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7 09:24:14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例1

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应该是梯度传递的有序竞争,才能衍生出一个富有竞争和产业组织效率的信贷市场。小银行在市场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直接竞争外,还会部分地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但由于实力有限却无法给大银行造成实质性竞争压力;中型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地直接竞争以外,还会部分地与大银行和小银行两边都发生直接竞争:大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展开直接竞争外,还部分地会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而不屑于争夺小银行的客户。

二、中国中型银行比较弱小,小银行极不发达

中国的信贷市场份额商度集中于四大国有银行,中型银行(本文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很低,小银行(特别是民营小银行)极不发达。

根据2000年的数据,中国商业银行(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16406.9亿元,四大商业银行占84.6%,其他商业银行比例为13%,外资银行只占2.4%。当然,随着业务经营范围管制的放松和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如果我们将其他商业银行理解为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果把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理解为小型金融机构,他们的力量更加弱小。

在银行体系方面,美国银行有8000多个,大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国性的银行,例如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这些银行也是大的跨国银行,影响遍及全球。第二层次是跨地区银行,例如美洲银行、富利特银行。第三层次是地区银行。这类银行数量很多,一般都在某一州开展业务。为当地大的企业和大城市的居民服务。第四层次是社区银行。这类银行有几千家。主要为某一小城镇或大城市的某一社区的小业主和居民服务。这四类银行形成自然的分工。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工具,使社会不同层次的企业和居民都能得到相应的金融支持,从而使经济活动在不同层面上都能有效的开展。

中国银行业的区域结构很不合理。作为第一层次的全国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开发银行,与美国相比有两大区别。一是中国全国性银行的资产集中度太高,集中了全国银行资产额的80%多(美国全国性银行只占全国银行资产额的40%,但服务的范围却不对称,广大农村,小城镇以及大城市的小企业都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服务;二是中国没有跨国银行。中国银行虽然在国外有一些分支结构,但基本上是为中国进出口企业和当地华人服务的小机构,不能叫做跨国银行。

作为第二层次的地区超级银行,如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同美国同类银行相比,也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美国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在某些地区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的这几家跨地区中等银行在任何地区的市场份额都很小,对任何地区都无大的影响力。二是美国的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有相当的跨国业务,而中国的上述银行都是纯国内银行。作为第三层次的地区银行,在中国非常薄弱。美国基本每州都有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地区银行,中国只有少数省有省级地区银行,如广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和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由城市信用社改组的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相比,中国地区银行数量很少,规模很小,没有形成气候。作为最后一个层次的社区银行,从严格意义上讲,在中国还没有。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信贷市场的极大份额,竞争还不充分,中型银行比较弱小,小型银行极不发达。这种状况会造成银行业集中度过高,不利于形成充分竞争的信贷市场环境。金融业是一个有机联系、互相补充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既需要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也需要面向社区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

三、做大做强中型银行的政策建议

1、实施做大做强中型银行的战略。

大力支持中型银行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将带动和加快银行业改革和产业组织效率提升。做大做强中型银行是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这一步棋下好了,可以将银行改革的全局“盘活”。鼓励现有的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中型银行做大做强,将会较快地打破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寡头型市场结构,加速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和改革,带动中国银行产业效率的提升,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银行业对民间投资者要全方位、多层次开放。

中型银行的做大作强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要鼓励民间的资金投资银行业,鼓励银行间的重组和兼并,支持帮助中小型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2003年十六届三种全会文件以及2005年10月召开的五中全会文件都已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而目前为止全国意义的民营银行只有一家,这值得我们深思。银行业要能相对自由的进入和退出才能保证在足够的竞争中产生有效率和竞争力的银行。微观层面银行有良好的经营效率才能保证宏观层面信贷资金乃至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3、鼓励小型银行(特别是民营小型银行、社区银行)的发展。

当前中国银行产业生态结构存在重大缺陷,小型银行(特别是民营小型银行、社区银行)极不发达已经严重影响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的解决。要鼓励民间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另外,可以考虑将现存的各类信用合作社拆分、改组为小型社区银行和规范的合作金融组织。各类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不宜按照目前的趋势全部引导其向商业银行的方向发展,其绝大多数仍应定位为面向社区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这也是其在未来的金融业竞争中唯一的生存之道。因为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不会涉足其毫无优势可言的社区关系型融资的领域。但中国的信用社必须尽快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和合作制金融组织。

4、提高国家对整个银行业的监管能力和水平,防范并尽快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例2

根据2000年的数据,中国商业银行(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16406.9亿元,四大商业银行占84.6%,其他商业银行比例为13%,外资银行只占2.4%。当然,随着业务经营范围管制的放松和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如果我们将其他商业银行理解为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果把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理解为小型金融机构,他们的力量更加弱小。

在银行体系方面,美国银行有8000多个,大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国性的银行,例如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这些银行也是大的跨国银行,影响遍及全球。第二层次是跨地区银行,例如美洲银行、富利特银行。第三层次是地区银行。这类银行数量很多,一般都在某一州开展业务。为当地大的企业和大城市的居民服务。第四层次是社区银行。这类银行有几千家。主要为某一小城镇或大城市的某一社区的小业主和居民服务。这四类银行形成自然的分工。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工具,使社会不同层次的企业和居民都能得到相应的金融支持,从而使经济活动在不同层面上都能有效的开展。

中国银行业的区域结构很不合理。作为第一层次的全国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开发银行,与美国相比有两大区别。一是中国全国性银行的资产集中度太高,集中了全国银行资产额的80%多(美国全国性银行只占全国银行资产额的40%,但服务的范围却不对称,广大农村,小城镇以及大城市的小企业都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服务;二是中国没有跨国银行。中国银行虽然在国外有一些分支结构,但基本上是为中国进出口企业和当地华人服务的小机构,不能叫做跨国银行。

作为第二层次的地区超级银行,如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同美国同类银行相比,也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美国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在某些地区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的这几家跨地区中等银行在任何地区的市场份额都很小,对任何地区都无大的影响力。二是美国的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有相当的跨国业务,而中国的上述银行都是纯国内银行。作为第三层次的地区银行,在中国非常薄弱。美国基本每州都有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地区银行,中国只有少数省有省级地区银行,如广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和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由城市信用社改组的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相比,中国地区银行数量很少,规模很小,没有形成气候。作为最后一个层次的社区银行,从严格意义上讲,在中国还没有。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信贷市场的极大份额,竞争还不充分,中型银行比较弱小,小型银行极不发达。这种状况会造成银行业集中度过高,不利于形成充分竞争的信贷市场环境。金融业是一个有机联系、互相补充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既需要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也需要面向社区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

二、中型银行的壮大有利于银行业竞争和效率的提高

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中中型银行的市场份额非常小,这使得中型银行没有力量对大型银行形成真正的挑战,使大银行得以长期维持低效运行的状况而没有改革的压力。笔者认为,中型银行的壮大是提升银行业竞争和效率的关键。

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应该是梯度传递的有序竞争,才能衍生出一个富有竞争和产业组织效率的信贷市场。小银行在市场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直接竞争外,还会部分地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但由于实力有限却无法给大银行造成实质性竞争压力;中型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地直接竞争以外,还会部分地与大银行和小银行两边都发生直接竞争:大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展开直接竞争外,还部分地会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而不屑于争夺小银行的客户。

三、做大做强中型银行的政策建议

1、实施做大做强中型银行的战略。

大力支持中型银行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将带动和加快银行业改革和产业组织效率提升。做大做强中型银行是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这一步棋下好了,可以将银行改革的全局“盘活”。鼓

励现有的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中型银行做大做强,将会较快地打破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寡头型市场结构,加速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和改革,带动中国银行产业效率的提升,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银行业对民间投资者要全方位、多层次开放。

