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资本运营体系

资本运营体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2 08:22:35

资本运营体系

资本运营体系例1

一、引言

营运资金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财务管理话题,但却是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重要内容。经调查表明,财务经理在营运资金管理上所花费的时间几乎占了三分之一。营运资金所涉及到企业运转所需的日常性流动资金,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其覆盖范围延伸到企业整个价值链,如设计、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方面。它的投入与收回是一种从“现金投入――材料――在制品――应收账款――现金收回”的循环过程。企业持有的流动资产越多,表明其偿债能力越强,但是资金成本占用也就越大,可能表明其管理效率越低;企业持有的流动资产越少,其偿债能力、资金占用成本与管理效率呈相反的现象。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司经营业绩和竞争力。

尽管国内外已经有相关专家对营运资金从理论到实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本文仍希望从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概念、分类与业绩评价体系创新等方面着手研究,让营运资金进一步推动此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二、营运资金概念本质

目前,营运资金在严格意义上的概念,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按照杨雄胜(2000)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营运资金与现金流量基本原理的初步研究》一文,将营运资金概念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来表示营运资金,也称净营运资金。该概念充分反映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第二种是以流动资产来表示营运资金,称为总营运资金。该概念使营运资金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促使财务管理向生产经营环节渗透与服务;第三种是把营运资金解释为营运资本,强调对流动资金的投入数额。

营运资金的概念均过于宽泛、笼统,使实务工作者在实践中,往往无所适从,从而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本文中,所采用的营运资金概念,是借助“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来阐述的,如图1所示。

在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中,一般可以分为经营性活动、投资性活动与筹资性活动三大类。营运资金反映的是资产负债表的左右上半部,从其流动性的本质来讲,营运资金管理是指以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活动总称,而非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管理。经营性现金流量所涉及的项目金额来源,也是资产负债表左右上半部的部分项目相互变化所致,但并不是全部项目变化所致。比如货币资金项目尽管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但其来源已经涵盖了三大经济活动的结果,已经根本无法区分其存量或变量中,哪部分是经营性现金流量所致或非经营性现金流量所致,并且其变化波动具有不稳定性,如果将其纳入营运资金管理范畴,无法真实反映经营性活动的结果和营运资金的业绩;又如,应收股利项目所对应的资金变动,属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又如,短期借款项目所对应的资金变动,属于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由此可见,营运资金与经营性现金流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概念表现形式上存在严重分歧。如果不从理论上彻底厘清这种关系,在实务中将很难进行真正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

为了使营运资金与经营性现金流量在本质与概念形式上达成一致,必须对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进行重新认识与划分,如图2所示。

在划线的上半部分,是与经营性活动相关的项目,下半部分是非经营性活动项目或无法区分为何种经济业务的项目(如货币资金)。企业在实务中,还可以根据自身不同情况进行进一步的重新归类与划分,比如预付账款可由专门用于核算固定资产的预付,则预付账款需要划归到非经营性活动项目。根据这一原理,营运资金的概念改写为:与经营性活动相关的流动资产-与经营性活动相关的流动负债。

据此,可以将资产负债表再次分类,如表1。

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权益,可以将表1分解移项整理为:

现金性流动资产=(内生权益-经营性流动资产+经营性流动负债)-投资性资产+(经营性流动负债+外生权益),等式右边的前三项反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第四项反映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最后两项反映筹资性现金流量。因此:

内生权益变动=经营性现金流量+(经营性流动资产变动-经营性负债变动)

经过上述推进演变,通过内生权益的集中表现结果,将营运资金与经营性现金流量紧紧捆绑在一起,使营运资金扩展到经营性现金流量,充分揭示营运资金的概念本质是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流动资产减去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流动负债,营运资金管理的本质就是指以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活动总称。

三、营运资金分类

(一)按构成要素分类的营运资金

按照构成要素分类,可以把营运资金分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一般而言,按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或周转性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分类,即资产周转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为流动资产,负债在一年以内的为流动负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差,即为净营运资金。按此分类的方法,营运资金重点关注现金与有价证券的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存货的管理、应付账款的管理等方面。现金与有价证券的管理集中在其持有量的研究上,如成本分析模式、存货分析模式、随机模式、资金预算管理等;应收账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信用政策与收账政策的确定,以及对应收账款周转期、周转率的计算等;存货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佳经济批量的确定,以及存货周转期与周转率的计算等;应付账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付款方式的选择、是否放弃现金折扣等。

这种分类方法为营运资金提供了比较细致的分类,有助于营运资金的深化研究。然而,正是这种分类方法,把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营运资金各部分割裂开来,分别去研究它们的最优解。事实上,局部最优并不代表整体上的最优。其次,这种分类的解决主要集中在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上面,放弃了如其他应收账款、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在某些时候,放弃的部分也恰好是对企业有关键影响的部分。

(二)按时间变动分类的营运资金

对于流动资产,如果按照时间变动性可以分为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临时性流动资产指那些受季节性、周期性影响的流动资产,比如促销季节的存货、应收账款等;永久性流动资产则是指那些使企业处于经营低谷也仍然需要保留的,用于满足企业长期稳定需要的流动资产。同时,流动性负债也可以分为临时性负债和自发性负债。临时性负债指为了满足临时流动资金需要所发生的负债,如文具企业在每年新学期前为满足学生购买的需要,超量购入货物而举借的债务;自发性负债是指直接产生于企业持续经营的负债,如商业信用筹资日常运营中产生的其他应付款,以及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利息、应付税费等。通过上述分类方法,主要研究如何确定营运资金持有量和如何筹资营运资金两个方面的问题。这种分类方法单纯的将营运资金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营运资金,没有考虑到各部分营运资金的相互联系。

(三)按供应链分类的营运资金

企业的营运资金从其使用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经营活动的营运资金和经营活动以外的资金。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存货、预付账款、其他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这部分营运资金是追求周转效率,从而达到提高盈利能力的目标;经营活动以外的资金,如货币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等。这类营运资金与经营性活动并无直接关系或已经无法区分是经营性活动、筹资性活动或投资性活动产生的结果。这两大类营运资金按供应链的分类方法结果见表2。

四、构建营运资金业绩评价体系

(一)传统财务比率业绩评价

在早期的营运资金管理业绩评价时,多采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付账款转率、存货周转率等财务比率指标进行分析。比率分析是一种传统的分析技能,在分析企业财务时被用来分析评价企业状况的各项财务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由于孤立地考察营运资金中的各项流动资产的管理状况,如果试图要说明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周转评价的整体评价时,这种分析非常脆弱,而且在比率相互之间冲突时,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例如,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紧缩客户信用期,现金流入增加,但是势必影响存货的滞销和销售增长的放缓。其次,传统分析计算公式,分子分母的经济含义相差甚远,例如,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了存货变为现金及应收账款的速度。其常用公式为: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在这个公式里,分子所反映的是“产成品”到“销售成本”这一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过程,其矛盾在于:存货所反映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材料、在产品、产成品,随着经营环节的进行,人工成本和相关制造费用不断投入,各环节的存货价值也不断增大,所体现的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最终产成品的价值达到最大值,由产成品转移到销售成本的价值也始终是最大的;而分母则是材料、在成品、产成品三者平均之和,其体现的存货不是最大值。因此,在分子分母所代表经济含义不一致的情况下,分子始终代表最大值,而分母代表是一个均值,其计算结果,必将是夸大的。

由此可见,单一的财务比率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其计算公式的过程具有自身局限性,经常会扭曲实际经营管理的结果;营运资金管理是一个从投入到流出的整体链条,单个比率的最优解,并不意味着整体管理的最优解,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二)现金周期业绩评价

相对而言,国内对营运资金业绩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也相对较少。但也不乏优秀的研究成果。其中代表之一是王竹泉、逢咏梅、孙建强(2007)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了《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以营运资金重分类为切入点,提出了把营运资金按照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成品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在产品存货+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材料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在此基础上,采用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为评价,分解为营销渠道营运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和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具体计算公式为: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365/(全年销售收入/营销渠道营运资金)=365×(成品+应收账款、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全年销售收入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365/(全年完工产品/生产渠道营运资金)=365×(在半品+半成品+平均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全年完工产品成本

采购渠道营运金周转期=365/(全年材料采购金额/生产渠道营运资金)=365×(材料+预付账款-应付账款、票据-应交税费)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365/(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总额/全年销售收入)=365×(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全年销售收入

在上述评价时,计算公式分子分母的经济含义具有趋同性。此种营运资金业绩评价体系容纳了企业多个营运资金项目,解决了传统指标所考虑的营运资金项目太少的弊端,也解决了在计算营运资金周转率时分子分母所代表的含义不一致的现象。但是,该评价体系并没有把与营运资金关系紧密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联系起来,并不能全面有效评价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

(三)构建基于闭环式的营运资金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在生产经营中,资金的循环从购买材料开始,这一业务在资金的表现上分为直接支付或商业信用的欠款,但商业信用的欠款在信用期到来之时,仍需通过现金的支付。这一过程是经营性现金投入和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形成的开始;接下来,是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转换到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实现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实现一个完整的闭环式链条。

在经营性活动中,营运资金与现金流量天生就是一对紧密体,营运资金与经营性现金流量之间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在考察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的应收账款时,必须把主营业务收入的现金联系在一起评价,在分析原材料时,须把支付存货的现金和应付账款三者有机结合一起评价。在以往的业绩评价体系中,较多的是对营运资金单个元素进行评价,后来出现对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按渠道分类进行评价。但这些评价方法,均忽视了营运资金管理的本质,对经营性现金流量管理,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例如:在物价上涨的年份,企业往往因为战略因素储备大量的原材料存货,此时如果按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会得出采购渠道营运资金效率低下的结论,从而有可能大量削减存货的错误决策;同时,大量储备的原材料与应付账款和支付购买的现金,三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整个经营性活动将产生何种影响?这是传统营运资金业绩评价所不能解决的。因此,建立新型的业绩评价体系就是将营运资金与经营性现金流量结合在一起评价。从上文论述得知:

