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1 09:14:26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例1

2014年6月23日,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完成国家重任的唯一方法,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化人”,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来塑造人、教育人、培养人,能够全面提升人的素养,使人类文明得以繁荣进步;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思想教育的内涵是“育人”即“立德树人”,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指导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共产主义必将实现的信心,并坚定其不懈奋斗的决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人”过程即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过程。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信念,外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

(一)时展赋予了高职院校教育重任

在纪念孔子诞辰265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时代要求,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建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二)高职院校形成自身独特文化的需要

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许多院校是由中专或中技升格而成,与综合大学相比,校园文化建设起步晚,发展不成熟,文化积淀不足,人文环境较弱,大部分高职院校忙于扩大招生、扩建校园、迎接评估,而疏于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环境、学校传统、学校精神、校园制度和文化活动的统称,校园文化建设有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紧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增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养高职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

现阶段,文化的多元化与全球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影响深刻。许多学生理想信念淡漠,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这些学生没有目标、没有思想,把上网玩游戏作为他们消磨时光的最好办法;还有的学生不把精力放在学好专业、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上,只想着讨好老师、拉关系走捷径;甚至出现校园暴力事件、不良恋爱观等现象,造成了“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注重功利,轻视德行”、“乐于享受,懒于奋斗”等错误的道德倾向,反映出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修身精神、进取精神、和谐精神、兼容精神等,能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中学习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也就是做人要为他人着想,重义轻利,以恭敬守礼的态度待人接物,明辨是非,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实事求是的做人做事,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这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一)有利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导下,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发展现状,以国家需要为导向,树立其社会主义理想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结合个人发展需求,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确立个人理想信念、道德理想信念和职业理想信念。

(二)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其中气吞山河的爱国情怀能够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自身、家庭、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诚实正直、实事求是、言而有信的观念,形成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态度。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高度概括,有利于形成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进取精神。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心是德行教育,一个人只有通过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才有望获得充满道德的理想生活。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指导意义。

(四)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采众长,涵盖天文、地理、农学、工学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有利于学生对不同领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再结合现代的科技,立足于实际,发散思维,从而不断创新、不断进取[2]。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从每一幢楼、每一条路的命名,到楼内走廊的装潢,无不显示学校鲜活而又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楼内走廊张贴一些富于哲理、催人奋进的警示格言,能够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滋润细无声”。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

1.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选修课程《国学》、《生命教育》、《文学欣赏》等教学,以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径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利用《思修》、《形势与政策》等政治课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道德修养、“砺勤以养志,持简而修身”人文素养等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

1.聘请一些资深教授和专家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陶冶学生爱国主义情操。2.利用课外活动举行书法绘画比赛、民歌演唱比赛、礼仪比赛、茶艺比赛,召开以感恩、诚信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或演讲比赛,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扬,必将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3.利用板报、广播、网站、微信、微博、QQ等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空间

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主阵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另一方面还应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配合,达成学校、社会、家庭对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的共识,以达到最佳效果[3]。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打造一个鲜活的、积极向上的、独具魅力的高职校园,能够使其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高昆,康仕林.试论中华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7,(13):69-70.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例2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它的优秀基因也得到弘扬。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完成育人职能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高校有责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

2.提升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得到强化和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公德意识、修身意识、共处意识等方面开始出现不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价值观念中表现出的诸如人格问题、人际问题、等倾向都是人文意识缺陷的外化。优秀传统文化里,更多的是如何处理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很好的弥补了目前工科高等教育里所缺乏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二、工科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容乐观

部分对传统文化缺乏理性认识。本校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你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吗?”23%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47%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30%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课外阅读中,关注古典文化的非常少。

2.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很实际的需求

调查问卷显示,“如果一些传统文化能告诉你如何更好的待人接物,你会感兴趣吗?”这个问题回答“是”的统计结果为95%,问卷和访谈调查表明,学生对某些传统文化有很迫切的需求,只是鉴于文化的承载方式,他们不能静下心来去慢慢品味。目前,普通学生所受的教育里,很难系统的告诉他们如何立身做人,如何为人处世,而同学经常咨询的问题,如应该怎么处理事情,应该如何待人接物都反映了同学的强烈需求。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科校园文化的措施

1.与时俱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传统文化如果只是停留在过去,它就会僵化。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让优秀传统文化里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的精神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例3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现当代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内容,其视觉表现形式也必然受到所在地域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影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觉表现上来看,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借鉴程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校园文化在视觉表现上体现不出明确的民族特性与地域特色,其辨识度与艺术性都受到了影响。为此,将传统工艺美术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应用的具体情况加以整理,对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外在表现与思想内涵作全面剖析,力求将其更为有效地应用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1 中华传统工艺美术认知

传统工艺美术是华夏民族先民留给世代儿女珍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起源于远古旧石器时代,古代先民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传承演绎,形成了种类繁多的中华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其中包括青铜器、陶瓷、丝绸、刺绣、漆器、玉器、金器、银器、珐琅工艺、雕塑工艺等,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历经时代交替,至清代逐渐完善和体系化。材料和工艺的考究,以求浑然天成。例如根雕艺术,大多依据原材料,依型创作,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流传海外文明世界,中国工艺美术的高度发展对世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工艺美术富有鲜明的艺术个性,纵观作品,和谐之美是其显现的特点,在传统工艺美术当中可以发现形式与内在、人与物、材质与技艺、工艺与美术的和谐。同时在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背后,往往都隐含着深刻的寓意,如早期先民所制作的青铜器、陶器,虽然是某种生活用具,但是会附有象征意义,通过造型、纹样、色彩等来体现古代封建王朝统治思想与观念[1]。

