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技管理目标

科技管理目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8 09:16:00

科技管理目标

科技管理目标例1

*县科技局是县政府组成部门,主管全县科技工作。其职能是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科技发展方针、政策、科技法律、法规和省州党委、政府的具体规定,管理全县科学技术工作和知识产权工作;组织研究提出本地科技发展方向,优化发展领域和重点科研课题;协调科技力量对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组织进行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组织指导群众性的科技活动,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科学技术水平。自*年*县设立科技机构以来,机构依次变动为*县科技办公室、*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县科学技术局,20*年6月加挂“*县知识产权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办公。其内设科室2个(办公室、综合科),行政编制6人,现有在职人员6人,其中:助理调研员1人,局长1人,副局长1人,办公室1人,综合科2人。

20*年,*县科技局与县委、县人民政府及相关单位签订了《20*年*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县属党组)》、《20*年*县直属机关工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县20*年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县县20*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县20*年度保密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及《*县20*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并认真按照所签责任书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工作成效与主要做法

(一)工作成效

20*年,县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州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46664”发展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立足部门工作实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克服困难,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不断强化创新与服务意识,扎实勤奋工作,一是完成省、州、县各级各类共36项科技项目的征集、筛选与申报工作,获批准实施项目19项,其中:省级科技项目1项、州级项目4项、县级项目14项(其中工业项目1项获州级立项支持,实现多年来工业科技项目立项零突破)。二是通过“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4.26知识产权日”活动与各类科技培训的开展,积极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全县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三是认真组织省、州科技成果评审(验收)及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年内,组织相关专家评审(验收)科技成果3项,申报州级科技进步奖3项,获20*年度州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四是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年内,利用送科技下基层、科普进社区、“4.26知识产权日”、举办讲座等活动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宣传,共举办专题培训班1期次,培训人数100余人,印发知识产权专刊1期60份,资料1600余份;积极为专利申请人(单位)提供便利快捷咨询服务平台,至11月底,承接专利申请咨询23批56人次,正式接受专利申请15件,获国家授权10件。

通过一年的努力,科技局工作实现了“整体工作全面推进,重点工作有新的突破”,受到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获“*县‘争创文明县城、争当文明市民构建滇南之心·魅力*’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1、加强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

科技局党组非常重视党建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将该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为组长,党支部委员为成员的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县科技局20*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县科技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任务分解》、《*县科技局党组20*年度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等计划和制度,与局机关支部签订了《*县科技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机关支部将其细化到个人,与全体党员签订了《*县科技局党建目标化管理责任书》,形成了层层负责、协调有序的工作格局,确保了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使科技局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2、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宣传教育与业务学习,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与行政服务能力。

科技局党组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开展各项中心教育活动中,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及省、州、县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斗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有效的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科技局的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一是坚持“教育在先,预防为主”的方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首要任务,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学习了《高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进一步强化了廉洁自律和遵纪守法意识,提高了拒腐防变的能力。在学习中,采取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理论业务学习,勤于思考、善于钻研,认真撰写读书笔记,提高综合素质,狠抓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二是结合县委政府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创科学发展示范县”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贯彻落实行政问责办法”四项制度及“五制五办”、党风宣教教育月、“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廉洁从政”主题教育等活动的开展,局党组和局机关党支部结合科技局自身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干部职工进一步树立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观念,增强了党员干部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三是建立必要的制度及规章,规范行为、约束行动、廉洁勤政、常抓不懈,坚持从单位做起、从自己做起,管理教育好自己的人员,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科技局的工作职能和*县的经济、科技发展出发,找出问题,带着问题深入基层农村开展调研,探索破解难题的办法。

3、制度建设与临督机制并重,不断规范行政服务与管理,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县十二届二次党代会、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为保证科技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根据县委要求,局领导班子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中心组学习制度》、《机关例会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办公室接待、用车制度》、《财务现金管理制度》、《*县科技局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创科学发展示范县”活动实施方案》、《*县科技局关于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县科技局贯彻落实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实施方案》、《*县科技局关于落实“五制五办”实施方案》等,坚持挂牌上岗,进一步规范了管理,严肃了纪律,改进了机关风气,机关作风焕然一新,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饱满,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办事效率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二是根据中共*县委《关于在全县基层党组织推行党务公开的实施意见》文件,制定了《*县科技局党支部推行党务公开的实施意见》,成立领导机构及监督机构,以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公开党务政务工作;严格贯彻落实20*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制定了《*县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县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在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局机关应当公开的信息,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把单位和个人置于党的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之下;三是根据《中共*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效能监察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效能监察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中共*县纪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县20*年效能监察工作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制定《*县科技局效能监察工作方案》,积极推进科技局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四是结合科技局的工作实际,切实抓好*县的科技进步工作。科技局承担着全县的科技管理、组织、协调、指导及科普宣传、技术培训的职能,事多、面广、量大。在人员少、任务重、资金缺的情况下,我们尽可能的克服困难,充分调动全局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树立主人翁的精神,为我局、我县的科技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科技工作的超前和先导作用,为我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树立典型示范引路;加强科技对产业的服务工作,着力解决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强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和技术的到位率,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周活动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工作;加强信息收集和交流,进一步扩大技术的引进和与相关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既解决了生产上对技术的需求,又解决了缺乏资金的困难,保证了我局科技工作的持续开展,部门职能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存在问题

1、编制少,人员缺,业务工作量大,省、州项目安排随意性强,项目争取困难,工作中存在顾此失彼的情况,客观上限制和阻碍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现有科技经费的安排,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技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科技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县级科技经费投入有限,科技开发研究经费难以支撑科技项目的实施,导致科技项目征集与立项范围单一,项目实施成效不明显。

四、下年度工作安排与打算

(一)继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升部门形象。

(二)继续争取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对*县科技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三)及早准备做好省、州科技项目的调研、筛选、组织申报工作及我县科技计划项目的征集工作,做到项目早落实、早实施。

科技管理目标例2

2011年,县科技局与县委、县人民政府及相关单位签订了《2011年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县属党组)》、《2011年县直属机关工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县2011年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县县2011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县2011年度保密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及《县2011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并认真按照所签责任书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工作成效与主要做法

(一)工作成效

2011年,县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州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46664”发展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立足部门工作实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克服困难,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不断强化创新与服务意识,扎实勤奋工作,一是完成省、州、县各级各类共36项科技项目的征集、筛选与申报工作,获批准实施项目19项,其中:省级科技项目1项、州级项目4项、县级项目14项(其中工业项目1项获州级立项支持,实现多年来工业科技项目立项零突破)。二是通过“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4.26知识产权日”活动与各类科技培训的开展,积极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全县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三是认真组织省、州科技成果评审(验收)及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年内,组织相关专家评审(验收)科技成果3项,申报州级科技进步奖3项,获2011年度州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四是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年内,利用送科技下基层、科普进社区、“4.26知识产权日”、举办讲座等活动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宣传,共举办专题培训班1期次,培训人数100余人,印发知识产权专刊1期60份,资料1600余份;积极为专利申请人(单位)提供便利快捷咨询服务平台,至11月底,承接专利申请咨询23批56人次,正式接受专利申请15件,获国家授权10件。

通过一年的努力,科技局工作实现了“整体工作全面推进,重点工作有新的突破”,受到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获“县‘争创文明县城、争当文明市民构建滇南之心?魅力’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1、加强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

科技局党组非常重视党建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将该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为组长,党支部委员为成员的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县科技局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县科技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任务分解》、《县科技局党组2011年度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等计划和制度,与局机关支部签订了《县科技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机关支部将其细化到个人,与全体党员签订了《县科技局党建目标化管理责任书》,形成了层层负责、协调有序的工作格局,确保了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使科技局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2、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宣传教育与业务学习,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与行政服务能力。

科技局党组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开展各项中心教育活动中,始终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及省、州、县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斗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有效的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科技局的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一是坚持“教育在先,预防为主”的方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首要任务,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学习了《高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进一步强化了廉洁自律和遵纪守法意识,提高了拒腐防变的能力。在学习中,采取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理论业务学习,勤于思考、善于钻研,认真撰写读书笔记,提高综合素质,狠抓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二是结合县委政府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创科学发展示范县”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贯彻落实行政问责办法”四项制度及“五制五办”、党风宣教教育月、“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廉洁从政”主题教育等活动的开展,局党组和局机关党支部结合科技局自身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干部职工进一步树立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观念,增强了党员干部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三是建立必要的制度及规章,规范行为、约束行动、廉洁勤政、常抓不懈,坚持从单位做起、从自己做起,管理教育好自己的人员,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科技局的工作职能和县的经济、科技发展出发,找出问题,带着问题深入基层农村开展调研,探索破解难题的办法。

3、制度建设与临督机制并重,不断规范行政服务与管理,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县十二届二次党代会、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为保证科技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根据县委要求,局领导班子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中心组学习制度》、《机关例会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办公室接待、用车制度》、《财务现金管理制度》、《县科技局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创科学发展示范县”活动实施方案》、《县科技局关于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县科技局贯彻落实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实施方案》、《县科技局关于落实“五制五办”实施方案》等,坚持挂牌上岗,进一步规范了管理,严肃了纪律,改进了机关风气,机关作风焕然一新,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饱满,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办事效率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二是根据中共县委《关于在全县基层党组织推行党务公开的实施意见》文件,制定了《县科技局党支部推行党务公开的实施意见》,成立领导机构及监督机构,以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公开党务政务工作;严格贯彻落实2011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制定了《县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县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在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局机关应当公开的信息,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把单位和个人置于党的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之下;三是根据《中共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效能监察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效能监察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中共县纪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县2011年效能监察工作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制定《县科技局效能监察工作方案》,积极推进科技局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四是结合科技局的工作实际,切实抓好县的科技进步工作。科技局承担着全县的科技管理、组织、协调、指导及科普宣传、技术培训的职能,事多、面广、量大。在人员少、任务重、资金缺的情况下,我们尽可能的克服困难,充分调动全局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树立主人翁的精神,为我局、我县的科技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科技工作的超前和先导作用,为我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树立典型示范引路;加强科技对产业的服务工作,着力解决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强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和技术的到位率,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周活动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工作;加强信息收集和交流,进一步扩大技术的引进和与相关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既解决了生产上对技术的需求,又解决了缺乏资金的困难,保证了我局科技工作的持续开展,部门职能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存在问题

