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6 09:03:01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例1

一、管理主体多元化:“解脱”但不“推脱”

中山市第一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先后三次扩大规模,并迁址重建扩建。目前,学校有138个教学班,其中初中部48个教学班,高中部9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500多人,在职教职工600余人,是中山市同一校区在校师生人数最多的学校。这样一所特大规模学校,若用传统的理念和方式来管理,校长必然不堪其忙,情感管理流于粗放,极有可能使学校由“学堂”变成“工厂”。那么,如何让校长从繁杂的管理中“解脱”出来呢?笔者以为,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每一个中层干部和教职员工的作用,以 “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多元化治理格局,才能真正破解管理难题。

(一)构建行行专职专能的多元管理架构。“多元管理”首先表现在学校的管理架构上,就是充分发挥年级部行政管理的作用,让教学、学生处等部门解脱出来,着重在专业引领上下功夫。随着规模的扩张,传统的“校长――各处室――年级――班级”四级管理体系已经无法适应要求,学校于是创设了年级部这样一个管理层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年级部隶属于处室的管理,处室既承担行政管理的职能,又要发挥专业引领作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应对了规模扩张带来的难题,但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加上年级部和处室因工作不协同等情况,矛盾不断升级。为此,学校大胆推行年级部管理制改革。这意味着年级部与处室是并列合作的关系,副校长双向分管年级部和处室,年级部重在行政管理,集本年级教育教学、师生管理、后勤党支部工作于一身,处室重在专业引领,通过学科组、班主任队伍建设,对年级部教育教学进行整体规划。这一管理形式将校长和处室中层的压力分解到各年级部,既有利于调动各年级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提升师生关注度。

(二)搭建人人各显其能的多元管理平台。“多元管理”的另一个表现是让教师、学生、家长、校友都参与到管理中来,让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人,真正通过参与管理,做到人人当好自己的“官”。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校委会、家委会、校友会、教师组织、学生自治组织等团体,组织引导师生家长校友参与学校管理,搭建起社会性、开放性、共融性的建校、治校、理事平台。大到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小到宿舍、饭堂的管理,从教学改革的推进到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学校都充分做到让师生、家长、校友参与其中,不断推进社会化管理,通过学生自主管理提高治理效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治理方式民主化:“放权”与“制衡”并重

“放权”是为了学校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为了学校的各项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从而让学校走上现代学校治理之路。中山市第一中学在人权、财权和物权方面,都尽量做到“放权”与“制衡”并重,让行政人员、教职工充分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同时完善制度,让权力得到“制衡”,以便让学校在充分民主的氛围中实现内涵发展。

(一)“放权”,让治理更加民主。比如,学校日常管理会充分发挥行政中层的作用。学校行政事务重大事项是在充分调研与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校领导酝酿提议,由校长召集并主持校长办公会审议,经集体讨论,由与会成员集体做出决定。学校的重大事务不由校长一人决定,校领导班子包括中层干部都要参与表决,并对自己的表决负责。学校行政会议分为校级行政会议和分线行政会议。校级行政会议着重研究学校工作计划和中层以上干部学习培训,分线行政会议着重处理教育教学和后勤工作等具体问题。

涉及到人权、财权和物权的诸多行政事务,校长充分放权给各级行政,学校则充分放权给教职工。比如,涉及到学校章程制定及修订、学校发展规划等关系学校发展和教职工权益的重大问题,学校都会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审定学校重大方针政策的作用。涉及师生评价、财务预算等其他重要事务,学校会让教职工代表甚至是家长代表、校友代表充分参与其中。2013年学校成为“2014年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并获得2014年清华大学自主选拔“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资格。为了将此次遴选工作做到公平公正最大化、公开最大化,学校邀请了教育界、媒体界、法律界以及家长、清华校友代表共7人组成“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候选人”推荐评审团,对具有申报资格的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综合测评,择优推荐。又如,学校选拔骨干教师成立学术与师德委员会,负责教师职称初评、学术交流、课程建设等工作。大范围的“放权”,既提高了治理效率和民主决策水平,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乃至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提升了公众对学校的满意度。

(二)“制衡”,让治理更加规范。行政事务和部分财权、人权事务下放给行政、教职工代表,为了让“权”用在刀刃上,学校也采取了一些“制衡”措施。比如,行政中层要定期汇报各项工作,学期前要制订计划、学期中要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学期末要进行工作总结及展示,涉及到财务、人事、评优推选等各方面的工作,学校会通过公告栏和校园网等途径对外公开,接受师生、社会各界的监督。制度保障下的学校治理,更加规范、科学,成效显著。 三、学习形式合作化: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当今社会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团队建设不仅能让每一位成员都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对成员自身的专业成长、对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过去几年来,在推行教育治理的进程中,笔者一直在探索建立参与、分享式的学习型团队。

(一)合作,形成管理合力。基于行政管理高效便捷的管理型学习团队建设,主要是指以年级部主任为核心的年级管理团队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学生成长指导团队。年级管理团队实行主任负责制,在年级部主任的领导下,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分管本年级德育、教学、党务等工作,年级管理团队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承担本年级的管理事务;学生成长指导团队围绕班级管理展开,以班主任为核心,科任教师共同参与。

(二)合作,促成抱团发展。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术型学习团队建设,指以教学研究为核心的学科组团队和以日常备课为核心的备课组团队,还有以教学改革探索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研究实践团队。学科组团队着重课堂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通过课堂展示、听评课、教研等形式,达到提升课堂效率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备课组团队着眼于日常教学常规,通过日常备课、研课的形式,让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教学改革研究实践团队是在学校的积极引导下,由教师自发组建的围绕教学改革某一方面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团队。过去两年,学校鼓励各年级部、学科组、备课组、班级和参与教改的教师群,以团队的形式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并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也以学习型团队的评价方式鼓励教师申报学习型团队,并通过宣传报道等形式构建合作共赢的团队文化。

