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0 09:22:07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例1

课程代码:0329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公共关系公众

2.营利性组织

3.潜在公众

4.研究设计

5.市场占领

6.品牌表现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7.简述公共关系案例的基本特征。

8.简述非营利性组织公共关系的特点。

9.简述公共关系公众的特征。

10.简述社会组织建立和发展政府关系的方式。

11.简述正确媒体观的内涵。

12.简述赞助公关的实施步骤。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O分,共20分)

13.论述政府公共关系的特殊性。

14.论述大型活动策划和实施的策略。

四、案例分析题(本题12分)

15. 前不久,国内某航空公司发生多架次航班同时延误的事件,致使千余名旅客滞留机场,航空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天气原因所致。但当日有消息称,航班延误是由于飞行员罢工造成。而当记者就此进行采访时,该公司仍坚称此次事件是天气原因导致。第二天,又有消息称,航空公司与罢工飞行员协商,但尚未达成一致。在事件发生3天后,该公司才公开做出道歉,但仍把原因归咎于恶劣天气。很快,中国民航局派出工作组就这一事件展开调查。最终,民航局工作组查明真相并对该公司进行了批评与处罚,停止了其两条航线经营权。

问题:(1)危机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2)请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该航空公司危机处理的失败之处。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例2

2.简述我国民族自治机关在组成上区别于一般行政区的特点。

答:民族自治机关是指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行使同级相应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同时行使自治权的国家机关,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机关在组成上具有不同于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特点:

(1)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3)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4)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和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要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3.简述我国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制度。

答: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制度不仅自成体系,而且在总体上说,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它主要包括:(1)特别行政区基本法。(2)予以保留的原有法律。(3)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4)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的全国性法律。(5)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条约。

4.简述我国国旗和国徽的含义。

答:(1)国旗、国徽代表国家主权,象征国家尊严。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四颗小星各有一角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亿万人民的心都向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2)我国国徽的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周围是谷穗和齿轮。国徽图案中的齿轮和谷穗象征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表示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胜利,同时又标志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形象地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大团结。

5.简述“一国两制”的含义。

答:“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指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经过国家权力机关决定,可以容许局部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不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依法保持不同于全国现行制度的特殊制度。

论述题

1.试对我国的一般行政单位、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进行比较分析。

答:一般行政单位、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三种行政单位。三种行政单位都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其权力都来自中央的授予,因而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行使不同权力的行政单位。其中:

(1)一般行政单位分为省(直辖市)、县(县级市)、乡(镇)三级,在设区的市的情况下则为四级。一般行政单位是最基本的行政单位,它们没有自治权,因此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法律、法规及各种政策和措施。

(2)民族自治地方是指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建立的实行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除行使宪法规定的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授予的自治权,并在经济、文化、机关组成等方面享有特殊的优惠。

(3)特别行政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等事务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与其他两种行政单位相比,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事务管得较少,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也不得干预特别行政区自行管理的事务;另外,特别行政区之下不再设立基层政权单位;在实施法律方面,除中央政府制定的基本法以及极少数全国性法律必须在特别行政区实行以外,其他法律都不得在特别行政区内实施。

2.试述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例3

1.下列不属于市场失灵表现的是(D)

A.收入分配不公B.防治传染性疾病

C.国防科技研究D.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2.以下不属于造成垄断的原因的是(D)

A.成本递减B.规模报酬递增

C.产品之间的差别D.行业内的厂商很少

3.财政分配的主体是(C)

A.家庭B.社会团体与组织C.政府D.企业

4.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配范畴的基本特征是(A)

三、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

2.垄断

3.外部性

4.财政

5.财政职能

6.资源配置职能

7.收入分配职能

8.经济稳定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市场失灵?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2.简述财政的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资源配置?

4.简述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

5.简述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和机制。

6.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原因是什么?

7.简述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手段和机制。

五、论述题

1.试论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2.试论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3.试论述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A.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B.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与服务

C.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D.分配具有历史性

5.财政分配的目的是(D)

A.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B.为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C.为了实现国家政治经济职能D.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6.下列哪种观点主张“财政活动体现的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A)

A.国家分配论B.价值分配论C.国家资金运动论D.社会共同需要论

7.财政是一个A,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A.经济范畴B.政治范畴C.社会范畴D.法律范畴

8.运用有限的资源能形成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的,属于财政职能中的(B)

A.收入分配B.资源配置C.物价稳定D.经济稳定和发展

9.当前,各国普遍使用的公平收入分配的指标是(C)

A.恩格尔系数B.收入弹性系数C.基尼系数D.价格指数

10.以下属于财政资源配置功能的是(C)

A.征收个人所得税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C.公共投资D.控制货币供应量

11.作为市场人的企业,与其纳税责任相对应的权利是(C)。

A.产品和服务定价B.销售产品和服务收费

C.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D.自主选择投资

12.通货膨胀是属于下列哪项因市场失灵而导致的宏观经济问题(D)。

A.公共产品供给“搭便车”B.资源配置失衡

C.收入分配不公D.经济波动与失衡

13.关于混合经济,下列哪项理解是错误的(D)。

A.企业和个人提供产品和服务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

B.企业和个人提供产品和服务受政府财税政策影响

C.政府提供服务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

D.政府提供服务是公共选择的结果

14.关于资源配置效率,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B)。

A.资源的组合B.基本生活品产出化

C.社会福利D.资源配置结果均衡

15.下列哪项不属于政府财政职能手段(D)。

A.税收制度B.社会保障制度

C.企业节能减排的财政补贴D.企业自主创新投入

16.下列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有(D)。

A.经济增长B.GDP增长C.国民收入增长.D.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进步

17.下列哪项不属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A)。

A.比例所得税B.累进所得税C.社会保障制度D.养老保险制度

二、判断题

1.完整的市场体系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T)

2.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0.4~0.5之间被视为合理区间,基尼系数越小越趋于公平。(F)

3.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多越好。(F)

4.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T)

5.经济发展一定包含着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是经济发展。(T)

6.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企业。(F)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起资源配置主导作用的仍然是计划方式。(F)

8.充分就业是指全社会所有成年人就业。(F)

9.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直接执行政府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F)

10.单靠市场机制不可能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T)

三、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

2.垄断

3.外部性

4.财政

5.财政职能

6.资源配置职能

7.收入分配职能

8.经济稳定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市场失灵?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2.简述财政的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资源配置?

4.简述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

5.简述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和机制。

6.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原因是什么?

7.简述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手段和机制。

五、论述题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例4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513(2010)01-0067-04

Remote Sensing Image Retrieval Based on the Simple Bayesian Network

LIN Mingze1,LI Yikun1,AN Xinlei1,LI Wensheng1,LIAN Haiqiang2

(1. School of Mathematics, Physics & Software Engineer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2.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Abstract:

Content-based image retrieval techniques are powerful means for exploring large remote sensing image archives. However, the semantic gap between low-level features and high-level semantic concepts limits the performance. Therefore, this paper utilizes the simple Bayesian network to infer semantic concepts from the spectral and tex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egmented images. The semantic concept refers to various ground cover types in satellite images such as forests, rocks, water, etc.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achieves high precision and low response time.

Key words:

Bayesian network; remote sensing image; semantic gap

0 引言

近年来,由于地球卫星的发射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掌握,每天都能获得观察地球表面的几个TB的遥感图像数据.面对如此巨大的数据量,数据检索变得日益复杂.基于经纬度等信息的数据库系统检索卫星图像最为常见.但是如果查询与这种类型的信息没有直接关系,系统就无法处理了.因此,各种各样的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的技术应运而生.可问题是用户的查询常常与高级语义概念相关,不能直接映射到反映图像光谱纹理等低级特征或信号上.这就是低级特征和高级语义概念间的语义鸿沟.于是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相关反馈法来弥合语义鸿沟,这些方法往往假设在特征空间相同或相似的信号类有相同的语义概念.但这一假设往往是无效的,信号类和语义概念间很少有一对一的关系.信号类和语义概念间有着多对多的联系,也就是,同一个信号类在不同条件下可以被解释成不同的语义概念,而同一个语义概念有可能与多个信号类相关.从概率的角度来看, 信号类和语义概念之间多对多的关系可以被建模成代码和语义概念间的随机链接[1-2].在这些随机链接的基础上,可以使用简单贝叶斯网络来推断一幅遥感图像和某一语义概念间的相关程度.

1 简单贝叶斯数学模型

贝叶斯公式[3]:

2 应用于卫星遥感图像检索的简单贝叶斯网络

2.1 特征提取和代码表示

为了在卫星图像中弥合语义鸿沟,我们基于图像区域代码提出了简单的贝叶斯网络卫星遥感图像检索.第1步是进行图像分割,因为造成语义鸿沟的原因之一就是使用了描述全图特点的全局特征,全局特征不能很好反映图像种每一个对象或地表类型的重要属性.因此基于区域的图像检索使用局域特征来在对象层次上描述卫星图像.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合语义鸿沟.这里使用了k-means 算法[4]来把图像分割成区域.然后从每一个区域中提取特征,颜色直方图和基于小波的纹理特征.两类图像区域的特征向量在特征空间中形成了不同的聚类.这些聚类也被称为信号类.使用无监督的向量量化算法 GLA或k-means算法来把数据库中所有图像区域的特征向量划分成信号类.每一个信号类都对应相应码本中的一个代码.然后,根据图像区域的特征,距该特征最近的信号类在码本中的代码就成为该区域的代码.这样码本中的代码就可以跨图像地描述图像的特点,因为同一个代码可以同时用于描述多个图像区域的特点.这样低级特征和高级语义概念间的鸿沟就转化成了代码和语义概念间的鸿沟或信号类和语义概念间的鸿沟.现在弥合信号类和语义概念间的语义鸿沟的关键是如何对信号类和语义概念间多对多的关系建模.在文中,语义推断的目标是测量一幅卫星图像和一组预定义的语义概念间的相关度.卫星图像被分割成区域,再对每一个区域进行编码,区域的代码代表着该区域所属的信号类.因此要想知道图像和语义概念间的相关度,首先要建立信号类和语义概念间的多对多的关系.