1、编制少,人员缺,业务工作量大,省、州项目安排随意性强,项目争取困难,工作中存在顾此失彼的情况,客观上限制和阻碍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现有科技经费的安排,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技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科技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县级科技经费投入有限,科技开发研究经费难以支撑科技项目的实施,导致科技项目征集与立项范围单一,项目实施成效不明显。

四、下年度工作安排与打算

(一)继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升部门形象。

(二)继续争取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对县科技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三)及早准备做好省、州科技项目的调研、筛选、组织申报工作及我县科技计划项目的征集工作,做到项目早落实、早实施。

科技管理目标例3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和外延式的拓展,但办学层次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办学水平的必然提升,教育思想观念、办学特色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迫切需要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加以解决。

近年来,许多高校的管理_始汲取“目标管理”的思想并付诸实践,以此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整体办学水平。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一所创办十余年的独立学院,在教育部提出地方高校应朝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向时,学院积极响应,并于2012年启动,2013年、2014年度连续两年对学院内部进行了系(部)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文章以2014年考核结果为主要讨论对象。

一、指标体系――突出教学的主体中心地位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14年度系(部)目标管理指标体系是在2013年试运行基础上修改而来,考核指标分为综合和专项两大类。2014年度的综合考核大类中,本科教学指标的考核比占到了70%,分数达到了56分,重点突出了它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中心地位。从2014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学院的教学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见表1)。

表1 2014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二、考核方式――注重三个方面的结合

(一)横向与纵向比较结合

目标考核比较的是综合实力,但由于学科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各系(部)获奖机会多少、开展工作难易程度等),更需要根据差异性制订相关考核目标,所以横纵结合的考核更能体现各系部的实际能力。

(二)定性与定量结合

定量考核是加强学院目标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在开展目标考核时,将重点放在定性分析上。借此机会,邀请校外不同层次院校的专家对原始材料进行评审,对各系(部)的工作进行评审,并将评估专家意见反馈到各系(部)。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各种校内可能存在的不公正因素的干扰,提高考核结果的权威性,另一方面通过专家指导、评价和反馈,给下一年度整改指明方向,使考核的过程成为提高的过程。

(三)学校组织与系(部)共同参与结合

目标管理是偏重结果的管理,易导致简单化、形式化。目标管理虽有学校组织,但不能缺少相关各方的共同参与。在考核主体对客体“多指导、常沟通、勤反馈”的同时,着重加强各教学单位的自我管理。各职能部门、各系(部)共同参与考核指标的制订,扩大考核主体,强化目标管理中的过程管理,增强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工作实效――促进学院工作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科技处(原高教所)在年初分解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各系(部)再根据指标要求具体安排好当年度的工作。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考核的成果看,对学院工作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

(一)教学方面

1.专业与课程建设。(1)人才培养方案较大幅度地减少了课内教学总学分,增加了实践总学分,专业定位比较准确。(2)专业建设成效:当年度,学院已建有省级重点培育专业1个,校级重点培育专业5个;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专业2个,新增专业2个。(3)课程建设:2014年已建成并通过验收的校级精品课程6门,新立项课程4门。申报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教材建设规划与选用。

各系(部)重视教材建设,制定的教材规划科学合理,在教材选用上严格把关,主干课程选用同行公认的优质教材,并积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学院倡导教师针对专业特色、学生实际编写教材,信息系、城建系、外语系、管理系、基础教学部教师积极进行教材编写,主编、参编公开出版教材共11本。

2.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各系(部)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并且加强教研室建设,注重发挥各教研室的工作职能,把教研活动作为一个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的平台。各教研室按教研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将其常规化,结合专业教学特点,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培养、人才培养计划修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探索等活动,教研活动质量比较往年有明显提高。

3.教学管理。总体来讲,每月各(部)系领导都会深入课堂听课,引导教师重视教学的各种材料(如公开课、系组织的讲课比赛),而且会亲自召开学生座谈会,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注重整改与落实;基于各系(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优良率均达到95%以上,学生满意度较高;各系(部)试卷管理工作已进入常态化、规范化、成效化。每学期开学初我院督导专家从命题质量和阅卷质量两方面对期未试卷进行专项抽查,整体情况较好。

4.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系、化工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有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可供其他系(部)参考学习。其他系(部)的质量监控体系较之2013年提供的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有很大进步。2014年石油系、信息系、外语系、机械系部分教师出现教学事故,影响该项考核得分。希望在以后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做到全年无教学事故发生,教学质量监控做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5.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从2014年我院教学督导专家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的专项检查结果看,不管是各系均分还是全院均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都比2013年有明显提高。从全院来看,绝大多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工作量比较饱满,工科类专业大多经过认真的计算、或设计与绘图、或实验、或编程与调试等过程,学生实践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对学生论文的评审、评阅意见较往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答辩渐显规范。

存在的问题较明显。如毕业设计任务书不明确具体,甚至是错误的任务书;部分审查意见与评阅意见非老师亲笔所写;对毕业设计的成绩缺少评定细则;个别专业一名老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太多,精力和时间必然不够,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和效果等。

6.实践教学。(1)实验开出率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化工系、基础部、城建系较好,均达到A级。石油系实验开出率未达到100%,主要原因在于长江大学石油学科相关学院搬到武汉校区,我院相应实验室未建设,集中表现在勘工专业的部分实验。信息系、机械系因专业限制,针对小知识点的验证性及演示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不高,建议以后可开发设计一些创新性实验,结合多类知R点的综合性实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2)实习、课程设计。化工系、信息系完成情况较好,计划、总结材料齐全,内容完备,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全年基本无变更。其次为机械系、管理系,这两个系(部)按要求落实实践教学任务,计划、总结资料较齐全,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全年变更较少。石油系、城建系在本年度变更情况较多,部分变更未提前申请,在实习、课设任务落实方面有待加强管理,如能提前做好沟通和准备工作,这样就能避免因临时突况导致任务过多地被变更调整。

(3)实验、课设、实习实训管理。通过学院近几年不断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实验、课设、实习实训工作稳中有序,逐步提升,各系(部)在规范性管理上比以往有所进步。实验开出率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比情况较好,个别系(部)仍需加强。实习、课设任务安排情况总体较好,但仍存在落实难问题。

(4)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大多数系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到位,管理资料完善。部分系根据本系专业特点,制订了相关的管理文件。如化工系、信息系等制订了本单位的实施细则或办法。毕业设计(论文)材料的格式规范,资料齐全,装订整齐。但全院均分却从2013年的82.14分下降到79.29分,需引起重视。

较欠缺的地方表现在各单位和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总结上,虽有,但多数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完整,不能对今后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特别是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未作认真分析和评价。

7.其他指标。近几年学院不断加强质量工程建设,与2015年相比,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省级精品课程申报上有了突破;专业建设有了新的发展,现有2个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新增专业2个,申报新专业1个(待批);重点培育专业成绩喜人,从无到省级两项、院级两项。学科竞赛获奖单位中机械系以明显优势稳拿第一,是比较好的学习典型。

(二)科研方面

在具体系(部)目标管理综合考核中,指标权重达到24分,充分体现了学院及各系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发现了指标体系中的一些不足,比如说:论文方面,作为一所朝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大学,青年教师在学院占多数,能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特别是文科在权威期刊上发表存在一定的难度,和理工科的专业目标值存在一定差距;在个性指标上,如果设定10分为上限,没有量化标准设置分值则存在不合理性。

综上所述,对于应用技术型的本科高校来说,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技术型高校,教学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科研工作,科研能带动教师教学工作的长足进展,从而说明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分离。

通过学院目标管理考核,能够促进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齐头并进,带动教师自身的成长,不仅仅是完成好学年度的教学工作,更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参与科研,发挥科研的能动性,这就充分说明在新建应用技术型高校开展目标管理考核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科技管理目标例4

[DOI]10.13939/ki.zgsc.2016.31.239

1前言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军事技术科研项目发展”作为新时期军队改革、国防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既是强军之策,又是兴国之举,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于统筹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远见卓识,事关“强军梦”“中国梦”的实现。众所周知,军事技术科研项目具有不可预见性多、研究周期长、技术难度大、涉及面广、投资强度高的显著特点。构建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管理系统,有利于监督军事技术科研项目的实施水平、实施质量、实施进度,有利于审核军事技术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先进性,有利于军队科技资源的合理分配,有利于提高军队科技活动的效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2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

2.1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是指在构建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到其可行性,系统所采用的指标要易于收集,要符合使用者对于指标的判断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务必要做到一致稳定、易于理解、简明精练。

2.2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在构建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管理系统的过程中,系统各个要素都要能够为评价活动的目的服务,都要能够为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提供参考依据。

2.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构建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务必要对被评估对象的属性进行全面、详细的反映,虽然不是要求包罗万象,但是不能有所偏颇,也不能将重要内容遗漏。

2.4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在构建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务必要让系统程序、系统标准、系统指标都符合科学性的要求,以此来确保最终得出来的评价结果切实可行、真实有效。可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出系统的科学性,第一,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管理系统中的各指标之间不能有太多的重叠、交叉,相关性最好弱化一些;第二,被评价对象的各种主要特征应该要被系统各个指标予以反映;第三,系统指标在设置时,务必要基于定量和定性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3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管理体系

