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体解剖学综述

人体解剖学综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1 08:23:52

人体解剖学综述

人体解剖学综述例1

一、虚拟医学解剖实验概述

所谓虚拟医学解剖实验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解剖试验的过程,创建一种模拟现实环境的多维信息空间,通过这一空间获取与实际医学解剖实验接近或一致的信息。虚拟医学解剖实验的实现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包括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传感技术、并行处理技术等。利用虚拟医学解剖实验室能够对虚拟的标本进行无限次的手术练习,且不受场地、温度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若制作的标本仿真度够高,还可用于大型医疗科研项目,其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不可估量的。虚拟标本仿真度的高低主要由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决定,因此三维图像重建技术是虚拟医学解剖实验的关键方法[5]。

二、虚拟医学解剖实验关键方法

—三维图像重建的原理三维图像重建这一词汇并不陌生,医疗领域的放射性检查中常应用这一词汇。所谓三维重建是指三维物体建立适合计算机表示和处理的数学模型。该种技术主要依赖计算机和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是在计算机中建立、表达客观世界的关键性技术。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虚拟医学解剖实验中的应用需要基于LabView平台获取最佳应用效果。现阶段,大部分三维精确重建算法均是以FDK算法为基础算法进行计算得到的,重建原理结合图1进行分析。图1为锥束圆形的扫描轨迹,其中x轴、z轴、y轴分别用于描述扫描区域做标记,u轴和v轴用于描述探测器投影数据坐标系,t轴和s轴用于描述射线源坐标系。以z轴为旋转中心轴进行旋转,s轴会一直经过射线源的中心,并与探测器平面保持垂直关系。为了方便极端,根据集合比例将探测器投影数据转换为经过原点O的平面投影数据,基于FDK算法的三维图像重建需要进行滤波和反投影的计算。滤波的计算公式为:滤波=aa2+b+c姨d•h(e),其中a为射线源中心与原点之间的距离,b和c均为旋转角夼下的投影,d为旋转角夼下的滤波投影数据,h(e)为卷积函数。反投影计算公式为:反投影(f(x,y,z)=2π0乙u2P(p,q)a),其中(p,q)用于描述重建体素点在滤波投影平面上的反投影点位置。

三、三维图像重建技术的应用

三维图像重建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为建立虚拟模型和制作虚拟模型,以简单的形体为例,可直接建立整体的三维模型,然后对各个剖切面进行处理,形成一个复杂的组合体。之后借助三维CAD设计虚拟模型的各个部分。本文以人的手臂为例,分析三维图像重建技术的实际应用,具体步骤如下:(1)首先建立一个整体三维模型,然后以剖切面为界限对各个部分进行处理,分别创建组成部分。(2)完成模型建立后使用三维CAD设计软件的输出插件功能生成VRML文件,将三维模型建好后在三维CAD设计软件中应用输出插件导出1wrl格式的文件,与VRML问卷和HTML文件基本相似,并用文本文件对场景和链接进行描述。(3)在VRMLPad中打开查看上一步骤导出的源代码,使用VRMLPad自带的文件压缩功能对文件进行优化压缩,得到人体手臂三维模型。(4)应用VRML的设计交互功能,通过VRML的脚本节点Script对场景对象进行定义和改变。脚本节点Script包括一个Java文件,在脚本节点Script初始化时应用,当收到事件指令后将执行相应的函数,该函数能通过常规的机制发送事件指令或直接向脚本节点Script指向的节点发送事件,最终通过双击“shoubi.1wrl”文件,之后可借助VRML浏览器浏览“shoubi.1wrl”文件。至此,完成了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虚拟医学解剖实验中的一次应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三维图像重建技术作为虚拟医学解剖实验的关键方法,能够将大量解剖学知识直接表现出来,使抽象的解剖学概念更加直观化、形象化,不仅能够节约昂贵的实验动物和人体标本,还能提高解剖实验过程的灵活性,避免真实解剖实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事件。但其也存在一些应用弊端,如在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可能会导致学生缺乏对解剖基本技能的重视,忽视相关仪器的使用规范。因此,建议我国医疗领域和高等医学院校合理应用该项技术。

作者:张雷 李斌 单位:张家口学院

参考文献

人体解剖学综述例2

1.1利用素材讲活解剖知识 学好解剖学首先要记住人体各部位的特点、结构,记是为了理解,例如记了骨与骨连接,是为理解肌学打基础;学好运动和内脏学就打下理解脉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基础;学好系统解剖学就为了学习局部解剖学开路;学好学好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就为进一步理解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学科奠定了基础。人体的形态存在许多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生物学的道理,可供人们研究和理解,就是形态结构的命名也都有其含义,你若能去理解它,便变得主动、活泼、有趣、易记,若孤立地看待,就觉得枯燥、乏味、难记。所以,我在上实验课时,利用模型、图片、多媒体等来诱导学生去理解人体的奥秘,既形象又生动,让学生能看得清、听得懂、记得牢。例如在某些标本上不易观察和辨认的内容象腹膜的配布、网膜孔等除了在模型、标本上指导观察外,还辅以课件、幻灯及腹膜电影的教学,学生见后感到真切并能帮助理解。

1.2强化理解、记忆,夯实每一节课 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根据我校中职学生的情况和层次,在上解剖实验课时我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包括预习、提示、操作、验收、小结这样几个环节的教学方法。①预习:提前布置本次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同时复习有关的系统解剖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前写操作提纲,其内容包括:解剖程序、寻找结构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为独立操作打下基础,同时认真检查其提纲并加强指导。②提示:在每次课前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结合挂图、幻灯及板书作一简要说明,使学生对本次课所学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③操作:在实验室里,讲解相应的重点、难点后,要求学生要按照自己书写的操作提纲进行操作,老师对其在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要求不操作的学生观察操作者的操作,评判操作同学的对错,双重强化相应知识点,或观察以前解剖过的标本,进一步巩固相应的解剖知识。④验收:在每节解剖实验课基本结束后,我找一些本节课的难点、重点结构让同学进行辨认,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了质量,还对学生的学习有更进一步的促进。⑤小结:每次课的最后,再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结合临床应用进行讲解。目的是加深学生们对重点内容的印象,了解其临床意义,不仅使死的解剖知识变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今后临床课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的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求技术精湛,还要有优秀的医学素养,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样才是合格的优秀的医疗卫生人员,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很重要。

