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7 09:29:06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例1

一、劳技课程的特点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它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动手与动脑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可感的操作对象;多学科的视野;贴近现实生活;开放的学习领域。

所以,劳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劳技教学的特点,按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制定实施方案。

二、劳技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1.明确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以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目标为基础的,以培养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初步的劳动与职业意识为总体目标。在具体的构成上,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加入行为与习惯的目标尺度,体现劳技课程的理念与特点。

2.充分进行课前准备

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的备课模式不同,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教学的过程必须以“五备”为起点,即备教材、备方法、备器材、备制作、备安全,这也是保证劳技课堂教学安全顺利进行的前提。

3.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研究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

劳技课程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所以其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也将围绕学生需重点掌握或难以掌握的操作技术而设置突破口;通常情况下,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灵活、开放、多元化的,但以项目为载体来选择相应的方法手段,是体现技术学习特征、展现劳技学科特点、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4.合理选择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由于劳技教学实践性强,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教学方法手段开放、多样,但是这也极易导致教学的随意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探索并形成规范成熟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关键。在多年的实践验证下,“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作为劳技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此模式的结构分为“提示目标”、“指导自学”、“精讲示范”、“操作反馈”、“评价提高”五段,前三个环节是基础,课堂用时应控制在15分钟之内,操作实践是关键,时间应不少于25分钟,最后5分钟左右的评价提高是导向和提升。

5.科学进行教学评价与课后反思

劳技教学的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的对象、方式、过程、手段都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应以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为基础,技术操作与技术设计为重点,同时关注学生实践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其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以此作为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的出发点,以及衡量课程计划实施成效的基本标准。

三、劳技学科的二次备课

劳技学科的备课要求就是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方法得当,器材齐全,掌握制作要领,安全管理措施得当。然而在现实中, ,往往预设的教学场景并未生成、教学条件长生改变、学情并不一致,都会导致教学设计目标未能达成。此时,及时、灵活地进行二次备课就显得必要了。

1.二次备课的含义

二次备课是指教师在结合教材完成第一次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上的各种变化,对首案进行调整、修改、完善,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次备课的理论依据:以学定教。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己对本文教材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主体发展状况,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及时间安排等内容进行重新安排设置,化非预设为预设,完成二次备课。

2.二次备课的要求

(1)教师须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

(2)教师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

(3)教师须具备灵活的教育机智与教学技巧

(4)教师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反思力

3.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1)内容:

①备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②备教学设计与练习设计

③备教学效果与教学评价

④备教学风格与育人思想的体现

(2)方法:

①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②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③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④改: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⑤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3)形式: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例2

二、条件反射形成、消退理论与教学

联结派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即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而条件反射形成需要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就是强化,没有强化,就没有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要充分考虑到条件反射的原理。课后复习是一种强化,复习要求及时。根据生理学中的记忆规律,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大量研究表明,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最多,以后的遗忘时间可逐渐延长,直到形成长时记忆。课堂中学到的新知识,在大脑中当时会留下暂时性记忆痕迹,但是这种暂时性的痕迹很快会消退。懂得强化与消退理论以及识记规律将有助于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如课后及时复习或阶段性复习有助于形成深刻的记忆痕迹,课前复习、课堂提问、测试练习等均有助于知识的强化与记忆巩固。同时,一个星期理论课程的安排最好一周两次,间隔时间一至三天。只有科学地安排知识信息量和间隔,才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三、动态平衡理论与教学

人体内环境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如果这个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机体就会发生紊乱,出现障碍或者疾病。动态平衡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同样适用。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结果,也就是说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批量地、间断地向大脑输入信息,在大脑一次次达到平衡或饱和并经历间隔“消化”后再行输入,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点的过程,即知识不是一次性学成的,需要一个付出的过程,逐渐实现知识从量变到质变、从原始知识到创新知识的过程。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运动负荷比其他专业学生大,理论课堂往往表现为疲劳、大脑皮层兴奋性低,如果按照传统的满堂灌或者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注定不理想。根据动态平衡理论和大脑的疲劳机制,教学的艺术应做到“少量多餐、灵活多样”,即将知识点重点归类,将难点一个一个地击破,不能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满堂灌”,从而违背认知负荷理论。因此,课堂中应多采用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使课堂氛围轻松与紧张交替,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饥饿理论”与教学

适用于大型比赛和运动训练的“糖填充”方法实际运用的是超量恢复原理,其方法首先是尽可能消耗机体储存的糖原,达到机体“糖饥饿”状态,消耗越彻底,那么超量恢复越显著。这个原理也可应用于指导教学过程。高校目前很多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如运动生理学很多学校从过去一百多学时缩减到目前的几十学时,教师往往就只能采用灌输式“、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追赶教学进度。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将知识或结果一次全盘脱出,使学生一次性被动“吃得过饱”而“厌食”,没有主动学习或思考的时间或空间而失去理论学习兴趣。教师“满堂灌”是一种典型的“教”与“学”相分离的现象,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是一种缺少人性化的教学。“饥饿理论”提示,大学教学应采用引导式或启发式教学将问题抛出,在课堂中让学生心理发生变化,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和思考过程上,以学生自学、主动参与讨论为主,对知识的兴趣度始终保持“饥饿”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大脑半球功能分区和交互抑制原理与教学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例3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所以说,要培养人才、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是教学最终的实际意义。高中政治学科虽然不比数理化那样精细、准确,但在某些方面完全可以借助数理化学科的研究方式。教师应把知识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课堂。

 

当今世界是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国际竞争更是空前激烈。可以说,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开拓创新,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之中,改革的洪流、家庭的宠爱和父母的厚望汇合成一曲现实交响曲,伴随着当代学生们成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实行新课改就更是非常必要的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控制者和管理者,学生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之下,课堂教学就是简单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权威角色使学生不能也不敢与老师平等对话。使得以教与学脱节,既助长了教师的惰性,又压抑了学生的思想。

 

一、创新教学方法,用函数式“细”化经济、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家教学,具有强烈的思想教育色彩,但它的科学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从科学性的角度讲,高中政治学科虽然整体上不比数理化那样准确、精细,但它在某些局部完全可以借助数理化的研究方式。例如:在教授《经济生活》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时,课本中有一个结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呢?这是由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共同决定的。

 

因为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决定”可以看作“相等”,置换一下,不难得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了,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如何变化呢?结论是不变。 因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可表示为:xy=k(y为单位商品价值量,x为社会劳动生产率,k为一个常数),这是一个“双曲线”函数。

 

由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的(根据劳动生产率定义),“单位商品价值量”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反比的,这样:xy=k 不变。由于用了“双曲线”(反比例)函数,以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单纯语言解释效果好多了。

 

二、注重过程细节,用新素材“亮”化课堂教学

 

细节决定成败。 无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都离不开教学过程的细节,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应重在过程中细节的处理。目前高中新课程政治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

 

编制教材的专家已经为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做了周到、细致的预设,因此下一步关键就是看教师如何运用教材。

 

教师应把尊重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细节,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堂,尤其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亮点”掀起一浪高一浪的高潮。

 

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题时,我考虑到书中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后得到解决的几个案例已经时过景迁,远离舆论关注的热点,重拾起来会增加困难,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于是就向学生讲述了几年前在电视中看到、至今记忆犹新的例子:某市政府,在未经充分论证、没有广泛征取市民意见的情况下,在市中心建了三座立交桥。

 

