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体育市场前景

体育市场前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1 09:24:26

体育市场前景

体育市场前景例1

教育需面向社会,服务大众,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实践技能,传统的高职体育教育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就业素质,导致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都处于尴尬的境界。传统的高职院校尤其是休闲运动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意识不足,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把训练当作娱乐,把课堂当作休闲,导致学生的专业素质不达标,身体素质不合格。传统高职体育教育的弊端影响着现阶段高质体育教育的发展,并制约着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就如何高效改善当前高职教育休闲运动专业的现状以及就业前景,提供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对当前高职休闲运动专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在对高职体育休闲运动专业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和综合探索之前,让我们首先来明确合一下高职体育教育的内涵是什么。高职体育教育不单单是一场运动会的举办,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更是在立足物质发展的基础上,对民众身体素质的培养和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全民休闲运动的发展以及大众健身设施的维护。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高职体育教育需要面向就业,立足社会实际进行发展。

在传统的高职体育休闲运动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导致高职学生对于教育服务专业的现状以及将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概念。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往往不能有效地把握主动权,立足社会、立足市场开拓自我、发展人生。而体育作为是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素质的综合培养,更是对学生个人潜力的补充和发展。然而传统高职体育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相关体育知识的时候学习到的往往是死板的理论而不是有利于学生就业发展的实际技能,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逐步降低。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具有长远的教学眼光,将课上教学和课下学习相结合,教学内容应立足教学发展实际,面向就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学到知识,并能够掌握知识的运用。另外,由于高职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往往较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往往比较低,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之余逐渐降低了自我管理的标准,学习松懈,作风散漫,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不够高涨,态度不端正。另外,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测评机制不完善,评价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对于综合测评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也造成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态不能做到有效全面的把握和了解。

高职体育专业的教学不够专业,教师的素质有限。由于一些体育教师非科班出身,缺乏专业的知识尤其不了解休闲运动专业的知识,对学科的规划也不够完善,在教学的时候左抓一把,右抓一教学内容,教学没有条理,学生学习也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标杆,这就导致在传统高职体育的教学体系下,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高职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有待提高,我们教学不应当只满足于课本上的内容,更应着眼于未来,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对学生开展具有长远效率的教学。

二、对高职休闲运动专业教育面向就业的方法建议

(一)加强教学的实效性

教育应当关怀人生,面向社会,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长远影响,不应仅满足围绕课堂对学生传授有限的知识,对学生产生有限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开设不同形式的活动,加强教学的多样化,增强院校和其他工作单位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发挥空间,课下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想法以及对自己将来就业的设想,并且教师还应该以人为本,关怀学生,帮助学生找到想做的事,做好应该做的事,争取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通过开设一些交流会,了解已经参加工作了并在工作领域表现良好的人的真实想法,进而了解这个社会的真实就业状况,教师需要真正为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情境中了解自身学习的不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组织学生参观工作单位,给学生提供了解就业情景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一手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咨询。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导师,自身需要保证教学的进步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在跟着老师学习的时候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得到真正的提高。对于不是科班出身的体育教师而言,需了解对比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自己在专业学习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多学习专业知识,多了解专业资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是学生要学习,教师也应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要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经常了解行业资讯,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建设,研究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与教学实际联系在一起,以为学生的就业做出更好的教学规划。还有院校应当为教师提供足够的交流、学习的机会,可以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学习其他院校的教学管理经验,以为自身院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还可以安排教师测评体系,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监督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提高对学生的管理

体育市场前景例2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179-02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和增长点的朝阳产业,也是关联面极广的上游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可以带动纺织、机械、建筑、电子、营养品、食品等制造业,以及旅游、保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还是一种“无烟工业”,消耗能源少,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培育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拉动内需、吸收社会游资、开辟新的税源。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将更加舍得花钱健身和通过体育运动找“乐趣”,体育消费市场将会越来越大,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将成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22号)指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景德镇市体育工作会隆重召开,会议认为我市体育产业稳中求进,要求进一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并确定体育工作思路之一以发展体育产业为支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事业民生工程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推动景德镇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更好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举措。

二、景德镇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景德镇市体育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其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1.体育健身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景德镇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为身体健康而投资,为锻炼身体而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生活需要,在全市城乡逐渐形成“我运动,我健康”的体育健身氛围,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景德镇市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经营单位,顺应广大群众的需求,在不影响业务工作的前提下将各类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为群众提供健身场所,有效带动了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许多有眼光的投资者也根据市场需求,投资兴建各类体育健身场所。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拥有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舞蹈、跆拳道等体育健身场馆2 000余个。

2.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日益繁荣。景德镇市体育部门从基础抓起,扎实抓好竞技体育培训工作,全市竞技体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培养出了包括奥运冠军吴静钰、金紫薇等在内的大批优秀运动员。近年来,景德镇市成功圆满地承办了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跆拳道比赛、首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和第二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同时经常性地在全市举办各类体育赛事,较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欣赏高水平体育竞技表演的需求。

3.体育用品销售业快速增长。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体育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各种体育健身器材、体育品牌服装等体育用品需求日益增长,促进了体育用品销售业的快速发展,形形的体育用品专卖店不断增多。目前,全市拥有各种专营、兼营体育用品商店达到近200家。

4.体育销售态势良好。景德镇市从2001年开始发售电脑体育,目前全市共有电脑体育销售点31个。2001—2005年累计销售体育达4 325万多元,体育公益金收入近400万元。

三、景德镇市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景德镇市体育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景德镇还仅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价值潜力和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体育产业链条短而无特色。景德镇市体育产业链主要局限在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用品和体育销售等几个传统项目上。体育健身运动除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舞蹈等大众化项目外,其他项目还开展得不够普遍。特别是体育中介机构、体育经纪人队伍、体育消费市场、体育商业赛事等方面仍然十分薄弱。同时,体育产业经营规模都不大,结构单一,档次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综合性、集团型体育经营企业,未能形成较强竞争能力和市场集聚效应。

体育市场前景例3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9-0050-04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滨海体育――以健身、娱乐、医疗、竞技、消遣等为目的,在海滨开展的体育运动方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广东具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滨海体育资源,在滨海体育经营管理方面具有长期的实践经验,也见证了我国滨海体育的发展。本研究对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现状进行调研,以期为广东省乃至我国滨海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现状

1)运作方式管理。

广东滨海体育运作方式主要由景区管理委员会、旅游公司和非景点公司管理。景区管理委员会运作方式主要由地方政府设置,地方政府直接参与管理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的管理,其经营特点表现为:第一,通过收取门票的方式开放公共体育活动场所(海滨浴场等),提供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游泳等);第二,通过租赁景点场地给体育项目经营者,让经营者自主进行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与经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旅游公司运作方式是指旅游景区管理机构通过承包或租赁等途径,委托授权专门公司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经营管理,或者是由管理机构出面组建旅游公司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如湛江东海岛中国第一滩、茂名第一滩,汕头南澳岛等。旅游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实体资格和市场主体地位,全面负责处理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等,而景区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在于,对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给予必要的审批、监管和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深圳大梅沙、小梅沙;阳江大闸坡、台商独资的海上旅游世界――放鸡岛;惠州大亚湾等。非景区独立运作方式并不多见,是指滨海体育经营者根据特定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在非特定的滨海区域设置滨海体育运动项目,并通过在城市设立的办事处召集参与人员来实现,其优势主要在于灵活多样,符合社会的需要,但不利于管理部门的监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如深圳的休闲潜水。

尽管颁布《行政许可法》,广东省滨海体育管理,包括场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以及行政审批等方面,依然存在着浓厚的行政管理痕迹,旅游景点资源的公有化性质导致其市场化程度不高,管理缺乏对市场变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同时,由于运作方式多样化,使得旅游、公安、工商等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2)规划管理。

滨海体育规划管理包括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资源的多样性和可利用性、旅游产品的生命力等方面,涉及到区域滨海体育规划、景区(景点)滨海体育规划两个方面。

广东省整体区域滨海体育规划进入到全面发展的阶段。由广东省海洋、旅游部门研究编制的《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已经开始落实,其重点在于开发阳江海陵岛、湛江雷州半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海滨旅游度假区。同时,各滨海城市和旅游景点也制订了相应的规划管理方案,如珠海的《飞沙滩旅游度假村总体规划》、阳江《放鸡岛旅游度假村总体规划》、深圳《大鹏半岛旅游规划》、湛江《东海岛旅游发展规划》等。这些规划的落实对于滨海体育的发展将有着重要影响。

景区(景点)滨海体育项目主要是由景区(景点)或项目经营者根据自身的需要而自我设置,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调研,也没有相应的项目规划(见表1)。

滨海体育规划是建立在资源导向性基础上,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需要通过挖掘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和发展旅游活动项目和内容,以增加旅游景区的活力和魅力。然而,广东滨海体育缺乏特色规划,对市场和资源研究不足。除了阳江大闸坡增添有“海上乐园”游乐场所、放鸡岛有潜水运动等特色项目之外,其他海滨场所提供的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主要都是游泳、戏水、水上摩托艇、沙滩车、骆驼等。广东省内有不少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仅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汕尾的滚地金龙,湛江东海岛的人龙舞、遂溪的醒狮等,但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和经营者没有充分将丰富的本土滨海体育旅游资源与滨海旅游衔接和融合。

