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干部人才培养机制

干部人才培养机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7 09:02:44

干部人才培养机制

干部人才培养机制例1

【关键词】

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链;构建;问题;对策建议

1 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链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链的构建是这一课题的一个研究重点,构建科学系统的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有助于推动科技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进一步促进了干部队伍、领导班子的建设。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链的构建充分满足了良好工作作风的培养、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提升干部工作能力、推动富裕文明等社会发展需求。

2 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链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2.1 领导干部在认识上出现某种程度的偏差

对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的建设问题,一些机关领导干部的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年轻干部到生产一线和基层岗位进行锻炼的必要性不大,而且对年轻干部今后的发展无关紧要。有些机关干部还认为多数基层干部的理论素养、学历见识、年龄与机关干部相比都不占优势,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的必要性不大,即使选拔了基层干部到机关任职,也不会为其安排重要岗位,有很强的排外意识。

2.2 对基层干部的培养机制不完善

很多地方基层并没有完善的干部培养机制,培养措施也不科学、合理,地方政府对那些到基层锻炼的干部未提出实质要求,达不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一些深入基层的干部可能因基层干部的工资待遇偏低、教育培训措施落实不到位、基层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削弱了工作积极性。

2.3 基层年轻干部断层现象严重

当前,基层当中年轻干部的断层现象严重,县乡党政机关尤为严重。基层当中年轻优秀干部非常稀缺,可供基层一线选拔的对象较少,而且基层党政机关也急需培养年轻骨干,充实自身机构,这一需求与上级党政机关想要选拔基层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冲突,上级党政机关想要从基层选拔培养专业性较强年轻干部非常苦难。

2.4 基层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不完善

从基层选拔培养干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还处于探索试探阶段,基层干部培养选拔机制还有待完善。各区域单位的选拔培养发展不均衡,而且随意性较大。在体制的约束下,基层人才因身份、部门、区域等因素的制约阻碍了自身的人事调动,企业管理人员、优秀村干部等优秀人才想要进人各级党政机关非常苦难,为其提供的途径非常少。

2.5 一些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较低

一些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较低,尤其是少数民族、偏远山区等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基层干部的所见所闻较少、所受教育程度较低,因地域、语言等差异增加了与上级机关干部交流难度。

3 构建科学系统的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措施,创新方法

基层一线干部的培养选拔链建设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探索、总结,将其落实到实践当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3.1.1选派年轻的优秀机关干部深入到发展滞后区域、复杂疑难岗位进行锻炼提高机关中大部分年轻干部缺乏处理复杂问题、化解紧张危机的能力,将其选派到发展滞后区域、复杂疑难岗位进行锻炼,深入群众一线,在复杂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可以增强年轻干部的处事能力。

3.1.2为基层干部提供更多提升职位

公务员选拔过程中,应该逐步减少应届大学生的录用数量,更多地从基层当中选拔录用,对公务员提出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新要求。对大学生做出积极的引导,使其投身到基层工作的建设当中,建立庞大、高质量的后备人才库,为机关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当机关出现职位空缺时,适当的从基层当中进行人才选拔,通过有效地竞争选拔基层优秀人才出任职务。此外,还可以根据人选条件和工作需要从基层直接调任政绩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的基层干部。政府还应该将那些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下放到基层进行锻炼。

3.1.3为经济发达地区等国家建设前沿选派年轻干部,并委以新职和重任。

每隔一段时间自机关内选派一些觉悟高、基本素质好、基层工作经验欠缺的优秀年轻干部深入到当中,在基层进行一段时间的挂职锻炼。此外还可以通过“上挂”锻炼来扩大这些优秀年轻干部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宏观思维、提高决策能力。还可以为经济发达地区等国家建设前沿选派年轻干部,并委以新职和重任。

3.2 制定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发展

3.2.1规划要有系统性

在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链过程中,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一事需要组织人事部门等多个部门协作完成,各级党委对这一问题要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整体工作的调动,站在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措施得当、科学合理、目标明确的基层一线干部培养规划。

3.2.2规划要有前瞻性

在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链过程中,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还要适度超前。在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规律的前提下,掌握主动权,统筹兼顾,预测人才需求,齐抓国有企业、党政机关、非公组织基层一线干部的培养。

3.2.3规划要有延续性

在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链过程中,遵循干部正常成长规律行事,切记急功近利,坚持常抓不懈,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充分开发利用干部培训教育和国民教育资源,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到最大,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3.3 健全选拔机制,加强管理领导

3.3.3建立健全的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机制

在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链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一个较为健全的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应该包括公平的竞争机制、公正合理的管理监督机制、完善的择优汰劣机制等内容,确保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工作的顺利进行。

3.3.2明确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的责任分配

在遵循分层负责原则的基础上明确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的责任分配,将组织部门、党委机关的工作职责落实到实处。各级党委在衡量组织人事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应该将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并增强各部门机关单位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在培养选拔基层一线干部工作过程中,明确党委和主要负责人的相关职责,并对培养选拔基层一线干部的规划措施、成效、目标任务进行量化考核。在年终总结、任期考察等特殊时期,对培养选拔基层一线干部工作的成效进行认真检查,以此来强化领导班子的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干部人才培养机制例2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赵建国:

推行全面人力资源管理。构建“以企业文化为引领、以打造领导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员工岗位胜任能力为重点、以队伍作风建设为保障”的四位一体的全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总经理陈进行:

坚持以更高的标准持续推进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全面加快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和满意度。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积极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员工多通道发展机制,让每一名职工都有均等发展机会。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总经理云公民:

加强党建和队伍建设。深化“四好”领导班子创建,坚持从严选配领导班子,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推进“一把手”工程、“70、80工程”、“千百”工程,健全配套制度,加快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推进总部与基层之间的交流任职、同级管理岗位之间的干部轮岗锻炼。关心员工生活,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休假、医疗等保障制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员工“幸福指数”。

中国能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继学:

建立健全科技工作考核体系;全面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快编制规划,建设标准化数据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选拔、管理体制与机制;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制定吸引和稳定人才的待遇政策;全面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技能鉴定工作。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玉卓:

推动党建、人才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围绕集团公司战略,积极推进人才规划落实和人才工程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劳动用工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神华管理学院要紧紧围绕集团人才战略,做精做细培训组织工作,做优做实品牌培训项目。

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冬:

加强队伍建设,为集团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按照集团公司人才发展规划,全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一是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形成符合各类人才特点的开发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才选用机制,形成绩效优先的人才评价机制,形成与市场接轨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步伐,成立引才工作组,设立引才专项资金,实施引才目标责任制。建立发电、配电、燃气、新兴产业等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主动联系,长期跟踪,适时引进。创新引才方式,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实施半职、短期服务、项目合作、顾问咨询等柔性引才政策。研究通过收购兼并、战略合作等方式,整体引进技术、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等措施。三是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开发培养力度,按照“对标一流、注重引领”的原则,启动领军型人才培养计划,集团公司围绕提升管理创新能力重点抓好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的培养,二级公司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抓好学术技术领军人才的培养,三级公司围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抓好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培养,全力推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为集团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动力保障。

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培训中心主任卜凡强:

加快“三中心两基地”(领导力发展研究中心、高级专业人才发展中心、文化传播交流中心、政策研究基地、战略咨询基地)建设;开展国际一流企业大学对标,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培训体系建设;加快“五纵两横三体系”(“五纵”指党建党性培训研究、领导人才开发研究、专业人才开发研究、国际人才开发研究以及人力资源政策研究,“两横”指培训模式创新和培训智库建设,“三体系”指项目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建设。

(国家电网报)

国家电网公司运行分公司总经理叶廷路:

大力加强人员培训,加快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开展全员教育培训。全面开展专业调考,以考促培、以考促学、以考促训,促进员工业务水平快速提升。加大人才引进、干部交流力度,完善人才选拔流程,促进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展岗位责任体系建设,全面实行全员绩效管理。完善薪酬分配体系,形成良性激励机制。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同智: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和科技创新战略,建成全系统领先的“1516”培训资源支持体系,确保在能源、电力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部级创新成果。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四好”班子创建及干部素质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加强干部队伍梯队建设,研究建立干部实践锻炼机制。实施大培训工程。深化全员教育培训,实现省市县全覆盖,确保全员培训率100%。打造人才高地。以全职业生涯人才培养为主线,着力推进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

