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2 09:12:32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例1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038-02

当小麦生长到中后期时,就会受到多种病虫害所影响,进而使小麦产量和品质都大大降低。通常情况下,农户会应用打药的方式对此种情况进行控制,可是大多数农户都没有科学的进行大药,从浪费掉大量的财力以及人力与物力,同时防治效果也不是很好。这就需要小麦种植户掌握病虫害的实际发生情况和相应的防治技术,进而使防治效果达到最佳。

1 主要病害的化学防治

1.1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1.1.1病害症状

小麦全蚀病这种病属于非常典型的一种根病,主要侵染小麦的茎基部第一节、第二节与麦根。一旦小麦染病就会出现苗期病株下部叶会变黄、植株特别矮小,地中茎与种子根会变黑,最为严重的时候整株麦苗都会枯死,或出现秕粒、穗不实、白穗等现象。而进入拔节时期的冬小麦病苗分蘖非常少且返青迟缓,病根部会大面积变黑、叶鞘内侧与茎基部会出现一些黑色菌丝[1]。这时将麦苗,应用清水将麦根冲洗干净,会发现麦苗地下茎以及种子根呈现黑褐色。

1.1.2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法

每公顷应用13.6%的唏唑醇26到38克溶液,然后兑32到47千克的清水,使之变成唏唑醇溶液进行喷雾防治。

1.2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1.2.1病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从幼苗期一直到抽穗期都有可能会发生,致使穗腐、茎腐以及苗枯等现象出现,其中穗腐这种症状发生的最为严重和普遍。穗腐经常会在小麦开花阶段或开花后期发生,当病变刚刚出现时,会发现小穗颖片上有水浸形状的病斑,之后会慢慢扩大到整个小穗,最后发病小穗就会枯黄。而当田间气候比较潮湿的时候,病部就会出现粉红色的霉层,到了后期会有大量的黑色小颗粒,也就是子囊壳出现在穗部[2]。

1.2.2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

每公顷地可以选择75%的甲基托布津42到53克,或25.6%的多菌灵155到210克,兑34到48千克的清水,在小麦生长到齐穗期进行喷洒,通常每隔6到8天喷施一次,一共喷施3到4次即可。

1.3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1.3.1病害症状

条锈病会小麦叶片造成危害,当病情严重的时候还会对小麦穗部、茎秆、叶稍等造成危害。一旦发病夏孢子堆会以虚线状排列,由于孢子堆非常小并成椭圆形状,所以在孢子堆破碎之后就会散发出大量的粉末状孢子。一般叶锈会危害小麦叶片,很少危害小麦茎秆与叶鞘,夏孢子堆散生在叶片之上,大小不等,呈橘红色,夏孢子通常不会穿透叶片,且叶片背部的孢子堆也没有正面的多[3]。而秆锈会对穗部以及叶鞘与茎秆造成危害,夏孢子堆呈深褐色无规则排列,能够穿透叶片,会侵染叶片正面和反面,并且叶背面会出现较大的孢子堆。

1.3.2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

当田间有0.6%到1.2%的叶片患病时,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防治,通常情况下,每公顷田地可以应用16.5%的粉锈宁85到105克,或13.6%的禾果利32到38克,兑34到46千克清水进行喷施,一周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到5次。

1.4 小麦红蜘蛛的防治

1.4.1危害症状

小麦红蜘蛛会在春季和秋季对麦苗进行破害,一般幼虫以及成虫会附在叶面上靠吸食汁液生活,这时被破害的麦叶上就会出现大量的黄白色斑点,进而使小麦植株不能健康成长,如果得不到有效防止,就会导致小麦干枯死掉。

1.4.2小麦红蜘蛛的防治方法

如果平均每个病斑出有200多头幼虫,且上部叶片近25%的面积都是白色的病斑,这时就应该应用药剂进行综合防治,通常选用齐螨素和虫螨克等阿维菌类农药,或将52%的马拉磷酸稀释成2150倍的溶液进行喷雾防治,还可以把23.5%的哒螨灵稀释成1100到1300倍的溶液进行喷雾防治。

1.5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

1.5.1危害病状

小麦吸浆虫通常在小麦灌浆时期发生,幼虫会在籽粒内部靠吸食小麦浆液生活,致使小麦出现空壳与秕粒的情况。

1.5.2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方法

首先,在幼虫期进行防治。每公顷可以使用255毫升53%的辛硫磷乳油,或3.5到4.2千克2.5%的甲基异柳磷粉,或115毫升的敌敌畏,兑3千克清水配制成母液,然后同26到32千克的细沙均匀的搅拌到一起,洒在地表之上,这样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4]。

其次,在成虫期进行防治。可以使用42%的乐果乳油或52%的辛硫磷乳油,兑水稀释成溶液进行喷施,同时还需要注意的就是一定不能应用那些毒性非常高的农药进行防治。

1.6 对小麦蚜虫进行防治

1.6.1危害病状

当小麦生长到拔节和抽穗以后,蚜虫就会集中在小麦的穗部以及叶部和茎不靠吸取汁液生存,病部会表现出浅黄色,如果未能得到合理治疗,整片叶子都会变黄或枯萎。当蚜虫危害小麦穗部时,小麦的籽粒就会干瘪、灌浆不也会重组,千粒重量也会下降等现象。除此之外,蚜虫还会传播大量的植物病毒,其中传播黄矮病最严重,并且危害性也非常大,所以一定要对其进行有效防治,进而提升小麦长势和质量

1.6.2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

当每公顷地有500多只蚜虫时,就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通常每公顷田地可以把51.8%的抗蚜威兑水稀释成4250倍的溶液进行喷洒;或应用23到34毫升12%的氯氰菊酯乳油,兑45到53千克的清水进行喷施;还可以应用11到13克12%的吡虫啉,兑32到49千克的清水进行喷雾防治。

结语

综上所述,小麦生长到中后期,经常会受到红蜘蛛、吸浆虫、蚜虫、条锈病、赤霉病、全蚀病的侵害,一旦染病不但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还会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所以,我们在进行小麦生产过程中应用应用上述方法对这些病虫害进行积极防治,进而在提升小麦品质与产量的基础上,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赵晓峰,汤小民.立克秀6%FS与高巧60%FS对小麦病虫害防治及增产效果研究[J].河南农业,2013(16):51,54.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例2

中图分类号S43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119-01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生物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常年发生的农作物病虫鼠草害达1 700多种,其中可造成严重损失的有100多种,有53种属于最具危害性的有害生物,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小麦属于第二大粮食作物,生长周期长,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频繁,对小麦生产影响很大。现介绍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以供小麦种植者参考。

1小麦锈病

1.1发生特点

小麦锈病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3种,其主要症状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小麦返青后,有2个多月的时间环境比较适合锈病的发生发展,早春条锈病侵染小麦后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和全田普遍发病3个阶段或发病中心和普遍发病2个阶段,然后扩展流行。

