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工智能教育趋势

人工智能教育趋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4 09:28:19

人工智能教育趋势

人工智能教育趋势例1

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相适应的合格人才。随着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发展,我国已经开始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并显示出人工智能对于弥补当前教育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推动教学现代化和教育发展改革进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医学发展中,工程科学与临床医学不断融合,相互进步。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与医学不断的融合发展,衍生出一系列的医学诊疗技术,仪器,大大推进了医学发展。从2013年到2017年,国务院、发改委、FAD连续发文,多次提及医疗走智能化、云化的趋势,为推动智能医疗领域保驾护航。智能与医学的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为培养大量智能医学人才极有必要对智能医学教育新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一、目前医学教育以及医学人才培养状况

智能医学工程是一门将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综合运用于医学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内容包括智能药物研发、医疗机器人、智能诊疗、智能影像识别、智能健康数据管理等。

智能医学工程的毕业生掌握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对智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家庭自助健康监护三级网络中的医学现象、医学问题和医疗模式有较深入的理解,能熟练地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信息大数据的智能采集、智能分析、智能诊疗、临床实践等各个环节。实验教学正是融合型创新人才的最好培养方式。智能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各学科间的相互交融更为紧密,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与此同时,由于绝大部分医工结合的专业大部分归属与工科学院下,缺乏必要的临床经验,因而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新技术的应用。

而国内相关人才缺口还非常大,目前,国内仅仅有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等工科专业培养医工结合人才。但是囿于培养时间与培养模式,他们往往只能针对具体某一方向,并且目前的培养体系还多着重于工学技术的研究,缺乏临床实践。

二、智能+医学教育的必要性探究

2.1技术进步对医疗人员的诊疗帮助

以癌症的治疗为例,由于针对癌症药物的研究何药物数量非常巨大,对于普通医生在短时间内难以进行准确的判断针对癌症的研究和药物数量非常巨大,具体来说,目前已有800多种药物和疫苗用于治疗癌症。但是,这对于医生来说却有负面的影响,因为有太多种选择可供选择,使得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抗癌药物变的更加困难。同样,精确医学的进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基因规模的知识和推理成为决定癌症和其他复杂疾病的最终瓶颈。今天,许多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学研究员需要数小时的时间来检查一个病人的基因组数据并作出治疗决定。

上述问题在拥有工学、医学双背景的医生手中已经不是问题,通过目前日渐成熟的AI技术,对于大量的医疗数据进行检索,通过可靠的编程手段,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完备的医疗数据库,帮助医生进行诊疗。据调查,美国微软公司已经研制出帮助医生治疗癌症的人工智能机器,其原理是对于所有关于癌症的论文进行检索,并提出对于病人治疗最有效的参考方案,它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来帮助医生找到最有效,最个性化的癌症治疗方案,同时提供可视化的研究数据。

2.2智能医学对于新时代医生培养的影响

人工智能通过计算机可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丰富信息和数据,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人工智能可帮助教师完成繁杂的、需适应各种教学的教学课程、课件等设计,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学与教的行为和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正如前面所述例子,智能网络模块化学习平台可使教学摆脱以往对于示教病例的依赖,拓展了学生们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可极大地提高医学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育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将会创新教育方式和理念。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中提到当代教育技术的五大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结合上述人工结合上述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中的创新作用,下面就人工智能结合医学学教育新模式提出一些构想。

三、交叉医学人才的培养

3.1建立智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智能医学的研发和临床还存在隔阂,临床医生并没有很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无法从实践出发提出人工智能能够解决的方向,而人工智能的产业界热情高涨,却未必能踩准点,所以产业界需要和临床深度沟通融合,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目前,国内仅仅有生物医学工程、醫学信息工程等工科专业培养医工结合人才。

3.2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初步构想

人工智能教育趋势例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037-02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衍生了众多的高新科技,互联网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出现许多的计算机技术,比如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等。目前我国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及管理理念,认真规划校园资源及环境,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建设智慧化校园也就成了各高职院校讨论的重点内容。

1智慧化校园

智慧化校园是指在现如今信息化的背景下,使环境、设备、社会及人相结合,从而构成的数字化的校园系统。智慧化校园主要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以信息化平台为交流,从而实现信息化教育与管理。从技术方面分析智慧化校园,其主要是结合感应技术、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系统及学习系统相结合,从而创建的具有实时性、快捷性、智能型的高职院校。

建设智慧化校园,主要是以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构成,比如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及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主要是实现专业教学活动,而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则是建立教育平台及校园感知系统。以这三个技术为支撑点,高职院校才可以迈向信息化及智慧化的方向发展。【1】

智慧化校园与信息化校园是有一定的本质区别的,信息化校园主要是以信息化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主,使用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一系列的资源,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智慧化校园则不同,它是以数据信息为依据,它的功能不仅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还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服务及信息评价等等,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对校园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从而构建集学生学习、探索、实时追踪及智能评价为一体的智慧化系统,教师可以利用此结合学生的个性、学习创建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进程,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同时还具备综合素养。【2】

2 高职智慧化校园建设特点

创建高职院校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所以与其他本科院校有所区别,这就使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具有个性的特点。高职教育是使学生具有职业能力及就业能力为主,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高技术及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建设人才、生产人才及服务人才等,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具有实用型及针对型的特点。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各部门的管理设置都较为简单,所以与本院校的智慧化校园具有一定的本质区别。在高职院校中的智慧化建设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信息资源共享等问题是尤为重要的。那么高职院校智慧化校园的建设主要就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基础,打造具有信息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的高职院校。那么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2.1具有校企合作的特点

高职院校具有校企互动合作的特点,在高职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校就要为提供给学生实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使系统培养自身的实践操作水平及创造性思维。学校与社会企业相互合作,能够有效体现出智慧化校园的特点,还能进一步的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的开展效率。在校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进行实习教学,实现了高职院校专业化教学的目标,同时企业在此过程中还能吸纳更多的人才,一举两得,有效促进了校园和企业双方的合作进程。高职智慧化校园与企业相互合作,开辟了高职院校的另一发展途径,也为学生的就业教育提供了另一发展空间。【3】

