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学习中医的基础

学习中医的基础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5 09:24:42

学习中医的基础

学习中医的基础例1

PBL 的全称“Problem - 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医学教育中是指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它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相比,在设计理念、实施方式、评估体系等方面均有着根本区别。目前 PBL 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也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近年来我们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中应用 PBL 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 中医诊断学 PBL 教学法的目标

PBL 是克服传统医学教育弊端、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医诊断学 PBL 教学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对中医诊断学及相关学科所学知识的记忆保持力,让学生学会中医辨证思维方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从而形成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对自身能力和他人工作成果的评价能力;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作为团体成员与其他伙伴协作的能力等。

2 中医诊断学 PBL 教学法的实施方式

2.1 提出问题PBL 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围绕着问题解决,问题本身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结果。所以中医诊断学 PBL 的问题必须设计得很巧妙。主要问题的设计应由中医诊断教研室教师及研究生组成的问题设计小组进行。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再通过教师及研究生讨论后进一步修改和整理得出。由此得出的问题既有一定深度、广度,又可以预测其解决的途径,而且问题的提出真正出自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知识结构和动机态度等因素,以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问题应当与学生学过的中医知识水平相适应,以前学过知识的“激活”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有利条件。问题应该是结构不良的、开放的,真实临床中的具体情景往往具有结构不良的特征。这样,学生原有的知识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这就使得多途径收集信息和资源成为必要,也使得小组的分工和协作成为必要。问题应该对学习者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这能够发展学习者有效地解决中医临床问题的技能和高级思维能力,确保在将来的中医临床工作和学习中学习者的能力有效地迁移到问题的解决中。问题应该是实际问题,来自于临床或与临床密切相关,比如真实的病例等,将学习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学习知识的情境与以后应用知识的情境具有相似性,这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在新问题中的迁移。在呈现问题时要注意使学生投入问题当中,把问题看成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

2.2 检索资料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 8~10 人,分组时应注意按学生学习基础和个性心理进行均衡分配,每组各指定一名学生做负责人,学生们要互相介绍、互相认识,为合作学习建立基本的规则,创设和谐的气氛。每个小组针对一组开放性的中医诊断学问题,列出并分析已提供的资料,并结合原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一定的假设;列出待解决的问题和待收集的资料,通过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获取信息或向网友咨询、向专家请教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收集信息和资源以完善假设;经过一 至两周的学习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承担责任和任务,任务中有个人独立进行的部分,也有需要协同作业的部分,彼此在知识建构上是紧密相连的。在此过程中,小组内的合作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学生不再和以往那样只重视自己与教师的交流而不重视与同学的交流。因此,学习不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

2.3 集中谈论查找资料后,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各小组全体学生的集中讨论,沟通他们所学的东西,基于他们新学习的东西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假设。学生要选一个人做记录员,负责记录集中讨论的情况。集中讨论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们要评价自己的信息以及他人的信息,看信息是怎样得来的,来源是否可靠等,要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问题的主人,真正从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满足和成就感。教师则作为学习的帮助者,对讨论进行指导,掌控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不直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供有关的信息,尽量不利用自己关于这一内容的知识去问一些能把学生“引到”正确答案上的问题。由于分组较多,为缓解师资不足的矛盾,可以发动教研室的硕士研究生分散到各组,从而保证每一小组都有教师进行指导。

2.4 表述学习成果PBL 的特点之一是问题解决及学习成果表述的多样化,如可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表达,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成就感得以满足。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采取每个小组分别制作多媒体课件、推选一名代表给全班同学进行多媒体授课的方式来表述各自的学习成果。这不仅可以充分展示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而且形式新颖,能够激发大家的兴趣。另外,笔者对学生讲课还用数码摄像机进行了录像,并将制作好的光碟发给每一组的学生,不仅可以保存资料,还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 中医诊断学 PBL 教学的评估

学习中医的基础例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a)-0130-02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 based learning,TBL)是2002年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1]。它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团队协作,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及团队意识[2]。在预防医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技能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将笔者开展TBL教学的模式及体会表述于此,以供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本校2010级护本1班和2班学生,随机分组,1班为TBL教学组,2班为传统教学组。TBL教学组:女生35名,男生4名,年龄为(21.20±0.92)岁;传统教学组:女生37名,男生4名,年龄为(21.10±1.20)岁;均为全国高考统招学生。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学习基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传统教学组 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通过听课获得了教学内容和要点。

1.2.2 TBL教学组 (1)分组:根据学生以往成绩和平时表现,每组成员3~4名,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组内的合作学习。(2)任务安排:课程内容包括“环境与健康”、“营养与健康”和“实验流行病学”三个方面内容,共12学时,每次4学时;课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精心准备教学资料;各小组学生根据抽签方式确定问题,组内成员分工,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相关资料。(3)教学实施:包括个人测试、团队测试以及应用性案例讨论。个人测试包括抢答题和必答题,主要测试基本概念和重点内容;团队测试主要考核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小组指派组员可以通过板书或PPT形式进行讲解和总结;应用性案例讨论主要选用与课程密切相关案例,由教师设置问题,各小组回答陈述理由,教师启发引导,可以采取辩论或补充的形式完成问题[3]。

1.3 效果评估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教学效果评估分为主观自我评估和客观成绩测试。

1.3.1 主观自我评估 两组学生对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都分为四个评分标准(≥90分、80~89分、60~79分、

1.3.2 客观成绩测试 在讲授内容结束1周后,两组学生同时进行理论成绩测试,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理论总成绩为100分,其中主观题和客观题分别占总体分值的70%和3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主观自我评估