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工作属于技术性与政策性相互进行结合的工作,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结项评价(事后评估)、执行评价(事中评估)、立项评价(事前评估)。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管理工作务必要秉承“注重实效”“目标导向”“公正客观”“分类实施”的理念。以军事技术科研项目立项评价体系为例,主要可分为六大项,每一项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小项,整个设计结构为层次化结构。

3.1立项依据及意义

立项依据及意义主要包括“立项意义”和“立项依据”2个二级指标,而“立项意义”又可分为4个三级指标,分别是产业化前景、知识产权、市场需求、导向性;而“立项依据”又可分为3个三级指标,分别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技术政策。

3.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指标水平、难易程度、创新程度、前瞻程度。

3.3研究开发基础

研究开发基础主要包括了5个二级指标,分别是项目组的基本研究条件、资金预算、前期工作、项目组所在单位的技术实力、关联关系。

3.4产业化方案

产业化方案主要包括了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市场开发可行性、产业化可行性、技术方案科学性。其中,“市场开发可行性”又可细分为3个三级指标,分别是市场开发措施、市场预测科学性、市场调研充分性;“产业化可行性”又可细分为3个三级指标,分别是设备选型合理性、预期目标可达性、产业化与技术性相互之间的吻合性;而“技术方案科学性”又可细分为3个三级指标,分别是系统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难点。

3.5产业化预期风险与效益

产业化预期风险与效益 主要包括了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预期风险分析、预期社会效益、预期经济效益。

3.6应用前景

应用前景主要包括了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市场广阔性、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结合性、相关领域带动性、科学技术导向性。

4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管理系统的建立

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管理系统可在SQLServer数据库平台、Windows的各种版本上来进行安装、运行,可实现查询、添加、打印、删除、修改等一系列功能,可用于自动管理军事技术科研项目的评估、执行、立项等。

4.1功能说明

(1)合同基本信息管理。概而言之,“合同基本信息管理”的基本操作可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查询、添加。查询操作的基本原则是万能查询方式,逐次降低查询条件的优先级。添加操作支持键盘添加、鼠标添加,为了确保所录入的数据具有较佳的正确性,在构建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务必要设计开发出容错功能,一旦用户在系统中添加不合法的数据时,评价管理系统就会自动向用户提出对话框,提示警告;用户只有在添加完合法数据之后,才可存盘退出。

(2)项目立项评估管理。概而言之,“项目立项评估管理”的基本功能主要可分为“查询”和“立项评估”。“项目立项评估管理”中可划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不同级别指标的得分乘以“权重”,就可以得出最终的评价总分。

(3)项目完成情况调查管理。“项目完成情况调查管理”的主要作用在综合评价项目的完成情况,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管理系统软件结构如图2所示。

图1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管理系统功能结构

4.2评价指标的筛选

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管理系统的评估因素集可从四个方面来予以有效地确定,分别是可比性、有效性、敏感性、特异性,只有在指标对这四个方面都满足之后,才能够将其入选。基于不同的评估因素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等级,可分别赋予其相应的权重,专家评估等级数表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1]潘杰义,刘西林.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优选决策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15(8):109-114.

[2]李海平,杨君岐.企业军事技术科研项目评价管理系统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8,15(2):108-113.

[3]佘春雨,梁祥君.进化神经网络法在科研项目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论坛,2007,16(6):109-114.

科技管理目标例5

引 言

科技经费管理机制的科学、合理,将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科技投入规模的逐年增长,接受政府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项目大幅增加,在科技项目实施与管理中,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科技失信行为屡屡发生,如重申报、轻执行,项目管理不规范,资金使用不当,项目质量低下等,甚至出现了项目承担者将研发经费挪作他用、给其他部门走账、边缘化成“小金库”以及政府管理人员利用职权进行寻租等现象。这些行为一方面造成了科技资源的低效运行;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科技投入风险,影响了科研活动投入的持续性。

国内外学者对科技经费管理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经费管理的比较研究;二是科技政策和制度创新与科技经费管理的研究;三是政府公共经费支出与科技经费管理的研究。纵观现有研究局限:一是关于科技经费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政策导向问题,而没有将科技经费管理所涉及的主体、活动类型等放到一个系统框架中来研究;二是目前的研究未形成一套客观、完整的科研经费使用全过程与其项目负责人诚信动态的测评体系;三是对协调机制和宏观控制方面研究的比较多,但从整体上研究管理机制的比较少,同时监督机制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缺失。

为此,借鉴先进国家的科研方法和理论,结合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实际情况,形成管理学机制或体系,以加强科技经费的管理,避免项目资金分散分离、权力寻租、科研资金严重流失、浪费,切实提高政府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已成为当前科学宏观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本研究是在对现有科研经费管理调研的基础上,以科学化管理为目标,以系统论分析为指导,对科研项目经费及负责人实施全过程的动态评测管理体系,以建立一套基于政府财政投入的科技项目财务管理的指标体系。

一、科技经费管理财务指标研究模型的构建

科技经费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和约束。根据系统论和项目管理理论的分析,科技经费管理必然要受到科技活动周期、科技活动成本、科技活动范围等因素的约束,并具有多目标性、生命周期等多重属性,如图1所示。

一般而言,科技经费管理活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科研项目,通常将科技经费管理的活动划分成若干项目阶段,以便对各个阶段的一个或几个可交付的成果及项目绩效进行检查,使项目管理处于受控状态,保持科技项目管理的高效性。

将科技经费管理划分为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和追踪评估四个子系统,如图2所示。

在科技项目经费的管理中,最主要的目的是监督项目的执行进度,以期达到无论从理论、科研创新方面,或是从实际生产方面所产出的效益最大化,并对一些不成功的项目能够尽早发现,减少后续资金的投入,以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投资浪费。而项目评价和选择指标体系是项目评价与选择的核心,它直接影响项目评审的质量与精度。因此,为了给出一种合理的、便于计算的评价方法,建立一套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二、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国家有关标准,并结合科技经费管理的实际情况,得到原指标体系,继而用粗糙集方法对原指标体系进行筛选。筛选步骤一是对原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集C={ai}(i=1,…m)进行离散化处理,并对评价对象和评价结果进行划分,将评价对象和评价结果划分为多个等价类,以此确定等价关系R(C);二是对每一个指标依次求R(C-{ai}),即依次从原指标体系中剔除指标,考察该指标对于原指标体系的依赖性;三是如果R(C-{ai})=R(C),则ai为指标体系C中可以剔除的冗余指标,否则,ai为指标体系中不可剔除的必要指标,意思就是若从原指标体系中剔除该指标后,分类精度仍保持不变,则认为该指标是冗余的,可以剔除;四是筛选后的指标体系为RED(C),RED(C)={ak|ak∈C,R(C-{ak})≠R(C)},即不包含冗余指标的最大集合,最终制定指标体系。

科技经费管理中最重要的是立项评估和追踪评估两个阶段,同时受篇幅限制,本文以立项评估和追踪评估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一)立项评估指标

立项评估是以绩效为核心,对科技项目立项依据、研究方案与方法、完成条件和能力、进度、周期和经费核算合理性以及研究成果应用前景等方面所作出的综合评价。它通过科学地衡量、比较、分析、评价科技活动的预期绩效,来为财政支出管理建立科学理性的择优机制,提供监控优化的依据和方法,形成综合评判的尺度标准。在立项申请时,先对申请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申请材料完备、申请手续符合要求、申请人具备申请资格进行审批,参考李新荣、常天义等的研究文献,构建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中期评估指标

在中期阶段,通过对经费预算、执行及审计等基础信息的系统分析,检查、调查进行监督,并通过事后的审计、影响分析和绩效评价等对科技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主要是针对经费使用的监督,考察经费支出是否合理,避免科技经费的浪费和非法挪用;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是否严格按照规定:人员费、会议费、差旅费、设备费等支出的管理是否合理;是否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参考王娅妮、石燕的研究,将一级指标划分为研究成果和阶段性进展、经费使用情况、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分解到三级指标。

(三)验收评估指标

在验收评估阶段,审查是否按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参考学者胡兴旺、郑朝晖的研究,将一级指标划分为研究成果、财务和会计核算、预算与支出、资金到位和资产管理,并进一步分解到三级指标。

(四)追踪评估指标

对科技项目进行追踪评估,其出发点在于对科研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估。科研绩效评估包括对人员学历和层次的提高、学术成果、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等综合影响和经验,从已完成的项目和反馈的信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核算经费投入使用情况和成果转化效果等,为今后的科技经费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参考学者徐海燕、肖少平的研究,如表2所示。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有多种方法,由于本研究是多层次、多因素的,有些问题难以完全用定量进行分析,所以选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选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一是建立指标层次结构;二是构造各层次判断矩阵;三是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四是单层次指标权重的计算。

本研究遴选出包括西安市科技局、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规划局、西安市教育局、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在内的科技经费管理方面的专家和学者20位。所选专家学者工作年限最低9年,最高39年,平均工作年限22年。根据判断矩阵的标度值,逐层写出个体判断矩阵。

在已经建立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需要专家对每一层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并且通常是以矩阵的形式存在,即为专家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某个因素而言,本层中与其相关联的子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首先,以某位专家的指标权重判断矩阵为例来说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查,求得CI

对专家评判结果进行集合,并且设定各位专家的评判结果同等重要,利用权重算术平均法计算各位专家的权重平均值,即得到指标体系权重,如表4。

同理,运用此方法得到其余指标体系的权重,详见表5、表6。

四、建议

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和分析方法,构建了科技经费管理财务指标的研究模型,并根据相关研究和概念操作化的方法以及粗糙集指标筛选法,提出了包括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追踪评估在内的科技经费管理的财务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层的权重。

在指标体系构建后,政府管理部门面临的关键是针对目前科技经费管理评价现状如何进行示范性评估的问题,建议应该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确定职业能力评价主体。成立由政府科技部门牵头,财政部门、教育部门、高校专家代表等组成的评价委员会,负责对科技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确定评价标准。评价委员会组织人员进行具体的标准制定,根据不同阶段科技项目的情况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第三,开展评价并反馈。在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主体确立后,对科技项目及其主体展开评价,对评价结果给予反馈。

【参考文献】

[1] 焕亮,余金树.科技经费管理体制亟待完善[J].中国审计,2005(19):14-15.