中型银行的做大作强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要鼓励民间的资金投资银行业,鼓励银行间的重组和兼并,支持帮助中小型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2003年十六届三种全会文件以及2005年10月召开的五中全会文件都已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而目前为止全国意义的民营银行只有一家,这值得我们深思。银行业要能相对自由的进入和退出才能保证在足够的竞争中产生有效率和竞争力的银行。微观层面银行有良好的经营效率才能保证宏观层面信贷资金乃至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3、鼓励小型银行(特别是民营小型银行、社区银行)的发展。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例3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五类金融机构。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共有175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入银联网络,其中150家发行了银联标准卡。银联标准卡历年累计发行量达1.59亿张。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新增银联标准卡7469万张,同比增长67.04%。其中,新增银联标准信用卡172万张,同比增长134.01%。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ATM受理方实现交易5.65亿笔,清算金额1752.16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46倍和1.57倍;实现POS交易(销售点交易)1.89亿笔,清算金额2862.67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62倍和1.81倍。截至2008年12月31日,区域性商业银行累计布放ATM 3.76万台,POS机49.98万台。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快速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由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关注和发展信用卡业务。截至2008年12月31日,已有32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发行了信用卡。其中,2008年新增北京银行、上海农商行、杭州银行、浙江民泰银行、哈尔滨商行、浙江农信、江苏农信、大庆商行、重庆银行等9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发行银联标准信用卡。二是区域性商业银行日益重视银行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宁波银行开发了一系列联名卡、认同卡、主题卡产品,并在区域性商业银行中率先推出了银联标准白金卡。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天津银行、长沙银行、汉口银行、东莞银行等7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参与了银联标准香港旅游卡的发行。江苏农信、宁波银行、长沙银行、汉口银行、大庆商行、重庆银行、盛京银行、西宁商行、宁夏银行等10家银行推出了公务卡。三是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的推广。截至2008年12月31日,贵州、湖南、河南等20个省农联社和部分省邮政储蓄的6.4万个网点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方业务,164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开通了发卡方业务,全年实现取款交易79.79亿元。部分农村信用社和跨区经营的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十分迅速,已逐步成为我国银行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跨行交易情况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各月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呈快速增长趋势(见上页图1)。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各月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12月份的交易笔数突破5000万笔,交易金额突破500亿元(见上页图2)。

2008年,由于部分区域性商业银行着力于信用卡业务,加速了信用卡的跨行交易。信用卡跨行交易1.42亿笔,交易笔数增速为658.6%;交易金额945亿元,金额增速达463.1%(见上页表1)。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ATM交易情况。2008年,在ATM交易方面,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简称四大行)、11家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在成功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上均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在交易额份额中,区域性银行优势较为明显,达到40.1%,比四大行高10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笔数增速和金额增速均位列首位,其次为四大行(见表2)。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ATM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信用卡ATM跨行交易总笔数与总交易金额的30.0%和40.1%(见图3和图4)。这两个比例如此高,很可能是因为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客户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二级地市甚至县及以下地区,这些客户的信用卡知识比较缺乏,把信用卡作为取现的工具。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POS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5.20% 和 5.90%(见图5和下页的图6)。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实现借记卡跨行交易4.57亿笔,交易笔数增速为28.6%;交易金额4288亿元,交易金额增速达72.5%(见上页表3)。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跨行交易笔数占全部跨行交易笔数的11.0%(见图7),跨行交易金额占全部跨行交易金额的13.1%(见图8)。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ATM跨行交易笔数为2.94亿笔,同比增长26.5%;交易金额1197亿元,同比增长49.6%(见下面表4)。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ATM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10.08% 和11.77 %(见图9和图10)。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POS跨行交易笔数为1.63亿笔,同比增长32.65%,交易金额3091亿元,同比增长83.4%(见下面表5)。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POS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13.31% 和13.70%(见下页图11和图12)。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在银联标准卡推广中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基础比较薄弱,银行卡业务起步较晚,专业人才较少;二是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规模较小,客户资源相对也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三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等方面较为落后,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能力相对较弱;四是银监会对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较高;不少区域性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比例、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不能完全符合开办信用卡业务的要求;五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消费者对经济发展前景和收入水平的预期不太乐观,消费日趋谨慎,这也将制约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前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银行卡产业发展和自主银行卡品牌建设

党和政府从改善金融服务、维护金融安全的高度,重视银行卡产业发展和银行卡品牌建设,并且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和推动银行卡产业发展和自主品牌建设,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银行卡产业和银联自主品牌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按照我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有望达到5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4.5万亿美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境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这无疑为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1

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区域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信贷支持。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微观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国有企业在竞争性行业的比重会继续下降,民营企业、私人企业的比重会进一步上升,这为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因此,区域性商业银行应与地方性中小优质企业、个体工商户客户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继续在地方银行卡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

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改制和重组将完善其治理结构,促进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2004年以来,在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推动下,区域性银行业机构开始重组改制。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开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目前主要有三种省级管理模式:27个省(区、市)组建省级农联社,北京、上海、深圳等11家农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天津设立市、区(县)两级法人的农村合作银行。重组改制后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联社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方面有效增强。

区域性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将极大地促进其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逐步对外开放,我国很多区域性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寻求外资合作。截至2008年末,我国已经有10余家区域性商业银行成功引进境外投资者的战略投资。从目前我国一些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情况来看,这些战略投资者都非常关注我国国内的信用卡业务,一些战略投资者还把信用卡业务作为合作的切入点,如花旗银行与浦发银行的合作,汇丰银行与上海银行的合作等。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信用卡业务方面的丰富经验与区域性商业银行本土客户优势结合起来能实现真正的“双赢”,将极大地促进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加快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对策

进一步加快推动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尤其是二级地市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推动联网通用再上新台阶

目前,我国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相对而言,二级地市及以下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还较差,而很多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都分布在二级地市,当地银行卡受理环境直接制约着当地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快推动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尤其是二级地市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有助于提高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银行卡业务的积极性,促进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促进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区域性商业银行受理银行卡的营业网点发展到8.8万个,约占全国银行网点数的44.48%。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营业网点7187个,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74483个,农村合作银行营业网点4280个,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1929个。另外,区域性商业银行有自身的优势,如贴近市民,贴近消费者,有地方政府的支持等,因此,区域性商业银行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很大一部分客户是农民和外出的务工人员,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要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积极进行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农民。“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作为与农民联系最紧密的农村信用社,更应抓住机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开发出方便农民随贷随取的银行卡特色产品,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收入。

积极鼓励和推动符合条件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快信用卡业务发展,改善银行卡产品结构

2003年以来,我国信用卡业务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已有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及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重庆银行成立了信用卡中心。截至2008年6月30日,我国信用卡发卡量已达到1.224亿张,但信用卡发卡量在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中占的份额只有7.37%。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信用卡市场将获得快速发展,这对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定要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加快信用卡业务发展,满足客户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户,要针对农民设计出农户小额贷款特色信用卡。

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信社要借助第三方力量,促进银行卡业务发展

应借助第三方力量,实现发卡业务外包,降低发卡成本,提高银行卡业务的竞争力。对于发卡机构来说,发卡数据系统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卡机构为持卡人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银联体系的发卡数据处理服务可帮助区域性商业银行减少信用卡发卡系统投入,降低发卡成本。为了重点帮助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中国银联应协调子公司银联数据公司,专门为区域性商业银行提供专业化的发卡数据处理外包、主机托管和灾难备份等各种解决方案。目前,银联数据已成功为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南京商行、宁波商业银行等几十家客户银行提供了发卡数据处理外包服务,帮助这些银行解决了信用卡发卡系统一次性投入过高的问题,有效降低了信用卡经营成本。银联数据在发卡数据处理外包方面所具有的先进系统、发卡经验和良好服务,将为区域性商业银行进入信用卡市场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例4

股权多元化与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内生于股权结构的,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与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单一性与不合理性是分不开的。为了改善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效能的一个合乎逻辑的思路就是进行股权多元化,以化解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侵犯小股东利益、损害银行发展前景的问题,实现比较均衡的控制权结构和良好的激励机制。

城市商业银行现有的股权多元化有待商榷

虽然目前个别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引入了国际战略投资者,但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尤其规模相对较小的)在已经进行的股权多元化改革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有的甚至为引入的新股东所累,背上新的包袱。

比如,2002年以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过程中,由地方财政退出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出现了控股股东恶意融资、操纵管理层的现象和倾向。甚至部分控股的民营企业集团把城市商业银行作为自身发展的主要融资途径,通过套取关联贷款把城市商业银行变成圈钱工具的短期行为也很突出,曾经叱咤风云的德隆集团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控制就是一个例证。主要原因还出在并没有进行真正的股权多元化,或者说股权多元化不正确、不彻底的根子上:当前的股权多元化,往往是拉来几家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法人入股,再凑上个别的民营企业,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既有的股权结构,充其量是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中国有股权来源的多元化,而并非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于是,一方面股权多元化后地方政府仍处于绝对控制地位,仍频繁干预银行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股权多元化后城市商业银行诸多国有法人股东本身的产权关系就不明晰,因而城市商业银行产权关系仍不明晰,产权约束与产权激励无从谈起,内部治理机制难以充分作用;而民营企业的入股由于自身的资金、专业管理技能以及各式各样的入股动机等种种因素也难以发挥主导作用。

