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5 09:25:02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例1

在假定性的规则下,戏剧特别讲究舞台表演的虚拟化。这是因为,戏剧的演出通常是在二三小时之内,十米方圆的舞台上进行的。但其所表演的时空却要广大得多,这就促使表演者调动自己的创造力,开拓舞台时空,在实际舞台上开辟一个虚拟化的世界,把固定不变的空间变成流动多变的空间。一个圆场可代表行程万里,一次上下场可以是须臾之间,亦可是三年五载。比如,演《秋江》舞台上空无一物,年迈的艄翁用手中的船桨做出划动的姿势,观众知道他在划船。陈妙常为追赶意中人,急切地招呼艄公快把船划过来,舞台顿时一分为二——岸边与水中。陈妙常登上船后,艄公重新开船,舞台中又全是奔流而下的江水。行船期间,二人做出各种前进、后退的身段动作。或虚拟出风浪大作,或虚拟湍流紧急,逆流而上,或虚拟船又在风平浪静的江水中徐徐前进,即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与戏剧的假定性相比,电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真实性”。 银幕上的“他”就是“他”,银幕上的“世界”就是这个“世界”。导演要求演员在逼真的家具和逼真的道具里进行整剧连排,目的是让观众以为他们所看见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马赛尔·马尔丹对此总结道:“在电影里……出现的和说话的是人和物本身:在人物和我们之间用不着媒介关系,这是直接的关系。这是直接的接触。”②在戏剧中,演员是作为媒介出现的,所以需要那层假设,观众要不停地完成这种假设和转换。在电影中,我们仿佛看到的就是世界本身,就是电影希望我们看到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因为电影复制的是视觉生活事件本身,而不是视觉生活符号。所以,巴赞把电影称为一个神话,“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电影是从一个神话中诞生出来的,这个神话就是完整电影的神话。”③

银幕上的细节,因为有现实生活经验的映证,所以总是显得非常真实,例如影子,落叶,风的声音,百无聊赖的手夹着一支雪茄烟,一束光线中飞舞的灰尘等等。电影用特写镜头、长镜头等等技巧展示了细枝末节中隐秘的生活,展示了事物无声无息的生命。这些在戏剧中都是必须被毫不留情抹去的细枝末节,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电影中的世界。

二、银幕与舞台

“戏剧是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故事给人看的一种叙事艺术。戏剧与其它叙事艺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要当着观众的面现场表演故事,如果没有这种在场性,戏剧也就不存在了。”④相较于戏剧演员在舞台上面对观众的“真实表演”,电影演员的表演却被看作是一种虚拟影像在银幕上的投射。电影演员在银幕上是影像化、虚拟化的,并不存在在场的演员及在场的表演,是媒介科技的发展使电影得以保存、复制并能随时呈现出“现在时”的虚拟影像。

与基于媒介科技可以无限复制的电影相比,戏剧舞台保持了它的神圣性。由于舞台表演的在场性,戏剧演出永远是某种活的东西,是随时需要演员控制和调节的一场演出,每一次演出都是崭新的,都是仅此一次的。而银幕画面与舞台画面的更内在、更深刻的背离,在于时空的自由和限制、距离和角度的变化性和不变性、视听重心的偏视觉和偏听觉等等,正是它们导致戏剧与电影从本质上归属了不同的艺术领地。

(一)时空的自由与限制

戏剧演出受舞台条件的束缚,在时空上一般都会受到严格的限制。区区两个半小时的演出时间——与人物故事发生的时间相等,窄窄四五十平米舞台——与生活中的“现场”一样,地点不能变化太多,场景不能超出剧场,事件必须适合室内、适合于舞台来表现。戏剧这些特殊的时空环境要求戏剧家必须对题材进行高度的提炼,摒弃外景和大自然,放弃运动中的人和物,抓住命运及环境的骤变,集中、迅速地推进矛盾冲突。那些“滴水穿石”的情节,那些“长河落日”的情景,戏剧舞台是无法加以表现的,而洋洋洒洒的倒叙、插叙以及上天入地的神奇,更与戏剧是无缘的。

而电影则不然。电影可以利用蒙太奇方法自由剪辑,实现时空的自由转换和流动。由于蒙太奇能中断、压缩、切换、并置时间,能放大、缩小、塑造、改变空间,因此,电影在时空上是自由的,开放的。一方面,从时间上看,电影时间作为心理时间,总是大于影片放映的物理时间,这得益于蒙太奇方法能任意表现光阴,滑过、跳跃、闪回、并置,镜头长可以绵延不绝,镜头短可以转瞬而逝,一段本来复杂延续的事件,由于镜头的剪辑、切换,而在时间进程上被大大压缩,故事方向上被主观地改变。另一方面,从空间上看,电影银幕的边框只是观众的视觉边框,而边框内的呈现则完全是无边界的,电影编导可以根据叙事的需要和蒙太奇思维的逻辑,灵活进行空间的转换。那些在舞台上始终是无法企及的“神话”情景——莽莽原野、策马飞奔、疾驰,那些对于戏剧永远是不可控制的因素——幼童、动物等等,都自如地为镜头所摄。

(二)距离和角度的变化性与不变性

观众在剧场里现场观看演员活生生的表演,这种距离和角度是固定不变的。当观众从特定距离和角度观看戏剧舞台呈现的人生时,其感受必然受到演出本身、受到距离与视线的左右,并被限定在给定的逻辑内。显然,剧场中的观众只能完整观看整体舞台,无法时而粗放时而细腻多层次审视剧情的推进。同时,观众只能以类似于“中景”的距离注视人物动作及其心理变化,他无法或近或远,考索、打量特定情境的意义。

