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新性劳动教育

创新性劳动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6 09:03:00

创新性劳动教育

创新性劳动教育例1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强调了学生教育是一个“劳动”和“创新”精神培养并举的过程。劳动和创新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劳动的结果;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造过程即是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实践教学的目的,一是学生通过对各种科学问题、工程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亲自体验与验证,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二是学生通过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科技创新和社会活动等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因此,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做中学”教学模式,是开展劳动和创新教育的有效渠道,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大学生劳动和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精神是实践教学的应有之意。[1-2]

1大学生劳动和创新教育内涵和途径

1.1劳动教育的内涵和途径

劳动教育是以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的教育引导使其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劳动为荣的劳动意识,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精神,并且生活技能得以提升,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3]大学实践教学正是以学生“做中学”为基本特征,劳动既是大学实践教学的手段,也是大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劳动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劳动教育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如,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程,通过劳动理论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法律法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4]组织安排日常生活劳动,如校园服务性工作、社会公益活动、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勤工助学等,引导学生自觉参加各类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将劳动教育融于专业教育特别是实践教学之中,在专业教育中赋予劳动教育内容。[5]学生通过“做中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掌握劳动技能和劳动本领,深度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实践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教学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1.2创新教育的内涵和途径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旨在教育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和创新决心,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过程。[6,7]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造不是向壁虚构的,而是源自于艰苦的劳动,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新的思维。当然,这里的劳动并不是单一的体力劳动,它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综合。所以,创新教育和劳动教育类似,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其基本途径:一方面要设置创新理论类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创新的基本知识、原理、方法、技能,同时也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另一方面要以实践教学为依托,将创新教育融入于实验教学、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活动中去,驱使学生利用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开展创新试验、创新设计和创造性劳动等。[8-9]一方面,实践教学是开展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

2实践教学中劳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

2.1对劳动和创新教育重视不够

目前,很多高校师生的教育和受教育理念仍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上,对劳动和创新教育认识不足,劳动和创新教育理念和观念滞后。教师开展劳动和创新教育的意识不强、责任不明确、能力和水平不足、经验缺乏。学生过分重视知识的积累,对自身能力培养、人格修炼和个性发展意识匮乏,对劳动和创新精神在自己未来成长和发展中的意义认识不足。同时,高校劳动和创新教育管理体系不健全,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和创新教育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未建立,实践教学中劳动和创新要素缺乏,与劳动和创新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欠缺。

2.2实践教学教师教育能力不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实践教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比重不断增加,教学手段和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为保障实践教学中劳动和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更要求教师自身富有劳动和创新精神,并能够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但因师资水平所限,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如创新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等选题先进性、前沿性不够,有的选题脱离工程实际或背离研究趋势,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滋生惰性、敷衍情绪,影响培养目标的达成。另外,实习、见习等教学环节指导教师的不确定性,企业导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个体间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能力的不同,使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2.3学生劳动和创新意识比较淡薄

受家庭、社会的一些消极影响,相当数量的学生存在劳动观念不够端正、劳动意识比较淡薄、劳动素养不高、劳动技能不强等问题。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学生不愿参与如实验准备、实验设备维护、实验室卫生整理等工作,认为这是简单劳动,无助于学习成绩,实践教学项目的事前准备、事后整理工作大多是以教师为主。见习或实习走马观花,不愿参加企业生产劳动,学生感受不到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劳动纪律和劳动安全意识薄弱,进入实验室不按要求穿着实验服,进入厂区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帽。同时,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关注知识积累多,关注创新能力少,习惯于循规蹈矩,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缺失,创造性劳动精神缺乏。实践教学中试验方案设计墨守成规,实践数据抄袭甚至弄虚作假。

2.4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匮乏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平台,优质实践教学基地是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普遍问题,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基地是有效开展劳动和创新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当前,多数企业对承担或参与大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责任性不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大学生实践教学规律和要求认识不够。部分企业即使接受了学生实践教学任务,限于安全或技术等考虑,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生产劳动。同时,高校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作用越来越突出,高校对实践教学基地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相关行业龙头、标杆企业,或在行业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企业,才能利用其人才、技术和设备等资源优势,服务于人才培养,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开展学生的劳动和创新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劳动和

创新能力的策略安徽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是对本校材料类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平台,开设有课程实验教学、CDIO项目教学、创新创业训练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项目。近年来,中心秉执实践教学与劳动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念,积极探索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从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实践基地和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加强建设和改革,对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产生了积极作用。

