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4 09:24:17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例1

课题项目: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c2010113)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统计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从量的方面着手研究客观事物的方法和理论。统计方法是为适应各门科学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目的在于使自己成为其他有关科学和实践工作者认识客观现象的强大武器。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可以使统计思维和统计知识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提高统计思维的效果,使学生自觉地对事物的数量方面产生兴趣,乐于进行数量分析,进而使统计思维在经济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历届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师如何教好这门课,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如何搞好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研究性教学概述

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接受性教学方法而言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是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研究性教学法至少具有以下内涵:一是实行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二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三是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在教学科研结合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间相互交流,师生互动;四是提供教师、学生研究问题的条件,激发创新的欲望;五是教学的目标不在于必须得出一定的结果,而在于其研究、探讨的过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与强调知识传授和注重知识蓄积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教学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能力为根本价值追求的教学模式[1]。

2.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1)学生学习的探究性。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设立课题,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观点,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验、讨论分析来验证书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2]。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中,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得到训练,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和提高。

(2)老师组织的开放性。包括组织形式上的开放性和内容组织上的开放性。形式上,要求老师不要局限于讲台上,而是深入学生中间进行探讨和互动。内容上,要求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中。在研究性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课题的设计等都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而问题的解决和课题的研究需要大量依赖教材、学校以外的知识和资源。

(3)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研究性教学十分强调实践。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和科学研究进展紧密结合,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常常是学生课堂讨论问题和开展课题研究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提倡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3]。

统计学课程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1)统计学课程内容安排缺乏对学生专业背景的考量。表现为沿用老教材闭门教学,无视会计、营销、商务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等各个专业的实际需要,使其实用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失去了应用学科的特色。

(2)统计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的阐述,很少给予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导致很多学生不会运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决策时只考虑到某种情况的可能性而不知根据统计数据作出客观判断;进行调查时,不会选用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资料等。

(3)统计学课程教学与统计软件应用的结合力度不够。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须借助于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EVIEWS、SAS等)来实现,所以如何使用这些软件与掌握统计理论同样重要。在实际教学中,统计软件的应用被忽视,导致学生应用统计软件处理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即使依葫芦画瓢,把数据置入程序,也不能判断结果的好坏与正误等。

(4)教师自身的统计学应用能力不足。我们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来到学校,自身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很少了解和掌握企事业单位、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难度,会出现“力不从心”,教学过程中的统计应用也只能是一些理论上的应用,与实际应用差距甚大。

(5)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陈旧。现有考核形式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学生往往采取机械性的记忆通过考试,至于如何应用则无心顾及。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例2

由于党建研究所在党建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党建研究》在思想理论界占有重要的位置,成为党建研究领域的权威刊物之一。同时,党建研究所也成为中央和地方党报党刊组稿约稿的重点对象。以我们求是杂志为例,从2003年到现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刊发了10余篇党建研究所提供的文章,其中,《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水平》、《论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把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共产党员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是质量上乘的好文章,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欢迎。

为此,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党建研究所对求是杂志宣传工作给予的一贯支持,并希望继续得到支持;我们也愿意拿出更多的版面,刊发党建研究所提供的高质量的文章。

党的十七大,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号召全党“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提供强大力量”。在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总书记四个“一定要”的政治号召,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和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加强党建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宣传,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求是杂志的栏目设置和宣传重点,虽然会依据形势的需要作出适时的变动,但“党的建设”栏目始终是常设栏目和重点栏目,对党建理论和实践的宣传始终是中央党刊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全党全国都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我们一定要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下更大的力气,把“党的建设”栏目办得更好,把十七大对党的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宣传好。

结合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在“党的建设”栏目和相关栏目中,求是杂志要重点宣传“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点宣传新修订的和修改的重大意义。

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宣传,要着重宣传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着重宣传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和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通过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帮助党员干部进一步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对新修订的和修改的重大意义的宣传,要着重宣传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程(修正案)》。的修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十七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的新要求。通过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使广大党员充分认识修改的重大意义,全面了解和掌握修改的内容,更好地学习和遵守,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例3

一、中药制药工程研究现状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中药制药工程核心

(一)来自历史的原因,我国中药工业还是仿造化工、食品、轻工和机械行业等的技术和设备,缺少专业的工业研究,技术装备和中试放大的科学技术平台,出现工艺与技术装备滞后,产品不稳定和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僵局,严重制约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制药工程研究是中药产业链的重要技术之一。所以中药制药工程是研究中药工业生产制作过程规律和解决单元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核心内容总结一下几点:1质量可控性研究分析。中药的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分离纯化的定性和定量。2工艺规范化研究。认真分析最佳工艺参数、制定生产工艺流程化。3装备标准化研究。展开工程技术,进行工程和装备设计。

(二)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的进程发展

1加入世贸后中药产业经受着严格考验。建国以来中药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走过了中药机械化、中药工业化、和90年代的中药现代化的三个发展时期。因为许多原因制约,中药产业现代化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还处在探索阶段。我国中药工业总量偏小、大型企业少、工艺技术滞后技术装备和计算经济指标低、成本高、缺少成套自控工艺装备。据国家经贸委统计数据;全国中药生产企业总数为1127家,工业总量为534.02亿元,工业销售产值为498.52亿元,其中独立核算大型企业为107家,工业总产值为229.84亿元;中成药年销量超过500万元的品种有384个,包括5000万元的有82个。超过1亿是41个,这就说明,中国中药工业产值总量具有潜力。上升空间还很大。因制药工程的工艺装备是确保中药工业产值的必要条件。

2分析2001年全国中药企业结构:因大型中药企业只占9%但是产值的42%、销售额为45%、出口创汇为50%;全国中药企业生产值总量偏小,生产小企业比较分散,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快。

3分析2005年到2015年中药工业产值和新增能力预测结果:

中药工业发展速度按照行业的15%和16%的增长能力计算,其工业总产值为984亿元,=40~45%;新增药材生产能力12.3万吨和159.3万吨,为工业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三)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和国际的距离

中医药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拥有优势的特殊行业,也是国际市场最有优势竞争力的行业。因为我国制药技术水平还比较滞后,削弱了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日本的汉方制剂和韩国的传统药物都来自中国,因为他们重视现代工艺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利用,汉方药和天然植物药生产达到了国际先进的工程技术水平。也为我们的中药产业提出了考验和鞭策。因此,研究推广先进的工程技术就成为中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亟待解决。也为我们中药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了方向。

