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孩子青春期教育

初中孩子青春期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5 08:44:36

初中孩子青春期教育

初中孩子青春期教育例1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16-03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更好地落实《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了解初中青春期教育的现状,探讨初中青春期教育的有效方法,2009年5月,笔者采用自编“初中生青春期教育调查问卷”在我校(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附属中学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初一、初二年级作了一次关于初中生青春期教育的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68份。其中初一90人,初二78人,总共168人。初一和初二共有男生99人,女生69人。问卷调查过后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青春期教育现状

1.学生了解青春期性知识的途径

学生了解青春期性知识的途径,有44%到56%的学生选择由学校下发的资料,其次是来自父母、家庭的教育,第三个途径是学校开设的课程。第四个途径是来自影视和网络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家庭、父母是我校学生获得青春期教育的主要渠道。由影视、网络途径获得青春期性知识初一是37%,略高于初二的21%,两个年级的男生都要高于女生。男生更多从网络、影视上获得青春期性知识。初中阶段的男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而模仿能力较强,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就更需要家长加强监控,避免低级、庸俗、黄色的网络信息对孩子的影响。

2.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程度:初一、初二年级“非常了解”的平均达到6%,“一般了解”的初一48%,初二 60%,“不了解”的初一10%,初二14%,两个年级男生对青春期知识“不了解”的人数都高于女生。由此可见,我校初中年级有一半学生对青春期性知识处于“一般了解”的程度。

3.学生想了解的青春期知识

学生最想了解的青春期知识:两个年级排在前三位的是青春期心理变化、青春期生理变化、异往。而对怀孕与避孕的知识、性传播疾病的知识学生的知晓率不高。首要原因与学生的年龄有关,这些学生处于13~15岁之间,年龄小,对这些知识还不太了解。另外,学校还没有在初中年级进行系统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生殖健康教育,大部分学生对生殖及性健康知识充满神秘感和好奇心。

从表中可以看出初中学生最想了解的知识是青春期心理变化及如何排解青春期的心理障碍,这就充分体现出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以性发育为标志的生理已经基本成熟,另一方面以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的内心冲突为标志的心理尚未成熟。即青春期生理发育越来越提前,心理成熟越来越滞后。这一矛盾、冲突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更多的危机和困惑,所以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初中的心理老师,更需要将心理辅导课与青春期性教育进行有效整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安度青春期。

4.学生对学校开展青春期性知识方面教育的态度

希望学校开展青春期性知识方面教育的有29%到38%,持无所谓态度的有52%到61%,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9%)是不希望的。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开展青春期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往往由于“羞于启齿”和回避心理而持“无所谓”的态度,并非不想获取青春期知识。

5.学生应对青春期的态度

有49%到61%的学生选择“面对青春期基本上可以应对,还需要得到一些帮助”,只有9%到12%的学生选择“还没有做好准备,可能会不知所措”,而且男生要高于女生。看来初中女生从生理发育到心理发展都比男孩子更加成熟,能从更多渠道获得青春期知识,能更加从容、主动地应对青春期。

(二)初中生对异往的态度

1.与异性同学交往,学生的感觉

与异性同学交往,学生回答“没有感觉”的初一占60%,初二占73%,男女生差异不大。其次是“有些紧张”“不好意思”“异常兴奋”。在传统观念中“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同学交往应该有些紧张、局促、害羞、不好意思的感觉,而我校学生有一半多选择“没有感觉”。通过与个别学生和班主任的访谈发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1)现代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异性同学之间的神秘、羞涩、紧张、拘束越来越少。经常可以在初中的班级里看到男女生追追打打、推推搡搡的现象。

(2)初中的女孩子比男孩子早一两年进入青春期,相比而言女孩子更加成熟、自信、活泼、大方,阴盛阳衰现象明显,在一个班里成绩优秀、各方面都比较出色的往往都是女孩子。在女孩子心目中有品味、有魅力的阳光帅气男孩最有吸引力,而这样的男孩子在她们周围似乎找不到,于是这些女生对周围的男生往往不屑一顾,她们也更喜欢与同档次的女同学交往。另外,我校初一年级的一部分小男孩刚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还懵懵懂懂,不知道怎样与异性同学交往或者是害怕与异性同学交往。他们往往更热衷于玩网络游戏,更喜欢与同龄男孩子交往。还有些男生认为周围的女生“太强势”“太野蛮”,性格不太讨人喜欢,有些男孩“以貌取人”,感觉周围的女生“不漂亮”“不可爱”。于是乎就对女生退避三舍。这就造成了男女生彼此隔膜、彼此疏离的现象。

(3)在进一步的访谈中有些学生说:“同班同学在一起时间长了,男女同学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相处,很自然,很平静,也就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了。”另外还有一些学生说:“男女同学相处不可能完全像同性同学那样自然、平静。只是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心中有顾虑,担心别人看到自己选择“兴奋”“紧张”“不好意思”会说自己心理变态,所以只好选择“没有感觉。”

(4)目前家长和老师对中学生早恋比较敏感,一旦发现早恋的倾向便如临大敌。基于这种压力,初中生一般都会选择与异性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将对异性同学的“好感”“喜欢”“爱慕”压抑下去,避免陷入“早恋”的漩涡之中。

2.与异性同学交往更愿意采用的方式

与异性同学交往大部分学生选择班级集体活动和课外小团体交往的方式,课外同学朋友的聚会、生日聚餐等小团体交往方式最受欢迎。“不想与异往”的占10%到13%。

3.学生对来自父母或老师的对异往的指导的看法

在与异往的问题上,有32%到49%的学生选择“不需要”“不希望父母或老师干扰”,这大概与初中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增强有关。有些学生担心父母或老师知道后会带来更多的麻烦,所以一般不会让大人知道。有15%到26%的学生选择“主动寻求他们帮助”。其实异往问题是困扰初中学生的一个大问题,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宽容对待和耐心引导,帮助他们解决疑惑,可现实情况是父母和老师一发现早恋的苗头,就如临大敌,横加指责,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因此学生只好采取回避的态度。