3.1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匮乏,并且对劳动和创新教育重视不够等问题,中心在学院的支持下,全面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将一定的实践教学工作量作为专业教师的岗位职责,使每位专业教师都成为实践教师队伍一员。既能有效解决实践教学师资不足问题,更促使专业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二是转变教学观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教学观念大讨论,使教师充分认识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精神是造就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三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适应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劳动和创新精神的新要求。中心建立年轻教师导师制,由实践教学能力较强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并派出教师到知名高校和企业学习交流,组织并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同时加大对教师教学过程督导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力度。四是外聘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

3.2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劳动和创新意识比较淡薄,创造性劳动精神缺乏等问题,中心着力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导实践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中心对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推行学生轮班管理制,在实验室管理教师协助下,由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轮流完成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项目准备、设备使用登记、卫生维护等工作。学生以使用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进入实验室,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激发了学生劳动和创新热情。具体的实验或研究过程,如目标任务、方案拟定、试验仪器设备调试、原材料准备、试验结果分析等均由学生或独立或团队自主完成。这种任务驱动方式下,学生学习动力得以激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举,完成实践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劳动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按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着力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基地。把满足教学要求、保证学生培养目标达成放在首位,与有条件、有能力承担高校实践教学任务的企事业单位共建高质量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基于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根据岗位任职能力要求,参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按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应用性型人才培养要求,参与专业课程开发,尤其是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类课程的开发。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深度参与企业生产和科技活动,在直接的生产劳动和创新实践中,体验劳动乐趣、感受创新成就,培养劳动和创新能力。以相互促进达到双赢的目标来激励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利用基地条件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劳动和创新能力,基地则可从实习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并可借助学校的科研和师资力量开展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技术合作、管理咨询及人才联合培养、人员技术培训等,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产、学、研融合的平台。

3.4健全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创新性劳动教育例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是教育战线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发展人的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工程。要把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上来。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这一系统工程,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世纪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获得长效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的重要素质,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创造文明,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劳动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提高人类功能、技能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必须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劳动和技能的教育、教会学生干许多事,培养勤劳节俭的精神,使他们爱劳动、会劳动,提高他们 的生存动手能力,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育活动,也是终身受益的活动。

2 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同志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思想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首先,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积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们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果实,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劳动能锻炼青少年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青少年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创新、进取的精神。

其次,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提高,主要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自主就业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做好思想上、知识上、技能上的必要准备,是学以致用的一种教育活动。

第三,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促智,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科学素质。在劳动中,青少年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有效调节脑功能,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劳动能为青少年智能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充实的知识基础,促使知识向智能、创新转化。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青少年观察分析、判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劳动是创造快乐人生的起点,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是我们生活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灵美。故学会劳动,是中学生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搞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3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只有提供给学生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建立起信心,并产生浓厚兴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发展。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也不仅仅是把微笑带进课堂,而重要的是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让学生发挥个性,展现自我,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例如在上《水仙雕刻》这一课时,事先一个月左右,我先雕刻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水仙造型:如一些小动物,象凤凰、孔雀、大象等。上课一开始,首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欣赏这些优美的造型,作为教师,这时你可以不说任何的话,就尽情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完毕,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孔雀的头是怎么雕出来的。”、“老师,大象的腿怎么这么像呀,是怎样雕出来的?”……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是作为老师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教给他们,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水仙球,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全班固定一个模式。在学生的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鼓励每个学生自信,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敢于追求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信心再去追求十次百次的成功,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试想:缝纫课上,同学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走在T形舞台展示自己优美的体态;木工课上,一件件作品正在进行着“慈善义拍”;工艺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搬到了教室进行展出;技术课上,同学们正在对自己的设计品“慷慨陈词”…这样的劳技课应该是学生最愿意上的吧。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过程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使他们人人都感到动手“做这个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在我们提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即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从而证明:古今中外许多先哲早说过“心灵手巧”、“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青少年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等等。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是这样说的“我听到了就忘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生动形象说明了动手的重要价值。手脑并用可以使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协调发展,要实现脑结构的优化等方面起积极作用,有利于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有利于扩展视野,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习惯的综合学习,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获得亲身体验,有所感悟,才能内化,从而提升认识,并激活潜在的创新意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学生,或者要他按照教师的规定来按部就班,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发展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何从培养?

