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1 08:24:13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例1

刘家强表示,“从2011年的形势来看,棉纺机械形势不是很乐观,棉纺成套设备销售情况也不乐观。在纺机企业中生产中低档水平的产品企业生存面临危机,急需转型,但在新兴领域的开拓上仍有诸多不利因素。”从目前遇到的瓶颈来看,刘家强认为,首先关注点是在棉纺行业,棉纺行业前几年爆炸式增长,201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用工问题、能耗问题、投资环境问题以及出口问题,棉纺行业不是很景气,棉纺装备的销售受到较大的冲击,销售下滑严重,企业订单普遍不好,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并且下降幅度较大。进入3月份以来,去年同期基本能够保持半年订单合同已经签订,今年第一季度的订单也很难保证。其次,从纺织机械中低端产品来看,中低端机械产品明显退出市场,销售情况更加严峻。以经营普通纺机产品为主的企业很多停工半年以上,甚至退出市场,纺机行业出现大洗牌。面对新兴领域的装备,虽然具有市场潜力,但刘家强表示纺织机械市场的开拓也仍然存在不利因素,对高性能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产品开发上开发能力不足。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纺机行业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零散,市场开拓能力比较滞后。另外,刘家强还提到,之前大家普遍把目光投放在销售情况较好的服装和家纺机械产品上,实际上,产业用纺织品的机械装备企业的量比较少,都由企业自身来承担科技改造和设计定制,由于量上的限制,对后道形成制约。

在诸多危机的背后,刘家强强调我们还应该看到,纺织机械行业的诸多亮点。首先,高性能的纺织机械用户需求量旺盛,包括棉纺成套装备、织造机械,但由于用工问题、效率问题、能耗问题等原因,领头企业产品的水平比较先进,满足了纺织企业改造的需求,企业的市场份额在提升。化纤长丝领域今年的形势比较乐观,装备水平提升以后能够为产业链后道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化纤长丝原料和加工手段。其次,产业用纺织品后道市场增长点明显,带动了纺织机械的销售增长。在我国的纺机企业中,处于市场尖端的高水平企业运营良好,虽然产品价格较高,但走出了长期依赖低价竞争的弊端。同时,纺织工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非常明显,2011年是纺织机械设备进口最高的一年,我国纺织行业对高性能纺织机械设备的需求市场不断扩大,纺织企业继续提升技术装备的水平来解决严峻的用工问题,这无疑推动了我国纺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水平提升。长期以来对我国纺机企业形成较大压力的国外纺机企业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也在发生变化,国际纺机企业经过竞争,在我国纺织市场剩下的是几家最顶端的纺机企业,中低端企业也被逐步挤出国内市场,这对我国纺织市场来说也是利好因素。

把握中高端重科技创品牌

针对行业的发展形势和特点,刘家强强调,《意见》中最重点的部分即明确了“十二五”纺机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意见》中指出首先,积极推进纺织机械行业结构调整。提高纺织机械行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专门化分工等制约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和生产业。推进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和规模化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总体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总承包商),促成一批专业分工明确、特色突出、配套制造能力强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

第二,发展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加快高性能纤维成套技术工艺装备、产业用纺织品装备、高效节能绿色环保技术装备、高性能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等高端纺织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大毛麻丝等天然纤维纺织机械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重点发展8类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加快50项纺织机械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积极推广38项纺织机械先进适用产品和技术。

第三,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和改进创新机制,以纺织行业的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引导,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链,建设新型的创新联盟组织;提升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第四,提高纺织机械行业制造工艺水平。加强纺织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纺织机械企业的工艺技术进步和机床数控化率;推广精密铸造、精密冲压、粉末冶金、塑料注塑等精密成型工艺,提高精密加工技术水平;推进适合行业特点和管理要求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应用和先进设计软件的应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第五,提升产品可靠性。加强可靠性工作的推动力度,提高行业、企业对可靠性的认识。企业决策层高度重视,推动从产品设计、制造、外协、外购、装配、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全方位的可靠性提升;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行业积极组织制定主要产品的可靠性评价技术规范文件,开展可靠性的培训和经验交流,推动第三方的可靠性认证。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例2

一、纺织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意义重大

“十五”时期是我国纺织行业快速发展的五年。2005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2690万吨,比“九五”末增长近一倍,占全球纤维加工量的36%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1175亿美元,比“九五”末增长1.3倍,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24%左右。同时,纺织产业结构有所改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和效益逐年提升,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已经形成。纺织行业在增加就业、工业反哺农业、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日渐突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全行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1%,高新技术和高端纺织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品牌设计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产品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刚刚起步。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化纤常规产品产能增长较快,而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供应不足,配套原料发展滞后;在衣着、家用和产业用三大纺织产品中,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竞争激烈,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用纺织品比重较低;企业小而散,市场竞争力不强,大型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和跨国配置资源能力;中西部差距依然较大。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对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棉花、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纺织用水量已居制造业前列,而水的重复利用率却落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依然存在。四是市场竞争不规范。由于劳动保障、环保等法律法规执行不平衡,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既加剧了部分地区低水平产能的扩张和原料供求矛盾,也影响了优势企业竞争力的发挥。

面对国内外新挑战和行业结构性矛盾,当前大力推进纺织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意义十分重大。不仅是进一步巩固和发挥我国纺织行业竞争优势,保持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纺织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纺织行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经济的稳步增长为我国纺织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资源环境约束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增加了行业调整升级的内在动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为纺织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纺织行业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国家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总体要求和原则,全面推进技术进步,加快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规范市场竞争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一)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则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纺织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竞争充分,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竞争,促进优胜劣汰。

2、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巩固、发挥和提升纺织行业现有的竞争优势,加快发展先进工艺、技术和产品。通过创新发展、淘汰落后能力,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3、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信贷政策调节和财税政策支持,全面执行劳动保障、环保、资源节约、税务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二)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到“十一五”末,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到3600万吨,比“十五”末增长35%左右;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60%以上;万元增加值的能源消耗下降20%;吨纤维耗水下降20%。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结构调整的重点

1、加快技术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一是加强对高技术、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和纺织先进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行业关键设备的研究开发,使重点纺织加工技术和装备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加快企业ERP、电子商务平台和在线控制等技术的研究推广,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三是加强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和产学研结合,创新经营模式,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纺织品服装供应链中的地位,提高产品附加值。

2、加大原料结构调整,实现原料的多元化。一是加快PX、MEG、CPL等化纤原料建设,提高化纤原料自给率;二是加大对麻、毛、竹等非棉天然纤维及新溶剂粘胶、聚乳酸等再生资源纤维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三是开展废旧聚酯及再生纤维的回收开发利用,提高天然及再生资源类纤维使用比重。

3、加快重点行业调整,推进结构优化。一是继续拓宽纺织产品应用领域,大力发展医用、汽车用、建筑和过滤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培育纺织新的增长点;二是加大化纤行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化纤的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到2010年化纤差别化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40%;三是重点发展棉纺高支纱、精梳纱和特种纱线,扩大非棉纤维使用范围,使无接头纱、无梭布比重由“十五”末的50%左右提高到70%,高档服装面料自给率进一步提高。

4、提高纺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进纺织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到2010年,单位产值纤维使用量下降20%,吨纤维耗水下降20%。加大染整、化纤等行业废水、废气污染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5、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重点支持、大力培育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渠道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鼓励创建具有公共属性的行业品牌、区域品牌,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使纺织服装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有明显提高。

6、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扶优扶强,加快产业整合,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二是大力推进国际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纺织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一批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跨国企业集团;三是引导中小企业的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7、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优化行业区域布局。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适度控制棉纺、化纤常规产品产能的扩张,重点在时尚品牌、研发设计、市场控制力等方面有所突破;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劳动力、原材料和土地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与东部配套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承接来自中心城市、沿海地区以及国外的产业转移,形成各具特色、比较优势明显的梯度产业格局。

三、促进纺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关政策措施

(一)大力推进纺织技术进步。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增强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纺织新材料、清洁生产技术、高附加值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产业集群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纺织行业自主品牌建设。调整纺织机械进口关键零部件的税收政策,提高国内纺织机械整机的竞争力。支持纺织企业加强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市场,研究适当提高企业广告费税前扣除比例的政策。

(二)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暂行规定,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对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纺织项目,要继续给予支持;对限制和淘汰类纺织项目,要严格控制,禁止投资;对淘汰类纺织工艺设备,要加快淘汰,禁止转移。严格执行对新建聚酯项目的核准和纺织项目的登记备案制度,防止低水平产能的扩张。各金融机构要根据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合理配置信贷资金,积极支持纺织结构调整,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三)支持发展纺织原料。在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纺织原料建设项目的核准,提高纺织原料的生产配套能力。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降耗和废旧聚酯及再生纤维的回收开发纳入纺织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加大对棉花科研、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适当扩大优质棉区种植面积,努力提高棉花质量和单产水平。

(四)加强信息引导与预警体系建设。建立纺织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动态跟踪制度,整合现有的数据资源,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以及政府、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快速通道,适时投资动态、市场供求及行业运行等方面的信息,加强产业引导和预警。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例3

把脉:纺机业的现状与问题

工信部权威定位纺机业―― “纺织工业的重要支撑”。至2008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纺织机械企业近千家,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占世界纺织机械市场的25%。

“课题组以《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指导,在充分分析和研究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基本情况,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认清国际、国内纺织机械工业面临的形势基础上,明确了纺织机械工业调整和振兴方向,确定了发展的重点。”《意见》第一稿起草人、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技术部主任刘家强在接受《中国纤检》采访时阐释了出台背景。

“纺织机械工业是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意见》指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纺织机械工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整机制造和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为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列举了我国纺机业近年取得的三项重大成就:年产20万吨成套聚酯装置、日产200吨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的国产化应用,使我国在涤纶、聚酯装备制造领域居世界先进行列;自动络筒机生产实现了较大突破,国内市场占有率近三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我国成为世界四大自动络筒机生产国之一;剑杆织机、电脑横机、高速经编机等产品实现了产业化,非织造布机械在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上取得了积极成果。