内生权益变动= 经营性现金流量+(经营性流动资产变动-经营性流动负债变动)=(经营性现金流入-经营性现金流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变动+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变动+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变动)=(经营性现金流入+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变动)-(经营性现金流出-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变动 - 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变动)= 营运资金产出-营运资金投入= 营运资金盈余

营运资金投入产出比=经营性产出/经营性投入

根据上述推论的过程,得出基于闭环式的营运资金管理业绩评价汇总表,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资金从投入,到采购渠道、生产渠道、营销渠道,最后收到资金,完成了一个闭环式的链条。而营运资金投入产出比,正是这种闭环式业绩评价的最终结果,这种结果,可以与同行业比较,或历史比较,从而得出本财务期间营运资金管理的水平。

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评价表体系设计时,采用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抵减项。然而,正因为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其本身的构造也是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负债的抵减而得。因此,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也可以采用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加项来设计,从而会得到更好的理解,原理都是一样,只不过在采用加项时,生产渠道与采购的营运资金内部的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负债的抵减位置换一下即可。但两者具体表现的财务含义还是有所区别的:1.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做经营活动现金支出的抵减项,则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采用的是相关经营性资产减去相关经营性负债,其结果表示经营性资产的盈余状况。如果结果是正数,表示是经营性资产盈余为负数,即该渠道的经营性资产小于经营性负债,反之亦然。2.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做经营活动现金支出的加减项,则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采用的是相关经营性负债减去相关经营性资产,其结果表示经营性负债的盈余状况。如果结果是正数,表示是经营性负债是负的,即该渠道的经营性资产大于经营性负债,反之亦然。从本文的研究角度,更加希望采用第1种表示经营性资产盈余的表达方法。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张,伴随而来的则是日益复杂的流程管理,以及对企业财务和营运资金管理的更高要求。营运资金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与重要内容,它通过对以经营性现金流量为核心的经营性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优化管理,以达到企业良好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和保持强劲的战略竞争力。本文对营运资金概念本质、分类与业绩评价体系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但是,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在构建基于闭环式营运资金管理业绩评价体系中,由于分类的要求,对财务核算的基础工作要求非常高,企业内部的财务经理人可以方便获取得数据进行分析。而外部分析师,则比较难于完整取得真实性的数据,从而有可能影响该方法的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资本运营体系例2

一、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有着很深刻的内涵,可以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利用这种特质来收取一定的利益。首先人力资本具有资本的属性,人力资本的运行离不开工作成员对其的试用、占用,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对经济的剩余价值拥有索取权,人力资本对所面向的产品具有提供增值的功能,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这样才能从经济市场上获得相应的回报,这就是人力资本的价值体现,人力资本所以被认可为最有地位的经济源泉。

其次人力资本具有市场和社会的属性,人力资本的一切性质都来源于市场的社会角度,通过物化于产品的方法来加大服务的质量,满足一定的需求,人力资本的发展需要工作人员储备到一定的知识,有一定水平的能力,这都能体现出人力资本的活动过程。人力资本的物化过程就是人力资本的活动过程,把让渡价值大大的提高,这都是为了最后产品的服务和质量做的基础工作。

人力资本本质是有意识的进行投资,不是盲目的进行。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是组织的重要投资项目,是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最直接和必要的作用,虽然它不是以货币体现出来,但是它是一种隐性的财产,人力资本有不同于人力资源的优点。人力资源是具备了知识和技能的高级资源,能够为整个企业带来增值的益处。

二、人力资本运营环境

如果一个国家非常的重视国家的人才,想要大力的培养人才,成为高才能的人,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人力资本运营环境,这也是人力资本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切的战术和目标都需要以此为基础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何做好人力资本运营环境的管理是最重要的问题,必须实施各种政策,有个具体的目标与方向。

(一)人力资本运营环境的内涵

人力资本运营环境是需要一系列的知识、技能和人所制作的经济价值才能制造出来的,它的具体表现需要通过投资行为来体现 ,人力资本的运营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它控制着整体的运行流程,人力资本运营的顺利与否决定性因素是有一个好的运营环境,着关系着运营的工作成果和社会的经济发展。

人力资本运营环境是需要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等来共同构造,其具有一定的运行意义,人力资本运营环境不仅仅包括微观环境,还有着宏观环境的范围。微观环境的发展就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具体体现,而宏观环境包括的有很多,比如气候、空气,还有一系列的生态等,这些都构成着人力资本运营环境。这些因素都维持着人力资本运营环境的平衡发展,有着协调合作的作用,这样才能让人力资本运营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人力资本运营环境的构成指标

只有明确了构成指标,才能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制定出更好的人才政策。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人力资本运营环境的外部因素,比如,人文环境,其包含了很多的小指标,例如犯罪率或者交通事故率,这些指标都能充分的体现出人文环境的文化内涵,虽然是小指标,但是结合起来后可以整体性的分析出整个国家、地区的发展情况。人文环境是人力资本运营环境前进的动力,能够为运营环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生态资本运营和人力资本运营的关系

生态资本的运营和人力资本运营室相同的,需要对它的生态资本的价值进行控制,通过制定方案,使其产生一定的作用。生态资本运营和人力资本运营的相同点是都可以实现增值的功能,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员工的工作各方面素质,而且人力资本运营为生态资本运营提供了补充的作用,可以为生态资本运营减少消耗,储备一定的能量,把企业的粗放型改为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这就最大的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总结

人力资本运营环境在市场上要掌握充足的信息,对人力资本的任何信息都做到全面的掌握,能够挖掘出有能力的人才,人员能够把自己的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掌握人力资本发展的方向。人力资本的发展对社会的各方面发展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其中运营环境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好的运营环境可以把人力资本知识经济发展的潜力完全激发出来,这些工作都需要政府的大力配合才能得以实施,对于人力资本运营环境的评价指标也要有明确的实证调查研究。

资本运营体系例3

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平能化集团)是2008年12月5日由原平煤集团和神马集团两个中国500强企业联合重组创立的一家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拥有平煤股份和神马股份两家上市公司。中平能化集团根据重组后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依照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原则,重新规划产业布局,确立了煤炭采选、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盐化工4大核心产业和煤电、现代物流、高新技术、建工建材、机电装备5个辅助产业协同发展的“4+5”产业新体系。

经济总量的大幅跃升,发展质量的显著提高,要求企业强力推进组织结构调整、专业化重组,加快提升管理水平,管理体制实现战略转型。目前,中平能化集团已经完成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三级管控体系,但进一步激发体制活力,提高运行效率和质量的任务仍然很重。要深入分析、加强研究,进一步优化整合机关总部、产业群、经营单位的职能定位、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论文网,真正形成资源配置优化、职责权限明确、管理流程科学、执行高效顺畅、对外反应灵敏的体制机制,确保。中平能化集团化优势充分发挥,确保各业务单元经营活力不断增强。要加强产、供、销、人、财、物等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对各种资源的配置和运用能力,切实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特别是对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要加强集中管控,实现有效监管。深化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构建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针对管控范围大、要素流动快的实际,运用信息化、自动化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平台,适应做大做强的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严格决策程序,重点强化对重大经营行为的风险管控,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内部监控系统的设计,完善的内部监控系统是资本运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设计;二是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设计

(一)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

所谓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是指在明确资本运营总职能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其分解成为边界明晰的各项分职能。进行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是设计资本运营有关机构及其相互权责划分、业务关系的基础。资本运营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资本利用率,实现企业资本最大限度增值,这就是资本运营的总职能。总职能的实现要通过两个层次的资本运营,即基础资本运营和高级资本运营。基础资本运营即是生产经营,也称资本的内部积累,它通过资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循环流动而产生增值。资本循环流动的质量和效率越高,资本增值的速度也就越快。而高级资本运营包含三项子职能,即存量资产重组、筹资经营和投资经营,它通过资本的筹集、资本的兼并、收购、联合、重组来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企业资产配置的优化,从而增大企业资本规模和资产规模,最终实现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资本运营的职能分解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企业资本运营职能分解图

(二)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设立

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权责关系,以及企业内部各经营管理层的经营权限划分是设计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重要依据。

下图即是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体系示意图(图2):

图2 企业资本运营组织体系示意图

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体系各组织机构职责和权限解释如下:

(1)股东会是资本运营某些重大事项的最终决策者。包括公司外兼并、收购、联合、分立、国有产权转让、发行股票、发行公司债券等。

(2)公司董事会是公司资本运营中心论文网,包括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资产管理与经营。具体可设下列四个委员会承担上述职能:

①产业发展规划委员会。根据企业集团化、多元化发展战略,结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制定各产业的发展规划,既包括中长期规划,也包括决定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

②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统一安排投资项目,决定投资方向、投资规模和具体投资模式选择。

③筹资决策委员会。根据企业的资金需求,在保持资本成本最低和资本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对筹资组合、规模等的决策,包括企业利润分配方案的决定。当然,如筹资涉及到出资者的重大利益,还必须经过出资者的最终批准方可执行。

④资产经营和管理委员会。除了负责企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对集团公司、经理层、子公司董事或股权代有等履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监督外,对企业资产的重组方案进行决策。当企业有必要实施兼并、联合等资本运营重大活动时,该委员会有权成立临时兼并联合领导小组对具体方案进行决策。

