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体育业市场前景

体育业市场前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0 09:22:48

体育业市场前景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1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109-02

1 城市软实力

城市软实力是指在城市竞争中,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务、居民素质、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城市社会凝聚力、文化的感召力、科教支持力、参与协调力等各种力量的总和。如果说硬实力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有形载体,那么软实力就是一个城市硬实力的无形延伸。

城市软实力依赖的是城市精神、城市形象、文化设施和机构、文化品牌等无形的软资源,通过其特有的“软资源”进行传播、辐射和渗透,使得外部的相关行为者受到其作用和影响,通过感召力获得理想效果的能力。这种“软”的力量往往以市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内在凝聚力以及城市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为载体表现出来。

2 城市景观体育与城市软实力的关系

城市景观体育是指将城市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标志性建筑与时尚体育运动进行有机巧妙的结合,通过举办具有地域人文景观特色的体育赛事,利用城市特有的景观资源,来展现当地蓬勃发展的城市魅力。就是以体育为载体,展现城市之独特的人文景观与风貌,通过体育来宣传城市同时也向市民普及了体育锻炼的理念。如上海每年元旦举办的东方明珠登塔活动;“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国际低空跳伞表演活动、黄浦江上的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等。

3 城市景观体育在城市软实力提升中的价值体现

3.1 城市景观体育是城市营销中的名片

相对于提高城市软实力而言,开展景观体育活动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景观体育赛事的举办,在短时间内提升城市知名度。例如2004年上海金茂大厦高楼跳伞表演,吸引的现场观众超过20多万人,电视观众超过4.5亿人。

3.2 城市景观体育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催化剂

当前现代旅游业普遍面临着旅游产品创新转型的问题。景观体育是将城市景观或者标志性建筑物与时尚体育运动结合起来的活动,时尚运动的加入给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十一前夕,韩国围棋选手曹熏铉和中国选手常昊在南方长城上一场经典对垒,就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垒之前,每年的旅游收入只有300多万元,活动结束当年旅游收入就达到1300万元,还为凤凰古城创造了6000个就业岗位。

3.3 城市景观体育是城市精神资源的延展

城市文化品位、市民的精神面貌是城市凝聚力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一个文明、开放、积极进步的城市必然会对外部事物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维护者、体现者,也是城市精神的载体和展现者,因此提高市民素质,打好塑造城市精神的群众基础是塑造城市精神的根本。体育运动是人类寻求和谐、有序、乐观、健康生存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城市景观体育极具挑战性和创意性,给人以事物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能开发、激发并展现自身潜能,使参与者体验到身心和谐的愉悦感,并在运动中发现自身潜能的激发,从而自发产生精神上自信、满足和自豪感;同时观赏景观体育活动,观众可以产生同运动员对运动成绩同舟共济和心灵的共振,从而激扬自身精神的斗志和毅力,提高自身思维的敏捷性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3.4 城市景观体育赛事是城市吸引力的聚焦

体育赛事通过各种媒介的传播、辐射和渲染作用,强化了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座城市的政治、经济、市容市貌、风土人情乃至地方小吃,通过景观体育活动,成为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等竞相报道的对象。2003年的常曹大战就吸引观众多达10亿人,刷新了世界围棋转播的收视纪录。在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美国的印第安纳波利斯,过去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死气沉沉、缺乏生机,让人心烦的城市,更有甚者,有人称它为“坟墓”。印第安纳波利斯通过举办如泛美运动会、世界体操锦标赛、世界篮球锦标赛等一系列比赛,变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获得了“赛事名城”的美誉。

3.5 城市景观体育场所是城市宣传的形象标志

景观体育是弘扬城市精神、宣扬城市理念、塑造和推广城市形象的有效手段。城市既有外在形象,又有内在品位。外在形象由标志性建筑、休闲广场、特色道路、山川绿地、江河湖海等有形要素构成;内在品位由城市精神、道德风尚、文明程度、生活方式、城市社会制度管理理念等精神因素构成的。体育是伴随着人类其他文化艺术形式一起发展的,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体育场馆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体育场馆和城市改造、美化市容又是紧密相连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是现代城市的标志之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和亮点,是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如巴塞罗纳的诺坎普体育场、曼彻斯特的老特拉福德体育场、北京的鸟巢等已经成为所在城市的象征。

3.6 城市景观体育对全民体育运动的助推作用

城市景观体育能够促进群众性体育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体育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城市景观体育是体育向社会广泛展现魅力的过程和方式,景观与体育的融合可以为开展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和氛围,景观体育拉近了大众与竞技体育的距离,一些城市景观为大众健身提供了美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这一切都有助于人们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主动接纳体育,从而有利于推动体育的生活化。如: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开闭幕式就设在珠江江畔,而珠江这条美丽的母亲河也成为开幕式舞台的一部分,珠江夜景、“小蛮腰”、珠江新城等广州新地标,更是作为开闭幕的背景被展现到全亚洲人民的眼前,更好地向世人宣传了广州城市的魅力,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全民体育的开展。

4 城市景观体育对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4.1 在景观体育赛事的品牌上做大做强,做到周密计划,缜密部署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地方赛事品牌化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型体育赛事作为地方品牌推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辅助工具,甚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平台。在举办一些景观体育赛事时,应对赛事策划、组织、宣传、营销、相关产业延展等各个流程进行创新发展并周密计划,缜密部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组织管理框架和流程体系,让举办方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4.2 赛事的可持续发展,评估赛事风险

景观体育赛事不同于一般的综合性运动会,单从比赛时间来说一般都比较短,如果光局限在比赛时间范畴,那么比赛的经济效益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显现,所以景观体育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的提高。因此,对景观体育赛事的开展要有长期的规划,并且对赛事的开展还要进行科学论证,做到赛事的可持续性。例如马来西亚每年都定期举行的“双子塔”跳伞,已成为世界传统体育项目。另外,景观体育赛事的举办往往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完成赛事的举办,这就要求对赛事的风险要进行全面彻底的评估。我国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在刚开始举办的几年,其名气和效益与环法自行车赛相差很远,但经过多年的缜密计划和统筹部署,赛事的综合效益逐渐好转,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4.3 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是建设城市软实力的关键

人力资本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产业的竞争优势。体育人才资源属于社会人才资源群体中的一部分,是社会人才资源中对于体育发展发挥作用的群体。当前,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环境更趋复杂,怎样有效开发体育人才资源并使之与体育事业需求相匹配,是决定体育事业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课题。构建体育产业管理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形成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抓紧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工作,形成高、精、尖人才群和老、中、青人才梯队,科学规划对优秀管理经营人才的培养,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加强教学、研究和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

4.4 赛事要与城市景观密切结合,赛事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认为,城市建设应引进“大景观”的概念。“大景观”把建筑作为景观的一部分,考虑的是一座城市整体的环境,包括人们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对于一个城市,特别是一些缺乏自然景观的大城市,景观体育不仅是体育发展的重要部分,而且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更是城市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对城市建设与规划部门,应该坚持当前最新设计理念:在确保新建住宅、街道社区、休闲广场、高楼大厦建筑美与质量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为发展和创造城市景观体育留下更多的活动空间。对体育部门来说,则应根据城市景观的特点,精心选择与周密策划,不断创新发展景观体育,坚持环保和低碳为原则,不断扩大景观体育给城市带来的综合效应。

4.5 注重发展群众性基础,加强赛事宣传工作

对于城市景观体育,很多人认为它就是景观与赛事的简单叠加,这显然是对景观体育赛事概念的歪曲。景观体育不仅包括竞技性体育,而且包括社会性的体育,相关部门应从全民健身的角度出发,为市民们多创造“景观体育”活动,提高他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体育赛事包装指的是运用营销的理论与策略,结合媒体宣传、新闻炒作、名人效应等有效手段,对赛事本身进行知名度的导入和公众形象的树立。完整的体育赛事商业形象系统,必须有合理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如何周密的策划和包装赛事,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增加赛事的媒体宣传和曝光次数,这就使得营销和宣传策略在景观体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万超逸.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赵正.“景观体育”创意城市品牌 [N].中国经营报,2003-11-03.

[3]杨文轩.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学刊,2006(1):4-7.

[4]赵方珂,李文辉.关于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7):43.

[5]汤立许.城市体育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及路径选择研究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4).

[6]方升.体育运动中的崇高美与荣辱观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4):99-101.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2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9-0050-04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滨海体育――以健身、娱乐、医疗、竞技、消遣等为目的,在海滨开展的体育运动方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广东具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滨海体育资源,在滨海体育经营管理方面具有长期的实践经验,也见证了我国滨海体育的发展。本研究对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现状进行调研,以期为广东省乃至我国滨海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现状

1)运作方式管理。

广东滨海体育运作方式主要由景区管理委员会、旅游公司和非景点公司管理。景区管理委员会运作方式主要由地方政府设置,地方政府直接参与管理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的管理,其经营特点表现为:第一,通过收取门票的方式开放公共体育活动场所(海滨浴场等),提供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游泳等);第二,通过租赁景点场地给体育项目经营者,让经营者自主进行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与经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旅游公司运作方式是指旅游景区管理机构通过承包或租赁等途径,委托授权专门公司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经营管理,或者是由管理机构出面组建旅游公司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如湛江东海岛中国第一滩、茂名第一滩,汕头南澳岛等。旅游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实体资格和市场主体地位,全面负责处理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等,而景区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在于,对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给予必要的审批、监管和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深圳大梅沙、小梅沙;阳江大闸坡、台商独资的海上旅游世界――放鸡岛;惠州大亚湾等。非景区独立运作方式并不多见,是指滨海体育经营者根据特定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在非特定的滨海区域设置滨海体育运动项目,并通过在城市设立的办事处召集参与人员来实现,其优势主要在于灵活多样,符合社会的需要,但不利于管理部门的监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如深圳的休闲潜水。