不足之处也不容忽视。《意见》对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劣势作了四点权威总结: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传统的棉、毛、麻、丝等纤维加工设备比重较大,差异化、节能降耗等新型、高端产品仍主要依靠进口,年进口额高达40亿美元,占国内纺织机械市场的近40%。二是专用件和配套件生产水平不高,整机产品稳定性较差,2008年辅助装置和零配件进口额4亿美元,占国内纺织机械部件市场的40%。三是“两化”融合水平较低,纺织机械设计制造集成化、模块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应用还不普遍,产品自动控制水平较低,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融合水平亟待提高。四是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为纺织机械行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开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调整:四原则“领航”

《意见》定调了本次结构调整的四大原则:一是将调整与升级相结合;二是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三是整机制造与专用件、配套件相结合;四是市场竞争与政策引导的结合。

“调整与升级应同步进行。纺机行业的调整是契机,升级是为了巩固调整的成果。”有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解读说,这就要求行业加大技改力度,淘汰落后的纺织机械装备,实现发展模式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重大转型。

纺机行业的调整、升级,单纯依靠引进消化和再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此,《意见》提出两者要紧密运用的原则。一方面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实现纺织机械设计制造核心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引进装备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将专用件和配套件提高到战略位置是《意见》的一大突破。一直以来,政府和行业都强调要增强整机制造的能力,然而随着一些进口关键零配件对利润的巨额吞噬,业内已逐渐认识到专用件和配套件的重要性。“以提高专用基础件、配套件可靠性为重点,加强专用件和配套件研发力度并尽快实现产业化,为提升纺织机械整机装备水平提供保障。”

市场竞争和政府管理一向是一对矛盾,双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针对纺机行业出现的一些不良的市场竞争手段,为了保证行业的整体利益,《意见》要求政府应努力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健全产品研发、标准制定、质量检测、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咨询等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行业企业也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完成:三年量化目标

《意见》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指标,在2009―2011年三年要实现三大目标。

三大目标为: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无梭织机和主要针织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新突破,国产纺织机械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由60%提高到70%。2.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并推广应用国产产业用纺织机械,使其占全部纺织机械市场份额由目前10%提高到30%,节能减排型纺织机械产品的推广应用水平逐年提高。3.制造工艺水平明显提高。制造过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材料利用率由目前的80%提高到85%,重点企业制造设备的数控化率由目前的10%~12%提高到15%~20%,主要专用件、配套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作为纺机行业的“掌门人”,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会长高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信心完成工信部制定的“三年三大目标”。他提出,完成目标行业协会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提升技术水平;二是通过行业展会向市场推介宣传新型纺机产品;三是充分发挥协会的信息优势,加强对企业的信息服务。在技术进步方面,由于前几年棉纺、化纤成套设备国家专项的设立,目前成果逐一显现。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又建立了针织、印染、节能减排、器材专件等领域的专项攻关,正在全力实施中。“通过专项提高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以此带动行业的进步。”他透露,协会、大专院校、企业的三角“技术创新联盟”正在谋划当中,不久的将来,三方可以“共同投资,共同攻关,共享技术成果”。

而作为行业协会科技部门的负责人,刘家强表示,“三年调整和振兴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有许多新观念、新思路要我们学习理解,有许多新模式、新举措要我们来贯彻实施。”

狠抓:七大重点任务

《意见》提出,应着重加强在传统与新型纺机、节能减排、配件等方面产品的研发。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采用柔性化、机电一体化、模块化结构设计,开发具有差别化功能的化纤设备和具有在线检测、计算机网络诊断和自动控制功能的纺织装备,实现传统纺织机械装备升级换代。重点发展细络联、粗细联等棉纺设备,高速智能型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电脑横机等织造设备。”不仅仅传统纺机的技术水平要提高,新型纺织机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也要加快。“以成套装备的工程化应用为依托,加快新纤维、新材料、产业用纺织机械成套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设备制造和工程化服务能力。重点开发特种和高性能纤维的专用成套设备;大力开发并推广产业用特种织机、经编机、缝编机以及各种高性能的非织造布成套设备和后整理设备等。”

纺机的节能减排性能以及配件制造是《意见》的一大亮点。由于国家环保指标的日益严格以及国外“绿色壁垒”的存在,具有节能减排“概念”的纺织机械产品将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在纺织机械装备中推广应用具有高强、轻质性能的新材料和节能的机电产品,降低纺织机械装备能源消耗水平,为纺织工业整体节能降耗提供技术保障。重点发展新型印染设备、节能节水的麻纺和丝绸设备等。”同时要求提高纺织机械专用件和配套件的制造能力。具体部署为以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基础,加快纺织机械专用件、配套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性能纺纱配件、高速织造专用部件、针织用针等;加快纺织检测检验仪器的研发和生产;推广应用智能化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

“两化”融合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提高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意见》提出要提高机床数控化率,并推广精密铸造、精密冲压、粉末冶金、塑料注塑等精密成型工艺,扩大信息化管理软件和先进设计软件的应用。作为企业运行的载体,现行的产业组织结构也应调整。“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完善产品配套水平;支持中小企业精、深加工,形成以专用件和配套件为支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上下游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支持以产品、技术和产业链为纽带,促进区域合作和产业集群发展。” 建立健全行业公共服务体系。整合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标准化委员会和各级检测中心等资源,建立行业技术服务平台,为行业和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工程化应用和新型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服务;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和完善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部级、省级纺织机械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增强基础性试验、工程化试验和检测分析能力。“加快修订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检测体系。依托行业协会,建立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行业运行预警机制,及时、准确行业经济运行、国内外市场动态等信息,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意见》明确了政府对纺机企业政策支持的具体方式和项目。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例4

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国际国内纺织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我国众多产业当中,纺织产业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民族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纺织产业的多次结构调整和发展壮大,我国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被誉为“世界纺织巨人”。纺织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但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十三亿多人口的穿衣问题,还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供应着物美价廉的纺织品,对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治安以及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联合国今年预测全球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90亿,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多,纺织服装行业的前景较为乐观。同时,我国是纺织服装的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上我国在原料、劳动力成本和产品数量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使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据统计,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2000年的15.1%增长到2011年的超过30%。可见,纺织服装产业在未来具有更加广阔的需求空间。(2)国家为了支持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专门设立了“纺织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专项资金”,围绕“纺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纺织新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行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基础研究及共性技术研究”等领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给予资金支持。为了振兴纺织工业,国务院于2009年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后在2009年4月再次提高至16%。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1)全球一体化导致了国际贸易的盛行,尤其在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投资领域的全方位开放,使我国经济更大程度地融入了全球竞争体系,从而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贸易市场所占的份额,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伴随着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正面冲击,美国和欧洲经济衰退,纺织品作为这些地区一个重要的消费部分,自然受到影响。此外,在国际贸易中,还有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往往因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而产生实质性技术壁垒。(3)天然纤维原料和化纤产品价格的大幅上升使纺织产品水涨船高,面临着生产成本提高的问题。同时,随着规模的扩大,土地和劳动力问题也日益显著。

我国纺织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1)市场辐射力弱。我国纺织行业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纺织业就快速发展起来。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国内各地纺织服装产能迅速扩大,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上大部分以粗放式经营,研发能力不强,造成了纺织业的竞争力削弱。(2)产品附加值低。纺织服装特别是睡衣、内衣、短裤等系列产品主要以“大路货”、低端产品为主;同时,由于纺织服装企业之间为争抢市场而形成无序竞争,造成在销售中出现竞相压价倾销,以及企业的多数产品由中间商采购后异地出口,在海外售价翻了几番,更多利润被中间商所赚取,造成纺织服装产品的产品利润率和附加值较低。(3)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目前,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以中小企业或作坊形式存在,没有创新服务中心,也没有面料研究中心。因而有些企业虽然技术装备优良,加工精细,质量好,但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自主设计能力较差,只能靠仿制市面流行的服装进行生产,或以贴牌、代加工为主,产业发展面临后继乏力的隐忧。

2.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任务与重点

我国纺织行业正处在金融危机破坏后的恢复阶段,为了寻求全面的发展,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完成行业的战备升级。继续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化解外部风险,实现行业稳步回升向好,是纺织全行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2.1加快科技进步步伐

继续落实《纺织工业科技发展纲要》确定的“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加大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力度,扩大其在功能性纺织品、绿色环保生态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依靠科技贡献率提高产品附加值。

2.2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工作

大力抓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以印染、化纤等主要行业为重点,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淘汰落后任务。在全行业大力推广高性能、高效率、节能减排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升级,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2.3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力度

加快推进行业自主品牌建设,总结行业中优秀自主品牌在品牌营销、管理、供应链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面向全行业加以推广;加强公共服务,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形成鼓励创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多元文化共生的良好创意生态环境,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氛围,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元素成长的良好公共环境。

2.4积极促进产业转移

鼓励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科学规划发展纺织产业,建立现代化的纺织产业园区和新型纺织产业集群;引导东部地区纺织企业结合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特点,加快升级式产业转移;多渠道、多手段搭建平台,增加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纺织产业区域结构优化调整。

2.5完善公共服务

围绕“一个平台、五大支柱”建立和扩大集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化推广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纺织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扩大专业市场联盟的影响力,全面改善广大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实力。

2.6研究行业未来发展思路

在全面总结纺织行业“十一五”发展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加紧研究制定纺织行业在“十二五”期间乃至到2020年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为到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目标做好战略部署。

总之,由于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国内外宏观形势变化的双重压力,加之自身存在着制约发展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因此,对我国纺织行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无论从纺织业对经济发展重要性而言,还是从提升纺织业综合竞争力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例5

从调研企业情况看,纺织行业整体经济运行平稳,特别是棉纺、毛纺、化纤、服装等行业中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应密切注意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家降低出口退税率以及原材料上涨压力等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将使我国纺织行业整体经济效益面临较大的影响。

