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技的意义

科技的意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2 08:22:25

科技的意义

科技的意义例1

科技创新要从小培养,要在中小学的教学中推广。在学校教学中,科技创新活动应联系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利用学到的文化知识,进行科技创新的各种活动,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认真学习。同时科技创新离不开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及应用,科学创新活动让学生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也就有了目的,有了兴趣。更为解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己亲手解决付诸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一次孩子打开冰箱拿鸡蛋,准备煎一个荷包蛋。猛地一拉,发现横卧的几只鸡蛋经不住猛烈的摇晃,流出了鲜艳的蛋黄和透明的蛋液。而竖卧的鸡蛋却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呢?” 他来问我。我说:“你自己做个实验不就知道了吗”?

为了探个究竟,他做了一个小实验:拿一大团橡皮泥,分成四小团。上面竖直放上四只鸡蛋和一块木板,再放上《新华字典》和《小学生作文》两本书。惊讶的发现,结果鸡蛋毫发未损!想如果鸡蛋是横放又是什么结果呢?动脑不如动手,在橡皮泥上横放了四只鸡蛋。哎!没想到的是:刚放上一本《新华字典》,鸡蛋就四分五裂了!是不是这几只鸡蛋的壳刚好是薄的呢?不如换别的蛋试试看!但结果还是一样。再想:一边放竖的蛋,一边放横的蛋,在横放的鸡蛋下垫点橡皮泥,让这两只鸡蛋一样高,结果又是怎么样呢?再做了个小实验,结果放上一只铅笔盒,原封不动,又放上一只瓷盘,横放的鸡蛋“啪”地一声就碎了。

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仔细思考:这蛋是不是都是两端壳硬,中间壳软呢?这想法是对还是错呢?如果是对的,为什么是两端壳硬、中间壳软呢……他一下子想出了好多问题。后来,翻翻科学书,查了查资料,又问了问老师,得出了一个结论:他的想法是错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把鸡蛋横放,一压就破了,如果把它竖起来,就不易破,这说明同样的材料的强度大小,决定于形状的不同。这就像拱桥和平桥,两者所能承受的重量就不同,拱桥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经过做这个实验,他养成了遇见问题就要仔细思考,争取弄懂的好习惯。

科技的意义例2

1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的重要作用

农业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产业,而且其还是基础产业,要想促使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要实施科技的创新,也只有强化科技的创新才能更农业的稳定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当下我国社会经济技术的持续不断地发展,我国的农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新问题,诸如农业产品的成本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形势和发展状态,并且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还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相对比较严重的状况。除此之外,农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过关,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令人堪忧等各种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于我国农业的经济深化及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因此,我国农业面临着这样不利的发展局面,就必须要进行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策略,这同时也是当下社会中处理和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等几大问题的十分重要的方式方法。有效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推进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强化国家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也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1科技创新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对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而实现这一切的改变就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创新的水平来做依托。

11.2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增长农民的收入是至关重要的方式方法当前社会的持续发展,要想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方式方法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农业科技的投入对于农民增收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民的实际收入也受生产技术水平的影响。

11.3我国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需要农业科技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农业的发展方向也随着产生着变化,自然资源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了,劳动者的素质以及科技水平的高低在农业发展水平上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当前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2.1农业进行科技创新时的创新能力明显较弱鉴于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对农业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农业企业认为其自身的关键技术依旧有待提升,但是实际中却是这些农业企业却没有获得新技术的有效方式,并且非常多的我国的一些大专院校以及科研机构能够为农业企业提供的技术与其企业自身的实际需要的技术之间仍然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多数现象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当下我国农业的科技在管理在体制问题上、管理的激励机制问题上以及整体的评价体系上依旧存在着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22.2我国当下针对农业企业科技发展创新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调查研究中分析得出,只有不断增加农业发展的资金和投资力度,方可以更好地显示出农业创新的强度。我国农业科技才能进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以及农业的其他部门才能得到协调与发展。

22.3相对较低的产业化发展程度,造成进行农业推广的技术力度以及难度不断增大尽管近几年来,我的农业产业开始有所回升,然而在总体上依旧存在着程度偏低的情况,更多的则是体现在当前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链比较短。并且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再加上我国当下的农产品形成的加工流通的路径相对而言比较短,因此也就造成要想推进农业技术的提升,其难度仍旧比较大,进行一项技术的推广需要很多农业企业以及公司进行多次的沟通与协调,由此才能慢慢加以实施,所以形成产业化的农业产品链,对于农业的推广意义深远。

22.4当下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中,相对而言还是缺少推动农业科技进行创新的平台在目前我国的农业创新过程中,加强对技术的推广和研究与应用都要求必须具备完善的体系为之服务。但是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是,在农业科研过程中,进行创新服务的平台明显不够。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很多地区在农业技术人员的配备上,依旧存在着过于陈旧的服务理念和态度。而且很多政策的执行也不到位,这就造成了无法更好地适应农业技术的发展需求。

3创新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33.1完善并深化农业科技发展创新的制度

3.1.1将农业科技推广所需的资金成本的投资力度加以强化促进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深化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落实对农业经费的大力投入,这是非常关键和必须的。第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求我国的政府部门必须不断地深化并增强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以及投入的力度,这其中的措施还包括强化对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费用以及人员工资和福利等的改善。第二,对于政府而言,应当深化并展开能够针对农业发展的科技推广以及各种项目的资助,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对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的支持、很多企业以及私人也才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去,农业推广所需的经费等才能得到改善,科技的创新发展才会更具有动力。

3.1.2落实对当前农业科技发展推广各项政策法规的执行这几年以来,我国针对农业的发展问题上,已经制定并颁布了一些法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为农业的技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农业要想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政策法规的支持必不可少。然而现实中我们发现,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规在某些地域中的操作性不强,而且也欠缺一些有效的条文对其加以激励,因此也就造成无法与当前的农业推广技术进行行之有效的结合,所以就必须进行更近一步的完善以及修正。