(3)资产运营部

负责集团公司资产(含股权)处置管理,制定资产处置计划,组织编制和实施资产处置方案。负责产权交易管理,履行产权经纪职责,协调产权交易相关单位的关系,开展相关产权交易行为。负责集团公司兼并与收购管理,组织兼并与收购方案编制、经济分析与评估、实施,股权转让或受让项目综合管理等工作。负责集团公司对外长期投资管理,组织编制投资计划和年度投资预算,组织投资项目的调研、交流、策划、谈判、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估、实施,办理投资项目出资手续等。

(4)财务处(包括内部银行或财务公司)。现代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财务处因此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企业筹资经营和投资经营的具体管理执行机构,而且通过制定财务预算、进行营运资金管理和成本费用管理、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为企业高层次资本运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财务处还是基础资本运营(即生产经营)的中枢论文网,通过监控整个资本流过程,降低资本成本,提高流动效率,以达到促使资本最大增值的最终目标。当然,资本运营还需要生产管理、销售管理、技术管理等机构的广泛参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资本运营管理不同于分公司,它只能通过资本纽带关系,通过委派董事长或董事等决策机构人员来间接进行管理,使其资本运营符合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而不是直接干预其日常经营活动。

二、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监控体系的设计

(一)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设计指导思想

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是既能对企业资本运营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又能考核和评价企业资本运营的实际业绩。因此,必须做到全面、科学的有机结合。

实施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的企业资本运营具有双重目标,即实现规模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标和实现利润最大化与资本最大限度增值的目标。因此指标体系中必须首先有反映此两类目标的指标。另外,企业经营管理者资本运营能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相应指标体系中必须有反映资本运营能力的指标。还有,每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下而上都会受到威胁,要发展必须有稳定和安全作保证,所以在指标体系中还必须考虑企业安全性指标。综合起来,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就包括六大类:规模经济实力指标,规模扩张速度指标,投入产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

(二)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1)规模经济实力

企业规模经济实力是企业经营规模实力、市场竞争能力的表现。主要有2项指标:

①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行业销售收入

②利润占有率=利润总额/行业利润总额

这两项指标反映了企业在行业中位置和作用。

(2)规模扩张速度

企业规模扩张速度反映企业的规模增长速度。主要有5项指标:

①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②资产增长率=期末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

③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

④利润增长率=本期利润总额/上期利润总额

⑤对外投资增长率=本期对外投资/上期对外投资

(3)投入产出能力

企业投入产出能力反映了企业资源利用状况。主要有2项指标:

①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②成本费用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4)盈利能力

企业盈利能力反映企业最终经营业绩。主要有3项指标:

①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②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平均所有者权益

③销售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净额

(5)营运能力

企业营运能力反映企业资产周转达的快慢,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产利用效率的体现,也是经营管理者资本运营能力的体现。主要有4项指标:

①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②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③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④总资产周转达率=销售收入净额/资产平均余额

(6)偿债能力

企业偿债能力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论文网,又反映企业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强弱。主要有4项指标:

①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②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③营运资金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

资本运营体系例4

20世纪90年代企业开始重视资本运营,在资本运营基础上完善兼并、收购、股份制改造、公司控制等措施,形成了系统化、层次化的资本运营结构,为我国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资本运营模式已经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核心,该运营模式可以全面展现企业优势,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企业资本运营理论基础

资本运营主要指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交易型战略,可以实现股权经营,通过策略方式实现资本的筹划和管理。该运营方式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从根本上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益,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运营主要包括融资和投资两部分内容。融资过程中企业通过融资手段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以最小的成本实现资本市值的提升,实现资金的变相“筹集”,为企业运营奠定良好的资金环境。民营企业融资主要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方式,内部融资过程中企业通过自我累积实现融资,而外部融资过程中企业则通过与自身相关的市场金融机构实现融资,两种融资对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投资过程中企业通过投资方式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以投资手段获取收益,实现资金价值的转变。企业投资主要包括权益性投资、债权性投资、混合投资三种方式。

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主要涉及企业上市、兼并与收购、企业重组、风险投资、融资租赁等内容。这些手段实现了企业资本的全面调整,使资本成为企业的灵活资源,完成了资本形态的转变,是当前民营企业资本运营实施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资本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运营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当前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企业原始投入不够、融资难度较高两方面。民营企业原始融资多源于业主、家族或合伙人,融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内部融资为主,原始资本薄弱,导致企业运营过程中资本投入大打折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当前多数民营企业都不具有从银行贷款的能力,外部融资限制较为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原始投入减少,融资难度加大。随着市场体系的发展,民营企业内部融资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传统企业融资过程中主要通过私人借贷资金等实现融资,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管理的完善,这部分融资难度逐渐加大。

(二)资本运营产权障碍

民营企业对资本运营认识不全面,缺乏相应的产权意识,最终加大了企业资本运营模式风险,导致资本运营效益降低,具体表现在:(1)内部产权界定问题。民营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大多只是确定了产权内容,并未对产权进行明确界定,如家族型民营企业中只表明了产权属于家族,但并未细化个人产权,没有对产权家族范围、家族成员掌握比例等进行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的资本障碍,很容易影响资本运营效益。(2)外部产权界定问题。外部产权主要指企业运营过程中经营人所掌握的产权内容。民营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实现企业资本和企业范围的拓展,这很容易产生挂靠纠纷,造成民营企业经营效益受到限制,导致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权益人积极性大打折扣。

(三)资本运营认识问题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在资本运营模式构建过程中缺乏正确的资本运营认知,只是将资本运营作为投资方式,希望能够通过该方式实现企业的扩展,这种牟利型资本运营模式忽视了资本运营的实质,与资本运营效益最大化本质背道而驰,加大了企业的风险,最终导致企业资本运营效益大幅降低。

三、企业资本运营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完善资本运营组织,强化人力资本培养

资本运营模式改革过程中民营企业要正确理解资本运营的理念,通过资本运营需求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体系,从而为资本运营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民营企业要对资本运营模式管理队伍进行改革,严格控制组织机构招聘环节,依照本企业资本运营模式需求筛选领导层和基层员工,保证人员能够适应企业资本运营工作体制;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对资本运营模式应用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提升,保证员工能够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观念和资本运营能力;要对员工进行素质教育,使员工正确认识资本运营体系,形成良好的资本运营氛围;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本,依照招聘和培训过程中的员工状况合理安排员工工作,从而保证员工能够在企业资本运营模式中全面展现自身才能,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益。

(二)形成正确融资途径,转变资本运营方式

资本运营模式改革过程中民营企业要对融资方式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状况适当调整融资途径,从而保证能够在最低的融资成本下满足企业资本运营需求,双管齐下,达到企业运营效益的最大化。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把握好以下三方面内容:

1.转变融资途径。民营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要对融资方式进行分析,尽量减少当前的间接融资,从间接融资转变到直接融资上。企业在日常经营时需注意开拓融资渠道,通过合理的方式与相关融资单位、融资机构等构建良好关系,达到融资效益的全面提升。企业要对市场进行分析,适当运用常规直接融资方式,如股票上市、债券发行、外资投资、融资租赁等,在法律范围内及企业需求下形成科学化的融资体系,为企业融资效益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条件。

2.强化融资约束。民营企业要对融资约束机制进行完善,形成系统化、层次化保障结构,通过约束体系保障融资效益,提升融资质量。从宏观角度而言,民营企业要对资本运营模式进行完善,提升市场竞争力,形成与自身发展相协调的融资约束结构,在该基础上为企业发展铺平道路,保证其向技术型、骨干型企业迈进。从微观角度而言,民营企业要对融资过程中的融资细则、投资细则进行明确,确定资金的来源与流向,实现程序化管理,确保融资方能够充分信任企业,从而提升融资成功的可能性。

3.形成新型渠道。民营企业融资体系改革过程中要把握好融资渠道的拓展。企业可以适当寻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帮助,提升融资的支持力度,从而为企业资本运营创造新的契机;企业要把握好风险投资,对政府及相关部门构建的风险投资扶持基金进行合理利用,从而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细化资本运营管理,规范资本运营体系

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较为薄弱主要是由于管理力度不到位和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在该状况下企业必须把握好管理内容,达到资本运营效益的全面优化。

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管理过程中要对资本运营模式进行细化,在国家法律及政策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资本运营管理制度,全面规范资本运营体系。企业首先要明确多元持股规则,对资本运营中的产权进行明确,对内部产权和外部产权进行严格约束,防止资本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产权问题。其次,要完善资本制度,明确企业资本内容,确定企业实物资本及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对上述资本进行全面分析,将其高效运用到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最后,要规范资本运营方式,对各项运营内容进行严格控制。

(四)着力优势运营内容,实现资本的集中优化配置

优势运营是民营企业资本运营效益改善的重要途径。优势运营时民营企业要把握好科学技术体系,通过科学技术体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企业资本运营融资处于优势,为企业资本运营构建坚实的基础。该过程中企业要引入先进技术,把握好创新体系,鼓励技术创新,形成良好的技术氛围。要突出技术内容,保证技术优势,从而弥补民营企业模式、人员等的不足。除此之外,民营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还要实现资本的集中优化配置,要将资本运用到企业的优势产业中,发展优势产业,抓大放小,将资本与企业优势发展内容充分结合在一起,通过资本带动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提升资本,从本质上提升民营企业经营和发展效益,为企业积累充足的发展资金。

四、总结

资本运营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基石,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对民营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民营资本运营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现状,对其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优化策略;要把握好市场环境和企业环境,依照资本运营需求细化体制、结构,全面提升资本运营效益,加速民营企业的发展进程。X

参考文献:

1.乔全营.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中小外贸企业资本运营模式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76-79.

2.毛剑峰,茅佳.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非系统性风险防范――以产权多元化改革为视角[J].特区经济,2011,(02):154-155.