4.学生对恋爱的看法

有49%到62%的学生选择“反对”中学生谈恋爱,我校学生整体上还比较单纯、幼稚,真正开始谈恋爱的很少,个别学生对某个异性同学会有“好感”“喜欢”“爱慕”等懵懵懂懂的情感,私下里会有发手机短信、QQ聊天、长时间打电话、写情书等行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年龄还小,还不懂爱情,学生时代要以学业为重,目前还不会考虑恋爱问题。

(三)初中生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1.假如非常要好的异性朋友提出身体接触等过分的要求,学生的态度

2.学生对性的看法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校有72%到79%的学生认为“性”“很正常”,只有少数、个别学生认为是“不健康”、“很丑恶”。说明初中生对“性”这个问题大部分都能正确看待,不认为性是羞耻、丑恶的。

三、建议与对策

初中孩子青春期教育例2

青春期教育就是在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的前后,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和需要而进行的针对性教育,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受长期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的影响,青少年普遍缺乏青春期生理知识的了解,对出现遗精和月经现象既无思想准备,又缺乏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进而引起焦虑心理。

一、当前青春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识观念。一些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束缚着“青春期教育”。如“自然知之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而然地懂得有关性的知识和伦理道德,上下几千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当孩子问起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时,家长往往采取搪塞敷衍的态度,不做正面科学的回答;即便是明智的家长,由于性知识的欠缺,也无法给予孩子科学的性健康教育。这些观念和认识极大地弱化了青春期教育的力度,误导和削减了教育的行为和效果。

(2)教材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不少学校都围绕升学这根指挥棒转,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始终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初中学生由于身心急剧变化,产生了对性知识了解的愿望和需求,却缺少科学系统的教科书。性心理知识只是零星地分散在思想道德教材和生理卫生教材中,使得学校青春期教育如隔靴搔痒,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渴望。

(3)教师素质。在性教育问题上,教师素质普遍不高,一般的学校都是由政治老师或生物老师“临阵磨枪”代替,由于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和系统的培训,有乱挥一气之嫌,难以保证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1)更新观念,纠正错误认识。青春期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面对的综合性教育工程,而并非学校的专责。父母要根据孩子自身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经常跟孩子交流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真正关心孩子,对孩子的提问不能采取敷衍回避的态度,要摒弃“自然知之论”。学校要高度重视青春期教育,以标语、板报、广播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和介绍青春期性心理和性生理方面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净化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肃的态度对待青春期教育。

(2)构建青春期教育课程内容。分析各学段学生青春期特征。初一新生普遍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开始阶段,在异往上有了朦胧的感觉.在生物课程上开始接触人体生理结构,课程设置上可学习人类生殖生理、生育的过程,了解青春期生理保健的常识,男生正确认识遗精、,女生学会月经期保健、保健。初二的学生是青春期教育的关键时期,身体迅速长大长高,第二性征更为明显。可学习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变化,了解处理情绪的基本技巧,学习社交的基本常识,能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人体艺术,并能认识自我。初三学生的第二性征发育达到高峰,初步显现了“男子汉”或“女人”的体貌特征,对于性知识的兴趣大大增强并趋于公开,易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课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性安全,结合生殖原理的分析知道过早的后果,掌握避孕的知识和性失误后的补救措施。

初中孩子青春期教育例3

2、调查对象:从华理大附属中学、市四中学、田林二中三所学校中选取预备年级~高三年级学生家长共计600人。

3、调查对象分配方案:随机抽取华理大附属中学初中190人,高中110人;田林二中初中190人;市四中学高中110人。在全体被试中,有父亲220人,母亲280人,其他长辈100人。

4、调查问卷:自行设计的“家庭青春期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设计的:

a、家长的青春期教育知识了解情况;

b、家长对待青春期教育的态度;

c、家庭中青春期教育的实际情况。印发问卷600份,回收有效卷537份。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的青春期教育知识相对比较缺乏。

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掌握的青春期知识和教育方法捉襟见肘,对孩子面临的青春期困惑时,缺乏必要的指导能力。

1、家长的传统观念和陈旧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再适应现代孩子的发展要求。被调查者中,有一半以上的家长还传统地认为孩子的青春期要到13岁以后才会到来,有近1/5的家长坦然承认自己不知道该怎样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表明,目前孩子的青春期到来时间有提前的趋势,而家长的这种认识误区势必会使他们错过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的最佳时期。当被问及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的最佳时期时,家长在回答时的随机性造成了近乎平均分布的情况,充分说明了家长对青春期教育知识的缺乏,而这种状况很可能造成家长忽视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局面。

2、家长平时与孩子沟通少,疏于对青春期知识的学习,疏于对孩子的青春期性教育,甚至存在比较大的认识误区。在一项对50名有着高等学历人员的调查中,居然有42%的人认为“性”纯粹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42%的人认为只要两厢情愿,就可以发生性关系。62%的人没有接受过正规渠道的性教育,尚有12%的人对性知识一无所知。这表明我们的大部分已经成为父母,或者将要成为父母的成年人,性知识是相当贫乏的,对性的认识也存在严重的误区。

3、家长在青春期教育问题上对孩子封闭,使得孩子丧失了从父母那里获得应有的青春期知识的重要渠道,导致青春期孩子性知识缺乏。据悉,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的“性”知识尚不足5%。这说明,大部分家庭在处理“性”这个问题上对孩子是封闭的,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明白这方面的事情,用不着教育。即使有的家长决定与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沟通,怎么启齿,讲到什么程度,也全无把握。

4、与国外的同龄孩子相比,我国孩子青春期知识比较单薄。根据1998年调查,80~90%的青少年缺乏基本的性知识,46.2%的人不知道女孩来月经和男孩遗精就意味着具有了生育能力。美国青少年30%的性知识来自于父母和家庭,这已经形成了美国性教育的传统。荷兰儿童从进小学开始就接受性教育,他们不仅向教师学习与性有关的各种知识,甚至还自己做研究、写报告呢。

(二)家长对待青春期教育的态度比较保守。

1、家长对待青春期性教育的暧昧态度使得青春期的孩子更加困惑。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对“性”方面问题避而不谈,对孩子的性教育也是讳莫如深。因此,当青春期孩子面临性生理发育提前和性心理发展相对落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时,我们传统的知识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青春期就变成了孩子们的多事之秋。