真正的股权多元化是构建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

当然,这种情形出现并非地方政府不控股造成的,更非股权多元化本身的错误,而恰恰是反映了股权结构本身不合理、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公司治理缺乏良好的纠错功能,而不能摒弃控股股东恶意融资的行为。

城市商业银行在推行减持地方财政持股、增资扩股,实行股权多元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上的实际情况,而不能仅从理论出发强调股权多元化,更要从实际出发,做到真正的股权多元化。做到真正的股权多元化改革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甄别、筛选出真正有志于从事金融业发展的入股企业,坚决淘汰那些企图通过关联贷款等途径图谋银行资金目的而有控股想法的企业,不论国有资本控股还是私有产权控股,怀有这些不良目的企业为数不少;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良好的治理规范,发挥治理机制作用,遏制不良股东行为。因此,必须辨证地看待民营企业入股城市商业银行的行为。一方面不能因噎废食,限制民营企业活力注入城市商业银行;另一方面也要有良好的银行准入制度,甄别动机不良的入股行为。

第二,减持地方财政持股的目的不是要地方政府放弃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支持。恰恰相反,减持是为了让地方政府从直接操持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中脱身,转从公共管理和外部治理环境的角度来考虑,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来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监管与支持。毕竟,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必须依靠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目标的战略定位

目前,在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中,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占重要地位,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与它们拼规模实力、拼大客户、拼科技都是比不过的,并不需要也不可能使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都成长为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城市商业银行唯一的生存优势应该就是贴近市民的生活,与所在的城市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

其实,规模经济理论与国外实践经验早就表明,一家银行的规模大小并非银行赢利的主要因素,资产规模的大小、分支机构和人员的多寡、业务范围的大小,都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不能盲目贪大求全。以美国为例,其社区银行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银行业的商业模式,在整个美国银行业中赢利性最好的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区域性银行(相当于深圳、杭州、南京等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社区银行(相当于南充、葫芦岛、焦作等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而且,长期稳定性最好(即亏损银行的百分比最小)的银行仍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小型社区银行。

比较来看,整体上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的社区银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总量规模占比接近(美国的社区银行占全部商业银行资产的22%,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约占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30%);单个银行规模普遍较小;均有运营区域范围限制,并在该区域内通过低成本的分销工具为客户提供基本简单的金融服务。当然,两者之间又有着根本的不同点:美国的社区银行不会提供有政府导向性的业务、不会在政府机构的影响下经营、不会优先运作市政基础设施的项目、不会把社会的目标置于银行的财务目标之上。

实际上,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是“市民银行”,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充当市民银行的角色并不是很充分:贷款业务过于偏重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地方基建项目,为地方政府预留大额的授信额度;而负债业务过于偏重大客户;总体上的创新和开发能力不足,业务品种单一。

综上所述,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仍然应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经营方针,在此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社区服务特色,走精品社区银行的发展道路:

对于规模小的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尚需稳健成长,保证财务健全,此时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专注于社区的服务,差异化的竞争,付出额外的努力去满足社区客户的需求,即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精品产品和服务。

对于规模较大、财务稳健的城市商业银行,一般有强劲发展的城市经济为后盾,一旦形成社区服务的领导地位,该城市商业银行就可以采取跨区经营或并购的举措,积极地与相邻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互相联合,突破地理区位的约束,灵活地运用地区资源,分散地区业务组合风险,通过共享化的后台服务达到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如何看待城市商业银行的区际差异、行际差异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巨大的区际差异、行际差异:从单个员工的资产规模、盈利性指标、不良贷款率等几个指标来看,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呈现出从东至西依次递减的地域特征,其中各地区之间、各银行之间资产质量差异性巨大。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两极分化不仅表现为城市商业银行在地区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也表现为各个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底抽样调查表明,从2000年到2003年的四年时间内,中部省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扩张了1.58倍,西部省份扩张了2.15倍,东部省份更是扩张了2.75倍之多,考虑到三者原来的资产规模的基数差别,东部省份更是扩张迅猛。

那么这种区际差异性到底如何解释呢?化用一句时下流行的术语来说,就是金融生态环境的区际差异性使然。包括良好的经济信用、历史文化、法律制度、法治观念、社会规范等等在内的外部社会环境,往往在政府恰当的引导下形成了适当的金融生态环境,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在治理过程中引入了外部治理因素,于是在治理结构相差无几的情形下,金融生态环境(外部治理环境)的优劣也就造成了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差异,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虽然笔者本不主张“环境论英雄”,但是不得不坚持的一个观点就是,这种金融生态环境的区际差异已成为决定城市商业银行经济绩效区际差异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它有时甚至能够部分弥补因城市商业银行本身治理缺陷所造成的效率损失。事实也是如此,比如通过对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关于全国主要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排名的实证分析发现,上海独占鳌头,南京也名列前茅,而上海银行和南京商业银行也的确是最佳城市商业银行之一。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例5

第一个方面,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在近几年中资产质量改善明显。据银监会统计,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比率持续下降,通过资产置换、剥离不良资产及政府注资等途径,处置不良资产的问题,有59家城市商业银行在过去五年累计处理不良资产700亿元。2007年一季度,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已降到4.52%,平均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较2005年一季度下降7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优化速度明显快于同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从银行业资产增长率和占比情况看,2006年3月以后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长率明显高于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其资产占比稳定上升。

在中国整体经济和银行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的“2004~2005城市商业银行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预期增长率保持在26%,于2009将达到6560亿美元。

第二,城市商业银行市场份额提升相对较快。

改革以来,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快速攀升,市场份额相对提升。2006年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81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8.48%。截至2007年1季度,全国113家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68万亿元,同比增长28.3%,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中占5.8%;负债总额2.55万亿元,增长27.1%,快于国有银行,超过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4.52%。同时,2001年以来,城市商业银行存贷款余额连年大幅增长,显示较强业务活力。在2006年度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有9家城市商业银行成功入围。营业网点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当地经营的局面已有所改变。《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出台后,先后有四家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开设分支机构的申请被批准,分别是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对于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达到股份制银行中等以上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的闸门已经打开。

第三,城市商业银行赢利能力稳步增强。

2006年,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水平达到181亿元,较2000年的13亿元大幅增加近14倍,而税后利润的增长年率已连续七年保持35%以上。增长速度不仅远高于全国同期银行业增长水平,且高于股份制银行同期。比如,2006年,A股上市银行ROA、ROE平均为17.33%和0.65%。另外,通过对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行和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比较,可以看出,未上市之前的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ROE和ROA这两个指标均处于中上游水平。2006年,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高达23.79%、25.31%,均远高于A股上市银行平均17.33%的水平。

第四,依靠地缘优势,特色经营突出。

白成立以来,城市商业银行主要关注本地市场和本地客户,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众多的中小企业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资源优势,因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区域性银行,与当地的企业经过长期的合作,可以较全面和准确地把握它们的经营状况和成长前景,广泛了解到企业的各项信息。另外,与全国性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对本地经济环境和金融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对客户需求也有更直接的体会。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分化,全国性银行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进行集中决策,而城市商业银行等区域性银行则凭借和当地客户长期的“关系”作出信贷决策和客户筛选。城市商业银行明确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服务于城市居民的经营方针,找准市场定位,推出适合客户特点和需求的产品,就能建立相对竞争优势。

凭借对本地中小型企业的深入了解,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小型企业贷款市场占有优势地位。以宁波银行为例,截至2006年底,宁波银行的中小型企业授信客户达到3778家,占全部公司客户的94.8%,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达186亿元,占全部公司贷款余额的92.9%,宁波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在宁波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中占14.9%。而且,在推动中小型企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宁波银行也保持了良好的资产质量,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比率仅为0.37%。从宁波市总资产、总存款市场份额看,宁波银行占比分别为12.20%和9.80%,但在中小企业贷款占比方面,宁波银行占比为93%,显示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小型企业贷款市场的优势地位。

到哪里掘金

选择优秀的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股权投资,是在城商行改制变革浪潮中获取超额收益的重要前提。对此,我们的研究显示,对城商行的投资应重点关注以下角度:

其一,关注位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二线城市的商业银行。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地域差异较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速快,经济资源总量丰富,为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相关的城市商业银行有望获得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根据社科院《2005至2006年度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从资产质量分析,地处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普遍优良。截止到2005年9月底,浙江省内8家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率不足3%,江苏省内11家城市商业银行不良率为4.61%,上海商行为4.55%。内陆几大区域的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率显著高于沿海地区,其中,中部六省的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率高达17.25%,东北三省由于近年地方政府的努力,不良率由30%大幅下降至13%,但仍显著高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资产不良率。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现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可粗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商业银行第二类,发达地区二线城市和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商业银行:第三类为普通二线城市商业银行。其中,位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二线城市的商业银行值得重点关注。城市发展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具有重要影响。在经济发达城市,城市商业银行渗透率相对较高,从而能够更多地受益于本地市场银行业的发展。以近期上市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为例,南京银行拥有60个网点,在南京网点数位列第五,而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排名第六位和第七位;宁波银行拥有69个网点,在宁波网点数位列第三,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排名第四位和第五位。

其二,关注引进外资参股、资产质量和运营模式都有提升的城市商业银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贷款结构等,从长期而言,外资机构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将对城市商业银行产生深刻影响。

以上海银行为例,上海银行自1999年引入外资股东后,从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至今的约6年时间里,上海银行公司治理、经营业绩,风险水平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三,关注实行跨区经营战略的城市商业银行。

总体上看,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呈现一定程度的规模效应,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好于中型城市商业银行,中型又强于小型。作为区域性的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过于集中、严重依赖地方经济增长、市场空间不限等始终是城市商业银行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走出去,实现一定的跨区域是重要的解决方式。跨区域经营不但可以分散地区性的风险,也能为银行带来更大的客户群体和业务空间。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采用开设分支机构的跨区域经营和收购其他金融机构、联合重组两种方式扩大经营领地。

一是并购原有金融机构、联合重组实现跨区经营。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例6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126-02

一、引言

(一)城市商业银行及其特点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经过1996年至1997年的城市信用社股份制改造,由城市信用社、合作银行、城市合作银行逐步发展演变而形成,是由地方政府、当地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初的设立是为了防范化解当时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业务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搭桥铺路,采用的是单一城市制经营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第三梯队,城市商业银行近几年实现了较快速度的增长。根据银监会2013年11月13日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情况表,城市商业银行2013年三季度总资产为139557亿元,同比增长21.96%,比大型商业银行的18.89%高大约3个百分点,而且,近几年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长率一直处于首位;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9.49%,且近几年呈缓慢上升趋势;2013年前三个季度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83%,0.86%,0.87%,而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却在0.95%以上。

尽管存在规模小、营业网点少、地域性明显等特征,城市商业银行仍然有效地弥补了我国五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部分业务领域和经营地域的不足,已成为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使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无法挑战的优势。规模小、营业网点少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具有高效性,经营方面具有灵活性;地域性明显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企业和经济之间相互促进,获得双赢的效果,一方面,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金需求情况,支持地方企业的发展,以地方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地方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又需要银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使银行存贷款业务及中间业务增加,提高其盈利水平。

(二)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思想

差异化战略是指将产品或企业提供的服务差别化,树立起一些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以参与竞争的战略。其核心是通过提供给消费者一些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而言独一无二的东西,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实施差异化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创造出品质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一旦这样独特的属性成立,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将会降低,这样差异化就能够帮助企业,持续地赚取相当比例的利润。

作为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与成熟的、规模较大的企业相比,其本身的竞争优势应该着眼于独特性和创新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差异化战略作为中小企业的战略是比较合适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能否在竞争中有效地保持自身不被模仿,如果可以保持独特性,企业将有效降低竞争强度。

(三)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性

城市商业银行具有中小银行和区域性银行的显著特点。从这两个特点出发,城市商业银行在目前我国金融格局下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

1.城商行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我国构建多层次银行体系的现实需要。从国外情况来看,一个由不同规模、不同定位和服务对象,以及不同特色的各类银行组成的多层次银行体系,既是一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国经济中不同主体对金融服务差异化需求的结果。

2.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是经济转型和银行业发展模式转变的最终结果。党的十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依靠投资拉动的模式将逐步得到转变。在此基础上的信贷大投放格局也将发生实质性改变。商业银行大放贷、大发展的模式将难以维系,商业银行必须转向中小企业、高科技、新能源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求发展空间。规模实力较小的城商行更需要先行一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此外,经济转型带来的将是银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传统吃利差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这也要求商业银行尤其是定价能力相对较弱的城商行尽快调整业务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形成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二、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差异化发展战略没有明确的实施路径

城市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虽然已成为各行董事会的共识,并放在战略角度去审视,但执行中各行董事会和高管层对如何实现差异化经营并未形成清晰的思路和制定细化的措施。多数银行缺乏一套总体性精细化的方针指导和对目标市场的长远战略分析,同业竞争、营销策略以及目标客户群的选择表现出较强的盲目性和趋同性,仍然延续单纯做大规模、向外扩张的老路。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仍以盲目追求规模、速度、排名作为战略目标,忽视实现差异化发展,做特色化银行的重要性,造成了差异化发展只是“纸上谈兵”,甚至是“口头谈谈”,而实际经营中始终按原有战略思路发展的尴尬境地。

(二)战略定位尚不够清晰

城商行未能实现与其它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战略定位的不明确。城商行在其成立伊始就确立了“服务地方、服务市民、服务中小”的定位。但长期以来,城商行并未能坚持并深化这一定位,而是呈现出摇摆不定。定位的摇摆不定使得城商行原有比较优势和特色逐渐丧失,并最终走上大型银行的老路。某种意义上说,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战略定位,实现定位的差异化。只有差异化的定位才能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格局。

(三)银行体系尚不完善

从资产规模、经营地域和所有制性质角度来看,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涵盖各种类型、多样化的银行体系。但从定位和服务对象角度来看,则显得相对单一,差异性、层次性并不明显。除农村金融机构和少数城商行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经营地域和规模差异显著,但在定位和服务对象上并无实质性区别,这种定位单一、高度同质化的银行体系不可避免影响到城商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出于生存和做大规模的考虑,城商行只能努力做到“小而全”,与大型银行展开直接和正面竞争,并最终导致其在定位、产品和服务上的差异化逐渐丧失,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商业银行大多以“相同面孔”示人。

三、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着力点

(一)区域差异化

区域差异化发展强调不光基于目标客户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基于地区差异。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经营地域经济发展程度、地域文化特点、自身规模、核心优势等各不相同,使各行经营状况有较大不同。应适应地方经济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经营策略,如位于国企色彩浓重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服务大中型企业的比例可适当放宽,民营经营、小企业活跃的地区小企业贷款占比相对要高等。

(二)客户差异化

客户差异化并不是指银行只为某类客户提供服务,而是指银行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为这些目标客户提供更多符合其特定需求的服务,从而达到差异化竞争的目的。客户分类是实行客户差异化的基础。城市商业银行可将客户划分为高价值客户、中价值客户、低价值无效客户三类,目标就是稳定、发展更多的高价值客户、中价值客户,逐步淘汰无效客户。城市商业银行应坚持服务中小特别是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把小企业作为高价值客户。同时,也要考虑“二八定律”原则,把少数中高端客户作为竞争的中高价值目标。

(三)产品差异化

在产品设计上要防止盲目求全,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巩固优势业务,突出重点品种、重点地区,打造特色业务和产品体系。对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在本市、本省等一定范围大小的市场内,集中优势与资源,开发一些针对性强的、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并提供一些特别的优质服务将是发展之路,尤其是针对小企业、个人消费和涉农领域实现产品差异化尤为重要。由于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可以为城市商业银行产生较高的边际收益,从而提高城市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四)市场差异化

城市商业银行首先应细分市场,根据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把客户划分为若干个客户群,并依此将城市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子市场。市场细分的变量应根据行业、企业、市场、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定。城市商业银行可以依据自然属性细分市场,如地理细分变量、人口统计变量、社会经济变量等;也可依据行为属性细分市场,如心理分析变量、产品使用变量、效用细分变量及其他一些认知偏好变量,根据细分好的各类市场实现差异化经营。

(五)管控差异化

城市商业银行应改进运营和管理流程,探索建立按条线管理的组织架构,实现垂直管理。强化总行的后台支持、内部控制,强化支持的市场营销,减少风险点。目前国内部分银行实现了事业部制管理体制,对规范业务流程、缩短业务处理时间、提高对客户服务效率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城市商业银行可借鉴学习其中部分适合自身的做法,力求流程适合风险管控和客户风险特征,最终建立适合目标客户的短式流程银行。