(四)中药制药工程发展的核心技术

中药制药工程是保证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方法手段,达到实现中药产业化的目的。中药行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国家对中药产业政策、技术导向、基础研究、资源配置、风险基金的建立以及中药产业本身工程技术水平、中药现代化是系统工程,按照中药生产通用性和相关性的特点,中药制药工程研究范围是中药材预处理单元,中药提取单元、浓缩分离单元、干燥单元制剂单元等五个单元。按照工程学分类的五个部分,其中,中药工艺规范化工艺装备标准研究,是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需要提高,因为他是推动产业化规模的前提。

二、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重大进程

中药制药工程单元数学模型设计与应用是中药工艺规范化与工艺标准化研究的基础,是技术进步的标志。中药工艺来自生产实践,是中药生产过程中长期客观规律的总结。

(一)中药逆流多级浸取工艺与工业设计原则

原理是合理运用固液两相的浓度梯度差,逐步把药材中有效成分扩散到起始浓度相对较低的套提溶液中,浸取工艺过程技术参数的溶质量、药材表面积、扩散时间、扩散系数和浓度梯度的关系ds=D.F.dc/dx.dt表示,原理是溶质在药材细胞溶出的瞬间过程,是经过对溶出的数学模型微化后的变化率。

(二)中药多效浓缩工艺研究和工业设计

三效浓缩蒸发工艺的原理,是在单效蒸发基础之上,在真空条件下,把蒸发过程中一效和二效产生的二次蒸汽逐步进入二效和三效蒸发器的原理的设计工艺。三效蒸发流程为加热蒸汽和材料液的流向应哟逆流式工艺。

(三)中药喷雾干燥工艺分析研究和工业设计

中药喷雾干燥由于受热时间短,适用热敏性药物。喷成粉末或颗粒状溶解度更好,在实际生产中发现物料粘度高,制约了应哟范围。当下中药工程干燥系统的动力学数据还缺少准确测定,不能全部靠理论数据来解决。对不一样药品种,设计关键工艺参数需要现场工艺试车的经验进行调整,确保安全生产。含蛋白质类大分子化合物容易凝固变性。减少粘壁办法可按照品种特性,调整有关工艺参数。

三、完善本土国际化的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平台具有时代意义

完善中国本土特色的国际先进的制药工程技术平台。研究探索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理论和生产实践,是业内人士的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

(一)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技术产权创新的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平台。

针对中药生产工艺的多样性,在长期生产实践的基础上采用多终端模块式新组合工艺,是新型中药工艺生产目标。按照终端产物的各种要求,安排各单元模块的组合。保证传统中药二次开发和标准提取物研制配套实验和设计生产工艺装备线。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单元主要有1工业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可在原生物体系环境下完成物质分离,能高效浓缩集产物。微虑、超滤、反渗透和纳滤都能为中药工业采用。但是膜分离的预处理工艺很关键。这一工业技术算基本成熟,能为中药液的无热源浓缩。采用中药一二类新药和中药注射剂的生产。

(二)新微粉化技术

微粉化技术对药材细胞进行超细粉碎,提高生物的利用度,我国百余种药材进行了超细粉碎,喷雾干也能达到好效果。我国也有此类雾化器,像这样生产的中药细粉比药材超细粉碎的微粉纯度高许多。

(三)新二氧化碳的超临界萃取技术

这个技术的工业化生产已经成熟,超临界萃取在中药行业采用主要是发挥提取,和萃取中药脂溶性成分。我国研究结构一对100个中药品种展开了提取研究,超临界萃取用于开发一、二类新药所要求的高纯度中药有效成分提供了有效工艺装备和技术。运用中试参数和产品特性,选取中药专用的超临界萃取工业装备。

新工业色谱分离技术是获取高纯度中药有效组成的又一种分离技术,分离原理是吸附剂对不同吸附性能的化学物质的吸附―解吸―再吸附。因为工业色谱分离当下在世界上也具有成熟的工业装置,为中药工业装备标准化应用提供基础。

(四)新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

采用大孔树脂内部的孔隙选择吸附相应分子直径的制药成分,用于中药提取物纯化、分离的目的。

(五)新利用微波、超声、辅助萃取技术

这个技术能使中药成分更快更多的渗出。

(六)新指纹图谱技术

应用指纹图谱技术进行质量监控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方向。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和科学建设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

四、结束语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例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 discusses on the current domestic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patter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for this.

Keywords: training base; the main mode;中图分类号:F280

一.引言

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职业教育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各国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各自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其中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被公认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尤以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为世人所称道。

二.国内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1、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模式 高职院校除靠自身财力独立建设实训基地外,主要还有四种投入模式。 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学校配套投入模式。按照《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各地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主要用于实训基地设备。除了中央财政支持外,还有地方财政的支持。 校企合作投入模式。或寻求资金投入,或寻求设备支持,或用冠名的方式合作共建实训中心。如“筑巢引凤”型的合作模式:学校有偿或无偿提供场地或设备,将企业迁至学校来生产。 校校合作投入模式。专业相同,地域相近的学校尝试共建、共用实训基地。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投资大、利用率低, 把资源以互相共享方式进行操作, 则将大大降低建设成本。如几个学校可共享物流软件或共同投资一个物流实训基地。 “以训养训”模式。一些已具规模的校内实训中心可积极寻求与兄弟院校及社会的合作,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探索“以训养训”的路子。 2、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模式 在校内建立模拟仿真实训基地,在校外建立校企联合或股份制的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共同特点都是首先创造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具体为:组建包括企业、行业负责人及专家在内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师生均在准实体担任不同层次的员工角色。完全按照企业运营形式组织教学。素质、能力、专业技能同步培养。 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和完善。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严格执行行业或职业标准,实训的项目均为将来可能的职业及工作岗位。