(一)棉纺织类企业

今年棉纺类企业主要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由于受到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实施,部分地区政府对印染企业排水量加以限制,造成印染企业减产,致使上游棉纺织市场需求受到影响;二是针织产品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也使棉织类企业效益略有回调,尤其是色织类企业受到影响较大。以上海某企业为例,2007年以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流行品种的变动,牛仔布行情波动较大,企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该企业今年1—5月同比减产12—15%,预计全年企业净利润率同比去年的5%有所下降,河南某棉纺企业也同样存在这一情况。预计今年利润率比去年的1.3%进一步降低。

虽然,今年棉纺织类企业整体效益略有回调,但对行业龙头企业,如华茂集团、鲁泰集团等企业仍是例外。这些企业由于坚持科技进步、塑造品牌、产品质量第一的经营管理模式,保持较好的经营业绩。安徽华茂集团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12.68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利润率达到9.4%,是全行业平均水平的2.6倍。预计今年企业的经济效益将比去年还有进一步提高。

(二)化纤类企业

今年,由于化纤市场需求状况好转,以及原油价格的稳定,化纤类企业总体生产状况普遍有所改善。以江苏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集团的主营产品包括聚酯、短纤、瓶片三类。由于化纤行业产能过剩,自2004年以来短纤处于下滑阶段。于是新项目开工在近两年减少,但市场需求却一直维持在8%的增速,直到今年供需矛盾才有所缓解,短纤企业的经济效益也相应好转。近几年,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带动,瓶级切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仍是三房巷集团企业的盈利品种。受此影响,三房巷集团经营状况有很大改善,今年该集团1—5月份实现销售收入94亿元,自营出口3.1亿美元。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自营出口超过7亿美元。

(三)服装类企业

虽然服装类出口企业受到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由于议价能力的存在,企业经济效益基本上能够维持在原有水平。其中,以加工贸易为主营业务的杭州爱梦妮亚服饰有限公司仍能够维持5—10%的净利润率。以内销为主的服装类企业由于城乡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服装类市场销售价格普遍有所上涨,企业整体盈利状况较好。另外,从服装交易市场来看,丝绸、服装等交易价格有所上升;特别是国际品牌服装的价格明显高于国内服装品牌价格。

(四)纺机类企业

近年来,我国纺机行业经过快速发展,企业已有相当的进步,但产品竞争非常激烈。目前,在市场竞争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国内企业间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的价格战。虽然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但纺机产品价格却有所下降;第二,国内企业为争夺客户资源,允许下游企业赊账;第三,国内纺织企业对国产纺机产品具有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预计纺机行业2007年上半年企业毛利率水平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上海某机电集团的毛利率也比去年的10%有所下降。

二、企业重视创新能力,研发投入有所增加

企业普遍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每年均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进工艺和研发新产品。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也确实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赢得市场和利润。

以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生产的精梳纱约占纱线总产量70%,其中紧密纺占20%。纱线无结头率和无梭布比重均达到100%。企业每年可开发500个品种的新产品,新产品产量约占全年总产量的40%,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6.45%。依靠先进技术、创新能力,该企业产品以品种新、质量好、档次高享誉国内外市场。

很多中小企业也认识到,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重视创新。杭州吉成化纤有限公司规模并不大,但企业坚持认为,重复投资一般化产品进入低价竞争,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企业求发展根本上需要在产品和技术上有所突破,开发出差别化纤维,以赢得市场。在项目验证上,投入一定资金调研市场。

尽管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仍是现阶段纺织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但客观上,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和一些在行业内寻求长远发展的企业已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但从行业整体来看,由于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利润偏低,缺乏研发投入所必需的资金还是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企业重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但国产设备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企业对于技术装备问题都比较重视,每年都投入一定量资金购买新设备和对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保证产品品种和质量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同时通过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减少用工,提高运行效率,节约成本,提升利润。

在装备国产化方面,安徽华茂现有设备中80%为国产设备。华茂认为,国产设备在价格和售后服务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一些技术差距不大的设备,如纺纱设备,企业倾向于使用国产。但很多国产设备在技术方面尚有欠缺,比如织布设备尚不能用国产替代进口。上海太平洋机电集团所属的上海一纺机和中纺机也认为,纺机企业的竞争以技术为核心。随着纺织产品结构调整,对中高端纺机的需求将增加,“高速、节能、减负、环保”将成为纺机行业的发展方向。但主要的问题在于部分国内纺机企业利润较低,研发投入不具备应有的资金,新产品开发比较缓慢。

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通过了解企业的市场情况,可以明显感受到,市场竞争正在日趋激烈。而竞争不仅来自同行业国内企业之间,也来自不同行业之间,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之间。杭州星盛纺织提出,由于针织品在市场中的比例不断扩大,梭织市场正在相对萎缩,纺织企业的利润受到影响。上海申南纺织表示,今年牛仔布的出口行情不好,影响了企业利润。南京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对于牛仔布出口减少所做的解释是,过去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无法生产档次高、质量好的牛仔布,因此大量订单停留在中国。而随着这些国家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其生产的面料品种、质量与中国产品的差距逐步缩小,加之这些国家的产品价格更低,很多订单开始向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流失。

另外,我们调研的企业均为规模较大、经营规范的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反应,行业内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现象,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和行业的发展。这种不公平竞争主要来自经营不规范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不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法律制度,不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因此经营成本很低,导致大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同时,这些小企业为了达到以低价占领市场的目的,主要生产低档产品,产品质量也不高。这不仅挤占了市场份额,也严重破坏了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形象。

五、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培育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缺失是我国纺织工业现阶段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贴牌加工的利润低廉是行业内普遍认同的问题。调研组在走访中也亲身感受到了这一点。但调研组此次对于贴牌加工的另一点认识是,抛开加工费低廉的因素,贴牌加工实际上也能够在扶助我国自主品牌成长、壮大方面发挥作用。调研组走访的华西村服装公司和阳光集团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这一点。这两家企业都为国际知名品牌进行贴牌加工生产,产品全部出口,加工利润很低。华西村服装公司在从事贴牌的同时,已经创建“华西村”和“ren bao”等自主品牌。该品牌由最初的团购销售市场向零售市场过渡,并选择城市开设专卖店。该公司认为,从事贴牌加工能够让企业在服装版型设计和时尚潮流方面借鉴到很多东西,有助于为发展自主品牌提供经验。同时,贴牌加工风险较小。在创建自主品牌的初期,保留贴牌加工可以为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提供稳定的经济条件。江苏阳光集团现有庞贝、威尼帝等自主服装品牌,同时也为国际知名品牌hugo boss贴牌加工。该集团认为,国际品牌在品质方面的苛刻要求能够督促企业发现自身不足,不断进步。贴牌加工其实也是促进企业不断自我完善的动力。

另外,虽然品牌的作用主要是在终端消费市场中锁定消费者的情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上游产品也开始重视品牌,并收到了良好效果。比如安徽华茂的纱线品牌“乘风”,阳光集团的呢绒品牌“阳光”在市场上都享有盛誉。其品牌产品价格均高于同类产品,销量依然很好,为企业带来声誉和利润。

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及原材料上涨等因素,使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严峻考验。主要表现在:人民币升值减少出口利润,增加风险;出口退税率下调降低企业的利润空间;贸易摩擦肯定影响企业的出口;中欧协议即将到期,一些主要出口欧盟的企业已经有意向在2008年年初扩大对欧出口规模。如果过多企业有这方面的计划,必将再次由出口井喷引发剧烈贸易摩擦,破坏来之不易的中欧纺织品自由贸易;国家近期频繁调整外贸政策,且政策逐步趋紧,使得出口环境缺少稳定性,给企业增加很多压力。

六、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日趋稀缺

通过对杭州萧山区、江苏省江阴市、上海市三地区调研,可以发现制约这些地区纺织工业进一步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劳动力不足、土地成本上涨以及土地审批困难。

目前,这三个地区土地成本均呈直线上涨趋势。在上海,由于土地成本上涨以及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大多数纺织企业均搬迁至邻边省市,市区内纺织生产企业非常少见。

同时,招工难、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等问题同样困扰着整个纺织行业。其中,劳动力密集型的服装、纺织企业所受负面影响巨大,而化纤、纺机由于属于资本密集型项目,劳动力短缺的负面影响相对较轻。从走访的数十家纺织服装企业看,无论是江阴的阳光、安徽的华茂、萧山的民营企业,为了吸引员工,目前工人待遇普遍有所提高。工资方面,近年来一直以每年7—8%的水平上涨。根据部分服装加工企业反映,因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生产能力下降,企业接单较为慎重。

七、纺织集群优势显著,将延缓纺织服装行业的梯度转移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例6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157-02

江门五邑作为广东省重要的纺织业板块之一,全市共有1 400多家纺织企业, 产值规模达到170亿元,产值约占广东省的30%, 是江门市的支柱产业。全市已经发展为广东省最大纺织化纤产业基地,包括新会的美达锦纶和广东彩艳、开平的涤纶、鹤山的美雅等较大型的纺织化纤生产及相关企业800多家,拥有锦帆牌锦纶丝等6个省名牌产品和3家纺织工业上市公司。 另外,作为承担建设国家火炬计划江门纺织化纤产业基地的新会区,纺织制造业拥有良好基础,素有“纺织城”美誉,是广东地区新崛起的又一纺织机械销售大市场。可是,从去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贸易受阻,特别是今年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且,江门市纺织服装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做的大都是加工贸易的生意,江门市缺少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普遍不强。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江门市的纺织服装产业跟国内纺织服装行业一样,正在遭遇着“举步维艰”的窘境。据开平市经贸局一项调查统计,今年以来,开平市纺织服装企业已有40多家企业停产甚至关闭,占该市纺织企业的10%。而恩平市的纺织服装行业,一直以来是该市工业经济的主体行业,该行业已初步形成了从纺纱、针织、机织、化纤、染整、制衣到纺织机械“一条龙”产业链的生产格局,其贡献和作用在该市三大工业产业中位列第二。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行业遇到了严重困难,尤其是美国爆发的金融海啸已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以出口为主的恩平服装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让企业的经营雪上加霜。