2、家长不能正确定位自己在青春期教育中的作用。本次调查对象中大约2/3的家长认为自己在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的过程中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反应出这部分家长对孩子的青春期教育采用了回避态度或者是不知所措。他们认为向孩子提供青春期教育的最佳人选依次是老师、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父母、医生和孩子的同伴。一旦孩子出现青春期的情感困惑,家长往往不知所措,甚至一味地将教育的责任向学校和社会推,而忘了自己也是一个教育者。

3、绝大多数的家长愿意配合学校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在被调查者中,有绝大多数的家长支持学校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也愿意接受有关的教育来提高自身对孩子的教育能力,但是也有少部分的家长持反对态度,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学校开展的青春期教育是教孩子学坏。

(三)家庭青春期教育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

1、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更加关心的还是孩子的品德修养、身体健康以及如何做人,很少触及到青春期教育的话题。调查发现,大约85%的家长很少或者从不与孩子谈论关于性、生殖健康等方面的敏感话题,而68%的孩子从不向家长询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方面表现为孩子羞于向自己的父母谈及这方面的问题,即使出现青春期的困惑也常常向长辈隐瞒;另一方面家长不好意思向孩子直接询问,反应出在教育青春期孩子的方法方面还比较单一。

2、当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时,经常会受到家长的误解和不正确对待,致使代沟加深,有的还演变成家庭冲突,这也反映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候方法单一。

(四)相关分析与对比研究

五、讨论与建议

1、学校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向家长传授更多的青春期教育知识。

2、家长要转变陈旧观念,为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提供必要而有益的指导。

3、全社会应共同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初中孩子青春期教育例4

各位家长,八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的关键时期,是孩子由少年步入青年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身体发育变化最快、心理变化最大,也是思想最不稳定的时期。八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情感丰富而情绪不稳定,性意识开始觉醒。所以对于八年级的孩子,学校、家长都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万分的重视。

对于学校来说,八年级一直是我们特别重视的一个年级,本届八年级从三个方面加强管理和教育。

一是教师方面:通过宣传和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松江六中教师八项承诺”,引导教师爱岗敬业,爱生奉献,自觉践行师德规范;通过校本研修、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育德育人能力。

二是班级层面:开展“温馨教室”的创建,构建和谐、文明、舒适的育人环境和民主、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心情舒畅的学习。

三是学生层面:以“十四生日仪式”为抓手,开展青春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变化,指导他们珍惜十四岁的青春年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迈好青春第一步。

我想,除了学校的努力外,家长的支持、配合及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尤其重要,今天的家长会,就是一起来探讨和交流家庭教育特别是孩子青春期教育的问题,提高亲子沟通的能力,同时希望家校合一,形成共识,努力提高八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稳定学生的思想情绪,为进入九年级顺利毕业、考入理想的高中打好基础。

今天家长会的第一个议程是请“中国家庭教育专家”、“中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科普报告会全国巡回演讲报告团”特邀主讲嘉宾、“南京大学南博科学教育研究所”掌于荣教授给大家作一个“青春期家庭教育” 专题讲座,《亲子沟通的技巧》。

报告之后的第二个议程,是回到班级与班主任进行交流沟通。

最后介绍一下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题的“十四生日仪式”系列活动的内容:

1、要求学生主动与父母或爷爷奶奶进行一次采访,了解他们十四岁时的情况,用周记形式交流采访体会。

2、召开初二年级家长会,举行“青春期教育的讲座”,动员家长一起参与这次活动。同时下发《给初二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在《“三八节”给母亲一封信》的基础上,由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通过学生和父母的书信交流,表达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3、出一期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题的黑板报。

4、召开一次“迈好青春第一步”的主题班会。

5、开展一次以“十四岁的天空”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6、观看一次青春期教育光碟。

7、十四岁集体生日仪式及“绽放十四岁的青春” 八年级艺术综合大赛。

整个活动中需要家长配合做的有三件事:

一是与孩子进行一次交流,讲讲自己十四岁时的情况。

二是给孩子写一封信,表达父母对孩子步入青春的殷切希望。

初中孩子青春期教育例5

家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有效地开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一、目前青春期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过度干涉保护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要求独立的愿望,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反对父母的各种干涉、指导和控制。并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开始产生成人感,渴望被成人平等而尊重的对待。现实生活中,在父母的心目中,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需要保护。同时,由于现在的初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若珍宝,在父母长辈眼里是永远的孩子。并且,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国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极为重视。因此,很多家庭出现过度溺爱和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控制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产生种种不满情绪,逆反心理严重,与父母关系紧张。

(二)家族传承的不良教育方式

虽然我国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长远的历史和发展。但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仍然存在着诸如“棍棒教育”“父母专制”等通过唠叨、埋怨、指责、或者打骂来达到教育目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会不知不觉受到从父辈、祖辈那里所接受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影响。会依照自身原生家庭的教育管理方式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忽略了孩子个体本身的特殊性和时代的发展性。

(三)父母不在位和隔代教育

父母不在位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父母外出打工之后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缺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从而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第二种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种则是父母在家庭中并没有处在父母状态。比如说,有一位初三的家长,因为和女儿在生活事件中的几句口角,一连几个月和孩子之间彼此不理不睬,直到孩子中考前的最后一次关于志愿的家长会前一个小时,母亲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她觉得如果自己主动去了,在女儿面前就输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对母女的关系就类似于两个孩子。这种情况就属于父母不在父母状态。父母缺位或不在位,就容易出现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一种抚养教育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隔代教育存在着较多弊端。

二、青春期家庭教育之浅见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身教重于言教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我国近代朱庆澜将军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提出过家庭教育的原则,其中一个就是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随时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这种影响虽然是零散的,但却是大量的和随时随地的,并且是不断持续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和熏陶而发挥作用的潜在教育因素。家庭氛围融洽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情绪稳定,生活乐观,能很好地适应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反之则容易紧张和焦虑、容易发生情绪问题。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本身不稳定,容易波动。因此,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极为重要。