TBL教学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学习能力评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见表1。

2.2 客观成绩测试

TBL教学组学生的主观题、客观题以及总成绩评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在医学生的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学生可改变传统对临床问题的思考方式,建立起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TBL教学方法对于预防医学的教学是有促进作用的,体现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了资料、提出了问题,并尝试通过团队交流解决问题[5]。在TBL教学法实践中,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逐渐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本校2010级护理专业学生开展预防医学TBL教学的效果评价与分析,TBL教学组学生的主观自我评估和客观成绩测试评分均有明显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课堂时间有限,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学生得分较低;因小组分配不合理,造成组间成绩相差较大。这也是李晓南等[6-7]学者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预防医学的TBL教学尚属尝试研究阶段,随着TBL 教学法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推广,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建立,此教学法对于培养医学综合性、实用性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Stuart J Beatty,Pharm D,Katherine A Kelley,et al. Team-based Learning in Therapeutics Workshop Sessions[J]. Pharm Educ,2009,73(6):100.

[2] 乔植宇. TBL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 中国伤残医学,2012,20(5):118-119.

[3] 钱荣,苏林,叶红,等.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47-149.

[4] 李成义,崔成立,刘铮然,等. 坚持预防为主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4(1):41-43.

[5] 孙祝美,叶杰,闫晓风,等. 以TBL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细胞分化、衰老与死亡”章节中的应用[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2,34(9):911-915.

学习中医的基础例3

一、研究背景

医学生以其特有的就业前景及医生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牢靠且能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同时,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形势也警示加强医学生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产生倦怠感

据研究统计,医疗、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高于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考虑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医护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也给从业者带来较大压力,且医学专业学生同样也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使得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较高。此外,部分医学生只注重临床技能,认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完全忽略了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2.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1)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降低其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不断扩招,医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医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意去乡镇医院,导致基层单位人才缺失。而大中城市三甲及其以上医院却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经济水平以及医疗条件等综合能力吸引着大批优秀的医学毕业生。同时,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型医院已经接近“人满为患”的情形,不再广泛接受医学生,而只重点招收以广博的基础医学知识与灵活的实践操作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导致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颇大。

(2)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现阶段,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除了患者对医生行业的认识不够、舆论压力、媒体偏激的报道等因素之外,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部分医生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忽视传统的体格检查,问诊环节缺少,医患沟通匮乏,医生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而单纯凭借化验单、检验报告,往往会导致一些患者病情延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在选择检查项目上存在疏忽,不能正确选用特异性的检查,患者花“冤枉钱”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结论。

二、医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不仅仅包括细胞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英语等方面的教育。医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优秀的基础知识是医学生思想升华的知识源泉

思想政治、伦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准医学生们高尚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奖助学金、评模评优的有力依据

医学生由于其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较长,费用昂贵,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医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奖助学金,来缓解一部分家庭压力。现行大学期间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各项评优评模的文件都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强。医学生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得到较高的学分,在参评奖助学金时具有超强的实力。

3.稳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医学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们纷纷选择向更高的学历进修。但是,医学研究生考试与其他考试有所区别,其专业性质决定其考查知识点综合且理解难度较大。本科期间基础课程的掌握有利于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疾病为主干,贯穿各科内容的复线。

4.夯实的基础知识是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效掌握基础医学,首先,增强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提高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次,能够为临床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和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和研究。同时,可以从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后措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途径探究

1.个人方面

(1)提高自我认识

正确认识医学生的身份、肩负的重任以及基础教育对于自身、患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2)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针对各科目的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勤于归纳总结,巧妙联系前后知识点。

2.学校方面

(1)稳抓“三风建设”

辅导员老师进行严格的日常考勤,合理运用奖惩制度,并将医学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指导、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干部在教室学习园地和宣传栏实时更新医学前沿信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院适当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或举办知识竞赛、讲座等,以达到知识的共享。班级内部也可成立学习探究小组,以优生带动后进生,共同进步。

(2)深化教学改革。教师应一改往日传统的说教形式,采用更活泼生动的方式,如小组讨论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及过程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增强摄取新知识的本领。

3.社会方面

实践活动是完善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医院应多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或组织生产实习,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学得更活,而且记忆持久、巩固。同时,医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和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

医学生承载着未来医疗卫生发展的希望,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断探究创新。只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学习中医的基础例4

《中医学基础》作为一门涉及到中医学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是学习中医学以及其他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中医学基础》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本专业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还关系到其他课程甚至其他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到整个中医学教学的顺利进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所以对于《中医学基础》的教学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以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展的现状。[1]

一、 《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1.改革教学内容

1.1 理论联系临床经验

一般医学类的知识通常都比较枯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记住所要学习的知识,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1.2 突出难点教学内容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挑选出重点与难点。对于重点问题,教师需要将文章中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具体讲解,同时结合实际需要,将文章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重点问题的能力;对于难点问题,特别是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分析相似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下,充分体会。[2]

1.3 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专业的不同进行针对讲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是针灸专业,教师可以集中讲解针灸应用的案例;如果学生是中医戒毒专业,教师可以讲解关于戒毒方面的实际案例。进行针对性讲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本专业对于《中医学基础》课程学习的要求,体会中医学的重要性。

1.4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很多概念、观点都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结晶,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够真正体会其中的奥秘,中医学中生涩的名词给学生造成虚假的感觉,尤其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甚至觉得有些迷信,所以学生有时候会感觉迷惘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将中医与现代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做到与时俱进。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讲解中医学在现代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美容等各方面的应用,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探知欲望。