这三座立交桥建成使用后,群众把它们分别叫做“新加坡”(新增加的坡)、“越南”(越发行路难)、“土耳奇”(土气而且奇怪)。“新加坡”、“越南”、“土耳奇”(土而奇)的桥名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们纷纷议论、猜测起来,想弄懂这桥名到底是什么意思。

 

当大家恍然大悟后,没有不笑出声来的,有个同学甚至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市民)太有才了!我趁机把学生引导到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及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性上来,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我也教得轻松了许多,顺畅了许多。

 

三、拓展备课视野,用大备课“厚”化教师底蕴

 

作为教学的准备活动,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教师的一堂好课包含了他一辈子的教学修养,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教师特有的教育素质,确实对于他上好一节课起了潜移默化的决定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终生刻苦学习,勇于实践,顽强进取,对业务精益求精。

 

广义而言,教师为丰富自己的知识所进行的进修、培训及自学等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为教学工作做准备,都是备课的范畴。

 

广义备课主要工作是:系统学习不同版本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学习与本课程前后有联系的相关课程材料;经常翻阅有关的期刊杂志,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收集与教学有关的鲜活素材;还要学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多参看教学改革方面的书籍文章。信息化社会,尤其要重视通过网络开阔视野、查找文献、收集资料,进行学习、研究。

 

广义备课,既包括一个教师的知识量的储备和增添,也包括其日常见闻的广大和人生经历的丰富,还包括其人文思想的加深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因为一个教师的学识、见闻、经历、体验、思想,都可能被经意或不经意地在某个时间带进课堂,成为他教案上看不见的部分,化为影响学生的雨露和养料。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例4

“麦当劳”作为全球快餐连锁领域的冠军,其连锁店正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同时它的发展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治・里泽在其著作《麦当劳梦魇:社会的麦当劳化》中首次提出“麦当劳化”这一概念,他将麦当劳的经营成功当做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阐述了麦当劳化的四个特征,并指出了麦当劳化的触角正不断在更宽层面、更深层面向社会各个领域延伸。麦当劳化不仅影响到餐饮业,而且影响到教育、工作、医疗、旅游、食品、政治、家庭生活,事实上影响到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也存在着麦当劳化的趋势,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麦当劳化的内涵

麦当劳化意指快餐店的规则逐渐主宰社会的诸多方面乃至世界其他地域的过程。乔治・里泽在其著作中阐述了麦当劳化的四个特征:高效性、可计量性、可控制性、可预测性。高效性,即用最理想的方式来完成某项作业;可计量性,即客观的项目必须量化,而非主观的项目;可控制性,即标准化和均一化员工;可预测性,即标准化和均一化地服务。由于这四个特性促成了麦当劳的成功,但是这看似非常合理的四个特性却是不合理的。乔治・里泽指出麦当劳化在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同时,也带来不合理性,威胁着社会生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麦当劳化

在麦当劳化伸入社会的各个领域的时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逐渐麦当劳化,体现了麦当劳化的四个特征,但也暴露出种种问题,显示出不合理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性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高速发展,一切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最大的效益,这就需要高效率的运作。高校教育的效率性,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追求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固定的四本理论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四本教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基础课教材,是每个高校的必选教材,是全国统一的教材,所以各个高校根本无须考虑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纂、挑选等问题,提高了效率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基本都是大班授课,有些甚至是在大礼堂授课,学生不分文理,不分专业,然后开卷考试,提高了效率性;但是固定的教材,内容狭窄不利于学生学习,大班授课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开卷考试,固然学生可以活跃思维旁征博引,但是某些懒惰的学生可能利用各种途径抄袭以应付考试,最终带来高效率,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无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计量性

目前各行各业都以数字来说话,比如以GDP的多少来反映我们国家的富裕程度,以高校的排名来反映一个高校在全国高校中的位置,以学习成绩来反映我们的学生是否优秀等,我们以量化的结果来反映所谓的事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也同样在量化,对教师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任课老师不仅要把课上好,更重要的是要搞科研,必须申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必须发表有关思想政教育方面的论文,否则就没法评职称等,换句话说,要靠这些的数量来评判,你是否是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虽然高校会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但基本都是走形式,更多的是依靠课题的数目,的数目来评价教师。我对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进行了个案访谈,该教师表示:评职称对每个高校教师都非常的重要,不仅是名誉,而且是为了生计,于是教师们的重心就放在所谓的科研上,从而忽视教育。由于目前高校都是更注重理论方面的学习,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学习,学生的考试成绩就用来反映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这显然是极为不合理的。量化的指标虽然为工作带来了可计量性,简单明了,但量化的结果确实极为不合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制性

理论学习依靠四本固定教材,教师们授课的教材明确,学生掌握了这四本教材的理论知识,就可顺利地通过考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因为是大班授课,所以这方面的教师相对来说少,有利于高校对教师的管理。由于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教育,理论教育集中在课堂上,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同时以成绩来反映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简化了高校的工作。这些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控性,但是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考试并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践教育虽然不具有可控性,但更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水平、政治水平。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预测性

从以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特征,我们发现,他们在追求麦当劳化的合理化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以上按照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课堂、标准的考试教育出来的学生,理论上应该是完全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的,即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的大学生。但是经过调查显示,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越来越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纯粹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只是暂时性的学习,学生真正领悟需要实践和时间,所以只注重理论教育标准教育的方法,并不能根本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麦当劳化表面上看是合理的,但实质是不合理的,麦当劳化忽视了人本质的东西,使人成为工具。但是麦当劳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麦当劳化正席卷社会的各行各业,那么我们在无法规避这种趋势的时候,就应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管理者要树立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的提出可以上溯到孔孟,“仁者爱人,民为贵,军为轻,社稷次之”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西方文艺复兴时启蒙运动把人本主义提到空前高度,这都说明人本思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的,本质上就是对人思想的教育。高校管理者只有树立了人本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创建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开展以人为本的管理,从而为开展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和根本,一切为了大学生,一切依靠大学生,一切服务大学生,注重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把大学生作为成长发展的主题,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注重引导大学生掌握和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调动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加强实践教育,注重人情味,体现情感性。

(三)高校要坚持民主育人

首先是平等相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平等基础上主客体双方思想互动的过程。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是平等的,都要互相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尊重对方的意见和看法,坦诚交流与沟通,加深理解,达成共识。其次是重在疏导。针对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障碍,要具体分析其成因与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沟通与心理疏导工作,广开言路、因势利导。再次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扬民主的重要方法。最后是比较选择。指出:“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

四、结语

乔治・里泽认为,所谓合理化的社会制度其实是不合理和非人性化的,效率,可计量性,可控制性,可预测性使麦当劳获得了成功,这看似合理的四个特征,其实是不合理的。正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麦当劳化,潜藏着诸多的危机。不断衍生的合理化的社会制度最终将形成一张无所不包的大网,使人们无法逃离。这就是所谓的桎梏人的“巨大的铁笼”,失去人的主体性。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麦当劳化进程中的不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弥补麦当劳化的不合理之处,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例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285-04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负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及“四有”公民的重大责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坚持原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应努力在实践教学上有所突破,力图使学生能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来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这既能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实践教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贯彻和运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则,是我党的基本教育方针。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现代科学与现代教育密切联系的反映和要求。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 而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又说:“在合理的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智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而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尽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劳动力成了商品,教育实质上是资本家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手段。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结合”不能不受到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这不仅表现在其“结合”的目的上,也反映在其“结合”的程度、范围等方面。