[2] 承彝, 汪照全.财政科技资金的审计重点和内容[J].中国科技论坛,2006(4):24-28.

[3] Javler M Ekboir.Research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in Innovation Systems:Zero Tillage in Brazil[J].Research Policy,2003,32(4):573-586.

[4] Odagiri,Hiroyuki.R&D Expenditures,Royalty Payments and Sales Growth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s[J].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83,32(1):61-72.

[5] Segerstrom,Paul S,Zolnierek,James M.The R&D Incentives of Industry Leader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H.W.Wilson-SSA],1999,40(3):745-766.

[6] D.Guellec,Van Pottelsberghe.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3(3):225-243.

[7] Seung-Hoon Yoo. Public R&D Expenditure and Private R&D Expenditure:A Causality Analysis[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4,11(11):711-714.

[8] Wu Yonghon. The Effects of State R&D Tax Credits in Stimulating Private R&D Expenditure:A Cross-state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H.W.Wilson-SSA,2005,24(4):785-802.

[9] Day-YangLiu,Lon-Fon Shiek.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ubsidy Measures on Corporate R&D Expenditure:a Case Study of the Leading Product Development Programm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 Development,2005,2(3):265-281.

[10] 郑朝晖.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7 (4):118-119.

[11] 李新荣.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44.

[12] 常天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亟待加强[J].中国高等教育,2002(6):32-33.

[13] 王娅妮,王海鹰.科研经费背后有多少腐败[J].半月谈,2006(10):16.

科技管理目标例6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45

[中图分类号]F224;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03

财政资金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对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的目标实现程度、经费投入产生的效益以及经费的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核评价。

1 财政资金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概述

1.1 财政资金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的进步,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核心竞争的焦点。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大增加了科技项目的财政投入,财政科技拨款稳步增长,到2012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11.99%,年均增长18.26%。财政科技投入的加大对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政府对科技项目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家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和社会公众对科技支出的绩效也越来越关注。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旨在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在完善政策、释放活力的同时,强调要规范管理,完善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强化资金使用绩效评价。

对科技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财政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可优化项目内部资源分配,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资源配置的综合作用,提高使用效率,为制定财政项目资金使用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项目承担单位亦可通过绩效评价优化自身结构、加强自我控制,提升研究质量。

1.2 我国的科技项目绩效管理亟待加强

近年来,相关管理部门在财政科技项目资金绩效管理上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将绩效理念和绩效要求贯穿于财政资金管理的全过程。2003年,财政部出台了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评价管理试行办法》,并结合教科文部门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评价规范》,对如何进行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作出了明确规定;各部分省市财政部门也相继颁发了项目绩效评价的管理办法,并在相关办法的指导下开展了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工作,重庆市在2006年也印发了《重庆市科技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并逐步实施。

虽然,相关管理部门在科技项目的绩效评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科技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还处于对原则、方式方法、程序、标准和规律的探索和实践阶段,较少开展系统的研究,尚未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和相关绩效评价制度,无法满足在科技管理中全面实行绩效管理的要求。

2 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2.1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分为业务评价和财务评价。业务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立项目标的合理性、立项目标完成程度、组织管理水平、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及项目可持续性影响等。财务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资金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财务管理状况以及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合理性等。

2.2 指标设计原则

科技项目绩效评价除遵循客观、公正、科W的原则外,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设计应从项目绩效总目标出发,分系统相互联系、各有侧重,完整系统地反映出某一时期地方科技项目的执行情况,每项指标的权重设置需与项目定位及重点目标相一致。

(2)目标导向原则。绩效评价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结果导向,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导向作用,引导科技人员紧紧围绕项目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适应国家、地方科技发展需求,与科技目标一致。

(3)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设计要注重在实际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时的可操作性,力求内容简单,数据易采集,计算方法标准、规范。

(4)可比性原则。对同类项目进行绩效评价,需设定共性的指标评价体系,以便进行统一评价和相互比较。指标体系设计时,须满足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可比、指标口径一致。

(5)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定量指标评价,通过实地的调查、测量,获得项目相关数据,客观性较强,但缺乏综合性;定性指标评价,通过评价主体对项目状况进行分析判断、评定,综合性较强,但主观随意性较强。加上科技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具有滞后性,科技项目的绩效产出无法完全以价值形式来衡量,最终往往需要间接地推断或测定其效果。因此,评价指标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绩效评价的有效实施。

2.3 指标体系设计具体内容

指标体系设计具体内容包括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的设计,共性指标设计包括项目的前期投入、过程管理;个性指标设计包括项目的产出及成效。绩效评级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

2.3.1 共性指标

科技管理目标例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我国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政府在1995年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6年初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划纲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此,国家将进一步强化对科技的投入,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承诺,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科技投入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地方和企业也都要增加科技,在这种形势下,科技管理工作必须引入改革和创新的机制和模式,使科技管理工作真正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用好科技投入,创造更高效益。为此,改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保证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项目科委”曾成为人们广泛抨击的一种现象,其直义是科技管理部门不应该抓项目。这种舆论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介入和干预竞争性行业领域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然而,笼统否定科技管理部门抓项目,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看法。规划、计划、项目分别是实现我国科技发展目标不同层次的任务,规划为未来发展确定方向——计划针对方向实施任务分解——项目使计划目标具体落实。项目与宏观战略并不相悖,“十五”期间确定的12个重大专项,以及这次《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更是界定清晰的大项目,都是实现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载体。澄清对项目的认识,并引入新的管理机制,将是实现《规划纲要》的重要基础。

一、对“项目”和“项目管理”的再认识

对科技管理部门来说,“项目”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数十年科技管理部门上上下下都在抓项目,“报项目”、“跑项目”、“上项目”、“策划项目”、“评审项目”、“安排项目”、“检查项目”、“验收项目”是每个工作人员耳熟能详的业务,但从项目管理职业化角度看,许多人对项目和项目管理的内涵、特征和规律还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认识。

项目和项目管理是一套系统知识体系。近代项目管理学科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应用于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取得巨大成功,由此“项目管理”风靡全球。在国际上和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技术改造、科研开发乃至体制改革、政策研究等诸多领域。许多国家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以及联合国工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都在应用“项目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开发工作。目前“项目管理”在中国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根据各国专家多年研究,概要而言,“项目——是创造独特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的一次性工作任务。”,“项目管理——是为了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从开始创意到结果完成,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管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在这个项目管理过程中派生运用许许多多的管理知识和技术的集合”。根据这些概念特性,可延伸展开许多新的认识、理念和管理技术,如:项目生命周期和阶段性,项目干系人,相关知识领域和技术方法,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与信息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和整合管理等等。现代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概念不仅是一套理论描述和数学规划,它是着眼实际运用的一套系统知识体系,组织实践活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项目是战略成功的基石。不论国外或国内,任何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实施和创新活动,都是以项目为载体形式进行的,执行好每个项目,保证其成功,就保证了总体战略的成功。目前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部署也是遵循这个规律,先做深入研究,再编制《规划纲要》,而后凝练和论证重大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废或缺失,都将导致宏观战略目标半途而废。据国外信息,“战略有效制定出来后,得以有效执行的不到10%”,“72%的CEO相信执行战略比制定一个好的战略更难”,“大多数案例真正的问题不是战略不好,而是执行不到位”.项目是规划成功的基石,项目执行“不是简单的战术问题,而是一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方式来实现目标的系统流程;是一门将战略与实际、人员与流程相结合,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学问。”这是一个很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问题,忽视的结果导致许多的战略计划失败。

项目是政府提供公共货物和服务的载体。政府也是通过项目的投资和实施,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产品。根据经济学关于公共物品的理论和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在市场机制下,政府不介入竞争性和排他性的行业领域,政府通过制定规则,创造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调动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活力与效率。在市场调控领域之外,有关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是政府投资的重点。这些领域有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以及公共信息,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建设等,这些领域的建设目标都是通过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实施而得以实现的。

公共物品的生产过程与私人物品有同样的经济规律特点,政府必须对生产成本和效率进行核算,使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资产生应有的效果。因此,加强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管理,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这是我国行政管理走向市场机制的一个重大进步。《决定》在减少政府对企业项目干预的同时,提出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对政府投资行为规范、制约的措施,如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等。科技计划是政府投资项目的重要内容,加强科技计划的实施管理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科技计划与“项目”和“项目管理”

自1983年“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出台,标志了我国科技计划体系新的发展里程碑,之后的22年中,伴随着不同时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陆续出台了多个科技计划.在各科技计划之下,管理框架有所不同。例如,科技攻关计划是按照项目、课题、专题三个层次管理,863计划是按照领域、主题、专题三个层次管理,973计划则是按照项目和课题两个层次管理,而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一般只设立一个项目管理层次。这些管理层次的设立,目的都是把该项科技计划的大目标进行逐级分解至可评价检测的具体实施的项目。从各个科技计划的管理格局可见,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大体通过两类层次,一类是宏观项目层次,即针对不同的战略目标设立不同的科技计划,本文称为“计划层”。另一个是微观项目层次,即以主题、专题、项目、课题这类名称为代表的具体的研究开发项目,本文称为“课题层”。