3)人员管理。

滨海体育的人员管理分为职员管理和游客管理。

职员管理包括常设机构人员管理、一般工作人员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3个方面。由于滨海体育项目具有季节性、高危性等特点,常设管理机构人员一般采取轮换值班的方式,无论是旅游的淡季或者是旺季,常设机构一般都是旅游景区所必须具备的职能部门或机构,可以处理景区或景点的各种信息,应对各种突发紧急事故,维护景区社会治安事件等,主要包括办公室、医疗室、治安办等。其他人员主要是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临时聘用。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都是以聘用的方式在每年4月开始上岗,11月结束,专业技术人员(如救生员、潜水教练、动力伞机械师等)还必须接受专业资格检查或接受必要的岗前技术培训(一般在每年的3月由体育部门组织),做到持证上岗。

游客管理体现在各旅游景点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对旅游者遵守情况的监督、检查方面。实地调查访谈证明,一方面,尽管各滨海景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都制定了相应的从事滨海体育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规定等,但是总体上仍然不规范,如内容不具体、不明朗,难以操作,而且还存在诸多的“霸王条款”,以逃避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茂名中国第一滩的沙滩车运动项目,对于游客伤害事故就制定诸多强制性的免责条款;另一方面,对游客遵守规章制度的监督、检查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人流高峰时期表现的尤其突出。

人员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松散,安全隐患突出。

人员管理松散突出表现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性过大。滨海体育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使得经营者与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只有6~7月的工作合同时限。随着经营者的变化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必然会给管理带来诸如上岗培训、职员之间工作的衔接和配合等问题。新技术人员并不能完全熟悉景区环境、水文、气候等,也难以很好地操作相关体育设备,从而导致管理的疏漏,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安全隐患突出表现在专门医疗机构缺乏。实际调查发现,除了深圳大梅沙、茂名第一滩等少数旅游景区有专门医疗设置之外,其他景区主要是通过和当地社区“联姻”的方式来完成规定的医疗机构配置,人员不足、设施简陋,难以实施有效救援,更无法应对突发。

4)价格管理。

根据《广东省游览参观门票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广东省旅游景区的价格管理分别实行政府定价、政府

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3种定价形式。实地调研显示,旅游景区门票主要由景区管理委员会或旅游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状况确定价格,经地方政府部门审核之后实行,属于市场调节价。门票主要包含景区自身提供的公共滨海体育设施的使用费,如公共海滨浴场以及相应公共活动场所的体育设施等,阳江大闸坡门票还包括海上乐园等,阳江放鸡岛的门票价格包含往返该岛船票。而非公共体育活动项目(如滑翔机、沙丁车、骆驼等)需要通过游客单独付费。

不同景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不尽相同。例如,阳江市规定,海陵岛大角湾风景名胜区属于公共观赏和游客参与的滨海旅游类型景区,企业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门票管理权限按属地管理。门票的价格主要由游客意见调查、市场调查、景区经营者投入情况,管理费用情况和参与同类型景区的门票价格而综合制定,兼顾政府、经营者及游客等多方面利益,更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门票的支出主要在于景点维护、上缴当地财政、宣传、工资支出及管理费用。而管理部门主要是负责每年对景区门票收支情况进行审定和定期监督,并对门票收支管理提供指导性意见。汕头市规定,游览参观点按分级管理权限由市、区(县)二级管理,AAA以上的游览参观点由市物价局直接管理,其他由区(县)管理里。滨海休闲旅游属于经营性商业行为,其游览参观点则完全通过门票收入补偿日常管理维护费用和合理利润。

调查表明,非公共滨海体育项目的经营者基本上是独立的企业业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体育活动项目价格主要是由经营者自己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和自身的经营成本进行灵活定位,景区管理部门和上级物价部门一般不进行干预和限定。总体上看,广东滨海体育非公共体育活动项目价格收费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之上,相对较为合理。但在人流量大的季节,价格上涨较为明显,通常在“五一”或“十一”假期比平时要翻1倍左右。

总体上看,广东滨海体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无论是管理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门票的定价问题,对价格基本认同。

5)服务市场管理。

滨海体育服务市场的经营管理主要体现在服务质量、市场营销等方面。

滨海体育服务质量方面。广东滨海体育服务管理除了实施国家旅游局1991年颁布的《旅游行业对客人服务的基本标准(试行)》的要求外,还要求经营者和管理者树立了“以旅游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把旅游者满意或不满意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努力实现“无差错服务”和“无缺点服务”双重目标。为此,诸多景区的管理者或经营者都已确立问责制。

滨海体育市场营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竞争越来越激烈,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滨海体育既是目的地形象的载体,又是形象传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对目的地营销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品牌战略是广东滨海体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例如,茂名提出“中国第一滩”、湛江东海岛提出“中国第一长滩”,阳江放鸡岛打出“海上乐园”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同时,各主要旅游景区或者是通过与旅行社联合等多种方式推广自己,或者是通过开发新的体育旅游项目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体现自己的市场价值。

然而,滨海体育具有不同于其他体育的文化特色,人们常把滨海体育简单地理解为晒太阳、游泳的层面,没有挖掘出渗透本土体育传统魅力的滨海体育文化。目前大多数旅游景区还只是在本地进行宣传,很少出现在省级新闻传媒中,更没有走出国门,也没有成熟的滨海体育旅游营销运作模式、营销手段,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

2 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发展的建议

2.1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树立市场主体地位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确立滨海体育的市场主体地位是当前广东省滨海体育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树立滨海体育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主体之后,才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的动力,从而避免多重管理而出现政令不畅、无人负责,但又利益共争的资源浪费局面,阳江放鸡岛的经营模式就是极好的例证。正是由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充分放权,使得外商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之内就已经投入近3亿元人民币,使放鸡岛在极短时间之内就得到规划开发,并很快就成为极有影响力的广东滨海体育旅游的海上乐园。

2.2 加强滨海体育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待遇

作为具有高危特征的滨海体育行业必须有着专业的人才队伍,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滨海体育人力资源队伍,并做好相关职业人员的培训是发展滨海体育的基础。高校体育专业或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增加滨海体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滨海体育运动项目(如救生等)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滨海体育管理者和经营者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改变目前滨海体育从业人员工资待遇过低的现状,改善其工作环境,以形成稳定的敬业团队,从而保障滨海体育的安全和良性发展。

2.3 营造本土文化氛围,突出精品、名牌项目战略

“旅游景区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市场展现能力构成了景区经营的核心竞争优势,因此,景区必须把文化创新能力放在对经营举足轻重的地位。”滨海体育文化包含滨海和体育两重元素的整合,是一种全新的4S:(阳光、大海、海滩和体育)滨海体育文化。滨海体育文化不仅仅是现代西方体育和海滨的结合,还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形式与海滨的融合。广东省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滨海旅游景区要强化滨海体育的民族性和可参与性,丰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不仅要树立滨海本土体育文化氛围,还要挖掘本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湛江东海岛的人龙舞、网龙舞等),突出精品、名牌体育运动活动战略,以凸现其人文关怀,通过滨海体育文化提升景区品牌特色和景区特色价值,塑造景区的市场优势。

2.4 加强法制建设,构建完善的法制管理体系

法制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滨海体育在贯彻旅游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则,逐步完善本地旅游市场人、财、物的综合治理,做到依法管理。其次,旅游监管部门和各级旅游协会要定期开展旅游、公安、工商、物价、卫生、质监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构建滨海体育旅游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和服务质量监督网络,形成有效的行业管理和旅游执法的监督行为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崇生,曹卫,朱石燕,等,对“海洋体育文化”及“滨海体育休闲产业”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63-65

[2]曲进,我国滨海体育休闲客源市场特征与开发策略研究――以广东省、海南省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59-63

[3]何成莲,曲进,我国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70-73

[4]编者,游览参观点门票收支呼唤规范管理[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5(12):4-9

[5]王晨光,两个著名旅游景区游程实录与管理评析[J],旅游学刊,2004,19(3):61-65

体育市场前景例4

中图分类号:TU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08-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身体和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身心疲惫。为释放压力,解除身体的亚健康状态,进行体育运动的人群就越来越多,人们对体育文化、体育休闲、体育健身的需求大大增强,体育迎来了全民体育的时代,这就要求修建大量带有景观设计的优质体育场馆以供使用。

一、体育场馆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涵义

(一)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就是人类为了适应和改变其生存条件,而有意识地去改造环境。1900年由奥姆斯特德和舒克利夫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第一次将景观设计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提出。随后该门课程在哈佛大学得到了发展,有了系统的景观设计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了“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做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城市规划,并使之与城市文化相融合;其次,在考虑其功能与安全性的基础上,预估建筑物对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努力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使之能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最后,景观设计要尊重当地历史文化、民俗习惯,符合不同人群需求。

(二)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

近年来,体育场馆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组织承办大型赛事,还扩展为全民健身活动的载体。体育场馆的景观功能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已经成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要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与城市文化相融合,与城市风貌保持协调统一,并做到景观与场馆的融合,将体育精神赋予到景观设计中。这样就能为人们营造一个活泼、上进的景观氛围,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也愉悦了心情。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形成健康愉悦的生活、休闲方式,提高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使城市的精神文明得以升华。

二、体育场馆中景观设计的原则

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必须遵循其设计规律,既要遵循其自然属性,也要与其社会属性协调统一。

(一)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就是体育场馆景观中的可感受的因素。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其自然属性。首先,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考虑生态平衡,合理安排。其次,要考虑体育场馆的安全属性,道路安全、景观安全、设施安全等都要给予考虑。

