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0 09:22:44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例1

同志们: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治国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对于我们负责农业工作的党员干部更要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责任的重大,如何解决好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抓好项目建设,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推动我镇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就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20__年,党的十六大和九届全国人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市八次党代会、七届人代会又提出了嘉峪关市提前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要加速全镇小康建设进程,扩大经济总量,完成20__年全镇人均纯收入4400元的目标,项目建设无疑成为牵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火车头”。只有良好的项目建设,才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对于我们__镇来说,要发展、快发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抓好全镇的项目建设,用项目建设的成效推动全镇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

我们__现有耕地不足1800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2.5亩,要在这仅有的2.5亩土地上实现人均4400元的经济收入存在很大的难度,要实现这一目标,项目建设的好坏就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强化坚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坚持以成功的项目建设为中心的意识,树立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就是坚持以成功的项目建设为第一要务的意识,树立项目优先、项目第一的意识和“不抓项目就是失职”、“不会抓项目就是不称职”的意识,进一步增强项目工作就是本职工作、项目建设就是份内职责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近几年来,我们__紧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招商引资作为主攻方向,先后争取并积极实施了嘉肃县际公路道路29公里拓宽改造工程、__镇人畜饮水及节水灌溉工程、西气东输__段工程、金汇果蔬基地二期工程、__水泥厂技改项目、中昌肉食品加工项目、胚胎移植良种繁育基地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一批重点工业生产项目,从而使全镇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问题得到了初步有效的解决,也为聚集民间资金、启动民营资本铺就了一条道路,有效推动了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

同时,根据自身的区位和产业特色,坚持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启动民间资本等多渠道、多途径上项目,先后建成了双泉农业开发区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并通过正在建设的水泥厂塑料编制袋生产、双泉酪蛋白生产开发、西域花园项目库建设、阳光市场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全面增强全镇经济发展的后劲。

今后,要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研究国家、省、地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并从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现状出发,坚持“争取计划性项目与市场招商引资并重,以市场招商引资为主;产业项目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重,以产业项目为主;大型重点项目与中小型项目并重,以大型重点项目为主”的原则;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采取项目招商、网上招商、招商等方式,积极组织、参与富有成效的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成长能力强的大项目。建立和完善“招商、亲商、安商、兴商”工作机制,加大促商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在资金、项目、人才、环境、服务等方面提升对外招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投资项目,向外大力引进外来投资项目,向内集中财力上技改项目,向下吸纳民间资本搞项目,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项目,以项目建设促进全镇经济快速发展,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抓好项目建设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积极参与,大力发扬“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的精神,做到“领导围着项目转、干部跟着项目干、机制随着项目创、资金根据项目配、工作都按项目办”,形成“行行上项目、村村有项目、人人抓项目”的良好氛围,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首先,要落实责任,全力以赴。只有把项目建设作为全镇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常抓常议常谋划,并把项目建设作为考验领导干部把握发展机遇和驾驭经济全局能力的表现,作为考核干部实绩的指标和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严格实行领导干部领导项目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笔经费、一抓到底”的要求,把项目建设具体落实到领导干部和部门负责人头上,形成全镇上下齐抓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例2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深化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例3

11月26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认真学习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学理重要指示要求,总结2015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研究2016年总体工作思路,审议《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航道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8个文件,部署下一步工作。

张高丽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强调,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更好地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推进之年。要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抓住机遇,扎实工作,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张高丽强调,要强化规划引导,努力形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专项规划、相关省市规划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规划体系,坚决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开发。要坚持把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深入推进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和关检直通。要坚持创新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产业新优势,着力建设现代产业走廊。要坚持绿色发展,切实把控制和治理长江水污染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长江水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大力构建沿江绿色生态廊道。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为中心,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要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确保合理有效重大项目及时开工建设,发挥对稳增长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抓紧建立沿江11省市政府协商合作机制,共同协商解决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事项,形成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强大合力。

张高丽最后表示,长江经济带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协同联动,扎实做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例4

我国水资源形势严峻,人均水资源量少,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与此同时,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近年来,在国务院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全国节水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总的来看,节水使农业、工业用水定额减少,用水效率提高,延缓了总用水量的增长势头。但是,目前中国节水水平与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还很不相称,从1980年到现在,中国总体缺水形势未得到缓解,水资源质量总体呈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节水的战略地位还不够突出,全民的节水意识还有相当差距,节水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行政推动层面。如何在水权水市场理论指导下,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建立节水的运行机制,更多地依靠经济手段、科技进步促进全社会水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道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能否实现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关键。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就是明晰水权,培育水市场的形成,确立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用市场配置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推进水利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只有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对新时期水利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与时俱进,把水利改革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现代化方向,把推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经验