四、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明确战略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形成发展特色

从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明确定位并寻找潜在特色领域:一是从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特色或区位优势入手,开发特色产品或服务;二是依托大股东资源,形成与其他银行的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发展,如平安银行利用平安集团的综合化经营平台向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昆仑银行依托中石油资源开展相关业务等;三是从目前相对比较薄弱的金融服务领域寻找商机,如小企业金融服务、农村信贷等;四是开发新产品,形成先发优势,如包商银行开展的小微贷款业务等。

(二)做强传统优势领域,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

围绕中小企业服务、市民服务等传统优势领域,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专门的业务流程;探索建立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开发针对性的特色产品,着力解决现有产品种类少、还款方式不够灵活、差异性不够等问题,突出方便性、灵活性和及时性,建立起多样化、覆盖客户各方面需求的产品体系,培育业务品牌;在服务功能完备的同时形成与大型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发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形成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对区域市场实施细分,推出差别化的服务方案,建立起全方位、与区域内各细分市场完全对接的营销和服务体系;实施组织架构改革,建立扁平化、高效率、立足区域市场的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提高在区域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并在该区域内形成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付彦霞.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问题的思考[J].河北金融,2012(4)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例7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其经营活动被严格限制在所在城市,不允许跨地区经营,即实行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活动的日益频繁,这一经营模式的弊端日渐显现,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制肘。自2000年开始,城市商业银行要求跨地区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也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国银监会在2004年11月了《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然后在2006年又了《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正式明确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操作流程。由此,为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扫除了政策上的障碍。随后,一大批城市商业银行相继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了跨地区发展。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原有的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使资金的跨地区流动和结算超出了其自身的能力,因而造成其客户流失。例如,一些企业在规模较小时,与当地城市商业银行关系很好,但当这些企业实现跨地区经营后,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不能跨地区经营,无法再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它们只能放弃城市商业银行而选择其它银行,这样就导致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受到限制。再如,银行卡的发放已成为各商业银行追逐的热点,但是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如果异地没有营业网点,就无法扩大这方面的业务。所以,城市商业银行有必要跨地区发展,以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2.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分散风险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分散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有限,不可能把资金投入到风险较大的金融产品中,也不能把资金过度集中投入,这样也会带来风险。而跨地区发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分散风险的问题。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在各个地区分别进行资金投入,“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以达到分散投入分散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跨地区发展可以使城市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信息,以避免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特别是对于跨地区经营的客户,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不能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就很难获得客户在异地的信息,久而久之,这种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导致产生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损失。

3.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公平竞争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大量涌进,导致国内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各家商业银行倾尽全力争夺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仍然实行单一的城市制经营模式,就会面临非常不利的局面:一方面本地市场份额不断缩水;另一方面又无法向外地拓展市场。显然,这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是不公平的。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走出去,实行跨地区发展,开辟新的利润来源,以提高自身价值和竞争力。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规划,扎堆进入发达地区

从已经实现跨地区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来看,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地区发展时,没有根据自身的优劣来制定科学的、清晰的规划,而是纷纷选择进入发达地区。据统计,已实现跨地区发展的59家城市商业银行设立的162家异地分支机构中,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有45家,位于珠三角经济圈的有11家,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有39家,合计95家,占比59%。这将进一步加剧我国金融资源分布的地区不平衡状况,也使得这些地区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使城市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

2.业务高度同质化,缺乏自己的特色

对于大多数跨地区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异地分支机构的业务单调且雷同,未能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原有的特色和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在信息科技方面的落后,在其原有的科技系统平台上,一些新型产品、新的功能无法运行,从而制约了其产品创新活动。

3.定位模糊,竞争力不强

城市商业银行在未进行跨地区发展之前,定位是清晰的: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但实现跨地区发展之后,定位开始模糊。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为了迅速扩大规模,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盲目与国有银行、其它股份制银行争夺大企业、大项目,结果导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4.盲目扩张,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

近年来,随着跨地区发展的不断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和增长量均创历史记录,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三家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2009年前三季度贷款增长速度分别为:61.95%、58.43%和40.09% ,分别为去年同期增速的1.78倍、I.87倍和1.79倍。这直接导致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例如,宁波银行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末的16.15%下降至2009年9月末的l1.25% ;南京银行更是从24.12%下降至13.2l%。

5.缺乏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

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的缺乏日渐显现。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商业银行的人员整体素质远不如国有银行和其它股份制银行。而必要的人才是确保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些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进程已受到制约。对异地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管理也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连续性面临挑战,有的“过度管理”,有的过度放松“。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建议

1.坚持自身优势,明确自身定位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基本上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格局。国有商业银行和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立足于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国有大型企业等优质客户,而对中小企业则设置了较高的融资门槛。同时,外资银行鉴于目前在经营范围和营业网点方面的劣势,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高端客户的争夺上。在这种格局下,城市商业银行将自身定位于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是明智选择。首先,这种定位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与其它商业银行形成错位竞争。无论从资产总量上,还是从资本金规模以及资本金补充渠道上来看,城市商业银行都处于劣势,无法与它们直接竞争。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将自身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其次,城市商业银行在多年的发展中与中小企业关系密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与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完美契合。

2.不断创新,提高竞争力

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地区发展过程中,产品、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雷同单调等问题,是快速发展中难以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加以改进。例如,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有针对性地设计特色服务产品;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这将会更好的赢得市场。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北京银行率先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其发放的文化创意企业贷款占北京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总额的90%以上;宁夏银行在全国首家开办伊斯兰银行业务,填补了内地金融服务的空白。

3.进军农村金融市场

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地区发展时,应做好科学规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扎堆进入发达地区、业务雷同等问题。并且可以考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县城设立支行;二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例如,南京银行参与发起设立了芜湖津盛农村合作银行,成为首家入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

4.大力培育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银行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保证跨地区发展的顺利进行,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具有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各类人才。除了引进所需人才外,城市商业银行应将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要建立合理的培养机制、晋升机制、薪酬制度,以激励企业员工;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使命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例8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1-0028-04

一、引言

银行发展是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金融结构理论中, 金融结构的变化不仅包括银行业与其他金融部门的结构变化, 还包括银行业内部组织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变化 [1] 。在金融深化理论中,商业银行吸收储蓄并转化为投资能力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 [2-3] 。近期兴起的内生金融发展理论依然以银行金融机构为研究核心[4] ,系统地阐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中银行业部门与证券业部门是核心。林毅夫、姜烨研究指出,银行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并以银行集中度作为度量银行业结构变化的指标, 即四大国有银行(中、农、工、建)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在全部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总额中的比重。 [5] 王晋斌以国有银行存贷款/GDP、 贷款/GDP计量省域金融发展水平, 并以此研究金融控制政策下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6]

但是,当前对省域银行业发展水平的研究不足。一方面,银行业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有必要从银行发展水平差异来研究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衡量国家的银行业发展水平指标与衡量国内不同省区银行业发展水平指标存在差异。 本文试图建立计量省域银行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涉及到银行规模、银行结构与银行效率三个方面,据此研究安徽、江苏、浙江、上海银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评价长三角地区的银行发展水平与金融发展水平。

二、长三角银行规模分析

银行规模是计量省域银行发展水平的首要指标,是衡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采用存款银行部门的资产相关率衡量银行规模的发展水平。 [4,7-8] 在金融发展的角度上,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等金融资产的相对规模,不仅反映金融发展水平, 也表现了银行业部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根据银行业属性等,这里选择三项指标衡量省域银行规模水平,分别为资产相关率、存款相关率、贷款相关率,即银行业资产总量、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本外币)与GDP比值(%),其中银行业资产为年末存量, 后两项指标忽略了银行与其他存贷金融机构的差异,忽略了存量平减问题(见表1)。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银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内部存在的差距。

1. 从金融资产的总量来看, 长三角四个省市的银行业资产、 存贷款余额等金融资产的总量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在数量级别上,长三角地区银行规模呈现三个阶梯:上海属于第一层级,浙江和江苏属于第二层级,安徽属于第三层级。