1.2防治对策

小麦锈病的防治要采取积极消灭早期菌源,推迟锈病流行期;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及早施药控制,集中进行杀灭,切实控制其蔓延。在大田内病叶率达0.5%~1.0%时立即进行全田普治。

1.2.1农业防治。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磷肥,合理施用氮肥,适时浇水等农业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锈病的发生。

1.2.2药剂防治。一是药剂拌种。用禾果利、粉锈宁、立克秀均匀拌种,拌完的种子当日播完,而且要注意严格掌握用药量,避免发生药害;二是大田喷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50~525 g/hm2、25%丙环唑乳油(科惠)120~135 g/hm2、20%粉锈宁乳油675~900 mL/hm2,或三唑酮、烯唑醇类农药进行喷雾防治,其防治效果可达95%左右,而且能使千粒重提高10%左右[1-2]。

2小麦纹枯病

2.1发生特点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常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其发生呈逐渐加重的趋势。该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和茎秆上,拔节后进入发病盛期。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周围褐色、中央淡褐色至灰白色的梭形病斑,后逐渐扩大,并由叶鞘发展到茎秆上,且颜色变深,重病株茎基1~2节间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或导致后期小麦倒伏。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常形成云纹状的花纹[3]。

2.2防治对策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要抓住返青至拔节期病株率达15%的防治关键期,特别需要注意3月底前的防治。

2.2.1农业防治。早春要及时中耕,促使麦苗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2.2药剂防治。一是药剂拌种。用立克秀、纹霉清按要求用量拌种,以免影响种子发芽;二是大田喷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80~960 g/hm2、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450 g/hm2、40%多菌灵胶悬剂750~1 500 g/hm2等对水750 kg/hm2在小麦分蘖末期进行喷雾。为确保防治效果,用水量要足,使植株中下部分充分着药。

3小麦腥黑穗病与麦散黑穗病

3.1发生特点

散黑穗病仅破坏穗部各器官的正常发育,而对麦株其他部位的生长发育影响不甚明显,小麦腥黑穗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较多,区别这2种病害的关键是病穗能否散出黑粉和是否有腥味,能自然散出黑粉和没有腥味的是散黑穗病,不能散出黑粉和具有腥味的是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也属系统侵染型的病害,即苗期侵染、后期呈现,1年只侵染1次,没有再侵染。种子带菌是导致小麦腥黑穗病扩散蔓延的主要途径。

3.2防治对策

小麦腥黑穗病是重要的检疫对象,其防治除搞好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种植抗病良种外,还要加强植物检疫。

4小麦叶枯病

4.1发生特点

小麦叶枯病是近几年河南省明显加重的病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该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在叶片上,最初出现卵圆形或梭形淡绿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展并互相连接成规则形淡褐色斑块,天气干燥时呈灰黄色。发病的顺序是先下部叶片,后上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条件适宜时发展很快。4—5月小麦孕穗至灌浆期多雨潮湿及变化无常的气候条件下发病重。

4.2防治对策

一是种植抗病品种;二是注意栽培管理;三是药剂拌种;四是田间施药。在发病初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喷施药剂,无论使用哪种药剂,均以在发病初期均匀叶面喷施为宜。药剂拌种和田间施药同小麦条锈病。

(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119页)

5小麦赤霉病

5.1发生特点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如果在小麦扬花期遇到潮湿降雨天气则会造成病害的流行。

5.2防治对策

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二是进行种子处理;三是进行田间施药。在小麦扬花株率达10%以上,且温湿度条件有利于赤霉病发生时即可进行第1次施药,药剂可选用80%多菌灵超微粉750 g/hm2、40%多菌灵胶悬剂2 250 mL/hm2、80%多菌灵超微粉450 g/hm2+15%粉锈宁750 g/hm2,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1周后补喷1次,注意喷药时重点对准小麦穗部进行均匀喷雾,对水量不少于600 kg/hm2,若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4-6]。

6麦蚜

6.1发生特点

麦蚜又称腻虫,小麦不同生育期其危害特点有所不同,苗期多集中在麦叶背面、叶鞘及心叶处危害,拔节抽穗后,则多集中在茎叶及穗部进行危害。植株受害部位呈现浅黄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发黄,甚至整株枯死,且其所排出的蜜露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6.2防治对策

用10%吡虫啉1 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对水于百株虫量超过500头时喷雾。穗期可用粉锈宁90 g/hm2+抗蚜威90 g/hm2+灭幼脲30 g/hm2混用,可兼治小麦锈病及白粉病和黏虫等,防效可达85%~90%以上。

7参考文献

[1] 韦伟,许业全,孙善教.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40,142.

[2] 刘海霞,朱丽君.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6):180,182.

[3] 王霞,梁小平,李碧霞.“十一五”期间宁夏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浅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89-91.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例3

小麦条锈病是适温喜湿、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的病害,在雨量多、田间湿度大、结露、有雾的天气条件下容易发生。小麦品种间对条锈病的抗性差异较大。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3-5月份温暖多雨,多雾和结霜天气有利于条锈病发生流行。夏孢子随气流在高空作远距离传播。

症状:发病初期在植株上形成褪绿黄斑,以后长出粉堆,即夏孢子堆,后期又形成黑色冬孢子堆。夏孢子堆小型鲜黄色,排列成行,与叶脉平行,主要发生在叶上,也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

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注意品种搭配和轮换种植,避免长期单一种植某一品种;避免群体过大,特别要防止偏多偏晚施氮肥,增施磷钾肥。(2)药剂防治。选用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乳油拌种,大田病叶率达5%时,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兑水50公斤喷雾。

2、小麦白粉病

白粉病是全国性病害,在小麦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春季雨量较多的年份,特别是4月份雨量较多的年份,病害即会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群体过大,氮肥施用过多的麦田,特别容易发病。冬季以分生孢子和潜育菌丝体形态在寄主组织越冬,第二年春天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菌丝体再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

症状: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毛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有性进代,闭囊壳。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根据品种和地力,播种时合理安排播量,推迟播期,控制群体不宜过大,增施磷钾肥,促使小麦生长健壮。(2)药剂防治。春季第一叶定长以前兑水均匀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每亩40克,防止倒伏又可兼治白粉病,减轻病害早春流行速度和强度。一般在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喷药效果最佳。在抽穗前每亩用20%粉锈宁乳剂50克或12.5%禾果利20~30克兑水60~70公斤喷雾,若发病重可在抽穗后再喷洒一次。

3、麦蚜

麦蚜主要集中在小麦叶片、茎和穗部为害,其中在灌浆期对小麦为害较大。防治适宜期是小麦孕穗至灌浆期。

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麦蚜对温湿度有不同的要求;二叉蚜适应8-20℃和干燥的条件,麦长管蚜的适温16-25℃之间。降雨特别是降大雨对麦长管蚜发生不利。日雨量达中雨持续2-3天,对麦蚜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是抽穗期碰上中雨,因正值有翅成蚜的迁入,对翅蚜在麦穗上生活、繁殖都不利,蚜害偏轻。干旱时有点小雨对麦长管蚜的繁殖无不利影响,雨后蚜量突增而形成灾害。主要随气流作远距离传播。