尽管颁布《行政许可法》,广东省滨海体育管理,包括场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以及行政审批等方面,依然存在着浓厚的行政管理痕迹,旅游景点资源的公有化性质导致其市场化程度不高,管理缺乏对市场变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同时,由于运作方式多样化,使得旅游、公安、工商等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2)规划管理。

滨海体育规划管理包括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资源的多样性和可利用性、旅游产品的生命力等方面,涉及到区域滨海体育规划、景区(景点)滨海体育规划两个方面。

广东省整体区域滨海体育规划进入到全面发展的阶段。由广东省海洋、旅游部门研究编制的《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已经开始落实,其重点在于开发阳江海陵岛、湛江雷州半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海滨旅游度假区。同时,各滨海城市和旅游景点也制订了相应的规划管理方案,如珠海的《飞沙滩旅游度假村总体规划》、阳江《放鸡岛旅游度假村总体规划》、深圳《大鹏半岛旅游规划》、湛江《东海岛旅游发展规划》等。这些规划的落实对于滨海体育的发展将有着重要影响。

景区(景点)滨海体育项目主要是由景区(景点)或项目经营者根据自身的需要而自我设置,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调研,也没有相应的项目规划(见表1)。

滨海体育规划是建立在资源导向性基础上,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需要通过挖掘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和发展旅游活动项目和内容,以增加旅游景区的活力和魅力。然而,广东滨海体育缺乏特色规划,对市场和资源研究不足。除了阳江大闸坡增添有“海上乐园”游乐场所、放鸡岛有潜水运动等特色项目之外,其他海滨场所提供的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主要都是游泳、戏水、水上摩托艇、沙滩车、骆驼等。广东省内有不少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仅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汕尾的滚地金龙,湛江东海岛的人龙舞、遂溪的醒狮等,但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和经营者没有充分将丰富的本土滨海体育旅游资源与滨海旅游衔接和融合。

3)人员管理。

滨海体育的人员管理分为职员管理和游客管理。

职员管理包括常设机构人员管理、一般工作人员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3个方面。由于滨海体育项目具有季节性、高危性等特点,常设管理机构人员一般采取轮换值班的方式,无论是旅游的淡季或者是旺季,常设机构一般都是旅游景区所必须具备的职能部门或机构,可以处理景区或景点的各种信息,应对各种突发紧急事故,维护景区社会治安事件等,主要包括办公室、医疗室、治安办等。其他人员主要是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临时聘用。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都是以聘用的方式在每年4月开始上岗,11月结束,专业技术人员(如救生员、潜水教练、动力伞机械师等)还必须接受专业资格检查或接受必要的岗前技术培训(一般在每年的3月由体育部门组织),做到持证上岗。

游客管理体现在各旅游景点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对旅游者遵守情况的监督、检查方面。实地调查访谈证明,一方面,尽管各滨海景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都制定了相应的从事滨海体育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规定等,但是总体上仍然不规范,如内容不具体、不明朗,难以操作,而且还存在诸多的“霸王条款”,以逃避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茂名中国第一滩的沙滩车运动项目,对于游客伤害事故就制定诸多强制性的免责条款;另一方面,对游客遵守规章制度的监督、检查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人流高峰时期表现的尤其突出。

人员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松散,安全隐患突出。

人员管理松散突出表现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性过大。滨海体育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使得经营者与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只有6~7月的工作合同时限。随着经营者的变化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必然会给管理带来诸如上岗培训、职员之间工作的衔接和配合等问题。新技术人员并不能完全熟悉景区环境、水文、气候等,也难以很好地操作相关体育设备,从而导致管理的疏漏,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安全隐患突出表现在专门医疗机构缺乏。实际调查发现,除了深圳大梅沙、茂名第一滩等少数旅游景区有专门医疗设置之外,其他景区主要是通过和当地社区“联姻”的方式来完成规定的医疗机构配置,人员不足、设施简陋,难以实施有效救援,更无法应对突发。

4)价格管理。

根据《广东省游览参观门票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广东省旅游景区的价格管理分别实行政府定价、政府

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3种定价形式。实地调研显示,旅游景区门票主要由景区管理委员会或旅游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状况确定价格,经地方政府部门审核之后实行,属于市场调节价。门票主要包含景区自身提供的公共滨海体育设施的使用费,如公共海滨浴场以及相应公共活动场所的体育设施等,阳江大闸坡门票还包括海上乐园等,阳江放鸡岛的门票价格包含往返该岛船票。而非公共体育活动项目(如滑翔机、沙丁车、骆驼等)需要通过游客单独付费。

不同景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不尽相同。例如,阳江市规定,海陵岛大角湾风景名胜区属于公共观赏和游客参与的滨海旅游类型景区,企业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门票管理权限按属地管理。门票的价格主要由游客意见调查、市场调查、景区经营者投入情况,管理费用情况和参与同类型景区的门票价格而综合制定,兼顾政府、经营者及游客等多方面利益,更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门票的支出主要在于景点维护、上缴当地财政、宣传、工资支出及管理费用。而管理部门主要是负责每年对景区门票收支情况进行审定和定期监督,并对门票收支管理提供指导性意见。汕头市规定,游览参观点按分级管理权限由市、区(县)二级管理,AAA以上的游览参观点由市物价局直接管理,其他由区(县)管理里。滨海休闲旅游属于经营性商业行为,其游览参观点则完全通过门票收入补偿日常管理维护费用和合理利润。

调查表明,非公共滨海体育项目的经营者基本上是独立的企业业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体育活动项目价格主要是由经营者自己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和自身的经营成本进行灵活定位,景区管理部门和上级物价部门一般不进行干预和限定。总体上看,广东滨海体育非公共体育活动项目价格收费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之上,相对较为合理。但在人流量大的季节,价格上涨较为明显,通常在“五一”或“十一”假期比平时要翻1倍左右。

总体上看,广东滨海体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无论是管理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门票的定价问题,对价格基本认同。

5)服务市场管理。

滨海体育服务市场的经营管理主要体现在服务质量、市场营销等方面。

滨海体育服务质量方面。广东滨海体育服务管理除了实施国家旅游局1991年颁布的《旅游行业对客人服务的基本标准(试行)》的要求外,还要求经营者和管理者树立了“以旅游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把旅游者满意或不满意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努力实现“无差错服务”和“无缺点服务”双重目标。为此,诸多景区的管理者或经营者都已确立问责制。

滨海体育市场营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竞争越来越激烈,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滨海体育既是目的地形象的载体,又是形象传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对目的地营销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品牌战略是广东滨海体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例如,茂名提出“中国第一滩”、湛江东海岛提出“中国第一长滩”,阳江放鸡岛打出“海上乐园”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同时,各主要旅游景区或者是通过与旅行社联合等多种方式推广自己,或者是通过开发新的体育旅游项目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体现自己的市场价值。

然而,滨海体育具有不同于其他体育的文化特色,人们常把滨海体育简单地理解为晒太阳、游泳的层面,没有挖掘出渗透本土体育传统魅力的滨海体育文化。目前大多数旅游景区还只是在本地进行宣传,很少出现在省级新闻传媒中,更没有走出国门,也没有成熟的滨海体育旅游营销运作模式、营销手段,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

2 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发展的建议

2.1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树立市场主体地位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确立滨海体育的市场主体地位是当前广东省滨海体育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树立滨海体育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主体之后,才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的动力,从而避免多重管理而出现政令不畅、无人负责,但又利益共争的资源浪费局面,阳江放鸡岛的经营模式就是极好的例证。正是由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充分放权,使得外商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之内就已经投入近3亿元人民币,使放鸡岛在极短时间之内就得到规划开发,并很快就成为极有影响力的广东滨海体育旅游的海上乐园。

2.2 加强滨海体育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待遇

作为具有高危特征的滨海体育行业必须有着专业的人才队伍,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滨海体育人力资源队伍,并做好相关职业人员的培训是发展滨海体育的基础。高校体育专业或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增加滨海体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滨海体育运动项目(如救生等)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滨海体育管理者和经营者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改变目前滨海体育从业人员工资待遇过低的现状,改善其工作环境,以形成稳定的敬业团队,从而保障滨海体育的安全和良性发展。

2.3 营造本土文化氛围,突出精品、名牌项目战略

“旅游景区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市场展现能力构成了景区经营的核心竞争优势,因此,景区必须把文化创新能力放在对经营举足轻重的地位。”滨海体育文化包含滨海和体育两重元素的整合,是一种全新的4S:(阳光、大海、海滩和体育)滨海体育文化。滨海体育文化不仅仅是现代西方体育和海滨的结合,还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形式与海滨的融合。广东省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滨海旅游景区要强化滨海体育的民族性和可参与性,丰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不仅要树立滨海本土体育文化氛围,还要挖掘本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湛江东海岛的人龙舞、网龙舞等),突出精品、名牌体育运动活动战略,以凸现其人文关怀,通过滨海体育文化提升景区品牌特色和景区特色价值,塑造景区的市场优势。

2.4 加强法制建设,构建完善的法制管理体系

法制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滨海体育在贯彻旅游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则,逐步完善本地旅游市场人、财、物的综合治理,做到依法管理。其次,旅游监管部门和各级旅游协会要定期开展旅游、公安、工商、物价、卫生、质监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构建滨海体育旅游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和服务质量监督网络,形成有效的行业管理和旅游执法的监督行为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崇生,曹卫,朱石燕,等,对“海洋体育文化”及“滨海体育休闲产业”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63-65

[2]曲进,我国滨海体育休闲客源市场特征与开发策略研究――以广东省、海南省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59-63

[3]何成莲,曲进,我国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70-73

[4]编者,游览参观点门票收支呼唤规范管理[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5(12):4-9

[5]王晨光,两个著名旅游景区游程实录与管理评析[J],旅游学刊,2004,19(3):61-65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3

公开招股资料显示:2008年全年匹克的销售额达10.28亿人民币,比之2007年的5.7亿的销售额,增长了将近一倍――这可以说是2008年金融危机大潮之下,少见的逆势强劲增长的公司之一。

