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6 14:48:57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例1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26-03

一、引言

自2009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之后,国家开始全面推行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之前的专业硕士培养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招生以面向届本科学生为主,采用全日制在校培养方式,研究生毕业后发放学历及学位证书等。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要求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一般包括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实践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能够衔接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达到全面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鉴于我国长期专注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缺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验,应该说总体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因而,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研究,进行创新和改革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教学内涵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称。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培养过程中,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是达成培养目标、实现以理论为主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向以应用型为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功转型的关键,培养单位的实践教学水平也直接决定了理论课程学习效果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在校内的实践教学,以及在校内及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实习和实训两个部分。通过实践教学,研究生积累了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未来的职业需求能力,也可以从中找到毕业选题以顺利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为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高效率完成,顺利实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本文从转变实践教学理念、变革管理机制体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等七个方面进行研究及探索。

三、实践教学探索

1.转变实践教学理念。当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处在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逐渐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进行转变的时期。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培养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主要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偏重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明显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相联,取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决定行为和内容,理念不同必将会导致结果不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长期处在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阶段,在现今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时,相关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念没有跟随时代的进步而发展,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现状,致使教育工作者普遍没有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中的关键地位;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实践教学观念淡薄,认为学校的职责仅仅在于传授专业理论和相关基础知识,学生的主要时间应用于理论知识学习等。实践教学理念的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其转变已然刻不容缓。要想培养高质量的、实践能力强的专业硕士,必须将实践教学环节置于达成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核心位置。

2.变革管理机制体制。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授权点共包含40个专业硕士学位和6个专业博士学位,工程硕士属于专业硕士学位,而工程硕士依据工程领域分类划分为40种,包括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领域等。专业学位授权点设置的首要条件是至少依托于一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部分领域要求一级学科)。虽然在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对此做出了调整,要求“专业学位的授权点审核,以相应学科作为基础,但不以是否具有学术性学科授权点作为专业学位授权的必要条件”,但目前研究生教育所使用的学科专业目录仍按学术性学科分类,并没有针对专业学位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和对接职业分类的学科专业分类目录,因此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仍然习惯性地将一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对应到某一学科,归属到通常按学科建制的某一专业院系。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很容易被纳入学科的制度框架,基于学科发展的学术系统和学术化组织就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主导力量,以学科为管理框架导致了学科化和学术化的管理模式,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在很多方面仍然跟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一样,与学科制度、科研制度结合在一起,不可避免地受学术化制度模式的影响,课程在培养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和评价等方面的改变就变得困难。如何变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如何建设更为科学的培养机制,适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专业学位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的属性在于强调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在培养工作中突出实践教学,实践性既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规范,也是其内在要求。在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处于从属地位,作为课程学习的补充和对特定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而存在,这种惯性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产生消极影响。目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职业经历空白,工程实践技能缺乏,在全日制培养方式下,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及素养,就必须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实践性”,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中包含充分和必要的实践要素,在课程实施中充分体现这些实践要素的规律和要求,还应建立一整套过程管理及考核评价体系,抓好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有效监督实践教学的运行情况,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还应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推进,从而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运转体系,发挥实效。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高校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注重构建一个学科背景优秀、教育层次高、教学及科研能力强的人才梯队,以期推进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就造成各高校的师资队伍几乎全部由学术型教师组成,缺乏教授级高工、拥有高级工程技术执业资质证书以及具备实际工程应用管理和实施经验的工程应用型教师。其影响是实践应用课程开设难度高,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性”特色低等。国家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鼓励实行双导师制,要求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由于第二导师聘任存在困难,便在培养工作中不推行双导师制;有些聘任了第二导师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也受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影响,产生诸如第二导师的责任、权利、酬劳不明确等问题,致使第二导师参与热情不高,实际工作开展也不甚理想。

为缓解这一局面,研究生培B单位应从自身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和企业第二导师建设两方面着手,具体举措有:在各年度安排一定的应用型人才引进指标,要与学术型人才引进要求有所区别,侧重于工程应用实践能力;选拔校内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指导工程硕士;加强本校师资队伍的工程应用能力建设,诸如参加校外培训、企业实训等;加强与各相关领域企业的联系,如共同申报并完成各类科学研究项目,或帮助企业解决学术性问题,进而实现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的。

5.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国家在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分别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实践性要求。但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仍存在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不足或与培养目标相脱节,以及课程建设力度不足等实际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实践教学课程对教师要求高,需要良好的教学能力和高超的工程实践技艺;实践教学课程开发成本较高,资金支持及制度保障并未及时跟进,教师普遍缺乏积极性;传统的研究生课程学习中,依托指导教师研究方向设立的课程比例较高,课程具有很强的研究性,改革难度较大。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始终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制定相关制度、方法,并予以资金支持,保障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日趋完善。

6.建设校内实践基地。高校是研究生培养的主体,也必然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阵地,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则是完成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应在校内建设与真实工程环境相似度较高的职业环境,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功能应包括工程实践、教学、科研、创新创业、培训、社会服务等。工程实践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首要功能,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是基本功能,在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同时,为研究生参加校外工程实践做好能力储备;科研是必备功能,教师及学生可以依托于此开展各类项目的科学研究工作,提升工程硕士必要的学术和科学研究能力;创新创业、培训、社会服务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附加功能,应以促进研究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容就业、理性创业为目标,在完成高校自身培养任务的同时,实现社会服务职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应依托于高校自身建设的各类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完成,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创新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并优化配置,保障校内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7.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国家在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提出了培养单位要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等意见。对于工程硕士,校外实践是培养的必要环节,包括专业实践、职业训练、学位论文(设计)等内容。通过校外实践,研究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自己可能从事的岗位工作过程,应用学习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感受实际工作与理论学习之间的异同,掌握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学习到的技能,提高适应行业和企业需求的工程设计、实施、研究、开发、管理能力。对于高校,校外实践基地是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或行业进行产、学、研联系的纽带,是目前保证工程硕士实习质量的主要依托平台,其基本类型可以是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单位建立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型校外培养及实习基地、各专业院系与企业单位共同建立的专业性校外培养及实习基地等。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还应积极探索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机制,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四、结语

培养应用型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将是我国今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工程硕士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践教学培养特色是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而应在实践中总结培养规律,找出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发展道路。应将实践教学理念根植于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保障教学质量,在做好“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依托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工作,并建立与校外企业单位良好的联合培养机制,保证工程硕士实习实训及工程实践的顺利实施,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达成培养目标,进而推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的深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Z].学位办〔2009〕23号.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4]刘延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Z].2013-07-10.

[5]张乐平,付晨晨,朱敏,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与实践性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61-166.

[6]项炳池.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雇主参与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29):79-83.

