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2 09:34:26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例1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奠定了基础。它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在他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基础性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先导和基础。对大学生而言,其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学习习惯与态度来看,合格的家庭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遇到挫折会帮助其及时调整心态,及时克服消极情绪;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家庭则会造成子女的态度消极,遭遇挫折就一蹶不振。

2.从生活习惯与态度上方面看,父母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态度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情况下,家庭教育严格的大学生偏向远离父母的“约束”,开始相对独立的生活。家庭教育溺爱的大学生心理上尚未“断奶”,在生活上对父母及他人有所依赖。

3.在人生理想与追求方面,有远见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会向子女灌输较高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使得子女将精神财富放在首位,拥有较高的思想境界。相反,一些父母由于个人局限,只关注于眼前利益与物质财富,给子女灌输了狭隘的思想,使得子女的精神生活贫瘠,安于现状。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全面性

全面性体现在时间的延续性与层次性两个方面。(1)从时间的延续性上看,家庭教育贯穿从入学到毕业,从学习到工作等子女成长的各个阶段。(2)从层次性上来看,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质性与精神性两个层次上:物质性即为子女成长所提供的必要物质支持;精神性指父母对子女的精神层次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它侧重于青少年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心理的培养。《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提到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就要求大学生思考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责任的误区

部分家长认为,只需在孩子成长初期进行家庭教育,到了大学阶段,教育是学校与社会的责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父母应意识到教育子女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裴斯泰洛奇则认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只能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具有独特性,并非学校或社会可替代。

(二)家庭教育思想的误区

1.重知轻德。自古对人才最量化的评定标准就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为这种评定标准便于执行和比较。这种思想使得很多家长忙着督促孩子进行各种技能训练和知识强化训练,忽视了成年子女道德品质的培养。家庭教育不能仅仅强调对知识的教育,对子女的品德教育也不可缺少。知识技能的学习直观,以考试考核评判,良好的思想品德却永无止境,是不可直观评判的事。家庭教育为人之初的先导教育、基础教育,更应知识与品德教育并重。

2.功利主义。任何教育形式都具有滞后性,家庭教育也不例外。父母急切地希望收获教育成果,造成了家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现象。部分家长对大学生的期望表现在以后的就业前景上,而对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爱好与在学习中的整体成长视而不见。

(三)家庭教育方法的误区

1.投资误区。即重经费投资,轻情感投资。很多家长为了大学生子女的发展,为其配备了高科技电子设备,报读昂贵的培训班,导致家庭“因教育致贫”。这种情况在农村家庭尤其严重,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是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投资出发点而言,重家长意愿,轻子女意愿。大学生已具有相对健全的人格特征,但部分家长仍从自身意愿出发,忽视子女意愿,盲目地为子女报读各种考证班。

2.环境误区。家庭教育,应为大学生子女的全面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些家长认为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就是好的环境,但大学生还希望能从家庭中得到尊重、理解与包容。而且,家长缺乏理性的“关爱”为“溺爱”,对子女的成长弊大于利。单一有爱的家庭环境并非就是好环境,只给予子女“爱”不能完全满足子女的成长。

3.模式误区。家庭教育采取的模式千差万别:有的家长认为大学生已成年就松于家庭教育;有的家长认为由于大学生接受家庭教育的时间减少,家庭教育应该更加严格。这些都会造成子女的行为及思想偏差。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大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

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子女成绩之外各个方面成长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才能减少直至消除家庭教育误区的产生。

(二)提高大学生家长的文化、思想素养

一般情况下,父母文化素养、思想素养越高,子女全面发展的程度就越高。家长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思想素养,才能与时俱进,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需求,选择适当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的基石是家长,家长的整体素质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只有提高了自身文化与思想素养,才能在家庭教育中传递正确的知识和信息,才能传递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

(三)提供多方面的家庭教育支持

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相互影响的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社会应该为家庭教育提供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帮助:物质方面,即应建设相关设施场所,让家长和子女有更充分的空间交流活动;精神方面,即为学生家长提供教育心理学知识讲座。大学是造就人才、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完善人格发展的地方,家庭教育需要辅助大学完善这一功能。学校应设立家长参观日以及设立家长学习班,为家长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同时,政府应该细化教育法律法规,杜绝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范中杰.家庭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例2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教养方式的研究国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体现了“单纯类型论”的特点。如杨丽珠等也选取了母亲教养方式的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等多个侧面,全面探究其与儿童气质的关系。[10]林磊通过对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的研究,归纳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五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式。[11]关颖将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12]刘金花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陶沙等又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等。[13]对家庭教养方式作类型划分,对各地区、各层次的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值得许多家长借鉴和参考。同时,我国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性别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关于青少年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研究学校与家庭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昔日的分离状态到今日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大量的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分离,更多的需要两者的协同共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支持学校教育。尹雯副教授在问卷中问到“您会拜访孩子的老师吗?”这一问题时,仅有7.9%的家长选择“经常”,52.2%选择“有时”,27.2%选择“很少”,还有9.1%选择“从不”,可见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不够,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分离状态。[14]如果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一无所知,家庭教育就无法配合学校教育,就可能无的放矢。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迫切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领域中来。刘东菊研究员认为:随着家长教育子女的主动性增强、能力也越来越高,长期以来被动接受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的局面已不再为家长接受,家长不满意学校,想参与学校管理,希望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培养和教育子女的心情越来越迫切。[15]在家校合作的方式方面,主要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家庭访问、书面指导、实行开放日来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家庭、学校的协同共育。[16]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1)青少年父母的问题导致家庭教育的失当。石军在《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和教育转化对策》[17]一文中指出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方式,如棍棒教育,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或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与过分溺爱,对孩子的绝对化要求,对孩子教育的完美主义倾向等都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失当。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问题父母”。[18]丁瑜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若干矛盾探析》一文中指出当前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在其家庭教育的期望水准、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价值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态度方法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相违背的新的倾向。这些倾向和问题直接与青少年的现实面貌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需求构成不同程度的矛盾。[19]王军荣讲师认为家长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对其子女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在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影响最为直接。[20](2)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当。王军荣讲师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尽合理。普遍偏重孩子的物质营养,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教育,普遍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21](3)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青少年“家缺失”和“爱缺失”。石军认为“家缺失”即由于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得孩子缺少在一个完整健全的家庭环境长大的氛围。“爱缺失”即对父爱、母爱或者父母之爱的缺失。“家缺失”和“爱缺失”是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22]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认为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是造成“问题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23]王秋英在《当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的研究表明:单亲教育问题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很多隐患。[24](4)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如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家庭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即溺爱放纵是当前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元凶;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放任自流。[25]上述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缺乏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失当的情况下造成的。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立法的研究关于家庭教育立法这一带有前瞻性的研究命题,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不多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制定家庭教育法律的要求,为中国大陆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姚建龙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和上海市妇联、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探索》等文对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进行了论证,并指出家庭教育与国家教育(公办教育)、社会教育(民办教育)一样,同是教育体制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家庭教育进行立法也是合理的、有根据的。最近台湾地区通过的《家庭教育法》所指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家庭世代伦理教育;夫妻婚姻关系教育;父母的亲职教育;现代化家庭生活教育;家庭和社区关系教育。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性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研究。近年来,特别是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日益突出。如青少年家庭教育中道德问题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自尊的相关研究、青少年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等。对青少年家庭教育国内外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多,如刘金花的《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张文新的《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边馥琴等的《中美家庭代际关系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从单一化向多维度转变,它与诸如学校德育、儿童身心发展等关系日益密切,对这些关系进行探讨,可以增强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法的时效性,提高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二是家庭教育研究目前还处于零散的相关问题的探索中,这些理论研究的探索,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文献研究综述的启发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要更关注“儿童”本身