为害状:叶片受害,出现黄色斑点,吸食穗部汁液,造成千粒重下降,籽粒营养品质变劣。为害严重时,常排泄蜜露到麦叶上,导致霉菌寄生,使叶片发黑,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受害麦叶提早枯死,减少养分向穗部输送。麦蚜还传播黄矮病。

防治技术:药剂防治是当前治蚜的主要措施。穗期蚜株率达50%左右,百株蚜量达到500头左右时,应立即组织防治。可选择使用的药剂和施用方法有:亩用25%蚜螨清乳油50毫升、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100毫升、或10%11比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克,手动喷雾器加水50~75公斤,机动喷雾器加水10~15公斤喷雾。

4、麦红蜘蛛

为害小麦的红蜘蛛,主要有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混合发生时,受害最为严重。红蜘蛛的成虫和若虫吸食小麦叶片的汁液,被害叶片表面布满黄白色斑点,逐渐扩大成斑块,叶片发黄。

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麦长腿蜘蛛性喜温暖干燥,温度15-20℃,相对湿度50%以下最适合其发生,干旱向阳麦田发生较重。麦圆蜘蛛生活适温为8-15℃,适宜湿度为80%以上,低洼潮湿、生长茂密麦田发生较重。均以卵或成虫在土缝中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源。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例4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141-01

小麦在中国已有5 000多年种植历史,它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粮食作物之冠。目前,主要产于河南、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安徽等省。其中,山东省小麦总产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8%[1],是山东省的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常会出现病虫害问题,从而影响到其质量和品质。为了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应多种措施举头并进,实现在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的前提下,尽量保护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目标。小麦常见病害有38种、虫害37种[2-3],其中山东产区容易发生的病虫害一般包括纹枯病、条锈病、赤霉病、麦蜘蛛、白粉病、黏虫、蚜虫、地下害虫、吸浆虫等。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病虫害,控制其扩散,提高小麦商品性,进一步实现优质小麦的高产、高效,增加经济效益,要根据小麦种植产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小麦不同生长期的病虫害,做好单独防治工作,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协调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调控等措施来控制病虫害。现主要根据山东产区小麦不同生长期常见的病虫害进行介绍,并对其防治措施加以阐述,为广大的农户提供参考。

1 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在此期间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而且防治的效果也很好,有利于压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基数[4]。因此,在该有利时机,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争取病虫害防治的主动权。对于农业防治而言,要推行秸秆还田、精耕细作、合理施肥、合理排灌、适期晚播、合理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等技术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以及增加麦苗的抵抗力。同时采用高抗病虫害优良品种。

在小麦播种期间,需要重点防治纹枯病、地下虫害、吸浆虫等病虫害的发生。可通过对土壤进行处理、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措施来防治病虫害。对于地下病虫害应该进行土壤处理,如纹枯病发生较重的地块,可利用25%三唑酮乳油15 kg/hm2对水1 500 kg/hm2,稀释后直接喷于地表再进行深耕翻地;而对于治理地下害虫而言,可用40%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者50%辛硫磷颗粒剂,拌细沙土或者煤渣300 kg/hm2,然后加水45 kg/hm2制成毒土,在进行犁地之前均匀地撒在地面上。此外,小麦播种前的种子处理也是有效防病治虫的好办法主要包括药剂拌种和包衣。对纹枯病、锈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等,可分别选用苯醚甲环唑、三唑酮、戊唑醇、咯菌腈、吡虫啉、啶虫脒、毒死蜱、辛硫磷等进行药剂拌种或包衣[5-7]。

2 返青拔节期

在小麦返青拔节时期,纹枯病、麦蜘蛛、吸浆虫以及地下虫害是防治的重点。2014年山东省小麦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为237.33万hm2,其中麦蜘蛛的发生面积69.33万hm2,纹枯病的发生面积78.67万hm2,地下害虫的发生面积56.67万hm2。对于小麦纹枯病的防治,要把握好防治适期。防治小麦纹枯病,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氟环唑等杀菌剂加水喷施麦苗茎基部,每隔7~10 d喷药1次,连喷3次,此种方法可兼治白粉病和条锈病;防治地下害虫,可用进行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750 mL/hm2左右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时,可用73%克螨特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对于吸浆虫重发区,要利用返青期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地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对入适量的水分,拌入适量的细土制成毒土,沿麦垄撒施均匀,后用锄头将药剂翻到土中。

3 穗期

穗期是白粉病、锈病、赤霉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害的多发时期和危害盛期。一般来说,穗期是影响小麦质量和产量的重要时期,因此,要保证小麦的产量,就要及时有效地治理各种病虫害。防治白粉病与锈病,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氟环唑、腈菌唑等高效杀菌剂及时喷药防治[8-9]。赤霉病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才能做到经济有效。在推广种植耐病品种、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把握小麦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 d以上,主动用药预防,遏制病害流行。农业防治主要是利用合理的田间整理、地块布局、合理用肥等手段。药剂防治主要是根据小麦的发育期以及天气状况合理进行,可选用氰烯菌酯、多菌灵、咪鲜胺、戊唑醇等,要用足药量,如在施药后3~6 h内遇雨,则雨后应及时补治[10-11]。小麦抽穗期是麦蚜大量迁入发生期,麦蚜的天敌种类较多,应注意保护利用瓢虫、蚜茧蜂等天敌资源,加强生物防治。除此之外,可用40%乐果乳油6 000~8 000倍液。防治吸浆虫成虫期,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50%辛硫磷乳油750~1 125 mL/hm2喷雾[12]。

4 灌浆期

小麦灌浆期病虫害主要包括麦穗蚜、锈病、白粉病等。对于麦穗蚜的防治,可使用25%快杀灵乳油375~525 mL/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洒于田中[13]。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麦耕种之前,应选育优质、抗病能力强的良种进行耕种。耕种之时,精耕细作、合理施肥、合理排灌、适期晚播、合理轮作,提高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小麦抗性,促进麦株生长健康。同时,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在同一区域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的小麦。

6 参考文献

[1] 王东,鞠正春.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2):99-103.

[2]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51-437.

[3] 陈万权.图说小麦病虫草鼠害防治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4] 宋玉立.2009 年春季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09(3):13-14.

[5] 曹雅忠,李克斌,尹姣.浅析我国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现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89-393.

[6] 何振贤,郭更博,刘子卓.沟金针虫成灾因素分析及综合治理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11):63-64.

[7] 陈杨林,陈万权,谢水仙,等.三唑醇与粉锈宁对小麦几种重要病害的药效比较[J].植物保护,1990,16(1):23-24.

[8] 陈万权.小麦锈病发生与防治彩色图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9] 周益林,段霞瑜,盛宝钦.植物白粉病的化学防治进展[J].农药学学报,2001,3(2):12-18.