(二)社会属性

1.坚持以人为本

体育场馆是为市民及社区居民建造的,建造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的使用。人们不再满足于体育场馆的运动功能,更要求场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这就要求景观设计要能引发人的情感、联想、共鸣等心理反应。在设计过程中要避免以设施为主,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各项需求,使空间富有亲和感。同时使体育设施掩映在绿色之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使人们愿意深入其中,流连忘返,增加体育场馆的使用率。通过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和文化的传承。

2.整体协调统一

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与城市风貌保持协调统一。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植物景观和建筑景观。体育场馆为满足其功能所需设计布置的景观,如景观构筑物、体育器材、道旗、围挡、标志装置等建筑景观,要与植物景观协调一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两者的协调性,使景观布局统一、功能一致,做到融合、精致、和谐,使体育场馆与公园因素相互融合。

3.与城市文化的融合

设计师在设计体育场馆景观时,除应遵循场馆固有体系、各种安全、环保要求外,在设计中还应融合文化因素。这样才能表达出体育场馆空间功能以外的文化和思想信息,彰显出体育场馆独特的文化魅力,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竞技运动发展水平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要求。

4.通用景观和特殊景观的融合

体育场馆景观由通用景观和特殊景观构成,设计时应考虑二者的融合。体育场馆的通用景观,如景观构筑物、各种器材、各种标志等,应与特殊景观如背景板、楼体装饰景观、各种多媒体显示设备、艺术装置等互为融合,做到除满足体育场馆的使用功能外,满足其精神功能、安全功能以及C合功能。

5.可持续发展性

景观设计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就要求景观设计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减少对自然环境破坏改造的盲目性。在景观设计时,要认真了解设计区域的自然环境,尊重设计区域内生态需求,尽量避免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在景观设计时,要考虑物质能源循环再利用及场馆的赛后发展规划,尽量将场馆景观设计的赛后使用价值最大化。大部分体育场馆在赛后基本成为闲置,在景观设计时,就要求设计师考虑如何进行景观设计,提升赛后的体育场馆利用率。例如可以举办各种大型演唱会、大型展览展销会,还有的景观设计优秀的体育场馆成为城市的建筑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旅游,等等。因此,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既代表了尊重客观环境的态度,同时,也使得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得到提升。

三、体育场馆中景观设计的应用

近年来各城市的体育场馆都在朝着集体育赛事、体育活动、自然休闲、生态健身为一体的方向发展,体育场馆中的景观也应按此需求进行设计布局。

(一)室外道路交通系统

在体育场馆中道路一般不会太长,为了满足流动需求,从主入口到体育场馆的道路,可以做成直线的道路。为了创造竞赛氛围,可以利用高大树木、雕塑小品及灯具等来展现景观效果。在休息区可以设计散步路,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道路,可以考虑生态平衡,合理安排。设计最好具有广场的风格,路边间隔种植形态雅致的树种。

(二)主体育场

主体育场设计时要符合体育功能,还要满足景观要求。这种设施往往都是外观比较雄伟的几何形体、钢筋混凝土的看台。在做景观设计时可以在周围种植高大的树木,在大树和主体育场的柱子或墙壁之间种植灌木或花木,这是把冷硬的建筑物遮挡起来的最佳办法。

(三)体育馆

体育馆具有漂亮、独特的外观,所以不需要进行遮挡,而是需要搭配一些景观,突出体育馆独特的气质。种植一些花草、低矮灌木遮挡住建筑物的根基线即可。栽植时应错落有致,从墙到边界石形成倾斜面,横向的树冠线应该有起伏跌宕。

(三)露天球赛场

露天球赛场是在室外设置的球类比赛场,像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足球场等。由于在室外,会受风力影响,因此在场地周围应该种植具有防风功能的树种,可种植多排,同时排列要体现自然风格。在受风力影响不大的景观地带种植一些花草和小灌木,可以舒缓因树木包围导致的压抑心理,为运动员及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

(四)广场

体育场馆中的广场,是观看体育比赛观众及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集散场所,也是体育场馆中日常利用率最高的场所。根据规模不同,功能各异,通常分为三种:

1.出入口广场

这种广场具有缓冲作用。在景观设置时应以开阔为主。在大型体育比赛时也可以用作临时停车场。

2.不同体育设施之间的广场

这种广场在景观设计上应便于观众的流动,并能够提高体育设施在竞赛场上的氛围。

3.休闲运动功能的广场

这种广场具有休闲运动、约会和休息等功能,是为市民及社区居民建造的。景观设计方面要求避免以设施为主,要以人为本,要具有丰富多彩的设施和设备,美观和谐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设计,要能引发人的情感、联想、共鸣等心理反应。

(五)公共服务设施

体育场馆的服务设施跟一般公园的服务设施是一样,包括停车场、卫生间、商店、自动售货机、电话亭、餐厅、咨询服务处和坐凳等。这些设施大都修建人。

流最集中的出入口、体育建筑和广场周边。公共设施的景观设计不论是造型还是在实用方面,都要考虑体育场馆乃至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环境、城市规模等各方面因素,都要有它独特的一面。公共服务设施周围应该种植一些树木形成优雅的环境,使它更好地与环境场所相融合。这不仅可以增加使用的频率,还能让使用者更加爱护和珍惜公共设施,增强大家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对全民体育健身的参与性。

四、体育场馆中景观设计的发展和趋势

随着全民体育、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也向着人性化、多元化、艺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景观设计在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尊重自然、重视文化、崇尚个性为发展趋势,使体育场馆在实现功能性的前提下,更加贴合自然,将观赏性与功能实用性深入结合,使用者更加舒适安全,让大众更有归属感,可以放松心情去享受、去感受,使体育场馆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乐园,做到真正地惠及于民。同时设计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深入了解体育场馆所在地背景、文化等情况,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汇到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将体育精神赋予到景观设计中,使景观要素充分体现体育中心的运动底蕴。

五、结语

在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体育场馆的自然属性、固有的功能性,又要考虑它的社会属性。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各项需求,使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与建筑环境的整体进行融合,成为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展示一个城市文明、和谐、健康的形象,体现了城市的精神文明水平,χ鼙叩厍乃至整个城市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小辉.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文化学研究[J].人民论坛,2011(2):226-227.

[2]黄璐,查莉君.现代体育中心景观设计――以金华市体育中心景观设计为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9).

[3]张世敬.传统元素在奥运场馆室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0.

[4]赵玉龙.对话与互动――现代体育场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5.

体育市场前景例5

城市化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现在全球人口的半数约30亿人生活在城市地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进行之中。有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近30%。由于工作压力大,加之日常缺乏锻炼,城市人的身体正日益变得脆弱,很多人开始感觉到城市生活的不适。同时,在当代城市生活中,人们流行病之一的乏力症,即体力减退就是由于运动量不足而造成的。它的医疗方法就是在露天的绿树丛中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另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调查表明:体力活动不足或静态生活方式是全世界引起死亡和残疾的前10项原因之一,而有规律的室外活动又是增进和维持健康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之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体力活动不足和静态生活方式正日益成为威胁我国城市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有资料显示:有比例高达70%的居民处于亚健康状态。所谓\"亚健康\",是健康与患病间的过渡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生活正在背离人们所追求的健康目标。城市化程度越高,可供人们户外日常活动的场地就越来越少。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创造城市绿色生活,还居民以健康,关键在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倡导市民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通过使公众享受绿色生活,推动城市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

众所周知,健康的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积极的体育锻炼。优美的自然环境则令人心旷神怡,舒展身心,积极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人们缓解工作压力,强健体魄。因此,体育休闲公园的出现正适合于现代大都市的需求。它是以运动为主的公园,主要供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游戏,从而起到医治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它超越了一般公园的功能,有机结合了绿地与运动,同时也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充满情趣地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是市民身心健康的"充电器"。

体育休闲公园是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其实发达国家在三四十年代已开始在尝试,在欧洲各国十分普遍。自古以来,体育活动以及运动训练与绿化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希腊人认为,只有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对人的智慧和身体发育才能产生有益的作用和影响。早期,人们对一些具有最简陋体育设施的场地进行绿化或将场地建在大片绿地附近,或直接建在草地上。后来逐渐发展到从建筑稠密的城市中心划出一小块土地设置供体育表演的设施。它可供各阶层居民在绿茵丛中进行户外游憩。大家都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公园游人最集中的时间是在夏季黄昏之后和节假日期间。这时,大片开阔的林中空地和草地上布满地被草本,大片草地往往成为此类公园平面规划的中心。同时也具备供进行体育活动及开展民间游乐活动的综合设施和安静的休息区。

"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是新世纪的健康新理念,传统的医学模式已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前人们是病了以后才去看医生,进而到主动学习卫生保健常识,关心自然与气候对人类的影响,直至现在的主动保护的健康理念,这其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育休闲公园之所以在全球得以普及,是由于它能借助于自然因素,供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应用自然的方式来治疗疾病,增强体质。并且这种保健方式简单易行,便于推广应用。人们在这里利用空气、阳光和花草树木进行治疗。全身心地投入自然的怀抱,远离喧闹尘嚣。人们希冀置身于这悠闲的时空,寻访到鸟语花香的乐园,听读自然的信号,进入真正的悠闲世界。