(三)合作,熔铸学校文化。在学生群体中,学习型团队建设同样重要。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完全中学,分初中部、高中部。其中初中部自2012年以来就开始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打破“排排坐”的固定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三五成群的小组合作形式。三年来,课堂上的小组互助文化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每一位学生,并深受学生家长的欢迎。高中部学生在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中,也逐渐形成了自主合作的文化氛围。除课堂积极打造小组互助团队文化外,学校也积极引导学生建设以宿舍为单位的学生成长生活团队,通过宿舍雅文化构建团队建设的氛围,通过文明宿舍评比等多种形式,让合作互助的成长理念和携手共进的文化深入人心。

四、交流互动常态化,变“一言堂”为“众议院”

广开言路,让互动常态化是构建现代学校管理机制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互动”主要反映在学校与五个“群体”之间,即教师群、学生群、家长群、校友群、社会群。目前,学校主要通过座谈会、校网、邮箱、开放日等方式和五个群体加强互动。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例2

一、当前我国高校后勤食堂管理现状及特点

高校食堂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它在高校后勤集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食堂不仅为在校师生提供饮食保障,业务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在校学生人数激增,给高校食堂带来巨大的餐饮压力和管理压力。高校食堂作为高校后勤的龙头产业,如何进行正确的定位,如何在物价上涨,面对学生对饮食多样化的不同需求提供一个干净、卫生、味美价廉的饮食服务,高校后勤食堂和后勤管理部门都在进行尝试。

当前高校食堂一般有对外承包和自供两种方式,由于其隶属关系不同因此管理特点各有优劣。外包食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经济效益来核算自己的成本,在管理模式上追求成本经营理念,精细化管理手段,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要比自供食堂效率更高。但随着承包费用的不断提高,物价上涨,竞争加剧,导致饭菜质量有所下降,致使经营户利润锐减,压力比较大。

而自供食堂由于基本沿袭高校后勤集团的管理体制和方式,在人员构成上比较复杂,有事业编制,也有合同工、临时工等,在管理上由于采用任命制,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经营和管理不善造成的问题和矛盾频现,有人事关系上的矛盾,有菜品采购上的漏洞,有高校固定资产使用不当的问题,有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实现对高校食堂管理理念转变

1.高校食堂管理者应该树立科学的服务校园的理念

树立“学校食堂为师生”的理念,广开言路,通过向全校师生征集高校食堂建议,比如借助于网站,建立一套以师生、后勤、商户三方和谐发展的稳定餐饮服务机制,既要通过网络来征集好的建议,也能通过网络来对高校食堂进行评议,改进其餐饮服务水平。通过学校统一制定对外承包的协议,为商户提供部分费用减免,结合政府给予的补助和政策上的支持,切实保障高校食堂为师生的福利性和公益性。学校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饮食消费问题,倡导健康的饮食观,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注重健康,合理饮食。同时,结合高校食堂实际,面向学生设置勤工俭学岗位,吸引更多的学生餐饮到高校食堂的服务中去。

2.改善高校食堂的硬件设施建设,强化内部监督

以人为本,服务师生,不断改善高校食堂的硬件设施,比如桌椅,餐厅消毒设施等,为学生就餐营造整洁、卫生、温馨的环境。增加贫困生勤工俭学岗位,既可以减轻贫困生生活负担,又可以减缓食堂用工难题。对餐饮管理强化监督管理,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减少浪费,合理控制成本。严把米、面、油、菜品等物资供货渠道,确保原材料供应安全、卫生、价格合理。对员工管理实施岗位制度,量化指标,量化成本考核。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公示市场信息,做到各类食品价格公平合理,为师生提供满意的餐饮服务。

三、对高校食堂管理的探索与建议

结合高校后勤管理要求,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创新,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全校师生提供安全、卫生、公平、合理的就餐服务。为此,需要高校后勤食堂管理部门做到以下几点。

1.健全后勤食堂餐饮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抓好高校食堂餐饮工作,不仅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添光彩,也是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办好后勤工作的光辉使命。高校后勤食堂相关部门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来完善后勤食堂管理制度创新。加强对餐饮服务工作的监督与考核,对各食堂商户和负责人进行统一检查,积极落实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餐饮卫生、饭菜质量、价格水平等进行评比,优秀者奖励,不合格者责令整改,整改不到位者,强制取缔其经营。对高校后勤食堂必须抓规范、抓标准、抓制度,对食堂管理目标实施责任制,规范用工劳动,规范食品安全措施,定期组织培训,总结经验,查漏补缺,确保后勤食堂统一规范,安全可靠。

2.建立多样化餐饮服务标准,适应师生多样化需求

对高校后勤食堂管理应该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多样化餐饮服务标准,以满足高校师生对饮食的不同需求。比如引入不同口味的个性化餐饮公司,快餐、特色餐厅、民族餐厅等,既要考虑到不同收入师生的饮食要求,又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师生的饮食习惯,真正做到“以人文本”的餐饮服务。

3.加强对高校后勤食堂的人员科学选拔,提高管理者文化水平

对高校食堂管理者进行科学选拔,选择优秀的人员担任管理,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实际条件,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因此,加强对高校食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竞聘上岗,适时调整后勤食堂的人员结构,因才适用。

4.广泛吸纳学生参与管理

高校后勤食堂要建立一套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代表来参与到学校食堂的管理中去,比如参与餐饮服务评选,学生建议征集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认识食堂管理,比如通过建立学生食堂管理委员会,让学生和食堂师傅一起采购食材,为食堂的管理制度提出合理建设性的建议等。

总之,高校后勤食堂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工作,需要后勤食堂管理者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用博大的胸怀迎接师生的评议。逐步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不断改善管理思路和理念,因校制宜,努力将高校餐饮工作推向更高的标准,为全校师生提供满意的、优质的餐饮服务。

参考文献: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例3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055-02

高校派成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学历层次高、民主意识强,在高校教学、科研和民主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派建设,既是派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需求和重要任务。研究高校派成员参政议政工作机制,探索创新工作机制路径对于优化派队伍管理,提高派参政议政实效性,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和保障作用。

一、新时期高校派参政议政工作机制现状

近年来,高校派成员数量有了明显增多,他们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中的骨干与精英,在推动高校和谐、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高校派成员队伍的扩大使高校派参政议政工作机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很多高校在派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中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问题。