从概率的角度讲,代码和语义概念间的随机链接可以由贝叶斯网络来描述.

林明泽,李轶鲲,安新磊,等:简单贝叶斯网络的遥感图像检索

2.2 简单贝叶斯网络图[5-7]

在2.1节,图像被分割和编码,相应的特征被抽取.在本节,基于被编码的图像,语义概念通过贝叶斯网络被推断出来.假定一组预定义的语义概念是SC={SC1,…,SCZ}.令图像It包含一组区域{Rtj}, 其中区域Rtj的代码被表示为Cil(Rtj).区域代码Cil(Rtj)属于树状结构码本CBil={c1,…,cu,…,cL|cu ∈Rn}的第l层,其中每一个代码u是一个索引在特征空间的信号类λu和其中心cu的一个正整数,L是码本l层中代码的全部数量.为了执行语义推断,必须建立代码u (1≤u≤L)和语义概念SCk (1≤k≤Z)间的随机链接,该随机链接由条件概率P(u|SCk)度量.然后,图像It和语义概念P(SCk|It)间的相关程度由后验概率P(SCk|It)度量.图1显示了简单贝叶斯网络,该网络表达了遥感图像,图像区域,代码和语义概念间的概率关系.本研究就是利用后验概率P(SCk|It)来推导图像It包含语义概念SCk的概率.计算后验概率P(SCk|It)的公式是利用贝叶斯网络推导出来的, 推导过程如下.

根据简单贝叶斯公式,后验概率由下式计算而得:

PSCk|It=∑Rjt∈ItPSCk|RjtPRjt|It=∑Rjt∈ItPRjt|It∑u∈CBliPSCk|uPu|Rjt.(1)

根据贝叶斯定理, 当P(u)>0 时

PSCk|u=Pu|SCkPSCkPu.(2)

所以, 公式 (1)可表示为:

P(SCk|It)=∑Rjt∈ItPRjt|It∑u∈CBliPu|SCkPSCkPuPu|Rjt=

PSCk∑Rjt∈ItPRjt|It∑u∈CBliPu|SCkPu|RjtPu.(3)

概率P(u)是代码u的先验概率,计算方法在2.4节描述.获得先验概率 P(SCk)是困难的. 所以, 作为首要条件, 先验概率P(SCk)被假设服从一致分布,然后可以被忽略.概率P(uRjt)的计算公式如下:

Pu|Rjt=1CliRjt=u, 0其它.(4)

概率 P(RjtIt)反映了它在诠释图像It区域的重要度,假设每一个地区有同等的概率,计算方法如下:

PRjt|It=1/It.(5)

It代表属于图像It的区域数目.

如果公式(4) 和(5)被用于估计概率P(uRjt)和P(RjtIt),并且概率P(SCk)被忽略,后验概率P(SCk|It)可以被简化为

P(SCk|It)∝1It∑Rjt∈It∑u∈CBliPu|SCkPu|RjtPu.(6)

2.3 代码重要度数组

为了简化P(SCk|It)的计算并澄清公式(7)的意义,特别引入代码重要度(Code Importance,CI)的概念.代码u与语义概念SCk的相关程度由代码重要度函数CIk(•)来度量,该函数是给定代码u条件下语义概念的后验概率:

CIk(u)=P(SCk|u)=Pu|SCkPSCkPu.(7)

其中因为假设先验概率P(SCk)遵从一致分布,所以可以忽略.因此CIk(•)的简化公式是

CIk(u)=P(SCk|u)=Pu|SCkPu.(8)

根据公式(8),基于Mk(组成长度为L的代码重要度数组),公式(6)可以被表示为

PSCk|It∝1It∑Rjt∈It∑u∈CBliMk(u)Pu|Rjt.(9)

根据公式(4), 下式成立:

∑u∈CBliMk(u)Pu|Rjt=MkCliRjt.(10)

因此公式(9)可以被表示为

PSCk|It∝1It∑Rjt∈ItMkCliRjt.(11)

进一步,引入语义得分函数SIk(•)来度量图像和语义概念SCk的相关程度.SIk(•)的公式定义为

SIk(It)=1It∑Rjt∈ItMkCliRjt(12)

根据公式(11)和(1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PSCk|It∝SIkIt(13)

由此可以证明,语义得分函数与简单贝叶斯网络一致.

在推断图像It的语义概念时,如果SIk(It)大于预定义的阈值,则可以认为图像It至少包含语义概念SCk.

2.4 简单贝叶斯网络的交互学习

为了计算后验概率P(SCk|It)或语义得分函数SIk(It),必须通过学习用户提供的训练图像集Tk估计概率P(u|SCk).训练集Tk包含反映语义概念SCk的图像区域Rkj.基于训练集,代码频率CFk(u)被计算为:

CFku=∑εRjk,u, Rik∈Tk, (14)

其中选择函数ε被定义为

εRjk,u=1CliRik=u,0其它.(15)

在从训练集Tk中获得了代码频率后,概率

P(u|SCk)被近似为:

PuSCk,Tk=CFku∑υCFkυ.(16)

如果用户提供了另外一组与训练集Tk没有交集的训练集Tk′,也就是说,Tk′∩Tk =φ,那么概率

P(u|SCk)将被更新为P(u|SCk,Tk′,Tk).令CFk′为从训练集Tk′获得的代码频率,那么新概率

P(u|SCk,Tk′,Tk)将被计算为:

Pu|SCk,Tk′,Tk=CFku+CF′ku∑υCFkυ+CF′kυ.(17)

在公式(3)中,先验概率P(u)是另一个影响后验概率P(SCk|It)计算因素,它被近似为概率P(u|D), 其中D是数据库中所有图像的区域构成的集合.在本文中根据公式(7)~(9)来计算P(u|D).

3 基于简单贝叶斯网络的检索实验

实验使用了26张IKONOS卫星拍摄的多光谱卫星场景.每一幅场景被转动了16个角度,转动后的场景被切割成大小300×300像素的子图像.在删除不合适的子图像后,实验数据库中共有-25-827-幅子图像.实验数据集共覆盖了-37-190-km2的各类地面覆盖类型.而对原始图像的旋转则保证了数据库中有足够多的相似图像.在检索实验之前,数据库中的图像被分类成7种语义概念,它们分别是云,水,森林,都市区,农田,裸土和岩石,而一幅图像可能与多个语义概念相关.语义概念对应的图像特征基于颜色直方图和小波变换的纹理特征提取.实验结果见表1.

4 结语

检索作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和一种工程性的应用,其检索可靠性如何,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虽然计算机图像检索技术已经有很多年的发展,也利用了很多方法,但是图像检索系统依然缺乏普遍接受的性能评价标准,以至于无法比较不同方法和系统的能力,因此制定一个共同认可的标准的图像库,以提供通用的量化评测尺度,不仅是建立性能评价标准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它能促进图像检索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8].而本文提出检索方法较基于形状、纹理、颜色的内容检索较IBM算法提高了精度,从0.68提高到0.91,并缩短了时间,从14.4-s缩短到0.3-s.本文提出的检索方法不仅能应用于卫星遥感图像检索,同时也能用于社会安全、医学、数字图书馆、建筑、计算机辅助设计、商标版权管理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AGOURIS P, STEFANIDIS A.Intelligent image retrieval large database using shape and topology[J].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ICIP)98,1998(2):779-783.

[2]ASCHIEL D, PELIZZARI H, QUARTULLI A, et al. Information mining in remote sensing image archives:system concepts[J].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03,41(12):2-923-2-935.

[3]RICHARD E N. Learning bayesian networks[M]. Prentice Hall,2004.

[4]谭勇,荣秋生.一个基于K-Means的聚类算法的实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1):69-71.