2.2具有网络互通的特点

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在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具有网络互通的特性。在构建教学与管理的系统中,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的连接创造了信息的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融入通讯技术,保证了数据信息的实时传输。在引入移动互联网技术之后,高职院校中的信息管理工作实现了高速传输功能,也促进了智能化校园的网络建设。在此基础上,智能化校园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有效提高了校园数据信息之间的网络互通性。为了能够使智慧化校园的网络互通性更加稳定,还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修复,提高智慧化校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4】

2.3具有海量数据的特点

高职智慧化校园建设在云计算技术及大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下,还具有海量数据的特点。智慧化校园能够以原有数据信息内容为基础,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及建模处理,然后对数据的变化进行全面总结,然后引入全新的信息,丰富了校园文化的信息内容。另外,智慧化校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信息进行预测,以网络智能为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有效的丰富了校园文献信息,也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使高校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 能够更具针对性,体现了智慧化校园的智能化特点。【5】

3 高职院校智慧化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在建设信息化校园的时候,有一大部分的生并没有感觉到与普通校园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在建设信息化校园的过程中只重视建设,没有对其合理的应用,这才使得信息化校园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智慧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为依托,使教学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管理、图书管理等等都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及智能化。今后高职院校智慧化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优化教学环境

随着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开展,教学环境也会得到全面优化。在今后,智能化的高职教学将会变为虚拟教学环境,在此环境中,使用智能化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以更加准确的获取学生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对学生布置具有针对性的教W方式及作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使用不同的教学工具进行多样化的教学,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率的专业教学课堂。【6】

3.2 构建智慧化校园云系统

以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及网络通讯技术为主,今后的智慧化校园将会实现云模式校园系统,这也是目前智慧化校园的主要发展趋势。其中智能化校园云模式系统的构建主要是以智慧化校园为基础,从而丰富数据信息,促进高职院校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及管理服务的开展步伐,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还可以促进现代化的社会建设工程的开展。在智慧化校园中构建中,云模式系统的构建是其发展的需求,在网络化时代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智慧化校园必然会有飞跃的进步,也为云模式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3.3构建智慧化校园资源平台

构建智慧化校园资源平台也是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发展趋势,那么首先就要构建智慧校园平台。在虚拟化教学环境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教学服务将会全部以数据应用的形式呈现,教师能够在其服务平台中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在其服务平台中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智慧化校园资源平台的建设要以应用教学软件为基础开展。教学软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可以使原本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学生也可深入的学习专业知识。构建智慧化校园资源平台不仅仅是智慧化校园的发展趋势,还是我国高职院校资源整合的发展特点,在教学资源及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也会不断深入及丰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7】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描述,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不仅重要,而且其过程非常复杂。高职智慧化校园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还正在发展及摸索的阶段,需要高职院校对其重视,不断引进高新技术及理念,对其创新和完善,以促进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沈光美.高职智慧化校园建设的特点与趋势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5).

[2] 刘斌.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知识经济,2012(22):29-30.

[3] 朱迅,杨丽波.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和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24-26.

[4] 鲁波.高等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现状及趋势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6):84-85.

人工智能教育趋势例3

第一个趋势是物联网,现今有84亿件物品互相连结,远大于全球人口数;不只是桌电、笔电或手机等3C产品相互链接,还有物流公司用智慧扫描仪做智慧物流,这是可以改变消费者与企业的趋势,但存在资安风险的问题。

第二个趋势是智慧城市,这项趋势的成败取决于数据量跟数据是否足够,这有赖于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的合作;此外,发展中的5G网络是全世界通用的规格,如果产品被一个智慧城市采用,将可以应用在全世界的智慧城市。

第三趋势是增强现实(AR)与虚拟现实(VR),这两个技术最近开始降价跟提升质量,走向大众市场,FB发表了头戴式VR设备Oculus Go,售价只要200美元;微软也发表了VR系统,可搭配HTC、三星与ACER等品牌的硬件使用。VR应用一开始以电玩为主,现在的应用却超越电玩,例如可以用来教学,像他靠着VR设备,把家里的插头电线完成配线,就像有水电技师在教学一样。

第四个趋势则是区块链,柯斯塔表示,这项技术本质是编译码跟加解密,可以有效加密信息。区块链有很多不同应用方式,美国几乎所有科技公司都在尝试如何应用,最常见的应用是比特币跟其他加密货币的交易。

人工智能教育趋势例4

本次展会由中国教育部和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支持,由中国同源有限公司主办,为期3天。参展内容包括幼教信息化、早教加盟、儿童图书、幼教用品、幼儿园配套设施、益智玩具等。展出面积为2万平方米,展会吸引了百余家展商集中展示了幼儿教育领域的新模式、新产品、新科技,以迎合急速增长的中国幼教装备市场。

寓教于乐的幼教产品备受关注

据了解,目前与幼教相关的移动信息市场规模约有25-30亿元,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家园互动的方式也更加多样,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潮流到来,使即时性和互动性更强的APP客户端应用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展的众多展商推出了全新的幼教产品,颠覆传统的枯燥学习模式,营造将游戏与学习融为一体的学习环境。

在奇幻斑斑绘本展台,记者看到许多家长被公司新上市的AR奇幻斑斑动物欢乐岛绘本吸引。奇幻斑斑市场部经理表示,动物欢乐岛绘本是一套专为3岁以上儿童打造,具有融合学习、娱乐、艺术创造为一体的AR英语早教绘本。奇幻斑斑结合AR技术,将孩子的绘画作品变活,有声有色还原孩子作品还能及时互动。从试、听、说、触、想全方位完美启发孩子天份和创造力,配合游戏、连线勾画轮廓,动手剪纸,纯正美式英语发音,给孩子打造一个理想的寓教于乐学习环境。

ROOBO展出的布丁儿童成长陪伴智能机器人、DOMGY达萌宠物机器人,为观众带来了一抹新的欢乐色彩。在展会现场,不少童心未泯的成人观众与机器人智能趣味地互动交流。机器人呆萌的外表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布丁属于儿童成长陪伴智能机器人,专为儿童打造,集教育、陪伴、娱乐等功能为一体,拥有业内独创的R-KIDS儿童交互对话系统,配合人工智能、海量知识。除了陪伴孩子之外,它还兼顾家庭安全,随时自动抓拍宝宝动态,让不在家的家长能够了解宝宝在镜头前的一切动作。手机绑定布丁机器人后,布丁会向主人了解家中宝宝基本信息,以便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沟通和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在家长外出的时候,启动看家模式后,布丁内置的监控摄像头即刻启动移动侦测模式,并适时地向用户推送报警信息,可以时刻了解孩子的安全状况。