2 传统工艺美术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屹立不倒的根基所在。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还多次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传统工艺美术是这根的一条静脉,集聚了新生代力量的职业院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组成,更加应该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其中校园文化也就是整体院校的灵魂所在,每一所院校的校园文化都会或多或少地融合当地的地域性文化,带有地域文化的气质,使得学校拥有其自身独有的文化灵魂,体现传统文化底蕴。而地域文化往往潜藏于地方上的传统工艺美术当中,借助传统工艺美术形式得以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是当代各大院校都极为重视的工作,体现在职业院校校园建设整体工作各个环节当中。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吉林省内原来的几所中专、大专院校以较快的速度组建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建校初期,除了已有的专业知识传授与技术技能培训之外,该职院没有过多的传统文化艺术的追求。现在对于作为学校灵魂的校园文化,学院也日益重视并在快马加鞭地建设着。校园文化是学校所有成员一起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主要是精神理念,而传统工艺美术恰恰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营养,例如随处可见的校园景观、教室布置环境与校园自然环境等,处处都显现着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影子。传统工艺美术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及表现形式,传统工艺美术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全方位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职院学生一直肩负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外来文化的渗入与网络媒体大面积洗刷,导致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更谈不上学习与传承。很多传统工艺甚至已经出现无人继承的尴尬局面。传统工艺美术进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提高对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学习兴趣,还能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思路与方法[2]。

3 传统工艺美术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如何提升院校自身文化表现的辨识度,一直是建设者们备受困扰的难题。通过传统工艺美术的形式将这些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投射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不仅可以提升校园文化的辨识度,还可以完美地呈现校园的传统文化特色及地域特色。要从视觉外在表现形式与思想内涵内敛元素两方面入手,其中外部视觉表现是传统工艺美术元素的视觉传达,其鲜明民族传统特性的视觉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实践重点,实践过程要对传统视觉元素进行提炼升华,运用到校园文化视觉设计工作中,提升校园传统文化的装饰感。例如在校园中,把我国的雕刻工艺、彩陶工艺、纺织工艺等传统工艺美术形式当中的文字图案进行打散重组,提炼传统工艺艺术视觉表现的设计元素,根据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需求进行整合设计。传统工艺美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应用,一直是在探索之中,尤其在举国上下都在弘扬民族文化的浪潮中,将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现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完美融合,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谨的制作态度,使传统工艺美术风格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崭露头角。传统工艺美术体现在校园文化中,更多的是起到带动整体校园视觉文化的作用,在校园的景物、布置、展示上多有应用。每一所学校都有着其独特的校园风景,这也是每个人进入校园第一眼看到的景物,表达的是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在校园景观艺术设计中引入传统工艺美术元素,巧妙地借助校园景物,推动着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在保有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美感的同时,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每一所校园都有着属于自身的文化理念与文化追求,这是同类学校无法模仿的。而基于传统工艺美术高度之上进行设计,构建出难以被模仿的校园文化。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围绕中华传统工艺美术元素实施建设的,如校园校舍建筑风格、园区绿化植被、校园雕塑景观等,校园建筑、校园风景与文化建设融为一个整体。校园中无处不体现传统工艺美术元素,校园景观中融入传统工艺美术视觉形式,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为师生营造了舒适的工作学习空间。见图1~2 。

4 传统工艺美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创新应用

传统工艺美术一般讲求的是“因材施艺”,大多的工艺美术作品都是以就地取材的形式进行创作,它是传统工艺美术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创新应用。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新材料不断被应用,材料语言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不同材料除了其固有特性以外,在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不同特性材料的运用,可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材质的合理借鉴和运用对传统工艺美术引入当代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鲜明文化特征的传统艺术材质可以运用到校园文化具体设计当中,不难看出应用着各种各样的材质,每一种材质都以其特性应用到传统工艺美术中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采用不同艺术材料,直接影响到最后的视觉呈现。而且随着时代科技发展,材料上的应用也不再停留在循旧的层面,例如剪纸艺术在校园文化当中的应用,主要是寻求一种剪纸的形式感,并不是一定要通过剪纸的方式来完成制作,可以采用泡沫板、亚格力、金属、钢化玻璃等制作出更加耐用的设计。见图3~4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媒体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技性、创新性的应用是传统工艺美术工艺进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传统工艺美术在校园内可以通过新媒体数字大屏、3D、AR的展示展现出新的活力。例如将传统水墨艺术形式应用到校园文化展示当中,完全可以达到水墨画效果,使得传统工艺美术的灵魂完美快速地呈现在校园文化视觉当中,见图5~6 。色彩表现的丰富多彩是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显著特征,因此将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当中的色彩表现,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取传统工艺美术当中色彩的精髓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建立一整套的色彩图谱数据图库,如图7~8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视觉搭配和选择时,包括其他形式的现代设计中都有强大的便利性,可以完美实现传统工艺美术色彩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创造出一种既体现时代科技步伐又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视觉色彩,使传统工艺美术在高职校园文化视觉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大化[3]。

5 结语

将传统工艺美术有效地引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民族特色,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校园传统文化视觉表现力,使得高职院校师生审美能力能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得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上吸取优秀传统工艺美术当中的精华,呈现时代的新面貌。

参考文献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例4

1 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1.1 高职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自有人类社会就有社会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继承和积淀了深厚的民族传统,又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不停地内化更新、外向传导,从而促进整个人类文化向前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科技文化、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范畴,是作为一种社区文化而存在的。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它也必然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折射和反映出主体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性和时代性,同时又具有区别于主体文化系统内其他子系统亚文化的个性特征,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停地吸收、批判、创造、辐射,促进社会主体文化的发展。

