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1 09:21:38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例1

在先秦文献《列子天瑞》中有“友人去乡土、离六亲”的句子,这是我国最早提出“乡土”一词的文字记载。从中可以看到,“乡土”一词含有“家乡”的词义。因此,《辞海》中解释“乡土”一词为“家乡、故土”,“亦泛指地方”。可见,“乡土”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地域概念。乡土地理指的是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它研究的是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及人民的经济文化活动的地理分布,并阐明其相互间的联系。我国现行的通用地理教材适合在一个较大地区统一使用,而乡土地理则适合在县市一级范围内使用,以适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较大的地区差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本文则选取我校所在的地级市为乡土地理的区域范围。

乡土地理的内容包括本市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在他的地理教学法中指出“凡地理教学,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之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内容呢?以下是我从教以来的教学实践,愿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一、在地理课堂渗透乡土地理

1.在地理课堂渗透乡土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相对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身边,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渗透乡土地理能让学生听课的兴趣得到提升。

2.在地理课堂渗透乡土地理,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更加容易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能使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具体化、形象化,是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动体现,能使学生形成真实的地理观念和正确的地理判断。教师充分发挥本地教学资源优势,将乡土案例渗透在地理教学中,使地理教学更加的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乡土观得到生动体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我在讲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河流》一节长江的支流时,告诉学生长江南岸最长的支流就是流经我市的乌江,而穿城而过的我市母亲河——湘江河就是流到乌江去的,最终注入长江,是长江的二级支流。长江南岸的另外一条支流,流经湖南的湘江,学生老是记不住。我一般是把湘江拿来跟我市上面提到的湘江河拿来对比,重点给学生强调,此湘江非彼湘江。湘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而我市的湘江河是长江的二级支流。通过一比较学生就容易把这个知识点记住了。比如在讲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体的五个部位时,初中学生普遍感觉很难理解,更别说运用了。于是我就结合我市中心的凤凰山,再辅助形体语言,用自己握紧的拳头来讲解。巧用形体语言和地理口诀:等高线地形图并不难,一伸拳头便齐全。结合乡土地理,特别注意运用凤凰山及其周边的地名来让学生理解山脊和山谷这两个部位。我会告诉学生凤凰山上的梅岭就是山脊,就是一个分水岭,而豆芽湾就是一个山谷。同时推及到一般地名叫分水岭的就是山脊,叫某某湾的就是山谷,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两个概念了。讲到气候类型及其对应的自然带时,学生往往一头雾水,考试时死记硬背,无法理解性的记忆。于是我就以我市所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及其对应的自然带为例,结合乡土地理来讲解。让学生观察我市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树叶的特点及其变化。学生很容易发现公园里的树叶都很大,冬天不掉叶子。于是我告诉学生树叶大就是阔叶,冬天不掉树叶就是常绿。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我市是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进而推及到亚热带地区都是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像这样结合乡土地理讲解课本知识学生既容易记住知识点,又能理解知识点。

二、在地理课堂外渗透乡土地理

1.在地理课堂外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是对自然界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野外考察将地理教学所要求的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培养能力。比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要素,这是令一般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到我市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实地观察,看看具体的地形情况,什么鞍部、陡崖、山谷、山脊、陡坡、山脊线和山谷线就会一目了然。同时还就我市所属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给学生进行了介绍。比如关于河流源流概况的学习步骤和方法,学生老是记不住。我便带学生野外徒步考察我市的母亲河——湘江河,从它进入城区到流出城区的这一段。一路走下来,学生对于河流源流概况的学习步骤和方法便了然于胸了。

2.在地理课堂外指导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调查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例2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本文主要针对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论述,希望能够有效增强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一、巧妙设疑,降低新知识教学难度

乡土地理是地理课程的组成部分,对于初中地理而言,联系乡土实际进行乡土地理教育,对初中生的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效降低新知识的教学难度,使初中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初中生思维创新的来源是“好奇”,地理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优化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讲初中地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时,我结合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等一系列的社会时事、热点新闻,利用问题与矛盾的冲突性巧设疑问。如我国近几年发生过哪几次大地震?这些地震的震级达到几级?为什么这些地区会发生大地震?我们本地是否发生过大地震?初中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课堂氛围非常融洽,学生踊跃的举手发言。然后我会给初中生展示一组中国地震和日本地震伤亡人数对比数,让学生再想一想地震为什么对日本的影响不大?通过此次教学,不仅培养了初中生关心时事,关心国家的责任感,还提高了初中生对地理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运用程度。

