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戏剧教育的价值

戏剧教育的价值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9 14:40:58

戏剧教育的价值

戏剧教育的价值例1

在幼儿教学中,戏剧是比较常见的教学载体。目前,不少幼儿教师都非常注重儿童戏剧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这对于进一步促进幼儿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所谓儿童戏剧,是指用语言、肢体、表情、等表现形式表现的一种表演形式,设计轻松、愉悦、有情节、有故事性、有理念的表演。从儿童戏剧的概念可以看出,儿童戏剧可以使得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因此是非常有助于搞好幼儿教学的。在此意义上,进一步分析儿童戏剧的教育价值,对于认清儿童戏剧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拓宽儿童戏剧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戏剧的教育价值分析

儿童戏剧在幼儿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儿童戏剧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幼儿教学的实际效果

要想真正发挥出儿童戏剧的真正作用,幼儿教师就会在课程设计、游戏选择等方面下功夫。一般而言,为了确保儿童戏剧的教学效果,教师就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较为轻松、故事情节性较强、学习过程愉快的内容,并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实际上,这也就意味着可以有效的提升实际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通过运用比较符合幼儿实际的教学内容,会集中幼儿的精力,为搞好幼儿教学奠定基础。幼儿作为受教育对象,幼儿能否有效积极的参与是衡量幼儿教学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在开展儿童戏剧的教学过程中,幼儿会被儿童戏剧中的古诗情节、各种表演有效的吸引,从而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在这一情况下,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积极的参与到儿童戏剧表演中,从而也就有效的达到了让幼儿接受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这也就有利于提升实际教学效果了。

2.开展儿童戏剧教学,有利于为搞好幼儿教学奠定一定的教学素材准备基础。在幼儿教学中,为了有效的开展儿童戏剧教学,幼儿教师一般都会认真的组织各种素材,包括教学场地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过程的设计等等。实际上,幼儿教师的这种教学准备工作,无形地就为搞好幼儿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应该说,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幼儿教学而言,儿童戏剧教学是可以发挥到一些其他教学内容无法匹及的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从幼儿的认知个性上来看,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对学习的重要性、如何学习等问题认知不清。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幼儿教育环节,不能把把知识性教育作为主要教育内容已成为幼儿教育的广泛认识。但是如何通过提升幼儿的积极性予以更好的对幼儿进行教育呢?这是一道摆在广大幼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在幼儿教学中开展儿童戏剧教学,就可以发挥出这一作用。

1.儿童戏剧可以有效的鼓励幼儿参与到具体活动中,从而为培养积极学习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儿童戏剧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表演,而是在表演的过程中,让幼儿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此意义上,也就因而彰显出了儿童戏剧的教育价值。但是应该看到,儿童戏剧教学只能当成一定的手段,绝对不能作为幼儿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幼儿教师就会积极的运用儿童戏剧从事幼儿教学,积极鼓励幼儿参与到儿童戏剧的各项活动中去。

2.儿童戏剧可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促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从儿童戏剧的概念可以看出,不管是从儿童戏剧的教育内容上,还是在儿童戏剧的具体表演上,儿童戏剧一般都是一些非常具有兴趣的内容。在具备了这种能够吸引人的兴趣心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就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的把幼儿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得幼儿积极参与到儿童戏剧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幼儿感受到了在参与儿童戏剧教学中的乐趣,进而也就会相应的提升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三)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从幼儿的心理特点上来看,幼儿一般具有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等各种特点。因此,要搞好幼儿教学,必须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真正的达到幼儿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开展儿童戏剧教学,是符合了幼儿心理认知特点的,这也就是说,开展儿童戏剧教学,是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儿童戏剧具有具体形象性,能够让幼儿在参与儿童戏剧教学的过程中直观的感受到“美”的存在,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应该说,儿童戏剧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比较基础性的教学内容,这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2.儿童戏剧符合幼儿的心理要求,因而会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中参与儿童戏剧,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健康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儿童戏剧教学是完全可以发挥出这一作用的。

3.儿童戏剧教学符合幼儿行为无意性的特点,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对自己的行为并不是刻意的表现。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一方面,相对增加了幼儿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开展儿童戏剧教学提供了场景。原因在于,从儿童戏剧教学的特点上来看,儿童戏剧教学不仅符合了幼儿行为无意性的要求,而且还可以使得这种行为无意行在儿童戏剧教学的引导中逐步走向有意性,进而提升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儿童戏剧教学在幼儿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儿童戏剧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在具体幼儿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出儿童戏剧的重要功能,更好的搞好幼儿教学呢?带着这一问题,探求儿童戏剧教学在幼儿教学中的实现路径,就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积极开展儿童戏剧课程建设,为搞好儿童戏剧教学奠定素材基础

课程建设是搞好儿童戏剧教学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材。从当前儿童戏剧教学的课程建设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较多重视儿童戏剧基础知识的编排,缺乏戏剧表演内容的渗透。较多重视传统儿童戏剧的教学,缺乏创意型的素材等。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破除当前儿童戏剧课程建设的瓶颈,才能有效的开展好儿童戏剧的课程建设。

1.要在儿童戏剧课程建设中重视戏剧表演内容的编排。开展儿童戏剧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在于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而实际上,这不仅是教学目的的必然体现,也是有幼儿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儿童戏剧课程建设必须改变传统思维的影响,重视戏剧表演内容的编排。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依据自身教学实际特点的基础上开发校本教材,而且可以积极借鉴国内外其他国家、地区,或者幼儿教育单位的有益经验,比如有些幼儿培训机构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幼儿园完全可以与这些单位合作,学习这些单位在儿童戏剧课程建设方面的经验,进而把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自身儿童戏剧教学中去。

2.在儿童戏剧课程建设中要注意与时俱进,开发创意型的教材。应该说,儿童戏剧教学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从当前的儿童戏剧课程中可以看出,有些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缺乏新意。虽然这类课程发挥了一定的教育功能,但是却没有与时俱进的结合幼儿实际,因而也就体现出严重的缺乏创意型的特点。要改变这一问题,幼儿园要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开发创意型的儿童戏剧课程贡献力量。

3.儿童戏剧课程建设要融入多元因素,这也是充实儿童戏剧课程的有效砝码。之所以在儿童戏剧课程建设中融入多元因素,就基于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是确保每一个幼儿成长的需求;作为受教育对象,因个体因素不同,幼儿的个体需求也有所不同,这也就要求,在儿童戏剧教学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幼儿的不同需求才能达到儿童戏剧教学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具备多元能力,也是当今世界对人才的基本需求,要达到这一需求,就需要从幼儿阶段的教育抓起。

(二)强化师资培训,为搞好儿童戏剧教学奠定人力基础

师资力量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实践也深刻的证明,那些具备较多优秀教师的幼儿园,在幼儿教育方面是可以取得优异教学效果的。从这一意义上来看,要搞好儿童戏剧教学,就必须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重视引进优秀师资。从儿童戏剧教学的实际需求来看,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热爱幼儿的教师才能做好这一工作。但是从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师资力量并不太雄厚,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严重。甚至还有些幼儿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热爱学生。实际上,这里所谈到的这些问题,已然成为严重困扰当前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幼儿园来说,要想真正的搞好儿童戏剧教学,就必须积极的改变上述问题,并引进一批优秀合格的幼儿教师。

2.提升幼儿教师待遇。待遇作为满足幼儿教师日常生活的物质资料,必须确保幼儿教师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意才能更好的促使他们积极的投身于幼儿教育事业当中去。但是从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待遇较低的问题上。对于幼儿园来说,要想真正的用待遇留住人才,必须从幼儿教师的待遇上着手,努力提升幼儿待遇,让幼儿教师感受到单位对他们的重视,从而也就为有效的开展幼儿教学奠定了人力基础。

3.加强幼儿教师培训,注重幼儿教师成长。要有效的开展儿童戏剧教学,必须加强幼儿教师专业技术的培训,比如可以有效的提升幼儿教师的表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从而使得幼儿教师具备开展儿童戏剧教学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幼儿教师的成长。

(三)重视儿童戏剧教学实践,为搞好儿童戏剧教学提供平台支撑

具备了较为科学型、创意型的儿童戏剧课程与较为扎实的幼儿教师之后,要开展好儿童戏剧教学,还需要在教学环节重视儿童戏剧教学的具体实践。一般来说,这一教学实践是掌握在幼儿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是可以有效的为开展好儿童戏剧教学提供有益的平台支撑的实践。

一方面,幼儿教师在要具体的儿童戏剧教学中运用各种有益的教学方法。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等。对于儿童戏剧教学来说,也完全可以运用这些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不仅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而且更有利于让幼儿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比如,在儿童戏剧教学中,幼儿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幼儿进行分组,让幼儿在每个小组内共同参与儿童戏剧的表演、模仿等,从而不仅达到了提升教学效果的基本需求,而且还可以有效的让幼儿意识到团结互助的重要性,从而为提升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奠定基础。由此可见,通过运用各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搞好儿童戏剧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平台支撑。

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场景的设置。传统以来,幼儿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或者幼儿园内,这对于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安全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在长久不变的教学场景中,并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兴趣心。面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幼儿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束缚,勇于探索多种不同教学场景。比如,可以把幼儿带到比较安全的自然环境中开展儿童戏剧的教学,在这一环境中,幼儿的好奇心就会大大增加,因而也就会有利于在比较开放的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美景,更好的搞好儿童戏剧教学。

