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7 15:54:24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例1

下面通过介绍一节公开课从前期准备到中期反思改进到最后的呈现整个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如何制定及调整的,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进行分析阐述。

一、课前调查:确定初步辅导主题

2013年底我接到区级公开课的任务,辅导的主题为区里一直在进行的课例研究的主题“学习动机”。在学习动机这个庞大的系统中,我和一起上课的教师经过文献阅读,共同商议了可选择的两个主题“学习兴趣”和“自我决定”。但是如何从这两个主题中进行选择,我们决定听听学生的声音。

在参考了大量文献之后,我们编制了学习心理调查问卷,包括学习兴趣现状及影响因素和自我决定动机水平。结果发现,学生的平均动机内化水平已达到自我决定理论中所假设的认同调节水平。根据自我决定论的观点,这种形式的动机水平表现为由于个体认识到行为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将其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学生已认可了学习对自身的重要性,并将学习看作是自我的一部分,因此其表现出的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而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在数学学科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分化,个人因素(努力能取得进步、课代表、基础好、有信心学好、对学科知识真正好奇、适合的学习方法、没压力)和学科因素(趣味性、有用性、课后作业量)在学科兴趣形成与发展阶段影响更大。教师因素(教学方式:游戏、故事、分组比赛;语言魅力:幽默、条理清晰、身体语言;对学生关注:鼓励表扬、给锻炼机会、关心学习常交谈;性格特征;专业知识;公平公正)和学校因素(硬件、学科重视程度、学习氛围、管理严格)在学科兴趣的萌发阶段影响更大。

学科教师、班主任和家长都普遍反映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培养兴趣的能力,但他们对学生的帮助较多地停留在命令、说教的层面,很少科学地给予操作性的方法指导。

所以我的公开课的辅导主题就初步确定在数学学习兴趣方面。

在选定课程主题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以下两点启发。

第一,课前调查的范围尽可能全面广泛。初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还比较有限,对于学习并没有形成完整准确的认知,有时候会将不感兴趣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外部原因,对自身可以做的改变缺乏了解。此时就需要听听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的声音,他们对于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情况的了解一定比心理教师要更加透彻,综合多方观点才可能对学生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

第二,目标制定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前期调查发现学生的自我决定动机已经达到了认同调节的水平,所以这一部分能够辅导的空间就很有限,而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存在的困惑较多,所以公开课最终确定了以学习兴趣为主题。有一句话是“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也就是所谓的“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学海茫茫,可教的内容不计其数,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他们最需要的,突出主要目标,才是设计教学目标的重点。

二、再次调查:细化教学目标,夯实理论基础

经过初期的调查,辅导目标确定在数学学习兴趣方面,但是兴趣又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如何从学生需要的小切口入手呢?于是我们对于要上课的班级进行了二次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存在明显的兴趣差异,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另一部分学生对数学没有太大兴趣或毫无兴趣,进而表现为数学成绩的差异。

个别访谈发现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主要是觉得数学有趣好玩,能开发思维,而不感兴趣的学生很多都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处,所以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对于数学学科的价值在个人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并不清楚,对于为什么学习感到很茫然。

查阅大量文献我们发现,知识的有用性对兴趣产生有正向作用,所学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相关度越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高。学习内容的价值与兴趣呈线性逐增关系。在兴趣的开始阶段和个体兴趣随着时间深化的阶段,理解任务的价值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维持兴趣的方法是理解材料的个人实用性(任务价值)。

人与目标交互论认为潜在的个体兴趣主要由情感与价值两部分构成,二者高度相关,并分别对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实际兴趣产生正向预测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在教学活动中凸显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价值与重要性,并以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如成就感、自豪感、满足感等),将有助于学生个体兴趣的培养。

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学校和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习内容的传授,而忽视引导学生认识学科的意义和价值:考试虽然能提高学生对学科的重视,但实质上那只是对“分数”的重视。只有当学习者体会到学科开设的价值,其学习兴趣才会持久并且愿意克服学习中遇到的挫折。

据此,本次公开课的设计思路为通过热身活动―引发问题―共同探讨―尝试实践等环节,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好奇心,通过探讨数学学科对个人的价值,建立对数学学科新的认知,激发或维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尝试完成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实践任务。教学目标如下:

激感:激发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体验数学之美。

调整认知:增强对于数学学科价值的认识。

指导行为:通过寻找学科的个人价值,发现学科之美,激发或维持学习的兴趣。细化教学目标的过程,可以总结出以下两方面的经验。

第一,目标要小切口。一个宽泛的目标往往让人找不到着力点,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能够解决的问题也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找到所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目标可以有大方向,但是真正实施教学的时候需要细化在一个点上,小切口入手,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第二,要有文献依据。仅仅有调查的结果是不充分的,需要找到前人的研究结果和理论依据作为教学目标的支撑。调查结果作为一种实践成果往往不系统,不专业,缺乏普适性,而理论基础就具有了一定的概括性,所以当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研究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我们对于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三、实践反思调整教学目标

在第一稿的教学设计确定之后,我们进行了两次实践,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将教学目标进行了一些调整,见表1。

可以看出,改动有两处,第一处是调整认知部分,由原来的数学学科价值改变为学科学习价值。这是因为虽然这节课是以数学作为切入学科,但并不是一节数学课,心理课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将在课上所学到的方法进行适度的迁移。而数学学习价值也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让学生由数学迁移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才是真正的终点,目标要以小见大。第二处改动是指导行为部分,将原来的寻找价值更改为探索挖掘价值的方法,将一种结果性的目标转化为过程性的目标,寻找到价值只是最终的一种结果呈现,之所以能够找到学科价值,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挖掘学科价值的普遍方法,有了合适的方法,结果就能顺其自然。

四、利用学生反馈评价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有效,不仅要在上课前做大量的功课,课后学生的评价反馈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评估角度。我们在这次公开课及前期的两次实践中继续沿用了区里的课例评价工具,其中有两道题目是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一道题是学生自评“这节课的内容是我所需要的”,考察的是教学内容是不是学生真正所需;另一道题是“这节课我感兴趣”,考察的是教学内容学生是否喜欢,是否愿意学习。对于两次实践课及最后的公开课,这两道题的数据分别如下: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例2