2001年以来,汪恕诚部长发表了以《水权管理与节水社会》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文章,初步形成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导体系。在此基础上,水利部确立了甘肃省张掖市、四川省绵阳市和辽宁省大连市为首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目的是在不同的水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下,选取试点内容各有特色或各有侧重的不同地区,开展这项工作,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经验。

节水是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取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杜绝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节水型社会要求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全过程中具有节水意识和观念,通过建立节水的管理体制,在全社会形成促进节水的机制,采取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宣传等多种措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使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人民饮水安全,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节水型社会作为一种以节水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根本点应当是建立一种支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来调整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制度建设的过程。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其经验只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群众。以张掖为代表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正根植于实践的沃土和群众的源泉之中,它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张掖市以水资源为焦点的矛盾十分突出,水资源总量不足与发展需求之间,生产发展与生态用水之间,完成国务院要求的分水任务与区域发展用水之间,都存在极其尖锐的矛盾。如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道路,张掖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我国的一些地区都面临着与张掖类似的问题,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供更多的水量;另一方面,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如何解决水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张掖的经验表明,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就能够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必须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不仅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调整,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制度来规范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水权、水市场理论就是指导这样一套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其着眼点是通过对水的使用权的界定、分配和有偿流转,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从张掖的实际看,历史上就有过强制性的行政分水措施,但分了水却并不节水,“水从门前过,不浇也是错”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张掖也曾采取工程、技术等节水措施,但结果是政府有投入就有节水,没投入就没有节水,用水效率一直低下。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开始后,从用水制度改革入手,通过明晰水权,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对水的使用权进行层层分配,并允许有限有偿流转,初步形成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地,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运转,城乡一体”的一整套运行机制。农民从一张张水票中得到了节水增效的实惠,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节水的动力问题。在这里,不是水权理论选择了张掖,而是张掖要解决水资源问题必然地选择了水权水市场理论的指导。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是促进全社会水资源利用方式深刻转变的伟大实践。水权、水市场理论是这一实践的指导,也在这一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形成节水运行机制,其关键是制度建设。张掖试点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关键是突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节水运行机制的形成。从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到一整套明晰水权和水权流转规范制度的形成,从用水户参与管理到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初步建立,以水为纽带的生产关系的初步变革,迅速促进了水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节水型社会与节水型城市、节水先进单位的区别,就在于节水型社会应该本身具有节水的机制,凭借这种机制,而不是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来促进全社会的节水。体制和机制的建立说到底是制度的确立

只有通过一整套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才能够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的、自发的长效行为,而不是靠行政推动的权宜之计。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效,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个是用水效率提高了没有,一个是用水效益增加了没有。前者衡量用水水平和浪费的状况,后者衡量经济产出,这两个方面反映了全社会各个层面对节水的目标追求。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是单纯地少用水、压缩用水甚至限制用水,而是要更科学合理地用水,用最少的水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所谓提高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包含这两个方面。我们说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用水上首先要达到这两个目标。

(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要突出经济手段的运用。长期以来,我国节水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对节水的经济问题,对促进节水的经济手段研究得很不够。我国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价格机制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水资源是带有社会公益性的特殊商品,优化配置水资源和建设节水型社会除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外,还要采取经济手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水价杠杆调节水资源的供求关系,引导人们自觉调整用水数量、用水结构并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在全社会优化配置水资源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的。

(六)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全方位节水措施的综合集成。从张掖、绵阳、大连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中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中的节水,并不是就节水谈节水,而是大节水的概念。既包括传统的节水,也包括水资源合理配置、经济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中水回用、海水利用等等。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要以节水为主线,加强各种管理。在奠定一个统一管理的体制,形成一个促进节水的机制,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采取法律的、行政的、技术的、经济的、宣传的多种措施,全面推进各行各业节水水平的提高。

三、我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及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成功经验

民乐县节水型社会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创新体制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完善机制为重点,以城市节水为突破,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抓落实、求成效、促发展,全面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努力探索北方干旱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成功之路,以推动全县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乐县农民用水者协会在近几年的运行中,以建立节水型社会为中心,积极开展水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水权,建立总量控制下的新型用水模式,形成了在公共参与下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运行机制,实现了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灌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经过近一年协会的运作和新的运行机制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农民节水意识增强,灌溉方式随之变化。

在协会成立以前,耕种分散,每次浇水是“大锅饭”的灌水和以组灌水,倒沟换坝频繁,渗漏严重,不但用水定额大,灌地少,而且浪费水量,灌水不均,群众意见大。协会成立后,执委会人员及时召开代表大会,要求联片种植,组与组、户与户将分散的地块互相调整,统一修渠,并将水量逐步分解到户,水权进一步明晰,从根本上解决了“大锅饭”灌水带来的弊端,在灌水上重复返沟的次数减少,用水量分解到户后亩均水量明显降低,苗水净定额降到80m3 左右,泡地净定额在115m3, 亩均节水30-40m3,  由于全县渠系配套、土质、土壤条件、地理等因素,有些村组虽然灌水定额偏高,高于灌区配水定额,但总体来讲亩均水量比协会前明显降低。如洪水镇刘总旗村农民用水者协会直接参与用水管理,全村5562亩地每轮亩均节水30m3 ,亩均节省水费2.7元,全村可节约水方16万m3,节省水费1.4万元。另如李寨乡林荫村原来年年用水紧张,浇水剩余的地多,现自从协会成立以来,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玉米、大麦、药材,植种萝卜、香菜,实行连片种植,夏灌一轮实配水量16万方,浇完以后还余水量4万方。

