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6 10:18:35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例1

以人为本作为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发展原则之一,其运用的宽度和广度都在逐步的扩大,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以人为本的原则已经慢慢的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管理模式之一,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血液,企业想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员工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企业政工工作的特点,并且利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满足企业员工的需求,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为企业的发展进行尽力,并实现企业与原告的双赢局面。

一、以人为本的企业政工工作的创新思路

(一)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结合起来

现代化的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度,由于,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企业政工工作在其日常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起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与运用。一旦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那么企业日常的政工工作就得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努力保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力争逐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养,营造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努力寻找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结合的各种方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最为核心的思想基础。

(二)企业政工工作与员工切身利益有效结合起来

企业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企业全体成员的发展,只有企业的各个员工都得到了自身最大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因此,必须寻求企业的集体利益与原告的个人利益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尽量寻求这两者的平衡点,从而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但是,现代化社会企业发展的许多事实却不仅人意,很多企业过多的关注其自身的发展,而忽视其员工的自我发展,对员工的需求与想法视而不见,殊不知,企业员工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为企业就是由管理者、投资者、员工等具体的人员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忽视企业员工的自身发展就是忽视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之路时,必须关注企业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最大化满足他们发展的诉求,从而实现企业员工的发展。同时,只要企业政工工作时刻不忘其下员工的自身发展需求,并尽可能满足其发展需求,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会走的非常的顺畅。

(三)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生产管理有效结合起来

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作为企业得以长远发展下去的内在组织机构,其对于企业的发展作用不言而喻。因此,企业政工工作必须将企业生产管理的对象即企业员工的发展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将企业员工的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让他们相互合作寻求共同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利于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高效运行。在企业的整体发展中,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重要一份子,又因为每个员工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其每个的发展都有所区别,然而,以前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过于落后与迂腐,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企业员工与企业生产管理产生巨大隔阂与摩擦,也就会逐渐出现非常多的问题。因此,企业政工工作必须解决企业日常管理中与员工出现的相关问题,因而,在这一解决问题的途中,必须将以人为本原则作为发展的重要原则,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充分重视企业员工自身的发展需求,充分考虑他们的情感与意志,采用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将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生产管理充分有效的结合起来。

二、企业政工工作以人为本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宣传工作,让企业政工工作深入人心

在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如果有很多员工出现了埋怨或者不满等消极的情绪,就可以证明该企业在其管理过程中与其自身的员工沟通环节出现了问题。这时企业政工工作就得注意其管理决策者与其手下的员工的沟通问题。首先,深入一线调研摸清实情。作为企业政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需求与呼声,注重畅通员工意愿表达渠道,充分利用网络、电子邮箱、微信、QQ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确保基层的心声能够及时准确快速地上传到企业管理决策层,这样决策层才能够及时的发现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要牢固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变坐等上访为主动下访问巡查,深入生产经营基层一线收集意见建议。其次,要充分发挥初步研判参谋的作用的作用。作为企业政工,对于收集上来的信息,应该按照国家政策法规、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及行业发展动向,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分类筛选处置,通过甄别和整理后,报送给企业管理者,采取相关处理措施,为企业高层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作用。再次,及时准确地将企业决策层的重大决策部署安排,及时告知企业员工,使广大员工形成思想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企业决策传达落实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从而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在预期内获得更好的效益,这样可以使企业的相关决策既民主又能够深入人心,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做好思想教育,调动员工投身工作的热情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对实际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企业员工的思想状态对于其在企业的日常工作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精神状态一旦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工作的成果。首先,勤于沟通“把准脉”。作为企业政工人员,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雪亮的眼睛,善于捕捉和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应多提醒,多沟通,使员工始终保持警惕。其次,望闻问切“找病因”。通过个别谈话、实地走访、慰问座谈、谈心交心等方式,加强思想教育,一旦发现精神状态不佳的员工,就需政工可以像长辈、朋友、亲人一样,及时的沟通与心理疏导,走进员工的内心世界,找到症结所在。再次,诊断问题“开处方”。政工人员应该像医生一样,在找到病因之后,就需要开出具体的可行的处方,如果是能够及时的解决的小问题,就应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处理。如果是疑难杂症,则需要及时汇报给企业决策管理高层,使问题尽可能地得到圆满的解决,从而帮助员工一起想重新焕发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其为自身与企业更好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三)重视政工工作,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机制

高效运转的企业管理机制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人有着自己的思想意识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并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因此,企业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机制,让企业政工工作去逐步解决人的需求。首先,以情感其心。人都是感情动物。作为政工人员,必须善于打好感情牌,以真心实意换得员工的理解与支持,与实际行动感化员工的心灵。其次,以智导其行。政工人员应该运用过人的智慧与谋略,引导、激励员工,增强企业的团队凝聚力,引领员工朝着企业发展的目标、方向不断前进,为企业生产经营与长远发展作出有效的贡献。再次,以理服其人。要坚持按制度办事,按规矩管事,秉公处理,讲公道正派,在日常的工作环境中,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员工工作氛围,尽量让他们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工作,真正关注到他们的发展需求。只有企业的人才得到发展,企业才有可能得到长远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政工工作必须在逐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到其下员工自身的合理发展需求,从而使得企业政工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寻找企业发展与其员工自身充分结合,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例2

(一)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结合起来

现代化的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度,由于,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企业政工工作在其日常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起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与运用。一旦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那么企业日常的政工工作就得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努力保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力争逐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养,营造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努力寻找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结合的各种方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最为核心的思想基础。

(二)企业政工工作与员工切身利益有效结合起来

企业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企业全体成员的发展,只有企业的各个员工都得到了自身最大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因此,必须寻求企业的集体利益与原告的个人利益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尽量寻求这两者的平衡点,从而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但是,现代化社会企业发展的许多事实却不仅人意,很多企业过多的关注其自身的发展,而忽视其员工的自我发展,对员工的需求与想法视而不见,殊不知,企业员工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为企业就是由管理者、投资者、员工等具体的人员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忽视企业员工的自身发展就是忽视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之路时,必须关注企业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最大化满足他们发展的诉求,从而实现企业员工的发展。同时,只要企业政工工作时刻不忘其下员工的自身发展需求,并尽可能满足其发展需求,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会走的非常的顺畅。

(三)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生产管理有效结合起来

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作为企业得以长远发展下去的内在组织机构,其对于企业的发展作用不言而喻。因此,企业政工工作必须将企业生产管理的对象即企业员工的发展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将企业员工的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让他们相互合作寻求共同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利于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高效运行。在企业的整体发展中,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重要一份子,又因为每个员工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其每个的发展都有所区别,然而,以前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过于落后与迂腐,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企业员工与企业生产管理产生巨大隔阂与摩擦,也就会逐渐出现非常多的问题。因此,企业政工工作必须解决企业日常管理中与员工出现的相关问题,因而,在这一解决问题的途中,必须将以人为本原则作为发展的重要原则,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充分重视企业员工自身的发展需求,充分考虑他们的情感与意志,采用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将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生产管理充分有效的结合起来。