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文献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过度关注了父母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单向化”的教育方式,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场上去思考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态度等对孩子的教育影响,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目的更多的是父母如何教育子女,为教育子女着想,旨在教给父母如何来实现完善的家庭教育,而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儿童,则关注过少。不是教育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儿童”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只有真正关注“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二)青少年家庭教育要更加关注儿童的“品德教育”

“德是为人之本”,“品德教育”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要万事“德”为先。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闲散未成年犯罪调查,通过对2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与比较认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代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26]现代教育研究也表明,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都是婴幼儿时期起步的,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从幼儿开始。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生活化过程,涉及到孩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情感性格等方面,这些方面同时都印上父母的烙印。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担负着“育人”的角色,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父母必须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过程中关注、渗透儿童的“品德教育”

(三)青少年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协同教育”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例3

关键词:

高校;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必要环境,学校教育伴随孩子的全部学习过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目前家庭教育与中小学的学校教育联系紧密,却与高校教育相分离,高校教育中应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阶段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的结合,发挥合力作用。

一、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高校在教育中不应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高校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适应大学生思想发展。

(一)是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的现实需要

家庭教育是重要的教育力量,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孩子的榜样。在大学教育阶段,如果家长能够时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将使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学校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家长就能参与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进而能与高校教育管理相结合,及时解决大学教育阶段的学生个人教育问题,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二)是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

家长在高校的管理和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积极发挥家长在高校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家长是高校教育的建议者,家长的积极建议是高校的宝贵财富;第二,家长是高校教育的协同者,学校的有很多工作、很多教育活动是需要家长支持和参与的,家庭教育和高校学校教育必须是同步的;第三,家长是高校教育的参与者,家长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让他们了解学校具体教育情况,用自己可行的方式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第四,家长是高校教育的监督者,家长参与民主监督是促进学校工作的重要手段,能促使学校各项工作在阳光下操作。

(三)是适应在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迫切需要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在成长中得到了家长的太多关注和付出。家长在中小学长期约束和制约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进入大学后,离开家长的束缚后会有一个“断乳”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自制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容易投入到网游等非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如果家庭教育能及时地介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将会降低这个“断乳期”的危险系数。

二、家庭教育缺位高校教育的原因

家庭教育缺位于高校教育是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思想观念问题也有历史因素,既有高校的问题也有家长和学生的问题。

(一)家长因素

一方面,是家长教育观念的原因。中国的家长一直关注孩子的中小学教育,从学校的选择到与学校教育的配合都是尽心尽力的,但当孩子考入大学后,家长认为没有升学的压力了,就放松了对孩子的关注,家庭教育基本与大学阶段的学校教育是相脱离的。另一方面,是家庭结构不稳定的原因。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婚姻家庭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离婚率不断上升,甚至每年在高考过后出现离婚高峰期,离婚后的父母对上了大学的孩子的关注度会急速降低,直接影响家长对孩子在大学阶段的教育关注。

(二)高校因素

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念一直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缺少认识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教育途径和手段中也主要集中在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和条件,但很少提及家庭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高校平时与家长没有什么联系,只有学生在学校有重大事件时才找到家长、告知家长,但到了这个阶段的学生多数已经是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在正常的教育教学中缺少与家长的CENTURY沟通与交流,没有使家庭教育与高校的学校教育相结合。

(三)空间距离因素

大学生就读的高校所在地与生源地一般都有较大的空间距离,空间上的距离阻碍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家长一般很少有机会到孩子的就读大学,家长不能像中小学教育阶段那样与高校进行时时关注、事事关心,学校也不能随时随地与家长沟通、事事向家长通报,事事找家长沟通,这种客观上的空间距离影响了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

(四)学生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从年龄上看已经进入到成年人的阶段,在中小学阶段一直受到家长的约束和牵制,当脱离家长的约束走入大学后,就象逃离了鸟笼的鸟儿,迫切希望就此彻底摆脱家长的唠叨和束缚,自认为已经成熟,渴望拥有生活的自,不需要他人的指手画脚,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拉开与家长的距离,与家庭的联系减弱,家庭逐渐成为“提款机”,家庭教育也就缺少了及时性和针对性,家长的影响力自然也就锐减。

三、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可能性

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校和家长有着共同的培养对象,信息技术在技术层面打破了空间的障碍。