列宁曾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3]在建国后,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成了教育思想的普遍原则。1957年,首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力、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他又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的支持下,半工半读、半农半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教育思想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既重视理论学习,更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说学习要学会看有字书,更要学会看无字书。人有两种思维能力,一种思维能力是对书本知识的思维理解能力,一种是实践性的思维能力。这两种能力是相生的,只有具备这样两种能力才能把知识变成创造的工具。是非常重视劳动实践的,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理论,不断的发展提高。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方针,并要求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与方法上不断创新。邓小平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是改造社会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4] 邓小平还提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的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还强调应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要不断创新,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4]这实质上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具体化。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强调: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逐步锻炼成为有用的人才。2003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也明确提出了“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的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

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不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过程,充分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产生过不同的影响,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当然,这里主要指大类的教育。事实上,这一原则适用于各个不同阶段的教育,也适用于各类不同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大类中的一个分支,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存在一些不同的功能,但同样要实现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传授某些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真正领会、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内化于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确立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献身的信念。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绝不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尽管我们可以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丰富我们的课堂,但课堂教学毕竟还是以传授知识、讲述理论为主。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和效果,就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理论在实践中运用,实践在理论上进一步升华。

实践教学虽然不一定是让学生真正参与生产劳动,但通过让学生接触生产劳动的现场、接触社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以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接受的各种理论知识,解释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变成自己主动的消化和思考,甚至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想法。当然由于目前思想政治课教育体制和教学机制的限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仍主要限于课堂,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和人数还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实践教学虽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但不能取代课堂教学。当然,这里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社会大实践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各种实践性教学尝试不在本文论述的范围之内。

二、实践教学是解决学生知与信、知与行统一,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讲解和传授,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和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积极性。它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受限的空间中集中地感受思想理论的丰富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甚至还可以通过视频资料的播放使学生对相应的理论知识有更为生动的理解。亦或通过案例分析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为具体地理解某一个知识点,并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课堂教学的这些优势有时还很难解决学生对很多问题的困惑。知而不信,知而难行,也许正是这种尴尬状态的写照。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下,在社会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总体形势下,在当前国内社会精神生活仍存在不少问题的压力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还不能完全抵御形形的社会思潮的渗透,还包容不了解释社会变革时期所有新出现的现象的内容,学生通过上课和参与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接受到的关于处世、择业、理想、信念的各种信息和人生哲理往往会受到社会变革时期一些反面现象的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的错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也可能很多,但核心一点就是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面对社会现实而展开,不能让学生走进社会变革时期的社会大课堂,直接面对社会变革时期所表现的各种现象,就不能使学生真正在“知”的基础上“信”,更没有机会“行”,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社会现实面前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局限在三尺见方的“讲台”,学生局限在学校为其搭建的各种“平台”中(如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学生在平台上接受的各种信息难以解释社会大课堂中的很多现象,尤其是当他们走上社会的大“舞台”时,难以将被动习得的各种理论和自己的信、行统一。因此,在许多人的认识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用不大。实际上,这些认识未必错误,至少反映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学与实际脱离的状况。理论如果没有通过恰当的途径得以运用或证明,这样的理论会显得苍白无力。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一定阅历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对许多理论深信不疑,并由此通过多种方式传授给我们的学生,但往往发现学生们要么毫无反应,要么反应冷淡。其实,这并不能说明学生对这些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不感兴趣或有距离感,恰恰证明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授方法存在问题,当然也和学生的人生经验、人生阅历有关。上海市教委曾经在有关学校和单位做过一项调查,将调查对象分为在校学生、毕业工作两年的学生和毕业工作五年、十年或更长时间的学生,结果他们发现,离开学校时间越长的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可程度越高,职位越高的人越能认可思想政治理论及其功能。事实上,这一重要结论恰恰证明,社会的大舞台丰富了人们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实现知与信、知与行的统一。当然,今天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上社会之后也会经历同样的过程,但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希望缩短这一时间,并希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践教学无疑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针对学生“大集体”范围内的一种教学方式,那么实践教学就是对学生“小团队”范围内的一种教学方式。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基本上采取大班制的经验式教学,实践教学则是带领部分学生深入社会现场进行的体验式学习。前者是一种基础性的普及教育,后者是“开小灶”,是一种提升式的专题教学。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措施

理论上公认较为完美的教学方式在实际运作中还是会遇到一定困难的。2008年,本人曾带领学生前往小岗村,并准备2009年带领学生去华西村进行实践教学,针对2008年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选择恰当的时间。由于实践教学只是部分学生参与的活动,因此,它不能占用正常的学习时间尤其是课堂时间。一般建议寒暑假比较理想,一方面时间上不冲突,另一方面时间又比较宽松,可以较为弹性地决定调研时间,可以比较深入地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了解。

2.选择适合的专题。一般来说实践教学专题的选择是根据时间和地点来定。比如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特地选择安徽凤阳小岗村作为实践教学的地点。一方面是,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纪念性的年份选择一个具有历史标志性的地方,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另一方面,关于改革开放尤其是农村改革部分是2008学年《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深入讲解和讨论的内容。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标志性意义,了解作为改革发源地的小岗在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通过亲临现场的方式可以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感受小岗跨越时空的变化,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写成了“走进农村改革发源地,探寻历史发展风向标”的调研报告。由于是管理学院的学生,每一个同学在完成总的调研报告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写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心得体会,集中的问题主要有:提倡“单个”、包产到户的小岗人能否实现新时期合作社中的有效合作,小岗村现有的产业结构现状和规模经济效益、小岗村的品牌管理以及小岗村的旅游等等。不言而喻,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的延伸,而且也是专业课的重要补充。既强化了他们对相关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认知度,也增强了他们用专业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实践教学对于管理学院的学生而言也许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但事实上适用于每一个专业的学生。

2009年适逢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的大背景,选择的专题是如何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理解华西村的发展。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科学发展观的内容非常重要,自然要花很长的时间去讲解相关内容。但在200年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尤其强调,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涌现出很多有名的、发达的地区,比如华西村。对于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乡村而言,我们该如何看待它的发展,尤其是该如何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待它的发展。选择华西村的原因是:一方面,希望今年的实践教学能和去年的相关活动有所比较,选择相同的农村地区正是如此。当然,华西和小岗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如果说小岗是改革先锋,那么华西绝对是发展先锋;小岗因为包产到户而闻名,华西因为集体经济而典型。两者之间有着太多可以比较的地方。另一方面,结合今年的具体形势和背景,我们选择的主要内容是:强与弱――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华西村的发展。选择这个题目的学术背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世界银行2001年《增长的质量》的报告中指出,物质资本对人的福利提高起间接的作用,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则对人的福利提高起着直接的作用。今天如此发达的华西村三大资本状况如何。在其强大的物质资本背后,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状况如何?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应该怎样去衡量和认识?强大的物质资本带给人们怎样的福利,其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状况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福利。二是强与弱的对比,事实上来自于强可持续和弱可持续的简化和提炼。华西村的发展究竟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强可持续还是弱可持续的发展?在人们心目中较“强”的华西村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是否真的很强大?其现状值得进一步探究。初步的时间仍然为暑假,主要参与对象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班级的部分学生。

3.选择有效的方式。有效的方式一方面是指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方式,另一方面是指实践教学的具体参与方式。