二、构建情境,增强地理知识趣味性

乡土地理是激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最好载体,能够为枯燥的地理知识带来趣味性。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熟悉易懂,便于学生接受,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众所周知,情境是课堂的灵魂,是提高课堂教学价值的奠基石,所以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创设多样化的乡土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比如,讲初中地理地形相关知识的时候,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掌握我国地形类型多样的特点,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正在骑自行车上学的微课视频。初中生都认真的观看,然后我向学生说:同学们,会骑自行车的请举手。此时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我继续问:谁天天骑自行车上下学的请举手?很多学生都将手放下了,我接着问:骑自行车环保又锻炼身体,那为什么不骑自行车呢?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本地的道路有坡不好骑,有的说汽车太多,骑车有危险,等等。我由此引出主题:那为什么我们本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呢?初中生陷入了深思中,很自然的联系到了受地形的影响,这对于开展新课十分有帮助,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三、整合资源,使教学内容完美呈现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地理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只注重学生的地理成绩,而忽视了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拓展,没有深入的挖掘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乡土地理资源,使初中生对地理课堂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偏低。所以,我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初中生身边有趣的地理事物、现象等积极渗透到地理教学中,使地理教学展现独特魅力,初中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会随之增强。比如,讲初中地理气候知识的时候,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极为密切,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我又向学生渗透了乡土地理知识,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的呈现给学生。我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上网搜索全国各地美食、服饰、动植物的图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通过观看学生的展示,我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南方人爱吃米饭,而北方人爱吃各类面食?你们爱吃米饭还是面食?为什么西北地区的人们头上总是戴着纱巾?与此同时,为了调动初中生的参与热情,我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加入了其他学科的知识,鼓励初中生找出学过的关于描写气候的古诗。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高涨,有的学生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有的学生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四、实践拓展,全方面促进知识内化

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乡土地理知识组织实践拓展活动,充分挖掘初中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全方面的促进地理知识内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环境监测等社会调查,开发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地理观察力和学习毅力。在实践过程中,地理教师要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等能力。比如,讲初中地理《地图》时,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必须要求全体学生熟练掌握。我带领初中生走出教室,环绕校园走一走,然后动手绘制校园平面图。在学生绘图时,我会给他们详细的讲解辨别方向的方法和记住一些常用图例。为了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我鼓励初中生对本市的交通出行图进行绘画,体现出主要交通道路和地标性建筑即可。学生上网搜集了大量资料,还主动向我请教比例尺的绘画问题,经过初中生的不懈努力和尝试,最终他们都完成了任务,也体会到了地理实践的乐趣。我从具体实践活动到概括一般规律,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育,全体学生对地图三要素的要点掌握的都很透彻。

五、合作探究,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推行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初中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小组中都积极发挥聪明才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还提高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地理知识的价值和功能,也端正了学习态度,对初中生养成终身学习意识具有推动作用。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我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与学生进行互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如讲“北半球夏季时昼长夜短,冬季时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回忆我们本地夏季和冬季白天时间长短变化情况,这时有的初中生就会说:冬天的时候我放学回到家做作业,才晚上6点多,外面就已经黑天了。可是夏天的时候,晚上8点多钟天还没有全黑。经过讨论和研究,学生得出结论;夏季日出早日落晚,白天时间长,夜晚时间短,而冬季则相反。有了上述基础以后,我要求初中生分组探究:南半球夏季昼夜长短如何,冬季昼夜长短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准确的回答出答案,可见乡土地理穿插其中,的确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总而言之,乡土地理更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对初中生学习初中地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初中地理教师要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等新理念落到实处,结合实际学情和本地乡土资源,创造性的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组织初中生开展各类地理实践活动,激发初中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增强初中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03):87-88.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例3