2 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的能力

2.1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医学是神圣的,也是科学的,所以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解剖实验课不仅是验证理论,更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良好科学作风,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验课中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我首先从课堂纪律上保证实验课的正常进行,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过程中要作好记录,在认真观察中学会辨认、分析、综合、描述和记忆,提倡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每一节课都要强化学生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2.2重视学生口才培养 在以往的课堂提问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显得过于拘谨声音怯弱,语无伦次,这固然有语文修养有关,但也于平时不注重语言训练,锻炼机会太少也有关。因此在实验课上,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除要求学生们回答问题语言要通顺,声音要洪亮外,而且要学会语言的逻辑性、交流性,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在每次下课之前,都要随机点名一到两名学生登台讲解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在模型上寻找相应的知识点,并邀请部分同学和老师对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语言是否通顺进行评比打分。以上措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能力,为日后进入临床能够同患者、同事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解剖学中的许多内容,存在着相互依赖或互为因果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在在记忆过程中注意反映这种联系。把那些时空上接近,性质上类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课上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会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如由髋关节的稳固性想到髋关节囊坚厚、髋臼较深;讲了右心的结构,可让学生们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自学左心的结构。有的内容可用对立理想来记忆,如由交感神经的结构、功能特点想到副交感神经,这样正反对比形成联想,记忆必然深刻。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课上,让学生们通过课堂讨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出好讨论题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关键,讨论的题型主要是具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临床联联系的综合分析题。例如在循环系统的一题为:肝硬化患者晚期为什么发生呕血、便血、脾大、脐周静脉怒张等表现?通过讨论既分析了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侧枝循环途径,又简单地介绍了临床肝硬化的症状和体征,克服了那种不明道理、死记硬背的习惯,从而从基础课开始探讨临床知识、有利于体现基础的重要,更增加了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再如,在上完中枢神经系统之后,再让学生们讨论“中风”患者应出现哪些症状和体征等。把这些综合性很强的分析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讨论,增强了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通过对解剖实验课的研究和探索,利用科学方法让各专业学生不仅爱上解剖课,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通过学习,学生们解剖技能综合考试成绩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为临床课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实验课上,利用学校的资源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将来向社会输送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课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恩格斯说过: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精辟的论述了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各层次的医学生只有学好了解剖学,才能为后面所学的各门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解剖学是一门以形态描述为主的学科,学习解剖学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对人体形态结构的观察,这种方法的确定是通过实验课来实现的,所以上好实验课是提高解剖教学质量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还可以利用解剖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解剖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1.1利用素材讲活解剖知识 学好解剖学首先要记住人体各部位的特点、结构,记是为了理解,例如记了骨与骨连接,是为理解肌学打基础;学好运动和内脏学就打下理解脉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基础;学好系统解剖学就为了学习局部解剖学开路;学好学好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就为进一步理解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学科奠定了基础。人体的形态存在许多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生物学的道理,可供人们研究和理解,就是形态结构的命名也都有其含义,你若能去理解它,便变得主动、活泼、有趣、易记,若孤立地看待,就觉得枯燥、乏味、难记。所以,我在上实验课时,利用模型、图片、多媒体等来诱导学生去理解人体的奥秘,既形象又生动,让学生能看得清、听得懂、记得牢。例如在某些标本上不易观察和辨认的内容象腹膜的配布、网膜孔等除了在模型、标本上指导观察外,还辅以课件、幻灯及腹膜电影的教学,学生见后感到真切并能帮助理解。

1.2强化理解、记忆,夯实每一节课 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根据我校中职学生的情况和层次,在上解剖实验课时我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包括预习、提示、操作、验收、小结这样几个环节的教学方法。①预习:提前布置本次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同时复习有关的系统解剖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前写操作提纲,其内容包括:解剖程序、寻找结构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为独立操作打下基础,同时认真检查其提纲并加强指导。②提示:在每次课前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结合挂图、幻灯及板书作一简要说明,使学生对本次课所学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③操作:在实验室里,讲解相应的重点、难点后,要求学生要按照自己书写的操作提纲进行操作,老师对其在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要求不操作的学生观察操作者的操作,评判操作同学的对错,双重强化相应知识点,或观察以前解剖过的标本,进一步巩固相应的解剖知识。④验收:在每节解剖实验课基本结束后,我找一些本节课的难点、重点结构让同学进行辨认,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了质量,还对学生的学习有更进一步的促进。⑤小结:每次课的最后,再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结合临床应用进行讲解。目的是加深学生们对重点内容的印象,了解其临床意义,不仅使死的解剖知识变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今后临床课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的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求技术精湛,还要有优秀的医学素养,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样才是合格的优秀的医疗卫生人员,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很重要。

2 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的能力

2.1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医学是神圣的,也是科学的,所以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解剖实验课不仅是验证理论,更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良好科学作风,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验课中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我首先从课堂纪律上保证实验课的正常进行,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过程中要作好记录,在认真观察中学会辨认、分析、综合、描述和记忆,提倡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每一节课都要强化学生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2.2重视学生口才培养 在以往的课堂提问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显得过于拘谨声音怯弱,语无伦次,这固然有语文修养有关,但也于平时不注重语言训练,锻炼机会太少也有关。因此在实验课上,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除要求学生们回答问题语言要通顺,声音要洪亮外,而且要学会语言的逻辑性、交流性,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在每次下课之前,都要随机点名一到两名学生登台讲解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在模型上寻找相应的知识点,并邀请部分同学和老师对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语言是否通顺进行评比打分。以上措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能力,为日后进入临床能够同患者、同事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解剖学中的许多内容,存在着相互依赖或互为因果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在在记忆过程中注意反映这种联系。把那些时空上接近,性质上类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课上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会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如由髋关节的稳固性想到髋关节囊坚厚、髋臼较深;讲了右心的结构,可让学生们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自学左心的结构。有的内容可用对立理想来记忆,如由交感神经的结构、功能特点想到副交感神经,这样正反对比形成联想,记忆必然深刻。

人体解剖学综述例3

广东解剖学通报 粘附分子表达和巨噬细胞浸润在缺血皮质和基底节区分布的比较雷万龙袁群芳(9)

降温速度对冷冻保存异体小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周建生胡汝麒(13)

人脑胶质瘤细胞SWO—38促进体外培养的小脑皮质神经元的生存和生长廖异平郭畹华(16)

短程与长程去卵巢大鼠骨计量学的实验研究黄连芳李青南(20)

肝部分切除术后血管增生的形态计量学与计算机三维重组研究李长青邹仲之(23)

bFGF对培养的基底前脑细胞表达NOS和NGFR的作用燕启江谢瑶(26)

锁骨下肌的临床解剖学观测瞿东滨钟世镇(31)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及其与AD病理机制的关系汪建民(34)

氧化损伤在老年斑及神经纤维结形成中的作用庚照学(38)

如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刘鸿宇周耀中(41)

重视能力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刘建康何清华(43)

中医院校组织胚胎学教学改革探索罗灼玲张立群(46)

课前下功夫课堂要效益尹保国(48)

组织学教学中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马宁芳何清华(52)

提高人体形态学教学效果方法探讨徐杰陈传好(56)

内耳骨迷路标本的制作冯正巩汪华侨(62)

人参皂甙Rg3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生成的影响李明秋滕诚毅杨春壮张大伟刘跃光冯克俭(81)

变应性鼻炎与TGFβ1—509C/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丘理子黄映红赖荷张建国陈盛强李敏雄(85)

缬草对慢性应激导致的抑郁大鼠血清皮质酮和海马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量的影响秦亚静林玉坤周春春李燕钟志强曾园山(88)

褪黑素对1型糖尿病脑病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齿状回细胞凋亡及Bax与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玉洪荣王薇郭灵张芳蓝玲白鹭(94)

1型糖尿病脑病大鼠空间学习记忆与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的观察郭灵崔卫刚蓝玲邓祥发曾庆堂林丹磨洁琳(99)

幽门螺杆菌成分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江振友李春艳叶嗣颖顾文珍施珊珊胡萍(103)

胎儿及育龄期子宫内膜P63表达及其意义广东解剖学通报 林芳芳卢晓晔(107)

30日龄FMR1基因敲除小鼠的旷场行为观察邢州剥、卫文黄越玲李敏雄易咏红戴丽军陈盛强(109)

ERK1/2信号通路介导同型半胱氨酸对PC12细胞的损伤作用申新田赵静范黎黎杨春涛李玉娟冯鉴强唐小卿(114)

抗坏血酸体外诱导皮质与中脑源神经干细胞向TH阳性细胞定向分化彭超华戴冀斌潘伯群(119)

家兔躯干肌抗疲劳相关酶的测定与光谱比较董炜吴连仲朱友余秦宜德汪元钧李卫平(122)

湘西大学生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黄大元张惠娟朱耀峰吴国运梁成青(125)

四周龄大鼠海马脑片培养方法于天莲赵小贞林凌(129)

骨质疏松症骨组织cDNA差减文库的构建魏小勇(132)

NF—KBp65、VEGF-C及受体VEGFR-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孙平郭素芬李明秋马彦文冯克俭(134)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与观察程辉李秀云鞠学红(139)

综述

Nogo基因及其受体与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的研究林如英(综述)王玮(审校)(142)

胸腰椎骨折分类研究进展王刚(综述)彭浩(审校)黄文华(审校)(146)

教学经验

护理学专业解剖学教学的体会郝木峰贺振泉王家有许晓伍马春媚张进(149)

启发式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肖春苟陈秀琴周星萍邹锦慧(150)

开展留学生解剖学全英文教学的思考余菁欧阳丽斯郭开华李东培(153)

八年制医学解剖学教学的探讨欧阳丽斯余菁李东培郭开华初国良(155)