高职校园是一个以职业教育为主要社会职能的社区,活动于其中的人群是高职学生、教师和干部。他们的活动方式一是课堂内实验室内的教学、科研活动,二是课堂外的学术交流、社团活动、公益劳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闲暇娱乐等活动。高职教育活动使生活于校园的人群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别的共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一种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体系”,“校园文化的形成引导生活在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且在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完成每个人价值观的实现”。但校园文化环境不是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必然受社会主体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1.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们面临着新技术革命和国际激烈竞争,也面临着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主旋律的历史转变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主体文化转型的剧烈变化,东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对校园文化从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到生活方式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自主观念、竞争意识、成才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法制观念都大大增强,进取开拓和拼搏精神得到激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娱乐活动增多,人际交往、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负面影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生活格调的低俗化以及消极颓废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

从以上高职校园文化的总体现象来看,有以下特征:

第一,多种价值观并存;

第二,校园中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和娱乐活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第三,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有待与进一步突出;

第四,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需要积极抵制和逐步清除;

第五,各类职业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显化。

面对客观存在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我们应当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

1.3 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强烈的个性。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学生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2 以民族体育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2.1 民族体育在学校体育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及心理状态。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独特活动形式,长期以来在愉悦民族心智、增强民族体质,改善民族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长盛不衰。

2.1.1 丰富学校体育内容,为学校成员提供新的生活空间。

民族传统体育有其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它真实地反映了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其运动本质上看,民族传统体育接近于生活的自然形态;就其生活情绪看,体现以人为本,运动休闲、文体合一的特点,显示出强有力的生命节奏,能使人的心灵获得一种激荡,是其它运动项目所不及的。

2.1.2 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体育取之不尽的素材,可满足不同成员对体育的需求。

根据自己生活、生产实践的环境去选择相适应的健身方式,才能激发锻炼兴趣并达到最好的健身功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需要,因此,也为学校体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1.3 民族传统体育以追求“健康”和“长寿”为目的。

民族传统体育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偏重于修身养性、怡情铸志,其健身主要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它要求人们直接参与运动,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并在人的体力和体内运动能量物质的“消耗――恢复――超量恢复”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中,促进体能的发展和体质增强。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功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健身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项目运动形式几乎都是“土生土长”,其活动方式简便易行,老少皆宜,功效显著,与我国现阶段人民经济文体文化水平的发展相适应。

2.1.4 民族传统体育能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在现代文明的异化作用下,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充满怀疑与困惑,开始把眼光从未来转向遥远的过去,在蛮荒的世界中去寻找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异化的原始主宰与生命的力量。民族传统体育崇德、重仁、重义、轻利思想,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它强调群体高于个人、义务重于权利的集体观和民族观,鼓励和引导各民族和睦相处,把一时的相互冲突、争夺化解为长远的和平与融通。这种积极的思想可以促使现代人热爱和平、善良诚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道德品质。

2.2 高职校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建议与对策

2.2.1 将民族传统体育融于学校体育中,根据需要对民族传统体育加以改造,注入新的内容,使其不断完善与发展。

2.2.2 加强体育师资培训,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强交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的推广和繁荣。

2.2.3 加强校园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建设,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开展更具有规范性和群众性。

2.2.4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注入适当的竞技因素,提高其观赏性和竞争性,从而扩大其影响。

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交织,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为校园体育文化增添了活力。学校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共同参与,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例5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师生在长期的校园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传承这些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的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是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主体空间,是教育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

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层次偏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职业教育特征不突出等。但最主要的问题则是“人文缺钙”现象,即人文土壤贫瘠、人文氛围不浓和人文精神缺失。其成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

由于生源背景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动机不强、就业压力较大等原因,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轻视人文社科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在校园文化活动上也较多注重搞科技活动、技能竞赛等,有意无意间忽略和冷落了人文社科活动,人文氛围较为淡薄。

2.高职大学生的文化和人文素养普遍不高

他们的文化历史知识普遍比较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非常有限,人生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也有偏差。如利己思想突出,而“利他”“奉献”等观念比较淡漠,在道德行为上对一些社会公认的准则不予认可,比如对考试作弊问题,很多学生认为“不作弊更好,作点弊也无妨”,对“拾金不昧”虽然大多人表示认同,但认为“不拿白不拿”的同学也不在少数。[2]

3.校园文化流于媚俗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校园活动多半局限于文体活动,尤其是一些具有煽情性、娱乐性、媚俗性的大众文化受到追捧,校园文化的品味和层次不高。

4.“灰色文化”在滋生蔓延

这里的“灰色文化”指低格调的“靡靡之音”在高校校园内的传播。就心理而言,它来自于某些大学生空虚、郁闷、无端宣泄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就行为而言,它表现为一些大学生受现代社会的恋爱观和性意识的影响,出现了恋爱方式公开化、恋爱年龄低龄化、恋爱行为自由化的倾向。[3]

5.网络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的开放、自由、互动使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到信息的制造、传播过程中来,但也带来了无序和混乱。比如:的“黄色”信息充斥网络,带有诽谤攻击性质的“黑色”信息肆虐横行,一些腐朽庸俗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乘虚而入,网络欺诈、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汲取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核

具体而言,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趋善求治”为特征的社会伦理型文化,它的基本精神以人文主义为内核,表现为自强不息、正道直行、贵和持中、民为邦本、平均平等、求是务实、豁达乐观、以道制欲等多方面精神特质。[4]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汲取传统文化的这些人文主义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举其要者,包括下列几项:

1.培养自强不息的有为精神

儒家经典《周易・大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奋斗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文字形象地反映了历史上的这些杰出人物不畏强权、愈挫愈勇、坚忍不拔、不断抗争的精神和斗志。这种民族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对知识分子还是一般民众都有着强烈的激励作用。

2.培养厚德载物的仁爱品格

张岱年先生认为:“厚德载物”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之一。[5]这是一种宽厚仁慈、民胞物与的人道精神和大爱胸怀。例如孔子提倡“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如“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好仁者,无以尚之。”等等。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并且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积极主题,表达了对普通百姓乃至人类个体的同情和关怀,传达出关心民瘼、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关怀意识,为这些先贤的道德和精神人格打上了一层亮丽的底色。