2. 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

《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学生通常都是学习护理、中药药剂、中药市场营销、西医临床医疗、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等专业的学生,因此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对中医学上的基本知识、技能、概念以及理论进行分类,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为学习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2.1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是体现在多媒体以及网络教学上,适量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通过音频、文字、动画等刺激感官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学习兴趣。一般中医学上的知识都比较抽象,所以多媒体的介入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习课程的印象,还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网络教学主要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等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2.2改革评价方式

教学改革同样涉及到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的发言中,因此评价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理论知识的考核改变为: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60%,平时成绩=阶段性测验成绩+课堂发言成绩+课程论文成绩+分组讨论成绩+课余作业成绩。经过各项指标的综合考核,实现评价的目的。[3]

二、 《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1.学生的成绩均有所提高

根据教学的最终结果显示,参与《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学生经过教学评估后,成绩均有所提高,平均成绩提高幅度超过10分,而且整体学生合格率也比改革前提高12%,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多数学生更积极、乐观、主动、认真地面对考试,顺利完成学业。[4]

2.对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后期影响较大

根据追踪调查结果,《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对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后期工作以及学习上的影响较大,并且在其他的学科学习中,也会涉及到很多内容。许多继续深造的学生表示,在深造或者就业的过程中,《中医学基础》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从自我发展以及责任感上,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心得。本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获得心理、护理以及专业的知识体系,并完成自我完善。

三、结语

《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改革实践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手段的革新、评价方式的改变,关于中医教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让我国中医学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朱乔青,来平凡,曾传红,等. 对综合型高等中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229-230.

学习中医的基础例5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医疗卫生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质量的药学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满足社会的需求,近年来药学专业分支越来越细,对药学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社会连锁药房、医馆、医药公司还是医院,都要求药学专业学生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功底。医学基础课程是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且是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重要内容,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高职药学专业非常重视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基础医学课程是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就业有直接的影响。由于高职学生本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弱使得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程缺乏学习兴趣,且部分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高职药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一些当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单一、专业针对性不强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药学专业与医学专业选用通用医学基础课程教材。这一类教材侧重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缺乏与药学专业的关联性,有些内容甚至已超出药学专业的实际需要。而药学专业需要的医学基础知识是需要与药学知识息息相关的,而不是单独的医学知识。如《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这一基础医学课程的教材中,没有药学专业对应的知识点,全部为医学通用的内容。如“药物制剂中常见的放线菌”、“医学免疫学与生物药物的关系”等。药学学生会误认为这些医学基础知识跟他们的专业相关性不大,从而出现对基础医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二)教学过程缺乏与药学专业有机联系

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都在第一年开设,医学基础课程基本都在大一开设。学生一开始就学习医学知识,由于医学基础课程按照医学专业内容讲解,故药学专业学生无法了解到本专业相关的药学知识,这就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甚至学生开始厌烦这个专业。如人体解剖学,各种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和各种生理变化的具体过程等具有抽象、复杂、难记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局限于理论的讲授,疏忽了将这些知识与药学联系和交叉渗透。由于大多数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且内容相对抽象,没有与专业挂钩,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造成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失去兴趣。而学生为了拿到学分、开始应付考试,单纯的死记,学习效果较差。

(三)教师缺乏药学相关专业知识

目前,各高职院校中,进行医学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医学系的专业老师或者是医院聘请的临床教师,很少有专门的临床药学老师教医学基础课程。决大多数教师是从医学院校毕业就到高职院校教学,没从事过临床药学及其他相关药学工作,缺乏对医学知识在药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故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药学专业学生真正需要的医学基础知识,按照医学专业的特点或者是在医学专业课的基础上机械的减少部分课时,就作为药学专业的基础课,这个与药学专业的需求脱钩,不符合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

二、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选用合适的药学专业基础医学教材

为使医学基础课程更好的适用于药学专业的教学,坚持“以必需为原则、够用为度、岗位需求为标准”来选取药学专业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教材,如采用药学类专门的医学基础课程《生理学》《微生物》《人体解剖学》等教材。这样,既能方便教师按照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设计教学,又可以增强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联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对药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

(二)联系临床实践,凸显基础医学的关键作用

药学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有一定的医学基础,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更好地做好药学服务。目前我国药学类专业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基础课,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如何提高学生对医学专业基础课的重视程度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医学基础的授课教师而言,将基本原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突出专业特点,提升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认知和学习兴趣是上好此类课程的重要指标,老师们可以采用案例法、讲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來实现教学目标。

(三)综合运用CBL教学法与PBL教学法

运用CBL教学法,利用案例,将基础医学和药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同学们明白基础医学在药品销售、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制剂等方面的应用,既能加深学生对药学的认识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如何将医学基础知识运用于药学工作中。PBL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学生通过学习基础医学知识,自主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老师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例如在讲授医学免疫学中的超敏反应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结合运用CBL教学法与PBL教学法,课前,老师通过教学平台向学生“药品配制过程中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案例,要求学生自主分组,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发生此类情况的原因,并回答教学平台上的相关问题。课堂上,教师利用启发式教学讲授I型超敏反应原理,然后请同学在课上分享预习结果,从学生预习中的问题着手,围绕相关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通过此次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老师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提高医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质量是一门课的根本所在,医学基础课程理论偏多,学生听起来往往较为枯燥,且记忆内容较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提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吸收。课堂质量是由授课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和对课程内容的把握来决定的,课堂教学应该系统而有计划地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主“导”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医学基础教学现代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法也不断更新,特别是3D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很大程度的将难以观察和触摸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给了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数字资源越来越丰富,许多教材自带数字资源,如果老师能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吸收网络优秀课件经验,借鉴同行优秀作品,可以制作出内容丰富、正对性强、系统性强的课件。