与戏剧的这种固定性相左,电影就距离和角度而言,俨然是一个“自由的精灵”。电影观众在影院观影,虽然座位、与银幕的距离、角度也是固定不变的,然而他所面对的“舞台”——银幕却充满变化。在这个二维的世界中,光影投射出的是三维映像,是忽大忽小,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不断变化的影像。因为电影的视点是由镜头决定的,镜头的移动或焦距的调整,能轻易改变拍摄对象与摄影机之间的距离,切换环境或调换人物。而摄影机是摹仿人眼的,可变的距离和角度、“从整体中抽出细节、特写”等等,使“我们的眼睛跟剧中人物的眼睛合而为一,于是双方的思想感情就也合而为一了。我们完全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我们没有自己的视角”⑤。电影在摄影机方位的变化、在镜头角度、焦距的灵活上,赋予观众新的想象和触发。这一点,对于电影艺术传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角度和距离的可变性,消除了影像和观众的隔膜感,把观众引入了画面本身,“使他们感到仿佛亲身参与了在电影的虚幻空间里所发生的剧情”。其次,灵动的视角对完整的场景进行分切和组接,获得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景别,有利于观众对宏阔背景的把握,对细部、隐含的真相的观察,形成更切实的生命体验。 鲍里斯·埃亨鲍姆(1886—1959年,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认为,观众在观看电影时,正是通过大量的影像镜头,看到了包括人物面部神态表情以及各种物件局部的细节。再次,“摄影机为导演提供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一切手段。”摄影机目力敏锐,在表现戏剧性动机与效果时不受具体环境的限制”。⑥这为观众开辟了戏剧之外认识世界的新管道。

(三)戏剧表演的连续性与电影表演的间歇性

戏剧主要表现的就是矛盾。由于戏剧表演一般要求在2~3个小时以内将矛盾冲突加以解决,不能完全按照生活中矛盾斗争的自然形态来表现,相对的就要求矛盾要更加的集中。这就对戏剧选择生活中的故事有着一定的要求,要选择矛盾冲突最尖锐、人物思想感情最激荡的部分,真实可信、引人入胜的情节,它往往经历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演员演出一气呵成,观众也经历了一个紧张被唤起并不断加强,到最后获得释放的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演员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情感是具有连贯性的,随着剧情逐步延伸的一气呵成,具有不可重复性。演员的表演没有到位,不能重新来一遍,要么只能再演一场,所以舞台剧又被称为“遗憾的艺术”。

相应地,与戏剧表演不同的是,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完成的,所有的情节都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来完成的,是根据场景来拍摄的。同一场景的戏会集中在一个场景中拍摄,不论时间跨度多大。在同一个场景中可能拍摄相隔10年的两场戏,而接连发生的两场戏可能相隔一个月才拍摄。在演员表演上,不像是戏剧一次成型,可以是多次的拍摄。这样,原来连贯完整的表演被分解,中断的表演无疑给演员的表演带来了相当的难度。电影演员必须习惯这种间断性的表演创作方式,充分展开想象,使自己进入本场戏所规定的情景中来。

三、当众表演与观演分离

当众表演的形式要求戏剧演员要一次性将所塑造的角色表演出来,要与观众有同时的感受。演员的创造与观众的欣赏也要实现统一,演员每一次的表演,观众都是有反应并参与其中的。比如,当观众在欣赏一部剧的时候,自然跟随着演员的表演而进入情景,心情随着演员的表演起伏不断,时而欢笑,时而却又心情沉重甚至流泪。因此,戏剧演员创作表演过程终止时,观众的欣赏过程也同时结束。同时,戏剧演员需要有即兴发挥与应变能力。在戏剧演出的过程中,观众看待每一场戏的心态与当时具体的情况都是有所差异的。演员必须当场对剧场的情况产生即兴的适应与调节。

当众表演的形式伴随着“反馈”。这里所说的“反馈”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搭档的反馈,一种是观众的反馈。在戏剧演出的过程中,观众与演员、观众与观众、演员与演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多向度互动性的存在。英国戏剧家马丁·艾斯林将其称为“反馈的三角影响”。⑦舞台演出是一种不可重复的单位时间内的表演,即使是同一出剧目。演员的表演也会因现场观众的反应,演员之间的配合,甚至是个人对角色理解上的细微变化而发生每一场演出的改变。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主要交流对象是搭档。这就要求演员以搭档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自己的行动以对方的行动为依据。对方的行为与态度的巨大变化,必然引起自己的相应变化。这种来自对方的反馈及自己给予对方的反馈,正是舞台魅力所在,是心灵与心灵碰撞交流的结果,是角色激情迸发,震撼人心的必要前提。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例2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4.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

5.从本质上讲,艺术作品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按照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的依据,将艺术分为五大类别:即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

(二)造型艺术

1.绘画(l)绘画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绘画艺术的种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根据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

(2)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形式的变幻;②瞬间的凝固;③丰富的意味。

2.雕塑(1)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的空间(三度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

雕塑可分为圆雕和浮雕。

(2)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①物质与技艺的统一;③造型性与表现性的融合。

3.摄影(1)摄影是指采用摄影手段塑造可视的画面来反映生活、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摄影特别注重纪实性,画面构图、光线和影调是它的独特的造型手段。

摄影艺术包括新闻摄影、人像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生活摄影、舞台摄影等。

(2)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①高度的纪实性;②主题的创造性;③光与影的结合。

4.书法(l)书法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主要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2)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①线条与组合;②具象与抽象;③情感与象征。