综上所述,儿童戏剧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开展好儿童戏剧教学,就可以不断的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戏剧教育的价值例2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36-01

一、戏剧教育的价值

20世纪90年代,“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的提出”[1],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对生命化教育的不断思考,对教育变革的新认识。而2015年3月2日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动学校美育工作,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地变革与发展指明方向。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育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2],而儿童戏剧恰恰是一种顺应儿童天性的综合性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式样,塑造舞台形象,反映儿童生活,呈现出综合性、立体性、直观性的艺术特点。这种艺术特性,使得儿童戏剧不仅是一门艺术学科,同时也是多元艺术教育的最佳整合工具。南京大学董健先生就曾说过,“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3]戏剧教育的目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的表演培训,而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介,让儿童浸润在戏剧活动中,以戏剧的方式,唤醒儿童的生命本性,让生命在活动中本能的感受、体验和创造,使生命得到自由的释放,推进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戏剧教育的现状

与欧美西方国家相比,戏剧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是步履蹒跚。虽然早期教育部门已经关注到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并在学校教育中开展,但其内容往往局限在音乐和美术课程,忽视了戏剧的重要作用。直到1995年,剧作家李婴宁出席第二届国际戏剧与教育联盟会议,之后在学校、社区、图书馆等地方推广戏剧教育活动,使得戏剧教育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南师大张金梅博士在借鉴西方儿童戏剧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思考着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育策略等问题,尝试建构一种适合本土的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模式。索丽珍等人也对幼儿园实施戏剧教育活动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儿童戏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而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还出现了以戏剧为特色的幼儿园。

三、戏剧教育的实践

作为全国最早组建的三所幼儿师专之一,我校始终关注学生的职前教育和从师技能的培养。从2009年开始,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程,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戏剧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指导幼儿表演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摸索,该课程已经打造成我校的特色课程。这个“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教学时围绕幼儿戏剧基础理论、鉴赏、创编、表演、指导表演五项内容进行项目任务的设计,创造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战训练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任务的相互联系和难易程度,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步骤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从理论到技能训练再到技能运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一个个有主题、有内容的专题项目,提高了学习热情、团队协作、从教技能等等。

(二)教学方法。教学时以行动导向为指导,以项目驱动教学法贯穿课程始终,同时还选取“情境教学法”、“案例解析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法”等辅助教学。如教学中设计“超级模仿秀”、“故事大王就是我”、“单打独斗”等多种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肢体动作和语言去创造、想象、体验,提高学生的戏剧专业素养和技能。

(三)考核评价。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评价方法,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包括出勤、作业、特色基本功训练、项目表演、主持人训练五项内容。终结性考核占50%,学生分组表演幼儿戏剧,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要担任导演、编剧、演员,还要制作道具、服装,最终完成期末的汇报表演。

参考文献:

[1]陈蓉晖,刘霞.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53.

[2]陈世明.图像时代儿童戏剧的发展方向[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6):136.

[3]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99.

戏剧教育的价值例3

二、校园戏剧通识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在各门类艺术中,最接近人类生活本真的可以说是戏剧,其与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青少年(包括在校大学生)受教育的核心即是完成自我认知,达到心智健全、自我完善的过程。校园戏剧教育正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良好途径,因为校园戏剧通识教育以戏剧艺术为依托,发挥戏剧独特的教育职能,促进他们由“智”到“心”的全面发展。首先,校园戏剧通识教育能够为受教者的心理疏导和情感宣泄提供平台,并能矫正和促发其自我的认知水平。一般来说,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显著标志即是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意识,能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形成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并有所作为。目前的大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加之就业压力大,出现了不少的心理问题,在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涌现出种种困顿。社会变革时期的多重价值观同时导致不少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在改变自身境况时,他们不能恰当地寻求自身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往往自我隔离,自我封闭,成为消极低迷一族。校园戏剧通识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疏解心理压力,在学习与生活中敞露心扉、表达心声。由于戏剧是“现实的模拟”(亚里士多德语)、“世界即舞台”(莎士比亚语),是社会人生的缩影,反映一定社会文化,因此,在实践中,校园戏剧活动对学生自我认知与意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一些选修戏剧艺术课程和经常参加校园戏剧活动的学生而言,戏剧教育能够提升他们艺术鉴赏能力,体验丰富情感,感受世事变迁,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提高处世和反思能力。同时能使他们获得间接的人生经验,了解校园之外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体悟人生,丰富社会阅历,认知并完善自我。其次,校园戏剧通识教育可以促发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的生成,培育协作精神。语言和动作是戏剧艺术的两个重要元素。在校园戏剧通识教育活动中,学生通过戏剧实践,提升了表达与沟通能力。如在戏剧表演过程中,为了说好台词,必须在演出前的排练中竭力做到口齿清晰,发音准确、语音流畅、圆润饱满而富有情感,肢体语言得体、恰当,还要有适当的辅助表演。其目的在于使声音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在持续而有针对性的训练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际交流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同时,校园戏剧通识教育中的戏剧实践是一项团队活动。作为集体创造的艺术,戏剧最能体现参与者的协作精神。在多元的戏剧实践活动中,每个参与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从角色分配、舞台布置到排练与演出,每一个环节均需学生默契合作。如何分工和与他人协作,都是他们在具体践行中要学习、掌握的技能。当学生亲身投入校园戏剧实践时,必定能在创作、组织、宣传、协调、排练、演出等各个环节得到切实有效的锻炼,有助于他们认识到自身及他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对其后工作前景、职业规划、人生选择都有极好的借鉴意义。再次,校园戏剧通识教育能增强学生角色意识。角色是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文化关系中占有一定位置时所执行的职能的总称。校园戏剧通识教育能使学生增强角色意识,明确角色定位,学会换位思考。一个人角色构成的要素主要包括身份、行为方式、社会地位以及拥有的权利。角色定位只有科学合理,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也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减少或规避心理问题和疾病,促进心理健康。积极主动地调整角色定位,以便能促使社会现实中的角色符合社会和群体的要求,成为受欢迎的对象,这是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健康成熟的标志,也是具有社会良好适应能力的表现。校园戏剧通识教育尤其是校园戏剧活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具有这方面的职能,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捕捉、感知、演绎校园内外生活中的人与事,以小见大,剖析各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理念和社会问题,促使学生认知个体、群体和社会角色,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尽早融入社会。

戏剧教育的价值例4

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有效运用,需要从明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构建教育戏剧的实践队伍以及创新教育戏剧的实践方法等层面着手,发挥出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使教育戏剧成为基础教育开展的重要支持和补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教育戏剧概述

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领会和把握,更多地依赖于全身心的投入,从而使得这种教育形式能更多地激发出学生的能动性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育戏剧模式下,学生不再觉得知识枯燥乏味,而是能够通过戏剧表演、戏剧角色的理解等方式,将思维拓展延伸至更广泛的教育内容中,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