1.组织协调机构不健全。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派参政议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派参政议政机制建设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的统战部门是以科室为单位,而不是专门的组织机构和部门,工作人员配备少。其中,一部分统战工作人员缺乏统战知识,对统战工作的战略地位缺乏高度认识,对党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统战会议精神的学习流于形式。同时,高校派自身也缺乏完善的组织协调机构,多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局面,影响参政议政职能的发挥。

2.参政议政渠道单一。一些高校的派参政议政首先是通过参加学校定期召开的派成员座谈会,听取学校发展的情况通报;其次是每年上交合理化建议,这些合理化建议由高校统战工作人员整理后上报高校党委;再次就是行政职位高低与参政途径宽窄挂钩,行政级别高的派成员可以参加学校重要会议,参与决策制定与工作部署。事实上,绝大部分高校派成员有参政议政的意愿,希望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在学校改革发展决策制定过程中发表他们的意见,但实际的参政议政情况并不太理想。

3.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失衡。目前,许多高校的派人才培养缺乏长远规划和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管理不够科学、规范。入口决定出口,高校派在发展成员这一入口环节要把好关,一定要甄选高专业素养和政治素质的人。在发展成员的基础上,要做好人才培养,将阶段性培养和长期培养相结合,划分年龄、专业资质、参政议政能力等多个层次,做好人才选拔任用工作,使他们能够人尽其才,更好地参政议政,服务于学校发展大局。

4.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缺失。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是推进高校派成员参政议政的剂。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派在参政议政方面还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使派参政议政缺乏保障机制。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的缺失严重制约高校派成员参政议政积极性的发挥和调动,制约派成员在高校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中发挥促进作用。

5.工作调研理论研究不够。高校派成员学术造诣深,科研能力强,他们在高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作为派成员特殊身份在党派发展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表现在党派意识不浓厚、参政议政积极性不高,工作调研理论研究太少等方面。在长期的发展中,派成员往往重视成员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忽视了调研机制的重要性,参加一些会议也往往是走过场、重形式,没有实实在在深入基层进行实践调研。由于派多是兼职,成员更重视科研工作,对派相关理论研究严重不足,有些派成员对党派性质、历史、定位等内容了解不够,更谈不上研究著述了。同时,高校派之间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联合调研机制。

二、创新高校派参政议政机制建设路径与对策

1.完善参政议政组织协调机制。良好的高校派成员参政议政工作组织协调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制度建设,充分发挥领导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参政议政工作稳步发展;二是要组织高校派参政议政骨干力量积极参与参政议政工作;三是要提高高校派内部领导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取得各级执政党组织和有关政权机关、部门的配合与帮助,丰富参政议政资源;四是提高高校党委、统战部门领导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派成员参政议政架设桥梁,鼓励他们为高校发展建言献策,与派进行民主协商,使他们为高校科学民主管理助力。

2.健全参政议政渠道建设机制。高校一是要加强对派参政议政工作的支持和领导,建立健全派参政议政工作制度,完善派参政议政职能部门建设;二是要加强派参政议政渠道建设,探索网络信息化时代参政议政新渠道,拓宽信息交流的平台,不断提高派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推进派参政议政工作不断发展。同时,高校派一是要主动运用多方渠道,整合各方面信息资源,积极争取高校党委和地方政府对派参政议政工作的支持,提出合理化建议,积极探索科学化、高效化、常态化的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二是要不断提升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综合能力,真正参与到高校民主化管理、地方人大、政协会议中,提出有价值的提案意见。

3.加强人才培养选用机制。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合理化、规范化、制度化地加强和建设派队伍。一支思想政治成熟、社会影响力大、文化层次高的派队伍将会极大地推进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发挥,也将推进高校统战工作的跨越发展,同时也会促进高校民主化、科学化管理常态化机制的稳步发展。高校党委一是要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从学校长远发展需求出发,重视在派成员队伍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升派人才综合素质,使派人才在高校发展中人尽其才,有所作为,大有可为。二是要健全人才选拔聘用机制。高校党委要将培养选拔派干部纳入到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并形成健全的机制,使派人才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政治职能和专业技能。

4.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目前,高校派成员多是兼职从事参政议政事务,积极性并不高涨,更多的人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提案调研等工作当中。为了提高派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党委一是要协同派管理层对派成员参政议政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派成员承担的党派活动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与他们本职工作综合测评相结合,与高校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激发派成员参政议政热情,浓厚派成员参政议政氛围,形成人人关心国家大事和学校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高校党委应在派参政议政激励机制的制定过程中,与派成员达成共识,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对派参与高校发展建设的优秀建议要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优秀的派成员,高校党委应秉持公开公正的原则,践行“有为才有位”的标准,在干部选拔中优先考虑,给予行政级别和相应待遇,采取多种举措鼓励派成员积极参政议政。

5.做好工作调研和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是派发挥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和民主监督职能作用的前提和基础。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工作调查研究是提高派成员参政议政有效之举,纸上谈兵、凭空设想和主观臆断是要不得的。一个好的提案和建议,需要派成员从社会发展、人民需要等方面做多重考虑,只有深入广大的群众之中,才能了解民情民意,才能形成有价值的提案和意见,才能形成对实践具有指导性的调研成果。派要认真抓好工作调研和理论研究,一是要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做好课题选定工作;二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三是提高促进调研成果转化的能力。

总之,高校派的参政议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高校应不断创新派参政议政机制建设,建立必要的运行机制和操作规程;完善派参政议政的组织体系,使派参政议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畅通渠道,多方面提供资源,支持派参政议政。同时,高校派应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提升自身参政议政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派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钟俊.论派参政议政工作机制的完善[J].重庆社会主义学报,2012(4):25-27.

[2]王丽欣,刘薇.论高校统战工作机制创新的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0):100-101.