(三)实用艺术

1.建筑(l)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2)建筑根据社会需要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根据人们的审美需要可分为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3)建筑的基本特征①造型的形式美追求;②环境的人格化体现洞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2.园林(1)园林是指利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创造的景观,它利用技术和艺术,凭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成为实体形象。园林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2)园林的基本特征①浓缩的自然2②综合的形式;③意境的追求。

3.工艺与设计艺术(1)工艺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2)设计艺术: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产品设计;②环境设计仍视觉设计。

(3)工艺与设计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实用与审美;②物质与精神;③技能与创造。

(四)表情艺术

1.音乐(l)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其中旋律是表现力的因素。

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以及高青、中音和低音;从歌曲角度可分为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进行曲等。器乐可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等。器乐作品可分为序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在演奏(唱)方式上有独奏(唱)、合奏(唱)、重奏(唱)、齐奏(唱)等。

(2)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①情感性;②想像性;③多义性。

2.舞蹈(1)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品种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等;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2)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动作性;②抒情性;③节奏性。

(五)语言艺术(文学)

1.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等文学是以语言或文字符号作为物化手段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人民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主体通过对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

2.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1)间接性;(2)广阔性;(3)想像性。

(六)综合艺术

1.戏剧与戏曲(1)戏剧是指以舞台演出为存在形式,以演员的动作和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的艺术样式。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既具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戏曲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的艺术追求,唱、念、做、打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程式化、虚拟性是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

戏剧的分类,按其矛盾冲突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其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独幕剧;按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主要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和黄梅戏等。

(2)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①综合与多样是戏剧的表征;②演员行动是戏剧的基础;③矛盾冲突是戏剧的核心。

2.电影与电视(1)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电视属于大众媒介,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电视艺术与电影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例3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53-01

评剧发展已有一百余年历史,并逐渐发展成全国性的大剧种,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主要从民本意识、民俗意识以及游戏精神三个方面阐述评剧艺术审美特征。

一、民本意识

民本意识就是指以民为本、从底层群众的视角来构建戏剧。评剧充分体现人民的情感、反映底层群众的审美观,是现实生活的最直接展现。评剧艺术起源于莲花落,这种说唱艺术最早是穷人行乞的演唱艺术,区域广泛,从秧歌、民谣、皮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吸收了很多元素,充分体现出其平民性的特点。评剧文本主要是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凝结到舞台中,虽然呈现的不是生活实貌,但却充分体现了生活特征。评剧艺术有着来自乡土的演唱风格,充满了生活气息,也使得评剧艺术比其他剧种要更加自然活泼,而且也有更大的再创造性。评剧艺术自由度较大,缺少严谨的规范性,但也正因为这样,这个剧种在继承和创新上才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也发展地更加迅速。从评剧中的《杨三姐告状》《刘巧儿》《花为媒》等一些经典剧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剧本都是反映普通人生活命运的,剧目中的角色少而精,并且其在舞台上的呈现方式也相对虚实相生、简洁凝练,表现剧情自然流畅。如评剧中的《红楼梦》系列,就将众多人物拆解成多个单一人物,然后通过平民的视角来一一评说他们。这种方式简化了剧本结构,并且也精简了人物设置,同时故事也显得更加新颖。如《晴雯》《刘姥姥》等一些针对某一人物进行演绎的剧目,新颖独特、备受观众的喜爱。

二、民俗意识

我国的戏剧、小说等传统艺术都具有讲故事的特点,在此长期影响下,中国观众也对精彩曲折的故事更加感兴趣。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评剧剧目,很多都是由于剧本内容通俗易懂、剧本精炼、故事性强而受到群众的喜爱。如评剧《刘姥姥》,就渗入了民俗意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锦衣玉食群体中的一个劳动人民形象,这种创作剧目虽然用了观众熟悉的故事却又能够提供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在这出评剧中,主要集中笔墨讲述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情节,只详细描述与刘姥姥有关的事物和人物,其他无关的则进行了改造和删减。同时俗语、歇后语等民间语言也在评剧中得到充分应用,体现了评剧艺术民俗化的特点。如在评剧《刘姥姥》中,刘姥姥本身就是一介村姑,并不会断文识字,其平常接触的人也都是一些底层百姓,剧中全程都没有使用“之乎者也”,反而在剧中使用通俗易懂的俗语、歇后语等,充分体现了民间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剧中的“狼跑岔道狗跑弯”、“哑巴都想叫个好”、“笨鸭子上不了鹦鹉架”等俗语的应用,使得剧目更加生动有趣,增加其观赏效果。又如其中“像躲‘非典’似的”,融入了现代元素,起到了寓教于乐、借古喻今的作用,也使得《刘姥姥》这个评剧剧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了深刻的现代内涵。并且《刘姥姥》在表现手法上穿插了童谣、跑驴、皮影等民间艺术,更好地烘托了剧情,加强了舞台效果,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领略到生活化的剧情,增加观众的亲近感,同时也丰富了戏剧的情趣和风格。