二、企业政工工作以人为本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宣传工作,让企业政工工作深入人心

在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如果有很多员工出现了埋怨或者不满等消极的情绪,就可以证明该企业在其管理过程中与其自身的员工沟通环节出现了问题。这时企业政工工作就得注意其管理决策者与其手下的员工的沟通问题。首先,深入一线调研摸清实情。作为企业政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需求与呼声,注重畅通员工意愿表达渠道,充分利用网络、电子邮箱、微信、QQ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确保基层的心声能够及时准确快速地上传到企业管理决策层,这样决策层才能够及时的发现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要牢固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变坐等上访为主动下访问巡查,深入生产经营基层一线收集意见建议。其次,要充分发挥初步研判参谋的作用的作用。作为企业政工,对于收集上来的信息,应该按照国家政策法规、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及行业发展动向,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分类筛选处置,通过甄别和整理后,报送给企业管理者,采取相关处理措施,为企业高层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作用。再次,及时准确地将企业决策层的重大决策部署安排,及时告知企业员工,使广大员工形成思想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企业决策传达落实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从而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在预期内获得更好的效益,这样可以使企业的相关决策既民主又能够深入人心,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做好思想教育,调动员工投身工作的热情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对实际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企业员工的思想状态对于其在企业的日常工作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精神状态一旦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工作的成果。首先,勤于沟通“把准脉”。作为企业政工人员,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雪亮的眼睛,善于捕捉和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应多提醒,多沟通,使员工始终保持警惕。其次,望闻问切“找病因”。通过个别谈话、实地走访、慰问座谈、谈心交心等方式,加强思想教育,一旦发现精神状态不佳的员工,就需政工可以像长辈、朋友、亲人一样,及时的沟通与心理疏导,走进员工的内心世界,找到症结所在。再次,诊断问题“开处方”。政工人员应该像医生一样,在找到病因之后,就需要开出具体的可行的处方,如果是能够及时的解决的小问题,就应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处理。如果是疑难杂症,则需要及时汇报给企业决策管理高层,使问题尽可能地得到圆满的解决,从而帮助员工一起想重新焕发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其为自身与企业更好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三)重视政工工作,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机制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例3

继承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志书的生命与灵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修的新方志继承了我国历代修志的理论和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基本形成了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和生不立传、越域不书、通典不录等志书编纂原则,篇目设计符合“事以类聚”“类为一志”,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增加了“注”等体裁,等等。但第二轮编修的续志存在没有做到处理好与前志的衔接、缺乏“以人为本”的编纂原则等问题,削弱了志书“存史、资政、育人”的整体功能。为志书编纂原则的更好地继承与创新,切实有效地提高志书编纂水平,现试谈志书编纂原则的继承与创新,与业内同仁共商。

一、志书应坚持运用新观念、新资料、新方法的编纂原则

每次修志都会面临新的情况。第二轮修志的上下限时段内,恰好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由开始到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启动“三步走”战略到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经济、社会、文化和各项事业稳定发展。其间,出现了许多新理论、新观念、新经验、新矛盾、新问题,制定了许多新政策、采取了许多新举措,涌现出了一批新兴行业、新组织形式和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及企业家。志书编纂原则的继承与创新,应正视面临的这些新的情况,运用新观念、新资料、新方法,实现志书的继承与创新,在前志的基础上得到新发展。

1.坚持修志新观念的编纂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是志书编纂原则继承与发展的关键。志书既要继承,更需要观念更新。新观念主要应体现在编修志书目的上的创新,即为谁修志、为什么要修志的问题。传统的“官本位”已经严重阻碍了志书的发展,在这次第二轮市县志编纂工作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之一,是“长官意志对修志工作影响较大”①,为了领导换届而不顾志书质量,草率出版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编修志书应力求摆脱传统方志“官本位”的旧思想,而真正确立“民本位”的编纂思想;同时,应否定“为修而修”的旧观念,并将志书的“经世致用”而修志的观念加以继承与发展,树立起“为读者服务”“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而修志的新观念。编修志书更新了为谁修志、为什么要修志的观念后,志书编纂原则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2.坚持编修新方法的编纂原则。志书的编修方法创新,是时展的需要,是实现对前志创新的需要,是志书编纂原则继承与发展的保证。修志方法的创新,即体式、篇目、体裁的创新。时过境迁,文随世变。应根据新情况,坚持新方法的编纂原则。首轮志书采用的主要是章节体体式,体裁单一,结构彼此模拟和雷同。根据志书记述内容的需要,在严格遵守志书体例的基础上,“注意融合章节体、条目体的长处”①;人物传、人物简介、人物表以外记述人物,以事系人、人随事出,记述“人”;除“概述”外,编、章首可设无题小序,根据需要,节首也可O引言。

3.坚持使用新资料的编纂原则。使用新资料是志书编纂原则创新与发展的前提。第二轮修志的上下限时段内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是首轮志书编纂的时限内所没有发生的,志书编纂原则应立足传统、突破传统,收集第一手资料,注重对“人”的记载,反映人民生活,如收入、医疗、住房、养老等;增加改革开放、人文部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改革、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家、人口流动、海关和商检、经验和教训等新资料的入志,实现志书记述资料的创新。

二、志书应坚持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篇目创新、体裁创新、内容创新等的编纂原则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例4

一、前言

当今社会已进入新经济时代,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指导会计实践活动适应会计环境。目前对新知识经济的会计理论创新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从现行会计法法体系及会计准则为基础,运用比较创新等基本方法,从分析新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入手,系统研究会计理论创新的基本内容,以期对新经济环境下会计理论及方法创新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的冲击

(一)新经济时代会计创新的内涵

知识经济的形成发展及经济的信息化,极大的冲击了现行会计的基本假定,会计要素的概念及计量方法,客观上要求对现行会计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会计创新是根据会计环境变化要求,对原有理论与方法进行调整,形成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会计创新对会计科学发展及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区别于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的新型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新经济包括运行模式的创新。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新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为基础,新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的信息化,以科技的研究开发为基础,高质量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其先决条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新经济发展的结果。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产生较大的影响的新经济环境不断出现。主要表现在经济资源地位的变化要求,经济信息化的要求,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

(二)新经济环境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新经济环境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表现在对会计基本假定的影响,会计假定指对会计事务产生的未明确的事物,根据发展趋势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判断,是会计运行的前提条件,会计假定是会计学理论基础,各种经济业务大量涌现,会计基本前提受到较大的冲击。