(一)强化学生表现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并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时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由于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老师的身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知不足,使得基础教育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将课程学习当作是一种任务、一种压力,难以激发出学生内在的表现意识和积极性。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天性使然,他们有着强烈的表达需求,而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的这种天性进行了压制,使得学生在表现能力的发展上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运用教育戏剧,能够对原有的课堂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通过运用教育戏剧,学生爱表现的天性有了一个发泄口,而且教育戏剧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1]。在教育戏剧模式下,能够构建起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沟通关系,在沟通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强化,能够对学生形成有效的鼓励,让学生将内心想法、思想情绪等有效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在运用教育戏剧的过程中,有着大量的角色互动,学生通过台词、旁白、动作等,可以形成良好的表现力,从而实现基础教育中素质培养的目标。(二)强化学生自学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的强化,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终身能力,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后更好地提升和完善自我有着重要价值。教育戏剧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有效的自学能力提升渠道,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学生通过戏剧演绎,可以深化对课本中的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的理解,从而更全面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2]。在教育戏剧的运用上,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参与者,能够从实践的层面将理论知识进行解析,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的僵化局面。(三)强化学生内在动机。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便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的意识和驱动力,使得基础教育对学生来说不再是负担和压力。教育戏剧以其独特的知识传递形式,让学生更愿意去接受和参与,从而将书本知识传递转变为一种参与性的探究,这种教育形式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教育戏剧,形成对知识的准确认知。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知识传递不再是老师的要求和强迫,而是通过教育戏剧这种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关注,使学生主动去了解戏剧中的相关知识内容,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学生自发、主动学习的前提[3]。学生在教育戏剧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愿意畅游于教育戏剧所营造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戏剧角色的演绎等方式,将知识融入戏剧表演中,形成了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教育戏剧在现代基础教育中的应用,需要有科学明确的理念作为指导。教育戏剧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完善和补充,其实施的宗旨是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育戏剧的落实上,不能本末倒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51和原则,要始终以教育为导向,在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内实施。在教育戏剧的运用上,要注重教育的主体性,教育戏剧不能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避免对正式授课造成影响。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融入,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设计,让学生基于教育戏剧的参与,增强对课程知识的探究意识。例如,在教育戏剧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知识导入环节。课前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教育戏剧的演绎。这样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后续的正式授课中,并且学生在教育戏剧演绎的过程中产生的对角色、情节等方面的疑惑,也可以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得到解答。教育戏剧的开展,要尊重基础教育的目标,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除了在课前导入中运用教育戏剧外,也可以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进行运用,运用教育戏剧来解释知识难点和重点[4]。在课后,可以运用教育戏剧进行知识复习和巩固。基础教育中的各科教师,都可以通过教育戏剧的有效融合来制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发挥教育戏剧的教育价值。(二)构建教育戏剧的实践队伍。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当中的实践,需要一支具有戏剧认知和教育素养的队伍作为基础。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构建与培养。在对教师队伍进行知识和能力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将教育戏剧作为一个重点去落实。通过定期组织各科教师进行集训,将教育戏剧的理念和实践知识进行传递,让各科教师对教育戏剧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从而能够将教育戏剧更好地落实于教学实践当中[5]。戏剧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教育管理部门可以与各地方戏剧院校进行合作,委派教师去进修学习,使教师的戏剧素养得以提升,为教育戏剧的实践运用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实现教育与戏剧的全面结合。(三)创新教育戏剧的实践方法。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最终要从教育方法上予以体现。教育戏剧的形式是戏剧,但核心是教育,因此在基础教育中,需要通过实践效果来综合考虑教育戏剧的应用方式。由于不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有所差异,所以在实践教育戏剧的过程中,也要进行方式方法上的积极探索,使教育戏剧能够与基础教学科目相一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去领会知识的内涵。1.教育戏剧在英语课程中的应用。英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英语知识属于一种外来知识体系,学生往往没有运用英语的环境,因而使得很多学生对英语知识难以掌握。在传统教学中,很多老师将单词、短语和语法等相关知识的记忆作为英语教育的重点,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背诵中容易对英语产生逆反心理。这种英语教育模式,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和应用能力,导致很多学生学到的都是“哑巴英语”[6]。将教育戏剧运用于英语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英语课文改编成为戏剧内容进行演绎,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课文,还能有效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更愿意主动用英语进行沟通互动。2.教育戏剧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将教育戏剧运用于语文基础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语文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情感、思路和故事的脉络等,并可以结合教育戏剧,将语文课文背后的深刻内涵呈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编排来完成教育戏剧的运用。如《景阳冈》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武松”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教育戏剧来进行全面的塑造[7]。学生在演绎和观看的过程中,会对课文有更加清晰的体会。从景阳冈上武松打虎的角度出发来勾画出武松的形象,与整个《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形象不谋而合,可以结合教育戏剧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深度揣摩,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得以明显提升。3.教育戏剧在政治课程中的应用。随着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提出,基础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成效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将教育戏剧融入政治课程中,能够通过戏剧形式反映出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意识等,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不足[8]。例如,对于现代教育过程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就可以编排教育戏剧,让学生通过排练和演绎来强化对这种行为的反思。学生通过教育戏剧中的故事情节,从自身感悟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进而能够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纠正错误行为,使政治教育的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

四、结束语

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空间非常广阔,很多的课程当中都能够落实教育戏剧。在教育戏剧实践的过程中,要始终以教育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从教学效果出发,探索教育戏剧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黄莉君.教育戏剧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乔真.当下小学教育阶段教育戏剧的发展现状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56):261-262.

[3]张颖莉,赵艳.中国戏剧教育研究现状——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7-2017年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5):15-21.

[4]马凯.以课本剧为载体的教育戏剧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冯灵洁.教育戏剧:小学价值教育的一种途径[D].陕西师范大学,2018.