ROOBO将智能硬件、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在本次展会上充分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系统的行业领先趋势,以儿童智能机器人作为核心的网络入口,把整个家庭网络搭建起来,为家庭生活提供各种便捷、智能的服务和功能,颠覆传统的枯燥学习模式。

家园共育是幼教发展的主流趋势

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已经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众多传统实体产业逐渐被互联网改造和升级。信息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幼教也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众多幼教APP和自媒体应运而生。

记者看到,在智慧树展区咨询、交流的人络绎不绝,现场氛围十分热烈。造型可爱的智慧树聪明逗得到了许多女性朋友的喜爱,智慧树APP、新型考勤机和园所直播摄像头更是得到了广大园所领导、幼教工作者及合作伙伴的高度认可。

智慧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智慧树不断洞察园长、教师和家长的需求和反馈,通过大数据的方式发掘分析用户的刚性需求和潜在痛点,为不同的孩子定制个性化教育方案,同时深度整合全国的优质教育内容和行业资源,以海量的优质资源及垂直社交吸引更多的幼教专家、幼教工作者及家长加入,构建“家园互动+幼教资源传播分享”平台生态,帮助园长与老师实现智能管理、高效教学,帮助家长跨时空掌握幼儿动态,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教育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已成为幼儿教育发展新趋势。北京泛亚力豆文创图书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国少儿数字学习馆”就是这样一个新时代教育前沿的多媒体学习平台。

据记者了解,作为一种学习媒介,“中国少儿数学学习馆”是基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进行开发的,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能更快速、更准确地传递知识信息,与幼儿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相适应,能吸引孩子学习的兴趣,以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知识传递。

人工智能教育趋势例5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1/02-0007-06

人类心智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社会文化脉络的影响。①维果茨基的这一理论对教育内容的影响是深远的。Jones、Pang和Rodriguez(2001)指出,文化是影响儿童思考、学习和进行个人定位的重要因素。②每个儿童入学时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传承着所属社群的文化价值观和对事物的认识。如果儿童已有的世界观与学校主流的世界观一致,那么儿童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学校所提倡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顺利融入学校主流群体;如果儿童已有的世界观与学校的主流世界观不一致,那么儿童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可能会面临许多冲突和困难。例如,在强调合作主义和互相依赖的文化背景下长大的儿童,当他进入强调个人自主性与个人自治的班级时,可能需要经历较长的调整适应过程。

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引子,笔者拟先举例说明社会文化是人类心智发展的素材,再分析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教育内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试着在教育内容方面提出应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大致方向,以供教育政策制定者和课程设计者参考,也期待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学者对此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一、社会文化是人类心智发展的素材

Bruner(1996)提出,文化型塑了人类的心智。③许多研究者将跨文化研究中所测得的认知差异归因为文化因素的影响。①不同文化背景下或不同时代的人,其心智作用与认知结构并无差别,但是认知与思考时所用的素材却有根本上的差异,这是因为每种文化都会将其特有的价值观、规范与信仰传递给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进而影响了人们在认知与思考过程中所用的素材。笔者将以智力观为例,说明社会文化对人类心智活动的影响。

针对什么能力能代表智力的问题,已有研究显示各种文化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如Grigorenko等人(2001)与Sternberg等人(2001)研究发现,西方文化的智力观是指能促进科技发展与进步的能力,强调的是技术性智力与学业智力;非洲肯尼亚部落文化的智力观则强调在大自然中生存的能力,强调的是生活智力。②在非洲肯尼亚的一个部落中,大部分儿童会因为寄生虫感染而经常肚子痛。在部落传统医术中有许多治疗寄生虫病的草药知识。懂得利用这些草药知识来自我治疗的儿童比不懂这类知识的儿童具有更大的生存适应上的优势,因此在这个部落的文化中,会运用草药治疗寄生虫病是一项有价值、有意义的智力表现。③

即使在同一社会中,各族群之间的智力观也可能因为族群文化的影响而有所不同。Okagaki和Sternberg(1993)的研究指出,美国加州拉丁美洲裔家长倾向于强调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白人家长比较强调认知能力,而亚裔家长则更明显地倾向于强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代表主流文化的教师也比较强调认知而非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依照各族群家长与教师对智力的不同看法,可以预测各族群儿童的学业表现。④

可见,文化对心智的影响,不是改变心智作用与认知结构,而是以其灌输给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与规范,影响人们思考时所使用的素材。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有共同的核心认知技巧(如认知过程、认知策略、心智表征等),⑤但文化会影响人的价值观和信念,促使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教育目的、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上有所差异。

归纳上述智力观的例子,可以发现不同文化的成员都倾向于发展适合自身文化所需的能力,而较少发展适应其他文化所需的能力。育儿观是特定文化中的人在养育子女时的信念与价值观,智力是“人们为了能适应特定文化的生活所需而具备的认知、社会与行为特性”。⑥可以说,两者都随着文化内涵的不同而改变。

既然社会文化是人类心智发展的素材,智力观、育儿观都随着文化内涵的不同而改变,那么当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快速变化时,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是否应该了解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与特性,省思我们对教育宗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选择,特别是省思我们应该为儿童提供哪些学习素材?笔者拟分析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就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社会发展趋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全球化、本土化与信息化是当前社会的三大发展趋势。这三大发展趋势并非各自独立,而是互相关联的,因此它们的部分特性会略有重叠。笔者为了凸显各个趋势的特性,刻意将它们划分和归类,因此会有相似特性在不同趋势下出现的现象,但相似特性在不同趋势下的涵义略有不同。

1.全球化

不同学科对全球化的定义、本质、内容及引发的问题的看法不同。有的学者研究全球化的经济趋势,① 也有的学者以探讨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为主,② 还有的学者着重研究全球化对自然环境的冲击。③本文无意探讨全球化的定义,而是以“时空压缩”和“全球意识”两个概念为核心,来看全球化趋势的特性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时空压缩是指利用各种现代科技,往来于两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相对缩短了,同时跨空间的网络联系或社会关系也相应增加且复杂化了。时空压缩也暗喻人们可能在同一地点同时出现或缺席。例如跨国公司召开全球主管视频会议时,人在一地却可以同时和全世界各地的人交换意见,似乎是在各地同时出现,但事实上却又在一个地点之外的所有空间缺席着。时空压缩也意味着某地的社会文化脉络逐渐受到不在该地的人的形象、想法或是专业技术等的影响。