3.培养正道直行的高尚气节

孔子推崇“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的刚毅精神。而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表现了中国民众维护自身尊严、追求公义真理的高尚气节。正是这种气节和情操的传承造就了后世苏武、岳飞、文天祥、顾炎武等许多民族英雄的光辉人格,培育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的是非心和正义感,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

4.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战国时代屈原的《离骚》到汉代苏武拘匈奴十九年而不辱节,从杜甫忧国忧民的诗篇到岳飞的精忠报国,从文天祥高唱《正气歌》到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尤其在近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精神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了保家卫国,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反抗外族侵略而浴血奋战。爱国主义精神一路传颂,形成了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之源泉。

5.培养以道制欲的理性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道德理性的人,礼仪廉耻是为人所必备的自律之心。儒家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提出“发乎情,止乎礼”,强调以理节情,反对无度。这种“以道制欲”的观念虽然一度走向压抑人性正常生命欲求的极端,但排除其中的禁欲主义因素,仍然不失为今天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种种诱惑的大学生可以借鉴的伦理态度,引导他们走向健康的成长成才之路。

三、让高职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成长

1.加强传统文化环境建设,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

校园物质文化实质上是学校文化的物化形态,是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良好的校园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感染人的心灵、影响人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设施、布局和场地,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和教育氛围。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橱窗、板报、校报等媒体,大力宣传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可以在校园内张贴民族优秀人物的画像、格言警句、书画作品以及摆设一些民族风格浓郁的艺术雕塑;还可以在校园里建设民族文化长廊,详细介绍中华文化的博大内容,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让学生无处不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浓郁气息。

2.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和常见的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增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诸如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举办传统文化知识展览、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可以像组织“艺术节”“科技节”一样组织“传统文化节”活动。要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既学习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又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洗礼,陶冶精神情操。

3.加强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强化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精神熏陶作用

知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主体,学校既是传播继承人类智慧文明的场所,也是生产知识的殿堂。校园知识文化启迪着师生的灵魂,拓展师生的思维,能够提高师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园文化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传播知识、发展知识,用科学知识来培养师生的理性精神,提高师生的智力素质。[6]因此,应该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学习中国哲学、文学、历史、艺术、伦理等各方面知识;并建立人文素质课程学分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必须选修若干门传统文化或其它人文素质课程,督促学生自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精神滋养自身的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2]马开军.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6).

[3]杜晓红.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例6

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职业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成为与专业化人才市场对接最为紧密的高等教育。近些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但高职生自身存在的自信心缺乏、学习基础薄弱、功利http://观念严重等问题,一方面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加大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难度。改善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在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用优秀的文化营养滋补高职学生的心灵,营造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传统,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型的高等职业人才。

传统文化教育指的是中华民族悠久传承的、经过历史过滤和筛选并融入中华族人血脉之中的文化精华和人格精髓。“文化传统主要蕴涵在古代文化经典之中,古代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先哲们的思想精华,其思想既有那个时代的先进性,也有人类社会的普遍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深深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才能实现文化的回归与振兴,担负起民族复兴崛起的重任。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精神、文化三部分内容,其核心是精神文化。高职校园文化是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职业特点、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要素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力量和源泉来自于和谐的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汲取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渗透、感染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性情,建立起昂扬向上的品质精神,并由个体扩展到整个学生群体、整个校园,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优良的文化传统和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现阶段招生和就业的双重压力迫使高职院校更多关注的是专业类型的多样化和市场化、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优化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但“大学生在思想品质方面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纳为德育对‘做人’教育的偏失,而这种偏失主要是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生优良的人文素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必须将传统文化教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开辟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推动高职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处于探索过程中。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综合国内外高校文化教育经验,结合本人在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积累和体会,对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究,也是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有意义尝试。

1.利用课堂主渠道,设置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各地区各层次的高职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课程开设的范围十分有限。其次,课程开设的种类相对比较单一。针对此种现状,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中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结合专业内容和特点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具体可以有两种途径:第一,辅修专业史。如建筑史学、财经史学、算术史学等。第二,引入经典专业著述。在一些专业学科中将古代经典的专业论著引入教学,用其中的经验、理论与现代社会的专业方法相比较。一方面,可以完善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专业探索热情;另一方面,还可以树立民族自

转贴于 http://

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另外,在计划课程之外,通过举办讲座、开设选修课等形式,营造校园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总之,建设人文型高校,打造和谐校园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发挥课堂教育的重要作用,处理好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合理安排课时,将文化教育系统、长期地开展下去。

2.以文化主题宣传带动文化传统教育。文化教育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为关键的是将之转化为意识从而指导行为。因此,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首先必须明确主题内容。文化传统教育实践环节的主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人格主题。孙中山先生说过:“国民要以人格救国,有好人格才会有好国家。”优秀文化能够育化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内涵,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2)爱国主义主题。中国古代社会有杰出卓越的历史人物,如岳飞、戚继光、郑成功、文天祥、林则徐;有领先世界的创造性科学成果,如四大发明;有堪称经典的专业著述,如《周髀算经》《伤寒论》《九章算术》《内经》。只有使大学生认识到民族的优秀、传统的伟大,激发起民族的自信、民族的豪情,才能具备民族的自尊、民族的自豪,也才能从心底产生爱国、爱校、爱家、爱人的自觉。(3)美德主题。美德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传统,诚信、孝义、崇俭、尚德,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而又经过提炼、凝结回到生活,倡导美好的德行,从而进一步强化道德传统,这些是大学生思想行为最直接的典范。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例7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81-03