2、农民的参与意识增强,灌溉工作更加民主。

协会成立前都有村委会负责配水、分水,存在人情水、面子水,灌水不均等弊端,灌水的多少只有少数村干部清楚,群众心里不清楚,民主议事程度不强,透明度不高。协会运行以来,协会的民主程度得到了加强。由当初的村干部说了算变成了现在的会员代表说了算,农民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协会在运作中也进一步得到了完善,例如三堡彭庄、洪水单庄、李寨闫户、丰乐双营、永固邓庄等村,完全由群众任协会会长、副会长,用水户真正成了协会的主人,农民的水权得到了充分体现,协会也代表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协会在运行中,每轮水前水后及时召开会员大会,张榜公布收费、放水情况,主动接受用水户监督,受到群众的认可,使协会充分体现了民意,按照农民的意愿办事,使其成为农民自己真正的灌水组织。

3、农民视工程管理为己任,责任性明显增强

过去农民认为工程是国家投资修建的,坏了由国家维修。所以对工程的管护责任性不强,只管用,不重视维修养护,造成建、管脱节。现在成立协会,工程移交给了协会,协会将各种配套渠系根据管理面积划段承包给每个用水户,并按协会的《工程管理制度》进行维修养护管理,责任更加具体,用水户明白这些工程已变成自己的,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个用水户的切身利益,形成了“谁建、谁用、谁管”的风气,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水利工程有人用、无人管,建管脱节,责权不明管理粗放的模式。

4、加强了水费征收管理,减轻了农民负担。

过去向农民征收水费中间环节过多,“搭车”现象严重,农民交了许多冤枉钱,甚至有时预交了水费,但被村上挪用,而导致灌水不及时,造成减产,使农民群众意见很大。自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后,水费棘手通过用水者协会直接开票收费到户,推行水务公开,接受检查,提高了用水率、收费透明度,减少了水费收缴的中间环节,杜绝了水费搭车现象。农民算的是明白帐,交的是清楚钱,克服了“吃大锅饭”,“喝大锅水”的弊病。用水者协会的成立彻底实现了税费收费到户,消除了“搭车收费”,避免村组干部挤占挪用水费的弊端。如:新天镇新天堡村在协会成立前,全年每亩收水费56~57元,现在每亩收费47~48元,比以前节约9元。另如李寨村,协会成立后,自行制定各种制度,完善灌水方式,控制用水量,限制大水漫灌,一年节水80万方,减轻农民负担6万元。民联乡太和村成立协会前,每亩浇一次水收费20元,协会运作后,每亩地每年交两次苗水,使用水量420立方,全年只缴纳水费30元,一年下来就减轻农民负担22万元。量水种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水的利用率。

5、量水种植,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水权证的发放,水权面积的明晰,使农民知道每年分配的总水量,自己拥有的水量。农民心里亮堂了,有数了,心里就会盘算每轮水该浇多少水,哪些作物需水多,哪些作物需水少,种什么作物经济效益高,怎样种植才划算,自然而然地一些低效益,高耗水的夏禾作物被经济效益高,用水少的秋禾作物替代,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浇水时由协会组织人力集体浇水或专业承包浇水,按照水权面积多少向支渠配水,实行分段轮灌,控制灌水深度和灌水质量,实现了以渠轮作,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减少了卡水、偷水、狠水深灌、浪费水等现象。农民懂得了节约用水,降低了灌水定额,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例5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

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是2006年,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这里先以开局以来几年做以简要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形势良好

全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强了组织领导,全国有一半左右省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地普遍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

二是政策落实比较好。国务院和相关部委还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在粮食主产区对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连带影响,及时出台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

三是划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不少地区和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着手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并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试点。全国有22个省区市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26个省份已确定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方案。各地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也取得新进展,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有所加强,村容村貌取得新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改善得到重视。

(二)值得注意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有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思想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对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大家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怎样建设新农村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村庄建设,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村庄建设上,而应当抓住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存在着一些急于求成的现象。比如有些地方提出用多少年建成新农村,有的甚至与干部任期挂钩,在任期内就要使新农村建设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

三是相当一部分地方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有些同志认为地方财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投资投劳的工作发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等待上级政府增加投入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观努力和积极探索不够。

