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7 15:54:23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例1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一方面,课堂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中学生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体部分,是中学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方面,课堂教学改革涉及教育问题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要改变教师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同时还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其艰难性不言而喻。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这种教学关系甚至曾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可移易的教育教学规律。客观地说,先教后学并非毫无道理,但它留下了一系列它自身无法根治的痼疾:“教”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少教多学”的研究,探索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的策略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少交多学”呢?我将简要的谈以下几点:

一、“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的概念及界定

怎样理解“少教多学”中的“教”和“学”?一堂课总要从“学”字开头,这个“学”是自学的意思,“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每堂课教师都不要先讲,而是先让学生自学。学生不是盲目地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的指导必须符合“四明确”要求: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

“教”字不是系统讲授的意思,是点拨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的中学生来说,要时刻明确自身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使得初中语文课程变得互动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加顺畅。

1.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学习成果,是内在因素。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都仅仅是一个外在的因素,他不能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起到的仅仅是一个导向,促进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质量的好坏还是要靠学生自身的内在素质的培养。

2.明确学习的目标。

明确的目标可以是我们攀登到知识的顶峰。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他们承载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满载着我们的理想。作为语文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将来知识的学习和交流奠定基础。语文课程的学习不管对于国家对于社会还是对于将来自身的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必须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

3.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良好的创作性思维,是一名优秀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语文这门学科开放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积极发散思维,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创新能力便体现于此。创新是进步的推动力,知识的进步需要不断的创新发展。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老师在“少教多学”课堂中要有合理的教学设想

(一)“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1.教学流程:自学――展示――点拨。通过预习、自学理解教材,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

2.教学方式:以自学和互学相结合为主。独学、对学、群学结合;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结合。

3.以学案或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学,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的“三讲三不讲”

1.三讲:

(1)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

(2)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

(3)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

2.三不讲:

(1)只有极个别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的知识不讲;

(2)只有极个别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知识不讲;

(3)学生能讲清楚的知识,老师不讲。

(三)评价:

“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

一是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回答问题的人数。

二是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板演书写是否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是否正确等等。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

三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氛围,探究的问题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新教学模式的使用,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缺点与不足。使得语文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使得它充满了乐趣性与创造性。这项极具成效的教改实验,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逐渐改进完善的一项创举。作为新一代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积极投身教改道路中来,为祖国的科教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例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就是拼音教学。根据相关教学要求,汉语拼音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识字,并对普通话进行推广和普及。也就是说,汉语拼音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辅助工具。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将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当作教学目的,这种认识就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虽然汉语拼音教学有着自身的作用,但是却不应该赋予过多的附加意义。将其当作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显然和当前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不相符的。教师应该针对这一情况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进行再认识,明确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再认识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区分

传统的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背诵整张汉语拼音字母表,并且还要学会默写所有的拼音字母,可想而知这样严格的要求对于初入小学的学生而言存在多么大的难度。这样的要求没有将拼音教学作为工具进行教学,而是直接当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他们学习的兴趣。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让学生对汉语拼音字母表进行熟悉和正确书写即可。对于小学生来讲,认读拼音字母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而汉字却可以根据文字之间的相似性进行识记。所以拼音识记需要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就有难度。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一年级 ( 上册 )第三组第八课“zh ch sh r”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在进行该部分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将其与“z、c 和 s”分开,告诉学生它们的区别所在。由于它们在外观上十分相似,并且读音也较为相近。“z、c 和 s”为平舌音,而“zh、ch 和 sh”为翘舌音。教师不应该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而应该科学指导,重在教学生识记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拼音之间的细微区别。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就可以明确拼音教学的工具性,从而帮助小学生攻克拼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降低汉语拼音拼读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认知规律