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初探彭微(157)

缬草对慢性应激导致的抑郁大鼠大脑海马p-CREB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影响周春春曾园山秦亚静丁英李燕钟志强(81)

电针上调脑梗塞大鼠皮质缺血半影区Bcl-2蛋白质的表达刘星宿宝贵吕来清潘三强韩辉(88)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869基因多态性与Alzheimer病的关系叶静萍黄绍宽陈盛强刘学军王延平(93)

哌唑嗪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下丘脑nNOS表达的影响朱永红童明张露青肖明丁炯(96)

类风湿关节炎前后肠道T淋巴细胞的分布变化姜杨侯继野朱勇杰王吉锡王皓徐玉东(100)

改良法体外分离培养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研究周丽娜谢华(103)

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解剖观察董博(107)HttP://

水通道蛋白在急性实验染毒大鼠肾脏的表达及意义陈侠黄中新(110)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干肿瘤手术的应用吕建平曹志恺全伟张昊钟文军陈凡帆骆锦标(114)

不同阶段生精小管组织学结构研究贾书花王炯安炜欣王谊荣田云李凯平李建伟(117)

糖尿病肾病不同进展阶段的微炎症状态及其干预治疗研究许敏玲袁帅丁德良(121)

东莞明代双人墓出土骨骸的鉴定和保存刘靖陈凌枫陈国伟张文光张德兴李国营张龙(126)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廖镜芳周冬梅钟东彩(130)

综述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程辉(综述)栗志(综述)鞠学红(审校)(134)

体外分离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田东(综述)付茂勇(审校)(138)

教学经验

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学习资源管理的组件化姚伙生洪衍波徐达政杨秉其陈治环黄志松初国良(142)

在高校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探讨成家茂张本斯朱建华何宏文张卫光(144)

HDMI视频录播系统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徐松王岐本关勇蒙艳斌邝满元贾蕾(148)

激发兴趣·传授方法·培养能力——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晏长荣邓成国郭青平(150)

Motic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程云岳淑芬刘玉荷宋芳杨美霞(152)

中枢神经系统的教学实践及体会谢勇江周速(154)

技术方法

兔肾积水铸型标本设计与制作李万强周小兵张杰彭珍山(156)

颞骨的解剖学标本制作和体会刘金生刘锦宇汪昌学涂良携姜苏明(158)

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观察麦大海林华明季德林黎昌国

系统解剖学案例教学法中案例设计的初探陈婷婷韦力黄绍明玉洪荣邓琼英杨伯宁

广东解剖学通报 苯丙胺对大鼠海马突触素表达和突触结构的影响张洁刘钦宿宝贵

低声压级次声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GFAP表达的影响黄文丰钟立军裴兆辉庄志强陈景藻初国良

盲校人体解剖学教学探索和实践许晓伍马春媚郝木峰贺振泉

核转录因子κB在神经干细胞中的作用及信号通路刘疏影狄娟李铮俞杨刘子中戴冀斌

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压痛点定位规律及其解剖学基础刘强杨波李义凯

胎儿大脑半球径线生长规律的解剖学研究夏武宪杨晓勤孟庆军

葡萄膜炎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238G/A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初步探讨李林姚达强江惠燕陈盛强

中职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探讨郭佩勤

髂内动脉发出三条臀下动脉一例林灯马建军黄晶晶石静宝张蓝方赵琰誉杨智奎

浅谈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公民素质教育李婧

组织胚胎学课程“双向互动式”教学改革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估周乾毅袁新初张伟程桂荣袁世锦

兔膝关节神经支选择性切断后对关节软骨的影响肖春苟梁俊晖邓雪华周小强刘国强周星平邹锦慧

人胚肝组织结构发生发育及其功能关系的研究王炯贾书花王谊荣宋丽华张旭东

人体解剖学对义术语的释义原则王晓鹰徐杰

苯丙胺对大鼠学习能力和海马结构GFAP阳性细胞结构的影响刘钦刘运泉潘三强韩辉宿宝贵

IL-6、TNF-α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陈永锋吴仲敏浦发晓

人肺动脉干、右肺动脉和左肺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的基础研究陈吴兴陈光平纪建松王向明王祖飞赵中伟徐民

临床胶片库在影像解剖学与断层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高恒宇姜杨郭林娜侯继野

聚乙烯醇水溶胶在解剖标本涂刷中的应用徐宏张雨生石小田

组织学与胚胎学多媒体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吴学平金晓梅汤美容李玉磊

儿童感音神经性聋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与听性脑干反应阈比较丘理子毛敏黄映红

脊髓小胶质细胞SFKs介导rrTNF诱导的机械痛敏魏绪红杨涛刘翠翠宫庆娟信文君周丽君刘先国

人体解剖学综述例4

针对72学时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我们设置理论为48学时、实验为24学时,理论和实验课时的比例达到2∶1,充分保证实验教学在时间上的要求。在具体的实验课安排上,对于形态学部分,如解剖学和组织学,每次上3节理论课,紧接着上1节实验课,对所学的形态学知识立刻进行实物观察和辨认;对于生理学部分,则在学完1~2个系统后集中进行一次实验,观察和验证生理学的某个知识点。

1.2内容调整

由于卫生保健教师将来主要针对青少年儿童开展工作,所以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必须紧密结合青少年儿童的解剖生理学特点来开设。为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保留解剖生理学各章的主要观察和实践重点,删减深奥繁琐的内容。要求该专业的学生通过解剖生理学实验,能从人体的外部形态了解青少年儿童头、颈、胸、腹、四肢等部位的作用和基本功能;了解青少年儿童心、肺、胃、肠、大脑等主要器官所在的位置和基本生理功能;判断青少年儿童形态发育是否正常、是否符合该年龄组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特点等。在实验课的纵向分配上,针对卫生教育学专业的特点,尽量向与青少年生长发育有关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相关章节倾斜,即以这些内容作为重点,它们基本囊括了作为一名卫生保健教师需要掌握的人体解剖学的主要知识要点。运动系统中骨、骨骼肌和关节的教学,理论课可简单介绍概况,实验教学进行详细讲解和示教。在实验方式的选择上,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为辅,密切联系青少年儿童的常见疾病,如龋齿、斜视、弱视、近视、佝偻病、贫血、肥胖等设计和开展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

1.3实验指导手册的编写

我们在完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编写了适合卫生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指导手册。手册由3个部分组成:大体解剖学部分、组织胚胎学部分、生理学部分。这3个部分包括若干实验,每次实验课会标明该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器材、实验报告(填图或结论),以填写的实验报告作为评判学生实验水平的依据。大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部分以填图为主,对重要的组织和细胞结构,如线粒体等,要求学生能画出来。实验指导中包括人体的解剖方位、解剖面和人体主要结构系统的观察方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各大系统的组成、主要器官的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的特点。生理学部分包括如下11个实验:实验1: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实验2:神经干双向动作电位引导;实验3: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测定;实验4:单向动作电位与不应期观察;实验5: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6:人体动脉血压测量;实验7:人体心音听诊;实验8:人体心电图描记;实验9:人体肺活量的测量;实验10:ABO血型的测定;实验11:人体视力和色觉的检测。后6个实验在活体上进行,前5个实验则采用计算机模拟动物实验,要求学生自行得出结论,并写出分析报告。指导手册中插图明显减少,而对实验原理和过程的文字描述明显细化。

2合理配置教学硬件和软件,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

各实验室均有多媒体讲台,不仅配有高清投影机、电脑、音响、无线麦克风等设备,还配有专业的DVD碟片、CAI课件、教学录像、开放式教学系统,提供了阅览网络教学资源的设施条件,使得学生在电脑上进行自主学习更为方便高效[4]。

2.1各实验室的教具配备及优势

我们共提供了4个不同功能的实验室用于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即形态学综合实验室、人体解剖学陈列室、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和功能学综合实验室。大体解剖结构和胚胎的观察在形态学综合实验室和人体解剖学陈列室内展开,组织的观察在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内进行,生理学的实验则在功能学综合实验室内完成。