但是,在同一个资本市场上,在同行业的李宁、安踏体育、中国动向、特步国际等四家体育公司都已经上市的情况下,第五家上市的匹克体育当天跌破发行价17.07%的态势,也给这家以“资本家族化管理市场化”定位自己的新近上市体育公司,在雄心勃勃寻求扩张的路上当头一记挑战。

“去家族化”

对于一手创立匹克体育的许景南家族来说,公开上市是一个比较彻底的“去家族化”过程。

在上市之前,许氏家族所完全持有的匹克体育,已经经过两轮私募。对此,许景南称,虽然和竞争对手相比,自己在资本运作方面“走得晚了一些”,但将公司做大,更国际化的目标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

“引进私募投资者,是可以帮助我们一起做好这个目标的”,许景南称,2008年6月完成的第一轮私募融资,红杉资本、优势资本和上海吴嘉成为首批进入匹克的“非许氏家族股东”。在实施这一次私募之前的2007年7月,上海昊嘉投资公司以每股0.1809港元的成本成为匹克的首轮私募投资者,也是最大的私募获益机构。

2009年6月,匹克再次引入红杉资本、建银国际和联想投资等股东,完成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此轮融资金额高达4亿人民币。

完成此轮融资之后,匹克体育创始人许景南任公司董事长,其次子许志华担任公司总经理,长子许志达主管公司的生产,许氏三父子均为匹克体育的执行董事,管理日常事务。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家族式的管理体系,却正是几家私募投资机构比较欣赏的:效率高,执行快,且公司的企业文化也非常集中。

“好的家族企业,是有其管理和执行上的优势的”,匹克体育投资人之一、红杉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沈南鹏认为。

在许景南看来,家族核心成员掌管公司,可以让公司的所有人和管理人的利益长期保持之一,具有高度的事业心,且关注长期价值。

许景南将这种模式定义为“资本家族化管理市场化”。

根据招股说明书的公开信息来,若不计超额配股权,匹克体育上市后总股本达20.98亿股。许景南家族共持有匹克体育约61%的股权:其中许景南及其夫人分别持股约17.5%,许景南的两个儿子许志华和许志达分别持股约13%?

而对于“管理市场化”的进一步解读是:即使现任CEO许志华是许景南的次子,但从2003年进入公司之际,确是从北京分公司的一名普通销售人员开始做起,一步一步用业绩说话,做到总裁的职位。

许景南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匹克也曾尝试走职业经理人的道路,但并不成功。

但引入私募投资机构和公开上市之后,这个家族企业也需要学会淡化家族色彩,在财务投资人和公众投资者利益之间,寻找利益平衡。

扩张策略

匹克体育CEO许志华称,此次IPO融资所获15.5亿港币资金,将主要投向设计研发、人员引进、终端开拓、品牌推广、品牌跨越等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升级。

这一系列的扩张设想中,包括可能收购海外一些中小型运动服饰或体育品牌,以此获得直接进入当地市场的机会,并通过中国的销售网络,将这些品牌和产品引入中国市场。

一手推动匹克借力NBA球星来推动品牌发展的许志华,认为匹克体育已经拥有了在国际产业市场上的运作经验,包括品牌策略和在国际市场的销售团队,已经具备进行国际品牌并购的基本条件。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4

关键词 民族体育 旅游 现状 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能力结构升级,人们更加追求旅游所带来的快乐,这一趋势助推了我国旅游业的迅速。作为旅游业形式之一的体育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既迎合了当前居民的消费观,又提供了广阔的健身娱乐的消费空间。实践证明,发展体育旅游不仅能为体育产业拓展巨大的发展空间,还能为旅游业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动力。然而我国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却远不及其他旅游项目,并且体育旅游也必须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方能展开。目前,具有民族体育特色的旅游开始受到了国家的全面重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开发与利用,以此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一、中国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

我国旅游事业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时期,我国旅游事业和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开始蓬勃发展。

(一)民族体育旅游市场的体系已初见雏形

当前中国民族体育旅游业迅猛发展,已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民族体育文化旅游已深入人心。据业内人士透露,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国内体育旅游业的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游客参加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旅游人数占85%以上,人们对城市化的旅游开始慢慢变淡,转向生态旅游,追求大自然的绿色,原始地球风貌的旅游。这些旅游一般存在于少数民族居住地方,那里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政府为了刺激当地经济,往往会投资大量的资金来建设交通道路,住宿等基础设施刺激当地的旅游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俨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一颗新星。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力度不够,结构不合理

一般而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全,花样多而且品位高,但是在景区进行表演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开发的项目比较少,有的只是在很少的一些项目中开展体育表演。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自身的特色和内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性的规模效应。比如广西景区中已开发了三十多个项目,初步形成了一些市场规模,但是实际上广西拥有的140多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再比如湖北,先已开发攀岩、野外探险等刺激类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只是针对年轻人,而对于其他群体并没有考虑进来,限制了体育旅游市场整体方向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还没完善,专业人才匮乏

体育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关联比较大,目前我国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呈现非均衡的特征,尤其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更是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整体水平较低,这些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欠缺,并且长期的破坏性旅游造成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另外,体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是经营和管理人才。当前我国在体育旅游方面的人才上是非常缺乏的,还没有一所专门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高校,严重阻碍了我国在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持续稳定发展。并且近几年新起的体育旅游项目攀岩、滑雪等,到现在还没有加入到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专业人才的缺失导致了体育旅游服务中经营管理和素质都达不到要求,间接影响了民族体育旅游的长期健康发展。

(四)市场经济化管理的规范化、法律化程度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规模小、营销手段和方式陈旧,导致当地的市场机制并不是十分成熟,再加上我国体育市场管理的法律上还不完善,也没有出台什么法律法规进行合理的规范,这样造成了民族体育旅游市场化管理的规范化与法律化程度明显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法律进行规范化发展。

二、中国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前景

民族体育是一种快乐、文化、健身等多种功能综合一体的旅游资源,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业不仅有助于丰富居民业务生活,更能促进经济建设,其发展前景相当开阔,巨大的开发商机吸引了不少投资者进行投资。因此,在国内民族体育旅游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刻,制定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于明晰其发展前景至关重要。

首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交通环境的建设,大力开展人才培养项目,政府应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吸引外资,做好旅游项目的区域规划。其次,借助旅游风景的自然资源优势,丰富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可以在著名景点结合实际向游客展示民族体育文化,充分发挥各地民族体育项目的优势,开发民族体育旅游,举办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或民族体育活动,构筑民族体育、旅游、经济、文化、生态的产业群体。然后,聚焦政策,整合资源。政府制订出管理措施,建设相关的综合服务站,进一步提升当地体育旅游的专业性,把民族体育叠加到旅游业上,将双方的力量科学组合,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再次,完善设施与安全保障措施,让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更加开阔。项目负责人和企业都应十分注意安全因素,对于一些存在风险的项目,做好一定医疗急救准备,告知游客不要因为价格而忽视了意外保险。最后,生态环境保护。本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近些年来破坏的比较严重,因此加强保护理所当然,因此,民族体育旅游开发利用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肖琼.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旅游社区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工业城市发展研究.2011(1):74-78.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5

一、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升级、经济增速开始全面换挡、经济驱动亟待快速转换,其中经济增速全面换挡的重要表现就是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在中长期国民经济将保持“L”型走势,在这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具体包括:首先,当前我国经济结构需要转型,供给侧改革将持续推进,淘汰与化解过剩落后产能的工作会造成一些工作岗位的消失,在增加市场就业压力的同时无疑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其次,当前经济增速的全面换挡,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加之国际贸易开始受到国际需求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双重抑制,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用工不足,,从而加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再者,自我国大学生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持续上升,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2015年又增加了16万人,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800万,由此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就业需求就达1600多万,由此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就更大。

二、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原因分析

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高校培育体系与市场需求错位、学生就业观念与职业发展路径相悖、就业市场欠规范与企业用工歧视并存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三大主因。

(一)就业供求的矛盾突出,高校教育培训体系与市场需求错位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就比较突出,其核心原因就是高校教育培训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由此导致高校教育培训体系出来的劳动力难以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从而造成供求矛盾,进而引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教育培训体系与市场需求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高校四年制的教育专业设置与日新月异的市场人才需求出现错位,但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高校专业设置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的,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经常出现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周期性需求变化;第二,目前高校教育体系的实践性不强,理论性教学过多,缺乏必要的实践培训与技能培训,这极其容易导致高校教学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第三,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但是大学的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第四,当前对于技能型专业的设置过少,高校教育名利化现象普遍,市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缺乏。

(二)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学生就业观念与职业发展路径相悖

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怪象,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年年犯难,许多大学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由此不得不努力的考取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而在进一步深造后再一次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环境,大学生就业就更难;另一方面,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常出现用工荒的情况,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员工,从而不得不提升用人成本;虽然,前文我们提到就业供求的矛盾突出,高校教育培训体系与市场需求错位,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怪象的一个原因。但是,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与职业发展路径相悖,大学生就业的眼光高、要求高,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比较浮躁,且存在眼高手低的坏习惯,而另一方面从职业发展的路径来说,任何职业的发展道路都是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由难到易的过程,由此学生就业观念与职业发展路径相悖,最终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并存。

(三)劳动力资源配置欠优,就业市场不规范与企业用工歧视并存

毫无疑义,当前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欠优,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就业市场不规范与企业用工歧视,在就业市场不规范的方面可以从两方面看出:第一,政府对于劳动力就业市场的资源配置调控能力偏弱,且调控水平亟待优化;第二,当前我国劳动市场就业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偏少、质量欠优,难以提升劳动力市场的活跃度。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还普遍存在企业用工歧视,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介绍:第一,许多企业对于非985与非211的高校毕业生比较排斥,无论其能力有多强,只要不是985、211的毕业生一律不录取;第二,出于企业成本、用工需求的考量,许多企业对于女性毕业生比较排斥,从而使得高校偏好男性毕业生,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普遍;总而言之,就业市场不规范与企业用工歧视并存造成了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三、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