一、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乡土地理的学习都是根据学生周围的环境开展的,因此,也就是说学生本来就熟悉相关的范畴,能够产生一定的地理认知,并且能够将地理事物进一步整合信息并进行相关的分析,很多的内容都是不可言传的,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引导,乡土材料能够更加贴近生活,因此会让学生觉得简而易懂,容易接受,能够进一步增强学习过程中的地理实践能力,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充满求知欲,也就是能够从眼神中看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能够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能力,加强相关的实践操作以便于自身技能的提高,一般来说,很多地理环境经过时间的变化之后都会发生相关的改变,有的要经过几千几百年,而有的甚至要经历几亿年,这样就会出现不同时期的地理变化情况,通过乡土地理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地貌变化的相关过程,能够让学生对地貌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要将相关的材料进行有计划的处理,进一步增强事例的连贯性,能够使学生通过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理解地理变化的过程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思维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实现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概念不明确而形成的,所以要实现直观的材料,就要让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解。

三、要结合相关的材料展开认知,进一步约束学生的惯性思维,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认知,就能够观察相关的内容,能够进一步解决实验的问题,懂得很多地理现象都是相互关联的,能够形成一种依赖的关系。这样就能够将学生周围的信息进行整合,使得乡土材料进一步增强实践性。对于学生来说,要不断明确相关概念,才能够进一步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关的差距还是存在的,主要是结合地理环境的差异来展示,有着对乡土知识的认识不足,进一步能够实事求是,寄托学生的希望,让学生能够加强进取的观念,实现实事求是地艰苦奋斗的思想,让祖国的未来有希望,努力建设家乡和祖国的明天。

四、经过研究和结合相关的材料,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好处和意义

学生应该实现对地理材料的充分了解,并且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能够进一步展开讨论地理问题,形成总结归纳的好习惯。对于家乡,每个学生应该都有着比较特殊的眷恋之情,只有进一步在这种感情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才能够实现对乡土地理的了解,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激发斗志,能够想到要建设家乡,留意家乡的相关地理特点,能够进行小组讨论,整合相关的信息,完善小论文撰写的工作等等,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自己的各种知识服务于家乡的建设,还可以看到学生家乡各方面进程的急速,经济和文化等发展也能够对地理学习实现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地理教学,需要合理引用相关的地理材料,特别是乡土地理材料,进一步增强课堂气氛,完善小组之间的合作,实现和谐共进的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思维能力,完善、观察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能够让学生树立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进一步为建设祖国积累力量。

参考文献:

[1]徐伟.本科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科研能力培养[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

[2]顾松刚.浅谈大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

[3]周亚红.初中学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简析我校初中生地理学习情况问卷调查[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

[4]焦龙河.高中地理教学渗透STS教育的探讨[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例4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地理的喜爱与理解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最重要目的,为达到此目的,需要完善教学方法,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学生学习地理、研究地理意义重大,日后必将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必备资源,学生亦能从中受益匪浅。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益处

1.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主要内容介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地理现象、事物等,对于地理学习极为重要,尤其对于初中地理这种奠基性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而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犹如最好的教科书和校练场,地形地势、天气变换,季风洋流等,都能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初中生刚刚进入地理学习,基础概念冗杂,且未深入学习,难免枯燥乏味,乡土地理给予学子自然的感知环境,创造天然的实验场。地理本就是需要实践的课程,乡土地理资源有复杂的地形,一些地质构造能直观呈现,从天气分析大气运动,从昼夜变换感受太阳运动等。

2.在实践中理解、巩固理论,强化教学目标。作为一门实践性基础学科,初中地理并不涉及大量理论研究,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基础性概念有所了解,对一些地理现象有所认识并能够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将所学知识与现实地理现象相连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是一个实践场所,立体生动地将书本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于其是由多种因素作用而成的,以此作为初中地理课程学习的资料,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等实践能力具有极大的作用,地理学习不能纸上谈兵,不深入实践无法真正对地理形成真正系统而细致的认识,这也是乡土地理资源对于初中地理课程来说必不可少的原因,二者的结合才能提高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巩固知识,透彻理解原理与现象。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地理学习来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老师,初中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探索精神的时期,一切未知的事都容易吸引其注意,而课本却并不受其喜欢,至少相对而言兴趣不浓厚,单一对其灌输学理与知识,容易适得其反,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引入恰巧解决了这个问题,告别枯燥的单向式接收,能够以自身兴趣为着手点,自动探索地理奥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地理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对世界形成科学的认识,杜绝知识无用论等消极思想,积极面对人生,体会自身价值所在,感知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对世界具有价值,这种心理认同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引导,对学生终身均有益处。