[7]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8]刘春惠,王战军.基于学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9-13.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例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71-02

一、前言

江西理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举,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并有权接收华侨及港澳台学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矿业工程专业是江西理工大学成立最早的专业之一,是江西省唯一矿业类一级学科。矿业工程专业经过50余年的传承和历史积淀,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已累计为社会输送了2500多名优秀人才。近五年,矿业工程专业每年招收学术及专业学位研究生近80名。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矿业工程是一门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体的工程科学,其工程特色限定了传统矿业工程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目前传统培养模式下培养的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在科研基础能力方面可以满足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杰出人才所必须具有的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1.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够。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普遍缺少主动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乐于创新的意识;缺乏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比如江西理工大学的矿业工程学科每年收到企业委托项目近百项,经费上千万,每个学生平均每年能接触三到四个企业项目,到毕业时,学生多数具备了完善的技术开发能力。然而大部分学生对课题的深层次理论缺乏了解,不会举一反三,不会应用基础理论指导工程实践,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原创性成果少,国际影响力较低。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研究以工程实践为主,在基础理论的原创性以及实验工作量、论文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和国际一流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矿业工程的研究方向偏向于工程实践,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目标。大部分研究生在这个过程中熟练掌握了所需的实验技能,具备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然而,如何将工程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如何将各个企业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普遍性、一致性的规律,大部分研究生还无法做到,因此,学生无法得出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为了毕业只好发表一些档次不高的研究论文,而学校也无法提高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

3.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自主探索。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在对国民经济或工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实用型研究较多,而从实际需求出发并将问题一般化而进行的有深度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较少,且在研究过程中借用现成方法和手段多,自主探索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少。普通工科院校矿业工程研究生在进行课题研究工程中,受思维局限及试验条件的影响,喜欢利用传统的研究手段,在新型检测仪器、检测手段的应用及结果分析中与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存在较大差距。以中南大学和江西理工大学的矿业工程学科为例,中南大学所拥有的一些检测设备,如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江西理工大学不具备,如要检测,需要将样品送到外部去检测,学生对仪器的操作原理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均不了解,实验结果出现错误的原因也不了解,时间一久,学生就放弃了相关检测方法的使用。

江西是矿业大省,矿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加速实现江西经济赶超越发展,需要高校及科研院所不断地提供研发动力,为矿山企业做贡献,为江西矿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不断的源动力。要有效地发挥矿业经济在江西工业经济的作用,离不开人才的作用。由于江西地处相对欠发达地区,引进高层次外来人才比较困难,加上本地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所占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需要加强本地区矿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以培养出更多的矿业工程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科对江西经济的服务能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改革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要求,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和模式、导师因素、研究生自身因素、学术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提高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其中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部分进行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本科生相似,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江西理工的矿业工程专业,开设了大量的基础知识课程,很多课程和本科省课程重复,学生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这些知识的重复学习上,收获较小。因此,需要研究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知识系统,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不仅要着重于使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考虑到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启发性,使得人才培养从重“才”过渡到重“人”。要组织学科专家、研究生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对培养方案进行详细研究,优化课程设置,删除不必要的重复课程,开设一些能够向学生传授学科前沿知识的讲座课程,如开设一些课程教给学生新式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及结果分析方法,以及如何避免及解决设备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对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优化。当前研究生的授课方式还是以填鸭式教育为主,老师与学生在传统的教室里,依靠黑板和投影仪实现知识的传授,一个只顾自己讲,一个只顾自己学,缺乏交流与互动。同时很多课程的课本与教案比较老旧,长时间不会更新,与新时期知识的更新速度严重不匹配。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最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大力开展对现有教学方式的改革,根据课程的特点,广泛、灵活地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专题讲座式教学、学术沙龙以及各种学术报告与讲座等教学形式,在多样化教学手段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如研究生的表面物理化学课程,该课程是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核心基础课程,对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十分有价值,然而该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教材的内容与矿业工程专业存在较大距离,以往授课过程注重对课本上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等的讲授及推导,对于相关知识在矿业学科中的作用讲解较少,学生学完课程后不能将相关知识用到科研实践中,收获较少。通过案例式教学,将教师科研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相结合,告诉学生如何利用书本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同时组织讨论,将他们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凝练出来,与书本知识相对应,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

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当前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导师制为单一导师制,学生刚进校就选择了导师,对导师的研究课题、研究方向均不了解,当研究工作开始时,如果从事的是自己不感兴趣的课题,会磨灭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每个导师有自己固有的知识构成及研究方向,长期从事某个领域或方向的研究,在该领域或方向具有丰富的经验,但往往对其他领域研究较少,知识结构较为局限,同时一个导师的思维方式较为固定,无法满足当前科研对跨学科知识综合的要求,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探索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遴选、聘任制度,实现单一的导师负责制向导师负责下的集体指导模式转变;改革研究生导师评价制度,将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导师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聘任知名学者、企业专家担任兼职导师,建立合格的导师团队,可为研究生提供较多的研究方向供其选择,为其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有效指导。导师负责下的集体指导模式也有利于研究生共享导师和实验室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和科研硬件条件不足带来的培养问题。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构建。教学工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而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合理评价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为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许多高校都会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但目前尚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目前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以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主体,并以专家、同行的评价为主;另一类是以学生的主观评价为主体,辅助以专家、同行评价。因此,目前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主要由三个群体组成: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与督导(专家)评价,三个群体的评价结果按一定的权重比例计算出课程教学质量的得分。但这种评价体系存在下列问题:(1)没有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课程;(2)无法消除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3)评价更多的是反映教师课程知识的传授程度,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结果;(4)评价时间存在固定性和滞后性。

四、预期成果

总之,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导师队伍、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和调整,预期可达到以下成果。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例3

随着当代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求,为了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国家专门设置了专业学位这种学位类型[1]。然而许多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对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存在行业特点和职业特点不够重视的缺点,导致对人才的培养没有针对性,学生不能在毕业后胜任相关工作。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讲,“同化、矮化、弱化”的缺点是普遍存在的情况。因此,对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是对研究生专业学位的整体系统进行改革,培养实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软件工程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软件工程专业学位培养体系指标确认必要性

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教育中的一种,还没有出现一种专门针对其软件工程学科的培养特色而创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行业评估体系。对于整个社会用人体系来讲,教育自身的评定仅仅作为一个参考,更多的关注点的是来自学校外部用人单位的实践评估。因此,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外部行业评估体系,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陕师大软件工程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属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该以实践性、职业性、应用性为重点与核心,以应用实践为目的[2]。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为“两个面向和三个培养”,即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面向社会IT软件行业的用人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高层次人才。

三、陕师大软件工程专业学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就现在的情况来说,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待解决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评价主体单一,评估体本身只能通过学校的专业课以及毕业论文成绩进行评价,无法很好地与社会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2)缺乏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特色,实践本身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的技术需求相结合;(3)高校缺乏完善的评估方法和手段,没有完善的框架对整个高校培养质量进行评估。

四、陕师大软件工程专业学位外部评估体系框架

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行业评估体系将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由政府部门、高校、IT企业和行业协会等社会企业单位三方共同组成,其中IT企业和行业协会将作为最重要的评估方面。对于职业资格认证而言,根据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要求,专业学位主要是其获得者具备了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具备了从业的基本条件,即专业学位教育的最低目标是为了达到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5]。职业资格认证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职业技术和专业技能,都能够通过实践进一步明确化,然后再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计划进行融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建,将会更进一步推动整个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综合发展。而在评估方面,借鉴国内外的相关实践。从本质上来讲,这实际上是教育本身的一种外部质量评价观,即用人单位和整个社会方面对人才本身的质量评估。也就是说,单一的高校评估模式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需要将整体的评估方式,进一步转变为以外部行业下的社会评估为主、高校评估为辅的多元化模式。就意味着要把培养质量评价的核心从校内的成绩评价和论文评价,拓展到职业资格认证、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评估方面。