“课题层”项目一般目标局限,投入和建设规模较小,对这一层次的项目采取“项目管理”方法似乎不难理解,但对于一个整体的科技计划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项目”,并由此认识延伸,对各科技计划按照“项目管理”方法去进行管理,是一个令人有些困惑的问题。如果我们摆脱对“项目”一词的狭义字面的认识,从“项目”的属性和科技计划的特点加以分析,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近代项目管理学的定义,项目类的工作有几个重要属性。目标的确定性:项目有明确的目标性:这些目标包括有时间目标、成果目标和其他预定的目标要求。当原项目目标发生实质变化,将形成另一个新的项目。一次性:项目有确定的起点和终点,没有完全可以照搬的先例,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复制。独特性:每个项目提供的成果有自身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活动的整体性:项目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互相联系的,协调并进,构成整体。开发与实施的渐进性:每个项目开发没有可复制的模式,即使有可参照、借鉴的模式,也需逐步补充、修改、完善,其开发过程必然是渐进性的。组织的临时性与开放型:项目组织没有严格边界,根据项目进展需要,人数、成员、职责不断变化,项目结束时团队解散。近代项目管理学也指出,有些“项目”以不同的名称描述,例如“计划”、“工程”等等,因为他们都具备上面所说的“项目”的特性,“计划”则一般是一组互相协调管理的“项目”.我国现行的各类科技计划完全具备“项目”的几个基本特征。

从“目标确定性”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之初出台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作为指令性计划,着重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性和共性的技术问题,对我国主要产业的技术发展和结构调整起到引导作用,提高我国科技工作的整体水平。为跟踪、赶超国际先进技术发展,推出了“863计划”,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为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推出了“973计划”,培育和支持重大发明和发现,攀登科学高峰。为实现“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的目标,陆续推出了“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等产业化环境的科技计划。可见,每个科技计划,都有自己确定的目标,符合“目标确定性”特点。

从“一次性”的角度看,每个科技计划地提出和设立都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要求,因此科技计划的任务都不是永久持续不变要做的事情,一旦预定的目标达到,一个科技计划的使命就结束了。然而“一次性”并不限定实现这个目标的时间长短,一个“课题层”项目的目标可能需要一个相对短的时间阶段,比如1—5年。而一个“计划层”项目的目标实现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比如5年或10年,或许更长一些。国际上也有把这类项目归类为“长期项目(long-TermProject)”,表明实现其目标需要较长时间。科技计划大致属于这一类的项目,从“独特性”的角度看,科技开发和科学研究都是从事探索性的工作,没有可复制的成果和开发研究模式,必然符合“独特性”的特点。

从“渐进性”的角度看,由于科学研发项目的目标不是能够完全可以预测的,风险度较大,进度难以把握,在各种条件和人为努力都满足的情况下,项目目标实现,以成功而结束。否则也可能由于失败而终止项目。科技计划必须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每个阶段实际执行情况和预期目标的对比,不断调整管理措施,逐步实现向预期目标的逼近。因此“渐进性”是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特点。

从“整体性”和“开放性”角度看,因为科技要素渗透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科技计划必须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才能得以实施,现行的各项科技计划都是在跨部门的统一协调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联合部门、地方、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同进行的。因此“整体性”和“开放性”是科技计划必然的选择。

由此看来,我国现行科技计划符合项目类工作的属性,是更高层面、更大范围的“项目”,在国际上也把这类项目归类为“伞形项目(UmbrellaProject)”,其含义是将宏观目标一致的项目组合比作一把伞,在其之下覆盖多个分项目,进行统一模式管理。国外这类项目有欧盟“第六框架计划”,世界银行实施管理的“消耗臭氧层物质整体淘汰计划”等。

上面分析说明了科技计划以及科技计划项目虽然层次不同,涵盖范围和目标有所不同,但都同样具备“目标确定性”、“独特性”、“一次性”等项目属性。既然同是“项目”,就可以同样采用“项目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问题探讨

近年来国家科技管理部门一直在探索科技计划的改革与创新之路,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如《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投标工作资格认定暂行办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科技评估暂行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但是以“项目管理”的思路看,我国现行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从观念到措施都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没有“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和制度

任何机构都有常规性工作和一次性工作。项目类工作是一次性工作,要经历从创意开始到结果完成的一个过程,称为项目生命周期。项目生命周期一般包括:项目准备——项目启动——项目实施——项目收尾等不同阶段。“生命周期”的概念起到了两个重要作用,其一按照“生命周期”建立项目管理流程制度和程序,保证了项目管理完整有序进行;其二通过科学完整的项目逻辑设计方法,对每个阶段的工作都要提出详细的内容,并做出具体化、量化的设计,使项目实施和管理人员能够检查和评估每个阶段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保证了项目执行和管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与目标的拟合性。对于“课题层”的项目,现行科技计划的项目管理没有按项目生命周期的规律明确划分阶段性,在管理上也没有遵循该规律的具体操作要求和制度规定,在项目设计上缺乏针对各个阶段的刚性的检查评价尺度。按项目一般规律,在不同阶段,项目投入曲线如图3.项目的实施阶段是人、财、物投入最大,历时最长的阶段。而目前的管理恰恰忽略了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放在项目前期管理,把项目管理狭义的理解为评审、立项,一旦项目列入计划,即大功告成,忽略对项目的全周期、系统性管理,立项后的管理投入大大减少,形成“重立项、轻管理”、“虎头蛇尾”的弊病。

对于“计划层”的项目管理,没有遵照“项目生命周期”的客观规律。多数科技计划出台之后,都没有制定明确的完成时间表,即何时达到计划目标,何时结束。这样导致的管理问题是:科技计划“只生不死”,越来越多,不得不实行捆绑管理.在这里必须解决一个重要的概念问题,即一项科技管理工作究竟是常规类的工作还是项目类的工作?前文已经分析了科技计划是项目类的工作,既然如此,不按“生命周期”属性管理,就使科技计划变成没有终结目标和阶段目标约束的常规性工作,最终目标总是处于弹性化状态,就很难对其阶段性任务目标实施控制和管理。

2、缺乏项目干系人概念和干系人错位

项目干系人是指项目参与人和其利益受到该项目影响(受益或受损)的个人和组织。每个项目都是一个特定人群的活动,不同的项目,有不相同的参与人,在每个项目中不同的干系人都是具有不同利益取向的个体,他们对项目有不同的期望和需求,他们关注的问题相差甚远,甚至是互相冲突的。理顺项目干系人关系,才能在项目执行中形成互相制约,良性互动的关系。

现行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如攻关计划主要依托各行政部门管理,863和973计划主要依托专家管理。而在实际执行当中,不管哪种模式,每个项目都必须有一组专职管理人员从事项目管理,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从事项目管理的专职人员是对谁负责,代表哪一方的利益。在中国现实国情下,计划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模式交织在一起,项目委托方和项目承担方的项目管理机构交织在一起,部门利益、院所利益交织在一起,由于缺乏项目干系人概念,在这样复杂的局面中,许多项目管理实体混淆了位置,“裁判员当了运动员”,或是“运动员当了裁判员”,导致了责任和义务的混淆,增加了项目协调的复杂性,加大了项目管理成本,降低了项目管理效率。

3、缺乏训练有素的职业项目经理人

所有的项目管理要求,必须落实到人才能真正实现,配备合适的管理人员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论是项目委托方还是承担方,都要产生大量人财物的调配和协调,每个方面(也即项目干系人)都要有自己的管理人员,在自己明确的责任范围内,管理协调好项目的有关活动。

目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出台不少“办法”和“规定”,如果没有一批训练有素的项目管理人员队伍去把握,去执行,一些制度要求就成为“纸上谈兵”。项目管理本身是一门专业,世界银行的项目经理至少有硕士学位,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培训,增加实践的技能和技巧。目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缺少这样一批专业人才队伍,现行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数没有经过项目管理专业训练,不掌握项目管理相应的知识和技术,不懂职业经理人的道德准则。此外,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授权不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多依托行政机构,以行政的管理模式代替了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没有指定任务和责任明确的专职项目经理,管理主体动态化,使得各项管理要求和任务目标难以得到有效地执行和监督。

4、采购管理欠规范

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知识领域和技术方法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对项目执行中需要通过购买从外部获得各类资源的管理过程。采购的内容有设备和服务等各种形式的资源。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项目采购规划,采购的准备,合同管理,合同收尾。所用的技术方法有采购需求分析,合同类型选择,选择供方,加权选择体系,独立估算,合同谈判,合同变更控制系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的实施,政府采购工作日益走向法制化道路,科技开发计划项目的申报,相关科技发展的研究项目,都属于政府采购范畴。“九五”之后,在科技项目管理中也陆续颁布了《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越来越多地采用公开招投标方法,体现了科技管理的机制创新。但是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则仍有欠缺和不规范之处,如:项目申报和招投标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渠道少,时间短,实际操作性差;申报/投标渠道以行政管理系统为主,没有对非国有机构全面开放。信息获取不对称,缺乏充分竞争的采购制度,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是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

“十五”以来,科技部注重了宏观战略研究,提出了许多好的科技发展思路,如“12个重大科技专项”、“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中介机构建设”、“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如这些工作能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更为严谨更科学的设计和组织管理,将会减少漏洞,提高效率,取得更加出色的成就。

国际上在各类项目实施中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已成潮流。国内最早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是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鲁布革水电站项目,1984年在国内首先采用国际招标,推行项目管理,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此后,“项目管理”在水利、建筑、化工等领域大量应用。近年来项目管理在国内已经延伸到更为广泛的领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教育部211工程建设、2008年奥运会筹备组织工作,北京市政府的“实事”工程,都开始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项目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从市场机制发展的趋势看,项目管理走向职业化是必然的方向。

与其他一些行业的应用进展情况相比,目前在科技计划中采用“项目管理”的情况还不尽人意,尽管科技计划项目的探索性特点使其不同于一般性的建设项目,但它也有确定目标,通过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一丝不苟的管理,只能更有效地贴近目标,实现目标,提高项目成功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科研开发领域采用“项目管理”方法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它的成功证明科研开发项目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随着科技发展规划日近完成,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创新也成为日近紧迫的任务,根据国内外经验,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是一项极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技术,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可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改善的办法,推进“项目管理”方法的实施:

一是把“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作为一项要求,列入科技计划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中,给予正式“名分”,为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奠定基础;

二是在科技计划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中提出职业项目管理人概念和要求,并对现有项目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化培训。通过培训,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的项目经理人队伍后,再逐步建立认证、选拔、聘用、评估等制度。随着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分工的细化,必将促进相应的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

三是在一些易于操作的节点,先局部采用一些“项目管理”技术方法,比如目前在项目前期设计阶段国际常用的“逻辑设计表”是一个比较好的技术方法,使用这一方法,保证项目设计的全局性、逻辑衔接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在科技计划中引入充分竞争的采购制度,扩大“准入门栏”,逐步规范化,使更广泛的科技机构(包括民办、个体私营机构等)参与科技计划申报与投标,增强科技计划项目的活力和效率效益;

五是建立协调、共享、公开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使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信息和管理进程能在一个共享平台查询,实现总体平衡的管理控制。

以上措施仅仅是一些初步思路,每个措施的实现,都必须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步步深入,层层细化,逻辑协调,才能最终成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注:

科技管理目标例8

一、科技项目管理的有关概念

项目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主要是限定时间、限定资源),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任务。项目管理是在项目活动中运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以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能够对项目按照其内在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满足和超过项目干系人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

科技项目是-个系统工程,其过程包括项目可行性论证、规划与计划、实施与控制、验收与交接等几个过程。针对在项目可行性论证中,企业科研管理部门要制定和规划出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规划的项目目标既要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又要注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具有可行性;项目实施的目标数量要以恰好能反映出能够解决项目的研究问题的需要为最宜,并能更好地发挥项目的建设效益;目标应该有主次之分,按照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实施,突出关键性目标,以便使得实施者抓住重点;科技项目实施的目标应实施动态协调平衡,项目经过一段时期,对于不符合项目实施的目标,要及时进行调整,提高项目的竞争性、可行性和先进性。

二、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项目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载体。企业的使命、企业的愿景、企业的战略目标都需要通过一个一个成功的项目来具体实现。成功的项目不仅能够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利润、扩大企业的规模,而且能强化企业的品牌效应,锻炼企业的研发团队,留住企业的人才。针对目前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主要表现如下:

(一)科技项目布局分散,造成项目建设的资源浪费较大,资源配置方式落后,配置效率比较低。

项目布局不甚合理,甚至还不能突出关键目标,从而造成项目投资铺设面较大,项目投资不集中,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随着项目的细化,每个项目的研究方向平均投资强度或者资金的支持力度,有所下降。影响了项目投资的资源配置,也影响了项目的投资效益。尽管项目建设已经对相关计划目标进行了凝练与集中,但是还有必要进一步收敛目标,集中几个更加具体的研究方向重点突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也能向社会传递出更加明确的信息,以调动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源,实现项目要求的目标。

(二)科技项目过程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没有真正从现代项目管理的规律出发,未能建立项目的监督和监理机制,项目建设效益受到影响。

项目实施过程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尽管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实行了类似节点控制,但它的意义已经与原来的一般过程控制出现了很大偏离。因此节点的时间间隔不应该脱离项目本身的发展规律。如何加强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建立有效的过程管理模式、过程监督机制和运作机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专家与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整合不够,造成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重大科技项目的信息时效性较差,造成重大科技项目的应变反应机制不及时,实则管理和技术两张皮。

如何把项目管理专家的综合管理优势与项目的项目负责人的技术专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互补型的倍增效应,将是未来项目实施高效组织实施的重要因素。项目的实施,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开发,还包括项目的组织。谁来组织实施,如何组织实施,相应的责、权、利如何界定等,都会影响着项目实施的管理效率。在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积极性。是保证学科建设成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何将项目实施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项目负责人)整合在一起,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和时效性也是需重点研究的问题。

(四)缺乏风险意识,重大科技项目在论证和计划时,没有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计划,对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中造成的风险听之任之。

科技项目的实施没有充分体现出项目的风险意识,也没有项目的风险管理计划,更没有用于项目的识别和分析的技术与方法。这样往往对项目实施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估计不足,容易造成项目实施的目标受到影响,甚至中途夭折。

三、科技项目实施项目管理模式

根据国内外经验,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是一项极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技术,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可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改善的办法,推进“项目管理”方法的实施,逐步规范化,增强科技计划项目的活力和效率效益。

科技项目管理是系统的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的经营活动。科技项目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个系统工程,其过程包括项目可行性论证、规划与计划、实施与控制、验收与交接等几个过程。它所着力解决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层面的运行;一是项目层面的运行,通过组织有序、管理规范、职责明晰、协调有力的运行,实现项目管理过程的高效运转。

(一)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的目标规划问题

应该从项目建议书的技术先进性、可行性以及经济性上粗线条地进行论证。应该邀请不同研究领域、国内外本行业知名的专家,实施背靠背论证,项目目标的论证既要符合国家项目实施的大政方针,又要突出重大科技项目的关键研究领域。最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目标规划方案。这个阶段部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多,但对后期的影响很大。

一个有价值的需求被策划成项目得以实现无疑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一个价值不大的项目被及时中止却可以减少企业的直接损失。针对在项目可行性论证中,项目规划目标过于分散而造成的诸多问题,企业科研管理部门要制定和规划出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

1.整体一致性原则

每个科技项目在制定项目目标时,要注重科技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内容和要求,使得总体目标与市场需求、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相关行业的项目实施目标相一致。

2.先进可行原则

规划的项目目标既要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又要注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具有可行性。

3.数量适中性原则

项目实施的目标数量要以恰好能反映出能够解决项目的研究问题的需要为最宜,并能更好地发挥项目的建设效益。

4.突出关键性原则

重大科技项目的目标应该有主次之分,按照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实施,突出关键性目标,以便使得实施者抓住重点。

5.动态协调性原则

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的目标应实施动态协调平衡,项目经过一段时期,对于不符合项目实施的目标,要及时进行调整,提高项目的竞争性、可行性和先进性。

(二)在组织结构方面

应该建立科技项目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和权利;定期召开项目实施与管理协调会,克服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两张皮的弊端。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配备德才兼备既懂项目实施,又懂项目管理的专职人员。通过对现有项目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化培训,补充项目管理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培训,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的项目经理人队伍后,再逐步建立认证、选拔、聘用、评估等制度。随着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分工的细化,必将促进相应的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实施实现归口管理,统一调动项目实施的资源;项目实施才能得到组织保障,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实施动态,开辟信息渠道,缩短信息传播幅度。

(三)实施阶段是项目生命周期中时间最长、完成的工作量最大、资源消耗最多的阶段

这个阶段要根据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WBS)和网络计划来组织协调,确保各项任务保质量、按时间完成。指导、监督、预测、控制是这一时期的管理重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集中项目实施目标,加大项目实施的投入强度,应该根据总体目标和总体布局,建立快速及时的反馈机制和运作机制,及时调整项目实施的设置和资源分配。

对科技项目作好人财物及一切软硬件准备,是对项目任务和资源进行详尽计划和配置,包括定范围和目标、确立技术路线、工作分解、确定主计划、转项计划(费用、质量保证、风险控制、沟通)等工作。在项目管理实践中,真正实现科技项目中工作完全按层次分开。在一些易于操作的节点,先局部采用一些“项目管理”技术方法,比如目前在项目前期设计阶段国际常用的“逻辑设计表”是一个比较好的技术方法,使用这一方法,保证项目设计的全局性、逻辑衔接性和可操作性。

实施阶段需要项目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决策;及时化解各项任务间的冲突,解决矛盾;及时解决项目实施困难,疏通渠道。项目管理者和项目组人员在这个阶段需要高度的目标认同感,建立协调、共享、公开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使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信息和管理进程能在一个共享平台查询,实现总体平衡的管理控制。

科技管理目标例9

1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新常态时期的天然气行业,面临着市场供需、地企关系、价格机制、替代能源竞争、国家政策、市场改革、同业竞合、合资合作风险等交互影响[1],对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绩效评估提出了新挑战;《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油气科技评估要突出创新导向,将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发投入、创新绩效和人才评估作为重要指标,对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绩效评估提出了新要求。在新挑战和新要求下,建设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绩效评估方法与考评体系,解决现有绩效评估在不同类型指标体系、计算方法与流程等多层面间的离散性问题,从单一评估方法向体系性、总结性评估方法转换,是适应天然气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举措。

2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绩效管理内涵

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绩效管理是基于战略视域对天然气科技创新过程、创新成果及相关要素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管理的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实践性和全员性特征。其立足创新驱动战略发展、管理、绩效与系统效率耦合等相关思想,将管理放置在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评估与激励、技术价值化等现实环境需求下,运用平衡积分卡等战略绩效管理工具,分解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关键要素并转化为关键绩效指标,通过机构、项目与个人维度的逐层分解与剥离,构建绩效评估体系,服务于绩效激励。该模式强调天然气科技研发、应用与实际生产的有机结合[2],保证天然气科技创新方向性、系统性、实用性与价值性,促进天然气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发展。研究构建的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绩效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3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绩效管理过程

3.1明确企业创新战略目标

3.1.1明确天然气科技创新总体战略目标深入贯彻中央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集团公司)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发展理念,以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强化科研项目管理和产学研结合,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研发应用、优化创新环境,持续提升公司发展内生动力。3.1.2明确天然气技术集成创新战略目标突破制约公司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积极构建满足川渝、服务全国、支撑海外的具有“油公司”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现由投资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转变,打造天然气特色研发体系;加强自主创新、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和综合研究,打造天然气发展的技术中心。3.1.3明确天然气技术生产应用战略目标通过相关勘探配套技术研究,解决勘探开发相关技术难题;开展优质快速钻井配套技术研究,实现钻井提速增效;提高单井产能开发配套技术研究,实现单井稳产增产;完善已开发气田开发中后期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提高采收率并降低综合递减率;完善标准化设计,缩短工期降低投资。3.1.4明确天然气科技研发体系战略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方向,以完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为重点,建设以专业技术研发体系、实验基础平台、博士后工作站为主体的科技研发体系。3.1.5明确天然气科技保障体系战略目标建立完善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建立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建立技术合作联盟,构建多渠道的制度化学术交流平台,构建开放式科研环境;优化科技人才梯级结构;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3.2分解战略目标关键要素并转化为绩效指标