[6]陈晨.教育戏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戏剧教育的价值例5

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唯一音乐师资培养体系,从建国初到新世纪,对我国音乐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体系下一批批音乐师资奔赴基层岗位,以他们所学,推动着基层音乐教育的发展,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然而,这种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以注重音乐技能、技巧为教学特色,却忽视了音乐技能也是人类艺术精神结晶,技能的传习也是对人类文化的传承。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如何从根本上形成以民族音乐为主体的教学体系,还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作为地域文化的汉剧与高师音乐教育 湖北作为一个戏曲大省有着深厚的戏曲底蕴和土壤。与本土其它艺术品一样,汉剧也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一个由起源、形成到定型、成熟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蜿蜒曲折的过程中,湖北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自始至终都是汉剧前进的动力。经过诸多汉剧前辈艺术家的努力,汉剧获得较为完备的行当分工,将西皮、二黄这两种产生不同地区的曲调加以揉和而形成皮黄声腔体系,用皮黄声腔演绎楚韵汉调、历史故事、市井人物。汉剧在相当一段时间独占武汉及周边的戏曲舞台,汉剧也具有了湖北地域的文化特点。 (一)汉剧中的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通卷•湖北卷》明确指出,三国文化是湖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显著的文化特点,体现在湖北汉剧中。“湖北汉剧首创的皮黄关羽戏,不仅在戏曲舞台丰富了三国文化,而且把三国文化以汉剧的形式从湖北传到北京,汉剧红生不仅唱响湖北还北上搭徽班,其代表人物是湖北崇阳人米应先。他常年演出京城,其拿手戏就是关羽戏。他的表演风格影响了京剧,成就了京剧的关羽戏”。[1](p90-91)京剧把“关羽戏”发展到高峰,是受湖北三国文化的影响。汉剧的唱腔在京剧的唱腔形成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文化的共存的关系。如果没有湖北三国文化的底蕴,汉剧是不可能在京城扎根。没有汉剧音乐底蕴,成就不了京剧的声腔发展,汉剧已成为湖北地域文化的一个符号,成为湖北地方音乐资源库。 (二)高师音乐教育的思维创新。 汉剧浓郁的地方文化、独特的音乐构成,如何走进高师音乐教育?首先是理论的创新。半个世纪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理论,已经走过了西化教育和外来教育体系的路子,实践证明这样的理论体系对传承中华文化,培养有民族自信心的音乐人才具有自身的缺陷。“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有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理论的创新,有加强文化建设的大环境,这些条件为突破现有的高师音乐教育理论带来了契机。特别是高等教育体系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思考和溯源,更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音乐存在文化中,音乐是文化中的主要部分。”[2](p56)我们选择汉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曲,进入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不仅是地域文化与音乐教育的结合,更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理论的实践。 (三)高师音乐教育的民族化与文化传承。 地方戏曲为地域性艺术形态和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广泛的文化内涵及艺术审美价值,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地方戏曲的学习、利用,不仅是音乐文化传承和民间音乐保护的途径之一,也是不同地域教学特色的展现。地处湖北的汉剧作为地域文化的符号,进入本地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从地域文化的传承、区域特征定位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意义。地方戏曲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综合体,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作为当代音乐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摇篮,肩负着一个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它不仅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依托和载体,更是当代各种音乐文化最重要的传承领域,代表不同地域文化的地方戏曲引入高师音乐教学的研究,仍处于思辨性的探索、尝试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化和制度化,缺乏理论与实证的结合论述。要建构真正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将地方戏曲纳入高师音乐教学体系之中,使高师音乐教育的民族化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 二、作为艺术文本的汉剧与高师音乐课程 回顾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成就不可低估,但缺乏民族性课程设计,这是制约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传统的高师音乐教育模式,课程设计,以抽象的知识概念问题引入,教师讲解新概念、定义、定理,进行逻辑推导与论证。而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无疑是要使受教育者理解感悟到某一艺术所蕴含的基本意义。因此,作为艺术文本的汉剧本身已具备了丰富的艺术语言,汉剧艺术家用精湛的技艺展示了对生活的感受,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人们抒感的载体。艺术教育的本质说,能够满足人们在艺术语言中引起共鸣和能抒感是艺术教育的目的。汉剧的艺术文本作为高师音乐教育民族课程资源,课程设计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它的民族音乐价值。 (一)民族音乐史的补充。 我们可从汉剧的形成历史,参照高师民族音乐史学课程,围绕汉剧音乐构成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几个知识点来丰富我们的课程设置。这些研究可以延伸到音乐与别的交叉学科的领域。在2004年《中国戏剧》第七期中,关于“二黄”定位的学术之争,汉剧理论家方月仿先生与足文寿先生的论战,从汉剧的声腔、秦腔的声腔对中国整个皮黄系统地的影响,进行了历史演变的梳理。他们的学术之争给民族音乐史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提供了一个艺术文本到理论文本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振兴民族与民风离不开文化教育的根基,而大学肩负着重要使命,民族的生存,是以学术作基础的。”[3](p663)因此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更有理由把以汉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曲纳入民族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中。 (二)音韵与音乐结合的典范。 汉剧的音乐非常优美,而且极具丰富,很值得音乐家们重视和研究。它独有的9腔18板作为它的音乐特色,为我们提供了音乐与语言之间音韵结合的艺术典范,汉剧的声腔是与湖北一带地方音韵、四声戚戚相关。其音调的基本音型在形成声腔的过程时,显得挺拔、豪迈、委婉、舒展的地方特色,因此被京剧及许多地方戏曲广泛采用。京剧中的湖广音,实际是武汉话,更具体的说就是汉剧的去声字,是由它升华和演变而成的特有腔体,以及由这种特有的腔体而成的演唱和伴奏来体现。这种戏曲音乐以字音为音乐动机的旋律走向,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依字行腔的美学原则,特别从音韵角度看,它更具有中国传统的审美性。为高师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创作模式和理论作曲体系民族化,开创了另一个领域。#p#分页标题#e# (三)中国传统唱法的活化石。 汉剧的行当,角色分工严谨细腻,根据人物的年龄、性格和艺术特点的异同,分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十大行当。各行当的唱腔不仅讲究而且发声方法各有特点,一末、“膛音”,三生、、六外采用“边夹膛”四旦、七小、八贴用假声,五丑、、九夫用本嗓、二净、十杂以本嗓与变音并存。汉剧风格各异的唱法不仅形成了系统,还具有学术价值。我们高师音乐教育的声乐课程,民族、美声一统天下的模式,是造成风格遗失、个性雷同的源头。如果你聆听陈伯华大师的《宇宙锋》,《柜中缘》你一定会惊叹她有声音溯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功底,难怪她被誉为:中国古典花腔女高音。汉剧的博大精深,是高师音乐课程开发的文化、音乐、文学的富矿,它进入我们的音乐教育体系,是音乐教育民族化的有益探索。 三、高师音乐教学变革与地方戏曲 为使音乐教育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我国出台了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中,特意提到“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4](p128)戏曲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作为中华音乐文化的瑰宝,进入中国音乐教育的圣殿应是理所当然的,地方戏曲进入师范院校的音乐课堂,也更是顺理成章的。而新课标的出台也给高师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 (一)课程理念的超越与转换。 在课程概念上,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也是艺术实践课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生态系统”。地方戏曲不仅是艺术文本、也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课程。它可成为在教学实践中发展教学内容和建构课程。首先,戏剧艺术的特殊性需要懂得它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是师资培养和输出的唯一途径,将地方戏曲引入高师教育,是加强未来高素质音乐教师培养的可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传统文化不在下一代身上退化消失。音乐教师不仅是人类科学知识的授业者,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其次,具有“国粹”之称的京剧,不是从天而降,凭空而来的。汉剧与徽剧合流才有了京剧成型的物质基础。它最具代表的声腔、皮、簧等都来自汉剧与徽剧。因此戏曲艺术进校园,应该有地方戏曲的身影。它们才是中华戏曲艺术的根和源。再次,作为教材的京剧,样板戏唱段,并不能代表中华戏曲艺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丰富多彩的传统戏曲、风格各异的地方戏曲,更能准确的反映戏曲艺术个性魅力,完整地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戏曲音乐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案。 新课程体系中增设了戏曲音乐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新课程在结构上的重大改革。由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音乐学科课程教师,缺乏戏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训练。目前中小学出现无人教戏曲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状况,更说明高师音乐教育需要戏曲内容,也给地方戏曲的传承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地方戏曲作为高师音乐课程如何设计?地方戏曲的种类繁多,艺术的个性也不同,不同的剧种代表着各自地域文化。如何有效地把代表不同地域文化的地方戏曲,作为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梳理,让它符合教育的规律,对高等教育的从业者是一种挑战。因此,根据高校分布地理位置,以湖北汉剧为例,有意识的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对传统文化予以一定的倾斜,改变我们在选择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课程上存在的软肋,能够弥补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不足,可根据现代教学思路提出以下设想,解决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师资的矛盾。一是建设一支开放的师资队伍。以客座教授吸引对地方戏曲有研究的专家、地方戏曲艺术家、知名的教授到高校进行地方戏曲课程的传授。同时高校的授课教师进行旁听和培训,用社会资源完善师资知识结构,形成一条合理的师资队伍。二是实现平台资源共享。学校办学不能闭门造车,要与地方戏剧院进行密切联系,善于利用当地地方戏曲资源,地方戏剧院进入高校,并依靠高校的科研力量,提高地方戏曲的品位。同时学校众多生源是地方戏曲潜在的观众群,学校请地方戏曲知名的演员到课堂普及戏曲知识,不仅解决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知识的缺失,还扩大了地方戏曲的影响,培养一大批青年戏曲票友,成为地方戏曲扩大影响的理想阵地。 (三)地方戏曲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它不仅要求教师善于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地方戏曲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要求教师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发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地方戏曲课程,并将传统的地方戏曲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融为一体,实现地方戏曲课程教学时空开放性、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资源形态超文本。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授课形式应体现多样性与灵活性的原则。一是借助现代技术成果,丰富地方戏曲课的授课形式。随着电脑与因特网的普及,我们找到更好的传承地方戏曲的手段,为高师音乐教育打开了另一扇门———网络视频的运用,使课程的授课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将迎来“明星授课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大课或讲座等等。比如入门汉剧我们可请享有声誉的汉剧名家讲授,所有的讲授可由网络、有线电视或直接下载的方式向所有的学生开放。这样就有大量的学生同时收看,不失为一种非常经济的现代个性的授课模式。二是技术的变革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传统的授课模式,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老师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爱好兴趣,选择汉剧不同的行当。计算机课程软件技术的出现,老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喜好,在虚拟的空间,走进汉剧、穿行时空,使教师和学生近距离与汉剧等地方戏曲互动成为可能。 四、课程评价体系对地方戏曲资源的再认知 #p#分页标题#e# (一)课程评价对民族文化回归的导向。 泰戈尔曾经说过:“音乐和美术是民族自我表现的最佳手段,没有自己的音乐和艺术的国家,只能永远当哑巴。”柯达依也说:“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就会像飘莲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高师音乐教育在执行教育部《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目标中明确指出《中国民族音乐》是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主要是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熟悉和理解中华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统优秀音乐文化遗产,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这对促进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具有重要作用。课程标准的设置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的指导,高师音乐教育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音乐师资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相当长的时间,靠流行于不同地域的地方戏曲作为载体进行传播。如湖北的汉剧曾经影响长江沿岸的一代代群众,那些忠义的三国人物、侠义的故事,许多人没进校园却通过汉剧的传播,受到道德的熏陶。湖北人的直爽,仗义,与地方戏曲弘扬的地域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归属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的课程改革对民族音乐有了新的要求,课程的评价在对高师音乐教育传统音乐文化的课程资源利用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作为课程设计的前期准备,我们课题组深入湖北高师的几个点,如武汉音乐学院、三峡大学、黄冈师院、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调研本土音乐课程的现状,感受到了民族音乐课程的复苏和地方戏曲资源的丰富。课程的开设呈百花齐放态势。如武汉音乐学院的———汉剧声腔及表演艺术;三峡大学的———长阳南曲研究;黄冈师院的———黄梅戏鉴赏课;湖北大学———地方戏传播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等等。这些课程改革预示高师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的回归和发展趋势,也为汉剧等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提供了一个好的时机。 (二)多元的评价是推进特设地方戏曲课程的保障。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人们都感觉到评价不仅在实现分类的选择上发挥着作用,更多的是通过评价来更清晰、更深刻地认识自我和了解他人。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评价就像路标,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指明方向。高师音乐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始就要有明确的理论支撑,传统的单一的课程评价标准,通过实践证明,不能利于高师音乐教育特设课程的实施。地方戏曲在高师音乐课程中出现,是体现高师音乐教育地域特色的特设课程。多元评价是体现艺术教育个性化、差异化的学科特点,强调了地方戏曲作为课程资源在课程设计中的可利用价值。保障了地方戏曲特设课程的实施。地方戏曲课程的实施,体现课程设计中的灵活、互动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特长,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湖北汉剧在华中地区高校的盛行,就体现了这一原则。 教学成果是学生展示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从而产生成就感,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以激发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同时,教师利用评价手段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反思与总结,帮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于特殊的智力方式学习,因而人类的知识表征与学习方式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个别差异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必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取而代之的方法应该是多元评价,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来衡量高师音乐教育特色课程。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人的主体精神,才能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才可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多元教学评价,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是地方戏曲在高校音乐教学体系设课程的保障,同时也是一大优势。

戏剧教育的价值例6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76-02

一、背景介绍

双路幼儿园是从小学附属幼儿园剥离出来的年轻的独立建制幼儿园。所谓年轻,指的是刚刚从小学剥离出来三年。幼儿园原有直属于小学班子领导,对于教学管理、教师培养等等方面带着十分浓厚的小学教育色彩。独立建制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走上学前教育的正轨,除了在管理、机制建立、保育工作等方面的全面改善外,在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研组织等方面需要迅速全面地改变。面临这项艰巨的任务,除了要组织教职员工全面学习贯彻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重新学习学前教育的相关理论外,需要寻找一个高效率的方式方法。

要把科学方法视角握学前教育的特殊规律,按照学前教育的科学方法施教,首先要真正懂孩子。因此,我们向全体教师提出“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的口号,要求教师们从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入手,全面反思以往的教育教学。在“走进孩子、了解孩子”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每天围绕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对幼儿的点点滴滴进行观察记录。每个星期每位教师都要在教研组上介绍自己所记录的幼儿有趣或典型的语言和行为,同时对于幼儿的种种表现进行分析。也正是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生动的资料,萌生了以幼儿日常生活为基本素材,开展儿童戏剧教学活动,进而进行幼儿园的课程改革的思路。

二、戏剧教学的适应性

戏剧是还原生活的、文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戏剧,可以展现人们活生生的生活图景,是最能够引起直接参与者(演员)和间接参与者(观众)共鸣的一种艺术表现。幼儿园教育本来就强调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所以戏剧是承载幼儿园日常生活内容的最好形式。

戏剧是综合艺术。戏剧综合了语言、美术、表演、肢体动作、音乐甚至诸如科学等更多门类知识和技能、承载人们的良好愿望和真善美追求的一种形式。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需要进行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五大领域整合、各学科相互渗透。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特点与戏剧形式相吻合,是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的一种载体。