三、游戏精神

戏剧的游戏精神则是指各种角色在剧中超越理性现实,荒诞地或者说更加自由地演绎出各种情节,颇具游戏性。游戏精神强调兴之所至,是一种单纯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心态。这种游戏精神充分体现了评剧剧目创作者自身独立的精神特点,是创作者自身灵魂的歌唱。很多经典的评剧剧目中,都充满了游戏精神的魅力。如《花为媒》中花园相亲、冒名成亲情节的设计,以及《刘巧儿》中赵振华和柱儿的错位,这些情节都体现了一种游戏性和戏剧性。《马寡妇开店》也充分展示了情爱男女间闹别扭的谐趣。这些有趣的剧情都是艺术家超越束缚,以一种自由的心态来把握世俗人情,创作出的兴之所至的作品,让群众感受到评剧艺术带来的审美乐趣,使观众的心情和精神得到放松。反之,游戏精神的缺失会造成评剧发展的衰落。尤其目前很多评剧作品的创造逐渐倾向于政治化,导致戏曲趋向理性化,丧失了其中的自由精神。游戏精神的丧失,主要是部分评剧剧目创作者没有正确理解“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精神,没有将评剧艺术摆在正确的位置上,狭隘地判定了戏曲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和艺术特征。并且部分作家独立意识的缺失也使得戏曲在表演过程中情感表现不当,导致戏曲与观众的距离感越来越大。评剧是我国重要的戏曲剧种,应充分从各个角度详细分析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正确认识评剧艺术的内涵,提升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品味,促进评剧艺术更加长远地发展,使其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例4

在戏剧特征论方面,中国传统戏剧观念注重寻求戏剧艺术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共通特征,探讨戏剧艺术与其他文艺样式的相互联系。而西方传统戏剧观念倾向于发掘戏剧艺术有别于其他文艺样式的个性特征,探求戏剧艺术自身的本质特性。西方戏剧观念认为戏剧是以语言为媒介,利用人物的动作对现实生活的摹仿,以达到净化和陶冶感情的社会效果。它在社会文化中由于摹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的不同,与音乐、图画、诗歌区分开来,具有独特的地位。西方传统戏剧特征论认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与其他文艺样式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戏剧特征论却恰恰相反,认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与其他文艺样式的类同性。西方戏剧家认为本质是个性,中国戏剧家则认为本质是共性。

中西戏剧特征论的迥然不同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西方把宇宙视为外在于人的对象,祟尚“人神对立”的宇宙观。西方人习惯于同中见异的思维模式。通常以冷静科学的理性态度,认真地审视外部世界,细致地观照内心世界,把现象与本体划为两端,自然和人世分为二物,强调对立双方的剥离式的分析与综合。因而西方戏剧家对戏剧特征的探讨,采用的是把戏剧艺术从宇宙万物中逐层剥离、独立出来的办法,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与其他文艺样式的差异性。中国古人把人和宇宙看成互相包容、和谐统一的整体,提倡“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源,这一本源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产生出各种形态的事物。即一切事物的本质是同一的、不变的,只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产生出万事万物。因此,我们古人通常把内心与外物、现象与本体、自然与人世视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强调对立双方的和谐与统一、渗透与协调。这种异中求同的思维模式使中国戏剧家在探讨戏剧特征时,倾向于寻求戏剧艺术与其他文艺样式的类同性,以此揭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侧重于求异性不同,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于求同性,这决定了中西戏剧家对戏剧特征的探讨,分别选择了差异性与类同性的不同方面。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例5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53-01

一、《魔笛》作品分析

《魔笛》作为莫扎特生命最后一年写就的歌剧作品,深度应用了音乐素材完成了对于人物形象以及审美特征的衔接与转化,从序曲到终章都以不同的生命内涵完成对于性格的刻画,保证了人物以及故事之中的冲突性能够被其结构形式以及音乐体裁突出出来。

总体来说,在《魔笛》这部艺术作品之中,西方歌剧艺术的基本审美特性以及人物塑造方式都被深度地诠释出来,其丰满的艺术效果保证了剧情能够与音乐设定进行结合,人物的情感以及性格冲突能够在深度的艺术内容中被展现在观赏者的面前。对《魔笛》的人物角色以及审美特征进行分析,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歌剧艺术的内涵。

二、西方歌剧中的审美特征

西方歌剧艺术的人物角色以及情节艺术的设定都需要符合西方艺术发展的基本审美特征,无论是强烈的音乐情绪还是特殊的演唱技巧,都需要以角色为中心,以审美特征为基本设定,保证其演唱的旋律以及线条都能够与故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契合。本文从《魔笛》这一西方经典歌剧入手,从其不同的创作背景、题材风格以及故事内容简要分析歌剧审美中所具有的戏剧美、形象美以及情感美,深入探究其不同的审美特点对于不同的歌剧角色来说所具有的艺术性。

(一)戏剧美。在西方歌剧艺术中,所谓的戏剧美,就是指在表演者情感以及心理发生巨大变动的过程中对于其行为引起的戏剧性变化,意志力从内心展现出来而对于外界产生的影响表现了戏剧性的重要特点。在《魔笛》中,戏剧美展现得最为明显的地方就是第二幕中帕米娜以抒情性的咏叹调来诠释故事剧情,在音乐曲调的配合之下,无论是无奈而又伤心的感情还是纯真而又执着的自我情感都被进一步释放出来,歌剧以戏剧性的艺术冲突来完成对于人物的塑造,而最后戏剧性的悬念设置更为这部作品之后的冲突性发展埋下了伏笔。从整体上来说,这样的戏剧美主要展现在人物塑造的情感冲突之上,戏剧的悬念设置更加能够增加歌剧艺术的神秘感与艺术感,帮助观赏者深度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基本特性,从角色艺术的角度展现基本的歌剧艺术审美。