在经济增速放缓下,改革高校教育培训体系、转变学生就业创业观念、优化就业市场资源配置是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三大有效策略。

(一)改革高校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契合度

改革高校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契合度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高校专业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对于一些知识过剩、实践性不强、科研性也偏弱的专业要缩小招生规模,再确保学科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考虑,个别既无保护学科发展,也无实际作用的学科应该取消招生;第二,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多开设实践课程、多举办校外实`、多安排学生实习、多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第三,高校要强化对教师的知识技能更新与培训,对于长期不求创新、不求发展的教师要给予相关的管理与鼓励措施,严重者可以采取淘汰制度;第四,要加大对技能型专业的设置,并且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技能型专业要给予特殊支持。

(二)转变学生就业创业观念,提升大学生理性就业的成功率

转变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对提升大学生理性就业的成功率是非常重要的,当前许多大学生就业并未是真正的就业难,而是一种择业难、创业难,要真正从思想上改变大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心理浮躁的现状,要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多开展教育实践与培训,扭转这些错误思想,要鼓励大学生理性就业。在转变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的问题上,学校应该加强辅导员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管理工作,通过这两大群体与师资力量去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观念进行转化,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学校应该要配合政府部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资金、审批、财税、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实现自身顺利就业的同时带动他人就业,减小经济增速趋缓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优化就业市场资源配置,提振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活跃度

优化就业市场资源配置是提振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活跃度的关键环节,其核心思想是促使劳动力供求双方都获得满意的对价,从而实现劳动者的就业与企业的招人用人,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有一个成熟的市场剂――专业化的就业服务中介。第一,政府在规范行业准入、原则及完善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扶持专业化、高效化的就业服务中介的发展,要通过这一群体实现对高校学生就业前的初级培训,提升其由学校向企业发展的适应能力;第二,政府该引导企业积极与专业化的就业服务中介联系,提升企业的招人、选人、用人的能力,减少因为学历或者性别问题的“一刀切”做法,要注重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真正实现企业能招到优秀人才、优秀人才能找到优质企业的双赢局面,最终提升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活跃度。

参考文献:

[1]胡先锋.后经济危机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14).

[2]廖海华,邹燕矫.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4).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6

1引言

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城市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景观设计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本质是对于科学、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相对于本科教育,景观设计专业在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发展前景更为良好,也更能体现其偏重实用性的特征。在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景观专业的教学相对于本科学校,其办学宗旨、生源水平、教育侧重点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别,因此发挥自身特长来培养职业技术型的景观专业人才,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2职业教育景观专业教学的主要问题

2.1专业就业形势景观设计专业目前的就业前景良好,可选择的单位也比较宽泛,相对应的就业单位主要包括各大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院、综合性设计院、景观设计公司及效果图公司。从近些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就业于设计院及大型设计公司的较多,在工作中展现出的方案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与职教毕业生相比更加占有优势;中高职毕业生毕业后多任职于中、小型设计公司和效果图公司,职教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对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工程技术以及效果图绘制方法的熟练掌握,其在专业技能方面更加具有特长。职教毕业生出色的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在设计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为一个项目从方案到具体实施提供充足的技术保障,同时景观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也可以在效果图的绘制上发挥其特长。2.2现存问题分析尽管景观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势良好,但是市场需求也在不断产生变化和更新,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既定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也要不断推陈出新,从而适应新的市场导向。从另一角度来说,在各大院校扩招的同时,生源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质却难以保证,导致学生进校后由于基础水平不够而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职业院校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调整学生培养方案,使学校的教学与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相接轨,研究出有效的市场应对策略以发挥出职业教育的优势。2.2.1培养目标脱离实际各职业院校对于景观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着共同点,也各有其特点,其总体目标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相对应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不同之处是各个学校专业侧重点不同,培养出的学生技能特长也有所不同。总体来看,许多学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出现盲目向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看齐的现象,却忽略了专科学生本身的特点和长项,从而导致了学生难以吸收消化所学的知识,对庞杂的科目也难以把握其中的关联性,毕业后很难将学习的专业技能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去,从而出现在岗位上竞争力减弱的情况。2.2.2课程设置过于庞杂根据不同的培养阶段,景观专业的课程通常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指构成基础、建筑速写、建筑制图、电脑效果图等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基础能力,包括构图能力、手绘能力、制图标准的掌握等。专业必修课是指分专业方向后的设计课程,包括景观设计、空间设计、公共环境设施等,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必修课达到掌握设计方法的能力。总体来说,课程的设置过于细分,不同课程又是由不同的教师去完成教学,往往导致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仍无法领悟课程之间的关联,总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2.2.3顶岗实习缺乏监管在职业院校中,顶岗实习是促使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重要课程,一般顶岗实习的时间是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由于校企合作的公司数量有限,每个公司又只能安排有限的岗位供学生实习,而学生数量相对较多,因此实习单位的选择一般不由学校安排,而是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进行,这就导致了专业教师在顶岗实习期间难以对学生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进行辅导,缺少了实训课当中应有的监督和管理,难以保证学生所递交实习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无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提出意见和反馈。因此,顶岗实习作为职业院校教学当中的特色课程,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进行监督考量,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职业教育景观专业教学的总体策略

3.1发展职教特色,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规定了一个专业教学的总体方向,在整各专业教学当中起着引领作用。在职业教育背景下,景观专业总体的培养目标一直是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实践型人才,但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跟随最新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相适应,通过总体方向的把控和细节的调整,以适应新型岗位需求。职业教育分为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两大类,这两类教育培养的是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具有专门性的特征,毕业后要求其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对于景观专业而言,职业教育毕业生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较弱,在一个项目的团队当中很少担任项目负责人,但其能够充当团队中的技术支持,例如场景模型的构建和后期的效果图渲染人员等,可以作为项目的助理设计师。因此,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景观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落实到与岗位的实际需求上,着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景观专业技术人才和助理设计师。3.2适当调整课程,拓展教学思路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当前职业院校的课程门类普遍偏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的时间安排逻辑性不甚严密,使学生难以把握其中的联系和规律。因此,景观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紧跟市场导向,将现有课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和精简,将基础类课程巧妙地融入到设计主体课程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设计与技能之间的关联性。例如,表现技法、建筑制图等基础课程可以与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整合,并将学时适当延长,这样,教师在教授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同时,还可以教授学生绘图技法和制图标准,并告知学生整个项目的设计顺序,使其将所学知识连贯成一个整体。通过课程的调整,发展专业主干课程,使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使其专业技能得到提升。3.3增加实训课程,重视顶岗实习职教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因为仅在培养计划中设置理论课程是不够的,还应该重视实训课程的设置。在实训课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发挥学生所长。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可以通过多种模式,例如让学生讲解对于项目的理解并用文字进行分析,或是采取口头表达的方式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等,均可以不同层面上提高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另外还可以训练其绘制效果图的能力、汇报文本的排版与设计说明的撰写能力等,使其通过训练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思路。景观专业对于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主要包括对国家施工规范的了解、市场建筑材料的认知、施工工程技术的掌握等。通过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设计性思维,转换为具体的图纸和文本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设计意图,最终完整的体验整个景观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实训的开展既需要在校内有计划的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也需要到企业中去进行学习技能实践和工作体验,也就是顶岗实习。通过在企业的专业岗位中实习,使学生发现已学知识的漏洞和不足,针对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实践和完善。在实习期间负责的专业教师,应对整个实习期做出详尽的学习计划,并在实习期间予以监督和指导。可以考虑先制定出学生实习要达到的总体学习目标,在分阶段进行任务的布置和检验,以达到预计的学习效果。实习阶段结束后,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作出检查和评价,从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对不同的学生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

4结语

本文针对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发现了目前职业学校景观专业存在的一些比较普通的问题,并通过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目前市场的需求变化很快,教学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关键,课程设置也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企业岗位对于人才的技能要求,教学方法要不断推陈出新,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虽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多样性,我们无法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并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进行思考:4.1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艺术类职业院校与普通职业院校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其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更加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应当发挥其特色专业的优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景观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中的新兴学科,其艺术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目标,在专业教学中应努力发挥其专业特色。4.2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就业,景观市场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职业院校专业培养计划、目标的制定,因此景观专业的教学不应该一成不变,应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反馈调查工作,从中了解企业岗位需求而去进行不断的自我调整和修正,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岗位要求。4.3做好职业教育基础工作应该为新思路下的景观专业教学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例如利用假期给在岗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机会定期到企业实习,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配备足够数量的实训工作室与电脑培训教室,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设置实操性较强的课程等。只有将培养计划落到实处,将基础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相协调,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加贴合实际的课堂教授模式,在职业教育背景下将景观专业更好的发展起来,使教学目标稳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欧百钢,刘伟,王敏.关于风景园林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9,25,6.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20,2-5.

[3]艾昌青主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15.