一、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功能

(1)知觉功能。了解与某动作技能有关的知识、性质、功用。

(2)定向功能。指对活动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胜利定向和情绪准备。

(3)反应功能。在教师的执导或说明书的指导下表现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在示范者的指导下进行联系,直至形成正确动作。

(4)复杂的外显反应功能。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表现全套动作技能,一气呵成、连贯娴熟、得心应手。操作的熟练性以迅速、连贯、精确和轻松为指标。

(5)适应功能。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的装置或满足具体情境的需要。

二、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基础理念

体育教学目标的效果,取决于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学生对陈述目标的意识和兴趣。

第二,目标的明确、困难与数量。

第三,目标置入学习内容的位置。

第四,置入目标的频率。

具体而言,展示目标要结合心理实际,才能受到水到渠成之效。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心理设计技巧

如何科学描述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应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学习目标中,主要形成了行为观的描述方法与技术,即强调用可以观察的或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描述体育教学目标。

1.用可以观察的行为术语设计体育教学目标

(1)行为指用可观察的具体的行为表述体育教学目标,以便教师能了解学生是否已经达到其目标。行为表述力求避免使用诸如“懂得”、“领会”、“欣赏”等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词语。因把握这些词语的意义,各人均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理解,这就会给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导向及检查带来困难。

表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要求可测量、可评价;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应明确、具体。例如:掌握篮球传切配合的方法;提高篮球比赛中投篮技术动作的运用能力;学会运用暗示调节的方法稳定自己在比赛中的情绪状态。

(2)条件的表述。条件是指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表现行为,也就是说在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时,该在哪种情况下评定,要说明是在教师指导下操作呢,还是独立操作。在描述行为产生的条件时,要注意区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产生的条件。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这里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指的是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产生的条件。

(3)标准的表述。标准是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对行为标准做出具体要求,使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的特点。标准的表述一般与“好到哪种?”“精确度这样?”“完整性如何?”“在多少时间内”等问题有关。在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行为表述是基本的部分,不能缺少,而行为产生的条件和标准则可据体育教学对象或内容,省略其一或两者全省。例如,“分析高低手行进间投篮技术动作的异同,并从中总结出应用的方法”,就省略了行为产生的条件和标准。用行为来描述体育教学目标,要求行为目标导向明确,使学生清楚明了应该学习的内容,从而增强目标完成的可能性,且行为目标具体、可观察,增强评价的可行性及客观性。行为目标的设计不能琐碎、太繁琐,否则就会物极必反,使体育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丧失其优势。

2.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表述体育教学目标

由于人有许多心理过程无法行为化,所以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也不能完全避免。例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应使情感、意志、合作、交往等方面的学习目标成为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表征,促使学生在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健康知识与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因此,可以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陈述概括的体育教学目标,然后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例子使这个目标具体化。如“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和愉”,这是体育教学目标的概括陈述。但“体验”是一个内部过程,难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每个人掌握的标准不一,所以用可以证明“体验”水平的行为实例来进一步说明。如“用自己的话表述什么是成功感和愉”,“能列举2至3种成功感和愉的实例”,“能区别成功感和愉的异同”。

参考文献:

[1]孙绍荣.教育信息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例3

关键词:

生命教育;犯罪心理学;课程设计

0引言

生命教育自从90年代后半期以来开始进入了国内研究者的视野,并陆续在中小学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展。近几年来,由于大学校园里各类心理危机事件、自杀和暴力事件频繁发生,生命教育在高校中得到了高度重视。相比于普通院校,在公安院校中进行生命教育因学生将从事警察这一职业而显得格外重要。警察作为社会的执法者,拥有法定的权力,可以使用械具和武器,稍有不慎,不仅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命安全,也会影响到他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公安院校中开展生命教育,不仅是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迫切要求。“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公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其目的在于为预测和预防犯罪、揭露犯罪和矫治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课程内容包含着大量生命教育的元素。因此,充分利用和挖掘课程资源,在不增加课时不影响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生命教育视野下的“犯罪心理学”课程,是以生命教育的理念统领课程,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课程之中,以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1-2]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美国学者华特士在1968年最早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时,针对的是当时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青少年自杀、吸毒、暴力等各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因此,生命教育其实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尽管学界对其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但都离不开对生命关怀、尊重生命的基本要义。因此,其内涵应该是以生命关怀、尊重生命为中心,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维护生命、激扬生命”。[3]具体而言,生命教育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认知层面上,教育学生接受生命,认识生命的历程。认识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在情感层面上,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教学中充分发挥爱的力量,激发学生爱惜自己的生命、爱惜他人的生命、爱惜大自然的生命的情感;在行为层面上,教育学生如何让生命更加富有意义。学会与他人相处,感恩生活,敬畏生命,体验幸福,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进而实现生命的意义。[4-5]就“犯罪心理学”课程而言,基于生命教育视野下的课程设计,实质上是为课程教学寻找到一种置于所有教学安排之上的教育理念,用生命关怀、尊重生命的理念来统领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课程之中,结合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将重点放置在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上,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认同法治的内在精神,在法律的框架下尊重工作对象的生命;完善自己的人格,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做一个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警察,让生命更有力量,为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而努力实践。

2生命教育视野下的课程设计的意义

2.1丰富了课程的内涵,优化了教学内容

在“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元素。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可是对于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心灵成长的引领,却常常有所忽视。因此,在生命教育视野下进行课程设计,可以丰富课程的内涵,优化教学内容。

2.2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和感恩之情,认识生命的意义

教师通过理论的阐述和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使学生掌握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也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历程,看到了这些生命的生而不幸,看到了这些生命成长中的艰辛,看到了这些生命所经历的痛苦、无奈以及最终的可悲可恨。在剖析他人生命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观自身,对比之下,自己是何其的幸运。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对自己生命的珍惜之情,也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自己所拥有的亲人朋友和其他资源产生感恩之情。[6]