3.姚江红.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类型及其模式选择浅析[J].价值工程,2011,(31):80-81.

资本运营体系例5

一、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的意义

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于1993年引入营运资金这一概念后,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才逐渐展开。营运资金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司价值创造和财务管理目标紧密相关。因营运资金管理不善而导致的破产倒闭案例已屡见不鲜,2003年美国有着100多年历史的Kmart申请了破产保护,2004年在我国运营8年之久的普尔斯马特轰然倒下。近年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正逐步成为国内外企业关注的重心之一。

通过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风险预警研究,企业可以找出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关键因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同时,可以判别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状况,进而对企业各环节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营运资金风险发出预警信号。

然而,对目前关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风险预警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发现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有涉及营运资金安全性的指标,但是较少的研究能够把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结合起来。显然,这不利于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的深入研究,也不利于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的规避。科学的营运资金管理应当能够在降低资金风险的同时增加企业收益,最终使企业价值得到提升。

因此,本文拟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营运资金风险预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以期在梳理和把握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展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也由传统的单一财务指标逐步发展为较完整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单个组成项目上,并且侧重于流动资产项目的研究,相应的评价指标通常采用应收、应付账款、存货周转率等单项指标进行评价,然而这类指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这类指标忽略了流动资金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利用这类指标很难发现各流动资产项目的相互变动对营运资本的影响程度,继而无法对营运资金进行综合的评价。

鉴于实践中出现的这类问题, 有学者提出了采用现金周期(Cash Conversion Cycle)指标, 用以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状况的全貌。Richard V. D.等(1980)提出了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状况全貌的现金周转期指标,指出:现金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这个公式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对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之中。但该指标忽视了处于不同时间点、不同生产阶段的流动资产项目所占用营运资金在数量上的差异,没有考虑企业不同形态营运资金的占用情况,因而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由此,James A .Gentry等(1990)在现金周转期的基础上,引入了权重思想,通过对各阶段现金流量时间和数量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加权现金周期的概念。加权现金周期与现金周期相比,考虑了不同形态营运资金占用情况,加权现金周期融合了整个循环使用资金的时间和数量值,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营运资金绩效。但是上述营运资金绩效的研究都不是针对某个企业、某个行业的具体研究。Joseph Cavinato(1990)则以制造业为例,细化了产品-现金周转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短产品-现金周转期的方法。他提出了产品-现金周期指标来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同时,Martin Gasmen等(2003)提出了衡量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剩余日(Excess days)”指标。该指标可有效衡量零售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通过与具体行业的结合,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综上,上述评价指标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虽然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指标有所涉及,但是没有系统的展开研究,也就不能实现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1.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在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郁国建(2000)指出,传统的评价缺乏战略性和集成性,通过建立一种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以加强对营运资金的更有效管理,他创建了一个单一的集成指标购销周转率来考核营运资金的总体流转情况。然而,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上述各营运资金项目等信息需要进一步细化。由此,邵芬芬(2011)建议将存货周转天数进行细化,重新定义了“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以及“产成品周转天数”。建议将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改为收回应收账款余额,并进一步细化为收回账龄为1年、2年等的应收账款金额。显然,细化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可见,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思路主要有:横向组合各单一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指标;纵向细化传统评价指标,从而划分不同项目进行考核,且改进了指标结构,使其更加科学。但上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仍囿于传统视角,往往只侧重于一个方面,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齐彩红等(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和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评价体系,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第一层次指标的分类标准,进而选择包括“应收账款平均账龄”“现金流动负债比”等在内的14个关键指标作为第二层次指标。该体系给出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直观评价,但在指标选取、分数判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李争光等(2011)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选择涉及营运资金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的9项具体指标,建立营运资金绩效指标评价模型,同时选取三家家电企业2009年度财务数据,通过计算相应指标来评价三个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评价,为企业营运资金绩效管理提供参考。该指标体系便于企业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易于找出管理重点,但在指标权重、指标得分确定方面较为主观。

徐玮(2013)则从供应链资金管理特点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指标,将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作为目标层指标,将营运资金使用效率、营运资金安全性和营运资金绩效作为准则层指标,并基于煤炭行业对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验证。该指标体系可以使企业根据所得到的分数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提高资源配置与经营效率,降低营运资金的风险,改善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可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重指标选取、权重及分值确定的合理性。

3.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针对已有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提出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重新分类,并相应的提出了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即基于企业渠道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与传统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相比,上述评价体系不仅涵盖的营运资金要素更为全面,而且体现了渠道管理的思想。但是上述指标体系仅考虑了营运资金的周转期,而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状况未纳入评价范畴,使得评价结果相对片面。同时,在指出现有的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体系未能评价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的同时,王竹泉(2012)设计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流动性指标和盈利性指标,增加了由各渠道营运资金利润率指标组成的盈利性评价部分,对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评价。可见,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已经从营运资金的创新分类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基于渠道的评价体系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成果之一,并且从最初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发展到了涉及收益性和流动性评价的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此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只是对营运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展开分析评价,并不能起到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目的。

三、关于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主要研究成果

营运资金风险作为财务风险的核心之一,虽然现阶段专门针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有关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已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可从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得到启发,参照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建立的思路,初步建立起能够对营运资金风险进行预警的量化模型。

蔡佳茹(2012)在借鉴较为成熟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营运资金的行业特点,从对影响营运资金短缺风险因素的分析入手,以零售业上市公司为例,探索了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思路与方法,并尝试性的建立起以多元综合预测模型为核心的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

刘震宇(2013)运用灰色预测系统为理论基础,从经营现金流量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5个方面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指标变量进行设计,创新结合灰色点预测和区间预测,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结合案例企业的特点,得出如下结论:物流企业集团可以根据过去5年的营运资金指标值,预测出未来5年的营运资金风险的大小。该结论能及时、准确发现物流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中的异常信号,降低企业营运资金风险。但是由于灰色组合预测模型无法进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企业根据自身风险预测进行管理。

姚文伟(2014)同样运用灰色预测系统理论,选取能代表集团化企业营运能力的5 个指标作为预测变量,并选择经营现金流入流出比率作为确定阀值的变量,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旨在通过对营运资金的风险预警,提高集团化企业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抵抗能力。但是本文只是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初步研究,没有尝试纵向设计更多的营运资金或者是财务指标进行研究。

郑晨(2012)针对以往的研究都只是对营运资金的每个项目进行单独分析,却并未联系营运指标的项目进行分析,建立起一个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与营运资金为主要参数的综合模型,同时针对以往的研究从未涉及过风险管理,在模型中体现出风险因素,选取了自2007年至2011年沪深两市的所有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营运资金与风险管理效果成正比例的关系。但是本文仅对在国内沪深两市上市的生物医药制造类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而未将所有的制造类上市企业纳入到本文的研究范围内。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指标的选取上,量化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有待加强,同时可以将营运资金预警案例引入到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分析当中,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而构建出适合各行业的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

四、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展望

(一)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的范围和视野

现有研究表明,关于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但是实证研究较少。因此,从实证的角度展开分析,对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具体运用,可以弥补规范研究归纳和演绎的不足,充分的实证检验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也便于企业管理者更好的加以运用。

(二)创新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的研究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的研究局限,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之间几乎是孤立研究,将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相结合,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判断标准,对于加强集团化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降低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利用评价体系所得出的指标数据进行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方面研究,如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指标数据处于多少区间表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状况良好;指标数据处于多少区间说明企业已面临着较高的营运资金危险,应谨慎对待营运资金风险管理问题。J

参考文献:

1.Joseph Cavinato.Accelerating Your Product-to-cash Cycle [J].Chilton’s Distribution,1990,(3):74-75.

2.Juan Colina.Working Capital Optimization[J].Plup Paper,2002,(7):64.

3.Martin Gosman,Trish Kelly.Working Capital Efficiencies Resulting from Large Retailers’Power[J]. 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2003,(3):25-31.

4.李文.企业营运资金评价指标分析[J].财会月刊,2012,(7):14-15.

5.李争光,李萍,施鲁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4,(12):39-40.

6.徐玮.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煤炭行业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5):76-81.

7.王竹泉,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

8.张婉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月刊,2010,(2):74-75.

9.王竹泉,张先敏.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月刊,2012,(9):11-12.

10.Hyun Han Shin,Luc Soenen .Efficiency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Profitability[J].Financi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1998,(10):37-45.

11.柯宝红.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与企业绩效研究[J].财会通讯,2009,(8).

12.张梅玉.零售业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管理研究[J].南开大学商学院,2010,(11).

13.张宁.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公司绩效分析[D].山东大学,2010.

14.逄咏梅,宋艳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公司经营绩效分析[J].财会通讯,2009,(5):6-7.

15.John C.Groth.The Operating Cycle:risk,return and Opportunity[J].Management Decision,1992,(2):3-11.

16.W.Steyn,W.D.Hamman,E.V.d.M.Smit. The Danger of High Growth Combined with a Large Non-cash Working Capital Base-A Descriptive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2002,(1):41-47.

17.徐晓玲.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现代商业,2011,(9):270-271.

18.王灿.国内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56-57 .