[3]吴艳春,徐丹.派参政议政工作探析[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21-24.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例4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优质均衡发展理念,以优质学校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为依托,构建合作共生机制,整体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办好让全县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

(二)目标任务。强化学区管理多元教育效能,拓宽资源共享领域和内容,实现学区内校际各种资源的常态共享,缩小校际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加强学区管理机制建设,实现学区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形成学区管理特色,促进学区内不同学校共同发展、特色发展。

二、实施原则

(三)传承创新原则。立足现状,积极探索,在继承学区工作理念、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实践,深入推进,在传承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不断提高学区管理实施水平。

(四)合作共享原则。强化学区内学校合作交流,发挥各自办学优势,在学区基地校的带动下,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五)个性发展原则。把实施学区管理与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结合起来,注重先进校园文化在学区的培植和发展,推动成员学校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形成各具特色的学区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校园文化。

三、主要工作

(六)实施管理资源共享,促进管理水平提升。按照学校类别组建联合体,对原有学区进行调整,重新划分六大学区。构建学区统一管理机制,有效协调,坚持民主决策,不断增强执行力。学区管理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制定学区发展规划、统一建立学区管理制度、统一组织教师研修活动、统一开展教学工作评估和教育质量检测。加强校际交流和学习,共享先进管理理念、科学管理制度、高效机构设置、优秀管理办法等优质资源。不断拓宽学区统一协调管理的领域,创新学区管理的思路、方法和运行模式。

(七)实施教师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依据我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组建学区联合教研组,建立学区教师研修制度,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常态研修活动,提升学区教师研修整体质量。发挥优质教师资源的带动辐射作用,采取名师带徒、名师送教、开放课堂、专题培训、教学成果展示等不同方式,发挥名师作用,促进学区内名师资源的有效共享。

(八)实施课程资源共享,促进课程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包括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课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包含具有特色的教案、图书、课件、校园网资源、题库等。建立学区信息化课程资源平台,将优质课程资源通过资源平台在学区学校进行共享,统筹推进校际课程资源的开放利用,协调组织校际课程同步实施,协调开展各种体育、艺术活动。

(九)实施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加强学校网络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的育人方式和研修模式,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探索实施“专递课堂”,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推送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探索实施“名师课堂”,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形成网络环境下研修活动的新常态;探索实施“名校网络课堂”,以学区基地校为主体,通过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学区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十)实施特色优势发展,促进教育品牌形成。学区化管理不是同质化发展,每所学校必须发挥不同优势,彰显各自特色。每所学校要关注办学理念,突出文化底蕴,挖掘学校内在潜力,体现在学区管理体制下的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形成独特成果,形成各自不同的学校品牌。建立学区“1+x”办学成果展示机制,基地校统筹规划,积极搭建学区内各校办学成果展示平台,以一个主题为中心,以多种形式和内容为载体,秉承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原则,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办学成果展示活动。

四、完善制度

(十一)建立学区校长联席会议制度。校长联席会议为学区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校长联席会议由学区内学校校长和责任督学、教研员、培训教师联系人组成。设立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即学区长一名,学区长由学区基地校校长担任。

学区长主要职责:组织召开校长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学区教育教学问题,统筹安排学区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推进学区内学校课程资源、师资及教育教学活动共享;指导学区内各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定期向教育行政部门汇报学区管理工作情况。

校长联席会议主要任务是协调学区内教育教学工作,共同探讨如何促进教育质量提高。根据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工作要求,制定学区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开展学区内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区管理的有机统一,切实做到学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十二)建立学区管理专家组集团化工作制度。专家组具体负责落实校长联席会议制定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专家组由学区内各校教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组成。设立专家组组长一名,由基地校教学副校长担任。

(十三)建立责任督学、教研员、培训教师联系学区制度。每个学区由教育局指派责任督学、教研员和培训教师为联系人,落实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工作安排部署。

五、保障措施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学区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县学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学区管理工作。根据需要及时例会,研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进行总结和宣传,扎实推进学区管理工作。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例5

一、认真组织,广泛进行宣传发动

1、学校召开党政班子会议,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把握工作重点,研究制定了学校案例剖析阶段工作安排。

2、召开全体党员干部会议,对对照检查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安排案例剖析阶段工作,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燕在大会上进行了动员部署。

3、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学校设立宣传专栏、悬挂了标语口号,及时补充完善专题博客内容,各种宣传信息已经达到70条,访问次数达到了17000多次。

二、广泛开展了献计献策活动

在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案例剖析阶段动员会以后,我们又专门组织会议对献计献策活动进行专门发动,讲清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对改进学校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广大党员积极投入到献计献策活动中来。为此,我们要求每名党员认真对待献计献活动,不能走过场。

为了使献计献策活动更有实效性,学校党支部对党员献计献策的内容进行了细化,使党员做到心中有数,更有针对性。要求党员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设施设备改善、校园环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了使党员同志更广泛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一是下发合理化建议反馈表到每个党员,针对学校重点提出建议;二是组织召开座谈会,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三是校长、副校长和个别党员进行交流,单独听取他们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在专题博客上开办建议栏,随时听取党员的意见。

对党员同志通过不同渠道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学校党支部非别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汇报、汇总。

献计献策的内容呈现出以下特点:内容针对性强,对改进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内容全面,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提出的建议可操作性强。建议起点高,具有前瞻性。建议内容涉及到5个方面,9大项专题。最后学校党支部形成了《献计献策专题报告》。

三、认真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

1、确定调研专题内容。学校党支部根据副校级以上领导分工情况,在班子成员认真讨论、深入分析的情况下,党支部和4名副校级以上领导分别确定了调研专题。

2、认真开展调研活动。对党支部的调研工作,主要由党支部书记负责,其他支部委员按照调研专题的细化内容分别开展调研,并随时汇报调研情况,最后听取汇报,安排专人汇总。4名副校级以上领导根据个人调研内容,深入到教师、学生、家长中,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掌握翔实的资料,做好调研记录。

3、认真撰写案例剖析报告。学校党支部书记听取支委成员调研情况报告,进行汇总,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安排专人撰写调研报告。4名副校级以上领导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思考,认真撰写了案例剖析报告。