二、城市建设与体育公园

城市建设 绿地景观 体育休闲公园

由于城市的工业发展,为城市景观带来了不利影响,促进了人们对绿色景观在生态功能的认识,设计城市绿地系统来改善城市环境,已成为景观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成为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并把绿地作为城市的"肺"来设计。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的绿地覆盖率或人均绿地占有面积被作为衡量城市景观优劣的主要指标。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而言,由于城市空间有限,建筑密度较高,目前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绿地覆盖率太低,人均绿地面积不足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居民户外体育活动场所也是相当紧缺的。在相对有限的城市用地中,如何挖掘潜力,使绿地观赏性和实用性结合,整体优化景观系统功能,营造生态与景观综合效益最佳的绿色空间,是我们应该认真面对的一项任务。

建设体育休闲公园将绿地与运动场所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创造出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建成了体育健身场地。既创造出优美而内涵充实的环境,又使人们在这优雅的环境之中运动,且节约了城市用地,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体育休闲公园可以充分发挥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活质量中的作用,对绿化建设进行再认识,向融合多种活动的生态绿地建设方向发展,强调活动多样、内容丰富,以维护居民身心健康和再生自然的高度发展,使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趋协调和谐。

以上海市为例,就公园面积而言,上海现有公园总面积较小,据1993年统计,全市有公园92处,面积604.93公顷,人均0.75平米,规划中人均公园面积要提高到5.8平米。就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而言,在80年代初期,上海市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仅为0.13平方米。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利用八运会举行的机遇,上海新建改建了38个体育场馆,使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增至0.9平方米,但这仍不能满足居民的要求。即使与人口密度较大的日本、香港地区相比,差距也是很大的,更不用说与欧美等国比较。

上海是环境高度人工化的城市,高楼林立,道路增加,已建3000多幢,待建2000多幢,加上交通繁杂,人多地少,就必须高效率地利用土地。体育休闲公园集体育锻炼、休闲娱乐与生态环境改善等功能为一体,能有效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并推动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近年来,上海绿化建设呈现超常规发展态势,到去年末,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5.5平方米。从已建成的绿地来看,其功能基本上是生态景观型。我们认为在现代的城市设计理念中"人" 始终是应该放在核心的。环境设计必须充分尊重人,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上海曾提出要让中心城区的居民步行500米以内即可看见公共绿地。我们是否也能按此模式提出"在500米以内即可找到一处户外运动休闲的场所"呢。

21世纪的城市环境建设,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人的需求。随着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注重生活质量、强身健体将是市民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工作者,对居民的生活方式应起一个好的引导作用。在绿地建设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市民关注生命,享受生活的需求。

三、现代大都市体育休闲公园的营造和利用

优美环境 运动休闲 体育休闲公园

体育休闲公园的出现,是城市居民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满足之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的必然趋势。体育公园在设计过程中需充分把握其属性,创造出适应时代特点的园林。

体育公园的类型很多,有从事某一项(如网球、游泳)运动的;有供某一年龄组(如少年儿童、青年)使用的体育公园;或按功能作用不同而分的(如训练、体育表演、体育医疗等);也有多功能的综合体育公园,既可进行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又可供游人进行积极休息。总之,体育公园设计的基点是需要绿化",其关键是"运动"。

目前,体育休闲公园已在很多国家得到了推广。这类公园的布局形式很多,其布局基础就是创造出美丽的风景,并将体育活动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例如英国的可片-希尔公园,它是英国的第一座体育公园。园内考虑了游泳池、网球场、有小船、湖泊、码头和其他设施。在英国,草地和铺设了地被植物的林中空地多用作体育运动场,从而使这些场地真正具有公园特色。

在瑞士苏黎世州建造了独特的体育公园中心系统。设计师在乔灌木之间开阔的林中空地上建造了体操场、体操馆。在草坪和硬质地面上建造了游戏场、游泳设施和文化教育设施,包括展览馆、音乐厅和游艺馆等。在面积有限的用地上集中建造了很多设施和装置,为游人安静休息和从事多种形式的训练和娱乐创造了宜人的环境。在各分区和各场地间,合理配置的绿化与巧妙利用自然地形相结合,不但使各区,而且使公园与周围用地间形成良好的隔离。

瑞典的格夫列市的体育公园中,设计师在林中流出大片空地供游人休息及自由玩耍。公园东部夏季使用率很高,这里有游泳池和水上娱乐项目。西部主要供人们冬季从事体育锻炼,在30米的小山岗上建造了具有不同坡度和地形的山坡,这对于乘雪橇或滑雪板的青少年很适合。

这些都是国外体育休闲公园中较为成功的范例。目前国内不少城市,如北京、西安、深圳等也在兴建体育公园。

上海市闵行区环城体育公园是上海市正在兴建的第一个体育休闲公园,方案是经过5家国内外景观设计单位的国际竞标后由上海市园林设计院的方案作为实施方案的。面积达900亩,位于上海外环线环城绿带上,是集丰富的自然景观、体育活动和生态健身为一体的主题公园。公园的设计突出体育公园的特色,将运动休闲融于独特的环境景观之中。公园的设计明确划分了三大功能分区,即体育活动区、自然休闲区和生态健身区。自然休闲区是公园的主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开阔的草坪、宽广的湖面、河流,四周密林环抱,景色宜人,是人们度假休闲的理想去处。而在绿地上面则开设了生态健身区和体育场馆等体育活动场所,其中,生态健身区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健身的生态环境。在各种专用场地上,在可以自由出入的草地上为游人创造安静的休息条件,精心修筑散步林荫道和小路网,路旁注明各独立景点间的线路距离。该体育活动区建成后将成为闵行区的一个集散方便、个性突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体育活动区。在自然景观的营造方面,利用了基地原有的低洼地和河流灌溉系统,营造了一个面积近100亩的人工湖;将挖出的湖泥堆积在闵行原先的"垃圾山"上,然后种上树木,形成全园中高10余米的制高点。通过棕榈植物园、湿地植物园与色叶植物园的有机组合,形成了富有勃勃生机的植物景观,其设计表达了设计与自然相融的理念。公园空间环境的创造,将现代都市人的关注生命、享受生活的需求始终置于首位,力求体现生态化和人性化。它在功能上与体育设施相呼应,将健身活动融于自然景色中,从而达到了生态健身的效果。

四、结语

崇尚自然 提升生活质量 体育休闲公园

以钢筋水泥为支撑的现代都市建筑,使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对于奔忙在繁华都市的现代人,回归自然的风尚无疑能帮助他们减轻压力、舒缓身心、迎合他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因而在今天,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的大趋势下,回归自然是都市人的志趣所在。只有倡"回归自然"、进行积极的体育运动,才能使人们在当今高科技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体育市场前景例6

公开招股资料显示:2008年全年匹克的销售额达10.28亿人民币,比之2007年的5.7亿的销售额,增长了将近一倍――这可以说是2008年金融危机大潮之下,少见的逆势强劲增长的公司之一。

但是,在同一个资本市场上,在同行业的李宁、安踏体育、中国动向、特步国际等四家体育公司都已经上市的情况下,第五家上市的匹克体育当天跌破发行价17.07%的态势,也给这家以“资本家族化管理市场化”定位自己的新近上市体育公司,在雄心勃勃寻求扩张的路上当头一记挑战。

“去家族化”

对于一手创立匹克体育的许景南家族来说,公开上市是一个比较彻底的“去家族化”过程。

在上市之前,许氏家族所完全持有的匹克体育,已经经过两轮私募。对此,许景南称,虽然和竞争对手相比,自己在资本运作方面“走得晚了一些”,但将公司做大,更国际化的目标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

“引进私募投资者,是可以帮助我们一起做好这个目标的”,许景南称,2008年6月完成的第一轮私募融资,红杉资本、优势资本和上海吴嘉成为首批进入匹克的“非许氏家族股东”。在实施这一次私募之前的2007年7月,上海昊嘉投资公司以每股0.1809港元的成本成为匹克的首轮私募投资者,也是最大的私募获益机构。

2009年6月,匹克再次引入红杉资本、建银国际和联想投资等股东,完成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此轮融资金额高达4亿人民币。

完成此轮融资之后,匹克体育创始人许景南任公司董事长,其次子许志华担任公司总经理,长子许志达主管公司的生产,许氏三父子均为匹克体育的执行董事,管理日常事务。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家族式的管理体系,却正是几家私募投资机构比较欣赏的:效率高,执行快,且公司的企业文化也非常集中。

“好的家族企业,是有其管理和执行上的优势的”,匹克体育投资人之一、红杉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沈南鹏认为。

在许景南看来,家族核心成员掌管公司,可以让公司的所有人和管理人的利益长期保持之一,具有高度的事业心,且关注长期价值。

许景南将这种模式定义为“资本家族化管理市场化”。

根据招股说明书的公开信息来,若不计超额配股权,匹克体育上市后总股本达20.98亿股。许景南家族共持有匹克体育约61%的股权:其中许景南及其夫人分别持股约17.5%,许景南的两个儿子许志华和许志达分别持股约13%?