资本运营体系例6

(1)现金周期。

Gitman等(1974)将现金周期作为管理的重要因素引入营运资金管理研究。Hager和Hampton•C(1976)认为,现金管理过程始于采购终于销售收入的实际收回,通过原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产成品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等重要财务指标构建了现金周期指标。该研究仅讨论了现金周期的计算公式,以及其作为一项综合指标在营运资金管理中的意义,并未具体深入地分析现金周期指标的内涵,因而没有明确给出现金周期的明确定义。VerlynD•Richard和EugeneJ•Laughlin(1980)明确界定了现金周期指标的含义。他们认为现金周期是现金在实际支出后经过了一系列活动、投资形态转换后,以销售现金形态收回的净时间间隔,即“经营周期”用“应付账款延期支付期”弥补后的“剩余时间间隔”,可以反映公司除供售自发融资外,额外的、非自发的筹资状况。该定义较好地揭示了现金周期的本质,分析了该指标的作用及优势。可见,采用现金周期指标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简单、直观、明了,但该指标没有考虑企业不同形态营运资金的占用情况,因而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2)加权现金周期。

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认为,在原材料采购到销售账款收回的整个经营周期中,各项目所需资金数额是不同的,而Richard和Laughlin等人的研究并未考虑这一因素。由此,他们提出了加权现金周期概念。在加权现金周期指标模型中,以各项目资金占用量与销售额之比作为权重,考虑了各项目的每日消耗量,将存货项目划分为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分别计算加权周期,并单独考虑了应付账款的影响。显然,加权现金周期与现金周期相比,考虑了不同形态营运资金占用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资金营运绩效。但加权现金周期的计算需要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资金占用额数据,从而较适用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而不便于企业外部投资者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

(3)净营业周期。

Hyun-HanShin和LucSoenen(1998)在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中采用了净营业周期指标。与通过分别计算存货、应收账款及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的现金周期指标不同,净营业周期指标以这三个项目所占资金的合计数额作为分子,以销售额为分母,因而更为实用;与加权现金周期指标相比,所需数据则更易为外部投资者获得。另外,实证研究表明,合理减小净营业周期可以提高股东价值。

(4)营运资金周转期。

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在1997年开始的1000家美国最大企业营运资金调查中,采用营运资金周转期和变现效率指标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其中,营运资金周转期与净营业周期的计算公式相似,变现效率为经营现金流量与销售额之比。自2003年开始则不再采用变现效率指标。该调查还对各企业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以及应付账款周转期进行了研究,指标中的分母均为净销售额。综上,像评价资产利用效率一样,上述各项指标的主要目的都在于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但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价值、提高经济效益,显然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亦如此,即营运资金管理的收益性也应该是其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评价的研究尚不系统

波士顿咨询公司自1991年开始对营运资本生产率进行研究,以单位营运资本所产生的净销售额来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收益性。显然,较之于绝对值指标,营运资本生产率指标更有利于不同公司、不同期间的比较。同时,考虑到营运资金周转期中的营运资金范畴,波士顿咨询公司建议考察未减去应付账款的营运资金管理情况,以避免利用应付账款操纵营运资本生产率。GeorgeStalkJr与HaroldLSirkin(2005)对营运资本生产率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该指标是用以度量企业运营业绩本身的指标,反映了提高绩效的努力成果。区分了营运资本管理成果指标与以往的效率性指标,表明这两类指标的作用完全不同。综上所述,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方面,评价指标则由各单独项目指标发展到综合指标。其中,现金周期指标是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是综合性效率指标建立和改进的基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评价的主要研究则是提出了营运资本生产率指标,从而完善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这方面的研究尚不系统。

二、国内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关于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较为系统

由国外研究可见,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固有缺陷使其难以基于全局视角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基于此,郁国建(1999)介绍了一种新财务比率———购销周转率,将应收账款、存货及应付账款作为整体进行考察。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购销周转天数越短越有利。显然,这一比率具有集成性的特点,解决了单一指标难以考核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是否最优的问题,但其仍然沿用了传统的应收账款周转期等指标,从而不能准确反映这些项目的真实状况。杨雄胜等(2000)建议将“应收账款周转期”改为“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以各项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为权重计算整体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从而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应收账款的实际状况;将“存货周转期”改为“存货平均占用期”,以某种存货占存货总额的比例为权重计算整体存货占用期,避免高估存货周转效率。显然,这些改进较好地反映了营运资金项目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准确考评。然而,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上述各营运资金项目等信息需要进一步细化。由此,邵芬芬(2011)建议将存货周转天数进行细化,重新定义了“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以及“产成品周转天数”。建议将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改为收回应收账款余额,并进一步细化为收回账龄为1年、2年等的应收账款金额。显然,细化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可见,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思路主要有:横向组合各单一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指标;纵向细化传统评价指标,从而划分不同项目进行考核,且改进了指标结构,使其更加科学。但上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仍囿于传统视角,往往只侧重于一个方面,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二)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已经发展成一个新研究领域

王竹泉等(2005)在分析跨区分销企业后,认为企业应该把营运资金管理重心转移到分销渠道的管理上,应把保持分销渠道畅通、提高分销效率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由此提出了建立新型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思想,即基于企业渠道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由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构成。显然,从其使用的各具体评价指标看,重点改进的是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性评价,而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其他方面则涉及较少。刘树海等(2008)研究了基于流程管理模式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提出了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性、分权性、及时性以及和谐性等基本原则,建议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包括流程稳定性、收益性、流动性及和谐性。廉菲等(2011)借鉴了刘树海等人的研究,构建了包括流动性评价、和谐性评价及收益性评价方面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其中,流动性评价主要借鉴了王竹泉(2007)提出的流动性指标,和谐性评价采用了平均付款期、平均生产期、平均账龄等增加权重因素改进后的指标,收益性评价采用的是各渠道收益增加额指标,但该指标的准确性有待考察。显然,此类研究增加了对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的评价,拓展了基于渠道的绩效评价体系,但并未改进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指标。王竹泉等(2012)在研究了已有体系中各渠道指标与总体指标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后,将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中的“全年销售成本”改为“全年销售收入”;改进了传统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的计算方法,将其重新定义为采购渠道、生产渠道、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之和;增加了由各渠道营运资金利润率指标组成的盈利性评价部分,为各渠道增值额的确定提出了建议。可见,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已经从营运资金的创新分类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进而结合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践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这一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仍然是直接从营运资金管理本身出发,而非直接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出发考虑营运资金管理问题。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使其评价更具综合性

上述研究表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涉及多方面因素,因而齐彩红等(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和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评价体系。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第一层次指标的分类标准,进而选择包括“应收账款平均账龄”、“现金流动负债比”等在内的14个关键指标作为第二层次指标。该体系给出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直观评价,但在指标选取、分数判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李争光等(2011)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选择了9项关键指标,借助沃尔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便于企业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易于找出管理重点,但在指标权重、指标得分确定方面较为主观。可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重指标选取、权重及分值确定的合理性。此外,郁国建(2000)指出,包含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体系才是有效的,在构建中应注意顾客信用、管理水平等指标,并且应该考虑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综上所述,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从早期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逐渐发展为评价内容较全面的指标体系。其中,基于渠道的评价体系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成果之一,并且从最初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发展到了涉及收益性评价的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同时,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也趋于多样化。此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研究方法的改进促进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三、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综述

(一)规范性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具体研究中,大多使用资料法、比较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等。一般通过观察法、调查法提出问题,结合资料法对现有的经验知识进行梳理,为研究奠定基础;运用比较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等进一步分析现有指标的缺陷,通过逻辑推理,改进指标。如,GeorgeStalkJr等(2005)运用比较法,区别了营运资本生产率与以往的效率性指标,阐释了营运资本生产率这一指标的性质;郁国建(1999)归纳总结了传统指标的缺陷,提出了新的评价指标;杨雄胜等(2000)通过分析指标的内涵,指出了传统周转率指标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重新对营运资金进行了分类,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齐彩红等(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见,规范性研究方法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一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且由其基本功能和作用可以预见,在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视角下,规范性研究方法仍然可以作为主要方法发挥作用。

(二)案例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案例研究方法一般用于新旧指标的比较以及绩效评价指标的应用等。从现有研究看,大多使用解释性、评价性、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既有单案例研究也有多案例研究。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应用模拟数据案例,对比了现金周期与加权现金周期指标的信息处理结果,凸显了加权现金周期指标构建的意义。通过模拟数据处理,使评价指标的应用方法得以简单、直观反映。李争光等(2011)选用3家2009年上市的家电企业,应用其建立的绩效评价体系说明了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步骤,分析评价了其数据处理的结果。田原(2012)选用银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应用营运资金按要素、渠道划分的两类周转期评价指标,与行业平均、竞争对手绩效状况进行了比较,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可见,案例研究能够更直观地表明改进后的绩效评价指标较之传统指标的优势,可以更具体地阐述评价方法的应用方法和步骤,验证其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应用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更好地反映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三)实证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以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其他因素为解释变量,一般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判定各变量对绩效的影响状况。宫丽静(2008)选取了215个沪深两市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2006年度报告数据作为样本,基于供应链视角,采用单变量线性回归法和逐步回归法进行样本分析,以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供应商数量等指标作为自变量,以经营、采购、生产、销售过程资金周转期以及整个经营过程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因变量建立线性模型,逐步检验假设。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中,一般多以企业绩效为被解释变量,以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该方面的研究可以有力地说明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绩效的推动作用,可以体现指标使用的实际价值。如,Hyun-HanShin等(1998)采用净营业周期指标,选用58985家企业研究了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净营业周期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崔雯静(2012)选择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对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系列实证分析,检验了企业绩效与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间的关系。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可以用来研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广泛采用了规范研究、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较好地界定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指标,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有关影响因素等;另一方面,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不同阶段以及同一研究领域不同研究阶段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的严谨性问题。

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展望

(一)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思路

一方面,现有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多是直接从营运资金管理本身出发,即在既有营运资金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而没有从营运资金管理的根本目的———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出发;另一方面,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思路从某种程度上讲,也限制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研究,从而有可能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际要求相脱离。因此,基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应该从价值链角度重新审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从而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出发来探索营运资金及其管理的本质,进而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思路。