五、基于AHP的软件工程专业学位外部评估体系

在构建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指标的过程中,拟采用选择层次分析法模型作为整体的构建方式。把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作为主要的评估对象,IT企业和行业协会担任主要评估者,对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估指标进行分析。具体通过对整体的评价标准以及各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权重)的分析,进一步将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分层,再通过概括总结,最终形成合理有效的基于AHP的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评估体系模型。拟考虑的评估指标包括:专业知识指标类、思想道德指标类、职业素质指标类三大类。其中专业知识指标类包含知识掌握、专业成绩、职业资格认证、科研能力等指标。思想道德指标类包含职业道德、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指标。职业素质指标类包含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团队合作、前沿学习能力等指标。上述指标均可以进行分层和细化。在整个评估体系中,职业资格认证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我们看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建立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机制,有利于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提高软件工程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5]。最终的考核环节,将以IT行业的产品标准作为参考,全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评估,以IT业界人士的专家评定为成绩指标,按照产品的开发流程,进行逐一评价认证,使学生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六、结束语

总体来说,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以职业资格认证为纽带,以政府部门、高校、IT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方面组成的社会用人单位为主体,共同形成了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评估体系。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改变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主体单一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还能承担部分培养成本。相信通过对实践中的数据进一步进行分析探讨后,能够使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行业外部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专业学位整体设计方案:征求意见稿[Z].2009.

[2]梁丽萍,段荣娟.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5):88-92.

[3]郑浩,王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3,32(11):249-250.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例4

一、引言

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势及国家需求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己经发展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己进入深化改革、适应需求、提高质量阶段。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现代工程的规模、涉及种类、参与人员数量都呈现上涨趋势,其组织结构和决策方法也更加复杂。工程管理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建筑工程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工程管理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提高我国工程管理人才的质量,部分高校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工程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是一个面向未来、不断探索的过程,面临着新旧矛盾冲突与未知挑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要使工程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顺利推进,并达到既定目标,必须清楚认知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诸多因素,并依赖强大的动力机制,为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强有力的支持,不断克服阻力,化解矛盾,解决冲突,趋近于改革愿景。

二、建筑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动力因素分析

1.外部因素。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个极具开放性的过程。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建筑行业施工技术的变革,工程项目难度高,建设周期长,以及近年来对绿色建筑的大力倡导,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有了新需求。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可以归结为政府支持、经济驱动和科技引领。(1)政府支持。政策支持力是研究生培养不可或缺的首要动力。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积极响应联合培养模式,让建筑类高校同与建筑行业相关的优秀企业合作,共同参与研究生培养,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同时政府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出资者,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科研经费和设备仪器等,并根据自身利益诉求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变化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法律等,去引导和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国家总体要求相一致,扩大国家人力资本积累。(2)经济驱动。经济驱动力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人才源于教育,培养工程管理专业研究生,旨在为建筑行业输送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过硬人才,为增强国家基础建设做出贡献。(3)科技引领。当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下科技与教育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对研究生培养模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使其培养进程发生着变化。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施,高等学校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应时展,提高国际竞争力,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2.内部因素。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方面受外部拉力即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内部推力的作用。内部因素是直接的、根本性的,起决定作用的,外部因素是间接的,起辅助作用的。因此,在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培养过程的实施主体和参与主体,即行政人员、导师队伍和学生群体。(1)行政人员。高校自身的进取力是影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内部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高校行政人员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及优势,树立独具特色的办学目标,以形成品牌优势,不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形成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提升学校的学科实力和科研能力,从而促进学校长远发展。(2)导师队伍。导师是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实施主体,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动力。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导师需同时负责教学、科研和培养学生,在学校引领总体格局的基础上,导师群体也需要更多积极的行动。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是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指导。因此,高校应配备足够的师资队伍,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真正把导师作为培养过程的主要依托力量,激发导师队伍的内驱力,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研究生培养的改革进程。(3)学生群体。学生群体是教育教学的参与主体,所以他们对培养方案的制定最有发言权。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本身已经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他们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有清晰的规划,渴望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提高专业水平,以更好地踏入工作岗位。同时这激发了作为实施主体的高校及教师的进取力和内驱力,从而形成了一个有规律的、积极的循环。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例5

二、国外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特点

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的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4]:管理规范,要求严格,宽进严出。研究生教学管理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先进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确保了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此外,各大学都设有不同比率的淘汰率,最后能够毕业并拿到学位的研究生要大大少于入学人数。注重学习兴趣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在几个研究方向内,由研究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对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具体的要求。例如,美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课程学习为主的阶段;二是以科研活动为主的阶段。在第二阶段,研究生直接参与研究项目,并最终以达到一定进展为指标来完成学业。

三、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及其优缺点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指把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种行为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或科研院所与企业各部门合作的优势,把研究生培养作为中心任务,科研活动和生产活动为研究生培养服务,但同时又保持科研和生产活动独立性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后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把产学研结合提升到了国家创新战略的高度,并在政策面上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5]。罗列了近年来各级科技主管部门支持的以企业为申报主体的主要科技项目。近年来,我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6]:(1)项目承包型:企业提供资金,高校或研究生导师承包科研项目。(2)基地合作型:由校企共同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研究生在基地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3)人才委托培养型。针对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帮助企业培养专门人才。(4)经济实体型。在该类经济实体中,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技术,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和经营。(5)企业人才兼任研究生导师型。引进企业人才到大学或科研院所兼任研究生导师,可实现研究生培养资源的共享,扩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点主要体现为[7]:(1)既解决部分导师的科研条件,又加强企业的技术力量。(2)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让学生置于学校和社会生产实践两种教育环境下,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提高专业技能与创新精神。(3)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也是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形式。然而,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8]:(1)企业、导师与研究生三者的目的性不一致。企业通常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克服技术难点,导师的主要目标是完成科研任务,而研究生常常希望尽快完成学业,因而大大降低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效果。(2)知识产权纠纷频出。由于法令法规导向不科学,企业、高校、导师对知识产权的归属要求不合理,在合作时发生纷争,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进程,阻碍了产学研合作的健康发展。(3)高校与企业管理体制衔接不畅。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既是在校研究生,也是合作企业的任务编组成员。但部分研究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达不到联合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的。

四、产学研合作培养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新实践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例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2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也有了快速的增长。为了更合理配置和优化教育资源,许多高校将研究生的管理职能与工作重点转移到二级学院,实施了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这样就形成了学校—学院、学校—学院—学科、学校—学院—学科—导师等多种管理机制,以及学术型、专业性等多元化培养类型。无论是哪种管理机制,学院都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而担负着研究生过程管理的实际执行者就是研究生秘书,研究生秘书是二级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执行者和组织者,要全程参与研究生招生(招生宣传、招生目录制作、入学统考、复试的组织、录取工作等)、研究生培养(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培养环节管理、论文管理等)、研究生学位授予(学位论文评阅、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学位信息上报等)以及学科建设等近百余项工作,如果学科专业分的过细,研究生秘书的工作量就会随之增多,难度增大,无形之中,就会对研究生秘书有更高的要求。