会计主体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新经济环境对会计主体假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基金会计对会计主体假定的挑战。

货币计量假定指会计提供的信息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经济环境的变化使货币计量假定受到很大的冲击。持续经济假定认为,会计主体经济活动按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的进行,会计分期假定是对持续经营假定的补充,人为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济应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过时间,假定限制了会计核算与报告的期间。

会计原则是依据会计假定推断得到证明的规范会计标准,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可比性,及时性,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指出与资本性支出等原则。新经济环境变化使一般会计原则受到影响。

会计具体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为对象,分析各项业务的特点,对围绕业务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作处理的规范。新经济环境对会计准则影响主要表现在无形资产准则的局限性,人力资源的反映要求,环境资源的反映要求。

三、新经济时代对会计制度的冲击

会计原则的滞后导致会计制度相对滞后,一些经济业务在现实中已出现,但现行会计制度未加以规范,会计制度严重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会计制度规定核算内容不完善,会计报告制度的局限性。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内容包括企业资产,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制度规定的核算内容不完善指资产要素核算制度中,仅包括物质资产,无形资产的核算制度,对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制度,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制度,环境会计核算制度缺乏。

我国最新会计准则执行的《会计财务报告条例》规定,企业对外报告财务信息主要包括会计报表及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规定可以看出我国会计规范中会计信息供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对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内容较为单一,在资产负债表中对无形资产反映有限,《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风险信息提供有限。制度规定会计报告形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会计实时报告的要求,提供会计信息的手段较为落后,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获取决策信息的需要。

面对新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体系的冲击,必须突破传统的会计知识体系,对原有的理论方法进行拓展,对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形成符合新经济环境变化要求的会计理论体系。

四、新经济环境下会计理论创新

(一)会计主体创新

新经济环境下会计理论创新包括基本假定创新,会计原则的创新,会计对象及目标的创新。根据新经济环境对会计主体假定的冲击,坚持以企业法人单位为会计主体,进行独立核算,在没有实体的虚拟经济主体,技术创新项目会计主体,基金会计主体情况下应建立相应的特殊会计主体。随着企业间投资范围的扩大,合并会计报表突破了传统的法律形式的法人会计主体。

在虚拟经济情况下,不能假定虚拟公司持续经营,应注意其在项目完成时结束。以技术创新项目为会计核算主体下,技术创新项目与会计核算同时终止。特定时期发生的会计业务不断产生,其与正常时期的业务不同,应将业务在会计期间上作特殊规定,使用特殊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会计核算。提供特殊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原则创新

新经济环境变化使一般会计原则受到冲击,历史成本原则被突破,相关性优于稳健性的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客观性原则受到影响。历史成本原则在货币计量假定基础上形成,新经济环境下出现了计量属性的创新,应突破历史成本原则的控制,可变现净值是折现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同时并用原則。一般情况下,对一般资产按实际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情况发生变化时,对短期投资采用成本与市场孰低法,对特殊的知识资产等坚持历史成本与未来先进流量折现相结合的原则,以后按未来先进流量折现值对其进行再确认。对金融资产及衍生金融工具采取公允价值计量。

会计信息提供上,坚持稳健性原则,计量知识方面及技术创新方面,应尽量适应经济决策的需要,在满足相关性原则的要求前提下,在计量知识方面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做到估计合理,要求客观公正的报告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

(三)会计目标创新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反映与控制的内容,传统会计基本假定不能反映再生产过程的所有方面,会计对象被限定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资金是企业单位拥有的经济资源的货币表现形式。

新经济环境下,会计反映控制的内容不仅是物质资本运动,在知识经济时代,进入经济活动中必须运用新的会计方法,反映控制知识资源的取得,使用,企业会计对象应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物质资本运动,具体内容应包括物质资产,知识资本所有者权益,费用与利润等内容。

会计目标是向广大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财务报表目的是提供有助于使用者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的资料。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例5

吉林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实施细则关注点关注一:带项目或成果创业保留基本工资

据悉,事业单位批准离岗创业的人员范围为具备创业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离岗期限不超过3年,对已经具有离岗创业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再次批准其离岗创业。

《细则》对离岗创业的人员工资及社会保险待遇激励保障规定,高校或科研创新型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带着科研项目或成果到企业开展技术转移、科研成果转化等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的,原单位可保留其档案工资中的基本工资部分;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初始阶段暂停发工资,但由原单位继续为其缴纳单位和个人承担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离岗创业人员离岗创业期间档案工资按国家和我省规定正常晋级或调整,并作为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的基数。专业技术人员在离岗创业期限内经考核证明创业业绩优秀,且在本省内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超过本人档案工资的,凭完税证明提出申请,原单位可在该缴税年度内发放其基本工资;在本省内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超过本人档案工资2倍以上的,凭完税证明提出申请,原单位可在该缴税年度内全额发放其档案工资。因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结余的人员工资和经费,原单位可统筹调剂用于补充公用经费支出,但不得用于三公经费支出。创业企业或所工作企业应当依法为离岗创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用,离岗创业人员发生工伤的,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离岗创业人员离岗创业期间达到国家规定退休条件的,应当及时办理退休手续。离岗创业期间非因工死亡的,执行人事关系所在事业单位抚恤金和丧葬费规定。

关注二:离岗创业期间保持原级别岗位不变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例6

协同理论创始人Haken将协同定义为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互相合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各组成部分所不存在的新质的构造与特性。自然界的协同与管理学上的协同在深层次上有很强的相似性,许多学者逐步把自然界的协同理念运用于管理学科。学者Ansoff在研究公司的多元化问题时提出战略协同,第一次将协同的理念运用于管理学。随后,Hiroyukiltami将Ansoff的协同理念细分为互补和协同效应。VeronicaSer-rano在协同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协同创新的概念,即各个创新主体要素进行涉及知识、资源、行为、绩效的系统性的优化、合作、创新的过程。PeterGloor则着重指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主体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的创新目标。

(二)国内协同创新相关研究

国内协同创新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企业内部为研究重点的协同创新。郭斌等从系统、组合的视角出发,在对企业组合创新的研究中发现,组合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在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受组织和技术因素制约的系统性协同创新行为,并将其分为三个层次。陈劲等通过研究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过程,提出企业要进行有效的协同创新管理,就必须以协同创新功能为主线、以因子系统联系为基础建立全面、系统的协同创新管理架构。第二阶段为产业集群方面的协同创新。许箫迪、王子龙基于战略联盟行为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建立了企业协同创新模型,研究了确立战略联盟协同创新的目标前提,价值基础及终止条件。万幼清、邓明然基于知识视角对影响集群协同创新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模型,认为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拥有的知识类型也不同,说明产业集群能够充分发挥企业间各方的知识基础优势,极大提高了协同创新绩效。第三阶段为基于产学研视角的协同创新。何郁冰探索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认为“战略—知识—组织”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是产学研的协同创新的基础、核心和保证。许振洲等从知识流动视角出发,将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形成三个递进演化阶段,通过分析各阶段运行的内在机理、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协同特征,初步构建了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理论框架。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协同创新