2.从银行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关系来看,长三角地区四个省市的银行规模(银行资产、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与各自的经济总量(GDP)正相关;相互比较,安徽、江苏、浙江三地的银行规模与经济总量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但是上海的经济总量虽然低于江苏、浙江,而银行业资产却高于二者。这说明安徽、江苏、 浙江三地银行的发展水平与上海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3. 从金融相关率来看, 长三角地区银行业发展的差距也十分明显。银行资产相关率、存款相关率及贷款相关率, 是银行业资产、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同属于金融相关率,它们是衡量一个地区银行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2009年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的银行业资产相关率分别为163.64%、167.32%、236.74%、416.13%, 上海比第二位的浙江也几乎高出1倍;2009年上海的存款相关率、贷款相关率也最高,其他依次为浙江、江苏、安徽。

三、长三角银行结构分析

银行结构变化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含义。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结构变化反映了各类信贷市场的发展变化,如城市与农村信贷市场。银行结构变化是银行业产业组织规模与结构的相对变动,在总体上可以反映银行业发展变化。 [1] 另一方面, 银行结构变化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内在体现, 在金融中介层次上体现了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发展, 有利于比较甄别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金融机构发展的动向。

本文构建三项指标计量省域银行业结构发展水平,分别为规模集中度、开放度、内生发展(见表2)。其中, 规模集中度为国有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资产占省域银行业资产总量比值,不采用通常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比重衡量银行业结构的做法;开放度为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与国际研究保持一致;内生发展指标为城市商业银行占比, 体现了地方政府对省域信贷市场的控制力, 忽略了跨省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比重。

通过对表2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长三角地区银行结构在“十一五”期间得到进一步改善。对比2006年和2009年数据,安徽、江苏、浙江及上海四省市的规模集中度下降明显,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市场控制力减弱, 省域银行竞争程度提高。

2. 银行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地区层面上,比较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四个地区的规模集中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二者呈现出负相关趋势,与当前的主流研究相一致。在时间层面上, 对比2006年和2009年四地的规模集中度和经济总量,二者也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其中,上海规模集中度已经由2006年的47.83%下降到2009年的45.44%,江浙皖的规模集中度也下降了近2%左右。

3. 上海是长三角地区银行业最为开放的地区。2006年和2009年数据表明, 上海外资银行占地区银行业资产比重均在11%以上, 远远超过了邻近的浙江、江苏和安徽(均不到1%)。上海银行业开放度高,一方面受到金融政策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外资银行行为选择的结果。但是,上海近期城市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的发展不容忽视, 如上海银行、 浦东发展银行等。

4. 长三角银行业内生发展能力增强。当前,地方政府对其所属的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控制力较强,尤其强调了本地区化发展的社会责任等。这里以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比重衡量省域银行业内生发展能力。2009年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比重分别为9.41%、8.60%、10.44%和8.44%,均高于2006年数据, 体现了长三角地区银行业内生发展能力逐步增强的趋势。

四、长三角银行效率分析

关于银行效率,当前较多地从企业收益角度计量单个商业银行或是整体银行业的经营收益。[9] 总结了银行效率实证研究方法的国际经验,刘澜、王博(2010)及张金清、吴有红(2010)分别运用DEA方法、SFA法测度商业银行效率。[10-11] 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地计量省域银行发展效率的有效指标。 本文构建了四项指标计量省域银行业效率,即为贷存比、不良贷款率、人均资产、效率集中度。其中,贷存比为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与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比值; 不良贷款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开数据获得,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核心指标,衡量省域银行效率; 人均资产是省域全部银行业机构资产总量与从业人员的比值; 效率集中度是本文独创的效率指标, 比照通行的以存贷款规模为中心的银行集中度, 这里以省域人均资产较高的前三类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之和占银行资产总量的比值作为效率集中度的衡量值。

比较研究长三角地区“十一五”时期的银行效率指标及数据变化(见表3、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银行业贷存比因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变化较大。在时间层面上,江浙发达地区贷存比不断提高,其中, 江苏与浙江分别从2006年的72.5%和83.0%提高到2009年的73.6%和87.0%。在地区层面上,相对发达地区江浙的银行业贷存比不断提高, 相对落后地区安徽的银行业贷存比持续下降, 地理位置相近的江浙与安徽形成了金融资源虹吸趋势,但是,资本市场发达的上海市较为特殊,贷存比处于下降趋势。

2. 安徽的银行业风险显著高于江浙地区。2009年数据表明,安徽不良贷款率高达5.1%,显著高于江苏的1.9%、浙江的1.3%和上海的1.2%,这可能是安徽贷存比下降、江浙贷存比上升的原因之一。

3. 上海地区的银行效率最高。 从人均资产数据看, 长三角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均管理金融资产的规模在逐步扩大, 其中上海地区2009年人均银行业资产高达7599.8万元/人, 远高于同期江苏的3389.9万元/人、 浙江的2897.7万元/人以及安徽的1744.4万元/人。长三角地区人均资产最高的前三类银行金融机构分别为财务公司、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以这三类金融机构资产之和占银行总资产比重记为效率集中度。 上海2009年效率集中度最高为33.3%,高于同期浙江的25.3%、江苏的19.8%和安徽的19.3%。

4. 各类银行金融机构效率存在差异。 比较2006年和2009年长三角地区四省市的各类银行金融机构人均资产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财务公司、政策性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人均资产比较高,而农村合作机构、农村新型机构的人均资产较低(见表4)。

参考文献:

[1]Goldsmith,Raymond W.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New Haven,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Shaw,Edward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Mckinnon,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1973.

[4]Levine,Ro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2):688-726.

[5]林毅夫,姜烨. 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2006(1).

[6]王晋斌. 金融控制政策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2007(10).

[7]王元凯.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对称性与模式创新[D].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8]王元凯. 政府行为、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商业时代,2010(8).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例9

1941年“皖南事变”后,政府停发八路军军饷、不准国内外一切援助款汇入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致使边区财政极端困难。面对困境,1月18日,边区政府根据中央决定,责令银行发行1元、5元和10元三种边币作为本位币,独立流通市场,同时收回光华商店代价券,并停止使用法币。3月18日,边币投放市场时,因1元纸币面额太小,已不适合流通使用,这就是为什么边区市场上没有1元纸币的原因。1942年5月起,银行又陆续发行了50元等大面额的边币,以资调剂边区金融,增强抗战实力。10月,边区政府宣布边区银行隶属于财政厅。银行受财政厅领导后,发行多用于财政支出,财政预算不断突破,结果物价大涨、比价大跌。1943年3月至1944年2月是边币猛跌的时期,边币的发行速度赶不上物价的上涨速度,甚至在市场上用边币都买不到东西,边币不得不退出流通市场。1944年7月1日,边区政府授权银行以贸易公司的名义发行20元和50元两种面额的商 业流通券,与边币、法币的 比价分别为1∶20和1∶2。 1945年5月,边区银行划归边区政府直接领导。6月1日起,边区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成为边区本位币,原边币陆续收回,从此,边币被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所代替。

1946年6月全国内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的形势日益吃紧,10月中旬,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各级党组织转入紧急动员和备战状态,边区银行各种存款先后被提取,从此业务基本陷于停顿。1947年3月16日,根据边区政府命令,边区银行除留守10多人负责最后的坚壁清野工作外,其余人员及物资撤离,8月16日渡过黄河进入山西。8月17日,边区政府决定,过河一切机关人员所携带之券币必须兑换成晋绥边区西北农民银行币(简称农币)使用,不准在晋绥市场上行使边币。10月6日,边区贸易公司、银行作了《金融贸易问题》的决定:边币与农币统一,以农币为单位,一切商品讲价、记账,均以农币为本位币。11月23日,陕甘宁边区、晋绥联防司令部布告:统一陕甘宁、晋绥两边区币制,确定两边区银行合并,定名为西北农民银行,以西北农民银行发行的农币为两边区统一的本地币,一切交易、记账和清理债务均以农币为准。从此,陕甘宁边区银行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退出了舞台。

陕甘宁边区银行从1937年10月由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组成立,到1947年11月与晋绥边区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西北农民银行,在其10年多的奋斗历程中,因形势的变化和需要,先后发行过光华商店代价券、边区币和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三种纸币。

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 边区银行在1938~1940年期间,总共发行了6种面额、7种版别的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其中,1938年发行了5种版别的代价券,分别是2分、5分、1角、2角和5角券各1种;1940年发行了两种版别的代价券,分别是5角和7角5分券各1种。光华商店代价券版式既有横版又有竖版,横版的有2分、5分、5角和7角5分(图1);竖版的有l角和2角。1938年发行的代价券,背面还印有三条说明文字:一、为便利市面流通特发行代价券;二、凭此券N张或与其他通用小票凑足拾角即兑付法币壹圆;三、此券发行十足准备,准备金全部存放边区银行,由边区银行保证并兑换。落款为:延安光华商店。