33.2深化对当下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与教育,增强技术人员队伍的实力为了能够更进一步的推广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必须要先深化对技术人员队伍的培养,因此农业企业要强化与农业院校的相互合作,在技术的推广与创新过程中,要把市场的需求以及导向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在队伍实力的增强以及人员的培养问题上,一定要选择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去参与到技术研究中去。另外,就是对当前的就业条件要进行严格的把控,确保选择的人员在第一关就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再者,在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技术的推广问题上,要不断增强人员的福利以及实现待遇的提升,针对一些专业素质过硬,学历相对较高的人员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奖励,对其余的技术人员也是一种有效的鼓励和带动,深化农业学院和农业机构的强强联合,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近一步应用到实践中去,促进农业科研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科技的意义例3

关键词:科学;技术;开放性;法律适用

Key words: science;technology;open ness;application of law

中图分类号:D90-0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35-02

1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问他的对手,浑身无毛两足行走的鸡完全符合关于人的定义,即无毛但两足行走的动物,但为什么却明显地不是人?这当然是说揭示人除了有自然属性,还有着更为丰富的规定性。“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也就是说人与其他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的被动适应性,人类正是通过有目的的实践,包括科学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实现自己的发展。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社会过程是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而其中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决定整个社会形态,人类社会的不同社会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而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富有革命意义的因素是什么呢?是科学技术,它是生产力的内在动力。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物质生产的发展、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变革、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革以及社会中思想文化的变革。

2科学技术对法律的意义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工具的更新进而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法律的内容也需要适时的进行必要的调整。在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工具还主要是以笨重的青铜器作为主要材质,因此劳动者在生产中就成为很重要的因素。在这种情形下,奴隶主为了攫取更多的财富,不仅霸占了生产资料,还霸占着劳动者本身。于是,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奴隶制国家都在其法律制度中禁止奴隶享有各种自由,包括婚姻、人身自由,奴隶只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制的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使奴隶完全依附于奴隶主,为奴隶主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劳动者的地位到了封建社会就发生了变化,比如农民拥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权,可以迁徙,可以结婚。封建社会的法律内容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工具有了发展,比较轻便的工具使得在生产中劳动者的作用不像在奴隶社会中那样重要,因此封建社会中的农民就不像奴隶完全依附于奴隶主那样依附于地主。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工具更加的便捷,对于劳动者的依赖愈来愈小,无形的剩余劳动带给了资本家足够的资本,工人越自由,劳动力的流通就更通畅,资本家也就能更便宜的获得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总是标榜自由、平等和博爱。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法律内容发生了变化。人的认识水平越高,法在内容上也越丰富,在形式上也就越完善。

2.1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新型法律的产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需要制定新法以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调整新的社会关系。一般而言,最早的法律对于财产权的规定主要是一般财产所有权,而没有我们现在社会大力保护的知识产权的规定。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初,统治者制定法律侧重于维护私有的土地、房屋等有形财产,而人们创作的智力成果则在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外。可以说,在印刷术被发明以前,作者只能靠自己保护其智力成果,剽窃者所受到的也只是道义上的谴责,而绝对不是法律上的制裁。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大抵都是如此。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广泛的运用,一部作品能够被大量地复制出售,作者的思想因而得以传播,同时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商品性,于是,冒名盗版以谋取私利的行为就产生了后来这样的行为愈演愈烈,国家便开始重视对这部分特殊的财产加以保护。比如,在我国,宋代时为保护《九经》蓝本,下令禁止一般人擅自刻印;清代末期还颁布了《大清著作权律》(1910年),虽然该法由于清王朝的覆灭并未实际施行,但却显示出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种权利的保护了。英国1709年颁布的《安娜女王法令》则开创了世界著作权成文法的先河。

2.2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法律领域受到挑战科学技术是开放性的的,法律却是保守主义的,电子科技和生物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对现有的法律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如对于合同法、证据法、物权法等等法律所已造成了的冲击,这些都将导致法律体系的重构和优化,比如合同的签订形式问题,合同究竟是通过口头的方式达成,还是通过书面的形式达成,传统法律体系中都有相应的规定。一般而言,只要双方意思表示完全一致,那么合同也就成立,采用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均是可以的。比如英国传统普通法法规定契约的达成未必一定要形成文字,一旦发生争议,则通过证人出庭作证的方式来证明,并由陪审团认定。然而这种作证方式和决定方式很容易出现欺诈,所以英国于17世纪后期颁布《反欺诈法》,要求某些契约必须形成文字方可通过司法得到强制执行。由于法律这个强制性的规定,使得缔约各方为保护自己的权益大量采用书面文字的方式约定契约内容。但是,社会在不断地前进,笔迹鉴定以及其他证据收集手段日益增多,使得契约完全可以通过商业交往的前因后果来推定,并不需要再去签字。环境立法的发展也是科技发展的结果。比如1997年,基于哈佛大学在六个中等城市中进行的传染病学的研究成果,美国环保局为改善空气质量,提出《严格控制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的新规制条例》;1984年,基于污水治理技术的发展,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并于1996年和2008年进行了修订。在物权法领域中,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外太空物质、资源的所有权归属问题势必成为将来物权法中不得不考虑的内容,而克隆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克隆生物的属性归属成为法律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2.3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立法科学化科学知识、科技成果被大量运用在法律中,促使立法更加科学化。近二十年来,关于立法的科学化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立法法明确规定:“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在实践中立法的方法、决策都以科学原则作为指导。因为立法不是发明法,而是表述法,它所运用的表述方法是科学的,立法过程是运用科学技术方法的过程,使得各种规范文件协调统一,逻辑严密。比如,美国波士顿大学的ROBERT SEEDMAND夫妇创造了一种ROCCIPI的立法分析技术:规则(Rule),对现行规则的把握,有哪些,有哪些缺陷;机会(Opportunity),立法的必要性论证和考察;能力(Capacity/ Capability),立法的可能性论证和考察;交流(Communicate),立法所涉及的相关各方有无做好很充分的交流;利益(Interest),立法所涉及的利益分析如何;过程(Process),立法可能出现问题的各个环节的分析;意识形态(Ideology),它是对立法的影响的分析与论证。随着中国立法的进一步发展,立法的科学原则,应当形成为更为系统完整的法定制度。