对于产学研中形成的战略联盟,政府部门给出了概念界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对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去理解:联盟是各创新主体之间以解决重大需求为纽带的协同合作的同盟,该形式与合同、协议等短期合作不同,与兼并及收购有很大区别;联盟强调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之间协同合作,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企业或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目标,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形式;联盟是联盟成员以独立法人的身份依法建立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关系,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长期的协同合作关系,而不是基于某个产学研项目而建立的临时、短期的一般性的合作关系。然而,战略联盟与协同创新并不是简单组合就能产生协同效应的,只有当大学、研究机构向联盟及其各创新主体之间创新要素系统性的整合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形成联盟各创新要素多边协同和合作创新。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其本质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它通过联盟内部各创新要素之间以及各创新要素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竞争合作、相互依赖促进,驱使联盟内创新资源在协同合作、共享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创新机制,进而得到动态持续的协同发展。以系统的视角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机理就是联盟协同创新各主体、各组织内外部的合作方式与彼此关系的总和。包括各组成主体,以及系统与主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等关系的总和。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机理

(一)协同创新体制

协同创新体制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结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本质与“2011计划”的实质内容可见当前主要的体制为:政府引导,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自主协同合作体制。在这一体制中,企业是协同创新的需求方及投入方。企业虽具有资金、设备、营销和市场经验等能力优势,但却缺少基础性原理知识和科技人力资源。Lee认为,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主要动机是获取互补性研究成果、进入新技术领域及开发新产品。每个联盟都是因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针对创新任务而开展,创新物质资源的投入和创新活动的组织,主要来自企业的组织。高校及科研机构是协同创新的智力提供者。其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和专业人才储备能很好地弥补企业在此方面的劣势,而企业也能为其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和实用性研究指导。因此,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传统的技术转移路径正在发生改变,高校及科研机构已不再是由企业筛选技术、选择合作被动参与方。根据“2011计划”精神,“高校主动协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应是一项重要的政策亮点”。政府起推动、引导作用。政府推动是政府根据国家或地方重大需求,通过行政和政策手段引导各主体根据实际紧密协同,在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方式,积极推动体制改革,踊跃参与协同创新。对我国而言,政府的推动及引导作用越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就越高,共享资源越多,参与程序越深,互补性越强。另外,从西方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看,风险投资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研究认为风险投资是战略联盟运行达到成熟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然而,目前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风险投资体制机制,随着我国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风险投资机构也将在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一体制中,核心关键要具备六个要素。

(1)需求牵引。即联盟成立的根本原因,联盟服务于谁或者什么重大需求,目的要很明确。

(2)问题导向。需求中存在什么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多个方面,靠某一组织无法完成。

(3)任务驱动。各创新主体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各创新主体之间以系统方式有逻辑地整合,实现多边的协同。

(4)要素整合。为解决任务而集合相关的要素。

(5)机制创新。要建立为解决任务而协同的机制,无固定的常规模式,根据实际需要而制定。

(6)实效突出。不以传统的科技评价模式来进行评价,而以解决实际的问题,原需求的成效来客观评价。

(二)协同创新的机制

协同创新机制是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主体、各组织的内部合作方式与要素关系的总和。它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应遵循三大原则。

1.知识在知识场中扩散的动机和动力最大化原则

联盟协同创新的本质是基于合作的知识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可视为知识在其中扩散的知识场,动机和动力是影响知识在知识场内扩散的两个很重要的指标,其中动机决定知识扩散的目标,动力则决定知识扩散的速度和程度。显然,当知识扩散的动机和动力最大时,知识创新绩效最大化。在动力中有一项重要的因素是以知识为主的资源互补性最大化因素。显而易见,战略联盟形成原因之一是基于资源的相互依赖性,主体之间资源的不可流动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程度越高,其他主体与之结成战略联盟的可能性越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体之间资源属性类型互异,表明各主体之间更能形成资源互补的优势,更大地提高协同创新的绩效,这表明联盟主体之间的知识互补是联盟协同创新的基础。

2.技术转移梯度最小与创新能力差距适度化原则

知识创新在创新主体之间扩散,必须在一定知识位势区间内的高低知识位势主体之间进行,但位势差距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决定知识流动的强弱程度。如果差距太大,低位势可能不会向高位势学习,高位势也没有向低位势进行知识扩散的动力与动机。当联盟的知识转移能力较弱或知识难度太高时,知识转移在联盟中很难产生很大的协同创新效应。这其中就涉及到技术转移梯度的问题,即不同协同主体之间技术水平的相差程度。根据研究,技术成果总是沿着技术梯度最小的方向转移的,技术转移梯度越小,则通过协同创新达成技术转移的几率越大。同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各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差距需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在一个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即使整个联盟的协同利益呈正向增长,但在联盟的某一或少数主体的知识或技术创新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协同主体,则该成员将会重新寻找得以使其自身利益更大化的战略联盟。创新能力差距化适度原则从另一角度看,也是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相适应原则,即知识的转移需要落地才能产生实际效益,否则只能成为摆设。这也是目前我国大学、研究机构的科学研究不能很好为市场所用的重要原因。

3.个体成本收益率最大化原则

所有联盟建立的最直接市场因素均是为了寻求成本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各创新主体通过联盟合作可稳定运营成本,进而减少收益成本,降低支付费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参与主体进行协同创新的前提是单个主体参与所得的收益大于参与所付出的成本,而且参与创新活动的成本收益率高于单个主体行动的成本收益率。如果一项活动对于战略联盟能产生足够的协同利益,而对于其中某个个体产生的成本太高,或者成本收益率太低,那么这个个体也不可能采取行动。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例7

1 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创新的含义有很多种理解。例如,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明确了创新的含义:创新是生产手段的新组合。这种创新是在技术和观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和创新。复旦大学芮明杰教授认为,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管理创新不只是生产手段的新组合,也不只是对企业内部资源的调整和创新。它也不一定是一种范式,只要能结合企业的实际,对本企业有效就可以。它包含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管理创新是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来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以实现既定管理目标的活动。这个概念不仅强调了管理创新的创造性,要求管理创新要在观念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资源整合方式,而且又强调了管理系统的新颖性和有效性。只新而无效不是管理创新的目的,创新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更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