一、新形势下研究生秘书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推行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以后,研究生部(院)也把相应的研究生的具体管理工作下放到二级学院,各学院在教育部与高校总的战略性目标管理和总体规划下,对研究生实施过程管理与全面管理。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生管理的工作强度和难度也远远超出了以前,研究生秘书是高校实施研究生二级管理的重要力量,在研究生全程管理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研究生部(院)和学院主管院长的领导下,运用各种管理手段,组织和协调学院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工作,是研究生管理的一项重要环节,研究生秘书作为协调学校或研究生部(院)、科技处、档案馆、学院、学科、研究生和导师的桥梁,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先锋,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前哨,研究生秘书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人文修养和工作热情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与本科生、专科生是不同的,在从招生录取到学位授予的整个过程,管理中的具体工作基本上是由研究生秘书组织完成的,同时研究生秘书还要及时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这就需要全面提高研究生秘书的整体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目前研究生教育已经向纵深发展,这更亟待需要对研究生秘书的培养,更何况很多高校的研究生秘书都是身兼多职呢。

二、如何才能更好发挥研究生秘书的作用

研究生秘书要想适应新形势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要具备一定的技能,还要不断的增强敬业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1.工作职责。除了协助学院作好上述研究生教育全程管理的常规工作,还要及时作好与研究生工作相关的资料归档与管理工作。

2.素质要求。①要具备爱岗敬业精神。这是作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前提和基本保证。研究生秘书的日程工作范围广而杂,责任重大,不容忽视,否则将会直接影响到本学院甚至学校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这就要求研究生秘书要有高度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爱岗敬业、态度谦和;任劳任怨、不计名利;摆正姿态、认清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为师生服务。②全心全意的服务意识。研究生秘书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有大公无私,积极主动服务的意识形态,也应该明确辅助地位,服从调配和指挥。研究生秘书不止要服务于主管院长和研究生部(院),还要为导师的教学科研服务、研究生的生活学习服务。③较好的协调沟通能力。研究生秘书面对的是主管院长、教师和研究生,在工作中经常需要传达文件精神、交涉事宜、反馈信息、汇报工作、所以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同时,研究生秘书也要与研究生部(院)、科技处、档案馆、主管院长、导师、研究生等联系与沟通,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确保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④要有科学管理意识和统筹规划能力。研究生秘书要清楚研究生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寻找其中的规律,科学地制定工作目标。如研究生开题报告与教学工作安排、研究生入学复试与答辩工作等,就需要研究生秘书统筹安排、合理优化本职工作与其他工作,做到井井有条、事半功倍。

3.充分发挥研究生秘书的作用。院级研究生管理人员是研究生全程管理的一线工作者,在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焕发起研究生秘书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①职责权一致。研究生部(院)既然将过程事务型管理下放到学院,学院势必也应该拥有相匹配的研究生管理权,而学院也要赋予一线工作人员一定的权力,形成职责权辩证的统一。否则就会造成责权不明,不利工作的开展。②引入激励体制。加强对研究生秘书评价体系和激励体制的建设,从物理和精神上予以体现,充分肯定研究生秘书在研究生全程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合理的发展空间。适当的提高研究生秘书的待遇,或适当增加研究生秘书的岗位津贴及职务待遇,稳定研究生秘书队伍,进而注入新鲜血液,加强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③提供交流平台,加强教改创新。各学院、各学科的研究生事务型管理工作都存在同性和特性,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有必要开展学习交流与调研等活动,分析国内外相关高校的差距,搭建交流平台,以便院系、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学校也应对于研究生教学管理和教育管理工作,给予适当的资助,开展教改研究,增强研究生秘书的科研意识,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④加强心理素质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秘书每天面对繁重的日常工作,要善于自我调节,保持情绪稳定,遇事不慌不乱,冷静处理。除此之外,还要与广大师生接触,也应具备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才能及时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待领导,要不亢不卑;对待导师,要平等协调、尊重理解,互敬互谅;对待学生,要热情真心。

总之,研究生秘书工作质量的优劣是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学校各职能部门应提高对研究生秘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完善保障体制,加强激励体制,充分调动研究生秘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研究生秘书也要不断加强职业意识和业务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充分发挥研究生秘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琴,周骥平.二级学院研究生工作秘书的角色定位[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68-71.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例7

作者简介:刘化君(1954-),男,山东费县人,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项课题(项目号:ZX2012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19-03

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这一需求我国自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2009年,教育部决定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使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2011年8月中旬国务院学位办下发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同年10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新增的2012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招生院校名单。目前,试点高校都正在进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本文主要针对电气工程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一些探讨。

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模式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有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之分。学术学位主要面向学科专业,培养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科研的专门人才,侧重提升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能力。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培养各行各业特定职业的专业人才。由此可知,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

培养目标应是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要明确给出学生毕业时的要求,并能够反映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还要给出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培养目标必须满足国家的基本要求。国家启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要求高校开设一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目的就是要以行业专业领域需求为导向,培养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具备工程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以电气工程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其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富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能质量控制及装备、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电力需求智能管理等研究方向能胜任系统的运行与管理、新技术应用、新产品设计与研发、产品实验与测试、企业标准制订、生产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不是华丽的辞藻,也不是口号,它必须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在学生毕业时实现。作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试点项目,显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工程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形成“以用为本、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构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时,试点单位应该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例如:应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吸纳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共建联合培养基地;面向工程应用架构课程体系,注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可多样化的论文形式,质量评价注重研究过程、实用价值。专业学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这些特点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阶梯性,使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紧密结合,实现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实践;教学过程应以工程案例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训练,关注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等等。

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中,课程设置是一个关键问题。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大学本科教育后进行的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学历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因此,研究生教育课程具有高深性、研究性、专业性、精致性和动态性等基本特征。但作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不仅没有办学经验及基础,而且面临着诸多新问题。譬如,由于市场需求和人才之间的激烈竞争,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不但日益增多,而且除应届本科生外,有许多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工作人员、本三批次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考生的学历层次分布于本科以及同等学历;专业背景也较为宽泛,多数来源于相近专业。面对多生源背景、多研究方向的工程领域,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如何解决工程实践教育、实施什么样的联合培养机制等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亟待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由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不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有较大的区别。目前,国内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其培养目标和类型也各有差异。关于工程硕士点课程类别的划分同样没有统一的名称或可供参考的标准。许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各具特点,不同程度体现了不同培养层次、培养规格的目标要求,其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也各有特色。

在通常的培养方案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须修满33.5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15.5学分,实践环节学分不少于8学分。为此,在所制订的培养计划中,学位课和选修课的设置体现了专业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突出了应用性特点。但进一步深入考察不难发现,在所执行的课程计划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之处。例如,学位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是否能够涵盖电气工程领域的专业核心知识?关于研究方向的学位专业课程设置是否体现了研究方向的知识要求?尤其是关于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的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等等。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实现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的课程体系尚需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落实则又是关键所在。从教学实际或者实践环节的落实角度来看,目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工程教育、企业实践问题。大多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虽然都要求学生应在企业连续工作半年以上,甚至要求研究生在企业实践40周,但由于教学实践基地等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给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带来了工程实践教学环节落实难的问题,可以说是当前培养单位面临的重大难题。例如,某次在企业为期两周的工程实习中个别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使企业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挫伤。

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略

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试点工作,培养服务于国家特殊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新突破,应该以“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为指导思想,积极应对这项创新型的探索性工作,将其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一个契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当前的问题,以合理的手段解决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构建“以用为本”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适应专业研究方向的知识需要

培养目标确立之后,需要研究的就是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是一个复杂系统,课程计划同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宏观上,它需要围绕国家的课程政策和学科指南设置公共基础课。在中观层面,不仅需要以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计划为主导,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还有课程管理制度及其利益的博弈。在微观上,要考虑导师队伍的学术研究特长。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开放性的课程系统。作为开放性课程系统,课程计划既要维持已有结构,也要促使其走向更高级、更复杂的有序结构,推动课程计划的不断更新和自强。

