象和经济发展状况,认真分析市场,正确认识风险同收益间的平衡,根据自身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来采取回避风险的措施。利用组合投资等投资的多样化来降低和弱化风险。同时应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投资,做好投资规划,实行短期、长期等不同期限相结合的投资方式来分散和规避债券投资风险。

(三)构建信用环境,强化融资监管

企业债券投资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信用方面造成的。因此,应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并以此来强化企业债券融资监管,建立信用服务平台和公示、查询债券发行企业及其相关中介机构的专栏,对相关信息实行透明化管理,及时向社会发行债券企业及中介机构的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对于无信、失信的企业及中介机构应拉入黑名单,并依法惩处其涉事人员的法律责任。企业债券存续期间应完善监管体系,及时规范披露发行债券企业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对筹资的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等信息进行定期披露,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和专人来接受企业债券投资人对第三方机构、发行债券企业的咨询及相关投诉,并及时会同有关部门查实处理。

总之,企业债券发行为企业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风险。对于企业债券投资者而言,应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并认真分析市场,根据自身能力来承受债券投资风险,并及时采取规避措施来化解和分散投资风险。同时,政府也应不断推进企业债券发行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债券融资的市场功能发挥,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和诚信体系,以规避债券发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为企业融资及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俊.企业债券投资风险控制技巧[J].中国农村金融,2014,17:65-66.

[2]洪艳蓉.公司的信用与评价以公司债券发行限额的存废为例[J].中外法学,2015,01:113-129.

债券投资市场分析例9

一、原有的管制利率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制约

过去我国实行管制利率政策,较低的存款利率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收入,但也限制了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作用,不利于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尽管我国的利率改革开始于1995年,但至今关键利率仍然受到管制。我国的管制利率政策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债券发行利率并不完全是债券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体现。央行控制了零售市场(金融机构吸存和放贷市场)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仍为债券发行利率的一个基本决定和比照因素,并且债券发行方式中采取的单一价格招标方式、确定招标基数和利率上限等规定都与利率管制的基本背景是分不开的。因此,利率管制下的债券发行利率不是债券市场供求关系的真实反映。

第二,管制利率下的金融结构限制了债券市场的发债主体和市场规模。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因为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低,竞争优势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了全社会近60%的金融资产。这严重限制了债券市场的发债主体的结构,有政府支持的企业和国有企业发行的债券占债券市场的绝大部分。

第三,管制利率淡化了利率的资金价格指示功能,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政策性风险,使得控制和对冲利率和信用风险的衍生产品如利率期货、信用违约掉期等缺乏市场,这又反过来降低了整个金融体系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和抵御能力。因此,我国债券市场的交易机制相对简单,仅限于现券和回购。这就造成我国债券市场过分突出筹资功能,导致分散资产组合功能、规避风险功能等市场功能的缺失。

二、利率市场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以波动性为主,这是因为微观主体尚未来得及适应利率形成机制的变化,相关的风险防范、管理工具也尚未完备,因此市场将在波动中成长。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以系统性为主,微观主体对自身投融资行为进行调整,并反映在债券的产品、价格和量等方面,进而对整个市场带来系统性变化,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债券市场底部收益率

首先,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改善国债长短端利率的割裂状况。目前我国国债短端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但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利率传导机制,短端利率和长端利率存在割裂。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改变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资金配置结构,使得长期国债的交易性需求占据主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债长短端利率传导的割裂问题。

其次,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使基准利率提升,这会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和投资证券的要求收益率,迫使金融机构更多地选择高收益债。金融系统的风险偏好将会被迫提升,中小企业将获得更多发行债券的机会,信用债的比例会有所增加,推动一级市场收益率走高。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通常会导致金融市场利率整体上浮,回归均衡水平。

再次,利率市场化可能会降低银行盈利能力,提高银行的经营风险,这会削弱银行对债券的隐性担保能力,增加市场对信用债券违约风险的预期,进而改变信用利差与基础利率同向变动的局面,信用利差的变动将会更多地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

最后,债券收益率波动性也会发生变化。金融市场联动性加强,价格传导机制增强,基准利率对金融市场的传导性更快、更广,基准利率波动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程度也越大。