二、初中地理如何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1.以案例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何引入乡土地理资源,使其进入初中地理课堂?首先,在教学中引入案例进行说明与讲解,例如,在地形地势介绍一章中,对于平原、高原、山峦、谷底各种复杂的地形,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表述和平面展示,是很难使学生真正了解各种地形的构造和还原到现实世界的,这个时候,利用学生平时所见进行学习,就能够省略许多冗杂的描述,再如学习天气、气象时,如果能够对平时的天气、气象与课本进行对比,更能使学生了解其表现及成因。地理更多的是对自然界的研究,自然地理需要学生亲近乡土,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土壤、地质等的直观呈现,各种石头的成因及其特性,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认识,如果能够将这些认识与书本对应,则二者就能协调融合。

2.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乡土地理。动手能力是检验地理学习成果、加强知识理解运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组织教学实践,能够有效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地理学习,研究大气运动时,对城市的热岛效应进行研究,组织学生在城市及其周边设置观测点,定时进行温度测量和风向研究,通过对地面的温度及风向研究印证城市热岛效应,还可以组织对湖水周围及其地区温度比较研究水的吸热作用,能够在峡谷地区开展峡谷效应的研究,对于湿地等对气候的影响等也可以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总之,要利用所学知识,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中汇集的各种地理现象及特征,对所学知识进行印证或者进一步拓展研究,如此便能利用乡土资源对初中地理教学真正起到强化教学目的的作用。

3.分小组展开研究性活动,锻炼思维。一个人的智慧终究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分小组开展研究性活动,确定研究主题,例如,学生可以研究云霞的成因,朝霞、晚霞与天气,与大气折射等的关系,模拟实验进行研究,或者创建地球运动模型,模拟其自转、公转、地球的昼夜变化,这种研究可以是对已知知识的模拟分析,也可以是对未知板块的大胆假设,总之,在乡土中发现、研究,培养地理学习的方法、路径,集众人智慧进行学习,这种研究性学习对于团队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具有极大意义。如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的生活习性的影响,就是一项极具意义,也具有乐趣的研究性课题,乡土资源与地理学习的研究性活动结合,需要具有可研究性和值得研究性。

笔者以自身研究和大量资料为依据,撰写了本篇文章,旨在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案例、实践、研究性活动等形式,是地理课堂的调味剂,也是点睛之笔,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是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作用方法。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例5

关键词:初中地理;渗透;乡土地理

何谓乡土?从广义上讲,它本身就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地理概念,可以泛指地方。随着汉语的深入发展,现代人更多地将其诠释为“家乡、故乡”,在初中义务阶段,地理课本通常在一个较大地区范围内并无二致。初中地理侧重于对自然环境、自然规律、人文地理的基础学习,其本质并不难。但由于部分学生之前未接触过地理知识,故而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难懂。地理学家竺可桢有言:“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之于未睹未闻,是故教学

地理。”

故乡土地理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身边,从本地区的地形、河流、天气等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一、地理课堂上自然贯穿乡土地理

家乡是同学们成长的地方,自然有无限的主人意识和熟悉感、亲密度。这使乡土地理的讲解具有天然的优势,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而具体,自然更容易理解。比如,我在下节课将要上“气候类型和自然带”一课时,担心他们难以理解,就布置他们去本市的公园里观察几棵树的叶子,当时正好是冬季,树叶也没有掉落,提醒他们注意这些细节后,别的班的学生愁眉不展的样子并没有出现,因为我用浅显的语言告诉他们,公园里可以看到的这种大叶子,就是阔叶,寒冷的冬天也不枯黄、不掉落,即常绿,便自然推出亚热带地区的景观为常绿阔叶林。一方面容易理解,另一方面便于记忆。