陕甘宁边区银行币 边区银行在1941~1943年期间,总共发行了10种面额、14种版别的纸币,票面版式均是横版。其中,1941年发行了6种版别的纸币,分别是1角和2角(图2)券各一种,5元和10元(图3)券各一种;1942年发行了两种版别的纸币,分别是50元和100元券各一种;1943年发行了6种版别的纸币,分别是50元、100元、200元(图4)、500元(图5)、1000元(图6)和5000元券各一种。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例10

美国银行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有数家跨国大银行,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社区银行。这些社区银行在同大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寻找生存空间。社区银行作为美国中小银行的代表,在美国银行体系中地位明确。作为大银行的有益补充,社区银行正利用其相对发展优势,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社区银行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一般而言,所谓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业务关系。社区银行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规模较小。从资产规模看,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10亿美元之间不等。二是主要服务于社区。社区银行与社区服务紧密相连。

2.日本地方银行的发展状况

日本的商业银行在日本银行法中称为普通银行,主要分为都市银行和地方银行两个层次。二者在法律地位上并无区别,但服务对象和规模存在差异。都市银行以大城市为主要服务对象,贷款对象也是一些大企业。都市银行在全国设有分支机构,是具有全国规模的名副其实的大银行。

地方银行以总部所在地为主要服务对象,其融资对象也以本地中小企业居多,其存款额的一半以上是个人存款,而且在这些个人存款中有八成左右是定期存款。地方银行一方面有稳定的个人存款为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其贷款对象又以资金需求量不大的中小企业为主,因此,地方银行往往通过拆借市场把多余资金融通给都市银行。日本的地方银行北起北海道,南至冲绳,遍布全国各地。虽然地方银行中也有一些较大的银行规模接近于都市银行,但大多数地方银行都属于中小规模的银行,一些小的地方银行总资产仅相当于都市银行的2%左右。

二、国外中小商业银行的服务营销特点

1.在产品策略方面,都重视产品创新和产品差异化。美国社区银行强调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而日本地方银行更强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2.在价格策略方面,都重视以差异化价格策略和“非价格”策略来避免价格战,提高银行的竞争实力和获利能力。美国社区银行的差异化策略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是一种全方位的差异化战略。日本地方银行比较善于运用低价渗透的策略来争夺市场,注重运用非价格因素如促销活动来提高银行竞争力。

3.在渠道策略方面,都利用发展网上银行和策略联盟来扩展业务领域。美国社区银行特别重视网上银行的开发和运用,网上银行的市场占有率正稳步上升,而日本地方银行则重视保持传统渠道的适度规模,国际渠道有所收缩。

4.在促销策略方面,都以客户经理制和公共关系促销为主要促销策略。美国社区银行的客户经理制具有很高的运行效率,而日本地方银行长期以来强调面向地方上公众的公关宣传活动。

三、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开展服务营销带来的启示

1.增强产品创新能力

在科技迅猛发展和客户需求不断升级的环境下,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创新能力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城市商业银行要在客户满意战略导向下,通过市场细分,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以中小企业和城镇居民为目标市场,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以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针对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和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进一步细分市场,结合市场消费热点,在个人住房、汽车、教育、旅游等消费信贷领域不断创新,为广大市民提供多元化、差别化的服务。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为其度身定制金融新产品,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城商行要在整合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开拓中间业务、零售业务和衍生金融业务,增强金融创新的能力。

2.采用差异化价格策略

在对客户进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以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来实行价格的差异化,可以留住优质客户、挖掘潜在客户、淘汰非营利客户。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是以专业化和差异化策略服务于中小企业和城镇居民,在定价策略上就要充分考虑需求的差异,强化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细分定价策略就是利用了市场细分的原理,根据不同的客户、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等条件的变化对银行产品产生的需求差异来进行定价的策略。价格差异的形成不在于银行的成本差异,而在于客户的需求差异。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区别定价,从而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通过推出创新产品、提供优质服务、树立特色品牌等非价格竞争手段,建立和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3.发展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代表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网上业务已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受限于分支机构和网点的数量,开拓传统的业务空间存在着较大的难度。网上银行则能够融合银行、证券、保险等分业经营的金融市场,拓宽金融企业进行产品功能分解和综合的创新空间,向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银行将可以通过网络拓展存贷款、国际结算、财务顾问、证券经纪、信托、保险等业务。这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金融业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城商行在整合传统渠道网点基础上,必须大力开展网上业务,获得低成本高收益的竞争优势。

4.推行客户经理制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例11

2008年,城市商业银行群体仍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资产、存款和贷款都实现了快速发展,财务状况持续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受宏观经济下滑的影响,与2007年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增长势头有所放缓。由于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仍然集中在单一城市开展业务,不同地方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态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总体下滑趋势已经显现。笔者预测,这一趋势在2009年仍将延续。

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增速放缓

2008年,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增速超过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末,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3.9万亿元,增长25.8%;负债总额达3.7万亿元,增长25.2%;在全国银行业总资产和总负债中的占比均从6.4%提升到6.5%。同期,国有银行资产增长11.1%,负债增长10.9%;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增长21.5%,负债增长20.7%;其他类金融机构资产增长25.5%,负债增长24.2%。城市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除了受益于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更大程度上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加大对当地城商行的支持以及城商行加大重组改革力度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与2007年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势头有所放缓。2007年末城商行总资产和负债的增速分别为28.8%、27.5%,到2008年第三季度末,分别下降到25.8%和25.2%。当然,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单一城市制经营特征,不同地域的城商行发展态势有所不同。但纵观2008年前三季度仍然延续快速发展势头,一季度达到峰值,随后呈现出明显的回落趋势。经济回落对城商行的影响正逐渐显现。

财务状况持续改善,不良率继续下降

2008年,部分历史问题较重、不良率较高的城商行纷纷加快了重组改造步伐,如广州商行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正在实施增资扩股;万州市商业银行被重组为三峡银行,不良贷款率由30%下降到3.2%;城商行的财务状况持续改善。得益于快速发展势头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继续实现“双降”。截至2008年9月末,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00.8亿元,比年初减少10.7亿元,不良贷款率2.54%,比年初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5.49%的平均水平。从图中也可看出,2006年以来,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保持逐季下降态势。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城商行不良贷款季度减少额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城商行控制不良贷款的压力正在加大。

主要发展特征及动向:跑马圈地加速,特色定位初显

“跑马圈地”,跨区域发展掀起高潮

近年来,随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政策法规的出台实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明确,相关支持政策进一步清晰。而上海银行等银行对跨区域发展的率先探索也为城商行群体实施跨区域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在此情况下,2008年城商行迎来跨区域发展高潮,一批监管评级在三级以上的城商行加快“跑马圈地”步伐,纷纷在省外、省内、县域等区域设立分支机构。这成为2008年城商行发展中的最大亮点。据笔者统计,2008年共有29家城商行设立了47家分行(含正在筹建的分行及香港代表处)。

引入“战投”,目标转向国内

城市商业银行一直是外资金融机构青睐的入股对象。出于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丰富的金融产品的考虑,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对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一直保持较高的热情。2008年,城商行继续延续这一趋势,先后有郑州市商业银行、吉林银行、长沙市商业银行、烟台市商业银行以及营口银行等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需要特别关注的是,2008年城商行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方面出现一个明显变化,即引资对象从以往单纯的境外金融机构转向“境内、外金融机构并重,并优先选择境内金融机构”。当年,九江市商业银行、莱商银行、廊坊市商业银行分别引入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北京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没有选择境外金融机构。笔者认为,经过多年的探索,城商行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方面日渐成熟,城商行更多地从“对等性、适用性、兼容性、有效对接”等方面选择战略投资者。而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将会有更多的城商行将目标转向国内,选择国内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