(一)家长的关心是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前提条件

每个大学生都背负着家长和亲人的希望,当孩子进入大学后,家长主观上对孩子的学校中的表现和未来的前途是一如既往的关心的,关心着学校和孩子的现状和未来,家长有热情和有意愿参与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只是一直以来没有寻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家长的关心是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前提条件。

(二)新技术是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技术支撑

新信息时代到来前的大学,要克服时空距离,把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是很困难的。今天,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互联网迅速发展,不仅高校网络畅通发达,而且中国的网民呈现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青年与中老年网民都发展的态势,就读于大学的众多家长已经是网民,所以高校就可以通过网络打破家庭与学校的时空距离,利过网络可以构建起高校与家长联系的网络平台,使学校与家长可以时时互通,进行双向互动,使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成为可能。

(三)高校教育增强实效性是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现实需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高校也面临着对大学生的教育欠缺实效性的问题,知识性的教育与非知识性的教育都面临着困难,学校教育效果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在教育中要探索如何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实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四、实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要实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就是要抓好落实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各方面因素,综合各方面力量。

(一)高校重视家庭教育是实现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基础

高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发挥各方教育的综合作用,在制定教育管理中应把家庭教育纳入高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主动设置相关的部门,制定相关的规定,下拨相关的经费,纳入到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中,通过必要的手段和途径,让家庭教育参与到高校教育中来,发挥家长的影响力,形成高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

(二)大学生是实现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决定性因素

大学生对待家庭教育的态度决定着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结合的效果,在高校的教育中应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于家长和家庭的态度。在教育中注重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文化形式和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家长的爱,如,通过给父母写一封信等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去表达和理解家长的爱,在对家长的尊敬和理解的基础上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家长参与到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教育中来,从而实现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的结合。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实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技术支撑

为突破家长与学校的时空距离,必须运用信息技术架起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高校要注重建设学校的校园网络,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家长了解学校情况、各个学院系部情况的平台;高校和院系有专属的公众微信平台,家长可以通过关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和院系微信公众平台了解情况,家长通过关注学校和院系的情况入手,不紧可以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而且可以与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促进双方的交流和沟通。

(四)辅导员是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关键环节

在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管理和思想教育,综合掌握着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这就需要由辅导员组织建立微信群、QQ群等,使辅导员与家长能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家长随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动态,与学校的教育进行随时的配合,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五)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互动长效机制是保障

学校要确立与家长固定联系与随机联系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如,把学生每学期期末的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固定反馈作为固定项目;把定期收集家长的反馈信息和意见建议作为常规工作内容;随时与家长联系互通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不定期的组织学生与家长进行互动,增进双方的互相了解;发挥家访的作用等等。

(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是实现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条件

家庭教育延伸至大学教育阶段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全民族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责任感直接关系到影响家庭教育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会使其与大学生子女的交流内容会更丰富、更深入,才能增强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五、总结

总之,高校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再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应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进行互动,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促使家庭教育继续延伸,实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发挥两者的合力。

作者:韩巍岩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例4

【关键词】

家庭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对家庭教育极为重视,传统文化中也不乏家庭教育的著作,如汉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朝司马光的《家范》、明末清初朱柏庐著的《治家格言》、宋朝袁采的《袁氏世范》等均为家庭教育的典范之作。《社会科学大词典》对家庭教育的定义是: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对青少年进行自觉主动的教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核心家庭是我国当下时期家庭存在的主要形式,父母作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父母的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应得到充分重视。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阵地,家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作用不可小视,而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1.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基础。父母长期的正确引导和正规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广泛性和长期性等诸多特点,具有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独特优势,是个人道德根基建立、行为习惯养成的摇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在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大学阶段是人的心理与思想进一步成熟的重要时期,伴随个体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以及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认识,大学生逐渐形成鲜明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其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在我国现行人才培养体制下,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价值观、理想信念与信仰等精神培养相对迟缓,抗压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部分能力发展相对落后。当今网络媒体发达,流行文化不断更新,在多元化的价值导向下,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备受冲击,大学生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中、校内或是校外环境下,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外界信息,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极易被社会风气影响。家庭因其成员共同生活时间之久、父母与子女关系之亲密,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范围更为全面,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最核心场所,是影响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大的教育途径,是先于学校也优于学校的最基本教育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基础。2.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在补充。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文化氛围的多样性、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与道德行为影响深远,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重重挑战,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家庭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外在补充作用。首先,教育形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以课堂授课为主、实践活动为辅,教育形式较为单调,理论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形式更为灵活,方法更为多样化。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决定教育,有生活才能有教育。[2]而家庭教育的形式是以实践为主,说教为辅,大学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获得做人做事的观念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将有形的道德理论知识内化为无形的道德认识与观念,并进而外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其次,教育方法上,学校教育的方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说教,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方式更具直观性,父母的言传身教的直观引导、家庭环境与文化氛围的熏陶均直接影响着子女道德认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务劳动和情感交流互相影响,子女在家庭环境中长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成为其独特的品行习惯与人格特征,并在其为人处世、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得以表现。家庭教育的方法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更为久远深刻,同时也更具稳定性。再次,教育内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强且教育内容存在一定局限性和缺乏针对性。如: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教育、婚恋观教育方面较为欠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重“共性”轻“个性”,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根据不同性格特征科学开展道德教育;而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对于子女的性格、爱好、禀赋等先天条件和特质了解最为深入,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个性潜能的发现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并且因其教育内容针对性的特点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升学与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敏感多疑、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自闭症等。在流行文化的引导和商业媒体的大肆渲染下,很多大学生道德判断混乱,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虚荣攀比、重现实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恋爱婚姻观混乱,家庭责任心缺失、孝心缺失、诚信缺失、正义感缺失等等。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频发。2002年的大学生硫酸烧熊事件、2004年的马加爵故意杀人案、2010年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以及2013年的复旦大学室友投毒等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而种种大学生心理问题与行为失范以及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发生,父母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不高。当今世界各国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一个国家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和全民族综合素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3]我国教育界也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针对家庭教育的政策制度尚不完善,家庭教育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早在2000年和2004年,我国已就家庭教育了相关文件,具体规定了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教育行政部门、妇联的职责,但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非常有限,进行家庭教育培训的机构和组织缺乏,家庭教育培训行业发展严重滞后,家长得不到理念教育和方法指导,全社会缺乏家庭教育培训意识,家庭教育一直处于教育的边缘地带。家庭教育的开展并未达到理想效果,特别是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2.家长的责任意识缺失、教育方式落后。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巨大,一方面由于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心理活动与道德成长,难以投入过多时间与精力在家庭教育上,久而久之,大学生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逐渐被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长时间在学校学习生活,因此诸多家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完全丢给学校,形成了“养”与“育”的失衡状态,导致一些家庭中父母尽管全力关注子女成长,也仅仅是聚焦于考试成绩和排名等学业问题,或是更多关注于吃穿住行等生活问题,竭尽全力满足了子女物质生活的需要,而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精神需求和道德品质成长视而不见,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教育方式上,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教育知识,同时又缺乏家庭教育经验,教育方式方法落后。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疏于管教;或居高临下、期望过高、要求苛刻;或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供应轻精神培养;重言传轻身教、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这些教育方式阻碍了大学生性格的完善、健康人格的形成和人际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禁锢了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3.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三个重要的领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意识的形成,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背道而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造成负面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在内容上存在交叉,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必须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则更倾向于大学生个性、人格的塑造和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高校与家庭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交叉,不可分割,互相促进,贯穿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个过程。其次,形式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有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尽管一些学者强调高校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但事实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仍以显性教育为主;而在家庭教育则以隐性教育为主,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实践证明,家庭中家长重说教、轻身教,未能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家庭教育效果也受到很大影响。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显性教育优势和家庭教育的隐性教育优势,二者相互衔接才能事半功倍。相反,学校与家庭在形式上衔接不利,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和考试合格的层面上。再次,学校和家庭教育时空上衔接不利。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数量的增加,便利的交通为大学生选择院校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家校地域空间距离的增大导致了子女与父母相处时间变得更为有限,这直接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面对面交流机会减少,沟通不充分,家庭教育很难发挥效力,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严重缺失。