当然,合情合理的乡土地理贯穿课堂需要建立在教师对当地地理的了解上,对当地环境的如数家珍基础上。这也对教师提出了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要求,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合情合理地穿插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应该鼓励学生亲身参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条件允许,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范围的野外考察,亲身参与到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中去;比如,观看市内某河流,就地进行水文知识的讲解;去看市内某座山,就地分析等高线、山脊和山谷等。这样身临其境学习的知识,情景交融,往往让学生记忆深刻。更有利于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增加对家乡的

热爱。

二、通过乡土地理学习举一反三

乡土地理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会得到充分发挥。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去野外考察本市某河流的水文特征后,可以趁热打铁,告诉学生对应的其他地理特征,如水流流向通常取决于地形地势;山脉的走向与自然特征的关联;生活周围的景观和所处气候有何关系;这些自然特征造就了怎样的农业和工业,这些农业和工业衍生了怎样的第三产业,现有的产业链模式,又造就了何种人文

特征……

地理知R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最容易捕捉的乡土地理着手,是起点但绝非终点。教师应该通过这种科学合理的渗透,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在学习的同时,让他们好好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也可以在学习当地乡土地理的时候,即兴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对各个小组制定不同的研究主题,但是考虑到初中生的能力,该研究课题应相对简单易行。比如,可以要求A小组对当地土壤进行采样;B小组则对该土地上的农作物A′进行采样,C小组在同样的土地上采样土壤B′;D小组则可以和当地农民进行交流,了解一些种植注意事项,果实成熟期等问题,对最后讨论结果的准确性加以辅助等。这样在乡土知识的学习之余,也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该掌握的地理知识,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

效率。

通过乡土地理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并善于观察生活,做一位生活中的有心人,了解家乡的自然,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以小见大,举一反三,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课本知识,激发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化抽象为具象,提高课堂学习的成效。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基于大范围内统一的地理课本,由于相对抽象,故辅以乡土地理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目所能及,激发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乡土地理教学,重点是从日常所见的事物中讲解相关的地理知识,鼓励学生亲自参与户外考察,可组织调查不同的地理资源,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一些地理知识的潜在联系,培养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以致用,热爱家乡和祖国,与地球和谐相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观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学素养得以提升。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例6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159-01

地理来源于生活,地理教学和学习比较抽象的,如果将地理教学和学习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地理乡土资源,将地理科学淋漓尽致的搬到课堂展现给学生,对我们教学和学生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乡土地理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的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家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几个要素或某一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下面我们结合地理教学实践谈谈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一、乡土地理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乡土地理学习有以下几点要求和建议:1.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2.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如何以乡土地理为载体进行综合性学习、开展出富有实效和新意的探究性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的多样化是新思路,课程形态有两种模式可供借鉴。一是单独设乡土地理课,教材中精选出专题性素材、提供众多的知识生长点,横向可与其他学科联系,纵向可深入到研究型课程,从而构建出一个开放的课程形态;二是与相关学科综合,设立乡土综合实践课程。这样可集中有限的教学课时和各自为政的教师,优化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体现精简、高效原则,提高教与学的综合效益。同时还有助于校园乡土文化氛围的形成和学校特色的重新提升。因此要从校本课程开发的高度来认识乡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与之相关的学科整合问题、综合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学生小课题研究指导问题亟待深入思考。

二、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活动相结合

乡土地理学习实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途径,也是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性特点的要求。乡土研究活动是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参与的专题研究活动。我们对本校初三学生乡土地理学情的调查:部分学生对家乡地名探源、历史人物、环境保护等研究性话题有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可引导他们作一些较为深入的探究性学习。或向学生提供实践与探究课题,如盘县各乡镇民间谚语、天气状况、著名旅游资源(碧云洞、盘县大洞等)、农业产业结构(畜牧业、成坡改梯、退耕还林等)、主要自然灾害(暴雨,多山洪、泥石流等)、项目建设(响水煤矿、哮天龙水库、松河煤矿、红果循环经济型煤焦化等),并进行具体指导。指导学生深入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其过程一般应遵循如下几个步骤。确立阶段调查研究具体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包括此次调查研究的人员、对象、时间、地点、具体目标或指标、具体方式方法和步骤等。调查实施,这是整个调查研究的非常关键的一环,是收集资料和数据、获取第一手资料或信息的必需途径,通过有组织的研究活动了解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建设等,研究活动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发展其创新能力。