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尹积军:

加强教育培训。深入推进全员培训考试,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干部队伍的领导力培训。全体干部员工都要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克服“知识太多学不完、知识太深学不懂、知识太少学不起”的心理障碍,全面提升专业水平、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

上海市电力公司总经理冯军:

人才强企,加强人才培养和全员培训。创新人才机制。做好人才培养规划,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评价、薪酬激励机制。严把新进人员入口关,加强人才定向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重点培养国家电网公司领军人才、公司一线技能人才和青年英才,打造一流的人才高地。加强技术创新、技能比武、劳动竞赛和调考活动管理,力争取得优异成绩。深化全员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师资力量,推进覆盖各电压等级的线路、电缆实训基地建设,着力开展面向特高压、智能电网的一体化培训,分层级、分专业组织员工培训。建立涵盖营销、生产、基建等各方面的网络学校,开展网上培训、远方培训和视频培训。

浙江省电力公司总经理李卫东:

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员能力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搭建“专业类型齐全、能力特点互补、性格气质相融”的领导班子。完善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多形式的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本部空缺一般管理岗位,全面实行公开招聘选聘。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部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国际性、复合型领导干部。加大人才培训培养力度。完善培训设备设施,分类分专业开展全员培训、全员考试,构建培训、取证、比武、作业、薪酬分配关联运作模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专家和通道人才作用,充实内训师队伍,实施师带徒计划。推广劳模工作室跨地区培训,选送业务骨干到设备制造企业培训,培养优秀技能、技术人才。开展“追求卓越”工作,从实践中找差距、出思路、提建议,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规范人才分级分类管理,完善“四个通道”人才考核选拔机制。深入开展“三位一体”综合竞赛和重点工程立功竞赛。

河南省电力公司总经理葛国平:

加快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滚动优化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明确各类人才开发培养目标。建立全员培训考试积分制度,应用于定级、晋级和专家人才选拔考核。统筹开展培训和竞赛调考,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开展“三集五大”岗位培训、重点专业培训和转岗员工再培训。健全分级、分类、分专业人才考核评价指标和选拔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能力培养力度,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拓宽员工发展通道。

新疆电力公司总经理王风雷:

干部人才培养机制例3

二级学院学生干部主要是指院学生会的学生干部、班级干部、社团干部,是学校开展的各项工作在学生中的执行者、协助者和组织者,是高校学生工作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二级学院学生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反应出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一、二级学院学生干部素质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二级学院学生干部素质培养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程,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二级学院学生干部素质培养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二级学院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方式单一、培养投入不力以及二级学院学生干部自身素质的欠缺是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

(1)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投入不足。多数高校非常重视学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但是对学生干部的素质培养,无论是在人力、物力上,资源方面明显缺少投入。这也是阻碍学生干部素质培养工作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经费投入不够,师资投入不足,管理投入不明显。

(2)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方式单一。二级学院学生干部素质培养主要体现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它需要各方面的锻炼和培养,而在二级学院中,它的培养方式较为简单化,缺乏创新,仍局限于培训班、讲座等传统方式。

(3)二级学院学生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在高校中,学生干部应是学生中的优秀者,是各种素质较好的学生代表。但是,近几年调查研究表明二级学院学生干部自身素质存在较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学生干部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团队精神不强;缺乏持续工作激情和责任感;缺乏创新意识;学生干部“”现象严重。

二、加强二级学院学生干部素质培养的对策

针对二级学院学生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分析,归纳梳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进而提出了加强学生干部素质培养的对策。

(1)构建科学规范的二级学院学生干部选拔机制。学生干部是隐藏在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如何在学生群体中将其选是二级学院学生干部培养的前提,更是实现学校有效管理的重要条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的不同,二级学院选拔学生干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大致上可以分为推荐、考核、自荐三种方式。但无论是选择哪种方式对学生干部进行选拔,组织者所要坚持的原则必须是公开、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并且应该依据岗位职责要求选拔合适的学生,形成符合二级学院学生干部培养目标的选人、用人机制,选拔出有专长、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在选拔过程中学生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有较强的能力素质,具有良好的学习成绩。

(2)完善具有可操作性二级学院学生干部管理机制。①建立帮带机制。建立校、院、班三级帮带制度,在上层级对下层级和本级之间由优秀学生干部定期对新进学生干部进行“结对”指导,交流工作心得、传授工作经验。特别是针对当前学生干部结构上存在的断层现象,帮带机制的合理利用,就能使学生干部优良的素质和工作作风得到延续。②增强日常管理机制。在学生干部管理中,日常管理工作难度大,同时它也是最能掌握学生干部思想动态、学习工作情况有利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工作人员积极探索日常管理机制。其一,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干部坚持工作日志记录,检查他们工作的进度和效果,使他们在开展工作时能做到工作有计划、过程有记录、事后有总结。其二,可以开展相互观摩评议,让学生干部之间自我观察,相互交流,讨论评价,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自我管理。

(3)建立健全公平的二级学院学生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明确学生干部岗位责任,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科学、合理、公正的考核离不开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划分,学生干部的岗位必修有明确的任务和职责,这样学生干部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同时,将岗位基本任务与工作拓展目标相结合,鼓励学生干部大胆创新;在学生干部考核体系中,以学生干部岗位职责为基本要素,更加突出学生干部思想进步状况、人际交流、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考核结果着重体现学生干部工作中的影响力、贡献力和创新力。

(4)建立健全二级学院学生干部培养保障机制。学生干部的全面成才,必须要靠二级学院对学生干部素质培养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保障。归结出以下几个方面:①领导的高度重视,制定政策保障。二级学院学生干部是联系教师和普通同学直接的桥梁和纽带,在二级学院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院领导和主管部门对学生干部素质培养加以重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学生干部的权益,能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助力,有利于打造一直吃得苦、耐得劳、战斗力强的二级学院学生干部队伍。②将二级学院学生干部素质培养体系与二级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中共十七大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学生干部本身就是在高校中具有代表性的高层次人才,因此二级学院应以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来提高整体学生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在二级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干部成长成才,恰好可以以学生干部培养为点,带动二级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③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生干部素质培养不仅是要从学生干部和培养者的自身找原因,外部环境也会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产生影响,如何利用环境促进学生干部的成长成才,主要体现在物质和精神环境两方面的有力保障。物质环境方面,二级学院应该在物质上为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提供必须的办公设施和足够的活动场地,要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均是学生干部素质培养的必备物质条件;精神环境方面,二级学院要坚持人文关怀,积极关注学生干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情感等各方面的实际困难,使学生干部素质能全面健康发展。

干部人才培养机制例4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形势、新问题面前,培养优秀年轻企业干部尤为重要。对于电信企业来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的培养教育、年轻干部的培养储备更是成为电信企业决策中的头等大事。本文即对电信企业培养年轻干部的机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电信企业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性

年轻干部的培养储备,对于电信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说事关重大。

当前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国家信息产业支柱的国有电信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将成为引领和推动电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基础。而要切实做到这四个创新,有计划、有目标、持续稳定的培养年轻后备干部是重中之重。

作为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中坚力量的年轻人,如果在企业里只是稀稀拉拉的少数人,在人才的结构与层次上够不成一定的战略性,那这个企业可以说是没有希望的。不要说在当前的企业发展形势下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那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以加强企业现实发展的紧迫性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我们都应该把培养年轻后备干部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加以重视。

2.当前年轻干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惯性思维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

一些企业在培养选拔领导千部时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办法,考核、考察及选拔干部主要看工作资历,看年龄大小,存在着论资排辈的现象。对年轻干部,他们一方面承认有冲劲、有朝气,文化水平高,另一方面又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寻找他们的弱点,认为年轻人爱冲动,办事不够稳重,“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对年轻干部求全责备,不信任。其结果,必然是打击了年轻干部的积极性,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建设。

2.2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

一些企业的领导片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谈思想政治素质是多余的。因而,存在着种种功利主义,在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中,从经济、业务角度考虑多,从政治角度考虑少,只是片面地强调年轻干部的业务素质,而忽视,甚至放弃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2.3缺乏监督机制。