2.3有利于学生完善人格,提升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

以生命教育的理念统领教学,能够让教育真正地走进学生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完善人格的需要。犯罪心理学的主题就是研究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研究犯罪心理的特征,在一个个的典型案例中让学生意识到,“人性是相通的,犯罪人与守法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守法人的身上也存在着恶的倾向”。因此,一定要增加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提高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提高自己对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让自己远离犯罪。[7-8]

3生命教育视野下课程设计的途径

3.1将人本主义的思想应用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中

人本主义是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它重视人的情感,尊重人自身的价值,相信每个人有发展自身的潜能和倾向,这非常契合生命教育的主旨。人本主义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如种子埋在土壤中,它内在的生命力会促使它钻出泥土,发芽长大,即使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它也不会放弃成长,依然会以屈曲变形的方式努力向上。人性中同样也有这样的本性:如果有机会,人们会追求自我价值朝着正向发展,犯罪人也是如此,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应该看到总有一些积极的、向上的的力量。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应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地审视犯罪人,帮助学生看到:犯罪人不是天生邪恶,每人有各自的原因,不能将其刻板化。当犯罪人的生存资格被肯定、正面价值被一点点地发掘出来,就有可能一步一步走向“良善”的方向。如何激发起犯罪人向上的力量,这是揭露犯罪、预防和矫正犯罪中值得探索并行之有效的出路之一。[9]

3.2整合教材资源,丰富和完善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内容繁杂,在教学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基本的模块: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犯罪心理形成前的心理演变,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犯罪主体心理,犯罪类型心理,心理学技术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等。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理念,在教学内容中寻找生命教育的切入点。例如,在讲授侦审策略时,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具体分析,指出对于有些犯罪嫌疑人,审讯中可以应用人本主义的尊重与共情的理念与技术,这有助于犯罪嫌疑人宣泄自己的情感、反省自己的思想,为其交罪奠定心理基础。因此,通过挖掘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培养学生具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尊重法律的人文情怀。

3.3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强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犯罪心理学”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对案例的选择和编排,设计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模拟犯罪心理情境中的现实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命教育视野下的案例教学,不仅仅只是达成以上的目标,还需要将案例本身做为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体验、感悟和思考,在态度和情感层面上珍惜生命的宝贵,尊重生命,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10]课堂选用案例的原则是客观真实性。选用的案例主要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媒体多方位报道的典型案例,如马加爵案、杨新勇系列案、黄勇系列案、药家鑫案、邱兴华案、北京大兴李磊案、复旦大学林森浩黄洋案、杨佳案、清华刘海洋硫酸泼熊案等。案例准备的要求是尽可能全面地搜集相关资料,重视对于犯罪者早期成长经历或犯罪行为实施之前的人生发展历程的研究,以揭示犯罪者犯罪心理(人格)的产生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性,更好地了解犯罪、了解和“理解”犯罪人,从而有利于将来在工作中能够在法律的框架下,公正、理性、人性化地对待犯罪人。(2)增加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在课堂上引入讨论和辩论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抛出一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提出各自的见解与理由,揭露对方的矛盾和谬误,最后得到共同的意见或见解。或者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在各个章节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设计组织课堂上的讨论辩论环节。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时,如弗洛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理论,行为主义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马思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可以引导学生以所学理论为视角,结合生活中的体验,再度审视犯罪人和犯罪现象,以获得对犯罪新的认识。[11]

4结束语

以生命教育的视角审视“犯罪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可以发现以往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运用教学资源而造成的对学生成长教育中的疏漏。公安院校的大学生是未来警察队伍的生力军,他们将被赋予一定的权力,是社会的执法者和社会正义的维护者。因此,以生命教育为视角对“犯罪心理学”进行课程设计,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作者:吴宁 单位: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治安系

参考文献:

[1]刘胜利.罪犯生命教育探析[J].净月学刊,2014(3):110-114.

[2]庞秋月.大学的生命教育和课程设计探索[J].福建论坛,2008(4):47-49.

[3]范梦.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新发展[J].学术交流,2013(6):195-196.

[4]吴伟花.高教视域中的生命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3):91-93.

[5]李巧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5(2):121-124.

[6]顾俊.警察生命教育内容初探[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2):22-24.

[7]李厚刚.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J].高教探索,2015(2):121-124.

[8]李冬华.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与实施路径[J].高教探索,2012(3):132-135.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例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65-01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中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那么,怎样让我们的教学设计合理有效,从而在短短的三年初中时光,为数不多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是我们一直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着手教学设计

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

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作具体的设计: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是个人意识开始出现、群体意识日益增强、青春欲望渐渐萌发、童心玩念依旧旺盛、自我管理逐渐变难。面对这样的特点,在初一年级主要教学设计围绕新集体的适应、人生理想规划来设计。学生在适应了新集体建立了基本的安全感的基础上,开始对未来有一个初步的人生规划“长大了我要干什么?”让学生点燃理想,初步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至少是初中阶段的目标。

初二这个年龄段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又一个高峰期,他们的心理特别敏感、容易冲动,“直面青春期”的教学设计,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比较顺利的面对青春期。对青春期逐渐了解适应后,面对即将来临的初三,很多孩子是既期待又有恐惧的,设计“直面初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他们为即将来临的初三做好准备,有助于缓解焦虑,快速的进入并适应初三的紧张学习状态。

初三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讲,又是人生的一个关键点,在这里学生面临人生中很重要的选择,所以,在“直面初三”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在比较清晰的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完善职业规划,这个规划不同于初一时的规划,应该让学生通过量表测试,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一个选择:上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确定了自己的中考目标后,学生自然会按着自己的目标有的放矢,完成初中学习的最后一段历程。学生的任务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了冲刺阶段,这时学生面临着一天天临近的中考,会有紧张焦虑的情绪,此时,缓解考试焦虑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学生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和焦虑,带着轻松,走进中考考场。