[4]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5-116.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7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61-03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参与旅游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在产业融合背景下,体育业与旅游业作为两个关联性较强的产业,在市场需求及资源共享等方面高度耦合,加强体育与旅游的互动发展,促进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推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是产业融合背景下亟须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产业融合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体育和旅游产业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追求身心以及精神上满足的人也逐渐增多。选择旅游的消费者,在旅游观光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选择体育运动的消费者;能够在运动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因此,人们将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相结合,产生了全新的市场领域――体育旅游行业[1]。当前,在产业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行业和体育行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各地区的旅游行业和体育行业,都是该地区的发展资源,其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公共产业服务平台等资源都有助于旅游行业和体育行I的发展。

第一,体育产业发展的近况。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行,我国开始提倡全民健身运动,使得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大幅增长,我国的体育产业也迈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根据对人们进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这几年体育产业对国内人民的影响,使得我国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快速提升,数据截至2015年1月1日之前,我国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在总人口数中占33.9%,已超过我国原计划中28%的目标。尽管如此,对我国发展全民健身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平均比例为2/5的发达国家来说还有待提高[2]。这几年我国加大力度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为了鼓励全民健身运动,让我国体育行业能够持续并且稳定的发展。在2014年开始之前,我国已经拥有了169.46万个体育场地,并且体育场馆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相关的体育设施已基本完善。

第二,旅游产业发展的近况。当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结合产业融合,我国多样化的旅游资源逐渐被挖掘出来,既提升了我国旅游产业的价值,又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的结构改革,为旅游产业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在过去,我国发展旅游产业主要是通过各个地区的旅游公司来进行,没有相应的服务标准,且旅游项目单一,造成了旅游产业在当时的发展十分缓慢。而当前产业融合的发展环境下,我国的旅游产业有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不但有了人性化的服务,还运用了网络技术来对更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让现代游客更加享受旅游所带来的精神满足[3]。

二、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

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正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在国家积极的倡导下,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首先,许多旅游机构都开始以体育产品为主的经营模式。根据调查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就有上万家机构主打体育旅游项目,总营业收入已过百亿元,达到盈利为1/5的目标,单独在浙江地区的就有两千多家这类机构,开拓了当地的就业市场。其次,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在前面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哈尔滨的滑雪旅游,整个哈尔滨市拥有了将近60个滑雪运动场,黄金周为每年冬季下雪期间,来滑雪的游客就有30多万人次,滑雪旅游带来的收入约为全市旅游收入的60%。从北京奥运会的开展到现在,游泳馆“水立方”和体育馆“鸟巢”的经济收益都在持续增长,游客数量和体育旅游经营收入迅速升高,来自国外的游客数量也在成倍增涨,既推动了当地的经济效益,也提升了我国城市在世界上的形象。再次,由于这几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体育旅游产品的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一些地区的旅游景点也陆续参与到体育类旅游产品当中,并且在此基础上完善自身的旅游产品机制,促进旅游景点的行业发展。每个地区都在一直不断地摸索属于自己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4]。比方说,沿海城市可以利用海洋资源的优势举办水上竞技旅游区,北部严寒地区可利用当地的冰雪资源举行的滑雪运动景点,还有位于西南地区的城市可以举办户外运动竞赛和民族民俗运动景点等等。在当前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已经势不可当,两者合并而形成的兼具两者双重特色的新型体育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最受欢迎的度假休闲方式。

第一,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关性。以客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产业之间的界线模糊化和相互交叉渗入,使得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更有利于两个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其他产业提供更多的有利资源,也就是把一些旅游资源特色充分利用并带动当地其他行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按照国外体育调查数据分析表明,体育产业位于经济发展相关度较强产业部门中的前面,并且和旅游产业具有非常强的相关性。从整体来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联系,两者都具备了锻炼身体、休闲放松、娱乐游戏、社会交际还有修身养性等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也是两个产业在融合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5]。

第二,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供需。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以来,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大好,特别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对体育行业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既要具备休闲娱乐和参与功能,又要有冒险趣味的特点,由此也让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产生结合的必要趋势,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愿望。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体育产业结合旅游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比如属于地方特色的民族民俗体育项目以及现代化特色的体育场馆与体育竞技等,旅游产业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呈现等。地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让两个产业的相互发展有共同的基础,更是提业之间相互结合发展的有效途径[6]。充分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才能挖掘出新的行业服务与产品,完善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资源配置,利用活动合作、创新合作等方式,促进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建立两个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三、体育产业结合旅游发展新型模式

根据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市场供需,还有当前的现代化科技与发展趋势等结合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时代特点都已具备,体育产业结合旅游的发展已经是当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在市场资源供应、产品供应与资源结合的特点下,也表现出三种不同的产业结合发展模式。

(一)渗透式结合发展模式

以我国产业融合为背景情况下,体育产业与旅游的之间的渗透使两者结合发展的方式有着两个方面发展的方向,也就是两者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的特点,既丰富了两个产业各自的内容,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在目前两个产业各自的发展来看,两者之间的结合发展并未对传统的产业发展带来变化,也未出现新型的产业状态。

体育产业向旅游产业的结合渗透,通常利用两者的资源联合包装,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俗体育产品与服务重新结合包装成具有现代化气息的产品与服务。比如说大型体育竞赛的推广,当地主办方会利用多种体育竞赛将当地特色旅游信息附加上去,并且利用旅游黄金期大力地推广当地的体育竞赛,建立专门的体育旅游景区,设计整个体育旅游产品系列。在消费者看来,利用日常的健身项目进行新的设计、挖掘与运作,可以极大地满足人们在旅游和运动健身时享受娱乐生活的心理,因此也使得部分同类型的体育旅游产品受到消费者的热捧。

旅游产业向体育产业的结合渗透,通常也是利用体育元素运用在旅游产品当中进行宣传。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下,旅游产业有了长远的发展前景,同众多有关的产业展现了强势渗透性的发展特点。利用充足的地区旅游资源,有利于旅游产业渗透至体育产业当中。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与相应的体育活动相结合,在景区内举行攀岩、自行车竞赛和长跑比赛等,也是旅游经济的收益之一[7]。除此之外,在富含人文文化气息的景区中,以独特的民族、民俗和民风融入体育元素,添加到旅游景点当中,展现旅游产品的文化特点和个性;把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融入在旅游产品中,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当地景区旅游。如南方的“舞龙舞狮”、北方的“踩高跷”、内蒙古的赛马等民间体育运动,均能很好地表现出娱乐趣味与文化气息,不仅能够很好地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也能充分利用娱乐资源。

(二)重组结合发展模式

在密切相关的产业中,很多时候会产生出重组结合发展的模式,利用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结合,产生新的产业链,促进两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发展。就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来看,在别具特色的旅游产业与参见的健身运动体育产业相结合的情况下,通常会以重组结合的模式使体育旅游产业展现出新的特色。在实际的市场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是通过下列三种重组的模式而开展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一是以会展方式开展体育旅游活动,利用新型技术相融合,创造富有地区特色的体育旅游活动。比如体育旅游博览,就是通过声光电相结合的技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真实情境当中,体验体育和旅游相结合的乐趣。二是利用节庆的方式推广体育旅游活动,包括现代节庆和传统节庆,现代节庆比较趋向于现代化的体育活动与文化传播活动,传统节庆则是通过当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来举办,类似于蒙古的那达慕、太极文化节等传统体育旅游节庆活动。又比如丰台的科技体育旅游节就是利用现代化的节庆举行体育旅游活动,特别受到青少年的欢迎。三是举行个性化的体育旅游活动,利用别具一格的体育活动,创造个性化的旅游模式,如沿海城市打造的大型水上运动以及东北城市在冬季举办的滑雪运动和冰雕比赛等,都可以开创出有效的经济效益,使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在重组结合的发展中,产生新型的体育旅游产业链[8]。在体育旅游重组结合的发展模式中,当地政府和企业应当相互配合推广,采用多种营销方式相结合,使体育旅游产业在我国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保持新型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延伸结合发展模式

许多产业之间都会有一些延伸性与互补性,这对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边缘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产业进行更有力的核心竞争,开创出大量的依附功能,建立起融合型的新产业链。由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都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和互补性,因此能够产生出许多新产业链,与两者相互结合发展。

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创意和创新,挖掘新的体育旅游相关产业,可以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使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更有利于两者结合发展。比如河南举行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少林功夫和禅宗文化相结合,再添加现代科学技术,带动一系列的相关产品,产生具有一定影响的产业经济效益,甚至声名海外。当前,受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以体育旅游为主题景点开始转变为产业发展的主体趋势。利用体育名人或地方特点作为宣传中心点,建立起主题文化的体育旅游景区,让消费者的娱乐方式生活有更多的选择。比如青岛体育文化主题酒店与北京的维京瑞典餐厅,就可引起众多的体育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此外,还有户外旅游制造产业和体育旅游产业,甚至一些含有体育旅游特色的商品产业等,通过体育产业与旅游的延伸结合发展模式的带动,这些产业都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多媒体网络传播技术的发达,使得体育产业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效促进了体育行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相互发展。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使得由奥运会伴生出大量的商品和纪念品,彻底地发挥了创造体育旅游产品特色的价值,为两者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模板。

四、体育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的方法

体育结合旅游a业是一种创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尤其是在我国鼓励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下,更是展现出了良好发展态势。但在结合创新与协同发展时,存在部分关于能力、动力的不足,还要通过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来促进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9]。

在体育和旅游机构方面,还应加强管理创新,改革创新,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了解,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建立新型的产业发展和管理经营,促进产业的结合发展。此外,企业还应挑选优秀的人才和基层管理人员,把握好市场动向,走改革创新的产业稳定发展道路,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可以让体育与旅游企业更好地转变为现代化的新型企业模式,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在产业集群方面,还要有专业的协会引导,发掘更广阔的服务领域,建立行业之间的合作制度,培养出优秀的跨产业经营模式。利用专业协会和相关组织,培养体育旅游产业新的服务领域。此外,利用行业结合、充分利用资源的方法,也适合产业在新常态下的发展[10]。

在政府管理方面,应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化下,做好开放市场的准备,鼓励企业进行产业结合,利用好当地的经济资源,实施有效政策来扶持企业对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产业集群的中介服务与信息交流服务,建立起现代化的市场交流平台,为两个产业的结合发展提供合适的环境。同时,政府也应做好监管工作,完善相应的管理监督制度,履行监管职责促进行业的科学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产业融合已经是当今全球性的普遍经济现象,促进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完善体育旅游产业的组合,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旅游公司与体育机构应主动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建立完善的产业联合制度,强化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能力,开拓体育旅游产业的未来市场,保障体育旅游产业能够长期进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寿平,岑家峰,莫拓.南宁市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6,(4):56-57.

[2] 方家彪.产业融合背景下体育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探析[J].西部皮革,2016,(10):115-116.

[3] 卢长宝,郭晓芳,王传声.价值共创视角下的体育旅游创新研究[J].体育科学,2015,(6):25-31.

[4] 邢中有.产业融合视角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8):3-9.

[5] 杨明,王新平,王龙飞.中国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37-43.