先说第一种方式。由于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费用,对于经济状况不够理想的思想政治理论部而言,也许有些困难。因此,在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2008年小岗村的调研主要是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预告自己的暑期意向,让想参加的同学报名,经过集体讨论形成专题后再去申请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教师自己的调研费用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部教学方式改革的专项经费支出。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思想政治理论部的经济负担。2009年拟将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学生的调研费用由管理学院的学生联合党支部支出,因此,选择的对象主要是联合党支部的学生党员。为了使他们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落到实处,也为了更好地搞好《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这样的方式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同样减轻了思想政治理论部的经济负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部而言,可以用较少的经济成本实现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学生联合党支部而言,他们可以请到免费的老师帮助他们组织和落实相关的活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而言,既可以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活动,又能更好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了解我们的学生,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就第二种方式而言,主要是指带领学生深入现场之后所应该采取的实践教学方式。2008年的小岗村调研主要是访谈和讨论式的。白天我们深入农民家中,通过与他们的聊天,一同回忆和了解这段历史,晚上回到住处之后针对白天访谈的内容进行讨论、畅谈和总结,了解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进行必要的引导。当然走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深入了解小岗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也是我们调研的主要活动。我们还特地选择住在农民家里,感受他们的艰苦生活。但即使在有些很艰苦的环境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比如七个女生和女主人同住一屋,打地铺,吃饭的时候不时有苍蝇飞过,同学们没有表现出一丝的不满或埋怨,相反,学生们非常同情这位农民,主动地帮助他们干农活,教他们的小孩读书等等。课堂上看到的那些稚嫩面孔在艰苦环境中表现出的那种成熟、大度和宽容,实在值得称赞。其实,在这种环境里体验生活对学生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这也正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承担的任务。2009年的华西之行也许会采取一些相同或不同的方法,但同样希望通过实践教学达到知与性、知与行统一的效果。

当然,以上只是就实践教学的主要方面进行了论述。真正组织好实践教学活动也许比文中所提到的要复杂很多。但只要用心努力去做,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之外开辟出一块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天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0.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例6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基础学科。它与人们生活、社会、生产等联系非常紧密。通过《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传授劳动技术,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素质和健康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劳动与技术课教学,增强教学活力,让学生更爱学、乐学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几点有益的探索。

1. 注重兴趣培养,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提高学生劳动能力

能力总是和实际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实际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又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在实际活动中得到发展、增强和提高。所以,要把课内所学的知识、技能转为能力就必须把学习同实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课内知识和课外活动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活动中加以运用。在教学中,我发现,大多学生在上完“手工”劳动课后,只求老师评个成绩就算了,对自己做的作品不屑一顾,根本谈不上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下课后大部分把它仍进纸篓里去。因此,部分学生上劳动课很不认真,劳动成果也很不像样。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学生们把劳动课当作一种练习课,其劳动成果也自然是练习品,没什么价值。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要让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发挥作用。

在课后,我总想法把学生的劳动成果利用起来。我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工艺”技能应用到课外。例如:学生学了“纸链”“灯笼”“纸花”等内容后,我就让学生讨论:能不能让自己做的作品发挥作用?接着我就结合“六一”、“国庆”、“元旦”等节日,把学生做的“纸链”“纸花”等连起来,挂在教室里,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兴趣一下子浓起来。接着我就利用“兴趣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指导学生用绉纸做出许多精美的“牵牛花”、“葡萄架”、“桔树枝”……,在学校的长廊内、活动室里进行布置,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家长们到我们学校来开家长会,看到孩子们做的这些作品都赞不绝口。

2. 挖掘教材创造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对学生来讲,新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技能训练课中,工具、材料、任务和要求都摆在学生面前,如何多快好省地进行加工,这里面蕴含着大量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若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要比由教师直接教给学生怎么做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创新的答案,决不是唯一的,而是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比如:加固扫帚,圆形扫帚和扁形扫帚的捆绑,不能采用同一方法。上这节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发散性思维,尽量多地提出扫帚的捆绑方法。学生们积极思索,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种方法,有的方法虽然很幼稚,但毕竟是他们自己思维的成果,他们很兴奋。然后,我再引导学生筛选经济、简单、可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捆绑,用实践来检验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最后,验收和评比,哪个捆得结实?方法是什么?此时,学生发言踊跃。。这节课,就加固方法而言,已大大超过教材规定的内容。而学生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有了正式的作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就提高了,在今后的操作中也更加注意了劳动成果的质量。

3. 合理选择教育时机,有机渗透德育,融入美的熏陶

我认为不应把劳技课简单地看作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习惯的课程,而应看作以德育为主导,以劳动教学为主要内容,融汇智能培养、动手能力训练和美的熏陶等多方面内容的一门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向学生传授工艺技术,而且积极捕捉上述内容因素,尤其德育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劳技课的教学中。

例如:在教《剪五角星》一课时,我不仅向学生传授工艺技术,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红色象征什么?5颗五角星象征什么?国旗代表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尊重国旗?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5颗五角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4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表示全国各族人民心向共产党,我们要尊重国旗,热爱祖国。因为有了上述讨论,所以学生们在剪五角星时极为认真、小心,而且把那些剪好的五角星进行了细致妥善的保管,有的甚至贴到自己的小房间中最醒目的地方以示尊重。真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培养良好的劳动观念和习惯

《劳动与技术》不能仅限于纯劳动,而应该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养成劳动的习惯。课堂教学有其时空上的局限性,而家庭教育环境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它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综合的、自然的、灵活的实际活动。我们在课堂上是学生的老师,而家长在家里配合学校当孩子的老师。有些劳技教学内容老师只能在课堂上只限于操作程序的教学,即传授一些方法,具体的实践都要在家里进行。例如:新教材《拣菜》、《淘米》、《洗茶杯》、《钉钮扣》、《折衣服》等内容。所以在每学期的开学初,我就利用开家长会的时候,首先向家长讲清这学期的教学内容,然后要求家长配合教师,打好学生在家操作的分数,及时反馈学生在家操作的信息,以检查课堂教学效果。

事实证明,通过家长指导、督促,学生进行操作、反复练习这一家庭环境的实践训练,可以弥补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纯技术技能传授的不足,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很多学生能自觉地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有的学生竟从此养成了好习惯,成了家长的好帮手。家长的反响也比较好,他们表示:只要《劳动与技术》课老师需要,我们一定尽力配合做好工作。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例7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基础学科。它与人们生活、社会、生产等联系非常紧密。通过《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传授劳动技术,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素质和健康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劳动与技术课教学,增强教学活力,让学生更爱学、乐学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几点有益的探索。

1. 注重兴趣培养,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提高学生劳动能力

能力总是和实际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实际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又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在实际活动中得到发展、增强和提高。所以,要把课内所学的知识、技能转为能力就必须把学习同实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课内知识和课外活动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活动中加以运用。在教学中,我发现,大多学生在上完“手工”劳动课后,只求老师评个成绩就算了,对自己做的作品不屑一顾,根本谈不上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下课后大部分把它仍进纸篓里去。因此,部分学生上劳动课很不认真,劳动成果也很不像样。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学生们把劳动课当作一种练习课,其劳动成果也自然是练习品,没什么价值。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要让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发挥作用。

在课后,我总想法把学生的劳动成果利用起来。我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工艺”技能应用到课外。例如:学生学了“纸链”“灯笼”“纸花”等内容后,我就让学生讨论:能不能让自己做的作品发挥作用?接着我就结合“六一”、“国庆”、“元旦”等节日,把学生做的“纸链”“纸花”等连起来,挂在教室里,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兴趣一下子浓起来。接着我就利用“兴趣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指导学生用绉纸做出许多精美的“牵牛花”、“葡萄架”、“桔树枝”……,在学校的长廊内、活动室里进行布置,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家长们到我们学校来开家长会,看到孩子们做的这些作品都赞不绝口。