从戏剧美的角度来说,歌剧艺术中所具有的冲突性和叙事性也能够表现西方歌剧艺术对于审美的需求,无论是在情节铺垫还是在冲突设置的过程中,戏剧美都能够保证人物角色的塑造更加丰满,根据歌剧内容的主要线索来激化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品格,以此保证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和转折性。

(二)形象美。从人物角色设定的角度来看,形象美更加能够符合西方歌剧艺术中对于角色特点的设定要求,保证了能够根据一定的故事情节设定标准来完成具体的人物特点转化,以此来保证角色具有更加生动的特点。在歌剧《魔笛》之中,其个人角色的形象美主要是以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音乐形象能够以深度的概括性来展现角色的个人情感及其内心思想,保证欣赏者在了解歌剧独特风格的过程中还能够在心中深度刻画出其基本的人物性格以及丰满的艺术形象,保证形象美这一艺术审美特点被全面性地展现出来。

在《魔笛》中,形象美被演唱者不同的声音特点完美地诠释出来,以萨拉斯特罗为例,其所拥有的男低音,将《魔笛》中太阳之神的角色进一步地展现出来,其宽广浑厚的声线塑造了光明、正义的艺术形象,保证了人物角色在艺术演唱的过程中与基本的审美特征进行了衔接与转化,而歌词对于角色形象的设定能够将艺术角色与歌词特点完成基本的统一,角色的基本定位就这样在音乐形象性中体现出来。

(三)情感性。对于歌剧来说,音乐以及情感是必不可少的艺术元素,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直接决定了歌剧艺术中的不同情感,能够作为歌剧的基本标志之一对于歌剧作品进行一定的分类。所以,情感性在歌剧艺术中的展现主要从音乐中人物形象设定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题材、种类以及格调设定完成对于情感内容的表达。

在《魔笛》中,其审美特征的抒情性主要可以通过诗、曲、声这三种基本的要素展现出来,由演唱者以极度抒情的效果来丰富人物形象,以此来完成对于作品主题和形象特征的诠释。在人物特征以及形象的设定之中,无论是历史背景、人物地位还是人物关系,都能够在抒情性的情节中被情感细化出来,保证歌唱性与抒情性的紧密相连,以此来完成对于歌剧艺术的二度创作是演唱者所具有的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艺.论莫扎特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以歌剧《魔笛》为例[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03).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例6

评剧是我国戏曲中的一个重要剧种,评剧表演艺术又是整个评剧艺术的中心语支撑。从美学高度与视角来研究探讨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于评剧表演艺术与整个评剧艺术美学品位的提升与美学底蕴的丰富,均具有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价值。为此,本文就此发表几点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综合化

评剧表演艺术的第一大审美特征,是综合化。

评剧表演艺术同所有戏曲的表演艺术一样,都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综合化是其最为明显的审美特征。

这种综合化,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大层面:

其一是行当齐全。评剧表演艺术以不同行当的不同特点为主要特征,例如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就各自有着不同的表演特点。

其二是唱腔丰富。评剧唱腔,各个行当的唱腔均十分丰富,即以板腔体为主,通过板式变化形成丰富多彩、综合化的格局,其中主要有慢板、快板、流水板、散板、摇板、垛板等等。

其三是手段多样。评剧表演的艺术手段,以“四功”(唱、做、念、打)与“五法”(手、眼、身、法、步)的多样性构成鲜明的综合化审美特征。

由此可见,综合化是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风格化

评剧表演艺术的第二大审美特征,是风格化。

风格是艺术风格的简称,它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具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辞海》缩印本)主观方面,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艺术家从艺术体验到艺术构思,指导艺术传达和表现,始终具有独特的审美体验、构思方式和表现角度。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客观方面,离不开艺术作品的体裁、样式、语言等要素,并受时代、民族、地域、文化诸多元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总的说来,“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它来源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独特性,同时又凝聚着文化特点、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的客观社会因素。”(同上)它也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评剧表演艺术的风格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是剧种风格。评剧产生于河北民间,以通俗化、民间化、草根化为主要特征,素有“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著称于世。因此其表演艺术以平易、浅近、通俗风格见长,属于典型的“俗文化”范畴。

其二是民族风格。评剧作为我国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表演艺术以民族风格为主,即以虚拟化、夸张化、程式化等构成的写意风格为主要审美特征。

其三是地域风格。地域风格是民族风格集合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愈是地域的,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北京评剧表演艺术的大气丰厚、天津评剧表演艺术的清新俏丽、东北评剧表演艺术的粗犷火爆,都形成各自鲜明的地域风格。

其四是个人风格。个人风格更是评剧表演艺术的亮点与精华。以评剧旦行的表演艺术为例,白玉霜委婉深沉的表演艺术风格、新凤霞清新秀美的表演艺术风格,都充分彰显出个人风格的艺术魅力。

三、流派化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例7

歌剧艺术被认为是镶嵌在音乐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综合了音乐、戏剧、诗歌、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堪称声乐艺术中综合性最强的艺术形式之一。

一、歌剧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歌剧创作的文化内涵

歌剧是戏剧与音乐的融合,即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的二合体。歌剧多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剧本作为其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歌剧艺术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一度创作中歌剧的剧本创作上。

1、歌剧文本的来源

西洋歌剧文学题材多来源于文史典籍。例如,意大利早期歌剧的题材、人物、故事、情节多来源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及圣经故事,从古典主义歌剧到浪漫主义歌剧,从印象主义歌剧到欧洲各国的民族乐派歌剧,从现代主义歌剧到音乐剧等,有相当数量的文学素材均取材于文学名著,涉及的剧作家有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小仲马、雨果。德国的古诺、席勒,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他们的歌剧题材不仅知名度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具有一般作品不可比拟的文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2、歌剧作家的文化素养