[5]LI YIKUN, TIMO R. Bretschneider, Semantic-sensitive satellite image retrieval[J].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Sensing, 2007,45(4):853-860.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例5

一、对检索教材主题定义之检讨

纵观国内出版的20多部法律文检教材的书名,通过其主题名可将他们归纳为:“法学文献检索”“法律文献检索”“法律文献学”“法律文献目录学”几类提法。(见附表一)前者主要集中在对专业文献信息的查找方法领域;后者则大多是从学科文献体系上来论述专业文献的资源分布。除《中国法制古籍目录学》与《法律文献学》两部著述是以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来论述中国古代法制史料之外,其它教材则大多集中在对中外综合法律文献信息的检索技术的范围内。面对这些教材在其书名所确立的主题定义,笔者予以简单的对照分析,产生了一些疑惑之处,例如:法律文献与法学文献是否应有学理上的划分?法律情报、法律信息的定义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法律文献检索研究的新发展?笔者认为,以法律文献信息来作为确定的主题应该是符合其学科实际定义的,它的概念囊括了所有涉及法文献的内容;而其所谓法学文献、情报概论、信息论等都是对前者所做的技术上的进一步探讨,它们都应概括在法律文献信息的理论研究框架内。从理论上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推论,在任何一部《法律词典》的条目解释中都可以分别查出:法律是指“法”,是泛指法规、法令、条例等带有强制力的规范性文件,是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订与的规范性文件,是法的渊源;法学是指“法律科学”是以法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研究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无论是用情报学还是信息学的研究方法或技术来提出新的主题定义,其针对的最终客体都是落实在法律文献本身,法律文献才是检索教材的根本,而检索技术上的手段革新只是在形式上改变或推动了文献载体。这种看法在检察出版社最近推出的李振宇先生所著《法律文献学》一书中曾有过较为贴切的分析。[4]

对主题的准确定位不科学或不规范将会导致业内人士对这一领域中所包含的文献信息在未来类分范围上的混乱。简单的说:出发的原点不正确,深入下去的结果就难免会发生错误或误导。通过对出版的教材在确立书名主题上的分析,我们可得知其中大部分题名归结到了“文献检索”的主要定位上,在涉及到的文献研究与系统分析方面也是以现有的一般图书馆目录或文献利用方面现成的方法去套用,主要内容均与一般检索指导教材并无差异,在实际利用上却与我们应该理解的法律文献检索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产生大概是与教育部下发的(84)004号文件的具体提法有关,进而形成的“文检教材”多为图书馆培训学生而编辑的工具性指南。对此我们必须说明:走进图书馆与法律文献检索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却为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图书馆只是系统收藏有法律文献的一个文献收藏部门;而不是后者的专指。“文献检索作为图书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理论上是指从众多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查录出所需信息的一种行为、方法和程序。文献检索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检索系统,二是开展检索服务。”[5]笔者理解:建立检索系统就是依据特定的文献领域或特定的学科范围,依照客观存在、被学科所确认的原始文献信息流通渠道与其分布资源体系去确定资询工作的理论原则;而混乱的主题定义与概念最终将导致的后果是无法准确与概括未来你所要建立的专业文献检索系统。既然我们所要论述的是“法律文献检索”,首先应该统一的就是对这类文献在性质上的准确定位;否则就会出现在本节开头所述的情况,使我们对法律文献检索的论述走入误区或盲点,无法使这个领域中对文献体系设置与检索方式的研究工作深入下去。

二、对检索教材所确立的文献对象与特征之检讨

作为法律文献检索教材所涉及的对象首先应是“法律文献”,然而“法律文献”是指那些专门性的资料与信息?它的特征又是什么呢?这是作为专门文献检索教材所需要首先回答与认定的重要基础。只有紧密围绕“法律文献信息”这个对象来展开科学的分析和论述,才能做出符合实际与学科需要的方法论断。再回过头来仔细阅读一下已出版的这些教材,对法律文献的解释、类型、特征等方面的论断却各述所见,五花八门。有的作者提出:“法学文献是记录法学知识的一切载体,是法律及其相适应的各法学学科有关的图书、刊物和资料”。[6]也有作者提出:“法学文献是指记录法学这一专门学科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法学文献的特征带有阶级性、时代性、继承性和复杂性”。[7]还有作者提出:“法律文献是国家机关中拥有立法权的机构依据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它包括法律、条例、规定、办法等形式。它的特征是阶级性和思想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继承性和联系性、时效性和出版规范性”。[8]还有作者提出:“法律信息是一切有关法和法学文化知识的总和。它是从立法、司法、执法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中产生,又是指导法律实践与法律研究活动的依据。它的特征是规范性、时效性、分散性、地域性、广泛性”。[9]最终有作者归纳性的提出:“法律文献是法文化的表象之一,是社会法律制度和法制活动的真实再现。它的特征是规范化、分散化、多样化”。[10]

从上述这些对基本概念的不同论断,我们对其所述专业文献检索所指向的文献对象及其特征的正确与否产生了疑惑?作为法律图书馆的专业馆员应该如何科学地解释与理解自己所面对的专业文献类型与其基本特征,是其今后工作成败的基础。如果连所述的对象都无法认识清楚,哪如何进一步去深入研究检索的系统理论呢?笔者同意作为法学博士的李振宇先生在其所著《法律文献学导论》中对此的论述:“法律文献是人类法文化的表象之一,是一种社会法律制度和法制活动的真实表现”。这个论述抽象的、科学的表明了法律文献的基本概念,从这个概述出发去考察此类文献的对象与特征,可以推论出这类文献包括有不同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所有法律文本文献与法律、法制方面的研究性文献。在图书馆学或文献学角度上去理解的“法律文献”在含义上是一个泛指的概念,而不应将其简单的固定为某一类型或某一种的专指性文献。

对法律文献检索对象与特征的论述,一定要遵从学科本身的学术体系,要从文献类型的实际资源分布出发,以法的渊源为导向。在泛化法律文献定义的前提下,从图书馆实际工作中对法律文献检索的基本原则出发,按效力、按文本、按部门、按体系、按类型、按时期、按地域的分别去细化和归类法文献与研究性文献,并分别指出细化归类后的同类文献的基本特征。最终才能做到在其学科范围内对所有文献检索途径进行正确的梳理并提供科学的指南。

三、对检索教材内容划分之检讨

在反复阅读教材之后,笔者发现其中大部分教材的作者将“法律文献”所涉及的文献按内容而依据一般图书馆的理论进行内容上的划分;即将法律文献与法学文献概括到一般图书馆学检索教材中常用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11]或依据出版形式划分为:图书、刊物、资料;[12]或将其简单定位在:拥有立法权的机构制订的规范性文件。[13]这些对文献内容上的划分方式是否规范,是否科学?笔者觉得很有必要深入去探讨。至少我们可以提出这种区分应该说带有极大的缺陷,它忽视了法律文献本身对文献内容在界定上的基本原则,既法律科学本身的特殊性,而将法律文献检索简单归同于一般文献检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法律图书馆与法律文献信息工作在其理论研究及其实务调研方面的严重不足。笔者认为这也许是与国内法律图书馆的专业工作人员大多数为图书馆学专业出身有关,所以热衷于按照传统的图书馆理论体系来编织法律图书馆检索手册,而偏偏忽略了对自己所要服务的检索对象在内容上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正如留美学者刘丽君女士在编辑《漫游虚拟法律图书馆》一书的前言中所述:“如果法律是一门科学,那么法律图书馆就是它的检索实验室。法律检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

法律文献检索的内容是围绕“法律”本身展开的一个特殊的文献体系,它的划分与限定应以“法”为轴心,严格按照这个轴心的特殊性来揭示其庞大文献体系的渊源及其分布与查考方式,而不能简单按载体形式或加工形式将其归结为印刷型、文本型、电子型[14]或将其展示为一次、二次、三次文献。[15]有的教材作者甚至将法律文献按性质划分为几类、按载体分为几类、按出版形式分为几类、按加工程度分为几类,这样过多的在形式上反复划分文献检索的最终效果如何?笔者认为只能是让利用者陷入更加混乱的检索对象中。更有作者将法学文献归纳为五种形式、四个级别、十大类型。[16]然而这些划分的学理依据是什么?是否经过了可靠的论证?是否能为学界与业务同行所认同?恐怕编者本人也很难答复。例如:该书中按出版形式划分的十大类型有“ 图书、报刊、学位论文、法律法典、公报公告、判例案例法律解释、条约与章程、契约票据商标司法文书档案、法学工具书”。在教材中只有上述十类名词的解释,而并未对这十类文献的内容展开充分的论证,即使对个别类型有简单的说明或定义也未能采用合理的学术规范去严格加以说明,特别是对所谓的“十大类型文献”各自内容的举例说明,在一些提法上完全是凭个人经验的片面看法而提出,实在缺乏让人信服的认同理由。如:其中涉及的“公报公告”类、“条约章程”类,它们与其中的“法律法典”类、“判例案例法律解释例”类在文献内容划分上有何不同,划分的学理依据又是什么?还有的教材中,作者明确提出法律文献的检索内容划分为三类:法律图书报刊、法规标准案例、法律事实数据。[17]仅举其中涉及的法规检索,原作者是这样解释的:法规是法律和规章的总称,在传统文献分类中“法规”属于政府出版物中的一种。[18]然而在学科研究中“法规”一词又是如何解释的呢?国务院法制办杜佐东先生在其《中国法规的现状与展望》一文中指出:“法规也有称其为法律、法律法规等,在法学圈子里约定俗成,这个词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在内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同时在国务院的《法规汇编出版管理条例》中对法规也有解释:法规汇编是指将依照法定程序的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按照一定顺序或者分类汇编成册的公开出版物”。[19]可见杜先生的阐述应是较为完整的概括,而不是如前者那样简单、笼统地总括为“中外、古代、近现代”的法规和规章文献的总称。特别是针对当代法律文献检索在内容上的区分,应严格依循一个国家立法体制和法的历史渊源来充分认识其文献所包含的内容,而不能想当然的找一个名词去替代。再如有的教材中所述的“法律案例”按照原作者的观点这类法律文献依照来源划分为:法院案例、教学案例、宣传案例等。[20]这种提法是否正确呢?笔者认为实在大有商榷之处。首先所疑惑的是“案例”一词在我国法律文献中的严格指向是什么?它作为专类文献其特征性表现在那些法的规范性中?作为专业文献工作者这些应该是不难解答。其次“法律案例”的提法本身是否规范?是否符合现实中的文献内容?从已知的学理分析中笔者认为:我国法律体系中所指向的案例文献应定位在“司法案例”以及具有行政执法权的国家机构在执法活动中的行政执法案例。前者特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审理各类案件过程中所形成的文献资料,包括公布的裁决、审判与调解文书。而现在我们通指的“案例文献”主要指判决类的文书,也被我国司法机关称为“先例判决”,它与英美法系“判例文献”性质不同的是,我国司法机关的“案例”不是法律渊源,但是对审判活动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特别是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并公告的典型案例。[21]在上述笔者个人的简单理解中大家可以看到,对法律文献检索内容的定位必须从其规范性特征出发,准确划分不同类别法律文献的范围,才能正确引导读者去检索专业文献资源。古人云:赠人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如果你把检索只锁定在仅仅几本书的内容上,那就背离了文献检索的真实目的,仅是为文献而检索文献;背离了为解决法律问题而检索文献的查询宗旨。最后使得你所费心编辑的教材本身不能去深入地、正确地展示法律文献资源的学科内容和科学意义。