3.2.1以平衡积分卡为工具绘制战略地图战略地图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基于平衡积分卡的原理[3],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基于当年度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因果相连的多项战略主题,制定与每项战略主题相应的目标与措施,再把战略主题分解到相应的部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方法能使管理者从战略整体的4个维度来考察公司。西南油气田以平衡计分卡为工具[4],结合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目标,绘制出了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地图(图2)。3.2.2分解战略主题并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战略主题由战略地图引申而来,是实现战略地图的关键战略任务、战略措施及战略活动的总称。战略主题服务于战略地图,是对战略地图的进一步细化与分解。关键绩效指标(KeyPerformanceIndicators,KPI)则是对战略主题进一步分解,用以检测战略主题的执行效果。KPI建立了一种将战略主题转化为内部过程和活动的运行机制,使绩效考核体系发挥激励约束作用。因此在研究战略地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解战略主题并制定出了关键绩效指标(表1)。

3.3构建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绩效管理指标与方法体系

3.3.1基于机构维度的指标与方法体系机构维度的战略主题包含公司科技进步与科技贡献以及科研院所创新科技能力提升两大类指标[5]。公司关键绩效指标细分为天然气科技投入—产出绩效、管理提升、社会贡献三大类。其中,投入—产出绩效基于公司整体视域主要考虑经费、人员、资源等投入以及降本增效、社会贡献、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科技进步贡献率等产出;管理提升绩效主要考虑管理创新投入与产出、管理创新分析能力、研发能力、组织与营销等能力[6];社会贡献绩效主要考虑天然气安全供应、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利用、节能减排、天然气经济效益、低碳化发展保障等[7,8]。科研院所关键绩效指标细分为科技管理能力、科技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三大类。其中,科技管理能力包括项目管理能力、基础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指标;科技研发能力包括科研计划完成、科研成果应用、科研经费控制、科研质量控制情况、科研水平提高情况、科研能力提高情况、ERP及内控管理等指标;自主创新能力包括科研质量、科研水平、自主创新、实验室水平、科研人才、国际学术会议、国家或省部级项目等指标。在指标选择与权重设置过程中,对不能量化的指标采用经验法估算和德尔菲法,对能够直接以财务管理数据计算的采用加权平均等方法,保证指标的价值性与权重的客观性。3.3.2基于项目维度的指标与方法体系项目是天然气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基本对象,也是天然气科技发展战略落实的载体。基于项目维度的绩效管理,集中体现在4个方面:(1)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了对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突破,从而发现新的经济可采储量、增加企业资产。(2)通过管理创新和科技进步延缓了老气田产量递减,维持和提升了老气田的现有产量。(3)经过科学论证优化了新井建设和布局,大幅度提高了新增天然气产量,贡献了新的价值。(4)天然气科技创新体系对降本增效起到了积极影响。因此,天然气勘探科技项目主要考虑天然气储量、天然气工作量及探井、钻井等综合指标;天然气开发科技项目主要考虑储量、生产能力与产量、工作量及相关综合指标;天然气利用与经营主要考虑产量及销量、天然气价格等相关指标。上述指标都可以通过生产运营数据进行直接量化和测算,基本上能够保证绩效评估结果的参考价值。3.3.3基于个人维度的指标与方法体系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的各院所单位从事科技研发与创新的人员,按岗位性质可以分为技术研发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两类:技术研发人员的工作岗位以知识产品、新型产品的智力价值和社会效用价值为目标;技术支持类员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较具体。基于西南油气田科技人员岗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综合比对多种指标权重确定方法,采用对偶加权法设置科技人员绩效评估指标权重。由于技术研发人员的工作主要具备严谨性、创造性等特点,绩效评估要突出工作能力、创新性、工作业绩等;技术支持人员的工作具有重复性、技能性等特点,绩效考评需突出工作业绩与工作态度等。

3.4实施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绩效评估

3.4.1组织管理成立公司科技战略绩效考核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分公司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公司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审查分公司科技战略绩效考核办法及其他重大事项;公司绩效考核办公室制定考核办法并执行考核;公司核心业务部门提出本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与目标值,落实考核工作并反馈。3.4.2评估流程管理公司科技绩效管理流程是:下达计划完成评估及报告审查验收。绩效计划的制定是指在考核周期开始,绩效考核办公室按照公司科技战略的要求对被考核对象在考核期内所要达到的绩效目标进行管理的一系列计划过程,包括绩效考核指标、结构、考核周期和目标值,以及绩效合同等。根据所构建的科技战略绩效管理指标与方法体系所规定的指标计分方法、权重型等相关内容,对被考核对象进行评价打分,并按照绩效考核的结果实行分级制度。对被考核对象建立以绩效跟踪和信息反馈为基础的过程控制,双向沟通考核信息。3.4.3结果反馈与绩效激励公司及各级各单位应根据反馈的评估结果进行绩效激励。公司层面,通过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创新战略绩效投入—产出整体水平,分析科技战略执行与落实情况,为下一阶段战略调整与深入推进提供依据。科研单位层面,通过关键绩效考核,得出各单位绩效管理水平,作为年度绩效奖励等重大奖励的依据。最后,应当着力推进5个方面的工作:(1)完善以效益为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2)持续完善业绩考核体系;(3)落实工效挂钩机制;(4)充分发挥油气田企业总经理奖励基金等专项奖励政策的激励作用;(5)实行科技人才双序列制度。

科技管理目标例10

世界在前进,我国在改革。社会要发展,中国要创新。“创新”在中国大地上肯定是一个高频词,也是一个时事热词,足见创新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巨大。党的十七大,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又指出,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无论是中央明确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是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均表明科技创新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1]。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障,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又对管理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针对企业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主要关注于研究产出指标,而忽略了对科技创新过程效率的评价。所以,为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水平,本文提出一套针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标准化的管理规则,并进行政策设计,对科技创新运行全过程进行评价,以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1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概念界定

标准化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准化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领先企业的重视。为清楚阐述本文观点,现把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加以界定。

科技创新。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的服务的过程。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与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有关的活动。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标准化的原理实现管理的标准化。主要指制定管理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持续提高管理绩效。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本文指的是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通过制定规范,形成标准,引导企业对自身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的管理,科技管理部门通过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的评审进行监督。是一种新的科技管理方法。

2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政策设计

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积极发挥经济和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向管理要效益,管理标准化必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但均未有针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管理的政策性指导方案推出。

本文提出的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系列政策,采用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2]的标准模式,从组织建设、制度建立、投入管理、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研发成果、技术改造效果、创新培训活动、运行绩效考核、企业自评、专家评审、标准化级别认定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它以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有关政策和要求为指导,采用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在科技创新管理过程中实现企业自主管理、第三方评审评价和科技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并可持续改进和提高管理绩效。

该系列政策,通过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简称《规范》),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管理;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简称《考评细则》),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及其运行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和考评定级;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简称《评审办法》),指导评审工作和评审专家管理。评审时,评审人员据此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进行指导和量化考评,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

2.1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

科技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应联合国家层面的推广标准《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政策,促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起自身知识产权体系,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标准《规范》应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制定,由科技部提出并归口。建议由科技部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组织标准化管理、科技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共同起草制定,并请尽快、试点示范、推广。《规范》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管理要素:

2.1.1 创新组织

企业应建立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组织机构,包括负责人职责、组织机构建立、研发机构建设。

(1)负责人:企业中主管研发的负责人是本企业科技创新运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落实研发的各项工作和基层科技创新责任制。

(2)组织机构:企业应设置科技创新管理机构,负责国家法律法规(如科技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企业所得税法、合同法等)、科技政策(如技术创新、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研发费用管理等)、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的收集、识别和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产品设计开发、技术研发、工艺方案制定,创新方法培训、创新技能培训、操作规程培训、生产技术培训,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主要指专利、商标、版权)等的建档,科技信息搜集,科技情报分析、科技报告备案、科技档案建立等与企业科技创新有关的各种要素的管理。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应定期召开以企业研发、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工作会议,形成会议纪要,负责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直接管辖企业的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

企业应建立法律法规、地方要求和标准的清单台账,使企业依法经营,并及时识别、更新与企业研发和科技创新有关的政策,按照政策完善修改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通过利用和执行有关政策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

(3)研发机构:企业应建立研发中心。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应具备足够的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企业还可以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和开发企业关键技术、核心专利和主导产品。

(4)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和研发管理人员的配备,应与国家创新工程师认证工作的有关政策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企业应按一定的比例配备创新工程师,有条件的可以配备创新培训师。还应对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进行卡尔通(Kirton)创新--适应性人格测评,组成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团队。

2.1.2 创新职责

企业应实施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技术研发管理和创新活动监督,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1)目标与方针:企业应制定以“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造就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内容的科技创新方针,制定与科技创新各要素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综合目标和年度目标,并保证目标的按时、有效完成,目标宜量化,通俗易懂,便于全员理解执行,并可考核评审。

(2)科技创新岗位责任制:企业应制定所有部门和人员以科技创新为职责的科技创新岗位责任制,将创新活动的开展目标化、量化、职责化,并可进行考核;创新责任制应文件化、可考核。