2.1.1形态学综合实验室的硬件配备及优势

该实验室配有形态学教学模型140余件、形态学彩色图谱和挂图若干。其中,心脏传导、尿液的生成、血液循环等电动模型给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直观的学习体验。特别是配备了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整体模型、主要系统的主要器官模型(如乳牙和恒牙、儿童耳和成人耳等)。该实验室还配有实物高清观测系统,可以将模型和标本立体展现在学生面前,明显提高了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授课质量。

2.1.2人体解剖学陈列室的标本配备及优势

人体解剖学陈列室现有各种标本300余件,内含整体标本、局部标本和断层切片3种,以塑化标本为主,辅以少量的瓶装标本。配有整体肌肉塑化人和整体内脏塑化人,主要显示全身肌肉、血管、神经、脑的位置等,可以给学生以整体印象。特别是加强了成人和儿童标本的对比,如成对放置成人骨架和儿童骨架、成人肺和儿童肺等。陈列室内的标本种类多样而且制作精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2.1.3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的软硬件组成、功能及作用

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把传统的显微形态教学和现代的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完美结合起来,可实现60余名学生理论课和实验课的一体化教学。配以专业的青少年儿童的组织切片(如学龄儿童呼吸道、消化道切片等)和数字切片库,有助于学生理解青少年儿童独特的组织学特点。

2.1.4功能学综合实验室的软硬件组成及优势

功能学综合实验室主要开展以功能代谢为基础的人体实验和虚拟数字化实验。本实验室包括有动态心电分析系统、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血压计、色盲色弱测试图、视力表、肺活量测试仪等,可进行各种简便易行的人体实验。特别是配备了多套计算机模拟生理学实验软件,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生动地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观看正规的实验操作演示,并通过与课件交互操作,真实、动态地完成生理学实验。

2.2各实验室的全面综合运用和开放实验室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不同组别分别利用上述4个不同的实验室同时开展针对同一个系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然后再互相交换场地进行实验,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利用晚上、双休日和节假日让学生参观标本、观摩电化实验或到实验室查询资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课外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3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结合卫生保健教师工作对象为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和方法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和能力。

3.1标准值校验法

我们把3~18岁青少年儿童解剖生理学指标的各项标准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制订成表,这些标准值包括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心率、肺活量、体质指数等。将这些表贴于各实验室的墙面,或做成小册子让学生随身携带,便于其随时随地对照、判断和分析我们所观察及实验的对象的各项指标是否正常。

3.2对比法

通过系统比较青少年儿童和成年人的差异来促进学生掌握青少年儿童在解剖生理学上的特点,并教会学生正确观察和测量青少年儿童生命体征的方法。例如,通过比较青少年儿童与成人心率的快慢来掌握正确测量脉搏的方法。少年儿童的脉搏很容易受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稳定,如哭闹、进餐、发热、运动等都会影响脉搏的快慢。因此,测量脉搏应在青少年儿童安静时进行。再如,通过观察比较青少年儿童与成人的呼吸方式,可以迅速掌握青少年儿童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方式的特点,即越小的儿童呼吸越快,并以腹式呼吸为主。又如,要求学生在喉镜下观察比较成人和儿童腭扁桃体的特点,理解4~10岁年龄阶段的儿童易患急性扁桃体炎的原因。还可观察对比青少年儿童和成人鼻中隔易出血区的镜下结构、咽鼓管的解剖学特点;观察对比青少年儿童手骨和成人手骨的X线片,了解骨龄的概念等。对比法是最常见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方法之一。

3.3疾病知识结合法

在实验教学中适当地穿插引用一些临床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例如,用真正发生龋齿的乳牙来展示儿童因牙釉质薄、牙本质较松脆,易生龋齿的现象,并通过介绍有关龋齿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来理解牙体的解剖形态特点;穿插治疗近视眼、青光眼的眼科临床治疗知识来帮助学生掌握眼球壁及其内容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利用脱钙骨来介绍青少年儿童的骨骼有机成分多的特点,让学生体会什么是青少年儿童特有的青枝骨折;通过介绍包皮过长和包皮环切来加深学生对包皮和包皮系带的理解等。

3.4活体教学法

卫生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要接触的对象是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在实际工作中要经常对学生本人进行某些活体测量。因此,对活体的表面观察和触摸就显得非常重要。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实验教学要将活体作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活体,凡在活体上能看到的必须要求学生在活体上找到,凡是青少年儿童明显的特征性表面解剖标志也必须要求学生会在活体上辨认,这样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活学活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运用“望、摸、量、画”等方法,要求学生不仅能画出和找出体表标志和投影线,而且对重要的人体表面解剖标志能做出描述。通过相互触摸重要的体表标志和穿戴内脏绘图背心等方法,形象地开展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5]。

3.5现场教学法

我们尽可能地安排了课间、课后和暑期等时间让学生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观摩手术,使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如安排学生去医院观摩白内障摘除术,使学生对晶状体的色泽、形态、软硬度、位置和作用等建立起从视觉到触觉的感性认识,也采用了幼儿园和小学实地测量和观察的办法,如现场测量各种年龄段儿童的体重、皮褶厚度来判断年龄和肥胖状态的关系等。

4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制度

将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成绩计入该门课的总分,这种全面的考核方式既加强了学生对实验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又考查了学生完成实际工作的综合实验能力,较之以往采用的单纯理论考核成绩计分法更加全面、客观与公正,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6]。具体来讲,理论分占总成绩的60%,实验分占总成绩的40%。实验分中实验报告占40%,操作技能、出勤、学习态度等占30%,实验课的期末考核占30%。实验课的期末考核包括标本的指认、实物的填涂、结构的绘画和相关实验理论的口试等形式。

人体解剖学综述例5

中图分类号 R719.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7-0109-02

doi:10.14033/ki.cfmr.2015.17.061

剖宫手术在1610年诞生之后,其一直便是高危妊娠和处理异常分娩的重要手段[1]。随着剖工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时间越来越短,手术死亡率越来越低,手术安全性越来越高,使得剖宫产指征的渐渐放宽,剖宫产率日益增长。最近几年来社会因素成为了引起剖宫产率上涨的重要因素,本文笔者结合笔者所在医院社会因素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了社会因素剖宫产现状及原因,以期有效指导控制剖宫产指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4年以来所收治的社会因素剖宫产孕妇中选择130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产妇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42岁,平均(28.9±3.8)岁;最短孕周37.2周,最长孕周40.5周,平均(38.4±1.2)周;其中,783例为经产妇,523例为初产妇;568例顺产,738行剖宫产,剖宫产率为56.51%;其中,社会因素剖宫产336例,占剖宫产的45.53%。

1.2 方法

重点分析研究本文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将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即是无显著医学指征,孕产妇和家属要求医院进行剖宫产[2])、剖宫产构成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观察分析表1得知,从2012年开始,笔者所在医院剖宫产率及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呈现出逐年上涨趋势,2014年剖宫产率和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分别高达59.20%和31.34%。

3 讨论

3.1 社会性因素剖宫产原因分析

3.1.1 孕产妇及家属原因 分娩知识缺乏,孕产妇身体素质较差,孕产妇待产期间看到其他孕妇分娩痛苦而出现恐惧、害怕的心理,担心自己难以忍受分娩之痛,再加上阴道分娩功率并不是百分之百,选择自然分娩时阴道会积压胎儿头部,普遍孕妇错认为这一方式会影响胎儿智力成长,同时剖宫产有助于保持较好的体型,这是大多数女性尤为注意的[3-5]。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长,造成结婚和生育的年龄越来越晚,大多数都属于高龄产妇,因此为了安全着想普遍选择剖宫产。有些家庭传统封建思想严重,尤其在意胎儿出生日期,特意将出生日期安排在黄道之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观念也有所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降消项目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医疗负担,这样他们便有能力承受剖宫产的费用,从而使得农村剖宫产增多。