全球意识则是指人们所谈论、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如国际经济、国际体育赛事、全球变暖、世界和平等。这类全球性谈话(global-talk)表明人们感知到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快速变化且不确定的,同时也感知到本地的社会文化与远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是互相关联的。④也就是说,具有全球意识的人,不仅仅是了解自己的国家或社区,而且对其他国家的历史和现状也有一定认识,对全球化的运作和后果有判断能力。

全球化趋势的特性及对教育的影响有如下几方面。

(1)多元化

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各地的时空距离缩短、接触异国文化的机会增加、思想交流的频率加快,进而促使社会价值观和信念多元化,其中自然包括了教育目的、内容与方法上的多元化。

(2)两极化

全球化趋势是由经济领域开始的,并在经济全球化之后出现了贫富两极化的结果。贫富两极化的结果使得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面临严重考验。

目前,全球化已经超出了经济领域,其影响扩大到社会和文化制度领域,进而引发了一些教育问题,如异国婚姻加上经济与文化阶层问题导致的教育问题等。

两极化包含文化本土化与文化全球化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如何为处于贫富两极端的儿童选择他们所应学习的教育内容。

(3)主体认同的不确定性

全球化一方面缩短了不同文化间的距离,逐渐形成了一些共享的价值与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文化的个别差异,使个体更加依赖某种社群的符号体系,如宗教、风俗习惯、民族意识等。个体在这种共享与差异化的符号体系间摇摆,寻找与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 个体究竟归属于哪一个社群?社群与社群间的界限如何界定?个体如何跨越界限以进入不同的社群?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个体对于自己的位置、隶属的社群等的定位是不确定的。

在这种不确定的状态下,因为信息化的大力推动,文化殖民问题日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一般来说,全球化不只是不同国界之间的军事战争……而且是符号、象征、语言和文化的殖民。”“民族国家落入一种两难情境,他们想要进入世界,但世界又会侵略他们。”⑤ 具体到教育领域,配合着多元化特性的存在,儿童的主体认同与定位问题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审慎思考的重要议题之一。

(4)矛盾关系与两难情境

①既同质又多元:全球化是全球趋于同一,本土化是区域或地方特质的凸显,这两种特质同时存在。

②既普遍又特殊:全球化带来的是普遍化的文化,而本土化带来的则是特殊化的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间取得平衡,是一个两难问题。教师如何在建立学校同质主流知识的同时,兼顾儿童个体的文化背景、多元需求和个别差异?这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是一大考验。儿童也需要面对学习的两难情境,即在学校主流文化与家庭、种族文化背景间的选择、调适与认同问题。

③既解放又局限: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趋势下,各行各业都会有无国界、无障碍交流的解放感,但同时也会有实体存在的局限感。例如,虚拟学校、虚拟教室的出现使儿童可以在僵化的学校系统外找到解放的可能性,可以随时与全球其他地方的人互动学习,但是事实上这需要许多配套条件,如彼此文化上的了解、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的配备等。如果没有这些配套条件,如不了解共同学习者的文化,就会形成一种局限。

④既密切又疏远: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趋势下,无论是在实体世界或是在虚拟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均较以往频繁,使得彼此间的关系拉近了许多、密切了许多;但知识的快速生产与传播使得人们在疲于追赶知识的同时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实质上的关心,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这种现象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育如果欠缺了感情与关怀,纵使可以加速生产知识,知识又会被如何使用?这样的知识是否能实现造福人类的终极目标?

2.本土化

Roberson指出,全球化是一个相对自主的过程,其核心动力包括普遍性的特殊化和特殊性的普遍化,这是一体两面的过程。普遍性的特殊化被界定为普遍性的全球具体化,已成为寻找全球性的基本原则的理由。特殊性的普遍化则是指寻求特殊事物以及寻求愈趋细密的认同方式的全球普遍性,①即与全球化过程相伴而生、相互影响的本土化趋势。本土化的特性与对教育的影响如下。

(1)因全球化而产生的对本土主体性的追求

如果一个社会只强调全球化的追求,那么很可能会受到欧美强权思想、文化等的支配;如果能配合本土化的主体精神与自主反省意识的觉醒与行动,那么就能在全球同质化的过程中向全球传播自身的文化价值和象征内涵。

(2)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定位

如果本土化与全球化可以维持平衡,那么将有助于全人类与个体的发展,否则可能会产生相克相伤的后果,进而伤及全人类的发展。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例。在多重文化社群中成长的儿童,若能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下取得平衡,就可能建构出“双重自觉(double consciousness)”或“多重认同(multiple identities)”的自我,在归属感方面则可能有多重的“片面归属感(fragmented belonging)”。②

如何帮助儿童在追求本土主体性的同时也能包容与尊重自己与他人的多重认同和片面归属状态,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另一项重要挑战。

3.信息化

信息化使得通讯快速方便,不受限于空间距离。通过网络,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也更加迅速和频繁。信息化社会的特性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如下。

(1)开放

相对于传统社会的缓慢与稳定,信息化社会中推陈出新的观念与想法不断涌现。由于信息设备的普及,更扩展了不同意义同时存在的发展空间。以在线学习为例。在线学习不仅是学习条件上的开放,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想学习时就可以上网学习等,同时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课程设计、教科书选择等的开放:教室从传递信息的空间变成主动查询与创造的空间;教师角色从在教室里由上而下的课程传授者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网络的营造与提供者;学习者可以自主、开放地完成学习目标,并且可以创造新的知识,使自己变成知识生产者。这种开放的结果,使学习者成为文化快速变迁的主要推手。③

(2)多元

在信息化社会,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可以同时多元地存在。这个特性不仅激发了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多元可能性,同时也促使课程与教学存在更多可能性。