(1)充分认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评价标准上的差异,在课程体系上应突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要按照培养高素质电气工程领域专门人才的规律及培养目标、模式的需求,确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科学设置各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综合工程实践课等)。专业学位课程应当是培养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基础作用的课程。

(2)课程设置突出注重专业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专业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要求,而且要具有弹性。例如,适当开始跨学科的群课程或复合课程,为学生了解、深入社会奠定一定基础。例如开设“网络、群体与市场”类的群课程,揭示高度互联世界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使其涵盖知识演变的结构、网络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城市文化等。再如,对于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可要求学生获得国家网络工程师或信息安全工程师认证资格等。

(3)在课程体系构架上采用模块化。按研究方向划分课程模块,按模块培养,有利于毕业生在相应专业领域就业。例如,对于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应面向“计算思维”,[4]围绕电网系统的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架构课程体系,形成鲜明的课程特色。

(4)在专业工程实践上注重系列化,培养过程历经“基础实践、工程实践、专题研究、毕业论文”逐层提高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受到工程能力的完备训练。其中,工程行动能力是工程应用能力的核心能力。

(5)适当减少大学时课程、增加短学时的讲座或培训类课程,体现“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分段培养过程。让学生带着课题到实习单位进行岗位实践,完成调研报告或课题报告。例如,为适应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的专业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针对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的需要,可以灵活开设信息安全技术类的相关课程等。

2.构建适应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产学研”实践基地,通过工作站等形式切实解决实践教学问题

(1)产学研结合搭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并做好课程教学设计是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目前,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建立稳定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不仅单一且层次较低,多数仅仅局限于实习范畴。企业如果没有从中获益,那么就很难保证实践基地的稳定长久。因此,需要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校企利益共赢的长效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单位应积极创建并提供多种工程实践条件,例如通过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基地工作,提供进行工程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能够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

(3)推行以政府和高校投入为主的创新创业课题(项目)制,为研究生的研究实践提供研究课题。以课题(项目)为载体的工程实践具体操作方法可为:一是由政府和学校负责指导性资助课题;二是通过校企“产学研”实践基地开展横向科研合作项目;三是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特长向学校申报申请课题。

(4)根据培养目标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所谓课程设计就是规划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及知识背后的内容,并精细地选择知识载体。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重要的是实践实验教学设计。理论可以使学生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拥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实践实验则是利用智慧的大脑锻炼一双可开创新世界、灵巧的手。实践教学要体现与理论结合的基本要求,实现培养目标。

(5)学位论文、学位标准体现产学研合作的特色。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的实际问题,具有应用性价值,尽可能地避免专业学位研究生仍然跟着导师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撰写学术论文,延续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方法。

3.校企密切合作,形成“联合培养”机制

为贯彻落实“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合作单位的支撑。企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性、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能否形成有效地“联合培养”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又一关键。

(1)紧密围绕校企产学研合作,建立围绕人才需求、培养输送、利益共赢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让企业在获得人才、获得政策等方面得到满足和激励。

(2)在培养环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学位论文选题上,紧密结合企业的应用需求,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应用性研究课题,“量身定做”培养,提高合作企业的满意度。

(3)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企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让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双方在联合培养中的权利、义务,激发合作单位的责任感。

(4)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引进不同学科领域专家、行业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开展课题(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培养工作。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就电气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了实践探讨,提出了“以用为本、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的办学理念以及电气工程领域(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略。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设置是一门学问,需要在研究具体类型的专门人才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科学设计和实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结合专业(研究方向)实际,不断优化培养模式,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加强工程实践教育,才能保障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服务国家的特殊需求。

参考文献:

[1]董改变.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的实施状况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2]苏日娜.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研究生,2009,(5).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Z].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例8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81-03

Study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Local University Graduate Education//WEI Mingsheng, GU Mingliang, LI Quanbin

Abstract For graduate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y institute the faculty and research resources are inadequate, in order to improve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 reform was performed. Through the

graduate student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so on a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s, graduate education can meet with the goal of reform and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practice.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y; postgraduat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1 引言

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立足于服务于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承担了相应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任务,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是全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生招生人数来讲,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数占全国所有研究生培养机构(含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全国研究生教育总体质量的高低[1]。与重点高校相比,国家对一般地方高校投入相对较少,人才的引进和新兴学科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困难[2-4]。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为了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大量双师型的指导教师和高水平的科研实践平台作橹С拧6嘀智道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共同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人才是地方院校培养理工科创新研究生人才的途径之一[5-6]。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在培养复合创新型研究生人才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2 指导思想与组织管理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企业需求,遵循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规律,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确定专业规划指导思想,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提高其工程素养、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使培养的理工类研究生人才掌握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一般性专门知识和工程方法,具备初步的工程实践相关技能,使用现有技术,同时了解新兴技术;具有参与大型项目及复杂工程管理的能力,在项目的参与中培养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经过与技术工人合作协同工作,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

学校紧密围绕高层次复合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尤其是针对工科专业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薄弱等问题,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研究生就业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取得新突破,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本着培养“工程型、创新型”人才的理念,按照“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以“学得精、贴得紧、用得上、挑得动”为目标,培养复合应用型研究生人才。

为保证研究生人才培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江苏师范大学成立“三级(校、院、系)两维(校、企)”联动机制,将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如光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形成颇具特色的双结合,即学术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校企产学研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提高光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3 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同时具备扎实的理工类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能适应社会工程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高层次工程设计、管理与应用型的卓越研究生人才。

遵循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规律,改革工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优化制定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确定专业规划指导思想。

着重突出与强化工程创新能力,重新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体,提倡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方法。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学校培养、企业培养和自我培养三个维度,着重突出“软硬并重、点面结合、提高应用技能、注重教学环节、注重实践环节、拓宽知识面,因材施教”等7个特点。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其中2年的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和校内实践课程教学,用1年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以课程理论、校内实践与企业实践交叉嵌入的方式执行。

具体培养方案分为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两大部分,实践课程占总学时的35.3%。实践体系又分为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两部分,两部分互为依托、交叉进行、相互促进。校内实践又细化为课内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课程群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科研训练依托国家、省、校、院、教师科研项目参与的课外实践,在重视学生课程内教学实践的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课外空余时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课程体系改革

参照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标准,以实际调研为依据,并以市场对理工科研究生的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研究生相关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分层次、分模块地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将相关、相近的课程组成课程群体系。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注重校企课程之间的分工和衔接。考虑到自己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方面,既面向市场需求,又有一定前瞻性。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上,以学生的工程性、技术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复合型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优化主干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的设置,并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动态可扩充的课程模块,同时考虑各门课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强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达到“工程、系统和专业方向”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训练,掌握工程实践能力,通过硕士毕业论文,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技能与职业素质的结合。大力改革教学课程体系,鼓励部分课程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强化外语教学,提倡双语教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江苏师范大学光学工程类教师近5年来共申请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2项。

5 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在学校层面上,学校按照“稳定、培养、引进、借智”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以提高师资队伍工程素质为主要目标,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符合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研究生教师队伍。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同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江苏师范大学实施153工程,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全方位引进人才,充实研究生导师师资队伍。