4 走创新教育之路,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与实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应试教育忽略了对人的生存能力和创新意识及技能的培养,形成了一代人一代人在“独木桥”上拥挤竞争,结果多数学生挤落“独木桥”下,泪洒“独木桥”边。美国心学理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需要实践,问题的探索解决需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知识与劳动方法的讲授不能脱离实践。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展示的实物、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操作实践的渴望。教师口授几次不能掌握的方法,学生往往经实际操作训练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与技术情感的形成,就是在战胜了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了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每一个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而应试教育羁绊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走素质、创新教育之路,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创新性劳动教育例3

(一)合理处理教材内容。劳动课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劳动及劳动教育。为便于教与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整合为系列课(同一年级的相似内容进行归类),合理调整顺序。

(二)合理选择教学材料。在劳动课教学中学生每上好一节劳动课,完成一项劳动任务,都离不开学生实践所用的材料,因此,教师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教学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小学劳动课教材大部分内容属于乡土教材的范畴,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趋于合理性。

二、注重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一)在质疑问难中创新。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尊重学生创新个性。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质疑。

(二)在合理想象中创新。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要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一些异想天开的学生,有时他们会提出一些荒诞离奇的问题,也不能打击他们,而是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白圆其说。

(三)在动手操作中创新。教师要利用学生动手操作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灵手巧是聪慧的象征,动手又动脑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动手操作活动是劳动与技术课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而兴趣又是调动学生进行创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在学生实际学习环境中发展,要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

三、落实实践提高学习效果

教无定法,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法,在同一课程中,也有不同的教法,那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用哪种方法更实用呢?从它的编制特点来看,我认为“实践教学法”才是上好劳动与技术课的法宝。因为实践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可以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课堂实践是劳动实践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实践。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较短,场所较小,所以在选择课题时要选一些活动量小、材料容易准备的内容。课堂实践的主要方法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使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劳动课“实践性强”的特点。

(二)在家务劳动中实践。家庭实践是劳动实践中基本实践活动的延伸。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劳动课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但是却不能进行课堂实践。确切地说,是不能使全体学生进行课堂实践。

创新性劳动教育例4

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2]。高中与大学时期是统筹推进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劳动品质形成和塑造的关键阶段。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和融合剂,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液。通过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意义

1.1是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力举措。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热点,如何更好地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部署落地落实,需要以推进一体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建设为统领,以思政共性内容建设为融合点和着力点,有效搭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平台,才能破解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存在的难点。当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价值逐渐被广泛认同。然而,我们要看到,各大中小学普遍存在没有开设独立劳动教育课程及缺乏专业劳动教育教师等现象,这些滞后现象阻碍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以劳动教育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动主线,通过坚持将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改革创新有机结合,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推动劳动教育高效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实现两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促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1.2是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渠道。长期以来,大学和高中思政课对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以及劳动教育逐渐被边缘化,导致两学段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高。同时,两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对各自授课对象的身心特点和规律等并不熟悉,这些因素影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实践检验证明,劳动教育是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渠道,能促使学生将课堂所授的劳动实践理论转化为内在自我标准,提升自我劳动品质和素养,进而转变为外在自觉行为习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开展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有力举措,各级各类学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改进劳动实践教育形式,引导和帮助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热爱劳动习惯,提升整体育人效果。通过劳动教育连接纽带,实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的突破,打通两课程教学一体化建设的难点,切实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1.3是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学校对学生培养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按照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大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者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多措并举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校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学生的正确劳动观念。当前,为加快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在学科融合上下功夫,打通大中小学学校劳动教育的“任督二脉”,创新新时代劳动教育方法,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内涵,推动劳动实践教育创新升级。只有让劳育筑牢学生思想之魂,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才能追求其它方面素质发展。纵观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会经历一个从小学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初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高中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到大学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3]。不同学习阶段有各自不同的性质与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两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解掌握劳动教育知识。

2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现状

2.1劳动教育重视状况与两学段课程建设要求不统一。当下,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但在高中与大学两个学段存在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认知存有偏差、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等问题,这是由于两学段思政课教师欠缺劳动教育相关知识,进而在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长此以往,不利于思政课教学教学改革和学生整体素质提升。高中和大学是劳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价值取向。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师受到高考的压力,更注重思政课理论的灌输及学生成绩考核,忽视劳动教育对高中生健康身心塑造的作用,缺乏培养高中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及基本劳动技能。大学思政课教师受到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压力,更注重书本理论知识讲解,对劳动教育理论讲解及劳动意识引导。同时,高中与大学两个学段劳动教育衔接存在教育理论滞后和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师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互动,难以满足两学段学生对劳动价值教育的期求。2.2劳动实践教育与两学段课程资源保障不协调。劳动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当下,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教育在资源保障方面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学校劳动教学基地匮乏、校外劳动实践场所缺失及家庭劳动实践观念错位等。从学校方面来看,没有固定的劳动教育基地,主要是组织一些校园文明志愿者活动及“三下乡”活动,学生劳动实践活动较为单一,参与人数较少。同时,两学段思政课教师更多的是对劳动历史观方面的教育,缺乏对劳动生活观方面的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思想上难以产生认同,参与劳动实践的欲望降低。从家庭方面来看,很多学生家长的劳动观念错位,一味强调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劳动技能培养,没形成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正确的家庭劳动育人导向有待进一步提升。2.3劳动教育激励评价与两学段课程教学评价不同步。当前,在我国大中小各级学校之中,存在部分学生主体能动性弱化、劳动教育目标、内容及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3]。开展高中与大学思政课的劳动教育评价,不仅有利于两学段思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拓展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调查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形式单一,很难做出有效的教育评价。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未能引导部分高中生明晰自身劳动主体地位。大学在实施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过程中,也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育评价激励的作用,仅通过一些零散的课堂评价和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评价方式,没能形成科学、规范、具体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导致两学段劳动教育通常被边缘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推动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发挥好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能及时纠正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难点。