[10] 刁亚梅,倪珏萍,马亚芳,等.创制杀菌剂氰烯菌酯的应用研究[J].植物保护,2007,33(4):121-123.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例5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12-01

泌阳县是小麦生产大县,常年种植面积7.33万hm2左右。近年来,由于小麦品种的不断更新及机械化联合收割、秸秆还田、种植制度、气候和小麦抗性的增加,泌阳县小麦生态系统发生了明显改变,利于有害生物的繁殖和积累,麦田病虫害呈逐年加重态势。病害发生种类主要演化为纹枯病、锈病、全蚀病、赤霉病等混合发生的趋势;虫害以蚜虫、麦蜘蛛为主,还有部分土传虫害;草害则以野燕麦、猪秧秧等为主,对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小麦病虫草害一旦发生即很难控制,常造成严重损失,但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也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控制小麦病虫害要大力推广分期治理、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草害技术,即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综合治理,全面有效地控制病虫草的危害,确保小麦安全优质丰产。

1 整地播种期防治

泌阳县山岗丘陵薄地较多,土壤保水能力差,灌溉条件落后。每年小麦播种期间,时常高温干旱,土壤墒情差,农民整地质量差,又认为“有苗不愁长”,播量普遍偏大,甚至达300~375 kg/hm2。近年来,通过农技人员的大力宣传,播量大幅下降,但一般仍在150 kg/hm2左右。如此大的播量虽然干旱年份能保存一部分麦苗,但一般年景都会造成田间群体过大,个体生长弱,易感染病虫害。此外,泌阳县麦田氮肥施用量大,易造成田间郁蔽严重,引发各类病虫害。同时,泌阳县小麦全部实现机械收割,麦秸高留茬为小麦根病、赤霉病和叶枯病等弱寄生性病害的菌源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小麦根病发生日趋严重,特别是纹枯病对高产优质小麦危害更重,小麦纹枯病已上升为主要病害;小麦全蚀病、黑穗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小麦条锈病连年流行。另外,农民出外多,劳动力少,土壤处理、化除不到位,土传虫害也在不断增多。因此,整地播种期是预防小麦多种病虫草害的关键时期[1-2]。

1.1 播前整地

尽量选用抗性较强的品种;播种前将残留在田间地头的杂草、自生麦苗清除,深翻土壤,平整土地,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推行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小麦自身抗逆能力。

1.2 土壤处理

一是野燕麦防治:用40%燕麦畏3 L/hm2对水600~900 kg/hm2在犁后耙前均匀喷洒垡头,尽快犁耙使药剂混入10 cm土层中,整好地即可播种;二是地下害虫防治:用3%辛硫磷颗粒剂、3%甲基异柳磷30~45 kg/hm2,或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4.5~6.0 L/hm2拌细土375~450 kg/hm2制成毒土,充分搅拌均匀,于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或耕后撒垡头,随后随耙地混入土中。

1.3 种子处理

1.3.1 虫害防治。没有进行土壤处理的麦田,防治地下害虫和吸浆虫可采取药剂拌种。以金针虫为主的,用40%甲基异柳磷100 mL加清水稀释拌100 kg种子;以蛴螬为主的地区,用50%辛硫磷100 mL加清水稀释拌100 kg种子,充分拌匀后,堆闷2~3 h后播种。

1.3.2 病害防治。全蚀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纹枯病等可选用2.5%适乐时20 mL拌种10 kg进行小麦种子包衣,或用2%立克秀10 g拌种10 kg,或3%敌萎丹30 mL拌种10 kg,同时可兼治苗期锈病、白粉病[3-4]。

注意: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以上杀菌剂和杀虫剂可以混合拌种,起到病虫兼治的作用。

2 苗期防治

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的小麦苗期一般进行化学除草,此时杂草幼嫩,药液可与杂草充分接触,有利于杂草吸收。因此,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化学除草。

3 返青拔节期防治

小麦返青期是补充防治杂草的时期。此时杂草已深、大、壮,抗药性强,药剂使用量小杀伤力减弱,使用量大则会伤及麦苗,但此时是防治杂草的最后时期,苗期没有进行化除的麦田,一定要赶在小麦拔节前化除1遍,否则麦田一旦封垄,化除就失去意义。

小麦越冬进入返青拔节期时,也进入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时期,此时重点是防治纹枯病、麦蚜、麦蜘蛛。预防纹枯病,在年后气温回升,病株率达15%时即开始防治,可用本锈宁、三唑酮,每隔7~10 d喷药1次,连防3次;蚜虫防治分为苗蚜和穗蚜2个阶段,主要防治措施是“挑治苗蚜、主治穗蚜”,若年前干旱,4―5月温度平稳上升又没有大暴雨冲刷,将有利于麦蚜暴发危害。当每1 m的小麦行麦蚜数量达1 500头时,即达到防治标准,可用阿美菌素防治;麦蜘蛛数量达200头/百株时,即达到防治标准,可用1.8%虫螨克150 mL/hm2对水600 kg/hm2喷防。

4 抽穗开花期防治

4.1 病害

一是条锈病。大力推广以烯唑类、三唑类为主的高效低毒内吸杀菌剂进行喷药防治,如用25%烯唑醇粉剂450~600 g/hm2、15%三唑酮粉剂1 200~1 500 g/hm2、12.5%烯唑醇悬浮剂600 mL/hm2喷雾防治,防效可达90%以上。二是白粉病、叶枯病。要采取“发现一点,保护一片,点片防治与普治相结合,群防群治与统防统治相结合”的原则,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集中进行围歼防治,控制其蔓延。三是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受天气影响较大,一般流行年份可引起5%~15%的产量损失,严重时甚至可导致绝收。应在10%小麦抽穗扬花初期喷施80%多菌灵超微粉750 g/hm2、40%多菌灵胶悬剂2 250 mL/hm2对水600 kg/hm2,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7 d后再喷1次,注意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若在喷后24 h内遇雨,应补喷1次。

4.2 虫害(吸浆虫)

吸浆虫密度大时,可食空全部麦粒,造成绝产。1代吸浆虫密度大时,可食光小麦叶片,造成严重减产。用手扒开麦垄,1个视野内看见2~3个成虫即可开始防治。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750 mL/hm2+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防治。视发生轻重,隔3~5 d喷1次,共喷1~3次。喷药时间应选择无风或策风晴天,在7:00―10:00或16:00―19:00成虫活动盛期进行,无雨无风阴天可全天喷药。

5 灌浆期

灌浆期是小麦全生育期中病害发生最多的时期,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时期,此时为多种病虫害高发混合期,要根据防治标准,主攻一种,兼治并防其他,可采取“一喷三防”措施。“一喷三防”技术是指将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微肥、抗旱剂等)混配,一次喷药可以达到防病、防虫、防倒伏(防干热风、防早衰)效果。各类杀虫剂、杀菌剂可各计各量,混合喷药。也可在药剂中加入磷酸二氢钾补肥,但应现配现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注意粘虫调查。中后期注意防治时机,听取农业部门病情通报,在正规门店按产品说明书配药,忌随意加大或减少用药量。灌浆后期忌使用高毒农药。