资本运营体系例7

一、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研究的意义

莱瑞·吉特曼和查尔斯·马克斯维尔曾经对美国1 000家大型企业财务经理的工作时间分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营运资金管理上所花的时间几乎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显然,选择恰当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保持适度的营运资金,可以有效防止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对此,本文在“中国知网”上就近十年的相关研究以营运资金(或资本)管理策略(或政策)为关键词分别按“题名”和“主题”进行了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检索可知,以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为题名的研究最早始于2001年,以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为主题的研究最早始于1999年。在近十年的研究中,主题中包含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从2005年开始呈连续研究趋势,从2007年开始研究数量逐年增加较为明显。总体来看,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总的研究数量较少。

因此,本文拟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基本内涵及选择、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绩效的关系及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实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更好地梳理和把握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从而促进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深入研究及应用,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基本内涵及选择的研究

(一)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基本内涵研究取得的成果

钟璐(2001)主要从营运资金持有量策略和筹集策略两方面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企业面临不同环境条件时应采取的相应策略及不同营运资金持有量策略下应采取的不同营运资金筹集策略。其研究符合广义营运资金的观点,并为企业选择不同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提供思路,但该文并未详细深入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具体类型。

李亚鲁(2006)则在剖析投资和融资的基础上,从行业特征角度分析了产品类型、生产周期、销售水平、存货策略、信用策略、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效率等对企业流动资产持有水平的影响,进而指出营运资金管理应权衡风险与收益。他将营运资金持有策略划分为宽松、紧缩和适中三大策略,将营运资金筹集策略划分为配合、激进和稳健型三大策略,从而为企业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选择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标准,但其研究仍是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范畴,各项策略中的风险与收益水平难以量化,也没有涉及管理人员如何权衡风险与收益的问题。

鞠成雯(2000)从风险与收益两个方面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进行了评析,提出了自动清偿策略、保守策略、激进策略和平衡策略四种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并描述和分析了各种策略收益与风险共存的特征。然而,该文主要从筹集角度分析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利弊,忽视了营运资金持有量策略以及二者结合的利弊分析。

谢丽达(2012)基于营运资金筹集政策的基本概念,从理论角度将营运资金分为适中型、激进型和稳健型三种筹资策略。但并未就其具体应用提出详细政策建议,也没有划分政策建议的实施主体。

可见,通过规范研究,基本厘清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基本内涵,界定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基本类型,并对其选择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初步逻辑分析。虽然此类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理论较为成熟,但尚缺乏大量实践数据的支持。

(二)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研究取得的成果

刘运国等(2001)通过对沪市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庸型策略是目前大部分中国上市公司采用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呈同向变动,不同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影响企业的收益能力。他们认为,中庸型策略的选择倾向是由于我国企业缺乏冒险和创新精神,在流动资金存量管理上趋于保守,缺乏营运资金管理的艺术、策略和勇气等。但该文并未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作细分研究。

周纹羽(2009)选取了79家制造业公司,从营销渠道、生产渠道和采购渠道三个营运资金来源角度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在营销渠道选择时倾向于中庸型策略;而不同企业在生产和采购渠道的选择却出现了差异,即选择中庸型或激进型。但该文未涉及其他行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特点。

黄燕(2012)从营运资金持有量角度,分析了零售业、房地产业、电子信息行业的特点,得出不同行业营运资金要求也不一样的结论,并对不同行业应采取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提出了相应建议。其分析虽然使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研究细化到了不同行业,但每个行业只针对一个企业进行个案研究,从而使得出的结论普适性较差。

可见,通过实证研究或案例研究,从上市公司整体、不同营运资金来源以及不同行业角度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类型及其选择所进行的实证分析,初步检验了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营运资金来源、行业类型等的关系,但在研究假设、指标设定、模型构建、样本选择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绩效关系的研究

王新平等(2010)对沪市30家商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商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激进度与盈利能力成反比关系,与传统的“风险报酬均衡原理”相悖。其选取的样本均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且忽视了利率变动对营运资金的影响,从而使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吴娜(2012)采用2007-2010年沪深1 210家公司4年的数据,检验了营运资本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的激进度与衡量营运资本策略绩效的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营运资本策略的激进度与业绩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王新平等的研究结论一致。同时,发现检验营运资本策略绩效的最有效指标是总资产收益率和投入资本回报率。但其研究并未涉及行业因素的影响。

刁伍钧等(2011)通过对2002-2008年沪深白酒行业上市公司实证分析发现,白酒行业上市公司的利息率以及资产组合策略和筹资组合的激进度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资产组合和资产规模的大小与营运资金周转期之间不存在负相关关系,白酒行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是采用保守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

此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实证研究绝大部分都是以成熟期企业的数据为样本,忽视了企业生命周期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石意如(2012)针对首批创业板28家上市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与汪平(2007)关于我国成长期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成长期企业与成熟期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研究只选择了28家公司三年的数据,其代表性尚值得商榷。

由上分析可见,从不同行业及不同生命周期角度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其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揭示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激进程度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但此类研究成果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且在样本数据选择方面也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影响实证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和普适性。

四、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的研究

(一)基于零营运资金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思路

常叶青(2006)对海尔的零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研究后认为,它属于广义的零营运资金管理。总结了其实施零营运资本管理的具体策略,即资金管理与物流管理必须结合,资金管理与商流管理、订单信息化管理必须相结合,现款现货制度的推行要慎重。但此文没有对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

周静(2007)则从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零营运资金管理是尽量使营运资金趋于最小而不是要求营运资金真的为零,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实质。提出了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思路,即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存货控制系统、健全合理的应收账款系统、制定稳定的信用政策,充分利用应付账款延长资金占用时间等,但并未深入研究各项措施的具体适用条件。

陈桂兰(2009)提出零营运资金管理是在保证流动资产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上,使营运资金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趋于最小。同时分析了实施零营运资金管理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二)基于供应链思想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思路

苗亚娟(2011)基于供应链思想将营运资金划分为采购活动营运资金、生产活动营运资金和营销活动营运资金,进而从企业管理和会计核算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了采购活动、生产活动和营销活动中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但会计核算角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并未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

秦书亚等(2011)以戴尔和联想为例,分别从营销渠道管理模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和供应链网络合作联盟战略角度分析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通过戴尔和联想的对比分析,突出了客户导向型营销渠道、提高供应商参与度、供应链联盟策略的优势。

(三)基于营运资金风险思想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思路

徐晓玲(2011)在营运资金管理风险内涵及三种风险类型(流动性风险、应收账款风险、存货风险)的基础上,阐述了营运资金风险成因并提出了应对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的策略,针对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三方面的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提出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营运资金管理风险有较强的配比性,但对营运资金管理风险类型归纳不够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张英(2007)将营运资金管理风险类型归为四类(存货风险、应收账款风险、现金风险、流动性风险),比徐晓玲的分类增加了现金风险,并在营运资金风险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策略。显然,她对营运资金风险类型的划分更加具体,但提出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营运资金风险类型的配比性较差。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的研究主要从零营运资金、供应链、营运资金风险三方面展开。在零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应加强零营运资金本质的研究;从供应链的某个关键节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供应链网络联盟三个方面分析使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更加系统、全面,但此类研究目前并不多,其本质、基本原理及特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在营运资金风险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但目前对于营运资金风险类型的划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五、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研究展望

(一)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研究的规范性

上述分析表明,实证研究是探讨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其绩效关系等的主要方法,它将在构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实务提供指导。从实证的角度研究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弥补了规范研究方法归纳和演绎的不足,充分的实证检验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也便于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加以运用。然而,目前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实证研究,无论在样本的选择、假设的提出,还是实证分析方法的设计等方面都不尽规范,从而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研究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二)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研究的范围和视野

现有研究表明,基于某个企业、行业或整体上市公司等角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行业特点、企业规模、地区差异及企业生命周期等显然对营运资金管理都会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影响其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因而不管是针对某个企业、某个行业进行研究,还是对整体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都应该充分分析影响企业、行业或整体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因素,同时注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运用,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研究的行业范围和实证分析的视野。

(三)创新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的研究局限:一是主要集中在上述三大传统领域,而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能力、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研究尚不多见;二是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类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质的划分上,而对其营运资金各项目之间的合理比例缺乏量化研究;三是主要集中在零营运资金理论、供应链理论、风险理论等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结合上,而从营运资金管理“创造和提供顾客价值”的实质出发的研究较少。因此,引入价值链理论,创新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思路乃是必然。

(四)企业应注重营运资金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盈利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周转速度。营运资金周转速度的衡量一般可与本企业历史水平、其他企业或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来进行分析。如果周转速度过慢,说明营运资金使用效率过低,尚有销售潜力可以挖掘。因此,从实践意义上,应加强对营运资金周转效率的研究。

(注: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价值链的家电制造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C130105)

参考文献:

1.鞠成雯.浅析企业营运资金策略[J].发展论坛,2000,(5).

2.钟璐.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策略[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2,(3).

3.李亚鲁.刍议营运资本管理与策略[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6,3,(3).

4.谢丽达.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筹集政策应用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2,31,(17).

5.刘运国,黄瑞庆,周长青.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3).

6.周纹羽.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3).

7.黄燕.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12,(2).

8.刁伍钧,扈文秀.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与其管理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白酒行业上市公司[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8).

9.常叶青.海尔零营运资本管理战略的实践与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6,(24).

10.陈桂兰.企业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的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9,(14).

11.苗亚娟.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1,(29).

12.秦书亚,李小娜.面向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J].财务与会计,2011,(5).