三.目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

(一)基地数量不足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实训条件滞后成为制约高职人才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受学校办学资金制约,能改造或新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数量有限;引进产品生产型企业虽然能够提供较多实习岗位,但能够引进的企业毕竟少;引进技术服务型企业虽然相对容易,但往往规模采大服务项目数和业务量较小,能够组织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时间和人数还是有限,校内生产性实训占实践教学的比例偏低。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缺乏法律制度和具体方案的指引;二是校企工学结合还缺乏更广阔的思路和能够提供借鉴的经验。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还不够;三是企业缺乏人才战略的长远规划和承担提升人口素质的社会责任;因此,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往往是学校热情很高,企业却比较冷淡。

(二)基地功能发挥不当、开发不力

由于校内基地的生产与实训之间虽具有同一性(通过生产可以提升学生的技能,提升技能后的学生反过来促进生产,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但两者又有对立性(生产目标与实训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实施原则和方法的差异,生产会妨碍实训.实训也会影响生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常常发生,企业经常以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安全责任重大等理由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人数和时间,弱化了校内基地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功能;对基地的技能考证、社会培训、技术研发和成果展示等其他功能开发不力,导致基地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明显,不能扩大校企合作共赢的结合点,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对基地建设的定位不准、目标不清、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二是学校缺乏统筹生产性与实训性、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之间互利共赢的能力,缺乏整合资源开发基地其他功能的能力;三是专业教师缺乏依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发实训项目、依据企业生产规律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

(三)基地实践教学的组织水平较低

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递进性和系统性。引进的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实训什么内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实训项目安排随意、没有规划:缺少系统考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缺乏典型性和递进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校外基地缺乏互补性。以为把企业引进学校以后,只要组织学生实训。生产出产品,就达到了引企业入校的目的。

实训目标模糊、实训方法机械。以单一的生产环节取代完整的工作过程,只重视生产环节的操作规范、安全管理、时间和耗材的控制,忽视实际生产前的任务分析、设备和原材料备选方案的论证,工艺方法和人员组织的优化、员工素养的要求、标准的制定,也不重视生产后的产品验收、评价与反思以及对产品没计及工艺的改进等。过于顾虑安全风险和时间成本,实践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激发不够。

实训指导师数量不足、指导水平低。学校的老师往往实践技能比较弱,企业师傅只知道怎么做,但缺少教的经验;既懂做、又懂教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这种重硬件轻软件、实践教学组织水平低的状况,根源在于学校没有实现从“引企入校”到“引企人教”的提升。

四.对策和建议

(一)“因企制宜”,加大引企其建基地的力度

1、引进技术服务型企业共建基地易操作,做大做强是目标。技术服务型企业主耍是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和先进的仪器没备、技术,通过咨询、培训、评价诊断、分析检测、鉴定、设计、技术开发、加工、、修理修配等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其产品是智力劳动成果为主,表现形式往往是检测报告、鉴定意见书、发展规划、背销方案、设计图纸、居间合同等。

2、引进产品生产型企业共建基地困难多,创新渠道、机制是关键。引进合适的产品生产型企业入校。

3、自主研发,变企业生产设备为学校的实训设备。要激发教师投身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激励教师自主研发、制作生产性实训设备。如缩小企业的大型生产设备,整合典型的生产工艺等。

4.拓展功能,实现校企合作效益最大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教学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体。

5.优化实训项目,体现实训内容的典型性、递进性和完整性。选择的实训项目要具有典型性。要让学生通过一至二个实训项目的生产,掌握相应技能后,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例5

(一)奖惩性教师评价

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罚为最终目的,把教师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的评价结果,做为评先、评优、晋级、奖金发放的依据。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检查和鉴定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是否符合学校制定的目标;二是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做出奖励或惩罚。

现在学校管理中的“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能者上,庸者下”“末位淘汰”等,均是奖惩性评价的突出体现。奖惩性教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评价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并且只注重教师已有的工作表现,只关心评价的最终结果,教师难以参与评价之中,只有被动的接受评价,因此,这种教师评价制度难以引起全体教师的重视,有时还会造成教师与评价者之间关系紧张。它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影响是有限的,在某些时候还可能是消极的。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

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质上是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形成性教师评价。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发展性评价重视教师的个人价值和专业价值,强调教师评级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仅注重教师过去工作表现和已取得的工作业绩,而且更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和学校的未来发展。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教师评价,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净胜;二是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确定教师个人进一步的发展需求,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给教师提供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从而促进学校未来的发展。

发展性教师评价虽然能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但评价只注重过程,不重结果,有时不能确保学校及教师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评价实践初探

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级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师评价体系都不会十全十美,我们通过整合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构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师评价体系。

(一)明确评价目的

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衡量各类教师评价的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各类教师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促进学校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改革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2.多元性原则:内容多元化、主体多元化、方法多元化。

3.过程性原则: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学校要关注教师的工作过程,及时积累资料,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三)确立评价内容

师德、教育、教学、科研、管理。

(四)多元评价

1.对象多元化:中层干部、教师、职员、工人。

2.内容多元化:师德、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

3.主体多元化

(1)教师自我评价:教师自评是主要倡导的评价形式,也是教师评级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每一位教师对自己都是最为了解的,最知道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同时也都具备一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能力。因此,我们在对教师的评价时注意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践证明:教师在自评中认识到的问题往往比在他评中别人给其指出来更容易接受,更便于改进。所以,对于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或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教师自我评价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自我评价可采用自我总结的方法进行。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做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我们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等工作,通过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做为定性评价;设计学生问卷,让学生通过答卷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定量评价。

(3)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是家长的一项权利,也会死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合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等工作,也通过定期召开家长评价教师的座谈会,做为定性评价;设计家长问卷,让家长通过答卷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过定量评价。

实践中我们感到: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结果与教师自评、同事及领导评价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

(4)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与教师间彼此都非常了解,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同一个教研组或同一个年级组之间的教师在一起合作共事,他们对彼此间的优点、缺点、长处、不足等情况颇为了解。所以,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被评教师可从同事评价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对于引进教育教学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都非常有益。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评议、互评量表、听课评课、民意测验等方式开展教师互评,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5)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应该是最了解教师工作情况的,同时,学校评价教师的各种量化评比都是由学校管理者负责的,甚至有些量化结果是对教师某一方面评价的最重要依据。学校成立教师的评价领导小组,通过评价量表、交换意见、撰写评语等方式对教师分阶段实施评价。