2. 挖掘教材创造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对学生来讲,新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技能训练课中,工具、材料、任务和要求都摆在学生面前,如何多快好省地进行加工,这里面蕴含着大量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若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要比由教师直接教给学生怎么做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创新的答案,决不是唯一的,而是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比如:加固扫帚,圆形扫帚和扁形扫帚的捆绑,不能采用同一方法。上这节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发散性思维,尽量多地提出扫帚的捆绑方法。学生们积极思索,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种方法,有的方法虽然很幼稚,但毕竟是他们自己思维的成果,他们很兴奋。然后,我再引导学生筛选经济、简单、可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捆绑,用实践来检验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最后,验收和评比,哪个捆得结实?方法是什么?此时,学生发言踊跃。。这节课,就加固方法而言,已大大超过教材规定的内容。而学生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有了正式的作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就提高了,在今后的操作中也更加注意了劳动成果的质量。

3. 合理选择教育时机,有机渗透德育,融入美的熏陶

我认为不应把劳技课简单地看作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习惯的课程,而应看作以德育为主导,以劳动教学为主要内容,融汇智能培养、动手能力训练和美的熏陶等多方面内容的一门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向学生传授工艺技术,而且积极捕捉上述内容因素,尤其德育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劳技课的教学中。

例如:在教《剪五角星》一课时,我不仅向学生传授工艺技术,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红色象征什么?5颗五角星象征什么?国旗代表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尊重国旗?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5颗五角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4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表示全国各族人民心向共产党,我们要尊重国旗,热爱祖国。因为有了上述讨论,所以学生们在剪五角星时极为认真、小心,而且把那些剪好的五角星进行了细致妥善的保管,有的甚至贴到自己的小房间中最醒目的地方以示尊重。真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培养良好的劳动观念和习惯

《劳动与技术》不能仅限于纯劳动,而应该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养成劳动的习惯。课堂教学有其时空上的局限性,而家庭教育环境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它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综合的、自然的、灵活的实际活动。我们在课堂上是学生的老师,而家长在家里配合学校当孩子的老师。有些劳技教学内容老师只能在课堂上只限于操作程序的教学,即传授一些方法,具体的实践都要在家里进行。例如:新教材《拣菜》、《淘米》、《洗茶杯》、《钉钮扣》、《折衣服》等内容。所以在每学期的开学初,我就利用开家长会的时候,首先向家长讲清这学期的教学内容,然后要求家长配合教师,打好学生在家操作的分数,及时反馈学生在家操作的信息,以检查课堂教学效果。

事实证明,通过家长指导、督促,学生进行操作、反复练习这一家庭环境的实践训练,可以弥补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纯技术技能传授的不足,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很多学生能自觉地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有的学生竟从此养成了好习惯,成了家长的好帮手。家长的反响也比较好,他们表示:只要《劳动与技术》课老师需要,我们一定尽力配合做好工作。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例8

一、《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特征

《劳动与技术》课程与“劳动课”不同,其本质区别是二者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不同。下面从三个方面讲述《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特征:第一,《劳动和技术》课程不是以往的“劳动课”。现在将这门课程定位为“劳动与技术”,学生需要通过劳动来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为什么在劳动课程中增加技术、重点强调技术呢?可以从我国发展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中国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持。近现代涌现了许多重大发明,但是与中国的关系不大。虽然我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四大发明,在天文、地理、数学和医学等领域都有很多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代之后,我国的科技就逐渐落后与西方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国的整体思维比西方人好,西方人的分析思维高于我国。所以我国缺少的是分析思维,缺少技术这一关键环节,再加上我国历来不太重视科学技术,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将小学的“劳动课”发展成“劳动与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学校需要重视《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的技术含量,加强对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重视,在《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只是动手做做或者劳动一下而已,还需要学生勇于创新,掌握一些基本技术;第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是一个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需要加强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视,不仅要求学生的自己动手,还要求学生要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实践环节,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认为脑力劳动者是劳心者,不需要动手,劳力者才需要动手,从而导致学生的脑体分离。在传统的劳动课教学中,片面强调劳动。比如,扫地、植树、帮助老奶奶干活等,这些实践活动基本都是体力活,没有动脑的机会。其实,《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充满创新和技术的课程;第三,《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框架下的课程。新课程明确规定,小学阶段需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劳动与技术、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以及社区服务等内容。在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多学科视野和跨学科意识,并且应该具有实践意识和活动意识。而《劳动与技术》课程则涉及到了语文、美术、卫生、数学以及健康等各个学科的内容,不像烹饪课简单地将菜放在锅里炒炒而已,不是这个概念。《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的是综合性,所以说,《劳动与技术》课程实质上具有多学科视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则会将它当作单纯的劳动课了,也就无法理解《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另外,《劳动与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是这门课程重要的课题之一。“劳动与技术”实际上是一个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劳动实践,也有社区服务,这比较容易整合。但是,怎样将其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呢?其实“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已经有一些安排,比如,怎样收集处理信息、怎样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以及怎样上网等。教师在实施课程时,需要具备强烈的跨学科意识和整合意识。

二、提高小学生《劳动与技术》课程学习评价质量的措施

1.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课中评价、课后评价、阶段性评价、期中评价以及期末评价等系统性评价。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心理学表示,当出现某种良好的行为之后,如果能够及时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信感,并能使同类的行为继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激励性的口头评价促使学生被肯定和鼓励的机会增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适当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课中评价是以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为标准,合理设计各种评价表,学生可以根据评价标准以及学习目标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学生要学会自我反思、总结归纳。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每天都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够及时改正学习中的坏习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2.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劳动学习和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学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可以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劳动与技术评价活动中。比如,教师在讲述四年级下册《摩天大楼》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4人一组,让每组学生合作制作“摩天大楼”,制作完成之后,每组可以到讲台前进行展示,首先,是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即他评;其次,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是教师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新的技术和知识,也能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错误,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学习、会学习,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评价方法的趣味化。注重评价方法的趣味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兴趣。传统的评价方法是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标准对学生打上等级,结果导致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方法趣味化,是对学生进行表象评价和可视性评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参与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教师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袋法,学生相互竞争,积极参与。在设计成长记录袋评价记录时,学生可以自由想象,分组设计或者请家长帮忙建立“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记录袋”,将“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等存入袋中。

三、总结

综上所述,《劳动与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具有许多新的特征。教师在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小学生《劳动与技术》课程学习评价质量,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趣味化。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例9

第二条劳动教养机关对劳动教养人员的教育工作,应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三个像"的要求,坚持办劳动教养工作特色的方向,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因人施教,疏通引导、着力改造、以理服人的原则。

第三条对劳动教养人员的教育,坚持以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为核心,以技术教育为重点,辅之以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促使劳动教养人员转化思想、矫正恶习,使其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第四条对劳动教养人员教育,坚持入所教育、常规教育、出所教育三个阶段,坚持共同教育、分类教育、个别教育、辅助教育与社会帮教相结合,实现课堂化、制度化、系统化、正规化。

第五条坚持全面办学、整体办学、长期办学的指导思想,结合司法部《关于劳动教养学校上等级的评选规定》开展劳动教养学校上等级工作,以推动劳动教养工作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机构、职责