(二)以了解和尊重为基础,加强引导

青春期存在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主和独立。另一方面,青少年从心灵深处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小学阶段相比有所改变,更为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更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生活经验、情感支持和心灵沟通。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相比,家长“养育者”和“玩伴”的角色逐渐淡化,而“心灵陪伴者”和“方向引领者”的角色需要则逐渐凸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向,强调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作为方向引导者来肯定他们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不足,促进他们的思考。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三)加强沟通,注重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他们一方面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秘密”,另一方面却又感到孤独,希望被人理解。作为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和孩子之间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一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亲子关系是人生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学生通过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将会对其面对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信心以及积极的影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父母通过倾听、理解、接纳、鼓励、尊重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感觉被父母所理解,自然就会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的指导、建议和帮助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结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起点。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父母自身的素质,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保证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初中孩子青春期教育例6

        1.1学校教育不到位:一是农村中小学偏重应试教育,缺少对学生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没有或很少开设针对性强,专业性和有效性的相关课程,不能满足农村留守青少年个性化的需求。二是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不能使农村留守青少年完全接受,良性互动受到限制。三是农村和流动人口中的农村留守青少年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面临着比同龄人更多、更复杂的性健康风险问题。

        1.2家庭教育缺失:一是父母往往只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缺乏对孩子性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二是多数家长观念陈旧,没有及时满足农村留守青少年对于生殖健康知识的渴求。三是对于农村留守青少年来讲,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对孩子的性教育几乎为零。

        1.3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使问题更趋严重:在很多农村校园中,几乎都没有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即便开了也形同虚设。这使得农村留守青少年失去了获得青春期成长知识的正当渠道和重要机会。和城市的初中生相比,农村留守青少年对自身成长的知识贫乏,因此更容易产生一些性健康问题。

        13.1由于不能获得科学的生长发育知识,加之学生对性知识的一知半解,使得学生渴望去了解性知识,甚至千方百计地去猎取、去搜寻有关“性”的书籍和资料。造成课堂上老师拼命地禁、堵,学生在课后千方百计地猎奇,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1.3.2农村留守青少年缺乏对性的最基本的正确认识,性知识的缺乏,给孩子造成两个明显危害:第一,无知造成压力。如女孩初潮,乳房发育和男孩的遗精、性梦,手淫等诸多问题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第二,会使孩子在无知情况下做出错误行为,导致性过错,危及孩子的健康成长。

        1.3.3家长和社会对孩子异性交往行为的不当评价和制止:青春期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是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但由于孩子的心理发育不成熟,不善于自我控制这种情感。教育者进行正确的施教,引导孩子进行有效的异性间情。很多家长一旦有男女同学交往即当作恋爱予以“封杀”,采取一些不可理喻的措施来制止,反而使孩子对异性的正常情感变得扭曲,严重甚至出现变态心理。

        2农村留守青少年性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2.1性教育对象存在局限:性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从小学到大学,从性知识到性道德,循序渐进地进行。 国家规定的课程安排中,性教育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主要对象是青春期的中学生、大学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性成熟时间比10年前提早了近一岁,不少学生小学未毕业就出现了遗精和月经,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成了被性教育“遗忘的角落”。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处于关怀少、宣传教育滞后的状态。

        2.2性教材匮乏:完整的性教育应该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用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手段解决年轻人“成长的烦恼”。中学课堂现有的性教育课本基本上只有《生理卫生》教科书,课本内容陈旧,主要停留在健康教育的层次上。

        2.3性教育还在说“悄悄话”: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性心理教育几乎是一个禁区。目前我国10至24岁年龄段的农村留守青少年人数超过3亿,但针对他们的性教育仍处在“半地下”状态。唯一能讲到“性”的《生理卫生》课,也是“老师挑着讲,学生偷着看”,甚至把男女学生分开来讲。 

        3农村留守青少年性教育对策建议

        以优良的社会环境为基础,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性,带动并引导家庭做好关键的家庭教育,共同构建农村初中生青春期性教育体系。

        3.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青春期教育走上课堂。虽然家庭在青春期性教育方面有特殊的优势,但由于农村家长的自身文化修养差、教育理念的缺失以及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很难担负起青春期性教育这一重任,因此农村青春期性教育首先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编制适合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读本。

        3.2家长要切实担负青春期性教育的责任,为子女树立人生的坐标:由于性问题本身具有高度的个体性与隐秘性,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比较亲近、随意。对不便向教师提及的涉及自身的问题,如自身的生理变化、恋爱问题、异性交往问题等,孩子可毫无顾忌地向家长提出,而家长应该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具体指导,切实担负起青春期性教育的责任。 

        对孩子进行示范性教育。孩子对异性的态度不仅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的正确教导,还来源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父母要扮演好家庭和社会中的性别角色。父母及其亲友,邻居异性交往行为要检点。

初中孩子青春期教育例7

1.1学校教育不到位:一是农村中小学偏重应试教育,缺少对学生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没有或很少开设针对性强,专业性和有效性的相关课程,不能满足农村留守青少年个性化的需求。二是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不能使农村留守青少年完全接受,良性互动受到限制。三是农村和流动人口中的农村留守青少年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面临着比同龄人更多、更复杂的性健康风险问题。

1.2家庭教育缺失:一是父母往往只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缺乏对孩子性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二是多数家长观念陈旧,没有及时满足农村留守青少年对于生殖健康知识的渴求。三是对于农村留守青少年来讲,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对孩子的性教育几乎为零。

1.3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使问题更趋严重:在很多农村校园中,几乎都没有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即便开了也形同虚设。这使得农村留守青少年失去了获得青春期成长知识的正当渠道和重要机会。和城市的初中生相比,农村留守青少年对自身成长的知识贫乏,因此更容易产生一些性健康问题。

13.1由于不能获得科学的生长发育知识,加之学生对性知识的一知半解,使得学生渴望去了解性知识,甚至千方百计地去猎取、去搜寻有关“性”的书籍和资料。造成课堂上老师拼命地禁、堵,学生在课后千方百计地猎奇,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1.3.2农村留守青少年缺乏对性的最基本的正确认识,性知识的缺乏,给孩子造成两个明显危害:第一,无知造成压力。如女孩初潮,乳房发育和男孩的遗精、性梦,手淫等诸多问题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第二,会使孩子在无知情况下做出错误行为,导致性过错,危及孩子的健康成长。