1 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在校园文化的作用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中,由生产和生活以及与自然界抗争中形成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必备的生产、生活技能和娱乐手段;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强身健体、娱乐、交往、育人等功能突现出来,通过各民族间传统体育交流,进而促进民族团结。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各民族形成发展、生活方式、人文等内外兼有的文化,同时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门类众多的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等。目前,我国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如摔跤、舞龙、舞狮、荡秋千、划龙舟、武术等。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和魅力的自主性较强的高层次优秀文化,在推动师生主体思想道德品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可以辐射到社会中去,并引领着社会时代文化潮流。这也是一所高校发展与成功所必备的因素之一。校园文化又是特殊的育人载体,对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民族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成分,而传统体育文化恰恰是不同民族文化鲜活的载体,能反映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精神。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展可以体现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性、传承性、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丰富校园民族文化内容。

2 传统体育文化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

2.1 重视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培养,忽视传统体育文化继承

在知识、信息社会化及竞技体育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竞技体育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竞赛、课外活动的主体,西方体育文化所体现的健与美、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等特点也深深吸引着当今的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中,竞技体育文化也占有主导地位,民族地区高校也是如此。

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虽然有一席之地,但就其存在的形式来看多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所采用的项目与我国1000多项传统体育项目相比也仅是凤毛麟角,在课余健身、竞赛也难觅其影,即使学校组织的竞赛活动中很少采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身处民族地区的高校,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氛围,重视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确忽视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这种随波逐流现象较为严重,体育课堂、业余健身中充斥着国际流行体育运动项目,弥漫着力与美、健与硕之风,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和谐人文精神被冷落。在竞技体育文化冲击下,导致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认识缺乏、兴趣不浓,甚至有些否定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2 重视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忽视常态化

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各自重视程度的不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也不尽相同,有些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一部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重视活动开展,但在师生业余健身确没采取导向措施,忽视了传统体育开展的常态化。

竞技体育的健身价值、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意识等功能不容置疑,不可否定。但大学生的重义崇德、宽厚、礼让、平和的民族品质、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还是需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培养、完善。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这不仅是传播民族价值观的最佳载体,也是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常态化的缺失,是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不健全,不完善。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常态化开展,有利于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重视现代体育社团的建设,忽视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的发展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学、自主、自律为主体活动团体,通过社团组织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从中得到引导和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社团同时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团组织应该对本校的社团建设进行规划,设立哪些社团、如何育人,怎样通过社团活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了多色彩、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但仍有诸多弊端,民族文化元素较少,对学生民族情结、精神的文化建设缺失。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社团较多,其中也不缺少现代体育社团,多进行竞技体育项目的活动,对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全面素质起到培养作用。而单纯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的设立几乎没有,有些关于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如武术归入体育社团,民族舞蹈则列入艺术社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新思潮和新观念与传统的文化模式和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受到影响,对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不应有的冷淡甚至背叛。民族地区高校应该通过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提高学生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民族地区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建设传统体育社团,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人文素养,完善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3 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3.1 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民族人文意识的养成

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应根植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其母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塑造大学生精神境界、人格品质乃至民族精神的必备条件。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是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民族文化教育,是通过内化的形式,从认知、感知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自主性。通过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培养民族人文意识,继承优良传统,激发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实现民族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重义崇德、宽厚、礼让为理念,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可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提高自身的体育人文素质、体育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人文意识有积极的作用。

3.2 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处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各种思想互相交织,各种观念互相碰撞时代,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使一些学生过分关注己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道德失范严重。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其办学理念。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始终与教育紧密相连,作为教育的内容手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重义崇德、轻利的思想,强调集体高于个人的集体观和民族观,引导着各民族和睦相处。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体育文化已成为群众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具有真、善、美的整合价值。民族地区高校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可对学生这种民族价值观、人生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和平、善良诚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道德品质,从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拓展和道德情操的提升,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

3.3 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实现传统体育的教育保护

民族地区高校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担负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保护重任。虽然民族地区高校在民族传统科研、体育教学、竞赛训练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的大众化、常态化较差,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发展与传承都是从学校层面来完成的,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民族地区的高校。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率先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体育的理解,培养传统体育人才,为基层输送了传统体育指导者,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上的普及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做出贡献。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开展可促进高校体育科研工作者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层面的传播、保护,实现教育传承的功能。

4 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策略

4.1 重视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经历历史的洗礼后,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跨越古今,不同的地域诞生了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形式。其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既有修身养性、以柔克刚的项目,又有勇猛刚毅、斗智斗勇、竞技等内容,还有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下进行优美肢体表演项目。民族传统文化是根,丢失了根,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会成为海市蜃楼、空中浮云。因此,学校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应迅速补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课。这样,校园文化建设才可能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

传统体育文化在民族地区高校的开展,是弘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的手段,给学生的交往提供别样的平台,促进学生间交流和团结,通过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对他们进行了人文教育,不经意间将人文意识植入大学生心灵深处,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民族地区高校依托本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构建,既是对传统体育文化弘扬传承,还可以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校园文化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品牌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同时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

4.2 创办民族传统体育社团

高校体育社团是在团委领导下组织成立,有相似兴趣爱好或特长的同学打造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组织,负责一些体育项目的宣传、推广传播、组织竞赛、联络社会相关的体育活动。民族地区高校要鼓励学生创办各种项目的传统体育社团,支持社团宣传、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和技能、组织竞赛,使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体育文化,广泛吸纳传统体育爱好者。通过传统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体育的健身、娱心、民族人文功能的了解,进而在闲暇时间通过传统体育进行健身,丰富校园文化,更好地实现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中传承。

4.3 加强体育健康课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例8

[作者简介]胥春华(1974- ),女,山东聊城人,贵阳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贵州 贵阳 5500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76-02

一、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中,由生产和生活以及与自然界抗争中形成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文化形态,是必备的生产、生活技能和娱乐手段。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强身健体、娱乐、交往、育人等功能日益凸现出来,而且,通过各民族间传统体育交流促进民族团结。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多元演进,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门类众多的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等。目前,传统体育文化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如摔跤、舞龙、舞狮、荡秋千、划龙舟、武术等。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自主性较强的高层次优秀文化,在推动师生主体思想道德品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可以辐射到社会中去,引领社会时代文化潮流。这也是一所高校发展与成功所必备的因素之一。校园文化又是特殊的育人载体,对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成分,而传统体育文化恰恰是不同民族文化鲜活的载体,能反映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精神。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展,可以体现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性、传承性,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丰富校园民族文化内容。