四是有的地方存在追求形式和表面文章的情况,缺乏长远的考虑和安排,在提高实效上下工夫不足。

五是个别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地并村和大拆大建的现象。

(三)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问题

面对新农村建设开局阶段出现的问题,应当确立以下基本判断。

一是很多问题是原来就存在的。“三农”工作搞了这么多年,自然会存在和积累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新农村建设提出后才出现的,硬把过去存在的问题归咎为新农村建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是开始出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也是很正常的,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遂步克服的。

三是要正确认识,加强引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不出现任何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长期的、宏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在每个阶段都能健康发展,始终沿着中央提出的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一)进一步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第一,发挥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切实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舆论宣传和组织动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资金投入上。

第二,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目前,我们实行“市管县”体制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当承担应有的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建房,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法来决策。国家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转贴于

(二)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试点与推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典型。总结以往在典型选择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应注重在经济发展处于当地中等状况的乡村中选择典型。中等状况的典型比较接近多数乡村的实际,较容易在面上推车。同时,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分别加强示范引导。应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只是面上的工作先走一步,政府主要在规划制定、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在财政资金支持上应当实行普惠制,不能搞特殊化,这样的典型才有生命力。

第二,正确处理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对目前看不准的项目暂时不要匆忙建设。对那些长远规划要求拆并的自然村,可以有选择地推进某些建设项目。应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要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才力物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先从整治村容村貌做起,这项工作既是农民急切期盼的,又花钱少、见效快。拆并村庄是一个逐步推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

第三,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奋斗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使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集中解决某个方面的紧迫问题,每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项目,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一,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保持政策效力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就是因为稳定了家庭承包经济制度。因此,要继续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是居家迁到城市居住,其承包经营权应当保留。对于举家外出打工的承包地,应当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合理流转,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以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例6

加强组织领导是引领“三风”建设开局起步的前提。我们坚持党委领导、党政齐抓、纪委协调、部门负责、群众参与的原则,通过建立责任分工、目标责任、综合考核、问责追究四个体系,落实“一岗双责”制,高规格谋划“三风”建设工作,为推进“三风”建设提供前提保障。一是明确主体,建立责任分工体系。调整《肇源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分工》,明确了县委常委、副县长,科级党政一把手“三级”领导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具体责任,确定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解决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等四个方面24项责任分工,落实责任领导、协助领导、牵头单位、配合部门,形成了人人有责,分级负责的领导工作机制。二是细化指标,建立目标责任体系。下发《肇源县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肇源县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分梯次成立全县“三风”建设领导小组、“三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三风”建设专题推进组三个组织;分层次召开县委常委会、“三风”动员会、专题推进会;分层面落实“三风”建设19个项目,明确34项具体工作任务,按动员部署、整体推进、整改提高、总结验收“四个阶段”分步实施,依42个大项77个小项推进,形成了脉络清晰、任务明确、条块结合的目标管理机制。三是立标定位,建立综合考核体系。制定《肇源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综合考核方案》,突出“龙头”牵动,实施“综合”考核。形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构建惩防体系建设、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效能监察等七个方面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综合考核体系。考核范围包括全县21个党群机关、72个政府部门、14个事业单位、21个乡镇(场)、135个村党支部共263个单位和部门,实现“全覆盖、无盲点”。引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采取部门阶段检查与年度集中验收相结合、组织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分考核前公示、述职述廉、民主测评、谈心谈话、走访调查和考核总评六步进行,各项得分按比例折合记入总分,做定量考核;稳定、案件、重大责任事故等作为“一票否决”项目,做定性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综合运用,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考核机制。四是严格奖惩,建立问责追究体系。按照《肇源县关于对科级班子和科级干部违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肇源县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四个一”监督检查办法的规定》,层层问效,分级问责。对“三风”建设不部署、不落实和推进不力的,追究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违纪违法案件,分清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逐级追究,形成了有位有责、失责必究的问责机制。一年来,我们采取听、述、访、谈、看等方式对20家单位进行了监督检查,在党风、政风和行风方面提出意见建议32条,对6名督查对象进行了诫勉谈话。县委常委公开作出廉洁自律“五项承诺”,全县科级班子正职153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责任书,明确了本人履行职责的具体措施,并对照责任内容进行自查自纠,形成《自查报告》和《整改材料》。

二、抓推进搭建平台,构建“三风”建设互动机制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例7

战略规定——看战略目标的规定性。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从一般的规定性上清晰地规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全面推进的目标特征。

有一般就有具体。接着,在报告中又具体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目标内容。这就是经济上的“三个力”——经济力(GDP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政治上的“三个权益”——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上的“三个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生活上的“三个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四个“三”具体而全面地勾勒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的目标特征。