2加大对信用债券的需求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为债券市场带来更多投资需求。一方面,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金融脱媒”逐步深化必然推动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及投资业务。债券市场不仅是银行最为重要的投资场所,也是银行拓展包括承销、理财等中间业务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推动债券收益率走高,将提高债券对非银行机构的吸引力,增加此类机构的债券需求。此外,利率市场化还将推动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调整,改变目前商业银行投资占比过高、投资者交易风格趋同等问题,促进投资者结构多元化。

3加大中低评级债券供给

利率市场化也将为债券市场带来更多的供给,吸引更多的发行人参与债券市场融资,利率债与信用债的发行都有望增多。如1974―1983年,日本间接融资比重由94%下降至72%。对利率债而言,利率市场化将增强央行间接调控的力度,政府信用债券的货币政策功能将进一步加强。对信用债而言,由于银行资金成本上升,贷款利率受到牵制也将上升,随着企业对融资成本的敏感度加强,融资需求将更多地通过资本市场来解决。对大企业而言,由于信用资质优良,通过债券融资可以获得比贷款融资更低廉的成本,而且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提高品牌认知度。对中小企业而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展开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创新,将使目前存在于灰色地带的民间融资有进入到正规的金融市场(如债券市场融资)的机会。

4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债券市场也得到了大幅发展,仅从交易量上来看,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宽刺激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的提高。

表1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时点

5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评级公信力

利率市场化后社会信用风险将发生变革,进而使得债券信用风险的定价更为复杂。风险加大则要求金融风险度量方法趋于完善,信用债市场也将因此得到改进。现阶段,评级制度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目前信用债市场发展,市场表现出对信用评级体系不信任,一旦出现信用环境恶化,市场就会表现出非理性恐慌,就像2011年底的城投债危机,直接抑制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和需求。利率市场化可促进信用债评级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趋于完善。

6加快债券市场创新进程

利率市场化将为债券市场引入更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和发行人主体,商业银行与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均会提升。这将直接给债券市场带来创新动力,出现适合不同类型发行人、满足不同投资需求的产品,包括信用衍生产品、债券远期、期货、互换在内的创新性产品将面临大好机遇。

三、债券市场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过程需要发达的债券市场辅助,债券市场在利率市场化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利率结构

债券市场的发展将改善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平衡状况,从利率结构、利率形成机制、微观主体行为、货币政策传导等多个方面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金融环境。2005年以前,我国企业信用类债券品种十分有限,期限多在5年以上,中短端产品缺乏。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推出丰富了债券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使得资金在长、短期债市,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间得以自由流动,促进了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和信用利差的形成。

2优化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

债券市场提高了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参与度,推动了企业和银行等微观主体行为的市场化。在2004年之前,企业信用类债券余额占GDP比重不足2%。债券市场由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导,微观主体只能被动接受利率,利率并不能代表资金的真实价格。但自2005年以来,企业信用类债券占比逐年上升,丰富了债券市场也提高了企业在金融市场的参与度,使得资金分配更加有效。

在债券市场开启之前,企业只能被动接受银行的贷款利率。2005年以来,随着债券市场发展,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随着直接融资的增加而提升,逐渐形成了利率的市场化反应机制。债券市场的市场化机制对企业具有预算硬约束,促使企业提高投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债券市场将利率与实体经济联系在一起,必将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企业债券融资对银行贷款具有替代效应,对银行的盈利形成压力,促使银行逐步走向多元化服务和市场化经营。特别是信用债的大规模发行将促使银行业产品、结构、业务模式、风控系统的改革和提高。此外,银行机构作为企业信用类债券的主要投资人,也将提升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为进一步利率市场化提供条件。

3改善货币政策传导,优化中央银行调控方式

随着债券市场发展,银行信贷在融资总量的占比降低,针对银行信贷的货币政策效果将逐渐减弱,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货币政策意图的公开市场操作将逐渐增加。债券市场的发展为货币政策执行提供了有效渠道,改善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符合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也为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央行调控货币市场积累了经验。

4产品创新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保障

利率市场化将使市场利率波动性增大,市场参与者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中。利率互换,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风险管理工具为控制和转移风险提供了产品基础。未来可能会推出的国债期货、利率期权、利率联动债券等风险管理工具,将进一步丰富投资者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随着固定收益证券品种的日趋丰富,利率衍生产品的发展将推动金融工具的创新,进一步繁荣金融市场,也往往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