而对于“管理市场化”的进一步解读是:即使现任CEO许志华是许景南的次子,但从2003年进入公司之际,确是从北京分公司的一名普通销售人员开始做起,一步一步用业绩说话,做到总裁的职位。

许景南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匹克也曾尝试走职业经理人的道路,但并不成功。

但引入私募投资机构和公开上市之后,这个家族企业也需要学会淡化家族色彩,在财务投资人和公众投资者利益之间,寻找利益平衡。

扩张策略

匹克体育CEO许志华称,此次IPO融资所获15.5亿港币资金,将主要投向设计研发、人员引进、终端开拓、品牌推广、品牌跨越等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升级。

这一系列的扩张设想中,包括可能收购海外一些中小型运动服饰或体育品牌,以此获得直接进入当地市场的机会,并通过中国的销售网络,将这些品牌和产品引入中国市场。

一手推动匹克借力NBA球星来推动品牌发展的许志华,认为匹克体育已经拥有了在国际产业市场上的运作经验,包括品牌策略和在国际市场的销售团队,已经具备进行国际品牌并购的基本条件。

体育市场前景例7

环境美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门新学科。随着环境运动、生态美学和实用主义美学的深入发展,环境美学关注的主题由最初的“自然环境”转向“人类环境”,开始“从美学层面上欣赏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从荒野延伸到乡村景观、郊区以及城市景观、周边地带、交易场所、购物中心等”[1]与生活美学交融发展,走进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向人类整体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全方位拓展。环境美学在理论内涵上打破了初期的人类中心主义,冲破了人与环境的二元对立论,将环境由审美的客体、被审美的对象转换为与人类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主客二分逐渐走向一元论;并结合深层生态学、伦理学的发展,由初期对“环境的关注”转变为对“环境的关怀”[2]。从总体上来看,环境美学呈现出与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和生态主义相结合的趋势[3],逐步构建了一个大的、整体性和融合性的环境观。城市是人类最主要的家园之一,使得城市环境美学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省市“城市健身圈”的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健身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提上了日程。所以,在大规模建设中如何避免重复建设、闲置建设以及建设对城市生态的破坏等诸多问题,必将成为实践和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从研究层面上看,我国环境美学方面的研究多从理论视角进行整体评述和讨论,而城市环境美学的研究也更多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设计,而针对城市某类场所建设的相关研究较少。此外,在体育场馆的相关研究中,大多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视角出发探讨建设经验与教训,而较少从美学、生态学、现象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视角进行探析。因此,在城市健身圈建设的大背景下,运用环境美学视角剖析城市健身场所环境美的内涵及其审美模式和审美层次,并提出城市健身场所建设的环境美学准则,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环境美学及体育学相关领域研究,对当前城市健身圈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景观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发展等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1城市健身场所建设的时代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1.1城市体育场所建设的时代背景2012年11月,党的十首次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全民健身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产业化角度对体育产业发展进行规划,提出各个城市要打造“15分钟健身圈”。2016年6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并强调:全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是促进全民健康和实现全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在落实全民健身的工作任务中重点强调“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因此,全民健身与城市健身圈建设成为了热点而城市体育场所的规划与布局必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题。当前城市建设已逐步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变,环境美学观念已融入城市建筑设计领域。关注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不仅是美化环境的一种设计要求、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社会态度[4]。城市体育场馆不是孤立的场所或建筑,它与所处的城市时刻都发生着信息沟通与交流,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场馆只有与城市环境相融合,才能形成与城市空间的对话,才能更加灵活地保持着对未来变化的适应性[5]。在城市健身圈建设热潮的背景下,加大城市体育场馆建设更需要环境美学思维,需要对建设中涉及生态及美学相关问题进行理论认识和实践反思,并进行开放性地思维建构;需要站在整个城市空间的视角,将其作为一个具有自身调节能力的生态圈,使城市体育场馆融入城市生态并彰显城市生态之美;需要将健身者作为参与主体和审美主体,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体育场馆,从而实现审美客体和主体的和谐统一。

1.2城市健身场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以竞技体育和举办赛事为中心,全民健身场所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全运会等大型赛事的举办,促使我国城市体育场馆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期。据国家体育总局2012年统计显示,我国各类体育场馆已达110多万个。从建设背景和任务上看主要呈现出以竞技体育为中心,场馆的规划和建设以赛事活动为主要驱动力,导致这些大型体育馆大多建在城市新区,远离城市居民住宅区,很难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的健身需求,因此大赛过后这些大型场馆利用率低、闲置率高、运营成本高。与之相比,以满足全民建身需要的中小型健身中心、场馆严重不足,健身体育场馆数量相对较少且布局不合理,还存在被占用现象[6]。2)以人类和经济发展为中心,生态环境观念缺失。我国城市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过程中,盲目地大规模投资和扩建,以人类自身发展为中心,大规模地扩张城市空间,对周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更多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导致长期的社会生态效益缺失。如烟台市体育公园占地面积约132.8万m2,济南奥体中心总占地约81万m2。又如巢湖市体育中心建设征地6年、建成3年,但场馆一直闲置,1万多m2的田径场上杂草丛生;斥资8亿建成的曾被冠以“豪华、地标、最大”等标签的沈阳绿岛体育中心,建成不到10年因闲置(多年沦为一座仓库)和运营成本等问题已被爆破拆除[7]。这都反映出体育场馆与城市环境建设的统一未得到重视[8],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城市空间整体性生态思维严重缺失,导致体育场馆不可持续发展,甚至对城市生态造成严重破坏。3)以建设者和形态设计为中心,环境美学思维严重缺失。我国大部分传统体育场馆从规模标准、功能定位、总平面布局、设备配套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和限制性,以至于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9];城市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中,存在体育场馆服务功能单一和居民利用率低等主要问题[10]。究其原因,大部分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建设更多从规划者、建设者的视角出发,注重场馆外在的视觉艺术设计,将城市居民视为观赏者,片面追求形式美,而忽略了深入其中的健身者的需要以及各种知觉体验,环境美学思维严重缺失。

2城市健身场所环境美的空间结构

根据城市空间理论,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宏观的群体空间结构、中观的外部空间结构和微观的内部空间结构[11]。城市健身场所的规划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一个城市的总体布局、一个社区的布局和一个场所的布局,从大空间到小空间无不体现环境之美。2.1宏观的群体空间环境美城市健身场所的群体空间分布与集聚所产生的环境美,主要表现在它与所在城市美的融合,与整个城市的环境规划相统一。群体空间环境美的营造需要站在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的角度上,站在城市居民心理需求和审美意趣的角度上,主要考虑在城市哪里建设,如何分布、建设什么样的健身场所以及如何进行建设和后期维护等。城市健身场所宏观群体空间环境美的营造,是城市健身圈建设总体布局的重点,不仅涉及到城市全体居民的利益与权利,也将成为一个城市规划整体美的形象,使身在其中和走进城市的人能随处感知其群体空间之美。2.2中观的外部空间环境美城市中观环境按功能可分为住所环境、休闲环境、交通环境、商业环境等,包括住宅、街道、商店、市场、学校、会所、广场等[12]。城市健身场所中观外部环境美,重在强调其规划和建设风格与城市社区协调统一以及与自身建设的外部空间相协调。中观外部空间环境的魅力在于外观与功能设计的合理性:一是健身场所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建筑风格和社区文化、居民健身需求,如广场舞扰民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这也反映了城市社区建设中健身场所规划的不足。二是要注重健身场所整体外观空间的设计风格,要将其视为环境中的主角,并主动将城市环境、社会环境中的自然或人文元素映射到场所或建筑的外部设计上,映射到场所或建筑给城市和居民的第一视觉印象上,做到既能体现与社区环境的融合,又能彰显体育健身的独特性。2.3微观的内部空间环境美城市健身场所的微观内部空间涉及到参与者的审美知觉和认知,是具体搭建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参与者对健身场所内部的健身设施及环境的审美体验是多重知觉的综合反映。因此,规划和设计应站在参与者的角度,具体做好内部空间各个细节的设计和规划,既要符合重量、比例、大小、色彩、形状、尺度等形式美法则,从而满足参与者多样化、细致化、丰富化的知觉体验需求;又要做到整体上和谐统一、繁而不乱,并契合当地居民的内在心理需求。其中的细节处理与细部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如健身房内部空间的布局,功能区分布合理、空间舒畅明亮、色彩温馨淡雅、装饰和设施干净而整洁以及灯光音响的设计独特、效果极佳等,无不彰显着时尚、健康与舒适,这样才能让参与者融入其中。宏观的群体空间环境、中观的外部空间环境、微观的内部空间环境是相对于城市、社区、健身者三重审美主体,而表现出来的城市健身场所环境美的三层空间形态结构。三者既有不同侧重,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整体和谐是创造城市健身场所环境美的根本所在。

3城市健身场所环境美的生活审美模式与审美层次

审美模式已经成为环境美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在研究环境感知与景观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环境审美模式以加拿大学者艾伦?卡尔松为主要代表,提出了对象模式、自然环境模式、景观模式、参与模式、唤醒模式、神秘模式等,但这些模式仍以自然美学的思维来看待环境美[13],仍将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环境美区别于自然美、艺术美,其最大的特征是它不属于精神上自由创造的“纯粹美”,而是建立在与现实有利害关系的依存美。我国学者陈望衡[14-15],结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理论深入阐释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环境是我们的家园,既是人类的“生命之本”,又是人类的“居住之所”。环境的本质是居民的家园,环境美学的主题是“生活”。基于此,他提出环境审美的特殊模式是生活模式,“生活决定审美”是它的突出特点,并强调生活是以“居”为基础[14],分为“宜居”“安居”“利居”“和居”和“乐居”等审美层次[15]。城市建设的根本目在于使城市居民“诗意地栖居”,而影响居民诗意栖居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16]。城市健身场所的主题是城市居民的“健身生活”,满足城市居民的健身需要始终是城市健身场所建设规划的主题和审美模式。在这样一个特殊生活审美模式下,城市健身场所也呈现出同样的审美层次,具体可分为“宜健”“安健”“利健”“和健”和“乐健”。“宜健”重在强调生态,突出城市健身场所的生态环境是否宜于城市居民从事健身活动,主要就健身的可能性和自然场所环境而言。城市健身圈的建设正是“宜健”的体现,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健身需求,为城市居民搭建一个能够健身、宜于健身的自然场所,从而实现全民健身的最终目的。