一些企业对年轻干部的特点不了解,任用年轻领导干部后,不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引导和监督,认为对年轻领导干部的教育、引导和监督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影响他们在领导岗位上正常发挥作用。一些企业的领导甚至将不监督年轻领导干部与“用人不疑”等同起来,认为对年轻领导干部进行教育、引导和监督,是不信任行为,会产生不良后果。

3.建立培养年轻干部的长效机制

培养年轻干部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而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稳步增长的过程,需要企业每一个环节的有效配合,这个有效配合的过程就是各层面上人才以及后备干部们的协作的有效性。并且是检验企业培养后备干部机制有效性的过程。本文认为应该建立起一下培养年轻干部的长效机制:

3.1责任机制。健全完善年轻干部培养责任机制,关键要强化企业党组织及主要领导同志对培养年轻干部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强化培养年轻干部工作:①健全各级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培养后备干部的制度;②健全领导班子合理配备的有关制度;③健全组织部门对后备干部不同层次实施不同管理的制度;④健全各部门培养教育青年干部的制度;⑤建立健全对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

3.2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年轻后备干部培养动态管理机制,要坚持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原则,做到:一年一考察、一年一推荐、一年一调整。条件成熟时可以及时提拔使用,并鼓励他们参与竞争上岗,保持年轻干部队伍的活力。另外还要健全以下制度:①定期汇报制度;②群众监督制度;③领导评比制度;能上能下制度。

实践证明,长效机制的建立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几年,国有电信企业领导干部调整的力度和频率都非常大。如果没有长效机制,就可能产生因人而异,换一个领导一个思路的现象,既不利于年轻后备干部的培养,更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4.培养年轻干部的具体措施

电信企业做好年轻领导干部培养工作的具体措施包括:

4.1改变观念。企业应该改变用人观念,坚持好中选优原则,观主流,看本质,大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上领导岗位。优秀的年轻干部不但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思维比较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工作热情、有朝气,富于开拓创新精神,并且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优异的成绩和贡献,其主流和本质是好的。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建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才能增强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4.2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既重视年轻干部的业务素质的培养,同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给年轻干部压担子,提高他们处理业务问题的能力,并在选拔领导干部时,将业务素质作为一个重要依据来考虑。

4.3加强监督。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由于成长过程比较顺利,事事如意,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在生活、工作等方面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由于阅历浅,处理各种矛盾的经验欠缺,遇到困难时又容易泄气,这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年轻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中,要建立相应的教育、考核机制,要注意进行经常性的教育、监督。

结语

培养年轻干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善措施、狠抓落实,开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干部人才培养机制例5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形势、新问题面前,培养优秀年轻企业干部尤为重要。对于电信企业来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的培养教育、年轻干部的培养储备更是成为电信企业决策中的头等大事。本文即对电信企业培养年轻干部的机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电信企业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性

年轻干部的培养储备,对于电信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说事关重大。

当前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国家信息产业支柱的国有电信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将成为引领和推动电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基础。而要切实做到这四个创新,有计划、有目标、持续稳定的培养年轻后备干部是重中之重。

作为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中坚力量的年轻人,如果在企业里只是稀稀拉拉的少数人,在人才的结构与层次上够不成一定的战略性,那这个企业可以说是没有希望的。不要说在当前的企业发展形势下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那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以加强企业现实发展的紧迫性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我们都应该把培养年轻后备干部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加以重视。

2.当前年轻干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惯性思维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

一些企业在培养选拔领导千部时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办法,考核、考察及选拔干部主要看工作资历,看年龄大小,存在着论资排辈的现象。对年轻干部,他们一方面承认有冲劲、有朝气,文化水平高,另一方面又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寻找他们的弱点,认为年轻人爱冲动,办事不够稳重,“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对年轻干部求全责备,不信任。其结果,必然是打击了年轻干部的积极性,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建设。

2.2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

一些企业的领导片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谈思想政治素质是多余的。因而,存在着种种功利主义,在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中,从经济、业务角度考虑多,从政治角度考虑少,只是片面地强调年轻干部的业务素质,而忽视,甚至放弃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2.3缺乏监督机制。

一些企业对年轻干部的特点不了解,任用年轻领导干部后,不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引导和监督,认为对年轻领导干部的教育、引导和监督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影响他们在领导岗位上正常发挥作用。一些企业的领导甚至将不监督年轻领导干部与“用人不疑”等同起来,认为对年轻领导干部进行教育、引导和监督,是不信任行为,会产生不良后果。

3.建立培养年轻干部的长效机制

培养年轻干部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而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稳步增长的过程,需要企业每一个环节的有效配合,这个有效配合的过程就是各层面上人才以及后备干部们的协作的有效性。并且是检验企业培养后备干部机制有效性的过程。本文认为应该建立起一下培养年轻干部的长效机制:

3.1责任机制。健全完善年轻干部培养责任机制,关键要强化企业党组织及主要领导同志对培养年轻干部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强化培养年轻干部工作:①健全各级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培养后备干部的制度;②健全领导班子合理配备的有关制度;③健全组织部门对后备干部不同层次实施不同管理的制度;④健全各部门培养教育青年干部的制度;⑤建立健全对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

3.2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年轻后备干部培养动态管理机制,要坚持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原则,做到:一年一考察、一年一推荐、一年一调整。条件成熟时可以及时提拔使用,并鼓励他们参与竞争上岗,保持年轻干部队伍的活力。另外还要健全以下制度:①定期汇报制度;②群众监督制度;③领导评比制度;能上能下制度。

实践证明,长效机制的建立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几年,国有电信企业领导干部调整的力度和频率都非常大。如果没有长效机制,就可能产生因人而异,换一个领导一个思路的现象,既不利于年轻后备干部的培养,更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4.培养年轻干部的具体措施

电信企业做好年轻领导干部培养工作的具体措施包括:

4.1改变观念。企业应该改变用人观念,坚持好中选优原则,观主流,看本质,大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上领导岗位。优秀的年轻干部不但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思维比较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工作热情、有朝气,富于开拓创新精神,并且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优异的成绩和贡献,其主流和本质是好的。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建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才能增强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4.2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既重视年轻干部的业务素质的培养,同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给年轻干部压担子,提高他们处理业务问题的能力,并在选拔领导干部时,将业务素质作为一个重要依据来考虑。

4.3加强监督。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由于成长过程比较顺利,事事如意,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在生活、工作等方面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由于阅历浅,处理各种矛盾的经验欠缺,遇到困难时又容易泄气,这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年轻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中,要建立相应的教育、考核机制,要注意进行经常性的教育、监督。

结语

培养年轻干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善措施、狠抓落实,开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干部人才培养机制例6

一、深刻认识税务人才建设现状,增强培养人才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我个人认为,近年来,各级党组在抓人才队伍建设上认识不断深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着眼长远发展,目前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编制结构与跨越式发展需要还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税务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各级税务机关内部没有真正建立起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对特殊人才的特殊贡献,没有真正从政治上、经济上、荣誉上给予贡献相适应的奖金或待遇,影响调动人才开发自我潜能的积极性。二是任职经历单一、复合型人才少。在实际工作中,在专业上具有一般性税务知识的人员比较多,且任职经历单一,在人才层次上领导管理人才、专业性业务人才及复合型人才明显缺乏。三是关键岗位技术骨干少、素质弱。受编制限制,业务骨干队伍新人补充较慢,队伍梯次结构不合理,中青年骨干人才缺乏,总体上看,“经验型”人才多,技术含量不高,技术研究,创新能力不够强。

二、努力适应任务要求,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一是要树立“战斗力”标准观念。用“战斗力”标准统揽和筹划干部人事工作,力戒简单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用实际工作成效检验干部人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牢固树立出人才就是出政绩的观念。二是要树立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观念。选用干部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看准了的干部要大胆使用,宁可用那些平时有些棱角、关键时刻能担当重任、危机时刻能力挽狂澜的干部,也不用平时四平八稳、处事圆滑、关键时刻心忙意乱、平庸误事的干部。三是要树立培养人才人人有责的观念。党组书记应该强化“校长”意识,切实负起责任,真正使人才培养工作责任到位、保障到位、措施到位,确保落到实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实打实的工作,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作风贯彻始终。人才队伍建设涉及选、训、用、管,是各部门的共同职责。人事部门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管部门,肩负重要责任,但从税务紧缺人才及重点岗位人才的分类培训看,大量具体工作要靠业务部门来抓,要明确任务、各负其责、加强协调、落到实处。在人才建设上,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履行好一级的职责,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三、突出重点岗位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实际税收工作能力