(3)瞬间

在信息化社会,知识快速产出,加上开放与多元的特质,社会变得瞬息万变。学习者吸收到瞬间呈现在面前的知识,也在当下创造出瞬间存在的知识。

(4)创新

在开放、多元与包容的环境中,创新是被鼓励的,同时也是容易出现的特性。

(5)权威性降低

在信息化社会,信息不易受到传统外在知识权威的管制。在网络虚拟社区中,学习者通过自我引导和自我监控,通过不同形式展现和利用合理或有价值的知识,同时也破坏了知识与信息间的界限及权威性。①

(6)需要权威

一方面因为信息产生的速度远远快过人所能浏览的速度,权威性指导可以让学习者快速找到需要的数据;另一方面因为信息化社会促使各种世界观和无限多的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并存,使得学习者对何为“真”、何为“是”、何为“好”等问题难以判断,迫切需要权威性的指导。

(7)竞争

在信息化、全球化社会,个体间、组织间、国家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容易导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现象出现,此时价值观与伦理道德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从当前社会文化特性看人类心智发展所需的素材

从当前社会发展的三个相互牵动的趋势──全球化、本土化与信息化──所产生的社会文化特性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看,对于小至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素材、大至文化的型塑所应强调的方向或内容,笔者有如下看法。

1.多元背景知识的学习

在当下社会,知识日益趋向整合,学习者以单一领域的专长知识去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存在巨大风险,容易在瞬间就被社会淘汰而不知原因何在,因此多元背景知识的学习很有必要。

2.素养的教育

对于未来不可知的知识发展方向以及知识发展在数量与速度上的提高,目前在某一学科知识(subject knowledge)内的教与学是不够的,学习者惟有具备各学科的素养(subject literacy)才能应对社会的需要。所谓学科素养是指抽象程度较高、能代表该学科的那些核心概念。

3.健康价值观与良好品格的培养

在多元化、两极化及矛盾两难的社会背景下,凡是包含关怀意味的种种特定价值观,如平等与公正、权利与责任、弱势群体的保护、人性尊严等,均应在现今教育内容中占重要地位。②目前许多国家都大力推动品格/公民教育,期望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品格,以提高公民素质,进而提升国家的人才竞争力。

4.终身学习的观念与态度的养成

信息科技的大力发展使学习者可以超越原有的学习时间与空间,配合自己的需要来学习。此外,信息科技也促使知识既瞬间存在又不断创新,迫切需要学习者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与态度。

5.家庭伦理的重建与的培养

在当下社会,不确定的自我漂泊在生命的中,唯有通过家庭伦理的重建、社会道德的重整与的坚持等以及尊重与包容的胸襟,才能寻得自我归属感及心灵安身立命的场域。③

参考文献:

何青蓉.跨国婚姻移民教育初探:从一些思考陷阱谈起〔J〕.成人教育双月刊,2003,75:2-10.

吴直耕.网上见真章:欧美文化大战一触即发〔EB/OL〕. 〔2005-04-17〕. 省略.tw.

爱德华兹・鄂希尔.全球化与教学论:空间、位置和认同〔M〕.陈儒晰,译.台北:韦伯文化,2003.

CHRISTENSON M A. Teaching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elementary classrooms:A story of teacher inquiry〔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4,35(4):3-16.

DABBAGH N. Scaffolding: An important teacher competency in online learning〔J〕.TechTrends,2003,47(2):39-45.

HONG Y.Cultural meaning of group discussions on problematic moral situations in Korean kindergarten classroom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2004,18(3):179-192.

KELLER H.Socialization for competence: Cultural models of infancy〔J〕.Human Development,2003,46(5):288.

KERMANI H,BRENNER M E. Maternal scaffolding in the child’s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across tasks: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2000,(15):30-52.

MALOCH B.Scaffolding student talk:One teacher’s role in literature discussion groups〔J〕.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2002,37(1):94-111.

MUELLER A,FLEMING T. Cooperative learning: Listening to how children work at school〔J〕.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1,94(5):259-265.

NOWAK-FABRYKOWSKI K,SHKANDRIJ M.The symbolic world of the bilingual child:Digressions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culture and the process of thinking〔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2004,31(4):284-292.

REX L A,MCEACHEN D.“If anything is odd, inappropriate, confusing, or boring, it’s probably important”:The emergence if inclusive academic literacy through English classroom discussion practices〔J〕.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1999,34(1):65-129.

SERPELL R. Culture and intelligence〔M〕//STERNBERG R J.(eds.)Handbook of intelligenc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549-580.

STEELE D F.Using sociocultural theory to teach mathematics:A Vygotskian perspective〔J〕.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2001,101(8):404-415.

WENTZEL K R,WATKINS D E.Peer relationships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s contexts for academic enablers〔J〕.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2,31(3): 366-377.

①VYGOTSKY L S.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②JONES E V,PANG V O,RODRIGUEZ J L.Social studies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Culture matters〔J〕.Theory into Practice,2001,40(1):35-41。

③BRUNER J S.The culture of educa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①SUBBOTSKY E,QUINTEROS G.Do cultural factors affect causal beliefs:Rational and magical thinking in Britain and Mexico〔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2,93(4):519-543。NOWAK-FABRYKOWSKI K,SHKANDRIJ M.Between languages and cultures:The triad of symbols in the world of an immigrant child〔J〕.Multicultural Education,2004,12(1):25-29。

②GRIGORENKO E L,GEISSLER P W,PRINCE R,et al. The organization of Luo conceptions of intelligence: A study of implicit theories in a Kenya vill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1,(25):367-378。STERNBERG R J,NOKES C,GEISSLER P W,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and practical intelligence:A case study in Kenya〔J〕. Intelligence,2001,29(5):401-418。

③STERNBERG R J,KAUFMAN J C.Human abilitie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8,49:479-502。

④OKAGAKI L,STERNBERG J.Parental beliefs and children’s school performance〔J〕.Child Development,1993,64:36-56。

⑤STERNBERG R J,KAUFMAN J C.Human abilitie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8,49:479-502。

⑥STERNBERG R J,KAUFMAN J C.Human abilitie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8,49:479-502。

①THOUMRUNGROJE A,TANSUHAJ P.Globalization effects, co-marketing alliances,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2004,(5):495-502。

②NAGEL T.The problem of global justice〔J〕.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2005,33(2):113-147。JAYARAMAN R.Personal identity in a globalized world:Cultural roots of Hindu personal names and surnames〔J〕.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2005,38(3): 476-490。