资本运营体系例8

一、前言

营运资金也叫营运资本,广义的营运资金是指一个企业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具体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占用的资金。狭义的营运资金是指某时点内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营运资金管理就是对企业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营运资金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在战略目标指导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营运资金的需求进行测算、筹划和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营运资金预算体系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过程进行管控,因此营运资金预算管理也是现代企业实现财务管控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运营资金预算管理中存在一般误区

一般地,营运资金预算管理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多重目标的要求。保证企业运营过程中合理的资金需求,是营运资金预算管理的基本任务,还要兼顾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和使用成本的下降,以及保证企业具备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营运资金的预算管理存在着以下误区。

(一)为预算而预算

很多企业推行预算管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营运资金预算的基本目标体系,更没有将预算管理的目标定位于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完善上,而是强调追求某种管理的形式忽略了预算的实际内涵。为预算而预算,往往忽略了预算对企业具体业务的指导作用,成为某种空泛的计划。

(二)预算目标是为了节约费用

有些企业在推行预算管理时,过于强调节约费用,这是对营运资金预算管理目标的曲解。营运资金的预算本质上是为保障业务的正常开展而实施的资金配置安排,其根本意义在于对未来企业经营体系的资金保障而非未来节约经营管理费用。

(三)生产实际严格遵循营运资金预算

营运资金预算是企业日常财务管控的重要手段。企业营运资金预算安排要结合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来做出,但实际上企业很难严格按照预算进行生产经营安排,如果这样可能会错过有利的市场机会,但如果企业完全不遵循营运资金预算,也失去了资金预算对具体经营活动的指导意义。

(四)资金预算成为管理者执行管理的依据

营运资金预算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先验的资金预测,并不能反应出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因此,企业管理者如果严格依据营运资金预算来执行管理政策,可能会产生对实际的偏离,而不利于企业充分挖掘市场机会获以得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过于僵化。

三、企业加强营运资金预算管理的基本策略

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显示,营运资金预算管理是企业加强财务管控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逐步建立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匹配的营运资金预算管理体系。

(一)强化营运资金预算与战略和业务的协同

营运资金的预算安排重点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支付的预期,因此,营运资金预算具有某种前瞻性和预测性,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营运资金预算要能够反映出企业战略目标和具体业务的具体要求,从资金的具体安排上,要对企业的战略性业务进行有目的的支持,而对某些非核心业务在预算上要体现出适当的限制,从而体现出营运资金的预算与企业战略和业务体现协同关系。

(二)平衡收支周期、规避财务风险

营运资金管理中包含了流动资金和流动负债的管理,因而营运资金预算管理中也就相应包含资金的收支平衡问题,既有收入的预算安排,也有支出的预算安排,而且还需要对收支进行时间和项目的优化和调配,以便有利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资本成本的控制,合理地控制财务风险。

(三)推行全面预算与业务流程优化

资金预算是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确保营运资金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企业应该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以确保整体运营处于预算体系的管控之下。通过预算体系,指导生产经营过程中业务流程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促使预算环节与业务流程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资金效率。

(四)强化营运资金预算制度的执行

为了确保营运资金预算管理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预算对生产经营过程的指导和监控,需要强化营运资金预算管理制度的地位,并作为生产经营环节必须遵循的基本指标加以推行,并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实施定期的考核和监控,以确保预算体系对实际经营计划的吻合程度,不断增强营运资金预算对生产经营的支撑作用。

四、结束语

营运资金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存在诸多的管理误区,因而造成预算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或者缺少应用的指导和监控作用,这就需要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进一步突出营运资金的预算管理的定位和目标要求,加强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通过不断地调整预算管控体系,建立与生产实际相匹配的管控流程,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资金预算管理体系的效能,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资本成本和财务费用。

参考文献:

[1]吴媛媛.刍议企业运营资金管理[J].管理实践. 2008

资本运营体系例9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而不应当仅仅是国有资本收支及收益权的改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财政预算中国有资本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关键在于经营国有资本。从国有资本经营角度看,其经营主体是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本质是如何通过预算管理与控制,实现国有资本有效经营和保值增值。因此,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要实现以下转变:

1.从国有资本收支及转让管理转向国有资本经营管理。单纯的国有资本收入和支出以及转让方面的管理,使得国有资本不能脱离财政预算的框架,无法体现国家作为“国有股东”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契约关系。而资本经营是以资本为基础,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经营效益,其活动领域包括资本流动、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能实现资本增值的领域。按照资本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能够使国有股东以一定的资本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资本收益。

2.从国有资本粗放型的制度管理转向精细化的预算管理。粗放型的制度管理,其特点之一是行政色彩较重;特点之二是忽视过程控制。精细化的预算管理,其特点之一是明确资本经营的量化目标;特点之二是可以及时进行资本经营过程控制。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资本经营管理必然要从行政色彩较重的制度管理向以资本增值为目标的预算管理转变。

3.从国有资本收支预算管理转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单纯的收支预算管理并不能够体现预算管理制度的优势,对于国有资本应当实行全面的经营预算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内容包括国有资本存量预算管理、国有资本增量预算管理、国有资本配置预算管理、国有资本收益预算管理等。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是一个全面、综合的系统工程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不能仅仅理解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而要提升为从预算组织体系、预算编制体系、预算执行体系、预算监督体系到预算保障体系的全面、综合、系统的制度框架。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全面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应当是具有全面控制约束力的一种机制。全面性主要体现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体的全面性、预算内容的全面性和预算过程的全面性。预算主体的全面性是指财政部门、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以及企业相关部门都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主体。预算内容的全面性是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包括资本投资预算、经营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各个方面。预算过程的全面性是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涵盖国有资本投入、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资本收益及其分配的全过程。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综合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综合性体现在:第一,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而是将国有资本管理、营运和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预算制度;第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这种综合性还进一步拓展为将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资本资源整合,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发挥综合效率和效用;第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综合性还体现为对国有资本经营、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的综合与协调,从而实现在各个层面的资本保值和增值。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系统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应当是一个完善的管理控制系统,一个完善的管理控制系统应当对控制环境、控制变量、控制标准、信息报告、执行评估、纠正偏差、业绩评价、激励机制、沟通交流和监督控制等要素全面考虑和系统协调。因而,应当在管理控制理论指导下构建由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体系、预算编制体系、预算执行体系、预算监督体系等各个子系统在内的完整系统。

同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良好运行,还必须辅之以经济体制、法律体系、管理基础等环境因素的改革与完善。

三、建立与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体系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体系的构建应从对国有资本有效营运、管理和监督出发,明确各主体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职责及其关系,建立多层次、多主体、权利分明、责任到位的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体系涉及预算管理、编制、执行和监督等各个方面,该体系中国资委、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国有企业、财政部门、人大以及政府审计部门分别行使组织、编制、执行、考评和监督等权利,各主体在预算组织体系中各司其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保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织实施。

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体系框架应该是由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组织、预算编制组织、预算执行组织和预算监督组织等系统构成。国资委、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和国有企业设立专门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委员会”,下设专门的预算组织机构,行使各项预算组织职责;财政部门设立与公共预算管理职责不同分工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各级人大设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委员会”,行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查和监督职责;审计机关设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专门审计机构,专司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职责。

要正确处理各预算组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国资委和财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国资委、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预算内部监督组织和外部监督组织之间的关系。

四、构建“三级三维一体”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体系

以国资委、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和国有企业的职能定位为基点,考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本身实质,从预算编制目标、内容、技术等角度构建“三级三维一体”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体系,体现了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和实践应用的可操作性。

1.按照“国资委―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国有企业”三级模式细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在注意与政府公共预算的衔接、维护财政部主导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国资委在国有资本经营制度推行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国资委将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和国有企业联系起来,从而真正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具体落实。

2.构建适合于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目标体系。就国资委而言,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短期目标应以“筹措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为主;中期目标应以“规范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实现国有资本收支平衡”为主;长期来看应以“形成国有经济合理布局、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终极目标。当然,不同地区的国有资本经营状况和国有企业改革进度千差万别,因此应该允许各地国资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关键是要突出重点、兼顾未来。

3.在预算内容明确和表格设计方面,除了注意关系协调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国有资本营运、管理与监督的需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推行是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重要转变,因此在预算内容的明确和表格设计方面,除了注意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与政府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之间的衔接、以国资委为主导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整体的衔接以外,更重要的是站在国有资本营运、管理与监督的角度,保持国资委、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和国有企业所编制预算的本身完整性和独立性,注重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协调既包括目标与程序的协调,也包括内容和表格的协调。

五、大力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力度

预算执行与控制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能够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与控制体系应该由报告、评价和激励三部分构成,重点解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中的“重编制轻执行”的问题。要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力度,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各级主体对预算执行的认识。要注意纠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中出现的“重编制轻执行”的不良倾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一旦制定就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各级主体及其责任人具有约束力。预算就是国有资本经营的“纲”与“令”,要切实做到“纲必依”、“令必行”。如果不重视预算的执行,就会缺乏强制性,失去约束力。

2.建立起一体化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体系。应借鉴内部管理控制的原理,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为主线,建立起包括报告、评价和激励等程序在内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整体框架。报告是预算执行情况的反馈,没有报告,就无从评价与激励;评价是对预算执行者的业绩考核,没有评价,预算的执行就会流于形式;如果不把预算执行者的利益与预算执行结果相结合,那么预算的执行就会缺乏压力和动力。

资本运营体系例10

l、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国家对资本市场管理仍有行政干预的现象;(2)市场割据,流动性不足;(3)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健全;(4)监督不力。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减少行政计划因素;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三是增进市场流动性;四是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五是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2.完善法律制度。(l)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2)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3)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3、改善政治环境。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卸下企业的包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加就业。这要具体做好下列工作:(1)打破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管理制度。

4、净化社会中介环境。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二、营造必备的企业内部环境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管理者应做到:(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用现代知识武装自己;(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并运用于实践;(3)提高创新能力,不拘泥于现状;(4)牢固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观念。