3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路径

3.1推动劳动教育融入两学段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根据两学段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找准两学段思政课教学融合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体现出高中与大学两学段劳动教育的衔接性和多样性。一方面,高中思政课要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思政课教学内容要适当融入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注重校内劳动模范人物宣传,最好用身边劳动模范事例激发高中生认清劳动价值、增强劳动使命、勇担劳动任务。同时,劳动教育课堂要拓展至家庭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高中生在家庭多承担家务劳动,参与校内外各项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劳动本领。另一方面,大学思政课要帮助大学生厚植劳动情怀。大学思政劳动教育课,要坚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观为基础,理清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劳动创新思维,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劳动创新意义和艰苦奋斗精神。本质上高中与大学两学段劳动教育具有一致性,共同致力于塑造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建设体系。3.2搭建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平台。针对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课衔接不充分,要搭建两学段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发挥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教育作用,以学生实际劳动需求为本,营造良好劳动氛围,形成家校社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一是,高中与大学要围绕校内劳动实践教育目标,统筹协调校内各方资源,建立完备的劳动实践基地,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弘扬劳动模范和宣传劳动英雄活动,营造校内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同时,要提升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教育理论课教师培养质量。面对两课程思政课教师在劳动教育理论素养方面薄弱的现象,通过邀请相关专家授课,解读最新的劳动教育理论,助力其理论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提升。二是,要引导家庭认清劳动教育的主流价值,避免产生错误的劳动阶级思想,并积极配合学校各项劳动教育政策,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家长要以身示范,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各项劳动,帮助孩子掌握各项家庭劳动技能。三是,要积极联系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资源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协助,打通家校社劳动教育的阻碍点,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机构组织的一系列志愿活动。通过家校社三方共同协育,拓宽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劳动实践技能。3.3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根据高中生与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课堂表现及课外实践等情况,建立科学详细的劳动教育过程评价标准。一方面,构建劳动教育多元化评价主体。针对劳动教育评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作为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老师对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的过程性评价,也包括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要改变当前关于劳动教育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重视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较总结性考核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目标。另一方面,构建科学的过程性评价标准。目前劳动教育评价以理论知识掌握和课外实践体验为评分标准,欠缺具体实施细则的评价。比如校内志愿活动加分数、班级搞卫生分数及参加社会劳动实践标准分多少,没有具体的明确分数,这种较为粗糙的评价方式很难激发学生长久投身劳动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学生在劳动贡献大小,精心核定劳动教育各环节分数,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考核奖惩制度,每个月公布评价结果,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3.4构建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保障体系。当前,制约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困境,根源在于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战。现阶段思政课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目前思政课的组织形式尚未能够做到大中小各学段的有机联动有关[4]。因此,要创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组织,打破两学段思政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双方思政课教师交流与联系,融通两学段思政课教学平台。一方面,打破区域内高中与大学两学段教学隔阂,推动成立区域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团队联盟,并下设两学段思政课集体备课领导工作小组。领导工作小组要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建设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共促的交流平台,实现两学段思政课教师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构建高中与大学学校内部劳动教育教学共同体。通过定期召开劳动教育专题座谈会或论证会的形式,以着力解决学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为目标,形成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以期实现劳动教育更高效地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创新性劳动教育例5