2.4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法律观念发生变化对于法律的认识曾经存在神的意志论、阶级意志论、民族精神论等诸多观点,而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的建设也是在这些对法律不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于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在自然界面前人力显得极为弱小,由于对客观世界的无知和恐惧,人们就幻想出各种的神灵,对上天充满无限的敬畏,对其顶礼膜拜。而统治者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鼓吹君权神授,宣称其统治是神明的安排,其法律是神的意志,是上天的意志。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能够对自然界做出比较客观的观察与认识,各种发明使得人们的眼界更为开阔,驾驭自然的能力更强,此时,人们逐渐怀疑作为“上天在人世间的代表”的世俗统治者的统治的正当性和各项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的正当性,开始重视个人的权利,反对特权,于是资产阶级在取得反封建的革命胜利后,就在法律中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赋人权”,在个人充分享有权利的基础上让渡权利、分配和在分配权利、设定义务从而构建起相应的法律制度。

2.5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法的适用过程的规范性、正当性和效率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排除了案件中不确定因素对法的适用的消极影响,实现了法的适用的正当性,还提高了法的适用的效率,排除了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对法的适用的消极影响。由于科技的发展,司法、执法人员的素质也逐渐提高,办案手段愈加多元化,较之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争议的事实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洞察力和更为准确的判断力,使得纠纷的裁断更加公正和效率,如预防犯罪器械的制造,司法鉴定技术的精确和运用的广泛性,计算机判案系统和法律专家系统的设计,案例、法律文件信息库的建立等,大大提高了法的适用效率;运用DNA证据,即人体遗传基因检验证据,大大提高了人身鉴别的准确性,既有利于打击违法犯罪,也有利于保护人权,因此很快受到司法界的普遍认可并在实践中大量使用;执法部门运用新技术对于公民某些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管,如我国文化部将在中国音像电影网中建立“全国音像市场禁入单位和个人数据库”,实行二级管理,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将有关资料按照文化部提供的用户名和密码上网提交到后台数据库,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审查后再提交上网。

科技的意义例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有效发挥,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3]。现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作一探讨。

1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

1.1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促使农村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农业生产链向产前产后延伸,这样就形成比较好的整体式的产业链条,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走向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因此,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来组织生产。而且,现代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本质特点。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需要通过农民吸收消化才能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建设之中,从而有效地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因此,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具备掌握大量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进而提高我国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建设现代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农民。

1.2实现农村“三化”的需要

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必将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就业的空间。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有效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1.3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能较好地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且运用于生产之中,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与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有关,其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水平。科技素质较高、具备职业技能的农民,具有顺利转岗就业的优势,在转岗就业中比较容易实现从事高层次产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他们创业和就业的能力,这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4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实践,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是靠农民的掌握而且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

农民科技素质,主要指农民所掌握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等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因此,科技素质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基础高低影响着科技素质的提高效果。

现阶段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整体的科技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65%,小学文化程度占26.37%,初中文化程度占52.81%,高中文化程度占10.52%,中专文化程度占2.40%,大专以上占1.25%。据对2006年全国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曾受过技能培训劳动力比重为21.3%[4,5]。很显然,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比较低,整体科技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他们学习和接受新的科技知识?新的信息?新的技术以及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提高。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较低,没有经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学习和培训,因此学习和接受以及运用新的科技知识?新的技术的能力比较弱。大多数农民主要是通过长辈的经验传授等方式来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不能自主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

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转化率尚不到40%。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是比较少,缺乏职业专业技能,对于转岗就业,是难以从事技术含量高和复杂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岗位的工作。因此,文化水平较低、没经过技术教育学习和培训、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民,无法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样就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严重影响了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另外,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存在着认为进行教育学习的投资是消费性的投资,而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技素质,是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快速提升?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投资,所以农民对农业科技教育的学习要求显得不是很主动和强烈。因此,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对科技转化能力比较差,增收水平低?致富速度慢,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对策

科技的意义例5

绪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意味着刑事侦查的进步,刑事侦查在刑事办案中显得尤为重要,是一个国家刑事办案的重要保证。本文对刑事科学技术的作用与意义进行讨论和研究,为了刑事科学技术的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现代刑事科学技术的意义

现代刑事科学技术依托科技进步,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导向,其建设与发展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以侦查需求为动力,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有一种说法,现代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刑事侦查工作视现代刑事科学技术为破案力。随着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人们的证据意识越来越强,为了推进侦查工作,提高破案能力,加强现代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建设迫在眉睫。

现代刑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存在形式,它是现代刑事科学技术最本质、最基本的价值,又是一种直接的又是潜在的破案力。破案力,简言之是一种侦查破案、证实和揭露犯罪的能力。为什么说现代刑事科学技术是破案力呢?下面我们从刑事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来予以说明。

(一)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

这一科学论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十分巨大的实践意义。众所周知,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它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一切生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总和。简而言之,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但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的主导要素依然是劳动者。除此以外,构成生产力的有机整体还有科学技术、教育管理与其它要素。虽然科学技术只是一种精神财富和知识形态的产品,不对生产力起独立的直接作用,但是一旦它应用于生产过程,通过某种方式渗透在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里,并且引起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化时,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生产力里包含科学技术。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据资料不完全统计,美国八十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而我国九十年代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9%。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和发展当代社会生产力,就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核心。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总而言之,科学技术是国家进步和国民经济提高的动力。

(二)直接又潜在的破案力――现代刑事科学技术

刑事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要想转化或物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需要通过查看现场,然后发现、采集痕物,最后经过科学分析、检验鉴定等一系列的知识积累、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尤其要与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并发挥作用。当科学技术渗透到劳动者―侦查员时,就能使劳动者从体力型向科技型转变;渗透到劳动资料―办案中获得的各种物证以及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时,就能大大提高它们的性能和效率(痕物的发现率、提取率和利用率);渗透到劳动对象和各类案件和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时,就能使所创造的劳动成果质量越来越高。

综上所述,破案力是一种知识形态,也是一种破案力,是直接的又是潜在的。刑事科学技术是破案力这一观点,是长期研究刑事侦查工作得出的结果。认识这一新观念,标志着人们对刑事技术的功能和作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确立了现代刑事科学技术的工作地位和作用,强化了运用科技成果意识,加强了刑事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和运用,推动了刑事科学技术事业的向前发展。