3.1.2 医源性因素 当前医疗环境越来越复杂,产妇属于高风险科室,产程中无法预测的风险较多,产科医师的压力较大,在分娩过程中出现了意外事件将会引起医疗纠纷,医疗体系对于医师的保护不充足,尤其是在处理医疗损害赔偿时,医方需要承担举证倒置的责任,使得产科医师为了降低医疗纠纷而采取防御性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手术指征[6]。青年医师缺乏自然分娩操作技能,发现和处理难产的经验不足,担忧出现意外事件,吃苦精神和耐心等待态度较为缺乏,不采取自然分娩试行或不充分试产而直接采取剖宫产。剖宫产的利润远远高于自然分娩的利润,站在医院角度分析是有益的[7]。

3.2 降低社会性因素剖宫产对策

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直接体现了医疗技术的进步,然而剖宫产率增长并不是说明了产科质量的提升,剖宫产引发母婴经期或远期的并发症已经被很多专家所证实。相关文献[8]表明,剖宫产产妇病死率比自然分娩高2~4倍或更高,新生儿病死率也高于自然分娩,剖宫产中社会因素剖宫产的比例较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1)高度重视孕前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孕产妇选择最理想的生育期进行受孕、生育。(2)加强产前宣传教育,相关研究文献[9]表明,分娩方式的选择同孕产妇对分娩方式的认识具有直接的关系,指出应该对孕产妇进行形式多样的自然分娩教育。善于利用社会机构举办的孕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向孕产妇详细讲解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的基本知识、自然分娩优越性和剖宫产可能出现的风险,使得产妇能够在生产前了解到自然分娩的基础知识和技巧,树立自然分娩的决心和信心,有效引导孕妇及家属正确看待剖宫产[9]。(3)加强孕产妇管理,只要怀孕了就必须办理孕期保健卡,全面检查,掌握身体状况,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妊娠高危情况,有效缓解妊娠产生的各种异常状况,积极治疗孕期产生的并发症和合并症。(4)医务人员需要增强责任意识,动态监护产时胎儿,加强监测产程,有效指导分娩,经过系统培训增强医师生产技术、处理正常产程和异常产程的能力,进而提高自然分娩安全性。(5)提供无痛分娩和导乐陪产等优质化服务,在生产期间尽量为产妇创造一个亲切、舒适、轻松、温馨的生产氛围,降低孕妇分娩时的恐惧感和痛苦。(6)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剖宫产的适当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母婴并发症,然而盲目提高剖宫产率并不会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当产妇及家属由于多种因素提出医学指征剖宫产时,医师及护理人员应该尽量去沟通、解释,衡量剖宫产的利弊,争取试产。(7)加强人口素质教育,不搞封建迷信,不信生辰八字。(8)获取家庭、社会及医院管理层对产科医师的理解与支持,认可产科具有高风险的特征,产科工作压力不仅只是要求产科医师与医院承担,更需要医疗纠纷申诉机构的理解和公正合理处理,为产科医务工作者创造安全的行医环境,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这样便能够有利于医务人员以科学态度来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对于控制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0]。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母婴健康与安全,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理解,只有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将剖宫产率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参考文献

[1]李奇迅,熊霞鹂,孔令蕤.我院近2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2013,19(17):3221-3223.

[2]张东红.开封市1990年至2009年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7):71-72.

[3]高允锁,王小丹,李巧.海南三甲医院2002-2011年剖宫产现况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7):1067-1068.

[4]王敏,姚丽艳.剖宫产率现状分析[J].医学综述,2011,17(24):3732-3733.

[5]陈晓红,潘玉红.我国剖宫产的现状与思考[J].医学综述,2012,18(18):3003-3006.

[6]周崇锦,张达理.四川省名山县人民医院1998~2009年剖宫产率上升原因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2):124-126.

[7]林小红,牛建民,粱志江.10年剖宫产指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5):657-659.

人体解剖学综述例6

通过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充实《资源环境地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2、实习任务:

(1)通过巢北凤凰山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观测,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

(2)绘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

(3)编写文字报告。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研究。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实习区内各类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观察、鉴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实测地质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的步骤、方法和要求。

5.掌握编制地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学会在地质观察、编图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个阶段进行之前,都要上课对本阶段的要求以及方法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由老师带队进行踏勘,分别到麒麟山东南麓以及麒麟山和凤凰山交汇处、7410工厂及甘露寺一线、马家山、平顶山、姚家山、和177高地等地,共计5天。

第二阶段:分组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包括绘制地层剖面图、编写地层剖面说明书),共计5天。

第三阶段:地质测量填图,共计5天。

四、成果

(1)、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份;

(2)、实测地层剖面图3张;

(4)、1:10000地形地质图1张;

人体解剖学综述例7

通过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充实《资源环境地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2、实习任务:

(1)通过巢北凤凰山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观测,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

(2)绘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

(3)编写文字报告。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研究。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实习区内各类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观察、鉴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实测地质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的步骤、方法和要求。

5.掌握编制地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学会在地质观察、编图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个阶段进行之前,都要上课对本阶段的要求以及方法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由老师带队进行踏勘,分别到麒麟山东南麓以及麒麟山和凤凰山交汇处、7410工厂及甘露寺一线、马家山、平顶山、姚家山、和177高地等地,共计5天。

第二阶段:分组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包括绘制地层剖面图、编写地层剖面说明书),共计5天。

第三阶段:地质测量填图,共计5天。

四、成果

(1)、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份;

(2)、实测地层剖面图3张;

(4)、1:10000地形地质图1张;

人体解剖学综述例8

中图分类号:S1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1-5182-04

Modeling Method of the Wild Morphalogical Development Integrated Index of Soil Profile

JIANG Ying-ying,ZHOU Chong-jun,SUN Zhong-xiu,ZHANG Guang-cai,LIU Yang,GAO Hua

(College of Land and Environment,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866,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oil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f 17 representative soil profiles in Chaoyang of western Liaoning, a soil morphological index system was measured for evalu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aleosol. The wild soil profile development integrated index model was established.

Key words: soil profile morphology; development integrated index; modeling method

成土母质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育成为具有不同属性的土壤。这些土壤属性的内在表现为土壤物质的转化及其迁移,而这些土壤属性的外在表现则反映于土壤剖面形态和土体构造上。为了用简单的数量方法来表达复杂的历史自然体——土壤的发育状况,多年来,人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土壤学家和地质学家需要一种指数来定量评价土壤的发育程度,通过量化土壤野外形态如土壤颜色、胶膜、质地和其他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性质来实现性质的量化和比较。

很多学者用土壤中微量元素间的比值作为判别土壤发育程度的手段,如黄成敏等[1]利用土壤中微量元素间的比值对海南岛北部玄武岩上土壤发育进行了研究;Dasch[2]曾对各种母岩在风化作用下Rb、Sr迁移规律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指出Rb/Sr反映了母岩风化作用强度。Gallet等[3]也对洛川黄土剖面中的Rb/Sr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该比值可识别古土壤地层单元。国内一些学者通过对我国北方黄土和长江下游地区下蜀黄土典型剖面的Rb和Rb/Sr研究发现,它们能更精确地反映古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区域环境演变研究中较理想的替代指标[4,5]。

土壤发育指数是将量化的土壤野外属性转化成一个综合指数来对整个土壤的发育程度进行评价。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是评价、比较不同土壤发育程度的一种方法,是量化土壤野外属性以便在野外研究成土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土壤发生学、土壤形态学、土壤系统分类学、地貌学、地层学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当时间序列缺失时,土壤发育指数可以初步指示土壤的相对年龄,而应用土壤剖面形态发育综合指数可以在野外方便、高效、相对准确地鉴别古土壤[6]。

1977年Bilzi等[7]根据土层和母质之间性质的差异对土壤属性赋分。Leamy等[8]提出土壤形态指数这一概念,是一种应用几个土壤属性赋分平均值来评价土壤发育程度的方法。他们用这种方法对奥塔戈部分地区的古土壤的特征进行了初步量化。何磊等[9]研究认为剖面发育指数(PDI)和加权平均剖面发育指数(WPDI)作为剖面累积发育指标,可以用于不同土壤序列的发育速率比较。隋玉柱[10]在确认“黄土也是古土壤”的前提下,采用统一的半定量指标(主要包括反映成土强度的Munsell色调、彩度、明度、结构、粒度、色度、 CaCO3含量等)来确定古土壤的发育强度。