四、对检索教材查询方式及途径之检讨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例6

关键词:集群品牌 集群社区 俱乐部产品 产权

研究背景

产业集群是特定区域内大量关联企业(供应商、成品商、客商)及支撑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规制管理机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关于“区域产业集群整体/集体品牌”现象,国外学者多采用“集群声誉”概念术语称之,中国学者多采用“区域品牌”、“集群品牌”等概念术语描述和研究,其科学、严谨的规范术语应为“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简称“集群品牌”)(吴传清,刘宏伟,2008),它是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集群发展到成熟阶段所累积的产业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产品市场占有率等“三度一率”声誉,一般采用“地名+产品通用名”词组表述(如“浏阳花炮”、“金华火腿”、“龙口粉丝”等)。“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是中国学者开创的一个产业集群研究新领域和前沿理论论题,也是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目前学术界关于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公共产品、产权等经济属性特征的研究成果,多侧重于一般性的界定、描述,尚缺乏学理上的分析、阐释。

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特征

关于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特征,学术界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说。中国学者普遍强调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夏曾玉等(2003)最早探讨了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所形成的“区域品牌”所具有的“公共物品”经济属性特征。此种观点在学术界流传最广。

“准公共产品(quasi-public goods)”说。首倡“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概念的美国学者波特(1998)强调产业集群发展累积的集群声誉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宋永高等(2008)将“集群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折衷地表述为“集群品牌是一种公共或准公共产品”、“集群品牌是(准)公共产品”。

“地方性公共产品”说。周云峰(2010)认为 “区域产业组织的整体品牌”(区域品牌)是“公共品牌”,对区域产业组织内的任何成员而言,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区域品牌”存在“私有性”元素,对区域产业组织之外的其他组织而言,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区域品牌是其所属集团的“私人产品”,从收益覆盖范围而言,属“区域的公共产品”、“地方性公共产品”。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将“集群品牌”或“区域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表述为“公共资源”、“公共资产”等等。

根据公共经济学的公共产品分类理论,上述表述均显笼统、失之准确。

公共经济学根据产品是否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标准,将产品分为四类(表1)。与“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对应的“公共产品”(public goods)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类,“准公共产品”又分为“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和“俱乐部产品”(club goods)。“俱乐部产品”是一种介于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俱乐部是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成,其成员必须具备某种资格,且遵守俱乐部规则。俱乐部产品仅供俱乐部成员共享,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斥非俱乐部成员共享,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

“产业集群社区”(简称“集群社区”)是产业集群研究者借鉴社会学视域中的“社区”概念(“社区”是指地域相对较小、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比较相似、社会功能相对完整的“共同体”)而倡导的一个新概念。郑广和陈雪梅(2006)根据日本发展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关于“社区是在加强人际关系和相互信任基础上引导社区成员进行自愿合作的组织”的论述,倡导将产业集群视为一种社区的“集群社区”概念。马斌和徐越倩(2006)采用“社区性产业集群”概念分析研究了民间商会组织在产业集群治理中的作用机制。陈文华(2007)从产业集群治理视角提出了“产业集群:一个具有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跨行政区划的产业社区”命题。产业集群社区理论强调,产业集群区域是相关联的集群企业组织、中介组织及居民(具有相关技能的劳动者等)所组成的地域性生产、生活共同体,集群企业之间的合作激励既是基于市场交易下的利益性互惠合作,也是源于地缘、血缘、业缘等因素以及习俗、信任、承诺等非正式制度安排。

根据公共经济学的公共产品分类理论以及产业集群理论视域中的产业集群社区理论,可将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特征进一步准确地表述为“产业集群社区俱乐部产品”(简称“集群社区俱乐部产品”)。这种表述的优点表现在:一是精准地揭示了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特征―“准公共产品”之中的“俱乐部产品”属性特征;二是精准地揭示了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收益覆盖范围的空间特征―“产业集群社区”。

获得产业集群社区俱乐部成员资格的集群企业均可平等共享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任何成员企业无法排斥其他成员企业享用,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特征。尽管集群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某一成员企业对集群品牌的使用并不影响或减少其他成员企业的享用,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特征。产业集群区域内未获得俱乐部成员资格的集群企业、产业集群区域外的非集群企业均为非集群社区俱乐部成员,无权共享集群品牌,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特征。

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产权属性特征

(一)代表性观点

与企业品牌的产权归属单一主体―企业所有不同,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产权归属多元化的集群成员所有。学术界关于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产权特征存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1.产权模糊说。张屈征等(2003)最早探讨了由某一地区厂商共享的“区享品牌”所具有的“产权模糊性”和“利益共享性”特征,强调为品牌所在地共有的“区享品牌”无明确的权利主体,共享企业不得独占,政府也无权注册。熊爱华(2009)借鉴上述“区享品牌的产权模糊”论表述,从区域产业集群视角探讨了“区域品牌”的产权特点,强调“区域品牌”为区域“公共权利”,产权模糊,区域内相关企业可免费共享品牌使用权和品牌收益,企业不可独占,政府也不可能拥有。从学理的严谨性视角而言,上述“产权模糊说”仅揭示了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产权的部分特征。

2.产权分类说。刘红艳和何慧爽(2009)借鉴产权理论,根据品牌主体性质的不同,将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所形成的“区域品牌”产权分为政府产权(区域政府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区域品牌)、社团产权(若干企业联盟组建的区域品牌)和私人产权(龙头企业主导的区域品牌)三类。实际上,后两类“区域品牌”实为企业联盟所形成的企业共同品牌,而非区域产业集群整体品牌;“政府产权(区域政府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区域品牌)”的表述也不尽科学、严谨。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是分析研究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产权特征的重要理论基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认为,产权是一种包含所有权(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处置权)、使用权等内容的“权利束”;产权根据归属主体不同分为“私有产权”和“共有产权”两类(表2);产权的属性特征分析涉及排他性、可分割性、可让渡性和清晰性等方面。

(二)显著特征分析

基于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产业集群社区俱乐部产品”属性,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在产权类型上表现为“产业集群社区共有产权”,产权由集群社区共享共有,其“共有”边界仅限于产业集群区域,排斥产业集群区域外的经济主体共享。因此,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产权具有一定的“私有性”,是一种“产业集群社区私有产权”,是一种“相对不完全的共有产权”。

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产权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产权主体的多元性。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产权归属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集群社区俱乐部成员企业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等多元化集群成员。

产权的内部非排他性和外部排他性。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是一种集群社区集体性专用权,仅供集群社区俱乐部成员企业平等共享,彼此不具排他性,但排斥集群社区内不符合集群社区俱乐部相关准入条件的集群成员企业(非集群社区俱乐部成员)以及产业集群区域外的经济主体(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共享。

产权占有的不可分割性。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是一种集群社区共享的集体产权,产权专属集群社区俱乐部成员组成的产业集群集体而不属于单个集群成员,符合集群社区俱乐部相关准入条件的集群企业均可享用集群品牌,但均无权独占、分割集群品牌产权;产权的不可让渡性。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不能脱离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而独立存在,具有极强的地域根植性和产业依附性,其产权既不能在地域间进行品牌资产交易,也不能在产业间进行品牌资产让渡。

产权的模糊性。尽管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产权的归属主体是确定的,但又是多元的,并非唯一,因而产权主体具有模糊性。

结论

概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所积累而成的“区域产业集群整体品牌”现象,最为科学、严谨的规范术语应为“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可简称“区域集群品牌”或“集群品牌”。将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特征表述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地方性公共产品”、“公共资源”、“公共资产”等,均失之精准。借鉴公共产品理论、产业集群社区理论,科学、严谨的表述应为“产业集群社区俱乐部产品”, 可简称“集群社区俱乐部产品”。借鉴产权理论,可将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产权属性表述为“产业集群社区共有产权”,其具有主体多元化、内部非排他性和外部排他性、不可分割性、不可让渡性、模糊性五大特征。

参考文献:

1.吴传清,刘宏伟.区域产业集群整体品牌现象的名称术语规范探讨[J].中国经济评论,2008(1)

2.夏曾玉,谢健.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

3.Michael E. 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venes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76(6)

4.周云峰.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区域品牌供给研究.生产力研究,2010(5)

5.郑广,陈雪梅.集群营销形成与发展探索[J].商业经济文荟,2006(1)

6.马斌,徐越倩.社区性产业集群与合作性激励的生成―对温州民间商会发生机制的社会经济学考察[J].中国工业经济,2006(7)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例7

中图分类号:F233;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7-0099-04

2014年7月30日的《京华时报》指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表示正和财政部、税务总局考虑将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的可行性,全国人大正在起草房地产税立法草案,预计两三年后推出。早在2011年,我国就将上海和重庆作为房产税启动试点,和试点只针对房产征税不同,这次全国范围的房产税将对房产和土地征收。随着房产税的立法改革,以税收为目的的资产评估对我国资产评估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税收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主要是对评估行业可以涉足的税种的税基进行评估,如物业税税基评估、不动产税基评估、财产税税基评估、所得税税基评估和关税税基评估等。虽然我国资产评估协会于2006年7月设立了税基评估专业委员会,对财产税类评估一直进行研究并模拟物业税的税基评估操作,但是在评估行为规范上仍缺少准则的约束和指导。

税基评估在美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已有较久的发展历史,税基评估准则更是根据评估实践的发展定期进行更新,基本涵盖了评估程序、步骤、技术方法等方面,为税基评估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指导。本文将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IVSC)制定的国际评估准则(IVS)、美国评估促进会(AF)制定的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ICS)制定的评估准则(Red Book)、国际估税官协会(IAAO)制定的不动产批量评估准则(MARP)、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的跨国企业与税收管理的交易定价指南(TPG)、美国国内税务局(IRS)制定的国内税收手册(IRM)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中国税基评估准则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国外税基评估准则制定背景

(一)IVS

2011年的第九版IVS将2007年第八版中(2005年第七版)的评估指南13――财产税批量评估删除,原因是该评估程序与一般评估程序没有不同。本文内容的比较取自第七版IVS的评估指南13――财产税批量评估。

(二)USPAP

2012―2013版的USPAP中的准则6――批量评估和报告,对不动产批量评估的基本要求、评估要求、评估方法、披露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原则规定,但是该批量评估准则并非局限于税基目的的评估。咨询意见18――自动评估模型(AVM)的使用以及咨询意见32――从价税评估和批量评估业务,对评估准则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应用进行了阐释,并从评估准则委员会的角度提供了相关评估事项和解决建议。

(三)Red Book

RICS与英国评估与拍卖师协会、英国税基评估协会共同制定了资产评估指南(俗称红皮书,Red Book)。2011年5月,第七版Red Book,其中英国指南3(UKGN3)是有关资本收益税、遗产税、印花税和土地税的税基评估。

(四)MARP

国际估税官协会(IAAO)于1934年成立,是由财产税基评估及税收专家组成的协会。2011年1月IAAO颁布了最新版的《不动产批量评估》(Standard on Mass Appraisal of Real Property,本文简称为MARP),包括准则范围、简介、资产数据的收集和维护、评估、管理中的注意事项、参考文献、词汇等部分。该准则的遵循和使用纯属自愿,如果存在任何与USPAP或国家法律冲突的内容,一切以USPAP或国家法律为准。

(五)TPG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立于1961年,是由34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1979年,OECD了《交易定价与跨国企业》报告,通过对报告的修订,1995年7月13日OECD委员会正式出版了《跨国企业与税收管理的交易定价指南》(OECD Transfer Pricing Guidelin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ax Administrations,本文简称为TPG),后经几次修订,最终形成 2010年7月22日颁布的版本。

(六)IRM

美国国内税务局(IRS),隶属于财政部,其颁布的国内税收手册(Internal Revenue Manual,IRM)包含39部分内容,其中第4部分――审查程序中包括119章内容,第48章为技术程序,其第四节和第五节分别为企业价值评估指南和无形资产评估指南。这两个指南制定的目的是为美国国税局工作人员在从事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及遇到相关问题时提供可以依据的指导规范。

二、国外税基评估准则条款比较

(一)准则结构比较

IVS评估指南13――财产税批量评估包括介绍、范围、定义、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指南和生效日期六部分内容,25项条款。其中,第一部分包括目的、范畴、要素、程序、评估基础、处理工具、标准和行为规范8项条款;第二部分包括职责、项目和工作范围3项条款;第三部分包括从价税、校准、批量评估、频率评估程序4项条款;第四部分包括不受会计准则支配、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重估与从价税批量评估的关系3项条款;第五部分包括数据收集记录、条款的发展维持、估值定义、评估精准性和一致性、报告的披露、背离6项条款;第六部分为指南生效日期。

USPAP的准则6为批量评估和报告,但是该准则并非仅局限于税基评估。该准则包括9项条款,分别是执业基本要求、具体操作要求、影响可信结论的各种因素、批量评估技术的说明和标准化处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标准化批量评估模型的使用事项、评估结论的分析和取舍、书面批量评估报告包括的内容、评估师署名的声明。

Red Book的英国指南3(UKGN3)是有关资本收益税、遗产税、印花税和土地税的税基评估,包括简介、背景介绍、评估基础、定义、进一步解释、评估方法、典型案例和参考8部分内容,共计41项条款。

MARP包括准则范围、简介、资产数据的收集和维护、评估、管理中的注意事项、参考文献、词汇7部分,共计18项条款。其中第三部分包括概述、地理数据、资产特征数据、销售数据、收益和支出数据、成本和折旧数据6项条款;第四部分包括评估模型、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土地评估、资产类型的考虑因素、重估频率7项条款;第五部分包括概述、人员配备、数据处理支撑、评估服务契约、对收益―成本的考虑5项条款。

TPG包括九章内容,分别是公平原则、交易定价方法、可比性分析、避免和解决交易定价争端的行政方法、文件编制、关于无形资产的特殊考虑、关于对内服务的特殊考虑、成本分摊协议、关于业务重组的交易定价。

IRM中4.48.4为企业价值评估指南,包括前言、发展指南、解决指南和报告指南4小节内容,共计35项条款。4.48.5为无形资产评估指南,也包括前言、发展指南、解决指南和报告指南4小节内容,共计53项条款。

(二)特定术语比较

批量评估(Mass Appraisal)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应用而兴起的评估方法,它是在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大传统方法与财产特征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数理统计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评估技术。目前,在美国、加拿大、亚洲、欧洲、大洋洲乃至非洲等一些开征不动产税的国家和地区均普遍采用了批量评估技术。

IVS对批量评估的表述为,在给定的时间使用系统、统一并考虑对结果进行统计检验与分析的评估技术和方法对多种类型的财产所进行的评估。USPAP的表述为,在某一日期通过采用标准化方法、引用共同数据、进行统计测试等方法对某类群体资产进行评估的过程。MARP的表述为,在给定的时间,采用标准化方法,引用共同数据,并进行统计检验,以对一系列资产进行评估的过程。

在上述定义表述中,IVS和MARP的定义是基于房地产评估以及房产税目的的评估。USPAP的批量评估则针对的是房地产(Real Property)以及个人财产(Personal Property)所进行的评估。

(三)基本要求比较

资产评估信息的收集是税基评估的重要基础和基本要求,其信息收集是否及时、可靠、真实、有效直接关乎税基评估的成效,尤其是税基评估方法中批量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评估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IVS准则中5.1条款为数据收集和系统记录,指出评估师必须获得一套健全的数据收集系统。财产数据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评估数据是围绕土地使用记录而产生的,例如地契、转让文件和买卖信息,在国际、联邦、州或当地政府的管辖权内界定资产所有权或土地权益。市场特征与批量评估的使用目的和预期用途有关。

USPAP准则条文6―5规定评估师执行批量评估业务应当收集、查验和分析足以支持下列参数的相关数据:改良物的全新成本、累计折旧、可比资产交易案例中的土地价值、可比交易案例中的资产价值、收益或潜在盈利能力资本化所需要的价值数据。

MARP的整个第三部分都是关于资产数据的收集和维护,包括概述、地理数据、资产特征数据、销售数据、收益和支出数据、成本和折旧数据6项条款,其中3.3条资产特征数据包括资产特征数据的选择、收集、录入、维护和替代定期现场检查5项内容。

TPG中2.9条款指出,纳税人应准备并提供相关文件,以能证明交易价格是如何确定的。指南中第五部分从条款5.1―5.29,指明了文档搜集的规则和程序、确定交易定价的有效信息等规范。条款5.18指出,业务概要、组织结构、外资集团的所有权关系、交易前几年的销售和经营成果、纳税人与外企交易的水平等是有用的参考信息。

IRM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南4.48.4.2.3分析条款中明确了评估师需要分析的必要信息:业务性质和企业发展历史、经济前景、股票账面价值或利润以及企业财务状况、公司生产能力、派息能力、商誉或其他无形资产、股票销售情况以及企业或实体机构的利润情况、在自由开放市场交易的股票或利益、其他相关信息等。