2 煤炭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2.1 煤炭企业管理的现状 目前,煤炭企业从总体上讲还远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令人可喜的是一直在向适应市场经济环境要求方面转化。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主要是:①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手段向市场经济靠近。②企业对市场竞争的能力开始增强。③管理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④生产经营状况好转。⑤追求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经营者的共识。⑥注重技术进步和产品的动态开发。⑦企业拥有一批成熟而稳定的经营管理队伍。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仍有很多问题,主要是:①管理粗放。成本较高,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过高,生产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②管理组织落后。组织模式单一,管理幅度过宽,行政指挥系统和职能参谋系统交错,管理效率低下。③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④管理基础工作薄弱。⑤管理创新能力较差。

2.2 煤炭企业管理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就管理创新来讲,煤炭企业管理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①创新主体错位,造成创新动力不足和创新能力较弱。②创新客体不明,缺乏有目的和针对性强的合理设计,或找不到创新的具体对象,设定不了创新的准确目标。③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政策配套性不强。④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⑤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等。

实现煤炭企业管理创新目标的途径在于:①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强化企业管理,特别是管理创新。②加强市场经济观念的根本转变。③大力倡导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的研究,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市场经济头脑、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的企业家。④加强企业知识和企业管理创新知识的学习和传播。⑤加强科学管理,企业管理的重心应从实物型管理转向价值型、知识型管理;切实转变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建立和完善适于企业管理创新的良好环境。⑥强化企业管理创新的激励和制约机制,特别是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和制约机制。

3 煤炭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3.1 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使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信息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被称为“世界经济的生命线”。知识经济就是信息经济。在企业经济活动中,不断注入的信息和知识要素改变着传统的发展模式,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产品结构和创新走向。因此,煤炭企业面临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了的形势,应该适时作出管理变革和创新。

3.2 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 “以产定销”的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信息化为企业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提供了生产力基础。目前市场竞争已经明显地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综合经营力",二是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企业形象。为此,要构建不断适应市场的应变系统,煤炭企业的策划力与创新力已成为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3.3 企业现状和深化企业改革的要求 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上来,即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目前许多煤炭企业仍然面临重重难题:人员素质差,技术水平低,成本耗费大等难题,难于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也难于提高煤炭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因此,煤炭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走集约经营路子,发展规模经济;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要素的节约和优化组合,提高产品质量,少投入、多产出;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进行挖潜、革新、改造。所有这些都要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机制来实现,而深化改革进一步要求和更加激活企业的管理创新。

4 煤炭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

4.1 管理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要有效地进行管理创新并使创新结果能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

4.1.1 坚持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原则。市场经济是现代企业运作的基本环境,它要求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企业管理创新必须结合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求,进行科学和有效的创新。

4.1.2 坚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原则。管理创新的起点和落脚点都是企业本身,必须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管理创新不能照搬外部的模式,也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管理,而应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例8

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收到的创新基金的账务处理五花八门,有的将收到的科技创新基金计入“专项应付款”,同时,把发生的科技创新相关费用包括购置固定资产费用直接冲销科技创新基金,结果使科研扶持项目的研发费用及国家专项拨款的实质未在企业账表上正确反映,没有真实反映会计事项;有的将创新基金计入“专项应付款”,不管是购置固定资产还是科研费用,均计入管理费用,待验收后创新基金全部冲销管理费用,未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购置,影响企业损益及净资产的正确核算;有的企业将收到创新基金直接作为国家拨款,计入资本公积;有的企业将收到创新基金拨款直接计入当期收入。没有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直接影响创新基金使用效果经济指标的评审结果。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确认与计量

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对政府补助的定义为:“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因此,上述对企业以拨款资助形式、贷款贴息形式发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属典型的政府补助项目,应按照第16号政府补助准则确认与计量;至于国家投入资本金形式的扶持方式,则是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资金的方式,按照一般投资准则确认与计量。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一般实行合同化管理,按照立项申报的项目核算管理,项目主管部门要进行项目的立项和验收管理,对不符合合同规定用途使用该补助资金或基金使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项目主管部门有权做出撤销或更改补助金额,补助资金将予全部或部分收回。因此,对企业的拨款资助形式、贷款贴息形式的科研补助属于附条件的政府补助。

下面按照新会计准则分别探讨这三种形式创新基金的确认与计量。

1、拨款资助形式

拨款资助形式的创新基金一般含科技部的创新基金及地方配套基金。创新基金的管理部门在拨付基金前要与企业签订协议,要求创新基金使用在与指定的研发项目相关的固定资产购置费用,研发及中试费用,及与项目直接相关的其他支出,并要求企业在项目执行期完成诸如销售收入、净利润、缴税、创汇等经济指标及相关技术指标,在项目执行期后,创新基金管理部门将组织专家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验收评审,若验收不合格,将收回基金。因此,拨款资助形式的创新基金是典型的附条件的政府补助。

按照第16号政府补助准则,对政府补助采用收益法确认与计量。当企业能够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所附的条件,并且能够收到政府补助时,可在账上确认该补助收入。

当企业取得的创新基金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或直接取得国家无偿拨入的长期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时,即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则确认为递延收益,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取得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以外的政府补助,则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如果该补助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则计入当期损益;如果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则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因此,当企业收到拨款,尚未确定是与资产相关的补助或与收益相关的补助,只能是一项暂收款,或理解为递延收益,按照实收金额,暂挂“专项应付款”;项目执行期间,企业用该基金购置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应计入“固定资产”;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计提折旧等,按照规定计入“管理费用”;期末,原用于购置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基金,按照使用寿命平均分配,转入“补贴收入”,而非转入“资本公积”;原用于研发费用的,直接转入“补贴收入”,而非抵消“管理费用”。

项目执行期后,经过项目验收合格,不作账务处理。“专项应付款——科技创新基金”期末余额反映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递延收益,在长期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每年平均摊销。

若项目验收不合格,需要缴回创新基金的,则“专项应付款——科技创新基金”有余额的,先冲减,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这样,在“专项应付款”的贷方可反映该创新基金的来源,借方可反映该创新基金形成资产逐年转入收益部分及未形成资产直接转入当期收益部分。创新基金的来龙去脉在会计核算上很清楚。

另外,如果国家是以非货币性资产(如无偿拨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形式给予企业补助的,则要按照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如果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则以名义金额计量,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情况下,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贷款贴息方式

即国家对企业进行科研开发的贷款利息进行补贴,则收到时,计入“专项应付款”;期末,按照当期贷款利息部分,转入补贴收入,而非抵销所发生的“财务费用”;若该项利息费用计入相关购建资产的成本,也是转入补贴收入,而非冲减相关购建资产的成本。