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纺织服装行业受冲击较大,2008年8月1日和11月1日,中国连续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将纺织服装的退税分别从11%调整到13%、从13%调整到14%。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确定于4月1日起从14%~15%。在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通过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为代表的业界仍然不断通过调研等方式建言政府部门,表示随着金融危机加深,出口退税率小幅调整完全无法缓解企业的压力,因此需要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然而,由于目前出口萎缩主要受外需影响,因此中国单方面调整出口退税可能效果并不会很明显,同时从企业调查情况看,由于需求减少,企业被迫压价促销,出口退税调整只是令企业增加压价空间,也难以提高企业利润。那么,明显地,应对目前的金融海啸,江门市服装企业的根本出路是推进产业升级,增强技术创新的紧迫性,企业要按自己选择的路,形成自己的品牌,增强自己在竞争中的话语权。

江门市纺织服装行业在当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的运行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企业增长幅度下滑趋势明显。今年1―9月,该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增长0.8%;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微增长0.2%。企业生产增长幅度下滑趋势明显,有的企业甚至负增长10%~40%,被迫压缩生产规模,停开部分生产线。二是纺织品出口继续增长,增幅比较平稳。据海关统计,今年1―8月,该市纺织品出口同比增长24.43%。调研组认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该市近年新增企业陆续投产,新增企业的出口增长较快,出口地区比较分散,市场分散抵消了单一市场萎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三是企业经营成本涨幅大,企业利润率低,大多数企业面临严重困难。调研组认为,自去年以来,受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国家降低出口退税政策和原材料涨价快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成本涨幅大,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幅缩水。美国金融风暴也已明显波及企业生产,预计在年底至明年初,该行业将面临一系列的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四是固定资产投资缓慢下降,增长势头减弱。调研组认为,今年以来,由于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该市行业投资速度明显减慢,有的项目建设缓慢,有所顾盼。

影响江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汇率变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减少、人才和劳动力制约、税费负担过重等,其中国际金融风暴影响亦已显而易见,造成了纺织企业正常运转资金出现困难:一方面是国际买家受金融风暴影响,货款支付延后,使企业的货币回笼慢;另一方面是国家宏观调控,银行压缩企业贷款规模,该市一般的中小型纺织企业贷款更难,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在如此形势和走势之下,国内的纺织服装行业,包括满门的纺织服装产业如何走出困境呢?在中国(开平)第五届牛仔服装节高层论坛上,孙淮滨说,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是根本出路。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例7

“十二五”时期,是家用纺织品行业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规划》的,无疑对行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对促进行业平稳发展,帮助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家纺强国目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表示:“家纺作为纺织品三大最终应用领域之一,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次《规划》的出发点与以往相比有所调整,就是将家纺定位在终端产品,既然是终端产品必就必然要面向市场,就要从最终的市场需求出发,以市场为中心,来考虑家纺‘十二五’发展的。”

“《规划》归根结底还是要面向市场,特别是内需市场的深入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企业要去做市场,品牌自然是排头兵,因此提高品牌附加值又将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杨兆华表示,“十二五”期间,家纺协会将努力打造一批地区品牌、区域品牌、全国品牌和国际品牌,大力发展行业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品牌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推进区域品牌的特色化、优质化发展,切实促进行业品牌整体价值的提升。

据悉,《规划》确立了“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协调发展;探索渠道多样化,构建营销新格局;加快品牌建设,构筑全方位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夯实强国基础;完善公共平台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倡家纺文化,彰显中国特色;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延伸产品服务,积极扩大内需;加快自主品牌出口,推进多元化国际市场建设。”共10大任务。

“这10大任务都是围绕着终端市场的需求来制定的,最主要是做好两点,即渠道建设和产品研发。渠道建设就是要加快创新,探索渠道销售的多样化,打破家纺行业长久以来的以百货公司、超市、专业市场、专卖店为主的分散、单一的销售模式,努力为消者打造出一站式采购的新模式,促进行业纵深发展。产品研发就是要强调原创,强调产品的科技贡献率,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加强核心技术产品及功能性产品的研究,提高成熟产品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水平。”杨兆华表示。

树品牌打造“大家纺”

“将《规划》贯彻落实,使之与企业的决策与经营结合起来,离不开协会的推动作用,‘十二五’期间家纺协会围绕行业发展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建议给予品牌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以加速我国自主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抗风险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大的国际知名企业。鼓励和支持相关科研院校攻关行业重大课题,譬如:新型‘大家纺’渠道建设研究,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杨兆华介绍,围绕人才库建设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及市场拓展平台三大平台,将加快行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满足需求的高质量服务。建议加快推进融资制度创新,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全面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大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融资力度,扩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级制度,实施权威认证,规范企业社会责任。

另外,杨兆华还提出了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在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布局的过程中要注意产业集群中的梯度布局和梯度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快产业转移,逐步缩小差距。

对此,家纺协会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场这个中心,抓好渠道建设和产品研发这两个基本点,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抓住“十二五”的发展机遇,努力实现“家纺大国”向“家纺强国”的转变。冲刺家纺强国

“十二五”期间,家纺为实现“家纺大国”向“家纺强国”的转变,将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程:家纺文化工程。对家纺流行趋势的研究、和宣传,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举办设计大赛,促进原创设计的提升和家纺设计师队伍的建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年度品牌流行趋势,建立企业品牌文化;建立优秀设计师及获奖作品信息库,帮助企业培养设计师和遴选满意的设计作品。主要活动有,家纺流行趋势的研究和推广;举办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品牌企业流行趋势研究与以及搭建设计创新的交流合作平台。

市场及渠道建设工程。组织编制出版《家用纺织品消手册》,利用媒体及家纺市场、终端渠道广泛宣传。引导消,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从而拉动家纺内需:倡导“大家纺”、“大家居”理念,方便消者一站式采购,打造“大家纺连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不断完善营销网络;办好“上海家博会”及区域特色展会,提升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平台。主要活动有,出版发行《家用纺织品消手册》;打造“大家纺连锁”商场;推广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博览会:办好及完善各具特色的区域展会。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例8

为了给中国纺织业产业升级寻找新路径和重要抓手,3月10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纺织与质量处和国家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的相关领导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信息中心的经济研究专家、纺织行业专家知名企业企业家聚集在中国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吴江盛泽,参加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信息部和吴江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体系建设暨盛泽・中国纺织面料专家研讨会”。

与会专家共同探讨建立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体系,以期对中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进步及企业提升产品价格空间有实质性帮助和推动作用。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信息部指导下进行的“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体系建设工作,以中国最主要化纤面料生产和交易的盛泽东方丝绸市场为切入点,把中国化纤面料价格指数建设作为示范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体系建设工作已正式起航,同时也标志着国家发改委支持的纺织信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纺织产业已占据了全球纺织产业很大的份额。但近年中国纺织业自身面临环保要求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上涨的巨大发展压力,中国纺织业传统发展模式面临瓶颈。专家致认为,推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从宏观方面指导产业调整、升级、从微观广大,指导企业经营,提升中国纺织产品价格空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俞建勇认为,推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从宏观上来讲,对反应经济运行状态可以起到很好的指针作用。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对宏观政策制定、产业技术进步、产业投资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微观企业的经营活动也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可帮助企业在产品开发,产业投资方面做出选择。纺织业是最早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的产业,建立价格指数体系更有利于中国纺织业融入全球经济,有利中国纺织产品价值空间的提升。

江办省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窦钰认为,推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对纺织业下一步的发展非常重要。纺织业是最先走入市场经济的行业,它得到的最大的好处是发挥充分竞争的优势。这十多年,纺织业的进步,与市场竞争优势的充分发挥分不开。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无序竞争、过度竞争、把价格竞争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现象,这不仅出现在内销市场,同样蔓延到外销市场,这对行业的发展不利。推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有利于规范市场。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副主任龚进礼谈到,推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体系是纺织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由于整个纺织产品分类繁多,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的、透明的报价系统,这使我们的出口企业在和国际买家做生意时,常因缺乏价格话语权而吃了不少亏。功夫在诗外

指数之所以可以指引市场、行业发展,在于其权威性。调查数据的准确、可信、典型至关重要。之所以选择盛泽东方丝绸市场作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的切入点,与盛泽自身在中国纺织界的地位分不开,而价格指数能在盛泽推出更与盛泽政府组织实施的准备工作息息相关。

据吴江市人民政府市长徐明介绍,盛泽的纺织产业,无论在产业规模、技术装备、还是产品质量近年都得到大幅提升。最近几年盛泽纺业又大力抓技术更新。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吴江市政府希望盛泽通过研究中国纺织品价格形成机制,编制纺织面料价格指数,更好地引导盛泽纺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产品创新、管理提升,并进步提升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形象,确立盛泽在全国纺织品价格形成中心的权威地位,抢占吴江纺织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话语权,争取早日把吴江打造全国纺织品产业的CBD。

另据盛泽镇党委书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党工委书记盛红明介绍,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所属中国绸都网,自2003年起对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常年交易的近千个纺织面料品种的价格进行跟踪采集,并通过互联网和行业主流媒体《中国纺织服》、《国际商报》、《吴江日报》、《中国绸都》等定期分开。中国绸都网同时建立了自己的产品库,累计收集纺织品样本已达数千个,为编制纺织面料价格指数奠定了基础。

与会专家认为,在盛泽搞中国纺织面料价格指数有两大优势,一是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下属绸都网,去年1年重点做了面料的编码工作,这是编制纺织面料价格指数奠定了基础。二是盛泽的纺织业在全国及至全世界都称得上是最大的积聚地之一。以盛泽为中心已积聚了拥有12万台以上的无梭织机,年产纺织面料100余亿米。从全国范围看,由于盛泽产能大、产业集聚度高,在盛泽搞纺织面料价格指数是最好的选择。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例9