③MIOZZO M,DEWICK P,GREEN K. Globalis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The long-term effects of technology o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and energy demand〔J〕.Futures,2005,37(6):521。

④SINGH P.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J〕.Educational Theory,2004,54(1):103-115。

⑤ROWAN L,EVANS T,BARTLETT L.(eds.) Shifting borders:Globalisation, localisation and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M〕.Geelong: 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97。

①ROBERTSON R.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M〕. London:Sage,1992。

②SUAREZ-OROZCO C, SUAREZ-OROZCOMM. Childrenofimmigra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③WEIS T M,BENMAYOR R,O’LEARY C,et al.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pedagogies〔J〕.Social Justice,2002,29(4):153-167。

①罗晓南.信息社会的特性:信息科技对人文、社会的冲击与影响期末研究报告〔R〕.台北:台湾“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 1997。

②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二一台湾〔R〕.台北:台湾“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2003。

③罗晓南.信息社会的特性:信息科技对人文、社会的冲击与影响期末研究报告〔R〕.台北:台湾“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 1997。

Soci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Jian Chuying

人工智能教育趋势例6

学前教育是对儿童的多个方面进行培养的过程,不仅要对儿童的德育进行培训,还要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由于儿童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心智都不够成熟,因此教师与家长就要对其严格指导。

一、学前教育产生的积极意义

学前教育处在启蒙阶段,在教育期间主要对儿童的智力、情商进行教育。学前教育是一个人的成长的初始阶段,对其一生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在学前教育培育过程中利用合适的教学途径具有重大意义。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够为儿童的以后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挖掘儿童的智力与潜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儿童在4岁或5岁,他们的大脑会是成人的三分之二,而且在该阶段,儿童的演化也更为迅速,所以对儿童该阶段的学习能力、情感因素进行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对于6岁的儿童,由于该阶段的孩子比较贪玩、注意力不集中,对以后的人生难以把握机会,所以让他们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使他们在成长初期形成系统性的思想,从而为他们在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目前,学前教育并不是一项独立的学科,在近现展中,学前教育是由德国教育学家F.W.A.福禄贝尔提出的,而幼儿园是在1840年设立的。福禄贝尔系统性地研究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实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面,他认为,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选择应适合儿童,并根据儿童的自身特点进行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认为以开展游戏的方法可以体现教育价值,并将游戏作为整个教学中的主要活动,从而设置了一套游戏与教学材料,其中《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为其著作。在福禄贝尔提出的相关理论上,虽然存在一些唯心主义思想,但他在实践与理论上都为学前教育提出了合适的研究方向。我国的学前教育在当今发展形势下,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目前,幼儿园已经从城市延伸到县城、农村中去,不仅幼儿园的数量不断增加,学前教育也从单一的方式开展实现多元化发展。如,在某区域内在1978年幼儿园的数量为2所,到2000年,幼儿园的数量开始扩展到142所,其中,在三岁到五岁的儿童都达到18743人,从而提升了入园率。在1981年,我国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并在其中将游戏作为主要教学活动,平时在教学期间,利用游戏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感官上直观面对,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到1990年教育部门开始颁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等相关规程,并促进了学前教育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发展,从而保证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多方面有效发展,以使学前教育实现正常发展。

三、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对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启示

学前教育在近几年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中,人们开始对它产生更多重视。近几年,我国对学前教育学科以及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在学前教育中都发挥着较大作用,针对学前教育儿童的年龄特点,在对其进行培养期间,可以利用相关措施严格要求,以促进该领域的优化性。近几年,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教育水平得到较大转变,儿童教育存在较大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对其展开相关研究。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培养期间,要将培养的对象范围扩大,因为对儿童的智力、情感等因素进行培养将促进儿童的大脑能力提升。因此,在学前教育中要对儿童的思想意识进行培养,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还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且根据学前儿童的主观思想进行思考,针对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内容、方式等,了解儿童在各个阶段的特点,并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在教育发展中挖掘儿童的自身潜力。儿童在接受教育之后,他们会进入到小学阶段,因此教师要做好期间的衔接工作,并使儿童在知识转换过程中能够顺利到学校接受教育,从而使学前教育充分发挥其作用。学前儿童中农村儿童占有较大部分,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农村的学前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促进统筹区域发展将很有必要。儿童是一个人在智力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对儿童进行一定的教育与引导能够形成完整的人格。要对儿童的学前教育进行培训,要完整、系统地并最大程度地开发智力与潜力,促进学前教育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罗若飞.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对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1):61-64.

人工智能教育趋势例7

(一)德育改革中更新“过热”

面对新形势,各高校都积极进行德育改革,但部分高校没有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加强传统德育之间的关系。在德育改革的过程中急于更新观念,使得本应坚持和加强的教育内容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反而放松和削弱了。

其实,加强和改革德育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德育改革是要根据社会变化和教育对象思想变化的特点,给学校德育注入时代的色彩和新的生命力,是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根本保证。但是,改革不是对传统德育的一概否定,它要否定的是传统德育中不利或妨碍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观点、内容、方法。而传统德育中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观念、内容和方法,则要肯定和加强。

(二)教育理念上“重智轻德”

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实际就是“成人”和“成才”教育。其中“成人”教育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第一位的。但目前,一些高校德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上,明显重智育轻德育。长期以来,强调德育要为智育服务,而削弱了德育自身的系统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就学、就业方式的变化,高校在资源配置和管理上也都表现出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成人”的倾向,导致大学生重智力开发、轻道德教育,严重制约了高校德育效果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导致越过道德底线、人性底线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德育模式严重滞后

我国高校现有的德育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精神,缺乏对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的科学研究和具体运用。表现为重视道德目标和道德规范的理论灌输,把德育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进行书本教育。忽视道德的实践性和交互生成性,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失去凭依,使道德教育成为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使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道德教育过程变得枯燥乏味。

(四)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德育主要的考评办法是闭卷考试(60%)+平时成绩(40%),即所谓的“权威式评价”。闭卷考试可能使一些学生临阵磨枪而获得好成绩;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多趋向于“静态”的评价,往往只看到学生思想变化的主要趋向,例如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强化这一思想趋向,只看到其积极进取的一面加以肯定和赞扬,却没有注意其带有“自由化” “自我中心”思想影响的一面。这种考评方法很难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作出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也不能及时发挥德育的防范功能和教师的正确导向作用。