2.活跃课堂气氛。对于基础医学的教学,由于理论性较强,教师容易走入“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平台,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同时,引入课堂思政,以相关科学家背后的故事来提高学生对学习该理论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课堂上,鼓励学生按小组上台分享课前预习成果,并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根据问题来讲解相关知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互动与交流,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五)提高教师的药学专业水平

首先,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医学基础课程老师去临床锻炼,充分了解行业、积累实践经验,为药学专业的教学做准备。其次,加强药学基础课程与药学专业课之间的集体备课,修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鼓励年轻教师跟师学习。再次,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应该与专业课老师共建网络在线开放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基础课与专业课充分衔接,并将好的教学资源放入课程平台,供學生自主学习或者教学使用。最后,教师应加强信息收集,利用网络、实习检查、下线学习等机会,充分收集当前企业所需要的相关医学知识的案例,利用真实案例教学,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对接企业,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三、总结

随着我国人民对高质量药学服务的追求,医学基础课程成为现代药学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如何让药学类专业学生学好医学课程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如何做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也是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应该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让药学专业学生真正地将医学知识更好的运用到专业中去。

【参考文献】 

[1] 杨淑婷.中职药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及解决途径探微[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247. 

[2] 朱宁伟,李宏伟,俞淑芳.医学基础课程在高专药学专业教学中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 2017(02):158+140. 

[3] 吴诗媛.中职药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与对策[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5(01):94-96. 

学习中医的基础例6

医学生以其特有的就业前景及医生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牢靠且能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同时,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形势也警示加强医学生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产生倦怠感

据研究统计,医疗、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高于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考虑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医护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也给从业者带来较大压力,且医学专业学生同样也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使得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较高。此外,部分医学生只注重临床技能,认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完全忽略了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二)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现阶段,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除了患者对医生行业的认识不够、舆论压力、媒体偏激的报道等因素之外,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部分医生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忽视传统的体格检查,问诊环节缺少,医患沟通匮乏,医生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而单纯凭借化验单、检验报告,往往会导致一些患者病情延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在选择检查项目上存在疏忽,不能正确选用特异性的检查,患者花“冤枉钱”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结论。

二、医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不仅仅包括细胞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英语等方面的教育。医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优秀的基础知识是医学生思想升华的知识源泉

思想政治、伦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准医学生们高尚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奖助学金、评模评优的有力依据

医学生由于其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较长,费用昂贵,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医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奖助学金,来缓解一部分家庭压力。现行大学期间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各项评优评模的文件都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强。医学生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得到较高的学分,在参评奖助学金时具有超强的实力。

(三)稳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医学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们纷纷选择向更高的学历进修。但是,医学研究生考试与其他考试有所区别,硕士论文其专业性质决定其考查知识点综合且理解难度较大。本科期间基础课程的掌握有利于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疾病为主干,贯穿各科内容的复习总线。

(四)夯实的基础知识是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效掌握基础医学,首先,增强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提高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次,能够为临床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和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和研究。同时,可以从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后措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途径探究

(一)个人方面

1.提高自我认识。正确认识医学生的身份、肩负的重任以及基础教育对于自身、患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2.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针对各科目的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勤于归纳总结,巧妙联系前后知识点。

(二)学校方面

稳抓“三风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生干部在教室学习园地和宣传栏实时更新医学前沿信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院适当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或举办知识竞赛、讲座等,以达到知识的共享。教师应一改往日传统的说教形式,在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及过程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增强摄取新知识的本领。

(三)社会方面

实践活动是完善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医院应多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或组织生产实习,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学得更活,而且记忆持久、巩固。同时,医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和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

医学生承载着未来医疗卫生发展的希望,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断探究创新。只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学习中医的基础例7

一、前言

PBL教学法是一套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同时,通过PBL教学法可以将学习与相关问题或任务密切联系,使学生投入到问题当中。此外,PBL教学法设计的任务是具有十分的真实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解决相关问题,进而探究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医理论基础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导向,运用实际临床医学中的病例为背景,通过教师提出相关基础问题,让学生展开对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学习能力。

二、PBL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要重视其基础作用,只有将中医基础理论学扎实了,才能为学习临床专科打好基础;中医的传统特性使其存在一定的传统思维,因此给初学生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很多学生刚刚接触中医学,对其概念掌握不到位,同时存在部分学生对经络理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因此要提高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进而狭隘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PBL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格局,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PBL教学模式通过营造一个轻松的、愉快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观点表达出来,同时可以参考他人观点与想法,不断提升自己。

三、PBL教学模式在中医理论基础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加强PBL教学管理与组织能力

中医理论基础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学习中医理论知识,提高对中医理论的整体认识与掌握。中医理论基础教师应用PBL教学模式应在中医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进行科学的学习小组人员分配,坚持协调性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只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顺利开展PBL教学模式,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由于PBL教学模式是有问题的设计开始,故要学生做好前期资料收集工作,在资料收集过程还需要学生之际相互合作,因此,需要学生的自主性。中医理论基础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基础知识比重大的授课时,若学生提前做好课前准备,那将会大大减少教师在课堂讲课的时间,而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教师要设计合理的问题

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先导,教师为基础的教学形式,问题设计得合不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要提高问题设计的合理性。由于中医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化,其临床病例过于复杂化,故给问题设计添加一定的难度,问题设计要突出教学重点。例如,在上《五行学说》一课时,中医理论基础教师应从五行的概念入手,结合五行的特性,即“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展开对五行学说的认识教学,进行问题设计时应重点突出五行概念与五行的生克乘悔两个大的方面,加强学生对其的理解与掌握。