四、债券投资中的利率风险衡量和利率风险防范

1利率风险衡量

宏观经济变动、货币政策调整、市场利率波动等因素都会引起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水平波动,利率的变动进而会影响固定收益证券的价格和利息收入的再投资收益。所以如何衡量利率风险并进行有效的防范对冲,是债券投资的关键主要的衡量方法包括久期、凸性以及情景分析。

久期是衡量债券利率风险的重要指标,用于估算市场利率发生某一给定的小幅变动(通常小于1%)时,债券价格变化的程度。几种尤为重要的种类是麦考利久期、修正久期和有效久期。但由于对利率期限结构平坦且收益率曲线是平行移动的简单假设,使得久期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凸性描述了价格/收益率曲线的弯曲程度,也是债券价格对收益率的二阶导数,主要是用来估计没有被久期反映的价格变化。凸性几种尤为重要的种类是比率凸性、修正凸性和有效凸性,其中有效凸性适用性较广泛。

与久期与凸性分析对市场利率单一因素进行分析不同,情景分析是一种多因素分析方法,结合设定的各种可能情景的发生概率,研究多种因素同时作用时对债券价值可能产生的影响。情景可以人为设定(如直接使用历史上发生过的情景),也可以从对市场风险要素历史数据变动的统计分析中得到,或通过运行描述在特定情况下市场风险要素变动的随机过程中得到。

2控制利率风险的投资策略

防范利率风险包括被动的投资策略和主动的投资策略。

被动投资策略的选择是基于对债券市场有效性持正面看法的情况下选取的。消极的债券组合管理者通常把市场价格看做均衡交易价格,因此投资者并不试图寻找低估的品种,而只关注于债券组合的风险控制。一般而言,消极投资策略追求的目标主要有三类:一是为将来发生的债务提供足额资金;二是获得市场平均回报率,即获得与某种债券指数相同(相近)的业绩;三是在既定的流动性和风险约束条件下追求最高的预期收益率。被动的投资策略包括以下几种:买入并持有策略、指数化策略、免疫策略。

积极的债券管理者认为债券市场并非那么有效,所以明智的投资人总是能够把握机会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收益的超额回报。此类投资者认为市场无效主要体现在债券定价错误和市场利率波动的可预测性。基于此,债券管理者进行债券选择,力图识别定价错误的债券或对市场利率做出精确的预测以把握市场时机进行买卖。积极的债券管理策略一般都是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主动的投资策略包括对冲策略、水平分析策略和骑乘收益率曲线策略。常用的收益率曲线策略包括子弹式策略、阶梯式策略和杠铃式策略三种。

3控制利率风险的操作要点

投资经理负责识别和衡量投资组合的利率风险,并结合投资组合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目标以确定相应的投资策略。虽然各机构之间,这个过程会根据其风险承受能力的总体目标和可接受的水平有所不同,但投资经理可以采取一些通用的操作要点以确保其目标的实现。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建立整体绩效目标和设定风险承受能力水平,包括明确风险管理的岗位职责,设定可接受的利率风险上限等。

(2)确定短期和长期安全性和流动性需要,以采用适当的投资组合结构。

(3)制定管理利率风险的控制体系及指引,包括有关投资和交易活动的具体授权和限制,内含期权证券的使用以及从账面上实现收益和亏损的政策。这样,投资组合经理可以决定可行的投资目标,并在不同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结构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

(4)建立测量工具/基准,以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并确定风险承受程度不会超出控制。

(5)建立处理突发、意外且超过该机构的可接受的风险承受能力水平的利率风险的处理流程。这些措施包括建立程序直接管理的正在增加的风险,以及及时就潜在风险进行沟通。

五、基本结论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外部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风险,相关市场的建立和流动性、收益率曲线的连贯性以及有效性的加强,都为利率定价和风险防范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风险管理的机遇;而任何主动或被动策略的执行,更需要系统性的投资流程的建立和管理,进而使得证券投资中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内外部条件的成熟,不断促使投资者、企业、金融机构更好地面对宏观经济及政策风险,维护金融市场以及经济建设的稳定。