二、我国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分类

因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刑事科学技术事业也取得了迅猛地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就建立起了由文检、法医、化验、痕迹、物证鉴定等专业技术齐备的刑事技术工作体系,形成了从中央、省、市、县(区)分级检验逐级复核的网络型组织结构体系,从此刑事科学技术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应用学科。特别是近年来,刑事科学技术成为科技含量密集的现代技术系统,它融入了迅猛发展地DNA技术、生化技术、纳米技术等技术,并且有机结合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从而发展形成了全新的应用学科平台,丰富和发展了刑事科学技术。从而,使刑事科学技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强警”,成为打击犯罪、预防犯罪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三、刑事科学技术在案件侦查工作中的作用

(一)刑事科学技术可以为案件性质提供科学依据

属于刑事犯罪的案件应当立即立案侦查,属于自然现象或意外事故等需要移交有关部门处理,谎报的虚假案件应及时揭露真相。上述三种状况是通常发生的。因此,刑事技术中的各种勘察检验的首要任务是要查明被勘查现场的事件性质,确定发生的事件是刑事犯罪案件,还是其他性质的事件,然后做出应对。

(二)刑事科学技术可以为案情分析提供线索

何谓刑事犯罪案件的案情?通常,法律工作者将其定义为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有关的情况。而所谓的犯罪活动情况,主要是指犯罪的时间、空间、作案的手段、方法、犯罪的动机、目的,犯罪实施的全过程,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和后果,以及案件的性质等情况。案情分析即侦破案件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以及现场痕迹的收集、物证检验等。

(三)刑事科学技术可以为认定犯罪事实提供重要证据

要想正确地应用法律来惩罚犯罪分子,就需要把案件的事实查清。但想要查明和认定案件的事实,必须依靠证据。《刑事诉讼法》明确提出,犯罪分子在现场遗留下的痕迹是可以作为案件事实的物证的。犯罪痕迹是犯罪分子的行为直接作用于现场客体所形成的物证,其作为物据的客观真实性较强,不像人证那样容易受到人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合理运用刑事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刑事案件侦破效率和准确率。通过检验鉴定,使案件侦破由繁化简,由难变易,并且为以后的侦查破案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实例。犯罪分子只要作案,即使当下的犯罪形式十分罕见而诡异,也必定会留下蛛丝马迹。因此,只要充分地发挥和运用刑事科学技术,就能让犯罪分子无所遁形,最终被绳之以法。

四、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传递速度的不断加快,现代科技知识传播迅速,人们用法维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民警在办案时的程序也愈加地严格。而大量侦探类文艺作品的广泛传播和我国对外交往次数的增多,在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的同时,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犯罪条件。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刑侦工作人员必须研究更新的方法,制定更严格的措施,采取更严谨的办案办法,来对付更加狡猾的犯罪分子。

参考文献:

[1]孙肇,徐晓玲.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

科技的意义例6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13-01

近年来,中央和湖南省政府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落实提上日程,出台了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了科技推广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并且对农业院校加强科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推动农业院校科技推广工作再上新水平,是当前农业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农业院校进行科技推广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完善科技推广体系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引导农业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服务的时效性。

1.2 有利于实现农、科、教统一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由农业行政部门推广机构全权负责,以一元制推广模式运行实施。农业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推广部门之间缺乏横向联合,农、科、教三者各自为政,相互分离,严重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步伐。为了有效地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可以以农业相关院校为依托,构建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利用农业相关院校在人力、科技、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有效地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1]。

1.3 有利于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院校是科技成果的研发创造者,也是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战线上的生力军。为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院校的专家、学者主动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推广工作。通过无偿性的公益推广方式,将相关农业科学技术当面演示,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2 建议

2.1 强化农业院校的主导作用

优秀的农技人才是农业科技推广的“生力军”。农业院校作为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主阵地,发挥着培养农业现代化人才的核心作用。为强化农业院校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合理安排,为农技推广培养更多对口型人才。充分考虑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提高生物技术、农林管理、农业推广等农业相关专业的专业化水平,增加实践活动课程,并鼓励学生深入农村进行实习。二是高校与农业相关企业联合进行定向委培。由于基层工作环境差,工作条件艰苦,很多大学生不愿意下基层进行一线工作,可通过校企合作对特定需求的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定向委培。三是培育乡土农技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农业院校的相关专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及丰富经验,从试点地区的农技人员和农户中,培养一批乡土科技带头人,全力进行科技传播,将其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2.2 完善农业院校科技推广的激励机制

农业院校科技推广工作当前的激励机制主要分为高校评估系统和人员激励系统。一方面,进行合理的高校评估是激励机制的前提,农业院校应不断增加高校评估体系中科技推广的相关指标;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提高农技推广工作业绩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建立健全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晋升考核制度。

农技推广工作者深入农村进行推广工作,本身就怀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但是农技人员也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艰苦的工作不仅需要信念,更需要坚实的物质条件。应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实行奖罚并举,增强农技人员的推广动力。具体措施:一是将推广绩效与工资分配相挂钩;二是构建规范合理的职务评聘机制,严格把好职称晋级关,在考核过程中更注重业绩评判,加强业绩评比,每年就其职称进行1次业务考评,根据考评结果确定是否继续聘用;三是完善职务考评办法,将群众意见作为年度考评中的重要内容。

2.3 创新政府推动下的科技推广渠道和模式

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发挥着“指挥官”和“组织者”的重要作用,农业院校在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时应努力寻求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与支持,积极与当地的科技部门合作共建,拓宽科技推广渠道,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

一是继续推进“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工作,不断拓宽招生渠道,并对基层农民和农技推广工作人员进行再教育,开展培训活动,或通过高校联合的方式对农业技术人才进行培训教育。例如2013年10月9日,湖南农业大学、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院校联合举行全省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开班仪式,就是高校联合培训的优秀示范。二是农业高校可以在基层设立农民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科研实践推广基地等,实现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实践的相互促进[3]。2012年6月18日,湖南省政府与农业部签署《关于合作共建湖南农业大学的协议》。协议规定农业部为湖南农业大学提供农业行业发展人才需求预测和行业发展规划,指导学校根据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内容调整;安排湖南农业大学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工作,并承担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村干部的培训工作;协调帮助湖南农业大学在农业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和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设立教育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4]。通过政校合作,实现科技推广的良性发展。

3 参考文献

[1] 贺梅英,戴雪飞.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对科研团队成长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10(5):89-91.