战略依据——看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性特征是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总体达小康决定的。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上世纪末,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到200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404亿元,折合10081亿美元,人均约850美元,超过了人均800美元的目标,跨进了小康的门槛。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经济量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平衡,就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还不小。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社会生活各项指标还没有完全达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和更全面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明显扭转,发展水平比较均衡。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可见,“总体达小康”是“全面建小康”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建小康”是“总体达小康”的继起和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全面推进性特征源于“总体达小康”的历史前提。

特征二:重点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重点的规定性。在十六大报告中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提出来,不仅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而且指出了“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全面建小康”的战略既讲全面推进,又讲重点突破,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又把握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凸现了重点推进的战略特征。

战略依据——看战略重点选择的“三农”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推进的特征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农”国情决定的。所谓战略重点,就是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主攻方向或中心目标。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之内,当某些部门处于落后地位,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薄弱环节时,它们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而,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之后,战略重点选择得适当与否,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的重要判断,基本依据就是我国现阶段的“三农”国情。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低、不平衡、不全面,差距主要在农村。具体看来,农民生活水平较低,还有几千万人处于贫困状态;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不少地方的农业生产仍然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劳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落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差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我们说,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其实,重中之重在农业、在农村、在农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同志也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见,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定位在“三农”问题上,是在全面估量“三农”国情基础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作出的实事求是的决策。可见,“全面建小康”的重点推进性特征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的基本国情。

特征三:积极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任务的规定性。在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要用大体20年时间,力争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过去20多年中,我国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应当看到,到2020年再次实现GDP翻两番,同前一个“翻两番”意义和要求截然不同。前一个“翻两番”是在GNP2832亿美元,人均GNP297美元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的;而后一个“翻两番”则是在GDP10081亿美元,人均GDP850美元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的。很显然,后一个“翻两番”难度加大了,这就要求后一个“翻两番”必须是在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的经济增长,是综合兼顾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环境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积极推进的战略思维,是我们党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又一个雄心壮志。

同积极推进的战略目标相适应,由战略目标的积极推进性所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党建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均贯穿着昂扬向上、积极有为的奋进精神。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组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雄心勃勃,是积极推进的。本世纪头20年政治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这一组政治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跳起来摘桃子”的,是积极推进的。本世纪头20年文化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组文化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其要求也很高,是积极推进的。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方面,十六大报告提出了6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这6方面的主要任务也是经过努力才可以实现的主要任务,也是积极推进的。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项项都闪烁着积极推进的思想光辉和积极进取的奋进精神。

战略依据——看战略任务所背靠的战略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推进性特征是由20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决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作出了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这是一个科学的判断。在可以预见的20年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国际环境保证。从国内条件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内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着国内条件的根本性变化,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到2002年底,GDP达到10万亿人民币,居世界第6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0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外汇储备26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了强大的物质支持。总之,本世纪头20年“国际环境有利,国内条件具备”,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是面对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抓住机遇、积极推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建小康”的积极推进性特征来源于20年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

特征四:稳步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阶段的规定性。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根据邓小平的提议,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实现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小康,进而在21世纪中叶达到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体现出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稳步推进的战略特征。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例8

战略规定——看战略目标的规定性。******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 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六个更加”从一般的规定性上清晰地规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 化和社会生活全面推进的目标特征。

有一般就有具体。接着,******在报告中又具体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 目标内容。这就是经济上的“三个力”——经济力(GDP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 力明显增强;政治上的“三个权益”——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上的“三个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生 活上的“三个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四个“三” 具体而全面地勾勒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的目标特征。

战略依据——看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性特征是由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总体达小康决定的。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 上世纪末,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到2000年,全国 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404亿元,折合10081亿美元,人均约850美元,超过了人均800美元 的目标,跨进了小康的门槛。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也必 须清醒地看到,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所谓低水平 ,就是经济量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平衡,就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 距还不小。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社会生活各项指标还没有完全达到。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比较均衡的 和更全面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 趋势明显扭转,发展水平比较均衡。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可见,“总体达小康”是 “全面建小康”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建小康”是“总体达小康”的继起和发展。“全 面建小康”的全面推进性特征源于“总体达小康”的历史前提。

特征二:重点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重点的规定性。******在十六大报告中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提出来,不仅提出了“三农 ”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而且指出了“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战略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全面建小康”的战略既讲全面推进,又讲重点突破,把“两点论 ”和“重点论”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又把握 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凸现了重点推进的战略特征。

战略依据——看战略重点选择的“三农”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推进的特征是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农”国情决定的。所谓战略重点,就是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主 攻方向或中心目标。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之内,当某些部门处于落后地位,成为整个 社会经济的薄弱环节时,它们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而,就会成为社 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之后,战 略重点选择得适当与否,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提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的重要判断 ,基本依据就是我国现阶段的“三农”国情。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 。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低、不平衡、不全面,差距主要在农村。具体看来,农民生 活水平较低,还有几千万人处于贫困状态;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不少地方的农业生 产仍然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劳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落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 条件差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我们说,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 其实,重中之重在农业、在农村、在农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 有全国的小康”。******同志也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 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 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见,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定位在 “三农”问题上,是在全面估量“三农”国情基础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作出的 实事求是的决策。可见,“全面建小康”的重点推进性特征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 农”的基本国情。