二、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初中生的四大心理需求:合理的物质需求、朋友的交往需求、对异性关注的需求、获得帮助的需求。这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这些心理需求。

比如青春期,他们的异性关注需求常常让他们很困惑,而且也因此会有一些事端出来,这时候他们需要一个正确的异往的指导,这个指导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的同时也能比较清晰的认识异性。

青春期的孩子还有一个我们容易忽视的需求---获得帮助的需求。有一些孩子在此时人际交往不成熟,尤其是发生冲突,遇到威胁的时候,他们因为得不到家长老师的理解,困惑无处诉说,矛盾无法解决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应该在恰当的时机,设计如何学会保护自己的内容,让他们能够学会在遇到困惑时求助于可以求助的人,避免不必要的悲剧的发生。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例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81-02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教师在备课期间对于一节课的书面设计,是一种具体教学方案,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规划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实施教学的设计蓝图,也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①然而,目前中小学的教案设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把教案设计成万能型,无论上哪一课都套用固定的模式,甚至有的教案只是教学参考书或教案模板的翻版。

现今的许多教案缺乏阅读教案设计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教学安排随意化,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案设计束缚了师生灵性思维的触发,桎梏了课堂的开放性。科学和合理的教案计划、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事先有了周密的计划和设想,才能在把握课堂教学总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有效实施开放性教学,而没有计划的开放教学只能是脱了缰绳的野马,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学。②

以下从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阅读的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五个方面对于漪特级教师阅读课教案《春》进行分析,她的教案以及《教学后记》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 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认为阅读教学应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科学的语文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1.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从整体教学目标出发安排教学程序,让学生直接接触整篇课文。这一理念体现了古德曼“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认为阅读是猜测的游戏,学生通过感知全文,对课文形成整体了解,形成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教案《春》在教学第二个步骤中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同时设置了情境:学生正处于阳春三月。让学生体会自己感受的春天与作家笔下的春天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认识文章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和歌颂春天。这样的教案设计体现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首先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而不是拘泥于字句、段落。《春》这一教案整体感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创设了春暖花开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现实的春天与作者笔下的春天的不同,这样就让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进行“自上而下”的猜测,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春天的感知。因此,此时学生的整体感知以及对文章的猜测,在阅读全文之前就已形成雏形,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目前许多教案也会把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设计进来,但只局限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对于整体感知的能力和效率都存在不足,可能对课文只形成了相当模糊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如吟诵一段类似主题的诗歌或者放一段相同意境的音乐,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形成整体感知,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比较自身经历与课文描写,启发学生阅读。

2.重点击破

对课文的重点突破,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局部分析”,使学生从微观上加深理解。这一理念体现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一部分就是在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之后对于课文中细节上的问题进行把握。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重点突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的理解。

《春》这一教案中,设置了“讲读体会”这一环节,把课文分成三段,通过教师设问各个击破每个段落中的细节问题。如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让学生体会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上一步的整体感知中,学生对于全文只是形成了大致的概念,并没有深切体会词语使用的精妙,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明确课文中哪些修辞、表达方式、词语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学习,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引起学生重视。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新课改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理解的同时要加强阅读课对于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也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体现了交易阅读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理解和体验,启发、引导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于漪在对这篇教案的改进中提出,应该加强对于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即在教案中示范课文如何描写景物,举一两处典型的地方,带领学生分析之后,再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及小组互助合作式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重点词语和修辞的运用,形成自己多样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她加强了单元之间的联系,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还对导入课文也重新作了教案设计。这样做就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理念暗含着语文阅读心理学的知识,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体现。也就是在教案设计中,需要安排“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不能忽视“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对于重点语句和段落的重点击破。并且,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设置问题答案并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教师的思想,而是为了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

关于阅读,王小明老师认为可分成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包含的心理学知识。

二 阅读整合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首先,整合过程包括两部分“激活个体头脑中所具有的与所阅读内容有关的原有知识以及将这一原有知识与课文中的新信息整合起来而理解新信息的意义。”③也就是说阅读需要提取原有的相关知识,如果学生提取不出来就很容易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

在《春》这一教案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取原有的知识,形成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于漪在导入部分用学生学过的描绘春天的古诗引入,展开对春天的想象。这样在大方向上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引导,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在讲“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时,为让学生理解“逼”字的含义,她让学生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学生回想起了“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句,促进了对“逼”字的理解。④于漪老师教案中通过触发学生原有知识中对于“逼”的描写,对课文中的新知识加以整合。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导入部分非常重要,这一部分不能随意地设置和安排,而是要调动激活学生头脑中与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新旧知识的整合。

三 阅读组织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组织过程就是“把握课文的要点及要点之间的关系。”⑤要建立文章的结构,不仅要明确每句话的含义还要了解要点形成的结构。阅读教案的设计基于这一点,应该明确列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春》这篇教案中,安排了让学生分层,并在教案中列出“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第2~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8~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这样明确层次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带来清晰的思维。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对课文划分层次,但是落实到教案上,有时会忽略,其实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划分层次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同时也能使教案形成清晰的结构,促使教学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

四 阅读精加工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在精加工这部分中,外国学者认为学生在阅读中会进行推断,有些研究指出给学生设置推理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对于“自上而下”阅读猜测模式的训练。

《春》这一教案中让学生推断花下是什么情形,哪个字表现出了这样的情形。学生通过“闹”字推断出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当然推断题更多地运用在叙事题材作品上,特别是对于小说、喜剧情节的推断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通过若干推理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

五 阅读监控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阅读监控实际上是元认知对于阅读的影响。许多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有效阅读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阅读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预设目标,明确阅读任务,带着具体问题阅读。

《春》把课文分解为三大层次,每个层次包含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教师为学生在本层或者本段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当学生把每个问题分析理解透彻后,就能对整篇文章很好地把握。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学生阅读的自我监控,不妨规划一份课文预读“自我监控问题单”,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明确阅读的目的。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阅读教学应该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要求。教案的设计应该遵循这一理念。整体感知是对全文大体的感悟,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重点击破是对于课文细节的把握,学生形成“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中重点突破,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理解的细节内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体现的是教学并不是向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引导、激发学生形成交易阅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关于阅读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中包含的心理学知识,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段落层次的划分,内容的推断,自我的监控。这样的教案蕴含着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注 释