科技的意义例7

本文系2009年度泸州市科技局课题“泸州市科技高地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市已成为共识。如今,科技高地建设则是城市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南贵昆经济区等三个重要经济区的叠合部,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上游,扼长江、沱江咽喉,已形成公铁水空立体交通枢纽格局,是“四川南大门”。这特殊的区位优势直接决定了泸州既与相对发达的重庆直辖市毗邻,具有直接接受超大城市辐射的优势,又与资源富集的黔北、滇东北地区毗邻,具有广阔的辐射带动空间。泸州四大支柱产业,即酿酒、化工、机械、能源在区域行业中具有相对优势。酿酒工业方面,泸州是中国白酒原产基地和国家名优酒生产基地,拥有泸州老窖和郎酒两大中国名酒,拥有全国唯一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唯一固态酿造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全国第一个白酒加工配套产业集群先进运作模式,是浓香型鼻祖;在化工产业方面,泸州是中国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是世界最大的硝化棉生产基地,是全国最大的化肥基地,是国内唯一的“801”产品生产基地,是全国16个大化工基地之一和14个大精细化工基地之一;在机械工业方面,泸州是全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大中型液压起重机、挖掘机制造中心和高性能液压件制造中心;在长江沿岸城市中,泸州的工程机械生产规模仅次于上海;在能源方面,泸州古叙矿区具有优质低硫、低磷、低灰煤资源,是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大型优质无烟煤矿区,成为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煤炭资源保障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泸州独特的区位优势奠定了泸州科技高地建设的硬件基础,实力雄厚的产业优势构建了泸州科技高地建设的软件优势,集硬件和软件于一体,形成的集聚效应优势,是泸州科技高地建设最有效的现实条件。因此,加快泸州科技高地建设,既是科技兴泸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泸州产业聚集功能、人才聚集功能、行业引领功能和区域辐射功能的关键性工程,是提升泸州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对泸州从科技高地走向经济高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它是泸州“四个四”发展战略的题中之意

实施泸州“四个四”发展战略,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在打造和建设泸州的科技高地。四大产业的发展,四大园区的建设,四大通道的建设,四大中心的打造,皆以科技为技术支撑和动力,并在科技高地建设的主旋律下,有力地推动了泸州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向前的生动局面。

“四个四”发展战略与科技高地建设相辅相成,互动共进。在“四个四”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泸州科技高地已显现;加大泸州科技高地建设,是“四个四”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两年来,酒业、化工、能源、机械制造四大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支撑作用突出,推动泸州市工业经济保持了高位平稳上行态势;酒业集中发展区、纳溪化工园区、长江机械工业园区、川渝合作泸州临港示范区“四大园区”建设有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沿江布局、主业明确、特色突出、错位发展的园区发展新格局;川黔高速公路、泸渝高速公路、川黔铁路、长江黄金水道“四大通道”建设都有很大进展,为泸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个巨大的变化和优势的提升,对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对外交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中心城市建设为基础的商贸物流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旅游组织中心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在成渝经济区中的角色更突出。这是科技推动作用的成果,也是科技高地的表现;随着科技高地建设的推进,将增强“四个四”战略发展的后劲。

二、它有利于整合泸州科技资源,形成泸州科技创新集成优势

科技资源的整合集成和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对于打造科技创新优势,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推动科技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至关重要,而泸州科技高地的建设则是优化整合科技资源的切入点。

建设泸州科技高地,必然会以现有科研力量为依托,以酒业、能源、化工、机械、农业和医药等支柱产业和优势领域为载体,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发挥市场对科技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整合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相关部门的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多元化合作模式,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支撑与科技引领条件平台,集聚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建立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健全科技创新体系。这将充分发挥科技高地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各类科技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加强多学科、多渠道、多领域的优势集成,激发创新人才尽其所能,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新项目开发,促进创新和科技成果有序转化和产业化,形成特色鲜明、优势集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泸州科技创新的集成优势,提升整体科技优势,并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从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提高泸州经济综合竞争力。

三、它是泸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引擎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关键在科技,科技发展关键在创新,科技进步与创新越来越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高地是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整体的跃升,它已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引擎和动力源泉。建设泸州科技高地,就是用科技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泸州科技高地的建设过程中,必将整合泸州优势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以项目为引导,进行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攻关,提升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科学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速度的统一。

四、它是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

立足四川、依托重庆、融入成渝、拓展滇黔,打造综合交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组织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是泸州建设川滇黔渝四省区结合部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定位。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以一系列的比较优势,如在经济增长速度、综合经济实力、产业发展水平方面要领先;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镇体系、体制机制、人才开发等领域有所突破,在川滇黔渝四省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打造这些优势和建设泸州成为川滇黔渝四省区结合部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大通道推动大发展,以大合作驱动大开放,加快泸州教育城和科技城的建设,实际上就伴随着泸州科技高地的建设、人才高地的建设和经济高地的建设,并贯穿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始终。因而,建设泸州科技高地,是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更是其科技支撑。

五、它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泸州在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城市影响力

城市的发展受到经济水平、人文环境、医疗科技、城市规划、教育、工业、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超越GDP的无形的软实力,诸如城市文化感召力、环境舒适力、城市凝聚力、科技创新力、区域影响力、参与协调力等,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形象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在软实力竞争时代,建设泸州科技高地,凸显泸州在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各同类城市中的比较优势,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泸州的城市影响力。具体体现在:建设泸州科技高地,将会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产品的研发为目标,加大投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力,这本身就是发展软实力,增强城市的影响力;透过泸州科技高地的建设,蕴含着人才高地的建设,将自然而然地注入精神性力量,如营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氛围,强调人是第一资源,是第一资本的理念,形成科技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这本质上体现着城市文化品质和感召力、城市和谐力、环境舒适力等,这些无形的力量将使泸州在川滇黔渝结合部更具有区域城市的魅力、潜力、凝聚力。

总之,建设泸州科技高地对泸州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发展重点领域及其优选方向是泸州科技高地建设的关键,而转变观念,确立“自信泸州”,加强政策导向,加大经费投入,创新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是实现泸州科技高地目标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肖玲.泸州高性能液压件基地建设获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认定[J].工程机械,2010.3.