土壤剖面中土壤的形态属性含有丰富的成土环境信息,是环境变化与恢复和重建气候的重要依据,如基于古土壤的形态观测推断了洛川古土壤发育时期的古环境[11]。

总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壤发育程度方面,对应用土壤发育指数来鉴别古土壤的研究资料较少。古土壤的鉴别是利用黄土—古土壤序列研究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在野外识别古土壤有一定困难,尤其是识别弱发育的古土壤极其困难。李叙勇[12]用土壤发育指数来鉴别古土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本研究借鉴Harden[6]和Bilzi等[7]的思想,通过对土壤的红化作用、黑化作用、胶膜、结构、干时结持性、润时结持性、总质地、发生层边界等综合状况进行评价,建立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模型,反映土壤的发育程度,以期为辽西朝阳古土壤鉴别研究奠定基础。

1 研究方法

研究剖面位于朝阳市凤凰山、建平县富山乡马家沟村、喀左县公营子镇端正沟梁村东大梁和北票市桃花吐4个地点。这4个采样点均有古土壤分布,并且存在一个从上到下红土与黄土相互交错的大剖面,并在其周围分布着由于上层被剥蚀掉而出露于地表(残遗、剥露)的古土壤剖面。

在4个采样点分别找到符合标准的剖面进行采挖,挖好剖面后进行土壤发生层的划分。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土壤剖面描述规范》进行系统、规范的土壤剖面野外形态特征描述和记录。最后根据发生层进行土样采集,共采集70个土壤发生层,17个土壤剖面的土样。观测的主要项目有颜色、结构、质地、胶膜、结持性、发生层边界等。

2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模型的建立

2.1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的公式及确定

土地评价研究中,常用指数法和土地潜力分级法来评价土壤的生产力或农业潜力。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PI=■ (1)

式中PI为某土壤剖面的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Xjn为某层某个土壤形态属性赋分后的标准化值,k为所选指标数,hi为某土层的厚度。确定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的步骤如图1所示。

2.2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指标体系的确定

众所周知,野外调查作为土壤学研究的传统有效方法之一具有不可替代性,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描述指标不能定量制约了其应用;土壤微形态的古环境意义虽然明确,但直观性较低,形态描述与表达繁琐,术语晦涩难懂,不能进行定量等问题仍然制约其应用[13]。此次研究尝试建立综合量化指标——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以期解决这一矛盾,并且具有土壤发生学的理论依据[14]。反映土壤发育的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指标有很多,关键是所用指标能反映成土强度,并能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研究。为了在野外方便、高效、相对准确完成古土壤鉴别,结合研究剖面的具体情况,尽量选取通过野外观察就能够直接获得的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的指标。在众多反映成土强度的指标中,土壤形态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成土过程中成土母质的累积变化。但土壤形态特征很多(如土壤颜色、土层厚度、质地、胶膜、结持性、发生层边界等),仅以某一特征不能全面反映土壤的发育状况,也不能进行土壤发育的定量评价。研究所建立的土壤野外形态发育指标体系见表1。对表1的各单项野外形态发育指标作以下说明,并着重从土壤发生学角度作出解释:

1)土壤颜色(Soil color)。土壤颜色是土壤对太阳辐射在视觉器官能够感受到的光谱范围内(280~760 nm)的选择吸收和漫反射的结果。土壤反射的那部分可见光的颜色决定土壤的颜色。影响土壤颜色的因素有很多,如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水分含量、暗色矿物(如氧化铁、氧化锰、黑云母等)含量、浅色矿物(如二氧化硅、氧化铝、碳酸钙等)含量,因此,颜色是表征许多性质的重要形态特征,它是人们认识土壤最直接的依据之一。土壤发育程度通常以颜色变化为特征[15]。伴随土壤发育,土壤中赤铁矿增加,导致土壤色调变红和土壤彩度增加[1]。土壤颜色跟土壤的成分和垒结状态直接相关,划分剖面发生层,颜色是首要的形态特征,颜色的各种变化是土壤内在性质变化的反映。土壤颜色的剖面变化对诊断土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土壤颜色也可以对土壤的形成过程、发育程度进行初步判断。研究将土壤颜色属性分解为红化作用和黑化作用两个指标,随着土壤发育的增强,色调变红、彩度变鲜艳的变化称为红化作用,黑化作用是指由于土壤有机质累积而使土壤变暗的作用,它是用芒赛尔颜色值中的明度来表示的,随明度的增加而降低。红化作用和黑化作用的赋分参照Harden[6]的方法,但为了排除在低彩度时有机质染色对彩度的干扰,将彩度为1~4时赋分的增值减小为5分。

2)土壤胶膜。土壤胶膜是在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由土壤中的细粒物质(如黏粒、游离氧化物、碳酸盐、腐殖质等)通过浓聚、淀积或析离等作用,在土壤裂隙或孔隙壁表面以及土壤结构体或颗粒表面形成的膜状物。它是与土壤孔隙、裂隙、孔道、土胚(Ped)和骨骼碎屑颗粒在自然表面相结合的一种可识别的土壤形成物。若将土壤物质分为骨骼颗粒和细土物质,黏粒胶膜是细土物质中黏粒组分的扩散、移动或淀积形成的聚合物,或是黏粒组分原地变化形成的分离物。黏粒胶膜被认为是“土壤颗粒或土块的皮肤”,表示土壤表面或孔隙在经过悬浊液淋洗后被沉淀的黏粒所覆盖[16]。

土壤胶膜是土壤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物质多来源于本体土壤的淋溶和淀积。胶膜的形态、结构和元素组成特点等是相应成土过程和环境条件的产物,记录着土壤的发生过程,包含了成土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的信息,可作为识别土壤在不同时期的发生过程和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17]。

3)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与组合形式。主要功能是使土体中同一空间里同时存在固、液、气三相,并且具有调节水、肥、气、热的作用。土壤结构是土粒有规律性的结合体。结构体内部与结构体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孔隙状况,土壤结构的功能就是靠它形成不同的孔隙及其分布密度的差异来实现的。

土壤结构是土壤中各种过程进行的物理框架。观察土壤剖面中的结构类型,可大致判别土壤的成土过程。如具有团粒结构的剖面与生草过程有关;淀积层中有柱状或圆柱状结构则与碱化过程有关。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水、气、热以及养分的保持和移动,也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土壤结构的定量化对土壤水、气、热和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定量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干时结持性(硬结性)、润时结持性(坚实性)。结持性是指土粒(

5)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粒级重量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组合。质地野外判别采用Shaw的简易质地类型进行快速判定。土壤质地是土壤的最基本物理性质之一,对土壤的各种性状都有很大的影响。因为野外鉴定的质地类型无法对黏粒含量作出较准确的估计,所以通过采用包括质地类型、黏着性、可塑性在内的综合指标即总质地来评价某些质地类型黏粒含量的较大差异性[6]。

6)发生层边界。发生层边界是指相邻发生层之间的过渡状况。土体是以土壤性质侧向变化的最大均一性为界限的土壤地理个体,它是土壤在空间上一个立体的单元。在土体内由于物质的重力和张力以及溶解和沉淀等影响,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了自然的质地分异形成土层。因此,发生层边界的类型可以很好地指示土壤的发育状况[17]。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各项指标分级赋分中,红化作用、黑化作用参照李叙勇[12]的方案,总质地、干时结持性、润时结持性参照Harden[6]的方案,发生层边界参照Bilzi等[7]的方案。由此构建了评价辽西朝阳第四纪古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的指标体系(表1)。

2.3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的计算

2.3.1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属性的量化和标准化 经详细描述的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各项属性,按照表1中的标准赋予分值即是其数量化。标准化的目的是使各项土壤属性的量化值在同一个数量级范围之内,使不同土壤之间具有可比性,其计算公式为表1中所列各标准化公式。

2.3.2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的计算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的计算按公式(1)进行,计算步骤见图1。据此计算了辽西朝阳挖掘的具有代表性的17个土壤剖面的野外形态发育综合发育指数。

3 小结

通过研究确定了评价古土壤发育的8项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指标体系,建立了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模型。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模型虽然已经建立,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其适用范围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黄成敏,龚子同.海南岛北部玄武岩上土壤发育过程的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0,20(4):337-342.