四、认真做好学习教育活动的管理工作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例6

1 “城中校”企校合作办学思路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施企校共同育人的合作机制建设,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1],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现代药学岗位需求,满足医药城企业的用人需求。秉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学校与中国(泰州)医药城全面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药学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学校和医药城协调发展。

2 “城中校”企校合作办学模式

2.1 成立中国(泰州)医药城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

由中国(泰州)医药城管委会、学校、中国(泰州)医药城相关企业等多方成立中国(泰州)医药城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理事会的主要活动形式包括年度全体理事会议和常务理事会议。年度理事会会议、常务理事会议的主要职责是:听取和审议理事会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及相关资金的年度预算和决算,讨论理事会工作计划、制订和修改共同遵守的理事会章程和学院与理事单位间、各理事单位间合作规则等,促成学校与理事单位间、各理事单位间的合作;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规模和层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提出指导性建议[2]。会议议题主要包括:联合办学、联合人才培养、联合科技教育培训服务、联合科技攻关等方面。

理事会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人才培养合作办公室、人力资源合作办公室、科学技术合作办公室以及教育培训合作办公室等5个职能机构。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合作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使用和调配以及接受和管理理事会单位的资金援助、设备捐赠等事务;人才培养合作办公室协调企业与学校人才培养相关的方案制订、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生产实训等合作事务;人力资源合作办公室协调校企双方人员交往、师资培养、学生就业等合作事宜;科学技术合作办公室负责科技项目联合申报和承担、横向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与应用等事务;教育培训合作办公室协调企业员工培训、员工技能鉴定与考试、培训资源共享等事务。

2.2 建设中国(泰州)医药城人才培养基地

2.2.1 硬件建设 在中国(泰州)医药城租赁房屋,建成能容纳100名学生、100名企业员工培训的教学、生活设施。

2.2.2 软件建设 (1)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合作办公室的协调下,学校、园区管委会及相关企业共同制定能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符合生产流程的课程体系,编写符合岗位技能要求的校本教材,建立学生综合考评体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考评学生,将学生培养成满足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学生管理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合作办公室的指导下,由学校和相关企业共同组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制订管理办法,一起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敬业精神培养、诚信品德塑造,使学生具备将简单事做完美的职业理念,满足企业发展和个人职业生涯不断提升的需求。

2.2.3 建立互惠共赢的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学校的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中国(泰州)医药城的产业集群优势、人才优势和研发基础优势,共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设立人力资源信息库、仪器设备信息库、科研课题信息库,为医药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培养技术人员[3]。

2.2.4 共建企业专家工作站和教师工作站 在学校组建以企业专家为主体、学校教师参与的企业专家工作站,承担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培养锻炼教师等任务;在企业组建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师工作站,承担科技攻关、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培养双师型教师等任务[4]。工作站由人力资源合作办公室负责管理。

2.2.5 共建企校合作信息管理平台 为了加强理事会成员单位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企校合作育人的信息化水平,理事会成员单位将合作共建信息管理平台。在现有的校园网络基础上,建设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管理、教学资源管理于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使教学管理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等需要;为企校间合作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供网络平台;为在校生辅助教学提供资源,为毕业生在职进修、行业企业员工培训提供远程培训,为企业开放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企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3 “城中校”企校合作办学机制

3.1 完善制度,形成稳定合作机制

由理事会牵头,会同中国(泰州)医药城管委会、学校、中国(泰州)医药城相关企业共同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城中校”企校合作办学模式的正常运行,逐步形成园区引导、市场运作、校企联动、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

制定落实《中国(泰州)医药城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章程》和《中国(泰州)医药城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工作制度》。理事会将定期召开会议,会议围绕行业发展状况、园区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探讨。同时,建立理事会下属办公室,定期向理事会报告制度,以确保人才培养基地的健康发展。

3.2 明确责权,构建长效机制

通过实施资源的有效共享,按照互惠共赢原则,各理事会成员单位在履行相应责任的同时行使相应权利,获取相应的利益。调动企校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合作成果,确保人才培养基地能有序、健康、持久运行。各理事单位均为独立法人,在理事会内具有平等地位。理事会各成员之间按照理事会章程签订合作协议,在理事会章程与合作协议中明确各自的权益,以确保合作的长效机制。

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分享到以下成果: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获得职工培训优质资源;在人才培养中获得优秀毕业生;在科技开发中获得新产品、新工艺,优先实施成果转化,获得新的效益增长点;在教育培训中员工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顶岗实习降低生产成本;投资或捐资共建育人平台可 获得好的社会声誉[5-6]。

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分享的成果为: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可获得最适用的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开发可提升教师水平、提高社会声誉,获得资金,实现教师培养的良性循环;顶岗实习既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节省教育成本;企业投资共建育人平台,可获得办学资金或设备。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企校通过合作育人、合作培训、合作科技开发,建立完善“双向双主体”的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泽磊. 构建企校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8(13):25.

[2] 蒙忠. 基于大型企业的“厂中校”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1,20(35):27-29.

[3] 李洪亮,李永平,张秀琴. 企校合作实训基地双向嵌入合作模式研究[J].高教论坛,2011,14(4):36-38.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例7

现代学校制度就是指“一个好的、关于学校的规则体系”,是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自主、民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应包括三方面内涵:健全的学校章程,法定化、民主化的办学程序的确立与流程运作,学校法人地位的确立。事实上,之前已经实施和目前正在实践的教代会、董事会、家长委员会等一系列制度,都属于现代学校制度创新的范畴。

作为内部监督机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但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比较多的是对学校行政层决策后的监督,在参与决策上较少且被动。主要作为捐资助学机构的学校董事会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主要有二:一是不能够适应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要求,其外部监督功能不强;二是受其人员组成的局限。在学校发展高度系统化、专业化的今天,其促进学校发展的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家长委员会的产生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成为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家长委员会主要侧重于家校联系、构建立体化德育网络,由于受其人员主要是由家长组成这一局限,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建设性作用明显不够。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正加快进入以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新的历史时期,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政校关系,建立完善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和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互动机制”为基本内容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学校理事会制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学校的时代特征表现在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与组织协调,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家长积极支持,中介科学评估,在全社会形成支持教育的资源市场。因此,我们有理由把学校理事会作为一种合乎我国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总目标――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体制模式的较好选择。主要理由为:

第一,随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加快形成以校为本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构建以政府为服务主体,以学校为办学主体,以教师、家庭、社会为监督主体的新型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第二,当前,以自主发展为核心的学校改革提倡教育管理要从行政“外控形态”到校本“内控形态”转变,其核心思想是把学校作为决策的主体,运用分权、授权、协作和重心下移等形式构筑学校与外部(上级主管部门、社区等)及学校内部(校长、教师、学生等)的新型关系。中小学实行校理事会制度,探索建立以人民满意为导向、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外部监管制度健全、科学规范的现代学校议事监督机构或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确立了学校的社会法人地位,适应了这一发展要求。

第三,学校理事会作为学校的议事监督机构或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定期召开理事会会议,对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和审议,对学校贯彻教育方针、执行法规政策、规范办学行为等重点工作进行监督等,必然要求学校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框架与之配套,从而推动学校从全新的角度进行各子系统的整合重构以及教学资源的重新配置,必将促进现行体制中许多困难和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校形成充满活力的良性循环机制,使学校在实现教育社会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优势。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种模式选择,建立以理事会为架构的分权制衡、公开透明,决策、执行、监督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现代学校治理结构,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由物质层面的不断优化向制度层面全面提升的一种制度选择,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学校理事会制度的运行模式

(一)理事会的基本功能。一是评议和监督。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形象及教师的师德、业务水平乃至校长的工作予以评价,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重大发展目标、重大改革项目、基本建设等重大事项的讨论,并对学校办学行为和学校管理团队的执行能力发挥监督作用。二是咨询和建议。提供社区(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信息,提出完善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的建设性意见,反映学校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宣传和协调。宣传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重大决策,协调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之间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各种资源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培养服务。

(二)理事会的组织结构。一要体现理事会代表构成的广泛性,一般可由政府教育部门(政府出资人)代表、学校代表、所在社区(含镇、村)代表、家长代表、高中学生代表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其理事会应有行业、企业代表参加。二要体现理事会人员结构的互补性,一般应由具有不同类型的知识和经验、不同领域的社会联系与人脉基础的人员组成。三要突出理事会成员参与的主动性,理事会成员应该对教育法律法规比较熟悉,对教育工作和社情民意比较了解,对学校发展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四要突出理事会运行的科学性。结合功能,一般可内设三个部门,即议事部、监事部和协调部,既各有所专,又统一协调。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例8

现代学校制度就是指“一个好的、关于学校的规则体系”,是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自主、民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应包括三方面内涵:健全的学校章程,法定化、民主化的办学程序的确立与流程运作,学校法人地位的确立。事实上,之前已经实施和目前正在实践的教代会、董事会、家长委员会等一系列制度,都属于现代学校制度创新的范畴。

作为内部监督机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但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比较多的是对学校行政层决策后的监督,在参与决策上较少且被动。主要作为捐资助学机构的学校董事会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主要有二:一是不能够适应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要求,其外部监督功能不强;二是受其人员组成的局限。在学校发展高度系统化、专业化的今天,其促进学校发展的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家长委员会的产生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成为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家长委员会主要侧重于家校联系、构建立体化德育网络,由于受其人员主要是由家长组成这一局限,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建设性作用明显不够。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正加快进入以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新的历史时期,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政校关系,建立完善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和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互动机制”为基本内容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学校理事会制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学校的时代特征表现在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与组织协调,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家长积极支持,中介科学评估,在全社会形成支持教育的资源市场。因此,我们有理由把学校理事会作为一种合乎我国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总目标――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体制模式的较好选择。主要理由为:

第一,随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加快形成以校为本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构建以政府为服务主体,以学校为办学主体,以教师、家庭、社会为监督主体的新型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第二,当前,以自主发展为核心的学校改革提倡教育管理要从行政“外控形态”到校本“内控形态”转变,其核心思想是把学校作为决策的主体,运用分权、授权、协作和重心下移等形式构筑学校与外部(上级主管部门、社区等)及学校内部(校长、教师、学生等)的新型关系。中小学实行校理事会制度,探索建立以人民满意为导向、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外部监管制度健全、科学规范的现代学校议事监督机构或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确立了学校的社会法人地位,适应了这一发展要求。

第三,学校理事会作为学校的议事监督机构或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定期召开理事会会议,对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和审议,对学校贯彻教育方针、执行法规政策、规范办学行为等重点工作进行监督等,必然要求学校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框架与之配套,从而推动学校从全新的角度进行各子系统的整合重构以及教学资源的重新配置,必将促进现行体制中许多困难和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校形成充满活力的良性循环机制,使学校在实现教育社会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优势。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种模式选择,建立以理事会为架构的分权制衡、公开透明,决策、执行、监督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现代学校治理结构,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由物质层面的不断优化向制度层面全面提升的一种制度选择,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学校理事会制度的运行模式

(一)理事会的基本功能。一是评议和监督。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形象及教师的师德、业务水平乃至校长的工作予以评价,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重大发展目标、重大改革项目、基本建设等重大事项的讨论,并对学校办学行为和学校管理团队的执行能力发挥监督作用。二是咨询和建议。提供社区(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信息,提出完善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的建设性意见,反映学校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宣传和协调。宣传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重大决策,协调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之间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各种资源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培养服务。

(二)理事会的组织结构。一要体现理事会代表构成的广泛性,一般可由政府教育部门(政府出资人)代表、学校代表、所在社区(含镇、村)代表、家长代表、高中学生代表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其理事会应有行业、企业代表参加。二要体现理事会人员结构的互补性,一般应由具有不同类型的知识和经验、不同领域的社会联系与人脉基础的人员组成。三要突出理事会成员参与的主动性,理事会成员应该对教育法律法规比较熟悉,对教育工作和社情民意比较了解,对学校发展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四要突出理事会运行的科学性。结合功能,一般可内设三个部门,即议事部、监事部和协调部,既各有所专,又统一协调。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例9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理顺体制、科学规划、改革创新,推进市区教育事业优先、快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市区中小学办学水平,提升市区龙头地位,改善市区人居生活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