深化定位,努力培育中小企业服务特色

中小企业业务是城商行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业务。城商行自成立伊始就与中小企业渊源颇深。但近年来随着各类商业银行纷纷进军中小企业市场,加大对中小企业业务的开拓力度,城商行的中小企业业务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这既有外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因素,更大程度上则是城商行内部的原因。2008年,城商行明显加大了对中小企业业务的投入,努力将“坚持中小”的市场定位做深做透,涌现出不少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吉林银行推出的小额商铺抵押贷款,杭州银行合作推出的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深圳平安银行推出的“供应链融资W计划”,宁波银行推出的“透易容”,北京银行推出的“现金优管家”等等,更有多家银行推出并实施中小企业战略,努力打造中小企业特色银行。

差异化竞争,从“市民银行”转向“社区零售银行”

2008年,城商行业务发展中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从“市民银行”转向“社区零售银行”。城商行前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市民银行”和“中小企业银行”的差异化定位。但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特别是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并纷纷推出服务于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城商行“市民银行”定位的差异化及由此具有的优势不再明显。城商行需要进一步细分市场,特别是发挥在当地城市网点多、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关系密切的优势,寻找新定位。而社区零售银行面向社区居民和小企业,蕴含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城商行的传统优势,并与同业形成差异化竞争。正是在此背景下,“社区零售银行”被越来越多的城商行所推崇。吉林银行在对长春市200个社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选择6个社区进行试点,启动“社区银行”和民生金融计划;北京银行在全市推出20家社区银行,全面实施社区银行战略;大庆市商业银行试点的“社区银行”除正常金融业务外,还为社区居民提供理财讲座、代送鲜花等非常规服务。

发展转型,以理财为突破口

如何改变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收入结构,实施发展转型,是包括城商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近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商行在网络和技术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在现有中间业务品种中,更多依靠与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合作,专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理财业务就成为城商行发展转型的突破口。而城商行在债券业务方面的优势也为其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提供了支撑。2008年,城商行理财业务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上海银行、北京银行等大型城商行在理财业务上取得突破,跻身“全国商业银行理财排行榜”前列。除了理财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城商行还着力培育理财品牌,提升服务品质。如上海银行的“慧通理财”、杭州银行的“幸福理财”、北京银行的“心喜理财”等。

挺进县域,抢抓农村改革新机遇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农村全面改革的序幕,也为银行业开辟了新的市场。早在前两年,部分外资银行就通过设立村镇银行的形式布局农村市场,城商行也是进军农村金融市场的先行者。截至2007年末,在全国124家城商行中,有72家城商行共设立了347家县域支行。伴随农村改革的春风,2008年,城商行进一步加快挺进县域,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共有15家城商行设立30家县域支行。与此同时,城商行还积极通过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途径全面开拓农村金融市场,预计全年由城商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达到14家。

上市遇阻,增资扩股进行时

受资本市场低迷和有关政策尚未出台的影响,2007年城商行发展中最大亮点的上市工作在2008年遇阻搁浅。到本文完成为止,仍未有一家银行的上市申请被审核通过。当然,这并不能阻挡城商行的上市热情及相关工作的开展。在上市进程遇阻放缓的情况下,城商行必须通过其他渠道补充资本金以维持快速发展势头。大范围展开增资扩股成为2008年城商行发展中的一大亮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有28家城商行完成和正在实施增资扩股。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城商行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势头。

城信社改革提速,城商行“大扩容”

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商行大范围组建时保留了一批城市信用社。经过近几年的改制、重组,截至2007年末仍有42家。这部分城信社,出路只有两条:要么改制为城商行,要么被收购兼并。当然,城信社转制为城商行必须满足一定的监管要求。随着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资源的日益重视,城信社改制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共有17家城信社转制为城商行,从而使城商行的数量进一步上升。

压力和困境:经营环境恶化,风险压力凸现

2008年,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城商行快速发展势头背后隐藏的压力和困境逐渐显现。特别是城商行固有的特征和劣势与宏观调控效应叠加,使得城商行具有更强的政策敏感性和经济下滑敏感性,更多地感受到压力和困境。而2008年上半年部分中小城商行出现的流动性压力和下半年出现的不良贷款反弹则为城商行敲响了警钟。

“坚持中小市场定位”与“中小企业风险凸现”叠加

“坚持中小”是城商行成立伊始就确立的市场定位。这一定位充分发挥了城商行的比较优势,使城商行在与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实现差异化,从而推动了城商行的快速发展。2008年年初以来,受原材料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以及出口下滑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少中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急剧上升。这使得定位于此且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较高的城商行深受打击。如今年上半年,临沂市商业银行累计形成不良贷款162笔,金额31025万元;其中,中小企业户数占比95%,金额占比74.7%。毫无疑问,经济下行周期中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上升速度要快于大型企业,城商行来自市场定位的压力骤然加大。

“风控能力不强”与“信用风险加大”叠加

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济周期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每一次经济调整几乎都伴随不良贷款不同程度的反弹。今年以来的经济下滑已让银行业感受到日益加大的信用风险。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9月末,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6.01%,继续实现双降;但国有银行、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农村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出现上升。虽然,城商行群体继续保持不良双降,但降幅大幅缩小,表明面临较大的资产质量压力。这种压力远超过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经营地域限制外,还包括城商行较低的风险控制能力。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城商行无论是风险管理架构、风险管理技术、还是风险管理人员,都存在不小差距。而城商行近几年持续高于同业的增长速度也为其埋下不少风险隐患。更重要的是改革重组后的城商行虽然财务状况有了极大改善,但尚未经过一轮完整经济周期的检验。财务状况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下滑导致的信用风险上升给城商行带来的压力不容小视。而宁波银行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笔者的判断,宁波银行三季度报告显示,其不良贷款率从年初的0.36%上升到9月末的0.63%,几乎翻一倍;不良贷款也由年初的12.9亿元上升到29.8亿元。

“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不高”与“流动性收紧”叠加

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物价过快上涨势头,自2007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1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人民银行还加大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发行央票和特别国债回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在从紧货币政策多渠道收紧流动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显现。特别是那些中小城商行的流动性压力更大,有的银行的流动性指标曾一度逼近25%的警戒线,超额准备金比率也降到1%左右的历史最低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大多数城商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资产规模扩张的重视超过对资产负债匹配的安排。这在流动性过剩时期并无太大问题,一旦流动性收紧,由于信贷增长具有一定的惯性,负债的增长更多地具有自发性,加之城商行在资金市场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弱,流动性问题自然显现。经过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后,城商行亟需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2009年展望:在挑战中寻找机遇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将远远超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因此,2009年中国经济将面临较大幅度的调整。城商行也将面临自成立以来最大的考验――经济周期波动性。虽然中央及各地政府出台的大手笔扩大内需和投资的举措将在很大程度上减缓经济的下滑幅度,并为商业银行带来商机,但对定位于中小企业且经营地域受到限制的城商行来说,面临的挑战多过潜在机遇。

发展转型的挑战

2007年资本市场的火爆和2008年因信贷管制催生的信贷理财产品的热销,让急于发展转型的城商行看到了希望。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国内银行实施发展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2009年经济的下滑和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也将给城商行发展转型带来巨大挑战。极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利息收入占比回升,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型业务品种的发展陷入困境。如何破解这一困境将是影响城商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坚持和深化市场定位的挑战

从银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2009年既面临困境和问题,又存在机遇和市场。机遇和市场更多地来自中央和各地政府的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举措。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投资及由此带动的衍生投资和项目大多为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以及重大产业项目。显然,这与城商行一直以来“坚持中小”的市场定位存在较大差距。当然,这些巨额投资也会带动相关产业中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在全球经济衰退和国内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更多的是挑战。大量投资需要巨额信贷配套资金,这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巨大商机。出于业务发展的压力,面对大项目、大客户,城商行如何与其市场定位进行平衡和抉择,这确实是个问题。

跨区域发展的挑战

如果没有政策上的调整,2009年城商行在跨区域发展方面仍将保持快速扩张势头。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近两年的跨区域布局,城商行跨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并将在2009年更为明显。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跨区域发展布局雷同问题。从目前已拥有三家以上(含三家)异地分行的城商行来看,其跨区域布局高度一致,基本上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无疑,这三大经济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市场机会最大,但竞争也更为激烈。二是跨区域后对异地分支机构的管控问题。长期以来,城商行一直实行总支行管理模式,且管理幅度在同一城市。跨区域发展后,管理幅度加大,从单一城市扩展到多个城市,如何确保对分支机构的有效管控,对人才、技术、经验都相对欠缺的城商行是个不小的挑战。三是跨区域后总行对异地分行的支撑问题。这包括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信息技术、战略研究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如果总行不能为异地分行提供有力、充分的支撑,总行的控制力就会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