[2] DASCH E J. Strontium isotopes in weathering profiles, deep-sea sediments, and sedimentary rocks[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69,33(2):1521-1552.

[3] GALLET S, JAHN B M,TORII M.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uochuan loess-paleosol sequence,China,and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s[J].Chemical Geology,1996,133(1-4):67-88.

[4] 陈 骏,汪永进,季峻峰,等.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Rb/Sr值及其气候地层学意义[J].第四纪研究,1999,19(4):350-356.

[5] 李福春,谢昌仁,潘根兴.南京老虎山黄土剖面的磁化率及Rb和Rb/Sr对古气候的指示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2, 22(4):47-52.

[6] HARDEN J W. A quantitative index of soil development from field descriptions: examples from a chronosequence in central California [J]. Geoderma,1982,28:1-28.

[7] BILZI A F, CIOLKOSZ E J. A field morphology rating for evaluating pedological development[J].Soil Science,1977,124(1):45-48.

[8] LEAMY M L, BURKE A S. Identific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paleosols in cover deposits in Central Otago[J]. New Zealand Journal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1973,16:623-635.

[9] 何 磊,唐 亚.海螺沟冰川退化迹地土壤序列的发育速率[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7):139-145.

[10] 隋玉柱.黄土古土壤发育指数的环境图谱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4,19(3):69-73.

[11] 安芷生,魏兰英.离石黄土中的第五层古土壤及其古气候的意义[J].土壤学报,1980,17(1):l-l0.

[12] 李叙勇.土壤发育指数及其在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应用[J].土壤学报,2001,38(2):153-159.

[13] 郝青振,郭正堂. 1.2 Ma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强度的定量化研究与东亚夏季风演化[J].中国科学(D辑),2001, 31(6):520-528.

[14] 隋玉柱.黄土不同指标的古环境意义探讨[J].中国沙漠,2006,26(1):14-19.

人体解剖学综述例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22-02

病理解剖学是一门十分注重实践的医学学科,按部颁教学大纲规定实验课占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实验教学重要的地位不言而喻。但用传统的单一离体病理器官标本来进行实验教学,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病理解剖学着重从形态结构的角度来阐述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揭示疾病本质的,实践课在教学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用传统的单一离体病理器官标本来进行实验教学,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认真观察后不易理论联系实践。为了提高病理学实践教学效果,近几年来,我校病理解剖教研室与人体解剖教研室密切配合,研讨并实践制作在体的系统病理解剖标本,经应用于实践教学中与过去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对比,大大提高了病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受到学校、师生们的一致肯定与好评。本文以制作肝硬化门脉综合征系统病理解剖标本为例,阐述其制作过程的材料与工具、制作步骤及应用于实验教学的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内容,供同仁们参考与借鉴。

1材料与工具

1.1材料

根据病理解剖学内容,严格选择已经确诊的典型病尸,如本文详细介绍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综合征系统病理解剖标本的制作过程。同时准备好若干量90%以上浓度的酒精、中性缓冲甲醛液若干量、若干量甘油、白调和漆或白乳胶、有机玻璃标本缸、玻璃支架等。

1.2工具

一般常用的解剖手术器械一套。

2制作步骤及方法

2.1选材

选材是制作任何一种系统病理解剖大体标本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收集的大体标本或病尸愈新鲜愈好,尤其是用于病理教学的标本,病材病变形态结构必须典型,如果选材不当,病变不够典型,即使制作出标本,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一定要严把选材这一环节。我们选择的是临床已经确诊的一具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综合征死亡的尸体标本。

2.2灌注固定

在选好病材的基础上,要抓紧时间用10%中性缓冲甲醛(Formaldehyde)液即俗称的10%福尔马林进行灌注固定病材,此灌注固定液的配制方法如下:用40%甲醛100 ml,磷酸二氢钠4 g,磷酸氢二钠6.5 g,加蒸馏水900 ml混合而成。这种灌注固定液渗透能力强,固定标本均匀,组织不易收缩变形,能迅速阻止组织、细胞的自溶与腐败,保持标本近似正常活体时的结构状态。对尸体全身进行灌注固定,将实体固定悬挂起来,灌注固定液从一侧剪开的颈总动脉或股动脉注入,将另一侧相应的静脉切开放出血液,即注入灌注固定液与放血同时进行,灌注固定液注入量与人体的血容量相仿。灌注固定后再把病尸放入5%福尔马林器皿浸泡液中固定4个月以上,根据我校解剖教研室教师们多年积累下的经验,肝硬化门脉综合征的病尸固定时间不能少于4个月。

2.3脱水

将固定浸泡好的尸体从浸泡液中取出,然后剖验取出整套消化系统的器官,投入90%以上浓度的酒精器皿中进行脱水处理,脱水的时间10 d左右为宜。肝硬化门脉综合征系统病理解剖标本在取材中,主要取食管中段水平以下的食管膈肌以上的食管和全部腹腔内部器官,直肠以及脐周直径约15 cm范围内的腹前壁组织。

2.4浸油

将脱水完全后的系统材料移入盛甘油器皿中浸泡2周左右时间,使甘油充分浸入器官组织内部。

2.5剥离制作

将浸泡好的材料进行剥离制作。这是制作标本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以肝硬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为例,在剥制中最好首先剥制门静脉主干及主干上的较小的属支,次之再剥制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及其属支,接着打开食道贲门部及直肠肛管部,剥制门静脉侧支循环的静脉丛,最后剥制肝圆韧带的静脉,在附脐静脉的剥制时,手法要稳轻,因为此处静脉较细小,稍有不慎就会破裂。对硬化的肝脏和肿大的脾脏用锋利的长刀沿器官长轴切成两半,观察的切面要尽量修平整。

2.6裱装与封存

剥离制作完成后标本在装缸之前需再次进行修整,以充分暴露要观察的切面。先置于水中冲洗浸泡,修剪浮于表面的细小组织,然后将标本的来源编号及病理诊断打印在白布条上,浸蜡后修剪整齐,固定在标本上或支架后上方。选择合适的标本缸,标本在缸内不能太紧或太松,一般上下左右均应留10~20 mm的空间。将标本固定在支架上,水洗后放入干净的标本缸中,然后往缸内灌满自来水,观察各方位是否妥当,再把水倒掉,加10%的甲醛液至缸口5~10 mm。在白调和漆或白乳胶内加入滑石粉和成糊状,然后擦干缸口,用毛笔蘸刚调好的糊状物均匀的涂于缸口上,再把干净的缸盖加盖在缸上,稍加压,使盖口完全粘合。

3系统病理解剖标本应用于实验教学的效果评价

3.1 增强学生病理与临床联系能力

此类标本取材严格,因此实用性强,教师在实验教学讲授过程中,按照教科书理论内容顺次在系统标本上讲解,学生通过系统观察,前后联系、回顾,很容易做到病理变化与临床症状联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智能。正如本文叙述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综合征的系统标本,学生观察以后可以复习、总结正常形态与异常形态的不同,亲眼看到硬化的肝脏,体积缩小,硬度增加,包膜增厚,表面不再光滑,呈结节状,又看到了扩张的门静脉、充血肿大的脾脏,三个侧枝循环(食管下段静脉丛和胃冠状静脉曲张;腹壁及脐周静脉曲张;直肠静脉丛曲张)。

3.2为病理生理学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系统标本也可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肝性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讲解之用,学生亲眼看到三个侧支循环曲张的静脉血管,就容易理解来自肠道吸收的氨经侧支循环绕过肝脏,导致血氨未经肝脏清除引起血氨升高。从而弥补了过去传统的病理生理学中实验少,仅靠教师清唱、板书和画模式图的教学法的不足。