“中国・叠石桥家纺指数”是我国家用纺织品行业首次推出的行业指数,对家纺专业市场与家纺产业发展状态进行动态监测与科学测评,为宏观政策制定、产业技术进步、行业结构调整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该指数已被正式纳入国家商务部“商品指数体系”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体系”。

在指数筹备阶段,研究团队通过对212家家纺企业、1585间市场门面房、2488个商铺的走访调查,整理生产品11个大类、636个小类,基本涵盖了家纺床上用品及家纺配套用品。2010年4月,中国・叠石桥家纺指数编制方案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 2010年7月第一期采集数据上线,经过近8个月的模拟试运行,市场对指数的指导作用反响良好。

“中国・叠石桥家纺指数”的编制,立足于中国家纺行业的发展和叠石桥地区家纺产业的发展实际,向社会传达准确的生产交易信息,建立起有效的价格、景气指数交流平台。家纺指数的,将有利于建立权威、科学的价格体系,确立我国家纺产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为企业在产品开发、产业投资等方面的理性选择提供参考数据,同时也更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提升中国家用纺织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议价能力。

中国・叠石桥家纺指数主要由三大模块构成:价格指数、景气指数和流量指数,准确的行业指数包含生产环节、贸易环节和流通环节,涵盖了家纺产业链的全过程,及时体现了上下游产业的市场环境变化。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例10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1日

一、引言

(一)电气公司业务调整的由来与背景介绍。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电气公司(以下简称青岛纺机电气公司)是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分公司,主要业务为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和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供应电气开关柜和配合电气开发集成业务。而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和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至今有95年历史的国营青岛纺织机械厂,隶属于中国纺织工业部,在20世纪90年代,由原国家纺织工业部所属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纺织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和技术进出口有限公司、中国化纤总公司、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等组建成立中国恒天集团,中国恒天集团是国资委监管的国有独资大型中央企业,也是全球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纺织机械企业。然后,恒天集团整合六大纺织机械厂的优势资源,整合成立经纬股份集团并上市,青岛宏大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就在这时从青岛纺织机械厂剥离并入经纬股份集团,而原青岛纺织机械厂在2005年也实现股份制改制,成立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因此,青岛宏大与青岛纺机是来自于一个母体企业,并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青岛宏大以原青岛纺机的主机产品生产为主,产品不多,因此采用直线职能制的方式形成公司组织架构。而青岛纺机放弃直接面向市场生产产品,主要业务是为青岛宏大公司配套供货各种零部件,由于各零部件产品互相差别较大,因此形成了数个分子公司,每个分子公司均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基本类似于事业部制的管理架构。青岛纺机各分子公司均以关联交易的形式为青岛宏大配套供货,在2011年以前,两个公司的最高负责人均为同一人。

而青岛纺机电气公司成立于2004年,承接给青岛宏大和青岛纺机配套的电气成套业务,包括纺织机械电气控制柜的设计、加工、装配;相关产品电气控制设计;相关产品电气仪器开发配套等。由于总公司的相关要求,电气公司没有到其他行业和外部市场进行业务开展,因此公司没有销售部门,相关客户协调和配套结算业务均由生产部门人员负责,而对于青岛宏大和青岛纺机的产品最终客户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均由专门的服务部门负责,电气公司仅对服务部门提供支持。由于青岛宏大公司主要产品为清梳联和络筒机两个产品,均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最多的时候,分别占据国内市场的60%和40%,而络筒机产品在全球仅有四家公司能批量生产制造,青岛宏大是中国唯一能生产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因此青岛宏大产品销量一直较好,而相关产品电气配套的业务量也一直较大,青岛纺机电气公司对应的研发、技术支持、质量管理、生产组织等各方面内部能力保持着较强的实力,年产值保持在8,000万元~2亿元之间。而且公司内部管理较为规范,始终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和公司风气,每年都获得较多行业或企业荣誉。

但在2012年以后,青岛宏大公司领导班子换届,同时伴随着纺织行业开始回调,青岛宏大产品销售收入降幅较大,相应电气配套业务量也在减少。更主要是随着其领导班子换届,青岛宏大与青岛纺机之间的关联交易开始出现问题,双方在配套方式、配套价格,以及一些长期关联交易所出现的问题开始出现矛盾和冲突。青岛纺机事业部制的企业架构使得各分子公司在处理这些矛盾时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思路和处理办法,两企业高层之间也缺乏一定的沟通,最终导致双方交易量逐年下降。青岛纺机开始重新直接面向市场生产主机产品,而青岛宏大更多的采购业务转向市场和自制。由于外部业务的变化,青岛纺机电气公司的年度销售收入也从2011年的2亿元逐年下降到2014年的6,000余万元,经营压力逐渐加大,原有公司内部结构和业务方向迫切需要重新调整。

(二)使用的管理工具和公司战略介绍

1、集中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瞄准较宽的大规模市场,生产或提供在整个行业来看都比较独特的产品和服务。而集中差异化可以分为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两种,其中差异化集中是针对某一顾客群、产品细分市场或区域市场采用差异化战略。

2、市场补缺者战略。就是指精心服务于市场的某些细小部分,而不与主要的企业竞争,只是通过专业化经营来占据有利的市场位置的企业。这种市场位置不仅对于小企业有意义,而且对于某些大企业的较小部门也有意义,它们也常设法寻找一个或几个既安全又有利的补缺基点。

3、SWOT分析法。该方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S是指企业内部的优势;W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T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

二、公司具体应用战略规划的详细过程与实际效果

青岛纺机电气公司正如上面所述,在公司外部业务环境存在较大变化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通过公司战略调整和具体经营方向变化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从而继续保证公司竞争力,实现发展。

(一)对公司的综合条件进行SWOT分析

1、内部优势(S)

(1)较长时间在纺织机械电气行业的沉淀,对于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青岛宏大及青岛纺机相关主机产品的电气控制和工艺非常熟悉。

(2)对纺织工艺较为了解,相关电气研发能力较强。尤其是近两年具备了一定机械研发能力,综合能力较强。

(3)由于一直保持较大的生产能力,生产组织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较为完整。

(4)公司内部风气较好,执行力强,骨干员工能适应并与公司一起调整。

2、内部劣势(W)

(1)长时间不与市场直接接触,市场直接销售能力较弱,公司内部员工市场意识较弱,存在一定的内部惰性。

(2)对纺织机械行业以外的行业认识太少,跨行业业务开拓存在困难。

(3)公司战略及业务方向调整会让部分员工产生较大压力或方向的迷失,并可能造成人员流失。

3、外部机会(O)

(1)青岛纺机作为95年历史的企业,有较强的历史沉淀和行业影响力,因此重新面向市场生产主机产品后,仍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相应的电气配套需求量会逐渐上升,因此青岛纺机电气公司的基础业务量有保证。

(2)青岛纺机市场销售能力及产品较强,可以帮助带动电气公司部分市场业务的开展。

(3)电气公司多年的规模经营,供应链能力较强,供应周期短,能满足市场需求。

4、外部威胁(T)

(1)青岛纺机重新生产主机并面对市场需要有一个过程,电气配套量会减少很多,公司内部管理结构需配套调整。

(2)重新主机生产时,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公司资金流会比较紧张,电气公司估计也会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

(3)如果电气公司想利用生产能力跨行业发展,会面临原行业电气公司的竞争,对其行业的不熟悉,会造成进入障碍,需要一定的过程。

(4)整个纺织和纺织机械行业都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增长后,进入了回调时期,整个市场需求不旺,同质化竞争激烈,且估计在一定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二)根据对青岛纺机电气公司SWOT分析,分别从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等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和选择

1、SO战略方面

(1)利用青岛纺机主机市场和电气公司研发能力,利用差异化战略的思路,电气公司独立开发纺织机械行业的一些机电一体化产品,既能利用主机市场销售能力,也能避免市场上过度的竞争。

(2)利用对纺织机械电气的技术沉淀和人员能力,通过主机销售渠道,安排专职人员到市场上寻求合适的电气改造和维修完善的机会,由于纺织市场太大,机会还是比较多。

2、ST战略方面

(1)由于短时间内,公司经营规模和业务方向会有所变化,公司需积极主动调整内部管理结构,减少管理岗位,并按照新业务的调整要求,增设销售业务岗位。

(2)控制资金流量,减少库存,适当保持一定的资金量。在产品研发或市场投入上,优先选择投入少,见效快的项目。

(3)由于公司规模化生产能力较强,在纺织机械行业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提升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到其他行业去,利用专业化电气研发生产的能力获取订单,跨行业发展。

3、WO战略方面

(1)电气公司人员市场意识不足,但是可以利用青岛纺机市场能力和销售渠道,安排专职人员开始和主机销售一起开始去市场接触,利用主机品牌优势,与客户建立联系,逐步开展业务。

(2)通过外部业务的开展,强化内部支持能力和反应速度,并从绩效和考核上强化与市场的挂钩,多方面改变公司内部人员的市场意识。

(3)多与骨干和公司部分人员沟通,将市场的变化、调整的必要性等信息进行传递和灌输,使其理解并与公司一起面对调整,也及时将调整取得的进展告知,加强鼓励,避免人员流失。

4、WT战略方面

(1)加快内部管理结构的调整,减少管理成本,适应后期公司业务方向变化。

(2)加强存货管理,对公司存货盘点清理,避免因业务调整造成库存积压和资金浪费。

(3)在跨行业发展时,保持慎重,多寻求适合的发展项目,避免盲目投入,多寻找有切入点的行业,减少风险。

(三)经过对上述战略的综合考虑,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公司内部能力的评估,青岛纺机电气公司最终确定三个主要外部业务方向和对应的内部管理结构调整方案。