戏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戏剧不是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形式上符合艺术规律,适应人们对审美样式追求,同时又需要从生活中提炼,进行典型化再加工,从而集中表现人们关注的热点,表达人们对道德、伦理,乃至对生活方方面面品质的评判。幼儿园教育,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五大领域的认知和身心智能,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萌芽,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他们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社会交往。因此,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戏剧形式也正适合幼儿园教育。

戏剧呈现的是活生生的环境。戏剧表现生活,它所呈现的是活生生的一种情景,通过戏剧形式,老师们和孩子共同创设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因此,儿童戏剧教学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好途径。

戏剧往往是互动式的艺术。除了独角戏之外,戏剧一般都是各种角色互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园教育需要的正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园互动。因此儿童戏剧这种互动式的表现形式也符合幼儿园教育的需要。

戏剧所展现的内容是具体的,它所呈现的情节、语言等等,都包含了人们熟悉而且认为自然的各种细节,它是各种细节的串连。幼儿的思维是从具象发端的,所有抽象的、说教的,都不是适合幼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戏剧让参与者触及的正是各种具体细节,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儿童戏剧教学也是适合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形式。

戏剧是生活的典型化模拟,其中就蕴含着游戏精神。而学前教育正需要游戏精神,它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三、以情景回放为切入点的必然性

本文已经提及,戏剧是人们生活的再现,戏剧所表现的内容最能够引起参与者共鸣的一种艺术表现。戏剧表现的内容越是贴近人们的生活,引起的共鸣效应就越高。

共鸣,往往包含了感动。能够引起感动的戏剧表现才能触及人们的灵魂,而触及灵魂则才有更高的教育价值。这个规律就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逻辑关系:贴近生活―共鸣―触及灵魂―教育价值。从这个逻辑出发,儿童戏剧教学中,以儿童生活情景回放为切入点是必然的。

幼儿熟悉的内容是最好的教学材料。所谓熟悉,就是原有积累的经验。人们的学习都是不断进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积累的过程,而这一种过程往往是在原有基础上累加的,提升的。幼儿生活情景回放都是幼儿熟悉的许多生活片段,这些生活片段都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情景,这些他们所熟悉的情景正是他们所积累的经验。戏剧教学,是在启发幼儿不断进行原有经验还原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经验。这也体现了儿童戏剧教学以儿童生活情景回放为切入点的必然性。

四、戏剧特点与教育实践的对应性

1.戏剧综合性特点的教育对应。戏剧综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的多方面要素,这个特点正好与学前教育的五大领域内容对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领域整合、学科渗透,因此,应该结合幼儿园的阶段性主题内容,选择日常观察到的幼儿表现中相对应的内容为戏剧生成素材,将相应年龄段五大领域内容进行统整,分别镶嵌到每个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一日生活之中。双路幼儿园在实践中充分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探索。

小班新生在刚入园阶段,呈现出许多有意思的生活片段。当安抚阶段过后,幼儿园就及时结合阶段特点,安排了《我上幼儿园啦》这一教育主题。结合这一主题,我们将语言、生活、美劳、音乐,以及情绪安抚、情绪调控,乃至感觉统合中关系到幼儿安全感建立与社交能力构成的触觉游戏等内容渗透于每个室内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户外活动中。这些活动对于戏剧脚本的生成、戏剧中的语言、戏剧所需要的道具半成品加工、戏剧中所穿插的歌曲、音乐游戏等“零部件”就基本加工完成。

2.戏剧互动性特点的教学对应。戏剧的表演形式凸显了互动性,这点也正与教学的互动性相吻合。在具体探索过程中,双路幼儿园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园互动等,从脚本生成,到戏剧成品的全过程,体现了个个主动、人人参与的生动局面。

(1)师师互动。教师们互相交流“情报”,将自己平时记录到的幼儿语言、行为等方面生动的生活片段进行互相通报,为丰富戏剧素材互相帮助。同时,在教研中,进行情节预构,并模拟预演,在预演中评估效果和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探索心得,对疑难问题相互出主意想办法。

(2)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教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环节。

首先,教师融入戏剧环境,和孩子一起互动。互动的方式,可以是:扮演剧中的各种角色、临时替代某个小朋友扮演的角色等等。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创设戏剧环境,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内容。师生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还包括:

教师们根据日常收集到的“情报”进行故事创编,以故事讲述的方式再现幼儿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情。然后采取互动的方式让小朋友参与故事创编。向幼儿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那你喜欢他不乖还是乖一些”、“那我们把故事改成他虽然有点难过,但是他没有哭可以不可以”等等。

(3)生生互动。故事线索,让幼儿采取“过家家”的互动方式演绎故事情节。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启发孩子们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到最好的办法。这种方式,不仅让幼儿在相互启发中学习,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4)家园互动。我们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建立了一支“戏剧妈妈”的家长团队,同时对“戏剧妈妈”进行相应的培训,在家长开放日,让这些“戏剧妈妈”参与教学和演出。

3.戏剧启示性特点的教育对应。戏剧的启示性指的是戏剧所蕴含的哲理、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对人们以启示的作用。幼儿园教育在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方面承载着厚重的任务。这方面的价值,戏剧与教育是同样的。

因此,儿童戏剧教学中的情景回放切入不是简单的生活场景再现,而是要有对小朋友的启示性意义。儿童戏剧教育的重点是教育,戏剧只是形式、是载体、媒介、手段,它所承载的是滋养幼儿灵魂的真、善、美。

五、发展完善的可能性

在以情景回放为切入点的儿童戏剧探索中,幼儿园已经生成了若干个主题相配套的儿童剧及其日常教学系列教案。虽然我们的探索还是初步的,但我们感受到这种探索对于我们是有益的。因此,我们将继续努力,将此发展成园本课程研究项目。我们认为,成功的要素是具备的。

幼儿的兴趣度是首要前提。在儿童戏剧教学实践中,儿童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这是我们将这一探索发展成园本课程研究项目的首要条件。

教师的积极性是重要条件。教师们从孩子的进步中尝到了这种教学形式所带来的许多惊喜。教师们越探索越有信心。教师的积极性是将我们的探索发展成课程研发项目的重要保证。

戏剧教育的价值例7

一、戏剧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实现学生人格教育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创造美、发现美以及审美,艺术就是通过这一过程来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通过创造美、发现美以及审美最终实现了人格的健全和完善。而戏剧教育做为戏剧的一个教育形式,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健全和完善人格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戏剧教育在培养学生艺术情怀的同时也是一种人格教育,而且人格教育超越了表面上的艺术教育。所以在戏剧教育的课程设置要遵循更高的教学目标,即实现学生的人格教育,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表面的艺术教育的形式上。

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一种稳定的、个人独有独特的、内在的心里品质,是由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性感等心里构成的复合体。一个人的人格还能通过一个人的自我调控能力、精神面貌、性感、行为方式、认知能力、外在气质等表现出来。戏剧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实现学生人格教育,戏剧教育的课程设置能够有效的把学生带入到戏剧本身的意境中,使戏剧教育的受众以及参与戏剧参演者体验到戏剧本身的价值,从而实现对参演者和受众的各方面影响。在这影响的过程中,戏剧的课程能够对参演者和受众产生人生观、个人气质、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等全面的促进。对戏剧课程的体验也是在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的道德感、审美观和审美情感,对个人道德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戏剧教育过程中的相关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来说不在于培养戏剧的人才,更为重要的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健全和完善的人格。

二、戏剧教育中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人生观及人格修养的教育表现形式,人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情怀的培养过程,是在当前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个重要的教育价值取向。人文教育追求个人在人文方面的综合情况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高度,实现对他人的关怀和理解,对健全和完善的个性的追求,较高的想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人文教育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空间以及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人文教育在当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人文教育、人文情怀等概念被不断的提及,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同样占据了越来越高的位置。人文教育的强化,能够有效弥补当前教育上存在的诸多困境,诸如学校教育的重理轻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重科技轻人文等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危机可以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得到补充。人文教育、人文情怀能够弥补和健全科技人才、工科人才在人格方面的不足,健全、完善和塑造一个优秀的人才。

戏剧教育中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人文教育。戏剧教育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书法、音乐、美术以及舞蹈等这些艺术表现形式,戏剧由于有故事和剧情、有冲突和矛盾、有人物性格和形象塑造,所以戏剧的内涵十分的丰富,包含着诸多的人文思想和情感。戏剧又不同于摄影、影视等艺术形式,戏剧更加的直观、明了、剪短和富于现实意义,戏剧无论是悲剧、喜剧、正剧还是各种小品,都是社会历史的缩影和人生内容的翻版,所以戏剧更接近现实生活,成语“人生如戏”、“戏即人生”等就能充分的说明戏剧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戏剧教育中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人文教育,戏剧课程的设置绝对不能是简单的道德宣传教育,戏剧课程的设置应该通过戏剧的展示、角色的扮演和剧情的设计达到教育目的。在戏剧课程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的通过戏剧中的相关剧情、人物更好的认识生活本身,感悟人生,培养和发展人格。戏剧课程设置应该更重视培养学生通过戏剧学习、参与实现对社会的认识、人生的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高超的人际交往能力,实现戏剧课程设置的人文教育倾向。

三、戏剧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要体现出素质教育原则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戏剧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教育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戏剧教育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戏剧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要体现出素质教育原则。戏剧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要努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戏剧课程的设置也要帮助学生启发想像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领一方面,戏剧课程设置要明确有意义地运用身体动作、美化身体动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其次,戏剧课程设置也要努力帮助学生之间促进表达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养成合作的能力和遵守纪律的习惯。