IRM的无形资产评估指南4.48.5.2.3文件编制条款第6条指出,对于特定财产价值的评估需要注意:成本、日期和收购方式,正评估日期,额外评估及评估过的日期,合同或协议信息,市场一般经济前景,类似于评估师意见的其他因素。4.48.5.2.4分析条款第2条指出,所有影响价值的因素都要考虑进来;第3条指出,要分析所有重要事实。

可见,IVS的制定最为原则,对数据收集的规定只是简要说明;TPG是对整个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规范,其条款较为原则性;USPAP的规定也相对简要;IRM对企业价值评估信息的收集相对简要,但是对无形资产评估信息的规范较为详细;MARP是专门针对不动产批量评估的准则,其规定内容最为详细。

(四)评估方法比较

税基评估方法是税基评估体系的核心部分,在物业税评估中,国外一般采用批量评估方法。批量评估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大规模目标财产的价值评估任务,已逐步取代单宗物业税税基评估成为税基评估方法的主流。美国的批量评估技术起步最早,IVS和Red Book并无批量评估方法使用标准的详细说明。

USPAP规定批量评估的基本程序是:明确被评估的资产;明确与被评估资产相似的市场区域;明确该市场区域中影响价值的特征(供应与需求);设计模型;对模型进行校准;将模型所反映出的结论与被评估资产的特征结合进行分析;复核批量评估结论。

MARP中对运用批量评估方法确定不动产市场价值的程序进行了规范,并从评估数据的取得和保存、三种经典评估方法在不同类型不动产批量评估中的应用以及批量评估的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和操作的标准。

TPG就税收评估方法的制定明确指出对于利润低于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交易利润法来进行定价。在税收管理方面,关于传统的交易方法,指南通过2.12―2.55共44项条款描述了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和成本加价法的相关规定;关于交易利润法,指南通过2.56―2.149共94项条款详细介绍了交易净利润法、交易利润分割法的相关规定。

IRM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南4.48.4.2.3中第2条指出,三种公认的评估方法是资产基础法、市场法和收益法。无形资产评估指南4.48.5.2.4第7条指出了三种评估方法的适用条件,并指出,蒙特卡罗(或概率)法类似于贴现现金流法,该方法依赖于通过概率分析取得预期值的估算范围;期权估值法适用于长期高风险无形资产,这种资产的初期费用明显且预期收益在久远的未来。

三、对中国税基评估准则制定的启示

(一)不断检验并完善税基评估理论

我国税基评估理论研究在评估的主体、客体、方法、程序等方面已有一些成果,但是对于理论的普适性需要实践的检验,尤其是税基评估模型的构建。对于建模方法的掌握并不难,主要是模型应用评估的准确性。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要了解实况中的影响因素并剖析真正的经济实质,做到模型随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因此,在学习国外税基评估准则的同时,要多模拟和操作国外税基评估的案例,理论研究部门要和评估师事务所等相关实务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用国内外实践来指导我国税基评估理论步入成熟,进而为税基评估准则的制定打下基础。

(二)掌握税基批量评估方法的运用

作为税基评估体系的核心,税基批量评估的理论和技术在国际上已经较为成熟,而我国要掌握该方法,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和配套计算机辅助系统;其次,评估人员要掌握多元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最后,评估人员还要有充分的会计、税务、房地产等相关基础知识的储备。这样才能为将来税基评估准则的有效实施做好准备。

(三)建立完善的税基数据采集制度

首先,对于数据采集源的选择,要根据税基评估原理和方法中所要求和涉及的数据来采集,并非多多益善,所需数据必须能够量化处理,尤其是某些定性数据源,要科学量化后再纳入数据库;其次,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如税收征管部门提供纳税信息,其他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对象的基础背景资料,公开市场信息、实地勘察信息等,从多角度印证来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最后,对于数据的整理和维护,需要设立专业部门来操作,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工具进行数据的管理。这是将来税基评估准则制定的基本要求。

(四)构建高效共享的税基信息系统

要想在全国有效推广税基评估,相关部门需要以大市场的视角,本着共享的原则,全面整合市场信息,以现代化咨询手段为依托,建立现代化税基信息电子系统,并利用政府信息网站向公众提供统一的网络资料库和电子化的公共服务。这样不仅方便了客户需求,便利了机构评估,更提高了整体市场效率。这是将来税收征管以及税基评估的必然趋势,也是税基评估准则得以有效推广的市场条件。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 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 Committee. 2011.

[2] Uniform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Appraisal Practice. Appraisal Foundation.2012.

[3] RICS Valuation Standards-Global and UK. The Royal Institution of Chartered Surveyors.2011.

[4] Standard on Mass Appraisal of Real Property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ssessing Officers.2011.

[5] OECD Transfer Pricing Guidelin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ax Administration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0.7.

[6] Internal Revenue Manual.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http://irs.gov/. 2013.

[7] 周琳娜.基于物业税开征目的的批量评估系统研究[D].厦门大学,2007:53-55.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例8

作者简介:吴兆明(1976-),男,江苏盐城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技术应用、教育教学管理;林榕(1978-),女,福建福清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物流管理、经济贸易。

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高职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影响度研究”(编号:2013-R-25821),主持人:吴兆明;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于‘术科’模式的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编号:2015-R-44010),主持人:林妗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62-0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一直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全面的专业理论背景,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以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为了真正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高职院校需要在不影响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涉及的领域较广,一般可简单分为德育体育教育、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和专业(职业)基础能力教育三大类,主要包括了政治、体育,公共艺术、心理学、就业指导、计算机基础等多门课程。

如何在众多的公共基础课中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课程,这就要求对公共基础课的影响度有一定的了解。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开设的部分公共基础课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每门课程的影响度权重,以便其他院校教学部门参考。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现状

(一)公共基础课程特点

公共基础课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系列课程,其意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1],它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基础突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面向的对象一般为大一、大二的学生,教学内容基础性强,一般包括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体育、实用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心理健康等多门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偏向基础知识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复合型、服务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比例较大。以我院2015级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可以发现,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共十门,累计学分达到30以上,占课程总学分的25%左右。由此可见,基础课程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这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将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二)存在问题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主要存在的问题体现在:

1.教学体系无统一标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都大同小异,没有统一的标准,除了开设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外,是否开设其他课程,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性[2]。这样会直接导致部分学校随意削减或压缩课时等,造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合理。

2.教学目标定位争议。公共基础课的课程目标定位一直是教学改革中较为争议的话题,素来就有“为专业服务说”和“提升素质说”两者相互冲突的说法[3],高职院校内部教学部门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一般是折中处理,缺乏科学的指导原则。

3.教学内容“一刀切”。众所周知,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然而公共基础课程多偏向于基本概念及原理的传授,而忽略了不同专业背景以及学生兴趣的差异,容易造成“一刀切”的现象,使学生缺乏感性认知,影响了学习兴趣。

4.教学方法手段单一。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知识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探索方式,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灵活应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项目化教学、分层教学、翻转课堂、微课视频、网络学习平台等,尽可能弱化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针对以上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影响因子,试图从中找出规律,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二、主成分分析法

(一)主成分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降维手段,它是将原始的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成另一组可以代替原来指标的不相关的变量,并选择包含原始信息较多的变量作为分析数据的主要成分的过程。其实际意义就是想通过某种变换,找到一个最小的特征集,来替代原先的数据集,以此简化信息的理解难度,降低后续算法的运算复杂度。其最大的优势在不影响结果分析及最少信息量丢失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属性集的维数,方便我们处理和分析数据。

(二)实现步骤

主成分分析法的实现步骤如下:

1.标准化原始数据。首先分析原始数据集,将它表示成一个矩阵X,并对其中的所有元素进行标准化,降低属性的量纲对于结果分析的影响。

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是用来表示属性之间的关联程度的。关联性强,则系数值大,反之,则系数值小。通过计算标准化后各列属性之间的相关系数,即可构成相关系数矩阵。其中第i列和第j列属性的相关系数计算方法:

三、主成分分析法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实例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数据是我院近两年内的应届毕业生对公共基础课影响度测评的数据,样本量共计312个,并针对我院开设的10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了10个主要指标:

X――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X――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

X――军事理论

X――大学生心理健康

X――体育

X――就业与创业指导

X――实用英语

X――高等数学

X――应用文写作

X――计算机应用基础

该调查数据采用5分制,由学生对以上10个指标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表1:

(二)主成分分析法实现案例分析

运用MATLAB仿真软件编程实现主成分分析,其步骤如下。

1.将312个样本值转换为312*10的矩阵,标准化后可得到10*10的相关系数矩阵。

由上式可知,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大都小于0.2,也就意味着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小,重复的信息少,覆盖面广。

2.通过解特征方程,可得10个特征值和相应的特征向量。计算其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如表2所示。

一般选择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特征值所对应的m个主成分,这里选择m=8。由于公共基础课程涵盖范围广,关联性低,所以这里需要多个主成分来对应原来的课程信息。

3.根据选择的8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初始因子载荷,可得矩阵,表3显示了前三个主成分的载荷值。

由表3可知,第一个主成分F1中X1与X6的载荷值都为正,且都超过0.5,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X1与X6的指标信息,以此类推,F3主要反映了X8和X9的指标信息等,最终可通过这8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10个指标。

4.根据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计算主成分的系数矩阵Lij,得到主成分的一般模型。

指标前的系数即为各自的权重。

四、对统计结果的分析

(一)一维影响度权重分析

我院高职公共基础课的影响度可根据所得权重来衡量。按照权重系数的大小,可将课程影响度进行排名,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学生对于高职公共基础课程重要性的排名依次为:

X4>X1>X2>X6>X9>X7>X10>X8>X5>X3,分别对应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就业与创业指导》-《应用文写作》-《实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体育》-《军事理论》。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及《军事理论》属于德育教育类,《应用文写作》属于文化艺术类,其余多数课程多属于专业基础能力教育类。由此可看出,我院学生对于德育教育课程的重视度较高,文化艺术能力的培养次之,而专业基础能力教育的影响度是最低的。因此,各教学部门可针对这一特性,合理安排设置相关公共基础课程。

(二)二维影响度象限图分析

通过样本数据可计算出每个指标影响度的平均值,此处以该平均值为横坐标,以权重系数为纵坐标绘制象限图(见图1),来分析二维情况下公共基础课影响度有何意义。

分析图1期望-影响度的二维象限图,可得结论:

1.以平均值为横坐标,权重为纵坐标,可将平面划分为四个象限。其中,第一象限内的课程属于重要性强,且学生期望上的类型;第二象限中的课程属于重要性强,但学生不太想上的类型;第三象限内的课程属于重要性和期望值都较低的类型;第四象限中的课程属于重要性微弱,但学生期望上的类型。由此可知,第一象限的课程才属于最优化结构,第二、四象限属于可改善区,第三象限则效果最差。

2.第一象限内只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这门课程,反映了两个问题:即学生爱上的重要课程太少,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生将德育教育课程放在首位,较为重视。

3.第二象限内的课程多偏向于专业基础能力的提升。目前在校学生大多面临社交能力培养及就业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迫切。第四象限内的课程多偏向于学生期望上的课程。

4.第三象限内的《实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体育》课程都属于基础课,学生大多从初中就开始不间断学习,因此导致学生对此的期望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

5.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不仅局限于课程的重要性,而且对于学生的兴趣和教师授课的能力都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等手段,改变学生的期望值,从而使得其他象限内的课程点逐步向第一象限改进,进而科学合理地配置高职公共基础课。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测试数据集进行高职公共基础课影响度的分析。若从一维角度深入,得到了每门公共基础课的影响度权重系数,并从中了解到学生对于课程重要性的理解,即德育教育最重要,文化艺术类次之,专业基础技能最低。若从二维角度分析,结合了重要性和期望度两个因素,对每门课程的影响度又有了新的认知,对及时调整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红.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现[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5-30.

[2]欧阳碧蕾.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现状分析与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0-22.

[3]杨咏梅.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5(12):25-26.

[4]邵峰晶.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5]张德丰,杨文茵.MATLAB仿真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例9

AnAnalysisofAdministrativeExpropriationCompensationSystem

Gaoling-hua

(EastChinaUniversityofPoliticsandLaw,Shanghai200042,China)

Abstract:Beginningwiththeadministrativeexpropriationindisputeinthetheoreticalcircle,Ianalysethecharacteristicsandshortcomingsofadministrativeexpropriationcompensationandproposesomesuggestionsonperfectingourcountry''''sadministrativeexpropriationcompensation.

Keyword:administrativeexpropriation;administrativeexpropriationcompensation

一、对行政征用行为的概述

为了更好的理解行政征用补偿制度,本文先行对行政征用作一阐述。我国学术界对行政征用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广义的行政征收包括行政征用、行政征收、行政征调等。即把行政征用看作是行政征收的一种类型,认为行政征用是指为了公共利益之目的,行政主体按照法律规定取得行政管理相对人财产的单方行为。①(二)、行政征用系指国家通过行政主体对非国家所有的财物进行强制有偿的征购和使用。目前主要体现在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用上。此外,还有国家对文物的强制征购,行政机关对船只的强制租用等。②(三)、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出于公共目的,为满足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强制转移相对人财产所有权或使用权,并给予合理补偿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独立的法律制度。③(四)、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制性的取得行政相对人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或劳务并给予合理经济补偿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④笔者认为,上述前三种观点均能基本把握行政征收行为的实质,但各有缺陷。第一种观点把行政征用作为行政征收的一种,实际上以字面表述、而不是以本质内容来归类。行政征用与行政征收有共同特征,如:公共目的性、强制性、法定性、可诉性。但他们的不同之处更加显而易见:行政征用是有偿的、相对人是不可预知的,而行政征收则正反之。另外,上述三种观点中行政征用法律关系中客体的范围较窄。行政征用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物,⑤智力成果⑥以及劳务。笔者比较赞同第四种观点。此观点从本质上对行政行为进行定义,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其特征。

二、行政征用补偿制度

行政征用补偿是指行政主体的合法行政征用行为使被征用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遭受特别损害,由国家承担的补偿责任的制度。其本意在于“对于因公益之必要,经济上蒙受特别牺牲者,为调节之补偿,以实现正义公平之理想,而期法律生活之安定”,以“为私有财产与公共利益之调和”⑦行政征用补偿的理论基础有多种,特别牺牲说⑧逐渐占主导地位。该说认为,国家本来有使人民负担义务的权力,人民有服从国家命令的义务,但如果是特定人承受了并非一般的负担而受特别牺牲时,国家应给予补偿,这合乎正义公平的原则。行政征用补偿是行政征用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其立法水平、执行状况直接决定了行政征用制度的成功与否。我国有些行政征用制度常因补偿内容的不易执行而有沦为一纸空文的危险,⑨便充分说明了行政征用补偿的重要性。

(一)、行政征用补偿的特征

第一、政征用补偿是由行政主体合法的行政征用行为而引起的。这与由违法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赔偿不同。这是对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被剥夺权利或被限制权利者的损失补偿及利害调整。

第二、政征用补偿的对象是权利被剥夺或被限制者的合法权益所遭受的特别损失。在行政征用补偿中,只有特别损失才可以补偿,而合法权益受到违法行政行为侵犯都可请求行政赔偿。

第三、行政征用补偿是行政主体公法上的义务。行政主体在管理社会公共事物中,使权利被剥夺或被限制者承担了别人没有承担的义务,遭受了损失,是与“社会义务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民原则相违背的。因而,行政主体要承担行政征用补偿的义务。

(二)行政征用补偿的原则

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行政用补偿制度,从而也形成各自不同的原则,有“正当”、“公平”、“公正”“、合理”等补偿原则。法国实行全部、直接、物质补偿原则。日本则实行“正当补偿”原则。美国按征用时市场上的公平价值补偿,这种市场价值,不仅包括征用时的使用价值,而且包括被征用财产的最佳使用价值,即财产因其开发潜力所具有的“开发价值”,体现为一种对于“预期利益”之保护。⑩在我国实践中,有“相应补偿”或“适当补偿”的规定。补偿标准较低,补偿利益小于损失利益,这与我国目前的国情密切相关,经济基础还很薄弱。但是给予更充分、更完全的补偿,同时又能配置资源,监控权力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笔者认为行政征用补偿应遵守下列原则:

第一、平合理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对被剥夺或被限制权利者受到的特别损失予以尽可能补偿。同时,应采取灵活的态度,使用不同的标准。如,征地建图书馆和建豪华别墅可采用不同的标准。后者标准可高一些。

第二、偿直接损失原则,指行政征用补偿仅补偿与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行为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的损失。如,因专利权被征用而不能专有专用的损失是直接损失。由于房屋拆迁被安置到离上班地点较远的地方居住,拆迁户因此增加了上班途中的时间和车票费用,这些损失被认为是间接损失。

第三、补偿物质损失的原则,即行政征用补偿不包括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损失,只补偿财产上的利益损失。这是因为行政征用行为是合法的且为了公共目的,不同于对行政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的行政赔偿。

第四、补偿实际损失原则,即行政补偿只对已发生或将来一定发生的损失进行补偿,而不包括将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损失。

(三)我国行政征用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征用制度在我国建立较早,早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陕甘宁地区地权条例》中已有规定。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较为系统的有关行政征用补偿的专门法律制度。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行政征用补偿的不足之处有:

第一、政征用无宪法依据。以宪法文件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并适当限制的原则,是近代工业国家一致的做法。如,美国宪法第5条修正案:“人民私有财产,如无合理补偿,不得被征用为公用”;日本宪法规定:“私有财产,在正当补偿下得收为公用”;意大利共和国宪法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私有财产在法定情况下的有偿征收之“。而我国“重征用轻补偿或无补偿”的宪法模式,被建国后至今的四部宪法无一例外的采用。11尽管我国早已建立行政征用补偿制度,但却无宪法依据。

第二、专门系统的行政征用补偿法。我国行政征用补偿制度规定分散在单行的各个法律中,致使补偿标准有很大差异,且不稳定。这样容易出现各个补偿规定的不协调性甚至排斥性,从而危害法律的可预见性和权威性。另外,一些法律、法规中的补偿标准十分模糊,可操作性很差。这样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便很大,其行使权力便会因无界限而无休止。权力的无休止行使带来的是权利的被侵犯。