特征三:积极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任务的规定性。在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 ,最关键的目标是要用大体20年时间,力争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 3000美元。过去20多年中,我国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但是,应当看到,到2020年再次实现GDP翻两番,同前一个“翻两番”意义 和要求截然不同。前一个“翻两番”是在GNP  2832亿美元,人均GNP  297美元的基础上 实现翻两番的;而后一个“翻两番”则是在GDP  10081亿美元,人均GDP  850美元的基础 上实现翻两番的。很显然,后一个“翻两番”难度加大了,这就要求后一个“翻两番” 必须是在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的经济增长,是综合兼顾经济指标、社会指标、 环境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积极推进的战略思维,是我们党在加快推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又一个雄心壮志。

同积极推进的战略目标相适应,由战略目标的积极推进性所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和党建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均贯穿着昂扬向上、积极有为的奋进精神。 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 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组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雄心勃勃 ,是积极推进的。本世纪头20年政治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 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 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 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这一组政治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跳起来摘 桃子”的,是积极推进的。本世纪头20年文化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牢牢把握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 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组文化建设和 改革的主要任务,其要求也很高,是积极推进的。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从来就是密不可 分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 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方面,十六大报告 提出了6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坚持和健全 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 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斗争。这6方面的主要任务也是经过努力才 可以实现的主要任务,也是积极推进的。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项项 都闪烁着积极推进的思想光辉和积极进取的奋进精神。

战略依据——看战略任务所背靠的战略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推进性特征是 由20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决定的。十六 大报告明确作出了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这是一个科学 的判断。在可以预见的20年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人民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平与发展 的主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国际环境保证。 从国内条件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内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供求关系发 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伴 随着国内条件的根本性变化,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到2002年底,GDP 达到10万亿人民币,居世界第6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0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 外汇储备26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有了强大的物质支持。总之,本世纪头20年“国际环境有利,国内条件具备”,是一个 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是面对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党 的十六大提出了抓住机遇、积极推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主要任务。“全 面建小康”的积极推进性特征来源于20年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

特征四:稳步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阶段的规定性。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根 据邓小平的提议,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实现到20世纪末 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 ”的战略目标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小康,进而在21世纪 中叶达到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体现出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稳步推进的战略特征。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例9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177-03

一、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南昌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处于落后状态,原因很多,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观念认识问题。经济发展压力大,使得南昌市的工作重心有偏移,城乡一体化意识单薄、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工作缺乏合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核心战略中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在原来做好“两篇”文章的战略决策中,就没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位置。不知道发展经济与推进城乡一体化之间是辩证的互相促进的关系。二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的单向度投资取向问题。“站在省内看南昌、比照中部看南昌、放眼全国看南昌、走向世界看南昌”,南昌仍属于欠发达省会城市。尤其是近年来,南昌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南昌经济总量偏小,财力不足,农村民生工程投入更是少于城市,市政府对农村公共设施投入力度不够。三是旧体制瓶颈问题。核心是旧有的行政区划已经严重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问题:南昌市东湖区、西湖区自1955年设置以来已经长达近59年。各个县区或者太小,或者太散,或者孤立,或者被分裂,南昌市行政区划的混乱与错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少见。这种混乱错位的畸形区划,不但给南昌市以高效管理带来高速发展形成了障碍,而且极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四是发展规划滞后问题。城乡发展规划不全面、不深入。市一级规划只重视城区规划、而忽视乡村规划县一级规划中的有关乡村规划又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五是农村增收难,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较大。六是公共服务均衡问题严重,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相对匮乏滞后,统筹层次低,统筹范围小。七是缺乏长效机制,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二、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紧迫性和新要求

(一)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大计的迫切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全面小康,是我国现代建设的基本态势。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具体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部署,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指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关系的一个新的发展思路,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顶层设计,提到与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样的高度进行部署。

(二)《规划》对江西南昌的重视和期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以省会城市南昌为核心,区域其他5个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构建鄱阳湖城市群,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发展模式。《规划》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要求,以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这无疑是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极佳机会。

(三)省委省政府对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新的高要求

江西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对包括南昌在内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南昌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提出的主要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要加速推进城镇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了全力贯彻国务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省委省政府作出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的重大决定,确立把南昌打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并召开“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动员大会,下发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实际上也就是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未来要实现的目标。