传统的语文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拼读,同时还要做到直呼音节。可想而知,要在拼音教学中,特意要求学生进行这样的学习和训练,对他们来讲将会存在多大的难度。如果太过注重拼音的拼读要求,就会在拼读学习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识字和阅读训练的时间大大缩水,影响语文课堂的进度。所以,相比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拼读要求,让学生在学习拼音时只需要做到准确拼读音节即可,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认知规律,促进语文教学的开展。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一年级 ( 上册 ) 第四组第十课“ai ei ui”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降低这几个音节的拼读要求。“ai、ei 和 ui”属于汉语拼音中的复韵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而成的拼音形式,所以自身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应该直接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对含有这些复韵母的汉字进行直呼音节的练习,因为这样会比较浪费时间。更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这些音节的拼读规律,帮助学生准确拼读音节。因为汉语拼音对于汉字的认读起到辅助作用,准确拼读即可达到这一目的。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例3

一、阅读教学要突出“读”

新《课标》在各阶段目标的阅读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应抓住“阅”和“读”。“阅”即是看,实际上是在用“心”读的过程。“读”一般指看着文字读出声音来。无论是“阅”还是“读”,都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阅读教学实际上是教师设计好问题,学生回答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围着教师转,不需要有自己的思维。如此被动地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感知―领悟--习得的过程。过去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领悟即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领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出来的,而是靠朗读来体验的。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习得是学生学到了某种知识、方法、技能。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领悟,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并用之于课外学习。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感虽然和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乃至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首先提出语感概念的却是语文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这说明语感这个概念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直至写入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

语感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语感在听、读时会表现出理解的功能;在说、写时会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就会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因此,无论是从语感形成的心理因素看,还是从语感的功能上看,培养语感,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由课内到课外,拓宽阅读领域

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课本阅读上,由于量小,则不能产生质变,即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学科既有鲜明的独立性,又具有广阔的兼容性。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是无处在,无时不有。所以教师应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阅读领域,以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把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可通过别的信息渠道去阅读一些有关的书籍;也可组织学生收听或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材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人物的特点,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还可带领学生去领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情风俗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狭窄的圈子里闭门造车,而应恢复自己的生动和精彩。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例4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通过互相交流,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不断加深,他们在共同学习中不断使思维获得启发,学生能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感受其中人物的动作表现,体会到作者描写的深意。同时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分析和探讨,能让学生提高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能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断进行改进,提高了教学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就需要打消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以平等的地位来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对语文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教师要激励他们大胆地提出来,并对这些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使其他学生都向他们学习。

通过发现问题,促进思维的进一步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讲解,但是要精讲少讲,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使他们在互助合作和探究过程中对语文知识进行主动思考,使语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二、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积极尝试自主学习途径

多向互动教学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合作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具有独立性和合作性,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自主性。学生的学习在积极互动下不断取得进步。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让他们通过认真阅读语文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能使课堂学习具有针对性。通过互动学习和探讨,学生掌握了不懂的问题,而教师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一带而过,既节省了教学时间,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又能让整堂课的节奏紧凑,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我在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后,让他们主动说一说感受,提一提疑问。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就提出了许多不理解但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为什么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槭裁辞嗤懿幌嘈判∧袼档幕埃认为它在说谎呢?青蛙最后相信小鸟的话了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反映了他们的思路方法。这些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我及时加以开拓,运用使课堂教学教达到互动。

同时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的教学方法,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互动。

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可说:“我考考大家……”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教师,可说:“我请教大家……”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而为多向互动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包括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三、以探究为目的,培养求异思维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来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才能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激发他们的语文智慧。语文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仅仅只有一个,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惯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去分析,获得合理的答案。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和他人不同的看法,对于和教师的讲解有疑问的地方也要大胆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语文思维发展。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例5

一、务实与求活的统一

1.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础。

2、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二、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1.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联系旧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难度,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促进知能的转化。

2.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才是识字的宗旨。知识发展为能力,是学习的质的飞跃,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3.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1.要提高讲解的效度。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繁琐讲解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也会吸收越多。