[2]张国蓉.泸州市化肥价格走势分析与对策建议[J].四川物价,2009.4.

[3]张良等.泸州酒业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势剖析[J].酿酒,2007.5.

科技的意义例8

关键词 :科学道德 科学技术 意义

课 题:本文系2011年河南中医学院科研苗圃工程项目成果,项目编号:MP2011-49。

一、科学道德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道德的定义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对道德的定义为: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科学道德能够规范人们在从事科技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实现科学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展现人格魅力,体现综合素质,是道德的一种形式。它可以纠正人们的错误行为,指导人们在社会工作中如何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科学精神是科学道德的思想内核,科研伦理是科学道德在伦理层面的反映,科研规范是科学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指南。没有崇高的科学道德,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给社会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

二、科学技术的含义及来源

“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指“技能、技艺”等。技术与科学(scientia)都是人类在实践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但techne指的是主观性因素,是人们主观推断和推理等的思维方法,而scientia指的则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理性知识,是人们发现、挖掘的客观存在的但还没有被人类加以利用的知识。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技术不断应用自然科学理论,使得技术本身成为一个理论系统,成为一门科学。所以技术不再是零散的、不连续的生活经验的总结,而变成了有内在联系的、相互融会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首先从人类最基本的实际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把握技术的本质,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进化史。而人的劳动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可以把技术定义为人类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和自身发展,把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实践经验、工作原理汇总而成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在技术和理论上阐述了人对自然的积极能动行为,及日常生产过程中展示出来的精神观念,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认识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技术可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同时,技术还可以改善自然环境,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外界条件。但技术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就需要人类在利用技术的同时,用科学道德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科技的进步直接依赖于科学家们的科学劳动,科学劳动塑造人们勇于追求真理、注重实践、崇尚科学、遵循客观规律、直面困难、乐于开拓创新、甘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和态度。科学家们在长期的科学劳动中还形成了一套与科学本身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这种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推动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在科学精神构成道德观念重要内容的同时,科技知识也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自身认识,人们道德视野的扩大,又为新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课题,并推动了科学道德观念的更新与发展。

三、科技工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知识也需要不断地创新,但在创新的过程中,现有的科学伦理、道德会阻碍科技的进步。例如:在古代,我国的解剖学就已经萌芽了,但是由于封建礼教、道德思想观念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我国古代有这样的认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这种落后的道德理念阻碍了解剖学的进步。清朝的王清任在舆论的压力下,对解剖学的探索异常艰难。当时的封建礼教维护者辱骂其为“教人于胳堆中杀人场上学医道”。而科学道德的建设没有和科技发展同步,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例如:2009年,黑客入侵花旗计算机系统,向多台遭感染的电脑下达指令并攫取资料,窃取银行账户登录信息,造成花旗银行损失千万美元。这反映了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道德建设相对落后,没有对人们使用网络的行为及时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致使人们在利益的诱导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置自己于法律禁地而不顾。所以,我们在分享科学技术带来益处的同时,要关注科技的负面作用,及时完善道德建设,解决社会问题,使科学技术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四、科学道德和科学工作的辩证关系

在快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新的科学分支和前沿领域不断出现,对现有的科学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强上层建筑才能有力地统筹管理社会的正常运行。科学道德和科学技术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科学技术要向前发展,在某些方面就要打破现有的落后的科学道德,从而建立新的科学道德体系。新的科学道德体系在形成的过程中,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对现实情况的否定和对自身发展中的问题的否定后,形成一套符合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对先进的道德规范,从而更好地指导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两者是在运动中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制约的。

五、恪守科学道德对科技工作的意义

首先,恪守科学道德有利于提高科学工作者的自律。道德自律是科技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素质,也是在科学研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科学工作者自律性的提高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科学精神激励科学工作者发扬求真务实,做人与做学问杜绝弄虚作假的科学工作作风。

其次,恪守科学道德有利于科学工作者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坚决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

再次,恪守科学道德建设,有利于科学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坚持严谨、严肃、严格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觉纠正科研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不良行为,有利于维护科技工作的神圣性与崇高性。

最后,恪守科学道德有利于科学技术工作者树立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信念,这是对科学工作者的最高伦理道德要求。这种高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敦促科学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防止科技成果的滥用、误用和恶用,从而避免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机制的不平衡性,有利于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等。同时,恪守科学道德有利于科学技术工作者树立生态伦理观念,有利于科学工作者按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总规律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的和谐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美仕,李玲,杨维.美国联邦政府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政策演变——从不端行为定义的争议与统一过程审视[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6).

科技的意义例9

对科技档案实行专门管理,成立专业的科技档案管理部门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产物。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企业和科技事业单位,视科技档案为重要财富,把科技档案管理强调为发展经济、开发技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我国更是极为的重视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更加体现了科技成果档案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密切关系,所以它具有了一种社会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社会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产生了多种经济组织形式,使得科技成果具有了社会化倾向。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不断的被推陈出新,不断的被利用改进。因此,科技档案的管理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化性质。对科技档案的管理来说,不能再将工作内容局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科技档案保管,应彻底从纯粹的封闭式管理模式走向开放式管理模式。

(2)内容的复杂性。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决定了科技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结构的复杂性。在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中,档案的收集、处理和提供利用往往比较单一,而社会化的科技档案管理机构,其来源要广泛得多,可来自多范围各类生产行业,科研部门以及各类个人等,内容极其丰富多样。

(3)需求的多样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外资、合资、国有企业还是各事业机关单位都不会忽略对科技档案的利用。利用者类型、利用用途的多样性,导致对科技档案内容、载体、传递方式等方面需求的多样性;也使得科技档案不可能仅局限于某个部门使用的狭窄范围,这些科技档案不仅组织上需要,而且许多个人同样需要,那些与生产者密切相关的科技档案,经常会被组织或个人查阅利用,呈现多种需求态势。

(4)管理开放性。市场经济的建立,科学技术的发展减弱了科技档案神秘化的程度,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也改变了科技档案管理和服务方式。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方式管理科技档案,可将不属于保密范围,又有被社会利用的信息与外界展开交流,变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为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科技档案的潜在效用。