债券投资市场分析例10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甚至出现了负收益。导致投资者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纠纷日益严重,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有很多类型,我们以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为例来对其市场定价进行研究。债券型理财产品的主要投资市场是国内债券市场,其主要投资对象是国债、金融债和中央银行票据等等。它结构简单、风险小且收益稳定、流动性强,市场认知度高。为了实现商业银行利润的长期化,研究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价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价格的因素

我们可以通过对债券型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投资对象的分析,来对其进行市场定价。投资资产本身与包含在其中的可提前终止权和可质押权形成了债券型银行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这些基础资产的收益对债券型理财产品的定价有重要影响。

(一)债券类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物价格波动的影响[1]

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物为国债、地方政府债、央行票据和企业债等。在债券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情况下,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市场越来越规范。尤其是国债和央行票据这两类标的,市场定价往往更成熟,具有更高的市场规范性,因此,它们是债券类银行产品的基础标的,保障性较强。国债和央行票据遵循债券定价的基本原理,它是以未来时间产生的利息贴现为基础来确定其当期的价格。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相对于它们来说,运营时间更短,通常是一周到一个月,因此,债券类理财产品的投资利益主要是国债价格变化的收益,债券产品的利息对它收益影响并不大。国债及中央银行票据既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也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产品市场定价设计时要综合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他们属于集合资产投资,信用高但收益较低,投资对象一般是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稳健投资客户。

(二)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不同合同规定对于其价格的影响

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由于各自不同的合同规定,既使得产品之间有分明的界限,但也对其市场定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投资者所得的保障越多,则产品的价格也越高。

第一,“保证本金”对于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价格的影响。保证本金是指投资者在购买了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之后出现亏损时,银行需要向投资者支付购买产品等量的资金。也就是说,银行将完全承担购买理财产品的亏损。保证本金把银行作为风险的承担者,却对投资者实施了强烈的保护。那么,在这一项合同规定中,银行所承担的亏损往往从理财产品价格当中抽取,因此,理财产品的价格是比较高的。这样,银行就能够在市场风险比较小的时候也依靠该保证金的条款来增加其收益,进而很容易就能够控制自己所承担的风险。如此看来,实质上风险的承担最终还是主要落到了投资者身上。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合同中这样的条款在利率下降时较多,央行加息后就慢慢减少,甚至不再出现了。

第二,提前终止权对于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价格的影响。提前终止权是指投资者可以在投资期限结束之前单方面终止投资协议的权利。商业银行在债券类银行产品的设计上一般会考虑这种权利,分别从投资者和发行者双方的角度进行设计。提前终止权,可以使理财产品多样化,资金流动性加强,扩大了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和选择性,且也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的竞争性和发行方的理财收益。有时候银行作为发行方也有可能拥有这种权利,但是它主要针对的是国家政策、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市场整体里各种不可预知的变化,它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银行很少使用这种权利。投资者的提前终止权即是一项创新,也具有较强的市场争潜力。自从04年招商银行开发出第一项国内提前终止权之后,很多银行也相继开发。该权利对于投资者来说既有一定的价值,但也要为付出一定的成本。因此,为了更好地权衡收益和成本这两方面的内容,投资者需要在对未来市场经济势态的把握和判断的基础上来决定该权利的行使与否。例如,如果对未来市场利率上涨有充分的把握,市场上出现收益更高的的理财产品,那么投资者则可以放心地行使这项提前终止权利。相反,则应该谨慎而行。

第三,可质押权对于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价格的影响。可质押权是提前终止权的延伸。考虑到市场利率的不稳定性,很多投资者往往不敢贸然执行提前终止权,但是他们又急需资金,于是可质押权就产生了,它能够帮助投资者将理财产品进行质押来换取急需的资金。银行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它会在提供质押的同时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总体上来说,这种权利增强了资金的流动性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从而有更多的客户进行投资,发行方也就相应地获得了各种收益。甚至有的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能够以质押贷款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但是目前理财产品的质押融资还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障碍,例如,理财合同中对该权利的规定不是很清晰,也没有对质押的比例和利率作出一定的说明,并且相关法律没有规定设立质押的具体商业理财产品类型,无法保障投资者质押权的充分实行。