“安健”重在强调安全,突出城市健身场所环境对城市居民的生命肯定与保护,这是对健身场所建设的关键性、基础性要求。任何健身场所,大至体育馆、健身公园,小至健身房、路边健身器械,无论设计多么精美,只要存在可能,导致健身者伤亡等安全隐患,那所有的美顿时将化为丑。“利健”重在强调事业的发展,突出健身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思维。一是强调居民健身的便利性,“15分钟”城市健身圈的规划建设正是“利健”的体现。城市居民以居住地为出发点,以步行15分钟距离为半径,就能找到从事健身活动的场所。二是强调通过健身场所的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创业和发展的便利,站在社会发展和体育产业经济的角度,通过健身圈、健身场所的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和创业平台,如民营投资建设的跆拳道馆、瑜伽馆、太极馆等,以及大型体育活动中心及其配套产业的投资建设。“和健”重在强调“和”的关系生态,突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城市公共空间会影响城市居民的和谐度和城市的民主度[15]。城市健身场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锻炼同时具有促进人际和谐的功效。在健身场所建设与规划上,首先应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在不破坏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基础上,体现其与自然的和谐。其次,应突出健身场所的人际交往功能,为城市居民搭建一个通过健身交往的互动平台。“乐健”重在强调精神生态,突出城市健身场所给参与者“具身”的情感体验,是城市居民对城市健身场所的最高认同。但不是强调将健身场所建设为娱乐场所,也不仅仅指能给健身参与者带来的快乐体验,而是通过提升环境的审美品位和文化品位,打造一个人人乐于融入的城市健身场所,所以“幸福感”“归属感”“家园感”是场所重要的情感体验。因此,健身场所的设计和规划应注重自然环境的优美、人文底蕴的深厚、品牌特色的突出等方面,才能营造出健身场所的“乐健”环境之美。“宜健”“安健”“利健”更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更多的将健身场所环境资源化、工具化和功能化;“和健”和“乐健”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共融性,强调人与健身环境之间的生态与生命的互动、转化。“和健”体现了人与健身场所的互动性,并转化为和谐关系。“乐健”则是人与健身环境融合之美的最高体现。环境将给人提供一个可健可游的家园,还原人生而自由的生命状态,从而使人走向生态环境审美的至高境界。

4环境美学视域下城市健身场所建设的准则

4.1整体化首先要将城市环境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城市健身场所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城市体育场所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各部分构成要素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影响着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要将城市环境的变化纳入健身场所设计中,反对将人类的意志强加于环境之上,反对人与环境互相对立的环境观念,而是追求与环境协调的“自然”环境。其次,城市健身场所的规划建设要考虑到宏观空间群体环境、中观外部空间环境、微观内部空间环境。在整个城市环境规划框架下布局健身场所,契合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宏观空间群体环境规划下,打造社区健身场所及完善健身场所的整体空间布局,要注意与周围空间形态之间的融合、协调关系,延续原有空间的美学特征并彰显健身的特色。在整体空间环境规划下营造微观内部空间环境美,使各微观部分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兼容并蓄,体现秩序之美的美学特质和生态整体性。

4.2景观化随着环境美学的发展,景观美学应运而生。城市环境建设发展趋势是将自然“请进”城市,将工程做成景观[13]。城市健身场所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具备景观美学思维,要将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提升到美学高度,充分追求功能与审美的统一,将健身场所建设成集健身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为一体的城市景观。如长春净月潭大型国家森林公园健身步道便是“功能即审美”的佳作,由专业设计部门进行规划,把“人”作为主角,以周边环境为布景,突出景观美学原则,保持原有的自然生态并进行充分利用,将原有的小径辅以砾石道、木栈道、桥梁等。既突出交通连接、健身休闲的实用功能,又突出景观观赏功能;采用景观美动静有序原则,运用空间滞留方式,对有景可赏的路段进行降速设计,使步道尽量设计得曲折,达到放慢行进速度赏景。步道两旁开辟滞留空间,设置亭、廊、轩,整体上实现动静结合、有序布置,使人们既能收到休闲健身的效果,又能体验到游览欣赏的效果,最后集康体养生、户外运动、休闲游览、生态教育于一体,突出了景观美设计理念。

4.3人性化城市健身场所的建设,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终极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建设成“宜健”“安健”“利健”“和健”和“乐健”的健身场所。2016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前局长刘鹏考察南京溧水区体育公园后对该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给予了充分肯定。公园将“全体健身人群”定位为服务对象,结合不同健身人群的身心特点如运动机能、身体素质、心理认知及动作安全保护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设计规划;同时充分运用高科技为健身人群提供智能化服务,内设有运动评估站、体测墙、音乐智能化健身步道,并在测试和锻炼后提供各种数据分析。公园内所有健身器材设置二维码,参与者可通过手机扫描获得器材简介、使用方式及快速报修等。该公园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智能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为健身者营造了一个“乐健”的审美至高境界。

4.4个性化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地貌的成果,是人文环境的核心。城市景观包括原生景观(自然)与再造景观(人文),也正基于此形成了不同城市独特的个性。因此,处理好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景观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今让自然回归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新的时代主题[1]。城市体育场馆建设应充分考虑城市的个性:第1,要考虑到城市的自然属性,应注意自然的回归不是植树率和大草坪,不是一味地建设体育公园;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现今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在场馆选址、功能设计、设施能源等方面注重场馆、能源与环境的协调统一[17]。如重庆巴南区积极推进樵坪山生态体育公园的建设,信阳市建设大别长淮新县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第2,要考虑到城市的社会属性,应注重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健身品牌打造的重点所在,城市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要和当地体育文化项目相结合,如河南焦作是太极拳之乡,近年来重点建设了太极体育中心,将其打造为“世界太极文化交流中心”,其中包括首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文化展示馆等。

参考文献:

[1]艾伦?卡尔松.自然与景观[M].陈李波,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2]陈国雄.环境美学发展的四大转折[J].哲学动态,2015(2):99-104.

[3]廖建荣.环境美学视域中的环境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5):106-109.

[4]傅志前.环境美学视野下的工业建筑设计趋势[J].工业建筑,2016,46(7):198-201.

[5]雷厉.体育场馆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综述)[J].山东体育科技,2000,22(12):81-85.

[6]黄义军,任保国.我国城市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9):539-547.

[7]慈鑫.沈阳绿岛“引爆”官民理念差异[N].中国青年报,2012-06-05(4).

[8]窦海真.我国与发达国家城市体育场馆建设的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3):45-48.

[9]张云,马斌齐.城市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3):55-58.

[10]黄义军,任保国.我国城市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9):539-547.

[11]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1-28.

[12]唐孝祥.传统环境美学观与现代城市住区环境美的创造[J].新建筑,2000(6):26-29.

[13]陈望衡.环境美学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1):101-103.

[14]陈望衡.我们的家园:环境美学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37.

[15]陈望衡.再论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J].学术月刊,2015,47(11):118-125.

体育市场前景例8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在“鸟巢”缓缓熄灭,“体育场馆景观设计”这个名词进入到我们的视线中。早住1900年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的儿子小奥姆斯特德和舒克利夫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全美第一门景观设计专业课程。1908~1909年开始,哈佛已经有了系统的景观设计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到1929年,哈佛大学形成了“建筑一景观设计一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既包含体育场馆建筑学内容,又将景观设计文化纳入其中。可以说,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是平面景观设计与建筑空间设计的高度统一,是集功能性、观赏性与人文理念于一体的艺术性设计,是一项空间视觉艺术与科学的系统工程。

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诠释

景观设计。景观设计的一般含义为“从古至今人类为了适应和改变其生存条件,而有意识地去进行的环境改造活动。”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其内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变为:“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由形式因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和空间,从而为人创造安全、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被视为现阶段符合社会发展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两个范畴,一个较大的范畴是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体说就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最恰当的土地应用;而另一个较小的范围是对某一特定地方的设计。

体育场馆景观的设计。体育场馆景观包括两种属性,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体育场馆的景观是由光、形、色、体四种可感受因素组成,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并且易于从城市环境形式中分离出来,这是体育场馆景观的自然属性。体育场馆景观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欣赏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场馆景观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等心理反映,这是体育场馆的景观效应,也是体育场馆景观的社会属性。

体育场馆景观构成分为通用景观和特殊景观两类。由竞赛场地景观、道旗、围挡、标识装置、景观构筑物、背景板、体育器材、楼体装饰景观、临建设施、主题雕塑、公共艺术装置、公共设施、交通工具、城市家具、互动投影、多媒体显示系统等构成。设计师在遵循建筑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中加入不同的设计理念,并融合了文化因素,用建筑材料和空间的构成表达了体育场馆空间功能以外的文化和思想的信息,用建筑语言表达了体育场馆的宏伟、优美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彰显体育场馆的独特魅力。

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体育场馆景观设计

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人们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功能,更要求一种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功能的体现,其表现为文化价值和道德的融合,科技与艺术的汇聚,促进整体环境的文化发展。人文思想的体现已成为新阶段时代文化的核心,这无论对景观设计还是当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来讲都是如此。而正是对人类精神的创造和人类价值理想的维护,才有可能使建筑作品成为经典,流芳百世。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功能构成包括以下五个方而,即使用功能、精神功能、美化功能、安全功能以及综合功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们的文化层次和竞技运动发展水平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提出不同的需求和要求。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与东西方文化。东方文化提倡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像、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合关系,强调整体的效果。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体育场馆的景观风格大都趋于宽松和疏朗的设计,体现的是宁静和优雅的寓意,突显出景观的清逸、自然、协调的人文气质。