二、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重视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培养,忽视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在知识、信息社会化及竞技体育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体育文化所体现的健与美、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等特点深深吸引着当今的广大青少年学生,竞技体育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竞赛、课外活动的主体,民族地区高校也是如此。这些高校,虽然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氛围,但忽视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现象较为严重。体育课堂、业余健身中到处充斥着国际流行体育运动项目,就其存在的形式来看,也多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所采用的项目与我国1000多项传统体育项目相比仅是凤毛麟角。在竞技体育文化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认识缺乏、兴趣不浓,甚至出现了否定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趋向。

2.重视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忽视常态化。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各自重视程度的不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也不尽相同,有些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一部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重视活动开展,但对于师生业余健身却没采取导向措施,忽视了传统体育开展的常态化。

竞技体育的健身价值、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意识等功能不容置疑。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这不仅是传播民族价值观的最佳载体,也是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常态化的缺失,是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不健全、不完善的体现。

3.重视现代体育社团的建设,忽视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的发展。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学、自主、自律为主体活动团体,通过社团组织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了多色彩、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但仍有诸多弊端,如民族文化元素较少、对学生民族情结和精神文化建设缺失等。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社团较多,其中也不缺少现代体育社团,多进行竞技体育项目的活动,对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全面素质起到培养作用。而单纯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的设立几乎没有,有些关于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如武术归入体育社团、民族舞蹈则列入艺术社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新思潮和新观念与传统的文化模式和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受到影响,对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不应有的冷淡甚至背叛。

民族地区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建设传统体育社团,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人文素养、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完善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民族人文意识的养成。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应根植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其母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重义崇德、宽厚、礼让为理念,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是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民族文化教育,是通过内化的形式,从认知、感知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自主性。民族地区高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培养民族人文意识,在校园文化中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内化大学生的行为,提高自身的体育人文素质、民族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人文意识。

2.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提升。当代大学生处于多元文化交相冲击,各种思想互相交织,各种观念互相碰撞的时代,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使一些学生过分关注己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道德失范严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始终与教育紧密相连,作为教育的内容手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重义崇德、轻利的思想,强调集体高于个人的集体观和民族观,引导着各民族和睦相处。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体育文化已成为群众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具有真、善、美的整合价值。民族地区高校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可对学生这种民族价值观、人生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和平、善良诚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道德品质,从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拓展和道德情操的提升,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

3.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实现传统体育的教育保护。民族地区高校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担负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保护重任。虽然民族地区高校在民族传统科研、体育教学、竞赛训练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的大众化、常态化较差,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发展与传承都是从学校的层面来完成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率先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体育的理解,培养传统体育人才,为基层输送传统体育指导者,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上的普及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作出贡献。

四、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策略

1.重视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经过历史的洗礼,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跨越古今,不同的地域诞生了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形式:既有修身养性、以柔克刚的项目,又有勇猛刚毅、斗智斗勇、竞技等内容,还有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下进行优美肢体表演的项目。民族传统文化是根,丢失了根,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会成为海市蜃楼、空中浮云。因此,学校(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应迅速补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课,由此,校园文化建设才可能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民族地区高校依托本区域民族传统构建体育文化,既可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给学生的交往提供别样的平台,促进学生间交流和团结,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品牌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同时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

2.创办民族传统体育社团。高校体育社团是在团委领导下组织成立,给有相似兴趣爱好或特长的同学打造的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组织,负责一些体育项目的宣传、推广传播、组织竞赛、联络社会相关的体育活动。民族地区高校要鼓励学生创办各种项目的传统体育社团,支持社团宣传、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和技能、组织竞赛,使更多学生了解传统体育文化,广泛吸纳传统体育爱好者。通过传统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体育健身、愉心、民族人文功能的了解,进而在闲暇时间通过传统体育进行健身,丰富校园文化,更好地实现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中传承。

3.加强体育健康课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大学体育健康课是学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体育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兴趣爱好、掌握相关运动技能,使更多的学生喜欢用传统体育进行健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开花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民族传统体育多简单易掌握,应选择具有实践意义、教育价值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增加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广泛传播传统体育文化。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也要自主研究传统体育理论,学习传统体育技能,加强科研能力,为传统体育在高校发展作出贡献。

4.借助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学生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我国传统节日体育的祭祀、娱乐功能长期在我国民间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传承文化、整合社会的巨大作用。民族传统节日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如“春节”“端午节”、苗族的“姊妹节”、布依族的“六月六”、水族的“端节”等。在这些节日中都离不开各类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及竞技活动。

民族地区高校要借助本区域的一些民族的传统节机会开展相关的传统体育活动,介绍其相关知识,给广大学生提供了解民族历史、民风民俗以及传统体育文化的平台,促进学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激情,创办特色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竞争力,使学生在闲暇时间用传统体育进行健身、娱心,也能更好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梁其军.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本质的回归[J].湖北社会科学,2011(9).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例9