1.3.3家长和社会对孩子异性交往行为的不当评价和制止:青春期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是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但由于孩子的心理发育不成熟,不善于自我控制这种情感。教育者进行正确的施教,引导孩子进行有效的异性间情。很多家长一旦有男女同学交往即当作恋爱予以“封杀”,采取一些不可理喻的措施来制止,反而使孩子对异性的正常情感变得扭曲,严重甚至出现变态心理。

2农村留守青少年性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2.1性教育对象存在局限:性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从小学到大学,从性知识到性道德,循序渐进地进行。 国家规定的课程安排中,性教育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主要对象是青春期的中学生、大学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性成熟时间比10年前提早了近一岁,不少学生小学未毕业就出现了遗精和月经,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成了被性教育“遗忘的角落”。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处于关怀少、宣传教育滞后的状态。

2.2性教材匮乏:完整的性教育应该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用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手段解决年轻人“成长的烦恼”。中学课堂现有的性教育课本基本上只有《生理卫生》教科书,课本内容陈旧,主要停留在健康教育的层次上。

2.3性教育还在说“悄悄话”: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性心理教育几乎是一个禁区。目前我国10至24岁年龄段的农村留守青少年人数超过3亿,但针对他们的性教育仍处在“半地下”状态。唯一能讲到“性”的《生理卫生》课,也是“老师挑着讲,学生偷着看”,甚至把男女学生分开来讲。

3农村留守青少年性教育对策建议

以优良的社会环境为基础,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性,带动并引导家庭做好关键的家庭教育,共同构建农村初中生青春期性教育体系。

3.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青春期教育走上课堂。虽然家庭在青春期性教育方面有特殊的优势,但由于农村家长的自身文化修养差、教育理念的缺失以及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很难担负起青春期性教育这一重任,因此农村青春期性教育首先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编制适合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读本。

3.2家长要切实担负青春期性教育的责任,为子女树立人生的坐标:由于性问题本身具有高度的个体性与隐秘性,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比较亲近、随意。对不便向教师提及的涉及自身的问题,如自身的生理变化、恋爱问题、异性交往问题等,孩子可毫无顾忌地向家长提出,而家长应该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具体指导,切实担负起青春期性教育的责任。

对孩子进行示范性教育。孩子对异性的态度不仅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的正确教导,还来源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父母要扮演好家庭和社会中的性别角色。父母及其亲友,邻居异性交往行为要检点。

初中孩子青春期教育例8

【正文】大家知道,培育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每个家长人生的成长过程。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我们的家长更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青春期是心里长草的年龄,漫山遍野生机勃勃,唯独没有学习的那棵草,但这是人生的一段经历,心理学家说这是惊涛骇浪,暴风骤雨。所以父母的秘诀是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抓大放小,才能引导孩子。【1】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或多或少、或快或慢的变化,这本来应该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的父母上有老下有小,有的忙于工作、有的忙于娱乐……,不同程度的忽略的青春期孩子的变化和成长的需要,往往要等孩子出现了青春期问题的时候才不知所措,常常是责骂孩子变坏了、不知好歹了、不可理喻了、大逆不道了、不可救药了……,大大伤害了我们这些青春期最最需要关爱的孩子,我真的认为好多时候是家长不懂孩子,是最最亲近的家长在伤害着我们最最需要帮助的孩子。

请先看看真实的个案吧。

【真实个案1】:去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和家人刚吃过年饭,正热闹的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突然,电话响个不停,我想全家都在,是谁在想我呢?可能是好朋友或老同学吧,但没想到又是她-----王欣,初2、3班的,她一说话就很理直气壮的说“老师,你帮我评评理吧——老爸老妈也太不讲信用了,我真的不想再回那个家了……”,话还没有说两句,就委屈的直哭……后来,我等她哭诉了好几分钟,也附和着说真的是她父母不讲信用,为什么说好了要带自己出去看人民大礼堂大年三十夜的除夕放烟花爆竹,却只顾着大人们在一起玩牌……

我在想:为什么父母大人就可以说话不算话呢?那孩子们该效仿谁呢?

【真实个案2】:去年9月10日,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教师节,我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个闷闷不乐的初三男生小明,他低着头,递给我一封信,就头也不抬的匆匆离去,当时因为有另外一个女生在和我哭着谈心,过了一会我才打开信看,顿时把我吓慌了,他说他真舍不得离开我,他要永远离开这个不值得他留念的世界,永远离开他最最害怕的家,最最憎恨的父母……他们(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为什么只向我要分分分?为什么只顾他们的钱钱钱?为什么他们可以天天肆无忌惮的吵吵打打,不分白天黑夜的闹着离婚离婚离婚?……为什么他们不痛快就可以莫名其妙的对我进行“混合双打”?!……我真的受不了了!受不了了! 这封信看得我真的好痛心、好震惊:我们为人父母的真的可以这样当家长吗?!

然而,最近我在网上看见这样一个帖子【2】,真的再一次触动了我的心。

有位家长这样写到:“陪伴孩子渐渐成长的过程,让我无限享受——记儿子的三年初中生活——陪伴孩子渐渐成长的過程过程有苦也有乐,感谢孩子,使我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和丰富;感谢孩子,让我透过他的眼看到了另一种全新的生活。儿子虽然偶有顽劣的表现,但是大多时候,却是那么善良、细心、乐观、快乐。感到惭愧的是我们作为父母,却不得不接受儿子给我们开出的一张张考卷和难题,每每战战兢兢地应对考验的那一刻,我们便深感自身的不足,我们除了不不断学习和反省,似乎别无选择。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乐此不疲,并且无限享受这样的过程”。

我在想,要是我们的家长都能够像那位家长这样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的孩子该多么的健康幸福呀。

事实上,我常常听到家长抱怨:小时候,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可是,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看不起家里的大人了。原来的乖孩子却变得对父母不屑一顾,特别是孩子上初中后,原来听话懂事的孩子现在居然学会顶嘴了,说谎了,更严重的离家出走或者以死来威胁家长。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反思,也一直在和同事们探讨: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了?问题的根源又哪里呢?