2.科技档案管理目标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不再局限于管理、收集、整理科技档案,而应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推动科技进步中的积极作用。认真搞好科技档案分类,逐步向社会提供开放式服务,并以此为目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科技的意义例10

一、知识经济对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

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正是知识经济的一部分。与当今大数据时代中数据的急剧更新相对应,科学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作为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各种新出现的文化知识,否则就会明显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不便利。以电脑和汽车为例,这些二十年前还比较少见,如今随处都是,不会驾驶技术或不会电脑操作都会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作为企业则更为明显,企业更要在技术上、生产经营模式上不断创新,否则,企业依照原有的模式必定不能和当代的知识经济相融合,企业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的生产经营模式很快会体现出和当下社会相排斥的部分。知识的更新会推动技术的创新,正如所讲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下,创新不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创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节,从知识的提出,到与技术相结合的开发,再到商品的生产以及其大规模的产业化,每一个环节都成为整个创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与创新的各个环节相对应,分别要求科研部门、企业和政府部分共同合作,实现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的转化,从而推动经济创新的发展。具体来说,新知识的提出需要科研队伍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从而为生产制造奠定理论基础。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则需要科研人员和企业的生产制造人员共同合作开发,直到生成产品。最后,商品的大规模生产需要企业联合制造商,而最后的销售则需要企业多和政府打交道。这样全套的开发生产销售过程形成了完整的新机制。

二、建立良性科技创新体制

结合我国的国情而言,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纵深推广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一个极力寻求民族振兴的国家,我们更不能落后,必须在当下的境遇中迎难而上。当今信息更新迅速,科技创新更是日新月异,从理论提出,也就是科技创新,到产品开发的过程越来越迅速。每个国家都力争在各个领域获得领先地位,而这需要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和更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占据制高点。我们中国要想在未来的科技竞争和经济战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在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当然,科技创新不仅包括高科技,同样还有工业和农业的创新。对于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体制,我们要从政府和企业与科研部门的关系入手,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联系,从而提高我国理论转化为实际的速度和效率。

1)科技和政府的关系。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科技和政府的关系十分紧密。但是最初科技的本身独立的,与任何其他领域无关。由于科技在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逐渐插手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科技和技术是分别独立的两个部门。科技创新主要依靠国家扶持的研究机构和高校等,最终获得的是理论成果。而技术创新则主要由企业负责,最终获得的是产品。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主体虽然最后都由政府统辖,但是二者的脱节依然降低了从理论到生产过程的效率。这首当其冲要求政府作出改变,政府不能再像之前一样对科技和技术掌控过严,可以给企业各研究机构更多的自。其次,政府必须加强立法对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成果予以保护,否则,长期松弛的管理可能使得相关人员失去探索创新的积极性。最后,政府要建立良好的机制,给相关人员提供更好的创新工作学习环境。政府最终应该起到统摄的作用,应该在宏观的角度进行操控,而不应该事事俱到,从而拖累了其下各个环节的效率。当然,政府在科研和企业遇到困难时,要伸以援手,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势,让各个环节能够拥有更好的环境。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它是技术创新以及各个环节创新的基础,需要我们花足够的精力和金钱去经营发展。

科技的意义例1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007-03

起步于微末,积累于点滴,占据“半壁江山”的中小企业,是国家和民族的财富之源、就业之地、创新之主。只有创新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和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才能加快天津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才能增强天津市整体科技实力和发展活力,才能推动天津市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源性经济增长的轨道。漠视和偏颇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不利于制定积极的中小企业政策,掣肘中小企业政策创新的突破。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天津经济方式转变,社会环境改善,人民福祉提高具有深远性意义;对中小企业壮大成长具有战略性意义。

一、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一)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内驱力

从企业发展的历史看,任何一家小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往往都会有挫折、有障碍、有烦恼,在每个发展阶段,企业都会遇到来自内部的技术、人才、资金或来自外部的市场、政策、环境等瓶颈制约。只有内部求新求变,不断转变创新经营方式;外部紧跟市场,抓牢政策信息为自身发展服务的企业,才有希望使其发展壮大。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证明:一些中小企业生命周期长则只有五年左右,发展好得也“富不过三代”,这让许多中小企业的投资人和掌门人都感到十分头疼。而科技创新恰似生命的活力因子,它可以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可以延长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焕发中小企业的活力,使之发出新的嫩芽,使企业生命之树有可能长青。

(二)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成长的助长剂

从企业生态学的角度考察,企业的发展如同生物进化一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同样适用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将这一过程称其为“企业进化”。市场竞争的压力促使企业不断推陈出新,同时,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重大科技革命,又为企业成长带来更大的推动力,最终促成“企业进化”。而实践告诉我们,企业生存之道是:要借机成长、乘时发展;要审时度势,吃透政策,瞄准市场,立足长远。现实的“机”是科技创新政策机遇;现实的“时”是经济形势转变之时。有政府政策支撑下的科技创新无疑是中小企业发展成长的助长剂。当然,企业成长创新不能完全脱离其原有的竞争优势即产品、服务、渠道、供应商等,盲目求新求异也是不可取的。

(三)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加速器

与大企业相比,在规模和实力上为中小企业所不及,但是中小企业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创新欲望、活力和动力。中小企业源于市场、贴近市场,对市场反应敏捷,而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了中小企业能动力,加之中小企业机制活、决策快,更易于取得创新成果。从国外看,各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微小企业不乏拥有自主开发的高科技专利产品,并且一些微小企业独特的创新产品独领国际市场。据了解,目前中国新产品中的80%是中小企业研发的,在专利发明和实用新型方面的创新中小企业占65%以上。一方面中小企业在推动创新,催生产业方面功不可没;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带动了一批新型业态的中小企业的蓬勃兴起,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增加了内在动力,成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加速器。如,动漫设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信息服务、家政服务等一批新型业态蓬勃兴起,展现了通过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建设的巨大贡献。

二、增强企业领导者科技创新意识,解决好科技创新中面临的问题

领导者要有不满足现状的进取精神。企业领导者只有具备开拓进取意识、长远发展意识以及敢用能人、真用和会用能人意识,才能带领企业上台阶。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凝聚团队精神,解决好科技创新中面临的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如何增强创新动力