三、加强家庭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完善政府主导的家庭教育机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为全面提高全民族家庭教育的认知和能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和坚实的制度保障。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作用,提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积极发展家庭教育培训事业,大力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人才。其次,发挥社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发挥社区服务功能,设置家庭教育咨询指导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长期工作计划,开展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与宣传工作,为每个家庭提供贴心可靠的教育技术支持。再次,全国各级妇联与教育部门共同配合,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确保家庭教育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为每个家庭开设家庭教育学习必修课,为家庭建设和青少年成长严格把关。2.树立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改进家庭教育方法。首先,大学生家长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一是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以往过度依赖学校教育的错误观念,树立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责任意识。二是改进对家庭教育的方法,发挥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沟通、交流中的作用,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发挥家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辅助功能。其次,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影响,主动学习,广泛积累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积极发现问题,纠正以往不当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家长要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传承家族优良传统,形成阳光健康的家庭文化,发挥家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向影响。父母要注意自身言行的导向作用,以身作则,发挥家长的示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与思维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有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沟通方式,化解大学生的内心冲突,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等。再次,大学生家长要积极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家长应密切关注子女在校动态,主动建立家校连接,积极参与家校互动,增进亲子沟通与理解,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家庭关系,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为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打下基础。3.高校构建完整的家校衔接系统。首先,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形成亲子互通桥梁。建立学院制师生家长QQ群,解决因距离远、家长繁忙等原因造成的家校沟通不畅问题,同时方便家长之间互通互助、交流分享。开通微信公众账号,及时学校动态,保证家长及时准确了解学校新闻动态,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同时,提高高校信息的广泛性和实效性,定期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为广大家长提供权威知识和实用指导。其次,高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室,并聘请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师定期为大学生家长提供免费咨询,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家长排忧解难。开放大学生信箱,欢迎广大学生来信咨询,就家庭教育问题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再次,高校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亲子互动活动。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选择适合大学生的线上线下亲子互动活动,寓教于乐,在互动中增进亲子彼此了解,以此开展隐性教育,营造生动活泼的家校互动校园环境,为家庭思想交流搭建平台,促进家庭关系的亲密和谐,进而推动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任重而道远。只有在政府指导下,努力做好大学生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才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2]孙培青.中国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80.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例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使中小学生减负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随着减负政策的不断颁布,有研究者开始反思我国学生减负政策的实效性:王东和王寰安针对北京市的中小学生课业情况指出,减负政策导致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情况[1];李超海则以广州中小学生为例指出,减负政策的颁布加重了中产阶级学生的超量学习[2]。学生减负的阻力到底在哪里,是值得教育界深思的问题。王贤文和周险峰通过回顾近十年内的学业负担治理研究指出,教育教学评价“常被认为是减负不力的深层原因”[3]。的确,我国的学生评价机制存在单一化、竞争性等问题,然而,考试制度存在阻碍并不意味着“减负”不可为、无所为,在学生评价制度并未根本改变之前,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潜藏的减负阻碍,其对于减负效果的制约则更应该受到关注。关怀伦理作为新兴的伦理学理论,对于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却有着十分独特的诠释视角和思维方式。其伦理视域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性、情感的价值以及境遇的独一无二性,为改变家庭教育的增负样态提供了可行之道。