戏剧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要努力做到让学生丰富感性、陶冶情操、富于意义、培养道德、健全人格、获得知识,还要做到提升学生语言交流能力、想像力、创造力、在公众场合的自我表现能力、才艺发展、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的戏剧教育课程设置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 孙惠柱.高等戏剧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J].戏剧艺术,2004(2)

[2] 吴戈.戏剧教育与戏剧专业发展的前途[J].艺术教育, 2007(12)

戏剧教育的价值例8

一、上好戏曲第一课,用戏曲人、戏曲事对学生进行良性道德引领

实施新生引航工程是各个高校新生入学期间的重要工作。这是学生进入学校之后所上的第一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一课。学校积极利用新生引航工程,用戏曲人、戏曲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了解身边的教师在用怎样的一种精神传递着戏曲、传递着国戏精神、传递着他们身上的一种责任;让学生了解那些已经走出校门的“国戏人”,在用一种怎样的精神坚守着戏曲舞台,坚持着他们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坚定地维护着戏曲艺术的血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艺术前辈,无论是从事怎样的艺术门类,坚持与坚守、执着与热爱、责任与使命都是在艺术之路上走下去的重要支撑与精神指引。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学校新生引航工程系列活动的开展牢牢抓住新生入学的良好契机。通过“大学第一课”“学在国戏”“艺海扬帆”等系列活动的开展,将不同维度的育人项目整合在一个工程体系中;通过“围炉夜话”式的专场访谈,挖掘访谈嘉宾身上的故事,用情感打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了解戏曲、了解专业、了解自己,从而达到教育与影响的目标。例如:新生引航工程之“‘大学第一课’—走进国戏,聆听心声”,邀请了学校的老教授、老院长与学生们交流。这些学校的“老人们”通过解读一张张老照片,观看学校纪录片《含苞待放》等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回顾了他们在学校的求学之路,介绍了学校的建校背景以及六十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学校的历史、校友的奋斗成功史、国戏故事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以及专业学习的信心,增强新生的自豪感。再如:新生引航工程之“学在国戏”系列活动,让学生们近距离对话各系主任和系党总支书记。通过系主任、党总支书记与学生一起分享自身求学路上的故事、人生经历中的感动点滴以及艺术创作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历程,引导并鼓励学生们加深对本专业学习的认识与思考,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明确建立目标和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的重要性,意识到从事一门艺术就要为这门艺术的发展做出努力。同时,也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学习是一种责任,是掌握生存技能的重要途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还要学做人、学做事,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个好的人品和与人协作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对一个人的事业和生活是非常重要。学校的“艺海扬帆”系列活动,邀请了学校优秀校友和社会知名艺术家与学生们近距离交流。这些成功的艺术家用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人生经历告诉学生:成功不是偶然,是来自于对梦想的坚持,并付诸行动。要明白艺无止境的道理,只有不断挑战、不断攀登,才能遇见最美好的自己。这种榜样的力量、近距离的交流与互动,带给学生们深深的心灵震撼,并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们树立个人的美好愿景,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意义与奋斗目标。新生引航工程所发挥的作用,是用戏曲人和戏曲事这些鲜活的例证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与从业观,进而实现对学生的道德培育。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得到品德养成与素质提升

戏剧教育的价值例9

作为中华“国粹”和古典艺术与美学传承的“活化石”,京剧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无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对戏曲艺术的振兴,都具有非凡意义。为达此目标,除专业京剧院团和文化管理部门的努力外,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积极参与,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实际情况地看,目前京剧在高校的推广情况却并不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开展此项活动时的观念滞后和视野狭窄。长期以来,在专业戏曲院校之外的普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心目中,京剧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文化推广,仅仅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无关宏旨、可有可无陪衬或点缀。高校学生京剧社团或协会大多由一些有热情的师生戏迷、票友组成,其活动的开展,类似戏曲的“自乐班”或“票房”,流于自发性,至于业余性。简言之,京剧在高等院校的文化推广,明显外在于高校教育的教学体系之外。

作为中华戏曲的典范,京剧的唱、念、做、打有高度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复杂性。这无疑对京剧进校园、京剧在高校的推广构成很大障碍。在高等院校,推广京剧不可能像话剧那样简单――只要有学生社团作为阵地,活动就可以自主开展。较之于表演相对简单、便捷的话剧而言,京剧的普及教育和文化推广,不仅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和实践耐心,而且需要更多的热情关注和理论思考。眼下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首先转换思维,把高校京剧推广视为校园戏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内置于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之内,从校园戏剧的新视野进行必要理论审视和实践探索。惟其如此,高校京剧推广活动才能获得飞跃性发展。

校园戏剧是随着话剧由西方传入中国而出现的。中国话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校园戏剧的产物。由此,在许多戏剧专业人士和教育工作者的眼中,校园戏剧几乎成了话剧的专利。就实践而言,纵观中国校园戏剧节各届参赛作品,戏曲作品可谓凤毛麟角。从理论层面说,就连校园戏剧的忠实践行者也认为,“话剧与戏曲形式上的不同特征,也决定了话剧比戏曲更能适应校园的土壤”。然而,从笔者2010年10月参加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的经历和体验看,高校校园并不缺少戏曲爱好者,也并非没有戏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土壤。只是目前高校京剧活动的开展,大多局限于票友“票戏”的传统路数,漠视了戏曲作为整体的校园戏剧的综合功能与价值。其结果,割裂了戏剧的娱乐审美和教育认知功能。重前者而轻后者,最终导致了戏曲在校园戏剧不受重视的局面。

在校园戏剧大视野的观照下,我们从大戏剧、大教育、大文化三个层面对高校京剧的文化推广活动做具体的分析,提出些许管见和建议。

在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目录中,戏剧与戏曲并列合成的“戏剧戏曲学”,是艺术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以此为基础,当前高等院校教学的学科建制和科研的项目管理都是将戏剧和戏曲视为两个平行并列结构。其潜台词,即认为戏曲是不同于西方话剧、舞剧、歌剧、音乐剧等戏剧样式的一种独特艺术。这种结构,表面上似乎强调了戏曲的独立地位,凸显了戏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它不仅强化了戏剧和戏曲之间的隔阂、对立,而且加重了戏曲研究和教育的故步自封。对此,学界不少专家也提出异议。南京大学董健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叶长海教授等人都认为,“戏曲’只是‘戏剧’的一个种类、一种样式,将其与‘戏剧’并称,不仅说明在分类上的混乱,而且意味着研究视野古今对立、中外分别的狭隘性”。为了突破这种狭隘的对立,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大戏剧”观念。他以“叙事性表演”为内核,力图把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甚至电视剧、广播剧等诸多艺术形式都统摄于戏剧的大旗之下。王廷信评价说:“‘大戏剧’概念所体现的包容,不仅是对多形态戏剧的包容、对戏剧新型形式的包容,更是对人的个性的包容、对艺术的自由精神的包容”。

其实,戏剧原本就是一个足够囊括多种“叙事性表演艺术”的大概念,然而周华斌教授之所以不厌其烦,还要在戏剧前再加一个“大”字,可能是出于“矫枉必须过正”的考虑。长期以来,戏剧(其实主要是以话剧小概念来僭越的戏剧大概念)和戏曲的对立不仅体现于高校教育的学科建制中,同时也渗透到专业研究的学术意识甚至潜意识里。例如,就是反对戏剧和戏曲并列平行结构的董健教授,在他编著的《戏剧艺术十五讲》一书中论及“校园戏剧”时,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也全部指向了话剧。浙江大学桂迎教授在她的《校园戏剧》一书中,开篇第一章就把戏曲排除在戏剧之外。她认为,“戏剧是以舞台的演出形式而存在,以演员的动作和对话为主要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在迄今举办的历届中国大学生戏剧节、校园戏剧节中,参赛的剧目几乎全是话剧,戏曲全然与之绝缘。

虽然在实践中大学校园不乏京剧乃至各种戏曲的戏迷、票友和戏曲社团――全国高校京剧委员会及其举办的各种活动就是有力的证明。但由于活动组织、承办者观念的陈旧和视野的狭窄,大学校园里京剧社团往往和以话剧为主的校园戏剧之间不可通约:既缺乏应有的沟通、交流,也缺少相互的补充和支持。由此形成的狭隘格局,在无意识中又加深了戏剧和戏曲的二元对立,使二者严重割裂,难以形成有效互动和借鉴提高。这无疑对京剧在高校的文化推广和艺术普及构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在许多人心目中,校园戏剧(其实是话剧)是文化现代性的产物,着眼于未来,“在中国‘人的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校园戏曲则相反,其视线似乎是投向过去,主要意义在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艺术。相比较而言,校园话剧重点在于通过原创剧目表达年轻人的社会思考,而校园戏曲则在于通过学唱经典唱段来体味民族古典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狭隘视野和封闭戏剧观念导致的这种二元对立,使得高校京剧的推广之路越走越窄。历史地看,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中,既不乏话剧艺术追求民族风格、民族气派以及传统情韵和古典美学的实践,又不缺少戏曲艺术追求改革创新和现代性解放的努力。前一方面有《茶馆》《蔡文姬》《天下第一楼》等,后一方面则有辛亥初年陕西易俗社的“文化新秦腔”运动、当代新编京剧《曹操与杨修》《宰相刘罗锅》、新编川剧《巴山秀才》和《潘金莲》等。在戏曲革新和新编戏创作中,现代性思考和人性呼吁,鲜活地体现了戏曲在促进中国人在实现“人的现代化”方面巨大的文化潜能与艺术魅力。由此我们呼吁,京剧的文化推广一定要立足于开阔的“大戏剧”观念,把自身