第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劳动教养管理局(处)设教育处或科,其职责是:

(一)拟订全省(区、市)劳动教养人员教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编写或指定对劳动教养人员教育的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协同政工部门组织教师的业务培训;

(三)掌握全省(区、市)劳动教养人员教育工作的情况;

(四)指导、检查、督促劳动教养场所对劳动教养人员的教育工作并对教育成果进行考核;

(五)检查指导创办劳动教养学校工作,负责办学复查、升级资格考试、呈报工作;

(六)定期分析劳动教养人员思想动态,坚持思想动态报告制度,对重大思想动态要及时上报;

(七)掌握全省(区、市)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参与全省(区、市)教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第七条劳动教养场所设教育科,其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劳教局(处)规定。

第八条已经办成劳动教养学校的劳动教养场所,设校务委员会,下设教务处和政治、文化、技术教研室,具体负责对劳动教养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驻地分散的场所,可建立分校,并设立相应的教育机构。

第九条劳动教养场所大(中)队设教育干事。其职责由劳动教养场所规定。

第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劳动教养管理局(处)、地市司法局劳教处(科)、劳动教养场所各大(中)队应有一名领导干部主管教育工作。

第三章教育经费、设施

第十一条劳动教养人员教育经费标准为每人每月不少于4元。教育经费从劳动教养人员人头费中列支,没有实行全额补贴的劳动教养场所,可从生产收入和地方财政补贴中解决。

第十二条教育经费由教育部门统一支配。教育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劳动教养人员课本、书报、教学资料、文体用品。

第十三条教育经费务必做到专款专用,当年使用不完的,可转入下年继续使用,不得挤占或挪用。对没有按规定用好教育经费的单位,应限期纠正。

第十四条劳动教养场所要有专用教室,并配足课桌椅。劳动教养场所要有专用的教研活动场所和必要的教学用具。应有体育活动场所、图书室阅览室、文娱活动室,配备适应需要的图书报刊、文体活动器材。

第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教养管理局(处)应设电化教育中心。劳动教养场所要设电化教育室,配备电化教育设备。

第十六条应建立教育设施设备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具体管理规则和使用办法由各单位自定。

第十七条不得挤占和挪用教育设施设备。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教育设施严重失修和损失,而影响教育工作正常进行的单位,要根据情节轻重分别追究单位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章教师队伍、职责

第十八条劳动教养场所专职教师必须由干警担任。要坚持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支稳定的、具备良好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人数按劳动教养场所在册劳教人员的5%配备。其中政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文化、技术教师各占30%。文化、技术教师不足的,可以挑选劳动教养期执行半年以上,表现好、能讲课的劳教人员协助教师,担任一部分文化课和技术课的教学工作。

第十九条劳动教养场所教师实行聘任制,担任教师的干警、工人均由劳动教养场所发给聘书。

第二十条教师必须具备如下基本条件:

(一)热爱劳动教养教育事业,责任心强,思想作风正派;

(二)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的文化程度;

(三)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

第二十一条教师必须履行如下职责:

(一)认真备课,写好教案;

(二)按时授课,保证教学质量;

(三)根据劳动教养人员实际情况布置作业,按时批改并做好作业讲评;

(四)严格执行考试纪律,认真阅卷,准确评分;

(五)认真填写课堂记录,做好劳动教养人员学习考评工作;

(六)做好课外辅导和思想转化工作。

第二十二条建立教师岗位责任制,开展优秀教师、个别教育能手等评选活动,定期进行表彰。对不合格的教师及时调离岗位,收回聘书。

第二十三条劳动教养学校要在当地教育部门备案,对于经当地教育部门认可的专职教师,按照普通中等学校职称系列评定职称;对于超工作量授课和兼职教师授课,按课时发给适当补贴。

第五章入所、出所教育

第一节入所教育

第二十四条劳动教养场所必须建立入所队,对新收容的劳动教养人员进行入所教育。入所教育时间不少于一个月,授课40课时。

第二十五条入所教育内容:劳动教养法规、劳动教养工作的性质、任务、方针和政策教育;认罪认错教育;劳动和安全生产教育;劳动教养人员守则,一日生活规则教育和文明礼貌行为规范训练。入所教育使用司法部劳教局统编教材,并根据本地实际编写补充教材。

第二十六条入所教育结束时,班组要进行评议。干警要对劳动教养人员在人所教育期间的表现做出鉴定。入所教育形成的包括劳动教养人员写的书面总结、自传、个人改造规划、鉴定等档案资料,教育结束后随人一并转给劳动教养人员所在中队。

第二十七条入所教育未结束前,不得分配到中队,特殊情况须由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节出所教育

第二十八条劳动教养场所必须建立出所教育队或班,对即将解除劳动教养的劳动教养人员进行出所教育。出所教育时间不得少于20天,授课不得少于30课时。

第二十九条出所教育要有专职干警负责进行系统的思想、前途、遵纪守法、形势政策等教育。使用司法部劳教局统编教材。

第三十条对即将解除劳动教养人员要按改造质量标准进行改造成果的考核,并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鉴定。

第六章政治教育

第一节基础教育

第三十一条劳动教养场所必须对所有劳动教养人员进行政治基础教育,一般以中队为单位编班。

第三十二条基础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常识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基础知识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教材以司法部劳教局统编教材为主,各省(区、市)可依据本地实际自编补充教材。

第三十三条基础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实行课时制。年总课时为230课时,其中:法律常识教育60课时,思想道德修养50课时,人生观教育40课时,爱国主义基础知识教育40课时,形势政策教育40课时。基础教育实行周期性教学,一般情况下,以一年半为一个教学周期。

第三十四条对劳动教养人员的基础教育要进行考试。凡成绩不及格者,允许补考一次,补考成绩不及格者取消本教学周期的减期资格。

第二节分类教育

第三十五条劳动教养场所必须针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罪错性质进行分类矫治教育。劳动教养人员罪错类型,按照劳动教养人员所犯的案情性质分为财产型、滋扰型、性罪错型、吸毒型与其他类型。

第三十六条分类教育按劳动教养人员所犯罪错性质类型编班,采取课堂教学为主,个别教育与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用司法部劳教局统编教材,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自编补充教材。

第三十七条分类教育要与基础教育同步进行,授课时间不得少于50课时。

第三十八条分类教育结束时,要进行综合考评。主要考核学习成绩、认罪认错态度和现时改造表现。考核结果和奖惩挂钩。

第三节个别教育

第三十九条个别教育要以认罪认错、做四有新人为中心进行。要掌握劳动教养人员思想转化的最佳时机,做到及时教育,对劳动教养人员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处理。

第四十条个别教育必须坚持针对性强、有的放矢的原则。要针对劳动教养人员的认罪认错情况、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现实表现和近期思想动向制定教育方案,讲究教育效果。

第四十一条干警进行个别谈话教育要有记载,并建立检查制度,一线管教干警每月找劳动教养人员个别谈话教育要在15人次以上。每名劳动教养人员每季至少接受一次个别谈话教育。

第四十二条劳动教养场所实行个别谈话教育逐级考核。大(中)队教育干事定期向教育科汇报本单位开展个别谈话教育工作的情况,劳动教养场所定期组织个别教育经验交流活动,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

第四十三条个别教育的重点是必须做好难改造人员的转化工作。凡下列行为之一者可定为难改造人员:

(一)恶习深、长期不认罪错,经常顶撞管教干警,拒绝接受教育改造的;