2.“多读”应以有效为前提。“多读”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课堂上读的频率。这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复内容的讲解而提出的。但多到什么程度,读到什么“火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读的度。读的目标一经实现,就得转移目标指向。二是指课外阅读量。我们提倡多读、博览厚积,这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举措。

3.课内外的作业练习要“少而精”。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业多,就其本质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单凭个人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写字来说,一个晚上让七八岁的儿童写2000字,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难保证写字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练习练在点子上。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四、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例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增强自身整体把握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积累自己的阅读经验等。”以下是本人在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1)教师要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对阅读内容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想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问,当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时,自然兴趣会越来越高涨,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问,体现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思考和思索,也表明了学生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3)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综合分析过程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和理论进行质疑,不要盲从教材或阅读材料中的各种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获取最终的正确答案,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并通过科学引导,让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质疑方法。这一教学过程不但有效克服了学生的惰性心理,而且积极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了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在阅读活动中获取快乐体验。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诱导学生阅读文章,如,“谁飞夺泸定桥?”“怎么飞夺?”“为什么飞夺?”等。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理顺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阅读水平。当学生针对某一知识提出疑问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在自主分析中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提高质疑能力。实际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应用知识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意识、想象力、口语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强化锻炼。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比较喜欢读书,家长们也经常给学生买书,但是却看不到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就是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对所造成的。我们知道,只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方法不对,则事倍功半。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善于读书,并能从书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首先,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阅读活动中,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讨论文章内容。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文章,对于不同的文章,其阅读方法就不尽相同。此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如,略读、精读、快读、默读、朗读等等,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文意的方法,使他们能够自己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语文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因为它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语言学科的学习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所以,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不需要刻意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灵活运用语文本身的规律。对我们来说语文是母语,它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在实践中学会创新。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展实践活动,所以二者相辅相成。创新能力就是要求我们学会改变自身,改变环境的应变和创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发展提高。(1)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都会有其对生活不同的见解,多阅读,就能汲取更多的更全面的营养知识。(2)个人能力的展示、每个人都是好强的,教师要给学生足够展现自我的机会,无论是才艺还是学识,都会令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产生成就感,激励自己,更加完善自己,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社会要向上发展离不开独立思考的人。”所以,多举办些才艺展示、读书心得、书绘画展等比赛。锻炼学生积极独立的性格,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以上仅是本人在五年级教学中有关阅读教学的几点浅显的认识,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芳.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1(11).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例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36-02

目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构建高效教学课堂已经日渐成为广大老师的追求。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不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怎样去做才能使课堂高效,这也是我们每位教师永恒的追求。通过本学期对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关资料的学习,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语文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根本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落实高效教学的关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协调发展。但就每一堂课而言,要针对本堂课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情实际,设计切合实际课时目标,让学生一课一得。简单的说,就是要学生获得一点什么知识,掌握一种什么方法,培养一种什么情感。我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首先开门见山地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同时,告知本节课学习内容在整个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并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因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一堂课结束要检测这堂课师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

二、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是高效教学的基础

教师都希望用最好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希望通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常常在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怎么教”,至于“教什么”也就只能围绕教的形式来确定。我们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例如,怎样引出新知识、新句型,怎样用同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去解释一个概念,怎样创造情景,怎样归纳学过的知识点等,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起到高效的作用。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出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让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听、说、读、写、背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生成。

三、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是高效教学的关键

新课标提出来:“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日益重视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关注,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上,在学生为主体的高效教学过程,要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应把学生的自主实践放在首位,让学生尝试性学习,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索的乐趣。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的能力,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的理解错误要纠正,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的问题,就要耐心地进行讲解,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结合起来,实现有效的教学。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高效教学的前提

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设计精炼的课后作业是高效教学的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作业非常必要。好的作业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课外作业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课外作业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高效的语文教学,教师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兼顾学生的感情和教学实际,精心预设,用简约有效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只有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例8