无论是新创作的歌剧题材还是根据名著改编的歌剧题材。都必须具备歌剧文学的思维特征。歌剧文学剧本的构思,必须从单纯的戏剧角度和文学角度的局限中走出来,必须站在歌剧综合艺术整体性的高度上俯瞰全局,即宏观把握综合美的其他艺术元素,从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多维视角出发,构思情节、事件、人物关系、冲突的发展和处理问题。剧作家对歌剧文学这种思维特征的把握和驾驭,必须自始至终贯穿歌剧剧本创作全过程,不允许戏剧元素脱离歌剧整体的综合美单独追求歌剧文学、歌剧剧本的独立表现。因此,一部成功的歌剧作品。可以反映出歌剧作家多维、立体的抽象思维特点,例如他们须具备将歌剧各组成元素有机融合的思维能力,适当把握音乐形式对人物情感及戏剧冲突的揭示等,这离不开剧作家日积月累的文学素养。

(二)歌剧演唱的文化特征

“歌剧是歌唱的戏剧、声乐的戏剧”。歌剧以美声唱法作为其最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美声唱法追求元音纯正,吐字清晰,声区统一,音阶均匀。气息饱满,音调准确,音域宽广,强弱自如,连音流畅,句法完美,嗓音自然、优美、流畅和灵活。

无论在东西方。歌剧演唱都离不开文化底蕴的熏陶:文化底蕴的深浅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质、品位,决定歌剧演唱者的审美要求。文化素养不同对音色的调整、音量的控制、力度的对比、声音激起方式等纯技术方面的把握、调控也不同,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演唱者懂得在声音的训练中用听觉不断左右、调整着自身的技术尺度,形成各自的特色。可见,外在表现离不开内在修养。演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加强对歌剧情感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调整声音品质来阐释戏剧情节,给观众以恰到好处的视听享受。

(三)歌剧审美的综合性把握

在歌剧艺术中,作曲家与诗人、舞蹈家、演员、舞台美术家、服装设计师齐心合力,通过调动各种艺术表现力来塑造人物的形象、性格,刻画人物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剧情和人物的命运展示同步进行。逐渐深入,使欣赏者的情感体验在综合艺术多种表现力的作用下,更丰富、更强烈。因此,歌剧审美同样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文学理解与综合把握。

1、在进行歌剧审美以前,审美主体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歌剧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色、思想内容、表现特征等方面入手,查找资料,对歌剧的文学性与艺术性特征做一宏观认识和把握。

2、在歌剧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需将音乐与戏剧元素有机融合。进行综合把握。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歌剧是造型性与表情性、时间性与空间性、听觉性与视觉性的高度统一。音乐的表情性、时间性、抽象性和非语义性促使审美主体展开丰富的联想,帮助审美主体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把握那种只有在音乐里才能刻画的内心冲突与情感变化。

可见,在歌剧审美中,审美主体既可借助其文学性特征了解剧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歌剧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又可深入人物内心。把握剧中形象表演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歌剧艺术的审美价值

(一)塑造美好人生观、价值观

当代青年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对各种美的形态所蕴含的理性内容和审美价值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他们不再像少儿时代偏重于接受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优美的对象范畴,而是表现出对崇高、壮美、戏剧美、悲剧美更为壮观的美的范畴的青睐。歌剧作为动态的综合艺术,是戏剧的音乐化,是歌唱的戏剧,它所独有的音乐形式的审美特征非常适合青年学生的审美需求。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例8

一是重视理论探讨,有着在艺术理论上的创造性的深化与突破。如“戏剧卷”中《重点剧场》一文,从当俞影视冲击下的戏剧危机入手,提出了“重点戏剧审美‘场的课题,指出:戏剧的本质,恰恰在于这个“场”字.它是一种审美主体(演员>和审美客体(观众)集于一体,相互作用、同步运动的审美创造。因而,戏剧的“场”,要强调三个同步,即: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同步性、形式的欣赏与内容的欣赏的同步性、艺术欣赏与艺术社交的同步性。戏剧只有由此生成独有的审美场,才能振兴。应该说,这一重点剧场的理论,是打破多年来戏剧固定滇出模式的倡导。“杂技卷”中《杂技:人的形体美的创造》从杂技表演的高难奇巧技艺分析入手,把杂技艺术归属于造形艺术,而不是技功艺术,既要利用不同艺术手段,创造可观可感的物我为一、灵肉一致的具体象形,就要让其在形与力、形与神、形与情、形与韵的整体关系中产生丰富的高尚的艺术美感。从而引伸出杂技艺术要以感情作为支点,把人的感情和精神溶入技巧之中,尽量发挥人的气与力的作用的发展方向,而“书法卷”中《形象的音乐》一文,则生动地把书法艺术喻为音乐美,由表面感觉上升为理性的本质加以把捏,文章认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而书法却同样是与人的感情情绪和精神、性格结合在一起的,书法创怍主体是无时不在将感情注入物化形态中,使书法的一笔一划都具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二是作出总结性的评述,对某种艺术创作的特点、规律以及经验教训进行科学的分析、概括和判断。如“美术卷”中《广西油画三十年之路》对油画创怍每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作了分把整个油画创作面貌轮廓作了鲜明的展示,使人看到“油画民族化”乃是唯一的发展方向。“电影卷”中《毛泽东文艺思想在银幕上的显现》则把广西电影与全国电影事业联系起来加以比照,同时认真总结了有突破性的成就的获得表现。文章认为,广西电影创作突出成就有三:一是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如《百色起义》、《周恩来》、《血战台儿庄》等,丰富和发展了电影美学纪实性的理论;二是民族题材影片如《布洛陀》、"《鼓楼情话》、《金沙恋》等,显现了从民族外部观照逐步转到对民族生存、发展的内部来探索民族自身价值的艺术突破>三是喜剧电影如《甜蜜的事业》、《顾此失彼》、《真是烦死人》等,找到了新时代喜剧的特征。又如“杂技卷”中《希望在于继承与创新》一文,概括性地评说了广西杂技艺术40年面面观,既肯定了杂技艺术节目的丰萬与更新以及多方面的变革,也指出在杂技艺术理论上研究与探讨不足,并对未来杂技艺术的创新提出了带有方向性的可行建议。