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它既包含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华夏民族的思想文化精华和智慧,又借鉴和融合了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它倡导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重义轻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己安人、贵和尚中、忧国忧民等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直接影响和塑造了炎黄子孙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成为人们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阵地的需要,更是我们今天重建道德高地和伦理秩序,传扬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很多都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各高校的校园传统都是以古为鉴,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高校的校训、校风、学风、励志名言等一般取自中国古代经典;学生组建的国学社、非遗青年社、文学社、琴棋书画社、曲艺协会、中医与养生协会、武术协会等都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致敬;校园环境的设计都以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和”与“美”为其内涵,不仅强调布局和谐,更强调寓意深刻,以物言志;高校主导开展的很多校园活动都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积极鼓励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大学生也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力量,他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接受程度,直接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延续性以及中华文明未来的性质与走向。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并提升其质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如在德育方面,以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修己慎独、见利思义、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德育的方向和价值,更为道德宣传和教育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案例;在智育方面,《二十四史》、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两宋理学、明清实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文化气息,更是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在美育方面,中国传统曲艺、雕刻、书法、绘画、武术等,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充实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更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涵养了学生的气质。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用中存在的题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运用的载体单一

当前,大学生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公共选修课这两类课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较为单一。并且,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方面大都还没有形成常态化,大多只是在相关活动周或者重要节日之时才会组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另外,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但是,从目前来看,部分高校还未将互联网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有效结合起来,使互联网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兴阵地。

(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不足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表明,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师在从课程教材体系转化为教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大多只是运用教育部统一颁发的教材、学校统一备课的课件资源和几本教师参考书作为备课资料,而其中的案例鲜有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更没有突出强调要与当代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前所接受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衔接。

(三)大学生自身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不佳

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还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尽如人意,这反映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种种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令人不太满意。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平时浏览通俗文学、卡通漫画、时尚杂志等比较多,而阅读文史哲类书籍、中华传统人文经典比较少,主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更少。毋庸置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是存在差异的。

三、贯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部署

(一)立足校园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要始终秉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明确提出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其价值的当代转化;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彰显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简言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秉持发展的思维和综合创新的原则,积极推进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而为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提供特有的文化场域和文化动力。

(二)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由高校主要领导挂帅负责校园文化建设事宜,聘请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专长的教师担任校园文化建设指导老师,编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同时对宣传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

其次,纠正校园文化建设偏重宣传现代潮流和科技文化甚至西方文化、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务必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再次,积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住,避免在宣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复古倾向和形式主义,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鼓励师生积极创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

因此,作为培育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必须承担好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三)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形式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信息化时代最大的受众群体。因此,在延续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同时,也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探索利用网站、QQ、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现代传媒手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建立宣传传统文化的网站,精选优秀古典文化开拓学生的野;组建 QQ群或微信群,选取学生关心的文化热点,邀请学生参与讨论;开展网络动漫节,将传统文化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搬上荧屏;购买传统文化电子出版物,让学生随时随地尽享阅读的乐趣等。

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我们还可以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教育手段向学生灌输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其次,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创建相关的社团组织,并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大力扶持,让学生乐于投身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再次,动员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做一个真正懂传统文化、学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人。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例10

       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他们人文素质和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促进校园和谐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引领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促进全面发展。而重要抓手就是建设网络文化,开设网上学习先进,展示自我,传承文明,浸润人生。这就引发了笔者对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有机结合的思考。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网络文化在传播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要正视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将二者的优势相结合,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服务。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精髓

传统文化是适应于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经久不衰,强大的生命力,至今影响着中华民族。中国传统文化是源于《周易》,以儒、道为主体,是一种包容宽大的文化。一个“和”字贯穿始终,也是其中的精髓。“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

二、 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随着计算机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网民为主体,以虚拟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的一种新方式。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特殊文化,是以人对其自身——大脑的开发,谋求智力的突破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展现。网络文化具有平等参与、多元竞争、开放和个性化等特征。

三、 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无论网络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存在方式不同,但都是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摆脱不了“文化”的内涵,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将吸收网络文化中积极的成分为己所用,互利互济,共同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达到两者共融。

一)网络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给养

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多元文化反映和交融的产物。传统文化为它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给养。

一方面,传统文化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榕树下”从封面设计、编排方式到稿件的内容,无处不流露着国人传统中的含蓄和恬淡,而像搜狐这样的知名网站,大多辟有文学论坛或读书频道,不时刊出诗词歌赋、历史图片、,吸引了大批文化名人和文学爱好者谈古论今、传统文化形式成为网络的一道独特风景,满足着人们的爱好、兴趣。

传统文化规范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网络互动行为。网络虚拟交往,主要是通过论坛、MSN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的,而这些规则内容则直接体现了传统文化规范的影响。规范人们尊重他人、不歧视、共建和谐友好社区环境,体现了“仁”“和”思想,阐发了传统文化的理念。

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弥补了网络文化的固有缺陷。由于网络跨疆界、共享、个性化等传播,也不乏文化传播中的意识形态危机。一些人为发泄某种不满情绪,利用网络作掩护,编造、歪曲信息,攻击他人;在这种环境中,传统文化秉承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形成对文化危机的自觉抵制,可以更好地提升国民自信心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文化重构的重要历史时期,网络文化也在深刻地反映这一社会现实,呈现出多元化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同时,也暴露了主体意识过分强化,社会道德感减退的问题。如近期“天涯论坛”出现的围绕“女子写博客引发道德事件”所形成的一边倒舆论声讨,其中论述虽不无道理,但不少也夹杂着谩骂和攻击,直接影响了当事人的日常生活。面对诸种道德失范行为,在网络中,如何提升我国的传统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为本”,这种文化内涵所滋养的道德观、价值观,有助于人们自我约束力的培养,促进社会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形成,从崇德尚义的传统文化精神中获得给养,是网络文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扬弃创新

传统的东西总是在不断扬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网络文化中扬弃和创新。

第一,网络文化强调个性和“自我”,否定了传统文化的尊卑情结和循规蹈矩的行为方式。我国传统文化思维强调圣人之制,祖宗之法,形成人们循规蹈矩的行为方式。而网络文化张扬个性、诉求平等,个体突破了现实生活中所有的清规戒律束缚,在网络中的思想和行为,甚至现实中的“另类”举动都能够得到志趣相投者的认可和支持。传统文化表现包容在其中,消除了人与人之间身份地位、经济收入、文化阶层等方面的落差。当人们在同一起跑线上重新角逐时,主体便获得了更大的活力、空间和自由度。