6 参考文献

[1] 满红.小麦病虫害防治要抓好播前的处理[J].新农村,2012(11):22.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例6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140-01

2003年以前,无为县小麦种植面积在6 667 hm2左右。近年来,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和种植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小麦种植面积逐年上升,目前种植面积约13 333 hm2。随着小麦面积扩大、土地的集中,大户种植、规模种植效益越来越凸显,农民及农技人员对病虫害防治倍加重视。为了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无为县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对策。

1 发生特点

1.1 病虫发生种类较少,总体发生程度较轻

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有7种,分别是根腐病、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散黑穗病、叶锈病和蚜虫。根腐病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引起小麦根部变褐甚至腐烂,成株期根颈被害时,会引起茎基部折断倒伏枯死[1]。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拔节后,造成花秆烂茎、枯孕穗和枯白穗等症状,麦苗拔节,叶鞘上病斑扩展到茎秆,有明显的云纹状斑纹,与水稻纹枯病相似,同时蔓延到节间,引起茎壁失水坏死,形成花秆烂茎,造成枯孕穗、枯白穗。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引起苗枯、基腐、穗腐和秆腐,以穗腐为主,危害最大。穗腐在发病初期,麦粒表面或小穗基部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成枯黄色,以后病部生出一层粘胶状的粉红色霉,末期出现黑色小粒。麦穗得病后,造成麦粒干瘪,严重时全穗枯腐。白粉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霉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上面长出白粉状的霉层,以后变成灰白色至淡褐色,后期在霉层中散生黑色小粒,最后病叶逐渐变黄褐色而枯死。散黑穗病发生在小麦穗部,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黑粉吹散后只残留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少数健穗。叶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产生疱疹状病斑,夏孢子堆圆形至长椭圆形,桔红色,呈不规则散生,成熟后表皮开裂一圈,散出桔黄色的夏孢子。麦蚜从小麦苗期到蜡熟期均可危害,蚜虫分苗蚜和穗蚜,其中苗蚜发生较重,穗蚜发生较轻。在小麦出苗后不久即陆续迁入麦田危害,为害土表根茎及叶片,开春后群集为害叶片和麦穗。麦苗被害后,叶片枯黄,后期受害后,叶片发黄,麦粒不饱满。

常年除赤霉病和蚜虫发生较重外,其他病虫均为中等偏轻至中等发生,赤霉病发生面积比例为25%~100%,最终病穗率5%~68%,蚜虫发生面积比例为30%~90%,最高百株蚜量50~500头,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其他5种病虫害一般为零星发生,根腐病发生面积比例20%以下,病株率2%以下,纹枯病发生面积比例为10%~35%,病株率为2%~12%,白粉病发生面积比例5%左右,病株率20%以下,年度、品种间发生差异大,多雨年份北方品种发生重,散黑穗病发生面积比例5%左右,病穗率0.1%以下,叶锈病发生面积比例30%以下,病叶率20%以下,年度、品种间发生差异大,多雨年份北方品种发生重,对产量影响很小[2]。

1.2 病虫并发,以病为主

虽然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有7种,但是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的仅为赤霉病和蚜虫,其中以赤霉病影响最大。该县小麦扬花期间常遇阴雨天气,有利于赤霉病发生,常年赤霉病病穗率5%~10%,造成小麦减产1~2成,重发年份病穗率达60%以上,如2003年平均为68%,造成小麦减产6成以上甚至绝收。蚜虫以苗蚜发生较重,穗蚜发生较轻,常年苗蚜有蚜株率在20%左右,百株蚜量一般200头左右,重发年份达500头,如2011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早播的小麦,苗蚜发生较重,平均有蚜株率在40%左右,百株蚜量约400头,主要集中在小麦根部和心叶,但最终对产量影响不大。只在个别年份穗蚜发生重,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如2011年春旱严重,小麦穗期蚜虫发生重,百穗蚜量一般在500头左右,最高达2 000头,造成小麦减产1~2成。

1.3 病虫发生前轻后重

无为县大部分为粳糯稻茬小麦,播种期迟,11月上旬前适期播种的只占30%,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迟播小麦占70%,加之冬季气温低,导致小麦病虫发生呈前轻后重的趋势。一般小麦苗期至拔节期只有蚜虫和根腐病,常年发生较轻,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散黑穗病和叶锈病多发生在孕穗至蜡熟期,并伴有蚜虫,发生相对较重,特别是赤霉病,多雨年份病穗率高,对产量影响较大。

2 防治对策

无为县普遍为稻茬小麦,播种期迟,县内河道较多,沟渠交错,地下水位高,病虫发生呈前轻后重趋势,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如下防治对策。

2.1 选用抗病品种

生选6号、扬麦18对赤霉病抗性较好,可推广种植[3]。2012年赤霉病发生重,全县最终病情调查,病穗率0~88%,平均39.2%,病情指数0~53.5,平均17.5,但发现品种间发病差异大。生选6号、扬麦18等小麦品种平均病穗率在10%以下,而其他品种平均病穗率在35%以上。

2.2 精整细作,提高播种质量

稻茬小麦应低位割稻,将稻桩留低。荒地小麦应在播种前30 d用草甘膦除草灭茬,待水稻、杂草等残体晒干后烧毁。土壤晒垡后抓紧整地,开好畦沟、腰沟和围沟,做到“三沟”相通,确保沟宽15 cm左右,沟深20 cm左右,畦宽不超过2 m。培育壮苗,减少高脚苗等弱苗的发生[4]。

2.3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加植株抗病力

适期播种的小麦播种量为150 kg/hm2,迟播的播种量为225 kg/hm2左右,同时做到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减少发病机率[5]。

3 参考文献

[1] 郎福军.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0(12):56.

[2] 王志德.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5):62.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例7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149-02

春小麦为大通县的主要粮食作物,2012年播种面积达12 133.3 hm2,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26.6%,但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也随之日益严重,成为制约该县春小麦高产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笔者在探索研究中总结出春小麦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以供春小麦种植户参考。

1 麦茎蜂

1.1 危害特点

在大通县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小麦的根茬内结茧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出土,成虫于小麦拔节后期至孕穗前期在穗下节近节间处产卵。幼虫孵出后,先向下爬至节间处取食幼嫩组织,随虫期增长向上危害,咬穿节间,直吃到穗颈部,老熟时抵达根部,在麦茎与地面接触处,将麦茎内壁组织咬成断茎环。老熟幼虫在地下茎节中越冬,受害小麦造成白穗、倒伏[1-2]。

1.2 防治措施

1.2.1 农业防治。与油菜、豆、薯等作物轮作。秋收时低割麦茬或进行秋深翻,可消灭越冬老熟幼虫和越冬场所。

1.2.2 喷施化学药剂。主要针对麦茎蜂成虫进行喷药防治。第1次喷药应在成虫羽化始盛期(每百单网成虫密度达4~5头以上)进行,严重田块最少应防治2次,间隔时间7 d。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 mL/hm2,或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或50%氰戊·三唑酮乳油750 mL/hm2,或25%敌杀死乳油300 mL/hm2,或48%乐斯本乳油300 mL/hm2对水300 kg/hm2进行统防统治,上述药剂任选1种,交替使用。