三、乡土地理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

“乡土地理”教学作为综合学习和素质培养的载体,学生通过学习“地域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可能将所学到的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同时.由于“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因而更利于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因此,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如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穷落后的面貌还没有彻底改观。在向学生介绍国情时,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把本乡本土有利和不足的事实,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并对学生寄予殷切期望,要求学生正视现实,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为祖国的发展奋发图强,增强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又如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乡土地理的学习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实践。

总之,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可以密切联系当地经济建设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地理知识和应用实践,为将来的再学习和深造打好基础,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和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乡土地理更值得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和实践。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例7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11-02

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及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对乡土地理的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 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用乡土材料,就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在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虽生活在本乡本土, 对周围地理环境并没有全面了解,更不要说科学的认识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去了解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工农业发展状况等等,在了解过程中由教师适当点拨和引导,这样学生对家乡倍感熟知和亲切。将学生从对乡土地理的感知中引向地理教学,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效果。例如:讲解湘教版地理七年级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点时:

A.山顶 B.低地 C.悬崖(陡崖)

D.鞍部 I-H.山谷 M-N.山脊

首先对等高线、高度差的概念进行阐述,接着将图在板书上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理论概念、地表形态、特征有所掌握,再选择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形进行绘制。

通过实地考察,分析、判断、推理、讨论,加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明确理解本乡县的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既掌握了地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二、在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乡土地理是丰富的、可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社会资源,新课标“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条件,将课堂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地理现象、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记录所得、所感、所想,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三、结合乡土地理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教师应适当应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在讲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我国的交通运输业这一节的交通运输中“枢纽”(铁路、公路)这个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本地区汽车、火车站的情况。

区域通枢纽中心对外通道规划示意图

1.讲解基本知识

交通枢纽又称运输枢纽,是几种运输方式或几条运输干线交会并能办理客货运输作业的各种技术设备的综合体,它是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的交叉与衔接之处,共同办理客货的中转、发送、到达所需的多种运输设施的综合体。由同种运输方式两条以上干线组成的枢纽为单一交通枢纽,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干线组成综合交通枢纽。

2.实地分析、考察

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基本在同一个地方下车上学、回家,这个地方就是一个交叉与衔接之处,这个地方就是交通枢纽,请学生回忆从家到学校是不是这样,在周末放假回家注意观察,做好记录,几条线路经过,人流、物流分别是多少。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枢纽”这个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交通枢纽及基本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四、利用乡土地理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资源,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如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时,引导学生回忆一年中每个季节降水的情况,什么时候降水(下雨)多、什么时候降水(下雨)少,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接着介绍“降水量年际变化”时,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每年家乡的河流,在洪水期和枯水期河水水位高低、水量大小的变化情况,从而加深对“降水量年际变化”概念的印象。同样,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引导学生回忆当地夏天和冬天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加深印象等等。

五、运用乡土地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山区的学校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山地、地形,引导学生登山观察地表变化,这样,学生对多山的地形就有了大概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可以接着讲解山区的优越性:“山区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资源丰富,不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而且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山区还是发展多种经济的好场所。在山区,山脚下较平坦的地方可以开辟梯田,发展种植业(粮食生产),半山腰可以种植茶树或果树等经济作物,发展副业,在山顶还可以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有的地区还有草地,可以发展畜牧业,所以说,山区可以为农林牧副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了全面正确认识山区周围的环境,介绍山区的特点:“地面坡度大,土层薄,交通不便,人口较少。”自然灾害多发,引导学生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例8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该怎样运用乡土地理材料帮助地理教学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来阐述:

一、主动运用乡土地理材料,巧妙设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而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身边,熟悉易懂,便于学生接受。教学中结合的好,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讲“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个知识点时,我首先问到:“我们江津有哪些农业特产”?学生回答:“柑橘、水稻、油菜等”。再根据学生

熟知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农作物种植的地形条件有什么不同”?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柑橘主要种植在山坡上,而水稻、油菜这些农作物种植在山坡下地形较为平坦的地方”。这时我又接着问:“为什么这些农作物要种在不同的地形里呢?”这就引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如何因地制宜来发展农业,可以充分利用本区的地形条件向学生解释,明了直观。根据刚才的问题,教师结合教材举例解释,例如水稻是好温喜湿的作物,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本就高温多雨,加上山前平原的地形较为平坦,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相反,如果在山坡上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则容易诱发地质灾害。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形条件应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要因地制宜来发展农业。课后学生都反映这个知识点他们完全弄懂了,课堂也很有趣。从案例可以看出,结合乡土材料及生活实际,将课本知识巧妙的穿插其中,的确可以起到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运用乡土地理材料,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降低新知识的教学难度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例9

关键词 地方感;乡土地理教学;策略;初中生

学生的乡土“根”意识淡薄,会影响信仰的传统伦理观念建立,对于国家来说,就可能会缺少一种眷乡恋土的民族情结。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方感的策略,以期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勉。

一、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是地方感教育的物质基础之一。根本条件的改善还取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投入的增加。在国内广大农村地区,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创造“条件”改善乡土地理教学或地方感教育的教学条件。教具损坏或缺乏的学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板图、板画的功能,或者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地理教具。发动师生共同收集图片、资料等,稍加时日则可以建立班级或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乡土地理教学成败的关键。当务之急,就是鼓励现有教师接受在职业务培训,尤其利用远程网络教育普遍提高本地教师业务素质。

二、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乡土地理课程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可供直接选择的课程资源比较少。地理教师要联合多个部门、多校共同开放乡土地理课程。在人员选择上,因为乡土地理跨学科比较强,可吸收科研能力较强的生物、政治、历史等科目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团队的活动应当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团队成员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地理课程资源,比如图文资料、视频资料和教学案例等。每个月统一组织成员将相关资料汇总、筛选与加工。最终目标是建立本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可利用专门网站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三、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乡土地理教育活动。教师要学会整合乡土、乡俗、乡风、乡情等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地方感”。

第一,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新课导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基本上都是学生所熟知的,能够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适合的教学情境,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

例如,讲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多变的天气”之前,教师可提醒学生看看窗外,回答这个季节的天气。季节在变,天气在变,天气的变化也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自然也活跃起来。当导入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进行知识引导。这样的课堂情境,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得到激发。

第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释疑解惑”。初中地理知识并非总是学生所熟悉与容易理解的,当遇到一些教学难点之时,教师巧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可能化抽象为直观、化繁琐为简单,学生一目了然,思维自然豁然开朗。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这课内容时,难以理解“季风”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启示学生,留意家乡夏季、冬季风向的变化,对“季风”这一概念的本质就化难为易了。至于季风形成原因,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熟知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从温度、气压、地形等因素考虑。

第三,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它们也是地方感产生的精神“内核”,影响着学生家乡依恋感与认同感的形成。

例如:在讲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容时,可以引入本地的耕作类型、饮食习惯和民居风格。让学生从地理学科视野判断本地地理具有什么地域类型特征。江苏省泗阳县经度:118.68°E纬度:33.73°N,南临淮河,处于我国南北区域过渡地带。对本地乡土地理的特征的分析也帮助学生澄清了地理特征的划分是具有相对性的范畴。

四、进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学生的认知尤其道德认知是在交往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

第一,根据教材的安排,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初中地理课程模块中,普遍增加了“地理实践”的内容。教师就近组织乡土考察、访问等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现实问题。

例如:讲授“水资源”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在全班举办“保护家乡水资源”的汇报课。水,是乡土地理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教师可提前将任务按小组分解,比如家乡水源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水污染状况说明以及水环境治理等内容。学生针对上述任务,开展相关探究活动。