三、南昌“十二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一)解放思想、树立理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首先,把加快南昌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层面,提高到贯彻党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高度加以认识,这应该成为南昌市干部在思想上的一种自觉。经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党中央已经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发展观,更是要求全国上下必须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根本指针。作为江西省会城市的南昌,必须坚决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去做,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时,不能有片面认识,不能有选择地执行。其次,认识到推进南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推进南昌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南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没有南昌城乡一体化,就没有南昌的现代化;没有南昌农村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南昌市全面小康。第三,推进南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南昌地区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就是增加内需,就是发展经济,也就是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南昌的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

(二)把“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南昌市实施聚焦战略之中,置于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做好“两篇”文章战略同等高度,一并进行顶层设计同步推进

在打造核心增长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的过程中,完成南昌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对于南昌来说,发展经济打造核心增长极,和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实际上是同一个目标,把两项工作放在一起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加以推进,即把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南昌市实施聚焦战略加以实施,既是南昌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也是国家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内需的最大动力、中国城镇化建设成为发展经济的最大潜力、推动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的今天,如果还把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分开,经济发展本身、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就将是一句空话。而实际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南昌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已经包含了要同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和新增长极的若干意见》,实际上都有推进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所以,南昌必须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顶层战略设计,置于“打造核心增长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做好“两篇”文章战略同等高度,同时同步加以推进,在打造核心增长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的过程中,完成南昌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跨越历史、面对现实、放眼长远、科学规划,全方位调整南昌地区行政区划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要求,南昌必须站在以高层次管理带来高速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推进的高度,以大气魄、大战略、大发展的视角,全方位调整南昌市全境行政区划,真正凸现两核双城,沿江发展,以城带乡,揽工哺农的现代新型城市区划。具体建议是,在取消现有全部行政县区设置基础上,彻底消灭“县”与“区”的区隔,把南昌市分为六大城市行政区(板块),即东北板块,包括现有东湖区全境、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境、青山湖区部分、南昌县的北部地区;东南板块,包括现有西湖区全境、青云谱区全境、南昌县的南部地区(向塘镇除外);西北板块,包括红谷滩地区会展路以北、经济技术开发区、英雄开发区、桑海开发区、新建县的下新建部分、新建县长陵镇北部;西南板块,包括红谷滩地区会展路以南,红角洲地区、九龙湖地区、新建县的上新建部分;湾里和安义板块;进贤县板块。与此同时,重新选择最有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的地址,建设新的南昌市行政中心和各新成立的区行政中心,形成南昌的鲜明特色。

(四)以大开大合的开放思维,以顶层设计的规划取向,以全域南昌的崭新理念,按照国家城乡统筹、“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地方立法形式制定规划

南昌市应该以市场化为动力、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社会均衡发展、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文明成果为目标,制定覆盖包括全部农村地区在内的南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根据总体规划重新制定《南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要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形成“城市规划——城区规划——镇规划——村规划”全覆盖的城乡一体规划体系。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确立推进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就是打造核心增长极,就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就是按照中央要求推进南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并最终实现南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这一基础上,确立把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到南昌市实施聚焦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

二是在总体目标上确立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带动南昌经济新一轮的发展,以城乡同步发展的坚实基础,支撑南昌核心增长极的打造,全方位调整南昌区划,构建全域南昌,全力推动以“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三置换”为核心内容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彻底取消城市市民和农村村民在土地、户籍、产权、社保、社会服务、公共管理等方面的体制差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别。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例10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于农业经济而言,就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与自然发展规律为准则,结合现有的农业生产力,开展科学的组织模式,激发农村居民的劳动积极性,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扩大农村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发展与建设,积极提升农业经济水平和农村生产。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创新模式,不但可消除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使农业发展更加科学化,有效分配农村资源,推动该地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助力农村朝着新方向发展,满足新时期农村发展需求。

1.1激发新农村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科研人才创造能力

为了全面推动农业经济模式的创新,必须全面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创造力,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在农业经济创新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下,强化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改善以往的思维方式,从而构建特色农业经济模式。

1.2促进现代化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就中国现阶段的农村发展来看,农村经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政府部门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彻底颠覆了以往的农村发展模式,通过创新农业经济模式,全面实现了农村经济改革,满足新时展需求,助推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经济理念落后

在政府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促使中国农业实现了集中化与产业化发展,所以,为了推动中国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满足农村经济的健康增长,政府部门应该全力推进农业发展和经济创新体系。但是受到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制约,导致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方式落后,无法有效落实目标。此外,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无法正确了解农业经济的价值,也不懂得团结合作和集中化经营的优势,习惯于各自为营,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阻碍农业经济体系的落实。