第四,隐含期权对于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价格的影响。商业银行所谓的隐含期权主要表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相对应的隐含期利率权则包括可提前赎回权和可提前回售权。当银行在理财产品中加入了这些元素时,投资者可以看到利率的涨跌。因此,对其中的隐含期利率的定价是银行非常注重的一项工作。

二、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定价分析

在对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定价分析时,要依据影响其价格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在所有影响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价格的因素中,可提前终止权和可质押权的影响最大。它们不仅使得资金流动加快,还有利于理财产品的进一步开发。而“保证本金”和隐含期权与运作时期对于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价格虽然也有一定影响,但是并不明显。传统理财产品的主要标的仅限于国债、央行票据等,他的定价取决于债券组合的定价,比较容易计算和分析。

(一)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定价分析的方法

第一,期权定价方法[2]。期权实际上是以合约的形式来规定期权拥有者可以在将来一个固定的日期或将来任意时间用之前商定的价格购买或者出售合约约定的相关资产。期权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时间溢价,前者是指期权执行的当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后者则取决于合约中相关资产的市场价格与执行价格的高低。二叉树定价模型和B-S期权定价模型是该期权定价的具体方法。二叉树定价模型是衍生证券的一种定价理论,它比较简单和直观易懂。而B-S期权定价模型的使用则必须在这些条件存在的前提下进行:该期权是欧式期权;没有交易成本和税收;所有的无风险套利机会都被消除;交易连续进行,一般股票可以分成任意小的部分,股票不支付股利等。

第二,风险中性定价方法。该方法是指,在将所有投资者都视作风险中性的前提下,对衍生产品进行定价,这时所有产品的收益率都可视作无风险利率,而所有的现金流量则可以以这种利率来计算。这种定价理论具有较大的适用性。

(二)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定价分析的研究

1.提前终止权定价研究。影响提前终止权价值的因素包括理财产品中的到期时间、赎回收益率、执行时间以及再投资收益。这种权利使得投资者在拥有理财产品的同时也能依据市场形势来行使终止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连续复利计算的方法来进行终止时刻理财资金的计算。如果投资者在理财期限结束之前终止理财产品,那么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率还要取决于再投资收益率,但是银行在发行过程中并没有具体针对每个投资者考虑再投资问题,所以需要把相近时间的存款利率为其再投资的统一收益率来确定提前终止权的最终定价。

还可以利用风险中性定价理论对提前终止权的定价进行分析。债券型理财产品投资的对象主要是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和,它们一般是按比例进行分配的,而其中国债占了绝大部分,可达70%以上,进行市场定价的研究时如果将投资对象完全当作国债则大大方便了分析。当将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等同于其全部投资对象是国债时,提前终止权的定价问题很简单,且定价结果不仅适用于中性风险条件,也适用于无风险的情况。另外,这样的分析的出来的结果也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因为我国有关国债的研究很丰富,容易获得相关数据。

利用有限差分和二叉树图这两种方法来分析提前终止权的定价问题也较典型。但是它们存在着一些缺陷,因为债券型理财产品不同资产配置比例会随着收益的变动而改变,如果只是把国债当作唯一的资产来源来分析,结果并不精确。

2.可质押权的定价研究。质押权能够给投资者提供一定的急需资金,但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质押权的定价问题上有质押比例和质押利率两个指标,银行可以通过这两者的调控来规避一定的风险。根据每个债券类理财产品的期限不同给一个可行的最长质押期和质押利率,从而确定市场定价。

三、结束语

为了实现债券类理财产品的长期利润,需要不断对债券类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定价进行创新。可以通过与投资机构合作来扩大投资对象的范围,增加理财产品的品种;对于提前终止权和隐含利率期权,要充分利用衍生证券的估值理论,并结合其他模型来对利率期权实现精确定价,使得商业银行可以随时调整策略,提高利润;还可以通过确立投资者的提前终止权只是针对一部分资金,而不是全部,来作为市场定价创新的一种尝试。

债券投资市场分析例11

如果市场参与者预期市场的流动性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继续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他们就更愿意持有债券,更积极从事交易,即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有助于提高债券市场运作的效率。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提高还可以有效降低财政部门发行国债的筹资成本以及的筹资成本。此外,也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同时能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广泛的回旋余地。