2 麦蚜

2.1 危害特点

麦蚜以卵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春暖后,越冬卵孵化成母蚜,孤雌生殖,产生无翅型或有翅型母蚜,先在杂草上危害。麦类作物拔节前后,迁入麦田危害。长管蚜喜光照,多在植株上部特别是穗部危害;二叉蚜则多在植株下部或叶背面危害。蚜虫群集穗部和叶片上,吸食麦株养分,受害部位出现褪绿小斑,严重时扩大为褪绿条斑,可引起叶片变黄早枯。蚜虫排泄蜜露,招致腐生菌滋生,影响小麦正常生长,降低产量,影响品质[3-4]。

2.2 防治措施

2.2.1 农业防治。与油菜、豆、薯等作物轮作。清除田间残株、枯叶及杂草、以消灭越冬虫卵。

2.2.2 化学防治。从小麦孕穗期起在麦田检查,当有蚜株率达15%~20%,或每株平均有蚜虫5头以上时,即应进行防治。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 mL/hm2,或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或50%氰戊·三唑酮乳油750 mL/hm2,或25%敌杀死乳油300 mL/hm2,或48%乐斯本乳油300 mL/hm2对水300 kg/hm2,或用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喷雾进行统防统治,上述药剂任选1种,交替使用。

3 麦穗夜蛾

3.1 危害特点

在大通县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田间、地埂的土表下,特别是芨芨草墩下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底至5月中旬做薄茧化蛹,成虫于6—7月发生,吸食小麦、油菜、马莲等花朵上的蜜露。卵多产于小麦的第一小穗颖内侧,一般块产。初孵化幼虫先取食穗部的花器和子房,一般1~2头,最多可达9头,聚居于一粒麦种危害食尽后再转移危害。2~3龄幼虫全在籽粒内取食潜伏,4龄后幼虫将小麦旗叶用丝连成卷筒,白天转移潜伏其中,日落后爬出卷叶,在麦穗上危害,每头幼虫一昼夜可食1~2粒麦粒。在幼虫危害处的地面上可见到状如二铵颗粒的虫粪。小麦收获后,幼虫仍可在麦捆中取食或随麦捆转移到场上继续危害。

3.2 防治措施

3.2.1 农业防治。与油菜、豆、薯等作物轮作。清除田间残株、枯叶及杂草,以消灭越冬虫源。

3.2.2 喷施化学药剂。在幼虫4龄前喷雾防治,幼虫4龄后应在黄昏时分喷雾,重点喷防小麦叶背面防治。可用50%氰戊·三唑酮乳油600 mL/hm2,或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或2.5%敌杀死乳油300 mL/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 mL/hm2对水喷雾。

4 小麦条锈病

4.1 危害特点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片上,其次是叶鞘、茎秆、穗部,严重时在颖壳上也有发生。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疮及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象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鲜黄色的粉末,即夏孢子[5]。到小麦生长后期,病部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

4.2 防治措施

4.2.1 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如青春38号、通麦1号、通麦2号等。二是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能力,速效氮肥施用不宜多。三是秋季深翻土地。秋天深翻20 cm左右,消灭越冬幼虫,降低虫口基数。

4.2.2 药剂防治。当全田叶发病普遍率达1%~2%时(发病初期)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用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或25%百里通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50%氰戊·三唑酮乳油750 mL/hm2,或50%粉唑醇可湿性粉剂150 g/hm2对水300 kg/hm2喷雾。以上药剂应交替喷雾,7~10 d后再喷1次,连喷2~3次。

5 小麦白秆病

5.1 危害特点

小麦被侵染后大多在拔节期或孕穗期开始出现症状。病斑首先出现在下部叶鞘和叶上,其次由茎秆而上至穗部。茎上条斑一般从第3、4节间起和穗颈节间向上下延伸,然后至穗轴及麦粒。同一植株的所有分蘖往往都表现症状。叶部受害后,在基部小叶片上病症不显,但在2、3叶时,病症显著。先在叶鞘再到叶片呈条状,条斑多从叶基沿叶脉平行向叶尖延伸。条斑初期水渍状绿色,稍后边缘呈黄褐色至紫褐色,中心为干草黄色。一般宽3~4 mm,有时稍宽些,每叶有条斑1~4个,一般2~3个。最后几个条斑愈合成更宽的条带,从而使叶片干枯。茎秆发病后,严重的多从茎基第3、4节和穗颈节间发生2~3条宽2~4 mm、长达50~60 cm的长条斑,罹病轻的条斑也长达18 cm。这是小麦白秆病极突出而又极明显的症状。叶鞘包被的茎秆部的条斑呈灰色或灰白色,穗颈节上的条斑可延伸至穗轴,但穗轴的节和多数茎秆的节不表现症状。茎上条斑中心出现宽2~4 mm干草黄色,边缘为深褐色至紫褐色的细线所限。几个条斑愈合则呈曲型的白秆症状。穗部发病轻时尚显绿色,但多受茎秆罹病严重的影响而使小穗和芒早期变成干黄,以致种子发育停止而成皱缩瘪粒。罹病重者穗花而不实,呈灰褐色,早期干枯,芒变弯曲,后期穗似成熟但直立田间而不下垂[6]。

5.2 防治措施

小麦白秆病属于种子带菌造成的病害,因此其主要防治方法是播前进行药剂拌种。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量的0.3%拌种。

6 参考文献

[1] 王霞,梁小平,李碧霞.“十一五”期间宁夏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浅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89-91.

[2] 韦伟,许业全,孙善教.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40,142.

[3] 吴燕,杨荣明,朱先敏,等.近年来江苏省小麦病虫害发生新特点及其治理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0(4):119-121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例8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139-01

春小麦在大通县粮食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各种病虫害的危害是影响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1]。为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根据大通县各生态区病虫发生规律及天气预报,结合农作物病虫发生实际情况、作物布局等因素,大通县近年来加强了春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

1 小麦锈病

1.1 危害症状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上黄”,是依靠气流传播的真菌性病害。小麦受害后,体内的大量养分和水分被消耗,叶绿素被破坏,使小麦籽粒干瘪,造成减产。小麦发生锈病,起初叶上和秆上出现褪绿的斑,后产生大量铁锈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形态小,狭长形至长椭圆形,在成株叶片上排列成条状和叶脉平行,在幼苗叶片上则不成条,初期从原侵染点以同心圈式向四周扩散,以后密集成片;后期又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成条状的孢斑,即冬孢子堆[2]。

1.2 防治方法

1.2.1 选用抗性品种。选用通麦1号、通麦2号、青春38号、青春39号等抗病品种。

1.2.2 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保苗450万株/hm2左右,合理配方施肥,增施磷肥、钾肥,消灭田间杂草,增强通风透光作用。