一、家庭教育成为潜藏减负阻碍的表现

1.家庭教育缺乏真正的关怀关系与学校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同,家庭教育是以血缘为纽带建构起的教育活动,家长所采取的教育行为既具有亲人之间关怀性特征又带有教育者的权威性。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以及现存的教育评价体制下,这两种教育特性愈发明显地“武装着”家庭教育。因此,家长习惯于以关心孩子为理由和依据,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教育话语权,作出带有强制性色彩的教育决定,但事实上,在这种以“关怀”为驱动力的家庭教育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关怀关系。中国式家长总是以“为了孩子好”以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等理由,用各种补习班和特长班将学生的课外时间填充得满满当当,而学生不得不被动地接受家长给予的“爱”和“关怀”。在这种关怀行为下,家庭教育是一种基于自我性而非他者性的教育方式,家长所谓的关怀只是不辞劳苦地把自身的教育观念强加于学生,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权力变得微乎其微,而他们的自我感知和兴趣爱好也被遮掩和湮没。不同于诸多家庭教育中的“关怀”,真正的关怀应具有双向互动性。诺丁斯指出:“关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怀是出于关系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和接触。一方付出关怀,一方接受关怀。”[4]而单一化的立场和预设性的需求,使家长仅仅置身于自我的认知世界,无法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切断了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性联结,因而也就无法构成关怀关系。由此,家长出于“关怀”的教育行为,实质是一种变相的教育霸权,它使学生在违背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学习,不但收效甚微,而且会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2.家长的教育生存理性遮蔽了情感的教育价值“逻辑和推理是必要存在的,但在此基础上情感比理智更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5]。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以情感为联结,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教育中更是如此。家长的教育行为应注重情感关怀的教育价值,学会“同情”学生的发展境遇和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温情和理解中接受家庭教育。在我国,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遵循教育生存理性。所谓“教育生存理性”,是一种基于教育和社会发展实际而生成的理性[6],它将“个人更好地生存”作为教育行为的判断标准和基本准则。当然,无论家长对子女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原始性的自然爱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这种带有冲动性色彩的情感是无法完全否定和磨灭的,但是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情感性的教育价值往往受生存理性的“排挤”而退居于次要位置。因此,即使一些家长能够意识到过重的课业负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未来生存条件面前,他们还是宁愿选择以增加学生负担为代价,减少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在现实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很多家长不停在感慨:现在孩子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太大,但在感慨之余,却又担心为学生减负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从而使自己的孩子为竞争体系和社会系统所淘汰。家长的教育意识只增不减,各种补习机构和辅导材料也成为家长时常关注的重要对象,甚至有些家长会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等级,给孩子截然不同的家庭待遇。殊不知,这种唯生存理性主导的家庭教育方式,正在逐渐扯裂孩子与家长之间的重要纽带——亲情式的爱。3.家庭教育未能观照学生的独特性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境遇,每种家庭境遇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因而家庭教育也应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目前,从众心理是困扰我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从众是指处于社会情境中的人的行为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个人的观念与行为会受到群体直接或间接的引导,朝着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7]。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很多家长的教育行为具有模仿性,他们不能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进行教育,而是将他人行为作为自身行为的参照对象。例如,中产阶层的家庭在生活圈层的影响下,普遍将较重的课业负担压置于学生身上[8],“别人家的孩子”也成为引导家庭教育的一种外在因素,“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9]。从众化的家庭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特殊境遇,家长出于关怀对学生采取的教育方式并不具有针对性。这种忽视学生独特性和真实需要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真正的潜能优势和成长需求为普遍化的教育内容所湮没,而由模仿和复刻所采取的教育行为也会因其无效而成为学生额外的课外学习负担。

二、家庭教育呈现增负样态的原因

1.社会流动空间缩小,加强了家长对教育功利性价值的认可作为社会的子场域,家庭需要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寻求社会的认同与支持,以此来保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在现实意义上,家庭无法脱离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干扰,实现完全的独立和自主。社会的变化与要求以无形的权利干预着置身于家庭中的个体的观念和行为选择,最终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基本走向。而今,实现社会纵向流动的空间逐渐窄化,代际资本的传递成为巩固身份的一种有力途径[10],社会的阶层流动性变得愈发困难。在这种现状下,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在阶层流动中的意义被不断放大,育人性价值却被不断遗忘和遮蔽,以至于很多家长希冀通过教育这一狭小拥挤但成本却相对较低的通道实现子女的向上流动。教育是具有筛选功能的活动,对于家长而言,每通过一次筛选便意味着向新身份和新地位迈进了一步,但在竞争不断激烈的社会中,这种筛选的标准与成功的门槛也变得越来越高,“文凭”成为个体在劳动市场进行竞争的有利条件。因此,家长不得不逆减负之潮流,为子女寻求更多的教育资源,加大他们在教育筛选中的竞争力,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拥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地位。2.线性教育模式下,家长遵循未来性的时间逻辑梅洛-庞蒂将时间赋予主体观念,将主体与事物的关系作为阐释时间的重要基点[11]。基于梅洛-庞蒂的时间观,将学生的当下作为参照点,学生的时间可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学生当下的生活和境遇的确受到了教育事业的关注,但我国目前主要的教育模式仍是基于线性时间观念所建构的教育形态[12]。线性教育强调时间的不可逆性以及未来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将美好的未来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向。在线性时间观念主导的教育场域中,“现在”消失了,时间维度上仅留下了“未来”。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家庭教育也陷入了线性时间的藩篱,学生的“现在”为家长理想中的“未来”所裹挟而变得空洞。家长眼中的教育纯粹是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活动,学生当下的生活以及教育因朝着未来或有利于未来才被赋予价值和意义。这种未来性的时间逻辑使“现在”和“当下”变成了手段和工具,“学生的现在是为了尚未实现的未来而努力,未来是现在的指挥棒”[13]。至此,未来的理想生活蒙蔽了家长的视野,使其看不到教育的“现在”价值,教育对于学生当下生命活动的意义被湮没了。家长的超越性理念,将家长置身于“想象”和“期许”之下,而忘记了学生当下的生活和不断发展完善的现在,也导致家庭教育无法根植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具体情境。3.中国的传统制度使家长形成了家族性的教育期盼在中国家族制度的影响下,子女学习优秀不仅仅能给子女本人带来物质化的回报和有利的社会地位,也能够为整个家庭甚至家族带来荣誉和光彩,“光宗耀祖”以及“光耀门楣”便是这种家族性影响的反映和表现。在家长的眼中,子女在教育事业上的表现不仅与未来的生活条件挂钩,更与家庭所有成员的面子和荣耀紧密相连。因此,子女的学习问题也便成为整个家庭的问题。当然,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理应以积极的态度承担子女的教育问题,这在古今中外都已达成共识。这种家族性的教育期望使家长一直处于竞争和比较的态势之下,将更优秀的人作为子女模仿和超越对象,他们急切地希望子女可以向成绩更为优秀的人看齐并试图超越,从而为父母争得面子。于是,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家长主动承担起寻求资源以及向别人取经的重任,而子女便成为消化这些资源、复制这些经验的存在。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例6