1、独立面向市场研发小型机电一体化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和电气公司自身的特点,电气公司不能刚直接面向市场就考虑大而全的产品研发,这样投入大、风险大,周期太长,按照差异化战略和市场补缺者战略,选择市场缝隙的产品――自动络筒机理管器,这个产品市场上类似产品较少,竞争不激烈;而且属于为总公司生产的络筒机的配套产品,客户群一致,可以借力总公司的销售渠道;单位金额不高,投入不大;由于和络筒机主机配套,国内其他企业均无法生产络筒机,因此具有一定的市场进入门槛;公司研发实力也足以保证产品研发效果。

2、组建销售队伍。初期以纺机电气改造升级维护为主要业务方向,利用电气公司对原青岛宏大和纺机主机产品成套电气的配套和对产品工艺的熟悉,开展业务,后期利用市场信息开始独立产品的销售。由于电气改造升级目标客户群与总公司产品销售的客户群基本重合,电气公司销售人员初期可以与销售部一起到客户处进行回访和服务,逐渐寻找市场信息。而且以专业电气服务的角度,会比较受到客户的欢迎,也会促进总公司销售人员与客户的关系以及主机产品的销售。

3、利用公司成熟的规模生产能力,到市场上寻找合适的跨行业成套电气供应的机会。由于公司的供应链较为成熟,内部生产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比较完善,因此对于市场上专业电气外协配套的需求无论从成本控制还是供货周期都能够较快满足,所以应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由于前期没有跨行业接触过,销售经验和其他行业的电气要求等都需要重新了解,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

同时,在确定业务方向和战略后,配套进行了对应公司内部管理结构调整:(1)梳理管理结构,减少管理人员,将部分管理人员调为销售或业务岗,承担具体经营指标,降低管理费用的同时,激励公司的市场能力;(2)生产单元整合调整,根据目前主要产品分类及公司战略方向,将原传统四个生产部门整合为两个,新设新产品及改造支持部门,适合公司战略调整;(3)调整公司薪资结构,从薪资和激励方式上鼓励公司人员提高市场业务能力和直接面向市场的技术支持、服务能力。

经过调整后,电气公司新产品进展顺利,预计于半年内能向市场投入成熟的产品,并且总公司不少客户听说电气公司准备生产这种产品后,表现出强烈的意向,甚至还有主动想签订预购合同的客户;改造业务从无到有,三个月内实现60万元销售收入,并随着与客户的越来越多交流,市场信息越来越多,反而是内部人员能力的提高速度跟不上订单增加的速度;外协业务也从几个行业进行了接触,初步进行了跨行业的电气配套,在满足客户交货周期方面效果较好。电气公司在外部业务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较好地调整自己主营方向,产生了积极可喜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公司新战略的实施,公司内部员工看到公司的发展,看到公司积极的变化,更能产生凝聚力,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稳定了骨干队伍。

三、结语

中国经济抓住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了人口红利等多方面的优势,实现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但自2011年以后,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制作业等实体经济在资金、成本、市场竞争力等多方面都遇到了一定困难,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实现企业调整发展,甚至只是保持稳定,是很多企业都在困惑的事情。对于企业发展最大的危机,往往不是当前遇到的困难,而是是否有对未来方向的把握。

青岛纺机电气公司在市场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遇到主营业务发生较大的变化,经营情况出现大的滑坡,可谓是正在经历着极大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内部员工包括管理层在内都出现了彷徨困惑,尤其是公司业务前面专注于内部关联交易,对直接面对市场比较陌生,甚至可以说存在了一定的恐惧心理。在这个调整过程中,运用管理分析工具对公司内、外部优势劣势的分析,以及对应采取了公司发展战略,有效地对公司未来方向进行了规划,并通过战略实施过程,稳定了人心,确定了目标。更重要的是,由于采取的战略及业务方向比较适合,公司经营产生了可喜的变化,真正的将公司内部能力转换成市场的竞争力。到真正的市场上去证明自己,公司才能取得涅重生般的变化。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例11

经过近20年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制造业已经置于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按照市场 经济 理论 和改革理论,竞争能促进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改善。我国已有部分制造行业呈现出上述趋势,效率水平不断提高,产品与技术迅速升级,生产向少数优势 企业 集中,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例如家用电器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通讯器材制造业、 计算 机制造业等行业。国内外已有一些行业性实证 研究 ,揭示了竞争如何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堆动着产业进步。 [2]

然而,在另外一些制造行业中,竞争的作用似乎表现迥异。在这些行业中,生产分散、重复建设、效益下降、企业大范围亏损甚至全行业亏损等现象长期存在,而且尚未看到明确的改善趋势。在这类行业中,棉纺织业是一个有典型意义且颇具挑战性的案例。棉纺织行业看上去是我国制造业中进入竞争状态最早、竞争程度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理论推论,也应该是效率改进最显著、产业组织结构最合理的行业之一。但是,这个行业却是我国制造业中持续亏损时间最长、效益最差、产业组织结构改善最不明显的行业之一。 为什么竞争在不同行业会导致如此不同的结果?这是经济研究者有责任回答的问题。否则,人们有理由对市场竞争的作用产生疑虑,并将这些行业状况的改善前景建立在加强政府干预的基础上。本文将以棉纺织行业为案例,在对其改革过程进行描述和比较的基础上,判断棉纺织行业的转轨程度和转轨特点及其对行业总量规模和产业组织的 影响 ,并重点讨论以下几个最有争议的问题:

(1)为什么在改革过程中,有些行业会长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的问题;

(2) 为什么在全行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的状况下,会有新投资者不断进入; (3) 为什么竞争没有产生“优胜劣汰”和改善产业组织结构的显著作用;

最后就如何改进我国制造业的竞争态势和减弱行业性困境提几点简略看法。 应该如何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开始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和转轨程度?市场定价比例和非国有经济的 发展 是最经常使用的判断标准。 [3] 然而,仅用这两个标准有明显缺陷,还必须考虑是什么样的“市场”在决定价格以及各类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地位。例如,是只指产品市场还是包括各种要素市场,是竞争性市场还是垄断性市场,是自由进出的市场还是限制进出的市场,是各类企业地位平等的市场还是存在歧视的市场,等等。本文用以判断转轨程度的标准有以下6条。 [4]

1)产品市场环境:是否形成供大于求的竞争性市场环境;

2)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政府管制还是市场决定;

3)要素市场环境及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形成投入品、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竞争性市场,是政府管制价格还是市场决定;

4)进入与退出行为:各类市场是否可以自由进出,或是要受政府管制或干预。

5)各种类型的企业能否平等竞争:对不同产权形式、不同投资来源的企业有无优惠或歧视性规定。

6)产权结构:是国有企业为主还是允许多种产权形式存在和相互竞争。

2· 棉纺织行业的转轨过程和特点

2·1 棉纺织行业是最早进入转轨过程的制造行业之一 这一时期政府允许轻纺工业自销一部分产品,是官方认可的棉纺织业体制转轨的开端。 [5] 到1981年底,改革已取得明显进展,其标志是:

(1)基本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

从1980年开始,纺织品市场转向供大于求。虽然这个时期政府并没有正式解除棉纺织品的配给制度(凭布票购买),但许多棉纺织生产企业由于产品积压,只好采取“不收布票”的办法促销。 [6] 表明供求关系的变化。

(2)市场供求关系对产品价格已有明显影响

虽然棉纺织品在这个时期是计划价格,但企业为了促销,采取了一些变通办法,这里略举几种。第一,新产品、优质产品加价销售;第二,“以好充次”,变相降低销售价格;第三,不执行政府制定的提价政策。总之,无论想加价还是降价,都是可以变通的。

(3)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但相对高于整个制造业

虽然这个时期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都较低,但棉纺织行业的转轨速度相对要快一些。首先,纺织行业资金投入中,“自筹”的比例较高。(见表1)。其次,自筹资金新建的企业,在劳动工资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第三,虽然棉花仍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但如果当地建有棉纺企业,产棉区有能力变通“截流”。

(4)企业进入比较自由

从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迅速增长和投资来源中自筹资金比例较高这些方面看,这个时期进入棉纺织行业已经比较自由。

(5)不同类型企业待遇不同的问题明显

由于产品和投入品价格实行“双轨制”和税制、贷款资格等方面的差别,棉纺织行业与其它制造业一样,存在明显的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待遇问题。

(6)产权结构仍然以国有经济为主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的判断是,棉纺织行业的转轨过程开始较早,某些方面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但不同方面的进度不同。与整个制造业相比,纺织行业在产品市场供求关系、产品价格决定、投入品使用方向、投资来源、自由进出等方面都较早开始转轨过程。但在主要投入品价格、企业差别待遇和产权结构等方面,没有取得明显进展。 2·2 80年代中后期的转轨进程

这个时期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有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 80年代中后期,棉纺织行业的体制转轨仍在继续推进。

(1)产品市场继续供大于求,价格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

在80年代中后期,虽然棉纺织品在名义上仍实行计划价格,但实际上变通空间很大。据业内人士估计,“80年代初期以后,虽然国家对大多数纺织品仍在实行计划价,但实际考察表明,大多数纺织品贸易的成交价是受市场支配的”(邓中元、杨砾1991)。

(2)主要原料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断,其它生产要素市场的转轨有所推进

从1987年开始,对棉花购销重新实行严格管制,但前几年形成的多元化棉花供销渠道并不会随之消失,专营体制只是部分地发挥作用。 [8] 棉纺织行业是最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行业之一。从1983年开始,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大中城市纺织企业出现“招工难”问题,开始在效区招收农民工和到中西部地区招工,(徐息和 谢泰1991)率先打破了城乡用工界线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限制。纺织行业投资继续保持相对较强的市场导向,是自筹资金比例最高的行业。见下面表1。