(二)抵触情绪严重,具有较强的意识和行为,散布反改造言论,煽动闹事,经教育无悔改表现的;

(三)"两非"组织的骨干、非法宗教帮派组织的成员,坚持反动立场,继续散布反动言论的;

(四)在劳动教养场所拉帮结伙、以强欺弱、打击报复的;

(五)捣乱、破坏场所改造秩序,抗拒劳动、无故不参加教育活动,屡教不改的;

(六)以自残、自杀、绝食为手段,抗拒教育改造、经教育不改的;

(七)有逃跑史的劳动教养人员至今仍有逃跑迹象的;

(八)有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经教育不改的。

第四十四条认定难改造人员,要填写难改造人员审批表,报所教育科审批、备案。必须建立难改造人员档案。对难改造人员要实行干警承包责任制,做到"包管、包教、包转化"。承包干警对所包人员每月必须进行四次以上的个别谈话,要定期将转化情况记入档案。

第四十五条大(中)队要建立难改造人员讲评制度。凡具备下列条件的,经所教育科批准,可办理解教手续:

(一)改变违法犯罪的立场、观点、能够认识罪错事实和危害;

(二)原有对立情绪消除,不良行为习惯得到控制或矫治,能遵守所规纪律,服从管教;

(三)能认真参加各项教育活动,积极完成劳动生产任务;

(四)有其他突出成绩的。

第四十六条场所教育科、大中队要定期总结交流对难改造人员教育转化的工作经验,事迹突出的要进行表彰并及时上报。

第四节辅助教育

第四十七条劳动教养场所要结合劳动教养人员特点和本单位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政治与文化娱乐活动,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第四十八条劳动教养场所要办好由干警负责编辑的小报,大力宣传党的劳动教养工作方针政策,及时报道教育改造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大好形势与先进人物的事迹。

第四十九条劳动教养场所应以所或大队为单位建立图书室。图书室的书籍、报刊必须思想健康,定期向劳动教养人员开放,并制定管理制度。

第五十条办好黑板报和壁报,及时反映劳动教养场所改造工作动态,教育改造成果。内容要新,针对性要强,并要定期更换。

第五十一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等手段对劳动教养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活跃劳动教养场所的文化生活。

第五十二条劳动教养场所要成立文艺演出队,自编自演反映改造生活的文艺节目。节假日要组织文化娱乐活动。

第五十三条组织劳动教养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劳动教养所每年举办一次体育运动会。

第七章文化教育

第五十四条对劳动教养人员的文化教育应以扫盲、小学为主,有条件的可开展初中、高中文化补习,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鼓励其自学。

第五十五条凡年龄在45岁以下、劳动教养期在一年以上的劳动教养人员均应参加文化教育。其中,文盲和半文盲应进行扫盲教育;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教养人员应进行小学教育;具有初中一年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教养人员应进行初中文化补习。教育时间每年不得少于195课时。

第五十六条文化教育的教材,采用司法部劳教局编印和推荐的教材。

第五十七条对学习认真刻苦、考试成绩在95分以上的劳动教养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对期末结业考试成绩不及格者,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及格者可在百分考核时罚分。

第五十八条凡完成扫盲、小学教育、经考试合格的劳动教养人员,由当地教育部门或经教育部门授权的省(区、市)劳教局统一发放证书。

第八章技术教育

第五十九条技术教育应坚持"立足改造思想、着眼解教就业、服务所内生产、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第六十条对劳动教养人员的技术教育主要是对在岗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教养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对送劳动教养前无职业、无技术专长、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年龄在40岁以下、劳动教养期一年以上的劳动教养人员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授课时间每年不得少于130课时。

第六十一条要根据社会需要设置技术培训专业,参照当地劳动部门开办的职业培训班所设课程与教学计划安排教育内容,规定课时。劳动教养人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专业。

第六十二条岗位技术培训教材根据有关行业的生产项目要求自行编写。职业技术培训教材采用劳动部门编写的教材或当地劳动部门认可的教材。

第六十三条职业技术培训经费主要从生产收人中提取,也可从劳动教养人员劳动所得中适当收取。

第六十四条由当地劳动部门或受其委托的劳动教养机关对劳动教养人员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结业考核,经考试合格的,由劳动部门发给职业技术培训合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第九章社会帮教

第六十五条劳动教养场所教育部门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每年制定社会帮教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六十六条劳动教养机关要主动与区县以上的政府、大型厂矿、企事业单位签订联合帮教协议。负责教育改造工作的大(中)队可直接与劳动教养人员的家属、原工作单位或当地公安机关、居委会、村委会签订帮教协议。帮教协议要明确规定各方所承担的责任。

第六十七条加强同当地党、政、工、青、妇、社会各界的联系,有目的有计划地邀请各级领导与知名人士到劳动教养所视察或聘请为辅导员,帮助指导工作。

第六十八条邀请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到劳动教养所参观采访,宣传报道劳动教养工作的成就与先进人物的事迹、工作经验,不断扩大社会影响。

第六十九条邀请社会上英模、先进入物、知名人士和解教后表现好、并做出显著成绩的典型人物到劳动教养场所作报告,配合做好教育改造工作。

第七十条根据教育改造工作的需要,组织劳动教养人员到社会参观学习,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第七十一条不断总结推广落实社会帮教工作好的单位与个人的经验、事迹,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表彰。

第十章教育工作考核

第七十二条对教育工作必须严格进行考核,并制定考核细则。

第七十三条教育工作考核内容主要包括:

(一)政治教育入学率、考试及格率;

(二)文化、技术教育的入学率、获证率;

(三)难改造人员转化率;

(四)社会帮教覆盖率;

(五)个别教育的完成量;

(六)入出所教育率;

(七)分类教育的受教育面与教育效果;

(八)辅助教育的工作制度、活动内容、方式与效果;

(九)师资队伍建设;

(十)教育经费使用;

(十一)教育机构设立;

(十二)教育情况统计、教育档案管理等。

第七十四条依据考核结果应评出教育工作等级,并与单位主管领导、干警的政绩、奖金、评选先进挂钩。当年未完成教育指标的单位和个人不得评优。

第七十五条劳动教养场所教育科应建立统计报表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劳教局(处)必须于每年7月15日前和次年1月15日前,将上半年和全年教育工作情况按司法部劳教局制定的表样中规定的内容,及时准确地报部劳教局。报表填写人和审核人要签字盖章。

第七十六条建立教育档案,做好原始资料积累工作。必须做好下列表簿的存档保管工作:

(一)劳动教养学员登记表;

(二)劳动教养人员学习成绩册;

(三)难改造人员情况登记表;

(四)干警个别谈话教育情况考核登记簿;

(五)教育研究活动记实;

(六)社会帮教活动记事;

(七)劳动教养人员改造积极分子事迹记实簿;

(八)重大教育活动记实;

(九)辅助教育记事;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例10

一、创新教学方法-用函数式“细”化经济、哲学道理

作为人文学科的高中政治学科,带有浓厚的思想教育色彩,但它的科学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从科学性的角度讲,高中政治学科虽然整体上不比数理化那样准确、精细,但它在某些局部完全可以借助数理化的研究方式。

例如:在教授《经济生活》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时,课本中有一个结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呢?这是由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共同决定的。因为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决定”可以看作“相等”,置换一下,不难得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了,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如何变化呢?结论是不变。 因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可表示为:xy=k(y为单位商品价值量,x为社会劳动生产率,k为一个常数),这是一个“双曲线”函数。由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的(根据劳动生产率定义),“单位商品价值量”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反比的,这样:xy=k 不变。由于用了“双曲线”(反比例)函数,以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单纯语言解释效果好多了。