①雷家祥.关于语文教案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1(19)

②邹小平.刍议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案[J].科学咨询,2012(2)

③⑤王小明.阅读与阅读教学:心理学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④瞿葆奎等.语文教学经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8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例6

一、引言

学生进入技工学校,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个关键的过渡阶段。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都有较大的改变,他们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激烈的竞争环境,所以学生会产生很多的疑惑,与人交往之间的疑惑、学生生活上的疑惑、选择职业的疑惑等,这时就需要学校展开相应的心理教育活动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学会调控情绪,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组织的活动多,学生感受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的具体小活动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但是事实情况是学生只是停留在活动表面上快乐,而没有真正的体验活动的目的与真谛。在课堂活动过程后,教师询问学生的感受,大部分学生回答都是简单的词语,体会到的都是活动的表面意思,更本没有体会到活动的深层意思,就更不要说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问题了。这样的课堂不利于长远的发展。第二,效果短暂难以见效。在活动体会中,教师让学生自主体会,学生总会讲到自己喜欢什么样子的,而不是说到学生发现了什么,这样他们的活动体验不深刻,课堂纪律缺乏秩序。这样的效果只是短暂的,一段时间过后,学生的热情过了,学生就会恢复常态,活动效果难以见效。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学生方面。观念偏差:学生观念上认为课堂就是在班级里的,学生认真听课。所以学生就在课下懒散惯了,并且以为活动课也是课下,这样学生在活动课上随意发言、纪律松散,同时也会做很多的小动作,这对教师管理课堂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影响到了课堂教学质量。自卑情绪严重: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很安静总是自己思考、作答。不参与到课堂的互动当中来,上课也从来不举手发言,这样的学生是自卑的学生,怕说错所以怕说。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学习困难户,所以在长期的的学业挫败中形成比较低的自我评价,自卑情绪比较严重,学生不敢在人面前发言,形成自我封闭。思想空虚:在技工学校里有的学生理想特别空虚,因为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没有人生目标。天天上课只是来混日子的。所以这样的学生在活动课上缺乏热情,就算是教室上课的时候,这样的学生也会窃窃私语,不会认真的听讲。他们这样的表现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而且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别的同学的学习,继而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效果。第二,教师方面。重视形式忽略效果:活动课程一般形式基本上包括游戏、讨论、较色扮演等,都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当中来。但是教师对于活动时间的长短、活动的可行性、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等问题都缺乏思考。所以一节课下来,会让学生感觉到眼花缭乱的,这样的课堂只是让学生体会到活动表面的,但是学生对深层次的体会甚少。教师自身能力欠缺:技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缺乏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就是说,教师缺乏专业的指导与培训。所以教师在活动课上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活动,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活动上缺乏兴趣,导致学生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从而也就是教学成果提不上来。

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形式

第一,团队合作游戏活动。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设计丰富多彩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课堂上,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心理知识。就比如团队合作游戏的“两人三足”游戏,要使学生与别人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自身团队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心等。这些游戏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第二,讨论活动。以多人为单位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但是在这项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该需要保护学生的一部分隐私。同时也要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的优势、劣势,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学生之间增加了解,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认知自己。第三,才艺表演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让一些有才艺的学生更好的展示自己,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激励了学生勇敢的表现自己,让学生看到别人的优点。这样的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活动是对教学的辅助。所以教师需要正确把握课堂与活动之间的关系,充分的利用好活动教学。把握活动教学的优点,正确的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活动,灵活的运用,不断地采用新的活动形式,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了、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提高了技工学校的心理健康活动的水平。

参考文献: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例7

一、K12在线教育产品的发展现状 

纵观国内的在线教育市场,各种各样的在线教育产品层出不穷,人们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多种方式进行登录,其覆盖面积非常的广,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能通过在线教育产品获得知识,总的来数,为人民群众的教育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在线教育平台还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首先,由于学生教育环境和知识储备等各方面接受能力与社会上的人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因此单一模式的在线教育平台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的K12在线教育产品才应该是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发展心理学的相关概述 

发展心理学与一般心理学在概念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发展心理学属于一般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在生老病死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和规律。通过研究表明,发展心理学一般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又密不可分的,遗传会影响人类后天的心理发展,而人类后天的心理发展又受到遗传的制约。 

三、基于发展心理学的K12在线教育产品设计流程 

(一)对目标用户是的实际发展情况的研究 

在进行K12在线教育产品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以实际为基础进行设计。首先,要了解目标用户的年龄,根据其年龄为其选择合适的教材和知识点;其次,再对目标用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解,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分析了解目标用户的心理特征,进行深入的探索之后,为目标用户设计出符合其自身所有基本情况的K12在线教育产品。不管任何产品设计,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要满足客户的各方面需求,因此,在进行K12在线教育产品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根据目标用户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产品的设计方向,与优秀的团队合作,用最短的时间设计出最优秀的K12在线教育产品。 

(二)根据目标用户创建角色 

在了解了目标用户的基本情况,以及其各方面的需求之后,我们就能明确K12在线教育产品的设计方向,制定出复杂的设计方案。在设计方案结束之后,要开使创建目标用户的角色,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学习平台为什么还要创建角色,去浪费学习的时间呢?其实理由非常简单,创建角色的主要原因就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加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人们能够参与到学习中去。每一个角色的创建都是根据目标用户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没一个看似简单的小人物的背后,都是无数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对目标用户进行分析与了解总结而成的,只用充分了解了客户的想法,挖掘客户的心理,才能够真正的为目标客户提供满意的K12在线教育产品。 