2.2农业经济人员素质欠佳

结合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工作来看,许多基层地区的人员综合素质欠佳,不但不愿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还缺乏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3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在经济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农业经济成为了新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农业经济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政策上,都依托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但是就现阶段来看,我国政府部门虽然在政策上已经强化了农业经济意识,但是在经济投入上仍旧有所欠缺,导致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软硬件落后,信息化水平覆盖不全,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了解农业经济的重要价值,并全面分析现有农业经济模式下的弊端,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创新策略,促进中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3.1强化经济意识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必须结合信息化时代的优势,构建信息化农业经济平台。为此,首先要提升推广人员和农户的信息化意识。中国基层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经济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积极开展组织培训和考察活动,强化地区农业经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提高思想认知,各地区农业部门还应该加强农业经济每个环节的监督与落实,强化农业经济的精细化水平,改变粗放式的模式,提升农户对农业经济的认同感,从而发挥出农业经济的科学性,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经济水平的全面推进。

3.2做好农业经济人才培养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例11

面对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和不可多得的发展环境,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教条主义、亦步亦趋等各种陈旧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只能束缚我们的手脚;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没有任何经典教材和现成经验可资学习借鉴。一些人可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和经验而沾沾自喜,沉重的历史包袱和阻力会让我们不思进取。怎样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做好我们的工作?

这是如何看待成绩、总结经验的重大问题。对此,总书记明确提出“四个坚定不移”:解放思想,“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强调“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所在。

做到“四个坚定不移”,要求我们科学统筹兵团内外各方面资源,牢牢把握职工群众加快发展的期待,在履行使命、处理好“三大关系”、发挥“三大作用”等根本和重大问题上积极探索,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一条既坚持党政军企合一、充分发挥兵团优势、具有兵团特色,又适应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发展道路,率先在西北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更好地发挥促进新疆和谐的战略作用。

二、做到“四个坚定不移”的关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个坚定不移”要求我们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持之以恒的探索,积累了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成果。科学发展观就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关于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结晶。我们怎样完整准确地理解我们党的这一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

这是关系我们工作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的重大问题。对此,总书记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明确了我们工作的第一要义和根本目的、根本方式。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关键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发展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兵团的第一要务,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把满足职工群众的发展愿望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整体推进兵团各项事业,依靠职工群众,不断解放和发展兵团的生产力,促进兵团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系统科学的认识成果,是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离开了任何一方面建设的小康都不是全面小康。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就在于确保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怎样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我们的事业发展和各项工作中?

这是一个明确思路、把握全局的重大问题。对此,总书记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只有全面推进“四位一体”和党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才是科学发展。

兵团地处生态脆弱的新疆,发挥着建设大军、中流砥柱和铜墙铁壁作用,兵团事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和党的建设,迫切需要实现科学发展。全面推进“四位一体”和党的建设,要求我们从国家大局和兵团事业的全局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兵团内外各方面资源,全面把握和处理屯垦和戍边、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兵团和地方关系,实现各项建设协调发展。

四、推进经济建设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建设是我们工作的中心。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完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经济发展中科技、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生产能耗高、污染严重,一、二、三产比例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宏观调控体系尚待加强和完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亟待提高。怎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这是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物质基础的重大问题。对此,总书记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要求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改善经济结构,巩固农业基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兵团发挥规模化、集约化优势,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节约农业、特色农业和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使兵团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相适应;发展非公经济,调整改善兵团空间布局、产业和所有制结构,提高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的水平。

五、推进政治建设的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随着改革发展进程的深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同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相比,我们对政治建设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民主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方略需要进一步落实,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亟待加强。怎样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这是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政治保障的重大问题。对此,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构成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根本保障、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完整统一,指明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当前政治建设的重点。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求我们深刻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丰富内涵,加强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发挥各级党委在推进兵团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作用,进一步落实依法治兵团、依法治团场,深化党政机关改革,进一步推进团务公开、连务公开、基层干部直选,拓宽民主管理渠道,不断扩大职工群众参政议政和进行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权利。

六、推进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文化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关系到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引领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迈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而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亟待建立,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滞后,存在道德失范现象。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这是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大问题。对此,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我们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使文化发展同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相协调,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

兵团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融会各地各民族风情、反映屯垦戍边实践、展示兵团人精神风貌、为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军垦文化。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弘扬军垦文化,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开展文艺下基层、群众文化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新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为职工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七、推进社会建设的关键是解决人民现实利益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目前,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现象,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食品药品、医疗服务、教育收费、居民住房、收入分配、社会治安、安全生产、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怎样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这是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利社会环境和条件的重大问题。对此,总书记指出:社会建设“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建设,要求兵团增强“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健全职工素质培训、生产服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促进职工增收;深化团场机构改革,减轻职工负担,“还田于民、还利于民”;加大对边远贫困团场和民族团场支持力度,加快团场职工危旧住房改造,建立特殊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机制,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灾害救助体系。

八、推进党的建设的关键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我们党是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目前,一些党员干部政治原则性差,群众观念淡漠,生活追求享受,作风华而不实,工作不思进取,一些地方党组织涣散、领导班子存在“一言堂”现象,腐败现象屡禁不绝,对党的形象和战斗力造成了严重的损害。面对复杂的环境、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我们党怎样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