第二,网络文化张扬创新精神,否定传统文化的保守、封闭性特点。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和大陆型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赋予了它保守而封闭的特色,而网络文化恰恰弥补了这一点。网络文化传播是一个动态领域。网络文化巨大的吐故纳新能力,消除了文化中心和壁垒、实现开放性的要求,促使传统文化克服自身不足,并以创新为动力获得自我增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保持持久的吸引力,使得文化价值得以提升。

第三,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科技文化,否定了传统文化泛伦理政治倾向,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传播科技催生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不断阐释着传播科技,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偏爱伦理政治,忽视科技因素的否定。媒介即信息,网络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新方式。网络技术更赋予传统文化以独特新颖的表现形式

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网络文明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明确和围绕文化建设的目标要 求,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把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网络文明的任务纳入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部署中,积极建设和巩固先进文化阵地,努力营造社会文化发展的健康语境。

打造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化精品,引领网络精神文明,这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宝贵财富,在网络文明的塑造中,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网络文化也会失去其独立存在的内在根据。而传承传统、引领网络文明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打造精品、主动积极地占领网络阵地,不断推出人们喜闻乐见、生动鲜活的文化形式,将其深深植入人们的心中,让健康文明的文化产品去主导市场,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类文明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彰显、光大。笔者认为,在大学生中利用网络这一工具,进行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旨的经典诵读活动,就是一种好的形式。

     另外,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在建设校园文化中,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网民的网络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转变大学生的观念,做成熟理性的网民,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把握文化动向,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教育、自律等多种手段,规范文化秩序,为传统文化发展和网络文明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将网络文化的科学性与传统文化的价值感相结合,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一种包容的、开放的心态,以交融的、动态的眼光,来审视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这必将促进高职院校人才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例1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4-0064-02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目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超过1200所,招生规模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半壁江山,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者充分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由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转变,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其中,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广阔的校园为活动空间,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特定的校园精神为特征,经过历代学生的传承和创造不断孕育和形成,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基于此,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日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术界研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成果越来越多。笔者试图另辟蹊径,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出发,研究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索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深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研究,更好为人才培养和高职高专院校内涵提升服务。

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十报告高度评价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要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11月,在山东曲阜考察时指出,要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因势利导,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网络信息不断发展变化,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观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必然影响高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切实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积极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其次,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要持续发展,需要有符合本校实际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独特校园文化氛围。遗憾的是,一些高职院为了经济利益盲目办学扩招,重视数量,忽视质量,不抓校园文化建设和内涵建设,急功近利,学校发展不可持续。如果我们不断深化传统文化元素与校园文化融合的研究,以德治校,努力找寻学生发展和传统文化教育契合点,着力构建和谐校园,高职院校一定能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最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促进学生成长。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有丰富的育人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周易》中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充满了正能量,也是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在价值多元、社会转型的今天,这种正能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扼杀高职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进取心理。[1](P.18,21)中华传统文化还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思想,这种传统的人格修养方法讲求家国同构,有效的将个人与集体,公民与国家联结起来,引导学生注重个人修养,关心集体和国家,正确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将具有丰富育人功能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进取而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如沐春风,潜移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三、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途径

(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润物无声,陶冶情操,涤荡心灵,感染行为,无教胜有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建筑、广场、草坪、办公室和实训室等物质载体,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者(孔子、老子、墨子、朱熹、王阳明等)雕像,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以高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校园物质环境中,彰显传统、科学和艺术精神的有机统一,构建高等职业特色的物质文化环境,增强高职高专院校的文化厚重感,不断提高学校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校园成为肃穆的文化圣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绿色精神家园”。

(二)有针对性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保证传统文化进课堂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哲理和道德教化功能,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高专院校固然是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但是,君子不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其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和谐精神将使高职学生受益无穷,深刻领悟做人的道理。高职院校可以广泛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也可与专业结合开展专业史学课程,如中国科技史、古代建筑史纲、中国财经史纲要、中国算术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展能够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情感。专业史学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专业探索热情,完善高职学生专业体系知识。还可在正常课程之外,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营造校园的人文气息和传统文化氛围。

(三)用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充实校园文化建设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国业已形成了自己固有的传统节日文化,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和精华。[2](P.116-118)高职院校可以策划组织传统节日系列活动,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 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为载体,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穿古装,说古语,过古人节日,让学生乐在其中,同时,育在其中,潜移默化而非灌输填鸭式影响学生。

(四)学生课外活动文化体系中渗入中国传统文化要素

和本科大学生相比,高职大学生理论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确实不高,但是他们重视社会实践,愿意动手操作,喜欢参与各种社团组织,热衷于组织和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高职大学生有其固有特点和优点,我们要充分尊重高职学生特点与优点,从实际出发,将中国传统文化要素融入各种校园课外素质拓展活动中,针对性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丰富校园活动文化体系内容和载体。可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一百问”活动,让高职大学生温故而知新,再次感受杰出历史人物(如岳飞、戚继光、郑成功、文天祥、林则徐等)的爱国情怀;为我国古代的科学成果(如四大发明)而骄傲;重温中国经典的专业著述,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可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与健康人格”主题班会或团日活动,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鼓舞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3](P。184-185)可以开展《弟子规》诵读活动,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大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明有礼的含义,同时也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还可以在校园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高职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伟大,激发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具备民族的自尊、民族的自豪,从心底深处产生爱国、爱校、爱家、爱人的自觉。同时,身体力行中华民族的特有美德,诚信、孝义、崇俭、尚德,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是建立一种反映全校师生价值观念、理想观念、共同利益的理性文化,将高职院校打造成积极进取、发奋图强、和谐交往精神高地。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利于高职院校教育者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提高高职大学生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有利于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