西方文化提倡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通过人对自然的征服来体现精神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突显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识。在这样的观念主导下的体育场馆景观风格趋于奔放、热烈、灵动之势,体现的是宏伟和壮丽的寓意,把景观的规模和气势充分展露出来。

现阶段,东西方文化对于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绝对的,而是在文化互融的基础上,考虑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东西方文化中的经典体现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效果中。就像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鸟巢”的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主体当中“鸟巢”的钢架网状结构的编织,看台“红面银线”的色彩搭配,都是中国古老文明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而体育场屋顶双层膜结构,将钢结构中的上下弦利用膜进行了声学吊顶。观光楼梯独特的延伸,将西方文化中的动感与活力充分地体现出来。可以说“鸟巢”的建筑外形、建筑风格、建筑装饰是中西文化的产物,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最有力的见证。而纵观“鸟巢”的其它景观,从场外休息区、步行街道、花园设计以及与“水立方”的遥相呼应,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思维与理念,而“以人文本”正是中西方文化中所共融的思想。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与城市文化。城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文化最发达、最繁荣的地区,城市文化发展的水平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因此,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城市的发展,用城市文化的观点来观察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的规划、建筑和管理。从建筑领域来说,体育场馆建筑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体育场馆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还与这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与众不同的体育场馆,他们一般坐落在城市最瞩目的位置,由于近代国内体育场馆的建设规模和设计理念,往往是游客到达一个陌生城市的首要参观地,2008年的北京奥运体育场――“鸟巢”无疑是众多体育场馆之中的亮点,每天都在接待络绎不绝的游客;天津市的水滴体育馆,也逐渐成为天津这个港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场馆建筑越来越注重功能性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以人造景观打造城市文化亮点,从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与观光客,进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培养公民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趣味,形成健康的生活、休闲方式,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因此,体育场馆景观文化的建设不仅关系到物质文明的建设,也关系到精神文明的升华。

承接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篮球比赛的花都新体育馆在外形设计上采用了“双球建筑”的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以保留并尊重原有地貌为主,形成三个阶梯级景观,主馆、训练馆融为一个整体。另外,利用地形高差在室外篮球场下建地下停车库,节省了地下室开挖成本。蓝色双球的造型,奇异的景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而占亚运场馆总量三分之一的广州大学城中的21个亚运场馆,每个场馆的造型都非常新颖别致。这些场馆不仅为广州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元素,而且在广州市现代化城市建设形象工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体育市场前景例9

在体育相关的建设项目向低碳经济转型和过渡的过程中,是经济的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如何根据高淳区实际情况,实现高淳体育中心建设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急需要重点讨论的重点。

一、低碳经济之体育相关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高淳区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发展战略和“工业强县、湖滨新区、边贸中心”发展定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特色高淳,致力打造外源内生的产业特色、滨湖透绿的城市特色、蓝天碧水的生态特色、吴风楚韵的人文特色,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路子。

目前为止,高淳的低碳经济体育建设项目主要以高淳体育中心项目分A、B两个项目地块,其中A地块占地约25亩,具置为康乐路以北,北岭路以南,丹阳湖北路以西的地块,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和游泳馆项目;B地块位于双高公路北侧南塘附近,石固湖以东,芜汰路西南,占地约200亩,建设体育馆、体育场、网球馆。

二、低碳经济之体育相关产业发展必然性

1.发展低碳经济是体育建设项目的必要性

当前,气候变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成了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顺乎世界潮流、合乎中国国情,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体育相关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是体育相关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体育建设项目的发展前景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淳拥有悠久的体育运动传统,为了使高淳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得以传承和发扬,更好的发展现代体育项目,提高体育健身的服务水平,这就需要有相应的低碳体育运动设施、场所。高淳原有的体育场、馆由于建成时间较久,加之所处位置为城市中心区,城市规划条件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另行择址新建低碳环保的城市体育中心,满足了创建“体育强县”的迫切需要。

三、低碳经济之体育相关产业发展方向探讨

1.低碳与节源,减少开支相结合

体育场馆的建设必须遵循行业建设规律,量力而行,适度建设。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要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 二是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是要与全民健身体系的建设相适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格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将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布局在人口密集、信息发达的核心城市,以保证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益。高淳的体育场馆相关建筑应该与本区的经济发展能力相结合,不铺张,不浪费,懂得在合理的开支条件下,灵活的处理本区体育场馆建设的各项设施。在高淳区的体育中心设计中,规划与环境景观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公共景观理念,突出“现代、健康、文化、生态”的主题,以现代主义为主风格,以开与合、疏与密、掩与露的设计手法结合建筑设计风格,让每一扇窗户外面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道流动的风景。

2.坚持科学建设理念运用新材料,采用技术上的先进行

建筑节能发展提供的巨大市场机遇必将带动建筑节能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应该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推动规范性建筑节能市场的形成,促进节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体育建筑场馆的建设要从设计时就引入低碳理念,充分考虑体育建筑场馆的营运成本,把节能作为体育建筑场馆质量验收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不达到节能要求的建筑不予竣工验收和使用。对没有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设计和施工企业要进行处罚,直至退出市场。高淳区的景观设计体现出所在地的特定条件和所处建筑的空间特征,透过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无论在平面形式或空间功能形式上,让环境具备特殊的氛围。同时,也特别重视空间的过渡和缓冲,让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有适当的区隔,一方面体现空间应有的个性,另一方面让所有空间都能具体发挥各自的功能。

3.注重低碳绿化环保与高淳的建筑合二为一

高淳区的体育场馆总体环境气氛以“和谐共生、都市空间”为主旨,通过环境设计营造出一个具有丰富景观气息的公共空间。在设计手法上尽量简化和统一景观设计元素,充分利用植物材料,保持总体风格;从总体出发,完善总体景观空间体系和绿地系统;界定人行、车行动线,并结合人行、车行建立动态的景观系统,并提供最大的视觉景观范围;以植物种类界定空间特色。

总之,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也研究中发现高淳区体育产业中的一些相关建设存在问题,例如区人均公共体育面积并不高,体育人才发展不快等等,都亟待解决。总之,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如何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发展体育产业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雷 厉:我国体育标准化体系理论架构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体育市场前景例10

1.项目背景

新疆生产建设农六师一O五团始建于1959年,是农六师西线植棉团场之一。该团地跨昌吉和呼图壁两市县,距乌鲁木齐98公里,五家渠57公里,昌吉市49公里。甘莫公路穿团而过,交通便利。105团坚持科技兴团战略,在国家支持下,团场积极落实基本经营制度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团场增效、职工增收。同时中央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示精神,使兵团城镇化建设进入一个全面快速推进的时期。105团近几年来收入位于农六师乃至所有兵团团场的前列。

新疆枣园风景区地处105团团部西南侧,北接甘莫公路,枣园风景区包含东侧部分农田、西侧现状苗圃基地,至南,以冲沟为界,规划总面积约1.65平方公里。枣园风景区交通便捷,植被茂密,景区有部分的沙枣树分布,枣园风景区南侧有部分天然胡杨树。现拟对现状胡杨林景观进行总体规划,通过培育壮大旅游业,充分利用105团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参与自治区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的建设,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兵团特色的旅游景区。开拓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渠道,建立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做强旅游企业,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拉动新型团场建设的一架马车。

2.项目基本情况

2.1市场特征分析

新疆枣园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游人可以随意进入林区,开展的旅游活动以自发徒步旅游、摄影为主。本次规划根据目前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地区旅游发展特色、风景区旅游资源特征及区位条件,确定新疆枣园风景区旅游市场定位。

105团居民及五家渠、呼图壁等周边乡镇居民:主要指105团团场居民以及周边团场乡镇居民。风景区距呼图壁县40公里,据芳草湖团部40公里,距五家渠也不超过60公里。这些地方距离风景区较近,可达性强,并且周边没有与新疆枣园风景区包含相同景观资源的风景区,优势明显。

产品开发重点――沙枣林和胡杨林生态观光旅游,结合枣园文化体验与野炊、野外活动和爱国主义文化教育,根据周边居民的休闲需求设置野炊基地,野外娱乐等休闲旅游产品,比如户外运动、野外体育娱乐休闲、自助烧烤等。

乌昌地区居民及周边地区:风景区位于乌鲁木齐都市核心圈内,利用沙枣林和胡杨林风景资源,与枣园文化结合,打造红色旅游项目中具有唯一性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因此乌昌地区及景区周围100公里范围内县镇客源市场将成为景区的近期主要客源市场。

产品开发重点――沙枣的景观展示、衍生产品介绍推广、胡杨林生态观光旅游,结合枣园文化体验与野炊、野外活动和爱国主义文化教育,比如户外运动、野外体育娱乐休闲、自助烧烤、沙枣林、胡杨林自然生态观光、枣园文化红色之旅、胡杨林徒步旅游、摄影旅游、婚庆旅游、特色采摘、种植体验、果树种植采摘、苗圃种植培育、野外垂钓区、垦荒餐饮体验、有机蔬菜与杂粮健康饮食等等。