选派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强化研究生导师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 实行校企合作,陆续在无锡海辉软件有限公司、徐州科诺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苏州氢洁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地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和青年教师实训基地,先后派出多名教师进行工程实践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效促进了一些研究生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选送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知名科研院所或跨国企业进修与交流 为拓宽研究生导师的学术视野,近5年来,江苏师范大学每年选派100名优秀教师到世界各高水平研究机构进行访问交流。该工程的实施开阔了研究生教师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学术水平,与外国知名研究机构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对学术研究有较好的提高。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丰富研究生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扩大学校与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规模,以提高研究生师资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促使教师承担和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达到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的目的。

6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建立 目前,江苏师范大学物电W院光学工程专业先后与国内1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成一批部级、省市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做到校企合作有协议、有计划、有考核、有总结及有经费保障。校企合作的发展使学校招生有市场,对紧俏专业来讲,企业用人有保障。同时,学校通过合作获得教学设备和一定的经费支持,与企业达到双赢。

本专业分别与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艾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单位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培养,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分别从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3个层次进行渐进式培养。

光电类专业先后与国内1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一批校外部级、省市级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1个“江苏师范大学―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先后与江苏艾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氢洁电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久王多铵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立4个省级校企联盟基地。尤其在光电工程实践培养方面,从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学校先后与无锡海辉软件有限公司、江苏欧乐软件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成立江苏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研究生电子软件工程实践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企业培养方案实施 在一系列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学校与合作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企业培养方案,调整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新的教学方案中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30%以上。依托校外人才工程教育基地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学习,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企业导师,使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企业学习活动主要为“体验―见习―实岗”的渐进三段式实践学习模式。

7 结语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研究生培养措施改革,江苏师范大学光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取得明显成效,教学实验条件大幅度改善,教师对实践投入的时间明显增加,研究生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专业实施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学生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更加扎实,理工科研究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实践意识与实践水平大幅提高。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为地方高校探索出一条培养理工科研究生的新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军.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27.

[2]魏进平.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65-68.

[3]常军胜.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15-19.

[4]赵长林.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1(7):103-105.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例9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86-02

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特点

按着国家确立的仪器仪表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结合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国内有学者提出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影响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有:知识结构、实践环节、科学方法、个性培养、管理工作[1];也有学者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提出,培养具有创新活力的未来工程师需要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未来工程师应该依靠工程师与科学家共同培养。应该探索工程型科学家与科研型工程师合理配比的双师型师资结构[2]。西方发达国家与国内创新教育有所不同,譬如美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特点可概括为:重视基础理论,强化学科间渗透;注重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具体的学术标准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自治和社会监督[3]。为了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同时,突出专业研究生实践开发特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东北石油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共同启动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针对仪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业务素质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为确保研究生具备从事本专业设计开发所必需的扎实理论基础和优化知识结构,结合实际建立了一套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第二,为确保研究生历经严格的专业训练以提升其研发能力,建立了严格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第三,为确保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建立了高效的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二、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事关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家仪器仪表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为了保证学习基础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前沿技术与现实需求结合的培养特色,构建课程体系要明确本专业的办学定位,即掌握仪器仪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工程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国际上的学术动态,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能较熟练运用相关专业技术从事仪器仪表工程开发或实际应用。要求学位获得者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具有解决仪器仪表工程领域实践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明确办学定位基础上,结合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研究确定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规划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必修环节和选修课四个模块。按着培养方案要求每人修业不低于30学分,该课程体系突出现代传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四大研究方向。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自行选定选修课程,也可以根据课题需求和自身爱好跨专业选课,研究生有权自由选择集中修业或跨学年修业。研究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并荣获奖励的可以置换智能仪器设计实践学分。

三、“四位一体”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针对仪器仪表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历经探索形成了以研究生为主体、导师为引领、平台为基础、项目为依托“四位一体”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第一,突出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研究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新设计的主体,更是受教育的主体。其知识结构、理论基础、思维模式、实践技能等内在素质和研究态度、工作热情、勤奋程度等外在体现都是决定学位论文质量的内在因素,这些都需要导师对其研究生有充分的了解并经常予以高度关注。为此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采用了双导师制,研究生在校理论学习期间,主要由高校的导师负责理论学习指导和综合素质考核,进入企业从事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由企业的导师负责指导开发实践。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均以任务化管理的方式提供给研究生最大化的自由度和独立研发空间。事实证明,这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创新思维。

第二,充分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双导师作为创新培养体系的特征体现,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导学”关系,导师即要当好向导,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路上不至于迷茫;导师又要当好伴侣,从思想层面上陪伴着学生,使学生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进程中不感到寂寞和孤单。目前仪器仪表专业聘请校内导师12人、企业兼职导师5人,采取两种选配方式:其一是由校内教授担任主导师,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副导师;其二是由企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导师,校内年轻的副教授担任副导师。无论哪种方式,主导师都要负责培养计划的制订并提供论文研究课题,副导师配合主导师完成对研究生的指导任务。双导师配备原则主要考虑主副导师是否有深入合作研究的背景,是否能够真正形成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发两者优势互补。除此之外,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青年后备人才,将青年博士列入后备导师团队,形成导师梯队。近五年本学科引进博士5人,在职培养博士7人,在读博士12人,这些对于强化导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第三,加强平台基础建设,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平台为研究生研究课题和创新实验提供实验条件。目前仪器仪表专业主要依托油气田控制与动态监测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高校校企共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仪表工程研发中心,并与大庆油田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共建研究生创新设计培养基地。

第四,依托重大研究课题并结合生产实际精选研究生论文研究项目。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都是源于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基金、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计划项目等课题。其主体研究方向面向油田生产测井及计量仪器仪表的现代传感器研制。

四、“一个面向、三个结合”,实践创新能力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为了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与措施,突出体现一个面向、三个结合为特色的校企联合两段式教育培养模式。其中,一个面向特指仪器仪表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面向油田生产实际;三个结合特指具体研究开发与本专业研究方向密切结合、与高级别科研项目密切结合、与先进实验装置密切结合。校企联合两段式教育形式上体现为理论学习阶段在校内,实践开发阶段在企业。校企联合两段式教育的内涵要充分利用仪器仪表工程学科特有优势,发挥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作用,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与油田生产测试及标准计量密切结合的仪器仪表研发课题密切结合,形成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共同培养的教育模式。

具体操作上,第一,坚持论文选题与油田生产实际相结合。东北石油大学电子科学学院与大庆油田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共建研究生创新设计培养基地,因此,只有选择面向油田生产实际与仪器仪表工程相结合的课题,才能将研究生真正置于校企联合培养教育模式之中。第二,研究生要深入导师科研团队参与高级别项目研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双导师制的具体落实,集中体现在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而双导师之间的分工与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研究生而言,必须深入导师科研团队参与高级别项目研究,才能以更加宽阔的视野面对技术领域高深问题,在实践中更有效地锻炼和培养自身的科研开发能力,快速提升思维能力。第三,研究生要深入开发现场亲历创新实践。只有深入开发现场才能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进而才能进一步实践创新。测试的核心技术是传感器技术,油田测试领域的传感器有其鲜明的特色,必须在苛刻的尺寸限制下实现井下各参数的测量,必须适应井下的恶劣环境。因此,只有深入企业了解生产实际,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现代传感技术及仪器研究,以提高测试水平,更好地为油田开发服务。否则,其研究成果将无法与生产实际对接,自然也无法参与创新设计。

通过三年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及合作企业的生产实际,寻求出一条有效路径,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构建了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明确了以研究生为主体、导师为引领、平台为基础、项目为依托“四位一体”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突出体现仪器仪表专业研究面向油田生产实际、与本专业研究方向密切结合、与高级别科研项目密切结合、与先进实验装置密切结合的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手段与措施。尽管因合作企业突出的行业特点和自身的企业文化,致使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更多体现出个性化的特征,但仍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今后,将继续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使得接续研究成果有更加广泛的应用性。

参考文献:

[1]高洁,王斌.理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新观察,2009,(9).