【中图分类号】G62

劳动技术学科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它与一般的文化知识课程有着显著的不同,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劳技教育就更加显示出其重要意义,它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操作技能、认知(知道、领会)和情意(接受、养成)及个性素质的全面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何在劳技课教学中更好的体现出教育改革的思想,更好的发挥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功能,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劳技教学贯穿思想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经常进行劳动,“这件事在道德教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劳技教学有着自己特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发挥出特殊的教育功能。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重视作品质量的习惯,认识劳动的意义和珍惜劳动成果等。除此之外,还具有实践性。劳技教学过程主要以操作技能为主,并体现出寓意于做,做中受育。以工艺“小蓬船”制作为例,先要在一定尺寸的小木块上进行测量、划线,画出船甲板、船侧板图的线条,再进行正确的锯割、锉削整形,使船体呈上宽下窄状,然后在船体的适当位置装上船舵、风帆、五星红旗等附件和设备。还注意介绍发明家的事迹,爱迪生、包起帆等中外发明家的事迹,介绍我国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给学生以巨大的鼓舞。使学生感到课堂学习与高架桥、地铁、汽车产业、计算机产业等息息相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动手和创造欲望。因此,劳技教学中的情意目标得到落实,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营造育人环境也相当重要,劳技室也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育人环境。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认为劳技课是付课,不重视动手操作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营造一个育人环境至关重要。要让这些学生也认识到提高劳动素质的重要性,建立行之有效的劳技室规则,条款中有爱护工具、环境卫生、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实践和培养等,形成管理制度,师生共同遵守,才能更好地进行劳技课教学。因为劳技课教学涉及到工具的使用、材料的加工、室内环境卫生和操作安全等诸多因素。通过在教室里布置名人论劳动的名言,让名人来说话,更具有说服力。“成功等于艰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加少说空话”——爱因斯坦。“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多么响亮的话语,催人奋进。这些名人名言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显而易见的。

劳技教学融合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工艺制作是劳技教学和美育的有机结合体,体现在劳技内容的工艺性和劳动过程的情感性。

工艺作品具有实用性、欣赏性,它强调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作品艺术性,包括整体结构的合理、美观等,这些本身就包含了美的因素,如上工艺“牙签贴画”制作课时,

通过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和实物作品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了解牙签贴画工艺的人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鼓励学生构思设计作品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牙签贴画作品的构思设计,并用草图表达。

组织学生交流设计,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设计图案,并用语言表达设计构思。教师及时点拨,启迪学生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修正、完善设计。同时注重分层教学,允许部分学生模仿范例设计。用设计图稿放在黑卡纸上,进行图案描印,并提示印稿技巧。学生设计出《相思》、《翠竹》等作品,充分体现出作品的艺术性。

劳技教学注重动手技能

劳动技术课属于技术性课程,根据劳技课的知识性、教育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我认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要有适当的“基础知识”,还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是因为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不断发展的阶梯和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和发展“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在“笔筒的设计与制作”教学中,把识图、划线、锯割、打磨、胶结等各个知识点和技能分成几个课时进行教学。上课时要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十分注重观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表现,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作出正确、恰当的评价。

要求学生除了完成规定的笔筒尺寸等要求外,多动脑、勤动手,在笔筒上贴上祥云图等附件或者在笔筒的面上进行镂空等操作。很多同学在学习中肯动脑筋,所做的作品也比较有新意。制作的笔筒不但尺寸精确,而且装饰精美。在参加“CAXA杯”上海市中学生劳动技术竞赛中,我校同学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多次获工艺木工项目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在每次的制作课上,我都要求学生想一想、试一试,在原来的作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技能,也开发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动手能力。

劳技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爱好是人们从事任何一种活动的原始驱动力,是对认识对象的一种积极态度。作为劳技课延伸的课外科技活动,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动手制作,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施展,促使学生将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创造性成果。我在科技教育中,指导学生多次获市、区少科站组织的小发明方案设计、小发明作品,“三模”等比赛奖项。我指导的学生在2009年上海市动手做大赛上,人工岛创意模型荣获一等奖,创新作品“船舶超载简易预警装置”,获25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二等奖。实践证明,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的内容与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个性得以和谐地发展。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动手制作,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施展,促使学生将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创造性成果。通过成立科技活动小组,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组织讨论和优化设计等,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参与探究的气氛更浓,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重视情意发展和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当前提高劳动技术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创造性劳动。他说:“双手的工作跟有意义的创造紧密地结合,思考和双手的联系越紧密,劳动就越加深刻的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他心爱的事情。劳动中的创造是发展智力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

思想教育是学好劳技课的动力,掌握技术知识是学好劳技课前提,操作实践是落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手段,还在于它能够真正地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动手动脑中充分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实现技术与能力的提高,品尝到作品完成所带来的欢乐。

参考文献:

创新性劳动教育例6

劳技课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获得积极地劳动体验,培养良好的技术素养为目的,是操作性较强的基础性教育。劳技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对于实施创新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劳技课教师需要准确掌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并充分利用劳技课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劳技课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近几年,国家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体系。劳技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与实践性,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结合劳技课的特点,为学生创造培训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都忽视了劳技课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如果劳技课只是从理论上传授劳动与技术知识,那么就会降低劳技课的教学效果。劳技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与技术素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因此,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将劳技课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小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2.利用劳技课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2.1优化学习过程

不同的劳动技能,劳动方法也由特定的动作组成,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劳动方法,最终形成劳动技能。长期以来,劳技课程一直采用的是理论授课模式,教师先讲授理论,由老师先做,而后学生模仿,这种理论授课模式对学生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非常不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学生一味地模仿老师的示范,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学生很难再学习过程中提出一味,甚至对于一些问题也会直接忽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思维定式,失去对劳技课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劳技课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促进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劳技课教学的核心便是创新,通过劳技课教学,可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一番学生思考,给予学生想象创造的空间,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迫切地想要解决问题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也由此激发。在劳技课教学过程中,骄傲是需要将知识点融入到问题中,将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吸引到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正确思考,鼓励学生可以自主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处于积极的思维状况中,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以《“改造”雨衣》一课为例,首先教师需要强调雨衣在雨天出行的必要性,而后为学生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雨天使用雨衣时,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积极提出自己在使用雨衣时出现的一些问题,此时,教师便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对雨衣进行改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方法。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雨衣进行了创新性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在创新思维上培养。在劳技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提出问题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可以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己思考,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2.3回归生活实践

劳技课教学依托于生活实践,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将劳技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凉拌菜》教学为例,教师在教授凉拌菜做法后,可以鼓励学生在加重自己动手制作,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将知识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4积极评价,给予鼓励

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是劳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既是对学生劳动知识与实际劳动的结果检查,也是教师教学成果的直接反馈,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评价,在按照一定标准对学生成果作出价值判断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给予学生肯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小学阶段,学生普遍渴望表扬,在增强学生荣誉感的同时,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劳技课中。因此,在小学劳技课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评价,给予学生鼓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劳动技能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完成劳技课作品后,教师需要组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给予其适当鼓励,一般的,小学劳技课评价多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劳技课活动中的真正体验与教训,这样学生便会更加全面地评价自己的作品,对自我认识更加的清楚。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点评,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优化加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再次提高,进而更好地利用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3.结语

小学劳技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调动其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提升劳技课程的趣味性,又可以技法学生的创造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性劳动教育例7

劳动技术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因素,是事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鹤壁市山城区第一小学为实现劳动技术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该校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引入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准备劳动技术课制作材料,配备劳动技术课专用教室,开辟种植园。

在老师教育实践操作方面,该校制定了一套实施方案,即:模仿-――独立劳动技术――熟练劳动技术――创造劳动技术。而且在合格环节设计了相关内容,比如:设置皱纹纸、卡纸、瓦楞纸、木棍、扣子、陶泥、纸绳、壁挂、编织、模型制作等;

在山城城第一小学校园内,有一处种植园,那里有学生亲自种下的各种农作物,如白菜、萝卜、花生、马铃薯、玉米等。该校副校长王春芳告诉记者:“这些农作物是由劳动技术课老师组织学生栽种的,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管理,从翻地、浇地、撒种、除草、除虫、到收获的整个过程,全部由学生来完成。”

校长田保用说:“通过这样的劳动技术教育,可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幼稚的设想和失误的探索得到宽容,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在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2015年该校被评为市劳动技术教育先进集体。

创新性劳动教育例8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22-01

劳技是一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从简单而常识性的案例通过学生实际的操作提升大脑思考能力,明确事物发展的万象变化规律,树立正确的大脑思考意识,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修养,这门课程在目前被教育部门逐步重视,希望可以在教师的正确辅导下,获取较大的成功。在新课改下,劳技课程该如何教学呢?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以及教材大纲要求,在浙教版教材中,设计性学习一直都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技)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所以在教学课程中,设计性思维的培养才是教师的重中之重,中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针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是的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在设计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究思路和创新能力。