第二,让学生动手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这些方式更灵活、简单、易行,更经济,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地理有关的纪念日可以成为海报、手抄报、展板等利用的素材。世界水日(3月22日)、国际土地日(6月25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等都属于世界各国共同的纪念日,体现了人们对地理环境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为增加制作品的地域特征,教师可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在上述领域的变化,将乡土地理融入到地理纪念日活动中。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例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95-01

近年来,青海省的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迅速扩大等问题日益加剧。诚然,这其中存在自然因素、人为落实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但也与青海当地人们的地理科学素养不高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加强青海省初中阶段的地理教育,尤其是乡土地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以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对于乡土事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更加具体、生动,也更加熟悉,因此通过乡土地理事物教学能有效地抓住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的地理感性知识,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所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如,在荒漠化问题的讲解过程中,可以提及当地人们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挖采野生中草药(如冬虫夏草)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方式对原始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后果等。

二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最熟悉的地图作为使用对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当地地形的调查活动,从而让学生从中掌握相关方法、技能、技巧,对提高学生的读图及综合分析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课后要求学生在平时观看中央台的天气预报、青海天气预报等电视节目,在课外阅读青海省旅游地图等。

三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乡土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拥有丰富的、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社会资源,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的功能不言而喻。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条件,将乡土地理的课堂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地理现象、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记录所得、所感、所想,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

四 结合乡土地理材料,感触人地关系

结合人地关系理论,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特征,而且要使学生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全球意识和环境价值观念。提高学生适应、保护和改造环境的自觉性和能力。使学生理解人地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知道周围所存在的事或物。比如,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生态保护工作做得好的工程建设,如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地关系如何才能得以和谐。这样一来,学生对于人地关系有了更亲切、更详细的理解认识,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能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五 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的。换句话说,祖国在哪里,祖国就在身边,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对学生而言,“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本乡本土则是他们看得见的祖国。只有教育学生热爱家乡,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此方面,乡土地理具有独到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应充分发挥地理课程的乡土特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地理教学就是要通过对学生所在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等地理要素的客观描述,通过归纳、演绎、综合等辩证分析,再上升到理论高度,使学生增强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找出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本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的正确途径,激励他们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

五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它的实现必须依靠全民参与。所以,对未来的国家建设者、目前的初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地理学本来就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涉及自然、人文等各个领域,几乎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可以说,在基础教育所有的学科之中,地理课程是最适宜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科。而乡土地理教学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初步分析,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解决当地面临的地理问题,又为地理教学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曹传道.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李茂林.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农村地区乡土地理教育探究[J].广西教育,2010(5)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例1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78―0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乡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必学内容。在教学中,将乡土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和道德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人文素质修养。

一、乡土地理知识的主要特征

“乡土”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家乡、故乡”,即本乡本土。乡土的界限比较模糊,一般是指省市以下较小的范围,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人们约定俗成对于家乡的限定。乡土地理是指本区域内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文环境、植被分布等自然资源,以及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乡土地理知识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直接联系,有着统编教材无法比拟的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征。

二、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学习乡土地理的地域性特征,能够丰富初中地理课堂,使抽象概括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真实可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具体运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课程,主要学习的是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培养的是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学习能力。统编教材因为考虑到使用地域广、学生基础不一样等多方面的因素,不论是在知识编排还是具体概念的讲解上,都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厚。而乡土地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让学生感到十分熟悉、亲切,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恰当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化解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换的阶段,具体形象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理解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和知识,可以适当运用乡土地理知识,从学生耳濡目染、有着丰富感性认识的乡土地理入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掌握。如在教学《多变的天气》的时候,笔者以本地近几年的天气变化为例,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天气,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认识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应用与探究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之中深入了解和探究当地的地理知识,在加强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如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中,可以让学生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调查,在对当地地理环境的深入了解中学习地形地貌、经度纬度、土壤情况等地理知识,以及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当地农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实际研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进行人文道德教育

乡土不仅是一种地理环境,也是人类的一种情感归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计划地融入乡土地理知识,能够让学生对家乡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人文氛围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时,认识家乡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同时,通过乡土地理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资源环保、人口问题、环境与发展等现实社会问题产生更加真实具体的切身体会,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学生正确树立情感态度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