这样,企业的会计账表上可真实反映企业研发支出的实际成本费用或购建研发设备的实际价值。按照资产负债观,政府补助会引起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但又不是直接来自股东的资源(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符合收益的确认原则,因此,把政府补助作为扶持企业已发生的科研费用的补贴,直接确认或分期确认为企业的收益,与相关费用或损失相配比,符合会计核算的配比性原则。

3、资本金投入

国家以资本金投入方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补助,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其他资本的投入,数额一般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的20%,原则上可以依法转让,或者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在规定期限内依法收回投资。

若国家以投入资本金的方式进行补助,则不是“政府补助准则”规定的事项,不按照该准则处理,而按照一般投资准则处理,企业在收到资本金投入时,计入“实收资本”。

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经济指标评审结果的影响

创新基金项目合同签订的经济指标,往往包括执行期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税收、净利润、创汇等,项目验收评审,根据的是企业实际完成的经济指标与合同指标进行对比与评价,而企业实际完成的经济指标又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专项审计报告认定,如果专项审计报告对企业关于创新基金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没有统一的口径,而是就企业提供的数据确认,则对评审结果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评审结果是不准确的,对企业也是不公平的。

采用何种账务处理方法是正确的,首先应明确创新基金是否计入企业的应完成的经济指标,含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净利润、税收指标等。创新基金的目的在于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对项目执行结果评价的经济指标应该是该基金投入使用后产生的实际结果,应该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的结果评定,创新基金计入补贴收入而不计入销售收入,影响企业净利润及所得税指标,同时影响资产总额指标,但不影响流转税与创汇指标。

以下对此问题举例说明:

例:某科技型小企业原有资产总额为100万元,负债50万元,所有者权益50万元,A项目得到科技创新基金40万元,其中,用于购置固定资产15万元(使用年限5年),用于研发费用25万元,企业自有资金投入研发费用30万元。项目执行期应达到的经济指标为:资产总额150万元,销售收入50万元,税收7万元,净利润10万元。该项目执行期的实际销售收入为35万元,税收6万元。

则按照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资产与净利润的确认结果不一样:

1、按照新准则(16号)确认与计量的结果:

科技创新基金40万元的投入,形成固定资产15万元,折旧3万,则固定资产净额12万元,专项应付款12万元,补贴收入28万元,管理费用28万元(研发费用25万元,折旧3万元)。

项目运行结果:

企业增加资产17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2万;货币资金5万元〕,增加负债12万元(专项应付款余额),净利润为5万元(35+28-55-3,不考虑所得税因素),即增加净资产5万元。验收时,企业资产总额为117万元,完成合同78%;销售收入35万元,完成合同70%;净利润5万元,完成合同50%;税收6万元,完成合同86%;负债62万元,净资产55万元。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例9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创业投资企业,是指主要从事创业企业股权投资、并提供创业服务和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企业组织。

本办法所称创业企业,是指在*市区注册设立,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服务,成立期限在5年以内且具备下列条件的非上市公司:

(一)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二)职工人数在300人以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在30%以上,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在10%以上;

(三)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下,净资产在2000万元人民币以下,每年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经费占销售额的5%以上;

(四)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规范;

(五)被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为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

第三条引导基金是专门用于扶持创业投资发展的政府专项基金,具有政策性、引导性和非营利性。引导基金旨在通过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引导社会资金加快向创业投资领域集聚。

第四条引导基金管理原则:

(一)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扶持项目应当符合*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发展政策,资金运作实行项目选择市场化、资金使用公共化、提供服务专业化的模式;

(三)引导基金出资遵循参股不控股的原则;

(四)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

第五条建立引导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管委会),负责引导基金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并对引导基金的资金投向以及资本运营质量进行监管,但不直接参与引导基金运作。其具体事务由*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基金管理机构)负责进行管理。

第六条为保证资金安全,基金管理机构应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引导基金的资金托管银行,负责引导基金的资金保管、拨付、结算以及日常监管工作。资金托管银行应每月向基金管委会出具监管报告。

第七条引导基金的引导方式主要采用阶段参股、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对同一企业(或项目)原则上只采用一种引导方式。

第八条引导基金总规模为2亿元人民币,其中:50%用于阶段参股,30%用于跟进投资,20%用于风险补助。资金规模在以后年度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第九条引导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财政预算安排;

(二)现有扶持企业发展的有关财政专项资金整合;

(三)可用于引导创业投资的其他资金。

第十条在引导基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通过国有股权转让及增资扩股等方式,吸纳金融机构或其他社会资金注资,以实现引导基金进一步的放大效应。引导基金退出后获得的投资分红和退出收益主要用于引导基金的滚动发展。

第十一条创业投资企业不得投资于流动性证券、期货、房地产业以及国家政策限制类行业。引导基金的重点支持对象为在*市区范围内注册设立的投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效农业等符合*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领域的创业投资企业。

第二章阶段参股

第十二条阶段参股是指引导基金向创业投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在约定的期限内退出。引导基金主要支持发起设立新的创业投资企业。

第十三条创业投资企业申请引导基金阶段参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企业为公司制的组织形式;

(二)实收资本(或出资额)在8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者出资人首期出资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且全体出资人承诺在注册后3年内实收资本(或出资额)达到8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所有投资者以货币形式出资;

(三)有明确的投资领域;

(四)有至少3名具备5年以上创业投资或相关业务经验的专职高级管理人员;

(五)有至少3个对创业企业投资的成功案例,即投资所形成的股权年平均收益率不低于10%,或股权转让收入高于原始投资10%以上;

(六)管理运作规范,具有严格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和风险控制机制;

(七)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规范;

(八)符合《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其他有关规定。

第十四条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创业投资企业作为发起人在*市区发起设立新的创业投资企业时,可以申请引导基金阶段参股。

第十五条基金管理机构设立评审委员会,负责对创业投资企业的阶段参股申请和引导基金的支持方案进行评审。评审委员会成员由政府有关部门、创业投资行业自律组织的代表以及社会专家组成,组成人数应为单数。其中,创业投资行业自律组织的代表以及社会专家不得少于半数。

第十六条经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支持项目,应当在有关媒体上分期公告,公告之日起的两周内为项目公示期。

第十七条通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并经媒体公示的支持项目,报经基金管委会批准后实施。

第十八条引导基金的参股比例最高不超过创业投资企业实收资本(或出资额)的25%,且不能成为第一大股东。引导基金参股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

第十九条引导基金参股的创业投资企业进行投资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投资对象原则上应当是在*市区范围内注册设立的创业企业,投资*市区范围企业的资金不低于70%;