[6] 王辉.体育旅游产业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J].体育与科学,2010,(4):68-73.

[7] 韩国栋,罗百花.浅析体育旅游文化的内涵及系统构建[J].时代教育,2016,(19):172.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8

关键词:海南省;景观体育;开发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如何实现传统体育经济与现代景观体育经济的有效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需要在景观体育赛事中制定更加科学的开发策略。海南岛海岸线长1500多公里,50%~60%是沙岸,海面坡度一般为5°,平缓延伸;环岛沿海有不同类型滨海风光特色的景点;海南岛有海拔1 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绵延起伏,山形奇特,气势雄伟。所以海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景观体育赛事的发展上拥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因此,海南省应该更加重视景观体育赛事的规划,开发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对旅游和体育新体验需求的赛事活动,实现景观体育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促进和共同进步。

一、景观体育的概念与发展意义

景观体育就是将新型的城市景观,或者是标志性建筑与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通过特色体育赛事的举办,利用特色的景观资源,展示现代城市活力的一种新颖的体育活动方式。景观体育赛事将体育活动或赛事融入景观之中,然后通过多样化的媒体手段进行宣传,所以能够实现体育推广与景观魅力构建的和谐统一。

景观体育赛事的开发,对现阶段海南省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海南省可以借助景观体育赛事的开展,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对海南省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将会大有帮助。景观体育活动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符合人们求新、求异、求变的观赏心理,所以景观体育能有效促进当地体育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景观体育赛事的开发与建设,有助于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有效改善城市的面貌,特别是在城市环卫、城市美化等方面,能够为旅游者和参赛者提供最佳的比赛和观看环境,并通过景观体育赛事的有效举办,赋予城市更多的体育精神和内在魅力,更好的满足旅游者休闲旅游的需要,从而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二、海南省景观体育赛事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景观体育赛事的开发不够重视

海南省作为闻名世界的旅游目的地,地貌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对于景观体育赛事资源的开发来说,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只是在近几年随着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的提出,景观体育赛事开发和体育旅游建设才被提上议事日程。因此,适合众多山地开展的攀岩、定向越野、溶洞探险以及民族运动等新兴的体育景观赛事的开发相对落后,水体景观资源的开发虽然相对较好,但是诸如潜水、冲浪、帆板、帆船、皮划艇、摩托艇、沙滩排球等景观体育赛事的开发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尤其是对于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景观体育赛事项目,更需要进一步明确开发的方向与目标。

(二)参与性的景观体育赛事相对较少

从整体上看,海南省现有的景观体育资源存在结构上的不合理,观赏性和表演性的体育项目相对较多,但是真正能够让游客和普通大众都能参与进来的景观体育赛事却相对较少,“重观赏、轻参与”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必然会降低景观体育赛事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海南省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体育场地以及富有体育特色的建筑景观相对较少,游客参与性强的大型体育娱乐场更是凤毛麟角,民族体育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从而制约了海南省景观体育、人文体育赛事的有效开展

(三)景观体育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景观体育是体育与旅游不断融合的产物,在我国发展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对景观体育赛事的开发长期缺乏科学的论证,整体规划布局不够科学,忽略了专业人才的持续培养,尤其是那些精通体育、营销和旅游知识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缺乏。景观体育项目在具体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形成一支有组织、成规模的专业力量。海南省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迫切需要高水平的景观体育人才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开发、科学规划。不仅如此,景观体育赛事在开发出来之后,还需要通过有效的营销宣传措施,拓宽景观体育赛事的市场规模和整体影响力。但是,由于海南省景观体育专业人才的缺失,导致当地体育景观的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开发,景观体育的市场营销策略也缺乏针对性,甚至有些景观体育赛事还没有被大众所熟知。

(四)体育赛事与景观旅游的联系不够紧密

目前,海南省在发展旅游业或承接体育赛事时,基本都是将二者割裂开来进行的,二者之间的互动性不强,这对景观体育赛事的开发是相对不利的。例如,海南省在承接体育赛事时,通常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体育赛事的正常组织和意外风险的防范上;而旅游项目的开发,则是以自然景观为主,没有仅仅围绕赛事的举办,积极展开文化交流和商务活动,也没有充分挖掘赛前、赛中和赛后所蕴藏的旅游经济效益,无法形成体育赛事与景观旅游的良性互动,也就无法形成旅游和体育赛事良好互动的新格局。

三、海南省景观体育赛事的有效开发策略

(一)加大景观体育赛事的宣传与营销力度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省景观体育赛事的开发,离不开积极的宣传和有针对性的营销。因此,海南省的体育旅游主管部门要重视对景观体育赛事的长远规划,并结合有针对的市场宣传和市场营销策略,提高海南省景观体育赛事的市场知名度,以便进一步扩大景观体育赛事的客户源。例如,在“潜水”、“游艇”、“高尔夫”等景观体育赛事的开发活动中,相关部门可以同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国际旅行社等部门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让更多的国内外游客能够了解到海南景观体育赛事的魅力和优势,进而不断扩大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景观体育赛事的影响力。

(二)加强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景观体育赛事的开发与建设,尤其需要加强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之间互动合作,二者只有实现了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才能确保景观体育赛事各项开发措施的有效贯彻与执行,将体育与旅游这两大产业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实现海南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性发展。对此,当地政府可以在旅游部门增设负责景观赛事开发的专门机构,明确各项管理职责和方向,避免景观体育赛事开发过程中的盲目性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逐渐创建并形成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海南地域特征的景观体育赛事品牌。

(三)提高景观体育赛事的服务管理水平

景观体育赛事的开发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景观体育赛事的主管部门和组织管理部门只有不断提高景观体育赛事的服务管理水平,才能实现景观体育赛事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因此,海南省在景观体育赛事的开发过程中,要积极引入国际上最先进的赛事组织管理理念,然后与海南当地体育赛事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平时要重视对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考核评价以及工作经验的总结。

(四)加大景观体育赛事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

针对我国以及海南省景观体育赛事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景观体育赛事的开发需要借助“校企合作”等形式,实现企业、高校之间的教育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高质量。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深入,海南省对体育景观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大幅增加,这时政府要帮助综合实力强的体育院校、旅游学院开办体育旅游专业或景观体育专业,有针对的培养在校学生的体育素质、营销素质和旅游专业素质,并通过更多的校外实践等形式帮助学生获取相应的工作经验,提高职业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体育赛事虽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海南省可以以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为契机,充分挖掘当地的体育旅游资源和民俗景观资源,加大对景观体育赛事发展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资金,极大对景观体育赛事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更加科学的景观体育赛事发展规划和促进政策,进而实现海南省景观体育赛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冰,赵云鹏. 海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 科技信息. 2009(14)

[2] 楼嘉军. 上海景观体育活动与休闲城区建设――以苏州河国际龙舟赛为例[J]. 体育科研, 2009,(04)

[3] 朱晓惠.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新型体育旅游的发展[J]. 琼州学院学报,2010,(05)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9

从燕都第一仙山到北京最重要的重工业区,到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再到城市新中心的定位,石景山扎扎实实地一步步走过,见证着北京的发展,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惊天巨变。无论在区域发展规划定位,还是产业成功转型上,都成了众多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纷纷效仿的成功样本。

一个未来将主导整个城市经济和国家创新能力的都会创新商圈,已在此处迅速崛起。笔者有幸与一些见证石景山发展变化的市民与专家一起,为大家讲述石景山区巨变背后的方方面面。

燕都第一仙山引无数名仕赞誉

石景山位于今首钢厂西北,永定河东岸,由石灰岩构成,海拔183米。它属于太行山余脉,是北京西山风景区的一个亮点。它的东南坡苍松覆盖,杂花生树,绿荫浓郁;西北则怪石嵯峨,崖壁千仞,颇具阳刚之美;铜顶的仿古楼台,如凌空一剑,异常壮观。古代,它有“燕都第一仙山”的美称。

石景山有着悠久的人文史。山上出土过大量的绳纹陶片和夹砂红陶,证明此山是古代的北京人聚落点之一。

石景山是北京西山的一处风景名胜。山上的明代古碑载:“惟山雄峙一方,高接云汉,钟灵秀之气,郁造物之英,真燕都第一仙山”。山上的金阁寺塔,是历代游人登临的胜地。登临石景山,西北望群山叠翠,满目苍茫;东南瞰平畴千里,心胸开阔。康熙皇帝登上石景山东望,感叹赋诗道:

车书混一业无穷,

井邑山川今古同。

地镇标异秀,

凤城遥在白云中。

在另一首诗中,他描述石景山说:

岩洞幽深无鸟迹,

峰崖高处有人家。

青山绿水谁能识,

怀古登临华。

石景山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位于永定河的出山口上,几千年来成为北京城的天然屏障。山下原有三国时戾陵堰和金元时的金口遗迹。康熙皇帝称:“永定河安流顺轨,无冲荡之虞,居民乐业,岁获有秋,功之赞佑。念石景山据河上游,捍御宜亟。”1729年,雍正皇帝在石景山下兴建了北惠济庙,祭祀永定河神。

首钢整体搬迁

成就后工业创意产业传奇

首钢的建设和搬迁,牵动着几代中央决策者和广大的老百姓。这是一个1919年建厂的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曾连续多年每年为北京市提供的工业增加值超过80亿元,每年上交税收占到北京市财政收入的1/20强,创造过中国钢铁行业无数个第一。然而,当时代的车轮以不可阻挡之势快速向前之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北京城市的全新定位,使得它不得不迁出北京。

让一个800万吨产能的特大钢铁企业东迁250公里,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史无前例的计划。

2000年,北京市提出调整工业布局,并希望通过调整建立起与城市生态环境现代化国际要求相适应,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地位相匹配,与首都经济的空间环境条件相吻合的产业布局。

2004年,北京市修订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自己“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定位,产业结构调整为“都市国际化、经济服务化、区域一体化、产业轻型化”。