三是民族艺术研究占有较大的比重,不仅民族艺术论文量大、篇幅多,而且新观点、新课题屡见不鲜。如“戏剧卷”中的<壮剧三十年》、《壮族题材戏剧创作研究三题》、《谈少数民族戏剧走向》等,都从不同角度提出和探讨了戏剧民族化和民族剧种戏曲化的新课题>“美术卷”中的《略论南方民族民间美术》、《壮锦图案简论》、《谈瑶族民族民间工艺》皆从新时代的审美观点,论述民族民间工艺不仅是少数民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反映,是民族勤劳、智慧的折光,更是以其淸新的格调、别致的色彩打入世界经济市场的途径。而“音乐卷”、“舞蹈卷”中关于民族音乐、舞蹈的论述,更为丰富与深入。在对民族民歌多声部现象探讨中,所提出的新论点、新课题可以说多为前所未有的,如民歌二声部中“终止大二度(K2)与差频原理”、“结构中的奇数集合”、“壮族羽调式民歌的特点及羽徵调式的同音转调”、“侗族多声部音乐构成的规律”、“仫佬族二声部创腔手法与特色”等等,都显示了民族民歌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层次;而民族舞蹈的研究,则多在舞蹈的民族特征以及与民族文化关系之上,如<壮族舞蹈的多元性及其动律特征》、《壮族民间舞蹈的稻耕文化特点初探》、《瑶族长鼓来源初探》等,无一不在探求民族舞蹈丰富的内涵,这对进一步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借鉴价值。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例9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010-01

中国戏剧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地位非同小可,戏剧的振兴又紧紧关系着中华文化的复兴。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在强大的政府投入与支撑的文化氛围下,戏曲振兴的曙光再现,但冷静客观审视当代的中国戏剧艺术,它的发展和创新步履维艰。故此,本文根据其特征,分析影响其发展的障碍,思考如何发展和创新中国戏剧艺术。

一、中国戏剧艺术的特征

(一)戏剧艺术具有完整性。戏剧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备完整性,这也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这种完整性是指戏剧艺术从内容过度到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戏剧中综合了艺术形式和技巧。

(二)戏剧艺术具有综合性。人们普遍认识到戏剧艺术具有综合性,但这并不是戏剧艺术独有的特点,其他很多艺术形式也具有综合性。然而戏剧艺术的综合性却有所不同,它主要表现在其表演艺术上,通过空间和时间来传达个人情感,所以这种表演艺术不仅是空间艺术,还是时间艺术,也可以说戏剧艺术的综合性是综合了空间和时间艺术,这两者都和戏剧的综合性不可分离。

二、当代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障碍

(一)当代戏剧观众与演员关系僵化。当代人欣赏戏剧艺术,根本不重视戏剧的剧种,习惯在统一的剧场里看戏。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立了各种新的大型剧场,一切剧场设施也有了很大的完善,但由于观众与剧场的距离不能传达审美信息给观众,观众也无法理解演员要表达的思想,这样观众与演员就失去了原有的默契,拉开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

(二)人们对当代戏剧的认识不一致。当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渐渐忽视了戏剧艺术的发展,对于戏剧的发展状态不予重视,更别说戏剧的特点了,这样就容易造成人们对戏剧界的认识不一致。对大制作的戏剧艺术质量的评价参差不齐,足以说明人们对当代戏剧的认识不够透彻,不明白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戏剧具有哪些特点,就不能看到当今时代戏剧的发展态势。因此,戏剧艺术不能得到全新的发展。

(三)当代戏剧人生存的生态化。人们很容易认为一种艺术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跟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生存的环境包罗万象,但是这方面的原因人们也进行过分析,分析结果却不如人意。既然这样,人们何不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仔细分析当代戏剧人一直以来所处的戏剧环境,反思自身的生存状态与戏剧环境是否相符。冷静客观审视我们戏剧人的环境才发现我们戏剧人每出一部新戏就想到评奖,不自觉地模仿或照搬其他优秀戏剧的创作模式。

三、发展和创新当代戏剧艺术的建议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戏剧艺术发展到今天,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对中国戏剧艺术进行发展和创新是当代人值得思考的问题。鉴于此,发展和创新戏剧艺术必须理性地思考戏剧艺术与时展同步的问题。这也就是说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戏剧艺术该如何在保留传统的韵味中“继承”,如何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如何推陈出新。