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要体现人文精神。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在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呢?首先,利用教室的整体环境,培养学生的语速兴趣。要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突出教室环境的美与和谐,充分发挥环境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熏陶作用。如充分利用黑板报抄写、贴纸、绘图等学生熟悉喜爱的故事、童话、图形,让学生常常对其中的故事童话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其次,关注学生的阅读情绪。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应该鼓励他们敢于阅读,培养他们先说后问再议,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应结合实际让学习力不从心的学生得到启发,激励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言,学生没有了紧张、畏惧心理,自然而然投入阅读学习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很舒服和愉快的事情,激起了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体现人文精神。最后注意挖掘文本内蕴,提高阅读效果。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也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教师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例9

“自学互帮导学法”的全力推进,使老师们意识到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大而全地设置教学目标,只能是广种薄收,既不符合教改精神,又不符合学生实际。怎么办?只有拨开语文的面纱,认清语文的实质,才能真正明白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字的关系强调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狠抓字词训练,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汉字一知半解,语文素养肯定不高;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强调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重视文章的写作训练,教给学生作文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自然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强调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关注对人的文化熏陶(文化的实质是人化,是对人的尊重,也就是以人楸荆,教会学生做人,则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学除了做人与作文这两大基本任务之外,再无别的任务;衡量一堂语文课成败的因素,最根本的在于是否提高了学生做人及作文的能力。

二、对语文教材的认识

在“自学互帮导学法”的推进中,如何对待语文教材再次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具体表现为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分歧。按传统方法教教材,无论怎样都离不开教师的系统讲述,都难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哪一方面似乎都不能忽略,结果可能是哪一个方面完成得都不够理想。

教师不愿意放弃教教材的习惯,最大的阻力来自对考试成绩的担忧,害怕教学时讲授教材不系统而影响了考试成绩,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教材只是教会学生做人和作文的例子。一方面,只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就不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现行的考试题目已经淡化了对教材的记忆性考查,最终考查的还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在大力推进“自学互帮导学法”中,抛弃了原有的思想包袱,大胆而灵活地处理教材,仅仅把教材当作依托,当作学习的工具而已。除了文言文及诗词教学还在忠实于教材内容外,现代文阅读只是把它们当作解决问题的鲜活例子,做到让学生一课一练,一课一得。这样既能使学生明白在做人及作文的目标下利用教材,更能使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利用教材帮助学生切实解决问题。长期坚持下去,语文课将变得越来越有针对性,学习语文的收获也将越来越大。

当然,用教材教,需要教师深钻教材,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白教材的编排体例,才能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要最终实现教学目标,还要有对学生学习起点的研究,这些都需要教师艰辛的付出。

三、对语文作业的认识

在“自学互帮导学法”的推进中,对作业的处理也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习惯规定统一的作业让学生完成,这样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已经掌握,他们就会对作业产生厌倦情绪;另一种是教师想当然布置的作业,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对作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这两种情况都难以实现作业巩固知识查漏补缺的目的。这样的作业处理是存在较大问题的。

在“自学互帮导学法”的推进中,只要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自觉性,学生自己也能布置作业,一样能起到巩固知识、查漏补缺的效果,而且效果会更加明显。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后,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作业布置的基本方法。让他们明白作业中应该完成哪些内容来实现基础的积累,应该完成哪些内容实现对课内知识的消化,应该完成哪些内容提高课外练笔的针对性,学生在布置作业时就不会漫无边际。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例10

一、方式灵活,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将写作训练融入听说训练中。

作文与说话并非互不相干,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同时让学生参与评议,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也能感受到口头作文的乐趣。

2、将写作训练融入鉴赏训练中。

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初中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

3、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

首先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去掉了许多说教的外衣,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其次,解除强加给学生的作文“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初中学生正处于主体意识觉醒之中,允许他们写出个性,表达自己,自然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所说:

1、作文是整个申请的主心骨,但同学们要知道,我们的作文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也不是写给招生人员看的,阅读你的作文的对象应该是年你的亲人与朋友。