二、高校道德教育的创新

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坚持观念创新

更新观念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把“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自身在完成这项战略任务中的责任,为此,我们要扎实推进教育观念的创新,重新审视、选择教育的价值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将德育目标、过程和智育目标、过程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

塑造德才兼备的青年一代,必须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教育概念首先应当是一个道德观念,传播知识,增强生存能力,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并非全部。教育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们要注意从传统的知识、专业、技能教育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多关注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心理健康和思维方式的教育。教育若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可能有智商没智慧,有文化没修养,有欲望无理想,有青春无热血,这是十分危险的。

(二)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关键。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是要依赖于客观生活实践的,而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又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有科学的前瞻性,这就要求我们时时注意研究现实生活中影响德育的各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更新德育内容。根据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和学校德育多元化导向的多种任务,现阶段高校德育内容应逐步增加现代社会的一般或普通的社会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乃至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开放意识、竞争意识、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受挫能力教育等等,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三)坚持模式创新

人工智能教育趋势例8

一、整合是一场教育革命

所谓整合是依据学科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使其融于各学科的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领域的变革,培养具有现代人素质和创新思维品质的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

二、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教育信息化成为一种趋势,发展更加迅速。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是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以教师教为中心的传授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把信息技术教育融于各学科教学中,实现科学的整合。目前国外已经出现这种整合的趋势。国外的学校教育已经出现教学的多媒体化,应用了超媒体:摸拟现实,3D技术等;网络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创建虚拟教室,进行远程教学;智能化:建立多种智能支撑的学与教;情景化:利用计算机创设出各类情景进行学习;工具化:提供多种学习工具软件,支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的训练。而且随着"全球校园"的提出,未来教育的竞争可能会具体到课程与课程间的竞争,形势紧迫,要求我们必须大胆迅速地开展整合。

三、培养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需要"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已经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改变着教育与学习的方式。改变着教育与学习的方式,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成为拓展人类创造能力的重要工具。为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英、美、意、德等发达国家,已经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上,要求学生要具备迅速筛选、获取、处理和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读、写、算能力一样的掌握信息运用能力。国内外网上学校,远程教育的涌现,这一切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多少年人们探索追求的因材施教,分层教育等教育方式得以实现。信息素养已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这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培养人才的趋势已成定论,整合已在进行,整合已成必然。

四、整合将促进教育全面发生变革

人工智能教育趋势例9

无论是科研人员应用的试验模拟软件,还是大学生日常娱乐的网络游戏,亦或是医院应用的管理系统,这些都属于计算机软件的范畴,可以说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杰出产物计算机软件早已与我国科研、教育、娱乐等多种领域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为了保证计算机软件能够更好服务于我国多种领域发展,正是本文就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探讨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现状

随着计算机软件与我国民众工作、生活的紧密结合,近年来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很多国际知名软件公司入驻国内,也为这一发展速度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来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产业的建设日趋完善,这就使得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技术与人才都处于积极的发展态势之中。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在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发展到今天的高度离不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支持。

2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组成

在简单了解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现状后,我们还需要就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组成进行深入分析,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调查,笔者将对生命周期法、原型化方法、自动形成系统开发法三类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2.1生命周期法

对于生命周期法这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来说,其也被称为结构化系统开发法,这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在国内外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其较为适用于大型复杂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在生命周期法的具体应用中,这一开发技术能够从软件开发的大局入手,通过分阶段方法将软件开发划分为一个个小的版块,而通过这种递进式的软件开发,相关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难度就将实现较好降低,不过需要耗费较长开发时间是这一技术存在的不足。

2.2原型化方法

对于原型化方法来说,这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同样应用较为广泛,在具体软件开发前实现开发人员统一意见是这一技术的核心。在具体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原型化方法能够在统一意见的支持下实现原型的开发并运行,而由此展开的原型不断修改,就能够顺利完成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相较于生命周期法,原型化方法具备着开发目标较为明确、开发周期较短的优势,不过仅适用于小型计算机软件开发是这一技术的局限所在。

2.3自动形成系统开发法

除了上述两种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外,自动形成系统开发法在业界同样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对于自动形成系统开发法来说,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表明开发目的与功能是这一开发技术的关键,而其所实现的详细解说省略,就使得其具备着较高的软件开发效率。

3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

对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来说,其在我国的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企业办公领域、教育教学领域、医疗服务领域、游戏娱乐领域等都属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应用的热门领域。

3.1教育教学领域

对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来说,近年来在我国各地不断普及开来的网络课堂教学系统、在线考试系统、校园管理系统等属于这一应用的最直观体现,而这些应用对于我国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带来的支持也切实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2游戏娱乐领域

对于游戏娱乐领域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同样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各类网络游戏、音乐软件、聊天通讯软件的开发都属于其应用的最直观体现,而这些对于丰富我国民众精神生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必须引起我们重视。

3.3企业办公领域

除了上述两方面外,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在我国办公领域的应用也不容忽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也少不了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支持。在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中,企业内部控制信息能够由此综合为一个管理系统,企业的内部生产、经营、销售都能由该系统实现实时分析,这就对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带来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3.4医疗领域

在医疗领域中,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同样能够发挥不俗的效用,医院信息存储数据系统、各类先进医疗技术的应用都需要得到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支持,也只有这一支持才能够真正实现医疗信息的长期存储、医院综合医疗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计算机软件技术对于医疗领域的重要意义。

4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较为全面认识了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而由此笔者将结合自身认知对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论述,这一论述将围绕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三方面展开。之所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将出现网络化发展趋势,主要是由于计算机与智能手机不断普及使得互联网在我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而由此带来的我国民众生活方式影响也将同样作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之中;而对于智能化发展趋势来说,这一发展趋势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速所致,笔者相信未来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与人工智能之间的联系将日渐紧密,软件开发技术自然将不断向智能化发现发展;而对于服务化发展趋势来说,这一趋势源自于软件开发技术自身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死的其能够根据客户实际需求更好开展软件开发,我国软件开发领域由此也能够实现更为喜人的进步。

5结论

在本文就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探讨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现状、组成、应用、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而由此我们就能够较为深入的了解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这就将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范伟.浅论新时期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3):80+82.

[2]沈亮亮.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研究与趋势展望[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22):73.