4.方法多元化

(1)奖惩性评价:奖惩性评价在教师评估中有时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如《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方法》《德育工作评比及奖励方法》《教学工作评比及奖励方法》《教科研工作评比及奖励办法》《教师考核细则》《中层干部考核细则》《职员工人考核细则》《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工资考核分配方案》等,这些奖惩性评价对教师工作的督促和提高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在教师评价中更能体现新的评价理念,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意义重大。如: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成长记录袋”的自评与互评,对教师的发展规划、教育工作、教学工作、学习、科研、管理等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目标,促使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课堂观察”对教师的教学取向、教学方式、教材运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的导引、提问技巧、教师的观察力、调控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认知表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表现、课堂氛围等进行观察、评价和反馈,使教师在听取课后评议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修正,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再如说课活动、评课活动等,都是发展性评价很好的形式。

(3)民主评议:民主评议在教师评价中广泛应用。如:学校的各种民主推荐、民主评议等。

(4)定量评价:定量评价在教师评价中更为普遍。如:学校的各种量化评比方案、细则、意见等。

(5)成长记录袋评价:我们对教师的教育工作主要通过建立的教师成长记录袋,从①教育思想;②反映个人教育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③我的教育故事等方面进行自我展示和评价。

我们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通过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从①教学模式;②自我推荐的教案或教学设计;③自我推荐的课件;④承担的公开课的影像等;⑤教学成绩;⑥我的教学故事;⑦教学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自我展示和评价。

我们对教师的科研工作主要通过建立的教师成长记录袋,从①课题研究(包括参与或申请的课题);②研究成果(包括发表的论文或著作)等方面进行自我展示和评价。

我们对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主要通过建立的教师成长记录袋,从①课堂管理;②班级管理;③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自我展示和评价。

(6)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能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情感体验等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同课异构、研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等教学、教科研活动,大家一起来评价和研究课堂教学,通过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注重关课评课的过程,淡化评化,使教师能轻装上阵,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7)典型案例评价: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教师的教学案例,如:对我校杨忆慧、张红昌等典型教师进行研究分析,让教师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优势,提供他人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

三、基本经验

(一)分系列评价

由于教师岗位的职责不同,各种人员的工作目标也就产生了相应的差别。因此,我们要根据其岗位职责构建不同的评价目标和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对教师的评价达到科学规范、公正合理。

(二)多元评价

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劳动,教师劳动的成效是多元的。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必须从内容多元、主体多元等进行评价,合理的反映出教师工作的全面价值。

(三)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奖惩性评价实现“重结果”“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优质优酬”,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师队伍管理,有效地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激发教师内部活力。通过发展性评价实现“重过程”“重发展”“促提高”。

(四)民主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民主评价是发扬民主的重要体现,是教师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有时因种种原因“票决”结果会偏离实际。定量评价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量化等鲜明的特征。但定量评价有时会因量化方案的不完善,评价结果也会偏离实际。民主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优势互补,才能使评价更加科学、公平和公正。

四、初见成效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例6

1 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1)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未深入人心。许多人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老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积累和精通程度,似乎要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才才可以称得上是“专业”教师,这一理解往往比较片面。不可否认,要做好一名称职的教师必须在自己学科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对最前沿的研究热点和最新科研成果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如果只具备这些学科知识,那教师的可替代性就大大的增加了。因此,作为老师光有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方法的知识。学生是个复杂的个体,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双重发展的阶段,学生的道德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价值观等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如果教师只专注于学科知识的提高,而忽略了教育领域里自身的发展,那么,教师便沦为传授知识的工具。笔者认为教育事业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这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的命运。教育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支撑着他不断地进步,只有这样发自内心的自我提升意识才能够真真正正地教书育人。

(2)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有待改进。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了十余年,尽管对教师自身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其缺点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在笔试部分,考试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方法三本书中,由于考题比较简单,应试者不必具备良好的教育学基础,只要死记硬背即可通过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在说课部分脱离了实际的教学环境。被试者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对所给的教材写一份教案,然后面对专家在20分钟内把自己一堂课的基本设计给描述一遍。教师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给专家说课与给学生上课有着本质的差别,如果不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下讲课难以测试被试者的课堂组织能力和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并且,仅二十分钟的面试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一方面无法准确测试出被试者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面试的成绩与考官的个人喜好也有一定程度的联系。

(3)教师的职前培养非专业化、职后培训形式化。我国大多数师范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只有学科专业和教育学专业这两大部分,并且这两部分的联系比较少,未把教学学科和教育学有机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学科课程受到较大的关注,教育类课程并未引起重视,处于机械地完成教学目标额状态。当前,教育类课程的设置还停留在通识培训的水平,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代表了教育理论课的全部,实习和实践流于形式,教师教育的特色荡然无存。

较之教师任职前的培养,职后培训形式化的趋势更加严重。一些师资培训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学员只要交钱就能顺利毕业拿到证书,根本不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做目的和宗旨。加之,教育行政部门“学历至上”的倾向愈来愈严重,导致教师在师范学校毕业后,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基本没有实质性的发展。究其深层原因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考核目前还没有一种很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而学历作为一种比较可见的杠杆自然也就被用于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工具。因此,学历证书在教师任职资格、职称评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在法律制度、课程设置、职前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等方面有所改进。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教师专业地位。1994年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首次从法律角度上明确教师的专业地位。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对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资格的丧失和撤销作了明文规定,这标志着教师资格制度开始全面实施。但是,如今还需要国家在相关的法律制度中进一步明确教师专业的内涵,确认教师的专业地位,使教师专业化的理念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尤其是在提高教师待遇问题上,一个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与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密不可分,美国、韩国等国的教师待遇普遍好于其他国家,我国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教师生活条件较差,所以当地的教师整体上素质较弱,更无专业化发展可言。