表1 不同行业自筹投资和国家投资的比例

冶金 煤炭 石油 电力 建材 森工 机械 纺织 轻工 1985 1.28 0.19 0.67 0.45 0.67 0.35 2.26 2.57 2.19

资料来源:杨沐(1989):《产业政策研究》,第199页,表6. 1,上海三联书店。

(3)自由进入程度较高 (4)不同类型企业待遇不同问题相对明显

在这个时期,随着市场供求关系、产品定价、投入品的市场化程度和进出自由等方面转轨进程的推进,多数制造业中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别待遇问题已有明显改善。但由于棉花市场复归到严格的计划购销体制,使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隶属关系的企业在主要原料供应方面存在明显的地位不平等问题。

(5)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但速度慢于整个工业 2·3 90年代以来的转轨进程

进入90年代以后,棉纺织行业的 发展 有以下特点。 进入90年代后,棉纺织行业体制转轨继续推进。

(1)产品由市场定价 (2)投入品价格仍然受政府较多干预 (3)进入基本自由 (4)各类企业地位不平等问题较为突出

经过90年代初中期的税制、 金融 体制和外贸体制改革和各种要素的进一步市场化,各种类型企业差别待遇的问题明显改善,但是对棉纺织行业来说,棉花专营体制继续使产棉区、非产棉区企业之间和计划内、计划外企业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待遇问题,到90年代中期,像棉纺织行业这样主要原料供应仍然没有市场化的竞争性制造业已经很少。

(5)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多元化,但国有 经济 的比重仍然相对较高 在结束本节之前,对我国棉纺织行业的体制转轨进程和特点可作如下 总结 。

棉纺织行业是转轨开始较早、但各方面进展不同步、改革过程扭曲明显的制造行业之一。在70年末期到80年代初期,其改革进程快于大多数制造行业。但从80年代后期开始,棉纺织行业的转轨进程在某些重要方面特别是投入品市场的改革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方面落后于大多数竞争性制造业。

3· 制度环境、行业特点与棉纺织行业的困境

3·1 生产能力过剩、过度竞争的含义及其在棉纺织行业的表现

在 分析 棉纺织行业困境时,最经常指出的原因是生产能力过剩。 本节要提出的观点是,棉纺织行业的困境主要是制度环境扭曲和行业特点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直观类比有助于恰当理解生产能力过剩的 影响 。与许多制造行业相比,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并不严重也不典型,按纺织总会的口径,现有4190万棉纺锭中,有1000万锭左右是过剩能力,即现有生产能力中有四分之一过剩。这在制造业中是较低的水平。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显示,许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在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左右,但这些行业并没有出现全行业亏损问题。不仅如此,一些存在最严重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行业如家电行业,经过竞争与淘汰,已经成为我国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

看来,用生产能力过剩,并不能概括出棉纺织行业现状的独特性。用“过度竞争”能更恰当地描述棉纺织行业的现状。“过度竞争”这个概念首先需要定义,本文使用日本学者给予的如下定义:过度竞争”( excessive Competition)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 [14] 可以看出,“进入企业过多”、“全行业长期低效益”和“竞争及低效益不能产生淘汰作用”是“过度竞争”的三个主要表现。在我国,还须增加另一个特征,即在“过度竞争”状态下,仍有许多新企业继续进入这个行业。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边积压、边亏损、边生产、边建设”的问题。

为什么在棉纺织行业会出现“进入企业过多”、“全行业效益低下”、“优胜劣汰过程不明显”和“一边亏损一边进入”等问题呢?我们将在上一节所描述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如下分析。

3·2 制度环境扭曲的影响。

1·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转轨不同步,必然导致要素供给方大量建立加工企业,而且这类企业往往具有成本优势 2·各类企业竞争地位不平等,使产品市场竞争不能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企业间效率水平差别明显,“原有企业亏损但新企业不断进入”在相当程度上是合理行为

无论所有制形式如何,新建中小型纺织工业的优势表现在低劳动成本、低价棉花稳定供应和行政隶属层次低三个方面。前两个方面易于理解。第三个方面的含义是,新建中小型棉纺织企业与中央、省市隶属的大中型纺织企业相比,其行政隶属关系层次低,如隶属于县、乡级政府或村镇等。“低层次行政隶属关系”的优势表现为:第一,企业与所属政府利益紧密相关,这种相关性来自地方财政收入、就业等对所属企业的直接依赖,政府会尽可能给予企业有利的经营环境;第二,按照理论,主管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愈近,信息愈真实,监督与激励愈有效。 [15] 新建企业的这些优势,使其能够在原有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经营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仍有可能盈利。如果再考虑到老棉纺织企业的其它不利因素,如 历史 负担重、布局不当等,棉纺织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行业内企业间效率差距明显的行业。在市场经济国家,所有企业都平等地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成长,企业间效率水平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差异,否则必被淘汰出局,新进入者更难以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当众多企业亏损时,新投资者会知难而退。在我国,许多新投资者对企业间效率差异有清楚了解和对本身竞争能力有足够信心,其行为是理性而不是盲目的。

3·不平等竞争使低效益国有企业长期生存,导致“优胜劣汰”过程缓慢和全行业效益持续低下

国有棉纺织企业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棉纺织企业,存在着现实的退出困难问题。在 社会 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停产首先面临职工安置问题,处置不当,会影响社会安定问题。因此只要有可能,政府愿意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安定团结”贷款使其维持下去。特别是棉花市场的管制,使政府有能力通过行政手段改变企业的财务表现,使竞争力差的国有企业长期劣而不汰,这是棉纺织行业国有企业长期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低效率企业占有市场份额,阻碍了优势企业的扩张、全行业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组织的改善。 [16] 3·3 行业特点的 影响

1·规模 经济 不明显,大 企业 竞争优势不突出 在一个市场相对份额下降、存在过度竞争、规模经济并不明显的产业中,大企业不一定比小企业更有竞争力。因为如果需求下降,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大企业规模过大,因而缺乏活力。小企业虽然没有大企业资本雄厚,但若因经营状况好于大企业,则在竞争中小企业占优势是完全可能的。(Ordover and Saloner 1989)。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某些市场份额相对下降的行业中,大企业率先退出竞争,例如英国合成碱业和铸钢业在进入调整时期后,都是大企业率先退出。(Ghemawat and Nalebuff 1985)。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以国有企业居多,体制方面的不利因素多,因此“以小挤大”很可能是市场竞争的 自然 结果。

2·资产专用性强,存量调整困难,导致长期效益低下而不能退出

棉纺织行业长期效益低下而少有企业退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退出障碍强。一个行业的退出障碍主要受资产专用性的影响。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在产品改变后毫无用处的资产(资产I),这类资产也称为沉没资产;第二类是经过有成本的调整,可以适应新的产品生产的资产(资产II);第三类是不需要调整就能适应新产品生产的资产,但是相对于新产品而言,这类资产的成本偏高,存在着更有效率的替代资产(资产III);第四类产品是有广泛适应性的资产,产品改变不会使额外成本产生(资产IV)。(Mises 1966)。

棉纺织行业的退出障碍较强,向其它行业的转产困难,这是由于纺织行业中的资产I和资产II占其资产的绝大部分。首先是机器设备的专用性很强,没有通用性:纺锭、织机只能纺纱织布,无法转产生产其它产品。其次是技术能力和操作工人技能的专用性也很强,纺织企业主要靠自已的力量可以开发的其它行业的产品数量很少。因此,所谓的“存量调整”模式,在纺织业向其它行业转产过程中很难 应用 。沉没资本比例较大的行业,在一定幅度亏损状况下继续生产,是一种合理选择。这里的“一定幅度”是指产品价格处于低于平均成本但高于平均可变成本这个范围内。 [18] 直观地讲,在这个范围内,生产虽然产生亏损,但停止生产的损失更大,因为固定投资是沉没资本,不可回收。不过,当企业处于亏损状况时,信誉下降,往往导致流动资金困难,使生产难以为继。如果企业有能力维持必要的现金流,继续生产就是合理选择。对我国的国有棉纺织企业来说,沉没资本比例高,又能在亏损状况下继续从银行得到贷款,因此一部分企业长期在亏损状况下继续生产就不难理解。

3.品牌作用较弱,生产集中过程不明显

不同种类产品商标的重要性不同。对有些产品来说,商标对购买者非常重要,因此这类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创名牌,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目前已有许多制造业市场开始呈现出向名牌集中的趋势,因此,虽然这些行业内也有相当比例的亏损企业,但由于部分企业可以获得较多利润,使全行业效益并不太差。相比之下,棉纺织行业的“品牌效应”较弱。棉纺织品是典型的“同质产品”,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只有产品名称,如“纯棉布”、“混纺布”等,并无产品品牌,或消费者不太重视产品品牌。因此,产品质量好、档次高的企业,难以通过“名牌”战略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也难于使产品价格处在合理水平。 4· 发展 阶段转变的影响

我国棉纺织业目前的困境,还可以发展阶段转变的角度看待。从世界范围看,棉纺织行业往往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扩张后,又成为需要重点调整的产业之一,其原因是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从国内需求变化看,棉纺织品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下降,生产扩张随即减缓;从国际市场环境看,随着出口量不断增加,贸易磨擦加剧,同时,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个国家在生产纺织品方面的比较优势会逐渐减弱。应该讲,这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志和必经阶段。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那样,中国棉纺织业具有一些不同于市场经济国家棉纺织行业的体制特点,使这个过程显得特别困难和持续时间较长。

4· 几点启示及对策建议

本文的分析可以引出下面几点启示和政策建议,不仅适用于棉纺织行业,也适用于其它竞争性制造行业。

1·体制转轨各个方面不同步,会导致“竞争失效”,不能产生优胜劣汰作用,这是“过度竞争”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个问题要靠深入、全面推进体制改革

棉纺织行业的案例表明,当要素市场不开放、各类企业能以不同的价格获得要素、低效益企业能长期得到补贴、亏损企业无法被淘汰时,产品市场竞争的作用就会被削弱、扭曲甚至反向发挥作用。这是包括棉纺织行业在内的一些制造行业存在“过度竞争“问题的重要体制原因。可以预期,随着改革继续推进,形成正常的竞争环境,辅之以必要的援助退出政策,一个行业不会长期处于“过度竞争”状况之中。概括而言,这些行业要摆脱困境,首要条件是使其处于竞争机制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市场环境中。

