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体育培训

初中体育培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2 08:22:45

初中体育培训

初中体育培训例1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227-02

1 体育训练当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促进体育活动顺利展开

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当中,设置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缺乏兴趣,不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这就导致体育课程的开展丧失它本来的意义,体育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制定出适合自身的体育学习计划,有效增加自身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1.2 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课程和其它学科课程相比较而言,有很大的不同。体育不仅重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重视学生身体素质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基础的体育知识内容的讲解,还需要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身体素质能力的提升,因此在体育训练当中需要重视对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1.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体育课程当中,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当中适当的放松自己的身心,同时还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缓解压力。在目前,我国很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十分重视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但是往往忽视了体育课程的学习,只有拥有良好的身w素质,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学习。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拥有良好的身体,促进学习和健康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2 学生对于体育训练不够热情的原因分析

2.1 教学环境方面的困境

就高校而言,他们的体育教学资源匮乏,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国家为高校提供相关的物资设备和资金投入,为学校建设体育场地和购买器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而和以往的教学环境相比,那时候由于资金缺乏和场地有限,提供给学生锻炼的器材和场地不多,很多体育项目都难以开展,导致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体育锻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会陷入低谷,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也不高,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导致体育课堂丧失原有的教学目的,造成不良的教学后果。

2.2 教师缺乏对课程的正确认知

高等院校教学任务是为祖国培养专业化人才,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导致很多教师以及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开设不够重视。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参与积极性都很低,而在高等院校当中,对体育课程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导致部分教师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对学生教学懈怠松散。教师认为体育课程教学可有可无,没有良好的教学态度和端正的教学理念,导致体育课程难以得到良好开展,教师的态度导致学生对自身专业课程失去兴趣,长此以往,对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极为不利。

2.3 学生缺乏端正的态度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发展,进入高校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小,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发展都不够成熟,学生意志力薄弱,耐心不够,随意翘课,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种学习态度对于体育课程教学而言,困难程度较高,而且学生从根本上不重视体育教学,认为体育课就是为了完成上课目的而去上课,在体育课上的表现也是松散懈怠的,不能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增强自身意志力以及身体素质能力的锻炼,因此,没有端正的态度,对于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开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3 提高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策略

3.1 提高师生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的、没有实际行动的言语当中,而要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和实践当中。因此,对于教育的贯彻和实施需要落实到位,需要学校管理层给体育教学提供支持和鼓励,同时为专业场地提供资金和物力支持。对体育教学的课程进行分析,结合现有的体育器材以及场地设施,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全面高效率的利用到体育教学当中。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同时完善的体育设施以及宽阔的体育场地,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校管理层还可以通过和社区以及体育场管理人员进行协商,改建场地,以及为师生提供更加全面的体育设施,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提供环境支撑和各个方面的人力物力支持,把体育课程的位置摆在和其他专业课程相同重要的位置,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积极性。

3.2 加强教师对体育课程的认知

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首先教师需要端正自己的教学观念,摒弃旧式思维,端正培养全方位的人才的态度。不能够局限的认为中职院校就是培养专业的技能人才,而忽略了学生在体育技能方面的学习。很多教师甚至还认为学习体育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于学业没有任何帮助,而是耽误学习专业课程的一个内容。这种思想不端正,没有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对学生的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体育教学和学生的专业学习,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良好的身体是从事任何活动的根本,只有拥有良好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的学习专业技能。因此,需要端正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教学理念。不仅学生需要意识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同样要端正态度。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以及心理健康,这样才能培养一个全方位的健康的优秀人才。

3.3 引导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

高校学生在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很多学生年纪较小,对于社会现状的认知不全面,因此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教师需要把体育课程的重要性的这一理念传达给学生,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当中。对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及正确引导。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改变原有的陈旧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以及接受程度,为学生制定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体育教学计划。比如说,可以采取男生和女生分开上体育课的措施,对学生的体能训练进行规定,或者根据个人喜好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受到大家普遍喜欢的体育项目,比如说健美操、网球、乒乓球等,通过体育项目的开设,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进一步为推进体育课程的顺利实施,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体育锻炼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4 结语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高校而言,体育课程的发展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该文通过对于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实施的问题分析,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促进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开展了新的机遇。只有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峰.篮球教学在培养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兴趣中的作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7):26-27.

初中体育培训例2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9-0031-02

2012年10月至11月中旬,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举办了两期“2012年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紧缺薄弱学科-初中体育教师”培训。本次培训结合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课例研究与问题诊断”主题,以一线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为突破口,针对热点、聚焦难点问题,设计“同课异构”深入课堂的培训环节,提升初中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同课异构”研修设计的初衷

本次教学观摩研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采用多人“同课异构”的研修方式:即多位教师在共同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共同的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由每一位教师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选择不同的方案、策略、教学资源等,进行教学设计,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进行交流展示。

针对教师们的困惑和问题进行“同课异构”,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激发教师对体育教学问题的深度思考;在同行之间研讨、交流,并在专家引领与指导下,提升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使培训更具实效性、指导性、针对性,促进初中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技能提升。

二、“同课异构”研修的准备

多人“同课异构”是在集体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个人教学设计、研修团队集体备课、教学现场实践、即时反馈、反思研讨、反思报告的撰写等环节的基础上,碰撞问题、激发智慧、达成共识,解决教学问题及教学困惑,提升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水平、综合素养及培养体育教师的问题意识。

(一)“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场所的选择

1.选择北京市普通中学初中体育教学班;

2.“同课异构”研修培训不打乱北京市学校的教学秩序,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进度;使培训常态、真实,既碰撞课堂中的问题,又使学习交流自然、实效、不做作;

3.根据北京市初中体育教学进度确定教学内容(初中体育教学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的方式),选定年级和时间,内容即确定。

(二)“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准备

1.问题的研讨与碰撞

为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项目组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如:无主题交流问题的研讨针对性小组论坛主题发言等聚焦问题,以便教师在“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思考问题、探讨问题、聚焦问题,提高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梳理老师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2.“同课异构”教学内容的确定