四、PBL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一)以非结构化问题为前提

非结构化问题是指由于问题所涉及的内容、背景过于复杂,使其解决过程与解决方法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最后的解决结果全取决于主体的主观行为(学识、判断力、经验、直觉、个人偏好等)。在中医理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以问题为主轴,构架出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非结构化的问题。例如,中医理论基础教师在上《消化吸收与五脏调节》一课时,应根据自身多年临床经验结合教学要求,设计相应的问题,如“当患者出现经常胀气,排便不畅,消化差,舌苔很厚且发黄,感觉口干,味道很重,口水腥臭等症状时,是什么症状?应怎么调节?”通过这样的实际案例提问,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水平提出自己的想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散发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PBL教学模式中的主要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基础。中医理论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小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中医理论,探究中医问题及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增进彼此间的情谊。例如,在上《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课时,中医理论基础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五脏六腑”的讨论,根据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评比出最佳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营造一个积极竞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

在完成每一个问题和每个单元学习后,中医理论基础教师应开展小组评价与组员自我评价活动,根据各个小组成员给予自我评价,总结出对小组的评价,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适合的评价并予以正确解决方法,总结出最好的学习方法与经验,为学生今后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中医理论基础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学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问题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学习中医的基础例8

【基金项目】2019年度昆明医科大学教研教改课题基金(课题编号:2019-JY-Y-105);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项目(项目编号:ZLXS201919);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9-0122-02

据调查,大约90%以上的中国人都接受过中医中药治疗。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历经两千多年的时间,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及丰富经验的中国传统医学[1]。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是我国在传统生命科学中最具自主创新能力的领域[2]。数千年来,为中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所有的综合医院都必须设立中医科室,同样,中医学这门课程也是西医院校医学生的必修课,旨在为非中医专业的医学生奠定基本的中医学知识基础,拓宽医学生的视野,使其今后在临床工作中多一种运用中医学技能治疗疾病的方法[4]。然而由于中医学课程教学内容多、分配课时少,普遍没有相关前导课程作为铺垫,中医概念较为模糊、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导致很多西医专业的学生对中医认识不够,存在偏见,或者不感兴趣,认为对自己今后工作的帮助不大,那么,如何让西医院校的医学生正确认识并能接受中医,适当掌握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加强中西医之间的沟通、协作,变得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中医学课程开展的意义及必要性

大多数的医学生毕业后都会进入医院工作,成为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临床专业的医学生,今后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患者,现今各大西医医院都在开具中成药、中药针剂治疗,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可以针对患者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后,再选择对症的中成药或中药针剂治疗,会增加治疗疗效,让中医中药能够得到合理适宜的使用,避免浪费医疗资源,同时也可以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降低医疗纠纷,让患者受益。

虽然西医院校都将中医学这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但通常都只有一个学期的授课时间,而见习带教课通常都只有一天,甚至有的西医院校仅为中医学这门课程开设了理论课时,而省略了见习课时,因此西医院校的医学生在临床上见习中医学课程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那么如何利用这有限的临床见习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更加走近中医临床,将理论课所学习的中医学的内容运用于临床实际,在面对中医患者时能够结合中医四诊收集到的资料,作出初步的中医诊断,并能对患者进行恰当的中医辨证分型,制定适宜的中医治疗方案,在选择中成药和中药针剂时能够合理选择用药,中西医优势互补,培养出具有中西医结合思维方式及在现代医学领域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中医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中医见习课在西医院校的开展现状

西医院校中医见习课的设立是为了使医学生从中医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应用进行过渡,是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在临床进行实践的第一阶段,然而传统的中医教学较为注重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但是现代教育观则要求通过教学互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医的兴趣。因此,如何能通过老师的带教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并真正接纳中医学,是有效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提高西医院校学生对中医课程的兴趣和探索意识,实现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育理念,有学者引入了SOAP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也有学者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方法(FlippedClassModel,FCM)[6],两种见习带教方法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引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来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虽然国内也有学者针对西医院校的医学生在中医学见习课的带教方面展开研究,但是文献数量非常少,研究得不够深入,而且大多是从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进行研究,并没有从整个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见习带教方面进行研究,也没有形成一定的中医见习带教体系。

由于中医学这门课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查阅外文文献时发现,几乎查不到国外学者针对西医院校医学生中医学这门课程的临床见习带教做相关研究。但是,中医药走出中国大门是势不可挡的,作为东南亚华人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结合自身特点,贯穿中西医汇通思想[7],自行编撰中医教材来施教。同样,虽然加拿大中医的教育历史很短,其五个省的立法法规以及中医教育亦不尽相同,但是均对中医进行系统监管,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制定了加拿大中医教育的国际标准[8]。

三、中医见习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及意义

《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对于非中医专业的医学生来说,要掌握中医基本临床技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门课程的见习课时一般是9个学时,安排一天的时间在中医临床科室见习,想要利用这短短一天的临床见习时间让非中医专业的学生提高中医基础临床技能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对于非中医专业学生来说,了解祖国传统医学有利于加强中、西医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分析国内外对非中医专业医学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见习带教的现状,了解到在非中医专业医学生的中医基础临床技能见习带教方面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医学生进入中医科室临床见习的时候,大多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大致了解一下中医科室开展的中医诊疗项目,参观一下科室的中医诊疗仪器、设备,并未能得到全面系统的中医临床基础技能的见习带教,导致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在面对需要进行中医诊治的患者时动口和动手能力都不足。

因此,提升带教老师对非中医专业医学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见习带教水平,逐渐形成中医基础临床技能见习带教体系,力求让非中医专业学生在见习带教后能够提升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在給医学生作相关培训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表现为:

(1)对医院及整个医疗环境而言,很多西医医院都在使用中成药、中药针剂进行治疗,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对于中成药以及中药针剂的辩证用药方面会有一定的帮助,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降低医疗纠纷,同时还可以保证医院的经营管理,为医院带来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对于教学质量而言,在提高学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教授方法与技巧,推动教学工作发展。通过非中医专业见习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提高,加深西医院校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加强中西医之间的沟通、协作。

学习中医的基础例9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2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75-01

中医基础理论的授课对象是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对于这些新生来说,中医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而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带领学生迈入培养学生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基础学科,是其他中医学科的基础[1]。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的学科,其与各学科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是否能学好全部中医课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临床思维是医生在医疗过程中运用思维工具对患者和病证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形成判断决策,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与治疗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2]。目前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中医辨证能力较差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课程的学习当中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没有跟上,要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应该从中医基础理论这门基础课程开始[3]。

1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使达到了这个目标,学生也无法很好的为后几年的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因为中医学临床思维的方法这个必须要重视的环节被忽视了。这门课是面对刚入学的新生的,而这些新生还习惯于逻辑性思维,感性认识事物,通过记忆和背诵来积累知识。中医学的思维是思辨性思维,理性认知事物,通过思考来积累知识[4]。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会让新生无所适从,造成学习时困惑较多,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2中医学临床思维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思维体系的一部分,核心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5]。整体观念就是看待世界时用一种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思维方式,不仅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还把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看作一个整体,而且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不仅自身是一个整体,而且与周围世界密切相关[6]。这跟西方医学,把人体视为各个不同系统的组合来看待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辨证思维就是在面对病人时,不光着眼于病人的“病”和“症”,更重要的是分析清楚当时病人的“证”。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之下,把病人各种症状有机联系在一起并进行分类,根据中医辨证模式,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做出综合性的概括,并给出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7]。

3临床思维的培养方式

31强化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想在浩瀚的中医知识海洋中前进,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熟练的掌握,只有教师自身业务熟练,知识丰富,才能更好的给学生进行讲授[8]。在教学时,除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外,更要运用原有知识迁移,形象生动的比喻,还要寻找到其和临床思维的契合点并加以强调。这样就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培养起临床思维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医临床思维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临证学习,边观察,边思考。

32多采用案例和讨论医案是最能直接反映医生临床思维的实录。通过学习案例能够贴近实际情况,有效模拟直观场景,能够克服课堂教学中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学习比较抽象的弊端,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思考和讨论能把学生代入到临床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兴趣[9]。在对案例学习的同时,让学生结合已学的中医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分析案例,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并得出中医初步诊断、给出治法、方药、针刺、推拿,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负责对学生点评与总结。通过实践能够证明,虽然其中很多内容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但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学习及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可以对整个辨证论治过程进行学习和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中医、深入思考中医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

33多临床见习中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单纯理论学习并不能让学生对学科有一个全面充分的理解。应该让学生早一点临床见习机会,多一些临床经验。在见习之前,教师应对病例有所选择,虽然多接触不同病例有利于学生开阔见识,增加知识面,但是选择病情简单但又能突出体现某一中医理论的病例更加能够符合大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并能够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0]。让学生实地感受医院的诊疗氛围,自己动手收集病人的四诊信息,亲身参与辨证施治过程的讨论与决策能够让其对中医诊疗全过程留下深刻印象,建立并巩固中医临床思维。

新生入学后,就要培养,不断建立中医思维的方式,掌握辨证思维、整体思维等中医独特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平日的授课和实际训练当中经常加以引导。另外,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密切相关,要想学好中医,需要广博的人文哲学知识,这是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基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提高中医感悟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对建立中医临床思维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聂娅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临床思维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4(72):134

[2]周立美,刘艳娇中医临床思维研究之现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11):1291-1294

[3]刘玉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兴趣和信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9(03):19-20

[4]韩善夯,朱蓓蓓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8,12(04):25-26

[5]朱玲玲中医内科学实习带教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6,09(03):33-34

[6]魏凤琴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思维方法教学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7,04(04):112-113

[7]段安中医外科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2(02):132-133

学习中医的基础例10

高等中医药教育50余年来进行了很多适应社会变革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系统的学科群体和课程体系。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国中医药院校在校生人数为80,637人,至2005年达到303,075人(《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办学规模翻了两番;多数中医药院校的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由原来的6一7个增加到20个左右。但是受现代大学制度和西医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中医药教育仅仅依赖单一的院校教育模式,并且根据临床实际要求,中医院校学生中西医两套理论都要学。基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独立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内容,培养的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医思维和中医实践能力不尽如人意,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上也显得不足,部分学生甚至面临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尴尬局面。

1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

院校教育往往只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不完整、没有依据完整的中医学知识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相关经典医学文献学习不够,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的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高等中医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程、临床课程、毕业实习三段式培养模式。中医学人才成长缓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使得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中医技能不足,更缺乏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能力,从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师徒传承的传统培养模式弱化,纯正中医后继乏人。作为中医院校,临床实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扩招、培养目标不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临床实习基地西医化等因素,临床实践中中医比例过少,缺乏纯正的中医治疗,教师和学生都偏于西医知识的深化学习,或者西医诊疗操作的锻炼,忽视中医知识的讲解和运用,忽视锻炼学生的中医诊疗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渐渐弱化,中医临床基本功逐渐减弱,中医思维慢慢被西医的思维模式所取代,不能处理好中西医的关系,使中医实习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临床中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中医科研创新能力的不足。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从目前高校的学生培养过程来看,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比较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度却显得不足。