1.2.3 药剂防治。播前用25%粉锈宁进行药剂拌种,可推迟或减轻发病2个月左右;发病初期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25 g/hm2,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对水225 kg/hm2进行喷施。

2 小麦白秆病

2.1 危害症状

小麦白秆病是以种子带菌的真菌性病害。小麦受白秆病危害后,轻者千粒重下降5%~20%,重者千粒重下降50%~70%,对产量影响很大;在受害特别严重的情况下,甚至造成绝收。小麦受害后,其叶、叶鞘、茎秆产生1~4条棕黄色条斑。抽穗后病株基部叶片和叶鞘变成灰褐色而凋枯。叶片丝裂,茎秆病斑最后变成白色,在田间很快出现白穗,形成“青死”症状。

2.2 防治方法

2.2.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严重发病地区要进行异地换无病种,加强植物检疫,控制疫区。实行轮作倒茬,消灭土壤中的病残体。

2.2.2 种子处理。用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具体方法:用多菌灵或托布津药剂150 g,对水1.00~1.25 kg,喷洒在50 kg种子上,充分搅匀,堆放2~5 d即可播种。

3 麦蚜

3.1 发生规律

麦蚜属同翅目蚜科,俗称蜜虫、腻虫等,是世界性害虫,分布广,危害大。蚜虫群集麦穗和麦叶上,吸食麦体养分,排泄粪便,招引腐生菌类腐生,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影响品质,并能传播黄矮病等病毒病害,大通县发生的麦蚜主要为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麦蚜以卵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春暖后,越冬卵孵化成母蚜,先在杂草上危害,麦类作物拔节前后,迁入麦田危害[3]。气温高,降雨少,蚜虫繁殖快,危害重。

3.2 防治方法

3.2.1 农业防治。早春和深秋季节铲除田边地头田埂等处杂草,消灭越冬虫卵。

3.2.2 化学防治。小麦孕穗期开始进行麦田检查,当有蚜株率达15%~20%,每株平均有蚜虫5头以上时,应进行防治,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300 mL/hm2、50%抗蚜威乳油2 000~2 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15%保丰乳油1 500~3 000倍液、19%氯氰菊酯乳油225~300 mL/hm2、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喷雾[4]。

4 麦茎蜂

4.1 发生规律

麦茎蜂属膜翅目茎蜂科,是春小麦主要的蛀茎害虫之一。小麦一般被害率为10%~20%,严重地区高达30%~50%。以幼虫为害茎秆内壁,影响茎内养分及水分的传导,造成白穗,籽粒瘦秕、千粒重降低,粮食和麦草的产量和品质均下降。麦茎蜂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小麦等寄主植物的根茬内结茧越夏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在根茬中化蛹,蛹期42 d;成虫5月中旬始见,6月底终见;卵于5月中旬初见,7月初绝迹;幼虫5月下旬孵出,7月中旬老熟后相继钻入根茬内结茧越冬,到翌年春季化蛹,整个幼虫期超过300 d。成虫于小麦抽穗初期出现后,大多在穗下第2节近节间处产卵,以产卵器锯开麦茎将卵产在茎的内壁上。幼虫孵出后,先向下爬至节间处取食幼嫩组织,随虫期增大,向上危害,咬穿节间,直吃到穗颈部,老熟时抵达根部。

4.2 防治方法

4.2.1 农业防治。种植抗虫、耐寒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培育壮苗,提高作物抗害能力和自身补偿能力;适时收割,低割麦茬;收割后机械碾茬;深翻,将虫茬翻到15 cm以下;翻地后用铁耙将麦茬耧到一块集中烧毁[5]。

4.2.2 化学防治。主要针对麦茎蜂成虫喷药防治,第1次喷药在成虫羽化始盛期。即川水地区在6月上旬,浅山地区在6月中旬,脑山地区在6月下旬,药剂可选用10%氯氰菊酯乳油、20%杀菊酯乳油、48%乐斯本乳油、11%蚜粉克星乳油。

5 结语

总之,应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发挥大通县不同生态区病虫监测点的职能作用,及时病虫情报。及时开展防控工作,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挥植保服务队作用,及时组织群众进行防治。积极试验示范高效低毒农药,引进先进实用植保器械,开展安全防治高效病虫工作,以提高大通县春小麦生产水平。

6 参考文献

[1] 郑春惠.麦田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2(8):20.

[2] 郭春强,靳文奎,廖平安,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5(4):737.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例9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小麦种植发展迅速,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始终是制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小麦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在搞好测报的基础上,按照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发生、蔓延,提高小麦的商品性,实现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现将小麦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简述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小麦常见几种病害

1.锈病

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病中心,及时进行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

2.赤霉病

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等。

3.麦蜘蛛

麦蜘蛛春秋两季为害麦苗,成、若虫都可为害,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重者干枯死亡。

4.麦蚜

在小麦整个生育过程中均可发生和危害,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5.吸浆虫

有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两种吸浆虫均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疵粒、空壳。

二、病虫害防治技术

1.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h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2.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又偏晚的现象,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剂技术,实行科学防治。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250~3000mL/hm2对水1 125~1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3000mL/hm2对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0kg/hm2拌细土300kg,均匀撒施于土表。

3.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孕穗至扬花期是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颖枯病、麦蚜、1代蚜虫和吸浆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期和危害盛期。常年这些病虫害以麦蚜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小麦孕穗至扬花期是小麦形成产量非常重要的时期,又是多种病虫集中发生危害盛期,一旦病虫危害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此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最关键时期,应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确保小麦优质丰产。利用天敌控制麦蚜。麦田是多种天敌的越冬场所和早春繁殖基地,保护好麦田天敌不仅有利于控制小麦害虫,而且也是后茬作物害虫天敌的主要来源,应注意保护利用。

药剂防治要根据小麦病虫害防治指标,抓住防治适期,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3.1孕穗至扬花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条锈病为病叶率2~5%,叶锈病为病叶率5~10%,白粉病为病叶率10%;麦蚜为500头/百穗,1代钻虫为25头/m2,吸浆虫蛹期2500头/m3、成虫期为5000~7500头/m3。

3.2对路的药剂、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是: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450g/hm2或40%粉锈宁乳油750~1125mL/hm2喷雾;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1.500kg/hm2喷雾;防治麦蚜可用2.5%敌杀死乳油150~225mL/hm2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20~150g/hm2喷雾;防治1代黏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0~1125mL/hm2喷雾。

3.3混合施药技术应根据防治对象和防治指标科学运用,单种病虫发生重而其他发生轻时应进行单施药防治,以免造成浪费和农药污染。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例10

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是以麦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以小麦各生育阶段主要病虫为对象,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协调使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提高防治的总体效益,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麦类病虫为害的目的。