从企业外部来看,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一些企业因为自己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弱化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机制,使企业很难从战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从而导致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从企业的内部来看,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来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领导和员工缺乏科技创新的热情。虽然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打破,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并没有真正的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二)如何构建创新管理制度

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充满着风险,也存在着许多机会和挑战,由于科技创新活动是研究开发、产品制造、销售推广的过程,所以创新活动一开始实施,企业的管理活动就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随着创新过程越加深入,企业的生产方式,营销渠道就要有相应的变化。因此,科技创新能否成功,能否带来利益的回报,又与创新管理密切相关。所以,企业还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创新管理制度,才能组织规划科技创新目标。

(三)如何找准欠缺要素

首先,科技创新要素是指科技创新作为一种生产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原材料、资金、创新人才以及内外部机制等,这些都是科技创新的要素,目前很多企业的科技创新进展缓慢,成功率不高,与这些要素欠缺有直接关系。其次,技术进步对企业的发展贡献日益增大,但企业技术进步快慢在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企业的物质实力。技术进步需要资金、机器设备等要素,这些要素也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而一些中小企业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一般,物质基础与技术薄弱与这些要素欠缺有直接关系。

(四)如何清晰创新目标

规避自身的劣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获得长远的利润空间应该是企业创新的最终目的。现实中影响企业创新目的的重要因素应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严重影响了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的销路。(2)资金全面趋紧可能影响创新经费投入。(3)创新风险加大影响创新产出预期。(4)短期救急的迫切性影响创新的长远部署。只有清晰了现实中影响企业创新目标的重要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实施企业的战略步骤。

三、提高天津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路径选择

提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更离不开中小企业自身的借力与给力。

(一)政府工作的重点与任务

1.落实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帮扶政策

无论是政府塔台,还是企业唱戏,都离不开高科技人才。政府官员既是职能部门的服务管理者,又是政策的学习、领会、运用者,我们的官员要做到政策的真学者,企业科技创新的真帮者,会帮者,能帮者。为此,按照《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要求到2015年,“天津将建设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100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00家,培育科技特派员队伍1 000人、创业导师1 000人。重点扶持部级和市级工业园区、科技园区50个,聚集科技型中小企业2.4万家”。如何引导完成这一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官员不仅仅是停留在政策面的学习和认识上,更重要的是掌握真本领,成为帮扶中小企业借助政策东风发展壮大的科技型引领者;成为帮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导航者。

2.搞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营造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良好社会环境

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落实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中国创新驿站天津区域站点,提供技术转移服务的任务艰巨。建设好中国创新驿站和EEN站点的信息网络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与信息的对接、国内外合作交流培训、技术交易等技术转移服务,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工作,帮助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使其成长为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至关重要。(2)各级区县政府要认真落实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的任务。强化银行和企业的对接服务,积极组织筛选那些市场前景好、信用水平高、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分期、分批地向银行推荐融资项目,多渠道争取内外资银行支持;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与担保机构,特别是与区县担保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担保作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指标额度。(3)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推广和应用,指导建立中小企业中介服务中心。建立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才有财力和人力建立的国际联系,加速信息网络,使中小企业获得更快捷、更准确、更廉价的技术信息,增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4)帮助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型的人才流动用人机制。人才是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灵魂,是否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否发挥出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直接关系着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效果。为此,企业领导要不惜重金留住人才,要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还要广开纳贤之路,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用科学方法对人才进行管理和开发。

(二)企业自身的借力与给力

1.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应借助政策外力

需要做的功课主要有:(1)熟知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2)学习掌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3)建立与投资公司信用担保机构沟通联系的专职部门。(4)了解金融市场产品和金融服务种类。

2.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应增强修炼内功

需要做的功课主要有:(1)要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中小企业要在增强核心竞争力意识方面做文章,要领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管理创新是中小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制度创新是中小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保证。(2)探索适合本企业科技创新的路径。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技术创新的过程的管理。科技创新的路径可分为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两种类型,前者则围绕市场的需求,后者强调科技创新的领先性,强调科技创新的经济性和适应性。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反应灵敏、紧贴需求者的长处,聚焦市场的特性,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问题对技术和产品不断创新。大量的企业实践证明,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策略,可以使新产品被市场所接受,进而以较少的支出和较低的风险获得持续的发展。(3)力争做到一个“一致”三个“结合”。 一个“一致”是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应该与企业的总体竞争战略相一致。如果企业选择差别化的竞争战略,那么技术创新战略就要有利于在产品性能、外观、服务和营销策略等方面寻求突破,做到标新立异;如果企业选择总成本领先战略,企业就要选择有利于降低成本的技术创新的战略。如果企业实施专一化竞争策略,那么技术创新战略就要立足于在一个细分市场里寻找特殊的目标,提供特殊服务的新技术。

三个“结合”是指:(1)技术创新战略要与市场创新战略相结合。技术创新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得以最终实现。市场创新导向,是以引导市场为目标,是主动的、超前的。市场创新导向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认识市场和参与竞争,它洞察深层的、潜在的、成长的顾客需求,不强调现在的市场份额,而是去创造新的市场;它为市场提供一种新颖的商品价值,并由此来淘汰与之竞争的商品;它通过打破现有的市场细分,重写游戏规则,从而革命性地改变行业结构和竞争格局。(2)技术创新战略必须和企业管理创新相结合。企业管理创新直接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格局的变化,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与技术创新结合成相互关联、相互推动的有机整体。要特别重视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3)选择技术创新战略要和企业资源利用战略相结合。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环境资源都是企业实施资源利用战略需要考虑的基础。除了考虑企业的外部资源,还要考虑企业的内部资源,如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营销网络等。

四、结束语

一方面,天津市各区县政府要深刻认识,没有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就没有整体工业的创新发展,没有中小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就不可能实现我市整体工业的转型、升级;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正确引导、有利扶植努力实现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蓝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清醒认识,机会与挑战同行,风险与利润同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中小企业家、经营者、管理者应该抓住我市正在掀起的《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的有利时机,不断变革创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完成企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苑西军.发展技术市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J].科技成果纵横,2006,(1).

[2] 吴贵生,李纪珍,孙议政.技术创新网络和技术外包[J].科研管理,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