(三)了解产品需求的定义 

其实K12在线教育产品就像是一个能够学到知识的“游戏”一样,K12在线教育产品设计师会为用户设计不同的情境,当人物角色在特定的场景中会产生不一样效果,人们就能学习到不一样的知识,总的来说,就是人们在快乐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情境的设计同样需要对目标用户有一个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根据目标用户的愿望和需求设计出相对应的场景,从而达到吸引目标用户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目标。另外,在情境设计结束之后,还需要提取出目标用户的需求简化表,方便后期需要添加其他情境的时候使用。 

(四)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设计框架 

在需求、方向都明确了之后,就要开始进行实际的设计环节了。在进行设计之前,首先要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设计框架,框架是整个K12在线教育产品的基础,因此,在设计框架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过于注重细节的设计,只需要将大的框架设计出来就可以了,必须要保证框架是目标用户满意的,之后的小细节再去慢慢处理就可以了。另外,在进行框架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首先,要创造清晰的层次结构;第二,视觉风格要保持一致,不能过于花哨;最后,要使用正确的逻辑路径,确保界面的视觉平衡。 

(五)进行设计验证 

虽然我们在进行K12在线教育产品的设计之前对目标用户的各方面情况都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但是,在实际的设计中还是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首先要加强K12在线教育产品设计人员的综合技术能力,其次,就是要进行设计验证。让一部分用户对K12在线教育产品进行使用,根据自身的使用情况进行反馈,设计人员要根据目标用户的反馈进行研究,对K12在线教育产品做出调整,是K12在线教育产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满足他们在学习当中的各方面需求。 

(一)K12在线教育产品的细节设计 

K12在线教育产品的整体框架设计结束后,就要开始进行细节的设计。细节设计包括的方面非常多,我们并不能够保证一次性就全部完成,设计员只能说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能考虑到的方面都考虑全面,像是在主要视图和对话上的细节要更加用心。另外,在进行K12在线教育产品的细节设计的时候,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设计指南,在设计过程中,有很多小细节设计人员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人员可以根据设计指南进行设计。 

四、基于发展心理学的K12在线教育产品的研究 

(一)K12在线教育产品的登录页面 

登录页面就是进入K12在线教育产品内部之前所显示的页面,要填上自己的个人信息注册申请之后,才能正式进入到K12在线教育产品中去。传统的K12在线教育产品登录页面只有一个简单的登陆框,现代化的K12在线教育产品除了登陆框之外,还加入了其他新鲜的元素,像是在线咨询、学校申请、智能诊断等板块,使K12在线教育平台看起来更加的丰富多彩。 

(二)K12在线教育产品的资源中心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例8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概述

不同于以往的注重课堂教学的心理学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更注重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塑造学生的心理技能及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活动训练的开展,使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自主的感悟、深切的体会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模式研究

2.1明确的树立活动单元的目标及内容。首先教师应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确定活动的实施对象。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学习需求、学习环境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活动课内容。在明确了具体内容后,我们应确定一个体现活动特色、提纲挈领的名称主题,注意不要将个人情感、政治立场反应于主题中,力图用中性的描述、通俗易懂的思想紧扣主题活动的核心,避免专业性过强词语的运用。当然,中性的描述并不代表题目的枯燥,我们应运用创新的思维、新颖别致的思路注意引人入胜的主题确立,充分的发挥想象的空间,注重兴趣教育,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热爱活动的积极性。接着我们应根据确立的活动主题制定相应的课程辅导策略及方法,要注重主题与目标的有效配合,内容与方法的严谨、协调,活动方法与形式的充分适应。

2.2活动课的准备工作。活动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应包括活动的时间、场地的安排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同时学生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及广泛积极的心理动员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信任之行”需要准备眼罩及障碍物等活动材料,活动方式可以是分组的、集体的,地点的选择则必须是平整、活动范围较为充分的场地。活动课的内容设计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充分的重视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优势,创新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功能化软件进行心理场景的布置、演示、模拟及录制等准备工作。为了避免学生参与活动的紧张情绪我们应开展必要的活动课前辅导及动员,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做好活动前身心上的双重准备。

2.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过程设计。通常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主要由课程导入、内容展开、推进高潮直至结束等环节组成,从活动的层面讲具体分为热身活动、主题活动及结束活动三部分。

2.3.1热身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通过学生之间信任的建立、团队的合作上升到心灵层面的沟通过程,只有建立在了解、和谐、健康、安全、放松、自由氛围基础上的活动课程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敞开心扉、主动参与、热切交流,圆满的完成活动课程。因此科学有效的课前热身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整个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教师们可以用激情生动、富于变化、富于感召力的语言进行开场动员,从思想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可通过设置简单的互助游戏活动使大家在互相配合、互相协作中调动活动的兴趣,如站成一列依次互相为对方拍背。当然热身活动的时间不应太长,点到为止即可。例如在树立自信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们可先让每位学生主动发言,说出对自己身体中最满意的一个部分,通过学生自主的介绍,自信的描述,同学们的热烈观察引入自信的教育课题。

2.3.2主题活动即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主体部分,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应重点的围绕活动课的主题和目标进行设计及实施,包括活动的展开、推进与高潮。

其中设计环节包括具体的流程设计、形式设计、方法选择、多媒体手段运用、活动时间安排等。活动、体验、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基本要素,我们应围绕课程的目标及内容,并严格的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有效的设计,运用感知、参与、体验、内化的方式逐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连续性。对于活动形式的选取我们应本着开放、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特性,进行与活动主题相适应、相切合的具体形式。包括游戏式、情境模拟式、角色扮演式、讨论式、实践式等。针对多样的活动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方法也是生动多变的。例如游戏活动可通过学生互相配合、互相竞争、努力探索的游戏模式开展教育活动,角色扮演法可通过一定的情景剧、小品使学生身临其境的通过角色的扮演体会当事者的心理变化、体会多重人格特征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可让学生通过角色的互换、集体的配合表演体会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小组讨论法则较为简单可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自由分组讨论、固定人数讨论及持不同观点自由辩论等。

对于实践活动的安排我们要合理的评估课程环节的设计时间,注重重点的突出及不必要环节的省略,从而防止课堂教学环节头重脚轻、课堂节奏松紧不一现象的发生。

2.3.3结束活动。结束活动的教学环节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精髓的归纳与总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收获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全面的升华。同时我们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外活动的延伸,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不足。