(2)建立起一个正规化的教师团体组织,维护教师专业地位。教师专业化要顺利开展,离不开专业团体的支持,为了谋求教师的合法利益、保障教师权利、提供教师学术交流机会、提高教师专业水准、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等,建立一个正规的教师组织是非常有必要的。美国的教师专业团体规模最大最完善,如:nea(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teps(全国教师教育和专业标准委员会)和aacte(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等组织,他们的职责包括:“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促进教师的福利、加强教师教育,倡导未来教师都必须接受高等教育并经过教育专业的专门培训,招收和选拔新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并利用各项资源以加强教师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①因此,中国也应效仿这些国家一样,建立一些教师团体来切实维护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3)增设教育专业课程,提高未来教师专业化水平以及完善教师的职后培训制度。目前,我国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次改革“而是要对原有的课程和教学体系进行系统而深刻的反思、论证,以重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②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更加合理的评价机制,因此,对一线教师来说更具挑战性,也需要高素质的教研人员。“加强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新的评价理念的形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③总而言之,师范院校在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加强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重,注重教育实践的设置,培养新型教师的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在几年或者十年能完成的,而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职后培训是专业成长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世界整体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的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我国可以仿效美国等国家,让教师清楚认识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指导教师由单一的教学理论实践者向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双主体转变、由单一的课程实施者向课程的开发者与传授者转变,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和发现。”④要不断引导教师把职后培训看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阶段,使教师走出仅仅是追求资格认证和学历提升的误区。

注释

①蒋华钟,桃英.试析美国教师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j].他山之石,2000(1):57.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例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我党进行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理论体系逐步完善,融合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行完善。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上的精神食粮,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完善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

1 共享发展理念

共享发展理念中融合社会发展创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共享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现代社会发展新观念[1],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享、文化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是社会主义事业逐步完善和发展的思想引导,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共享发展的理论蕴含

(一)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共同的富裕,促进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将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发展上。共享发展是我国在社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发展理念的逐步完善,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发展,共享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发展伟大目标的进一步诠释。共享发展中强调实现社会发展中不同生活环境中人民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例如:某地区对我党提出的发展理念进行深入学习[2],积极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该地区干部带头人带领干部对当地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进行慰问,及时帮助该地区生活生产中有困难的民众解决困,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

(二)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念相同

共享发展的理论蕴含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念具有相同之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坚持市场经济为主体,政府实施宏观调控。自由竞争理念与共享发展中资源共享理念相同,自由竞争环境打破了传统“垄断”经济下的不平衡发展[3],实现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政策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创造源泉的充分涌流,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保障。此外,共享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是对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的进一步诠释,并且共享发展的开展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措施更完善,发展目标更精确,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

(三)与我国政治指导思想相融合

共享发展目标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一方面,是我国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的思想指导。我国政府职能中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4],共享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绿色、共享理念对政府职能的发挥具有指导作用,位置政府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是加强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理论指导。共享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本质在坚持为人民服务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为人民服务理念,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建设上的理论引导,促进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与创新发展。

(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新

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建设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中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两部分。共享发展蕴含中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中国古文化能够融入时展元素保留与创新;另一方面,注重对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融合,社会主义社会处于逐步探索发展阶段,合理应用共享发展理念,结合中外古今历史发展趋势,把握历史发展整体趋势,结合马克思辩证唯物历史观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文化建设。

3 共享发展的实践指导

(一)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寻求新途径

共享发函理念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分方面。第一,共享发展理念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坚持自由竞争为主体,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共享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发展提供了指导。例如:近年来[5],我国经济经济发展形式多样化,市场竞争激烈,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引导自由竞争中的企业注重产品创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引导企业发展与社会新科技手段相结合,实现了产品销售线上线下同步经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促进社会制度完善

共享理念中协调、发展与创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而完善提供了新趋势。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设为社会主义的完善了理论依据。共享理念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完善一方面体现在大众的社会意识增强。实现社会资源共享,使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得到满足,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社会参与程度提高,例如: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中不文明现象的态度普遍,“从置之不理”向“出言制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意识提高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法制体系更加完善。共享发展理念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中上层建筑逐步完善,社会发展管理体系中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的理念逐步更新发展,实是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标准也逐渐实现了人性化管理与法制管理想混融合发展,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明确化。

4 结论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体现,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加详细的建设发展步骤,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念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余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李志强.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理论阐释与现实建构[D].吉林大学,2015.

[3]龚晓B.哲学的民族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4]储著源.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建构[D].安徽大学,2014.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例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和欧洲工业朝着组合化(modularity)、专业化(specialization)、外包化(outsourcing)和网络化(networking)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特别是跨国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出现了变化。虽然企业仍在努力开发和保持自己唯一、复杂和不易被复制的核心技术,但当今世界由于很多技术在垂直链上出现中断和知识的快速传播,他们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放弃技术垄断,与其他高水平专业供应商分享市场价值。企业对外进行技术转移或外包后,仍然保留概念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以协调相关研究、设计和制造。由此企业对核心竞争能力(core of competencies)有了新的理解,即从认知体(bodies of understanding)向具备基础或背景能力(backgrund competencies)过渡。企业一方面继续保持在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放弃在所有方面进行深度开发,增强协调和吸收外部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大企业逐渐成为创新设计师(Innovation architect)和扮演价值链市场协调员(market coodinator)角色,提高对其他专业性和经验性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

科学技术信息的快速传播也促使企业必须进行开放式创新。比如音响放大器是在一个大学出现的发明技术,各企业采取不同的创新方式进行吸收。美国TI公司初期阶段已成功把该技术转移到自己的系统内,但当偶然性发明了数字式放大器技术后,迅速与发明人建立合作关系,并以此开发了新系统和芯片。日本SONY则过高估计并固守自己的核心技术,只好面对市场对芯片式放大器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痛苦挣扎。

传统封闭式自主创新模式仍是需要的,但其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企业会变得僵硬。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具备不断重组技术结构和资源的能力,在消化吸收外来技术的同时向外输出技术,在不同的价值链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目前各国加大了研发投入,风险投资促进新生科技型企业的诞生,知识产权得到更合理保护,专业性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市场调节科技发展的力度加大,加速了企业从封闭型创新向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过渡。

传统创新模式面临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欧企业的创新管理理念基本上是封闭式(closed innovation),企业在内部进行创意研究和开发,直到产品进入市场。虽然近几十年企业之间出现了技术联盟形式,但其基本逻辑仍是依靠内在能力创新。然而随着研究和开发成本及复杂性的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大量技术供应者和用户的出现,风险投资、大学和科研单位先进技术的快速扩散,封闭式创新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传统创新模式的路线图为: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市场,即 :研究项目的启动是基于企业自身科学基础,目标是自己使用。其中一些项目半路搁浅,一些项目继续往前走,最后只有少量项目进入市场。由于这是单向的,所以被称为内部封闭式创新。美国AT and T Bell实验室是这方面的代表,尽管他们有很多研究成果,但却是典型的封闭式企业文化。