二、整体目标

通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用5年左右的时间。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市区学校布局合理化、规模适度化、条件均衡化和教育优质化,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三、基本原则

部门协作;市区一体,政府统筹。整体联动;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财政为主,多元投入。

四、工作任务

(一)科学编制规划。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务实可行、适度超前”原则。开展并完成市区学校规划编制工作。广泛征求市区群众、教师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布局调整规划进行评审,向社会公示,并报市政府批准颁布实施,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权威性。

(二)理顺管理体制。改革市区学校办学体制。科学高效”原则,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完成市直、区、经济开发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教育合力。同时,理顺启黄中学和外国语学校的办学体制。

(三)优化学校布局。科学编制学校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学、市实验小学、市实验幼儿园、考棚街小学、区实验小学和区实验二小等资源整合力度,优化学校布局,解决老城区学校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和交通拥堵问题,初步实现市区教育均衡发展。

(四)做好新城预控。根据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做好新城区特别是城东新区学校远期预控和建设工作,加强教育用地预留控制,使城区各类教育设施布点科学合理。启动新区新建学校的筹备和建设工程,使新建学校起步快、起点高、环境优。

(五)改造薄弱学校。加大对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的改造力度。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消除D级危房,使市区学校全面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

(六)合理定额定编。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解决学校规模超负荷和班额严重超标等问题;按政策规定和学校运行要求重新核定市区学校教师编制,落实教师员额;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流动机制,实现市区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市、区学校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学校布局调整、资源优化工作。

1完成并颁布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

2完成启黄中学、外校办学体制改革;

3启动市区D级危房改造工作;

4完成城区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

5建立教师补充流动机制;

6启动区属学校和经济开发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7启动老城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

做好城东新区教育用地预留规划;8根据城东新区规划。

9启动并部分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

(二)完成市区部分学校的整合工作。

1完成区属学校和经济开发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2完成市区D级危房改造工作;

3完成老城区部分学校的整合;

4加大迁建学校的建设力度;

5基本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

6启动城东新区新建学校的筹建工作;

7加大教师交流、互派力度。

(三)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实现市区学校均衡发展,基本实现规划目标。

1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基本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化;

2完成市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

3基本完成城东新区新建学校建设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部门协作,社会支持”工作机制,落实相关部门的责任。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成员单位职责附后。

(二)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支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

二是加大教育“两费”征收管理力度并优先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

三是积极争取上级建设项目和资金。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例10

1、加强组织建设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组员:

2、规范过程管理

(1)领导小组定期专题学习研究,更新工作方法。

(2)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发挥代表在学校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监督权、参与决策权。

3、采取有效措施

(1)建立家庭与学校的绿色通道

班主任设计发放家校热线联系名片,向每一位学生家长公开所任教语、数、英学科 老师的联系电话。

学校将执行家长开放日制度,体现学校办学开放性。每学期组织两次家长会,通报学校教育教学等工作。家长可以向相关领导、教师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可以相互之间交流教子心得,可以提出对学校管理的建议和意见。

(2)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根据学校工作实际不定期的邀请家委会主任或成员参加学校行政会议,到校督促学校教育教学的规范运作,了解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内容,并向学校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协助学校搞好各项工作。

(3)建立家长评价的运作机制

采用问卷调查等形式,为家长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提供平台。并将意见、建议反馈给教师,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学校政教处负责搜集教师、学生、家长的教育心得,以总结推广成果经验。

4、完善工作机制

(1)健全家委会工作制度

① 专题例会制度

学校家长委员会每学期举行2次例会,广泛征求家长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建议。

② 对口联系制度

为了让家长更充分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家委会成员可以深入到学校,了解学校教育教学、保育保健和组织活动等情况,并积极参与活动,共同努力为孩子创设更为优质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2)创造多元化联系方式

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多样化的家校联系方式。可以通过座谈、电话联系或个别交流等形式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家访形式也可用走访、家校路路通、电脑网络等不同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不断强化“共同教育”的观念。

(3)建立家校工作建议箱

学校制一个家长建议箱,由家长委员会负责,及时将建议和意见加以汇总。针对性提出建议,提请校方予以考虑;而教师需要家长配合的建议和意见也加以汇总提请家委会加以考虑、配合。通过开展家长信箱解答活动,加强家校的相互配合,才能同心同德,将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例11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70-02

在民办高校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内部管理特别是内部决策是否科学化,已成为影响民办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探寻影响民办高校内部决策科学化的原因,借鉴国外私立大学的管理经验,对推动我国民办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我国民办高校内部决策科学化的主要因素

(一)规范的民办高校管理体制尚未建立

民办高校管理体制是民办高校内部管理的核心所在。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了三十多年,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在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建设、提升质量的背景下,我国民办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建立符合民办高校实际的管理体制,以此指导民办高校实现内部决策科学化。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高校一样,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较多的是在宏观层面进行的,而处于微观层面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则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难以深入。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民办高校管理体制,不仅能为民办高校自身的管理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为所有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借鉴,提高我国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二)民办高校举办者的决策权过于集中

决策问题是民办高校内部管理的基本问题。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是在政府或法律制度的要求下建立的,董事长一般由举办者担任。从名义上讲,董事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校长是代表学校的最高执行者。但是,学校的主要权力往往掌握在个别人的手里。虽然董事会组成人员除了举办者外,也有一些高层管理人员和个别教职工代表,但他们大多是举办者聘请的拿工资的人,通俗地讲就是学校的“打工者”。即使他们通过董事会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讨论和决策,但往往在举办者面前,特别是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举办者一定论调,大家明知是欠妥的或错误的决定,也不会再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只有举手赞成。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主要决策方式,不是董事会的民主决策,而是举办者的个人决策。

校长是民办高校的最高执行者,在大多民办高校要么作为举办者的董事长兼任,要么是举办者的子女或直系亲属担任,与举办者纯粹是聘用与被聘用关系的校长,在我国民办高校中微乎其微。为此,实际上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是流于形式的,学校的决策权力高度集中于举办者手中,更谈不上广大教职工从实际上参与学校的决策中。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内部决策存在众多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监管长期不到位