针对参加培训老师们的问题、困惑及结合北京市教学进度,研修团队选择了初三年级的体育课为“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根据北京市初中教学内容安排,内容确定为女生—耐久跑,男生—篮球运球过障碍。

3.“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准备

(1)选择和确定学校后,提前3天通知授课教师(国培学员)上课时间、授课年级及授课内容、授课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校教学资源情况等。国培班的学员以班级为单位(2个班),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晚上的休息时间集体备课形成教学构想,经班级集体研讨修改、形成教学设计;然后确定参加“同课异构”的教师,班级核心小组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和教案。

(2)培训团队负责组织国培学员明确“同课异构”的意义、价值及通过“同课异构”将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

(3)被观摩学校安排接待,随班授课及教学观摩场地、教学研讨的会议室、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介绍及体育组工作情况介绍等,使教师明确以“国培”为平台进行“同课异构”培训的意义。

三、“同课异构”研修的实施

通过“同课异构”实践交流,有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1.相互交流学习,碰撞问题

2012年10月24日上午,国培一期学员们到北京石油附中观摩体育课并与特级教师交流;下午学员们来到北京市育英中学,观摩了4节初三年级“同课异构”教学课,分别由国培1班江苏二十七初级中学孙银花老师、北京育英中学青年教师陈光老师上女生“耐久跑”;国培2班长沙市明德天心中学董飞舞老师、北京育英中学青年教师田希伟老师上男生“篮球运球过障碍”。老师们一致认为,北京市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规范,学生的身体素质好,运动技术技能强,授课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强;国培学员异地授课虽难度大,但老师们能非常游刃有余的进行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实践、教学针对性指导,并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控课堂节奏,教学效果好。国培班的学员在与专家、学者、教研员、特级教师、一线教师的交流互动中,就解决当前新课改中存在的困惑及问题,如:教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等等畅所欲言。通过观摩、交流、研讨学员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这种形式的培训得到学员们的好评,老师们遗憾时间太短。

2.国培学员、一线教师是“资源和财富”

在“同课异构”课后即时研讨过程中,老师们结合女生“耐久跑”、男生“篮球运球过障碍”四节课,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到重难点的解决;从教材的定位到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从准备及结束部分的安排到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从体育课的密度到学生运动负荷大小的合理性安排;从体育场地的安排到器械的合理运用;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到教师的应变能力等,就具体教学情境中的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研讨。如:本次篮球教学课学生持球的时间应该是多少更合理,学生过障碍撞杆的解决方法及纠正策略,教学难点的定位问题;耐久跑课中的途中跑的距离应为多少合理;示范的次数问题;结束部分如何使学生身心放松,以及使学生达到身心放松的手段等等,通过教师间的互动、专家引领,大家集思广益,有效解决了教师们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培训教师的自身资源,国培学员、一线教师就是“资源和财富”。

四、“同课异构”研修方式的思考

(一)“同课异构”凝聚了教师智慧,构建了培训学员的文化氛围

1.“同课异构”凝聚智慧、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同课异构”这一环节的培训为教师搭建了交流、发展的平台,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交流、课后即时反思凝聚了老师们的智慧,部分解决了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

2.“同课异构”构建了培训学员的文化氛围,建立了友谊

“国培”一期的培训是来自14个省市、自治区的初中体育骨干教师,可以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沿海、有内陆;有青藏高原和新疆兵团,也有中原河南;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提升能力、转化思想、创新体育教学”。通过备课、说课、集体研讨、教学展示课及教学资源的准备、“同课异构”交流及教学研讨等过程,构建了培训学员的学习文化氛围,建立了友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熟和成长。

“同课异构”使参加培训学员们的研讨从课上到课下,从课堂到寝室,从教学现场到休息时间,针对问题有感而发、有思而想;有时是热烈的讨论、有时是激烈的争论……在真实的情境中、真实的讨论中,流露着老师们真挚的情感、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执著、对体育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负责、对这份职业的崇敬。

(二)“同课异构”提升了体育教师的地位,促进学校校本研修的实现

北京市承担“国培”教学观摩的学校,对“国培”项目和“同课异构”研修活动非常重视,他们同样抓住机会对本校的教师们进行校本培训。学校以“同课异构”为切入点,锻炼教师队伍,通过与国培班学员的切磋、交流,推进校本培训,为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学习的平台、实践的平台、发挥特长的平台、挑战的平台;对关注体育教师的发展、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同时对理解体育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同课异构”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体育教学研究、学校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

五、完善“同课异构”研修方式的思考

1.增加“同课异构”交流的时间

下校观摩环节深受“国培学员”和一线教师的欢迎,从组织“同课异构”的培训经验看,教师们交流的时间相对不足;如果再增加1天研讨的时间,“同课异构”培训环节中对问题的深度分析、问题解决方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2.结合“同课异构”分层次研讨

由于培训的时间短,对有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没有展开充分研讨,如:对教材的理解、解决技术技能教学与学生兴趣的关系的策略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度研讨。

初中体育培训例3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教师选拔原则;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一次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此后,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教育实务部门都加紧了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时至今日,我们在培训教材的编写、教师培训队伍的培养、培训经验的总结和研究及培训效果的调查和评估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2存在问题

但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还很严峻,需要我们抓紧时机,尽快解决。以中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为例,就不同程度的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是培训经费不足。这是由于财政投入欠账和分配不合理导致供给不足的结果。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从未达到4%的世界平均水平,而是长年在2.5%~3.8%这一区间徘徊,这一指标甚至低于非洲一些落后国家。有人按照4%的国际标准计算出我国从1992年到2012年这20年间我国公教育经费总共短缺21180亿元左右,平均每年短缺1059亿元。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这20年间,世界较发达地区平均每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DP5.6%左右、欠发达地区则将近4.2%、最落后的北非地区则为2.7%以下。许多国家在经济腾飞之际,都把新增GDP的10以上用于投资公共教育,然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30年,公共教育交费不增反降,4%成为不可及的目标。更进一步地讲,这不足4%的财政投入中,用于教师队伍培训的还不到0.01‰。再加上培训费用分配的不合理,用于体育教师队伍培训的比例就更少了。经费的不足,导致许多我们想做并且应该做的事情不能做,这极大地影响了优秀的体育教师队伍养成;第二是培训本身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受训者自身问题、培训者的问题、受训者和培训者之间的问题及所授内容的问题。受训者的问题,体现在受训时间不足、储备知识不够、学习心态不端正和培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培训者的问题表现为培训经验不足、水平差、方式刻板落后、难以激发受训者的受训热情等;接受培训和培训教师之间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沟通。教的人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既定的模式教授,并不主动与受训者进行必要或是有针对性的沟通,深度沟通更是空话。培训内容统一划一,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实际造成培训时间和培训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培训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内容单一、枯燥乏味。每每令受训者昏昏欲睡,灌输式培训,缺乏互动;第三是缺乏合理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培训经费的开支和分配情况、培训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及培训教授的授课能力情况、还有受训教师的受训效果等,都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大锅饭式的思维还在教师培训这一崇高而伟大的事业中盛行。