市场流动性不足,将使筹资者,也就是债券发行人增加额外的成本,即支付给债券购买者的流动性溢价,因为根据当前的市场流动性,债券购买者会预期他将来要为变现他所购买的债券而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在债券购买者能够预期到的前提下,这个代价肯定是由债券发行人承担的。

市场流动性的不足,也会使债券购买者,特别是持有量巨大的金融机构面临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当金融机构面临大量现金需求时,可能因无法以合理价格变现其所持有的债券,而遭受损失。

二、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现状

(一)市场深度

笔者先从换手率*(通常作为“市场深度”的指标)角度来对我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进行分析。图1是2000年1月至2002年9月间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换手率变化情况。

图1是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换手率的纵向比较。从总体上看,2000年至2001年6月,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换手率一直非常低。但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流动性有较为明显的提高。2002年6月份以来,由于债券市场收益率急跌,换手率又急剧下降。但总体而言,还是明显好于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的水平。

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提高,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央行从2001年开始推行的双边报价商制度对促进现货交易有较为明显的成效;其次,2001年实行了国债净价交易,使债券成交价能更准确地反映债券价格的波动率,便于分析和交易;再次,金融机构持有的债券资产日益增多,客观上也使交易品种更为丰富。

但这样的换手率能否说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就很好了呢?表1是我国债券市场与几个具有代表性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换手率情况的横向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极为发达,市场流动性很强(但是他们之间的差距也很大,例如,日本的换手率还不到美国的一半),而的债券市场则相对更加落后,债券市场的深度(换手率)远不如发达国家,市场流动性相比较很差。

(二)市场紧度分析

再来分析一下我国债券市场的紧度,用报价商对同一只债券所报的买入收益率和卖出收益率的利差来反映。笔者选择2002年10月25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双边报价情况来分析。双边报价商由于受到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的限制,将收益率利差控制在4~8个基点之内,其他的非双边报价商收益率利差均在10个基点以上。例如,010002券,建行的利差是5个基点,上海银行的利差则是14个基点。再如,020210券,南京商行和光大银行的利差均是6个基点,泉州商行的利差则是10个基点。双边报价商的利差多数是在人民银行的规定下被动缩小的,非双边报价商的利差更能体现市场成员的真实意愿。因此,笔者以后者的报价利差作为基础来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国际清算银行根据各国央行对交易商的问卷调查推算得出,发达国家债券买卖利差最小为1.6个基点(美国,2~5年期债券),最大也仅为24个基点(法国,30年期债券),而5年内到期的债券利差就达到了10到30个基点,而一个6年多的债券(010014)利差竞高达59个基点,国内债券市场流动性与发达的债券市场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三、原因

1.市场交易主体结构单一。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虽然已增加到700家,并且由于备案制的推行,市场成员还在不断的增加。但是,众多的交易主体层次单一,仍然是以机构,特别是银行为主,而非金融机构现在还难以进入这个市场,这样就限制了债券市场的覆盖面。

从国际经验看,在成熟的债券市场中,商业银行不应是主要的投资者。因为债券市场的本身是对传统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一种挤压,是证券化融资与商业银行竞争的结果,商业银行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人。而在我国,由于商业银行是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人,这种市场参与者的同质性,使得这些机构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所做出的判断是一致的,供给或需求方向相同,交易当然不能活跃,而且容易导致市场单向交易趋势的加强。这在近期的银行间市场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2.目前商业银行为了降低经营风险,特别是贷款风险,正在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而债券正是商业银行调增的资产品种,并且这个结构调整的过程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们购买债券的目的主要是投资(持有到期获取利息),而不是投机(赚取价差收益)。

3.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从2001年7月份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行债券双边报价,希望能够借此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但是,由于双边报价商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出于对权利保障的担忧,往往体现出报价意愿不强。此外,目前对于债券还没有合理的定价机制,当然也就没有一个比较规范和广泛认同的收益率曲线,也使得报价商不愿承担报价的误差所给他们带来的风险。

四、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措施

1.进一步开放债券市场,丰富投资主体。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是指债券在市场上迅速变现的能力。这在客观上要求债券市场存在着大量的买方和卖方,而且要求市场上的各个投资者对债券的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存在需求上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债券市场上投资者要有非趋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