近十余年来,经过在不同年级家长会上的问卷调查和研究分析,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在家长这里。因为,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生理上、心理上都已经发生变化了,然而我们的家长却仍然以老眼光、旧观念和老一套的办法与教育态度,试图去严加管教、说服他们,这样,冲突就自然不可避免了!

那么,该如何去解决家长与进入青春期的这些孩子的矛盾与冲突呢?我认为这时家长就特别需要与青春期的孩子一同成长。

或许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是意识到了不知道如何去做,那我们当代的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去与青春期的孩子一起成长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尝试与青春期的孩子一同成长。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与青春期孩子同步成长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受多种因素影响,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突破性的加强和改善,单靠学校教育独木支撑、悉数承包教育全责,是根本无法完成全面育人大任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家长们要有和孩子一同成长的意识,必须与青春期孩子同步成长,更新家庭教育观。

1、在培养孩子目标上,从“成家立业”转变为“为国教子”的观念。不少父母把子女看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仍受着“光宗耀祖”、“养儿防老”等意识的影响,因而往往忽视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忽视培养孩子爱党爱国,立志献身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公民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有远见的家长,应多为子女的事业前途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去教育孩子。为此,我们学校编著了家长版《心灵之桥》心理健康校本教材,专门介绍“为国教子”的家庭观念。这是优秀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必修之课。

2、在指导思想上,从“单纯依靠学校教育”转变为家庭、社会、学校 “同步合力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社会活动的起点,这三者组成的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家长必须改变认为孩子上学了,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这种教育孩子单纯是学校的事的观念,无疑是十分错误而有害的。这是现代家长必须急切转变的观念。

3、在教育内容上,从“单纯追求智育高分”转变为“培养孩子德才兼备”的观念。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父母同心,尤其是当代知识经济日见分明,只有把孩子培养高文化,才能在社会上不被淘汰。然而,古往今来,选拔人才,无论是“选贤用能”也好,还是“德才兼备”也好,都是把“德”放在首位,“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没有灵魂”,把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让孩子学会怎样做人,是每一个做家长的首要任务。

二、接纳孩子生理、心理的变化,与孩子共渡烦恼的青春期

随着孩子的成长,青春期孩子会呈现出特有的生理、心理状态,出现“身体异味”、“叛逆行为”等。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并引导孩子顺利度过这一烦恼的青春期呢?

第一、了解、接纳孩子青春期心理特征

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因自己身体、生理的的变化产生某种程度的羞怯、紧张、焦虑、自闭、自卑等心理;或产生自我表现、自做多情或自以为是的自负心理。这都是当家长的必须要了解、接纳的。

孩子青春期常见的主要特征有:自我意识增强,情绪变化无常,心理逐渐“闭锁”,

心理日渐成熟,行为极易冲动,常常表现为血气方刚、心血来潮,事后就后悔不已等。

第二、理解、接纳孩子生理、心理的变化与心理需要,与孩子共同应对烦恼的青春期

孩子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变化,孩子自己也是始科不及、难以控制的,此时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应该说,青少年出现的各种变化是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青少年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化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如果孩子有类似的“问题”,作为家长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科学的知识、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变化,或者发现孩子的反常行为就大呼小叫、惊慌失措,更不要打骂训斥,横加指责。否则,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与父母的隔阂。这就要求家长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相待,改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放下架子,倾听孩子心里话,真心做孩子的朋友。从单纯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转变到指导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据专家调查,90%以上的青少年有了苦恼后不是向父母和老师诉说,而是找朋友倾诉。那些顺利、平稳度过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具有良好的家庭气氛与和谐的母子关系。

三、调整期望值,适时调整孩子的成长计划,减轻孩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成才的心情和动机,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虎爸虎妈”借“虎”威,强迫孩子,为孩子规划人生的高压政策,不可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更难造就成功的孩子。如果给孩子制定的目标过高,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适中的原则,在以孩子的兴趣和孩子目前的水平为基础的前提下,给孩子制定计划。目前,很大的一部分家长,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孩子的身上得到补偿,这种脱离孩子实际、超水平的期望值往往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没达到家长的要求,也不能一味的谴责,而是帮助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家长要用心和孩子交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而且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也能及时的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动,找到孩子烦恼和困惑的根源,对症下药,这样减轻孩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四、言传身教,营造学习型家庭氛围,与孩子同成长

一个充满快乐、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充满学习氛围的家庭,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摇篮,温馨的港湾。学习型家庭,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父母是孩子的朋友的理念应在创建活动得到认可和推广,成为家庭生活的主题。学习型家庭创设了一个独特的空间——家庭,独特的学习同伴——家长。作为家长,学习的过程是再社会化的过程,是自我充实、完善的过程,是沟通、影响、感染孩子的过程,是父母与子女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互动式学习过程。在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基础上建立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形成相互关心支持、共同发展进步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这是家长适应青春期变化的孩子教育的需要。

孩子在一天天长大,父母也跟着他们一起成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需要不断地学习、改正、进步的。出发点都是因为爱,但要爱之有道,还需要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啊!

总之,青春期是孩子人生成长的黄金季节,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特别需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幸福!