2以目标为导向的体育教师培训模式

2.1目标为导向培训模式的主要特征

不言而喻,目标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最大的特点即是针对性。治病救人讲求对症下药,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也然。有了具体的培训目标,培训工作的开展就有了导向。受训者对自己即将接受的培训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可以提前进行自我规划和自我学习,以弥补受训知识储备不够充足的问题;而培训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内容的规划和备课。举例而言,如果接受培训的体育教师是在新的体育技能以及相应的体育设备的掌握上存在不足,那么我们就把这一部分老师集中起来进行培训;而把相应的体育教学理论领会存在欠缺的另一部分老师分到另外的班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其次是导向性。人们的行为受目标所支配,只有具有十分清晰的目标,体育培训工作才能开展的有条不紊。必须进一步指出的是,当前很多教师培训工作的目标定得过高和过大,容易出现空洞无法评价和操作的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应该把大目标细化甚至于具体化,而不宜拟定国语宏大的目标;再次是可评价性。工作做得到如何,有没有取得一定的成果,这是关于对人类活动加以评价和评估的问题。而只有在制定预期目标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制订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对我们的工作效果展开必要的评价和评估。目标为导向的教师培训模式,具有这一特征。体育教师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之后到底有没有熟练掌握相关体育技能和熟稔所学先进的教学理念,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考试的办法考察出来的,这便是目标导向型培训模式具有的又一特征。

2.2以目标为导向培训模式的优点

接下来笔者扼要陈述一下目标为导向的体育教师培训模式具有的优点和不足。为此,我们做了2组调研工作,以进行对比评价。常规培训模式模式相比,以目标为导向的培训模式具有如下优点。首先,大大缩短了培训时间。教师离岗培训期间,所在学校部分教师教育任务加重,管理难度必然上升,因此,离岗时间越短越好。其次,费用少,仅为常规培训的多一点。因为是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所以我们邀请的培训老师报酬、以及培训场地的占用租借费用、受训教师吃住及相应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报酬等,这些必然都会有明确的价码。再次,培训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常规培训之所以让受训老师一头雾水的原因,就在于培训教授讲授的内容是自己熟悉的内容,但并不一定是受训老师没想要学习的内容,因此培训老师授课的内容和受训老师的学习愿望之间出现了脱节和矛盾,也就是为什么A组被调查受训老师不知道自己学些什么的原因所在。最后,培训的效果具有较好的可评估性。因为理论的东西不好进行评估,也无法短时间内加以吸收消化,所以B组采取理论少轻,略微偏重于实务的培训思路,这是合乎培训既定目标的,同时评价起来也更有数据可查考。

初中体育培训例4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初中体育培训例5

目前,我国无技能或低技能劳动力供过于求与技能型、知识型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双重局面已经形成。农村女性劳动力能否向城市、向非农产业顺利转移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进行职业培训的效果。但由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个人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必须根据其在非农转移中体现出来的特征对整个群体进行细分,以便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才能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促进其就业。

一、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细分

细分农村女性劳动力是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的第一步,其标准的选择一定要非常谨慎,一般来说必须满足以下三个要求:足够鲜明,便于对其群体进行有效地区分;符合培训的需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非营利性的培训项目对参与者进行甄别和筛选。

目前,参与非农转移的女性劳动力总体呈现出三大特征:转移主体为青年女性、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从表面上看,以这三个特点为标准都可以将非农转移中的女性劳动力进行细分,但其中,年龄因素只与劳动者劳动机会的获取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职业收入和培训的关系并不显著,不适合作为细分的标准。婚姻状况虽然不仅可以通过影响流动的机会成本影响女性劳动者流动的倾向,也可以通过影响其家庭负担状况来影响其参与培训的形式,但对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的影响较小,也并非最佳选择。

而以学历层次作为细分标准则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学历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职业选择,有利于根据其职业走向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学历层次可以通过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和收入,影响培训投资主体的确定;学历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劳动者的自学能力,从而影响到培训方式的选择。

综上所述,农村女性劳动力应该按照受教育程度进行细分,更明确一点说,应该以是否接受过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为分界线,将其分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和初中以上(含初中)文化程度两大群体。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包含从未接受过教育、小学学历和未完成初中层次教育的女性。前者在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下,数量日益减少,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并且其中的绝大多数都选择在家务农,对她们的培训以农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为主,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因此,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主要指的是具有小学学历和未完成初中层次教育的农村女性劳动力,而初中以上(含初中)文化程度的群体则包含初中学历、高中和中职中专学历、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的女性劳动者。

二、农村女性劳动力分层次培训目标的确定

(一)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的主体为具有小学学历和未完成初中层次教育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对这一部分女性进行培训,目的是要把她们培养成掌握多种初级工作技能,适应城市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初级劳动力。确定这一目标的依据有四个:

1、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或基本无技术含量的工作,门槛低,竞争激烈,失业风险大,收入少。在相应的社会保障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即使是短期的失去工作,也将给她们带来生存危机。掌握多种初级工作技能将大大增加她们的就业机会,缩短择业的时间。

2、这部分女性所从事的工作较为繁重,超时加班现象普遍,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接受更高层次的正规学历教育和比较复杂、困难的技能培训,只能进行耗时较少的初级工作技能的培训。