从2006年开始,北京建立了能耗、水耗公报制度、节能监察和评价制度,并将“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分解到各区县和重点耗能企业。首钢搬迁调整启动,北京焦化厂正式停产,合成氮、电石、硫酸、油制气等27种传统工业产品退出生产,基本消灭了小水泥、小玻璃、小造纸、小钢铁。

停产或者搬迁这些“硬产业”,消灭了北京城市发展的“硬伤”,全新的产业体系正在这座越来越国际化的大都市中崛起。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中心区、临空经济区、奥林匹克中心区等6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引领带动者,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近一半,金融业增加值占到全市70%以上,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也超过全市的一半。

首钢的整体搬迁,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一个传奇事件,也为国家、北京市政府提出了更多关于搬迁经费、人员安置、新厂投产资金、新旧厂产能过渡等前所未有的难题和重重挑战。然而,在选择首都还是选择税收的问题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市政府选择了前者。

为了构建全新的国家大都市,首钢于2007年年底完成压缩4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在北京石景山地区阶段性保留400万吨钢铁的生产能力。其间,为保证生产正常运行,暂保留2台烧结机、3座焦炉;按照计划,2010年年底前北京石景山区冶炼、热轧能力全部停产,只保留首钢总部和研发体系以及不造成环境污染的销售、物流、三产等业务。一个偌大的搬迁工程,在政府扶持、全民支持、全体首钢人同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下,进展颇为顺利。

首钢整体搬迁后,主厂区将腾出8.56平方公里土地,这在市区是绝无仅有的,据石景山区政府相关人士介绍,主厂区北部的首钢厂房将保留外形,可作为展馆、拍摄及演出基地等。主厂区南侧靠近长安街西延线的部分,将发展金融商务、总部经济等,同时将建商业、娱乐、住宅等综合配套设施。临近永定河的区域将建设一个滨河生态公园。

2009年10月14日,中国动漫游戏城项目在首钢二通厂原炼钢厂房内正式启动。作为国家发改委国家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中国动漫游戏城将获得北京市每年1亿元的资金扶持,预计未来将有300~500家企业入驻。

打造绿色产业是CRD规划的核心。而这种“后工业时代”的转型,同样为石景山区创造出极具特色的居住氛围。

奥运场馆建设 带来后奥运效应

如果仅仅凭借处的原始山林、永定河的波光水色和西山晴雪的景致,这里还够不上北京最舒适的区域。一切得从2001年的北京申奥成功开始。石景山从那一刻起,就注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没有奥运会,首钢的搬迁不会显得这样急切;如果没有首钢搬迁,石景山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转变不会这样雷厉风行;如果没有这壮士断腕般的转变,石景山不会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尽管奥运场馆散落在各个区域,尽管各个区域都在尽己所能服务奥运,但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北京各个区域影响之大、意义之深远无过于石景山。而石景山本身也成为仅次于朝阳、海淀的第三大场馆群,7个奥运比赛和训练场馆,涉及5个比赛项目,29枚金牌将在这里产生。

“奥运场馆建设要按照市委要求,统筹布局,精打细算,经得起历史的检验。”2004年7月23日,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在调研奥运场馆选址工作时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奥运场馆建设,充分利用好北京现有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坚持节俭办奥运的方针,围绕奥运需要综合协调,既满足奥运会比赛的需要,又能够为北京的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留下发展空间。今后北京市体育场馆建设都要围绕奥运转,要满足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要求,以人为本,建在社区。

石景山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和现成的场馆资源,首钢篮球馆、老山体育馆、石景山体育场、石景山体育馆等多个建成于八九十年代的体育场馆,对这些原有场馆升级改造,使其能够承担奥运比赛和训练的任务,更使周边市政环境得以迅猛地发展和提升。

西五环路段从北到南依次建有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首钢篮球中心、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石景山体育中心,总占地面积达75万平方米。在西五环沿线上建有7个奥运场馆,再加上周边的相关产业群,一条疏密有致的体育产业带赫然天成。

时任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的张家明曾向媒体公开表示,北京奥运场馆的规划选址归纳为3个特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约用地、减少居民搬迁;尽量选择人口密度较低、住户相对少一些的近郊地区;兼顾旧城风貌和文物保护。张家明表示,奥林匹克公园和石景山场馆区的建设,促进了该地区城市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北京奥运会结束以后,部分冷门项目的场馆面临着即将被拆除的窘境。为了能使这些场馆在奥运会后有效利用,冷门项目场馆的集中地石景山区,由区政府带头,将全区所拥有的7处奥运场馆打包向市民开放。

据了解,在石景山区其他奥运场馆开放之前,同样位于石景山区的奥运会篮球训练馆已经对市民开放。如今的篮球训练馆已经改造成为一个健身俱乐部。在2000多平方米的场地中,动感单车、椭圆机、新型跑步机、瑜伽训练室、大操房等设施一应俱全。市民只需花费600元办一张会员卡,就可以在设施一流的场馆内健身一年。平均下来每天才花费不到2元钱。对于市民来说,确实是十分超值。

生于70年代的高先生是土生土长的石景山人,父母都是首钢的第一批老职工,如今已经退休,高先生表示,首钢的搬迁停产,确实让石景山的空气更干净了。而从2006年开建的众多奥运场馆,更让这个区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更宽了,草更绿了,天更蓝了,虽然在国贸的高级写字楼里工作,拿着比父母退休金加一块儿高2倍多的薪水,骨子里还是喜欢西边,主要是西边不堵车。从东到西,分界线相当明显,只要过了公主坟,就像换了个天地一样。这里看不见呆滞木讷的神情,也没有仓促赶路的职业装男女,更多的,是牵着漂亮的银狐遛弯的老百姓和推着婴儿车的父母。而这里随着石景山万达广场的开业,也像东边一样繁华起来。

文化创意产业 让区域展翅高飞

石景山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4.46%,居北京城八区之首。随着首钢搬迁,石景山的发展空间将会很大,首钢搬迁调整腾出的8平方公里土地上要规划建设1000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建,石景山区的城市化建设也是相对较高的,市政道路、生活配套、娱乐休闲相对成熟。

以山灵水动的大环境景观清晰地勾勒石景山的轮廓,以现代科技文化激活传统工业文明的空间载体,以生态的、人本的理念细致地刻画城市建设的每一个角落,石景山区应该可以建成一个复合了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特色地区。

目前的石景山区,已经拥有首钢体育馆、老山奥运自行车馆、石景山体育馆等健身场馆,以及石景山游乐园、北京雕塑公园和古城公园等休闲场所。而在《CRD建设行动规划》中,休闲与娱乐将是石景山区的一大主题。

在人们熟知的八角游乐园,将打造出一条围绕游乐园而建的酒吧街――体量4万平方米的“塞纳・左岸”风情街;而在北京雕塑公园西南侧,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的台湾街已经招商80%。这一以台湾风情为主题的文化特色商业街,涵盖了餐饮、文化艺术、娱乐休闲和购物等多种业态,让市民足不出城便可体验原汁原味的台湾风情。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10

作为中国旅游强省――江西到现在也还没有一个相对比较理想的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胜地。集“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于一体的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地跨萍乡市的芦溪县、吉安市安福县、宜春市袁州区三地,现已规划景区面积160平方公里,规划景点200余处,武功山水,不仅唯美, 而且非常适合举办滑翔、攀岩、公开水域游泳、悬崖跳水、登山等多种类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如果能把武功山开发成集健身、探险、竞赛、刺激、体闲、养神为一体的天然的体育旅游胜地,不但可以增强武功山的旅游竞争力,也能填补江西省在这方面的空缺。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武功山,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遇到的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并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赣西地区为依托,着眼与红色文化结合,突出特色,以创新体制、开放市场和优化投资环境为动力,积极实施产业联动战略、特色战略和精品战略、实现武功山体育旅游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等级化的目标,逐步使武功山旅游业成为赣西的支柱产业之一。

利用周末及节假日在景区现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的游客所反馈信息为研究对象。共发放游客调查问卷500份(周末300份、国庆节200份),有效回收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93.6%。发放专家调查问卷20份,有效回收问卷20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研究结果

1、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主体分析

以往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直接投资,然而,由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投资的重点又不在体育旅游项目上,从而导致在市场上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投资主体,投资效益不高。为了弥补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巨大资金缺口,提高投资效益,必须加强政府引导,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打破政府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垄断性,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综合专家和游客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主体的调查统计显示:认为由国有企业开发的占3.87%,由私营企业开发的占35.13%,由萍乡市政府统一开发的占3.37%,由萍乡市旅游局负责开发的占3.54%,由萍乡市体育局负责开发的占9.03%,由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的占44.01%,而认为由其它主体来开发的仅占1.05%。根据当地政府财政实际情况结合以上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由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最合理,所占比例达44.01%,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即能保证政府的引导职能、发挥政府的强大号召力、宣传力等资源,又能充分企业财团的资金。其次是由私营企业开发,所占比例达35.13%,这主要是由私营企业开发,能充分挖掘企业的资金,又能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2、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产品分析

(1)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产品类型分析

通过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可以将武功山体育旅游产品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休闲型、观战型、刺激型和健身型。

武功山地处江西省西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月平均气温在13摄氏度以上,无酷暑,适宜体育旅游活动的时间长。金顶观光休闲区、羊狮幕观光游览区、九龙山宗教文化区、发云界游憩娱乐区、大王庙原始生态区五个核心景区,适合开展徒步登山、山地探险旅游、野营、蹦极等健身型体育旅游项目;特别是发云界游憩娱乐区拥有面积达10万亩的草甸,在高山之巅,面向绵绵草甸可以修建高山滑草场,高尔夫球场,高山足球场、滑翔机场等观战型体育旅游项目。武功湖原名社上水库,以及正在修建的武功海原名山口岩水库都适合开展悬崖跳水、游泳、赛艇、垂钓、滑水、划船等刺激型、休闲型体育旅游项目。