1 培养学生学习劳技课程的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

1.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兴趣有:(1)抓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尊心强、注意力不够持久,而且喜欢被鼓励等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等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风筝制作教学中,将学生分成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制作的外观美、工艺精细等表扬奖励好的,鼓励差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渴望,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在渴望中激发了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制作中。(2)设置疑难问题,激发求知创新兴趣。在劳技课堂中,教师的设疑可以在原来知识上或者学习新知过程中进行设疑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带领学生进入探求知识的乐园。在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燃起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动脑动手,逐渐培养学生爱思考和勤学好问的习惯。(3)享受成功倍增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当风筝做好后,教师带学生放风筝,让学生品尝到自己成功后的辛勤劳动的果实,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进而激发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密切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以及特长,针对性的对每一个学生设计最合适的教学方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兴趣紧密相关,兴趣会使教师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有助于与学生之间增进师生关系,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适当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比一比看一看谁的作品更精美,更富有创意。然后指导学生制作,制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具有新意的作品。

1.2 基于创新思维发展动手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就拿中国建国初期与当今社会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凝聚了中华儿女多少的创造力,然而劳动课程可以让学生开启心智,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激发了兴趣,从而爱动脑筋、会动脑筋,逐步培养了自己的创造能力,树立了创新意识。

例如,煤气瓶煤气储量显示器的设计。

煤气的使用在大城市中已经基本管道化,在多数城镇、广大农村煤气还是用钢瓶装气,而现在煤气瓶上还未加装储气量显示器,往往煤气快使用完还不知瓶内有多少气,错过加气时间,很费事。据此存在实际问题,课外创造制作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两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是在煤气瓶加装气压表,以显示瓶内储气多少。这里用的是“移植法”,把电表、水表的方法移植过来;另一方案是瓶底加装重量显示器―― 台秤。(为防止台秤长时间负重损坏,另加装一钢瓶升降装置)。这里用的是“等效法”,把储气的多少转化为钢瓶重量的变化。这些方案都反映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2 开设相关课堂,结合课外活动,切实发展劳技教育

劳技课堂意识得到了培养,动手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实际的操作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除了教程以内的实验课程之外,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技能扩展课堂,可以亲近自然结合日常生活,使得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在劳技课的教学中,应注意活动过程的层次性、现象的针对性,由表及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并总结出现规律。

开设劳技专业课堂,不能单单是课程中设计的案例这么简单了,教师应该更加实际的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最好是校园中发生且是学生有目共睹的事件,教师巧妙的设计来是的学生动手来完成一项项操作,不仅可以使得有良好的积极性,而且会比课堂乏味的文字教学效果明显的多。总之,劳技教育是以生活为基础,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使得生活题材融入科学教育中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 通过劳技课堂教育发展思想道德培养

劳动技术课程是对中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浙江省中学劳动技术课程指出,它是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劳动,通过实践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感悟“劳动”的乐趣,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为此,我认为,不能把劳技课简单地看作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习惯的学科。而应看作以德育为主导,以劳技教学为主要内容,融入智能的培养,动手能力训练和美的熏陶等综合方面内容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劳技教学中,我不仅向学生传授工艺技术,而且注重捕捉,挖掘德育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劳技教学中去。学生在学会制作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并形成很强的内化力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4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劳技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能够主动、自主的进行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创新性劳动教育例9

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本文中的劳动是指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使动作和思维在劳动过程之中不断地进行双向传导,启迪学生智慧,改善劳动技能和技巧。在体育课堂中尝试设置劳动技能,借以廓清学生良好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当然体育本身就来源于劳动。在此,不过是学以致用。如何使学生把学习的东西再转变为现实的劳动技能,这或许也应该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向或尝试。

将劳动技能引入在体育课中,在不改变体育课类型的前提下,如何取得成功,关键是教师应该怎样合理地设置劳动技能: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气氛中和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探究性。体育源于实际生活,让劳动生活走进课堂,让体育贴近劳动生活,使学生发现体育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创建美好情境陶冶情操,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获得身心健康,获得成功。比如在游戏 “穿过森林”这堂课中创设情境,要让学生体验森林的感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先来“草地”这个环节,然后,让学生坐在地上唱歌、跳舞、嬉戏等调整好身心,最后来到河边,利用“捕鱼”这个劳作游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 利用体育课上场地的布置及借还器材等进行劳动教育,使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比如利用学生的兴趣,适时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根据需要自己去布置场地器材,学生也可以满足劳动的体验。再如大家都认为借还体育器材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在一般情况下总会有许多同学争着去做。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虽是小事,却是在为大家服务”这一闪光点,让学生明白劳动是光荣的,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创新性劳动教育例10