3、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太低,在获得更高学历之前,她们不具备到较高技术层次需要的职业就业的资格(企业招收技术性工人和管理人员往往有明确的学历要求),升迁性的职业流动基本不可能,参加中高级技能培训的动力不足。

4、这部分女性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较差,必须对她们进行专门的城市公共设施、法律法规、工作制度等方面的介绍,帮助其融入城市快节奏的生产和生活。

(二)初中以上(含初中)文化程度群体

初中以上(包含初中)文化程度群体是非农转移中女性劳动力的主体,所从事的职业分布很广,包括宾馆和餐饮服务、保险推销、汽车销售、个体经营和业务员,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女性流向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对这一部分女性劳动力进行培训,目的是要把她们培养成中高级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员,以满足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其原因有: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产业衰落下去,另一些产业发展起来,要想进入新的产业就业,相关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在原有的产业中,新技术、新机器不断被引入,也要求其从业人员接受更高层次的技能培训。

其次,初中以上(包含初中)文化程度群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学习能力强,可以完成较高层次的技能培训。

最后,这个群体的女性自我期望值较高,自我发展的意愿也比较强烈,收入也比前一个群体更高,有足够的动力和资金支持去完成相对复杂的技能培训。

三、农村女性劳动力分层次培训目标的实现

(一)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

1、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并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女性对城市新生活比较陌生,适应能力也较差,这需要在培训内容上不能只注重技能培训,而要把引导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所谓引导性培训,主要是进行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市民道德规范、市情、社情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目的在于提高被培训者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增强他们的文明素质,加快其融入城市生活的步伐。但对于农村女性而言,引导性培训还应包括正确两性关系的教育,帮助其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精神,鼓励其为自身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2、以政府为培训投资主体。如果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市场化规则,培训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是,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而言,政府必须成为培训投资的主体,这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这一群体的就业层次低,收入水平低,对培训收费将大大降低她们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低层次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十分突出,企业很容易就从市场上招收到符合岗位要求的劳动者,缺乏投资办培训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政府,依靠财政力量才能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

3、“学”和“练”分离,合理设置培训地点。农村女性劳动力既要完成繁重的工作,又要承担大部分的家务劳动,往往精力和体力双重透支,如果培训地点设置不合理,就会浪费她们的时间,增加她们的培训成本。因此,应该从她们的利益出发,尽量将培训基地安排在吸纳农村女性较多的工厂周边地区或居住聚集区的附近。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部分女性的学习能力是较弱的,职业培训不仅要进行课堂的讲授,还要进行实际的操作观摩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在就近设置的每一个培训地点都建立实践基地是不现实的。因此,应该将“学”和“练”的场所相对分开,就近设置培训地点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理论传授,利用已有的就业训练中心(例如技校所拥有的工厂)进行技能的实践。当然,这需要政府整合各类培训资源,进行统筹管理。

(二)初中以上(含初中)文化程度群体

1、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合理分摊培训成本。我国农民工培训经费的缺口是比较大的,单靠政府投资,只能满足一小部分农民工的培训需要。并且前文已经提到,财政应对初级技能培训倾斜。那么,针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村女性群体所开展的培训经费缺口将更大。因此对这类培训,应推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首先,政府要从农民工培训专项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投入中高级技能的培训,这也体现了培训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继续和向工作领域的延伸,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特点。其次,应鼓励企业利用内部培训机构或向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培训成果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的投资。最后,劳动者个人应承担一定比例的培训费用。由于整个群体的就业层次相对于前者较高,收入也较高,只要分摊的比例合理,培训内容有吸引力,让其自己掏腰包参加培训是完全可能的。

2、逐步落实就业准入控制,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对职业教育和培训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将就业准入控制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既可以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有序发展,又有利于引导劳动者由被动接受培训为主动参加培训,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要想做好此项工作,一方面需要政府从法律法规上对该制度予以确认,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内部奖励和晋升制度相配合。比如法国就规定农业职业证书和农业职业学习文凭持有者只能在农场或农业企业中当雇工,只有农业技术员证书持有者或通过农业职业和技术会考的学生,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

3、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就业信息服务与网络职业教育平台。初中以上(含初中)文化程度农村女性劳动力受教育时间长,学习能力较强,其中的大部分能够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术。政府和各级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服务。例如,政府可以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各行业用工需求信息库和职业培训机构信息库,并向外公开,让求职者能够很容易的获知相应的就业与培训信息,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盲目性。各级培训机构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职业培训的后续服务,包括解答疑难问题和就业指导等,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让学生对学校的培训情况进行信息的反馈,或参与师资的考评,这将反过来促进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

4、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女性劳动力进行培训,要有发展的眼光,把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这一群体中的女性自我发展的愿望是比较强烈的。因此,除对她们进行技能培训外,还应利用成人中专、成人高校、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普通高校的师资和设备优势,举办夜大学、函授、自学考试等学历教育,帮助其提高学历水平。只有获得了更高的学历,她们才拥有进入更高层次劳动力市场的资格、更多升迁性流动的机会,才能更好的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

参考文献:

1、方向新,裴莉.农村妇女流迁:性别差异与内部差异[J].湘潮理论,2007(1).

2、张晓芬.被动非农化过程对农村妇女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07(6).