3.3对其他系统病理标本制作也有借鉴价值

借鉴上述标本的制作思路与方法,我校解剖和病理教研室教师密切配合,又制作出肝癌肺转移的在体系统病理解剖标本,运用于肿瘤章节的实验教学中,也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下一步,我们还计划与医疗单位联系,多收集典型病尸,制作儿童急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华-佛氏综合征等更多的在体系统病理解剖标本,不断丰富病理解剖学实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体系统病理解剖标本的制作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思路。但典型病尸收集很困难,国内外有关这方面文献比较少,因此,有待于从事病理学教学的同仁们进一步探讨与完善制作思路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病理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人体解剖学综述例10

【中图分类号】R3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8-085-02

局部解剖学是一门侧重于人体局部层次结构、器官位置和毗邻关系的研究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医学课程,具有内容繁杂,概念抽象,综合性强的特点。局部解剖必须注重学生的临床操作等综合能力培养,因此,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医学教育教学也发生了很大变革,同时也涉及到了解剖实验教学。近年来本人通过与同事合作开展局解实验教学模式探究,针对现代局部解剖实验教学中应着重强调的几个问题分析如下:

1 局部解剖实验教学中,学生医学意识淡化。

局部解剖的实验操作时间长,强度大,在实验过程中,面对僵硬的尸体标本和刺鼻的甲醛气味,有些学生思想上存在怕苦、怕脏、怕累的倾向,不愿去细致耐心地观察和实践操作,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

2 高等教育的改革给局部解剖实验教学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等院校的扩招以及继续教育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给医学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由于受现代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解剖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老化,实际实验条件很难改善。特别是局部解剖实验中不可缺乏的尸体标本来源更是滞紧,从而在客观上造成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减少,导致实验教学质量下降。

3 科技的更新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给局部解剖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技术性挑战

局部解剖传统实验教学大多是进行尸体实地解剖、观察、达到对人体器官定性、定位、定态的综合性了解。目前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其技术性教学手段也相应有所改变,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现代医学临床诊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也给局部解剖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和更高要求。

针对以上局部解剖实验教学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局部解剖实验教学提出了以下探究性建议:

一 优化局部解剖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局部解剖实验教学内容,要结合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形式,充分体现现代医学教育的基础、时代性特点和实践性原则;根据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拓展优化实验教学的内容选材;重视实验教学的临床操作、技能实践的探究过程;及时把别人先进的医学理论、成果经验引入教学;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 局部解剖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有针对性:

局部解剖实验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医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人体解剖实验课的根本目的是为医学临床服务,是提高临床技能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对人体尸体标本实地“剖、查、认、定”的科学程序,才能加深对人体结构的深度认识。所以说,端正学习态度,强化责任感,是培养学生超强医学理论技能的前提;在解剖实验探究过程中,要让学生精湛掌握人体各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分布关系;养成规范使用手术器械、严格解剖程序进行操作的临床职业习惯,为以后的医疗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局部解剖实验教学,要积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技能的科研意识和思维习惯,及时发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协调能力;让学生能够将人体解剖学理论知识充分通过实践体验,并在互动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临床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敬业精神。

三 局部解剖实验教学要转变教学观念,灵活教学方法,开放教学课堂:

传统的局部解剖教学模式,多采取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拟操作等方式,教师主导现象严重,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意识,纵深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自主能力,有着严重的阻滞影响。 现代医学教育理论下,转变教学观念,开放教学课堂有利于学生局部解剖实验学习的提高。

1.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灵活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仪器、视频展台,录像等一系列教学技术,同时借鉴传统的直观性教具模型、挂图标本等,协同保证局部解剖实验教学效率的高效。通过角色互换,组织学生合作互动、实践体验局部解剖过程,便于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精简了知识转移,技能强化的过程。

2局部解剖实验教学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元化,教学过程中结合实例分析,开放课堂形式,拓展课堂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互动合作式探究,开展学术流,个人成果展示等综合性实践;另外,学生基础技能与实践教学的广泛结合将会有力的推动现代解剖学的发展。

3 局部解剖实验教学,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及时的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总结和学习反思,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科研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 整合医学教育师资素质,积极开拓局部解剖实验教学的教学条件,创设完善的实验环境。

医学教育师资力量的合理配备,工作关系的协调,教学水平的整体储备对于解剖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医学解剖实验教学,要有充备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来支持,因此,开放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人体解剖实验标本,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配备各种现代先进教学系统,创设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数字化人体解剖资源库,确保解剖实验的有效开展。

五 建立和完善相关学业评价制度,促进局部解剖实验教学的健康发展。

人体解剖学综述例11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位置关系、发生发展的科学,属于生物学的形态学范畴,与其他医学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是学好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的奠基石[1],对于医学生来讲也是他们接触的第一门与临床医学紧密相关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关于在系统解剖实验教学中如何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触颇深,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堂课应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等等。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解剖时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教材上非直观的描述以可听、可视、可模拟操作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讲起课来风趣幽默,将生动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2]。这在某种程度上可化枯燥为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和学习热情,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上解剖课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2 尸体与活体相结合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形态描述多,名词多,偏重于记忆是其特点。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把书本知识与解剖标本和模型等的观察结合起来,先从尸体上找到体表标志,然后采取活体自我或相互触摸,并让学生试着说出体表标志的临床应用,然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对于临床上常用的一些技能,比如斜角肌肌间沟、锁骨、喙突这三个体表标志,可以与臂丛的神经阻滞联系起来。又如胸穿和腰穿,可让同学在尸体上进行模拟操作。

3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密切结合是现在医学的发展方向。这就对教师与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基础教师除了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教师的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教学水平,一个合格的解剖学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际动手能力,由于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课,和很多学科是紧密相通的,所以解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应该是综合的、交叉的。比如肝门静脉及其属支的讲述,除了讲述它的属支、吻合部位,还要与临床紧密联系,可以启发性的问学生根据所学的解剖学知识,哪些病可以引起门静脉高压,发生门静脉高压后会出现哪些症状,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思考与探索问题的能力,这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对于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当,并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解剖学实验是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动手能力。医学生通过对实物标本的观察、辨认和识别,形成形象记忆,这是学习解剖学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在实验课上,笔者有几点建议:①思想要重视。尸体解剖是认识人体结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并能为临床操作提供相应的解剖基础。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要不怕脏腻,不怕甲醛刺激,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其中,要求代教老师要做到良好的示范作用。②操作要认真。解剖操作的结果与质量直接影响到对局部结构的观察与认识。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要求和各局部的解剖步骤依次进行,需要剖查的各种结构都应解剖清楚,充分暴露,切忌盲目切割。③观察要仔细。观察辨认局部结构是解剖操作的中心目的。解剖时必须一面操作,一面观察思考,通过剖察,认识、掌握局部结构,并与临床紧密联系[3]。在课后,特别对人体解剖学感兴趣的组成兴趣小组,帮助老师进行标本制作,并给予学生一定的经济补偿,这种做法既充实了实验室的标本,又给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5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国家领先的灵魂,只有创新,国家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以领跑的姿态立于不败之地。在理论课上,采取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每堂课给学生留下一些自由讨论的时间,并每班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每组讨论后,选一个代表发言,每组的代表采取轮流制,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尤其对一些研究还不是很透彻的方面,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一些假说,然后针对这个假说,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这个假说有哪些改进的地方。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探索精神。

6与学生进行密切交流

只有进行交流,才能了解学生知识的薄弱点。才能了解学生的心声,才能发现学生的长处和心灵深处的闪光点,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把师生关系变成朋友关系。尤其是通过与后进生的交流,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解剖学的自信心与进取心。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学,就是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7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每次课后,给学生留1~2道与临床实际应用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去搜集、整理,并推荐给他们一些与解剖密切相关的书籍。对一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给他们列出一些临床书籍,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通过这种措施,可以促进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打破学科界限,把各学科知识综合交叉运用。培养了学生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真正实践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极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学、合作、分析、解决问题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虽然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要继续与同仁、与学生保持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