其次是重视对人的管理。做到:(1)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2)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3)弘扬先进,培育职工的团队精神;(4)关心职工生活,不断理顺职工思想情绪;(5)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地位,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三是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1)要立足现有基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2)对外拓宽融资渠道,对内抓好产品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3)应不断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盈利能力;(4)完善企业的科学决策体系,无论进行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项目或是兼并其他企业,都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5)建立对资本运营项目的考核制度。

三、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资本的产业结构关系。企业通过多个产业的投资,既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又可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二是资本的产品结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将资本投放在不同的产品上,使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三是资本的空间结构关系。企业应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四是资本的风险结构关系。资本收益总是和一定的风险相关的。因此,要注意投资的安全性。首先,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资、合作等办法吸引多个投资者联合进行项目投资,共同分享利益,分担损失风险;其次,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再次,进行投资的风险组合。投资要在不同的产业,不同风险的项目间进行组合,既保证资本的安全性,又保证资本的增值性。使之做到:运行协调、供求平衡、资产流动和风险适度。

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资本经营

筹资已成为企业一项重要而经常的活动,那种靠企业自我积累或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在资本市场,企业可以自身的法人财产权实现直接融资,也可以股权出让和转让的形式以及以存量资产出让、土地置换、发行债券等形式筹资。

五、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培育资本运营动力机制

一是要重塑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增强所有权虚拟化程度。将有竞争性、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折成股份,组成一批国有控股公司,建立法人产权,代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主体和一级企业法人,行使资产收益权和处置权,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二是要改革国有资产管辖权制度,将管辖权由政府部门让渡给作为企业法人的国有控股公司,政府的资产管理方式则相应由收益权、处置权直接行使过渡到政策法律的制定,为企业资本运营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三是要广泛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架构以企业法人产权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运营体系。

六、理顺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建立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扩大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的规模,使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企业的资本运营应该有利于剥离企业非经营生产,提高企业资本质量,使商品经营成果直接转换成资本经营成果,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商品经营效率。资本运营要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尽量减少无关联企业的兼并,以合理的市场结构,形成企业适度的竞争状态。抛弃或防止资本运营中一哄而上的做法,将资本运营行为和商品生产经营的切实需要紧密结合,规划出有序的、渐进的资本运营轨道。

七、正确认识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的比例关系,建立有序的资本扩张机制

处理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资本规模与市场规模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资本扩张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搞外延式的扩张,而要着重培育国有企业通过资本的运营和相关生产能力的配置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所引起资本利润率的提高来转增资本的机制。二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扩张必须重在存量盘活,而不是铺摊子,搞重复建设,通过存量重组,扩大相对市场份额。三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注重无形资产的运营,通过创立品牌,运用品牌的市场渗透力来达到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发展。四是国有企业目前资产状况是固定资产大于流动资产,存量大于流量,资产负债比率和净资产比率都相当低。要有效的达到规模经济即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还需依靠政府制定兼并政策、产业化政策和市场容量扩张政策来扶助和指导,以加速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扩张机制的培育。

八、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正确定位,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管理责任,形成良好、快捷、有效的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明确划分决策权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应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的主体之间重组或变更时作出明确的选择;而当资本运营在相同所有权主体之间发生,则只需企业法人批准;至于企业的资本运营只涉及所有权的派生权能如经营权、占用权,则其决策权利属于法人。二是明晰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构建资本运营决策的风险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决策的任务是促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和有利于提高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降低资本运营风险。王是建立资产运营决策的价值实物协同机制,促进国有企业资本运营

决策的回馈循环。资产运营决策必须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对经营性资产的运营决策确定价值量化指标,企业法人则根据这些指标运营法人财产,完成价值量化指标与资本运营协同,使国有资产运营决策形成回馈循环。

九、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力求评估结果正确公平

资本运营离不开资产评估。只有准确、完整、合法地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合理确定转让价格,才能保证国有资产不被侵蚀。

1、制定统一的资产评估标准。对同一资产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的结果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但不同方法共存是与资产评估对象、评估要达到的目的及评估的经济环境相关的,即这三者的结合状态是决定采用哪种评估方法的内在依据。对企业整体分析时应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对企业以某项固定资产投资入股时,则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在外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收益现值法,非特殊情况时,一般不采用清算价格法。

2、加强对评估结果的确认工作。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合法、真实,标准和方法是否正确、科学,资料是否完整等都需要进行审核和鉴定,以保证评估结果正确无误、公平合理。

3、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资产评估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非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从事该项业务。对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应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十、强化企业财会工作,促使企业资本有效运营

1、只要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经济资源和经营活动因资金纽带关系而置于一个管理机构或集团控制之下,就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资本运营体系例11

l、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国家对资本市场管理仍有行政干预的现象;(2)市场割据,流动性不足;(3)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健全;(4)监督不力。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减少行政计划因素;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三是增进市场流动性;四是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五是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2.完善法律制度。(l)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2)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3)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3、改善政治环境。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卸下企业的包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加就业。这要具体做好下列工作:(1)打破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管理制度。

4、净化社会中介环境。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二、营造必备的企业内部环境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管理者应做到:(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用现代知识武装自己;(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并运用于实践;(3)提高创新能力,不拘泥于现状;(4)牢固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观念。

其次是重视对人的管理。做到:(1)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2)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3)弘扬先进,培育职工的团队精神;(4)关心职工生活,不断理顺职工思想情绪;(5)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地位,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三是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1)要立足现有基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2)对外拓宽融资渠道,对内抓好产品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3)应不断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盈利能力;(4)完善企业的科学决策体系,无论进行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项目或是兼并其他企业,都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5)建立对资本运营项目的考核制度。

三、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资本的产业结构关系。企业通过多个产业的投资,既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又可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二是资本的产品结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将资本投放在不同的产品上,使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三是资本的空间结构关系。企业应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四是资本的风险结构关系。资本收益总是和一定的风险相关的。因此,要注意投资的安全性。首先,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资、合作等办法吸引多个投资者联合进行项目投资,共同分享利益,分担损失风险;其次,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再次,进行投资的风险组合。投资要在不同的产业,不同风险的项目间进行组合,既保证资本的安全性,又保证资本的增值性。使之做到:运行协调、供求平衡、资产流动和风险适度。

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资本经营

筹资已成为企业一项重要而经常的活动,那种靠企业自我积累或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在资本市场,企业可以自身的法人财产权实现直接融资,也可以股权出让和转让的形式以及以存量资产出让、土地置换、发行债券等形式筹资。

五、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培育资本运营动力机制

一是要重塑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增强所有权虚拟化程度。将有竞争性、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折成股份,组成一批国有控股公司,建立法人产权,代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主体和一级企业法人,行使资产收益权和处置权,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二是要改革国有资产管辖权制度,将管辖权由政府部门让渡给作为企业法人的国有控股公司,政府的资产管理方式则相应由收益权、处置权直接行使过渡到政策法律的制定,为企业资本运营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三是要广泛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架构以企业法人产权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运营体系。

六、理顺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建立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扩大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的规模,使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企业的资本运营应该有利于剥离企业非经营生产,提高企业资本质量,使商品经营成果直接转换成资本经营成果,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商品经营效率。资本运营要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尽量减少无关联企业的兼并,以合理的市场结构,形成企业适度的竞争状态。抛弃或防止资本运营中一哄而上的做法,将资本运营行为和商品生产经营的切实需要紧密结合,规划出有序的、渐进的资本运营轨道。

七、正确认识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的比例关系,建立有序的资本扩张机制

处理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资本规模与市场规模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资本扩张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搞外延式的扩张,而要着重培育国有企业通过资本的运营和相关生产能力的配置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所引起资本利润率的提高来转增资本的机制。二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扩张必须重在存量盘活,而不是铺摊子,搞重复建设,通过存量重组,扩大相对市场份额。三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注重无形资产的运营,通过创立品牌,运用品牌的市场渗透力来达到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发展。四是国有企业目前资产状况是固定资产大于流动资产,存量大于流量,资产负债比率和净资产比率都相当低。要有效的达到规模经济即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还需依靠政府制定兼并政策、产业化政策和市场容量扩张政策来扶助和指导,以加速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扩张机制的培育。

八、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正确定位,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管理责任,形成良好、快捷、有效的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明确划分决策权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应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的主体之间重组或变更时作出明确的选择;而当资本运营在相同所有权主体之间发生,则只需企业法人批准;至于企业的资本运营只涉及所有权的派生权能如经营权、占用权,则其决策权利属于法人。二是明晰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构建资本运营决策的风险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决策的任务是促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和有利于提高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降低资本运营风险。王是建立资产运营决策的价值实物协同机制,促进国有企业资本运营

决策的回馈循环。资产运营决策必须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对经营性资产的运营决策确定价值量化指标,企业法人则根据这些指标运营法人财产,完成价值量化指标与资本运营协同,使国有资产运营决策形成回馈循环。

九、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力求评估结果正确公平

资本运营离不开资产评估。只有准确、完整、合法地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合理确定转让价格,才能保证国有资产不被侵蚀。

1、制定统一的资产评估标准。对同一资产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的结果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但不同方法共存是与资产评估对象、评估要达到的目的及评估的经济环境相关的,即这三者的结合状态是决定采用哪种评估方法的内在依据。对企业整体分析时应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对企业以某项固定资产投资入股时,则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在外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收益现值法,非特殊情况时,一般不采用清算价格法。

2、加强对评估结果的确认工作。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合法、真实,标准和方法是否正确、科学,资料是否完整等都需要进行审核和鉴定,以保证评估结果正确无误、公平合理。

3、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资产评估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非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从事该项业务。对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应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十、强化企业财会工作,促使企业资本有效运营

1、只要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经济资源和经营活动因资金纽带关系而置于一个管理机构或集团控制之下,就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