税务的跨越式发展要有所作为,实现税收工作的跃升,就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用超前的眼光,采取超常的措施,积极筹划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在人才建设规划上要有前瞻性。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变化,着力培训懂外语、懂法律、懂国际税收、懂国际商法等诸多方面知识的高级人才,对急需的专门人才,早研究,早拿出方案,对人才的培养、保留、储备,要立足当前周密筹划。加大院校毕业生的接收数量,控制干部不合理流动,保持干部数量和质量同步储备,为新的税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上的保证。二是人才队伍培养的路径要逐渐程序化、制度化。在设置培训内容的上,要突出业务基础教育,把税务业务知识的基础打牢,使干部发展有后劲;要因人而宜,突出个性化,做到缺什么,学什么。在干部使用上,要注重多岗位任职、岗位互换、频繁交流、全面锻炼,使干部开阔视野,提高思维层次,增加阅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三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法上力求多样性。要多途径地抓好干部在职培训,努力在技术比武中催生人才,在执行重大任务中摔打人才,在业务考核中培训人才。注重善于把年轻有发展潜力的干部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锻炼。充分发挥税务院校师资、设施的优势,采取联合办班,委托培训形式,有计划地选送需要重点培养的骨干人才脱才学习,联手培养人才。

四、着眼未来,立足平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干部人才培养机制例7

(一)加强学习实践,提高年轻干部综合素质。将年轻干部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采取集中培训、分期轮训、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帮助年轻干部提高理论素质。结合“康巴英才雄鹰计划”,不定期组织年轻干部观摩学习、实地考察学习。选派优秀年轻干部下乡驻村,开展脱贫攻坚,最大限度激发年轻干部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实行跟踪帮扶,建立年轻干部“一帮一、师带徒”帮扶制度,助推年轻干部早日成才。

(二)强化岗位锻炼,丰富年轻干部工作经验。立足年轻干部成长规律,加大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力度,全面提高年轻干部的素质能力。安排年轻干部到不同岗位锻炼,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不同岗位大练兵。同时坚持把基层作为培养主阵地,实行上派锻炼、下派挂职、一线岗位学习,丰富年轻干部基层工作经验。

(三)健全识人体系,储备年轻干部人才。强化党组的领导把关作用,建立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衔接、履职经历与工作业绩相结合等全方位的甄别办法,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考核评价年轻干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保证人事相宜、人岗相适,切实解决了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同时放宽视野抓好年轻干部“入口”工作,加强对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教育、管理。

(四)完善常态机制,激发年轻干部干事活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注重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强化年轻干部日常管理监督。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和干部定期体检等制度,保障干部正常福利和合法权益。支持年轻干部承担政府重大科技项目,鼓励年轻干部立足工作岗位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解放程度不够。一些同志认为年轻干部经验不足、能力有限,不如一些年纪大、任职时间长的干部办事稳妥,压得住阵,看缺点多看优点少,看问题多看成绩少,看眼前多看潜力少,不敢委以重任,不能为其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年轻干部担负重任的勇气、克服困难的斗志和积极进取的动力,使其成长锻炼受阻。

(二)缺乏人尽其才的平台。由于职责分工、业务要求等多方面原因,不能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用,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闲置,浪费了专业的优势。在岗位分配上不能充分发挥男性干部吃苦大胆、女性干部认真细心的先天优势。

(三)部分年轻干部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年轻干部知识更新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工作需要,基层工作经验缺乏,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不敢负责、不会负责,遇到难题绕着走,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年轻干部培养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目标缺少刚性,考核不科学,从而导致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问题上还存在备用不结合、重提拔轻监管、跟踪培养不连续等问题。

三、下一步建议意见

(一)加强人才工作的领导,形成党管人才合力。将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作为巩固党在藏区执政基础的大事要事抓紧抓好,强力推进科技干部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把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年轻干部,作为贯彻落实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任务,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作为顺应时代潮流、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从制度保障、政策激励、跟踪管理、择优任用等方面探索建立一套年轻干部培养使用的制度体系,为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创造条件,使其成为转型发展的实践者和作风建设的执行者。

干部人才培养机制例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积极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积极性,是巩固和发展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性工作。新世纪伊始,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均GDP越过了1000美元,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这一阶段,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又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团结和凝聚包括党外人士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尤为重要。当前,正值我国党外代表人士和民主党派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中共中央颁发了文件,又向全党全社会提出了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中发[2005]5号)的主张。可见,建立健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举荐和选拔一大批优秀党外人才,建设一支素质高、能与中共合作共事的党外干部队伍,使党外干部队伍特别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可持续地发展,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中央重视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更是把这项工作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工作来抓。中央和地方党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形成了党委领导、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具体实施、其他部门协助配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式方法的运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加强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方式方法中,对那些有生命力的,仍需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和发展,对那些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日益显露出缺陷和问题的,要摒弃和否定。一是政策要求不清晰,执行难以到位,各级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开展不平衡。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指导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党外干部工作的发展。但一些地方制定的文件中作出“争取配备”、“逐步配备”、“尽可能配备”、“要有一定数量”、“要加大力度”等规定和提法,弹性较大,缺乏可操作性的考核指标和措施,随意性大。二是责权不够明晰,缺乏有效机制,难以形成合力。责任和权利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处理得好,事物就能遵循着其客观规律正常发展,否则弗然。目前,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分工方面,有关文件虽然也提出一些要求,但各部门、各单位究竟有哪些具体职责和权力,并没有得到明确。例如,统战部主要负责党外干部的培养和举荐,组织部主要负责选拔和任用,统战部检查工作的最终落实。这一规定,意味着组织部和统战部都对党外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发挥作用。但目前的情况是,两个部门的具体权责没有得到具体化和明晰化。在实际工作中,不仅成本高,而且容易产生矛盾。三是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难加强。管理监督是社会发展的一门科学,是社会发展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从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系统工程看,任用党外干部到领导岗位,既是旧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周期的结束,又是新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周期的开始。这就要求对党外干部从担任领导职务起直至从岗位上退下来全过程进行管理监督。但实际上,对党外干部的管理监督仅限于对其阶段性工作表现的考核,这不利于保持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

    不难看出,现行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包括物色举荐、培养提高、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诸环节中,都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这很难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也难以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亟须予以完善。

    二、广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广西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努力推进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不断探索出许多好做法、好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作机制,对于建立健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主要做法有:

    (一)强化党委领导下“两部”工作相协同。组织部和统战部两部缺乏协调配合,培养举荐与安排使用脱节,党外干部选拔任用出现“两张皮”、“三张皮”现象,是长期制约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开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针对这一难题,广西建立了两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两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如在工作中,两部做到“四个共同”,即共同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共同考核后备干部,共同研究确定后备干部名单和拟定任用人选,共同向自治区党委汇报,解决了以往两部缺乏沟通协作带来的一些问题。

    (二)广泛物色与重点联系相统一。如何正确把握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一直是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广西采取了多渠道物色选拔党外后备干部等措施,如公开推荐优秀党外干部,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后备人才库;在全区范围开展了“全面加强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的工作”,建立“物色”与“培养”相结合的“重点联系”制度等。这些做法,对党外干部的培养举荐和选拔任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政治效果。

    (三)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是促使干部成长成熟的必要途径。为了适应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代表性强、与党亲密合作的党外干部队伍的需要,广西一方面加强对党外干部和党外后备干部党的基本理论政策和统一战线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与合作共事能力;另一方面在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开展了“思想政治交接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党外代表人士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此外,针对当前党外干部普遍存在工作经历较少的特点,对党外干部加强实践锻炼。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党外干部到基层、中央和国家机关、东部发达省区挂职锻炼,为党外干部茁壮成长创造条件。

    (四)提高认同与完善制度相匹配。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能否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政策及对党外代表人士本身的了解和认同程度。广西一方面注意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选拔任用党外干部的有关政策;另一方面通过组建“专家百人团”,积极为党外干部展示才能、树立形象提供舞台,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社会认同,从而为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目前自治区人大、政府领导班子均配备了党外干部,自治区政协领导班子中,安排党外干部6人,超过副主席总数的60%。14个地级市的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中,全部配备了党外副职。109个县(市区)有104个政府领导班子配备了党外副县(市区)长,与上届换届时配备数同比提高了46个百分点。