初中体育培训例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29-01

新时期初中班主任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初中班主任个人的努力,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各种制度的保障对初中班主任能力提高的支持,专业培训对初中班主任能力提高的促进,以及网络对初中班主任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

1 教师个人要努力

初中班主任教师虽然经历了师范教育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不断发生改变,仅靠以前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的统一体,知识是能力的基础,雄厚的知识基础,是提升能力的精神宝库。短绠难汲深井之水,浅水难负载重之舟。因此,提高初中班主任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习,充分利用各种时间和条件来充实自己,不断地阅读心理书籍和专业书籍,给自己充电,作好教育理论的积累。读书的眼界也要扩大,读书的范围也要拓宽,文学、历史、艺术都要读,初中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班主任也要有所了解。并且,在阅读理论书籍的时候,除了要认真读,还要认真想,认真记,然后把书中的教育原理、教育方法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联系,设计出一套自己的带班计划,然后和一些有经验的优秀班主任讨论、修改,使之完善。然后再拿到教育教学中去加以实践检验。如此反复,初中班主任的能力必有提高。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职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工作对象是具有一定思想、情感和各种独特品质的活生生的学生,所以,初中班主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而这些问题的处理光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初中班主任还要勤于、善于观察和咨询身边其他班主任教师的长处,尽可能多的了解、汲取有经验班主任专精的技能,以便为自己的实践增加信心和借鉴。当然,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初中班主任能力既要在学习中提高,更要在实践中锻炼。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提高初中班主任能力的基础。教学和教育活动是初中班主任最基本的践活动。在教育实践,初中班主任不仅可以亲眼看到自己的辛勤劳动化作了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进步,而且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实际上,初中班主任的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组织管理能力都是在教育实践中,通过自己磨炼或教学相长而逐形成的。总之,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和学习意识,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以跟上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适应千变万化的新情况,应对错综复杂的新局面。

2 制度要有保障

在现代教育中,初中班主任不仅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同时还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学校要制定有效的保障制度,给初中班主任提供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学校制定制度化的班主任教研活动,保障和鼓励初中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状况,以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成长进步;划拨师资培养培训的专项经费,有计划、有目的地送初中班主任到相关培训机构去学习、锻炼,拓宽初中班主任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育教学技能等综合能力。

3 专业化培训

初中班主任专业化培训,指在任职期内组织初中班主任进行集中培训学习。培训地点一般是教师进修学院、教师活动中心、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学院等等。培训班的类型可以根据初中班主任实际工作情况和带班年限,分不同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比如,青年班、研修班、专题短训班、业务学习班、课题研究学习班等等。培训时间长短也依据具体情况不同而长短不一,长的有半年到一年,短的有几十天,甚至几天。培训的内容会依据初中班主任岗位的职责要求,根据时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特点建立系统性、科学性的培训课程体系,但是培训的具体内容会因为不同层次而有所不同。初中班主任培训课程体系要注重成人培训特点,以实践性、体验性培训为主,渗透理论性培训内容。内容包括班集体组建与管理、班级活动课程开发、班级管理心理学、专业技能、现代信息技术、家校协作方法与策略、班

干部的培养、教室环境建设等。每一门培训课程都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在培训的过程中,除了授课之外,还可以聘请专家型班主任介绍经验、作专题指导、具体案例讨论与解析、讲述最新的教育动态;各位初中班主任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汲取经验,这样,基础理论知识与先进经验相结合,自学研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使得参加培训的初中班主任更好地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现象,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逐步提高教育能力。对初中班主任进行专业培训,这不仅仅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初中班主任能力提高的需要。通过专业化培训,使每一位初中班主任通过集体学习与讨论交流,加强自身人格修养,改善原有的心智模式,提高自己适应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初中班主任专业化培训还应注意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可以根据课程的必要性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大类,使每位初中班主任老师在达到统一要求的同时,也能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

4 网络的作用

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时代的到来,这对初中班主任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带来了机会和便捷。因为互联网为初中班主任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初中班主任可以在线与专家、同伴进行交流磋商。这样,初中班主任就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与远在他乡的班主任相互联系,相互探讨,一起交流,一起合作,共同成长,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体育培训例7

18世纪前英国的初等教育发展缓慢,主要是国教会开办的具有慈善性质的针对贫民儿童的学校。初等学校的教学条件很差,教师不是专门职业,多由牧师、手工业者、退伍军人、老年人兼任。富人则聘用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和中学预备教育。 因而,在18世纪前,英国初等教育师资的系统培养基本上是空白。

进入19世纪,随着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师资培训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一些组织和个人开始挑选一些优秀学生代替教师的部分工作职能,形成了英国最早的初等教育师资培养制度――导生制。但是导生制的教学效率低下,只能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远不能满足初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随后出现的中等师范学校(Training college)修业年限短且规模小,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当时初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同期出现的见习生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师范学校的不足。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英国的初等教育师资培养仍未能彻底改变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正规系统的初等教育师资培养体制尚未形成。

1870年《初等教育法》及随后陆续颁布的一些法案推动了初等教育的发展,急需大量小学教师。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政府设置的走读制师范学院,专门培养小学教师。1902年的教育法案授权地方政府建立师范专科学校,负责培养初等学校师资。 这样,一批由地方政府拨款的师范专科学校应运而生。至此,英国的初等教育师资培养制度基本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初等教育师资培养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广泛成立了受地方教育委员会监督或大学管理的“地区师资培训组织(Area Training Organization, ATO)”负责各地区师资培养事宜。初等教育师资由“地区师资培训组织”中的教育学院培养。学制以两年为主。

1975年“地区师资培训组织”被撤销,教育学院被关闭、合并或是并入大学,成为公立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师范教育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由定向与非定向相结合的体制改变为非定向体制。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基本上已不存在培养师资的专门师范院校,师范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系、多科技术学院和高等教育学院的一个专业。

当前英国初等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状况

英国的教师教育是开放型的,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或者是在职人员想换一个职业,他们都可以选择投身到教育行业。投身教育行业的必备资格是“合格教师身份(QTS for Qualified Teacher Status)”。只有具备了该资格的人员才可以在国立中小学教书。而要想获得这一身份,就必须参加职前培养(ITT for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 ・ 一些教学经验丰富而又没有合格教师身份的教师,可以申请直接参加合格教师身份的测试)。

(一)师资职前培养途径

职前培养的课程主要有以下两类:大学阶段(Undergraduate)和大学后阶段(Postgraduate)。前者即在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的同时获得QTS。后者适用于已获得学位的人员。他们需要额外接受一至两年的培训以获得QTS。

大学阶段的课程又分为两种:教育学士(BEd)和文学学士或理学学士附带教师资格(Bachelor of arts or science with QTS)。教育学士(BEd)是一种荣誉学位,该课程专门为培养师资而设,学员在获得该学位的同时即可获得QTS。 文学学士或理学学士附带教师资格(Bachelor of arts or science with QTS)是指学员在攻读专业学位的同时修读QTS所需课程,在获得所攻读专业学位(文学士或理学士)的同时即获得QTS。大学阶段课程要求学员脱产学习3至4年或在职学习4至6年。