中医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离不开科研。目前的中医教育既要有中医的创新性,又要凸现出中医的理论与思维,从科研中领会中医理论的奥妙。然而,部分高等中医院校不注重锻炼中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科研技能,许多中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室技能十分差,中医毕业生缺乏基本的科研思维和方法,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不具备科研优势。

2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思考

如何使身处21世纪的高等中医教育和中医人才培养与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相得益彰,既传承中医药的思维方式,又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探索出不断进步的中医药教育规律和培养方式,中医院校必须进行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等宏观层面的思考,还必须在培养模式,尤其是在临床教学中保持和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克服套用西医办学模式的负面影响,从中西医学发展规律的差异进行反思。

2.1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定位

高等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照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去办学。中医药不同于西医学的学科体系和思维方法,决定了中医院校应该努力探索办学道路,开展试点,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道路。当务之急是要深刻思索中医教育的主要任务,继承中医药传统思维和方式,以培养具有中医传统文化基础和具有在中医领域进一步深造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为目标,跳出固有的中医教育体制,顺应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拓展思路,敢于开展并确立新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

2.2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

(1)系统学习中医课程,早期建立中医知识架构

多年来,各界对于中医院校课程设置的争论一直未有定论,普遍认同的是要遵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准确地体现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医学的知识结构包括:学习中国传统文史哲和自然知识以形成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学习中医药的经典医著以确立中医药学的概念和体系;学习中医药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导引、食疗等疗法。

对于西医知识的学习,各界也持有不同观点,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贾谦教授的《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概要》中提出:“能否不要让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和外语课程,将来工作需要西医知识和外语时,可以再脱产学习。起码应允许一半中医药院校以纯中医药院校方式存在,同时,应允许师徒传承方式的存在,并给师带徒出身的人以一定的学术地位。培养兼具中西医知识的人才应该由西医院校承担此项工作”。笔者认为,在目前中医院校普遍学习西医基础课程的现状下,培养中医药学生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立中医药知识结构,加强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加大中医经典的学习深化,扩大中医传统文化必修课程的比例。当学生在学习初期接受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熏陶,牢固地掌握了中医药理论基础的辨证论治体系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知识。中西思维的碰撞建立在基本理解中医内涵和确立中医整体观的基础上,那么,中医药学生也会更加客观深人地看待中西医诊断思维和治疗方法的区别。

(2)重视中医临床技能的早期培养

中医经典是中医药学独特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基石,但其内容比较抽象,主要依赖于人的理性思维去学习和体会。因此中医专业思想的根植,是一个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医的院校教育应以中医知识结构的方法论内容为重点,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中医最基本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医的临床技能的学习运用能力。

因此,应该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同时,进行临床跟诊、见习,也就是在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中医经典和临床见习的同步性。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临床典型病例中医讨论、临床见习、中医门诊跟诊,或者经典与临床的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课程的同时,接触实际病例,在临床上培养中医经典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经典并及时深化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能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在本科教育和七年制教育中,以医学知识基础为根基,加强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训练。为了巩固中医学生的基础知识,从学生人学的第二个学期起,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诊断学基础》五门课为主的“中医基础知识竞赛”,历年的考试成绩将作为进人临床实习的先决条件,极大地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实践课的比例,规定实践教学应占整门课程的30 %。实践学习时间的增加能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抽象深奥的基础理论知识。70%的理论学习时间基本保证了理论教学的学时数,也为提炼实践知识留下了足够时间。

(3)继承师承教育,发展院校教育

现今的中医药教育主要采用院校教育的形式,具有传播知识的信息量大,传授的知识标准、统一、规范,受教育的普及率高等特点。相对于院校教育,师承教育注重传统文化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继承教师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因此将中医药教育的师承教育和现代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更加有效地结合将更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在现有的中医教育体制中适当的方式是在学生的临床课和临床实习中实行导师制。这样,可以使医有专长的教师培养学有专长的学生。同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师承教育,如普及性的师带徒和高层次的师承教育,既有利于继承老一辈中医名家的个人经验,又有利于从业个体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中医学丰富的理论内涵,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增强人才队伍对中医的信心。

针对近年来中医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师承教育的模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代带二代”、“跨学院、跨医院、跨地区”的模式进行师承,甚至可以试行优秀的中医药博、硕士研究生辅导本、专科中医药学生的方式,在实践中检验成果,不断的修正培养方法。

根据邓铁涛等巧位全国名老中医的倡议,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为试点,创新传统“师带徒”模式,发挥“集体带集体”的优势,全国名老中医带徒中青年骨干,由中青年骨干带徒学生,师生定时见面,进行生动的授业解惑,并且实行定期的不同的名老中医跟诊制度。该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毕业后均受到了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中医药知识,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而且拥有开阔的思维,在掌握自己导师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还不同程度地吸纳了其他老中医的医学思想。

(4)中医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医的基础例11

高等中医药教育50余年来进行了很多适应社会变革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系统的学科群体和课程体系。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国中医药院校在校生人数为80,637人,至2005年达到303,075人(《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办学规模翻了两番;多数中医药院校的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由原来的6一7个增加到20个左右。但是受现代大学制度和西医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中医药教育仅仅依赖单一的院校教育模式,并且根据临床实际要求,中医院校学生中西医两套理论都要学。基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独立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内容,培养的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医思维和中医实践能力不尽如人意,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上也显得不足,部分学生甚至面临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尴尬局面。