无专门系统的行政征用补偿法,还导致无补偿方式的统一规定。以金钱补偿为主,其它形式为辅是各国通行的补偿方式。如,法国,除货币补偿外,还出现实物补偿方式(如,为家庭耕作土地被征之家庭成员提供同样条件和设备的土地)我国也有金钱补偿、实物补偿、返还原物、安排就业、支持从事开发经营、兴办企业等形式。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补偿方式,体现了补偿的灵活性的优点。但是,对不同领域中相同或相似情况出现不同方式的补偿,或者对不同或相差悬殊的情形予以相同的方式补偿,也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第三、行政征用补偿程序混乱。我国无序征用的现象较普遍。12除土地征用外,大多数征用行为均为无程序控制,或仅有非常简单的规定,如《法》规定:“实施征用应当开具征用单据”。没有程序保障的地方,不会有真正的权利保障,13程序的混乱不清会造成权力的滥用,会加重人治色彩,从而权利会被侵犯的机率增加。一般的,行政征用补偿应先由当事人事先经协商达成协议,先补偿,后实施征用行为。

第四、行政征用补偿救济手段不完善。此方面不足主要体现在司法救济被排除在救济手段之外。当事人发生争议后,主要通过行政系统内部解决,法院一直不予受理。有很多纠纷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后,当事人仍对复议结果不服,但状告无门,目前,此状况亟待改变。一是因为法院对此类案件置之不理,不仅不利于保护权利被剥夺或被限制者的权利,也不利于监督行政主体行使权力,从而不符和依法治国的理念;二是因为我国已是WTO成员国,我国必须遵守WTO协议。成员国的立法要设定向司法当局的权利。如果行政机关做出最后裁决后,法院不能再复议,这显然和WTO的规定相矛盾。

(四)完善我国新政征用补偿制度的建议

本部分针对上部分中我国行政征用补偿制度中的问题做出对应的建议。

第一、善宪法中的征用补偿条款。我国宪法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征用”条款,并着重突出“补偿规定”,从而为行政征用补偿确立宪法依据,明确基本原则。因为行政征用补偿是关系到基本权利的问题,理应由宪法来作规定,因为宪法是保障权利、限制权力的法。

第二、定系统的行政征用补偿法。在宪法相关规定的指导下制定系统的行政征用补偿法或者在统一系统的行政征用法中转辟一部分规定补偿问题。这样,把本来各个零散的补偿规定集中到一块,便于条文之间的衔接和立法精神的协调,使补偿标准更明确,补偿形式更合理,更能防止出现漏洞或发生冲突。

第三、使行政补偿有序化。源于英国1215年《自由大》的自然公正这一普通法的古老立法原则是听证制度的法哲学基础。它在普通法中确立了两个最基本的程序规则,其中一个是:任何人或团体在行使权力可能使别人受到不利影响时,必须听取对方意见,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和防卫的权利。14我国行政征用补偿也应遵循这个重要基本规则。因为我国目前仍没有把听政程序作为补偿过程中的重要程序,具体权利的不到落实,权力滥用不能很好的被管制。我国应对补偿的制定过程,补偿的具体执行过程,告知补偿的救济途径等都作明确的规定,改变以往条款上的笼统抽象与无序。

第四、应把司法救济作为重要的行政征用救济手段。法律应该明确规定,行政征用补偿经过复议后,如果仍不服复议裁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经过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可以适用调解原则,调解不成,人民法院应当做出判决。15

作者简介:高凌华(1976---),女,山东潍坊人,华东政法学院2000级研究生

通讯地址:华东政法学院2031#高凌华

邮编:200042

①熊文钊,《现代行政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②胡建淼,《比较行政法---20国行政法评述》,法律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③刘东生,《行政征用制度初探》,《行政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④张志泉,《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制度比较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⑤指土地、房屋、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粮食等。

⑥包括著作权、专利权。

⑦林纪东,《行政法》,三民书局1993年第5版,转引自刘东生,《行政征用制度初探》,《行政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⑧林纪东,《行政法》,三民书局1993年第5版

⑨董佩林,《试论我国现行的行政征用制度》,《法学论坛》2001年第3期

⑩刘东生,《行政征用制度初探》,《行政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11董佩林,《试论我国现行的行政征用制度》,《法学论坛》2001年第3期

12张志泉,《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制度比较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例10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2003)

3.哲学就是世界观。(2004)

4.中国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是革命对象不同。(2004)

5.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2005)

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005)

7.无论是质还是量,都是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2006)

8.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2006)

9.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2007)

10.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007)

二、简答

1.怎样正确理解价值规律及其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2000)

2.简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000)

3.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2000)

4.简述毛主席思想的科学含义和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2001)

5.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2001)

6.怎样理解邓小平关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001)

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2002)

8.何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何实行此战略?我国实行此战略的主要措施?(2002)

9.为何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2002)

10.什么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应具备哪些条件?(2003)

11.简述中国共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2003)

12.简述依法治国的内容和要求。(2003)

1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二者的关系。(2004)

14.简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2004)

15.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004)

16.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2005)

17.简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005)

18.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的原因。(2005)

1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2006)

20.简要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2006)

2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2006)

22.简述人民群众的含义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007)

23.简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及其相互关系。(2007)

24.什么是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有什么重要意义?(2007)

三、论述

1.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论述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2000)

2.生产力及其特征?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01)

3.思想上建党的含义?毛主席为什么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联系延安整风运动阐述党在思想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2002)

4.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并分析两者相互关系。(2003)

5.试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004)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例11

公共关系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8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侧重从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来理解公共关系的学者是

A.雷克斯·哈罗 B.弗兰克·杰夫金斯

C.詹姆斯·格鲁尼格 D.罗伯特·希斯

2.公共关系对公关人员能力的最基本要求是

A.良好的组织能力 B.健全的思维和谋划能力

C.敏锐的观察能力 D.能写会说

3.《<中国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草拟及其实施方案》提出的时间是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9年

4.组织最重要的基本目标公众是

A.内部公众 B.社区公众

C.顾客公众 D.媒介公众

5.决定公众性质的是公众的

A.群体性 B.共同点的性质

C.多样性 D.变化性

6.公关人员最基本的职业心理要求是

A.自信 B.热情

C.开放 D.理智

7.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的学者是

A.伯尼斯 B.巴纳姆

C.森特 D.霍夫兰

8.肯定与否定、亲近与疏远体现了态度的

A.社会性 B.稳定性

C.两极性 D.协调性

9.“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A.巴勒克拉夫 B.麦克卢汉

C.拉斯韦尔 D.伯尼斯

10.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得以传承保存下来的媒介形式为

A.口语媒介 B.手抄媒介

C.印刷媒介 D.电子媒介

11.公共关系策划的生命力在于其

A.时机性 B.程序性

C.创造性 D.灵活性

12.头脑风暴法的提出者是

A.奥斯本 B.西蒙

C.泰罗 D.弗洛姆

13.广告策划的基础是

A.市场调查 B.广告定位

C.广告创意 D.广告媒介选择

14.广告活动的行为主体是

A.媒体 B.点子公司

C.广告商 D.广告主

15.横向展览会又称为

A.混合商品展览会 B.室内展览会

C.单一商品展览会 D.露天展览会

16.橱窗陈列展览和流动车展属于

A.大型的综合展览会 B.中型展览会

C.小型展览会 D.袖珍展览

17.组织的“吉祥物”属于ⅥS中的

A.标志 B.组织造型

C.组织象征图案 D.标注字

18.组织识别系统中传播力与感染力的要素是

A.理念识别系统 B.行为识别系统

C.视觉识别系统 D.听觉识别系统

19.从决策的角度定义危机的学者是

A.赫尔曼 B.罗森塔尔

C.巴顿 D.佩尔森

20.“危机经常成为组织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A.威廉·班尼特 B.迈克尔·里杰斯特

C.托马斯·伯克兰 D.斯蒂文·芬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公共关系观念包括

A.形象观念 B.公众观念

C.传播观念 D.服务观念

E.协调观念

22.部门隶属型公关部门一般隶属于

A.销售部门 B.公关委员会

C.联络接待部门 D.总经理办公室

E.广告或宣传部门

23.下列公众属于临时公众的有

A.社区居民 B.足球场闹事的球迷

C.飞机误点滞留机场的旅客 D.“广交会”的来宾

E.老主顾

24.下列公众属于组织内部公众的有

A.管理人员 B.技术人员

C.生产人员 D.销售人员

E.社区居民

25.形成知觉偏见的原因主要有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蝴蝶效应

E.刻板效应

26.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包括

A.动机 B.兴趣

C.性格 D.气质

E.经验知识

27.传播的内容分析主要包括

A.传播的分类 B.传播的符号

C.传播的宣传方法 D.传播对象的心理

E.传播对象的劝服

28.根据公共关系工作的业务类型,可将公共关系活动划分为

A.交际型公共关系 B.宣传型公共关系

C.服务型公共关系 D.进攻型公共关系

E.征询型公共关系

29.整合营销传播的方法包括

A.同一外观法 B.主题线法

C.供应面策划法 D.特设会议法

E.基于消费者法

30.依据赞助对象,赞助活动可分为

A.赞助企业 B.赞助新闻出版和文化艺术事业

C.赞助教育和科研事业 D.赞助福利事业和受灾地区

E.赞助壮举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1.简述舆论的作用。

32.简述人们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

33.简述弗兰克·杰夫金斯提出的策划公共关系工作方案“六步工作法”的具体内容。

34.简述广告策划中产品定位的客观依据。

35.展览会采用的传播媒介有哪些?

36.简述危机预警机制的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7.试述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

38.试述组织形象的构成。

五、案例分析(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