参考文献

孙云晓 《今天的父母特别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2012年第Z1期 作者:寒羽;《成功教育青春期的孩子》——评《与孩子一起成长:青春期家庭教育10步法》

初中孩子青春期教育例9

一、问题提出

青春期逆反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受到家长及学校的重视,很多研究对青春期逆反产生的原因,逆反的影响因素,逆反的应对等进行探索。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是人们心理成熟的关键期,青少年在这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统一性1。此时,他们会遇到各种成长的心理困惑,表现出各种防御行为,逆反心理就是其中一种2。

现代教育报(2016年3月30日)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家庭教育影响着学生自我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等等,现代教育报(2016年9月12日)讲到温暖的家庭正能量对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周国平讲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一在给孩子打生命的底色,二在让孩子健康成长。

叶一舵 白丽英(2002)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将影响他们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李宏亮(2010)研究表明,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影响。少儿的个性是依靠后天的教育与和谐的环境形成的,我们不能忽略了家长对少儿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是儿童对立违抗障碍最主要的预测因素,青少年在家庭中的自主程度越低,其逆反心理就越强烈。那么,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青春期逆反是否有影响?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青春期逆反界定

丁淑婧等3从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已有逆反心理的理论及其研究,通过对中学生的访谈,结合文献对逆反心理种类和表现的介绍,将青春期逆反心理定义为: 青春期的学生感知到他们的自受到他人限制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认同、敌对情绪和反抗的行为倾向。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

本研究中采用丁淑婧等将对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定义: 青春期的学生感知到他们的自受到他人限制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认同、敌对情绪和反抗的行为倾向。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本研究从认知逆反、情绪逆反和行为逆反三个维度测量。

(二)家长教养方式界定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Frances(200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一种与教养有关的稳定态度和信念的综合体。川沙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变化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亲子交往的实质。曾琦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形象,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陈陈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的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王志梅(200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王数青(2006)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观念和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的综合,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候东辉(2008)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青少年的态度以及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

研究者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也有很多维度,比如情感温暖一敌意和依恋一干涉两个维度;爱一敌意和自主一控制两个维度。

本研究把父母教养方式界定为在父母教育、抚养子女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以及对子女情感表现的组合方式。取黄希庭研究中理解交流和控制干涉两个维度来了解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理解交流是作为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第一要素,而青春逆反的孩子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强烈,对控制干涉有强烈的感知。

三、研究方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

四、研究对象: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及其家长。

五、研究过程

(一)被试

采取整年级取样法,选取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及其家长为被试,最后获得有效统计样本159名。

(二)工具

1、青春期逆反心理问卷

本量表该得到 Donnell 等关于逆反心理产生模型的支持。采用里克特 5点积分的形式,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依次记 1-5 分,本量表共20个条目,其中:认知逆反7个条目、情绪逆反8个条目、行为逆反5个条目。

2、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量表

借鉴西南大学黄希庭教授的《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量表》,问卷题目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五点记分法进行评定。问卷中的初中生亲子关系主要由理解交流、控制干涉、尊重喜爱、耐心宽容四个因子构成。该问卷关注于亲子关系质量,可检测初中生亲子关系,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本研究选取理解交流、控制干涉两个因子,理解交流是作为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第一要素,而青春逆反的孩子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强烈,对控制干涉有强烈的感知。

3、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采用Excell进行数据的录入,SPSS19.0进行管理和分析。

六、研究结果

为了考察家长教养方式的不同因子对逆反各维度及逆反总体的影响,采用相关的统计方法,结果见表一。

(一)理解交流与逆反各维度

1、 理解交流与认知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2、 理解交流与情绪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3、 理解交流与行为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4、 理解交流与逆反总体呈0.01水平显著负相关;

(二)控制干涉与逆反各维度

控制干涉与逆反各维度及逆反总体无显著相关。

七、研究讨论

(一)理解交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学生青春期学生逆反有重要影响,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越能理解交流孩子越不易逆反,家长的理解交流可以降低孩子各个维度的逆反:认知逆反、情绪逆反和行为逆反。

家庭教育理论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中学生从一个基本依靠本能生活的婴儿发展成一个合乎社会角色要求的、被社会环境认可和接纳的社会人,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塑造和影响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子女的榜样,中学生从出生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中学生学会了社会规范,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过程。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某个行为决定的,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

以往研究中,父母教养方式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情感理解的教养方式对七个人格维度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父母惩罚、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某些人格维度有负性的影响作用。王中会研究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青少年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有积极作用,父亲的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宜人性、人际关系有消极作用。父母采取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不仅直接降低中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水平,而且也会对内、外倾、责任和独立等人格特征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降低中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水平。

那么,家长理解交流的教养方式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到学生青春期逆反,是否通过了学生人格的中介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控制干涉的作用

在本研究的结果中,家长教养方式中的控制干涉因子对学生青春期逆反并未呈F显著相关。值得探讨,在已有研究中,在中国的文化里,子女对父母的严格会解读为关心,相对于忽视,严格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因此,在中国的文化里孩子对家长的控制干涉有着怎样的感知和解读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知的。

八、研究结论

家长的教养方式中理解交流因子和孩子青春期逆反呈现显著负相关,因此,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交流将有助于降低孩子青春期的逆反。

参考文献:

[1]李荐中.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发生率与健康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06,1

[2]肖姝琦. 初二年级学生自主性两方面对逆反心理影响的实验研究.2014.6:10-12

[3]刘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4]李重阳.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怀化学院学报,2006

[5]王维勋.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中国临床康复,2005

初中孩子青春期教育例10

女孩子一般要比同龄男孩子早两年进入青春期。的发育是少女青春期来临的最早标志,而的膨胀和隆起也往往是少女在青春期遇到的第一个性困惑。大部分女孩子从八九岁开始出现乳晕,也随之变大、颜色变深;十岁以后,女孩子的开始变得明显突出。而在此之前,男孩子、女孩子的胸部是没有区别的,这种变化使女孩开始觉察到自己和男孩子不同了。为此,少女开始感到十分害羞,甚至惶恐不安,尤其是在男同学面前时往往不敢抬头,不敢直视对方,不敢挺胸,连说话也小声小气、支支吾吾,好像做了亏心事一样。少数女孩甚至自作主张,偷偷地用穿紧身衣、束胸的办法来限制开始隆起的、掩饰胸部的变化。还有个别少女对性角色开始持否定态度,萌发男性化和改性的念头,在服饰、发型、言谈、举止等方面扮成一个“假小子”。女孩子在胸部隆起的事情上十分敏感:过大,她们会担心自己突然变成大人,受到种种流言蜚语责难;过小,她们又会感到十分自卑,觉得没有女性风度、不好看。发育较早或较迟的少女在同面前也往往会局促不安,因为在同龄女伴中间议论的形状、大小是个热门话题,我们有时可看到几个甚至十几个少女集合在一起,一字排开,大摇大摆,头抬得高高的,胸挺得直直的,大声说笑着走过男学生的面前,好像示威一般。这就是少女因发育而引发的矛盾心理的表现,是少女自发摆脱因胸部隆起而导致的性困惑的幼稚行为。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把少女发育的知识告诉她们,使她们增加安全感,乐于接受膨胀、隆起这个事实,进而把它看成是女性美的组成部分,珍惜它,保护它。