创新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特有的素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的思想和观念上的更新,表现了人的能动性。而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主要的工作就是集中在生产第一线的,与社会生产生活等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同时又需要与客户或者消费者直接交流沟通,获得的专业与职业信息最为直接,需要的创新劳动也更为直接,创新劳动所产生的劳动价值也更加具有经济价值。德国经济学家克罗茨说: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演变成为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员工的学习能力,即从现有知识尽可能快地产生新的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创新能力”。这就是说,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不再属于资本所有者,而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员工。人才的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创新人才一般表现为思维的创新,科技的创新,知识的创新以及观念的创新。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主要服务于社会一线。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就是服务于社会一线的技能型创新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则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最后一个场所。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学生是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各种机器设备的创造性劳动。高等职业教育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一直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行将生产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化的体现出来,在劳动的过程中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深刻理解,领悟操作技术等。因为教材是永远落后于实践的,永远也不可能复制劳动过程中的全部知识,尤其是劳动过程中的各种隐性技术;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一般都是众人归纳总结后理论体系相当成熟的展现于书本中的,不可避免肯定会有相关的知识被遗忘,产生偏差,表达不准确。这就需要在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将新知识的生产过程,智力运用过程等创造性的综合整理成新的劳动。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就应该把创新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培养的学生输入到劳动第一线,更好的为企业所服务。目前,企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要是思维的创新,技能的创新和知识及服务的创新。作为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应该首先给创新人才进行定位,只有定位清晰才能有效的达到目标。因为我们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而具体到会计专业,其实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在企业的管理第一线,他们所需要的是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将相关市场的信息及时上传下达,帮助企业分析市场的相关情况,从而帮助企业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我们高等职业院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时候,想要同时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操作能力,就不能知识单单传授学生基本的技术,而是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并且了解岗位群之间的相关原理、勾稽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改良。

二、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学生培养创新性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它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因此,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学生,这些服务于企业第一线的管理型人才具备创新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知识经济下,知识的创新,传播都是有创新性存在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一个国家的地位都需要考量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对管理型人才进行考量时,也势必需要对这个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行考量。故而,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管理型人才,是知识经济下对于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要求。第二,培养创新人才是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的教育思想观念以及人才培养方式方法都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发展了。如果继续采用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授我们的学生,那么很难培养出适合新形势下的管理型人才。因此,只有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转变过去的教育思想观念,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的新形势下的高素质综合性高端技能型人才。第三,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发觉高职教育特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较短,发展水平较低,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了,但是就总体而言,本质上的思想观念还是没有进一步的解放,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实质性的改变,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显然已经是不能够适应我们的新形势下的新学生在社会中的需求了。因此,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尽可能的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中增加创新性教育的相关内容,尽量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办出每个高职院校的特色。综上所述,只有从教育理念进行转变,从教育目标进行改变,从培养方式方法进行转变,从培养实践过程进行改变,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性高端技能型人才。

作者:陈蕊 周晨 陈占武 单位: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N].人民曰报,2006-02-10.

[2]苏志刚.创新高职院校体制机制捉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J].教育研究,2008,(10).

创新性劳动教育例1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或个人,他不同于农民等主要依靠体力获得劳动成果,而是脑体兼有并且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者。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涵义及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作为一般的“主体”和特定的“主体”的统合。作为一般的主体,它是指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显示地确证自身对客体的主体地位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这个主体指向思想政治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与实施者。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按年龄来分,可分为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教育主体;按性别结构来分,可分为女性教育主体和男性教育主体;按行业来分,可分为学校、企业、军队、党政机关的教育主体等。按级别来分,可分为高级政工干部、中级政工干部、初级政工干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劳动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合法性和奉献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合法性劳动特点,亦称方向性。这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正常有序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以服务于该国的思想意识的统一,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必须符合阶级社会统治的意志。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必须是沿着这个大方向进行的,否则一切教育活动的举行都是没有实际的社会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奉献性劳动特点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正常有序运行的本质要求。我们都知道思想决定行动,那么作为一个大的国家来讲,必须做好国民的思想工作,以使其能够主动地自愿地奉献于国家。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奉献性的劳动显得格外重要。

(二)综合性和塑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综合性劳动特点又可以称之为全面性或多样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由众多因素构成的综合性劳动。这边面的众多因素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知识,还包括他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思想觉悟、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综合性劳动特点要求各教育机构必须严格把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各项指标,从而筛选出最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同时也要求各界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努力加强学习训练各项基本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塑造性劳动特点又可称为纠正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塑造性劳动特点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正常有序运行的本体功能。塑造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教育活动帮助教育客体接受科学理论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并进一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规范行为。这里谈到的塑造性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宏观方面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微观方面包括个人品德、行为习惯、心理状态等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主要是努力改变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精神世界使之完满。第一,通过引导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本来的错误思想改变为正确思想。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要求的。第二,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较低的理论水平提高到一定的层次和高度。这一点不带有阶级性特征。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潜在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