    通过实践与探索,有三条基本经验必须坚持:一是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的组织领导机制是根本。各级党委必须加强领导,才能确保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两部协同工作机制是关键。组织、统战两部门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方协同作战,形成合力,才能把建设高素质的党外干部队伍的工作做好。三是建立上下联动的督查机制是保障。加强督促指导,形成经常性的督查机制,才能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健全多方互动一体的培养选拔工作机制、

    古人云:“国之兴,在于政;政之得,在于人。”选好用好干部,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与选拔使用其他党政领导干部一样,选好用好党外干部,关键靠制度,靠科学的机制作保证。所谓机制是指事物结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科学机制是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机制,主要是指组织上为党外干部的进步成长提供的外部条件和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工作方式,包括教育、培训、发现、推荐、选拔、安排、使用的方针和政策措施,也包括科学的考核、考察、评价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等。建立健全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科学机制,就是要使培养选拔工作的诸多部门、诸多环节和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良性互动,形成合力,融为一体,进而产生“1+1>2”的效果,使之既与党和国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协调、相适应,又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的需要相协调、相适应。经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这种科学机制就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与统战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规范有序,各有关单位积极支持和参与的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工作机制。具体来说,要建立健全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

    (一)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在建立健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机制中,党委的领导起核心作用。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是各级党委工作的组成部分,建立健全有效运行机制,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更是各级党委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第一,建立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纳入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把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管理,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组织将党外干部工作纳入干部人事工作进行通盘研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分管领导责任,每年由组织部牵头、统战部配合,对领导责任制的实行情况进行检查。第二,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除需提请党委领导决定并主持的重要议题外,一般由组织部、统战部共同召集,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联系、沟通和信息交流,对党外干部工作中的重要情况进行通报,在党外干部提拔任用、变动调整事前通报征求意见。第三,建立健全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联系制度。努力在党外干部的发现、培养、选拔、任用和合作共事、发挥作用等各个环节,做到前后衔接,各负其责,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

    (二)建立健全相关部门职责明确、协作配合的运作机制。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涉及许多部门,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必须建立健全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规范有序,各有关单位积极支持和参与的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机制。第一,建立健全党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明确选拔任用党外干部的范围和条件,党外干部一般应当具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所规定的基本条件和任职资格。考虑到特殊性,还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较强的政治鉴别与把握能力,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和民主监督能力。另外,选拔到法、检两院任职的,应具备《法官法》《检察官法》所要求的必备条件。对特别优秀的党外干部,其任职资格可适当放宽。第二,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已确定的后备干部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桂会主义学院学习和轮训,对比较优秀的党外后备干部,采取小步快走、多岗位锻炼的方法,及时安排他们进行轮岗或到基层挂职锻炼。待条件和时机成熟后,及时提拔使用,充实到领导班子中来。特别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可选拔担任部门(单位)行政正职。第三,建立与党外领导干部谈话和联系帮助制度。组织上每年与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进行一次谈话。

    (三)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层层推动的督查机制。一要制定党外干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工作规划和目标。注意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既要有总的目标,又要有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计划;既要有明确的要求,又要有切合实际的具体措施。二要建立健全情况通报制度:(1)定期汇报。分管领导每半年或一年将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开展情况向党委汇报一次,掌握工作进度,查找不足,并切实加以解决。(2)定期抽查。组织部、统战部每年对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进行抽查,检查实施方案是否落实,并将抽查情况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3)定期走访。组织部、统战部每年对重点同级部门、单位和下一级组织进行走访调研,及时掌握党外干部工作动态。(4)定期反馈。各地各部门要定期向同级组织部、统战部反馈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情况及问题。三要建立健全经验交流制度。通过创办培养选拔党外干部信息刊物、建立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网页或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提供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交流平台。四要建立健全上级组织、统战部门检查指导制度。上级组织、统战部门定期对下级组织、统战部门进行党外干部工作的业务检查指导。下级组织、统战部门也要定期向上级部门反映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提出解决办法,不断改进工作。

    四、落实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的主要措施

    (一)把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提到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培养好、选拔好、使用好党外干部,是各级党委必须履行好的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应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切实加强对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领导,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一是科学制定和不断完善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规划,并将其纳入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使之在目标上有机衔接、在政策上统筹考虑、在责任上同步落实、在工作上协调推进。特别是在换届中班子的配备要强调党外干部的配备,要着眼于换届工作抓紧培养党外干部。二是搞好督促检查和分类指导,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_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三是大力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以及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重要意义,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对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培养选拔党外干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密切配合,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党委,落实在部门。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共同做好党外干部工作的格局。组织部门应主动与统战部门加强联系,沟通情况,对统战部门推荐的党外干部人选,要认真研究和考察,在党委决定对党外干部任免、调动、交流前,组织部门要征求统战部门的意见。统战部门应主动配合组织部门,认真做好党外干部的发现、培养、举荐、考察等工作。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应积极在本单位和本部门发现和培养党外干部,并主动向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推荐。

干部人才培养机制例9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后备力量和希望所在,“源源不断培养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大计”。高校是高知识群体、青年人群体的密集地。如何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当前高校党委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是加强高校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方向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年轻干部在革命及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战争年代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1]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要进一步找年轻人进班子。”[2]在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强调:“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好、文化知识水平高、领导能力强的年轻干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政治任务。”[3]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指出,“史立伟: “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 [4]“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5]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这三个干部工作的根本问题,以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五条好干部的重要标准。同时,提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要“加强和改进年轻干部工作,要下大力气抓好培养工作”[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用好各年龄段干部,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7]这些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各省市和各部委以中央有关精神为统领,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工作。例如:北京市委按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体部署,为全市各乡镇街道统一配备了一批 “80”后处级领导干部,为优秀年轻干部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平台。教育部提出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和任用工作制度,培养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北京高校作为干部资源的“蓄水池”的作用日益显现,一批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了北京区县、乡镇的干部队伍中,成为事业发展的骨干。

无论是几代领导人对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丰富论述,还是各级政府加强年轻干部队伍的具体举措,都充分论证了“源源不断培养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大计”。而随着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也给高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要站在人才是高校的生命线的战略高度来审时度势,充分挖掘高校党政管理人才、教学科研人才和后勤服务人才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才为我所用。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着手,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机制的创新来推动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工作,从培养、选拔、管理等环节入手,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渠道,切实加大高校选拔培养年轻干部的力度,增强选拔培养年轻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持以创新平台、按需施教为着眼点,构建分层次、分类别的高校年轻干部培养体系

北京科技大学从遵循年轻干部成长需求出发,以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学校的事业发展和工作推进,着眼于干部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党校为主阵地,创新平台、按需施教,从培养对象、培养内容、培养渠道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构建分层次、分类别、重实效的年轻干部培养体系。

1.在培养对象上,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好青年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培养。为更好地落实党管人才的原则,举办包括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北京市科技新星在内的,活跃在科研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参加的“青年高层次人才培训班”。培训分理论学习、能力提升、协同创新三个部分,通过举办“院士、长江学者面对面”等活动,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青年人才的科学研究和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充实“双肩挑”后备干部队伍。二是抓好优秀青年干部的教育培养。对年轻后备干部,每年举办优秀青年教师和机关科级干部参加的“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班采用专题讲座、网上学习、素质拓展、课外阅读、辩论赛、社会实践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新颖活泼又不失思想性和成长性。三是抓好新上岗干部的教育培养。对新任处级干部,采取分专题的形式,举办岗前培训班,邀请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高校职能部门正职进行授课,帮助其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新提任正处级干部由校领导进行面对面辅导;副处级干部由各单位正职进行面对面辅导,加强对岗位工作指导的针对性。

2.在培训内容上,突出“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年轻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紧扣时代脉搏,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青年干部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每年结合社会热点,通过举办各种理论研讨班、在线学习等形式,在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的基础上,提高年轻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理论水平。二是突出年轻干部对高等教育规律的了解和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 高等教育学”“现代大学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实用法律知识”“微观经济学”等知识性课程和“领导科学”“领导干部素质与领导艺术”“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等实务性课程和专题讲座,使年轻干部进一步深化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按照大学规律办学、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教学、按照管理规律做事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三是突出年轻干部岗位履职能力的培养。根据年轻干部岗位、工作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将干部队伍划分为本科教学工作系统、科研工作系统、学生工作系统等7个系统,以系统为单位,组织开展干部学习培训。在工作系统内,加强各部处之间、部处与学院之间的良性互动,并就学校事业发展和本系统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共性的问题开展学习、交流和研究,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相结合,坚持政策研讨与工作交流相结合,坚持走出校园和引入资源相结合,提高年轻干部的岗位履职能力。