3.结语。总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模式的有效开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创新,我们应充分的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需求设立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活动环节,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力、创造力、总结力的塑造强化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牢固树立他们拼搏的意识、自主创新的精神,从而使中学生以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质勇于开创他们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例9

16岁到20岁,这个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加速,进入了快速成熟期,但是心理发展的速度却相对缓慢。身心发展出现了不和谐,这种情况使人自我的调节能力脆弱,引发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会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上的偏差现象。而进入到职高的学生,除了这些普遍性之外,他们的行为习惯、自控能力等方面都相对较差,加上中考之后,没能进入普通高中,自己本身很失落,家庭中再笼罩着无奈的气息,迫不得已选择职高。然而,人们普遍对职高的认可度低,加之目前职高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社会适应度低,就业前景不明朗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进入职高后,心智活动消极,失望叛逆,破罐子破摔。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上课睡觉,精神萎靡;晚上熬夜,沉迷网络;或者沉浸爱情无法自控。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职高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他们无法正视自己,不愿谈及生活,希望逃避现实生活,躲到自己设置的圈子里,自我封闭。

作为职业高中的教育者,我们清楚地看到,单纯对职高生作出心里辅导起不到任何作用,从个体谈话、调查问卷当中反应的情况来看,学生已经储备了相当分量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处事哲学,有自己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他们最缺乏的是对自我的正确估价,对自己的生活没有规划,看不到前景,处于“反正我是差生,学也没有前景”但又不想被人瞧不起的自我矛盾中,混日子。整天沉浸在睡梦中,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逃避现实。

职高生太多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者没有办法一一解决。但在这众多的问题构建的网络里,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以期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目的,让学生生活的内容丰富起来,让他们从虚拟的世界中走出来,脚踏实地的回归生活。

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出于被迫,学生从迈进职业学校的大门之日起,他的心底里还是存有一种靠技术来改变命运的想法,但是缺乏明确的行进路线的指引,头脑中一片混沌,尽管已经坐在教室里,依然迷茫。此时,职业生涯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的职业生涯设计,就是个人对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做的工作、要担负的职务等一系列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它是人生明确的奋斗目标。为帮助学生完成有指导意义和实践可能性的职业生涯设计,学校聘请了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家团队来学校为学生分析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人才需求的基本面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崭新局面,帮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自己的未来。

在宏观了解未来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的情况,引领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首先进行自我评定,自我评定包括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两部分:(1)自我分析包括个人成长经历和能力优势分析;(2)职业分析包括招聘条件、招聘原则,职业动向。其次确立目标,确立目标要进行环境分析和专业分析,在这部分工作里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内容做系统的分析,并对就业岗位有系统的了解,包括招聘的原则、条件,就业形势,本地的就业政策等。在此基础上,明确自己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具体的行动计划,具体到每一个学期努力的方向以及完成的指标。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两份,学生和班主任各一份。学生留下一份,自我管理,班主任留下一份,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

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一方面,协助个人实现目标;另一方面,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并且进一步详细评估内外环境,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唤起学生的主体的意识,引导学生去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今后应该走怎样的人生道路”“成为怎样的人”这些切实的自身问题,有利地解决了学生缺乏科学的自我认识,方向迷惘,放任自流的不良心里健康问题。让学生把现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其在学习期间自觉合理的进行自我塑造,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加强了自我管理能力。这样,理想远离了梦想的虚无,变得具体可行了。他们开始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主动适应社会要求。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例10

随着高校中接受网络教育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学生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其自动化、现代化对整个社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依托各地学习中心管理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但多数学校的教学教务管理平台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而对于学习中心支持服务数据缺少必要的支持。由于学习中心按照年级班主任加业务模块的管理模式,管理中存在信息的交叉。如不能将学生的数据信息进行共享,容易出现过度服务的现象。另外,学习中心招生过程中的老带新、单位招生专员等数据与学习中心班主任的绩效挂钩,也需要进行共享,以激励大家进行招生宣传。

本系统将使用Browser/Server架进行Web Form 网站的开发。系统以SQL Server 2008作为后台的数据库,C#语言为开发语言,利用微软visual studio 2010进行系统的开发。系统采用基于B/S的三层架构模式。本文将通过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等几个方面来介绍。

1 系统的需求分析

学习中心数据管理系统主要用来为学习中心招生、教学管理进行服务,主要包括,招生管理、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学生回访管理、毕业证书管理、网络统考管理、权限管理等六个大的模块,系统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招生管理模块主要对招生中的外出宣传、老生介绍新生信息、学习中心周边单位信息以及单位在本学习中心学习的热心学员以及招生专员信息进行记录、查询,学生回访模块,主要是对各业务板块(统考报名、毕业设计等)以及班主任(作业完成情况、考试完成情况、缴费选课等)对学生的主动联系信息的记录。毕业证书管理主要针对毕业证书存储、发放以及延迟毕业申请的记录、查询。统考管理用来记录本科生网络统考的成绩报考、成绩信息。权限管理用来为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

2 系统设计

系统分为三个部分:数据库 、应用服务器、客户端浏览器。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 WEB 服务器,通过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交互获取用户所需要的数据。 通过对学习中心业务流程的分析,下面给出了数据管理系统登录的流程。

2.1 系统登录的流程

系统默认页面是登录页面,当用户访问数据管理系统时,需要输入用户名、密码,然后点击登录按钮,系统后台验证用户名密码与数据库中的信息是否匹配,如果通过验证,将进入系统主界面,并根据用户被分配的权限,生成目录;如果用户名与密码不匹配,系统会提示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2.2 系统数据添加的流程(以老带新为例)

通过系统菜单,打开老带新信息添加的页面,根据提示填写被推荐人的姓名、身份证号以及推荐人的学号信息,程序验证数据对否符合规范,如果通过验证,系统会执行数据添加的代码,向数据库插入提交的数据信息。否则,将系统发现的问题,提示用户,让用户修改后重新提交。