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是民办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推动因素,也是民办高校建立科学的内部决策机制的“助推器”。现阶段,在民办高校的管理上,政府部门一定程度上存在“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同时,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实现民办高校法人治理分权与制衡的有力保证,也是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最为迫切而又十分必要的方面。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监督机构不健全,监督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监督力量十分薄弱[1]。

在实际的管理中,政府重视的是对民办高校的控制,而忽视对民办高校的监管和服务。比如,作为民办高校的监管者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依法维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的合法权益,但由于其疏于管理,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受到侵害,成为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近年来,虽然一些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建立了对民办高校的督导制度,并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向民办高校委派了督导专员,并兼任党委书记(据了解,这些政府委派的督导专员,大多是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政府官员或公办院校的领导),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并没有严格按照政府部门规定的督导事项认真履行职责,而是抱着只要学校能正常运转、不出乱子就行的心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监管不到位,更谈不上科学有效地参与民办高校的内部决策。

二、国外私立大学管理对我国民办高校内部决策科学化的启示

(一)设置高效的决策机构

设置高效的决策机构是民办高校实现内部决策科学化的关键因素。世界一流大学都根据大学管理的特点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合理的组织机构,实现权力的有效配置。日本作为世界上最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之一,私立高等教育承担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要任务,对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日本的私立大学实行理事会、评议员会、监事会三权分立的横向负责体制,三方彼此牵制,是日本立法、执法、司法三权分立在学校权力构成上的反映。首先,理事会。它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总揽学校法人内部事务。日本的《私立学校法》规定,学校的成员(理事或监事)之中,三辈以内的亲属不得超过1人。这条规定从人事的角度体现了学校法人的公共性及决策的民主性。其次,评议员会。它是学校的咨询决策机构,主要对学校教育、教学以及预算借款、盈利事业等进行审议和表决。日本的《私立学校法》规定,评议员会是学校法人的合议制咨询机关,根据相关的学校法人规章,评议员会也可以变成学校法人的决议机关。也就是说,评议员会作为咨询机关,在法律上理事会可以不受评议会员会的约束;但如果学校法人规章规定了评议员会有决议职能时,评议员会的决议就不仅仅停留在咨询意义上,更成为代表学校法人的一个重要决议[2]。最后,监事会。它是监督机构,主要监督学校法人的财产状况以及理事的工作情况。日本的私立大学的监督工作是由监事会来执行的。日本的《私立学校法》规定,学校法人必须设置2人以上的监事。为体现公平公正性,监事不可以是学校法人的理事或学校法人的职员,对亲属的规定同理事一样。因而,有效避免了家族垄断,使决策工作得到公平、公正、有效的监督管理[3]。由此可见,理事会、评议员会、监事会的相助制衡,充分体现了私立大学内部决策的科学性。

(二)提供保障性运行机制

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是民办高校实现内部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再好的决策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地落实和实施。西方国家的很多高校在其决策过程中,都有非常明确具体、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管理的法律依据,明晰管理中双方都认可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

在美国,私立大学的内部运行管理体制主要是通过学校领导机构、学校学术管理机构和学校行政管理系统构成的。首先,董事会作为学校领导机构,是最高决策机关。董事会成员主要来源于对高等教育感兴趣和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威望的校外人士,大多是由政府官员、企业首脑、社会名流等组成。董事会的职责主要是制定学校的发展政策,任免教师,选聘校长管理学校资产,对应该上报的所有事情作出最终决策,但不介入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其次,评议会是学校的学术管理机构。为了保证大学学术水平,美国的各个大学都设有学校学术管理机构――评议会。评议会成员只要是教授,受董事会的委托,拥有制定学校政策与规章制度和管理学术事务的全权。主要职责是确定校历,决定课程计划,确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录取标准及学位标准,确定与教育和科研人员的聘任和晋升有关的人事政策。最后,校、院、系组成学校的行政管理系统,分别由校长、院长、系主任主管负责。在美国,私立高校董事会权限多半都下放给校长执行,校长是董事会的法定代表,是私立高校的灵魂。院长分别领导学校下属的本科生学院、专业学院和研究生院的全面工作,主要负责实施对全院的学术管理,向校长负责。系主任领导学院下属系的全面工作,重点负责实施对全系教学科研作的组织管理,并承担本学院的教学科研任务,向院长负责[4]。

(三)创设宽松的办学环境

宽松的办学环境是民办高校实现内部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在国外,由于西方政治制度的原因,私立高校同样具有很高的办学自。在美国,私立高校只要不违反联邦、州或地方法律,学校董事会就可以按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进行管理。美国联邦政府对私立大学的发展进行宏观引导,实施间接管理。政府行为并非事无巨细,只是从全局大方向出发予以引导,不介入私立大学的具体事务,更不干涉私立大学内部的管理。这样的结果使美国大学不仅丰富多样,而且有非常高度的自。非常高度的自,反过来又加强了大学的多样性。每所大学都能够自主决定它的发展目标,确定自己的优势,并且选择发展的侧重点。为学校创造宽松、自主的办学环境,并不等于放任自由,而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办学权利,使其内部决策的制定和运行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在国外的私立大学里,各种流派之争属于正常现象,良好的人文环境易于不同思想观点“百花齐放”,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极少受到干扰、约束和指责,避免了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预和大学学术权力的行政化倾向,保证了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5]。日本的例子最为典型,日本的私立大学采取理事会经营权与学校管理权分离的模式,目的是使思想解放和学术自由不受损害,真正实行教授治教、内行领导、依法办学。美国的私立大学对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定期进行修改,删除烦琐以及过于专业化从而束缚自己手脚的条文,以使大学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用制度创新来带动学校的发展。这既有利于树立大学教育精神,又有利于改进管理方法,从而实现学校内部决策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徐绪卿,王一涛.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促进民办高校规范管理[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

[2] 王彦风.日本私立大学管理机构及决策方式[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