北疆、南疆及东疆及周边地区:是疆内唯一一个以沙枣林与胡杨林的自然风光为主体,以广袤、丰饶的农田风光为烘托,包括胡杨林、冲沟地貌、农田等多种景源类型,整体构成了一个人工沙枣林景观、自然胡杨林风光与新兴农业景观兼备的特色风景区。同时加入枣园文化相糅合,结合沙枣、胡杨与枣园文化的渊源,将枣园风景区打造成疆内唯一的沙枣主题景区。

产品开发重点――沙枣的景观展示、衍生产品介绍推广、胡杨林生态观光旅游结合枣园文化展示与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种植与采摘的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可以根据胡杨林与农产品的生长周期设置一些季节性的旅游产品,比如春季的草莓、夏季的西甜瓜、秋天的葡萄、蟠桃、苹果等、晚秋的胡杨林。

2.2客源市场定位

基础客源市场――105团居民及五家渠、呼图壁等周边乡镇居民;

主要客源市场――乌昌地区居民;

机会客源市场――南疆、北疆、东疆游客 。

2.3旅游市场开发重点

市场开发重点:目标群体为城镇居民,以家庭、朋友聚会、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旅游和农业、果业、渔业休闲度假旅游、企事业团体以徒步等野外体育娱乐的沙枣林、胡杨林生态观光旅游、学校等教育团体以徒步或红色军垦教育结合胡杨林生态观光旅游。

重点开拓沙枣的景观展示、胡杨林生态观光与枣园文化精神相互提升和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夏季、秋季观光旅游,延长旅游旺季持续时间。积极培育自然生态观光、垂钓、文化教育、农业度假休闲、摄影、婚庆、野外体育娱乐等专项旅游市场。

2.4旅游产品开发方向

主导旅游产品:沙枣的景观展示、自然生态观光、枣园文化红色之旅、渔业观光休闲、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主导旅游产品、野外体育娱乐休闲旅游产品

辅助旅游产品:科普科教旅游产品

特色旅游产品:沙枣的景观展示及衍生产品介绍、胡杨林徒步旅游、摄影旅游、婚庆旅游、枣园文化红色之旅

节庆旅游产品:春季沙枣花摄影节、秋季沙枣采收节、金秋胡杨摄影节、胡杨林婚庆活动、垂钓节

要素旅游产品:食(垦荒餐饮体验、自助烧烤、有机蔬菜与杂粮健康饮食等)、住(农庄、野餐营地、休闲木屋)、行(徒步、电瓶车、越野自行车)、娱(兵团军垦介绍、特色采摘、垂钓)、购(特色瓜果、无公害、有机蔬菜、水产品等)、游(冲沟两侧胡杨林游览、田园风光游览)

其中,自然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体验原生态环境为目的,开发以沙枣景观展示、衍生产品介绍、推广以及文化传播为核心的生态观光旅游产品

枣园文化红色旅游产品――体验并了解枣园精神、枣园文化,开发以枣园文化与胡杨精神相互提升的旅游产品

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农家美食、农产品购物旅游、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农耕体验、植树栽花等

垂钓娱乐旅游产品――野外垂钓、购买、野外烧烤、鱼塘观光等

野外体育娱乐休闲旅游产品――主要集中体现为野外拓展训练、户外运动等相关休闲运动体验旅游产品,同时开发具有游乐性、趣味性及易参与性的大众运动游乐活动。

2.5旅游营销策划

2.5.1 价格策略

在旅游客源市场营销中合理利用价格策略,可以招徕和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市场占有率,可以有效调整游客的流向、流量,提高旅游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对旅游资源以及环境进行保护。本规划旅游价格策略主要有:

对旅游旺季与旅游淡季实行不同价格;

对节假日、周末与平日旅游实行不同价格;

对团队游客和零散游客实行不同价格;

对预定购买与现场购买的游客实行不同价格;

对老客户游客、会员游客实行优惠价格;

对购买风景区(点)组合门票的游客实行优惠价格;

对待定游客群体在特定时间实行优惠价格,如6月1日对少年儿童优惠,9月10日对教师优惠等;

对学生及老师实行优惠价格;

对70岁以上老年游客实行免票或优惠门票;

对残疾人实行免票或优惠门票;

对少数拥有珍贵资源或环境容量较小的风景区(点)采取高价策略,以控制瞬时游客人数,有效保护旅游资源。

2.5.2 营销渠道

2.5.2.1直接面向旅游消费者

包括向旅游消费者散发旅游宣传品;赠品销售,即通过向旅游者赠送能够传递景区信息的小物品,以刺激旅游者的购买欲望;展销,即举办展销会,向旅游者宣传枣园景区及旅游产品,增加销售机会。

2.5.2.2针对旅游中间商

首先,旅行社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营销渠道,景区应加强与区内外旅行社的业务联系;其次,部门或单位也是旅游营销的重要渠道。针对中间商的宣传方法主要有:同业优惠、批量折扣、现金折扣、经销津贴、经营指导等。

2.5.3 营销手段

2.5.3.1广告营销

在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乌鲁木齐晚报、晨报等发行量较大的报纸上刊登景区旅游信息,旅游产品介绍;在新疆卫视、乌鲁木齐电视台等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台及旅游车载电视上播放景区景点介绍、风光片;于客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放置供游客免费索取的景区旅游宣传资料;于机场、火车站、城市中心、乌昌大道及高速公路设立大型景区旅游平面广告。

2.5.3.2节事营销

通过举办节事活动的方式,有计划地策划、组织、实施针对节庆活动的系列营销活动,以吸引媒体、社会公众和目标市场的兴趣与关注,提高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

2.5.3.3网络营销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输高效、快捷、不受地域限制,且受众范围越来越广的特点,建立专门的景区旅游网站,刊登旅游产品的信息,介绍其自然、地理、历史、文化背景,并天气预报,旅游线路,交通、住宿、餐饮等信息。

通过稳定的、功能全面的网络技术平台以及标准化管理,与旅行社等开展适时的互动合作,使开发成本和交易成本最小化,规模和利益最大化。

2.5.3.4关系营销

关系营销的重点在于建立一个营销网络,景区、企业、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游客共同构成网络成员,关系营销的目的在于减少每次交易的成本和时间,把游客的购买行为转变为惯例,培养游客的忠诚度,从而取得景区的稳定长期发展。如与各大旅行社建立业务联系,将乌昌地区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重点景区,广泛组织客源,发挥整体优势;与大型企事业单位联合,将景区作为会议及培训基地;与各大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吸引以美学观赏为目的的专业人士。

2.5.4 重点市场营销策略

2.5.4.1休闲旅游市场

体育市场前景例11

自2010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及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明确提出“将改革创新视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倡地方院校进行大胆实践及探索”,主张高职院校以改革体制机制为核心,深化关键环节及重要领域的改革进程,搭建完整的质量改革评价及考试招生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法的作用,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1]。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减轻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有力措施,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改变社会民生现状,真正意义上做到彻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产教融合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能发展职业教育及优化教学模式。鉴于此,该文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思路”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1促进产业发展

从本质角度来看,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下建设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是有机整合现代产业体系及高职教育满足市场化接轨要求的过程。同时,建设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不仅能向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复合型人才,更是加快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手段,换而言之培养兼顾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能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及发展现代化产业,符合产教融合市场化的要求[2]。此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现代服务行业及发展文化产业设计行业均无法脱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团队的支持。由此可见,加快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建设进程,方可实现产教融合市场化接轨的目标,培养出更多促进新型产业发展及经济结构转型所需要的高层次新型技术技能人才[3]。同时,除熟练掌握新型理论知识外,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必须灵活运用新型技术手段及了解新型设备的基本构造,进一步加快劳动力结构转型升级,真正意义上做到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任务。有研究资料显示,我国短期内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及新阶段,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往往需要产业结构转型及复合型技术人才的支持,否则无法实现市场化融合的目标,说明产教融合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具备重要的实践作用。

1.2创新教学理念

名言有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全球范围内国际间竞争以科技实力竞争为核心内容,而科技实力竞争的本质为人才竞争。自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个国家迎来全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遇及挑战,大力推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国家战略,以达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例如:大力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及健全教育体系,将其视为发展国家实体经济及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有力手段,有助于保持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不只是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更是国家实现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的重要平台,尤其是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下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能优化其专业课程。

1.3深化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间结合不密切的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而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能彻底解决产教间不相融合的问题。同时,适当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例无法脱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进程的支持,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能转变职业教育层次及类型,持续优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及技术技能人才,真正意义上做到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各个领域及社会经济产业链条[4]。此外,目前我国就业形势相对严峻,而建设全覆盖的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能实现再就业的目标。

2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思路分析

2.1面向市场需求的实现

由于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无法脱离面向人才市场需求的支持,客观上要求相关高职院校立足于人才市场的基本情况,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使高职教育体系突出人才培养面向市场的特色,方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以某地区涉农院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其占据全国涉农高职院校排名较前年,包含极其特殊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及系统化教育理念,把握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的建设核心,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扩大其市场发展前景,持续输送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此外,充分发挥农业实训教学科研基地的作用,大力推行方向定岗、平台教学及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

2.2注重整合师资力量

一般说来,教师不止肩负着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职责,更是激发创新创业人才的精神支持者。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相关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大力建设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不得放松师资力量管理,着重强调合理整合师资力量,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例如: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期间侧重于突出“整合师资力量及面向人才培养”的特色,调动教师团队及科研人才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逐一打造出动画分镜、现代汽车故障诊断、鞋类生产工艺及皮鞋结构设计等精品课程,真正意义上做到迎合时展潮流,向社会及市场输送更多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2.3加快课程改革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