目前这种封闭式创新模式已面临如下挑战:

1.高技术人才的流动

目前,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和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知识劳动者市场供应充分。这些生产有用知识的“原材料”可以很容易从原来的研发中心或企业向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大学、新生企业、咨询机构和其他第三者流动并转移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一个企业可以通过雇用另一个企业的科技人员受益,专业工程师能够从一个企业向另一个待遇更好的企业漂流。比如美国现有硬盘技术公司中有21%是由原IBM公司离开的工程师所创办。美欧的移民政策对吸引第三国的专业技术人员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美国国家基金会统计,美国MIT和斯坦福大学50%的博士后不是美国公民,硅谷30%的计算机公司不是在美国诞生。然而美国并没有给所在国给予补偿。竞争对手用提供更优惠待遇挖走人才并获得所需要的技术。高技术人才的流动或流失给封闭性创新企业的研发投资造成困扰。

2.风险投资

1980年以后风险投资在美国快速发展,2000年已从初期的8亿美元增加到800亿美元。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大量的研发人员受高风险/高回报的诱惑去创办自己的企业,原企业内的知识库和技术储备受到威胁。虽然大企业可以提供一流设备、激励措施和知识环境进行研究工作,但不能阻止新生企业从原企业剥离出去,也不能阻止内部科技人员的离开。

3.外部供应商增加

过去技术密集性企业很难找到相匹配的供应商来提供技术服务。但目前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供应商甚至能够提供高于本企业所能达到的高质量服务。这一方面可以支持企业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而不是所有方面进行研发,加速成果转化速度,但另一方面因供应商面对所有客户,使得企业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向外部泄露。

4.技术垄断时代的结束

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通信、生物、新材料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已远远超出单个企业和机构的研发能力,企业之间必须进行合作和放弃垄断。

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建立

目前美欧学术界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理念主要基于Henry Chesbrough教授的下属描述:“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是指企业使用有目的性输入和输出技术来加快内部创新,并以相应的方式扩大在外部使用创新技术的市场”(The use of purposive inflows and outflows of knowlege to accelerate internal innovation ,and expand the markets for external use of innovation ,respectively 。根据该理念,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企业能够也应该像使用内部技术一样利用外部技术,并利用内部和外部创新技术及途径开拓市场。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能够做到不断进行许可证买进(License in)和转让(License out),企业并购(Spin in)和剥离(Spin out),获取(Acquire)和放弃(Divest)。开放式创新的路线图为:内部技术+外部引进技术派生新企业(Spin off)+许可证转让传统市场+许可证转让市场+新市场。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特点是研究项目的启动是基于自身技术和引进技术,市场进入是通过许可证转让、建立风险投资企业、传统市场开发等多条途径。美国IBM ,Intel,Procter and Gamble等公司是开放式创新的成功范例。

在处理知识产权方面,封闭式创新条件下企业积累知识产权主要供内部使用,多数专利没有被相关企业开发,失去应有的价值。在开放式创新条件下,企业成为知识产权的卖方和买方,知识产权通过许可证转让、企业延伸、风险投资等其他方式变成灵活的企业资产。

开方式创新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建立企业合作网络,涉及处理企业并入、企业延伸、风险投资、合资等机构之间的关系。它们可以是一种正式合作网络,如建立合资企业和研发伙伴联盟,或是客户-供应者关系如许可证转让、签订合约、关键设备共享等,或是建立有共同市场和开发互补产品的横向联盟。非正式合作网络如个体之间的合作等。合作网络是企业创新的一个增值战略,它可使企业对外来技术作出快速反应,找到自己技术的市场,加速实现科研成果商品化。

为开放式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政府的角色

政府在创新活动中一是扮演政策制定者和监督人,比如制定技术开发和传播的一般规则,知识产权的确定和保护,竞争政策,促进新生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等;二是对研发和创新项目提供直接补贴;三是创新产品的购买者,政府采购对产品开发起引领作用。

2.教育和培训

技术创新政策离不开一套完整和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应鼓励大学、研究单位和企业之间加强人才流动,交叉兼职,特别是安排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只有大学和研究单位真正了解企业的问题和需要才能实现实质性合作。

3.风险投资

与政府拨款人相比,风险投资商面对的要么是高回报要么是失败,他们比政府行政官员更活跃和敏感,对项目信息预测相对要准确。因此对商业性阶段的创新项目采用市场拨款机制更符合发展规律。与美国相比,欧洲对新生企业的风险投资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力度小,二是在商业化技术创新阶段出现断带,企业很难找到扩充资金。另外,欧洲风险投资是防守型,是否投资取决于新生企业是否拥有专利,而明智的风险投资标准则应根据企业的潜在创新能力而定。

4.一个好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在创新保护和扩散方面找到平衡

据统计,大企业80%-85%的专利没有得到利用。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企业把这些专利技术在其他企业使用,比如许可证转让、建立技术剥离企业,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等。

5.建立企业竞争机制

保持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措施是建立企业竞争机制。技术持有者和卖主总想保持垄断地位,但竞争越激烈他们就越难保护所有技术。在开放式创新条件下,政府的政策应使得他们以合法形式扩散技术,比如转让许可证,以该技术为基础建立技术标准或技术平台。中小科技型企业最具经济活力,他们与大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将推动未来经济的发展,政府应特别给予扶持。另外,目前各国都偏于关注从大学和科研单位孵化企业,但它们在初始阶段离市场较远,而从企业分离出来的商业性小企业其生存能力、增长幅度和效益更好,也应得足够支持。

6.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合作体系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例9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

    税收会计是国家各级税务机关核算和监督税收资金运动的一门专业会计。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般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是主流派的观点;还有一种非主流的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而进行着一次次小动作的改革,直到今天也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而与税收计划、税收统计捆绑在一起,使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

    那么,税收会计在整个会计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呢?对于前述提到的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并列的提法,笔者认为是行不通的。我国的会计体系,通常是按照是否以取得利润为根本目的,将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大类,而税收会计肯定不是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它不属于企业会计,这是毫无疑问的。按照这种分类方法,不是企业会计就一定是预算会计。如果将其独立出来作为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并列的第三大类会计,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很难找到充足的依据。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其惟一的理由就是认为税收会计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是独立的专业会计,因此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体系之外的一门专业会计。对此,笔者认为这不能成立。理由是:

    (1)我们承认税收会计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并不能因为其有相对的独立性就能将其在会计体系中单列一个体系,它完全可以是会计体系某一大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会计。因此,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并不能成为将税收会计独立于预算会计体系之外的理由。况且这种所谓的独立性,实际上也是相对的。

    (2)我们将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大体系,在每一个体系(类)中,又包含若干门专业会计,如企业会计体系中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预算会计体系中包括: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预算会计、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国库会计、税收会计等。如果将税收会计独立出来与企业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并列成为第三个会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除了税收会计本身外还有什么呢?这无法形成一个体系。当然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从会计属性上看,它是属于非盈利性的会计,从大的类别看,它应属于非盈利会计系列中的一员。

    (3)按照我国现有的工作部门来说,财政资金(预算资金)的大致运动过程是:税务机关-国库-财政机关-国库-用款单位,相对应的会计核算过程是:税收会计-国库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国库会计-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会计。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务部门的税收收入,从应征税金的形成到税款的最后入库,这是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税收会计的核算过程。税款入库即完成了税收资金运动,而进入财政资金的运动阶段。因此,我们说,税收资金运动是大财政资金运动的一部分,是财政(预算)资金运动的起点,税收会计也就是预算会计的起点。因此,税收会计应是预算会计体系的一部分,其在预算会计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税收会计与税务部门(行政单位)预算会计的关系

    在现实中,人们容易混淆税收会计、税务会计以及税务机关(行政单位)预算会计,甚至有些专业文章中也有对上述三者的误用。实际上,税收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会计学科体系,两者在会计主体、核算对象、核算依据、核算任务、会计目标等方面各不相同。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盖地、涂龙力等学者已作出比较全面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税收会计和税务部门(行政单位)预算会计两者同属于预算会计(政府会计)学科体系,但两者的核算对象却完全不同,由此导致了两者在其他方面必然也存在差异。

    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全称是行政单位预算会计。行政单位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实行预算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等。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就是核算、反映和监督行政单位预算资金及其运动的会计。

    我国的各级税务机关均属于行政单位,它们从事税收征管业务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均来源于预算资金,这些资金用于从事正常的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种支出,如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和开支标准所支付的人员经费、办公及其他各种公用经费等即形成了各级税务机关(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这种预算资金的拨入和支出就形成了税务部门的预算资金运动过程。而对这部分预算资金及其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专门会计即为税务部门(行政单位)的预算会计。

    各级税务机关从财政部门或上级部门取得预算资金拨款是用于开展税收征管业务活动的经费,而其业务活动的内容就是税款的征收和入库活动。税款从征收到入库的过程又形成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而对税收资金运动全过程的核算和监督又形成了税收会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某些税务机构里,并存着税收会计和行政单位预算会计。

    从上述关于税收会计和税务机关的行政单位预算会计的内容来看,两者可能在同一个机构内并存,并且同属于大的预算(政府)会计体系,但在其他方面却存在很大的差别:

    1.会计主体不同。税收会计的会计主体是直接负责税款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不直接负责税款征收和入库的税务机关,如国家税务总局、省税务局、地(市)税务局等虽然也是税务机关,但不是税收会计主体。而税务部门预算会计主体则是指税务系统的各级行政机关单位,凡是由预算拨款,并独立核算的,包括国家、省、地(市)等各级税务机关在内的税务行政部门。

    2.会计核算对象不同。税收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一级税务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税收资金及其运动,即从税金的应征到入库、提退的全过程。而税务部门发生的税收资金以外的资金运动则不是税收会计的核算对象,而是行政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因此,在税务部门发生的各项资金的收支活动中,必须严格区分哪些是税收资金,哪些是非税收资金,在此基础上分别用不同的会计来核算。由于两者会计对象(内容)的不同,导致其会计要素也各不相同。税收会计的会计要素只分为税收资金来源和税收资金占用两大类;而行政单位会计的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类。

    3.会计确认基础不同。税收会计适应其核算需要,分别在税收资金运动的不同阶段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分段联合制为会计确认基础。而行政单位会计,目前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

    4.会计核算所依据的制度基础不同。在具体处理业务时,税收会计要以《税收会计制度》作为其规范性的要求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行政单位预算会计要以《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其他制度为依据。

    三、税收会计主体及其核算单位问题

    通常意义上的会计主体是指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理的数据,所提供的信息,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要严格限定在每一个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地位的单位或主体之内。每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单位,就是“会计主体”。将会计主体的一般概念运用到税收会计中,税收会计的主体,就是税收会计核算单位。明确税收会计的主体,就是要明确什么样的税务机关必须进行会计核算。

    税收会计要全面核算税款征收和入库等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因此,其会计主体必然是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由此我们可以确定税收会计的会计主体是税务机关,但并非所有的税务机关都是会计主体,只有直接负责税款征收和入库的税务机关才是税收会计主体(如国家税务总局、省税务局等均不是会计主体)。也就是说,在我国各级各类税务机构中,只有实际负责税款征收与入库的税务机关,才是直接组织税收资金的部门,才是税收会计的主体。

    按照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体制,直接负责税款征收与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有多种,按其对税收资金征管的职权和任务的不同可分为: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例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44-01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对于教育事业也开始提高重视程度,尤其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更是提高了教学标准。而个性化教学方法的提出,可以有效的改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得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但是,由于个性化教学法比较特殊,致使很多学校对其的应用程度还存在差别化,从而导致个性化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受限,导致学生并没有在个性化教学中获得较多的知识,这些应该引起学校和教师的充分关注。

一、个性化教学的基本涵义

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自身个性而施展的教学形式,即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等,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学生真正需要哪些知识内容,教师就根据学生的需求去开展哪些内容的教学,从而锻炼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利用这样个性化的教学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取得身心和学习双重发展的目的。而个性化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更好的体现素质教学的目的,强调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个性化,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得学生很多优势的个性得以发扬,从而让学生朝着阳光、积极向上的方向去发展,教师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让每一名学生都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理论研究的作用意义