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品类型的选择,可参照问卷调查中游客对项目类型兴趣度的回答统计结果:休闲类占的比重最大达到46.26%;其次是刺激类的24.37%;然后是健身类的23.61%;最后的是观战类5.94%。结合上述调查结果和冠豸山资源特点,对冠豸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品类型的选择应以休闲类和刺激类为主,健身类兼带发展, 观战类则一般性发展。

(2)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分析

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的产品开发,要根据武功山实际资源状况和项目特点,结合社会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产品进行重点挖掘和开发。通过对专家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下列数据统计表,根据(表)显示:比重较大的产品是B(登山)94.83%、F(攀岩)90.57%、O(赣西红色革命老区徒步行)87.79%X(划船)85.46%、G(蹦极)84.75%、I(滑翔伞)79.45%、Q(民间体育活动表演)78.03%、Y(天然温泉浴)76.16%、V(野营)72.92%、S(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59.87%、L(徒步)56.96%,目前应对这些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和管理。其余的产品则可进行一般性开发或延迟开发。

其中各字母所代表的产品分别是: A、垂钓 B、登山 C、游泳 D、探险 E、狩猎 F、攀岩 G、蹦极 H、悬崖跳水 I、滑翔伞 J、滑草 K、武术 L、徒步 M、骑自行车N、热气球 O、赣西红色革命老区徒步行 P、定向越野 Q、民间体育活动表演 R、民族体育项目活动 S、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 T、空中钢丝杂技表演 U、骑游 V、野营 W、跳伞 X、划船 Y、天然温泉浴

3、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影响因素

通过对专家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影响因素, 根据(表)显示:关键类影响因素是B(开发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O(产品类型单一、参与者少)、P(体育旅游资源缺少特色和品牌效应)、R(体育旅游资源与其它资源脱节,缺少整合)、F(开发意识和观念落后)、L(缺少传媒配合和有效宣传)、D(景区建设滞后)、E(体育资源开发专业人才短缺)其余的是次要类。作者对关键类影响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出以下相应对策。

其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影响因素是: A、当地政府支持力度不大;B、开发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C、缺少景区整体规划;D、景区建设滞后;E、体育资源开发专业人才短缺 ;F、开发意识、观念落后; G、与景区其它景点不和谐 ;H、法规不健全、资源环境保护不好;I、认为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意义不大;J、开发成本过高; K、对景区其它景点造成破坏 ;L、缺少传媒配合和有效宣传; M、旅游者豸山体育旅游的兴趣不大 ; N、当地旅行社不给予合作;O、产品类型单一、参与者少; P、体育旅游产品缺少特色和品牌效应;Q、交通不方便;R、体育旅游资源与其它资源脱节、缺少整合;S、可用土地资源稀少; T、缺乏体育旅游中介机构的支持与配合,无法形成合力;U、缺少专业的从业人员;V、缺乏安全保障机制;W、其它。

三、研究对策分析

(一)产品优化、合理配合

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应考虑到参与者的广泛性和层次性,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体育旅游产品有不同的要求,开发者应做好市场细分工作,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开发措施和宣传促销手段,推出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例如,武功山可根据当地资源开发出适合各种年龄的体育旅游项目,针对在校学生可以推出野外生存、航模、、定向运动、水上运动夏令营、探险登山冬令营等;针对青年人可开发推出探险、攀岩、蹦极、等挑战性、刺激性强的项目;针对中老年人可开发推出登山、垂钓、游泳、老年人长跑、太极拳等休闲健身性体育项目。

(二)渠道多样、引进资金

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然而,由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投资的重点又不在体育旅游项目上,从而导致在市场上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投资主体,投资效益不高。为了弥补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巨大资金缺口,提高投资效益,必须加强政府引导,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在不违背法规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打破地区、行业间的界限,通过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形式多渠道引进资金。

(三)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武功山体育旅游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艰巨任务,因此,对自己独有的资源,如红色文化、道教、缩龙、傩神等,要在开发观赏型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参与性项目,充分利用广大游客的宣传,扩大其在国内乃至世界的辐射作用;对于普通的、不具特色的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要实现提高安全性能和高质量的服务,使游客在观赏到美景、体验到刺激、享受到休闲娱乐的过程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四)整合资源、提高引力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了突出提高其资源的吸引力,需要与其它旅游资源联姻,整合资源优势,如将赣西红色旅游与武功山体育旅游的融合性开发,充分发挥两种旅游资源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惊无险、潜移默化的特点,把当前极待加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通过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偶教于游,通过对红色旅游和体育旅游的合理开发,在使旅游者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理想境界得到升华的同时,还能增强体质、体验惊险、感受刺激,这样既能丰富旅游活动,拓展旅游项目,改变单调的旅游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不满足感,又能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同时,也使新的旅游产品更具吸引力。

(五)强化意识、转变观念

武功山体育旅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首先,应具备强烈的“超前意识”,密切关注和准确把握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只有使自己的企业跟上国际潮流,才有可能抢占到市场和经营的前沿,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先机;其次,要树立和强化“国际意识”,我国已加入了WTO,全球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体育旅游业的管理者们应立足于国内市场,放眼国际市场,制定出企业的全求发展战略;再次,要强化“人才意识”,目前,人才严重不足是制约武功山体育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对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广泛宣传,扩大客源

体育业市场前景例11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44-01

体育旅游是一种集健身、娱乐、游览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既有各种竞赛项目,体验体育项目带来的刺激和挑战,又可以领略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作为一种专业旅游,体育旅游有登山、游泳、垂钓、龙舟、射箭等项目,以及参加各种大型体育赛事的旅游。发展体育旅游,可以改变西安市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的问题。近期开展的热门有滑雪、高尔夫等项目,截止到2009年年底,西安市已发展滑雪场5家,建设高尔夫球场6个,为西安热爱体育旅游的人们提供了去处。

一、西安市旅游资源概况

1.西安古城旅游区

本区是关中平原的腹心部分,位于渭河冲积平原的最宽处,包括了新城、莲湖、碑林和雁塔的东北部,以及咸阳的东南部,地势起伏不大,我国的周、秦、汉、唐都将西安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和旅游的集散地。该地拥有明城墙和大雁塔等名胜古迹,有北湖千亩水面,可以建设一批结合本地特色的大型综合性旅游项目,比如可以建设一个以唐朝为背景,集观光、旅游、购物、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大型旅游度假区。

2.临潼旅游景区

临潼区位于西安市境内,秦兵马俑、华清池、秦始皇陵墓等历史古迹均居于此,有“‘世园’看西安 旅游看临潼”的美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华清池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西安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临潼旅游景区跨临潼和灞桥两个区域,以历史文化名山骊山而闻名于世,因为起步较早,定位为国际化的旅游景区,发展的一直比较迅速。近几年来,临潼以“秦风・唐韵・御温泉”为旅游特色,在全国树立了良好的旅游文化品牌。区域内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人文景观,也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可以深入挖掘“唐”文化和“红色文化”内涵,结合体育运动休闲,可以打造成一个具有温泉疗养和生态旅游功能的旅游胜地。

3.秦岭山地自然景观生态旅游区

秦岭山地自然景观生态旅游区位于西安市的南部,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距离重要客源地的西安、咸阳、铜川等城市都很近,可以接受来自以上各地的客源辐射,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秦岭山区度假旅游。近年以来,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相继建立了楼观台、终南山等国家森林公园和骊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未来一段时间,生态旅游和体育旅游将成为该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既有生态效益,又具备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旅游模式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秦岭山地自然景观旅游区的主要开发类型是森林公园、地质地貌公园和生态旅游。

二、西安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重视对体育旅游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体育旅游已成为新兴的体育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产业,就要看到体育旅游在体育产业中的重要作用。西安市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和体育业大公司、大集体的合作,共同推进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要加强推动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协作,共同出资组建现代体育旅游产业集团,扶持一批前景好的体育旅游项目。

2.加快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要将体育旅游事业做大做强,就要敢于突破,加快行业整合力度,才能深入挖掘资源内涵,推动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第一,要对西安市内的旅游资源进行盘点,建立一个有望实现体育旅游的景点,建立一个项目库,可能会进行旅游开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要加以标注,作出科学规划;第二,对已经列入体育旅游建设计划的景区人才队伍加强管理,加强培训,对他们在以后可能会遇到的各类安全措施进行着重讲解,切实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3.树立科学的体育旅游观

体育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传统旅游项目基础之上的,和自然、文化、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做好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就多部门协调联动,在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才能把这项系统化工程做好,为西安旅游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4.加强体育和旅游产业的融合

无论是基于做大体育产业,还是做大旅游产业的考虑,二者的融合是时展的需要,是一个既具有旅游特色,有兼容体育特点的新型旅游市场,只有相关部门联合起来,才能共同做好产业融合工作,做大做强体育旅游事业。

三、结论和建议

1.结论

经过对西安市旅游资源的了解,发现适合开发体育旅游的景点主要是和秦岭一样的山丘型资源为主体,山、水相融合,以秦岭山脉为依托的山丘型旅游资源。具体来看,西安市可以用来发展体育旅游的项目有10类。分别是长城、军事设施遗址、老年康体中心、谷地旅游地、民间演示、广场、山丘型旅游地、体育馆、园林区、自然保护区等。我们重点发展旅游项目,不仅仅是发展经济的需要和打造景区品牌的需要,也是弥补陕西旅游娱乐性缺失的需要,要将体育作为旅游资源的新特性,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谋划一批集健身和休闲为一体的大项目,为提高景区旅客数量提供硬件保障。

2.建议

为了实现西安市与周边地区的资源互补,可以实施“景点捆绑”策略,比如铜川市以“滑雪”最为出名;华山则是攀岩爱好者的天堂,可以利用西安及周边的旅游资源发展体育旅游,借鉴发达国家的体育旅游模式,有助于加快我国体育旅游发展步伐,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新兴旅游项目上来。目前,西安市、杨凌和咸阳市的人文资源开发还不充分,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要围绕以上三地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人文活动的建筑和设施资源群,结合西安市丰富的建设资源群,建设一批体育场馆、高尔夫运动场地等具有市场潜力的体育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