(3)科技创新规划和计划:各级组织应制定科技创新工作规划或计划,分解企业的总目标,保证科技创新方针和目标的落实及按时、有效完成。

2.1.3 创新活动

企业应树立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战略思想,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壮大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创新资源,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创新战略:企业应制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按其指导方向制定各级(集团公司―企业―车间―班组)年度创新活动计划,全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如科技知识普及、创新因素识别、研发讨论会、技术攻关方案研讨、科研项目研究进展报告会、项目验收会、专利申请、创新培训活动等。

(2)科技创新制度建设: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地方要求、企业标准和企业生产特点,制定科技创新管理系列制度,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如研发经费计提和使用管理制度,确定研发费用提取标准,自行提取,专项用于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保证研发投入按制度的规定支出,促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制定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经费支出纳入单位整体财务控制体系,杜绝各类违法违规使用经费行为,保证研发和创新资源(人员、资金、设备、场所、技术、方法等)对科技创新的有效保障。制定产学研用管理制度,保证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相结合,为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助力。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知识产权、技术需求、技术转让、科技成果、科研项目、技改项目等各类清单。

(3)科技创新活动台账和费用台账:企业应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创新因素识别、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科技项目、研发项目)等各类台账及费用明细账(如研发费用、科研项目费用、人员培训等与科技创新活动有关费用等明细账)。企业的决策机构、科技创新机构负责人应按科技创新管理制度规定的支出类目建立台账,便于考核评审,并保证研发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和经费专项用于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活动。

2.1.4 创新培训

企业应针对自身生产特点和发展方向,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员工技能水平的要求,健全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完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等管理措施,为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开展全员创新能力培训(创新培训)。创新培训应有制度,有计划,有目的,有记录,有总结,有提高,全面提高全员的科技创新素质,并将创新培训纳入企业的培训计划。创新培训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

(1)管理层:培训领导层和管理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创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宣贯,创新战略的制定和执行监督,创新文化的建设等。

(2)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创新方法”(如TRIZ理论)等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熟练运用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能力及自觉性,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绩效。

(3)员工:员工岗位技术培训,包括操作规程、工艺技术原理、创新思维等培训,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知识积累,使员工能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可创新性的识别(创新因素识别),找出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小改小革;或将识别出的创新因素进行登记上报,便于研发部门随时组织开展技术攻关解决难题,提高创新实效。建立员工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和优秀创新成果评选表彰等激励机制。企业应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和目标,建立员工培训档案,一人一档记录员工参加职业培训和创新培训情况。

2.2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

为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的运行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应按照《规范》,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考评细则》是根据《规范》制定的量化的用于打分、评审的细化的规则。

《考评细则》应由科技部,提出科技创新管理标准化评审工作要求和企业申请评审达标的条件,科技管理部门可据此对申请达标企业进行标准化等级认证。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标准化等级可由高到低划分三个级别,首要条件是取得《生产许可证》,依等级的不同还可以规定标准化运行时间的长短,自评得分的多少,以及取得知识产权的数量或运行期间推向市场新产品的数量等,对企业提出申请认证的等级加以限定。《考评细则》核心内容是“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表”,该表应按照《规范》要求的各类要素、企业达标内容、评审方法、评审得分(扣分)等列表,必要的话还可列出否决项,便于评审人员据此评审。

《考评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主要针对创新组织建设、创新制度建设、全员研发职责、研发投入和科技活动经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创新工程师比例、研发成果数量、知识产权数量、技术改造或新技术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盈利情况、产学研合作情况、科技型企业类别(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情况、创新培训等几个方面,考察企业科技创新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创新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创新责任制制定与执行情况、科技创新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竞争情报中心建设、研发中心建设、品牌塑造、创新文化建设、获得有关科技奖励、研发成果记录册、科技报告档案、知识产权登记册、创新因素识别档案等,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进行考核打分。

2.3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

为加强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指导评审工作,应由科技部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并负责监督指导全国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省级、设区的市级(以下简称市级)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指导本辖区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一般应明确以下几点: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等级由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企业由科技部公告,证书、牌匾由其确定的评审组织单位发放。二级、三级企业的公告和证书、牌匾的发放,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确定。

科技部确定一级企业评审组织单位和评审单位,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确定并公告二级、三级企业评审组织单位和评审单位。一般来讲,三级企业的评审在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监督指导下,由市级科技管理部门确定的评审组织单位组织实施。评审组织单位可以是科技管理部门,也可以是其确定的单位。企业在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中可聘请专家进行咨询、诊断,完善各要素及运行绩效,提高考评得分,但所聘专家不得在专家评审时出任评审专家,以保证专家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市级以上科技管理部门应建立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专家库,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标准化提供专家支持。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评审工作按照自评、申请、受理、评审、审核、公告、发证的程序进行。

另外,还应对评审组织单位、评审单位、评审人员、评审专家的工作职责、权限范围和要求,企业自评的管理、申请流程,评审时间节点及安排,评审计分规则,审核发证、监督管理等工作进行说明。

2.4 创新绩效

按照《评审办法》要求,企业应由创新机构负责人牵头组成自评小组,或外聘有评审资质的专家对企业科技创新运行绩效进行咨询、诊断、评审,并提出整改意见,不断改进、逐步完善运行绩效。

2.5 定级认证

依据《评审办法》,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企业的定级认证,包括企业自评和专家评审(即第三方评审)两个阶段,首先由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组织开展企业自评, 企业的自评人员(或外聘评审专家)应依据《规范》的具体要求,按照《考评细则》列明的评审标准,进行各要素自评打分,然后参照《评审办法》中规定的得分计算公式,进行自评得分,达到《考评细则》中要求的相应等级最低得分后,可向科技管理部门提交自评报告,并提出考核评审申请。

科技管理部门收到企业提交的评审申请后,即可委托评审组织单位(如创新方法研究会)进行评审组织和授匾管理工作;评审组织单位可以授权获得评审资质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及其评审专家对企业进行运行绩效评审,经评审、总结,找出问题,提请整改,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水平;考评得分用以确定考核企业的科技创新标准化等级,考评通过者给予一级、二级、三级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企业称号,授匾挂牌。

3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政策的推广

为增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自觉性,本文设计提出的这一整套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的政策,包括《规范》、《考评细则》和《评审办法》等系列文件,可用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管理、考核和评审。为推动该政策的实施,建议应先行试点并制定配套政策,如加强对企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表彰和奖励力度,使达标企业所获“科技创新标准化”级别高低与科技项目经费的支持挂钩,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等的认定挂钩,推动该标准化管理方式在企业的运行,以促进达标企业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标准化的运行绩效,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

科技管理目标例11

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电力公司业务发展战略

管理创新为基点,建立科技规划与计划编制、实施、考核机制,实现对生产业务目标的保障和引领作用。凭借科技规划与计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与企业整体工作规划的无缝衔接。

(2)以统一规划、分级培养、动态管理为原则,建设专业技术人才梯队。

从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电网公司“一流人才队伍”为目标,以“统一规划、分级培养、动态管理”为原则,突出重点领域,关注改善人才短板能力。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培养和造就一支与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创新需求相适应的用得上、留得住的科技人才队伍。

(3)以实时监督、动态管理、过程可控为原则,强化项目管理。

参照《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四川省电力公司的科技项目管理实际,以“规范化、集约化、精益化”为目标,以“实时监督、动态管理、过程可控”为原则,完善现有项目管理流程,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管理体系。

(4)以开放化、主动化、特色化为要求,优化情报管理。

将四川省电科院作为情报管理主体,开展支撑公司科技战略的情报研究与管理,建立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和长期跟踪研究体系,提供开放化、主动化、特色化的科技情报服务。

(5)以面向应用,跨部门、跨专业协同为目标,优化研发管理体系。

将四川省电力公司研发管理界面作为管理界面,以生产技术需求为导向,以IPD研发管理为框架,以跨部门、跨系统协同为机制,研发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管理与工作流程、项目资源的优化与筛选、绩效管理,夯实研发管理基础,提高研发管理能力。

(6)以规划化、标准化、信息化为目标,提高成果管理水平。

依据四川省电力公司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建立成果分类及等级标准,完善成果规范化管理制度和标准。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分步实现成果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提高成果管理水平。

(7)以信息共享、供需对接为关键,建立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扩大技术成果信息的共享范围,建立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出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激励政策,构建信息全共享、服务全方位、供需无缝对接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8)以优化、整合、创建为路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依托国家电网科研基础优势,以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为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为补充,优化整合四川省电力公司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及条件,建立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协调机制,提升科研基础设施资源运行效率,推动公司科研能力和成果应用水平的提高。

(9)以多元化、专业化、集成化为目标,加强平台建设管理。

整合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科技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产业培育、科技信息管理等科技创新体系要素,坚持平台构成多元化、平台服务专业化、平台管理集成化的目标,从而形成支撑有力、管理有序、运行高效的省级电网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10)以营造氛围、提升能力、激发热情为重点,推进创新文化建设。

立足于倡导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理念,营造创新工作氛围,树立创新型企业形象,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以公司群体创新活动为载体,辅以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技术培训手段,提升各层级创新意识和能力,激发全员创新热情,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价值导向。

2成果成效

(1)科技资源总量快速增加。

该公司科技资金累计总投入近13亿元,研究开发费用总投入约5.4亿元,综合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1%以上。拥有国网公司优秀技术专家7人、四川省电力公司首席技术专家6人、博士30余人、硕士500余人;国家电网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共4个。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顺利完成,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得到了加强,有力促进了公司整体科技资源整合共享。

(2)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该公司新技术推广应用率81.944%,电网年平均电能损耗率降低0.28%,220千伏和500千伏输电线路年平均故障停运率降低值分别为0.233327次/100千米/年和0.1276次/100千米/年,各项指标均完成国家电网公司下达值。该公司SVC、串联补偿、智能变电站、省地一体化电网在线安全稳定预警与控制决策系统、四川电网实时动态监测系统(WAMS)等新技术推广项目都走在国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