[3]贺丽娟.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及未来趋势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3):58.

人工智能教育趋势例10

1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随着现代人们对于生活和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无论是在虚拟网络世界还是在现实中,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比如说移动终端、电视终端等方面。电子信息技术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便利,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研究,在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最大化实现它的价值。

2电子信息技术概述

2.1电子信息技术定义

所谓信息,其实质指的是事物的一种形态,信息有着自己特殊的传输方式,随着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越来越多,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通信媒体中,其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电子信息技术具体含义也是以信息为基础,通过加强对技术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在现如今科学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之下,信息的传输更加便捷快速,且传输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2.2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2.2.1全球信息化时代到来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提升,人们进入了互联网信息的新纪元。在这个阶段,人们日益频繁地通过网络交流,巨大的信息交流量意味着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已到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交流,从而满足人们各方面的使用需要。电子信息全球化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完成各种活动,提高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帮助人们更好进入自己的角色。电子信息技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有效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2.2.2人们生活智能化

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促进信息交流,也可以以智能化形式向社会展现其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以及电子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电子信息技术设备就是智能电视,其提高了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质量。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日常使用的设备,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将促进人们的生活实现智能化。

2.2.3教育信息化

现如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得以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可以完善现有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可以创新和改革教育产业,从而实现信息教育;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共享现有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

3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

3.1智能化、自动化的组合

21世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因此,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非常重要,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模拟人的感官、行为和思维,根据通过密集分析和综合处理获得的信息,大大节省人力,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降低了成本。在现实生活中,自动存储技术和自动导航系统是电子信息技术通过传感器实现智能化信息技术传输的具体应用。

3.2数字化、网络化的组合

现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电子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来整合、利用与传输信息,使得信息的覆盖面扩大、时效性更强。计算机技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使得操作的方式更加便捷、效率更高,满足了现代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3.3快捷化、高效化的组合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信息技术在集成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其应用效率更高,而且运行更加简单快捷,实现了快捷化与高效化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最方便、最有效率的承载信息的手段。

4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

4.1全球化、梯队化

全球化和梯队化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技术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梯队化趋势也在出现,不同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差异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明显,高水平的技术基本上出现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接受低技术产品或即将过时的产品,因此,梯队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异越来越大。

4.2国际化、网络化

在今天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电子信息技术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依靠高端人才,所以这种挑战更多体现在对于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方面。这些年来,因为国外的跨国集团拥有着一般企业无与伦比的优势,可以为高科技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基本垄断了这一电子信息化行业的高端人才,一些尖端科技都由他们研制开发出来。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3技术产品规模化与个性化

技术产品遵循效率规模,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能在市场上建立起优势,在任何领域的行业都遵循这一规律,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也不例外。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之中由于跨国公司的优势非常明显,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产品创新的趋势,也越来越注重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和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实现了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规模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结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5结语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因此可知,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手段,能够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更好将企业产品的价值展现出来。笔者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以及特点展开论述,并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希望为以后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王维 单位:重庆中冉信息产业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教育趋势例11

中图分类号:TP391.6 文献标识码:A

1多媒体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集成多媒体语音、图像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把语音、图像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进行数据压缩,实现计算机对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影像等多种信息的综合交互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和检索。由于多媒体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交互性、集成性等特点,通过多媒体能提供最理想的视听资源合一的多模式综合教学环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将会改变教学模式、内容、手段、方法,并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2网络通信技术

目前,教育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明显体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计算机使用的综合化发展,使得教育领域中的学习、科研、工作和通信紧密关联,文字处理软件、桌面排版印刷系统、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信系统和数据库联机系统已经逐渐一体化,成为教育活动中使用计算机普遍特征。通过互联网开展合作学习的价值逐渐引起关注,已经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发展领域。这种互联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使得计算机的利用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促进了各学科领域内容之间的整合和交叉。运用分布式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Internet网络可以实现超文本格式的图形、图像、语音、动画与卡通等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浏览、查询、检索、仿真实验、动态交互以及人类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便利于开展智能化、协同式教学,为Internet的教育应用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

3仿真技术

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它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感觉。作为一个位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前沿的学术领域,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成为发达国家21世纪教学软件开发研制的方向,以优质价廉的全新面貌逐步普及到各个教育领域。通过进入虚拟现实的环境,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感知计算机所生成的整个人工世界。目前VR技术主要应用于少数高难度的军事和医疗模拟训练、教育与技能训练领域以及一些研究部门。学生不必冒任何风险就可反复进行各种实际操作和实验,可选择不同的技术处理方案或改变参数、反馈控制、观察现象,获得第一手的感性材料,从而达到对概念和定律以及操作等过程的较深刻理解。VR技术在有关教育网站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

4 AI技术

ITS的研究涉及几乎AI研究中的所有主要问题,包括专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机器视觉、知识表示、知识工程、问题求解、规划问题等。要提高教育软件的智能,就必须充分运用AI相关技术研究成果,这也是当前国际教育软件的一个重要研究发展趋势。实现多媒体ITS,必须建构适合智能教学需要的多媒体系统和设法使多媒体系统具有智能。主要涉及学生模型建造和AI领域的知识表示与推理,需要探索出一种适于多媒体环境的知识表示方法和相应的推理机制。目前国际社会在智能用户接口、用户建模技术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有关成果的运用,必将极大地促进ITS的智能发展。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尽管认知心理学已逐渐取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占据了统治地位,由于缺乏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想条件,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很长一段时期建树不大。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进行教改试验研究的学校也日渐增多。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尤其在美国有较大发展,多媒体教育应用与Internet进一步融合,而网络又为协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客观上使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趋完善,非常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6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在ITS的研究开发中,特别是智能人机接口方面,可以结合运用多种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成果,提高系统的智能。通过自然语言人机接口,可以实现更加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利用语义网络技术,可以充分实现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和语义联系。通过智能模糊查询技术,可以实现系统知识库的知识查找和利用。利用机器翻译技术,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开展跨语言的知识学习。

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校应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个性健康发展、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之初步形成,为祖国为人民奉献、创造的志向之确立,作为最根本的任务。教育软件的发展战略应该深刻了解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软件,什么样的技术,并融入一种新的教育的灵魂和思想,引导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促进ITS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必将成为我国教育软件在21世纪发展的重要方向。