大学后阶段的教师职前培养方式包括: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简称PGCE)和校本职前培养模式(School-centred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简称SCITT)。

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PGCE)针对的是已经取得其他专业学士学位(非教育学士学位)却又想从事教学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该课程旨在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因而不包含所任教学科方面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既然该项目的申请者已经取得了学士学位,其学科专业知识也应当能够满足教学工作需要。如果他们在大学所学专业与所选择的任教科目相关性不大,则可以选修相关的培训预备课程(pre-training courses)。 PGCE课程要求学员脱产学习一年或者在职学习2年。该课程已成为培养初等教育师资最主要的培养形式。

校本职前培养(SCITT)由相邻的多所中小学和大学联合组织,面向的是想在中小学接受职前培训的学员。这一项目的优势是:不但学员可以得到教学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而且培训也能够紧密结合当地的师资需求状况。另外,大多数学员还可以获得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研究生教育证书。

(二)参加职前培训的资格

英国对于参加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资格有严格的限制。学员的入学要求是参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简称GCSE)英语和数学成绩达到C级水平。而如果准备教小学或第二、三关键阶段学生(7至14岁学生),学员的成绩除了要满足上述要求外,还需有一门学科课程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成绩达到C级水平。 培训资格的限制为合格师资的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师资职前培训机构

英国目前没有独立的师范院校,师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来实施,一些有条件开设师资培训课程的院校,经认可后均可从事师范教育。受训者只要选择一定的培训模式,修读完相应的课程,即可获得合格教师身份,具备了做教师的基本条件。目前开设师资培训课程的机构主要是:大学教育系(学院)、高等教育学院以及和高等教育机构有合作关系的部分中小学。

(四)职前培训内容及要求

培训内容依据《合格教师专业标准和职前培训要求》(Qualifying to Teach: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Qualified Teacher Status and Requirements for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制定。 该文件从职业价值观和行为、知识和理解、教学三方面规定了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标准,同时也对教师职前培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提供职前培训的机构必须设计培训的内容、结构和方式,照顾到学员的不同要求,确保学员培训期满能够达到合格教师资格证书的标准。学员培训结束时还必须具备教授至少两个连续年段的教学能力。该文件还针对实践时间提出了具体要求,不同培养模式对于在小学实习的时间要求分别为:四年大学课程(BEd)32周;二至三年的大学课程24周;研究生课程18周。

师范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课程研究(Curricular Studies)、专业研究(Educational Studies)和教学实践(Teaching Practice)。英国小学教师不分科,小学教师应当能够胜任国家统一课程中小学所有学科的教学。 因而,“课程研究”类课程涵盖了国家课程的所有科目和领域。学生通过该类课程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法。同时,学生还应当从中选择其一作为学习的重点,突出该学科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专业研究包括教育原理与技能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师职业的相关知识。教学实践则是学生了解小学教学实际,培养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每位师范生至少具有在两所学校实习的经历,同时还必须满足时间上的要求。

英国初等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特点

英国初等教育师资职前培养制度体现了世界初等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发展趋势,具有培养渠道多元化、规格高、实践环节时间长、重视大学与小学建立伙伴关系等特点。

(一)培养渠道多元化

在英国,不同的人群可以选择不同的初等教育师资职前培养渠道。对于即将上大学的人而言,他们可以选择攻读教育学士和文学学士或理学学士附带教师资格;已经大学毕业的人则可以选择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或者是参加校本职前培养,而且申请者可以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单位。多元化的教师培养途径可以确保把有志于初等教育的人士纳入到师资队伍中,从而提高初等教育师资质量。

(二)初等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规格提高,综合性大学参与培养

当前,英国的初等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全部由高等教育机构承担。新教师均具有学士学位,有的还拥有研究生证书。英国的教师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来实施,综合性大学通过开设相应课程参与师资职前培养。综合性大学通过提供广博的学术性课程,弥补了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在这一方面的不足。

(三)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实践时间长

英国非常注重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环节,各种培养途径都对实习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小学实践的时间要求为:四年大学课程(BEd)32周,从第一学年起就开始安排学生到小学进行见习、实习,时间随年级升高而逐渐延长;二至三年的大学课程24周;研究生课程18周。

(四)注重与小学合作

英国初等教育师资培养强调大学与小学的合作,高等教育机构与小学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担负初等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任务。其中“以中小学校为基地”的师资培训模式最具代表性。该模式不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执教技能,而且能够满足小学的实际需求,增强了职前师资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我国初等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启示

英国初等教育师资职前培养制度对于完善我国教师教育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实行多元的培养模式

《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为我国实行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奠定了法律基础,使多渠道的师资培养模式具备了可能性。但是高师院校依然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主体机构,参与师资培养的非师范院校为数甚少。我们应当借鉴英国通过课程来进行师资培养的方式,鼓励非师范院校通过开设师资培训课程参与到教师教育队伍中来,从而真正实现师资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二)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先培训,再认定

初中体育培训例8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快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出,教师培训亟待改造与创新。那么,究竟如何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其专业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培训方式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培训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模式。比如反思教学、园本教研、经验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育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需要让初中历史与社会师资培训更加贴近教育实践,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教师培训模式将进一步创新,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教育手段更加完善,教育内容更加细化,教育实践更加丰富,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良性互动,更能充分调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培训体系

要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师培训观念,特别是职后教育,认识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其次,加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理论的研究,以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考虑和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机会,以保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实施。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根据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初级教师学历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理论培训、高级教师研讨培训制度,加速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保障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不断进步和显著提高。

三、改革培训内容

一次教师培训难以解决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培训应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培训内容上要拓宽教师的思路,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方式更加广泛和深刻。设置综合素养类内容,涵盖科技文化精神价值与教育功能、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心理研究、教师教学理念等主题。教学采用专题报告的授课方式,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地方教育部门领导等开展专题讲座,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在培训中应当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调整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更具前瞻性。同时,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培训中要积极创造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实践的机会,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努力满足教师使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的需要,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再次,设置菜单式培训,由受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提出需求,根据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可扩大选课范围,县级市教师一起选课,根据选课,统一设置课表。这样可以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和资金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四、明确培训目标