2、不要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作文应该是在讲述一个你很想告诉别人的故事,反映自己的一种心情。

3作文中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象中、理想中的你。有人说应表现自己美的一面,但我认为应该表现你的两面,但无论你想表现哪一面,都应该是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那一面”。“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将这种探索投之于笔端的展露形式。

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去写作,展现自我。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也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二、厚积薄发,重视积累。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1、博览群书,让书香陶冶写作及性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写诗也会吟”……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对语文水平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三毛、韩寒等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当下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指定推荐书目,在试题中也有相应的课外阅读考试。但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不能真正达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由此也大大限制了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幅度。

2、摘录精华,让笔记凝聚华章妙悟。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极少有过目不忘的天才。在阅读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将它们留下来,对写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摘记,可有多种方式,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等。对这些形式,教师形成一定的组织,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

3、随写随记,让随笔喷发写作灵光。

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年少,思想情感丰富活跃,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关注自我,开始对人生朦胧的思考,他们的内心一片迷茫,却又充满冲劲。他们其实渴望表达,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师长对生活对人生的种种看法。此时,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语文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

三、巧练多思,多评多议。

1、巧练多思。

写作不是自发自为的活动,需要系统的训练。随笔只能是作为平时积累的一种手段,它与考场作文是不同的。在教学实践中,写作训练往往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虽然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写作训练应有一定的系统性,什么阶段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练笔要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教育学研究表明,只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逐步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写作训练也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如在初一阶段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在各个阶段中再划分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这样,学生对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多练。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例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言堂”“满堂灌”“死记硬背”的传统教育方式正在逐步被人们所摒弃,而素质教育正在全面展开,不断落到实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短时间内很难见效,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技巧

1.1必须转变观念

要提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必须更新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观点,必须讲求“实、活、准、精”。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活,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和主动性。准,即是要以新课程为教学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按照课标正确把握本节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在全书中的位置,在学生练习和回答问题时要讲究一定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把这个“准”字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去。精,即是指教师教学要精讲精练,抓住重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对于重点和难点要有针对性地讲解,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

1.2改变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新特点

当今社会变革日新月异,学生汲取知识的途径广泛,思维敏捷,他们的自主性、参与性、竞争性都很强。这样的身心特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作为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思考,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1.针对优秀学生,要引导他们在完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深难度,适当深化,加强综合训练,着重对他们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2.中等生是班级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影响着整个班级的发展,因此,要改变以往忽视中等学生的观念。对于他们,要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加深训练,加强他们的理解能力,使他们逐渐向优秀生转变。3.后进生是每个班级都存在的,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不能心存偏见,不要指责、歧视他们,甚至放弃他们,要重视他们,要相信他们,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对于他们的学习,要力争做到当堂学到的知识当堂消化、当堂复习、当堂巩固。在课下要积极找他们谈心,要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帮助他们寻找自己落后的原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坚持用我们的爱心和汗水浇灌学生的成才之路。

1.3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语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除运用有声语言外,还应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使教学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作为教学的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重视辅导和转化后进生,只有这样,语文课教学才会取得明显的成效。这里,我所谈到的只是新课程改革导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还需在今后的新课改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提高。

1.4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

开学初制定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要因班制宜采用适合班级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某些薄弱的语文能力,应加强培养。如我班一部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较弱,针对他们,就要注重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于是,除上课多让他们说自己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之外,我还让他们在课外多阅读书报、课外书,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课文中的听说训练,结合学生的日记、作文,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辅导中,对优生则提高要求,拓展其思维,以求取得更好的成绩,使他们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对个别后进生,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改变他们的学习现状。同时,利用好语文组的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教研课,听取各个教师的评价,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1.5精心设计和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想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境;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2、总结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最大限制地激发学生全员参与的学习热情,在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中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精神。同时,教师要大胆突破教学常规的限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参与机会,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学学、互相促进、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