再如:教授《哲学生活》中“量变与质变关系”时,可以用一次函数公式y=kx表示。y表示发生质变的最终的量,k表示每次变化的量,x为频率。“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都是k太微小而x特别大最后达到了目的。但这不是唯一可取的途径,更不是当今时代所推崇的方法。如果x不能特别大,那么就要使每次变化的量k变得大一些,也能达到目的。这就需要创新,改变事物的结构。这样,“量变与质变关系”的道理才更全面。

二、注重过程细节-用新素材“亮”化课堂教学

西方有谚:“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成败”, 无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都离不开教学过程的细节,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应重在过程中细节的处理。目前高中新课程政治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编制教材的专家已经为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做了周到、细致的预设,因此下一步关键就是看教师如何运用教材。教师应把尊重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细节,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堂,尤其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亮点”掀起一浪高一浪的高潮。

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题时,我考虑到书中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后得到解决的几个案例已经时过景迁,远离舆论关注的热点,重拾起来会增加困难,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于是就向学生讲述了几年前在电视中看到、至今记忆犹新的例子:某市政府,在未经充分论证、没有广泛征取市民意见的情况下,在市中心建了三座立交桥。这三座立交桥建成使用后,群众把它们分别叫做“新加坡”(新增加的坡)、“越南”(越发行路难)、“土耳奇”(土气而且奇怪)。“新加坡”、“越南”、“土耳奇”(土而奇)的桥名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们纷纷议论、猜测起来,想弄懂这桥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当大家恍然大悟后,没有不笑出声来的,有个同学甚至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市民)太有才了!我趁机把学生引导到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及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性上来,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我也教得轻松了许多,顺畅了许多。

三、拓展备课视野-用大备课“厚”化教师底蕴

备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准备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区分,广义备课也叫大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教师的一堂好课包含了他一辈子的教学修养,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教师特有的教育素质,确实对于他上好一节课起了潜移默化的决定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终生刻苦学习,勇于实践,顽强进取,对业务精益求精。广义而言,教师为丰富自己的知识所进行的进修、培训及自学等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为教学工作做准备,都是备课的范畴。广义备课主要工作是:系统学习不同版本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学习与本课程前后有联系的相关课程材料;经常翻阅有关的期刊杂志,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收集与教学有关的鲜活素材;还要学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多参看教学改革方面的书籍文章。信息化社会,尤其要重视通过网络开阔视野、查找文献、收集资料,进行学习、研究。广义备课,既包括一个教师的知识量的储备和增添,也包括其日常见闻的广大和人生经历的丰富,还包括其人文思想的加深和精神境界的提高。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 广义备课与狭义备课包含着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务虚于务实等多对关系。新课程条件下,广义备课比狭义备课更重要。广义上的备课做好了,狭义上的备课也就轻松了,教学的翅膀也就获得了自由翱翔的空间--教者就能在课堂上高屋建瓴,收放自如,左右逢源;广义上的备课做得不够,狭义上的备课做得再好,上起课来也难免是拄着拐杖行走,发挥得再好也不过是麻雀在屋檐下扑翅。广义备课,是一个对全面信息和人的全面能力开放的大系统,由于拓展了时间和思维,更能增加灵感思维出现的可能性,锻炼教育机智,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例11

一、创新教学方法-用函数式“细”化经济、哲学道理

作为人文学科的高中政治学科,带有浓厚的思想教育色彩,但它的科学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从科学性的角度讲,高中政治学科虽然整体上不比数理化那样准确、精细,但它在某些局部完全可以借助数理化的研究方式。

例如:在教授《经济生活》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时,课本中有一个结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呢?这是由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共同决定的。因为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决定”可以看作“相等”,置换一下,不难得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了,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如何变化呢?结论是不变。 因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可表示为:xy=k(y为单位商品价值量,x为社会劳动生产率,k为一个常数),这是一个“双曲线”函数。由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的(根据劳动生产率定义),“单位商品价值量”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反比的,这样:xy=k 不变。由于用了“双曲线”(反比例)函数,以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单纯语言解释效果好多了。

再如:教授《哲学生活》中“量变与质变关系”时,可以用一次函数公式y=kx表示。y表示发生质变的最终的量,k表示每次变化的量,x为频率。“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都是k太微小而x特别大最后达到了目的。但这不是唯一可取的途径,更不是当今时代所推崇的方法。如果x不能特别大,那么就要使每次变化的量k变得大一些,也能达到目的。这就需要创新,改变事物的结构。这样,“量变与质变关系”的道理才更全面。

二、注重过程细节-用新素材“亮”化课堂教学

西方有谚:“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成败”, 无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都离不开教学过程的细节,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应重在过程中细节的处理。目前高中新课程政治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编制教材的专家已经为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做了周到、细致的预设,因此下一步关键就是看教师如何运用教材。教师应把尊重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细节,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堂,尤其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亮点”掀起一浪高一浪的高潮。

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题时,我考虑到书中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后得到解决的几个案例已经时过景迁,远离舆论关注的热点,重拾起来会增加困难,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于是就向学生讲述了几年前在电视中看到、至今记忆犹新的例子:某市政府,在未经充分论证、没有广泛征取市民意见的情况下,在市中心建了三座立交桥。这三座立交桥建成使用后,群众把它们分别叫做“新加坡”(新增加的坡)、“越南”(越发行路难)、“土耳奇”(土气而且奇怪)。“新加坡”、“越南”、“土耳奇”(土而奇)的桥名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们纷纷议论、猜测起来,想弄懂这桥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当大家恍然大悟后,没有不笑出声来的,有个同学甚至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市民)太有才了!我趁机把学生引导到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及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性上来,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我也教得轻松了许多,顺畅了许多。

三、拓展备课视野-用大备课“厚”化教师底蕴

备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准备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区分,广义备课也叫大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教师的一堂好课包含了他一辈子的教学修养,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教师特有的教育素质,确实对于他上好一节课起了潜移默化的决定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终生刻苦学习,勇于实践,顽强进取,对业务精益求精。广义而言,教师为丰富自己的知识所进行的进修、培训及自学等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为教学工作做准备,都是备课的范畴。广义备课主要工作是:系统学习不同版本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学习与本课程前后有联系的相关课程材料;经常翻阅有关的期刊杂志,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收集与教学有关的鲜活素材;还要学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多参看教学改革方面的书籍文章。信息化社会,尤其要重视通过网络开阔视野、查找文献、收集资料,进行学习、研究。广义备课,既包括一个教师的知识量的储备和增添,也包括其日常见闻的广大和人生经历的丰富,还包括其人文思想的加深和精神境界的提高。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 广义备课与狭义备课包含着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务虚于务实等多对关系。新课程条件下,广义备课比狭义备课更重要。广义上的备课做好了,狭义上的备课也就轻松了,教学的翅膀也就获得了自由翱翔的空间--教者就能在课堂上高屋建瓴,收放自如,左右逢源;广义上的备课做得不够,狭义上的备课做得再好,上起课来也难免是拄着拐杖行走,发挥得再好也不过是麻雀在屋檐下扑翅。广义备课,是一个对全面信息和人的全面能力开放的大系统,由于拓展了时间和思维,更能增加灵感思维出现的可能性,锻炼教育机智,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