3.在培养渠道上,优化“三种形式”。一是创新党校的教育培训形式。实施课程选修制改革,实行学分化管理,每学期为中层干部开设若干门培训课程,并将培训课程纳入学校统一的教学安排;开发“干部培训在线学习系统”,网上视频,在线考试,解决了部分干部学习时间、地点无法固定的“工学矛盾”,突破培训时空瓶颈;开通“处级干部管理信息系统”,为每名干部建立电子档案。二是实施年轻干部“走出去”计划。设立年轻干部境内外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定期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境内外高水平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挂职培训,着力开拓视野,提升能力。三是实施年轻干部岗位锻炼计划。积极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和教师到北京区县、江苏江阴、湖南湘西、贵州遵义等省市的地方政府,以及包钢、新疆等大型国企进行挂职,使年轻干部的眼界更宽、思路更宽,综合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开展校内双向挂职锻炼,从学院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机关、直属单位挂职,从机关、直属单位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到学院挂职锻炼,加强双向互动和了解,使年轻干部了解情况更清、把握问题更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坚持以完善制度、激励保障为着眼点,建立健全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

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最关键的是要建立能够让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在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上下功夫,不断完善选拔培养年轻干部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

1.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制度是规范个人与组织行为的各种约束和规则,起着规范、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通过制度建设的常抓不懈,让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成为常态、常规,做到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干部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干部考察预告实施办法》《干部任前公示实施办法》《干部试用期考核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完善干部初始提名、民主推荐、考察、公示等选拔程序,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作,真正实现教职工在干部任用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从而保证优秀年轻干部能够被选准用好。

2.以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干部轮岗交流机制。交流轮岗是年轻干部知识更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为解决学校年轻干部岗位经历单一、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有限等问题,坚持交流轮岗与培养使用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使年轻干部在多部门、多岗位得到锻炼。一是“竞争式”轮岗交流。对机关职能部门的正、副职,在同一岗位任职达到一定任职年限时,进行刚性轮岗交流,并对机关处级岗位和科级岗位面向校内全体教职工采取竞争性选拔的方式进行配备。二是“转调式”轮岗交流。对在同一处级单位任职一定年限的干部,结合任期考核,在不同处级单位之间进行任期性岗位交流;针对学院处级干部,从班子结构的合理性和学院发展的长远性出发,对连续任职一定年限的院长和业务副院长进行结构性岗位交流。轮岗交流制度的有效实施,有力地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全面提升了干部的综合能力,也为年轻干部的成长拓展了发展路径。

3.以加强岗位履职能力考察为出发点,创新年轻干部成长考察机制。不断完善后备干部培养、教育、管理办法,实行定期调整、动态管理,对表现突出的、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尽早放到关键性岗位上压担子,锻炼能力,丰富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实施了“岗位主持”实职试用和考察制度,即让年轻干部主持一年该岗位工作,一年后经过组织考察,其岗位履职能力和师生反响达到岗位要求,再使其担任相应的处级岗位职务。例如,针对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岗位空缺时,设置“主持工作的副职”的副处级岗位形式;针对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副书记岗位空缺时,设置“学生工作负责人”的正科级岗位形式。通过这种选任制度的设计,给主持工作的年轻干部在岗位中压担子,接受组织考察,再结合一年期的工作表现和师生认可度作出任职决定。一年的主持岗位工作期间,既是年轻干部在岗位上接受历练和收获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党委考察其岗位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过程。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年轻干部的积极性,激励年轻干部以更大的责任感去做好岗位工作,同时,也为学校党委选准用好年轻干部拓宽了考察路径。

4.以拓展年轻干部发展空间为着眼点,不断完善年轻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客观上要求必须为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发展空间。为了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在做干部选任制度的顶层设计过程中,学校党委结合处级干部换届工作明确提出,各二级学院行政领导班子里应至少含年轻(40岁以下)的业务副院长1名,有4名以上(含)处级干部的机关处级单位应至少含40岁以下的处级干部1名。这一制度性要求为年轻干部成长发展、有所作为开拓了制度空间。同时,严格实施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加强任期考核,加大对任期考核不合格干部的调整力度,推动干部队伍的优胜劣汰和良性流动。此外,建立健全处级干部试用期考核制度,强化年轻干部岗位履职能力的考核;试行五级、六级职员岗位聘任制度,完善年轻干部的发展和激励保障,充分调动年轻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高校在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方面要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创新、大胆探索,立足高校作为年轻干部的“源头活水”,从培养、选拔、管理、激励等方面进一步下功夫,把高校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文章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课题《北京高校年轻干部状况调研》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邓小平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杜,2008.

[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07月01日.

[5]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干部人才培养机制例10

我军干部培训工作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促进新时期干部培训工作的更快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主要有:建设和依靠院校培养人才,实行不经院校培训不能提拔干部,全军干部经院校培训的比例发生了历史性飞跃;确立和坚持指挥干部三级培训体制,实行不经本级院校培训不能进入相应领导班子的制度,各级领导班子成员本级受训率明显提高,对院校和干部队伍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重视提高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培训层次,全军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产生了深刻变化;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接轨,逐步走开军地并举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为军事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这些有益的经验,为做好新时期干部培训工作提供了成功借鉴。

我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年,全军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但总的看,我军人才状况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还不适应。突出表现在:1、干部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目前全军干部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40%左右,研究生学历的还不到5%,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函授、自学等途径取得的。这不仅远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军队,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军队相比也有差距。2、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紧缺。各级指挥干部特别是高中级指挥干部,经历大都比较单一,在机关、部队、院校都任过职的不多,熟悉军兵种知识、有军兵种交叉任职代职经历的比较少,军政兼通、指技合一的复合型指挥人才更为缺乏,特别是联合作战指挥能力普遍比较欠缺。3、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全军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偏少,尤其是优秀后备人才不足。专业技术干部知识和技能比较老化,新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十分匮乏。这种状况表明,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矛盾。随着军事斗争准备加速推进和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这方面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培养大批思想政治过硬、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军事技能的新型军事人才,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这一形势,既给干部培训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个大背景下,干部培训工作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根本大计,切实抓紧抓好。要把为军事斗争准备培养和输送大批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中心内容突出出来,以此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干部培训任务要根据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进行筹划和调整,培训数质量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军事斗争准备的需求,培训目标要紧跟部队武器装备更新和军事理论、军事技术、战法研究的发展,培训手段要灵活多样,积极吸收和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育方法,从而使我军干部培训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新时期干部培训工作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按需培训。切实按照现役军官法逐级培训的要求,下大力解决培训比例偏低、培训数量不足的问题。按照未来的仗怎么打,今天的人才就怎样培训。充分发挥军队院校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挖掘培训潜力,改善培训条件,扩大培训数量。积极利用地方教育资源,拓展培训规模,形成有效补充,最大限度地满足部队干部对培训的需要。

――突出重点。着眼全军干部队伍建设的全局,坚持普遍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以军事斗争准备对人才急需为重点,坚持向重点部队和重点方向倾斜,优先满足作战部队特别是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和战略预备队干部培训的需要,科学筹划,合理安排,使全军各类干部的培训相互协调、有机统一。

――改革创新。紧跟时展步伐,确立现代教育观念,认真借鉴国内外、军内外和地方干部培训工作的有益经验,积极探索我军干部培训规律,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根据我军干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强化高、中、初三级培训,积极落实逐级培训,进一步完善干部培训体系。针对存在问题和长远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干部送学、培养及毕业后使用等规章制度。实行全程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规定的落实。

――训用一致。正确认识培训工作同干部成长、促进工作的关系,根据不同的对象,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切实做到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一致。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先训后提、不训不提和干部晋升逐级培训的培训与使用机制,纠正未训先用、训而不用的不良倾向,不断提高干部培训效益。把学习和运用培训中学到的理论指导部队工作实践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三、加快实现新时期干部培训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变