3 数据库设计

数据结构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也会影响程序实现效果。合理的数据库结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也有利于程序功能的实现。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本系统主要由用来实现本系统权限控制的表格5张(用户信息表、权限表、角色信息表、角色权限表、角色用户表),招生管理的表格5张(单位信息表、老带新信息表、招生专员表、兼职宣传员表、招生宣传表),学籍管理表格2张(学生录取信息表、年级班主任表),统考管理表格2张(统考批次表、统考成绩表),毕业管理表格2张(毕业证书管理表、延期毕业申请表),学生回访模块表格2张(回访事由管理表、回访信息表),共18张数据表格,为了管理用户行为,增加了日志表格3张,用来记录用户登录、操作以及系统错误。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个表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4 模块功能实现

本系统的开发采用的是进行动态网页的设计,其中Web服务器用的是微软IIS7.0,用SQL Server2008来管理数据库,利用Visual Studio 2010作为系统的开发工具。本系统为Web Form形式的网站,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对学习中心的学生信息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中心数据信息的共享及利用度,可以方便地实现数据的查询、新增、编辑和删除,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系统通过更新删除状态来进行标记删除,实际数据不会被删除,如果出现误操作,可以根据日志进行相应数据的恢复。

5 结束语

学习中心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学习中心对学生数据管理的自动化,通过实现了学生数据的共享,能够让学习中心老师合理的利用学生数据,进行招生、教学的管理,激励用户之间良性竞争,避免过度服务,提供了学习中心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学生信息管理服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再跃,裘昌利.基于网络B/S结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情报,2009,29(04):204-206

[2]魏亮,周国祥.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应用[R].南宁,2009

[3]唐容.基于B/S架构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东南大学,2015

[4]暴志刚,胡艳军,顾新建.基于Web的系统权限管理实现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6,32(01):169-170.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例11

学习内容:绘本《菲菲生气了》

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绘本《菲菲生气了》,使学生了解故事内容,认识生气是可怕的。

2.学会控制管理好自己脾气,让学生懂得宽容和友爱。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封面,引导学生读懂封面,认识菲菲、作者,

2.读懂课题: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生气

什么叫“非常非常生气”?(特别生气,十分生气,气极了,气得火冒三丈,气得吹胡子瞪眼,气得说不出话来……)

指导读好课题,表达出菲菲异常生气。

3.引导学生质疑:菲菲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呢?她生气时干什么了?结果怎样?

二、指导读绘本

1.第一幅图:菲菲在干什么?她跟大猩猩都玩些什么游戏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描述菲菲与大猩猩的假想世界,体验玩耍时的快乐。

2.姐姐来了,发生什么事情?连续出示第2、3、4幅图,师读。

3.(出示第5幅图)“哼!这下菲菲可气极了!”菲菲气成什么样了?

鼓励学生仔细看图,描述生气的菲菲。

4.我们来看看,画面上用什么颜色来表示菲菲气极了?为什么要用红色呢?

师:看来画家真了解小朋友们的心,她用颜色来表示你们的心情,知道你们生气的时候,心里是火,眼睛里是火,鼻子里是火,嘴巴里是火,整个人就是一团红红的火。

5.菲菲气极了,(看图),学生描述,动作、影子颜色

看到生气的菲菲,你想到了哪些词?

书上是怎么写的呢?我们来看看文字,谁来读一读?

引导读文,理解“咆哮”。

6.这样的菲菲真让人担心,她接下来会怎么做呢?鼓励学生猜测。

7.菲菲有没有那样做呢?

(苏菲感觉好难过,她耷拉着脑袋,瘦小的身躯走在长长的道路上,她感觉好委屈、好难受,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如果你是苏菲,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

三、交流感悟

1.最后菲菲还生气吗?是一下子不生气的吗?中间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再一起去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引导学生概括复述故事大意。

重点:第13幅图。

(1)出示图:菲菲坐在高高的树上……

指导看图,展开想象:她看到什么?还会听到什么?(海浪声、海鸥叫声、鸟叫)她甚至闻到了什么味道?

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理解“安慰”

小结:画家可真厉害,让我们不用看文字,也能从画面上感受到菲菲的愤怒、伤心与快乐!绘本阅读就是这么有趣,我们不光要读文字,更要读懂图画。

重点:第18幅图。

(1)终于到家了,菲菲推开门,高兴地大声地说:“我回来了!”啊,屋子里暖暖的,香香的,看见菲菲回来,每个人都很高兴。 这里的暖暖的,香香的,就是“温馨”的意思。(板书“温馨” )

猜猜看,哪个字表示暖暖的,哪个字表示香香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你从哪儿看出家充满温馨?(引导学生说一说爸爸、妈妈、姐姐、小猫分别会干什么。)

你们还丢了一个人,谁?是啊,少了菲菲家还会温馨吗?

(3)出示第19幅图文:

只有一家人在一起,这个家才是温馨的家,才是暖暖的,香香的家。

好温馨的画面啊!整个画面全是暖暖的黄色。

课件出示:

家是妈妈温暖的怀抱,

家是爸爸关心的微笑,

家是姐姐真诚的道歉,

家是小猫轻轻的喵喵叫……

家永远是暖暖的,香香的。

3.出示第20幅图:引读“而且,菲菲也不再生气了。”

(1)聊天讨论:菲菲终于不生气了,看来生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生气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如果当时菲菲不跑出去,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想象说话)

小结:这样会伤害身边很多很多的人,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特别特别糟糕。所以希望小朋友们读完这本绘本之后,要尽量的少生气,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2)讨论:菲菲可不可以控制一下自己,不生气呢?

引导学生学会宽容、友爱。

四、讨论思考,升华主题

1.在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令人生气的事情,我们有什么办法让自己不再生气呢?学生交流。

2.出示:

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可以试试下面的办法:

* 跟好朋友聊聊天;        * 到大自然中散散步;

* 听听音乐;              * 做做运动,画一幅画,或者看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