在如何发展和创新戏剧艺术的问题上,要根据新的实践发展要求来进行,适应全球化趋势,促进文化的多样化,进而提升中华文化的力量。同时,戏剧要满足人们的审美新要求,才能更好地融入时代。因此,戏剧工作者就要注重推陈出新,为戏剧艺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戏剧艺术要融入时代,就必须注入新的活力,这就要求戏剧艺术要能汲取其他艺术种类的营养成分,才能不断繁荣发展戏剧艺术。这里所说的发展并不是所谓的“嫁接”,它是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戏剧,坚持自身艺术规律,凸显了民族性、地域性、和乡土特色的变化,只有这种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戏剧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直面未来。

结合全文可知,中国戏剧艺术具有完整性、综合性,这两种特征使中国戏剧艺术在中国艺术舞台上有独特的魅力和显活力。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戏剧艺术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当代戏剧观众与演员的关系僵化、人们对当代戏剧艺术的认识不一致、当代戏剧人生存的生态化就严重阻碍了中国戏剧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因此,如何发展和创新中国戏剧艺术是人们值得思考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袁明芳.中国戏剧艺术的当代思考[J].巢湖学院院报,2010,62(05):74-75.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例10

一、戏剧艺术修养。戏剧化妆师的具体艺术任务是为角色化妆造型,从外观上塑造直观的角色形象。这一任务一方面比较简单,例如,通过特定技术与技巧化妆出一个工人,一个农民,一个士兵,一个老太太,一个老头儿,一位小姐,一位太太……使之符合人物身份,看起来很像,这并不太难;但另一方面,化妆又是很难的,难点在于个性化艺术化,而不是类型化模式化,即使是戏曲的行当化化妆也是如此。而要使角色化妆既形似又神似即生活化,又艺术化达到共性个性的统一就必须超越单纯的化妆技术层面,而进入戏剧艺术规律这一更深的艺术层面。戏剧化妆师首先要深刻理解剧本,认识到好戏的根源在于人物,戏剧的最高任务是刻画性格这一戏剧艺术的真谛,对剧作家在剧本中刻画的人物性格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对每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每场戏每个规定情景中的性格体现与发展过程,都了然于心,体察入微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个性化艺术化的化妆造型。其次化妆师要深刻认识戏剧是动作和行动的艺术,人物化妆造型即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化妆造型要与角色的语言形体动作以及在整部戏中的行动线紧密结合。再次,化妆师必须把握戏剧的综合艺术特征,在为人物化妆造型时,要在导演构思的框架内,兼顾与服装、灯光、布景、音响的协调与融合,与之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例11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08-01

一、民间歌舞与中国传统戏曲之间的渊源

民间歌舞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随着历史的演变,歌舞的形式和艺术体系也经历了较大程度的改变,最终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成的戏剧形式,进而演变成了传统的戏曲艺术体系。戏曲虽然发源于歌舞、说唱、滑稽戏等艺术形式,但是它仍保留着自己的特色,最显著的就是声腔系统的音乐腔调,这些音乐腔调经过兼容其他地区的声腔特点逐渐发展而成。在剧中人物情节特点划分上,也分为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角色,另外在表演方法上,也是利用实际动作和虚拟空间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注重舞台表演中的唱念做打。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传统戏曲决定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拥有属于自己的声乐体系个特色,只有充分地将它们糅合到一起才能发挥其固有的艺术魅力。而与此同时,戏曲也不断地影响着民族声乐的发展。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京剧又称“皮黄”,是我国的“国剧”,京剧在演唱的时候十分讲究腔调的吐字和旁白,最终使其极具舞台特色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变换的板式丰富了整个舞台的效果;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最有名的豫剧唱家有常香玉和崔兰田等人,其显著特点是字正腔圆,并且具有一定的口语化特征。

二、中国民族声乐与戏曲――诉说不尽的艺术情缘

民间声乐歌舞给传统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生存的土壤,而同时又对其自身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最有说服力的是秧歌剧和民族歌剧结合的《白毛女》,如果当时的《白毛女》不与中国戏曲相结合,那么它很有可能达不到今天的艺术效果。正是他们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作用,使得民族声乐和戏曲都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由此可以得知,想要使传统戏曲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必须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革,不断融入新的元素,而每一个时代戏曲大师的出现都必定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就要对戏曲的艺术和内涵进行发扬和继承,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突出固有的特色。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和发展,它们的相互交融更加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发展,产生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文化精神。

在传统的美学观念中,韵味这个词代表着更高层次的审美范畴和艺术境界,通过不断的加强和完善,能够引起更大的反响和共鸣。而在我国的诗歌戏曲等艺术领域,韵味能够赋予剧本和舞台更多艺术气息,使其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通过对音韵的把握,可以更深层次地提高戏曲本身的固有特色。另外,戏曲中的咬字能够从侧面体现其特有的声调方式,为了区别同声韵的单音字义,每个字本身又有高低、抑扬不同的声调。这种声调、韵的特点,使语言本身产生了非常富有音乐性与美的特质。

三、从演唱技巧看“戏歌综合"的审美特征

“戏歌综合”是一种将民族声乐艺术与传统戏曲艺术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唱法,通过这种艺术性的结合既能体现民族歌剧的亲切自然,又能融入戏曲的独特韵味,完美的通过“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的特色艺术进行体现,具有更强的审美特征。运腔和韵味无论是在民族声乐中还是在戏曲中都具有较强的张力和感染力,能够通过声音深刻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感情与思想变化。通过戏与歌的完美结合,可以有机地将民族底蕴发扬光大,从而增加两者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戏歌综合”所要表现的就是更深层次的美学特征以及更高层次的音乐品味。

参考文献:

[1]李桂梅.试论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演唱方法上的关系[D].西安音乐学院,2010.

[2]程雪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之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