(一)生长干部的培训要加快实现由军队院校培养为主向军地“并举”培养的转变。军官大学化,是世界各国军队发展的共同趋势。过去,由于有的领导认识不足,造成我军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历层次长期上不去。这与实现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和与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极不适应,今后要尽快从招生环节上实现本科化。军队生长干部的培养实现军地“并举”,是为我军干部培训工作指明的方向,是提高我军干部队伍素质,改善干部队伍结构的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军干部队伍的长远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项工作中,要抓紧相关立法工作,尽快使这项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要进一步扩大依托培养规模,切实保证质量,无论是直接接收大学生入伍,还是选拔后备军官和招收国防生,都要在注重学历、素质和能力的前提下,严把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关,确保依托培养的军队干部政治合格。要大胆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完善“3+1”、“4+1”的军地联合培养和在地方大学建立军事系班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军队院校的培训任务要加快实现学历教育向军事任职教育的转变。军队院校在我军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屙陛、先导性的作用,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主渠道”,是我军干部培训工作的主阵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干部的学历层次还比较低。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内,军队院校的培训任务仍将承担相当部分学历教育任务。但随着我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生长干部路子的走开,军队院校的职能将随之发生变化,应由学历教育向干部任职教育转变。除少量干部进行学历教育外,绝大多数干部的知识更新,主要通过短期培训解决。因此,大力开展任职教育,这是在职干部培养的发展趋势。说军队院校职能的转变,并不是说要削减军队院校的培训任务。军队院校的职能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今后,随着军队院校培养生长干部培训任务的减少,在职干部任职教育的任务要继续增加。军队院校培养人才的工作要在进一步突出军事特色,稳步增加培训规模的基础上,使培训质量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这是从根本上改善我军干部队伍知识结构的重要措施。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纠正“一次教育定终身”、“一张文凭用到底”的做法,使全军每个干部不断地学习、不断接受培训。新颁布的《现役军官法》,对各级各类干部的培训要求很高。院校承担任职教育的任务很重,无论是对教材内容,还是对教学要求都很高,因此,院校要充分认清地位和作用,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军事任职教育上来。总部机关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全军干部任职教育的政策规定,研究落实干部“逐级培训”的配套政策,促进任职教育制度建设。要切实落实好训用一致,使任职教育尽快与干部的岗前培训结合起来,逐步作为干部任职资格,建立学分制,进入干部档案,与职级待遇挂钩,使干部的培养、使用和管理一体化。

(三)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要加快实现由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从历史上看,我军开展研究生教育之初,由于受国家教育大环境、生源结构、传统用人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为院校和科研单位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在一定时期内缓解了教学科研单位人才短缺的矛盾。但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以及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要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规格和培训模式进行调整,尽快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心,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转变。从1978年我军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军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培养规模已有了很大提高,培养形式多种多样,全军干部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逐步提高。但这一状况与“打得赢”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军事指挥类和工程技术类等急需专业的研究生,还远远满足不了部队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培养能够指挥作战、新武器装备维护和使用的应用型人才。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稳步扩大招生规模,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在军队自己培养的同时,尽可能依托普通高校多培养一些高层次专门人才。二是要根据部队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军事学学科,以及与“打得赢”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学科,尤其要加紧发展军事硕士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鼓励有实践经验的军、师、团、营职指挥军官和高级机关参谋人员攻读军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三是要注重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坚持把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要改进课程设置,合理确定培养目标,狠抓导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中,从一开始就要抓好质量。四是要注重研究生的使用效益。在毕业研究生的补充上,目前分布很不均匀。今后研究生的补充要重点向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和边远艰苦地区部队倾斜。要制定相关措施,从政策上吸引和鼓励高学历人才到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和边远艰苦地区部队工作,把研究生放在部队建设的第一线锻炼摔打,通过实践增长才干。

四、着力提高新时期干部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影响干部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观念滞后、培养经费不足的原因,也有体制编制不尽合理、培训数量不足、培训渠道不宽、院校教学内容陈旧等因素。从当前来看,提高干部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改革组训方式。要按照培养联合作战指挥员的要求,抓好中高级干部的培训,继续办好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的一些重要班次和军兵种指挥院校军兵种知识交叉培训班。中级指挥干部要落实军政、指技合训;本科层次的初级指挥生长干部要进一步走开“指技合训”和“合训分流”等组训方式。“基础教育合训、

专业训练分流”,是发达国家军队普遍采用的组训方式,要进一步加大这项工作的力度。要充分发挥综合院校和专业院校各自的优势,打牢生长干部的科学文化基础,提高第一任职能力和发展后劲,提高办学效益。

第二,深化教学改革。这些年,按照总部的部署,院校不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促进了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部队反映,一些干部入院校培训回来后,从思想理论水平到实际工作能力没有明显的长进。一些毕业学员也反映,入学前的期望值很高,但毕业时的失望感很强。分析原因,主要是院校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部分教员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不高。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训质量,是院校改革和发展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停止,今后院校应进一步深入做好这项工作。针对落实军官“逐级培训”以及干部知识更新的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材建设、考核制度等,如何加以改革,都要深入研究,拿出实在管用的办法措施。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教员,阻力也在教员,培训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员队伍的水平,因此,要特别注意抓好教员队伍建设,加大对院校教员的培训力度,促进院校教员队伍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第三,狠抓训用一致。培训是手段,使用是目的,培训人才是为了使用人才。坚持培训与使用的一致性,是干部培训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些年来,总部一直把增强培训效益作为干部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但培训效益不高的问题在一些单位仍然比较突出。有的单位训而不用,未训先用,影响了一些部队领导班子整体素质的改善,也挫伤了一些干部入学的积极性;有的单位没有按照培养目标选送和使用学员,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甚至多次进校,重复学习,造成有限培训资源的浪费。原因主要是个别领导人才观念滞后,重使用、轻培养,重眼前、轻长远,优不送学;有的单位在选送学员时迁就照顾,把关不严,使得“包袱学员”、“关系学员”、“问题学员”占有一定比例;还有一些院校在入学对象把关上也有不严格的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培培训工作的整体效益。讲“训用一致”,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上的训用一致,其次才是入校培训与职务提升上的一致。如果仅仅把“训用一致”理解为“训提一致”,那就会出偏差。今后,应进一步从学员选拔、淘汰和使用等环节上,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切实抓好“训用一致”原则的落实。

五、正确处理培训工作中的若干重要关系

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作为,没有继承的创新,也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干部培训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我军在长期的干部培训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做好新时期的干部培训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要在继承我军干部培训工作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发达国家和地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打破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坚持从我国国情、我军军情出发,看准了的、成熟的大胆去试,尚不具备条件的,充分论证,积极稳妥。只有这样,干部培训工作才能与时俱进,充满活力。

二是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干部的培养上,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要见到成效需要一定的过程。这就要求干部培训工作要与武器装备发展保持同步并适度超前,不仅要满足当前部队建设对人才的需要,而且要瞄准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的先进水平和发展趋势。如果只从现实情况出发,忽视未来发展的需要,必然使培训工作落后于军事领域迅速发展的客观实际。没有未来意识的培训是短期行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使军队在日益激烈的军事斗争中落后挨打。因此,要站在“明天的战争”的高度上考虑今天的工作,在充分满足培训对象第一任职需要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培养对象将来的发展,使他们有潜力、有后劲、有能力适应未来需要。