1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

院校教育往往只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不完整、没有依据完整的中医学知识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相关经典医学文献学习不够,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的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高等中医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程、临床课程、毕业实习三段式培养模式。中医学人才成长缓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使得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中医技能不足,更缺乏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能力,从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师徒传承的传统培养模式弱化,纯正中医后继乏人。作为中医院校,临床实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扩招、培养目标不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临床实习基地西医化等因素,临床实践中中医比例过少,缺乏纯正的中医治疗,教师和学生都偏于西医知识的深化学习,或者西医诊疗操作的锻炼,忽视中医知识的讲解和运用,忽视锻炼学生的中医诊疗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渐渐弱化,中医临床基本功逐渐减弱,中医思维慢慢被西医的思维模式所取代,不能处理好中西医的关系,使中医实习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临床中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中医科研创新能力的不足。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从目前高校的学生培养过程来看,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比较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度却显得不足。

中医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离不开科研。目前的中医教育既要有中医的创新性,又要凸现出中医的理论与思维,从科研中领会中医理论的奥妙。然而,部分高等中医院校不注重锻炼中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科研技能,许多中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室技能十分差,中医毕业生缺乏基本的科研思维和方法,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不具备科研优势。

2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思考

如何使身处21世纪的高等中医教育和中医人才培养与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相得益彰,既传承中医药的思维方式,又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探索出不断进步的中医药教育规律和培养方式,中医院校必须进行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等宏观层面的思考,还必须在培养模式,尤其是在临床教学中保持和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克服套用西医办学模式的负面影响,从中西医学发展规律的差异进行反思。

2.1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定位

高等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照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去办学。中医药不同于西医学的学科体系和思维方法,决定了中医院校应该努力探索办学道路,开展试点,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道路。当务之急是要深刻思索中医教育的主要任务,继承中医药传统思维和方式,以培养具有中医传统文化基础和具有在中医领域进一步深造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为目标,跳出固有的中医教育体制,顺应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拓展思路,敢于开展并确立新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

2.2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

(1)系统学习中医课程,早期建立中医知识架构

多年来,各界对于中医院校课程设置的争论一直未有定论,普遍认同的是要遵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准确地体现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医学的知识结构包括:学习中国传统文史哲和自然知识以形成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学习中医药的经典医著以确立中医药学的概念和体系;学习中医药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导引、食疗等疗法。

对于西医知识的学习,各界也持有不同观点,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贾谦教授的《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概要》中提出:“能否不要让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和外语课程,将来工作需要西医知识和外语时,可以再脱产学习。起码应允许一半中医药院校以纯中医药院校方式存在,同时,应允许师徒传承方式的存在,并给师带徒出身的人以一定的学术地位。培养兼具中西医知识的人才应该由西医院校承担此项工作”。笔者认为,在目前中医院校普遍学习西医基础课程的现状下,培养中医药学生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立中医药知识结构,加强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加大中医经典的学习深化,扩大中医传统文化必修课程的比例。当学生在学习初期接受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熏陶,牢固地掌握了中医药理论基础的辨证论治体系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知识。中西思维的碰撞建立在基本理解中医内涵和确立中医整体观的基础上,那么,中医药学生也会更加客观深人地看待中西医诊断思维和治疗方法的区别。

(2)重视中医临床技能的早期培养

中医经典是中医药学独特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基石,但其内容比较抽象,主要依赖于人的理性思维去学习和体会。因此中医专业思想的根植,是一个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医的院校教育应以中医知识结构的方法论内容为重点,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中医最基本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医的临床技能的学习运用能力。

因此,应该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同时,进行临床跟诊、见习,也就是在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中医经典和临床见习的同步性。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临床典型病例中医讨论、临床见习、中医门诊跟诊,或者经典与临床的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课程的同时,接触实际病例,在临床上培养中医经典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经典并及时深化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能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在本科教育和七年制教育中,以医学知识基础为根基,加强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训练。为了巩固中医学生的基础知识,从学生人学的第二个学期起,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诊断学基础》五门课为主的“中医基础知识竞赛”,历年的考试成绩将作为进人临床实习的先决条件,极大地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实践课的比例,规定实践教学应占整门课程的30 %。实践学习时间的增加能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抽象深奥的基础理论知识。70%的理论学习时间基本保证了理论教学的学时数,也为提炼实践知识留下了足够时间。

(3)继承师承教育,发展院校教育

现今的中医药教育主要采用院校教育的形式,具有传播知识的信息量大,传授的知识标准、统一、规范,受教育的普及率高等特点。相对于院校教育,师承教育注重传统文化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继承教师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因此将中医药教育的师承教育和现代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更加有效地结合将更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在现有的中医教育体制中适当的方式是在学生的临床课和临床实习中实行导师制。这样,可以使医有专长的教师培养学有专长的学生。同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师承教育,如普及性的师带徒和高层次的师承教育,既有利于继承老一辈中医名家的个人经验,又有利于从业个体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中医学丰富的理论内涵,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增强人才队伍对中医的信心。

针对近年来中医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师承教育的模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代带二代”、“跨学院、跨医院、跨地区”的模式进行师承,甚至可以试行优秀的中医药博、硕士研究生辅导本、专科中医药学生的方式,在实践中检验成果,不断的修正培养方法。

根据邓铁涛等巧位全国名老中医的倡议,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为试点,创新传统“师带徒”模式,发挥“集体带集体”的优势,全国名老中医带徒中青年骨干,由中青年骨干带徒学生,师生定时见面,进行生动的授业解惑,并且实行定期的不同的名老中医跟诊制度。该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毕业后均受到了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中医药知识,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而且拥有开阔的思维,在掌握自己导师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还不同程度地吸纳了其他老中医的医学思想。

(4)中医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