一、增强家长家教意识,形成家校合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极易受家庭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如何细致有效地解决教育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态,积极面对人生和社会,单靠以集体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是无法很好完成的,家庭教育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增强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支持,让家庭和学校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在长期的教育中非常重视家校教育的配合,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做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全员专题家庭教育培训和班主任利用班会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家教宣传教育已成惯例。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请有家教经验的家长讲述自己家教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教育大家更是各抒己见,形成了顺应孩子、引导孩子、不压抑孩子的良好教育方法。班主任更是经常与家长建立联系,针对不同的个体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解决,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庭教育实效

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由于其自身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素质、经济条件、工作岗位,生活环境不同,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也千差万别。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都交给了老师;有的家长对待孩子,无事时不闻不问,一旦有事,轻则辱骂,重则大打出手,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有义务帮助家长了解正确的教育方法,达到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1.举办家长培训会,帮助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不同于专业教育工作者,如今每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许多人缺少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经验,这就需要学校做好这一工作。我校每届学生都会召开家长培训会,请有经验的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做指导;请家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家长介绍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家长提供借鉴;请法律工作者来给家长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制讲座,引导家长依法教育子女,多渠道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通过培训使家长懂得了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

2.适时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家访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思想、学习、行为表现,并对学生在学校学习及表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达到教育孩子之目的。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为教师与家长的及时联系带来了便捷。有的教师认为,打电话可以代替家访。以我的经验打电话的效果远赶不上家访的效果。家访具有场景性特点,教师走进家庭,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易达成共识,实现有话说在当面,问题解决在现场的效果;家访能真切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如果不走进学生家,是无法体会到他们的行为的。一次家访我了解到:我班的一个七年级学生自己做饭,其父经商,经常外出很少在家,妈妈嗜好打麻将,常不管孩子的学生和生活。导致孩子不愿与家长交流,厌学情绪严重。通过几次家访,通过与家长沟通使家长意识到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改变了以往的不良嗜好,开始尽家长的责任,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学习生活,孩子的学习态度大有转变,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3.开展亲子活动,促亲子交流与合作。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终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态度行为、价值观念及未来成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不仅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对孩子本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今年中国关工委在我市开展的“感恩励志教育中国行”报告会,可谓是一次有效的亲子活动,父子、母子同在一个会场,“爸爸妈妈,我爱你”、“老师,我爱你”的呼喊声,引发了家长和教师的反思,使家长认识到理解和沟通的重要性。随后学校举办的亲子运动会、亲子读书会等,在活动中促进了亲子交流、沟通与合作,密切了亲子关系,达到了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

三、加大学校开放力度,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育人这一细致、复杂的任务。”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它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能够保持一致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例7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快速发展,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开始,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成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期未来国家栋梁之材,青少年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良好结合,能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家庭体育教育作为家庭体育教育中一个新型、时尚的教育内容,在随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幸福生活一辈子”等这些有着对当今社会对“体育与健康”更丰富、全面理解之后的口号的提出,也越来受到现代家庭的欢迎和积极响应。

1、当代家庭体育教育现状

家庭体育教育指的是家庭体育环境对家庭成员的体育教育影响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体育教育影响,主要指父母或其它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体育教育,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袁伟民在《体育科学辞典》中写到:家庭体育是家庭生活中的体育生活,是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体育不仅对每个家庭成员个人的身体健康、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直接作用,也与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有密切联系。其主要特点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参与者,以一种群体集合形式,具有极强的情感的感染性,在长期的坚持下具有固有的家庭继承性。

2、“终身体育”思想下家庭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的相互关系

终身体育思想是新时期现代体育领域提出的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等现实性的重要体育理论。终身思想意在使在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中通过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方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长期进行主动、自主锻炼的一种意识。终身体育思想的传输和推广需要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共同合作、和谐发展的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相关体育领域中针对三者关系的文章中提出的“三位一体”和谐发展模式中写到:家庭教育是终身体育的起点,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前提条件;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意识、技能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补充和延续,对学校体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不难看出在新时期终身体育思想中家庭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3、家庭体育教育氛围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影响

3.1家庭成员体育意识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出生后的第一环境,很多思想行为意识主要都是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从早期的幼儿体育意识和对待体育的态度都是受到家庭体育教育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期孩子接受的体育活动大都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是一些简单的智力类、趣味性等玩具游戏或是体育小活动,一般是由家庭父母或是其他成员引导下完成的。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家庭体育教育氛围对其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关键的影响作用。青春期的孩子思想比较单纯,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对待体育的态度也有些许偏差。此阶段家庭成员的体育意识、对待体育的态度看法等思想,都能直接影响青少年体育意识的形成。家庭体育教育氛围容易对孩子的体育观念和兴趣动机产生深刻影响,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能增加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中国体育界很多运动员,大多数最初都是受到家庭中父母等成员的影响和教育接触体育,以致发现其运动天赋和后天的刻苦训练,日后成为体育职业运动员。很多调查显示:父母年轻时的体育经历愈丰富,家庭中兄弟姐妹的体育行为就愈多;小时候与父母或兄弟姐妹共同参与的体育行为愈多,其高中时期的体育参与行为也越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初期受到的家庭体育教育氛围中体育意识的积极形成。