[2]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3]张莉,柴宝芬.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收稿日期:2013-10-05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例10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20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ost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ZHANG Jintao

(Graduate School of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scale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situation of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In terms of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 capacity requirements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other aspects, which the master need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Discussing releted contents of the reform scheme about education . Coming up with several advises to complete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this field, to complete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master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s; curriculum instruction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其多样化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我国提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补充与转型,其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而这其中涉及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便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现有建筑类高校大多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涵盖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和环境工程等领域,目前人数已超过学术型研究生,占全日制研究生总数的50%以上,其中建筑与土木工程作为招生的主要领域拥有全日制研究生人数占工程硕士研究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为完善现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机制,完善专业学位制度,推进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好发展,本文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提出本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1 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条件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课程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与本科生不同的是,研究生课程教学不仅要掌握广泛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巩固,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更要学会将基础理论运用于工程实际从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解决工程实际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而知识又以课程的形式传递,因此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也成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

近几年,建筑类高校相继提出了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建筑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新目标,对研究生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正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性环节,自然也要符合相应的专业特点。

现有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基本为招生学科的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生源质量较好。建筑类高校课程设置不仅总体上符合研究生课程体系要求,能较好地体现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而且有明显的工科特点和建筑类学科的优势。目前建筑类高校研究生开设课程中学位课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选修课覆盖各专业门类并具有城建类高校的特色。另外为跨专业与同等学力人员开设的补修课能够体现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有利于学科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任课教师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2 现有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实施,时间相对较短,和学术型研究生相比,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目前,一些高校仍不能正确区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能准确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类型与特征。然而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又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对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其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教学方式仍停留在本科阶段

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还沿用本科生的教学模式,不能正确认识研究生和本科生在知识培养与技能实践上的差异。针对不同的课程形式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忽视了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和本科时期一样在学习上处于被动接受之中,这难免会对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影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无法实现对于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的。

2.2 课程体系尚不完善

全日制工程硕士与传统工学硕士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紧跟工程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设置的课程体系都不能符合这一学位类型的特点和目标,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性。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上不能做到与本科较好地衔接,经常会出现课程设置重复,或知识点衔接不上等问题。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大多照搬原有工学硕士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内容。工学硕士与全日制工程硕士相比,课程体系相对局限于特定的学科范围之内,课程内容也相对单调,大部分课程以理论的阐述为主,这就忽视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特色和工程的实践应用特性,不利于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3 缺少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采取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也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培养目标,这其中企业导师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更为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实际中,许多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并未发挥出双导师制度的优势,实践教学环节也并未落到实处。目前双导师制度在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已基本建立,但由于企业导师几乎很少将时间和精力用于指导研究生上,使得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有校内导师指导,这就使得双导师制度过于形式化,失去了企业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应有的价值。即便企业需要高校所提供的技术人才,学校与企业之前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仍然会使得全日制工程硕士失去许多工程实践的机会,也很难达到对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4 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衡量

教师仍然是研究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工程实践经验对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都起着很大作用。与工学硕士相比,教师在向全日制工程硕士阐述基本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工程实际,将理论转化为工程应用的方法。目前,高校对于研究生任课教师的选择条件很高,要求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然而也正是这样的高标准使得研究生任课教师大多脱离企业,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因此在教学工程中自然更加注重理论的阐述,而忽略了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一现象与高校对教师的评定标准也是分不开的,高校对教师的评定重视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而对其工程实践经验相对忽视,难免导致教师在两者选择上有所偏向。

2.5 课程考核制度有待明确

课程考核是检验研究生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掌握和能力素质提升情况的一种有效途径。研究生课程考核以能全面反映研究生学习情况为目标,重视过程考核,达到通过考核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的目的。而目前现有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导致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考核内容和深度也一般过于随意,对课程考核及评价缺乏统一、完整、科学的机制。许多高校还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良好,课程实施和课程考核等环节过于随意的现象,有些重要的专业课程考核形式过于局限,难度也过于简单。除采用考试、论文等形式的考核方式,很少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特点及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能更加反映工程实践及应用的考核形式。①

3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探讨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对更好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上面所提到现有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主要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以下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 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程体系

土木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可分为设计、建造和使用三个阶段,根据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这三个阶段的特点,确定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能够主持大型复杂结构的分析、计算与设计工作的工程设计师;能够解决重大工程施工关键技术问题、具有施工组织管理能力的工程建造师;能够开展大型土木工程检测与评估及工程事故分析处理的工程检测评估师。②

为达到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创新性、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应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采取互动开放模式、课堂论坛模式、探索式学习模式、虚拟现实教学等,提升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注重研究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加强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相结合。根据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学科建设提出的要求,不断改进、完善课程教学内容。要更加注重加强研究生对前沿理论和科研成果的认识,使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一个不断发展与深化的过程。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课程体系的设置,既应符合社会对于研究生思想、理论及专业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又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培养方向来制定。对于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既要体现其基础性、宽广性和系统性,又要注意把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专业选修课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设与培养方向相适应的课程,工程设计类应开设关于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规范及结构建模方法的相关课程;工程建造类应开设有关施工组织与施工技术、工程建造管理等相关课程;工程检测评估类应开设结构检测鉴定、工程事故分析处理、既有结构可靠性评定等相关课程。对于专业创新实践既应体现其先进性和前沿性,又要有利于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兴趣,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3.2 明确培养模式,重视实践创新

在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很大作用,只有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才能胜任工程设计、施工、检测等高级技术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交叉性也越来越有所体现,各种新兴学科在工程领域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更应该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传统土木工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培养适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③

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是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因此其培养模式也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课程也从课堂到企业随着主体的改变发生变化。学校课堂在研究生基础构建阶段起着非重要的作用,通过开设哲学、职业道德与素养、土木工程基础理论等课程解决研究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素养的培养问题;校内导师在研究生专业实践阶段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开设专业前沿课程、直接参加工程实践等解决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而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通过面向工程进行工程设计、新技术研发等解决研究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问题。

对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应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共同为研究生选择实习基地。工程设计类研究生选择大型设计院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熟悉掌握设计方案制定、大型分析软件的使用、复杂结构计算分析、设计规范应用及工程表达;工程建造类研究生选择大型施工企业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学习施工方案制定、施工疑难问题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和施工过程的安全控制;工程检测类研究生选择大型工矿企业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学习检测方案制定、计算分析与评估、检测技术开发和病害分析与处理。

鼓励教师自编特色教材,开发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鼓励和发展外语或双语教学,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内外高水平优秀教材、原版教材。充分利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服务平台和实验设备,提高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邀请企业导师、外聘导师指导实践性教学,利用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及行业资源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

3.3 提升教师能力,完善管理机制

研究生课程教学不同于本科生,教师在讲解课程基本理论与实际中,更应注重对研究生知识获取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明确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的聘任条件及方法,研究生任课教师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并且授课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熟悉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课程,鼓励国际和跨学科合作。建设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有计划地开展经验交流与培训活动。④

加大对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激励与支持,加大对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力度,对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提高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教师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比重,将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结果列入相关系列教师考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

课程考核是检验研究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然而,课程属性和学科特点的不同,导致考核方式不尽相同,考试和提交专题报告相结合。多样、有效、可操作的考核形式对于加强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尤为重要。通过课程考核也可以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除了相关课程考核,还要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结合研究生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经过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进行综合考核,针对考核结果分流或淘汰一部分学生。

健全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文件要对研究生教学环节全覆盖。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建立严格规范的课程审查与淘汰机制,对已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的开课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对课程及时进行调整。⑤

4 结语

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生产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陪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要保证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环节,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有必要的。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把握教学方式的改进、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创新的培养以及管理机制的完善,与此同时借鉴其他高校在本领域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通过不断地探索与改革,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注释

① 朱丽华,史庆轩,任瑞,张维华.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12-115.