初中体育培训例9

中图分类号:G42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123-02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指从整体上全程规划、设计和实施基础教育各个层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三层意思:(1)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及教师自主研究探索的一体化,把教师教育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2)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把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视为高等教育中不同的学科专业,中小学教师教育都由大学承担;(3)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建立实施教师教育的高等院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我们进行了八年的初中数学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试验研究,通过对试验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效果分析,说明所建立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初步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初中数学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的目的、目标、研究思路和方法、实施方案

1.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校级试验,检验该“一体化”教育模式在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数学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实际效果;总结实施一体化的教育经验得失,为我校数学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为兄弟院校的数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

2.研究目标

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初中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教育结构体系,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一体化教育理论和模式,构建高效统一的初中数学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数学教师教育的发展。

3.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初中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相互衔接与融合,扭转以往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中相对封闭、定向、独立的局面,构建高效统一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初中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建没的研究,开发融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为一体的培养培训教材。研究的方法是:采取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制订试验内容、计划和实施方案;其次确定若干研究对象,按照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分组;第三,采取走访、听课、个人汇报、座谈、领导和同行评议、调查问卷、社会反馈等形式,获得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加权分值,以此数据进行试验效果统计分析和效果分析;第四,修正和完善试验方案。

4.实施方案

(1)深入用人单位,了解中学教师所需,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训)“菜单”;(2)设立教师专项进修专项基金,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进行学位(硕、博)进修,或学术研究、专业学习以及做访问学者,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双师型”师资培训队伍;(3)加强初中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衔接与融合,着力避免职前职后教育内容重复、脱节等现象;(4)按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改革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5)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顺应国际教育大变革态势;(6)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进行课件开发、多媒体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二、职前、职后新旧培养培训方案及比较分析

1.新旧职前培养方案及比较分析

(1)旧职前培养方案

1)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高等几何、普通物理;2)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哲学、体育、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数学教法、计算机应用基础;3)教育实习。新职前培养方案:1)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物理、离散数学;2)专业必选课(特色课程):竞赛数学、数学史、基本图形分析法、初等数论;3)教育科学知识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初中数学教法、初等数学专题研究、电化教学与课件制作、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口语、书法;4)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哲学、思想品德、法律基础、邓小平理论、健康教育、体育;5)选修课程:学校每学期开设七门以上选修课程,供在校学生选学,如现代西方文学、国际关系、公共礼仪与人际交往、科技发展史、中学生心理:卫生、生活中的化学等:6)教育实践;7)教育实习。

(2)新旧职前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培养方案按照中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对专业课进行了调整,去掉了原来开设的复变函数、高等几何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把常微分方程并人数学分析课程中,增加了专业(必修)特色课程,这些特色课程与中学数学教学实际结合较紧,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水平,从而缩短其从教适应期。在教育科学知识课程、公共必修课程设置上也增加了部分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在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应用法律、心理健康知识对青少年进行全面教育的能力。增加了教育实践环节,着重强调“三字一话”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从学生入校起,安排教师专门负责。通过课前十分钟演讲、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三字一话”水平。从第四学期开始,将学生分组试讲,每小组都由专职教师辅导,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教案,进行试讲。通过试讲,锻炼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毕业后很快就能胜任中学数学教学。教育实习,由旧培养方案的一个半月增加到一学期,给了学生更多的登台讲课、辅导和见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完整地了解一个学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更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表明,新职前培养方案,针对中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实用性强,胜任教学快,克服了旧职前培养方案中与中学实际脱节、后劲不足、知以和技能不全面等弊端。

2.职后新旧培训方案及比较分析

(1)旧培训方案

利用暑假集中培训,开设的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专题讲座、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分析、数学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基本图形分析法简介、数学史、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新培训方案:采取定期(寒、暑假)继续教育和不定期双休日培训两种方式。1)定期(寒、暑假)继续教育:毕业后一年参加第一次培训,以后每两年参加一次培训,学员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每年的培训。第一次培训课程: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数学史。第二次培训课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学课件制作。第三次培训课程:新课程教学法、数学新课程案例分析、现代教育理念、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写作讲座、数学课件制作提高。2)不定期双休日培训。

(2)新旧职后培训方案比较分析

按照职后培训要加强与职前互补、融合的原则制订的新培训方案,在培养方式、培训内容上较旧方案有很大不同。新方案的制订采取调查走访、信息反馈的方式,全面了解初中在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由被培训者列出培训“菜单”,提出培训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精心制订培训计划、设置培训课程,注重先进性和科学性,体现针对性,突出实用性,急在职教师之所需。综观新方案的课程设置,紧密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帮助中学数学教师解决观念上、课堂教学设计上、教材处理上、教育教学评价上遇到的新问题。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有助于及时解决在职教师所面临的困难,争取教育的最大效益。

三、“一体化”教育研究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1.试验对象的选取

1)试验组:试验组对象是我校数学专业2000――2002届实施一体化教育的毕业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中随机抽取40人。我们在抽样时考虑到落后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山区与平原地区的中小学,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2)对照组:对照组对象是未参加过我校实施的数学专业一体化教育职后培训的近几届毕业生及同类院校毕业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同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40人。

2.实验数据检测过程及方法

为全面获取“一体化”教育研究所需数据和相关信息,对两组研究对象采取领导和同行评议、走访调研、听课、个人汇报、座谈、问卷调查、教育教学和科研获奖等方法和途径,按照制定的“初中数学教师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素质检测指标体系”及“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质检测指标体系”,得到可靠有效的数据资料。