3.2家庭成员体育锻炼习惯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影响

国内相关研究也表明,家庭成员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是影响其后代子女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很多关于体育兴趣缺失或是参与体育活动消极、怠慢原因调查中显示: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参与体育活动兴趣缺失和怠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家庭体育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现阶段以家庭形式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成为普遍。以家庭形式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不仅能增加家庭的和谐情感,更是带动和影响着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让他们能融入家庭体育锻炼中来,从体育锻炼中体会家庭的温暖,通过体育锻炼来追求精神快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父母作为重要家庭成员,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父母可能由于受到工作繁忙、家庭经济压力过大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体育锻炼的闲暇时间相当有限。闲暇时间的限制将影响父母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从而导致一部分家庭没有养成一定的体育锻炼习惯,也影响了中学生的家庭体育生活,以及将来的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3家庭居住环境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的影响

家庭居住地周围体育设施场馆的建设情况对家庭成员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着一定的影响。通常中学生在学校经过一周的紧张学习之后,周末回到家中大部分都是以睡觉、游戏等活动来消磨时间。父母可组织家庭集体出行进行体育锻炼,利用家庭体育教育氛围来感染和鼓励中学生走出户外,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在一般家庭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中,以大部分家庭首选的跑步为例,倘若居民的居住周围位于闹市之中,居住环境周围适合跑步健身的公园缺少,附近的地形和建筑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庭成员的的运动机会或是运动频率。同样如果家庭居住地周围的体育设施场馆建设稀缺,或是场馆离居住地较远,造成家庭成员出行的很多不便利,在家庭成员业余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阻碍家庭参加体育活动出行的频率。类似的家庭周围居住环境的限制会减少家庭成员锻炼习惯的形成,不利于培养家庭成员中自主能力较弱的中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不利于其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培养。

3.4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职业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影响

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职业的不同也一定程度上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调查显示:生源地处于相对于较落后的农村中学生,其不管是体育意识,对待体育的态度,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等情况都远不及生源地为城镇中学生。城镇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异等客观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其内涵的不同社会层次中家庭成员的所受教育程度、职业特点也将会影响其家庭体育教育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由于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不高,可能对体育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影响有待提高。家庭成员认知上的缺失,不利于其中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形成以及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家庭成员职业特点不同也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多数农村家庭父母务农在家,其劳作时间无规律。他们通常将体育活动与体力劳动混为一谈,更多的是鼓励其子女进行简单的体力劳动,认为与参与体育活动的效果等同。而往往父母工作职业相对于偏技术类,工作时间比较规律,对体育认知较好,其大部分在闲暇时间会有意识、有目的组织家庭体育锻炼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创造浓厚的家庭体育教育氛围,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的影响毋庸置疑。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教育是一切文明的开始。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极为重要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新型家庭教育也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家庭成员体育意识,家庭居住周围体育活动环境,家庭成员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等因素都将影响良好的家庭体育教育氛围的形成。创建浓厚的家庭体育教育氛围,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4.2建议

创建良好的家庭体育教育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使中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加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家庭中的父母起到关键作用。父母本身应该具备正确的体育意识,积极创造便利的运动环境和闲暇时间,创建良好的家庭体育教育氛围,引导子女从小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新世纪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体育教育“三位一体”新型教育模式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例8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

1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1.1以独生子女居多

目前,我国积极放宽计划生育“二胎”政策,但就当前在校大学生,还是以独生子女居多,出现了“四二一”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呵护,使孩子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和抗压能力。

1.2重智轻德,重结果轻过程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孩子们面临着各种升学压力,家长过多关注智力发展和成绩好坏,忽视品德教育和身体素质的锻炼。同时,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而忽略孩子自身所能承受的能力。

1.3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教育观念滞后

在我国,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相对过低,在农村尤为明显。尤其进入大学后会认为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不会主动和父母沟通交流,出现了大学生自身忽视家庭教育。同时家长也认为自己文化水平过低,对大学生的教育也是无能为力。受到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教育交给学校,家长只是给与物质支持。

1.4高校与家长沟通机制不健全

近年高等教育机制的改革,各大高校积极扩招,在校生逐年增多,而高校现有教师队伍比率不成正比,即便高校想与家长沟通,也是有心无力。高校缺乏与家庭互动,不重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教师与家长缺乏沟通,对大学生家庭情况了解甚少,学生在校表现也不及时向家长反映,导致学校与家庭教育各自为政。

2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2.1先在性

各种社会因素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所要求的成员。家庭是大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自身素质和修养状况,对孩子影响重大。

2.2潜移默化性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教育是一种没有专门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随环境而转移的,以潜移默化的“亲子”影响为主的离散性教育,因家长的文化修养、社会地位、道德观念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家庭教育更多的是无声教育,家长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言行举止无时无刻地对大学生产生一种“榜样”的示范性影响。家长本身素质不高,很难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很关键。

2.3科学性

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提升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为合格人才。家长还应掌握一些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如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大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心理健康与卫生、学习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具体的方法和知识等。

2.4终身性

在终身教育理论中,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即一个完全社会化了的成年人,家庭仍然是继续受教育的场所,就是到了晚年,还是要在家庭中生活,接受家庭成员相互影响和教育。大学生可以向家长学习社会生活经验,家长也可以受大学生的影响而符合时代的要求。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种差异也就在良好的家庭气氛中得到改善。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3.1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素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均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先入”式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相比,往往是有更多的奠基性“走向”作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是人生的重要转型期,家长要进行科学合理管教,精心培育。爱而不惯,尊重信任;严而不苛,民主平等;注意循循善诱,启发培养,又能放手让大学生发挥积极性。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精神情感交融,家庭充满和睦、乐观、愉快的气氛,有利于大学生优秀品质形成。

3.2自我教育的影响

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当自我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发挥作用。然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和影响的实际效果是不同的。诸如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教育能力等等。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改善家庭生活方式,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家长教育能力,是提高家庭教育效果根本保证。家长与大学生之间的感染性、亲密性,家长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目的。