初中物理学科实行个性化教学,可以极大的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对于教学理论研究有着非常好的促进意义。首先,从理论上而言,个性化教学就是针对个别学生或者个别群体,而实行的一种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其次,个性化教学是值得教师深入推广的一种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全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提高其学习能力;最后,个性化教学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带给学生新颖的教学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全面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三、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传统化、忽视个性化教学优点

初中物理是学生开始入门的阶段,所以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很多物理教师仍是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化的讲课模式,使得课堂教学质量无法提升,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有效提高;还有的教师忽视个性化教学的优点,认为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好,从而造成学生的个性被压制,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无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不到提高。

2、教学重点突出不足、个性化教学无法体现

初中物理知识相对复杂,其带给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比较大,如果教师对于物理知识的重点突出不足,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有的教师将所有的知识都作为重点,要求学生必须记忆很多概念,掌握很多公式,经常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物理知识,而忽视了个性化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每天面对枯燥的物理课堂,很多自身的学习优势得不到发挥,这样教学重点突出不足的现象经常存在,也是教师对个性化教学法理解不足,学生自身需求关注较低带来的教学弊端。

四、增强个性化教学实践水平、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1、教学手段实践化、发扬个性化教学优势

初中物理教师必须将个性化教学法做到实践化,即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应用个性化教学,充分的突出个性化教学的优势,从而保证物理课堂变得丰富有趣,针对每一名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别,针对每组的特点进行授课,这样就会均衡发展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得学生自身的优势得以发挥,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结意识,自主思考能力,通过这样个性化分组教学的方法,教师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2、教学重点明确化、凸显个性化教学特点

初中物理教师要争取区分知识内容的轻重,即将重点与非重点知识合理的划分,明确的传授给学生,不能要求学生掌握全部的知识内容,这样的范围性的授课,是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物理知识的。教师应该利用个性化教学的特点,将教学重点分为不同的层次,把重点知识串联起来,设定为特殊的问题,从而考验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每组或者每名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让学生在掌握重点知识内容的同时,获得更多学习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是学生物理知识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的入门时期,所以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物理知识水平的发挥和学习。而个性化教学就是主张因材施教,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将教学模式转变为服务性教学体制,从而让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树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使得学生在个性化教学课堂中,体验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保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例11

【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新的课程形态,以其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之中,并成为新课改的一大亮点。鉴于此,关于“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话题。本文在对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整合的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二者的整合实践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整合

1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当前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不知道学了这门学科的知识后,对自己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联结学习方式的整合,通过改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应用的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把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解决自己身边的事,彻底改变了原先信息技术课只学不用的现状。

1.2 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质量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与传统学习完全不同的学习,基于资源学习是它的重要特点。如果没有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各类学习工具支持,或学生缺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有可能就像戴着锁链的舞蹈,难以尽显其潜在的优势,实现学习的革命。我们通过建立学校网络型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把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资源获取、信息数据处理、成果交流等过程,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学习和技术应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带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任务与问题去学习信息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很多在校住宿学生难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兴趣。

1.3 有利于提高学科课程整合效果

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工具,需要教师、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在以往学科教学整合中,往往是学生缺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人表演用信息技术,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满堂灌”的工具,很难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有新的突破。联结学习方式的整合,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探究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得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借助网络中NetMeeting、BBS等功能,开展协商讨论,合作交流、团队精神、师生互动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平常的学科教学中也成为可能。

1.4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批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事关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换言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点任务。而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整合则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出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及逻辑思维。学生通过浏览不同的网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同一问题,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各个网页的内容不会只局限于书本所涉及的内容,大量的、多元化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产生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可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圈里进行讨论和交流,自由发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便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自主性思维,进而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性思维。

2 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整合的实践模式

2.1 在研究性学习中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中心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某些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巧妙地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中。“任务驱动”模式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适合于学生自主与探索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就是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安排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任务中,学生在这些“任务”的“驱动”下,在指导教师和小组同学的帮助下,自主疑开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如在“IE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研究性学习课题去网站搜寻资料,再由保存资料的需要出发,自然引进“下载”的知识点,由多次访问某网页的需要,顺理成章引入“IE”中的收藏功能,由学生有交流学习信息愿望上,教会E—mail收发、BBS使用等等。这种为学科研究性e学习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带动本学科教学的联结学习方式,学生普遍反映信息技术有“玩”不完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真有意义,不是高考科目也爱学。

2.2 结合研究性学习设置信息技术选修课

信息技术课程中一部分内容是开设选修课的,学校安排《网页设计》为选修学习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联系。在教师指导协助下,学生合理选择研究课题,科学规划课题网站,有目标搜索课题资料,及时记录课题阶段成果,合理评价课题研究成果作品。学生既完成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任务,又完成了《网页设计》的学习任务,整个学习过程,教师教得潇洒、灵活,学生学得也轻松、愉快,师生和谐,学习在这里成了一种乐趣。

3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形成新型教学方式

3.1 专题研究性模式:师生共建专题研究性学习网站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学习中,形成了很多学科教师与学生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专题网站,学科的学习方式自然地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语文学科教学中,形成三个有明显特征的整合形式:一是以对话为中心;二是以实践为中心;三是以创新为中心。语文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使学生处于一种动态、开放、民主、多元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环境中,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语文疑惑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语文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语文学习,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

3.2 创新思维教学模式:软件协助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整合学习的过程中,计算机和网络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学生掌握了多种辅助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为其他学科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如数学学科中的专题研究活动,需要让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图型函数类等的学科研究性学习内容课题的教学,教师放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中完成,师生共同用Excel、《几何画板》软件探究学习,效果就非常明显。

3.3 探究性模式:跨学科的任务型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方式原先只用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课程联结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受学生喜欢,学生自身也形成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随着整合学习研究深入,任务型教学方式逐渐向其他学科渗透拓展,如英语学科教学中,教师把英语任务作为教学切入点,通过Goal(任务目标)、Input(输入)、activity(活动)、Teacher’s Role(教师角色)等环节任务型教学实践,形成了一个由网络一单机一网络,由课内一课外,个体一小组一班级一校园一校际一国内一国际的活动与实践贯穿始终的新型教学模式。

4 结语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对现代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提高都在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新形势下,在未来的整合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立足于网站,多向拓展;立足于细节,精益求精;立足于疑问,解疑答惑;立足于兴趣,深入探究,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拓展研究性学习范畴,继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