纳入到校园戏剧的视野之内。不要把京剧的定位仅仅局限于继承传统和大众娱乐。而要进一步挖掘京剧和戏曲面向现代、关照现实和思考人性的潜力,同时加强京剧及戏曲和话剧的互动交流、借鉴补充。一方面,校园话剧可以大胆吸收戏曲的艺术元素、表现手段和美学特征,通过综艺性的开拓,不断丰富校园话剧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空间;另一方面,校园戏曲的推广活动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戏曲唱段的学唱,而应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把学生剧社研习传统经典和专业剧团来校表演新创剧目结合起来。近年来,北京京剧院先后推出了《马前泼水》《玉簪记》《浮生六记》《昭王渡》多部“小剧场京剧”。这种新颖的戏剧形式以大学生为目标观众,借鉴西方小剧场话剧的人文精神和现代思维,在与戏曲艺术的融合、沟通中迸发出创意的火花,受到了大学生观众的广泛认同和热烈欢迎。

简言之,从“大戏剧”观念下的校园戏剧视野来观照高校京剧文化推广,我们不仅要重视纯艺术层面单向度、传承性的京剧学唱和演唱,还要重视京剧在文化精神层面和青年人之间的双向对话和思想激荡,鼓励专业剧团创意新剧目的编排创作和来校演出。通过现代精神和传统形式的巧妙融合,以类似“小剧场京剧”的新颖戏曲模式,来不断扩大京剧在大学校园里的戏迷群体。通过不断的培养,逐步在当代青年中构建一般戏迷、资深戏迷和高级票友――三级递进的金字塔结构。借助这一稳固结构,高校京剧学唱的质量、规模以及演唱水平的提高,一定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当然,从“大戏剧”观念来看,中国戏曲百花园也并非京剧一枝独秀。江南塞北,东部西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方戏曲丰富多彩,竞相争妍。因而全国高校也不必“一刀切”地全部学唱京剧。优美动听、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也可以进入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与条件,因地制宜,相机实施。如果条件允许,一所高校甚至也可以创建多个戏曲研习社,百花齐放地和话剧社等其他艺术社团互相滋养,共同繁荣。有鉴于此,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也可以成立全国或地域性的高校越剧、高校黄梅戏、高校豫剧、高校秦腔等委员会。地方戏的百花齐放、遍布校园带来戏曲整体的繁荣,对于高校京剧的推广不仅不会构成障碍,而只能“水涨船高”地推动它向更高水准迈进。

校园戏剧是戏剧艺术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由于戏剧艺术高度的综合性、实践性、情感体验性和集体协作性,因而戏剧融入教育,往往能比其他教育方式或手段产生更全面、更持久、更深入的效果。周光凡指出:“校园戏剧不仅培养参与者的审美鉴赏能力,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集体创造的艰辛,感悟团队精神的可贵。通过对作品的反复打磨到最终亮相,更会使参与者神奇感受到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满足”。简言之,校园戏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如果说以各类知识灌输为主体的应试教育是一种冷冰冰、硬邦邦的“硬教育”的话,那么以文化艺术熏陶为主导的人文素质教育,则是一种凸显柔性和感性的“软教育”。“知识是外在于人的工具,只有当知识渗透到灵魂和人格,才能称之为素养”。在现代化追求和现代性体验主宰当代生活中,也许只有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才能让人摆脱工具理性和技术逻辑的束缚,回归人之所以为人的温暖、柔软的灵性与肉身。而且,在影像电子传媒控制人类传播、交往的当代大众传媒社会里,广大青年、青少年往往沉溺于虚拟直观的仿真图像和便捷互动的赛博空间不能自拔,极大地忽略、排斥着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切身交往。电影、电视、网络,虽可以和文化艺术结盟,但技术工具和媒介界面却严重阻碍了社会成员之间真实的人际互动和生活交往。相比之下,戏剧艺术真切、现实的实践交往以及回归人自身柔性和感性的“软教育”功能,在当代社会就显得弥足珍贵。

从“软教育”的角度看,校园戏剧的特别意义在于,它突破了应试教育的狭小天地,拓展为一种面向全人、融会贯通的“大教育”。在此背景中,高校京剧推广活动也必须努力突破过去狭隘的视野。首先,从国民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而言,高校京剧推广离不开中小学里京剧教育、普及活动的开展,反之亦然。遗憾的是,由于戏剧教育在当代中国国民艺术教育体系中的整体缺失,因而京剧在大学和中小学的推广、普及,在机制上就缺少了起码的平台。在笔者看来,眼下的当务之急,一是要尽快构建包括戏曲在内的、科学合理的国民戏剧教育体系,二是深入研究和阐发戏剧教育的“软教育”性质及其相应功能。具体地说,首先要以明确的教育法规的制约性,把戏剧课像音乐、美术课一样,也纳入到中小学的艺术课程体系和高校的艺术通识选修课目录里去。前两年教育部推行的“京剧进课堂”,虽然在具体实施办法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其总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标志着时代的进步。从软教育角度而言,戏剧教育不该像应试教育那样,以标准化的分数来一刀切地考核学生在戏剧方面知识多少和技能高低。中小学戏剧课程开设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戏剧编剧、导演、演员等专业艺术创作者。由此其考试完全可以取消分数制考核标准,突破课堂的狭小天地,以兴趣小组或戏剧社团为中心,在专业戏剧课老师的带领下,讲戏、说戏、排戏、看戏,让学生在戏剧排演中按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饰演角色和工作侧重,最终在游戏体验式的生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从小学到中学,戏剧艺术课程的开设,为学生了解戏剧、亲近戏剧、热爱戏剧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无疑为大学校园戏剧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就京剧而言,由于中小学戏剧教育的缺失,学生大多数被剥夺了听京剧、看京剧、学京剧的机会。由此,要这样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喜爱京剧、研习京剧、成立京剧学生社团,就只能是一种凭空的奢望。简言之,中小学京剧普及教学的缺失,使得高校京剧文化推广既缺乏“专业”依托,又缺乏“群众”基础。目前学生在戏曲方面产生兴趣爱好或拥有一定的才艺,几乎全部来自于他们的戏迷家长的影响和培养,一般都与学校教育关系不大。

大学的京剧推广,离不开中小学戏剧课中京剧活动开展的支撑。反之,中小学戏剧课的全面开设和教学实施,也离不开大学戏剧教育的支持。在当前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中,编剧、导演、演员等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机制都很健全。但在艺术师资培养方面,师范大学或相关专业艺术院校有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等专业。唯独戏剧教育专业,却至今还是一个空白。从中国戏剧艺术和戏剧教育现实的长远发展看,“戏剧艺术教育”的专业亟待设立,专为中小学培养专业性、综合性与实践性兼备的戏剧艺术师资队伍培养势在必行。当然这里一个大前提,就是教育部必须从国民戏剧教育体系构建的宏观背景中,贯通大、中、小学的戏剧艺术教学,首先在中小学的教学大纲中增设以素养提升为宗旨的戏剧艺术课程,在中小学师资编制中增设戏剧课的教师岗位。在此“大教育”的视野中,京剧的艺术普及和文化推广就可以不仅在大学,而且在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整个国民艺术教育体系中全面铺开,实现飞跃式发展。

无论是戏曲还是教育,从根本上说,都是文化的具体表现。所谓文化,静态地看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动态地看则指不同民族的生存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系统。从关乎人类生存方式及其价值追求的大文化视野来观照校园戏剧和京剧在高校的文化推广,可以很好地避免浮躁、肤浅的功利主义倾向,从而在人本意义上实现活动价值的最大化。

戏剧教育的价值例10

教育游戏的实施是各学科开展知识与情感教育的常用形式。教育游戏以其趣味性、大众性、互动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常能起到传统教学方法所起不到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是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型学科,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语文基础能力,扩大知识面等都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教育游戏可以很好地将知识内化并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高度

耦合。

一、教育游戏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教育游戏可以看成是一种教育方法,或者也可以将其系统化为一种教学模式。教育游戏是根据学生现有的心理特征,将游戏中的教育功能进行凸显和放大,将游戏的趣味性、情境性等融入教育实践过程当中,并以此设计教学策略、教学工具、评价方式等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教育游戏可以全程贯穿某一节课的始终,也可以成为一节课中的短暂篇章或插曲。

教育游戏的应用有着相应的理论基础,千百年来,以游戏为中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已经成为众多一线教师和课程开发者青睐的教学方法。从儿童的发展过程来看,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可以以一定的机制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早在福禄贝尔时期,游戏在教育当中的运用就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和论证;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强化在教学过程中有着独特的意义,游戏虽不是程式化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感觉和应用;在建构主义理论

中,学者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看作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是经验和意义的生成。游戏可以借助其虚拟性、协作性、竞争性等特征达到建构主义的要求,帮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在课本、教师、同学的协助下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形成生本课堂;多元智力理论更是将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引入其中,强调不能将智力作为单一的成分加以看待,课堂上自然也就不能将知识作为唯一的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游戏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智力结构以达到公平、科学、合理的目标。