② 景静姝,王玉琨,刘鉴汶.高等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理论导刊,2007(5):97-99.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例11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知识储备和增长的必要过程[3]。2014年12月5日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指出,“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课堂教学是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目前,国内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一般是委派督导专家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来实现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因此,客观、准确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可以及时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不足,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教育质量。

2016年6月2日,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正式成员国。尽管《华盛顿协议》是面向本科工程学位互认的国际协议,但基于该协议的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思想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促进研究生层次的工程教育质量改进同样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4-5]。目前,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研究与工作组提出了《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方案》,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等主管部门和单位正在积极推动我国研究生层次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计算机技术领域教育协作组组长单位,笔者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重点研究课题“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中计算机类行业领域标准研究”。在上述背景下,研究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包括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质量,对于保障和提高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改进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传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不足

目前,我国很多培养单位在评价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质量时,没有和其他学位类型的研究生相区别,而是沿用传统的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6]。传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突出优点是进行量化打分,便于?ζ兰鄱韵蠼?行横向比较,鼓励先进、督促后进。表1是国内某985重点建设大学的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价表,非常具有代表性。

从表1可以看出,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主要评价了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素质4个方面,应用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该质量评价方法存在以下明显的不足。

(1)没有评价课堂教学是否很好地支持了课程目标和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为例,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学术学位研究生一般均开设该课程,但由于两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课程目标有差别。在教学内容方面,对两类学生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但对课程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果一位教师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给工程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讲授该课,他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素质几方面的表现可能都很出色,学生也可能听得津津有味,接受得很好,但却没有很好地支持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职业胜任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这有违国家设置工程专业学位的初衷。

(2)没有对同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随着当代教学活动主体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活动主体的二元论逐渐得到认可[7]。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学生既是教学对象,也是教学目标的承载者和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动性等表现,不应该被排除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之外。

(3)没有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美国教育评价专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一书中指出[8],“教育评价是系统搜集证据用以确定学习者实际上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确定学生个体变化的数量或程度。”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的重要概念、技术和方法是否理解、掌握了?学生对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是否有比较清晰、正确的认识?对教学内容中可能涉及的一些工程和技术问题是否能提出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法?这些都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予考虑的因素。

(4)没有对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支撑条件进行评价。良好的教学支撑条件也是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必不可少的因素。设想在一个光线昏暗、干扰噪声不断、黑板残破不堪的教室里,教师利用模糊不清的多媒体投影设备、刺耳的话筒,使用陈旧不全的教学仪器或用具讲课,任凭教师有认真的教学态度、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精彩丰富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素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吗?

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最主要的不足是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归入了教师评价的范畴[9],质量评价的对象是教师而不是教学活动,这种评价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或优秀之处,针对不足进行有效地改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教师的聘任、晋升、奖惩等工作中。这种以教师为评价对象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可以用于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但对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有很大的局限性。

3 工程教育认证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的优势

什么是工程教育认证?文献[10]指出:“所谓认证,即按照公认的标准和流程对一个专业办学实践能否保证实现其培养目标所进行的评判。与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相比,认证不但可以准确地评判办学单位的质量,还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工程教育认证属于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以该行业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的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目标是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是否达到了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这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本工程领域任职资格所需的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目标是高度契合的。

工程教育认证在教育质量评价方面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注重目标导向。工程教育认证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有效地支持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将该思想应用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就是要求课堂教学活动应符合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达成的要求。

(2)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育产出和效果。课堂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应该使学生在教学内容相关领域的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上有所提升。这种提升、变化的程度或数量应该被纳入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

(3)反映教育实施的全过程。在强调教育产出和教育效果的同时,工程教育认证也注重教育实施的全过程,作为教育实践活动重要参与者的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教师互动的顺畅程度等,都应该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考核指标。

(4)关注教育支撑条件。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培养单位的支撑条件应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的培养目标。基于这种思想,课堂教学支撑条件应该能够保证课堂教学实践的顺利实施并有利于课程目标和预期的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

(5)强调持续改进。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培养单位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和评价机制,评价的结果被用于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评价和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

4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本文以计算机技术领域为例,提出了一个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思想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在设置评价指标时,借鉴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框架。同时,以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为基准[11],依据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研究生?n程建设的相关要求,确定了评价内容。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教学目标、教师表现、学生表现、教学效果、支持条件、持续改进6个方面,即一级指标。

教学目标为符合性指标,即课堂教学应支持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掌握本领域任职资格涉及的主要知识,运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实际工程问题,特别是复杂工程问题;符合研究生层次的课程定位。

教师表现的前2个二级指标主要评价教学内容,第3个指标评价教学方法,第4个指标评价教学态度和教学素质。

学生表现的第1个二级指标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第2个指标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迟到、早退情况,不低头看手机、在非讨论时间不相互耳语等。

教学效果的第1个二级指标主要评价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的顺畅和默契程度;第2个指标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产出,即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在知识和理解、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提高。评价者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向学生询问、调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简单的测试等方法获得评价结果。

工程教育认证非常重视“支持条件”在教育质量保证方面的作用。对应于课堂教学,主要是评价教学时间安排、教室和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软件是否有效支持课程目标的达成,是否满足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需要。

持续改进主要是评价教师是否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并用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改进。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工程教育认证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应用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仍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工程教育认证属于专业认证,教育质量评价是由熟悉本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认证专家实施的,而且在适用于各工程专业的通用认证标准基础上,因专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专业认证补充标准。而目前我国多数培养单位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采用的是类似于表1所示的各学科、工程领域通用的评价体系,评价专家一般是培养单位通用的。如果希望充分发挥工程教育认证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的优势,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等评价指标,就需要选派熟悉本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进行教学评价,因此,表2所示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更适合于院系层次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如果由培养单位组织实施,也需要选派相应工程技术领域的评价专家,同时,针对不同的工程技术领域,制定、应用不同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其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一般采用通过性指标,不进行量化打分。为了与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相适应,利用传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优点,我们根据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培养工作会议期间的调研数据[12],同时参考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对12个二级指标进行了权重量化[13],计算权重时按照四舍五入的原则取5的整数倍,便于实际评价操作。一级指标的权重由其包含的二级指标的权重求和获得。这里建议,可以借鉴印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全国认证委员会(National Board of Accreditation, NBA)的做法[14],只有全部一级指标的得分均达到了赋值的60%,才能视作评估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