(二)投资对象仅限于未上市的创业企业。但所投资的未上市企业上市后,创业投资企业所持股份的未转让部分及其配售部分不在此限。

(三)对单个创业企业的累计投资不得超过创业投资企业注册资金的20%,且原则上不得控股被投资企业;

(四)投资对象不属于合伙或有限合伙企业;

(五)不得投资于其他的创业投资企业。

第二十条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创业投资企业进行年度专项审计,加强对引导基金参股创业投资企业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引导基金投资形成的股权,自投入后3年内转让的,其转让价格不得低于引导基金原始投资额;超过3年的,转让价格不得低于引导基金原始投资额与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转让时同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的收益之和。

第三章跟进投资

第二十二条跟进投资是指对创业投资企业选定的投资项目(创业企业),引导基金与创业投资企业共同进行股权投资。

第二十三条创业投资企业在选定投资项目或实际完成投资一年内,可以申请跟进投资。

第二十四条被跟进的创业投资企业须按照《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备案。创业投资企业对投资项目的投资方式应当为现金出资。

第二十五条基金管理机构应对跟进投资项目的以下内容进行评审,并提出跟进投资的比例和金额。

(一)被投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企业章程等材料;

(二)被投资企业上年度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新设立的企业除外);

(三)被投资企业资产评估报告(新设立的企业除外);

(四)创业投资企业已批准的《投资决策报告》(副本);

(五)创业投资企业编制的《投资建议书》或《投资分析报告》;

(六)创业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或其股东签订的《投资意向书》;

(七)其他应提供的材料。

第二十六条对于符合条件的跟进投资项目,基金管理机构在确认创业投资企业已全部出资后,按双方协议要求办理跟进投资的出资手续,并报基金管委会备案。

第二十七条引导基金按创业投资企业实际投资额30%以下的比例跟进投资,出资方式为现金出资,投资价格与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价格相同,每个项目原则上不超过300万元人民币。

第二十八条引导基金跟进投资形成的股权委托共同投资的创业投资企业进行管理。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与共同投资的创业投资企业签订《股权托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股权退出的条件或时间等。

引导基金按照投资收益的50%向共同投资的创业投资企业支付管理费和效益奖励,剩余收益由引导基金收回。

第二十九条引导基金采取跟进投资方式形成的股权一般在5年内退出。

第三十条共同投资的创业投资企业不得先于引导基金退出其在被投资企业的股权。

第三十一条被跟进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其他股东购买引导基金跟进投资形成的股权,转让价格可以按不低于引导基金原始投资额与按转让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的收益之和确定。同等条件下被跟进创业投资企业有优先受让权。

被跟进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其他股东之外的其他投资者购买引导基金跟进投资形成的股权,按上述原则,以公开方式进行转让。

第四章风险补助

第三十二条风险补助是指引导基金对创业投资企业的创业投资损失予以一定的补助。

第三十三条创业投资企业在*市区范围内的创业投资发生损失后,可以申请风险补助。

第三十四条创业投资企业申请风险补助应根据规定要求提出申请并提供项目投资的相关证明材料。

(一)已投资企业汇总表,包括被投资企业名称、行业领域、组织形式、投资金额、投资时间、占股比例等;

(二)已投资企业相关证明文件,包括企业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最近一个月的会计报表(资金负债表、损益表)和资金到位证明等;

(三)创业投资企业编制的《投资决策报告》(副本)和《投资分析报告》;

(四)创业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签订的《投资意向书》和出资证明;

(五)创业投资企业经向有管理权限部门备案的文件;

(六)其他应提供的材料。

第三十五条基金管理机构应组织有关专家对风险补助申请项目进行材料审核和实地审验,并提出风险补助金额,报基金管委会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六条引导基金按照最高不超过创业投资企业实际投资额的5%给予风险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人民币。

第五章引导基金的监管

第三十七条基金管委会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引导基金的监管与指导,按照公共性原则,对引导基金政策目标、政策效果及其资产情况进行评估。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接受基金管委会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指导并定期报告运作情况。

第三十八条基金管理机构应于每季度末向基金管委会和相关部门报送引导基金的资金使用情况,并于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4个月内提交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年度会计报表。

第三十九条市财政局负责对基金管理机构进行年度业绩考核(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十条本办法实施过程中如发现创业投资企业有虚假投资套取风险补助行为的,有关部门将依法予以追索。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例10

1 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到各个方面,它是政府资源与政策因素、市场因素、企业自身资源因素和社会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企业如何培育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通过有效措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甚至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些都需要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由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因为只有在充分了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采取相对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以达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无论是在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促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是企业认识了解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明确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之后,可以更好地运用和发挥已有的优势,弥补不足。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有两个目的:一是评价并分析某一企业或者某一类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并且在此基础上可以相互比较同类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上的差别,并找出存在差异的原因;二是在评价各种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找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政府制定自主创新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是企业外部的政府政策和资源、市场因素和社会的支持因素共同作用于企业自主创新系统,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它既要体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各种影响因素,又要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真实现状,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并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和量化是建立评价模型的基础,也是决定评价结果优劣的关键一步,指标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因此,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要体现科学性原则,即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及其本质特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对经济产出进行评价,又要对要素投入进行评价;既要对当前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又要对发展的潜力进行评价。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科学合理,并符合中国企业的国情。

2.2 全面性和概括性原则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系统是一个特殊的开放系统,系统结构的复杂性以及系统内部外部诸要素相互作用,都要求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必须坚持全面性和概括性的原则。评价指标尽可能地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全貌,同时把握关键要素,突出重点指标,不要面面俱到,尽可能用较少而准确的指标把要评价的内容表达出来。

2.3 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是统计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结合点。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在理论上处于一种成熟状态,但是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国内学术界还处于一种探索过程中。在构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又必须考虑统计实践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数据资料支持的可行性。因此。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往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研究的最大制约因素。

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

3.1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包括要素项与指标项的确定,它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界定密不可分,正确认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准确评价的基本前提。本节基于前文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根据上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建立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参考已有文献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企业创新成功及失败因素的分析提出的。为了达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在评价过程中尽量选取一些既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状况,又易于获得可靠信息的定量指标。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科技统计角度来讲,研究与试验发展(R&D)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次目标评价体系结构。通过分析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涉及到的各影响因素,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活动能力、创新资源环境能力等四方面建立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18个具体指标。

(1)创新投入能力指标。创新投入的核心方面,也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方面的要素就是企业R&D投入。创新投入能力评价指标主要从R&D投入的几个方面设置了4个指标,企业R&D人员数、企业年R&D经费投入总额、企业年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企业人均R&D经费)。

(2)创新产出能力指标。从企业自主创新的创新产品销售和专利申请量两个大的方面精选4个评价指标,分别是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拥有量和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等。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反映其各种要素组合产生的实际成效,因此,该指标是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