二、小学语文课教育游戏实施策略

1.以教学目标确定游戏效果

游戏的进行不是无章可循的,而是需要根据教学效果对游戏进行一定层面的预设。这种预设不是对游戏进行捆绑和程式化,而是要达到引导游戏朝向合理目标之目的,提升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个独幕剧,其教学形式就可以以独幕剧的形式上演,这种游戏形式将情境加血的思想融入其中。但是,在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很好的明确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游戏效果的标尺。这节课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学习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所以,独幕剧的设置和开展要将这样的价值观很好地贯穿在其中。重点是要让学生把握和体悟不同任务所刻画出的不同形象。学生在独幕剧的表演中,不仅要根据揣摩的情感进行声音、表情和动作的模仿,更要让学生在这样一场独幕剧的表演中感受到公正廉洁品格的实质。

2.以教学方法指导游戏形式

一线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甄选。这是为了契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也为了教学进度的顺利开展。游戏教学同样也是如此。游戏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如何才能找到契合本节课内容的游戏形式就需要参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游戏可以是以上提到的独幕剧表演,也可以是字词猜谜、词语接龙、朗读比赛等等。

3.以教学内容开发游戏工具

教育游戏的开展很多情况下是需要工具进行辅助的。简单的可以是一张纸、一些简单的物品道具,复杂的也可以是一段制作好的视频,戏剧服装甚至是必要的背景布置。具体应该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加以选择。教师在准备教育游戏工具时应该本着

形象、辅助、节约、高效的原则,重点突出工具的可利用性和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4.以多元视角评价游戏结果

游戏的开展效果如何去评判,谁应该成为评判的主体,评判的标准又如何确定。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在对游戏教学法的实施进行的价值判断。实际上,用多元化的观点去看待游戏的结果应该是可取也是必要的。多元视角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二是评价角度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就要求学生和教师以平等地位共同参与到评价当中,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更为宽松和自由。评价角度多元化就是要关注游戏开展的多层面效果。有的游戏也许在知识强化上无法与传统教学相媲美,但是,在情感熏陶、价值观引导等方面能够高效耦合教学目标,这样的游戏是可以被引进课堂并被高效利用的。关键在于教师需要合理处理好课堂的时间安排,并对评价体系做动态的完善,以此配合游戏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戏剧教育的价值例11

[中图分类号]J8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6-0049-02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戏剧应根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发展与需要,通过戏剧艺术的有效活动,干预和影响社会生活,陶冶与净化人的情感,使社会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得到调节、完善,进而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戏剧艺术应该具有教育人的功能。

一、戏剧艺术的教育功能

贺拉斯明确主张戏剧必须“赞助善良,给以友好的劝告;纠正暴怒,爱护不敢犯罪的人”;17世纪,法国剧作家高乃依则指出了发挥戏剧教益功能的四条途径:“在全剧中散布着格言和教训”、“朴素地描绘善与恶”、“惩恶扬善”、“经典途径”(即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使感情得到净化);狄德罗认为戏剧能发挥教育功能的原因在于人性本善,途径在于打动心灵,其影响要由个人的道德感化向全社会的改革迈进;雨果也认为剧院就是宣教台,剧院就是讲坛。这些论述都表明了戏剧在培养人的道德、完善人的品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德国美学家席勒曾明确指出:“教养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纯粹自然状态的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他在美的王国所及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由此而见,借助美的手段,通过审美中介,可以把人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而戏剧正是这样一种美的手段。

从审美定律来讲,戏剧是用来娱乐的,娱乐的目标是教化人,而教化人的手段是娱乐。所以,戏剧最终的本义应该是教化人。在戏剧的历史长河中,每一部经典作品都充满着教化人的思想,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创作思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如《雷雨》,我们的得到的教化是人的主观意志往往不能决定家庭的兴衰,所有人的恩恩怨怨都脱离不了社会大背景。扭曲的社会会产生畸形的家庭,畸形的家庭会产生扭曲的人际关系,扭曲的人际关系导致扭曲灵魂的产生。由此向人们预示: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家庭,必然会有一场“大雷雨”的到来。宣扬正义、歌颂忠烈、抨击封建制度的社会悲剧和时事剧,以“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为核心内容的爱国主义戏剧,以隐寓褒贬和垂戒来世为创作特点的历史剧,“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史诗剧,以颂扬公忠、廉洁等美德为主题特征的清宫戏,宣扬“有情人终成眷属”等婚姻道德观念的情爱剧,突破封建礼教思想禁锢、表现女性聪明才智的奇女戏,宣扬忠贞孝慈、勤俭惜物等道德观念的伦理剧,都具有相当深刻的教化人的作用。

当今,欣赏戏剧时我们不难发现,充分释放个性的审美群体早已淡薄了戏剧教育人的功能,更多地去追求单一的刺激、、享乐。育人功能在当今戏剧中显得的微不足道,不受欢迎。我们不得不说戏剧教化人的本义在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中,有意无意地被削弱了,戏剧寓教于乐的功能渐渐离我们远去,戏剧的精神渐渐缺失了。

二、当代中国戏剧精神的缺失

首先,表现戏剧精神的物质外壳过于奢华。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当代戏剧舞台包装越来越趋于华丽绚烂,各种体裁的戏剧作品在包装技术层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夺人眼球、绚烂多彩的舞台制作强化了物质性,使观众很难去欣赏演员的表演艺术,减弱了观众对演员本身技艺的观赏,大大降低了演出效果。中国戏曲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虚拟性和象征性。在西方戏剧中,一个人物要表演开门的动作舞台上就得真有一面门,而中国戏曲中却只需做一个表示开门的手势。同样道理,四个龙套便代表千军万马,一个圆场便表示走过了万水千山。这样的高度虚拟性表演,舞台设置也应该而且必须像中国画一样,用空灵的留白艺术给观众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如果用舞台设置把一切都填实了,虚拟的表演、象征性的妆饰与道具可能反而显得滑稽可笑。另一方面,中国戏曲的表演又是高度程式化的,这些表演程式是与实际生活迥然不同的艺术夸张,如果把这些程式化的表演放到现实的生活情境中,那只能让人感到滑稽可笑。而且,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程式化的表演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戏曲舞台不能像电影、电视剧那样给演员提供真实的表演情境,如果提供了那就“没戏”了。可当今中国戏剧舞台“大制作,大投入”的“乱象”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高科技技术的大量运用,动辄百万,但演出时观众往往屈指可数。这种耗巨资的大制作正成为一些剧团的“面子工程”,奖项拿得不少,但在思想内涵上却鲜见新的发展。所以,过度强调舞台效果其实是舍本逐末,完全丧失了中国戏剧的美学精神。

其次,表现戏剧精神的精神内核过于追求表面化崇高。近两年,我国的戏剧奖项多、剧目多,戏剧的创作、演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在这种繁荣背后,戏剧的物质化、市俗化、娱乐化倾向十分明显,对于一些敏感话题采取回避的态度,缺少承担社会问题的勇气和责任感,获奖和票房成为众多戏剧作品的终极价值取向,戏剧逐渐沦为一种追逐名利的工具,功利戏剧泛滥成灾,真正体现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戏剧凤毛麟角。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上舞台是为了获奖,获得高票房,只求名利双收,成就自我,与艺术无关,讲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二是弘扬当代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是契合“主旋律”演出,画框框、套圈圈,定性质,塞“事迹”,在政府行为下获得票房和奖项,实际缺少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三是缺少拷问、反思和批判的勇气,缺少承担社会问题的责任感。在经济社会物质大潮的冲击之下,中国的戏剧舞台对当代社会缺少真实的思考和记录,更缺少来自内心深处的发问和深思。四是长官意志制约戏剧舞台艺术精神的体现,某些地方领导的个人情感和观念支配着戏剧生产,戏剧创作不敢触碰真正的现实,缺乏开拓精神和超越胆略。

三、当代中国戏剧精神回归建议

其一,剧作家积极参与到当代生活中进行创作,是戏剧精神回归的关键。能够引起社会关注、观众共鸣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是智慧的戏剧作家全心热情地投入生活,对生活、对人生的社会体验,始终都是社会生活在艺术之中的真实反映。在目前戏剧的创演体制下,戏剧作家更应该负起戏剧艺术的责任和把握好艺术尺度,始终铭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艺术创作尺度,牢牢把握好娱乐是一种手段,教化人才是戏剧艺术作品的目的。剧作家要明白任何一部成功教育人的戏剧作品,都不是无病、空洞无物之作,都不是抢夺观众眼球、矫情造作、暄泄自己感情的“哈哈镜”;要让作品无论外观还是内涵都给观众带来心灵的启迪,让自己创作的剧中人物和事件中自然流露一种东西,一种让观众能体验出来的且带给观众精神快乐东西——戏剧精神。

其二,建立戏剧演出的独立平台。一些非商业性戏剧排练完以后,戏剧人紧接着的叹息就是“无钱可赚,无处可演”。各地作为地标性建筑的一座座华丽大剧院每年开门迎客的天数屈指可数,高昂的租金让没有明星或资助的戏剧演出望而却步。加之本来就缺少开放的公园舞台和社区剧场,戏剧演出只能转向商业。从现实来看,我们不得不说文化领域中好大弃小的建设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文艺作品由小而大、由基层而到精品巨作的基本规律。而想要回归戏剧精神,建立戏剧演出的独立平台不失为一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