2·产业组织结构决定于当时的市场环境,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选择都要考虑适用性问题

产业组织结构是由当时的市场环境决定的。中国过去长期存在有利于新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所谓的生产分散、规模不经济等现象,是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合理反应(江小涓 刘世锦 1996)。对于人们经常批评的“技术先进、产品质量高档的大企业亏损,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中低档的中小企业盈利”的现象,也需要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看待和解释。在中国这样一个收入水平多层次的国家,对棉纺织产品技术与质量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消费者选择的是适用性,而不是单一的技术水平或质量标准。如果企业采用新技术生产的新产品,颇受消费者、技术专家和质检部门的好评,但若按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出售会导致财务困难,即当产品价格上升到可以维持财务状况的水平时,需求就会大幅度下降以至不能维持企业生存。仍然表明技术的选择是不适用的。总之,在市场经济中,“财务状况”是一个远比“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更优先的标准,一个项目是否成功,要看投资能否获得恰当的回报,这个标准达不到,其它指标是无意义的。如果通过压制、减少来自低成本企业竞争的方式,使那些新产品在高价基础上获得市场,其实质是通过损害消费者和一部分生产者(低成本技术使用者)的利益来保护另一部分生产者(高成本技术使用者)的利益。 3·在结构剧烈变动时期,传统产业退出援助应该成为政府支出的重点之一,但应尽可能减少这类政策对市场功能的负面影响

以沉没资本为主的传统产业,在结构剧烈变动时期,会有相当比例的企业,要面对减产甚至关闭、破产问题,如果转产,需要大量投入。这个过程企业自身难以完成。特别当调整时期集中、涉及企业面广时,政府很难承受将此类问题完全交给市场去处理所产生的 社会 与 政治 问题。二战以后,一些工业化国家的政府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慎之又慎,一般都实施一整套援助政策,推动调整过程,减轻调整的负面影响。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是这些国家在这个时期政府支出的重点。对退出和转产企业的资金支持、失业救济、再就业援助和区域经济振兴援肋是政府援助政策的主要 内容 (江小涓1996b,第9章)。

但是,调整援助政策或多或少都会导致企业的不当行为和减弱市场机制的作用。例如,当不存在结构调整援助政策时,如果生产设备过时或失去竞争力,企业就会淘汰和更新设备。但是,由于政府推行退出援助政策,对淘汰和更新设备给予补助,企业就不会自动淘汰任何设备,而是向政府讨价还价,要求得到额外援助,其结果是本来有可能自行淘汰的设备和主动退出的企业反而继续滞留在行业内。 [19] 结果是为了促进结构调整而推行的政策,变成了阻碍调整的原因。因此,允许市场竞争发挥作用是首要的,政府援助政策的重点是减弱这个过程的冲击,加强对那些被市场淘汰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和再就业援助,采取措施振兴那些因大量企业关闭而全面陷入困境的老工业区,而不是替代市场行使选择功能,决定哪些企业应该继续存在和发展,哪些企业应该缩减规模、关闭和被兼并。

[jiangxia1]

附表1 建国以来棉纺环锭数量变动情况(万锭)

年份 棉纺锭数

1949 500 1982 2019

1985 2323

1990 3882

1992 4189

1996 4170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手册1996》,1996年数由纺织总会提供。

附表2 整个工业及棉纺织行业所有制结构 (以产值计) (%)

年份 全部工业 棉纺织工业

国有企业比重 非国有企业比重 国有企业比重 非国有企业比重

1980 78·7 21·3 89·7 10·3 1986 61·9 38·1 80·8 19·2

1990 54·6 45·4 65·1 34·9

1995 34·0 66·0 51·9 48·1

资料来源:全部工业的数据见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棉纺织工业的数据除1995年外,引自相应年份《中国纺织工业统计年报》,1995年数据引自《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综合、行业卷)。

注 释:

马洪 孙尚清(1981):《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吴文英(1983):《狠抓转轨变型,改善企业素质,为进一步提高纺织工业经济效益而努力》,在全国纺织工业厅长会议上的报告,纺织总会提供。

小宫隆太郎(中译本 1986):“日本的产业政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国家计划委员会(1988):《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控制棉纺能力盲目发展的通知》。

杨沐(1989):《产业政策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

纺织工业部(1990):《纺织工业部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的实施办法》,纺织总会提供。

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形势、思路、对策》,纺织工业出版社。 邓中元 杨砾(1991):《当前我国纺织品供需特征、市场走势与相应对策》,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邓中元(1991):《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新战略》,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徐息和(1991a):《论90年代纺织工业的战略选择》,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徐息和(1991b):《原棉供求平衡论》,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李大云等(1991):《关于棉花问题的思考》,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徐息和 谢泰(1991):《论纺织业区域性迁移及劳动力流动》,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孔令安(1991):《我国棉纺工业长期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邓中元 李智玲(1991):《90年代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战略刍议》,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纺织工业部(1992)《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纺织部、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关于严格控制棉纺、毛纺生产能力和加强化纤生产能力管理意见的通知〉的通知》。纺织总会提供。 林毅夫、蔡方和李周(1993):《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式道路》,“经济研究”第9期。

樊纲(1993):《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经济研究”第1期。 江小涓(1995):《国有企业的能力过剩、退出及退出援助政策》,“经济研究”第2期。

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1995):《1978-1994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的道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李稻葵(1995):《转型经济中的模糊产权 理论 》“经济研究”第4期。

江小涓(1996a):《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对中国情况的实证分析与前景展望》,上海三联出版社。

江小涓(1996b):《世纪之交的工业结构升级》,上海远东出版社。

中国农业 科学 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1996):《中国棉花产需平衡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 斯蒂格利茨(中译本1997):《经济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江小涓 刘世锦(1996):《竞争性行业如何实现生产集中--对中国电冰箱行业发展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第1期。 李俊波(1997):《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四大难点》,“中国国情国力”第8期。

泰勒尔(中译本1997):《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1985):《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1987):《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应年份版。

纺织工业部(总会):《纺织工业年报》,相应年份版。

纺织工业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手册》,相应年份版,纺织工业出版社。

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1997a):《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业卷),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1997b):《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国有、三资、乡镇卷),中国统计出版社。

A. AOrdover and G. Saloner (1989): “Predation, Monopolization, and Antitrust”, in Schmalensee and Willlig (eds)

P. Ghemawat and B. Nalebuff (1985): “ Exit ” , “Rant Journal of Economics”, 16.

T. Groves, Y. Hong, J. McMillan and B. Naughton (1993): “ Autonomy and Incentives in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 San Diego, Processed.

C. Johnson (1984): " Industrial Policy Debate" , ICS Press. L. Mises (1966): “Human Action: A Treaties on Economics, Chicago”, Contemporary Books. OECD (1983a): "Positive Adjustment Policies: Managing Structural Change", Paris, OECD.

OECD (1983b): "Transparency for Positive Adjustment - Identifying and Evaluating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Paris, OECD.

T. E. Petri et al (1884): " National Industrial Policy: Solution or Illusion ", London, Westview Press.

minli Shao, Shuhe Li, & WEiying Zhang (1997): “ Institutional Change : Privatization in China”, 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内部讨论文稿,E001。

R. Schmalensee and R. Willlig(eds)(1989): “ Hand 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J. Vestal (1993) : " Planning for Change :Industrial Policy and Japa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1945-1990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3] 这两条标准学者和官方都在使用,学者的代表观点可见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组织编写的《1978-1994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的道路》,其中指出,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其标志是三条:非国有经济在产出方面超过国有经济、绝大多数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体制框架已初步建立(见上书第32页);官方的代表观点可见李岚清副总理1997年4月10日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商会年会上的讲话,其中指出:自从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以来,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正在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85%的农产品、95%的消费品和80%的投资品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见1997年4月11日的《国际商报》。

[4] 这几条标准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Prof. David Wall就这个主题的讨论。 [6] 这种行为早在1979年就出现,见〈国务院关于认真贯彻棉纱、棉布及主要针棉织品统购统销政策的通知〉,此后波此范围不断扩大。

[7] 本部分对棉花供需情况和供给体制情况的描述,主要引自两份资料:徐息和(1991b)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1996)中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其中徐息和先生的论文对棉花供应与需求脱节的情况作了精彩分析,笔者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8] 这方面的情况可大量见于当时报刑的有关报道。本文此部分的内容,较多的引自李大云等(1991)和徐息和(1991b)。 [10] 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纺织工业部(总会)的观点可参见这个期间纺织工业部(总会)各年度工作会议报告和杜钰洲(1994);研究者的这类观点在90年代以来几乎每一期“纺织经济研究”及其它报刊有关纺织工业问题的论文中都能找到,例如可见李俊波(1997)。 [12] 自96年开始,棉农向政府售棉十分积极,因为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但由于调销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棉价,棉纺织企业购棉不积极,压库严重,估计到97年低,库存棉已达国内棉纺织企业两年以上用棉量。各级供销社作为棉花专营者,深感压力,为了促销,纷纷突破政府规定的价格下限。并要求将价格下浮造成的亏损视为政策性亏损。政府反对这种行为,将棉价下调视为“违规行为”。见经济日报1997年11月8日刊登的供销合作总社的紧急通知“制止棉花供应价格违规行为”。 [14] 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 文献 中,“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并不是一个被经常认真讨论的问题。在这些学者看来,“竞争”的基本要素就是供给大于需求,在剧烈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市场本身的作用能够解决这类问题。对过度竞争问题比较重视的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学者。自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明显的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企业不能顺利从过剩行业中退出成为日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本定义主要 参考 日本学者的研究,参见小宫隆太郎(中译本,1986)。对这个问题稍详细一此些的分析,可参见江小涓(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