初潮及月经期的不适、情绪波动等是青春期少女面临的第二个主要的性困惑。本来,初潮是少女性发育开始成熟的主要标志,说明女孩已告别童年、长大了,可大多数女孩却把初潮比喻为“倒霉的事”,往往会因此而不安、害羞、恐惧、害怕、反感和厌恶,有的少女见到经血还会产生恐惧,认为流血不止会死亡,起码会使身体虚弱不堪;还有的少女会因此而产生烦躁情绪,自认“当女人,命苦!”这是由于当前我国的青春期性教育还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大多数少女在初潮到来之前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殊不知,健康女性在发育成熟、初潮以后再经过10―15年就可担负起人类繁衍的重担,就可以和理想中的男性结为伉俪、共享人生欢乐!

少男的性困惑

初中孩子青春期教育例11

1 青春期孩子性心理分析

青春期是指10~19岁之间的生长发育期,包括性征和性器官发育至性成熟及体格变化,并伴随心理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更新,不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当今的孩子越来越早地步入了青春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身心迅速发展,自身开始发生变化,孩子们开始渴望洞察异性。相关资料的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生理上的早熟,女孩9岁月经初潮,男孩11岁初次遗精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突如其来的生理变化,使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与生理上的发育产生严重失衡。由于心理发育远远赶不上生理发育的速度,许多孩子对所发生的生理现象毫无所知,从而产生恐惧的心理。有的女孩认为月经是“倒霉”的事;有的男孩认为遗精是思想不健康的表现,难于启齿,更不敢向家长和老师请教,终日萎靡不振。以上这些现象,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青春期随着性器官的成熟,性激素分泌的逐渐增加,必然导致对异性的注意、吸引,以及对性知识的渴望。青春期孩子对性敏感、好奇,又缺乏分辨力和抵抗力,假如缺乏性科学知识的有效传授和性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就容易产生性道德意志薄弱的现象,性偏离行为和性违法犯罪行为也可能会发生,这不仅给他们个人带来很大的痛苦,也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灾难。

长期以来把性的问题看作,把性与丑恶下流等同起来,谈性色变,甚至一提到性的问题就会受到责难,使得对青少年的性教育滞后。“我们的孩子了解世界,却不了解自己的身体。我们的教育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严重缺失。”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日前的《2003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提供的信息,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及与此相关的青少年非意愿怀孕、流产、性病和艾滋病高发,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这份报告中呼吁各国政府、学校、家庭和各种社会机构,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予以重视,增加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

2 青春期孩子性知识性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性知识教育,能使青春期孩子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性心理发育,解决由此产生的性困惑和性疑虑,促进其性健康成长,及时消除中学生青春期的性心理障碍,此外还可以预防青少年性犯罪。青少年性犯罪与其自身的性生理、性心理发育特点有很大关系,也与他们缺乏青春期性科学相关知识有关。性道德教育同样重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杜布森说,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不仅要学习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性道德观念,使他们懂得克制是必须的。诚然如斯,青少年性冲动急需性道德的正确疏导,青春期的身体、心理、精神各方面的协调发展需要性道德和性知识均衡匹配。只有以性道德为支撑,以性知识为依托的性教育,才能培养孩子对性的理性认知,建构健康的性价值观,才能使生活更愉悦、更和谐、更文明。性道德教育是青春期教育的核心。近年来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以及黄色书刊和音像制品的侵袭和毒害,使他们道德观念淡薄,导致“性罪错”和性犯罪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譬如瑞典,1956年起在中学强制推行性教育,结果5年里,少女怀孕率增加60%,第一次的平均年龄下降2岁。而耐人寻味的是另一些发达国家性教育成效明显,如荷兰的少女怀孕率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这得益于从幼儿园开始,就分阶段提倡性道德。因此,我们在向他们传授性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性道德的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显得更为重要。

由于涉世不深,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对社会文化和世态人情信息的接受选择能力很差,政治道德对的约束力越来越有限,婚前、婚外恋、未婚同居等现象受到的舆论压力越来越小,、书刊录像屡禁不止,影视文艺作品越来越热衷于打“球”,这些对青春期的孩子的生活情趣和修养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容易造成他们性观念的混乱,导致越轨、性犯罪增加,这对社会风气、安定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不利。

2008年12月27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制定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今后中小学每学期都要安排6到7课时的健康教育课,并将从小学到高中的健康教育课分为5档,其中从小学五六年级起学生就将接触到性知识,高中阶段的健康教育课程还将涉及避免婚前等部分内容。此次教育部就中小学健康问题出台相关纲要,意味着传统禁锢式的性观念已被打破,性教育迈向实质性推进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已得到职责部门高度重视。

3 性知识性道德教育内容及模式

青春期性知识教育大体包括性生理和性心理两个方面。性生理主要讲解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性的发育、月经、遗精等生理现象。通过讲解提高青少年对性的科学认识,消除神秘感;性心理知识主要包括月经、遗精的心理准备,频繁的心理危害,与异性相处的正确态度等。性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共产主义性伦理知识、性的法制观念、防止犯性罪错等,使青少年懂得并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关于性的道德规范和法制规范,认识到性道德是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性道德教育侧重对从道德层面进行规范,从思想层面渗透性纯洁、婚前禁欲等观念。性道德的教育是要使孩子懂得应该遵循哪些准则和规定,应该培养哪些优良品质和防止哪些不良倾向,从而使他们逐渐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体贴、善于帮助异性、自尊自爱、自我调节与克制、人道主义等优良品质。这可为青少年道德的发展和将来正常的婚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减少和消除成年人的许多忧虑。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将成为脱缰的野马,侵损身心健康,破坏社会和谐,玷污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