返青拔节期

此期主要是防治纹枯病、条锈病、白粉病、麦螨(麦蜘蛛)等。在抓好麦田肥水管理、杂草防除等措施的基础上,及时用药控制早期为害。近年来,以纹枯病为主的小麦根病发生严重,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要把栽培措施与控制病虫害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行适期划锄、追肥和浇水等丰产健身栽培技术,提高小麦对多种病害的抗御能力。适期划锄可铲除杂草,同时抓住月下旬至月中旬小麦返青后防治适期,及时开展化学除草。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防治指标:纹枯病为病株率%~%,地下害虫为麦苗被害率%,麦蜘蛛为单行头/m。秋播密度大,加上秋季气温偏高,冬前生长量大,有利于冬后发病。防治该病可在播前进行种子处理,每kg小麦种子用%立克秀粉剂~g加水g拌种;也可用%井冈霉素水剂 mL/hm在生长期间喷雾,也可加水泼浇,对高产、重发田块,一般在第次喷药后~d再喷次药;或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喷雾,还可兼治小麦全蚀病、白粉病。防治锈病,可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或超低容量喷雾,还可兼治其他病害。此外,.%烯唑醇(特普唑)可湿性粉剂,不仅防效高,而且持效期长,有效量为~g/hm。防治白粉病,在生长期间用%粉锈宁~g/hm,或%纹霉净g/hm,或.%禾果利(烯唑醇)~g/hm对水喷雾。防治麦蜘蛛,可用%扫螨净乳油、%哒螨灵可湿性粉剂、%螨克乳油等对水喷雾。防治地下害虫,于苗期用%敌百虫晶体 倍液,每株~mL;或用%毒死蜱乳油.~. L/hm处理土壤或随水流大水漫灌,或用.~.L/hm对水顺根定向浇灌,特别是对金针虫等地下害虫防效较好。也可用%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mL/hm喷麦茎基部。

孕穗至扬花期

此期是多种病虫急速上升为害期,是综防的关键阶段。除防治锈病、白粉病外,还要注重防治赤霉病、吸浆虫、麦蚜等多种病虫。同时,该时期天敌种群数量也急剧上升,要注意合理使用农药,保护麦田天敌。孕穗至扬花期的防治重点是麦蜘蛛,监测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当田间麦圆蜘蛛或麦长腿蜘蛛分别达到头/hm或头/hm时进行防治。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流行的关键是扬花期出现阴雨天气。防治麦类赤霉病应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在小麦赤霉病常发区,如果花期遇阴雨天,应抓紧齐穗至盛花期喷药预防,一般用%多菌灵胶悬剂或%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治萎灵对水喷雾或低容量喷雾,如果扬花期间连续阴雨,第次用药后d,趁下雨间隙再喷次药。小麦吸浆虫虽是穗期为害的害虫,但防治适期在月中下旬,应在蛹期适时开展防治,可用%甲基异柳磷乳油.~.L/hm对细沙或细沙土~kg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左右抽穗时,用%辛硫磷乳油~ mL/hm喷雾防治。可用%辛硫磷颗粒剂扬花期补治成虫,或用%敌敌畏乳油对水,搅匀后喷在麦糠或干细土上,下午撒入麦田熏杀或用%乐斯本乳油对水喷雾。当小麦蚜量达到头/百株、益害比小于∶、近期又无大的风雨时,及时喷药防治穗蚜。用%抗蚜威可湿性粉剂~g/hm,或%吡虫啉可湿性粉剂g/hm,或.%溴氰菊酯乳油mL/hm,或%乐斯本乳油 mL/hm,或%辛·氰乳油mL/hm,对水喷雾防治。防治麦叶螨,可用.%阿维菌素乳油mL/hm,或%哒螨酮(扫螨净)乳油mL/hm,或%克螨特乳油 ~ 倍液喷雾防治。防治黏虫,用%辛硫磷乳油 mL/hm,或.%溴氰菊酯乳油mL/hm,或%乐斯本乳油 mL/hm,对水kg喷雾。小麦穗期多种病虫混合发生时,为保护天敌,减少用药次数及用工,可选用对锈病、白粉病及麦蚜、黏虫等效果好的粉锈宁、灭幼脲、抗

  

蚜威等药剂混用,一次用药兼治多种病虫,也可使用低毒、高效的复配农药防治。在防治上述病虫时,还可结合根外追肥,既防病虫又增产。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例11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180-01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小麦生产发展迅速,但病虫害始终是制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小麦的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在搞好测报的基础上,按照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发生、蔓延,提高小麦的商品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

1 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比例拌匀,堆闷2~3h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2 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又偏晚的现象,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剂技术,实行科学防治。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250~3000mL/hm2对水1125~1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3000mL/hm2对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0kg/hm2拌细土300kg,均匀撒施于土表。

3 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孕穗至扬花期是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颖枯病、麦蚜、1代蚜虫和吸浆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期和危害盛期。常年这些病虫害以麦蚜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小麦孕穗至扬花期是小麦形成产量非常重要的时期,又是多种病虫集中发生危害盛期,一旦病虫危害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此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最关键时期,应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确保小麦优质丰产。麦田是多种天敌的越冬场所和早春繁殖基地,保护好麦田天敌不仅有利于控制小麦害虫,而且也是后茬作物害虫天敌的主要来源,应注意保护利用。

3.1 孕穗至扬花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条锈病为病叶率2%~5%,叶锈病为病叶率5%~10%,白粉病为病叶率10%;麦蚜为500头/百穗,1代钻虫为25头/m2,吸浆虫蛹期2500头/m3、成虫期为5000~7500头/m3。

3.2 对路的药剂、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是: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450g/hm2喷雾;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1.500kg/hm2喷雾;防治麦蚜可用2.5%敌杀死乳油150~225mL/hm2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20~150g/hm2喷雾;防治1代黏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0~1125mL/hm2喷雾。

3.3 混合施药技术应根据防治对象和防治指标科学运用,单种病虫发生重而其他发生轻时应进行单施药防治,以免造成浪费和农药污染。

3.4 小麦赤霉病和颖枯病要以预防为主,孕穗期如遇连阴天气,在小麦扬花后要喷药预防。小麦吸浆虫虽是穗期为害的害虫,但防治适期在4月中下旬的蛹期,应在蛹期适时开展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3000mL/hm2对细沙或细沙土450~600kg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在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50%辛硫磷乳油750~1125mL/hm2喷雾。

4 灌浆期

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危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防治重点是白粉病、锈病、麦穗蚜等。防治白粉病、锈病的方法同上,同时可兼治叶枯病等。用2.5%辉丰菊酯乳油300~450mL/hm2或25%快杀灵乳油375~525mL/hm2,对水750kg进行喷雾,可有效防治麦穗蚜。以上杀菌杀虫剂可一次性混合使用。若田间天敌与蚜虫的比例大于1∶120时就不必再用防治蚜虫的杀虫剂。小麦黑胚病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发展优质小麦必注意防治小麦黑胚病。除选用抗黑胚病品种外,还要特别注意搞好小麦扬花灌浆期的防治。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0~450g/hm2,对水750kg防治效果最好,使用多菌灵、三唑酮、代森锰锌也有一定防治效果。应在灌浆初期和中后期各防治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