(3)创新活动能力指标。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表现在R&D活动项目、企业科技活动和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活动等几个方面,其评价指标有以下几个:R&D活动项目数、企业科技活动项目经费、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引进国外技术支出的比重。

(4)创新资源环境能力指标。这一指标包括人力资源存量和经济资源存量,主要反映某区域内的所有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一个给定的科技投入与制度体系下,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该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影响。详细指标有: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反映该地区技术市场的活力和繁荣程度)、技术创新中的金融机构贷款(反映金融部门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数(反映企业自主创新的潜力和资源实力)、科学家和工程师数、政府科技三项费用支持和国家认定技术中心数(反映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

社会和政府资源)。

3.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涉及各个方面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而很多数据难以收集齐全(特别是单个企业的自主创新数据),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某个地区的某一类型的企业作为评价的目标就显得更为现实。基于此,本实证分析选择各个地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作为评价对象,以评价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本部分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6年的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概况调查报告、2006年全国科技统计年鉴、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以及一些其他各个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的相关数据。从这些数据中,选取10个典型城市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数据,分别为: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3个中部省份,河南、湖北和湖南;3个东部省份,浙江、江苏和广东;2个西部省份,陕西和四川。之所以这么选择,是因为这些城市和省份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比较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差异性。针对这些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ASS,并构建主成分因子分析模型,最后得出了各个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排名。

X1(企业R&D人员数)与X16(科学家和工程师数),X2(企业年R&D经费投入总额)与X10(企业科技活动项目经费),x6(专利申请量)与x11(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等几个变量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但是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一般,所以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还是比较合理的。

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特征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表示主成分影响力度大小的指标,如果特征值小于1,说明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一个原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因此一般可以用特征值大于l作为纳入标准。提取4个主成分,即m=4。

企业R&D人员数、企业年R&D经费投入总额、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拥有量、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R&D活动项目数、企业科技活动项目经费、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技术创新中的金融机构贷款、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和科技三项费用支持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企业年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人均R&D经费、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和国家认定技术中心数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引进国外技术支出的比重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并且还有几个指标在第四主成分上有一定的载荷。所以提取前4个主成分是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可以用4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的所有变量。

综合评价得分系数为:

C=(00562 l×factor1+0.234 8×facror2+0.078 7×facor3+0.058 7×factor4)/0.934 4

其中:

factor1=0.898 60×ZX1+0.984 61×ZX2+…+0.870 00×ZX17+0.472 000xZX18;

factor2=-0.299 89×ZX1+0.107 07×ZX2+…+0.305 65×ZX17+0.653 8×ZX18;

factor3=-0.280 7×ZX1-0.059 69×ZX2+…+0.084 55×ZX17-0.146 08xZX18;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例11

前言

1912年,德国经济思想家熊·彼德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约翰·霍金斯(Howkins)(2001)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知识产权法的每一形式都有庞大的工业与之相应,加在一起这四种工业就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创意产业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从文化产业各部门中游离出来的(荣跃明,2004)。因此,创意产业具有三位一体性、横向跨越性、高附加值性、鲜明的知识产权性等特点(张京成、刘光宇,2007)。在文化产业的价值链连接中,它始终处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上游。另外,与传统产业进行比较的角度概括了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力、高辐射力、高科技含量和高风险的特点(厉无畏,2008)。

由于创意产业高于文化产业而又服务、辐射于传统产业的特点,不难想象,创意企业的组织运营模式必然存在一些与传统产业企业不一样的独到之处,但是此种组织模式却仍受到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和产业环境的影响。目前,常见到不少创意企业构建了“平台式”的运作模式。探讨分析现有创意企业平台式组织模式的特点,并研究其选择和构建现有模式的原因,将有助于理解创意企业的发展与创意产业的某些特点。另外,现今创意企业常见的聚集效应使得企业模式对产业协作模式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弄清了创意企业在组织模式等问题的特征与规律也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意产业的竞争力。交易费用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分析特定制度下经济绩效的重要工具,并应用于多个经济管理领域。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创意企业的平台制组织模式有什么样的制度逻辑。本文利用交易费用理论对现有企业常见的平台制模式、部门制和项目制组织运营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另外基于创意产业特点及产业过程的讨论,总结提炼出创意企业的基本业务过程,并讨论该业务过程中两个主要环节的交易费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提出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并将价值链环节的长短纳入到业务过程的交易费用分析中,最终解释平台制组织模式在创意企业中普遍使用的制度逻辑。最后,文章通过对广州三家创意企业:金鹏科技、大业工业设计和漫友文化的案例比较,论证了本文的基本观点。

三种模式的交易特征比较

以直线职能结构和矩阵结构为代表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开展内部业务的组织运作模式主要为两种:部门制模式和项目制模式。部门制模式指企业内部业务主要按照各个部门进行分工,各个部门负责某一个环节或方面的任务。项目制则指企业的业务以项目为导向,虽然平时也有些部门划分,但企业业务将以项目为单位,在各个部门中抽调人员组成项目组,由项目组负责完成。平台制模式中,企业的业务是通过某种开放的、实时交流的信息或业务平台来进行组织和达成的。在一个平台中,汇集了多个部门、多个项目的信息,同时平台中还可以汇集企业多方相关方和合作伙伴的信息,阿里巴巴等网上商贸平台就是类似的运作模式。

为了方便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本文将企业内部所有的管理活动都视作是一种交易行为,并从交易的视角分析这三种运作模式的特征。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围绕某些资产(生产在制品、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原料、知识等)的使用权的流转。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的运作模式代表了不同的企业内部交易活动。一项交易活动必须要有交易的主体、交易的对象(资产的权利)、交易的规则以及交易的过程四个基本要素(Pi& Lan,2011)。而不同的运作模式下交易的以上四个要素就会出现不同的特点。

部门制模式下,各个部门的任务都是相对独立的,每个部门内部的工作基本规范性相对明确和严格。交易主体是相对确定的,基本按照部门进行分化;交易的过程非常确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也相对明确,制度规范的刚性程度很高。因此,这种模式下交易对象的权利也被企业相应的制度所明确规定。

项目制下,企业内外部业务的交易活动与项目完全等同。项目制下的交易对象的产权界定具有一定的空间;交易与项目等同,每个项目都根据具体实际情况不同;企业内部的交易主体由于项目的相关性影响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项目之下内部交易的规则(包括工作标准等)并不仅仅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

平台制下,产权交易频繁开展,交易主体双方或多方进行磋商的议价空间大:交易的产权本身价值是模糊的;交易的参与人远远多于交易达成人;为了保持这些交易的开放性,交易的规则柔性程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