干部人才培养机制例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积极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积极性,是巩固和发展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性工作。新世纪伊始,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均GDP越过了1000美元,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这一阶段,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又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团结和凝聚包括党外人士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尤为重要。当前,正值我国党外代表人士和派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中共中央颁发了文件,又向全党全社会提出了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中发[2005]5号)的主张。可见,建立健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举荐和选拔一大批优秀党外人才,建设一支素质高、能与中共合作共事的党外干部队伍,使党外干部队伍特别是派自身建设可持续地发展,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中央重视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更是把这项工作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工作来抓。中央和地方党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形成了党委领导、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具体实施、其他部门协助配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式方法的运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加强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方式方法中,对那些有生命力的,仍需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和发展,对那些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日益显露出缺陷和问题的,要摒弃和否定。一是政策要求不清晰,执行难以到位,各级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开展不平衡。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指导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党外干部工作的发展。但一些地方制定的文件中作出“争取配备”、“逐步配备”、“尽可能配备”、“要有一定数量”、“要加大力度”等规定和提法,弹性较大,缺乏可操作性的考核指标和措施,随意性大。二是责权不够明晰,缺乏有效机制,难以形成合力。责任和权利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处理得好,事物就能遵循着其客观规律正常发展,否则弗然。目前,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分工方面,有关文件虽然也提出一些要求,但各部门、各单位究竟有哪些具体职责和权力,并没有得到明确。例如,统战部主要负责党外干部的培养和举荐,组织部主要负责选拔和任用,统战部检查工作的最终落实。这一规定,意味着组织部和统战部都对党外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发挥作用。但目前的情况是,两个部门的具体权责没有得到具体化和明晰化。在实际工作中,不仅成本高,而且容易产生矛盾。三是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难加强。管理监督是社会发展的一门科学,是社会发展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从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系统工程看,任用党外干部到领导岗位,既是旧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周期的结束,又是新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周期的开始。这就要求对党外干部从担任领导职务起直至从岗位上退下来全过程进行管理监督。但实际上,对党外干部的管理监督仅限于对其阶段性工作表现的考核,这不利于保持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

不难看出,现行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包括物色举荐、培养提高、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诸环节中,都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这很难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也难以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亟须予以完善。

二、广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广西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努力推进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不断探索出许多好做法、好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作机制,对于建立健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主要做法有:

(一)强化党委领导下“两部”工作相协同。组织部和统战部两部缺乏协调配合,培养举荐与安排使用脱节,党外干部选拔任用出现“两张皮”、“三张皮”现象,是长期制约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开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针对这一难题,广西建立了两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两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如在工作中,两部做到“四个共同”,即共同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共同考核后备干部,共同研究确定后备干部名单和拟定任用人选,共同向自治区党委汇报,解决了以往两部缺乏沟通协作带来的一些问题。

(二)广泛物色与重点联系相统一。如何正确把握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一直是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广西采取了多渠道物色选拔党外后备干部等措施,如公开推荐优秀党外干部,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后备人才库;在全区范围开展了“全面加强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的工作”,建立“物色”与“培养”相结合的“重点联系”制度等。这些做法,对党外干部的培养举荐和选拔任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政治效果。

(三)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是促使干部成长成熟的必要途径。为了适应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代表性强、与党亲密合作的党外干部队伍的需要,广西一方面加强对党外干部和党外后备干部党的基本理论政策和统一战线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与合作共事能力;另一方面在派各级组织开展了“思想政治交接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党外代表人士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此外,针对当前党外干部普遍存在工作经历较少的特点,对党外干部加强实践锻炼。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党外干部到基层、中央和国家机关、东部发达省区挂职锻炼,为党外干部茁壮成长创造条件。

(四)提高认同与完善制度相匹配。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能否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政策及对党外代表人士本身的了解和认同程度。广西一方面注意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选拔任用党外干部的有关政策;另一方面通过组建“专家百人团”,积极为党外干部展示才能、树立形象提供舞台,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社会认同,从而为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目前自治区

人大、政府领导班子均配备了党外干部,自治区政协领导班子中,安排党外干部6人,超过副主席总数的60%。14个地级市的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中,全部配备了党外副职。109个县(市区)有104个政府领导班子配备了党外副县(市区)长,与上届换届时配备数同比提高了46个百分点。

通过实践与探索,有三条基本经验必须坚持:一是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的组织领导机制是根本。各级党委必须加强领导,才能确保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两部协同工作机制是关键。组织、统战两部门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方协同作战,形成合力,才能把建设高素质的党外干部队伍的工作做好。三是建立上下联动的督查机制是保障。加强督促指导,形成经常性的督查机制,才能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健全多方互动一体的培养选拔工作机制、

古人云:“国之兴,在于政;政之得,在于人。”选好用好干部,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与选拔使用其他党政领导干部一样,选好用好党外干部,关键靠制度,靠科学的机制作保证。所谓机制是指事物结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科学机制是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机制,主要是指组织上为党外干部的进步成长提供的外部条件和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工作方式,包括教育、培训、发现、推荐、选拔、安排、使用的方针和政策措施,也包括科学的考核、考察、评价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等。建立健全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科学机制,就是要使培养选拔工作的诸多部门、诸多环节和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良性互动,形成合力,融为一体,进而产生“1+1>2”的效果,使之既与党和国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协调、相适应,又与派、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的需要相协调、相适应。经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这种科学机制就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与统战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规范有序,各有关单位积极支持和参与的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工作机制。具体来说,要建立健全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

(一)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在建立健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机制中,党委的领导起核心作用。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是各级党委工作的组成部分,建立健全有效运行机制,使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更是各级党委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第一,建立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纳入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把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管理,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组织将党外干部工作纳入干部人事工作进行通盘研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分管领导责任,每年由组织部牵头、统战部配合,对领导责任制的实行情况进行检查。第二,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除需提请党委领导决定并主持的重要议题外,一般由组织部、统战部共同召集,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联系、沟通和信息交流,对党外干部工作中的重要情况进行通报,在党外干部提拔任用、变动调整事前通报征求意见。第三,建立健全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联系制度。努力在党外干部的发现、培养、选拔、任用和合作共事、发挥作用等各个环节,做到前后衔接,各负其责,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

(二)建立健全相关部门职责明确、协作配合的运作机制。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涉及许多部门,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必须建立健全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规范有序,各有关单位积极支持和参与的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机制。第一,建立健全党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明确选拔任用党外干部的范围和条件,党外干部一般应当具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所规定的基本条件和任职资格。考虑到特殊性,还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较强的政治鉴别与把握能力,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和民主监督能力。另外,选拔到法、检两院任职的,应具备《法官法》《检察官法》所要求的必备条件。对特别优秀的党外干部,其任职资格可适当放宽。第二,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已确定的后备干部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桂会主义学院学习和轮训,对比较优秀的党外后备干部,采取小步快走、多岗位锻炼的方法,及时安排他们进行轮岗或到基层挂职锻炼。待条件和时机成熟后,及时提拔使用,充实到领导班子中来。特别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可选拔担任部门(单位)行政正职。第三,建立与党外领导干部谈话和联系帮助制度。组织上每年与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进行一次谈话。

(三)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层层推动的督查机制。一要制定党外干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工作规划和目标。注意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既要有总的目标,又要有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计划;既要有明确的要求,又要有切合实际的具体措施。二要建立健全情况通报制度:(1)定期汇报。分管领导每半年或一年将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开展情况向党委汇报一次,掌握工作进度,查找不足,并切实加以解决。(2)定期抽查。组织部、统战部每年对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进行抽查,检查实施方案是否落实,并将抽查情况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3)定期走访。组织部、统战部每年对重点同级部门、单位和下一级组织进行走访调研,及时掌握党外干部工作动态。(4)定期反馈。各地各部门要定期向同级组织部、统战部反馈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情况及问题。三要建立健全经验交流制度。通过创办培养选拔党外干部信息刊物、建立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网页或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提供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交流平台。四要建立健全上级组织、统战部门检查指导制度。上级组织、统战部门定期对下级组织、统战部门进行党外干部工作的业务检查指导。下级组织、统战部门也要定期向上级 部门反映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提出解决办法,不断改进工作。

四、落实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的主要措施

(一)把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提到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培养好、选拔好、使用好党外干部,是各级党委必须履行好的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应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切实加强对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领导,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一是科学制定和不断完善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规划,并将其纳入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使之在目标上有机衔接、在政策上统筹考虑、在责任上同步落实、在工作上协调推进。特别是在换届中班子的配备要强调党外干部的配备,要着眼于换届工作抓紧培养党外干部。二是搞好督促检查和分类指导,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_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三是大力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以及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重要意义,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对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培养选拔党外干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密切配合,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党委,落实在部门。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共同做好党外干部工作的格局。组织部门应主动与统战部门加强联系,沟通情况,对统战部门推荐的党外干部人选,要认真研究和考察,在党委决定对党外干部任免、调动、交流前,组织部门要征求统战部门的意见。统战部门应主动配合组织部门,认真做好党外干部的发现、培养、举荐、考察等工作。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应积极在本单位和本部门发现和培养党外干部,并主动向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