数据检测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检测时间是2003年8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对象的检测数据是对各研究对象在校培养期问的各科成绩、教育实习成绩、获奖等进行综合评定而得到的,它全面反映了一体化教育前两组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水平。第二次检测时间是2004年8月,检测数据是根据各研究对象在职单位领导、师生评议,听各研究对象的讲课,以及通过座谈、问卷测试和参照工作业绩等途径获得的综合成绩,它全面反映了一体化教育后两组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水平。这两组数据全面反映了两组研究对象综合素质水平变化的情况。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前后两次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经过对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我们得知:(1)试验组在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三项指标上差异均极其显著,P<0.0(2);对照组在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三项指标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

统计分析结果说明:经过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试验组对象在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三项指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对象的平均水平,初中数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试验效果显著。

收稿日期:2006-05-1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程子课题(FIBO30837);河南省教育厅课程教学改革项目(C2803)

初中体育培训例10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79-01

2010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此同时,语文课程改革也已经走过十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即将颁布。如何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师培训的质量,尤其是如何培训好新入职的初中语文教师,使其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一直是困扰培训者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本文将结合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培训的实际状况,针对初中语文新入职教师(五年内)的培训课程,着重分析和探讨培训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培训的状况

(1)受传统经典教学体系的束缚。(2)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功利性取向。(3)教师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形成的一些习惯工作方式。

二、面向初中语文新入职教师的五年内培训课程分析

(一)明确初中语文新入职教师五年内的培训任务

要有现实针对性,不回避学科教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现阶段教师培训必须针对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科教学出现的实际问题,把培训重心由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转移到学科教学研究上来,切实提高教师以实际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质。

(二)全面、合理地设置初中语文新入职教师五年内的培训课程

教师是课改的核心人物,只有提高教师的水平,课改的目标才能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师范生的培养和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即加强和深化教师教育。在教师教育工作中,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在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为使课程改革能够落到实处,强调教师在改革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实现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具有双重专业性,即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结合。它要求教师既要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也要掌握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担当起课程改革的重任。

既然已经明确了对语文教师的培训任务,在培训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多年来各级各类的培训部分都进行过各种尝试,其中《1992年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师职务培训方案》极具代表性。早在二十年前,在新课程改革还处于酝酿之中时,《方案》就已经从教师修养、教育理论、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专业知识与技能和教育科研等五个方面设置了详细具体的课程,以“选修”和“必修”两种形式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参加培训,在这个《方案》的要求和指导下,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快速提高。现将《方案》中设置的课程收录如下:1.教师修养:新时期教师修养。2.教育理论: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目标与方案、教学论的现展、中学语文教学名家评价。3.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学生职业指导、中学语文课堂优化教学研究、作文训练方法研究、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文学名著》导读指南、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写作心理初探、阅读心理初探。4.专业知识与技能:书法,文学评论,影视评论,演讲与辩论,文史工具书的应用,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古代诗文鉴赏,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与欣赏,外国现、当代文学的阅读与欣赏,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阅读指导,现代文比较阅读,台湾文学简介,农村实用技术。5.教育科研:教育科学研究基础、中学语文教学专题研究指导。

该培训方案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为主要目标,是体现超前意识的,是能适合当时上海市的情况和要求的。教师职务培训工作的超前意识又是受着教育体制、教育教学规律和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约的,要着眼于未来,立足于当前,超前意识和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密切结合,这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过去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教学技能的定义中都强调“技能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设定教学技能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从《方案》和《课程计划》中不难发现,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应该是对初中语文新入职教师的培训重点。

综上所述,随着修订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一轮的教师培训也即将开始,作为未来语文教学界的新生力量,对初中语文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任重道远。在培训时,一方面要把培训重心由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转移到学科教学研究上来,切实提高教师以实际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要更好地利用新兴的培训模式使教师真正地“乐于培训,乐在培训”。

【参考文献】

[1]王等著.智慧型教师的诞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

[2]郭友主编.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三版.

初中体育培训例11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何时,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应当着重去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他才会认真去学习,这样一来也会增加学生学习的效率。目前,初中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兴趣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把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教学中,利用多种游戏设计,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开展课堂游戏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拓展训练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完成课堂任务。多种游戏设计的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果将拓展训练很好的融入进去,就会大大加大学生的思维开发,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毕竟,在初中教学阶段,我们需要一手抓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只手也要抓住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利用拓展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适应了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和改革,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把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中,充分运用拓展训练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做到劳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把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我国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拓展训练充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在教学的活动当中充当引领者的角色,主要为学生提供服务。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有效地改变了原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当中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拥有专业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有利于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把拓展训练融入到教学当中,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我们将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中时,会通过拓展性的训练过程,增加学生对于小型社会的真实体会,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以及合作能力。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制定拓展教学目标

把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的教学当中,需要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初中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有序地开展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把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的教学当中,通过合理制定拓展训练的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已有的体育教学目标,制定细化的拓展训练目标。在体育教学的融入拓展训练,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充分发挥了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实现。把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的教学当中,要做到以体育教学目标为中心,拓展训练只是为体育教学提供服务。因此,拓展训练的教学目标必须与体育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明确拓展训练的目标,有效地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在拓展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时,教师需要协作学生制定具体课程的拓展教学目标,以提高拓展训练的实际效果。把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可操作的拓展教学目标。

(二)科学安排拓展内容

把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的教学当中,需要教师科学安排拓展训练的内容。因为,在实际的拓展训练中,会有一些非常危险的因素存在,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进行拓展训练时,要合理科学的安排拓展内容。在确保学生无危险的情况下,进行综合素质训练。拓展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地安排拓展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们应该要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因为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时,可以利用民族体育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把传统样式的体育如舞龙、舞狮、扭秧歌等作为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体育教师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选择性地拓展训练内容,充分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例如,在西北地区开展爬山活动,可以把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作为活动地点,科学安排拓展内容,合理安排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既有效地利用了已有的物理资源,也实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

(三)加强拓展?练硬件建设

把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的教学当中,需要加强拓展训练硬件建设。拓展训练项目的开展需要以硬件作为支撑,如人墙、空中翻转等。完善的硬件设施保证了拓展项目的顺利进行,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加强拓展训练硬件建设,需要多个方面的努力和投入。目前,我国在拓展训练硬件的建设上仍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初中体育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主动向上级领导反应实际情况,以为拓展训练的硬件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四)改进拓展训练师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