3.3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包含学习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适应能力。大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6-18岁以上,脱离对家庭的依赖性,开始独立生活和学习,会产生诸多不适应。家长要帮助大学生强化自立能力。配合学校逐步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对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引导大学生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引导大学生保持人格完整、保持良好人际关系、能适度发泄情绪和情绪控制。家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家长多和大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还帮助大学生有效地沟通,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3.4未来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时代转折点上,承载着民族希望,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可见,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未来家庭教育重要性,实现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教技能,而家庭教育做人,做一个有责任心、有信心、有爱心的人。

总之,在校大学生终将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创建家庭,扮演多重家庭成员角色,履行家庭义务和责任,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相互配合,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全面的教育环境。

作者:邹玉华 惠伟静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例9

    职校学生大多缺少人生目标,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缺乏自信,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们的家长常常采用虎着脸、高声骂、动手打、赶出门的简单方式教育子女,这样的教育在职校生的家庭中极为明显。

    1、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不少家长认为提供“衣食”是家长的本份,“教育的责任在学校和老师”,家庭中“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情况比较严重。

    2、家庭教育水平低下

    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够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完全的能力,且缺乏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规律知识,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另外,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育、单亲教育、贫困教育、留守教育等问题较为突出,对此家长基本束手无策。

    3、家庭教育方式失当

    据调查,现在家庭中平等、民主和对话的融洽氛围并未完全形成。一方面是家长专制、独裁,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方面是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沟通能力不够,互信程度低。甚至有相当数量家长仍沿袭“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以伤其自尊作为惩诫手段,缺乏正面教育。此外,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全面性、系统性,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孩子出了问题,教育孩子的难度就明显增大,且不容易彻底解决。在奖励与惩罚方面,半数以上家长缺乏理智。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职校学生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只是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叛逆性较强。作为家长要与学校、社会联手,不断探索新时代家教的新思路、新方法。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2、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要建立家庭教育网络。建立以学校牵头,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互动的家庭教育网络,以改变学校唱独角戏的局面,从而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家庭教育方法,积极参加家庭教育活动,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只有当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要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学校应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通平台、家访等多种形式,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如,指导家长“赏识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3、形成强大教育合力

    (1)学校层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小组,具体由学生处、教务处、班主任具体负责实施。任务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形成理性的、关爱的、民主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理智的教育消费,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环境;通过家长学校民主推荐产生的有代表性的家长组成各委员会,并推选出各委员会负责人,和学校一起组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实现快速信息互递,将会大大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例10

1、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不少家长认为提供“衣食”是家长的本份,“教育的责任在学校和老师”,家庭中“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情况比较严重。

2、家庭教育水平低下

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够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完全的能力,且缺乏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规律知识,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另外,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育、单亲教育、贫困教育、留守教育等问题较为突出,对此家长基本束手无策。

3、家庭教育方式失当

据调查,现在家庭中平等、民主和对话的融洽氛围并未完全形成。一方面是家长专制、独裁,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方面是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沟通能力不够,互信程度低。甚至有相当数量家长仍沿袭“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以伤其自尊作为惩诫手段,缺乏正面教育。此外,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全面性、系统性,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孩子出了问题,教育孩子的难度就明显增大,且不容易彻底解决。在奖励与惩罚方面,半数以上家长缺乏理智。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职校学生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只是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叛逆性较强。作为家长要与学校、社会联手,不断探索新时代家教的新思路、新方法。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家长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2、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学校要建立家庭教育网络。建立以学校牵头,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互动的家庭教育网络,以改变学校唱独角戏的局面,从而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家庭教育方法,积极参加家庭教育活动,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只有当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要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学校应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通平台、家访等多种形式,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如,指导家长“赏识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3、形成强大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例11

1.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大学生虽然远离父母,但仍然与家庭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然离不开来自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仍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按照我国传统的观念,青年期的年龄跨度为14-28岁,大学生的年龄通常在18-24岁之间,这一阶段,是大学生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因为一个人包含思想道德在内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内容可分为德性、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并且德性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2.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发挥教育体系整体的需要。我国教育体系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当代大学生教育也是处于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环境中的。家庭作为一种婚姻血缘性的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始终是存在的,并以其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亲情融融的氛围之中,对孕育完美人格,构建崇高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说学校、社会在大学生人生发展上的教育和帮助是广泛的、间接的,那么,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帮助则是具体的、直接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教育功能。

3.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现代型的家庭是与文化的开放化、经济的全球化、科技信息技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成为大学生与人交流、学习、了解新闻舆论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信息社会带来的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对大学生的已有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人都出生在一个特定的家庭之中,家庭对于每个成员的责任和每个成员应尽的义务都是必要的。而每个家庭又都属于社会,每一个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同样是必要的。家庭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家庭的基本作用,其中包括对大学生在内的教育。通过家庭教育使大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二、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1.当今时代的教育途径更加信息化。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大多吃住在家,因此,其家庭教育是通过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及平日生活的潜移默化影响进行的。相反,大学生基本上吃喝住行都在大学校园,远离家庭,家庭教育变成一种远程遥控式的教育。家长与子女进行交流通过手机、短信、电话、QQ、电邮、信件等通讯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加强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各方面的动态,尤其当其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时,要细心观察其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及时向辅导员老师反馈信息,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出现的问题,使家庭教育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

2.当今时代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当今社会是以互联网为传递媒介的信息化社会,思想活跃、掌握科技社会新知识的大学生在对网络的使用方面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由于过于依赖于网络,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困难面前会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决。相对于大学生的这种情况,家长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社会经验丰富,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强。但是,大学生的自主性较强,他们不再对父母的教诲言听计从,他们希望在同等地位基础上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因而,父母要把大学生子女放在民主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和教育,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看,大学生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双向互动。

3.当今时代的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家庭教育的内容是由家庭教育任务和子女的人生发展需要决定的。当代大学生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因此,其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多样。在大学生活期间,大学生不仅要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要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人际关系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进入复杂的社会作必要的准备。因此,家长在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时,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还要在爱情婚恋、人际相处、心理适应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已由中小学阶段的“重智轻德”扩大到大学阶段的“爱情婚恋、为人处世、成才、思想品德”等更多的方面。

三、当代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